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1
一、强化受众意识
强化受众意识是改进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核心。目前,我国不少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之所以老是受到各界批评,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大家觉得《新闻联播》总是高高在上,空洞无味,距离人民群众太远。《新闻联播》节目如果不能改变人们的这种印象,那么就会不断地失掉受众,新闻宣传的效果也就不能充分发挥。强化受众意识要求,《新闻联播》节目必须要始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要把为党服务和为人民服务统一起来,把体现党的主张与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与通达社情民意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与加强舆论监督统一起来,了解、掌握和研究受众对新闻的需求、收听收看的方式,精心选择受众关心的选题和关注的角度,采用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需求,不断增强新闻报道的亲和力、吸引力、感染力和公信力。
二、坚持“内容为王”
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在报道范围上有着与其他栏目无可比拟的优势。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不少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在内容上往往过于偏重时政新闻,而且不少新闻报道存在着大而空的问题。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节目要想真正发挥好作用,必须在内容上进行优化。一是立足受众需求,把握好新闻报道的深度。《新闻联播》是个筐,但不能什么都往里装,哪些新闻是要报道的,哪些新闻是不报道的,哪些新闻需要做深度报道,哪些新闻要按简讯来编发,必须严格起来,尽量不要让一些没有太大新闻价值的报道占据过大的篇幅挤占空间,让整个新闻质量受影响。二是立足受众需求,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城市广播电视《新闻联播》是一个城市的重要窗口,要努力做到受众收听收看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就能够了解到一个城市最近发生的一切重大新闻和与城市有关的各种重要信息。这就要求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必须要立足受众需求,延伸新闻报道的广度。不仅要做到善于报道时政新闻,而且要更多地把视角放到受众关心和关注的经济、文化、社会方方面面、各个领域,还要学会立足当地,放眼全区(省市)、放眼全国,用更广阔的视野发现新闻,报道新闻。三是立足受众需求,找准新闻报道的角度。无论任何新闻事实,都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报道,关键的一点,是要找准受众最关注的问题,如果找准了、找对了,新闻价值就会凸显,受众对这条新闻的关注程度就会很高;反之,受众就会不爱看,甚至反感。但从目前来看,在不少城市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很多新闻在报道角度上还是存在着找不准、找不好的问题,核心还是在报道理念上,也就是受众意识不强,做新闻的程式化严重,需要我们在这方面着重加强重视,努力改进。
三、创新报道方式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2
关键词:“三网融合”;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一、引言
“三网”包括互联网、电信网和有线电视网,融合就是利用先进的技术将三种通信方式进行合作运行,促进业务的融合。“三网融合”的趋势说明了未来的行业发展逐渐形成规范化、统一化的特点,这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人们加强对“三网融合”下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进行研究。
二、“三网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发展的现状
(一)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独立性和原创性在“三网融合”环境下受到了威胁,甚至已经不能保证广播电视新闻独家版权的优势,而且由于在新时期下“三网融合”趋势加强使得媒体市场变化莫测,对广播电视内容生产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网络运营商逐渐入驻媒体市场,与广播电视新闻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广播电视新闻的生产门槛降低,导致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出现滞后性,给其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三网融合”推动了更多的媒体内容生产的发展,削弱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优势,使得原本能够满足受众需求的内容生产不再被受众接受。[1]我国的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创新度远远跟不上受众的需求,并且当前的一些节目都是从其他国家购入版权再进行创作的,相比网络电视节目的原创性,广播电视新闻的创新能力较低,这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新闻生产滞后。
(二)视频内容生产带来的活力
