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1

关键词:内部审计;发挥;监督;职能

中图分类号:F2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1

内部审计机构是适应企业发展需要而设立的,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在于它能为企业加强内部治理,提高经济效益服务,其监督职能也随着内部审计的业务的多元化而逐步扩大的。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内部审计具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监督,促使其合法合规;另一方面要对企业的管理层负责,促进经营管理状况的改善、经济效益的提高。那内部审计是如何发挥监督职能呢,本文从以下方面分别进行阐述。

一、开展财务审计,分析企业整体经营运行管理情况,促进企业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财务审计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通过财务审计,可以发现影响企业财务成果和经济效益的各种因素,并针对问题的所在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特别是年底开展的财务决算审计,涉及单位多、审计内容广,可以给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管理进行一次全面“诊断”。如**公司内部审计机构对公司所属13家单位进行年度财务审计,审计内容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往来账的清理(包括基建垫付款项和往来业务的清理)、固定资产及存货的盘点、工程项目结算、基建项目程序管理、各项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等方面。共查出8个方面的问题,提出管理意见和建议10项,并要求限期整改。

通过整改一是规范了往来业务核算,加大了历年往来账款的清收力度,回笼资金,避免了坏账损失;二是加强了工程项目的核算与管理,对公司已完工未结算的工程项目进行清理、结算,确保企业资产反映真实性;三是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加强了财务管理,为规避经营风险提供了保障;五是公司财务部完善各项制度,先后出台了《银行承兑汇票管理办法》、《业务单据管理细则-收款收据》、《财务部派驻单位财务人员岗位轮换管理办法》、《**公司发票管理制度》、《**公司会计质量标准化达标升级暂行办法》,为今后规范财务工作提供依据。

二、开展内控审计,发现管理活动中存在的潜在风险,提前预控,促进企业健全自我约束机制

内控审计是内部审计机构每年定期对企业内控与风险管理工作进行评价,主要采取的方式是通过企业各业务部门编写自我评价报告和内控工作底稿和审计部门进行现场测试。自我评价报告主要是包括内容:一是描述年度新增哪些制度,采取哪些新的管控措施,目前管控措施的效果,还存在哪些缺陷,还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改进,对上一年度提出的风险管控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以及新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内控工作底稿是按照管理部门的业务流程设定风险关键控制点,控制标准,要求各业务部门对照控制标准,填写部门目前执行情况,存在的缺陷等。

通过内控评价审计,一是能及时发现企业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做到提前预警,提前防控;二是能对已采取的管控措施在随着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确保措施具有时效性、可防控性。三是及时发现存在的内控缺陷,并督促限期整改,限期检查,查一个问题解决落实一个问题,避免造成问题查而不改,形成积累。确保企业各业务管理部门能健全自我约束机制,为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三、开展专项审计调查,关注企业“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专项审计调查主要是针对企业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在一定范围内展开调查,侧重于提建议、揭隐患,比常规审计具有更强的灵活性,在很多情况下针对的是企业带有普遍性、苗头性、潜在性的突出问题,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直接为领导的决策提供服务。

内部审计机构通过专项审计调查一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审计信息,利用审计成果,落实审计意见,体现审计作用的有效途径。二是充分发挥审计调查范围广、针对性强、覆盖面大、工作形式灵活等特点。

例如为了进一步加强控股子公司的管理,内部审计机构对控股子公司的经营现况,进行了审计调查。从该子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负债、经营现状和运营、存在的问题、建议意见、风险提示”等方面,向管理层提交了《关于**公司经营现况的审计调查报告》。通过此次专项审计调查,一是掌握子公司的经营情况;二是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三是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意见和建议;四是根据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风险管控要求,提出了风险提示。为加强控股公司的管理创造了条件,也为企业管理层提供了决策依据。

四、开展后续跟踪审计,进一步检查落实审计中提出问题的整改,帮助企业“查漏补缺”,强基固本,确保企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

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通过财务审计、内控审计、专项审计和常规审计等工作的开展,对企业的生产、经营、基本建设等方方面面做了“诊断”,发现问题和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好的意见建议,但如果被审计单位查而不改,对企业的发展也就起不到真正的促进作用。因此,内部审计机构还应通过开展后续跟踪审计,来检查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发现和建议是否已经采取了适当的纠正行动并取得预期的效果,从而充分发挥审计监督职能。

