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1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家校合作误区现代教育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青少年的成长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只有多方面合作,形成教育合力,才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谓的“家校合作”,就是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家庭和学校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活动。良好的家校合作可以使学校在教育学生时得到更多的来自家庭方面的支持,还可以使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得到更多的来自学校方面的指导。
误区一:把孩子交给老师管=家长放心了
经常会听到家长说:“老师,我管不了我的孩子。他只听老师的话,所以交给老师管,我就放心了。”有这样想法的家长以为他的责任就是管好孩子在家的生活,剩下的教育问题就交给学校和老师了。在这样的家校合作中,作为双主体之一的家长实际上推卸了自己应承担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孩子呱呱落地,父母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当孩子开始走进校门,学校教育只是孩子原先所接受的家庭教育的延续和完善。对于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如果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一厢情愿,而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那么教育效果肯定是要大打折扣的。从系统论角度来说,教育本身是个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是整个教育系统工程的子系统。只有当各个子系统协调配合同时又分工明确时,系统才能发挥达成目标的最佳效应。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它不可能完成教育系统的全部目标和任务。当家庭教育有意或无意地被弱化成孩子教育的配角时,也就意味着家长没有把自己当作家校合作的双主体之一。有的家长很自谦,认为自己不懂教育,甚至文化程度不高,也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这种对学校教育的过度依赖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这种职责上的错误定位,无疑会削弱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所应有的责任心,误以为孩子交给学校就放心了。一旦孩子出现问题,家长往往会毫不客气地把责任推卸到学校身上。如前所述,家庭教育对孩子产生影响的绝对是学校教育无法代替的。况且,现在的中国国情,基本上是大班教学。大部分的老师因精力有限,肯定无法细微地照顾到班上的每个学生。因此,家长不能因为孩子更听老师的话,就主动放弃自己的教育权利和义务,对于学校教育不能完成的部分,家庭教育必须适时跟上。
误区二:家长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家校合作
因为传统的“师道尊严”的影响,家长们已经习惯地听从学校和老师的安排,并认为这就是所谓的家校合作。老师要求家长在家督促孩子完成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听话的家长就每天晚上坐在孩子身边陪读。老师要求家长来学校,家长就要来学校,并且在老师面前小心地说着话,怕得罪老师会影响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看法。家长被要求配合学校和老师的各种工作,完全服从于学校和老师的指挥来开展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作为家校合作双主体之一的家庭教育,如果只是单方面被动地配合学校教育,没有自己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计划性,那么这种缺乏互动的家校合作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家校合作。
实际上,在家校合作中,家庭与学校互为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家校合作应该是双向活动,是家长和老师互相了解,互相配合,互相支持的过程。家长可以通过家长委员会等途径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教育计划中。有条件的家长甚至可以到学校当学生的课外兴趣小组的辅导员,或者给学生开设讲座。家长还可以针对自己孩子的情况,制定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然后积极和老师沟通,结合学校的教育计划来完善自己的家庭教育计划。不仅家长要意识到自己的地位平等,学校和老师也应该意识到家长在家校合作中的平等地位,愿意提供更多的平台给家长对学校和老师的教育工作和管理工作建言献策,加强和家长的互动。
误区三:老师找家长=告状
很多老师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把“找你家长来”或者“给你家长打电话”作为口头禅来威胁学生,以至于学生或家长听到“老师要找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以为老师要告状。而大部分的老师也的确把找家长反映学生的学习或行为问题作为和家长联系的首要理由。
