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1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作用;要素
Abstract: Urban planning is a certain period of time the city'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and use, spatial layout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comprehensive deployment, specific arrangements and implementation of management, are macroscopic and its research objects are located throughout the city and the city area, how to rational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and how to design a unique urban philosophy, which was placed in the city construction design staff an urgent and challenging issue. In this paper, the role of urban planning and design elements made the following analysis.
Keywords: urban planning; design; effect; elements
TU984.1
一、城市规划设计的作用探讨
1.管理城市的公共资源,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实现。城市建设是对公共资源的占用过程。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既有以经营为目的的开发行为,也有以社会环境效益为目的的公益性建设行为。政府在城市土地、空间配置中占有主导地位,并通过城市规划确定哪些用地用于公益性建设,哪些用地用于市场化开发,从而保障城市的合理发展;在社会层面,通过社会服务基本设施,如教育(特别是中小学)、卫生、文化(特别是社区级设施)、福利设施、低收入住宅等的规划,保障生活在城市里每个人的基本生存条件;在经济层面通过垄断一级市场来调控土地二级市场和房产价格,发挥政府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作用,管理好城市的公共资源是实现城市社会公平的首要条件。
2.协调各种利益主体之问的矛盾,平衡社会各阶层的需求。随着投资多元化,计划体制下的使用权改变为财产权,使用者之间的功能性矛盾演变为所有者之间的财产矛盾。市场条件下的商业开发行为总是倾向于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并不惜牺牲城市的整体利益和其他利益主体的权益。这就要求城市政府在保障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对各个利益主体经济行为的规范和管制职能,以及各种利益的保护和协调职能;城市规划按照土地利用规律和开发项目的类 型、特征、对外部环境的要求及对外部的不良影响等,确定各项控制指标和约束条件,从而使商业开发行为受到严格约束,也使商业开发主体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因此,城市规划能够起到规范开发行为的市场规则作用。下面就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市场机制下城市规划的作用进行探讨。
3.处理开发与保护的矛盾,保障城市的文化传承。由于城市土地市场的建立,城市土地效益最高的地区往往也是大量历史遗存最集中的城市中心地区和展示城市风貌的特色地区,城市政府和开发商为追求经济利益,以牺牲人文资源为代价,进行商业开发,近几年,此类现象更为严重。因而,正确处理文化传承与开发建设的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规划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4.调控土地市场,为市场的开发活动提供引导和秩序。世界上不存在纯粹自由的市场经济。正如体育比赛必须有规则才成为比赛,市场经济也因为有规则而使自由竞争能有序进行。当城镇规模较大、系统较复杂时,规划在确定城市空间结构和总体布局方面就需要起框架及引导作用,因为即使有局部的秩序和资源优化配置,也不能避免整体的无序。例如,我国一些特大城市目前面临的交通困境,通过微观层面的管理已不可能解决,而只能依靠城市总体规划布局、交通政策及交通结构等规划手段来获得解决。这不是由自由市场产生的,而是社会共同的理性选择。
5.有效经营城市资产,协调资源、环境等目标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政府有责任使城市的整体效益得到提升。这也是衡量城市规划工作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但是,经济全球化带来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城市之间的竞争更为激烈,地方政府为了获取更多的投资,使经济效益最大化,往往将城市经营作为唯一的目标,城市的环境保护被忽视,影响了城市的长远利益。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政府综合协调各类资源的主要手段,通过土地和城市各类公共设施的配置,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在有效保护资源等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6.城市规划引导市场达到规划目标。经济发展周期性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之一,城市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了解城市发展的周期性可增强对城市开发的认识。建立城市规划的市场观念有助于深化对规划客体的认识,从而改善规划主体的质量。市场由供需关系及随之而来的价格体系决定,城市规划作为对土地市场的制约可以影响和引导市场。有效的市场引导取决于市场的状况和针对市场状况的规划引导能力,牵涉到规划与市场合作的形式。市场经济下,巨大的土地利益使得城市开发控制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开发控制如果没有法制基础,就没有权威。
二、城市规划设计的要素分析
1.城市规划的自然生态平衡设计
规划的生态平衡设计就是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采用高新技术 适宜技术 传统技术,使城市工程技术、 建筑技术为自然生态平衡服务 。过度开采资源,污染破坏环境,人口迅速增长,过多侵占自然,几十年前,还没有如此严重 现在人们认识到为了人类的生存要对有限的地球负责,首先要树立起保护地球自然生态平衡的大理念,由此基本理念出发,进行城市规划建设和建筑设计营造。
(1)分散、 多中心,建立网络化城市群
在肯定大城市、 特大城市要发展的前提下,对于大城市、 特大城市如何发展问题,存在着两种思想和作法,一种是“ 大饼式 ”或带状无限延伸;另一种是分散、 多中心形成的网络式城市群。 前一种实践的结果是,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失衡,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热岛效应强烈,环境污染,同时还存在许多社会、 经济、 文化方面的弊病。