五、结束语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2

一、企业开展内部控制评审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内控评审操作规程,内控评审随意性较大。虽然审计项目要求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合理性和有效性进行综合评价,如何进行内控评审在一些理论书上也有所阐述,审计人员却感觉指导性不强。内控评审应该如何具体操作,缺少可依据和遵循的标准。在实际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往往只查阅一些制度和规定,将业务流程简单地“走一遍”,打打分数就 “交差”,没有实质性地进行内控评审。从而造成评审质量不高,难以适应内控评审的内在要求。

(二)评审人员知识结构欠佳,难以适应内控评审需要。审计人员对业务流程及相关法律法规不够熟悉,理解不深不透,评审经验欠缺,与内控评审相关的审计技术方法应用还不熟练;同时,内控评审涉及面广,专业性强,涵盖了工程、计划、统计、生产、物流、销售等多个方面的业务。现有的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不尽合理,财务和工程审计人员较多,其他专业人才较少,懂经营管理、懂生产流程的审计人员更少,难以满足内控评审的需要。

(三)对内控评审存在认识误区,影响内控评审质量。一些审计人员对内控评审项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内控审计项目比较简单,无非是查查制度,看看资料,把方案中拟定的业务流程简单的穿行测试一遍,没有真正把内控评审项目同其他常规项目同等看待,对问题的查证停留在表面,没有下功夫去揭示内部控制背后的深层次管理问题,影响了内控评审质量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审的重点内容

一是评价内控体系的健全性。主要是审核企业是否建立健全了相关的业务流程及其配套制度,这些流程和制度能否明确企业的业务规程、部门职责和权限,每个需要控制的环节是否设立了合理的控制点。

二是测试内控机制的有效性。主要是选择重要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进行符合性测试,结合实地观察和询问,分析确认内控制度是否有效运行,关键控制点的设置是否合理、适用,评价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在有效地控制下规范运行,是否能够达到预定目标,了解内控体系功能和作用是否得到了有效发挥,是否对企业经营成果有重大影响。

三是判断内控制度的遵循性。主要是通过抽样、询问、观察等方式,审查各项制度在操作中的使用情况和内部控制的符合程度等,如关键控制点虽有制度,却未执行或执行不到位。在此基础上,判断各控制点上设置的控制制度是否得到认真执行,是否存在失控环节和薄弱失效控制点,从而对内控制度的遵循性做出评价。

三、内部审计开展内部控制评审业务的基本程序

(一)评审准备阶段。该阶段主要是进行内部控制调查和初步评价,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1.开展审前调查。成立审计组要本着突出优势、专业互补、资源共享的原则,主要从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特长、审计经验等方面加以考虑,并根据评价业务流程的性质选择审计人员。在开展内控评审之前,审计人员应根据被审计单位的控制类型、控制程序以及业务规模的复杂程度,恰当确定审前调查的范围。收集包括单位基本情况、资产规模、生产经营特点、主要经营业务及辅助业务的类别、业务量等资料,初步了解被审计企业的基本情况,对相关业务流程和控制点进行分析并初步确定评价的重点,识别和评估经营风险,划分风险级别,将审计范围内的高风险经营领域作为审计的重点关注对象。

2.编制评审方案。评审方案一般由评价项目、被评价单位、编制依据、评价目标、评价方式、评价范围和内容、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评估、具体的审计程序和方法、审计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审计组成员和具体审计评价事项分工、其他要求等要素组成。在审前调查与初评的基础上,将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薄弱的部门、单位及业务流程,确定审计重点,分配较多的审计资源,提高评审质量。

3.开展审前培训。由于审计组人员知识结构的差异性以及评价角度和评价方法的不同,可能导致评价结论与实际内控执行之间存在差异的情况。因此,在实施评价之前,有必要对审计组全体成员进行集中培训,由项目组长或主审、熟悉业务流程的专业人员,具体讲解评价运用的方法和手段、评价目的、评价中需要关注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评审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相关事项,以提高评审质量和效率。

(二)现场实施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内部控制的测试与评价,具体环节如下:

