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发展史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广播电视发展史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1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广播电视;媒介融合;生存;问题;发展策略

美国新闻学会媒介研究中心主任Andrew.Nachison就将媒介融合视为是传统媒介与数字媒介组织之间的互动性合作战略,是具有可操作性的新文化联盟。从技术角度来看,媒介融合会为媒介产业提供两种融合路径:以媒介行业企业通过兼并、控股等方式而实现媒介行业及资源集中的“硬融合”模式,也包括以媒介资源自由合理组合配置,基于市场动机共性所实现的“软融合”模式。

1广播电视与新媒体的融合内涵

对于传统主流传媒广播电视而言,它目前正在受到来自于新媒体环境的冲击挑战,就比如说网络数字媒体。当然网络数字媒体也并非没有局限性,客观讲二者还是存在自身优劣势的,而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更广阔生存发展空间,它需要学会去迎合技术及市场环境需要,与新媒体形成相互互补,因此促成二者之间的媒介融合对于双方发展都有好处。二者应该首先实现传播技术的有效融合,这将涉及多种传播技术融合。传统广播电视具有它的普适性传媒技术优势,它的技术特征有目共睹。而新媒体技术则具有独特性与独立性,实质上它已经将传统四大媒体的传播技术进行了有效整合,实现了传统媒体所具备的所有功能,而且还有所优化更新。因此广播电视才必须在新媒体环境下寻求融合发展,为自身更新换代,下定决心走“硬融合”与“软融合”兼顾推进路线[1]。

2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利弊问题

2.1有利分析

首先,广播电视如果能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那么传统媒介资源就能实现跨地域性的多角度利用,这也实现了媒介业务形态的相互融合,即多媒体化演变。可以将其视为是一种创造性组合,因为它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广播电视内容,也为新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受众。目前基于广播电视与网络新媒体的合作项目很多,例如电视新闻栏目、广播专栏等都实现了在网络上的有效延伸扩展,它们也丰富了新媒体环境,为大众传媒发展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双方都利用各自的优势传播技术并强化了信息传输渠道的多元化发展态势。其次,媒介融合为广播电视实现了受众角色的创新转变,即从单一线性到多重交叉的转变。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可以借助广播电视与网络功能的全新融合,同时扮演观众、听众、读者、参与者以及用户,这也提高了受众与媒介的接触频率,可以将其理解为交叉渠道的受众优质融合,它高效、独一无二且拥有极高的信息化特征,这是一种良性的传受互动关系,能够提高广播媒介的美誉度和广播电视传播媒介受众的忠诚度,避免受众流失。在新媒介融合角度下,电视广播与网络媒体共同合作形成集团竞争力,为新媒体终端发展提供了更多优势要素和发展机遇。再次,媒介融合改变了广播电视的传播指向,它让广播电视也实现了从共享型传播到分享型传播的无缝转化。广播电视若想在新媒体环境下求得生存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传播指向,满足受众收视的多元化需求,通过媒体融合为受众创造更大可选择空间。比如说接入互联网,为受众提供有关节目内容的主动搜索、兴趣搜索、时间搜索、自定义搜索等智能化模式,从宏观方面定位广播电视节目播出策略,然后再在微观层面策划具体节目内容与受众服务形式。以上就是对广播电视在传统中全向性共享型传播方式到现如今定向性分享型传播方式的创新转变,也就是对节目内容的有效分化。从长远发展角度来考虑,这种分化确实能为广播电视发展带来新的优势。

2.2弊端分析

加拿大原创媒介理论学家Marshall.McLuhan曾经指出“媒体的形式规定了媒体的内容,因为不同媒体由于信息符码传送技术、接收工具以及媒介特性上的差异而影响到了传播内容的形态甚至内容本身。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新媒体,它们在主动寻求彼此融合过程中必须考虑如何生产新内容、新模式以适应新媒介形式。但也不得不承认,媒介融合在发展初期也常常会面临用户短缺和收益分配模式不明等问题,这使得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双方在新内容创造过程中的积极性都有所降低,同时投资者的资金注入行为也相对变得更加谨慎,直接造成了新媒体市场内容的匮乏,短期内无法实现有效填补,形成巨大的传播内容缺口。另外,传统广播电视媒体还没有找到适合于自身融合新媒体环境的有效运营模式,这对他们打造新生存空间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它需要全新的运营模式与经营理念。虽然说受众在新媒介环境下的信息接收状态及生活方式有所改变,但是新媒体环境下信息内容的生产者本质并未改变,此时就需要广播电视根据传播格局与媒介市场发展的此消彼长来积极求变,创造出不同的内容产品来改变自身生存形态,产生新的媒介效益。因此广播电视必须考虑自己新的生存之道,那就是如何找到更好的信息生产、加工、包装以及输送状态,将产品以最大价值交易给受众和广告商,迎合新媒介环境的发展规律及发展节奏,促成真正有利可图的盈利模式[2]。