(2)城市中空气污染的控制
对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汽车尾气是其中一大项,其他污染源还有工业废物排放 家庭生活废气等 汽车排放尾气,污染大气,汽车行驶,产生噪音,飞扬灰尘,影响人身健康与安全,并造成市区交通堵塞,这是城市中常见的通病,城市居民都在无奈中承受着这种物质与精神的侵害。 如何解决这个严重的问题呢?国外已有很多经验,就是控制城市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现在发达的先进城市,其城市中心区的小汽车数量不是在增加而是在减少 在城市中心区的设停车场,汽车不能驶入中心区,人进入中心区步行或乘公共交通 。北京完全可以采用这种作法,控制旧城中心区小汽车的数量,在一环区域内,一般的小汽车不能进入,公共交通和在此区域内居住与办公的车辆可以通行。 中国发展小汽车过多,如果大量出口可以,若大量投放到中国城市中,则是战略上的失衡。
(3)生态城市设计观念融入城市规划
工业时代是开发自然资源的时代,城镇的建立与发展侵占着大量的自然空间,现在人类社会逐步向信息 知识时代过渡,城镇的规划建设应是保护、 管理自然资源,与自然空间共生、 互融,我们应该明确提出“ 以人与自然共生为本” 的思想理念 。在城区内部,应将自然绿地空间系统融入城市,以提高城市自身生态环境的质量。 为推动生态城市建设,宜采取以下对策:通过合理的生态手段,为城市人口提供安全的人居环境 安全的水源和有保障的土地使用权;为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旧城的生态改造提供强有力的经济激励手段;大力倡导节能,使用可更新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废弃物的资源化率;加强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宣传活动
2.绿色容积率是城市建筑和规划的生态量度
近年来,许多建筑师和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时都会将绿化结合进他们的设计之中 将植物与建筑结合有许多优点,由植物提供的浓荫会在某种程度上减少建筑的降温负荷,有助于减少建筑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 绿色容积率能够作为一个城市工具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中,也可以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工具被应用于单体建筑中适合的容积率值的确定可以从如下三种方式中选择:
(1)它可以是设计师或使用者所期望的绿化程度;
(2)绿色容积率值也可以根据地块预设的功能来确定;
(3)绿色容积率的价值也可能通过生态学来决定,或者以地块在未发展之前的叶面积指数值为依据,通过对地块绿化的恢复来反映其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绿化状态, 也可将其视为生态总体规划的一部分,该规划对于不同地点的叶面积指数值有不同的要求。建成环境绿化的一个最主要措施就是引入植物, 将绿色容积率的概念引入到城市规划或设计中去,有希望成为迈向城市可持续发展未来战略的一个重要步骤。
3.城市规划设计中的节能思想与措施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不可再生资源的快速消耗,能源供应日趋紧张。 从资源消耗来看,全球约 1/6 的资源消耗和建筑行业直接相关。 因此,作为耗能大户的建筑,其节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何将节能思想体现在城市规划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1)在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利用中倡导、偿还原则 ;
(2)在城市空间规划中提倡紧凑型的城市布局及绿色环保的交通方式;
(3)对单体建筑的能源优化设计采用节能建筑,倡导新型的能源概念。所谓优秀的现代建筑,就是要以最少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追求在消耗最少能源的前提下,提供高舒适度的生活环境、 舒适指向建筑的室内环境质量,经济指向建筑的建造与运行成本,节能指向对能源的消耗 在建筑节能措施中,建筑的密封性是最基本的一条。 如果密封性不好,保温层内空气变冷变湿,就会失去保温的效果。 在封闭的基础上,外墙的保热是护系统性能的重点。 在建筑物耗费的能源中,大部分是不可再生能源 。我们用得越多,未来的生存发展空间就越小。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被动状态,必须开发新型的可再生能源。 例如,太阳能是目前公认的最具潜力的可再生能源在建筑设计中,如果将太阳能充分加以利用,则可以节省大量常规能源,并且不对环境造成污染。 在我国目前建设量巨大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当务之急应在较大程度的建筑中采用成本较低,技术含量要求不高的节能措施。
参考文献:
[1] 彭建. 城市规划设计要素研究[J]. 山西建筑, 2009,(25)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2
[关键词]: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图形;应用方法
1、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和图形设计
1.1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
任何一种类型的城市广场景观都需要景观设计要素来构成,才能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城市广场景观是由地形、植物、铺装、水体、构筑物五种要素组成的。每一种景观设计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将它们合理的融合在一个空间,才能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1]。
1.2图形设计
图形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的一种语言形式,它使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可以打破语言、文字的局限和障碍,建立以图形视觉为基础的交流与沟通。
图形设计以点、线、面为基本概念元素,以形状、大小、方向、位置、色彩、肌理等为视觉要素,通过虚实、空间、重心、骨骼结构等关系元素将基本形态组合起来。图形设计的目的是探索与发现形式美的规律,并将这一规律在实际设计中体现与升华。
2、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中的图形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对象丰富多彩,图形设计贯穿于植物、水体、铺装等各个元素,不仅仅是平面效果,更存在于立面的微妙关系之中。图形是一种美的结构与骨骼,它不是孤立存在于某一景观环境要素之中,而是结合整体空间景观形态的文化展示。城市广场景观设计建立在自然环境之上的人对艺术与审美的主动追求,而图形对于景观能否达到美的艺术境界起到关键作用。图形的形态、色彩、肌理、光影效果等与各景观设计元素的结合,将明显提高城市景观视觉审美和精神内涵。