对于这样的家校合作形式,老师们乐此不疲。虽然有的事可以找配合家长解决,但很多时候,老师是在学生不听话的时候,把这当口头禅来威胁学生。这种威胁对小学生可能还管用,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随着孩子青春叛逆期的到来,听多了“狼来了”的孩子已经渐渐不怕老师的威胁了。所以当真地需要家长来的时候,如果家长对学生影响力不够的话,即使家长来了,收效也甚微。家长和学生是怎么看的呢?有的家长觉得被老师请到学校去是很没面子的事,次数多了,还觉得反感。有的学生甚至说老师找家长是老师无能的表现。我们不能否认追着找家长来的老师的强烈的工作责任心,但老师们也要反省下如何更好地和家长联系、沟通,使家长和学生摆脱“被告状”的不安和恐惧。
首先,对于发生在学校内、教室里的一件并不十分严重的事,没有必要请家长来的,老师就没必要扩大矛盾,更不要把“请家长来”当作口头禅。其次,对于真的需要请家长来的事,老师应要明确请家长来的目的,想要家长怎么配合和帮助孩子,而不是一告了之。还有,老师不要只在学生犯错误时才想起找家长,给家长“老师找家长=告状”的刻板印象。在孩子有进步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家长报个喜讯。请三五个家长一起来座谈,平等地沟通与交流下教育孩子的经验,也是一种很好的家校合作方式。
误区四:家长会=考试成绩汇报会
家长会作为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是唯一制度化的合作形式,也是家长参加人数最多的合作形式。学校一般会在每学期的期中考成绩出来后开家长会,其内容无非就是向家长汇报学生的考试成绩。主科老师轮流上台,滔滔不绝地介绍自己所教这一科的教学和考试情况,表扬或批评一些学生,再说一些如何抓好这一科的话。因为给家长发言的机会很少,所以这样的家长会无异于考试成绩汇报会,把家长的主体性给忽视了。如此的合作,未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因此,对学校和老师而言,如何开好家长会,如何多渠道地和家长交流是家校合作中值得去探讨的问题。在考试之后,分析考试成败原因才是老师和学生应认真去做的一件事。向家长汇报成绩不一定都要通过家长会的形式。网络信息时代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为家长和学校的沟通提供了多样化的平台。比如,老师可以通过短信通平台把平时的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告知家长。班级微博、QQ群、家长论坛都可以作为家长之间,家校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经验分享的平台。家长会可以和家长接待日、班会以及学校的文体活动等相结合。我们有理由相信内容和形式多样化的家长会才是受家长和学生欢迎的家长会。
参考文献:
\[1\]马忠虎.对家校合作中的几个问题的认识\[J\].教育研究,1999,(3).
\[2\]马忠虎,基础教育新概念――家校合作\[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2
一.农村初中家校合作现状
(一)从家庭层面来看,能有意识地配合学校进行教育,但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家校合作中的身份缺位。据调查,笔者所在班级有60%的学生家长外出打工,40%的学生平时随父亲或母亲一人,或者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甚至非直系亲属生活。教师平时只能通过电话与学生父母亲交流情况。
二是家校合作中的理念偏差。有的家长认为教育的责任全在老师,存在推卸责任的想法;有的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辅导不了孩子,只能拜托老师了,客观上放弃了与学校的积极合作;有的家长把“家长陪读”当作家校合作的全部内容,除了每天辅导检查作业外对孩子的其他方向关注不多。
三是家校合作中的主动性差。有的家长认为不好意思打扰老师,不给老师添乱,殊不知这种好心恰恰失去了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还有部分家长把家校合作当作负担,只有在教师主动联系的情况下才会与教师沟通联系,主动提供学生在家各种信息的家长数量极少。
(二)从学校层面来看,开始探索家校合作的途径,但体制机制还亟需完善
一是宣传机制不畅。学校应作为宣传家校合作的主要阵地,宣传不畅导致家长对家校合作不了解,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子女全面发展、放大学校教育效用方面的巨大作用,因而在家校合作方面不主动甚至不配合。
二是沟通机制单向。双向的交流、沟通是家校合作的前提。但从现实来看,学校、教师以权威和专家自居,家长因为对学校、老师的“权威意识”而被动进行配合,共同构筑了当前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中的单向沟通现状——家访成了指导会,家长会成了会。家校合作以学校、教师为中心,只考虑学校、教师需要而不照顾家长需求。由于缺乏双向交流,这种形式的“合作”效果可想而知。
三是组织机制随意。许多农村初中尚没有把家校合作纳入学校整体教学工作计划之中,年级、学校层面的家校合作往往临时为之,在时间上断断续续,在内容上缺乏前后呼应,在信息交流上零碎而不成系统。如很多家校活动仅在期初期末进行,其它时间则偃旗息鼓。
二.农村初中家校合作问题解决初探
加强农村初中家校合作,从学校角度讲,应当立足农村地区学校现有实际,从观念、机制、保障等方面多管齐下,力争创造出“无缝”的家校合格教育格局和系统。
(一)更新观念,消除家校合作的认识误区
一是建立尊重平等的关系。尊重平等是家校双方积极、真诚合作的基础。农村学生家长“尊师重教”传统较强,某种程度上也造成家长的依赖倾向,影响了家长主动性的发挥。因此,农村初中家校合作别需要强调建立双方尊重平等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家庭教育在促进学生成长方面的重要作用,而不仅仅是把家长作为帮助自己管教学生的“工具”。要充分尊重家长,积极主动地邀请、接纳家长作为合作伙伴,要主动向家长介绍情况,了解家长需求,力所能及地向家长提供帮助,这样家长才会更加信任教师,更加尊重老师的人格和劳动,主动维护教师的威信,积极主动地配合学校教育。
