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1
一、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目前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而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思维品质的综合体现,也是创新能力的起点和前提。因此,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教学途径
1.教育学生,培养独立思考的意识。
(1)教学中结合教材适时地向学生介绍一些古今中外著名专家、学者独立思考、刻苦钻研、学有所成的事例,从历史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重要性。如在“数列与极限”一章的教学中穿插“高斯的求和方法”、“芝诺的悖论及其破译”等小故事,让学生在趣味情境中懂得独立思考的科学价值;在“复数”一章的教学中结合数学的发展史,如无理数被发现的坎坷历程,让学生感悟独立思考的人格魅力。
(2)知识经济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我国要赶超世界发达国家,仅靠模仿照搬是不够的,只有通过独立思考,不断创新,才能实现这一目标,从创业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3)班会课上,让不断取得进步及获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校友介绍自己学好数学的经验,并把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具体做法作详细讲解,从学习者的角度说明独立思考的可行性。
2.留有余地,激发学生独立思考;推迟判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教师讲解不宜过细,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否则,看似讲透,实则难以内化为学生的观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也无法形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最基本、最主干的东西要讲清,以利于知识迁移;对于一些扩展性问题,简单的推导和论证,前后知识对比及区别和联系,对知识和方法的归纳、总结,等等,可以给学生留出余地,激发学生自己钻研思考。
以“数学归纳法的应用举例”的教学为例,我把侧重点放在了问题结论的探求上,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有限与无限的矛盾,从而加强了学生对数学归纳法应用功能的理解。
推迟判断是奥斯本智力激励法的一个原则,该原则的要点是限制在畅想和讨论问题阶段,不宜过早地作出判断和批评,而要营造宽松的氛围,使讨论者在心理上具有安全感和自由感,不断产生创造设想,最终使思维走向灵活、深刻和全面。
3.提倡开放式教学,提高独立思考的品位。
要学生独立思考,教学方式首先就要提倡开放,绝不能“一言堂”,否则这种独立性很快会受到极大的限制。其次,努力培养学生善于独立地提出问题。因为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不经过独立思考是做不到的;而问题提得好,又恰恰表明了思考的深度。例如,抛物线的焦点弦是解析几何的一个常见几何模型,我们要求学生提出一些问题,结果学生表现极为踊跃,整理后共提出二十多个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此外,要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以开阔思路。如高一新教材中设置的阅读材料、实习作业、研究性学习等内容,实验班老师都认真指导、精心组织,并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探索思考。
三、引导学生学会反思
反思可以联系新旧知识,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反思可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并探究新的发现。历史上许多数学家的发现就是在反思过程中获得的。因此数学教学中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反思,积极反思,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求思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善于观察、善于分析、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呢?
1.反思知识的形成过程,揭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
在目前的中学教育中,无论是教科书还是课堂上,数学对学生来说都是一些已经完成了的固定了的理论。课堂中教给学生的各种定义、规则、算法都是现成的结论,至于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已远离了学生。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真实体验发现和创造的过程呢?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创设合适的情境,积极引导学生通过反思探索知识的形成过程,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或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从而了解问题本质,揭示一般规律,体验数学发现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
2.反思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数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3.反思解题的思维过程,训练发散思维,优化思维品质。
反思是一种积极的思维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思考问题,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三、在数学学科教学中恰当选定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
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首要问题是学习内容的选择。内容的选择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从教材中选择内容。
人教社最新出版的教材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做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很好的内容。
2.从拓宽知识面选择内容。
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地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
3.从习题中选择内容。
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是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的问题,开放性问题具有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性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型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2
关键词:电子信息 创新 培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a)-0011-01
长远来看,国家的发展离不开信息产业,所以培养电子信息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势在必行,以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能力、竞争能力,实现富国强民的目标。高校是国家培养人才的主要阵地,所以要加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育力度。要培养电子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 改革教育方法,培养具有科研精神的人才
1.1 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
发展学术、追求真理是大学的基本宗旨,所以要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兴趣,若学生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那学生就不会专心于科学研究,更不会在自己的领域产生创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不断追求新知识的精神,养成善于独立思考问题、科学思维的习惯是学生产生创新灵感、专注于科学研究活动的前提。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各种电子性质工作,也可担任高等院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教师可利用专业的社会地位和现状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兴趣。