3、不同城市广场景观要素中图形的运用
城市广场景观,通常分为硬景观和软景观设计。硬景观指的是采用硬质材料的景观元素,通常包括地面铺装、雕塑小品、景观建筑等等;软景观指的是植被、水体、光影等形态可以发生变化的软质形态景观。图形不管是在人工痕迹较强的硬质景观形态中还是在自然有机的软质景观环境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是由景观设计自身特点决定的。
3.1地形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地形要素是在原有地形基础上,依据空间功能需要设计的人工自然地形与人工几何地形,是形成广场景观空间效果的根本,有空间骨架的作用,其他设计要素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地形并相互联系[2]。
在满足空间功能需要的基础上,可以设计抬高和下沉地形进行对比,高出的台地有开阔的视野,能够充分地收揽下沉空间的美景;也可以地形大致平坦,略微有起伏,使整个空间有空旷的感觉。
3.2植物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植物是最富于变化的要素,是唯一有生命的元素,植物要素设计是生命的设计,不仅可以体现空间四季的变化,使环境变得充满生机和美感,更具备建造空间的能力[3]。
不同植物的形状、色彩都是不同的,同一种植物按照一定的图形规范进行种植,取得整齐划一的视觉效果。不同的植物种类在规定的图形中出现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植物的色彩深浅、冷暖做出设计,取得对比和谐的效果。
3.3铺装要素的图形化
铺装在城市广场空间中与人活动的直接接触,承载着人的各种行为活动。同时其形式、质感、地域性也影响着人的活动。是改善城市环境的手段之一,通过带有形式感的铺装组合,可以创造空间形象。
铺装可以理解为路的表达,也可以是线的表达。因此不同的景观类型需要不同的铺装表现。滨水铺装适合轻松活泼,富有情趣的图形形式,点、线、面丰富的铺装路线更有味道。广场、公共空间的铺装适合严谨、规范的图形。
不同的铺装材质在广场景观设计中,给人不同的视觉心理感受,肌理并不都是美的,只有当它在一个特定的空间、特定的环境、特定的光线之下才能呈现出某种美感。规划图形确定后,选择适合的肌理材质填充图形来表现冷暖、软硬、通透从而赋予景观更多的生机与情趣。
3.4水体要素的图形化
水体由于其独特的功能与特征,在城市广场景观中可塑性最强,动态水与静态水都可成景,可以根据空间要求进行设计。其自身没有固定的形态,是通过设计来体现镜面水体、动态波浪、跌水等景观效果的。水驳岸边界主要的特征形式为:规则式、自然式、混合式。其营建形式分为:下沉式、地台式。
水体的存在一般都是自然的形态,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根据功能需要做合理的图形媒界设计,水的特点是其形状跟所容纳的容器有关,所以一个合理的优美的形态,可以将水的柔美,细腻的表达出来。
3.5构筑物要素的图形化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地形、植物作为主要的景观要素并不能完全满足空间的需要,因为有人的参与,空间当中还需要有景观构筑物,它们承担了空间的一部分功能,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包括:休息座椅、雕塑、景墙、亭、廊、灯具等其他配套设施。
在现代广场景观设计中,光线是一种具有魅力的造型手段,是一种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艺术[4]。光结合现代高科技及现念的创作表现,已经成为现代造型艺术与设计的一个新趋势。利用光线在造型上的运用,会取得丰富的视觉效果。“光构成”的发展成果为景观效果的营造提供了新的表达手段。
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是城市广场的主要构成部分,城市广场是利用种种自然设计要素来创造的室外空间,来满足人们的需要和享受。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中图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图形设计的表现形式丰富多彩,为景观设计的表现提供了广阔的表达空间,新图形语言与图形技术手段的多元化,为未来景观设计提供了更新的思路,使得景观设计理念得到更加恰当的表达,富有图形美感的设计能传达出独特的城市气质与内涵。城市广场景观设计要素与图形设计的有机融合,在城市广场景观设计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参考文献】:
[1](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要素[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9.
[2]丁绍刚.风景园林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张春华.浅述绿化设计作为空间景观设计元素[J].国际新景观,2010,(5).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3
关键词:综合性公园;生态设计;景观要素
中图分类号:G246文献标识码:A
一、综合性公园的界定及研究的必要性
(一)概念界定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定义综合公园为: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场所。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多地城市空气重度污染已成为我国十分突出的环境问题,导致了城市人居环境健康度以及自然人文景观美感的降低,使城市人们的户外活动受到一定限制。而一处风景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的公园景观在遭受各种污染的城市里无疑是一块异常珍贵的自然之所,关系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综合性公园不仅为城市提供大面积的绿地,而且具有丰富的户外游憩活动内容。但随着城市公园数量的逐年增多,许多新公园在注重景观营造的同时忽略了生态的可持续构建。公园景观的生态可持续是一个整体的联系,从而发挥一定的生态效益。因此,认识景观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以及探讨综合性公园景观各要素的生态设计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二、自然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植物的生态设计
植物作为综合公园绿地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光合作用的绿色再生机制,发挥着最重要的生态功能。作为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植物不仅是用于造景的元素,其配置更要满足使用功能、美学功能和生态功能的要求。因此,公园场地植物的生态设计可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设计原则:
尽可能保护场地原有植物。在规划设计前,应对原有植物进行调查和统计,将健康状况良好的植物保留下来。对已有植物的分布绘制成图,在进行公园规划设计时,尽可能保护和利用原有植物成为设计构思的出发点。
进行植物配置时,最好以当地自然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较大规模的种植设计理论基础。植物配置应综合考虑植物间的形态和生长习性,既要满足植物的生长需要,又要保证能创造出较好的视觉效果。
绿化系统应保持物种生物多样性。以地带性植被为种植设计的理论模式,将乔木、灌木、地被植物、多年生与一年生植物、常绿与落叶植物、速生与慢生植物进行合理配置,从而形成稳定的复合群落结构,以利物种之间互补共生。
邻近公园外受空气污染较重的区域,应选择相应的抗污染植物种类。大多数针叶树和常绿树不抗污染,而落叶阔叶树的抗污染能力较强,如国槐、银杏等就属于抗污染较强的树种。
(二)动物与微生物
公园中的动物与微生物主要分布在绿地及水域,包括鸟类、鱼类、小型哺乳动物和昆虫等野生动物,适度的野生动物可以提高公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协调和补偿了生态环境。由于综合性公园中存在大量的人工设施与人类活动,区域生态景观在设计时应该有意识地营造适合部分本土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进行公园规划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了解当地野生动物的相关科学资料,包括本土的野生动物和迁徙的鸟类,在环境要素设计上根据不同野生动物的生理特征和生活习性创造不同的生境。
公园内的道路设置应尽可能避免从生境内部穿过,以保护动物栖息生境的完整性。为某些物种所需不同的环境条件创造较为稳定的生境斑块,对于生境破碎化敏感种来说是很重要的。
植物群落创建的同时应考虑与动物生存环境的关系。例如,不同鸟类由于筑巢高度不同,丰富乔木与灌木的高度可以吸引各种鸟类筑巢。以及提高下层灌木的复杂性,可增加小型哺乳动物的数量。
公园的水环境对水生动物及微生物的生存繁衍有着直接的影响。健康稳定的水域生态系统能够净化水中污染物、分解毒素并且吸收重金属物质。营造适宜水生动植物生长的自然驳岸水域和湿地,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
(三)水体
公园系统中的水体不仅是构成景观的要素,也是维持生态系统运转和发展的物质。在进行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时应考虑建设雨水收集、节水灌溉和水资源循环再利用这几项技术。充分利用收集的雨水和生态污水处理系统的中水作为城市园林绿地的浇灌水源,结合景观设计营造出宜人的休闲空间和场所。
1、雨水收集
雨水收集主要是规划建设集雨绿地和生态渗透池。集雨绿地是有植被的洼地,能降低排水流速和侵蚀程度,具有较强的渗透力。生态渗透池也可利用原有水体改造或新建,水池剖面一般设计成高、低水位两段。平时生态渗透池维持在低水位,下雨时水位可升至高水位以降低地表径流,其蓄水量可慢慢渗透地下。
2、节水灌溉
灌溉是对园林绿地在自然降水之外的额外用水补充,构成公园水资源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传统的灌溉方式由于水分蒸发而被浪费,因此可采用滴水灌溉将水直接引导到植物的根部,极大节约用水量。除此之外,应尽可能使用公园中集雨系统收集的雨水和经过生态处理得到的中水来作为灌溉用水。
3、水资源循环再利用
综合性公园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各种污水如直接排放,则会造成一定的污染和资源浪费。通过营建湿地净化系统,将污水以自然生态方法处理成为中水,作为景观和植物灌溉等非饮用水,实现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同时,探索把这种生物净化系统与景观塑造和功能活动安排紧密结合起来,达到公园生态与使用功能的统一。
三、人工景观要素生态设计的探讨
(一)保护和合理利用场地
场地是公园内动植物生存最重要的基础,不仅是创造不同空间的有效手段,更可通过自身形状和高度的多样性营造不同的生境。场地的设计将生态原则放在首位,在生态科学的前提下确定景观美学特征,为丰富动植物的种类和数量提供更多的空间。保护和合理利用公园场地,使场地保持生态健康应做到:
在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减少对场地的干扰和破坏。通过规划确定尽可能小的施工区域可减少损害健康的场地,同时保护位于土壤最上部10~25cm的表层土。因其含有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是植物根部活动重要的依附土层,如被破坏会严重影响局部的生态系统。
恢复被破坏的场地。在城市公园建设用地中,被破坏的场地一般分为废弃地和受到一定程度污染的地块,对场地的自然生态活动构成障碍。对场地被污染的土壤必须重建适当的地形,以及进行微生物或植物修复。
重视湿地系统的保护和建设。湿地在调节气候、净化水质、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对场地中存在的各种自然湿地应作为保护区予以保留,限制建设和游憩活动等,以保护其自然结构和功能,并作为生物栖息地以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使用生态材料
为了实现公园整体景观环境的生态可持续,除了植物所构成的生态环境外,公园的道路铺装、构筑物、服务设施等也应选择低碳环保、节能的材料类型。综合性公园规划设计中的材料选择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
1、使用当地和蕴涵能量低的材料,以减少生产和运输过程中的能耗和污染,以及使用可再生材料,如木材、竹材等。
尽量利用天然和废旧材料,场地内原有建筑物和构筑物拆除时要最大限度利用旧建材。
使用无毒、无污染的材料,包括建材及维护公园绿化使用的肥料、除草剂等。
公园铺地也尽可能选择生态环保及透水性良好的材料。传统材料如砖、砾石、卵石等也在铺装中发挥着独具特色的作用。
(四)绿色能源的使用
绿色能源是指清洁高效、可再生的新型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能等。城市综合性公园使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不可再生能源符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前,在公园的生态化建设中具有普遍和实用意义的主要是太阳能和风能,用来为建筑和照明设施提供所需能源。
公园中建筑规模相对较小,且功能单一,利用太阳能提供建筑物内所需部分或全部能源,以降低对常规能源的消耗。同时将太阳能发电系统转换的电能用于园路灯、草坪灯等照明设施。风力发电系统在公园中的选址需考虑不同地点风向和风速的差异,高耸独特的形体可成为公园内的标志景观,结合太阳能光电系统为公园提供多种气候条件下的绿色能源。
四、结语
公园在提供给人视觉美和娱乐空间的基础上也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是城市生态循环中的重要因素。随着人们生态意识不断增强和经济技术的不断发展,生态设计的理念将不断渗透到公园景观的设计与建设中,生态格局的稳定正是建立在各要素保持较好的生态连接。因此,综合性公园中自然和人工景观要素的可持续性统一是实现城市景观环境良性循环与生态效应的基础。
参考文献: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 85—200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2002.