二是消除家校双方的理念偏差。要强化宣传,让家长明确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需要学校、家庭的广泛协作,从而建构科学的、合理的家校合作观念;要积极表明学校及教师对家校合作正向支持的态度,鼓励家长积极主动投身到家校合作中来;要为家长参与家校合作提供策略和信息,使其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家校合作。
三是消除学生的认识误区。学生是家校合作的着力点,其对家校合作的认识如何极大地影响家校合作的成效。针对很多学生存在的家访、家长会即是“告状”、家校合作即是共同“对付”自己等不正确的看法,要加强宣传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家校合作的本义所在,充分发挥学生在家校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切实提升家校合作的效果。
(二)完善机制,促进家校合作的规范运行
一是完善家校合作的沟通机制。良好的沟通是做好家校合作的关键之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既要积极依托信息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条件,利用校园网和电脑下乡契机,建立家校交流网络平台,又要考虑到农村家庭经济条件落后、文化知识不高的因素,保持并加强家访、家长会等家校交流传统方式,实现多种渠道立体沟通。
二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评价机制。家校合作形式实施及效果如何,需要在实践中进行具体评价,并根据结果进行修正。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单次时间、参与人数、便利指数、实施所需设备设施、具体效果、家长与学生反馈等指标进行评价。调研发现,针对农村学生居住分散,家访费时费力,如果学校能发放家访补助,将明显激发教师家访积极性;针对农村学生家长上网较少,网络信息平台如果增加短信功能效果将更加明显;针对考试后开家长会,学生普遍反馈“告状多”、“挨批多”的情况,将家长会调整至考试前,动员家长给学生创设良好复习环境,鼓励学生建立竞争意识,家长、学生普遍反映较好。
三是完善家校合作的考核机制。要把家校合作作为一项硬任务,对学校规定的家校合作形式,教师的落实频次、质量、家长及学生反馈等都应作为考核指标,奖优罚劣,并与年度评优、评奖等挂钩。要积极鼓励并创造条件推动教师根据实际创新家校合作形式,对涌现出的经实践检验较好的形式进行宣传推广,并进行适当奖励。
(三)强化保障,推动家校合作的顺利实施
一是强化制度保障。没有制度保障,家校合作将很难达成长期有效的结果。当前,农村初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些具体办法,对实践中运行较好的家校合作的形式、实施、监督、评价等进行固定,如教师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与家长联系、应当采取何种形式联系等等,以确保家校合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效进行,而不是盲目地流于形式。
二是强化资源保障。学校要为教师开展家校合作提供必需的资源,如校内合适的谈话、会议场所,适当的交通、通信补助等政策支持。同时,可积极组织挖掘学生家长中的资源,建立教育协作基地,邀请家长来校开展讲座,共同开发校本课程等。
三.几种常用的家校合作方式实施策略
1、家访。家访是教师和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挖掘学生潜能的重要法宝。一要充分准备。要事先考虑好要与学生家长交流的内容,理清思路,做到交流时目标明确,重点突击。尤其在指出学生不足的时候,还需要提出一些具体的改进建议。(2)随机应变。要根据家长的特点选择恰当的交流方式。对文化教养较高的家庭,可以直接请家长提出改进教育的措施,适时补充合理性建议;对于较溺爱孩子的家庭,要在肯定学生的前提下进行批评,以尊重家长的感情;对极少数放任孩子不管的家庭,要提出孩子发展的重要性,激发家长的责任心。(3)优选方式。根据目的选择家访形式,如日常了解情况的就可以选择电话家访形式,以便将精力和时间放到最应该去的学生家庭家访。
2、家长会。家长会能够帮助班主任最广泛地将家长联系起来,解决学生中存在的普遍性的问题。会前要充分准备,明确列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要认真准备家长可能提出的各种问题,做到心中有烽。会议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可以以教师报告会、经验交流会和学习成果展览会等形式开展。会后要及时梳理获得的信息,需要反馈的应及时反馈。
3、请家长。现实中大部分学生认为请家长不仅有损颜面,还很有可能面对家庭暴力,对请家长存在心理阻抗。所以,教师要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让学生明白请家长真正目的,放下心理负担,心甘情愿地请自己的父母到学校。请家长期间要注意尊重家长和学生,即使在学生犯错时也要注意方式方法,顾全家长颜面,切忌发生家长在校打骂学生的现象发生。
4、书信、电子邮件。书信、电子邮件可以作为家访、家长会的重要补充。书面形式能够给班主任和家长冷静和充分的思考时间,一些不适合言语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同时还避免了一些学生因面谈产生的负面作用。
参考文献:
1、莫克琳,初中班主任与家长合作中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师·下》,2012年第6期
2、曾群芳、冷泽兵,信息技术环境下家校合作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6期
3、史东芳、李锋,教育生态学视角下的家校合作机制障碍和保障[J],《法制与社会》,2009.10(下)
4、家校合作的背景和意义是什么,http:///question/28e05ebff
89e3fb7,2012年10月7日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3
关键词: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策略
