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1
一、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
美术教育课程是此次新课程改革的科目之一,但是美术课程有它自身的特点与特有的教育规律,这决定美术教育课程改革有其自身的重点内容,教育改革实施者必须按照美术教育的艺术特性与情感教育规律推动改革。
(一)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美术素质
与传统的美术教育将知识传授作为教育目的不同,新的美术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美术素养的形成,培养其发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最重要的不是让学生知道哪些美术知识,而是需要让学生在不断的知识汲取与欣赏、动手探索等活动中具备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努力探索美术作品中的艺术之美,启迪他们发挥想象力进行思考与创造。
(二)区别对待美术教育课与其它课程
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学生艺术能力的课程,更多的事与想象力等人的非智力因素相关,所以与数学、语文等更加注重科学严谨的课程不同。所以,美术教师与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进行教与学的活动。尤其是教师需要把握美术欣赏的情感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充满感情地进行讲授,用自己的感情与艺术魅力去感染学生审美,启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发学生的审美情趣,达到美术教育的素质教育目的。具体来说,美术教育课不在于对于教学语言的挑剔,而必须在审美的渠道上,如果课堂上的主要内容是关于美术作品的背景故事等内容,那这一堂课也不会是有价值的美术课,所以说美术教育课程的主旋律在于美术欣赏,教师在进行课堂设计时必须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美术素质的目的。
(三)美术教育方式多样灵活
在课堂讲授、情景设置等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美术教师需要保证给学生一个轻松与活跃的课堂气氛,这样才能让他们能够灵活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最大限度地开发其美术潜能。所以这就要求美术教师采取多样灵活的教育方式,如“交互式”的教学方法。所谓“交互式”就是在教师需要在艺术鉴赏时注重与学生的相互交流,改变以往教师的灌输式讲解,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
(四)教师需要把握课堂深度
美术素养的提高需要领会作品的内在品质才能实现。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时候要保证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学生真正理解作品的内涵,从而为其创作提供可能性。真正的艺术欣赏需要做到形神共通,更加注重作品意义、社会意义、精神内涵等,也就是领会作品的“神”。
二、促进美术教育课程改革的措施
改革就是不断地在原来的不足之处进行完善,为推动美术教育课程的改革,发挥其素质教育的本质精神,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美术教师的培训
新的美术教育课程对美术教师的美术专业水平与教学水平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的培训水平也跟上这个要求,培养出适应当前美术教育需求的专业教师。因此,为帮助教师能够在较快的时间内适应这种新的教学环境,就需要加强对美术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的培养,促进其专业水平的提高,此外还需要组织教师不断进行教学能力与评价能力的训练,从而在培养与实践中不断促进教师的转型,成为新时代的新型教师。
(二)教师需要深入研究教材,加强教学设计
由于教材内容的改革,加上当前新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要求,这都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与教学实施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必须认真研究教材,如与其它教师进行交流等,这样才能理解教材,必须深入研究教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课程的欣赏深度。
(三)明确基本的教学内容
虽然新课程要求丰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更加灵活生动,但是这必须保证是在基本教材的基础之上的优化整合,而非毫无头绪的随意教学,所以教学内容必须把握教材重点,不可断章取义,偏离教材的基本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奠定学生关于美术的基本常识,例如美术语言、美术基本知识、美术创作方法和美术发展规律等基础性的内容。
(四)倡导教育资源共享
针对配套的教参辅助材料缺乏的问题,建议实现共同区域教育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地利用各种当地课程资源,开发出具有本校特色或者本人特色的美术课程。
(五)提高美术教育课堂的开放性
当前时期,政府对于公益文化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多,比如一些博物馆、艺术馆等的修建。这些地方具有丰富的艺术资源,可以成为美术教育的外部课堂。教师应该不断开放自己的课堂,而不能把课堂仅仅局限在教室里,书本上。不仅要走出去,而且还要引进来,例如,当前有许多家庭的孩子都会自己进行艺术培训,且这些学生的艺术技术水平也都颇高,教师可以让她们也成为小老师,讲授自己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所想。
(六)建立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对于美术教学的评价也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反馈了教学效果,对于学生的下一步发展具有一定的总结与启发作用。所以做好教学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针对当前新课程提出的开放、启发等要求,学校需要建立一定的评价准则,教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形成具体的可操作性的评价机制,并且形成体系,运用到实际教学评价中。
新课程要求美术教育发挥培养学生美术素养的作用,强调从美术欣赏的角度去传授知识,引导学生,训练学生,从而具备审美情趣和各种艺术能力,提高生活品质。但是在推动改革的过程中,仍然存在无法把握课堂深度等问题,这些都需要加强教师培训,建立相关体制等来进行不断的改善,从而推动美术教育的前进,进而促进艺术的发展,人的发展。
参考文献: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2
美术教育学旨在培养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提高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对美术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术教育学新编》一书通过入门、基础和拓展三个部分的讲解,帮助学习者提高教学能力。该书不仅涉及许多美术教育的基础性问题,而且囊括众多美术相关知识,对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实现美术教学课程目标的过程中,需要对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整体改革,这是一个循序渐进、长期发展的过程。