邓毅.城市生态公园规划设计方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4
关键词:创意成衣;设计模式;拓展;市场;能动要素;
成衣产品的创意设计模式
对于成衣品牌来说,产品的创新是品牌运作的脉搏,也正是品牌能在激烈竞争中保持领先的关键所在,创意设计必须永远服务于顾客和市场。
近年来,成衣品牌也越来越注重创意的重要性,出现了很多新颖和创意的设计模式。其中最具代表的虚拟现实成衣产品设计和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受到了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并且在设计内部系统上拓展了设计的行为语言以及消费实用能动。
消费者对成衣产品的有词设计
消费者通过其穿着行为以及个性身体语言赋予成衣产品新的生命力从而实现再次设计。促进了服装消费艺术性的有词感官。不同社会背景,不同年龄以及不同教育程度,不同性格的消费者对成衣的穿着喜好和习惯,产品的组合搭配方式以及人与服装之间的能动互通性也会有所不同。成衣产品之间有不同的穿着形式,同一件成衣产品通过不同消费者能动性地组合运用,便可传达出风格、理念各异的组合搭配形式,从而诠释再设计的新思路和理念,拓展产品系列概念的衍生。综上引发的产品结构感官能促成设计要素之间的自动诉求,使成衣设计产品与消费者之间更加具备伦理势能。
消费者选择对购买的成衣产品进行正穿还是反穿甚至上衣下穿,或者通过贴补手工后整理,如颜色吊染、镂空切线等,还有缩减袖子的宽度等方式直接在产品上进行修改,都会使产品改变最初的状态属性;同时她们选择对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色彩图案不同,造型方式不同的成衣产品进行搭配也能衍生出很多感觉各异的效果,如正装与休闲装或运动装的搭配,绸缎、雪纺等轻柔面料与硬朗的
重磅针织的搭配,黑色与蓝色搭配或与红色搭配,以及抽象图案与写实图案的搭配或者不分季节的叠穿出层次感的混搭等都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创意效果;这些穿着喜好和习惯,产品的组合搭配方式使成衣产品的各个层次、各个部分在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新的结构关系。同时通过她们不同穿着行为的反馈意见和信息,成衣品牌会对其进行分析、整理和适当采纳,进一步的修改和不断完善产品。
因此对于产品售后服务的实现呈现了绕前运动,品牌服务消费,消费者能动服务自身体态以及审美意向。而这种新的结构关系必然是朝着优化成衣产品整体的方向发展,从而使成衣设计整体不断地趋于完美。如三宅一生设计的褶皱服装很好地解决了东方的服装注重给人留出空间和西方式的严谨结构之间协调的问题,其成衣产品看似完成度不高,却能够让顾客根据自己喜好选择、裁切和进行再设计,而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所以三宅一生的褶皱服装也是通过顾客的穿着行为最后完成造型的任务的。从而更好的诠释了创意成衣概念是更符合现代设计设计哲学的有效表达,成衣产品的集中潜能是消费者对自我意识的留白,也是设计产品开发者对产品流通的集中示意。
虚拟现实成衣产品设计
虚拟现实成衣产品设计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对成衣的款式,色彩,材质以及尺寸比例进行仿真,通过网络三维人体直接的进行设计,一方面,设计师可以利用其将设计好款式的成衣,穿在三维人体模型上,通过选择和设置面料质感与悬垂性的参数,并真实的将成衣制作完的效果模拟和仿真出来,如果设计师对结果不满意,就可以马上通过对二维成片进行修改,添加或减少细节,直至满意为止。
人工与机器的数量协作促使产品的自我附体,因而拓展消费渠道。
而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网络进行在线设计,也就是顾客与设计师共同设计出合适的款式造型,顾客通过在线修改最终得出自己满意的设计作品还能体验到和设计师一起设计的愉悦感,最终便会欣然购买。设计参与意动使得成衣设计产品从概念本身开始产生创意的药效,缩短了消费时空差异,递进了流程完成度内部对概念生活的导引。一种行为能动的潜能的孵化基础与时代背景的关键磁性的近似度的提高是产品推广与品牌设计概念传播的优化进程。由此,虚拟现实成衣设计目前也广泛用于网上销售服装。消费者只要上传自己身材的必要数据,如身高、胸围、腰围、臀围、年龄、所选服装的款式等信息,网站据此计算出顾客的形体特征后试穿上顾客所选的服装款式。顾客就能在自己的终端看到服装穿着动态效果,于是可以比较直观的任意选择最合适,最满意的成衣产品。
这种网上虚拟现实成衣产品设计也是把设计和销售结合,是当今网上最成功的销售方式。这种方式在国内目前也正在逐渐被人们接受和欢迎。
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
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购买服装不仅仅是为了成衣产品的功能或价格因素,他们更希望设计师通过成衣设计为他们带来情感和文化的体验。设计自身的隐秘属性得以消费角度的认同,无从约束的同步体验。设计对设计自身的理解以及设计参与者对消费群体的隐秘保护促使新产品的开发,创意成衣产品的附体功能更加有效。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服装设计的目的就不仅仅为顾客提供高品质的服装,还要考虑如何在服装中增添一些体验的成分。所以体验成衣设计产品应运而生。