“三网融合”环境下,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其中视频生产成为创造内容生产的重点方式,并且被媒体行业争相运用。视频生产具有诸多优点,如广泛性、灵活性、高效性等,视频生产的方式为受众提供了新的观看方式,使得人们的选择性增多,为受众提供了巨大的便利。目前,视频生产已经被各大广播电视新闻企业引进,成立了专门团队,针对信息资源进行处理和制作,这种新兴的内容生产方式为广播电视新闻注入了活力,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新闻融入新环境中,提高了企业自身的竞争力,从而满足受众提出的更高的要求。(三)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模式转变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和科技的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逐渐普及,年轻人几乎人手一部智能手机,老年人也对新媒体播放器逐渐感兴趣,这使得由电视、电脑、手机组成的三屏统一局面扩大开来。在“三网融合”条件下,超级内容供应平台渐渐形成,使受众观看节目更为便利,人们能从多个渠道寻找自己喜爱的节目。超级内容供应平台的成立成为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主要供应模式,促进了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改革。
三、“三网融合”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方法
(一)创新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
“三网融合”的产生,是社会经济增长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想在“三网融合”的环境下继续发展,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不断创新自我,优化内容生产,精简内容生产,使内容生产达到时代的要求,获得众人的认可。广播电视新闻可以说是一个庞大的行业,在创新优化生产内容时,应该考虑到具体的节目方式和内容,将“受众本位”思想纳入思考范围,通过对广播电视节目类型的细致分层,确定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内容。[2]我国的电视娱乐性新闻、综艺节目、新闻类节目受到人们的喜爱,这些节目的内容生产以贴近受众生活为主。例如,湖南电视台播出的《爸爸去哪儿4》,这档节目已经进行了四期,每一期都引起了广泛的社会讨论,由于是亲子节目,受众类型广泛,受到了多数人的喜爱,这使得《爸爸去哪儿4》的收视率居高不下。而电视剧的内容生产需要与当前的生产渠道相吻合、匹配。目前,新媒介已经成为受众观看电视剧的重要方式,无论是从传统的电视播放,还是观看网络视频,电视剧的生产内容都应该与之相匹配。创新广播电视的生产内容,还需要做好广播电视新闻的后期工作,因为录制的节目内容往往不能压缩到一期节目中,为了使受众观看到最佳的节目内容,可以制作多种剪接版本。从最普通的播放版到受众参与版,再到单独情节版,这些剪接版本可以放在不同的播出渠道上,以此来增加节目的浏览量,使节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三网融合”的环境下,需要将科学技术和先进管理结合起来。生产内容编制能力和优秀的营销方式,是促进电视广播新闻内容生产获得大众支持的重要手段,这两种方法可谓是广播电视新闻“三网融合”的关键。我国在制作节目时普遍利用传统的编制、播出方式,“采、编、播”在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业流传已久,这种按部就班的内容生产方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时代背景,制作出来的电视节目缺乏创造性,缺少吸引力,很难同已经进行“三网融合”的企业抗争,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要积极改进广播电视新闻的内容生产制作方式,在实践中进行制、播分离方式的探索。制播分离,顾名思义就是制作应该独立出来。例如,当广播电视新闻企业要尝试新节目时,可以从其他公司、企业手中获取资源,然后采用制播分离的方式,提前将节目制作出来。制播分离可以让制作的节目与“三网融合”相呼应,拓宽传播渠道,促使广播电视新闻更好的发展。创新与受众的互动是“三网融合”背景下对广播电视新闻提出的新要求。电视节目和观众进行互动的模式出现已久,但只局限于几个模块,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节目与受众进行互动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条件支持。广播电视新闻创新与受众的互动是内容生产创新的重要部分,需要广大广播电视新闻企业提高重视。增加受众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互动,能够提高受众对节目的兴趣和关注度,进而吸引更多的观众,提高节目的收视率。“三网融合”环境下的互动方式多种多样,最大化满足受众的参与需求,最直接的互动方式是拨打节目热线,而随着微博、微信等软件的出现,吸引了大量用户群体。
(二)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获取能力
