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1

关键词:科技创新;金融市场;依存结合;完善制度;多层次体系。

科技推动世界进步,科技也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科技融入了生活,融入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且都起着无可替代、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科技创新带来的技术改革不断推动者金融市场的发展。科技创新带来产品的更新换代,产业的深化发展,支持着金融体系的健康茁壮发展。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逐渐趋于一体化,坚持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了金融市场的最关键竞争要素。这也是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紧密联系的必然结果。只有把握了科技创新,才能在金融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一、科技创新与金融之间的关系。

科技创新和金融之间相互依存,共同促进。

(一)科技创新需要金融的支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先生认为,现代科技技术创新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因为科技创新,是一个实验过程,结果未知,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同时即使实验成功了,还需要进行市场开发,这也是一个充满风险的过程。当然,如果成功了,最后带来的收益也是不菲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能力,扩展了企业的市场份额。而金融市场就是一个充满风险的地方,附带不同程度风险的市场主体在这里进行资产的交换,风险的组合,契约的订立。金融市场的这种特质和科技创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论是在科技创新的研发初期,还是成功后的市场开拓时期,都存在大风险和大收益,传统的融资渠道大多都在观望,而金融市场特质表明金融市场有这个魄力支持高风险高收益的科技创新。

(二)科技创新促进金融发展。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作为出资方,金融市场更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受益者。而科技创新带来的产品改进,产业改革,都为金融市场源源不断地注入了活力,扩展了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驱动着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如何将科技创新与金融完美结合。

(一)增强对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认识。

金融科技创新也是自主创新体系中的一类,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但是在这方面,人们对此的意识不足,同样,保护也不足。所以,促进科技与金融的完美结合,首先要加大宣传力度,改变人们的传统理念,促进其重新认识科技创新与金融结合的意义。然后对于金融科技创新进行记录造册,保护其知识产权和专利权,为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打开新局面。

(二)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制度。

目前,我国对于金融市场的限制条约较多,对于金融市场的干预较多,金融市场并不能完全发挥其市场自动调节功能。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中对于金融市场中各色机构业务,金融工具等都有诸多限制,这些都阻碍了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金融和科技创新的完美结合。

完善科技创新和金融结合的相关法律法规制度,首先需要放宽对于金融市场的管制,给予金融市场一个自主调节机制发挥功效的机会和平台,让市场活跃起来。其次,应当鼓励金融市场的科技创新。比如,对于科技创新企业提供比较优惠的贷款或者优惠政策等,大力促进科技的创新活动,推动金融市场的繁荣。最后,应当建立一个信息和信用平台,避免信息不对等带来的决策错误,同时,强化信用担保机构,补充市场中中小科技企业的信用度,降低交易成本。

(三)结合科技企业实际情况,构建多层次金融体系。

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在金融市场进行科技创新,构建出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丰富金融市场的组成元素。国家应该支持科技型企业的发展,对于中小型科技企业更应该大力扶持。构建一套科技部门和证券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平台,帮助符合规定的科技创新企业的上市。同时,对于此类企业之间的再次融资以及市场化的并购重组都给予支持和一定优惠扶助政策。和国外发达的金融市场相比较,我国的金融市场发育尚不完善,发展也避开了大开大阖的路子,而是小步跑,这其中诚然有国家政策管理严格,政府部门干预较多的因素在内,但是也有金融市场自身体系单一,中小型科技企业势单力薄,经不起风浪吹打。所以,对于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的帮扶,同时也是在加快多层次、多元化金融体系的构建速度。只有不断地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严格交易市场的制度和监督,降低企业之间的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不论是上市公司或者非上市公司,都应该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科技创新与金融互融,互动,更新金融工具,完善债务融资工具的发行机制,并且简化发行流程。

三、结语。

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完美结合是近年来金融与科技创新逐渐趋于一体化的最终目标。虽然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发展尚不完善,国家对于金融业的管制也比较严厉,但是科技创新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在金融市场体现得淋漓尽致。逐渐丰满的由各色科技企业带动发展构建的多层次的金融体系,以及强化的外在制度环境和人们对于科技创新和金融市场结合的再认识都促进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的结合,推动了科技创新与金融相互融合,互动互助的进程。

参考文献:

[1]吴维地,孙可娜,刘娜。科技创新金融支撑体系的构建[J].中国经贸导刊,2011(12)。

[2]黄蓉。科技创新与金融研究综述[J].时代金融,2011(12)。

[3]周剑初。实现科技创新与金融改革良性互动[N].金融时报,2007,3.

[4]李侠。寻求科技创新与金融市场良性互动发展[N].金融时报,2006,2.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2

【关键词】项目管理方法;企业科技创新;自主创新战略

社会的发展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创新和发展,对于一个科技创新主体来说,科技创新的每一个成果都其智力资源的结晶,为其自身乃至社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社会上的各个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都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担着创新性科技成果研发的任务。一个新的科技成果的诞生是建立在科技项目申报的基础之上,科技项目申报就如同一个桥梁,使政府和创新主体二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更加的紧密。对于一个科技创新的主体的生存和发展来说,拥有大量的智力资源优势和体制支持是基本条件。另外政府对科技创新主体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引导,也为科技创新主体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相对于其它科技创新主体来说,其管理机制更加灵活,在科技创新一体化方面也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1、科技创新在项目管理中的意义