1.召开审计进点会。进入评审现场首先召开由评审组全体成员和被审计单位负责人、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审计进点会,说明检查评价的目的及意义,检查评价的时间和范围,取得被审计单位的支持,确保内控评审工作顺利进行。

2.实施现场评审。审计人员应根据评价方案的分工和要求,通过询问被审计单位有关人员、检查内控相关的文件和记录、观察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管理活动,发现评价线索,确定评价重点,实施内控测试,包括合法性测试、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试,选择恰当的评价标准,明确评价要求,填写检查评价工作表,分项量化打分,根据各业务流程所占的权重,计算出内部控制总体评价得分,并结合对企业内控制度建立、健全及执行情况的综合分析,作出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对于重点事项应根据实际需要向前追溯或向后延伸至审计评价日。

3.编制审计底稿。评审人员将通过业务抽样、穿行测试、书面资料检查等发现的与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不相符的情况记录下来,编制评审工作底稿,并由主审复核把关,对不明确的地方要进一步核实,然后与被审计单位交换意见,由被审计单位负责人或相关业务流程的经办人签字确认工作底稿。

(三)评审终结阶段。该阶段主要是对内控评审结果的运用,对评审中发现的内部控制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能导致的后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及建议,为被审计单位完善内部控制,降低生产经营风险服务。

1.撰写审计报告。内审人员应当依据测试和评价结果,整理、汇总评价资料,撰写内控评审报告。报告的主要内容包括:实施评价的目的和范围、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基本情况、评审人员实施评价的过程描述、具体业务流程和关键控制点的检查评价情况、内控缺陷的问题认定情况、内控失效的情况及原因分析、审计评价意见和建议等。评审报告应揭示企业内控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分析、界定被评价项目或业务流程的经营风险级次,指出存在的风险隐患,并针对内控缺陷及失控环节,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和建议,使企业决策者和管理层得到启发,达到不断完善和加强内部控制、规范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2.下达整改通知。现场检查测试评价工作结束后,评审组应依据评审报告,对就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缺陷以及未有效执行的控制点,向被审计单位下达整改通知,要求及时制定整改方案、采取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落实,并及时向内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及结果。

四、改善企业内控评审工作的应对措施

当前,虽然内控评审在企业内部审计中的应用已很普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以及风险的日益增加,内控评审应用还不能完全满足企业内部控制以及风险管理的需要。因此,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拓宽领域,加强研究,提高审计质量,使内部审计更好地发挥其服务功能,帮助企业提高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

(一)加强内控评审理论研究,制定内控评审操作规范。要解决内控评审操作不规范的问题,关键是制定一套科学、适当的评审办法,从评审原则、程序、内容、方法等方面做出具体规定,使评审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当前,内部审计机构应加强内控评审方面的理论研究,注重对内控评审经验的总结提炼,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向其他单位学习内控评审经验,力求尽快出台实用性、指导性较强的内控评审操作规范,使内控评审在内部审计中得到更好的应用。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3

关键词:内部审计;机构价值;监督作用

一、正确认识内部审计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与内部审计的关系密不可分。一是内部审计的运转需要审计环境的支持,只有良好的审计环境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功能的充分发挥,只有将内部审计置于公司治理中加以考虑,才能全面理解内部审计在烟草商业企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并且发挥相应作用。二是内部审计作为企业其中的一个机构,对企业治理的结构和规则比较了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公司治理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二、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的职能

(一)监督职能

1. 对内控机制的监督

烟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能够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保证了企业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及行业规章制度。内部审计人员用专业的技术和方法对事项的事前、事中、事后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和意见,当好公司领导的参谋和助手,防止和减少违规情况。

2. 对经济活动的监督

一是内部审计部门要对烟草商业企业的经营活动是否符合国家及行业有关法律法规进行监督。二是内部审计人员审查企业经济活动是否真实,烟草企业的经营情况可以通过财务收支体现出来,所以审计人员可以着重对财务收支进行审查,以针对企业的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及时性进行考量。三是内部审计人员对烟草企业经济活动是否全面、有效、是否有利于企业利益进行审查,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四是内部审计部门要本着“一审、二帮、三促进”的原则开展审计工作,把为公司及各部门服务的思想贯穿于审计全过程,实行边审计、边帮教、边落实。不仅要发现问题,更重要的是帮助分析查找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并督促落实整改,以规范财务行为,提高经济效益。

