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知识产权;心理学; 需要

中图分类号:F121.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9-0270-02

“为天才之火添加利益的柴薪”,这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精辟概括,在天才的比尔・盖茨身上,这句法谚体现的淋漓尽致。但是,这句话本身并没有直接回答:社会为知识产权权利人添加了“利益的柴薪”就能让“天才之火”烧的更盛的原因是什么?社会满足了创造者什么,创造者的社会心理动因是什么?还有所谓的“度”的问题,即“要添加多少利益的柴薪”?根据唯物史观,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回答这些问题,应当从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中去寻找,作为知识产权保护的一种制度性设计,法律不可能违背人性,违背人的心理规律,那么,能不能从心理学中找到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的理论依据或原则?

一、创造的动力源于人的需要

著名的马斯洛需要理论,有五层次说和七层次说,让我们来看一下七层次说:A: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审美的需要;求知的需要;B:基本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

弗洛姆的需要理论:从人与自然、他人的关系中探讨人的需要,认为人的基本需要除生理需要外,还有五种社会需要:(1)关联的需要,即希望与世界、他人建立联系;(2)超越的需要,即不甘心被动的活着,希望去生产与创造;(3)寻根的需要,即希望生活在母亲、自然、大地、家庭、民族、国家的怀抱中,获得安全感的需要;(4)认同的需要,即寻找在社会中的独特个性或自尊,以回答“我是谁”这一问题的需要;(5)定向的需要,即为自己确定一个目标,从而赋予生命一种意义的需要[1]。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的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与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从心理学的角度谈,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需要,需要是人动力的源泉,所以要了解人类行为的动力必需以了解需要入手。”[1]

从上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正是出于需要,人们才获得行为的动力。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恰恰可以同时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更高层次的社会需要,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但如同其他许多社会活动一样,知识产权活动满足人的需要,往往通过一个中介――财富,因为部分人的需要,如生理需要,知识产权活动本身是无法满足的。而知识产权活动与财富一起,则可以满足人的大部分需求,如,知识产权活动可以满足人们求知的需要,而通过财富的获取,则可以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但财富与知识产权活动本身不是孪生子,知识产权活动并不必然伴随着财富。而是以知识产权活动为途径,获取到财富,这是怎样的一个途径呢?在比尔・盖茨的传奇人生中,我们可以得知答案,在现代社会中,这个途径体现为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

因此,创造的动力源自于人的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为创造者获得财富提供法律保护,满足了创造者的需求,从而为创造者提供不竭的动力。

二、社会性制约着个人的需要

“需要有社会性。社会的生产水平,政治制度,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具体的社会生活环境,民主的风俗习惯等社会因素,都制约着个人的需要。”[2]

从前述关于需要的理论中不难发现,需要说同时证明了另外一个命题,在现代社会中,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个人离不开社会。所谓的“成长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以及弗洛姆的五种社会需要,脱离了社会,需要本身就不复存在,也就不会产生相应的动力,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知识产权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不是纯粹的个人活动,也不可能是纯粹的个人活动,因为摘取果子的人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人的知识总是从社会中获取,正如“狼孩”“羊孩”脱离了社会便失去了应有的辨识能力和行为能力一样。

个人是社会的单元,个人需要与整个社会的需要应协调统一,不相背离,才能和谐、共赢发展,这在心理学上也有论述。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限制,即使合理的需要也未必能完全满足,这就可能引发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3]

并且,也没有必要超越条件满足权利人的需要。从七层次需要说来看,满足生理需要和基本需要所需要的财富,与巨额财富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若追求明显超出满足“需要”的财富,那财富满足的已不再是人的需要而是“贪欲”了,所谓欲壑难平,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应是满足人的需要而不是为了满足人的贪欲。

三、个人与社会的互动与统一

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的过程,实际上也是社会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二者在相互满足的过程中获得良性的互动与统一。

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下的创造性活动满足人的需要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权利人不断从中获取动力。劳动是人和社会存在的基础,个人源于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而产生劳动的冲动,而社会对劳动的成果――智力成果予以承认并予以保护。根据心理学原理,低层次需要得不到满足,则高层次需要弱化,所谓“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社会应对创造者的需求予以充分满足,创造者才能获得澎湃的创造动力。在这个过程中,个人通过劳动创造智力成果并提供给公社会,这是个人满足社会的过程;同时,社会对个人智力成果的也予以承认与保护,这是社会满足个人需要的过程。个人满足社会需要是获得社会承认与保护的前提,而社会满足个人需要,则是个人继续创造智力成果的心理动因。

总而言之,社会需要个人的知识创新,并满足创新个人的需要,但限于社会的历史性,这种满足受到社会客观条件的限制。

四、对需求的满足应纳入法制的轨道

还有一个问题,为满足创造者的需求,为什么不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呢?为什么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呢?