1.2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创造力迸发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必要条件。有些学生因为课程太多或者难度太大,久而久之产生厌学情绪,出现上课睡觉、逃课现象,还有的学生自我贬低,自暴自弃,学生没有了信心和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创造力了。针对这种现象,教育工作者要学会换位思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了解并尊重学生,和他们做朋友,充分肯定他们的进步和成功,培养其自信心,老师的理解、鼓励和期待,会让学生感到关爱,有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
1.3 培养学生即学科技即用的学习方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前“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才子都是从存储着海量的信息中提取需要的部分,他们那种无目的学习方式不再满足社会需求,只有善于提取信息的人,才能利用前人的知识创造出骄人的成绩。所以有目的的学习才适应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只有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才会有目的的追求,而旧有的学习方法又称“预学式”却不如新的有效。新的学习方法又被成为“即学式”,它的实施是有前提的。首先,学生必须具备一个超容量的包罗万象的信息储存库,例如Internet,以备需要时抽取信息;其次,学生要有一个给力的信息检索武器,例如搜索引擎,能高效的从信息库中提取信息。所以,除了打好专业基础,教育者还应多多引导学生运用网络解决问题,让获取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2 加强思想教育,拓展思维方法
2.1 培养学生专心致志的精神
学生以积极状态参与,获得新知和创造发明,就要接受集中注意力的训练,而只有专业知识强、思想品德好的学生才有特色的创新能力。然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很多学生在实施为期一年的成员考核制度中,表现出浮躁的心态和急功近利,甚至有的人坚持不下来,这样对培养具有科研攻关能力的创新人才很不利。欲要令学生专心学问科研,教育者就必须注意培养学生的科研攻关精神,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致力于消除学生的浮躁心理。
2.2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是是一种创新思维方式,也是创新思维的主要成分,发散思维具有方向多、范围广、不因循传统和信息独特的特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而“发散点”是培养发散思维的关键,材料、问题、“原”和现象都是“发散点”。如有的题是多解的,那就可以利用它作为发散点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也要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多猜想、对比、联想,这也有助于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3 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3.1 积极开展电子科技竞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科技竞赛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很有帮助,例如,“挑战杯”在促进青年创新人才成长、深化高校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因此,教育工作者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比赛,对进行很专业知识扎实、富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进行专门的培训和辅导。然后,从中挑选一部分学生参加“挑战杯”和全国电子设计大赛。
3.2 从大一开始开展专业培训
电脑操作能力、器件识别和选型能力、电路分析能力、仪器仪表操作能力、开发工具应用能力、PCB绘制能力、专业软件操作能力,是电子信息类专业应该具备的实践动手能力。然而这些专业知识到大三才接触。所以,学校可以利用假期开展相关的专业培训,从大一就开始培养,提高学生的质量及培养创新能力。为了让学生提前掌握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可在平时的学习时间中,让高年级学生予其辅导,并从中挑选出优秀的学生让其加入创新实验室,进一步辅导,提高创新能力。
3.3 借助企业共同培养,积极开展校内各种科技竞赛、学术活动
只有少部分人能全国性的竞赛,学校可自行组织或联合企业开展科技竞赛,为学生提供锻炼机会,给予优秀参赛者一定的物质、精神鼓励。除此之外,如若有条件和能力,学校可以推荐在校优秀本科生参与企业相关项目的开发,联合企业共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校还可以经办各种学术活动,开设创新系列学术报告会,让学生学师的独特见解、优秀品质,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了解最前沿的学科动态,可为后期的科技创新活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当代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希望,肩负着发展中国特色社会的重任,如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高校不断探索与实践,所以培养当代大学生的创新能力任重而道远。中国的创新由大学生的创造,中国要应对对经济全球化、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高校就要确立现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培养适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和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发展做贡献。
参考文献
[1] 沈剑敏,陈强,管利萍.培养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探索与思考[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09-110,157.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3
一、培养教师的创新意识
传统的数学教学是教师讲授,学生吸取知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师处于主动地位,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和新教改的要求不符合,但是并不违背教师传授知识的初衷,从传统教师的教学主体地位来看,教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走出传统数学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具有引导作用,因此,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第一步放在培养教师的创新能力上,必将对以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教师在驾驭教材的方法上要创新
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材的讲解上要与时俱进,将新鲜的事物和教材相结合,将学生好奇的问题引入课堂,尽可能的将新鲜的血液注入到数学教学中,力图把数学复杂的公式和图形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与时俱进的把握教材是教学取得成功的第一个环节,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教师与学生关系要良性循环
在当前教学中,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教师是教学中的引导者,教师要时刻铭记这层关系,切记主客颠倒。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将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转交给学生,使学生自主的完成课堂和吸取知识。同时,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与学生相处,将学生是为自己的孩子、朋友甚至是至交,给学生一定的个人空间,与学生建立起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的良性关系。
(三)教师要从自身角度出发,以自己为榜样