现代项目管理作为管理学科的一个新的方向,其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是是针对社会活动中的各个项目而言的。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全球性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项目研究领域和范围不断扩大,各个科研项目数量的激增,对项目的管理也更加复杂。科技的创新促进了项目管理的发展,项目实施者为了实现管理和科技发展相适应,加大了在项目管理的研究上的各方面的投入,对项目管理的方法进行研究和创新。21世纪以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以及各高科技项目的开发研究,使得项目管理面临着更新的挑战,为项目管理增添压力的同时也促进项目管理不断创新和发展。

2、企业科技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对科技创新的重视度的提高,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和投入也加大了力度。因为政府的支持不仅包括政策上的引导还有资金的投入,个别企业为了吸引更多的资金支持,出现虚报科技项目套取资金的现象。这不仅造成了资金资源的损失,也干扰了政府在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决策。在企业申报科技项目的类型上也有重复的现象存在。很多企业申报的课题项目具有趋同现象,有的甚至存在严重的雷同,在个别企业内部,也有新申报的项目和曾经申报的项目雷同的现象存在。此种问题不仅对科研经费造成重复浪费,对于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也有负面的影响。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政府应该对于申报企业进行严格的资质认定,对于企业申报的科研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核排查。同时对于研发的整个过程进行适当的监督检查,加强资金在项目的利用合理性方面的监管,提高科研经费的利用率。另外,政府要加强企业申报项目的引导,使之符合国家科技发展战略的需要。对于技术水平落后的行业领域,政府要引导企业在项目申报上加大力度,对于此方面的项目,政府可适当放宽政策,加大科研资金的支持力度。

3、企业科技项目管理方法的应用

3.1合作创新战略

合作创新战略是指加强企业、科研院所、高校之间的联合创新,是项目管理方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它是以合作为基础,资源互补为条件,创新为目标的一种创新方式。企业相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其技术能力基础比较差,创新的能力有限,如果单凭企业自身的资源能力来进行科技的创新需要的周期较长,而且对于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来说,在短时间内加以提高难度较大。而在创新资源的分配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却具有很大的优势。如果企业、高校、科研院校三者各行其是,对于企业来说,其创新性不能及时的满足市场需求;对于高校和科研院所来说,研究和开发与市场需求相脱离,创新不能及时的取得市场效应,造成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相脱节。合作创新战略正是对创新资源的优化合理的配置,实现了资源的互补,使创新的有效性得到提高,很好的解决了资源分布不均的问题。合作创新战略将科技发展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之上,使科技创新满足市场的需求,弥补了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不足。将创新资源进行整合,不仅是创新成本得以降低,创新周期得以缩短,同时也使创新向更高级别发展,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2信息化战略

信息化战略作为现代企业项目管理的重要方法,将企业的整体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相结合。首先,企业的对自身拥有的各种资源充分加以利用,建立功能齐全,操作简单的企业信息系统。其次,企业将地域信息资源加以充分利用,使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的建立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再次,企业要将现代先进的信息网络手段充分加以利用,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开发,积极引入具有高技术能力的人才。最后,政府要充分认识自身在科技创新体系中所处的重要地位,重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信息网络不仅要在企业中建立和完善,更要在全社会进行信息网络知识的应用和推广,重视信息服务业的发展,积极推进信息网络的社会化发展,形成多行业多格局的信息化网络工程。另外,做好建立科技传播平台,提高全民科技认识。

3.3自主创新战略

自主创新是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的前进性突破,是原有科学技术的更高层次的提高。自主创新也是企业具有核心技术水平的体现,是企业科技能力的评价指标。企业的自主创新首先要有大量的资金提供物质支持,其次要有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提供技术支持,还要有具有高管理能力的管理团队给予有效的组织和管理。我国企业自主创新以重点突破为原则,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的开发,注重成型技术向生产上的转化,注重各领域高科技成果的引进和开发,带动整个高新技术产业链的发展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3

【关键词】科技生态化 科技创新 生态道德 可持续发展

引言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洪流之中,自然于人而言始终处于被动的一方,因其位于臣服的角色,所以一直遭受人类的攫取甚至是破坏。在工业革命之后,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工业的进步,人类对于自然的改造以及破坏较以往更甚,这就使得整个地球都在受到来自于自然反击的威胁。随着科技的进步,自然在同人类的对峙中不断后退,但是我们应当看到的是,冰川融化,生物锐减,空气质量下降,这都是自然在给予人类的惩罚。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一些在过去已经出现过的问题更加严重,同时,一些新问题也在不断出现。首先,中国是人口大国,所以在同等条件之下,我国会面临比其他国家更为严峻的考验,这样的考验首先就表现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及不断增长的人口数量,使得我国的环境资源与人口增长之间的矛盾日益严峻。其次,我国的自然资源总量多,但是人均占有量少于世界上很多国家,甚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再次,我国现在生态环境令人担忧,近一半的国土在受着水土流失的威胁,有近五千种植物以及四百多种动物处在灭绝的边缘。最后,我国生态环境的污染程度在不断加大,并以城市为圆心向乡村扩展,很多地方都在受到污染,且呈发展的态势。

很长时间以来,人类社会都一直偏重于实现自己的物质欲求,也一直都是以这样的角度去实现科技的创新。但是在这一过程之中,如果不考虑资源以及环境的和谐,其结果将不堪设想。生态化的科技首先就是要求科技的发展要将生态价值作为核心,从而进一步实现科学价值。科学技术仅仅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体系,也是属于生态系统的一个分支,它的价值不仅仅是要满足人类自身的发展和福祉,还要将整个系统的平衡纳入考虑范畴,只有在这样的生态价值观指导之下,才能实现科学技术的生态化改造,从而完成科技创新的生态化转型。