在各种需要中,有一种需要极为重要――秩序,在前述传统的需求理论中,似乎没有它的名字,但是,它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来说却必不可少。人们厌恶战争,因为战争给人们带来无序、混乱,增大了人们行为的不可预见性,人们追求安居乐业,而所谓的安居乐业,换句话说,就是社会生活具有良好的秩序,人们的喜好基于同样的理由。而弗洛伊德则揭示了人们这种对秩序的需求的心理动因,即人对有序生活的先见取向,是出于人类神经系统在节省能量与减少精神紧张方面的需要。如果处理一个问题的某种方法产生了令人满意的结果,那么人们就有可能不作任何思考便在日后效仿这一方法。如果人们对组织活动的方式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总是不停地重新考虑、不断地,那么就显然会把一种过于沉重的负担(从长远观点来看是一种无法忍受的重负)强压在人的身上[4]。显然,社会秩序属于人的需要。

如前文所述,知识产权活动具有社会性,无论是发明创造的使用,还是商标的使用,脱离了社会,就失去了意义,如果采取个人自由的方式,每当遇到新的知识产权转移或使用问题,就要求当事人就具体事宜协商并达成一致,这显然是一种费时费力且效果不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满足不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而法律则为人们重复先前经验、“效仿”先前的行为方式提供了一种行为准则,当人们违反这种准则时,还能提供国家强制力以恢复这种准则,良好的满足了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当然,作为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的法律应当是一部良好的法律。一个好的制度,可以让权利人的创造积极性受到保护,而一个坏的制度,则可以使已有的智慧之光泯灭。一个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是从满足人的需求开始,使权利人拥有充沛的动力去从事创造性活动,权利人的创造性活动是正当的,是法律所保护的,在这种制度性保护下,创造性活动使权利人满足了求知的需求,实现了自我的价值,为社会作出了贡献,因而被他人、社会尊重,同时,通过创造性活动,权利人取得了财富,换取面包以满足生理需要。相反,一个坏的制度,也是从破坏人的需求之满足开始,使权利人丧失创造的动力。

因此,无论是对创造者的需求的满足,还是对使用者需求的满足,都要纳入法制的轨道,并形成良法之治,以满足人们对秩序的需求。

最后,值得思考的是,其他的法律制度,法律活动,何尝又不是如此,例如,劳动的权利,受教育的权利,推而广之,应当也具有同样的心理学基础。

参考文献:

[1] 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心理学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55-60.

[2] 徐厚道.心理学概论[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54.

[3] 朱全荣.现代心理学原理与应用[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4] 邓正来.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Research of Physiological Bases of Activities about Intellectual Property

YANG Hai-tao

(Xuzhou Medical College,Xuzhou 221000,China)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2

一、做好实验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课前的充分准备是有效开展实验教学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因此,即使是任教多年的物理教师,在每一次实验前同样需要充分备课,确保各项实验器材和材料都能按照各个实验的不同要求准备到位,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按照教材中的实验要求圆满完成各项实验。

1.实验材料本身应满足科学实验的要求

实验过程中有很多可测不可测的因素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对于初中阶段相对简单的物理实验来说,其影响因素的重点就在于实验器材的准备。如在教科版物理九年级第八章第一节“电磁铁”的实验教学中,有的同学所制的电磁铁在断电后仍然能够吸引大头针而有的却不能,作者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种迥然相异的情况,在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排除其他可能因素之后再对实验材料进行排查,学生就能够发现是因为铁钉在实验之前没有做消磁处理。这个“意外”情况既让学生充分认识了严谨准备实验器材的重要性,又在对实验过程的讨论和反思中进一步加深了对电磁铁性质的理解。