该书提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之所以难以实现,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教师习惯为学生准备系统的美术知识,然而学生并没有做好吸收这些知识的初期准备。美术教育学课程一般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在此之前,学生未接受过与此相关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习惯将精力投入大量的专业化知识学习上,对美术教育的热情不高。对于学习者而言,学习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只有将要接受的知识内容和前期的知识经验建立联系,才能产生学习动机,引导学习活动更准确地指向学习目标,增强主动探索的兴趣。人们在学习和实践活动过程中积累和储存的学习单元被称之为“相似块”,这些“相似块”储存在人的大脑中,不仅和大脑本身的知识储备相互作用,而且“相似块”之间也相互作用,从而有助于人们加强对外界事物的认知。《美术教育学新编》认为,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在课堂上利用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建立连接“相似块”的纽带,这种在课堂中进行相似块的构建行为,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变异”和“同”之间的关系。美术学习者向美术教育工作者转变,一方面是身份的转变,即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认识转变,另一方面是研究领域的变化,由美术专业向美术教育专业转变非常困难。储备美术专业知识是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向教师身份转变的关键,只有具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储备,他们才能真正胜任美术教师这一职业。此外,难以达到美术教育学课程目标是实现这一转变的另一瓶颈。该书以教育本质论述为主要内容,注重学科的基本结构和逻辑,注重主要原理以及概念的阐述,具有较强的学术研究价值。许多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将此作为框架来进行课程讲授,这种教学方式对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应当关注的重点问题进行归纳与总结,使这些问题原则化和概念化,不仅为学习者构建了基础的框架结构,而且有效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效率。
该书将美术教育学分为教学论、课程论和学习论等若干层次,这些理论是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共同发挥作用。对于片段式学习、没有完整知识储备的学生而言,将这些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是非常困难的,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注重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目标应该成为美术课程教学的重点,将课程层次按照不同的阶段进行划分,将大的、长远的目标进行分解,树立各个阶段的小目标,从而更快地接近总体的大目标,不断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水平。该书将课程目标的实施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对教学形成完整的、立体的第一感受,同时在此过程中对教学技能进行完善,进一步学习的需求也在此过程中产生。第二阶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教学论、课程知识以及学习论等层面深入了解和研究美术教育,从而培养学生的初步理论分析能力。第三阶段,教师积极整合之前储存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对自身的教学能力进行分析,弥补不足,努力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作者:李荣 单位:钦州学院陶瓷与设计学院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3
论文摘要:高师美术教育是美术专业的师范职业教育,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也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与职责所在。在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探究、更新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为实现美术教师教育专业化奠定基础。
高师美术教育作为师范教育其师范职业性是不言而喻的,其任务是培养一专多能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未来教师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等有了全新定位,其中体现教师素质核心的师范职业素质极其重要。师范职业素质蕴涵以教师职业为核心的价值取向、教学技能、教学素质等,其能力提升是教师职业素质形成的根本手段与价值观体现,是搞好教师专业化的前提和基础。高师美术院校的教育教学应定位在师范教育为主的师范特色上,凸显其美术教育功能;能力的培养重点应放在教师技能和教师职业素质的培养上;应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努力探究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为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打下坚实基础。
一、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和特色体现
高师美术教育是依托美术学科教育学理论的美术专业教育,从属于美术专业教育的师范职业性教育,在教育性质上更加具备美术专业性与学科教育性,具有区别于其他教育学科的根本属性,具体体现在师范职业教育和美术学科专业教育的双重特性上。其培养目标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具备较高艺术素养和审美素质的教育人才而非艺术家,这个定位是师范教育意义下的高师美术教育特色的体现。
从教育实践过程看,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职业性专业教育,这种专业特性是由受教育者未来的教育实践所决定的。以素质教育为指导方针,以师范教育为目的,突出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教育的功能体现和职责所在。高师美术教育针对受教育者的教育实践,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及教学评估等方面形成了适应性、教育性、专业性相统一的教学格局:适应性规定了高师美术教育必须以基础教育为对象进行研究和教学,否则怎样培养中小学美术教育师资无从谈起;教育性确立了高师美术教育目的和教育目标;专业性则是高师美术教育特有的面向基础教育素质培养需要的美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以师范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是充分体现师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实践,在教育教学理念上是专业美术教育向教育性专业美术教育的改变和美术学科教育性功能的全面凸显。