“三网融合”使得广播电视新闻业提高了对生产内容获取能力的重视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广播电视新闻业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新的规划。其中,提高内容生产的获取能力是当务之急,只有加强对内容生产的挖掘,加深对内容生产的分析,加大对内容生产的创新,才能让节目受到广大受众的支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受到青睐。[3]广播电视新闻提高内容生产获取能力,首先要对自身企业有深刻的认识,从实际出发,获取与企业价值观一致的内容。信息时代下,人们每天都处于庞大的信息数据之中,在观看节目时会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相应的节目,如果广播电视新闻不能生产受众需要的内容,就会被受众排斥,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长远的发展。反之,广播电视新闻能够选出与自身价值观一致的内容,就会与受众产生共鸣,逐渐吸引大批的观众,提高收视率。其次,广播电视新闻对生产内容的加工也是十分重要的,成品节目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加强对收集的信息进行整合,不断地调整、编排、加工,这是促进内容生产完善的重要方面。例如,当新闻采编人员获得新闻信息时,需要对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信息中总结出重要的观点,完善新闻报道,使新闻内容生产更加富有感染力。
(三)提升自有版权优势
“三网融合”为广播电视新闻拓宽了业务渠道,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独立视频网站和软件成为广播电视新闻业竞争的焦点。视频软件的功能性强、优势大。目前,视频生产内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当下的市场竞争中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如何在这种情况下保证自身的利益,成为广播电视新闻重点研究的问题,为了提升广播电视新闻内容生产的竞争能力,防止其他视频内容生产的恶意竞争,就需要获得自有版权。自有版权能够促进广播电视新闻的视频生产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在“三网融合”环境下,提升自有版权的优势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有重大的作用。当前,我国广播电视新闻生产并没有十分重视对自有版权的建设,只有几大央视节目和个别卫视节目对自有版权引起了重视,大多地方电视节目还没有版权保护意识,这使得地方电视台节目始终无法与央视和具备版权优势的卫视节目进行对抗。前几年,江苏卫视制作了《非诚勿扰》,独家冠名播出的版权优势使得江苏卫视获得了受众的广泛关注,这档节目的收视率在同时段播出的节目中位列前茅。
四、结语
“三网融合”对广播电视新闻的影响是有目共睹的,在“三网融合”环境下,需要广播电视新闻提高生产技术,加快内容生产模式的转变,跟上“三网融合”的步伐,积极地进行内容生产的创新和改革,为受众提供更加新颖、独特的节目。
作者:杨堃钰 单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参考文献:
[1]葛明驷,何志武.“三网融合”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规制的目标与路径[J].中州学刊,2014(04):168-172.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3
【关键词】广播电视 复合型人才 人才培养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对高等教育的要求,要求高等教育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以便适应目前我国人才市场的需求①。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这一学科来说,它具有综合实践性强、技术业务发展迅速等特色,因此在这一类学生的培养方面,应注重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十分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但是在目前我国广播新闻学人才的培养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这严重制约了广播新闻学的发展,各个院校应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来建立健全一套有效的教学机制。
一、复合型人才的定义
广播电视新闻复合型人才是指精通两门甚至以上专业知识以及专业技能的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要求工作人员能够熟练运用这两种知识与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创新。例如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在拥有一定电视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电视技巧,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交叉运用②。
并且在电视行业中,复合型人才在不同岗位上的工作同样也有着不同的要求与标准。例如电视节目的制片人,不能只熟悉电视业务以及电视规律,与此同时还要兼具一定的管理能力,在工作团队中要起到调动、团结的作用。此外,在拥有管理能力的基础上,还要了解电视台的经营理念。在制作节目时,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基础上,将成本控制到最低,并且在节目中制作出投资商以及广告客户与电视观众都能接受的卖点。总而言之,例如电视制片人这一类的人才,在保证节目质量的基础上还要懂得管理、经营以及宣传,这就是一个重复型复合人才的体现。
二、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对广播电视新闻工作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起步晚、起点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日新月异,但在目前的教育过程中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