3广播电视与新媒体实施媒介融合的发展策略

1)迎合媒介融合发展趋势,定位新传媒机构运营模式。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必须找到自身准确的内容定位,即偏向于对“窄众”的有效把握,在面对挑战的同时也把握机遇,表现出为个人针对的特别属性,即做到基于新技术新媒体的“私人内容定制化”。面向于广播电视客户及网民的网络电视节目体验订制,同时也为广告运营商提供全新的广告推广模式。例如,北京传媒就利用资源整合、品牌运营、产业连接、市场驱动等联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对本地广播电视主营业务的网络化突出,将广播电视娱乐与新媒体业务融合,促成了资本运作活跃模式,形成了较强市场竞争力,让北京传媒能够跃居全国领先位置,实现了广播电视媒介与新媒体环境的有效媒介融合。2)为广播电视更新盈利模式。广播电视靠广告维生,但在新媒体出现之后,广告市场就被重新划分,这就压缩了广播电视行业生存空间,所以广播电视若想继续保持高盈利模式,就必须实现与新媒体的“硬融合”,走跨媒体整合路线,打造更具有竞争力的商业传播模式。广播电视要将自己的节目内容进行多元化扩展,让它能够适应于各个平台,构建“跨媒体平台”,就比如说对重大体育赛事的全平台直播,让所有客户在不同环境下都能收看到直播,且实现对节目的智能化、灵活化定制功能。就像《纽约时报》对自己的评价“我们卖的并不是报纸,我们卖的是新闻,是信息和知识,这和新媒体的发展理念是相一致的”。电视广播仅仅提供的是载体,它如果希望在新媒体环境下依然能有一席之地,就必须重视内容发展,强调内容之于受众之间的互动性,形成互媒体形式。这就需要广播电视领域应用到更多更新颖的技术手段,寻找更多渠道,扩展自己的内容传播方式,进而实现与新媒体环境的“硬融合”,最终获得更多利益。3)灵活充分利用品牌资源优势。传统广播电视进入新媒体环境其实就是品牌的延伸,它并非是仅仅针对产品本身,它也是对传统广播电视媒体品牌资源优势的有效提升。新媒体丰富了广播电视的品牌内涵及知名度,提升了品牌效益,也使得媒介融合发挥了巨大的媒体发展促进作用。在海外,成功跨媒体运营案例数不胜数,他们都合理利用了品牌资源优势,例如新媒体环境下数字纽约时报公司就成功借用了《纽约时报》这一老品牌,在新数字媒介创办第一年就已经赢利。另外像《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也秉承了传统报刊品牌风格内涵,成为全球付费用户最多、网站运营最成功的媒介融合案例。实际上,广播电视媒介在融入新媒介环境后,它必须要重新打造自己的品牌,只有这样才能继续建立市场优势并保持受众忠诚度[3]。

4总结

现代传媒环境要求广播电视必须走创新道路,发展与新媒体之间的有效融合,实现真正的媒介融合。所以基于以上论述,广播电视必须发现自己所存在的问题,明确与新媒体环境融合的利与弊,然后从软硬融合方面做到双管齐下,为自身在新时展创设更开阔空间,迎接新媒体新挑战,为广播电视适应并融入新媒体环境寻找到一条可行的生存之道。

参考文献

[1]陈琳.新媒体环境下广播发展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9:17-35.

[2]田甜.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特点与发展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5):128-129.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2

目前,我国广播电视覆盖主要有三种方式,即有线、无线和卫星。

在全国4亿多户家庭中,有近2亿的城镇家庭,依靠有线电视网络收听收看百套左右的广播电视节目;有2亿多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家庭,主要靠收听收看地面无线广播电视节目,但最多只能收看6套,且画面质量差,有些地区还无法收看,城乡差别,可以想像。

为解决这个问题, 国家在“十一五”期间就决定,发射直播卫星开展农村公共服务,实施面向几亿农牧民的“文化惠民工程”。

为此,2006年10月,国家发射“鑫诺二号”直播卫星,由于设备故障未能提供服务。2008年6月,又发射“中星九号”直播卫星,该星定位于东经92.0度,装载22个Ku转发器,功率10700瓦,设计寿命15年,接收天线最小口径25厘米。

“中星九号”是我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颗广播电视直播卫星,它直播的数字广播电视节目,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从95%上升为100%,彻底解决了5%的人群,即7000多万人收听收看不到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国家对直播卫星的

定位决定其运营模式

随着“中星九号”升空的那一天起,直播卫星的运营模式、运营主体等等话题,就不停地见注于各类媒体。

从全球直播卫星的发展情况看,无论是运营模式还是运营主体,都与国家对直播卫星的定位密切相关。

如果国家将直播卫星定位为公益性事业,其运营模式会相对简单;如果定位为商业性事业,或者公益性与商业性兼顾的事业,那么直播卫星的运营模式就相对复杂些。

今年4月开始,、广电总局组织在宁夏、河北、内蒙古三省区部分乡镇,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9月4日,、广电总局在宁夏召开全国直播卫星公共服务试点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总结试点地区的工作经验,明确在全国尽快实现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全覆盖,着力推进农村广播电视由“村村通”向“户户通”延伸的目标和任务。

随后9月23日,广电总局以急件向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建设兵团等广电部门,下发了《关于在有线网络未通达农村地区开展直播卫星公共服务的通知》广发[2011]71号文件,正式将“中星九号”直播卫星的运营模式定位于“公共服务”,是面对“有线未通达地区”的2亿多户农牧民家庭的“文化惠民工程”。“力争在2011年完成1000万户,2012年达到5000万户,2013年达到1亿户,2014年达到1.5亿户,2015年实现2亿多用户目标的户户通”。文件还明确“各地有线电视运营商作为直播卫星地方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本辖区内直播卫星接收设施的销售和安装任务”。