二、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是高师美术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的根本手段
师范教育是专门培养学校教师的专业教育,其社会功能、素质要求、职业劳动特点伴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演变和发展。进人现代社会以来,随着教育的普及、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丰富与发展,教师工作逐渐成为一种专门的、科学的职业,并逐步形成专业化的特征。为了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解决高师院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问题,原国家教委曾经先后颁发了《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基本要求》及《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试行稿)。其中规定将教学表达能力(普通话和三笔字)、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等教师必备的职业技能列为高师学生的培养目标和必修课程。但是,我国的师范教育特别是师范美术教育,由于受过去传统的专业教育模式和管理体制的影响,加上缺乏与之配套的管理措施和目标体系,在贯彻这些要求时,教师职业技能教学计划无法完全实施,学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未步人正轨,严重影响了学生师范职业能力素质的培养。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发展,高师美术教育格局要应对社会发展需求,努力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不断更新学生师范职业技能培养。在有限的三四年学习时间里,高师美术教育的学生不但要与综合性大学的学生一样学习丰厚的专业知识,提高人文素质,更要具有综合性大学不要求学生掌握的从师任教之职业技能。在教学中注重提高学术性的同时,应突出师范性,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研究,依据教育教学理论,运用专业知识,通过练习完成并掌握教育教学任务所必需的、比较稳定而系统的教师教育技术。随着竞争的加剧,学生就业的难度也越来越大,而学生的就业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高师美术教育只有加强职业技能教育、加大力度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才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和范围,才能有力地促进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实现美术师范教育专业化发展目标。
三、高师美术教育学生师范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探析
(一)开展“教育性教学”,构建高师美术教育师范职业训练课程体系
高师美术教育是师范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目标是培养适应基础美术教育的高级人才,需要学生在教育技术方面有所把握,首先是师范教育方面的培养,然后是美术知识、技能的培养。因此,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理解是以教师为取向的美术教育,是建构在美术专业教育下的师范职业教育,要把美术与教育真正结合起来,让学科教育功能伴随整个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标是构成课程任务的核心,高师美术教育课程应穷出师范特色,强化师范性课程中的职业技能训练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是体现高师美术教育师范性的课程,其课程培养目标就是教育学生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学生不仅要学习教育理论知识,还应进行教师素质与技能的历练。因此,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科教育功能,挖掘心理学、教育学、美术教育学这三门课程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因素,制定完备的、可操作的训练方案,突出每一门课的训练重点。心理学课重在训练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具有稳定的情绪、坚强的意志,锻炼学生的勇气,提高学生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坦然登上讲台。教育学课程以基本教学技能训练为核心,以课堂教学环节训练为重点,让学生依据教学规律,掌握课堂教学结构,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培养学生课堂教学活动组织和开展、课堂教学结果反馈的能力。美术教学法则侧重于专业技能教学的训练,结合中小学美术教学实际,通过说课、微格教学、模拟试教等方式训练学生的教材分析能力、完整进行一堂美术课的教学能力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能力,为学生的教育实习奠定基础。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增设专门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普及,cai(计算机辅助教学)越来越显示出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课时容量、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能否系统掌握cai课件制作技术及多媒体教学手段关系着学生能否适应未来的教学工作。教学计划设置上应以必修课形式对学生进行系统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并进行严格考核,实施合格证书制度,以教师职业技能必备的硬件指标来要求学生。
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不仅要渗透于各科教育课程,同时还应结合专业美术学科教学应在每一门专业课中都渗透美术教法的内容,以使学生在掌握该门学科技能、理论的同时了解该门学科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画”,还要教会学生“教画”,有意识地、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引导学生向教师角色逐步转化。以“教育性”教学观念来开展高师美术教学工作,才有助于学生师范职业技能的培养,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
(二)多渠道开辟教师职业技能培训途径,全方位培养学生师范职业素质