我校成为寄宿制小学已经有5年的历史,寄宿学生来自12个不同的自然村,受地域、学校及办学水平、家长文化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学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因此,科学合理地对寄宿生进行教育管理,已经成为农村寄宿制小学迫在眉睫的课题。究竟如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呢?笔者通过自己几年的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经验。
一、同唱一首歌,建立家校合育新机制
学校教育是严父教育,家庭教育是慈母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延续。对学生的教育,这两类教育缺一不可,因此只有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紧密配合,才能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要加强联系,给学生创设舒适的学习环境。
受打工族的影响,学校的寄宿生80%以上都是留守儿童,爷爷奶奶成了他们唯一的监护人,由于年龄代沟和祖父辈的过分溺爱,沟通不及时,他们个个成了家中的小皇帝,学校的小王子。部分学生性格孤僻,不愿意在集体中合作、交流,他们成了学校的特殊人群,无论思想、还是学习上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负面情绪,尤其是每当节日来临,他们的思亲情绪更浓。针对以上情况,学校做了以下两点:(1)为每个学生办了一个亲情电话卡,教育学生在有心事或者亲情不好的时候,想家的时候或得到荣誉的时候,给在远方的爸爸妈妈打电话,诉说自己的心里话。这样学生和父母的情感距离拉近了,心灵沟通了,脸上出现笑容了。(2)召开好亲子家长会。在学生的爸爸妈妈打工回来以后,我们发送邀请函,让他们的父母亲自参加学校家长会。教育家长怎样科学地教育孩子,外出时怎样和孩子进行多角度沟通,及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生活及学习状况。这些工作的开展,让学生多了一个倾诉的场所,让学生在学校学得安心,过得开心。
二、秀出真我精彩,培养“四自”能力
1.生活自理――培养学生自主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进入校园过寄宿生活,是最适合培养自理能力的时候,为此,我们在学生第一天踏进学校之后,班主任、生活指导老师利用一周时间对学生的衣食住行各方面进行培训示范,让他们很快适应学校的一日常规。具体做法是,两个克服:克服衣来伸手的习惯;克服饭来张口的习惯。五个学会:会上厕所;会叠被子;会排队走路;会打扫卫生;会打饭吃饭;四个能够:能够主动给父母打电话;生病能够主动请假;能够主动和别人合作;能够自己打开水。这时候一个个“小皇帝”“小公主”不见了,在寄宿制小学生活久了,学生个个都成了“自理小能手”,没有人甘于落后。
2.思想自律――增强学生良好的安全防范意识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自己。”小学生受年龄限制,安全意识淡薄,安全防范能力差。在每学期开校初和学期中,学校都有请法制副校长为学生进行各种安全知识讲座,安全意识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扎下了了牢固的根。学校定期举办各种安全教育活动,如每月一次防震演练,各年级举行一次安全主题班会,开校初发放《致家长的一封信》等,使安全工作家喻户晓,让学生树立安全重于泰山的思想。
3.行为自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好习惯成就人的一生,好习惯养成的关键期就是小学阶段。为了教育孩子有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学校主要做了两点:(1)背会《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校一日常规》。要求学生用这些规范要求自己。(2)实行了一日三会制度(每次10分钟),即每天早上班主任、任课教师对学生进行晨会,主题是今天,你该怎样努力;中午寝会,提出午休的基本要求,找半天在学习生活中做得好与不好的地方,进行改正;晚寝前总结会,今天你努力了吗?对一天的学习、行为习惯你总结了吗?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时间长了,学生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行为习惯变好了,学生的自我管理水平得到不断规范和提高。
4.学习自主――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
“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史就是这个民族的阅读史,一个不善于阅读的民族是一个悲哀的民族。”为此,我们学校着重培养了孩子的课外自主阅读习惯。我们做到了三读:即每天大阅读、开放“中华魂”图书阅览室自由读。我校有图书室90平方米和开放阅读教室180平方米,藏书25000多册,生均图书50册,完全满足学生阅读需要。阅读教室藏书,供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性阅读,真正满足学生的读书欲望。我们积极提倡亲子陪读,学校规定,每个学生在节假日、双休日每天应有2小时的读书时间。为了鼓励学生自觉读书,规定给每学期读完2本书的学生授予“小书童”称号,读5本书的学生授予“小文豪”称号,读9本书的学生授予“小状元”称号。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值得思考和亟须改进的地方
1.抓好学校硬件建设
在学校规划和建设上充分考虑学生大部分时间食宿、学习、活动在学校这一特点,教学、生活、活动三个方面的设施统筹安排,全面规划,配套建设。
2.加强和规范寄宿制学校常规管理
这是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有效途径。对寄宿制学校要作统一的标准检查评估,有效激励农村寄宿制学校发展。
3.进一步扩展并强化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功能