“中星九号”直播卫星

公共服务运营系统的优势

“中星九号”直播卫星的公共服务系统,充分体现了科学管理、科技创新、协调发展、“三网融合”等理念,系统最大的技术亮点是采用了双模机顶盒,不单接收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同时接入移动通信信号后还可以打电话。

1.系统科学管理的四个方面

(1)设立总局广播电视卫星直播管理中心,负责系统建设运行和全国用户统一管理。

(2)各省、各地有线电视网络公司作为直播卫星地方服务机构,负责管理接收设施的销售和安装服务,把直播卫星作为有线网络的补充和延伸,从管理机制上保证了直播卫星和有线电视协调发展。

(3)对直播卫星接收设施销售实行专营制度。在乡镇设立专营服务网点和服务队伍,用户在专营店自行购买接收设施,由服务队伍上门安装开通。充分利用各个乡镇现有的家电商店设立专营服务网点(如海尔“日日顺”专卖店渠道,来销售直播卫星机顶盒,价格在200-300元),通过市场竞争的销售服务体系等社会力量,降低直播卫星接收设施价格和公共服务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与电信部门合作增加通信服务。中国移动借助直播卫星发展农村电话业务,在机顶盒上实现“三网融合”,实现广电和电信的合作共赢。

2.系统科技创新的四大措施

(1)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专用传输技术标准,确保机顶盒只能接收我国直播卫星信号,不能接收其他卫星信号。

(2)对传输节目加密与用户实名制,可管控到每一个用户、每一个机顶盒、每一套节目。

(3)专门开发了全国直播卫星服务区域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了机顶盒位置锁定技术,利用移动通信基站进行定位,确保机顶盒只能在批准的服务区域内使用。

(4)专门开发了数据采集回传软件,机顶盒可自动回传用户操作遥控器的数据,不但可以准确了解和掌握用户收视情况,还可以利用此项技术功能进行用户收视率调查,为下一步开展双向视频点播服务,提供参考数据。

3.系统机顶盒的六大功能

(1)免费收看包括CCTV-3/5/6/8在内的25套左右的卫星电视节目,包括中央电视台1至16套、中国教育电视台第1套、本省1套卫视以及7套少数民族语言电视节目(藏语、青海安多藏语、四川康巴藏语、新疆维语、新疆哈语、内蒙古蒙语、吉林延边朝鲜语)。

(2)免费收听17套左右的卫星广播节目,包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至13套、国际台3套以及本省1套广播节目。为方便收听和节能,在机顶盒里安装了一个小喇叭,用户不用开电视机,直接用机顶盒就可以收听广播节目。

(3)双模功能,专门开发了统一显示卫星和地面频道的节目菜单软件,机顶盒中内置了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两种解调芯片,可以同时接受卫星和(免费)本地6套地面数字电视信号。

(4)电话功能,机顶盒中内置通信模块(和中国移动合作),具有位置定位功能,开展语音通信。外接电话机就可以打电话。

(5)具备紧急广播功能,专门开发了直播卫星应急广播系统,在发生重大自然灾害时,机顶盒不论是在开机或关机状态,只要插电就可自动接收应急广播信号并发出报警声音。

(6)数据广播功能,可以免费收看新闻资讯以及涉农的气象、科技、农贸 综合信息服务节目。

开发的专用遥控器,不论用户何种品牌的机顶盒或电视机,都统一用这个专用遥控器,给用户使用带来了方便。

直播卫星“沉睡的金矿”

直播卫星的实质是直接到户、个人接收。从全球直播卫星的发展情况看,我国70%的山区地貌、沿海众多的岛屿,非常适合发展卫星直播电视,拥有潜在的巨大的市场。

“中星9号”直播卫星共有22个转发器,具有提供200~300套标清和高清节目的能力,目前解决边远地区看电视问题只用了4个转发器。作为一专用直播卫星,其余18个转发器迟早要投入使用,这正是未来商业运营的资源所在。

1.直播卫星是广电新的增长点

北美DirecTV/USSB是世界上第一个卫星直播电视系统, 1994年6月实行商业运营,2004年定位为高清电视,2005年营业收入为$31.5亿美元。2008年为用户提供300多个高清频道;2010年超过1000个高清频道。

目前DirecTV是全球公认的最大最好的直播卫星电视公司,在美国已拥有2000多万用户。1999年美国三大直播卫星公司曾创下一个月内新增25万用户的奇迹,有线电视每增加1个用户,直播卫星就增加3-4个用户。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我国的直播卫星是广电新的增长点,如果放开商业运营,年内可发展5000万用户,几年后我国将建成全球用户最多的卫星直播系统,可带动年产值数百亿元以上的新兴产业。

但是先公益、后商业,这是我国直播卫星发展的既定步骤,在没有履行好“公共服务”职能之前,商业运营显然进入不了议事日程。

2.直播卫星运营商的赢利来源

直播卫星运营商的赢利来源主要是电台、电视台的租星费用和家庭用户的收视费用。

家庭用户的收视费用,又分为打包付费(Package)、个别签约付费(Premium)、按次付费(PPV)三类。

这三类收视费用都是建立在丰富多彩的节目之上,这是卫星直播电视打败有线电视的重要原因。

卫星直播电视既可以将多个频道组合在一起打包付费、也可以选择频道个别签约或者按次付费,价格依据频道和节目的质量分类;而有线电视则是捆绑销售,每年必须缴纳固定的收视费,用户为自己不喜欢的节目掏钱,强制消费容易引起用户不满,甚至导致用户流失。