树立大教师职业技能观,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大教师职业技能包括作为显性技能的教师口语、三笔字(毛笔字、钢笔字、粉笔字)、学科专业素质、现代教育技术,还包括作为隐性技能的教师心理素质、教学基本技能、教学研究能力和专业学科教学技能。为了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我校在师范生中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份标准文档教案、一个电子课件制作、一段5分钟说课录像、一个体现自身素质的才艺展示),并设立了素质专项学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参加,确保一定的锻炼时间和机会,以充分重视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研究,突出师范性,达到促进师范教育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之目的。
构建多元化教育内容与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全面提升学生师范职业素质要求统筹安排教学计划,科学设计教学活动,充分利用教学环境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素质。教学内容多元化包括:教师职业价值观教育、就业竟聘常识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操作技能教育、教育实习指导教育。在具体的组织形式上采用开放式教育实践模式,以优秀教师报告会、就业竞聘讲座、案例教学、微格教学、教学实习等方式进行。另外,开发、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聘请中小学美术教育界特别是本校毕业生中的优秀教师、教研员为客座教师,与地方美术教研机构建立信息沟通渠道。教师可根据地方教研活动计划随时调整教学计划,适当参与一些教学教研讲座、现场教学观摩、少儿美术作品展览等;鼓励、推荐师范生业余参与社会美术教育实践活动。
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重视美术教育实习环节教师教育具有典型的应用性与实践指向性,强化高师学生的教师专业成长与职业能力培养,不仅要强调教育理论的指导,更要重视实践教学环节。传统的高师美术教育重专业学科教学轻师范教育,而师范教育又重教育理论轻教育实践。临毕业才开展教育实习的传统做法已不适应基础教育的新形势。为了改变这种现状,高师美术教育可从一年级就开始教育见习,教育见习与实习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形式。学校要加强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投人,把教育实习基地与就业基地放在一起建设。大力加强美术教育实验、实践教学改革,重点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从根本上推进高校实验教学内容、方法、手段、队伍、管理及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
注重高师美术教育与基拙教育双边“对话’,活动,实施‘。双实”、“双比”、“双进”工程一是成立实践教学中心,把实践课教学与教育实习结合起来,让高师美术教育实践与基础教育实际切实融合;二是开展美术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和学生教学技能比武的“双比”活动,比出成绩、比出差距,对“双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修正和补训。三是进行“中小学名师进大学讲堂,大学教师进中小学课堂”为主要内容的“双进”活动,实施名师互聘、科研互动、资源互通。“双实”、“双比”、“双进”工程的实施,能使高师美术教育师生在高师教育与基础教育双边“对话”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他们的从教能力。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4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学生;审美能力
前言
以往的美术教育中并没有将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作为重点,只是单纯的向学生介绍美术知识,教给学生必要的绘画技巧,随着时展,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传统美术教学的弊端,这就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意识,最终促进学生绘画能够提升。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认识,还能净化学生心灵,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同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发现生活美与艺术美,让学生从普通的生活与事物中感受更多的美感,增强学生对世界的认知能力,绘制出更加让人满意的作品[1]。纵观所有美术家,之所以在美术领域上取得成就,都不是一朝一夕就实现的,审美能力占据主要作用,他们通过自己的感悟,将现实生活现象融入到艺术创作中,进而获得大众的认可。
二、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内涵与意义
所谓的审美教育就是运用美术教育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发现美、诠释美,进而实现创造美的目标,以便为学生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与价值观[2]。要做好学生审美能力培养,就要避免局限在美术作品或其他艺术作品的研究上,还要多关心身边的事物,增强学生对生活的感悟,以便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与价值观念。
为满足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要,各个高校也逐渐加大了对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的重视,要求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便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美术人才,推动我国美术事业进一步发展。
三、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
在高校美术教育的审美能力培养中,主要包括培养学生的审美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力。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要避免一味利用感官培养学生,还要重视心灵感应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同时,在高校美术教育中,还要防止出现仅通过静态意识角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情况的发生,重视实际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3]。教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应将怎样有效运用美术技巧创作美术作品作为重点,让学生学会运用物质形态展示自己构思的想法与思想感情。
四、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方式方法
(一)美术理论知识的应用