2.实验材料的准备应满足丰富性和层次性的要求

实验材料的丰富程度和层次性是确保学生顺利完成物理实验的又一重要因素。如果准备的材料不够充分,将影响学生实验的顺利进行。如八年级第十章“流体的压强”中关于浮力的实验中,作者就准备了泡沫塑料、木块、石块、大口玻璃杯、橡皮筋、钩码、气球等各种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实验的要求自己选择可用的实验器材进行浮力的实验,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用各种方式验证浮力作用的实验要求了。

3.准备的实验材料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开放性

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也是对学生的实验进行暗示和引导的过程。如九年级第三章“磁与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除了充分准备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材料之外,作者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准备一些实验材料。让学生参与实验材料的准备,既可以使实验的材料更加多样化,也可以让学生在实验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就导体与绝缘体的概念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在实际的实验过程中动手加以验证,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做好实验时的教学指导工作

初中阶段的每个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探究、发现欲望,教师在实验中既要保护和发挥他们敢于探索的精神和想法,又要科学地开展实验教学指导,让他们的实验真正达到科学探索和科学验证的目的。

1.要加强对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的指导

在实验教学中,教师既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思路和想法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又要从教学的角度出发对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方法进行科学的指导,以实验过程、实验方法的科学性来确保实验结果的科学性。

同样以九年级第三章“磁与电”中关于“导体和绝缘体”的实验为例,前文提到作者让学生根据对教材的理解自己准备实验材料,在这里同样鼓励学生自己拟定实验方法、步骤及目的并开展实验,但教师要对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法进行检查和评定,并在实验过程中加强指导,确保学生的自主实验也能得出与规定实验一致的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又如在八年级第七章第五节“摩擦力”中“摩擦力大小与影响因素”的实验中,教师既要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去探索、去发现,又要适当地进行方法的指导,以便让学生的实验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

2.要加强对学生科学实验精神的养成与培养

安排在初中阶段的实验都是物理学中最简单、最无异议的成熟实验,这些实验的安排一方面是让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和巩固所学到的物理知识,而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要在简单的实验中逐步培养学生科学实验的严谨精神和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为今后高年级理科科目实验的开展,以及以后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重视实验规范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对部分学生由于疏忽大意而造成的实验过程与实验结果的差异性问题更是有必要进行纠正,让学生逐渐养成科学实验的好习惯。

3.要加强对学生安全意识和安全操作能力的培养和锻炼

虽然初中物理实验相对安全性较高,不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但如果学生不加以注意,轻则容易对实验仪器造成损坏,重则甚至能造成重大的实验室事故,造成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如果将这种不重视安全的作风带到生活中去将造成更大的危险(尤其是关于电学的实验)。因此,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不容忽视,教师应当把对学生安全操作、规范操作的要求放在比实验本身更高、更重要的位置上,让学生通过一个个简单的物理实验逐步养成良好的科学素养和操作习惯。比如,实验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安全操作的相关规定等在每次实验过程中都必须进行重复和强调。

三、做好实验后的总结提升工作

一个个实验既是学习初中物理的重要手段也是学习的重要内容,实验教学不仅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和实验中的指导,还应当包括实验后的总结、提升以及拓展等工作,确保每一个实验所取得的效果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1.要科学总结实验过程以达到巩固所学的目的

实验完成之后,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对实验方案的制订、实验仪器的准备、实验过程、实验方法以及实验结果进行充分的探讨和论证,有实验数据的还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一方面是为学生在实验及其所支撑的物理知识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另一方面是对学生的实验过程进行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潜意识,把实验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在一起,而不会产生把实验和物理知识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

2.要对实验过程进行纠错以达到提升实验技能的目的

虽然初中阶段安排的物理实验都是相对成熟和简单的验证性实验,但是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还是会由于各种原因造成实验结果与需要验证的知识内容不相一致,特别是在电学与力学的验证实验中更是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对于这些容易与验证结果相偏差的实验,应 当对实验的每一个环节进行深入的验证分析。

首先,检查所使用的实验材料是否符合科学性的要求,如前文所提到的“电磁铁”的实验中出现错误结果时首先要检查的就是学生所使用的铁钉是否进行了消磁处理。其次,检查实验方案和实验过程是否存在与规定要求不相一致的地方,如在关于电学的实验中出现错误结果时就要检查是否将应当串联的电路连接成了并联电路或者相反。最后,如果以上排查均未发现问题则应当对实验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看是否是学生因不熟悉实验仪器读错了数据或粗心大意记错了地方等。这些“纠错”的过程最好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行完成,可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并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态度。