长期以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农村寄宿制学校在普及义务教育,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高农牧民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4
【关键词】科普资源 青少年 科学素养
近年来,科学素质这个词语越来越多的被列入各个议题。什么是科学素养?《面向全体美国人的科学》一书中,将科学素养定义为“包括数学、技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许多方面,这些方面包括: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能力;认识到科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
科学素养可简约地概括为一个人的爱科学、学科学、做科学和用科学的水平。如果是0~7岁的孩子是以家庭教育为主的话,那么当7岁的孩子背上书包迈入小学,他们便开始长达十多年的学校教育,在如此漫长的学校教育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如何以最好的学习方式给予学生最基本的、最基础的、最有用的、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知识营养是值得各个学校探讨的问题。在这其中科普资源的充分合理利用对于我们着力于培养复合型人才来说又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这个年龄段的青少年一直是我国科普的重点对象。2001年,科技部、教育部、、中国科协和联合颁布了《2001~2005年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活动指导纲要》,为有效推进我国未成年人科普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但学校正规科学教育和社会科普工作互动不足、衔接不够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在校学生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接触科学。
小学科学课程作为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将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基础。有利于青少年形成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科学的自然观,并将丰富他们的童年生活,发展他们的个性,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
如何培养青少年的科学技能?笔者在五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发现他们能说出的科普书的名字仅限于《十万个为什么》、《海底两万里》、《时间简史》、《昆虫记》等经典科普书,能说出的科普作家的名字更是寥寥。这一方面说明学生的阅读视野比较狭窄,更重要的是显示了我国原创科普作品的匮乏。
虽然现在有如《中国国家地理》、《文明》、《博物》、《中国科学探险》等刊物以全新的办刊理念,浓郁的人文色彩,精美的图文,多角度地阐释科学来展现了科学的魅力,但这并不完全适合这些还处在懵懂期的青少年。
而今,更为现代的科普推介手段正在推出,例如,随着大众传播手段的发展进步,尤其是电,视、互联网的兴起,以及社会公众对科技发展了解和参与的普遍愿望,大众媒体的身影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当今科普活动的前台,学生只需要坐在电脑前,鼠标轻轻一点便能获取各种各样得知识。为了提高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我们在科普资源利用方面应该“以青少年为本”,既协调好科学界、教育界、大众传媒界相互间的关系。有针对性地运用文化娱乐形式,吸引大众接受科普,又完全立足于他们的兴趣发展,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乐趣。
因此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设计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把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知识的教育贯穿于科技教育的全过程,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确实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活动普及化、项目多样化和效果社会化的教育是我们科技教育的目的。为活动而活动,为竞赛而竞赛,把科技活动游离于学校其他教育教学活动之外,那势必会增加学生的负担,效果也会减弱,若要形成长效的管理、运作机制,也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的科技教育注重和其他活动的结合,实现了科技教育的多赢局面。
学校科技教育活动以专题形式贯穿于一年的活动之中,有主题、有特色。充分利用植树节、爱鸟周、世界环境日、土地日、科技节等特定活动时间,开展全校性大型科普活动,开出科普讲座菜单,邀请学校教师或专家为学生进行专题讲座,带领学生参观科技展,普及科学知识。在活动中,让学生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乐于实践,乐于动脑,在广阔的活动大舞台上,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