3.实施直播卫星地下锅用户的收编

中星9号升空后,直播卫星地下市场迅速扩张,地下锅用户约有4000万左右,若加上中星6B的地下锅用户,估计共有1亿户以上。这一方面反映出广大老百姓看电视的强烈需求;另一方面,不规范的地下市场在设备质量及服务方面没有足够的保障,给市场带来了混乱,也给全国各地开展的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增大了阻力,在一些地下锅冲击严重的地区,有线电视用户已减少了20-30%。

因此,直播卫星要发展用户,第一步就是实施对地下锅用户的收编,在此基础上解决一些群众看电视难的问题,从而通过卫星直播电视与有线电视的共同发展,完成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覆盖任务。

4.商业运营空间并未被堵死

目前,我国直播卫星虽然定位于“公共服务”,但商业化运营空间并未被堵死,从本质上说“公共服务”与“商业运营”并不矛盾。可以预见在不远的将来,直播卫星将展开相关的付费业务。

(1)从节目内容来看,央视+本地台为主的节目内容体系仅满足了基本收视需求,构成我国收视主体的各省级卫视频道并未包含其中,这为下一步操作留下了空间。

(2)基于卫星电视开展的高清频道、VOD、付费频道、信息服务等增值业务的技术手段已经十分成熟,从直播卫星运营成本与市场环境来看,上述业务也不可能纳入免费服务范畴,商业运营的机会很大,具有很大的空间。

(3)作为广电和电信合作的新模式,直播卫星机顶盒内置的通信定位模块,绑定移动的无线固话,这为双方今后开展电信增值业务打下了基础。

5.加密是商业运营的前奏

加密是国家对直播卫星商业运营的前奏,是一扇带有活轴的门,可以随时关闭或开启。加密不但收编、整顿了地下锅用户,而且阻止了地下锅的发展。若有朝一日,直播卫星开办新的公益频道,还依靠政府的投入?这是不切实际的。借鉴推行付费电视的经验,只有进行商业运营,充分利用社会力量和市场机制,允许各类市场主体进入运营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直播卫星电视步入健康发展轨道。

直播卫星与有线电视

从全球直播卫星的市场实践来看,直播卫星运营一般分公益性和商业性两个阶段。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是一对冤家,这在直播卫星进入商业运营阶段时最为明显!

目前我国直播卫星运营模式非常明确,即“公共服务”,是扩大我国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覆盖。是针对全国“有线未通达地区”,解决其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的问题。而商业运营是否启动?如何启动?尚无任何明确计划,这显然都要看“公共服务”的效果而定。

1.地方有线电视如何看71号文件

71号文件对于地方有线电视而言,参与直播卫星的地方服务到底有哪些实际收益?虽然直播卫星服务界定为“有线未通达地区”,但其中不少的“有线未通达地区”是有线电视的未来市场,将来能否由此形成有线电视与直播卫星电视协同发展的商业运营创新局面?会不会有“分道扬镳”各自发展的那一天?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将来是否会延伸为商业运营?一旦进行商业运营,有线电视的角色是否会有所调整?能否在将来可能的商业运营中获得应有的利益?面对直播卫星电视“户户通”的迫切任务和由此而带来的业务冲突,地方有线电视如何操作?可讲是进退两难.

一种观点认为,直播卫星电视将成为有线与地面数字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即直播卫星电视不会成为替代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直播卫星电视一旦开始商业化运营,一定会进入城市市场,届时有线与地面数字电视将受到严重冲击。

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都是国家战略,都是党和政府为民办的好事和实事。将直播卫星电视定位为有线电视的延伸和补充,国家应尽快制定相关具体的政策或细则,以避免不必要的相互伤害。

2.事物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市场分析人士认为,每种产品一定会有高收益的忠诚用户及低收益的游离用户,运营商的重点应该是满足忠诚用户的需求,分离出去的用户,只能说明产品特性与这些用户不符,如果强硬拉拢无疑会加大运营成本,直播卫星电视引起的用户分流,能让有线电视真正筛选出自己的忠诚用户,从而找到为他们提供更好、更具差异化的服务模式。

但是,对于已经习惯于免费或低收费的无线和有线电视来说,改变既有的盈利模式绝非易事,而直播卫星电视作为一个新的领域,能在最初定位时恰当地把握好盈利模式,有可能带来整个产业链条的深刻变革,促成广电系统结构更为合理的“广告收入+收视/订制费+增值服务收入”多元盈利模式。

3.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系统内部

长期以来,以一城一地一网模式发展起来的有线电视一直没有竞争对手,长期垄断而缺乏竞争活力。

直播卫星电视将带来收视市场的重新分割,有线电视受到的冲击最大。全国范围的直播卫星电视覆盖将大批“抢走”有线电视用户,如今我国农村与城镇用户的比例还是严重失调,庞大的农村用户基数是有线电视潜在的“大户”。两者的市场交集明显,竞争不可回避。

从目前态势看,国家有意借直播卫星的技术准备和运营磨合,为有线电视再保留一段发展时间。如果说这是因为有线电视正处于数字化的关键阶段,还可以理解。但是,如果长期通过行政指令规定二者的竞争空间和业务领域,最终将会错失产业发展的契机。毕竟,竞争并不仅仅来自广电系统内部。