关于科技创新及科学发展的观点

有学者指出,创新就是将一种新型的要素融合进生产的体系之中。这就包括了新产品的引入、新技术的引入以及新市场的拓展等。科技创新就是将新型的技术成果转化成生产的过程。科技创新在一定程度上讲,是包含了科学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两个方面的,科学创新指的是要通过人类的研究,得到新的科学理论和认识;而技术创新指的是在已有的科学基础上,研究更有效率更有发展的生产手段,从而应用于实践。

当前,科技和科技创新是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国家竞争的实质就是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但是目前我国的很多产业都缺乏竞争力,这就影响了我们综合国力的提升。所以,要想增强国家的综合实力,就要依赖于科技的创新以及科技的应用。与此同时,我们要看到这样一个问题,传统的创新是建立在和自然对立的基础之上的,关注点是如何发展、如何快速带动经济发展,而非生态性的科技创新。我们现今倡导的生态型的科技创新则是将同自然的关系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将和谐的自然关系和经济追求同等对待。

众所周知,人类产生于自然,发展于自然,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在19世纪之后,由于工业革命的发展,科学技术不断推进,使得人类开始“骄傲地征服自然”,而后,人类也渐渐开始受到来自自然的威胁和惩罚,并且这样的惩罚愈演愈烈。所谓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就是将时间空间都作为考虑的角度,它揭示了人类与自然、人类与后代、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和道德的关系。其中也有着相当内涵的伦理思想,这也是生态道德的一部分。反映了人类在逐渐的迈向生态化社会。

从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的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并创造了很多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我国自然环境的破坏速度也令人诧异:耕地增加、废水超量、河流湖泊污染加剧。这也提醒我们,如果继续这样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获得经济利益,那么我国将很快出现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将的情况。我国的自然面积广袤,但是自然资源的人均占有量相当低,并且我国缺乏二十多种主要的矿产资源,我国作为世界人口大国,要考虑今后的发展,就必须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生态化的价值观与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属于非线性发展。非线性发展指的是追求最终目标的完善,是一个无终止的动态过程,其同线性的发展是截然相反的,线性发展观点认为发展应该有固定目标,要被看作是一个有着分段步骤的一元过程,同时对于同类有普遍的适用性。线性发展即便是在我们的科学研究面前已然失去了价值,但是它在人类的观点之中影响仍深。作为非线性的发展来说,它有着一个多维的空间,发展较为随机。

科学发展是持续的发展。科学发展追求的是生态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协同并进,而非一味地将经济增长放在首要的位置上。发展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但是这个过程却是长时间的、可变的。倘若是人类没有意识到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矛盾,那么发展就是短暂的。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就是要求在发展中同时建设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再扩展到生态文明。

生态道德与可持续发展。当下,不管是经济发展先进还是落后的国家,都面临着相同的危机。目前的经济发展已经受到了来自自然的阻力和威胁,其源自于工业革命开启的自由市场体系。①作为万物之首,人类应该在享受自然提供各种资源的同时,履行自己保护自然的责任,这就是我们强调的生态道德。作为新的分支,生态道德研究就是针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伦理的解释。这也是顺应现在的新时代要求而产生的伦理观。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就是我们不同于以往传统科技创新的全新解释,这也要求在科技的创新过程中引入生态的思想,要兼顾科技对于环境以及生态的作用。其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人类的科学发展。

科技创新主体需强化生态意识

一般来说,科技创新是通过三个层级完成,包括市场的调研和实验室阶段、试验阶段以及产业化的阶段。通过试验表明,科技的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相当高的附加值,但是就我国现在的状况来说,很多企业同国际大企业相比实力不足,带动不了全面的科技创新,这就使得研究和实践之中出现断层,也就抑制了科技创新的生态化发展。主要表现如下:

一是科技创新主体主动性不够。在科技的创新之中,企业作为主体,其参与是必须的,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企业存在的严重问题之一就是缺乏主动性。从主观上说,是因为企业的员工和领导在传统的模式下束缚过久,所以习惯于看重各类经济目标,不重视资源和环境的保护。从客观上说,现在我国在进行产业的结构调整,一些企业采用科技创新的方式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但是有些企业却会因为压力过大而倒闭,这就使得行业内部出现不公平的竞争。

二是对于科技生态化和生态道德的法律规范不够系统完善。就目前而言,即使我国有环境和资源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这些都不甚完整和规范,这就阻碍了科技创新进一步生态化。现在的生态危机已然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构成威胁,这就要求我们重新认识人类在自然中所处的位置。②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所以人类要通过建设健全的生态化机制引导自身作为生态创新主体的行为。

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就是要实现经济的循环,我国的现实情况是,人口众多,资源匮乏,而且伴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脆弱,如果继续以粗放型的方式发展,就只能阻挡我国现代化的步伐。以长期的角度来看,要在社会发展的伊始就进行良性循环的塑造,这样才能使得社会得到更为迅速地发展。在社会中建立低负荷的资源消费体系,使得经济进行有效循环,才是我国进行经济发展的必要选择。同时,要在我国的社会体系中建立绿色的国民经济核算制度,国民经济的核算能够反映国家的经济规模以及经济实力,但是GDP有着一定的缺陷,容易使得一些地方牺牲环境和资源去追求片面的经济利益。要实现经济的循环,就要改革现在的经济制度,在计算GDP时,要扣除在资源方面的消耗以及环境破坏的损失。要建立起包括经济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政治文明在内的全方面的绿色考核体系。