现在科学知识生产者和科学知识传播者存在着一种职业上不断分化的趋势。科学普及也将由过去的“万金油”演化成为一门“自立门户”的职业和专业,而不再是某种兼职和配角。在这种变化下,科学家无疑应更加积极关注和参与当代科学普及活动。今天科学普及主体的重心已经从传统的科学界转向了大众传媒界,参与其中的人群成分是多种多样的,大众传媒已成为社会公众获取科技信息的最主要渠道。今日的科学家从事科普工作也都倚重大众传媒。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5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家庭、学校、社会普遍关注的是学生的分数,认为有成绩好就可以上好大学,上好大学就可以有好工作。但事实并非如此,不要说上不了大学的学生,就是那些上了大学的学生很多也发现除了“上大学”就没有别的理想了,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会干什么。出现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的基础教育中缺失了职业生涯教育的内容,特别是忽视了小学阶段的职业生涯启蒙教育,从而导致学生没有明确的职业目标。美国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早在198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职业规划教育要从孩子6岁开始。该规范把人群分成四类: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18岁以后的成人。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分工。
而在中国,一些家长、教师普遍认为小学生年龄太小,开展生涯教育的作用和意义不大,不如到了大学或者等到他们入职后,再来开展生涯教育会更有意义。显然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在小学阶段开始开展生涯教育正当其时。因为生涯教育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教育重点,小学是生涯认知,初中是生涯探索,高中是生涯准备,高中后是生涯安置。小学的生涯教育,能够帮孩子从小学开始树立起关于各种职业的价值观念,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自我意识,扩大他们对不同职业的了解,并通过这一生涯教育的过程提高学生对兴趣的认识并帮助学生与未来职业相联系,由此对学习兴趣的提高和成就动机的增强均有裨益。所以小学阶段开始职业规划最有意义的一点,当属职业志向或目标的引导和导向作用。如果从小学就开始考虑未来职业问题,无疑有利于学生尽早形成具体的职业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正如《人生设计在童年》的作者高燕定先生所说:“孩子最终要走向社会,他们对自我、社会的认识,对知识和职业的关系的深刻理解和实践,他们对人生理想和有效、现实的职业规划以及付诸现实的能力等,是他们在社会上生存和事业成功的最基本、最必要的素质。”
二、实践途径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设置职业启蒙教育课程
专门课程的设置有助于系统地介绍课程理论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形成学科理念、掌握专门知识、培养专门能力。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特殊性要求其在专门设立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理论的讲解、多元素材的渗入、实践活动的拓展等不同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职业理想和信念,形成科学的职业观。因此,专门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设置是小学进行职业启蒙教育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模式。
美国职业指导专家霍兰德认为:职业选择取决于自我认识和职业认识的适当性函数。小学生的职业意识包括三个维度:小学生的自我认识、小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小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职业的统合。如表1所示。
职业意识是伴随儿童生命成长、主动社会化过程中必备的素质。职业意识培养不是做职业规划,不是对孩子进行严格的职业设计,而是抓住小学生“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期,从“自我认识”和“职业体验”两个方面来培养职业意识,让小学生能更好地认识自我、培养职业理想、培养与人交流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其实质还是让学生不断发现自我的潜能,不断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因此,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开发与设计主要从自我认识和职业体验两方面出发,依据发展心理学理念,拟定了小学生职业生涯课程的具体内容、目标及活动模块,见表2。
(二)开展全学科的渗透和整合
在开展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课程的同时,必须与其他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以及综合实践互动和快乐活动日等进行渗透和整合。因此要加强各科教师的职业教育培训,使全科教师都接受职业启蒙教育的训练,能够在学科教学中随机渗透职业启蒙教育,共同承担起“班级职业指导员”的职责。