在课堂中对设问题,也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治学的积极态度。教师从自身角度出发,在学生层面树立"好学"、"好问"榜样,这样既从侧面引导学生学习这种精神,也会使这种精神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通过提问、好问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不失为一种良方,而将教师的提问、好问精神贯穿到数学教学中更能有力的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互相学习的关系,更能有力促使师生之间获取双赢。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初中生与高中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可以说正处于叛逆时期,也是各种思维最为灵活的时期,因此在这个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对当前数学学习有促进作用,更会为以后的学习和认知起到促进作用。培养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之前,要帮助他们形成创新思维,用创新性的思维去指导自己的行为,必能事半功倍。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特别是中学生的个性特点。他们整体的特点是好动、思维活跃、思维跳动性大,这就使得略显枯燥的数学课堂很难驾驭,但是这种好动与好思的特点也可以为教师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铺平道路,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始终以一种活跃的思维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二,还要鼓励学生敢于质疑现有知识。质疑现有知识对于思想成熟稳重的教师来说可谓是一道难题,因为教师经过长时间的社会经验,似乎对事物现状或是性质获得了相对多的了解,质疑的声音在自认为了解的基础上略显劣势。但是中学生刚刚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处于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其思想和行为还不是十分成熟,对许多事物还没有理性的认识,感性使他们想知道更多为什么。利用中学生的这种感性认识,将学生这种思维活跃的特点激发起来,引入到数学学习中,从理性的数学知识中将有疑问的地方说出来,再帮助他们解决疑问。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活跃了他们的思维,促使他们形成一种创造性思维。
三、创立新型的课堂
初中数学教学要突破传统数学教学,从过去课堂中解放出来,以课题作为媒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传统的课堂中教师的讲解来说,许多学生已经厌烦了,因此,要适当增加课堂的内容、丰富课堂的形式,以吸引学生的目光,用创造性的课堂让学生产生创新意识。
随着信息化的迅速发展,网络已经不再是陌生的事物,许多初中生对网络的应用程度甚至是超过了许多老教师,因此,试图用传统课堂教学满足当今的中学生似乎已经是不可能的。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将网络引入到教学中,利用声音、图像、动画乃至是电影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用新鲜的事物来进行数学教学,即对数学教学的进行突破,必将使学生在吸取新事物的同时更加喜欢数学。同时,教师还可以寻找其它新奇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例如,音乐教学法,目前,许多学校都有课前一支歌、歌唱比赛等与音乐有关的活动,音乐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和培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且新时期的孩子们对于音乐又有独特的见解,将音乐和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提高学习热情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种创新能力的培养才将是稳固的、长久的。
四、创新要与实践相结合
任何事物要想获得认可就必须与实践相结合,接受实践的检验,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也一样要应用到实践中去,仅仅停留在课堂基础上是不可取的。实践是检验能力的唯一标准,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将课堂之外的事物引入到数学课堂中,使学生在数学课堂中学会的创新能力应用到生活中去,再反过来作用于数学,这种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关系形成后,必将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更好的驾驭课堂。
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源于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并且受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培养方案的影响。随着新教改的不断推进,中学数学将创新能力培养引入课堂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抓好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努力将中学生数学教学的培养方向定为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是数学教学发展的必然方向。
参考文献
[1]黄芬.浅谈初中数学中的创新教学[J].群文天地,2011(6)
[2]刘晓春.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J].河北教育(综合版),2011(6)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4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某一事物产生了浓厚兴趣,就会全身心投入,积极主动地学习、研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激发学生对事物本身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这样,学生探索的兴趣才是持久和浓厚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调动、点拨,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愉悦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就能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饱满的学习热情,满怀信心地进取向上,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激励学生创新潜能的开发.就数学学科而言,教师可根据学科的特点,从数学的生活性、发展性和实际应用性等出发,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点,激发学生兴趣.因此,兴趣是学习的驱使者,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直接动力.例如在讲授九年级第五章“确定圆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问题情境:现有一块打碎的圆形玻璃镜子残片(图略),想重新去玻璃店配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玻璃镜子,请问这块残片还有用吗?怎样去配制呢?这是实际生活中会遇到的问题,学生就会积极主动地带着这样的问题去听课,去思考,学生明白要配一块同样大小的圆形玻璃镜子,关键要知道圆的半径.通过本课的学习就顺理成章地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和运用数学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提高参与意识,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的创新意识从孩童时代开始发展到做大事、创大业的创新人才是极为漫长和艰难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创造性思维的源泉.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作为中学数学学科的教师,一方面要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给学生提供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和时间,让他们的思维更加敏捷,不再拘泥于顺着老师的思路走,而是畅所欲言、取长补短,充分发挥自我创新意识,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数学学科特点,通过观察和分析,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开展创新思维活动;通过典型例题,引导学生推广探究;通过新知识,引导学生求新探究;通过快捷思维训练,引导学生直觉探究;通过奇思妙想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引导学生求异、求巧探究等途径,以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挖掘出他们创新的潜能.