所谓体验成衣产品设计就是通过突出产品风格和主题,创造出品牌体验的成衣设计,更通俗被称为“成衣定制”。体验在这里是设计师同顾客进行全面深入交流的纽带。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理念并不是意味着将现有的设计理念全部,只是在现有的理念的基础上将体验属性作为设计的目标之一,不断的对人、对人的需求进行发现和探索,从而不断用成衣这一特殊的词汇来诠释自己的感悟。(《体验式服装设计深层解读》李克兢 高雪美,中国科技博览 2009)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首先要必须从“人”的角度去考虑。突出了顾客感性需求,试图带给顾客更生动、更具绿色概念气质的产品,为其创造更完善、更符合个体以及独立群体对行为诉求的体验,同时也要注重利用体验创造成衣品牌与顾客的联系。体验成衣产品设计通过体验的手段将成衣与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在设计之初就考虑顾客的个体生活方式及其更广泛的社会关系,并创造顾客同服装品牌在情感上的联系、引发顾客对品牌的投入,最终激发顾客对品牌的忠诚;最后要考虑顾客的消费情境,注重考虑顾客穿着的环境背景,将设计紧紧地同顾客的生活方式相连,从顾客的生活情境着手进行设计,才能为顾客带来更体贴、更愉悦的感受。
总体上是一种职业策动者和消费群共同创造品牌文化、品牌设计理念复合链条的方式,更有效的利于各种固定差异因素上的互通、磨合。
体验成衣产品设计最近几年才被引入国内。但是在国外,体验成衣产品设计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它是许多国际大品牌树立成衣品牌形象、推广产品的重要手段。并且跨界合作,创造更便捷的消费引导。同时它主要具备四个基本特征:1:主动性:无论是在体验的产生过程还是事后体验的回忆过程.都必须要求顾客的主动亲身参与。没有顾客的主动参与就没有体验的产生。服装情感产生的始动力源于自身具象的触动。2:不可替代性:每一个顾客的独一无二就决定了每一个顾客的体验都是独一无二的,不可替代的。这是设计产品自身诉求的另外空间的展现。也正是因为它的独特和不可替代,才会给顾客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也就是体验式服装设计的第三个特征难忘性。3:难忘性:难以忘怀是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的重要特征之一,体验必定是难忘的。如果顾客很容易就把此次体验服装设计忘记,只能说明这次体验是失败的,是不合格的。同时,体验模式的引入初衷降低了磨合上的本能物象疏离。4:不确定性:体验式成衣产品设计强调的是顾客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不同的人在相同的环境中得到的体验会不同,相同的人在不同的环境中得出的体验也是不同的,这需要设计师的适当引导、理解和有效的沟通。更需要消费主体的集体策动意识对体验本身的感悟。
成衣产品创意设计的市场能动要素
成衣产品创意设计是感性和理性组合的设计,进行感性的创意设计同时也应当考虑创意成衣的市场要素。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5
【关键词】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抗浮设计;超长结构
地下室结构的设计主要技术问题有:荷载的取值、结构超长的处理、抗浮抗渗、人防设计、计算方法、基础选型和地基承载力及变形问题等等。本文结合笔者有限的工程经验、以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技术问题为主线,简要归纳总结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
一、地下室的常见荷载
地下室结构顶板常见荷载包括:楼面使用荷载、首层楼面施工荷载,消防车荷载、覆土自重及上部建筑自重等等;地下室结构底板常见荷载包括:水反力,车库活载、电房设备自重、消防水池水池等等;人防设计时还应考虑核爆动荷载。因此,在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根据各项目具体情况,结合规范给出的荷载组合进行设计。
二、地下室结构平面设计
高层建筑地下室常常作为设备用房、停车库等使用功能,在设计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人防要求,还要考虑水、电、通风等专业要求。地下室做为车库时首先必须满足车库的最小净高要求,注意设备专业的管道(特别是通风的风管)对净高的影响;其次地下车库内应考虑框架柱平面内的净宽要求,以满足停车位的使用要求,考虑停车的净宽方向尽量不要增加尺寸;车库入口坡道应表达清楚起始位置,车道标高、变坡处以及高差位置的处理等等;采用机械停车时,应配合甲方所提供的机械停车资料进行设计;有条件时可以考虑在柱角预埋角钢护角。当地下室作为设备用房时,应注意生活用水池要求与主体结构脱开;吸水槽、集水井、电房的电缆沟、凹槽应考虑避开承台进行布置,排水沟有条件情况下也可以考虑避开承台;电房应满足最小净高使用要求等;顶板预留空调机风井,避免后凿。另外地下室在设计的时候还需要可虑防水抗渗的要求,因此地下室结构应尽量避免设置变形缝。