电信积极调整发展战略,正在由通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转型。为了能在“三网融合”中取得优势地位,电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利用“村村通”工程的契机,积极推进和完善农村地区的光纤网络建设,开展IPTV实验等等。一旦政策放开,若广电地面网络和卫星只能传输广播电视基本业务,不具有综合数据业务能力,电信网络便能够以“装电信宽带,能打电话、上网、看电视,还能享受综合服务”的优势,将广电用户转化为自己的用户。这样电信不仅把计算机作为自己的终端,还凭借自身内容丰富、数字化程度高的优势,把电视机、手机也作为自己的终端。

4.直播卫星市场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直播卫星电视与有线电视能否共赢,不仅在于国家的政策,更重要的是执行,而执行的关键是管理,直播卫星的管理不仅要精细到村,更要到户、到人,并严格管理好生产和供应,把共赢的政策落到实处;在有线网络已经完成整合和整转的地区,应该鼓励双方联合发展、取得共赢。

直播卫星机顶盒市场化销售,较之前的有线电视机顶盒大有进步;广电与移动合作使人眼前一亮;央视+本地台的频道构成也给高清频道、VOD、付费频道、增值业务等留下了商业化运营空间;不久将来,直播卫星电视进入城市与有线电视竞争也并非不可能。正是在直播卫星“公共服务”定位下,在满足几亿农牧民收视需求基础上,直播卫星电视逐步实现其应有的商业价值。

结语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3

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首先,一些问题阻碍着广播电视技术网络化的发展,机构重推土机设置,重复,同时一些传输手段特征设立了电台和电视台,如今传输节目和无线台都需要有线,上星的也要有落地入线,现在大多数的广播电视也在推进共缆传输的做法,但是事业资源配置的非经济化进一步阻碍了广播电视传媒的发展,频率频道资源作为广播电视的核心,仍然采用行政手段进行配置相关的资源,从而导致频率频道资源和人、财、物资源无法优化,甚至还出现了“电视富、广播穷”的现象。

二、新时期广播电视发展的相关策略

1.广播电视机构产权市场化运作

广播电视机构要发展,必须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广播与电视成员之间紧密结合,规范广播电视与国家行政机构的关系,以公有产权代替国有产权,这样可能使所有者能够进入企业,并形成一个企业发展的权力机构、监督机构和决策机构,所以才能改变过去空缺的情况。比如,上海市就是由政府委托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去管理上海市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当中的国有资产,同样无锡市的广电集团在产权上也是采用了同样的方法,所以广播电视机构产权市场化运作将带给企业更多的活力,带动我国广播电视发展。

2.我国广播电视栏目需要品牌化运作

一档节目,若是能够得到来自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观众的喜爱,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各大媒介努力追求的结果,但在媒介高度发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果想要获得受众的高度聚焦,这对于媒介的整体综合实力而言,具备极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已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一个潮流趋势。作为广播电视品牌,是一个媒体区别于另一个媒体非常重要的标志,广播电视品牌最大的特点就是社会性强而稳定性弱,所以要想打造广播电视的品牌关键是需要建设有品牌性的栏目,首先对栏目的受众进行相应分析,并根据受众的定位从而决定栏目的风格,然后再确定相应的广告商;其次我们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用受众喜欢和容易接受的方式,对栏目进行更加人性化的包装;最后在栏目播出的时段上要更好地处理黄金时间段和非黄金时段的各种关系,充分利用各种各样有利的因素,尽可能地保证节目的创新性和新颖性,进一步巩固栏目的品牌定位。

3.实现多元化经营发展战略

多元化经营也就是采用多样化的经营手段,一种企业在多个相关和不相关的领域里能够同时经营不同的业务,多元化经营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的发展优势,这样才能真正有效地分散和降低经营方面的风险,这样可以快速地实现扩张,达到规模经济的效益,在传统媒体产业并不是很发达的阶段,广播电视多元化经营已经是发展所需,其经营战略需要将核心产品和核心产业做大做强。我国的广播电视的发展相对于国外广播电视还处于一个起步的发展阶段,如果只是盲目地进入其他的领域,那么很容易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营问题,所以要坚持以广播影视为核心,增加广播电视的核心竞争力,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扩大相关的产业,同时实现跨媒体和跨行业多元化经营,这样才能实现多元化经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目前的中国已经进入社会转型期的关键阶段,当代中国的传媒业也表现出了比以往更大程度的繁荣。中国各家媒体为争夺受众,扩大自身的竞争力,进而转化为更大的市场收益,将成为各家媒体普遍关注的核心。根据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需求,制定相应的策略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最终目的,进一步规范市场,将成为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大趋势。

参考文献:

[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刘精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2]陆扬,.大众文化与传媒[M].上海三联书店,2000.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4

论文关键词:广播电视,网络电视,融合发展

1.1 未来电视行业总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说明了广播电视想要继续发展,就必须借助网络媒体的这一传播渠道帮助自身打开市场,逐步拓宽自身的空间领域,让广播电视更具影响力。其次,如果将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互融合发展,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当下由于基础技术条件的限制或地区技术条件的影响造成的转播覆盖区域范围较小的问题,帮助广播电视打通网络传播市场,使得电视节目得到有效推广,甚至连接国内外市场,不断对外宣传中国本土的文化并吸收国外元素,提高广播电视的国际化水平,加速广播电视国际化发展进程。