生态伦理道德意识需提高和完善

一要改正已有的价值意识。近代人们受到人类中心观点的影响,视自然为征服的对象,将其作为自己物质利益的掠取地。这种将人类的欲望作为唯一追求的观点,直接就导致了对于自然环境的大肆破坏。因此在倡导人们尊重自然时,首先就要使得人类产生尊重自然的感情,从而形成生态化的道德观念。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是自然界发展最高的阶段,人类有义务保证自然和谐发展。要树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一定要转变人为主导的取向,人类是道德的主体,其权利和义务是相互统一的,我们要在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回报自然。

二要强化人类的生态补偿意识。这就要求人类树立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原则,与此同时还要转变以往的涸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在过去,对于其他生命的错误态度使得人类在理论上否认其生存的权利,在实际上采用极端的方式进行掠夺。以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样是相当不公正的,首先这是对于其他人权利的蔑视,满足自身之后损害他人的利益。其次是对于子孙后代的不公正,没有对于生命给予应有的尊重,将目光囿于当前,损害了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最后是对于自然界其他生命和自然的不公。有学者在首创生态伦理学的时候就指出,自然界内一切生物都不是为了人类而存在的,所有的物种都是平等的,人类也并不是自然的征服者。

三要建设起绿色适度的消费观念。要使社会的全体成员都有生态化的观念,树立生态化的消费观点。这样才能通过强大的无形作用,使人们的生态消费理念逐渐地牢固确立。可持续发展和消费方式是紧密相关的,倘若消费不加以控制,那么对于自然的保护就会是空谈。适度的消费是兼顾自然的承载能力和生态规律且与社会相适应的合理的生活方式。③同时,健康绿色的生活消费方式是要追求物质和精神的统一,这就要重视精神生活的消费,精神生活得到满足才是人在追求物质之后的重要目标。精神文化的消费,指的就是人类吸收知识,提高涵养等在文化和科技方面的消费。这是人类在追求和享受方面的最高层次,其能无限地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世界,也能为人类继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保障。

生态道德教育的路径选择

我们所说的生态道德,指的是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关系的一些规范,其主要构成首先是关于生态的善恶观。在人类的道德之中,善与恶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在生态方面的善恶观的确立就能够帮助人们真正的热爱大自然,并且以自己维护自然的行为为自豪。生态道德的另一个主要构成是关于生态方面的良心。良心不仅仅是包含人们对于社会或者是对于其他人的一种责任感,也包含人类对于整个生态环境以及所有生物的责任和同情。生态道德中的最后一点就是生态正义,所谓生态正义指的是个体或者是团体对于生态平衡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符合我们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及我们只有一个地球的信念。要培育人们的生态道德观念,就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首先,要将生态道德教育纳入到学校的教育日程之中,这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题中之义。将人和自然关系的处理视作德育的新内容,必然会使得德育内容重建。生态道德教育扩展了传统的教育内涵,道德的对象也从人和人拓展到人和自然。同时,要求人类要将地球生态的整体作为出发点,尊重维护自然权利。对于学生进行生态道德教育,其目的就是使得学生形成对于他人和社会乃至后代的生态道德观。

其次,要让人们树立生态环境道德意识。生态道德是从一个新的方向实现生态的环境建设,从而为生态环境的保护提供更为牢固和稳定的价值评价体系。环境的保护是要有完善的制度以及严密的法律作为保障的,在依靠高科技的同时,也离不开生态道德的教育。生态的道德观念指的就是人类在生态问题上对于是非对错的认识,其也决定了人们行为方式以及对于生态问题的做法。其重大的作用在于,能够为人类的经济以及社会可持续的发展开辟道路。

最后,要提高生态认识,培养生态情感。首先就是要提高对于生态道德的认识,这就是指要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于这种关系进行理解和掌握。④倘若没有正确的认识,就没办法形成生态道德的习惯。全球的生态危机使得人类逐渐反思和自然之间的关系,维持生态的平衡的关键就是要求人和自然同生共存,要坚持长期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两者结合。其次是要培养国民关于生态道德的情感,所谓生态道德的情感指的就是人类对于生态的爱憎好恶,生态道德的情感一是要以对于生态方面的认识作为基础的,二是要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让人们不断体验生态教育。

当前,科技创新是处于生态环境和经济增长相互矛盾的背景之下的。与此同时,经济社会的发展战略已然出现重大的转变,单一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现在的社会发展已经格格不入,科技创新生态化是对现在社会发展转型的回应,也是生态化价值观在实践中的反映。国家要以严格的执法,实现关于科技生态化的控制,人类本身也要通过自身的道德建设,实现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使人与自然关系和谐,生态环境得以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注释】

①钱俊生,彭定友:“生态价值观的哲学意蕴”,《科学技术哲学》,2002年第14期,第29页。

②易成栋,谢海燕:“建设中国生态工业园的必要性分析仁”,《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2年第4期,第22页。

③余德辉,王金南:“‘循环经济’好在哪里”,《经济日报》,2001年12月16日。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4