1、教学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一些学校对这一门课程的重视不够,例如综合性较强的院校,其培养目标滞后,只针对报纸这一区域进行重点培养,甚至有一些老师在授课时只是进行表面的操作与演示,对于制作技巧以及技能的运用并不十分重视。然而往往这些陈旧的教学内容,是一般学生已经具备了的,所以导致学生上课不积极的现象。除此之外,教师资源的落后也是制约了广播电视新闻学学生培养的一个重点问题。通常广播电视新闻学的老师,大多数是本校留校的老师,他们所接受的也只是一些理论上的教育,相对缺乏实践能力以及实战经验,所以在教学方面难免出现滞后现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不仅要学好本专业的知识,更注重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而这几点往往也是执教者所相对缺乏的。
2、教学设备上存在的问题
广播电视新闻行业属于一个重技术、重设备、高投入的行业,尤其随着科技的发展,应用在广播电视新闻行业的科技也越来越广③。因此在广播电视新闻学生的培养上,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与运用这些高科技,这样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但是我国目前各个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在教学设备方面,设备落后,实验手段陈旧的问题普遍存在。一些已经被广播电视新闻单位所淘汰的技术与设备,在教学中依旧沿用,这就导致了学生在实际参与工作后不能熟练的掌握与运用这些高新科技。
三、如何解决广播电视的人才培养问题
1、广播电视新闻教学课程的优化
针对广播电视新闻学复合型人才教学课程与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应该从改变教学内容方面着手。学生在一年级时,要进行广播电视新闻学的基础知识传授,打好广播电视新闻学的理论基础。在二年级以上的阶段,则可以分为报纸新闻与电子媒介新闻两个方向的专业。针对电子媒介新闻专业的学生,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掌握电子媒介的理论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例如电视新闻专业的学生,在培养其主持以及报道方面的能力之外,还可以增设一些电视工程技术方面的课程。
2、师资力量的培养
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中执教的老师,大都是本科或者研究生毕业的,因此学校应该注重执教者的深造,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积极创造各种培训项目,利用校与校之间、校与广播电视新闻单位之间的交流,不断扩充教师本身的专业知识。在学校与电视单位的交流中,可以让教师在单位中兼做节目制作人、编辑、现场导演等职位,加强教师的自身的专业素质,掌握最近的科技技能,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来,从而拉近理论与实践的距离。除此之外,还可以聘请一些兼职教师,扩大教师队伍的后背力量。定期请电视台中的领导或是在电视台一线工作的工作人员到校举办讲座,解决学生以及老师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教学设备的更新
学校教学设备的更新,以及教学方法的改进,对各个院校来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教学设备的更新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政府部门与学校领导的支持。广播电视学教学设备建设的资金投入上要与工科教学一视同仁。建设有先进完善设备的实验室,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学校与单位的联合。争取电视单位的支持,定期组织学生到电视单位进行学习或是实习,保证学生对新设备的了解与掌握。或者是由教师带领部分学生参与到节目的制作中来,培养学生的实战经验。
4、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由教师在讲台上授课与演练转变成学生参到教学中来,增强课堂的互动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通过课后布置作业,例如让学生自由组合,共同制作节目策划,然后再在课堂上一一演示。在演示结束后,由老师对此次作业中存在的错误或是学习的难点进行讲解,这样不仅能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活跃课堂气氛,培养学生的积极性。除此之外还可以以课外活动的方式,组织学生到电视台学习,甚至参与到节目的制作流程中。针对学生成绩的考核,不仅要注重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察,还要增设课堂表现与实践能力的考察。在期末时,将学生的卷面成绩以及平时表现成绩相结合,旨在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虽然在目前的广播电视新闻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但是只要从学校到学生都能够正视这些问题,并制定积极有效的解决方案,致力于培养复合型广播电视新闻人才。
参考文献
①蔡亮慧,《关于广播电视新闻学实践教学的思考》[J].《中国商界》,2009(10):145-147
②欧黔,《从人才市场需求变化看广播电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必要性》[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2-25
③杨增和,《新建本科院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构建》[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2):202-206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4