3.要拓展延伸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目的

只有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课外对实验进行延伸拓展才能培养和发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科学能力。因此,在实验之后,鼓励学生结合实验及相关物理知识开展一些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并对他们的这些创新行为进行激励性的评价和表扬,让学生通过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不断加强对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掌握和应用,持续保持积极的探索、发现、创造热情,提高动手实践能力。

总之,实验既是学生对抽象的物理定律和原理进行验证并掌握的最直接手段,同时也是学科本身的重要和基础的教学内容之一。物理教师应当做好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的各项准备与教学引导工作,让学生在完成物理实验的基础上不断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永亮.探析初中物理中实验教学的有效性[J].考试周刊,2014(1).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健康心理品质 青春期 心理素质

引言:

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既有儿童时期的一些特点,也有成人的一些萌芽,特别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再加上独生子女得天独厚的物质条件,中学生青春期提前了,性萌发提前了,他们的心理也随着生理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意味着儿童对青春期的准备时间在缩短,而大量问题也同时出现了。好多家长说“父母难当”,教师感叹“学生难教”而半大孩子也颇带感触地说“活得好累”,这些现象充分说明进行青春期健康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性。健康的心理是一个适应社会,充分发挥才智的必要条件之一,我国心理学者认为健康的心理品质应包括智力正常、思想高尚、乐于学习、施展才智、心胸宽广、情绪乐观、意志坚定等方面。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处于青春期的发育阶段,正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1.深挖课本知识潜在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宽广胸襟

心胸宽广是心理健康的的重要特征,宽广的胸怀可以使人处险不惊和遇挫不馁,中学生在个性心理的发展过程中常常由于争强好胜而产生嫉妒自卑等不良心理。如嫉妒学习好或某一方面有特长的学生,这类心理发展下去又会影响学习,甚至身心健康。关于这些许多学生明知其危害性,却又无法摆脱这种心态的困扰,因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在生物学课上加强这方面的教育,首先重视对学生的心理训练欲望的激发。譬如在七年级“青春期”这节课中利用青春期所包含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以及心理卫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的道理,在课堂上首先明白健康心理品质的内容,然后列举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事例,剖析论证,向学生阐述生理、心理健康发育的辩证关系及身心健康对学生的影响,并适时地提出“请同学们自己内心比一比,看有无不健康的心理品质,想不想进行心理品质的训练与培养”。结果使学生在内心深处通过比较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训练的渴求,许多同学课后都能主动地与教者交谈,剖析心境,这种做法有力地为进行健康心理品质培养创造条件。其次加强课本知识挖掘,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心理学理论渗透,培养学生形成宽广胸襟,例如在讲“神经调节”有关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知识时,在保证正常教学情况下,从结构与功能相互关系入手,带领学生剖析在正常情况下,每个同学的脑的先天发育情况都是基本一致的,而之所以有的同学学习成绩好,有的成绩差,其原因主要是学习方法、自身努力、心理素质等后天因素的影响的结果,阐述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具有能动性及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充分成才展智所必须的道理。这样做逐步解除了学生由于认识不足,相互比较而产生心理压力,避免了嫉妒、自卑等心态的产生和发展,经常做好这方面的工作,那么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就能正确对待自己,明辨聪明与努力的关系,正确接纳他人与自己,最终形成宽广胸襟,为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2.开展“珍爱人生初春”系列活动,确保青春期的心理健康

学生很少有机会从家庭中获得有关青春期的卫生知识,若学校再不向他们传授这方面的内容,可能会使他们从不正当渠道去探求从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在此从以下5个方面着手对他们进行有目的的教育。

2.1树立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

青春是美好的,是一生中最宝贵、最富有特色的时期,精力充沛,朝气蓬勃,风华正茂,对未来充满希望和理想,是青少年的特点,但是这个时期的青少年还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的阶段,往往富于幻想,情绪波动大,容易接受外来的各种影响,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所以作为教师一定要教育青少年严格要求自己,专心致志,刻苦学习,发奋图强,把自己的理想跟祖国四化建设大业紧密结合起来时刻不忘肩负的重任,使自己早日成才,树立为祖国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不断追求新知,培养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向学生讲明高尚的理想和献身精神是确保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2.正确对待周围事物