1.1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力的中坚力量,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大学也成为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各大高校为适应技术的发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提出了一系列的措施。比如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充分利用其学校的人才资源建造的“北航科技园”,为转化科技成果,孵化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现实基础;还有部分大学通过“大学生科研立项”这一项目来支持科学技术创新成果的研发,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项目由上及下的推行情况却不太明朗;而对于绝大多数资金短缺、科技人才资源不乏的理工类高校来说,鼓励大学生科技创新主要体现在通过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大赛的阶段,奖品也只是为学生素质拓展加分、颁发荣誉证书等,因此现实中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情况不容乐观。

1.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意义

1.2.1为科技创新注入了新鲜血液

大学是社会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大学生则成为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大学生科技成果的转化为科技创新带来了新的生机,为科技创新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利于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2.2促进企业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支持力量是企业。因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提高科学技术水平,加强技术创新,才是发展之道。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直接得益者就是企业,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新型的科技创新成果,还为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发展。

1.2.3推进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是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表现,有利于将大学生培养成科技创新型人才,同时为提高我国的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起到了促进作用,从而推动了国家科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的问题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转化过程中,受学校政策和自身经验认识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还存在很多问题,如下:

2.1大学生缺乏成果保护意识

大学生长期生活在规则相对简单的学校,对社会的复杂程度缺乏深刻认识,甚至缺乏必要的社会和法律常识,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过程中,极有可能丢失对成果的所有权。有的企业在帮助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的过程中,趁机抢注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权,谋取经济利益。这种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大学生思想过于单纯,缺乏对科技创新成果的保护意识。

2.2科技创新以获奖为目的,缺乏实用性

很多高校为了鼓励学生科技创新,不惜利用丰厚奖品来吸引学生。比如加素质拓展学分、获得荣誉证书、奖学金等,在这些物质诱惑的驱使下,很多学生的设计理念就会受到影响。很多学生科技创新的目的渐渐不再是因为喜欢科技创新或是希望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从而方便和服务人类,而是为取得最终的物质奖励而进行科技创新。目的的转变自然会影响到科技创新的理念,为获得丰厚奖品,科技创新便会局限在比赛规则的小框架里,从而缺乏实用性和可转化性。

2.3科技创新成果经济效益低

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长期在学校接受知识的教育,对社会涉足不深,因此在科技创新成果的研究过程中,缺乏对社会、对市场的敏感度,甚至对自己研发产品的市场发展前景一片迷茫。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缺乏竞争力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是大学生缺乏经济观念,对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产品的生产成本及环保性能等实际问题考虑不够,造成科技创新成果的经济效益低,这也是很多企业不选择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的重要原因之一。

2.4科技成果缺乏转化渠道

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极低,究其原因,除了大学生社会经验缺乏,且很难依靠自身力量完成对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之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科技创新成果缺乏转化渠道。很多大学生为了使科技创新成果适应社会市场的发展,做出了很多的努力,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因此产生了一批有一定市场应用前景的科技创新成果,但是因为转化渠道不通畅导致科技创新成果被废置,由此可见缺乏转化渠道也是科技创新成果转化问题的重要原因。

3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措施

针对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本文对高校、企业和社会提出了一系列的建议措施:

3.1培养学生的成果保护意识

针对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意识,提出了这一措施。从学校来看,在校内可以针对科技创新类的学生,在社团或者校内组建辅导讲座,为学生宣讲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性,同时培养他们对自己这种无形资产的保护意识和关于知识产权的基本法律知识,让他们能够形成系统的成果保护意识和知识产权的知识,从而为保护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打下基础。

3.2高校和企业合作,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为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出现的经济效益低的问题,建议高校与企业合作,鼓励科技创新类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创新。高校与企业合作,强强联合,为学生准确敏感获取市场信息提供了途径,同时也让学生对企业的项目成本及生产成本和企业所要求的环保性能有了概念,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竞争力,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率。高校大学生有暑假和寒假,针对如此长时间的假期,很多高校都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高校和企业合作,能够为学生提供专业对口的实践单位,同时也能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专业的技术人才。

3.3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指导和成果转化的可行性

科技创新成果因为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以及受学校物质奖励的诱惑,所以大大降低了实用性,导致转化率极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没有为社会的科技发展做出任何促进作用,还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精力。对此在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成果研究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通过对指导老师的奖励,比如将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加入职称评定以及进行合理的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够让更多的老师积极为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可行性做出合理指导,提高科技创新成果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3.4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对接

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过程中,疏通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企业与大学生的专业对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很多学生的科技创新成果没有及时得到企业的关注,从而影响了成果转化的进程,不管是对大学生个人,还是对于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得和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都是“遗憾”,因此要鼓励企业与大学生科技创新的专业对接,促进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的疏通。

3.5建设大学生科技创新保障机制

为确保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快速健康发展。首先,申请成立大学生科技创新基金,主要的资金来源于政府拨款、企业与个人的捐助或赞助等形式,帮助解决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起步难的问题。其次,建立并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教师激励机制,同时要加强专业教师和企业导师的储备力量,为科技创新型的大学生社团提供更多的指导与帮助。最后,不断完善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激励机制,通过多种形式,例如免试直研、奖励和政策支持等多种渠道帮助大学生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6积极鼓励高校师生创办企业

当前,学校科技企业中的公有制成分偏高,存在很大的体制障碍。要发挥民营科技企业的作用,注重发展股份制科技企业,学校师生可创办民营企业,通过灵活的形式,鼓励师生走出校门,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科技创新平台。