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它既是一门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课,又是一门基本技能训练课[1]。现代汉语作为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载体和工具,尤其是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来说,能否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运用好新闻语言将直接关系到其传播效果。现代汉语则比较系统地讲授了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五部分的知识,各高校新闻专业开设的现代汉语课程,其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分析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为今后从事广播电视新闻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然而在现代汉语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由于专业针对性不强而产生的诸多问题,由此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强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笔者在现代汉语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一、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现代汉语是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所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制定的课程教学大纲,诸如提高学生从事语言教学、语言研究的初步能力等这样的教学目标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讲授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的能力,为他们将来从事新闻报道有关的工作打下坚实基础。由于专业针对性不够强,现代汉语作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教学实用性不够强
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自平顶山学院新闻传播学院2008年开始创建以来,现代汉语课程所讲授的知识缺乏专业针对性,仍然采用面向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编写的教材,讲授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六大部分,知识点覆盖全面,涉及内容丰富。而有些知识比如音位、义素等,由于理论性强或实用性差,并不适合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教学,现代汉语教材尽管几经增补和修订,但是基本上都是编写于20多年前,受已有框架和条件的限制,语言学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不可能及时在教材中得以反映,所以教材中的语例大都比较老旧,缺乏新鲜感。另外,据了解,有的高校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课时量往往不及汉语言文学专业的1/2,教学与实际需求脱节,影响整体教学效果。
(二)教学灵活性不够强
现代汉语既是一门理论性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如果仅仅采用传统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忽视用现实生活中的鲜活广播电视新闻方面的语言实例启发学生,不注重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往往学生很容易认为现代汉语课枯燥乏味,自然听得昏昏欲睡,这样就降低了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知识点的讲授,忽视语言各要素之间的有机关联,致使教学节奏缓慢,教学效率低下,对于课时量少的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而言,无形中压缩了学生的练习时间,无法体现出这门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导致学生只是简单地认为这门课程内容细微琐碎、难懂难学。
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堂教学改革
与实践由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要培养的学生是到各媒体机构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人员,是将要成为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型人才,而不是教学和研究型人才,所以教师应以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成为汉语言文字的实际应用型人才为教学的指导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二章第十四条进一步指出,广播、电视用语用字应当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为基本的用语用字,所以新闻工作者应该成为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现代汉语课是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意味着教师应根据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专业特点,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相应做出调整。