青春期的中学生另一个心理特点是思维敏捷,情感丰富,对各种新鲜事物反应快,摸仿强,但思想单纯,对周围错综复杂的事情缺乏独立分析的能力,往往容易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特别是社会上的各种信息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更大,所以一定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要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反对错误的、丑恶的东西。青少年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各方面知识还很欠缺,所以必须不断地得到教师、家长和青少年工作者的指导,要求他们应该主动地、虚心地接受长辈的帮助和教育,正确对待和评价自己,不骄不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是自己各方面逐渐成熟起来。

2.3.开展正常的交往

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内心世界丰富多彩,但不愿轻易地表露出来,这样容易产生希望别人理解的强烈愿望,很自然地在交往中对友谊有所需求,所以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加有益的集体活动,开展正常的交往,力求精神愉快,心情舒畅,促进相互之间的感情和知识的交流,在活动中教育学生主动关心集体,维护集体荣誉,树立集体观念,在同他人交往中要自然、坦率、诚恳,做到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男女同学之间的交往要做到理智和礼貌,男同学要尊重女同学,女同学要自尊、自爱、尊重,正确处理好男女同学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建立健康纯洁的友谊,这样青少年的心理才能得到健康发展。由于青少年的独立意识的增强,他们对父母的依赖逐渐减弱而将感情移向同龄伙伴。不仅需要同性的友谊,而且需要异性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支持。这种交往是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应注意青少年的交往要以集体活动为主,避免异性之间单独接触。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对各类不健康的行为要保持高度警惕。由于他们的学业未成,事业未就,经济尚未独立,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尚未成熟时期教育他们一定要注意避免某些坏人引诱青少年追求不正当的娱乐活动。

2.4.参加有益的课余活动

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发展的文艺、科技、体育等活动,能丰富学生的日常生活,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消除学习中产生的紧张情绪和精神疲劳,健康的音乐、绘画可以培养乐感提高审美能力,在美的感受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也是一种积极的休息。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普通高中学生;心理压力

一、问题提出

高中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等各方面会发生很大的变化,需要承受更多的学业、人际等各方面的心理压力。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作为高中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除了上述压力外,还要面对社会舆论压力,学习难度与实际能力之间差距带来的压力,分流考试带来的淘汰压力,对口招生考试的选拔压力等。面对压力,不同的人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时有利于缓解心理压力,反之则会加重心理压力。

本研究探讨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和压力应对方式与普通高中学生的差异性,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采取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综合高中521名学生和常州市第三中学273名学生为被试。

2.研究工具

采用郑全全和陈树林编制的《中学生应激源量表》和肖计划编制的《应付方式问卷》。前者从学习压力、教师压力、家庭环境压力、父母管教方式的压力、社会文化压力、同学朋友交往中的压力以及自我身心的压力这7个方面来了解中学生的心里紧张来源;后者将应付方式分为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6个因子,均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3.数据分析

数据采用SPSS for Windows 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结果分析

1.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压力水平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综合基础部学生心理压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普通高中,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7),其余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与普通高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

从上表可以看出,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得分低于普通高中(P=0.042),其余各应对因子得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四、讨论

1.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除了自我身心压力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心理压力因子和压力总分,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得分均普遍高于普通高中。人们通常认为普通高中学生的心理压力比较大,易出现心理问题,所以许多研究都关注普通高中学生。这与本研究结论不一致。综合基础部二年级的学习结束前,他们还要经历分流考试,在留在综合基础部还是分流到中专之间进行选择,经历淘汰。第三年,他们要参加江苏省普通高校对口招生考试,不仅得通过专业课选拔,还得经过文化课选拔,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踏进高校大门。江苏省的平均录取比例为10%,也就是1个录取名额有10个人竞争,竞争依旧比较激烈。

2.学校类型不同对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幻想分值低于普通高中,说明高职校综合基础部学生在应对方式上要比普通高中学生成熟些。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普通高中的学生自尊心较强,自视较高,使得他们在面临问题时可能会主动放弃一些寻求帮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而通过幻想使自己暂时避开紧张的氛围和沉重的压力,获得喘息的机会,舒缓紧张情绪。

参考文献:

范东岩.高中段普职协调发展的实践与思考[M].太原:教学与管理,2003(8):10-12.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商务英语知识 信息化教学平台 “碎片化”