(二)服务职能

首先,为领导决策和宏观管理提供服务。烟草企业内部审计部门每年的审计计划及具体的审计项目都要围绕上级单位和本单位的工作重心及领导最关心和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开展工作。内部审计部门要准时完成审计项目,同时要客观、准确、及时地提出审计问题,最关键的是提出具有建设性的和可行性建议,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以便于及时采取措施,预防问题的发生或者整改已经发生的问题。

其次,树立现代内部审计的理念,提高审计职能,逐步增加审计层次,由最初的财务收支审计提升到管理和辅助决策的层次,成为烟草商业企业生产管理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最后,提前审计时点,全面进行审计监督管理。事后审计向事前及事中审计扩展。烟草商业企业内部审计的根本目的在于协助公司完善企业内控,防范各种风险,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熟知企业实际情况的内部审计人员,要责无旁贷地参与到事前决策中来,通过日常掌握的信息和审计中发现决策的不完备之处,向决策者提供准确的依据和建议,使之尽快修改完善。由于事前、事中审计比事后审计揭示、纠正问题更具有现实意义和价值,审计工作必须向前延伸,对管理行为实施全过程监控,为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提供服务。

三、内部审计在烟草商业企业治理中的作用

内部审计部门是烟草商业企业治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能够最大限度地渗透到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从而充分发挥其监督作用。

(一)风险管理方面的作用

目前烟草商业企业建立了相应的风险管理,但各部分还不能够很好地有机结合起来,体系还不够成熟,这时就需要内部审计人员根据公司治理中的盲点和弱点及时提醒管理层注意某些风险并提出风险管理的相关建议。由于内部审计部门置身于企业当中,熟悉企业的业务而且能够及时掌握具体情况,收集到大量第一手资料,能够从中发现存在的风险和隐患。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提供相应的咨询服务的方式,帮助相关部门及公司及时发现风险并使其避免。业务人员应了解相应的风险并在实施过程中提高警惕,内部审计部门进行定期及不定期的监督检查,促使业务人员在办理业务的过程中习惯性地注意和发现潜在风险。

内部审计从企业内控入手,在采购、经营、财会、人力资源、等各个方面监督和查找漏洞,防范风险。

(二)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过程中的作用

一是对公司内控的健全性进行测试及评价。内审人员对公司经营及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了解,运用相应的审计方法抽取各项内控流程中的有关节点进行符合性及健全性测试,通过分析对内控的健全性进行评价,发现内控中的薄弱点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目的是鉴定内控的合理性、健全性及关键控制点是否齐全、准确。

二是对内控的科学合理性进行测试和评价。通过测试观察其是否能够发挥相应的制约与管控作用,科学性测试能够了解各项内控的功能如何,能否发挥作用及起到什么样的效果。

(三)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作用

为了保证市级烟草商业企业的良好稳定运转,在制度上要围绕“抓严格、出规范”的要求,企业要创造出三个方面的制度环境。第一,不能违规。建立健全流程清晰、责任明确,控制到位的运作机制和操作流程。第二,不敢违规。建立严格完善的赏惩制度,严厉的惩罚对违规者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第三,不愿违规。建立和完善公司文化,形成良好的道德秩序和自我道德约束机制,把违规的火种扑灭在萌芽。对此,在治理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是增强企业在经营及管理中的透明度,从而达到制约和防范的目的,有效的内部审计和充分的信息披露有助于降低和避免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责任,以及保护国家的利益。

二是应建立切实有效的沟通机制,确保信息通道畅通,及时反馈意见,减少沟通障碍,提高沟通效率,有利于及时发现及纠正错误。

四、内部审计工作在公司治理中发挥更大积极作用的对策建议

(一)牢固树立为公司发展提供服务的理念

围绕经济活动开展工作,监督与服务工作双管齐下,加强管理,将监督与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以内部监督管理为重点,防范风险作为导向,拓展内部审计领域和范围,深化审计内容,改进和创新审计方法,将审计时点前移逐渐由事后审计转变为事前和事中审计。