1.2 提高广播电视信息流量,实现优势互补

传统的广播电视容量有限,理论上都是某一时间段对应某一节目,以天数为单位,每一天的节目信息流量都是固定且有限制的,流量基数最大为24小时。而推动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则能够扩宽传统广播电视的基本流量,增加节目信息量,使其受众对于节目的选择更加多样化,并且可以做到实时点播互动的效果,充分了解受众的信息反馈,更好的实现节目的改进。而广播电视的进一步发展本身也是网络电视发展需要依靠的基础,两者的融合能够有效提高节目质量,实现资源优势互补。

2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发展的路径

2.1 以广播电视为基础开展网络业务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相融合的最重要途径,通过开设广播电视自己的网络宣传媒体帮助自身构建一个适当的平台,就目前而言,如央视就主办了央视国际这一网络媒体平台,实现同步直播,并开设了相应的网络业务,逐渐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集视听互动于一体的综合性网络电视,为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指明了方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2 通过数字化技术构建模拟音质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实际上是进行资源优势的互补,来共同促进两者进步,最终为未来电视行业发展奠定基础。而通过数字化技术来构建模拟音质弥补音频广播在实际制作过程中的不足。在实际音频制作中,通过对模拟信号流加数字化,通过音效特技提高音质效果,最终实现音频质量的无损展现。

2.3 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的融合的另一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数字传输技术,实现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这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广播电视的高质量播出,还能够促进一定的网络消费,拉动大众进行同一水平线消费,最终形成成本最低化的开展模式。同时,移动多媒体电视业务的开展也使得终端媒体接收的形式越发多样,金融论文人们可以做到随时随地的浏览电视节目,不论是在火车、飞机的旅途中,还是运用手机、平板等媒体作为载体,都可以实现同步直播,极其有利于观众受众群体的分类和观察。

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关系和资源优势互补的关系,如在网络实际互动中,网络电视明显优于传统的广播电视,而就电视节目清晰传输的程度方面,则是数字电视处于相对领先的地位,两者的共同目标本身是共同实现网络化、高清化的,因此两者在互补过程中,能够共同进步,实现双赢的局面。

3 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的策略探究

实际上,广播电视与网络电视融合本身就是未来电视行业发展的最终趋势,因此,在实际融合过程中,要始终明确各自在市场竞争中所占的优势资源,并将两者相互交换,即通过上述内容所述的融合路径为主,纵向发展,在横向方面则是扩宽基本内容,对于音乐、影视等受众的需求进行进一步的满足。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质量和传播的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广播电视必须要在发展过程中树立网络理念,即了解当下信息时代对于信息传递的苛刻要求,一旦不满足受众需求或者落后于受众需求时,就会立刻被市场淘汰,因此,无论是广播电视还是网络电视,树立网络理念作为发展基础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够不断鞭策自身成长,不断创新去迎合受众需求,最终实现两者的有效

融合。

4 总结

综上所述,网络电视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比广播电视更加繁荣,发展更迅速,使得广播电视的发展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和一定程度的停滞,但是实际上,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势必将融合在一起,两者都有各自的优势并且不可替代,通过两者优势的相互学习与融合,能够使其未来电视在发展中,更加具有时效性、丰富性、广泛性以及创新性,也更容易被受众接受。

参考文献

[1]吕艳萍.2010年网络电视发展与研究综述[J].新闻世界,2011(7):68-69.

[2]马兰.新闻网站和广播电视融合的重要性和发展策略解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5(13):74.

[3]陈廷燕.传统电视媒体发展中若干问题的思考[J].数码世界,2015(3):31-32.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5

【关键词】数字电视;应用;地面广播技术

1 数字电视以及和广播技术标准分析

所谓的地面数字电视,就是指应用数字技术处理、压缩、码活动图像和声音等信号,经过存储或实施广播为用户提供接收、播放的电视系统,它也属于数字电视技术范畴内的一种。电视机通过专用机顶盒接收地面数字电视信号,当然前提是电视机具备那种能力。此外,也可以采取其他方式将模拟信号转换到老式模拟电视上。

国外目前主要有欧洲的DVB-T标准、美国的ATSC标准和日本的ISDB-T标准三种地面数字电视广播标准。在1998年2月DVB-T标准被批准通过,它在欧洲DVB系列标准中是最为复杂的DVB传输系统。它以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为核心,即采取码正交频分复用COFDM的调制方法对在大范围内多部发射机8k载波都适用的方式。MPEG-2数字视音频压缩码可向高清晰电视传输大于20Mbps的净荷码率,也可通过简单天线室内固定接收信号。此外,它也可向标清电视提供传输大于5Mbps的净荷码率信号的服务,也可支持在车的移动中移动接收信号,并且还具备单频率组码的能力。2007年8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了地面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它将清华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两种技术充分融合,具备良好的支持移动接收、单频组网以及高清数字接收能力。与此同时,在频谱利用、同步速度、支持单天线移动接收、室内接收等方面,它也能够表现出的性能比DVB-T还更好。