信息化教学手段目前已经普遍地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实践当中,这对于商务英语教学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很多商务英语方面的教师已经积累了相对丰富的信息化教学经验和知识,他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也恰当地运用了这一类的信息化教学技术,并且利用原有的教学资源,逐渐构建形成各自的信息化教学平台,从而提高了日常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综合效率。对于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而言,很多语言知识都出现“碎片化”的特征,较多的商务英语课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商务英语知识涉及范围较广,在学习的过程当中容易出现无法形成系统思维的情况。对于这一突出的教学难题,利用信息化的教学平台,实际上可以将相关的英语知识进行整合,以此推动商务英语课程知识教学进一步有序化,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商务英语知识“碎片化”处理状况分析

商务英语作为一门应用型的英语课程,其本身所涉及的知识面比较广,因此在教学过程之中,教师往往需要旁征博引,从多个方面引用各种相关的知识辅助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因为在商务活动当中,学生所遇到的各种英语运用的场景丰富多样,学生需要具备各种场合均可以应用到的英语技能和知识,所以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中,学生需要特别注重如何更好地吸收各种不同的商务英语知识,这实际上也给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题。商务英语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特征,其主要的问题表现为以下方面:

首先,商务英语知识的体系呈现出不断扩张的特点。随着当前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电子商务尤其是跨国电子商务交易越来越频繁,这也意味着传统的商务英语需要和当代的子商务交易模式相结合。而信息化的交易过程中,不少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传统的商务英语表达方式还是有一定差异的,尤其是在一些语言简化方面,为了提高电子商务中英语表达的便捷性,很多电子商务的国外从业者都采用了简洁的符号、代用词等方式进行表达。这实际上也给电子商务时代下的商务英语教学带来了新的知识内容。因此,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知识体系需要不断扩张,以此让各种信息更好地包容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可以被掌握和学习的新语言知识系统,而传统的知识结构也不断地被重塑,这也是商务英语呈现出“碎片化”特点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商务英语知识所面对的学生群体在学习上也出现了“碎片化”特征。由于当代的学生所面对的知识量非常丰富,很多学生在掌握商务英语的语言知识之外,还需要对一些其他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这样多学科和跨领域的学习过程,也决定了商务英语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利用更多空闲时间进行学习。信息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的背景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虽然学生在学习商务英语知识时候运用零碎时间等方式进行学习可以节省很多时间成本,但是对商务英语知识的全面性、结构化掌握方面还缺乏一定的支持。所以,商务英语的学生虽然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和英语表达方式,但是在各种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仍然出现表达不顺畅等情况,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决定了商务英语教学需要解决“碎片化”学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再者,商务英语知识也呈现出语言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之间的割裂,这也是“碎片化”特征中最为严重的问题。商务英语知识通过信息化教学手段或者传统课堂面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学生虽然也掌握了一定的语言能力,但是在实践应用能力方面就各有差异。原因是很多学生虽然非常积极地学习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但是在接触商务英语的具体应用环境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也有学生囿于条件的限制,无法找到合适的实践场景,这样就导致学生的语言输出和运用都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下进行。这种纯粹理想化的场景并不是商务英语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情况,很多学生都还没有掌握到如何更准确地在不同商务场景运用语言技能的基本能力。所以,这种实践应用能力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割裂与分离,正是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不得不解决的客观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当前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需要解决这种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就需要正视“碎片化”问题的成因,从根本解决“碎片化”所形成的教学困境。对于商务英语教师而言,需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克服教学上的困难,推动商务英语教学的多元化发展。

二、基于信息化平台的商务英语知识“碎片化”解决策略

商务英语知识出现“碎片化”问题,可以运用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调节,避免商务英语知识在教学过程当中出现问题。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商务英语知识和信息化教学平台之间的结合,特别是将商务英语教学资源、教学场景模拟以及教学模式的改良统一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以此更好地推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的发展。对于商务英语教学而言,只有抓住时代对商务英语知识的拓展特征,才能够更加有针对性地调整商务英语教学中的“碎片化”问题,将有效的教学资源统一到平台中,以此让商务英语课程教学能够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从多方面培养出更为合格的商务英语人才。