3.7成立科技创新成功转化中心

转化中心作为吸引和汇聚全国部属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基地和国家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成为连接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的桥梁。通过着力打造科技成果孵化服务、信息服务、金融投融资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综合服务体系,积极开展高校创新成果转化管理和运营工作;通过承担高校创新成果转化工作的规划、执行和评审工作,指导大学科技园、大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产学研合作服务基地的建设工作,努力构建良好的高校师生创新创业氛围。转化中心要以高水平规划设计、高效能建设管理、高起点运作发展,努力孕育最具竞争优势和活力的创新力量,以放眼世界的眼光和胸怀在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上配置和整合国际创新资源,为地区开发开放、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强大的驱动力。

4结语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材料物理性能;教学方法;实验;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0-0161-02

当今社会早已进入知识与科技时代,科技创新已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程度。只有不断取得创新和发展的民族与国家,才能引领当今世界的步伐,才能永远屹立于不败之地。

高校是知识与信息的产生之所与传播之地,高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对于高校而言,既要积极培养人才,也要搞好科学研究。要做到培养人才与科学研究并重,在以大批研究生和本科生参与的科学创新、研究为基础前提下,努力将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起来。

创新要求就是在高校中将科研与教学、创造与学习结合起来所进行的教学。也就是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可以通过实践更好地掌握和理解自己所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对学生的创新和科技意识进行培养,对所学知识能够进行深化认识、查补缺漏,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提高,也使得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更加接近,进而达到高效培养有用人才的目的。

一、科技创新的定义和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创新指的是发现、发明、创造新事物。结合到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培养教育上来,就是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根据教学和实践的需要,激发学生的创意思考和革新意识,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开拓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组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工作[1]。其目的是为了能力全面的高校人才、激发大学生创作的热情、营造良好的高校学术研究氛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经验,乃至取得一定成果――新发明、新发现、新观点、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市场、新产业等。由以上科技创新的定义可以看出大学生科技创新具有自主性、复杂性、丰富性的特点。

1.自主性。科技创新是一项学生自主思考、自己动手参与实践的活动。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由自己提出方案、研究可行性、并发挥主观能动性解决活动中遇到的一切困难,推动活动进展并取得一定成果。这种实践活动可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作潜力,达到理论学习与科技实践并行的效果。

2.复杂性。科技创新活动有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要求学生必须掌握知识、融会贯通、创新思考、创新实践。这比起传统教育单纯地进行知识灌输来说复杂许多,对学校、教师和学生自身素质的要求也高出许多。此外还需处理好学生的学习和活动时间分配、自主创新和教师指导间的关系、个人创新与团队协作间的协调等一系列随之而来的问题。

3.丰富性。从形式内容上来说,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是竞赛类、讲座类、实验类,甚至是发明创造,具有多样性。从范围来说,科技创新活动涉及了科研、学术、文化、艺术、生产、经营、保健、休闲等领域。可极大开拓学生眼界、丰富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多角度全方位看待问题的能力[2]。

二、目前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1.高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正确认识。以传统教育观念看来,高校教学是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偏向于一种灌输式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必然导致对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忽视,最终导致学生只能成为知识的“容器”,缺乏独创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各大高校目前已纷纷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开展了一系列的创新活动,增加了如设计、创新实验课程等,但由于重视程度不足,这类活动缺乏一些必要的支持,以致于活动最终流于形式,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除去学校因素,部分大学生自身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也存在着偏差。一些学生认为自身条件不足,没有参加此类活动的能力;一些学生认为参加科技创新活动耽误时间,影响学习;还有一些学生则根本没有把科技创新活动和自己的日常学习生活联系起来。这些说明了大学生对科技创新活动的认识存在偏差。

2.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创新的基础在于对基础知识的储备程度和掌握程度[3]。大学扩招后,生源学习水平下降,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直接影响到他们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科技创新活动要求学生基本功和专业能力都达到一定程度。学生缺乏科技创新意识和概念,创新思维能力弱,没有心思长期致力于某项研究,缺乏科学的热忱和执着。知识的缺乏和能力的不足使得他们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也相对较差,或者学生有这方面的意愿和兴趣,却因缺乏足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而不得不放弃。

3.激励机制与保障措施不健全。首先存在资金问题,和维持高校一般运作相比,学校投入到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资金相对匮乏,也缺乏完整的资金奖励制度,以致许多学生需要自筹资金[4]。其次是师资配备问题,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高水平指导教师的缺乏,指导教师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指导效果不显著。还有场地设备配备不足,虽然大学生科技创新一直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但长期以来,由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单一,学校也缺乏创新活动场所的建设,有些学校只为了参加相应的全国性的竞赛而临时搭建一些活动室,谈不上活动场所的建设,更没有相应设备的投入。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的方法

1.转变高校的传统教育意识。首先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一改传统教学方式,变“授业”式教育为启发式教育,启发学生对知识的主动追求。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信任学生,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科技创新研究。在课堂上营造民主、宽松的创新氛围,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积极主动地合作学习、创新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从被动实践到主动实践的转变。

除传授知识外,高校还应坚持实践性原则,把课内课外内容结合起来,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让学生走出课本,参加丰富多彩的科技创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研究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学好基础知识,开拓创新本领,将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

2.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学校必须加快课程改革,强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效率,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5]。教师需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授课方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调动学生良好情绪,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学生成绩,达到课堂效果最优化,知识掌握最大化的效果。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多研究、多创造、多参加科技创新活动,强化学生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在创新活动中,培养学生开创精神、探索精神的发扬;通过教和学,培养学生勤于动脑、大胆实践、勇于探索的创新意识。