(二)加强内部审计队伍的建设,提升审计质量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4

关键词 :内部控制 自查评价 问题 建议

1、内部控制评价的概念

内部控制评价,是指企业管理层或类似权力机构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全面评价、形成评价结论、出具评价报告的过程。企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根据《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应用指引以及本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等要素,确定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内容,对于执行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内部控制配套指引的企业,要求其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在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中发挥有效的监督和保障作用。

内部控制(以下简称:内控)系统的构建和实施是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而不断变化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对自身的内控系统适时进行分析、评价,找出薄弱环节,及时健全和完善。

2、企业内部控制自我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2010年国家财政部等五部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后,上市公司及一些国有大型企业开始全面实施,部分企业不仅修订了《内控管理手册》,还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细则,并对内部控制监督和内部检查评价做了明确的规定。

几年来,很多企业按照《内控管理手册》要求,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组织体系,成立了由内控办、财务、审计及其他部门共同参与的内部控制检查评价工作组(以下简称:检评组),每年度开展内部控制检查评价。通过几年来的实践,检查评价制度不断完善,检查评价办法和手段不断提高,检查评价工作在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发挥了积极有效的监督作用。

但是,有些企业内控自我评价工作的开展还存在一定差异,以下几个方面还存在问题,影响了内部控制评价的工作质量。

2.1企业管理层对内控执行有效性重视不够,导致评价质量不高。一些企业虽然在形式上成立了内部评价机构,却未制定内部控制检查评价与考核办法,未落实职责权限及评价工作程序和方法,对发现的内部控制缺陷未及时分析原因,组织整改,实施考核不及时,对存在重大缺陷未追究相关责任等,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内控评价有重要督作用。

2.2一些企业内控检评组成员来自企业各专业骨干,虽然专业能力很强,但未经过检查评价方面的专业培训,检查结果停留在某个业务流程、某个业务节点,对发现的执行不到位的问题,未进行深入分析,难以发现内控存在的重大缺陷。

例如:某一项采购业务,按照制度要求,缺乏财务总监审批,检查评价发现问题为:该项业务审批手续不全。但未披露因审批手续不全,该项业务存在的风险及造成的经济损失,以及引起会计报告错报的金额。

2.3检查评价的重点不突出,企业内部检评机构在进入现场之前,未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检评方案,未对企业风险管理清单进行梳理,未确定检查评价时应关注那项业务活动的关键流程和关键控制点,只是泛泛地按照业务流程节点,查阅一些见证材料,未达到风险防控的最佳效果。

2.4检查过程中,未按照检评方法要求,合理抽查样本进行测试,无法识别内控风险和重大错报事项,问题定性不准确,检查记录填写不规范,检查评价报告内容不完整,整改或考核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3、企业开展内控评价的一点建议

3.1 内控评价的根本目的是监督内控系统是否完整、运行是否正常,评价企业为达到其经营目标所付出的努力是否有效,以保障内控体系能有效的展开控制活动,实现控制目标。

(1)企业管理层应根据内控的要求,建立健全内控监督体系和内控评价体系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并建立合理的考核和问责机制,定期和不定期开展自我检查评价,促进内控有效执行。

(2)企业内控管理部门,应根据年度内控管理计划,制定年度内控检评计划,建立检查评价机构,组织检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检查评价办法,构筑风险防控线。如:总部检查、企业自查、基层单位自查,季度测试、年度综合评价,并聘请中介机构对公司层面进行检查评价。

(3)根据各级检查评价结果,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将检查结果量化评分后,具体落实到单位、部门负责人或责任人,细化绩效考核评分标准,按照标准进

奖惩,对未有效执行的控制点或风险程度较高的控制点,以及屡查屡犯的情况及问题,加大问责力度,追究当事部门负责人或责任人的责任。

3.2不断提高和培养企业内部评价人员检评能力。虽然各专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但要高质量地完成检评任务,还应在提高人员的监督能力上多做工作。

(1)提高职业判断能力。评价人员应根据自身的专业知识、技术经验和相关标准,从内控监督评价的角度对被检查对象进行认定和评价。首先从评价目标、评价重点入手,制定评价策略,从而对收集的证据进行分析、研究,做出正确的判断。