三、地下室结构外墙设计
在地下室外墙位置,既可能存在上部结构延伸下来的柱、剪力墙等竖向构件,又可能有本身地下室结构需要布置的扶壁柱,还有可能存在钢筋混凝土内墙与外墙垂直相交,地下室外墙配筋计算的重点在于分清模拟计算模型和边界条件的选取。笔者认为:只有高层建筑的地下室外墙带较大尺寸扶壁柱(如高层建筑外框架柱),或有垂直于外墙的钢筋混凝土墙与之相接,外墙考虑按双向板计算才是恰当的,且对高层建筑外墙扶壁柱还需考虑外墙水平荷载对柱的作用,其内外侧主筋也应予以适当加强。其它情况则应按单向板计算,这样计算简图才符合结构的实际工作情况。常用的单向板计算简图为:以地下室顶(楼)板、底板为外墙支撑点,取单位宽度的外墙,视地下室层数,按单跨或多跨连续板进行计算。外墙的支承条件,按外墙与周边构件刚度比确定。当外墙厚度大于周边构件厚度按简支,反之按固端考虑。
四、地下室结构底板与基础设计
现代高层建筑多为大底盘多塔楼式建筑群,由于上部结构荷载差异巨大,导致基底反力相差很大,因此,对基础而言,应根据不同的上部结构型式、荷载大小、地基的承载力及刚度等采用不同的基础型式。目前高层建筑中比较常用的基础型式有:筏板基础、箱型基础、桩筏桩箱基础、以及普通的独立承台桩基础等等。地下室底板设计除了与地下室结构外墙设计相同外,还应考虑承载能力、抗渗、防水能力,如果结构基础采用的是桩箱或桩筏,还要对底板抗冲切、抗弯以及局部受压承载能力等进行充分考虑,看其是否满足设计的目的。
五、地下室抗浮措施
南方地区的地下水位相对于北方城市较高,雨水量丰富,因此,还要提高对其地下室抗浮设计工作的重视度。在进行地下室抗浮设计的时候,要根据当地地下水位及其变幅相进行相结合。通常我们在进行现阶段的地下室抗浮设计时,大部分都仅是考虑正常使用时的极限状态,而忽略了在进行施工的过程或是洪水期等特殊时期的抗浮要求,因此,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因为抗浮能力不足而引起的局部破坏的现象。
(1)在满足使用功能要求净高的前提下,尽可能提高地下室底板的设计标高,降低抗浮设防水位。
(2)采用非传统的楼盖形式,提倡使用宽扁梁、预应力、无梁楼盖或空心楼盖。较之传统的主次梁楼盖形式,可以有效的减少结构自重及降低主梁的截面高度,从而降低地下室的层高和抗浮设防水位。
(3)设置抗拔桩、抗拔锚杆。应从结构整体抗浮作用,将抗拔桩、抗拔锚杆集中布置于竖向构件处,与基础承合考虑,同时应验算地下室底板的水反力作用下的受力及配筋。由于地下水位常年处于非地下室抗浮水位,抗拔桩实际上长期起着处于受压的作用,抗拔桩应具有一定的安全储备,同时验算正常作用情况下的桩身竖向承载力作用。
(4)增加地下室结构板厚或地下室顶板覆土层厚度,采用增加结构自重的方法来抵抗水浮力,是解决地下室抗浮问题的一个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此方法一方面会导致基础和结构成本增加,另一方面解决抗浮问题的效果也是有限的,需要进行成本综合比较方可采用。
六、超长结构处理方法
地下室结构除了应满足承载能力的使用要求外,还应该保证能够进行正常的使用。当大底盘地下室整体超长时,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楼板浇筑后的混凝土自身收缩及使用期间热胀冷缩引起的结构收缩裂缝,加强结构的抗渗抗开裂性能。超长结构处理方法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采用补偿收缩混凝土(即混凝土中渗入UEA、HEA等微膨胀剂)。超长地下室,由于混凝土量较多,体型较大,混凝土浇筑完成后,混凝土的表面容易产生因混凝土凝固过程中收缩裂缝,针对此种问题,我们通常会使用掺加微膨胀剂的混凝土的方式,来抵消混凝土的收缩值,用以控制裂缝的产生。
2、设置后浇带。地下结构采用变形缝诸多弊端,无法处理防水问题,设置后浇带与传统的变形缝相比,有助于混凝土释放早期浇筑后的约束力,同时避免防水问题。
3、设置膨胀加强带。在进行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设置膨胀带可以与混凝土中的膨胀剂一起对裂缝进行补偿收缩,还能够让混凝土进行连续浇筑,从而实现无缝施工的目的。
七、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中,结构设计人员需要考虑的因素较多,应不断的进行学结,掌握地下室结构设计的要点,配合不同的专业要求,提高设计的水平,才能真正做到技术与经济同步、安全与适用协调,笔者希望更多的专业人士能投入到该课题研究中,针对文中存在的不足,提出指正建议,为提高我国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工作做出重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周荣亮.关于高层建筑地下室结构设计关键环节的讨论[J].科技视界,2014,06:290.