3.校方应给予充分支持。(1)提供足够人力物力用于搭建创新活动平台,完善创新活动的运行机制,确保创新活动顺利开展[6]。学校可通过与企业联合、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设立科技创新实验室等方式为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和场所,进一步培养、锻炼、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引导广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2)构建系统的竞赛体系和激励机制。构建较为系统和完整的科技创新竞赛体系,是推动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载体。多举办校级、院系级竞赛,来推动学生科技竞赛工作的日常化、专业化和规范化。并对大学生科研成果予以物质上的奖励和一定的荣誉、给予相应的创新学分、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计分等,以提高大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敢于创新、追求创新的氛围。(3)发挥优秀指导教师的作用。正确的指导可使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层次和质量得到有效提高,让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师课题、担任教师科研助手等方式,培养学生从事科研的基本能力和基础素质。指导教师可多开展培训、讲座、学习交流等多种方式,实现有效管理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提高他们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实践水平,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4)积极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将创新文化升华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校园的创新文化是否浓厚关系着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广度和深度。当前,高校要进一步改善与升华校园文化,将创新文化和创业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营造群体创新气氛,形成鼓励、支持创新,人人探索创新的良好风气。

参考文献:

[1]岳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我见[J].高等教育研究,2004,25(1):84-91.

[2]杨震.试析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创业经济,2006:47-48.

[3]周琳,杨大方,刘翠,等.论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2):130-131.

[4]朱爱胜.对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思考[J].教育发展研究,2007,(12):77.

对于科技创新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科技创新 大学生 管理模式

教育部所倡导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是高校大学生科技活动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开展学生科技活动的工作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教育部关于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的通知强调“充分认识高校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手脑并用,知行合一”一直是我国优秀的教育思想传统。作为当代大学生,书本知识固然很重要,当然我们更需要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增强实践动手能力,做到学以致用,成长为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

提出“新常态”,其中支撑引领新常态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在科技创新方面,“旧”指科技创新参与人数少,与市场商业联系不紧密;“新”指科技创新参与人数多,创新点往往可以成为商业发展点,创新与创业的联系更多。近年来,全国每年有一千多所学校近百万大学生参加理工科类科技创新活动。

1、二本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

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指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在英文中创新和创造不同,发明和发现不同。从学生层面讲,所谓科技创新,就是通过课本学到的理论知识,结合自己的经验,以及对生活的仔细观察,发现现存事物的一些不完善的地方,通过自己动手改造事物,这是创新的第一小步。

金陵科技学院历来重视专业实践过程,理工科学院学生在近年的全国高校机器人大赛、三菱自动化杯、西门子大赛、亚龙杯智能建筑大赛等专业大赛中,刻苦努力,勇于创新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文科类学院学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大赛等创新活动中也表现突出。

1.1.1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类型情况

图1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科技创新参与类型情况

数据显示,由于金陵科技学院是一所工科二本院校,学生参加工学类比赛较多,而偏文科类比赛较少。此外,由于专业知识的积累,工科学生普遍科技创新意识比文科更强。

1.1.2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科技创新――专利参与情况

专利就是发明创造人或其全力让人对特定的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依法享有的独占实施权,是知识产权的一种,也是大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体现。

截至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学生专利申报情况如下:发明专利占总申报成功专利2%,实用新型专利占39%,外观专利占59%。可见,大学生已有专利意识,但发明专利很难达到,而外观专利太多,这反应出很多大学生专利知识缺乏、创新思路狭窄、研发动力不足、维权意识薄弱,严重地影响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①

1.1.3 金陵科技学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结合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发展情况与所接受的教育有着明确关系,而要想增强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势必需要将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相结合。

金陵科技学院的课程主要分三类:

1、完全理论课: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

2、理论实践相结合(实践环节比重较低):如思想政治课程、部分专业课。

3、完全实践课:微机接口与技术、计算机建模与仿真等,在实验室完成学习,而这类课所占比重较少。

专业课的开设,由于实验室条件、课时限制等原因,实践环节的比重不够高,更偏向理论教学,导致学生对这门课学习感觉吃力,上课心不在焉,进而降低学习积极性的问题。而实践教学可以多方面发现学生特点,培养方向更明确。

1.1.4 2014年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科技创新参与情况

图2 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学科竞赛奖项等级统计

图3 机电工程学院2014年学科竞赛获奖人数专业分布

图2显示,在参与竞赛人次中,大多数同学或团队能拿到二等奖或三等奖,而只有极少数同学或团队拿到一等奖。

图3显示,由于专业不同,参与的学科竞赛类型、人数不尽相同。

2、原因分析

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而学科竞赛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在大多数理工科学院,不同的专业男女比例不同,而且各个专业科技创新的创新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科技创新活动经费也不同。加之,不同专业对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的宣传力度不同,致使各专业学科竞赛等科技创新参与的人数、获奖情况产生了较大差异。

2.1 性别差异

图4 金陵科技学院男女比例

总体来看,金陵科技学院男女比例较为协调,而在理工科类学院男女比例失衡状况普遍存在,金陵科技学院理工科类学院男女比例可达6:1,因而在科技创新活动中男生占主导地位,加之女生的性格偏内向的因素,致使很少女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常女生的性格多内向、文静,更喜欢阅读书籍、网络等媒介,内向的性格使之接触的事物较少。而男生性格豁达,善于交流,喜欢在实践操作中探索事物并发现事物中的问题。