2 数字电视广播技术的特性

首先,依据电视台的天线发射的方式,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络将数字信号覆盖在电视用户上,客户终端如果需要收视节目的话,可以通过天线与数字电视机接收信号。而作为数字电视广播最根本、最本质的网络传输形式,地面广播能够向广大用户提供学习、娱乐等公益服务并且由于它的普遍性、可控性和抗毁性等被公认为是国家安全性措施,因而它也是在紧急的情况下和国民沟通中最为可靠、直接的政府工具。

其次,人们无论何时何地都可收看多媒体节目具体表现在地面数字电视市场的开发。数字电视的发展,不但能够使人们对于收看内容的量满足,而且可以在随意时段内、任何的收看地点观看节目以满足人们需求。

再次,地面数字电视服务的开展有益于充分利用当前大量闲置的无线频谱资源,从而采取更多的应用业务有利于提高频率效率。广播运营单位在开展地面数字电视广播业务的时候可以利用原有的电视频道或者闲置的无线频谱,从而有利于移动接收数字电视和接收服务便捷。为了提高频率以及经济效益,我们也可以提供高清电视。此外,如果能够实现接收机定位、双向交互业务以及定时接收、用户个性化信息加大等业务与普通数字电视业务与数据广播的开发同步,那么对于无线频道的业务能力的拓展将会加大,同时也会给无线电视台以更为开阔的发展机遇。

3 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的前景与可行性

3.1 我国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网建立的可行性

近几年来,我国广播电视数字化的工作发展迅猛,并且硕果累累,不仅使自己具备了制作、生产和播送数字电视节目的能力,而且在数字化节目、卫星数字广播与多媒体节目的制作上已形成了规模。自2004年河南采用清华DMB-T标准实验组建单频网国内地面数字电视业务就掀起了建设。各省市经过几年的建设,均纷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地面数字电视播出平台,在此基础上也逐步摸索出一个与自己特点相适合的经营模式。与此同时,后续企业在逐步扩大的市场的背景下获得了许多数字电视接收设备生产的经验教训,因此在开发新技术和生产能力上取得了重大的提高。尤其是最近几年迅速发展的CMMB为运行了很多年的时间并仅仅采取公交的模式的方式开展运营提供新思路。因此,从总体上考虑,对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用相对较小的代价去对整个地面数字电视行业去进行规划,大力建立数字电视广播网,这具有极大的可行性。它是以加强我国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标准并推广应用为根本,以此去推动促进数字电视广播的发展。

3.2 分析地面数字电视应用前景

上海于1999年5月开始试验数字电视地面广播,在2004年在全国的范围内开始试验网络建设地面数字建设,到目前为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同时也对移动电视的市场前景进行了充分的验证。地面数字电视是有线数字电视电视、卫星数字电视的补充措施之一,一直以来都只是说的多做的少,甚至还被CMMB这个后来者所赶超。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地面电视与CMMB个人手持终端所包含的私密性特点有所不同的是,它具有一种大众媒体所该具备的播出的不间断性、受众广的特性,更加有利于播放突发性、大众娱乐节目、大众信息。然而当前的经营模式只适应于几个经济较为发达的中心城市,而对于部分地铁平台与各大、中城市的公交平台的经营状况来说大部分都举步维艰。与此同时,由于受到广电总局限制,在城市公交数量小于200台的中小城市内,私家车、火车、地铁等地面数字电视可涉足但是却没有办法去触及的地方因为很多的外来因素不能采取任何的措施,而硬盘广告却比比皆是,这对整个网络的发展进行了严重的干扰。但是,倘若对以上所提及的场所进行整合、合理规划建设,那么就会有利于改善市场前景。此外,数字电视地面广播的应用一定会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完全分享各项已经成熟了的技术以及开拓数字电视外的业务并取得相应的成就,采取准确市场定位好业务的方式去扩大其他的移动载体。而且,迅猛发展的终端产品也会对移动电视业务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从而有利于更多的其他业务的开辟。与此同时,地面数字电视广播的特征和应用也会成为人们去收视、获取信息方式的新导向,我们完全可以凭借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的手段去开拓、挖掘市场,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李军辉, 郁桦. 数字电视地面广播技术及应用分析[J]. 科技传播, 2011,(08)

[2]何世光, 周斌, 黄学良. 发展中国数字电视的SOC[J]. 中国集成电路, 2002,(02)

[3]DVB选择Java技术作为其数字电视广播标准的基础[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0,(02)

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6

一、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广播电视生存之本

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是各级党和政府的"喉舌",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负有社会教育使命。因此,它不可能象国外的广播电视一样全部推向市场,节目也不可能全部由市场来决定取舍。坚持社会效益第一,是我国广播电视生存、发展之本。但是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观点来观察、考虑向题,就不能不考虑听众、观众的精神食粮的多样性。因为没有人听、没有人看的节目,肯定是没有社会效益,没有经济效益的。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持广播电视社会主义性质,遵循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文化思想的各项方针的前提条件下,尽量考虑听众、观众精神需求,研究广播电视消费市场的需要,遵循市场规律办好节目。那么,如何在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广播电视节目既使大家喜闻乐见,又不"追风"、"媚俗"呢?重点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其一是政治性。我国的广播电视从它诞生开始,就是执政党打击敌人、教育鼓舞引导人民的工具。"喉舌"这种属性不是中国的专利,是世界各国通用的。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必须牢固掌握这个工具。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广播电视既要把党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传达贯彻到人民群众之中去,教育引导人民群众怎样去遵照执行,又要将人民群众贯彻、执行党的方针政策的实施过程,以及取得的效果和他们的呼声要求反馈出来,成为联接党和人民群众的桥粱。对此,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导向正确与否,不仅仅影响着社会舆论,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影响着自身,广播电视在代表了党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的同时,也就有了自身生存的基础和发展前景。