(一)教学内容要整合优化
首先,优化教学内容。高校普遍采用的现代汉语教材的内容既全面又丰富,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现代汉语的课时远比汉语言文学专业课时量少,如果缺乏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针对性,教师很容易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模式,致使教与学的矛盾表现突出,因此,很有必要有针对性地优化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现代汉语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应从总体上对课程教学内容和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内容的比例进行优化安排,应重点讲解声韵调发音、语音变读和规范化等语音知识,应让学生掌握国家关于通用文字的标准、书写规范汉字,应重点讲解词类的区别和作用、词汇规范化使用等词汇知识,应使学生正确运用实词虚词、标点符号等语法知识,应着重讲解词语锤炼、句式选择及对偶、顶真、仿拟、双关等广播电视新闻报道中常见辞格等修辞知识。根据课堂教学实践结果,笔者认为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各部分内容的合理比例大概是:5%、25%、10%、20%、25%、15%。其次,选取典型语例。在教学中教师应从有影响力的广播电视新闻媒体中选取容易读错的字、错或者意义易混淆的字词、流行语、超常规组合、语法病句等鲜活典型语例来辅助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和修辞等各部分知识的教学。有针对性地让学生比较不同媒体采用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对同一事件报道效果,有利于学生认识到学习这门课程对自己的职业助益,更有利于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从而增强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对现代汉语的学习兴趣和乐趣。
(二)教学方法要适用灵活
除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有趣之外,灵活适用的教学方法同样是提高学生对一门课程感兴趣的重要因素,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因此在现代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专业特点采用适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首先,注重知识的整体性。现代汉语的绪论、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各部分内容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不是孤立的。教师应当从知识的整体性出发,将各部分知识点由点及面、连贯起来进行教学。对于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基本技能的训练是对字词形音义的掌握,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通过字形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字义,再加上汉字中90%以上的都是形声字,形音义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字的形音义三者联系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汉字部分,将易混淆字的书写与其字义联系起来;词汇部分,将歇后语与双关辞格联系起来;语法部分,将词、短语与句子的结构类型联系起来等等。#p#分页标题#e#
其次,注重训练语言技能。除了传授知识,教师还要精心设计课堂问题与练习,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变“我要学”为“我想学”。比如采取跟读、个人或集体朗读和相互辨音等多种方式训练语音;选择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事件的报道,分析它们的话语特点;列举新闻标题和广告中被仿拟的成语,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选取新闻报道中失误性话语让学生分析其中的语法问题等等。教师应将课后练习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另外,建议学生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学习普通话,开展新闻用语和社会流行语调查,收集社会普遍接受并使用的新词语,开展新闻标题设计、新闻语言的赏析、报刊纠错等具有专业针对性和吸引力的活动,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5
关键词:融媒体;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素质
记者一般是指进行新闻报道和新闻信息采集的工作者。记者的职责在于密切联系实际生活和群众,以独特的视角以及敏锐的眼光反馈出现的事件,然后撰写为新闻加以传播或报道。以往的记者都是直接联系上级领导与普通百姓,而当前的融媒体环境下,记者不但能够由网络取得信息,而且能够结合移动终端设备获得信息。总之,记者可以取得的信息愈加丰富,获得信息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记者能够由微博、微信等获得一个新闻事件。在如此的发展形势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的生存和发展存在机遇以及挑战。鉴于此,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从而跟融媒体的发展环境相适应。下面,笔者主要对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进行了分析。