很多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都缺乏审美能力,这主要与他们在中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只注重绘画技能的提升有关,基本上所有的美术生在进入大学以前并不了解什么是美术审美,只是单纯的学习美术知识与绘画技巧,因此,他们在美术创作上的成就并不大,很多学生都出现了绘画雷同的情况[4]。基于此,作为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应认识到美术生身上存在的不足,将审美能力培养应用到美术教育中,为学生讲述审美知识对美术创作的意义,引导学生怎样欣赏美术作品,以便为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奠定基础,以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美术作品的应用
要增强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应将美术作品应用到美术审美教育中,让学生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之所以美术作品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在于它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在于它可以让学生对美术知识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美术作品欣赏不仅可以开拓学生眼界,还可以增加学生知识面,更可以提高学生对美的感悟能力,所以,高校美术教师,应经常举办美术画展等活动让学生参观,并在活动中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给学生带来更为直接的感受。
其次,高校美术教师也可以举办美术作品评比,教师与学生分别进行美术创作,共同分析美术作品,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创作作品,并将作品展示给大家,然后先让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阐述,指出自己认为需要提高之处,主要阐述内容为美术作品的创作构思、造型色彩等,接下来教师与其他同学就针对该学生的作品进行研究,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由教师总结与概括学生所提出的观点,指出学生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避免出现审美课堂枯燥的情况,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审美判断能力[5]。
最后,高校美术教师要做到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将审美方法传授给学生,这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式。只有让学生掌握了审美方法,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这种教育方式也是与现代素质教育相吻合的。对于美术教育来说,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中,应从美术形式与艺术形象入手,并以此为基础,全面了解美术作品,分析美术作品的特点。如在欣赏梵高的作品时,教师应让学生先了解梵高生平,在了解梵高的生活环境,并让学生将人物生平与作品联系在一起,进而分析出作品特点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意,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对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感悟,也会在自己的作品中融入自己的感情,由此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将更具特点,减少雷同的出现。
(三)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将动手能力应用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并不是传统教育中提高学生绘画技能的训练,而是让学生掌握美术创作中所使用的材料与具体绘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了解作者传达的思想状态与心境情感。通过动手能力也可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受,让美上升到一定高度。
为做好这一工作,教师应将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应用到教学中,这样不仅给学生带来美的感受,还能增强学生的内在审美能力。如在美术审美能力培养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音乐应用进来,由于两者都属于艺术范畴,所以它们之间也有一定的互通性,都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边进行美术创作,边欣赏音乐,所创作的作品也会更具内涵[6]。如在让学生创作与家乡有关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日本作曲家宗次郎的《故乡的原风景》,由于两者都是与家乡有关的作品,所以给学生带来的感受也会有很多,学生的作品也将超出原有水平。
(四)美术教师做好教学改革
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还需要美术教师做好教学改革,顺应时代变化,为社会培养优秀美术人才。首先,高校美术教师应认识到时代正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此,应根据实时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现阶段,不少高校美术教师依然在使用原有的教学方式,将教学重点落在学生绘画技能提升上,对学生新型作品不能认可,使得学生创新能力差,所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老旧,难以给人带来耳目一新之感。针对这种情况,要求高校美术教师积极学习国家新观念与政策,摆脱原有教学模式,给予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重点,提高学生的作品鉴赏能力,
其次,高校美术教师还要将新型教学体系应用到教学中,让学生走出课堂,学会在自然中发现艺术,并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创作富有内涵的作品,教师应认识到学生是教学主体,自己则主要对学生进行引导,在学生创作中为其提供建设性意见,帮助学生完成美术创作。如在关于环境的美术创作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做准备,让学生走进自然,一周后上交作品,学生的作品就会各不相一,有些是对环境现状的描绘,有些则是为未来环境的阐述,有些则是环境现状与未来环境的对比,通过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的思维从原有模式中解脱出来,创作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结论
高校美术教育主要是为国家培养优秀美术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美术创作需要创新思维,而创新思维往往与审美能力有关,缺少了审美,学生的作品也就缺乏了新意,学生也不会被社会所接受,所以,高校美术教师一定要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刘亚梅.论高校美术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1:109-110.