(2)加强组织协调和团结协作能力。内控检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人和事,领导的支持,被检评单位的配合、理解和支持,联合检评人员的关系,都要求检评人员要具备很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只有协调一致,形成合力,才能为检评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达到预期效果。

(3)培养和锻炼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是沟通的基础。在与被检查单位交流时,语言的表达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检评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加强这方面的培养和锻炼,使检评人员在沟通、协调时能够充分、有力地表达检评意见和建议。同时,还要培养和提高文字表达能力,如对检查结果的分析、评价、总结,出具检评意见和建议,最终向上级报送检评报告,都需要有较强的文字功底和写作能力。

(4)加强综合分析能力。内控检评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尤其是检评报告,综合分析不够深入,将直接影响检评报告的质量高低。因此依据取证材料,立足宏观,着眼微观,切合实际地进行综合分析,才能为宏观决策服好务,对微观管理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5)自我提高综合素质:内部检评人员要结合自身能力,不断更新知识、转变观念,改善知识结构,以适应企业管理快速发展的需要。如: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的内控检评方法与技术对检评人员提出了挑战,计算机数据抽样、计算机经济信息和管理信息的调用、处理程序的运用等等,都要求检评人员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应用能力,并且,内控检评机构只有不断更新和调整队伍结构,才能从整体上提高检评实力。

3.3有效开展企业内控检评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理念,抓住风险防控的关键点,编制检评计划,制定检评方案,合理安排现场检评的每个环节,有效开展检评工作。

(1)从内控制度执行情况入手,分析检评其执行的合理性、健全性和有效性;企业也可以根据上年度(或季度)的检评结果,确定当年(或当季)的检评工作重点,制定出一套可行的检查检评方案,确保检评工作的顺利开展。检评方案主要内容包括:检评期间、检评关注的重点流程及重要风险防控点、人员分工、检评的测试方法等;

(2)通过一系列的测试方法,找出影响内控不合理、不健全以及未有效执行的因素,抓住薄弱环节,展开研讨、分析,进一步深入检查;

(3)对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差错、舞弊等违规行为要进行分析、报告、评价,必要时可与纪委、审计、财务等部门联合,形成监督合力,充分暴露内控缺陷,做出客观检评,使企业不断完善内控防范措施。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5

        一、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管理的意义

        (一)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管理,有利于提高银行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经营决策的正确与否。现如今,几家银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股份制改造,中国的许多银行已经在香港成功上市,这样以来,银行监管部门、社会投资者、银行高管人员对会计信息的正确性要求显得尤为重要,社会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银行管理层的经营决策将直接由会计信息质量所决定。如果会计信息质量高,使得经营决策正确,人们就能如愿以偿地获得所期望的经营成果。这样,银行业务实现良性循环,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如果会计信息质量低劣,就有可能引发会计风险。为了避免发生会计风险,必须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会计风险管理。通过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可以使银行各级管理人员和银行会计人员增强会计风险意识,尽最大努力降低风险的发生,终会计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二)加强银行会计风险防范管理,有利于规范银行会计工作。会计工作的随意性,是引发会计风险的内在因素。而规范会计工作,就是要克服会计工作中的随意性。实现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也正是防范会计风险的基础工作。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可以从防范风险的高度,促使银行内部建立健全各项内控制度,建立行之有效的自我约束机制,加强自我约束和内部监督审计,促使会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实际上,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也是防范会计风险的有效途径。

        (三)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有利于增强银行会计人员的责任感。会计风险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有人违反了规章制度。为了防范会计风险,就必须增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加强银行会计风险管理,可以从防范风险、避免资金损失的高度,促使银行会计管理人员依法正确领导会计工作,促使银行会计人员在工作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地努力做好会计业务的受理、确认、记账、报告等工作,尽最大努力杜绝或减少差错,自觉地担负起核算和监督两副重担,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准确、完整、有效,消除各种风险隐患,避免会计风险,减少资金损失。

        二、相关建议或措施

        (一)完善金融监管模式。银行防范和化解会计风险,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创建有序的宏观环境——法制的金融运行环境来作为基础保障。首先,各家银行要遵纪守法、遵守市场规则、遵守金融法规,进行公平竞争,坚决杜绝不正当竞争行为。其次,金融监管部门要尽快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监管模式,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切实实施金融监管,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确保违法必究。在监管内容上,要严格市场准入,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和新巴塞尔协议等关于银行经营的标准和条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要求等,建立严格的认可标准和完善的会计手续。同时,要对金融机构市场运行全过程实施持续监管,将监管重心前移,向事前或事中过渡和倾斜。