第一方面,商务英语课程知识教学资源要充分统一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中。各类学校在开设商务英语课程的时候,要将商务英语课程的相关教学资源结合在日常的教学之中,就需要以信息化的方式储存和运用这些商务英语知识,让商务英语知识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以体系化和结构化的方式进行调动,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空间下学习有关知识。对于商务英语课程知识的多元化教学而言,只有从本质上出发,让不同的商务英语知识都得到有效运用,学生在学习上才能够更加主动和积极,对学生才可以持续性地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方面,商务英语课程在利用信息化教学平台上,可以融入一些场景化教学的思路,特别是对模拟场景教学的资源融入到信息化平台之中。因为很多商务英语的学生之所以在学习过程里面遇到问题,主要还是他们缺乏实践经验,没有实践的环境和平台。因此,在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之中,要帮助学生多方面地认识和解读商务英语课程知识,从本质上出发推动学生在模拟实践的环境当中运用商务英语方面的知识。所以,这对于信息化教学平台而言,就需要在教研的基础上,对有关的知识和资源进行重新编排,通过设置多个网络化的模拟英语应用环境,调动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从书面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两个层面锻炼学生的英语技能,从而更好地提高商务英语教学的实效性。这对于商务英语教师的教学研究和编排而言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需要从本质上提高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研究质量,并且根据实践创设多种不同的语言环境,更进一步地提高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与实践的结合程度。

第三方面,商务英语课程知识的系统化和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要结合在一起。因为商务英语课程的知识在形成过程中,是一个不断扩张的过程,所以要从本质上帮助商务英语学生从多个方面掌握商务英语知识的多种技能,这就需要在信息化教学平台当中,根据商务英语课程的知识结构,有的放矢地形成科学的技能结构编排,从其层级和系统上推动学生掌握有关知识。教学信息化平台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编排知识结构,让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商务英语知识技能。对于新出现和形成的商务英语知识,要及时融入到信息化教学平台之中,让学生能够及时地调取和学习到有关知识。新增加的商务英语知识应该作为一种补充,而不要随意更改商务英语课程原有的知识结构,这样更有利于学生有系统性的学习思维,提高学生在学习上的效率。

三、结束语

商务英语课程的教学不能够仅仅依靠面授课程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根据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的实际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商务英语知识虽然随着时代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但是这种发展是有规律可循的,要从本质出发,帮助商务英语学生多层面接触不同的商沼⒂镉镅杂τ贸【埃从而让商务英语教学和实践充分结合,形成一种更加高效率的教学模式。因此,综合上述分析,商务英语课程教学与信息化教学平台的结合,可以比较有针对性、多层次地解决商务英语“碎片化”的问题,并且也有助于提升学生掌握商务英语知识,值得深入探究和运用。

参考文献:

[1]陈妍.任务型教学法在商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6).

[2]栾思慧.浅析商业文化传播中商务英语的应用[J].品牌(下半月).2015(12).

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旅游心理学 存在的问题 改革探究

旅游心理学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应用心理学,它主要是研究旅游活动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服务心理、交往心理、管理心理以及旅游企业员工心理等心理现象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在国内外,旅游心理学都是一门比较年轻的课程,课程理论体系还不够完善,而且大多都是基于传统的学科课程模式而设计的。高职高专学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不仅可以了解旅游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利用所学到的心理学知识来解释和分析旅游活动中发生的现象,而且可以具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甚至来解决旅游企业管理实践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因此,该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从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来看,在课程设置、授课教师、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必须对旅游心理学课程进行改革。

一.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

旅游心理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课程,要学习好这门课程,需要从这两个方面出发。但高职旅游管理专业的这门课作为考试课只注重理论讲授,而没有实训课的安排。理论授课学时的安排最多56个,另刨除假期,实际的理论授课学时只有50个。在这么短时间内要在课堂上把涉及心理学和旅游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掌握好,并与一定的实践活动相结合,这对学生来说并非是件易事。所以,在教学中应该设置一定时间的实训课安排来保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2.授课教师

从教学内容上来看,旅游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均来自心理学这门基础学科,枯燥而抽象。教师要讲好这门课难度大,学生要熟练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理论也非常困难。目前,各高校讲授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老师基本上来自两个专业背景,一是旅游管理专业;二是心理学专业。这两类专业背景的老师有各自的优缺点。作为旅游管理专业类的教师,对旅游管理的基础理论及旅游业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但对心理学只有部分涉及,未深入研究;而作为心理学专业类的教师,对于心理学理论掌握得比较透彻,但对于旅游业可能就知之甚少,这将对授课的效果则无法保证。