[2]谢智敏.高校美术欣赏课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美术教育研究,2015,09:118+120.
[3]高洁.高校美术教育审美能力的培养[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8:178-179.
[4]曾淑梅.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考试周刊,2014,51:169.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5
关键词: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问题;措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教学模式、理念、改革都在不断地深入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高职院校而言,他们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的技术水准。
1.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高职美术教育实践课教学比例严重不足。高职院校的教育模式应落在学生的未来就业上,不管学校的教学活动和理念是什么样的,都应该把它放在以市场为需求的基础之上。可是现实并不是如此的,学校往往把教学课程安排满满的,却忽视了很多选修课程,理论与实际脱轨往往只会影响美术生良好、稳定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学校对高职教育没有起到很重视的作用,没有尽到应有的责任;其次是高职院校的很多讲课的老师在应聘时蒙混过关,冒充学历高和能力强的人,教育素质低下只会导致高职美术教育人才质量低下;最后是学校没有彻底地了解美术人才的需求,没有规划地开设课程,只把学校教育当成一个会赚钱的工具,因此,也培养不出社会需要的实践能力强的优秀人才。
(2)教学理念有待更新。现在有很多高职院校的美术教学还在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可以准确地说只注重最基础的美术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也没有给学生实践的机会。教学理念还处在一个最初的阶段,只想着如何打好基础,没有起到一定的实践经验辅导作用。学生只有通过足够的训练才能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水平。
(3)学校实践基地建设发展缓慢。虽然各大高校在教育教学的基础上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并没有满足当代学生发展的形势。在高职院校实践基地的建设中一味地只考虑学校的利益,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感受;而有的高职院校更多的只是做做样子,并没有及时地开拓和利用本身具有的教学资源,到最后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得不到提高;还有些高职院校根本就没有做好学校相关的教育工作,导致教学质量落后。
2.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措施
(1)提高教学技能,改革教学方法。当前我国最需要的是改进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开设选修课,如国画、油画、水彩、摄影等,发挥学生各自的美术特长,加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和积极性。当然还可以开设网络新课程,这样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且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率。另外,利用新媒体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使用,扩宽学生的新视野,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2)更新教学观念。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最重要的一步。传统教学方法和内容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教育形式,因此我们必须合理地将教育理念引入教学方法中,提高高职美术学生的实践能力。
(3)建设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学质量和效果往往和教师的教学水平相关的。很显然,在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教师的存在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我们应当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准的教学队伍,不仅具有理论知识,也有一定教学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对教学质量和教育标准提出要求,而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正确指导学生学习课程知识,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
3.结论
在高职美术教育的过程中,只有提高学生的自我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才能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素养,为以后美术专业学生的成功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发挥他们的个人优势,让他们能有展示自己技术才艺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 琳.高职美术教育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措施研究[J].科学时代,2014(23).