(三)拓展职业实践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是目前国家规定的中小学必修课程,旨在通过相关知识的渗透和各种实践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意识、信息技术素养、劳动技术素养等综合实践能力。在开展这些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职业启蒙教育的理念注入其中,让学生参与各类职业角色体验,让他们切身体会每种职业的职业形象和职业素养要求,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信念和为之奋斗的职业意志力,以及培养朴素的职业习惯和劳动素养。职业启蒙教育理念的注入,将会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为他们提供一个沟通社会实际和自我主观理想的桥梁,增强对未来职业规划的“幻想”。例如,学校仿真社会活动:将学校模拟为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如社区、政府、银行、医院等,以班级或其他形式组织学生参加,学生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或者举办职业风采展示节:由学生以各种形式分组表演职业工作中的事件。展示要强调形式的多样性,以主题活动等形式进行全校范围的交流和展示。
(四)家校合作,开展“职业交流日”
“职业交流日”就是通过在每月固定的时间开展的“围绕职业”“交流职业”的职业交流活动。可以整合家长资源,开展职业形象介入活动:在“职业交流日”这天,将从事不同职业的学生家长代表如消防员、警察、销售员、作家等请到校园,为学生开展专门的职业讲座,通过不同职业角色、职业知识的讲授,职业体验的分享和职业形象的展示等,让学生充分了解社会上有关职业及其相关知识和素养要求。
开展学生的自主交流活动,这是由学生自己组织并参与探讨的一种职业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充当主角,成立讨论小组,通过活动前查找资料、活动中充分交流与讨论总结的形式进行。通过资料的分享、思想的碰撞,学生们了解了更多的职业角色及其相关知识,也能对自己的爱好和兴趣有了充分的了解。
还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的未来职业进行设想。由学生根据现在社会的发展,设想未来可能产生的新职业,并以各种形式展示给大家,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三、反思与启示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要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专业化训练,增强生涯意识,并渗透在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通过外引的方式,吸纳人生规划教育专业的教师。这些教师对生涯教育有专门的研究,可以为学校的相关工作提供专业的指导;还要开展有计划的培训,将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学科教师纳入生涯教育的师资体系中来。通过专业培训与学习,结合他们丰富的教学管理经验和人生经验,将他们培养成生涯教育的专业导师。
(二)建立系统的生涯教育体系
完整的生涯教育应从学校、家庭及社会三方面展开。
学校把生涯教育纳入统一学校课程体系,开设生涯教育课程;结合生涯教育的目标,在学校学科教学中全面渗透生涯教育的内容;鼓励倡导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
加强家庭和社会层面的实践内容。家庭层面:家庭教育应该培养孩子的自主选择能力和明确的兴趣方向,为孩子自我意识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作为学校生涯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促进生涯教育更好地进行。社会层面:相关社会机构和部门要为小学生涯教育提供一切支持,为生涯教育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
(三)生涯启蒙教育的途径和方式需要丰富与更新
家校合作家庭教育讲座范文6
关键词:少先队活动;雏鹰争章;校本教材;体验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07B-0013-02
少先队是少年儿童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校,少先队活动在设计上应紧跟时代,以兴趣爱好为突破点,尊重队员的年龄特点,不断丰富活动内容,持续创新活动载体,坚持拓展活动形式,将有意义的活动办得有意思,引导广大少先队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一、在创新中打造“让雏鹰与卡通共舞”活动
(一)让校园卡通形象“立”起来
高度重视,积极推广。通过召开校行政会和年级组长、教研组长会,就开展此项课题实验进行探讨,在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基础上,起草《卡通人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校领导分别对全体教师就《方案》进行解读,就卡通人物的使用办法提出了建议和要求,以统一思想,统一认知,统一基本操作程序。新学期伊始,学校对所有老师进行分层次、有针对性的培训,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自觉地把卡通文化融入教学活动和日常工作中。
完善标识,营造文化。从文化墙到楼层提示牌,从楼梯间的温馨提示牌到厕所、水房的节约警示语,从校服、日记本到班级文化布置、表扬条、激励卡等等,目之所及,都会有一个或若干个“卡通”出现在学生面前。多层次、多维度的学习、宣传,加之卡通主题文化的创设,校园卡通形象在耳濡目染中渗入学生的心田、影响学生的认知,会潜移默化地在学生心中树立起来,为系列活动的开展奠定基础。
(二)让校园卡通形象“活”起来
坚持活动育人,重视实践体验。学校让校园卡通参与到各类活动中,这样增强亲近感和情境性,增强学生情感体验,引起学生共鸣。学校组织的各项赛事和运动会、艺术节、科技节等都以就卡通冠名,以获得卡通勋章作为此项赛事的最高奖励,获奖学生所在的班级也会根据班级雏鹰争章办法在对应的栏目内盖上卡通印章或贴上卡通贴纸,以示奖励。这些奖励的数量和种类是参选各级美德少年、三好标兵、校园之星、形象大使的重要指标。这样的导向使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大幅提高,学生以获得卡通奖励而自豪、欣喜。