一、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领域的实际发展情况
(一)提升了传播信息的速度以及丰富了信息量融媒体环境下的一系列数字技术、多媒体技术、信息技术等被应用于广播电视新闻行业中,从而使传播信息的速度提升,也丰富了信息量,社会大众结合信息网络就可以取得相关信息。
(二)提高了新闻记者跟大众的互动性水平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领域中应用信息网络,社会大众结合信息网络可以参与新闻活动中。除此之外,融媒体环境可以将一些发达的技术提供给新闻记者,以增加社会大众与新闻记者之间的交流互动频率,从而使新闻记者增强跟大众的互动性水平。
(三)更加多元化地传播新闻信息以及方便了新闻记者取得信息的方式在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传播中可以应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智能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这不但更加多元化地传播新闻信息,而且方便了新闻记者取得信息的方式(像是微博、微信、客户端等)。
二、融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的一些素质
(一)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相应的新闻意识一是具备非常强的新闻灵敏性。在融媒体发展环境下,存在庞大规模的数据信息量,怎样对新闻信息进行很好地甄别,这就需要新闻记者具备非常强的新闻灵敏性。具体而言,一方面,新闻记者应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可以立足于细微之处,以及具备非常强的处理新闻信息的技能,务必真正融入到新闻事件当中去,防止在办公室被动接收信息,需要积极了解新闻事件的发展变化情况,坚持积极调研的原则。另一方面,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高的探究大众需求的技能,根据平时新闻的热度现状,综合地把握社会大众偏好的新闻方面,根据实际需求更加有目的性地寻求新闻事件和收集新闻信息,从而大大提高广播电视新闻应用率以及可读性。二是具备实事求是的新闻意识。新闻记者先需要具备新闻意识,可以客观地报道新闻信息,且可以实现工作调查的进一步开展,防止存在夸大新闻事实、歪曲新闻信息、新闻失真等现象。具体来讲,广播电视新闻记者需要做好下面几点:首先确保综合、系统地建构科学的新闻价值观,对新闻本质全面阐述,主动将社会信息的价值反馈给大众,禁止把它当作获利或谋益的方式。其次,新闻记者需要实现自身主人意识的全面提升,确保向大众传播新闻信息,保障跟新闻的价值标准相符合,从而真正地实现新闻的需求。最后,新闻记者需要还需要注重新闻报道社会效益的有效实现,主动正确地引导社会舆论,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预期目标相符合。三是具备入基层的新闻探究理念。对于新闻报道而言,还务必走群众路线和深入群众,新闻记者只有到达基层,才可以有效地获取有关的一手信息资源,才可以确保客观地报道新闻,防止存在一味相信传闻的现象。并且,新闻记者还需要在坚持新闻报道的真实性与客观性的同时,立足于社会大众的基本需求,真正地探究大众的困难疑惑。例如,某电视台的专题节目《记者归来》恰恰是坚持由群众中来、至群众中去的原则,其广泛地挖掘新闻信息,选择了很多基层百姓作为采访对象,主动创设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报道活动,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实现了理想的成效。四是具备相应的责任意识。新闻媒体重点是宣传国家政策方针,以及客观、公正地报道社会信息,从而实现理想的社会舆论效应,真正维护社会大众的实际利益。在当前复杂的新时展形势下,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情况,注重自身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的持续增强。首先,新闻记者在采访新闻的时候,务必以自身的新闻记者身份为准绳,防止以参与者为视角思考问题,务必注重采访工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防止存在对真实事件进行曲解的现象。其次,新闻记者需要清楚新闻报道涵盖的国家性质,防止存在私利谋取的现象,真正做到不以牺牲国家或集体的利益而获得个人利益。最后,新闻记者需要尽可能地体现新闻报道的经济价值,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当然,也应防止对低俗的信息就行炒作,而需要注重新闻公益性价值的体现。
(二)新闻记者需要具备相应的创新意识一是基于全媒体中心的建构来创新新闻报道方式。基于融媒体背景下,报道新闻少不了发达信息技术的支持,传统的广播和报纸等形式跟当前社会大众对新闻的需求标准相悖,而只有结合发达的信息技术,才可以主动建构全媒体中心,从而引导和推动地方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的发展。结合全媒体中心优势作用的发挥,可以有效统一移动互联网、电视、广播、报纸等资讯信息,从而适应新时期信息化时展的需求,可以使新闻采访活动的播放结合电视新闻的各种栏目、广播、移动互联网等方式进行,从而为社会大众提供更加优质和便捷的服务。总之,在如此的发展形势下,新闻记者通过全媒体中心优势作用的发挥,可以基于一系列新闻平台建构新的新闻报道方式,从而大大提升播放新闻的信息化水平。二是立足于实际现状实现精品节目的深化。基于迅速增长的新闻信息条件之下,融媒体环境下的电视节目必然的发展要求是精品化发展,这也是地方台的基本需求。因此,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自身的实际现状,以地方台目前的发展情况为根据,持续深入地挖掘新闻信息,注重精品化新闻的塑造和发展。新闻记者务必立足于整体挖掘新闻内涵,尤其是进一步探究一些焦点话题,尽最大可能客观、公正、全面地深度报道给大众,结合精品新闻节目实现地方台竞争优势的强化。并且,只有根据地方的特点和面临的实际不足,才可以确保大众青睐于具备特色的新闻节目,从而跟新时期形式下建设和谐社会的发展趋势相符合。