美术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范文6
一、视觉心理学的简单界定
视觉心理学主要是指外界影像通过视觉器官引起的心理机理反应,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过程,这一过程比较复杂,因为外界影像丰富,内心心理机能复杂,两者在相互联接并发生转化时建立起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不同的人不同的影像,相同的人相同的影像以及不同的人相同的影像和相同的人不同的影像产生的心理反应是完全不同的。比如,同样看到鱼缸里的小鱼,心情好的小朋友会觉得小鱼自由自在,非常幸福;而闹情绪的小朋友就会觉得小鱼太可怜了,总是呆在鱼缸里转来转去,空间狭窄,心情抑郁。“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便是视觉心理学的典型。视觉心理学原理对于美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我们可以把视觉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幼师美术教育中去。
二、视觉心理学的原理分析及在幼师美术教育中的运用
按照传统概念,知觉和思维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知觉并不具有思维的功能,而知觉之所以高于感觉,就在于它是在思维的参与下已经形成了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而其中所包含的理解力,正是思维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也可以说,知觉与思维的统一就是阿恩海姆所说的意象。意象就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更是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媒介。知觉与思维错综交织,结为一体,然而知觉与思维的这种结合并不单单是艺术活动所特有的。视知觉学习是一种本能的强化,尤其是美术教学对其产生的影响。早期的研究表明大脑是可塑性的,而这种大脑皮层的可塑性可被视知觉所影响。在医疗治愈的研究中证明,通过视知觉的训练,利用大脑神经系统的可塑性,通过特定的视觉学习和视觉刺激,激活视觉通路,改善大脑的神经系统的信号加工处理能力。在视觉表达上,不同的弱视患者表现出不同的三维信息摄取及加工行为缺陷,这些视功能障碍造成了儿童的阅读障碍、记忆力障碍等智力发育问题,严重制约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在美术活动中,视觉经验与记忆都会扩展他们的认知范围,使思维得到发展。在视觉与行动的协调中,提高身体机能的各种能力。儿童将各种元素和谐的组织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幼师教育培养的对象是儿童,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对幼儿美术教育教学有了新的要求,对幼师的培养目标也提出了新的标准。幼师的美术专业教学目标也由原来的注重技法,开始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发展幼师院校师范生的美育培养、完善人格,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随着素质改革的推进,幼儿师范美术教育的目的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教育能力上来,使得幼儿师范教育能够培养出具有儿童艺术心智方面发展和审美能力的美术教育者。罗恩菲尔德认为,儿童会把外来图形融入他们自己本身,儿童用他们创造性的方式和独到的思维组织关系来表达他们的意象思维,儿童很容易做到这一点,这称为“综合”,是人内部的整合同化。罗恩菲尔德始终没有把美术与教育割裂开来,他提醒我们每个人的发展是不同的,教师应该处理好这些差异特点,就儿童而言,每方面的能力的发展程度不同,我们应该始终关注儿童成长的各方面,要把儿童的视觉和知觉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我们在幼师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应积极运用视觉直觉法,尽量减少教育价值理解上的偏差和误区。
三、幼师美术教育运用视觉知觉法的建议
对于幼师美术教育,要真正认识到视觉知觉法的重要性,尤其是发展儿童情商和动手能力方面的引导价值。幼师美术教育要用儿童心理基本理论来指导教育实践,在视觉信息充斥的现代环境下,扩大视觉获取信息量,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视觉思维能力。
1. 探索不同的教育方法。
幼师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模式,美术课是幼师的必修课之一。2001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行)》,将美术放在了大艺术领域中。这是美术教育的综合价值体现。但对于幼儿师范教材中,教学大纲依然强调的是美术学科体系,内容繁杂,在培养幼师的过程中,课程安排和教学的方法的运用还是比较单一。从事幼儿美术教育的老师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育方法去丰富教学成果。
2. 美术课程设置应联系心理学。
幼师美术教育是介于美术和教育之间的教育,其课程的设置有专业的课程,也有教育学、教学法的课程,怎样将教学与专业,职业与技能整合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教材和课程的安排上要有美术性和教育性的综合特点,现阶段的课程设置和教材是独立的分科教学。由于教师在各学科上的专业性,即心理学老师只了解心理学,对于美术专业不清楚。美术专业的教师也对于儿童心理学方面知识有欠缺,只能让幼儿师范生自己去融会贯通。应该在美术教育学科基础课中增加视觉心理学的学习,将美术教育不能简单的看作是艺术或只是审美,因为他是一种能力的培养,是感知与思维发展的重要媒介课程,是儿童心智全面发展的重要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