整体构建规范,全面推出卡通。根据《方案》出台一系列“细则”“办法”,促进“卡通”的落实。努力做到十个“结合”,即将卡通形象的落实与班级考核相结合、与雏鹰争章相结合、与文化建设相结合、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与家庭教育相结合、与少先队常规工作相结合、与师生评优选先相结合、与德育课题研究相结合、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与各项赛事和科技艺术活动相结合。将卡通形象分解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及活动的各个环节,确保卡通形象的落实成为教师的一种自觉行为和学校的一项常态工作,共建卡通文化,共塑校园新风。
重视科研引领,确保推陈出新。学校成立推进校园卡通实验的课题领导小组,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小课题研究和经验交流等,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与研究,推进其课程化、生活化、活动化建设,使各项活动日趋合理、科学,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三)让校园卡通形象“大”起来
树立学习典型,大力弘扬新风。学校对获得“卡通勋章”“校园之星”“三好标兵”“美德少年”等系列荣誉的学生进行表彰,通过主题班队会、道德讲堂等对其事迹进行专题学习,利用每周一德育在线广播、国旗下演讲、学校橱窗、红领巾广播、学校网站、微信平台等进行大力宣传,规定荣获校园之星荣誉的同学可竞选大队委。
开展主题活动,掀起“争星”热潮。学校持续开展“以做校园之星为荣、以做校园之星为乐”主题教育活动。教师激励学生时时处处以校园之星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做品学兼优的好少年。教师让校园卡通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渐渐高大起来,在校园内掀起争做校园之星的热潮,起到“拨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的效果。
二、在探索中推动少先队活动校本教材研发
(一)蒙元文化“我秀家乡情”校本教材
在学校的少先队活动中,教师以培养队员民族精神为核心,培养学生民族情感。为了让学生对家乡独特的文化有所了解,热爱家乡的文化,传承人类的文明,校大队部围绕艺术、时尚的蒙元文化开展了一系列队员喜爱的活动。举办了以表现蒙古民族的生活场景、娱乐活动、饮食文化、标志性图案等为内容的现场命题、绘画比赛。举行环保时装展示秀活动,让每一个学生从小培养环保意识和废物再利用意识。
(二)“我们的节日”少先队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校本教材
我校大队部牵头编写的 “我们的节日”系列节日主题教育活动校本教材,进一步发挥传统节日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载体作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在实践中,教师通过了解中华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感受丰富的文化内涵,引导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
每一次“节日”活动都追求设计的最优化、组织的精细化、成果的最大化,每一次活动都坚持这样的步骤,即:方案制定组织实施考核评价展示庆典成果汇编反思小结。活动实现了科室合作和学科组互动。确保了方案的合理、内容的整合,避免了活动的重复,减轻了师生负担。活动体现了要求各异和形式多样。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同一主题不同年级形式不同、要求不同,以求活动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活动的多个环节体现了师生互动、亲子互动、家校互动,尽可能拓展活动的参与面、辐射面、影响面。活动逐步实现了系列化、课程化和校本化,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老师的认可和学生的喜欢,电视台录制了系列宣传片“我们的节日”清明、重阳、中秋、端午。
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体验教育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我校少先队活动育人的主阵地,一直追求教育无痕,坚持活动育人。让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基地,走到更广阔的天地;让他们去观察,去体验,去追寻,去发现外面世界的精彩;让他们学会交流和分享,学会探究和思考,学会自主与协作;让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中发现;用自己的智慧在思考中感悟;让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在实践中创造;用自己的语言在交流中畅谈。让孩子们在寻找、参与、陶醉、体验中收获知识、收获情感,收获大自然赋予他们的灵动瞬间。
丰富的实践活动受到了孩子们的喜欢,每学年我们都会组织队员走进植物园、农耕博物馆、气象公园、消防中队、网球馆等实践基地,进行实地参观、实地演练的体验教育。同时组织队员们利用课余时间排练心理情景剧。每学期学校邀请交警、公安民警、播音员、主持人、消防员、社区道德模范、作家、各行各业的爱岗敬业模范做校外辅导员,到学校开展安全、行为规范、良好品德意识培养等方面的讲座,提高队员们的社会责任感,并在校外辅导员的引领下建立了法制安全大讲堂。通过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的少先队工作以社会参与创活动品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此文系“2015年度少先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获奖作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