对风险内控工作的意见和建议范文6

关键词:审计;参与;客户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深化,我国内部审计的理论和实践也有了新的发展,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管理各个领域,覆盖了包括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组织管理在内的所有业务活动。随着内部审计作用越来越广泛,内部审计的理念、审计技术方法、审计模式也在不断发展,内部审计的职能、目标和审计范围都有了根本变化。内部审计正由真实性、合法性为导向的财务审计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管理审计方向发展,内部审计职能由传统的监督评价职能向以咨询服务为主的增值功能转变,内部审计部门与业务部门的关系由监督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以客户为中心的参与式审计正逐渐成为新的内部审计模式。

一、参与式审计的背景环境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的转变,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对内部审计有着深远影响。2013年,中国内审协会对《中国内部审计准则》进行了全面系统地修订,该准则在2014年1月1日起实施。此次修订对内部审计的定义、职能、目标和审计范围进行了新的确定和规范。新准则对内部审计定义为: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运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新准则进一步明确了内部审计在提升组织治理水平,实现组织目标,防范组织风险,增加组织价值方面的重要作用。2008年,五部委联合了《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同时了相关配套指引,建立了内控规范的完整法规体系,要求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大型企业建立完善的内控体系,同时要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自我评价及披露年度自我评价报告。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的组成部分,负责独立客观的复核和评价企业活动,促进维持和改善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的效果和效率。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建立,内部审计已从简单的财务审计、合规性审计过渡到评价经营的效率、效果、有效性的全面审计。内部审计师不仅要对各种账册、报表、数字资料打交道,更要广泛与人打交道,处理好人际关系,获取审计对象的支持与配合,以获取各种信息,对审计发现采取纠正行动,是审计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参与式审计的必要性

1.传统审计关系的弊端

审计部门要实施审计,必须与被审计部门进行接触。传统审计是一个封闭系统,长期以来内部审计定位于监督与被监督,审计与被审计的关系。审计部门通过审查相关资料、现场观察、调查、记录等方式,监督评价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形成审计意见写入审计报告中。审计意见一般都是批判性的。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错弊反应在审计报告中,报告给高级管理层,这意味着被审对象工作中存在缺陷,可能面临上级的责问和批评,而审计人员提出的改进建议也可能改变被审计人员以往熟悉的工作程序和习惯,因此被审人员心理上有抵触,防范心理强,在审计过程中不支持不配合,造成审工作开展难,审计结束后整改难,严重影响了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审计意见落实难一直是传统审计面临的重要问题。审计人员千方百计发现管理漏洞和内控缺陷,并提出相关纠正意见,却往往得不到被审计单位的重视,对重要问题纠正不到位甚至根本不采取措施,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被审计单位的抵触心理,另一方面,有时也由于审计提出的问题并不是关键问题,没有找到管理薄弱的关键点,提出的改进建议不切合实际,不具有可操作性。无论哪种原因,最终都导致了审计意见落实难,审计出的问题纠正难,直接影响削弱了审计的价值。

2.客户参与有利于提升审计服务价值

目前内审部门普遍面临审计资源匮乏、审计人员人手不足的局面,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大都局限于财务会计领域。随着审计范围的扩大,现代内部审计深入到企业经营管理各个环节,审计人员涉足一些新的不熟悉的领域,仅凭审计人员的经验和职业判断,很难及时发现各领域存在的问题,而审计客户长期从事相关活动,了解具体的规定、操作流程、专业知识,经营管理中存在什么问题,哪里有漏洞,哪些地方需要完善,业务人员从事这个工作,他们心里非常清楚。审计人员只有与客户发展良好的关系,寻求客户的帮助,共同寻找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才能找到解决办法。