2.2 兴趣差异

在生活历程中,虽然同时学习着课本知识,但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潜移默化中接受到的思想不同,所以产生了不同的兴趣爱好。有的同学对科技创新感兴趣,愿意参与其中,在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增强自身能力;而有的同学则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心理,参与科技创新仅仅是为了名与利,为了让自己的简历更加美观,这种心理参与科技创新并不能充分调动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新知识的积极性,反而是一种浪费时间的行为。而更有同学认为,科技创新与自身无关,进了大学不需要再去拓展这方面知识,只求安逸不求进步,他们认为大学生活是无忧无虑的最轻松的,每天漫步于学习、社交、娱乐、旅游等。

2.3 重视程度

学校、学院、班级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的不同,会导致参与科技创新的发展情况不尽相同。科技创新活动主要以实验室为中心。首先,学校科技创新体制还不够完善,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足。其次,学院并没有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宣传科技创新活动,没能调动广大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再者,一个班级的科技创新氛围也决定了本班级参与科技创新人员的多少。此外,部分学院实践教学环节薄弱,没有很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解决方案

3.1 性别差异

通常情况下,在校女生的笔试成绩高于男生的笔试成绩;而在实践实验中,无论是领悟能力还是操作速度往往与男生相差甚远。然而大多数情况下,学科竞赛是一个团队,这就需要团队成员明确分工、相互合作。因而,可以组建由男女生构成的科技创新小组,由男生带动少部分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随后,再根据女生之间的联系,女生继续带动周围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

3.2 学科差异

对于一些综合性比赛,如创新创业大赛,学校要合理安排相关部门做好分配工作,倡导理工科学生和文科学生组团报名,从而更好地完成科技创新比赛项目。

每位团队成员要强化责任意识,对于负责的项目工作负责到底,而不是遇到问题时把事情推脱给他人,时刻牢记团队精神,明确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科技创新过程中,团队成员需要及时与他人沟通,吸取他人的经验,了解遇到的问题,使自己更好地完成任务。此外,综合运用网络技术,采用多渠道、多手段,及时汲取新知识,提高科技创新质量。

3.3 兴趣差异

一些同学由于个人兴趣爱好,通过一些科技社团加入到科技创新团队,然而半学期过后本来一百多人的社团可能也就剩下几人能坚持到最后,投入到科技创新中去。

一方面,大学生要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正确认识自己的喜好,如果想在科技创新中有所作为,首先应对科技创新方面很有兴趣,兴趣是学习新事物的源泉与动力,也是学习事物的良好导师,是迈开步子前行的第一步。

另一方面,明确自身专业学习及未来就业状况,学以致用、增强实践能力是二本院校学生增强自身竞争力的必由之路。而这些能力无疑是课本中学不到的。

3.4 重视程度

(1)加快教学体制改革

科技创新以学生为主导,在学校的学科设定方面,增加实践教学环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强化课堂互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提高毕业生的社会竞争力。学校也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及视频宣传等方式增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了解。

(2)完善科技创新体制

学校应进一步认清形势,继续完善大学生科技创新体制,构建全国大赛、省级竞赛、校级竞赛、院系级竞赛“四位一体”的竞赛体系②,选拔出一些优秀的学生作为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促进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互帮互助、相互激励、共同进步的氛围。

所谓科技创新体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①创新制度体制,创新制度体制包括学生科技创新小组,以及鼓励同学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些制度。

②完善的师资队伍,其意旨在通过教师科技创新团队带动学生科技创新团队的工作。

③充足的科技创新活动经费,如果这方面完善的话,可以保证一大部分同学有勇气来参与科技创新,而不是害怕在科技创新中搞砸。

为提高研究生科技创新能力,金陵科技学院积极推进大学生开放实验室平台建设。依据大学生开放实验室构建目标与原则,建立了专业开放实验室,从开放机制、培养机制、经费以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探索开放实验室的管理运行机制,增强了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需要选拔实验室助理,结合报名学生个人情况及现场投票情况,通过公开公平工正选拔,决定每个实验室的实验室助理组长及小组成员。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旨在通过个人及团队的力量,带动更多的同学参与到科技创新中去,从而为学院学校建设贡献出个人的力量。实验室助理中会选拔一些女生,虽然很少,但也体现了学校逐渐对女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加以重视。通过实验室助理“以个人带团队”的效应,带动一些对科技创新感兴趣的女生积极参与实验室的一些活动,在活动中学到更多的东西。另外,学校可通过开展了一些“科技创新 智慧校园”的校内科技创新比赛活动来促使大家积极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学院也通过课程设计出比赛的活动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另外,实验室是高校开展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必备场所③,因而开放实验室管理模式更需要注意安全问题,实验室的安全对整个高校的安全和稳定至关重要。新时期高校实验室安全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4、结束语

大学生要想提高自我推销能力,在拥有良好心态的同时,充分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每个人都在追求一些东西,却也在追寻的途中丢失了一些东西。人如长江、黄河,有些人一开始就可以如长江般开山辟地、气贯长虹,内心始终清楚目标、不断前进。而有的恰如黄河,混着杂念,而逐渐失去了原来的气势。正如科技创新活动,有些同学怀着良好的心态积极参与,取得了一定成绩。而有些同学没有端正心态,在参与比赛中遇到一定挫折,就陷入懈怠、迷茫。总之,作为当代大学生,对于科技创新活动,应该正确认识、摆正心态、积极参与。

参考文献

[1]高永军,冷树伟.论大学生专利意识教育创新[J].中国高校科技,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