3.教学方法

在旅游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高校的教学方法还是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模式上,旅游心理学的教学也不例外。旅游心理学这门课的理论比较抽象,再加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感觉到乏味,出现疲劳、思维不活跃、注意力分散等现象。传统的教学方式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依赖,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需求,一味地以自我授课为中心,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4.评价考核体系

许多高校该课程的考核仍采用期末闭卷方式进行。考试的分值采用百分制,在考核内容的比例上,基础理论明显高于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考核,这样一卷定成绩、定掌握程度、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是偏颇的。这种考核带来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平时不学习,快考试的时候把所谓的考试范围,死记硬背就可以考一个不错的成绩。这样的评价体系,是导致学生上课热情度低、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低的直接原因。这与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不符的。

二.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建议

1.教师方面

对于旅游心理学这门应用型学科而言,教师除了要系统地掌握好心理学和旅游学这两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以外,还需要深入旅游一线进行实地考察、获得第一手资料,提高专业素养、充实课堂内容。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安排专业老师到旅游企业如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景区等顶岗实践,专业教师与旅游者和旅游服务人员直接接触,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可以将自己获得的实践经验与案例生动地与课堂理论相结合,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

2.教学内容

根据旅游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旅游消费心理、旅游服务心理、旅游企业员工职业心理、旅游企业管理心理这四个方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将旅游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构建成四大项目,编成独立且相互联系的八个教学任务,以此来更好的教学和引导学生。项目一:心理分析的认知(任务1:心理学认知;任务2:旅游心理学的认知);项目二:旅游者心理分析(任务3:影响旅游活动的心理因素;任务4:影响旅游活动的环境因素);项目三:旅游服务心理分析(任务5:旅游交通服务心理、食宿服务心理、游览服务心理、购物服务心理、娱乐服务心理、投诉服务心理分析);任务四:旅游从业者心理分析(任务6:旅游从业者心理素养的培养;任务7:旅游从业者人际关系的维护;任务8:旅游从业者心理问题的保健)。

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旅游心理学的讲授过程中要利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例如:讲授法,介绍新知识、讲解概念、原理、定义和知识点的归纳、总结等,通过课堂的讲授,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同时在讲授时教师可以使用辅助教学工具,适时调整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案例分析法,通过在课堂讲授过程中引入一些典型案例,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然后教师来点评,找出问题的根源,总结出答案。这样的教学方法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更容易接受同时也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境模拟法,这种方法化复杂为简单,让学生自己来体验、理解知识点。围绕某个探究的问题,模拟不同的旅游活动场景,引导学生去探求对人、事、物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问题解决策略;启发引导法,是指在讲解知识点时,提出问题、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归纳总结出一般规律或概念。使用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敢于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这个教学方法真正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成为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者;实地调研法,例如,在讲授消费者动机这一节时,可以组织学生把课堂的问题先总结出来,设计合适的访问问卷,然后针对旅游消费者动机的街头拦问,来掌握消费者的心理。这种教学方法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进来,让他们自己主动学习,能够提升自我学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法,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此种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协调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基本做法是: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一个个的学习项目,每一个项目围绕着一个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而展开,学习者以合作的方式来分析问题、搜集资料、确定方案步骤,直至解决问题。作为这种学习活动的结果,学生通常要形成能表达自己理解的结果,比如报告、网站等。项目式学习可以让学生间通过情景模拟并将交流转化成为一个有效的实验机会。

4.完善评价考核制度

旅游心理学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考核制度的建立上,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偏向任何一方,都可能偏离人才培养方案中所要达到的标准。具体做法是:一要重视日常教学环节中的考核评价,平时考核可占总成绩的50%。其中考勤占10%,平时作业占10%,课堂回答问题、案例讨论分析占15%,课外实践活动组织完成情况占15%。二要将期末考试成绩设定为占总评成绩的50%,这样可以有效扼杀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这类同学们的心理。试卷采用闭卷的形式,将基础理论和实际运用(案例分析)考核有效的结合起来,这样既考核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又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去解决旅游实践问题的能力。

综上所述,笔者分析了旅游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但是如何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和改革创新,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前进。

参考文献

[1]龙慧.《旅游心理学》课程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3(06).

[2]王海莉.本科《旅游心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教学方法探讨[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