3.参与式审计的方式

审计不是单向的,在审计过程中需要客户的全程参与,如果把审计作为一个产品,则审计过程就是生产过程和服务过程。客户接受审计并采纳审计建议是一个消费过程,审计过程是生产和消费同时进行,在这种情况下,客户需要不同程度的介入到服务过程中。审计的目的是实现双向获利,客户的投入可以视为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1)审前参与在审计项目开始前,审计部门要制定一个有效计划,和客户一起收集信息,充分利用客户的经营管理技能,和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建立团队合作关系,让客户真正参与到审计过程中,而不仅仅作为审计对象被审查。(2)审计过程参与外勤工作是与客户接触最为密切频繁的阶段,外勤工作的起点是在审计项目开始时召开进点会,审计人员利用这一时机,和客户充分沟通,向客户讲明审计的目标、方式和审计程序,使客户明白审计工作以服务为宗旨,为他们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而不是单纯的挑毛病,是对他们有益的,这样双方在目标、利益一致的基础上使客户更容易接受和配合审计工作。和客户共同探讨审计方案。审计方案是审计工作的指引,包括了审计目标、范围、时间、步骤和人员安排,是指导审计工作顺利进行的操作指南。审计方案使客户了解审计师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什么时候去做,将做多长时间,这些信息促使客户了解审计的目标和范围。审计方案的制定需要客户的帮助,提供有关审计活动的背景信息,并在客户的帮助下,和相关人员沟通,实施现场调查,获取有关计划、组织、控制、政策、程序等各种信息。经过与客户的沟通,并进过初步测试,如果某些环节的风险已经得到有效纠正,对于这些不重要的风险,审计师可以调整审计方案,在检查清单中剔除,将精力集中在重大风险方面。与客户共同建立评价标准。内部审计范围深入到经营管理各个部分,绩效评价成为内部审计的重要工作内容。评价的标准有的是组织已有的,如操作指南,生产计划、合同、预算等,审计师在评价标准的适当性和相关性之后,可以将结果和标准进行比较和评价,得出审计结论。也有一些绩效评价没有现成的标准,尤其是一些管理职能,没有相应的标准去衡量,需要审计师建立评价标准。建立标准往往是困难的,审计师除了寻求外部专家的帮助外,最主要的是要使客户同意和接受这些标准。要与客户明确业务的目标和目的,寻找相应的标准并达成一致,否则测评工作是没有意义的,而且会导致没有必要的争论,测评结果不被客户接受,也就没有改进的可能。审计过程中的每项审计发现要及时告知审计客户,并和他们充分讨论审计发现和相关证明材料,共同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探讨采取的纠正措施。客户对审计发现可以提出不同观点,审计人员对这些观点要加以分析和研究。当双方经过充分讨论协商,仍无法对审计发现达成一致观点,审计师要保留自己的意见,并和客户的高级管理人员协调,以保证审计发现被重视并加以改正。审计报告既要体现好的方面,也要反映坏的方面,这种平衡能消除客户的抵触心理,使他们信任审计师不会只是挑毛病的人,对他们工作积极的方面予以适当肯定,使客户对弥补工作中不足之处更有积极性和信心,整改措施更为充分、有效和及时。在审计报告正式提交前,可将报告草稿交给客户,对于一些重要审计发现,和客户一起讨论改进措施,并要求客户对每个审计发现提出几条相应的改进意见,经讨论达成一致后,以双方都能认可的方式写入审计建议,客户提出的建议往往更符合事实,毕竟客户更清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也更容易落实。在审计报告中,对客户好的方面予以肯定和表扬,同时声明这些建议是和客户一起探讨提议的,并说明客户已经采取的改进措施。(3)事后调查审计项目结束后,审计人员采用事后回访、调查问卷等方式,听取客户的反馈意见,包括客户对对审计结果是否满意,审计建议对客户是否有帮助,客户对下次审计有什么意见和建议等。通过这种回馈,向客户证明审计师积极合作的态度,同时有助于在日后的工作中,进一步改进与客户的关系,营造更融洽的工作氛围,保证审计工作更顺利地开展。现代内部审计迅速发展,审计人员仅凭专业知识已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处理好与审计客户的关系,采用参与式审计方式,必须根植与审计文化中,审计人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关系的重要性,并在具体工作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范秀成,张彤宇.顾客参与对服务企业绩效的影响[J].当代财经,2004,(8):69-74.

[2]魏洪亮.顾客参与下的价值创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9,(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