(三)新闻记者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一是提高应用现代化设备的技能。基于广播电视新闻信息化发展的形势下,在广播电视新闻的报道或采访过程中,固有的照相机、笔纸等设备逐步被淘汰,这是由于其跟新闻传播的现代化发展标准相悖。随着普遍地应用现代化的新闻媒体设备,新闻工作必不可少的应用工具是录音笔、微信、互联网、微博等。在逐步完善新闻工作硬件设施的发展进程中,新闻记者需要实现工作思维的不断创新,以使自身在融媒体环境下提高业务水平,确保有效地应用一系列新技术和新设备,从而全面提高工作效率,更加有效地表达新闻信息的价值,以及跟多样性传播新闻资讯的要求和大众所需求的实际新闻信息现状相适应。二是注重积淀文化和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基于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新闻记者需要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和技能,以确保提高新闻内容的质量,这就需要新闻记者持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且,基于新闻来源具备显著的普遍性特点,这还需要新闻记者真正地拓展自身的知识视野。当新闻记者积淀一定的文化素养之后,能够自然而然地提升自身的语言表达水平,这样在报道新闻时,新闻记者可以以自身的专业思维为大众提供新闻资讯和讲解新闻信息,以及能够进一步地探究一系列的新闻信息,从而可以很好地激起读者的关注,有效地体现新闻舆论的引导价值。
广播电视新闻重点范文6
一、重点报道好市领导视察、会议及各项规划、推进工作。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全市综治稳定工作会议”、“关工工作会议”、“南通来启督导教育工作”、“市领导视察小高考、中考、高考考点”、“中招听证”、科学发展观访谈:采访市教育局局长陆圣华、“道德模范陈丽萍”,《民生热线》播出“教育系统节前安全检查”,等等。
二、重点报道好教育系统治安综合治理创新活动进展情况。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第二职教中心综治工作出新招”、“校园艺术节”、“南苑中学捐助贫困生”、“大江中学创意比赛”、“启中填报志愿”、“××中学荣获全国文明单位”,《江海潮涌》播出“高考前夕访启中”,《百姓人家》播出“特教优秀群体”,《民生热线》播出“规范办学行为,推进素质教育”,等等。
三、重点报道好社会各界推进学校综合治理工作方面好的做法。如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吕四春蕾班开班典礼”、“省科技大蓬车进校园”、“南城区街道亲子活动”、“南苑社区关爱青少年”、建都新村举办“我读书、我快乐、我成长”未成年人读报活动、市地税局举办“税收宣传进校园”活动、市公安局与教育局联合举办法制进校园巡回演讲活动、南苑二村社区与南苑小学邀请市公安局人员作“学好法律、预防犯罪,努力争当好学生”为主题的辅导活动,《百姓人家》播出“一个教师的学校”,报道海复镇关工委主任陆鼎新关爱在校生的事迹,《社会关注》播出“陪读现象”,对陪读现象进行深读剖析,《社会关注》播出“职教路在何方?”,呼吁全社会来关心职业教育,等等。
四、重点做好学校综合治理方面的舆论监督报道。如在广播1月9日〈政风行风热线〉中集中对我市网吧整治进行扫描,并就如何做好中小学生的引导工作进行全方位的探讨;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孩子谁更爱你”,讲述一对夫妇离婚后争夺孩子扶养权的问题,在〈法治广场〉栏目中播出“疯狂的花季”,讲述三个孩子进行抢偷最后进监狱的事情;广播电视新闻中播出“我市集中销毁600台赌博机”,等等。通过舆论监督报道,达到以情动人、以理醒人、以法警人。
2009年下半年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报道工作打算
针对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重点,下半年,广电局(台)将按照市总体部署,广播电视新闻宣传做到规定动作求整齐、自选动作求创新,对内宣传重造势、对外宣传求扬名,一如既望地做好相关宣传报道工作,结合市相关活动组织广播电视打好集中报道战役,新闻、评论、专题、系列、访谈等多体裁宣传,着力营造“办人民满意教育”、“构建和谐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具体安排如下:
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做好动态、典型、系列报道。广播电视《××新闻》加大对学校综合治理工作的宣传报道力度,分别开设专栏,着重报道好全市学校综合治理重点工作的开展落实情况。广泛宣传教育系统各学校及社会各界的好做法和好经验。
二、根据市综治委学校综合治理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部署,电视《××新闻》节目后,适时打出板块标语,播放宣传片。
三、广播电视专题节目着力做好深度报道。精心策划好相关深度报道。特别在《法治广场》栏目中精选青少年犯罪的经典案例,通过深入剖析,讲述法理人生,达到“同频共振”的警示教育。在《百姓人家》节目中,就学校治安综合治理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进行及时的宣传报道。在《民生热线》栏目中,就家长、学生关心的学校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作长流水、不断线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