其二是大众性和社会性。广播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体,从广义上讲,它的服务对象包括所有的人,广播电视的第一属性就是大众性。广播电视是社会化的产物,他的第一责任就是把人们引向正义的、符合道德与伦理的正确轨道上来,而不能产生相反的作用,提高人们辨别是非曲直、邪恶和正义、真与假、伪与善的辨别能力。大众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广播电视要多宣传报道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倡导"三贴进"。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对空》等栏目之所以受欢迎,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抓住了大众性和社会性这一关键。

其三是知识性和艺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有基础知识、科普知识等无所不包。同时,又是分层次的,什么样的人接受什么样的知识和艺术,什么样的知识和艺术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传授,很值得研究和推敲。现有多数地方台,缺乏对知识性、艺术性的整体构思,既无系统又少趣味,呆板僵化,枯燥无味。因而办知识性、艺术性节目大有文章可做,大有潜力可挖。特别是现在人们对广播电视的知识性、艺术性要求愈来愈高,粗制滥造的节目已越来越没有市场,再好的选题,再好的主持人,如果缺乏艺术的造诣和包装,也不会受欢迎。因此,一定要把提高专业人才的修养和素质放到一个重要位置上来,只有有了高素质的艺术人才,广播电视才会生产出具有高度艺术性的作品,才会制造出好的"精神食粮"。同时要开发、扩大信息源,建立稳固的信息网络,尽快搭上网络快车,综合信息,吸纳精品。

其四是服务性。广播电视的服务不是特定的专对一人一事的服务,而是一种对社会的整体服务,它们有的以广告面目出现,有的通过制作的节目形式出现,已经形成了一种提供社会服务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形式,并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作为广播电视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地为合作方提供真诚有效的服务。如果我们能真正做到让服务深入到市场和生活领域当中去,服务性节目的生命力将会更强。在这一点上,交通广播宣传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近亲繁殖培养不出优良品种",封闭式办节目,视野有限,思路偏窄,容易落入一个模式。我们广播电视界以外的部门拥有许多人才,他们观察事物的角度往往和我们不尽相同;有些专业人员对专业问题的把握强过我们。目前广播电视节目涉及的社会生活面远远超过过去,我们现有人员的专业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很多人已充分认识到利用"外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且在一些节目中已把认识变为现实。像交通广播宣传、法制类节目,此前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像现今一样繁荣。

二、有"经营广播电视"的思维是广播电视发展之基

回顾中国的历史,无视世界发展的大势,固步自封,导致国家和民族衰亡的教训很多。历史是面镜子,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小到一个系统、一个单位的事业发展,缺少开放和发展意识都会如此。特别是新世纪面对新生媒体、先进媒体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新任务的挑战,广播电视要发展壮大,就必须要有"大"思维,要杜绝急功近利和小富既安的思想,参与市场、参与竞争,多渠道向外延伸拓展发展项目,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才能把新世纪的广播电视不断做好、做强,做大。

一是要有产业意识,有经营广播电视的思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随着国内外竞争的日趋激烈,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已被越来越多的广播电视同仁所认识。如何经营好这份产业,就要求我们有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维。这就好比一个企业要生存发展,首先要有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赢得市场;其次要以质取胜,这样才能站稳市场;其三要有远景规划,适时开发新产品,才能永久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我们要赢得观众、听众,提高收听收视率,就要了解观众需求,生产出广播电视精品。同时,要抓住有利时机,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计划,要在硬件设施的完善和队伍建设的优化上逐步纳入现代企业管理轨道,为将来的发展储备良好的物质与人才资源。

二是要多渠道探索创收途径,为广播电视发展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当务之急要与市场相结合,针对市场趋向,开辟相应的消费类节目。例如视频点播、股市行情等,一方面能增加创收,同时也给观众听众提供大量的实用信息和专业知识。其次利用广播电视传媒优势,以扩大广告、提供技术服务、创办实体等方式扩大创收。"一业为主,多业并举,利用媒体优势跨业经营"已在很多地方成为现实。象湖南广播电视台在自身广播电视节目办的异常活跃、新颖的同时,它的第三产业诸如世界之窗、宾馆等也十分庞大,为弥补事业发展经费不足,解决就业门路等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其三是抓好网络建设和开发,在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同时,适时开办多项服务,如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

三、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和内部管理,这是广电生存与发展的关键

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节目的竞争,再进一步讲,是人才的竞争或者说是智力的竞争。这在县级广播电台还表现得不够突出和明显,但在中央级、省级一些大台我们就可看到。一个名播音、一个名主持人会带动一个节目甚至一个台的收听收视率。也许我们还不曾面临这方面的竞争,但我们一定要对现行的人满为患、人浮于事、近亲繁殖等诸多不利于广电生存与发展的现象,予以扼制。否则,我们就生产不出精品、经营不好这份产业。

一是要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全员聘用聘任制和末位淘汰制,逐步建立一套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符合广播电视行业特点的单位自主用人、人员自主择业、组织合理调配、配套措施完善的管理体制,作到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