城市设计的要素范文6
意义;要求;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4―0034―02
要实现“基本普及”的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对学前教育的热切需求,不仅意味着入园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而其中的关键与核心便是教师队伍质量的提升。《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正是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之需,在加快普及学前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保障教师队伍质量和幼儿健康成长而出台的重要文件之一。从《标准》的出台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设置能够从中获得一定启示。
一、通识课程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意义
我国现行的高等师范教育的课程结构源于前苏联的师范教育课程设置模式。整个课程体系主要由三大板块构成:公共基础类课程、学科专业类课程以及教育类课程。这三类课程构成的师范课程体系是我国高等师范教育通用的课程设置模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呈现着一般基础+学科基础+教育基础的设置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科专业型师资。但是,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建设高质量学前教育的要求促使高师学前教育向更为宽泛的通识性教育模式转变。通识课程泛指专业课程以外的所有课程,是培养学生掌握多方面知识和能力的课程,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通识课程有其独特的目的与意义,是幼师教育内在规律的反映,也是幼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多方面的文化素养。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未来的幼师,狭隘的视野和残缺的知识结构必然不能够担负起幼儿园的保教重任。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有必要关注通识课的设置和安排,使准幼师文理兼备,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通识课程能够培养准幼师健全的人格。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融会贯通,更应该将培养自身的健全人格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责任感、正义感、同情心和高尚的人文精神是幼师必须具备的特质,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在知识教育以外,注重情感教育、道德教育,而通识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这些要求。此外,通识课程能够促进准幼师拓宽专业领域。通识课程担负着对准幼师专业领域以外的知识、能力培养的职责,转变高师学前教育的观念并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设置通识性跨学科类课程是重要措施之一。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对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的特殊要求
1. 应涵盖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
现代社会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对高校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只受过狭窄专业训练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一方面,学习和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幼师自然科学知识的掌握和科学素养的提高不仅可以培养其创造力和想象力,而且也能带动幼儿探索事物,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另一方面,学习和掌握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能够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并满足学前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人文社科知识的需求。
2. 应强调通识课对学生艺术素养的提高
艺术素养是幼师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之一。《标准》明确提出提高幼师的艺术素养刻不容缓。艺术素养的提高能够陶冶幼师的情操,培养教师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一步促进幼师的个人全面发展。同时,学前教育五大领域中的艺术领域对幼师艺术素养的要求也促使其必须学习、掌握相关的知识和能力。幼师艺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能够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的有效_展,进而带动幼儿艺术素养的提高。
3. 应设置中国教育基本情况的相关课程
《标准》明确提出幼师必须对中国教育基本情况有一定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通识课程应将相关知识纳入课程当中,设置相关课程并合理安排适宜的课程内容,促进准幼师对当前我国教育实际的把握,进而促使他们密切联系实际,开展高效的教育活动。
4. 应安排与现代信息技术相关的通识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标准》指出现代教育技术的掌握是幼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幼师培养的摇篮,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肩负着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幼师的重任,教育技术通识课程扮演着培养幼师技术运用能力的重要角色。
三、当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1. 通识课程涵盖领域有限
通识课程应该包括语言、数学、计算机、文学艺术、历史、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公民教育等几个部分。这八个领域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准幼师专业素质的培养以及组织开展教育活动有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我国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开设的通识课程不免过于狭隘。各高师院校比较注重思想政治理论、外语和计算机技术课程,忽视了数学、艺术等其他课程,不符合《标准》提出的要求。
2. 通识课程设置过于随意
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未考虑学生发展与当前教育发展的需要。通识课程不是“包罗万象”,不是一股脑儿地设置众多课程供学生选择。但目前通识课程往往是“因师设课”,导致学生选择通识课程的余地很小。另一方面,通识课程一般由院校教务处制定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很少有与学前教育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
3. 通识课程模式趋于僵化
一方面,各高师院校开设的通识课程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模式。统一的模式导致通识课程失去了“通识”的本来意义。另一方面,通识课程的设置应吸纳跨学科整合学习的观点,通过学科之间的互动、影响和渗透,超越学科间的限制。但通识课程模式的僵化导致各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不紧密,通识课程之间的联系被打散,导致学生很难将学习到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完整的体系。
4. 通识课程呈现边缘化
一般来说,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大致可分为公共基础课和通识教育课。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军训与体育、计算机等,通识教育课需从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等几大类课程中进行选修。与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相比,通识课程学分不多,尤其是通选课的学分更少。大部分高师院校通识课程的学分占总学分的30%左右,通选课学分只能占到0.3%。通识课程被其他课程挤压到一个小小的角落,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有限,导致学生对通识课程的认识不到位、评价不高。
四、优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通识课程的策略探讨
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拓宽学科领域
通识课程的设置应拓宽学科领域并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一方面,当今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标准》明确提出通识性知识是幼师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所以,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构建课程的过程中,应该尽可能全面、充分地将中、西、文、理的基础知识和核心内容以通识课程的形式展现出来以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保证准幼师具有系统、连贯的知识体系也是提高幼师专业素养的措施之一。这就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课程应进行学科重组,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使之更具有通识性。
2.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设置通识课程应发挥自己的特色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从实际情况入手,构建、设置有自己特色的通识课程。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不应将各种课程“铺天盖地”地倾泻而出或根据教师的专业方向随便安排课程,应该选择最能代表学前教育核心内容的课程,并设置与本专业相配套的通识课程。另一方面,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在设置通识课程时应结合《标准》,从自身实际情况、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尽可能地设置能够促进幼师各方面素养提高、发展的课程。
3.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灵活设置通识课程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超越僵化的课程设置模式,灵活地设置通识课程。“政治理论+外语+军事、体育+自然、人文、社科、艺术选修”的旧模式应该予以调整,适当分配各个领域、学科的课时、内容、学分,不要有所偏颇。针对目前各高校通选课程学分、学时较少的现状,可以适度增加通选课的学分及学时。另外,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应该设置和安排系内通识课程,来弥补院校开展通识课程照顾不到各个专业发展要求的现实情况。同时,对通识课程的设置也需要根据《标准》来适当增加一些如文书写作、逻辑推理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