三、重视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各种思维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就要求我们要大胆抛弃“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先学后教,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模式,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正确认识教与学的关系,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采用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发现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问题式教学法、指导自学式教学法、讨论教学法、开放式教学法、专题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等.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针对不同的课型而不同,有时几种方法交替使用.如讲七年级的“立方体的表面展开”一节时,我采用“讨论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正方体纸盒,再用剪刀沿棱剪开,展成平面,然后小组讨论能展成多少个不同的平面,并用竞赛方式激励学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这样,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兴趣盎然,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在以上教学方法中,问题式教学法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中显得尤为重要.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了“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的提法,它深刻地提示了疑、思、学三者的关系.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多教少问,学生多“接受”少思考,表现为“满堂灌”和“注入式”的教学形式.即使有少部分问题,也仅仅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回答问题,而不给学生提供自行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机会.问题教学法是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他们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推理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求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使用这种方法时,学生掌握的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创造新型教学手段,改善课堂教学创新的条件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5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创新能力;方法
学生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重要之地,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从小做起,在小学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也是一个重要培育环节。同时,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对数学课堂教学积极的改革和探索。下面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来简要的谈谈。
一、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创新激情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能不断学习的巨大动力和推动力。所以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求知欲,促使学生不断的进行创新思维训练,进而会慢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而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一定要通过适当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和艺术,所以教师要严格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来选择数学教学的方式,慢慢的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创新因素,做到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促进小学生创新素质的不断发展。同时,由通过恰当的教学手段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会不断的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样就会学生使创新之路不断的发展。
在数学教学中要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为简单的就是进行多多解的练习题。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同解变题的题目给学生练习,慢慢的就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创新思维
想要激起学生创新的火化,就要找出学生的疑点;而学生追求的动力,则是要学会不断的追问,这两个是学生形成创新思维的前提。世界上很多发明创造也都是从疑难问题开始的,所以在额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从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强等特点来考虑,进而把质疑、解疑环节作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要寻找到正确的策略来鼓励学生质疑和指导学生解疑。
首先,对于那些简单的问题就提倡学生自己解答。毕竟在日常的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提出的大部分问题都是一般性的没有多大的难度,因而老师不应该给予学生解答而是应该让学生自己解疑,慢慢的就会树立起自己学习数学的信心。
其次,就是难点问题的讨论要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在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如果遇到了一些疑点或难点问题,应该给予学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在思考讨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的解开疑惑,在探索讨论中有新的发现和创新。例如,在上到物体的表面积的章节时,为了让学生自己了解什么是表面积老师应该让学生自己摸摸课本、木积的表面等直接感知。由于教师举的一些例子都是一些规则的长方形,学生也会比较容易看出面积的大小,这时学生自己也会发现一些疑问:为什么有些东西的的表面积时不一样的?像文具盒的表面有6个都是长方形的面,一个足球的表面是什么形状?等一系列的问题就会浮现在脑海中。如果学生还把问题提出来了,那么让他们进行讨论,按照自己的理解方式对表面积有自己的独特见解,进而慢慢得出正确的结论,获得问题的正解。
三、营造民主的和谐的课堂气氛,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学生能有效学习课堂的重要保障条件,而也只有和谐的氛围才能让学生没有拘束的进行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才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
而想要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首先就是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这是达到民主和谐的基础。其次,就是师生之间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觉得教师不仅仅是他们的师表更是他们交心的朋友。再次,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和谐、友好的竞争关系。其实每个学生都有强烈的创新欲望,都充满了好奇与幻想。因此要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慢慢的他们就会善于创新。
四、让学生勤于动脑,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实物和模型,通过自己的演示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再采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方法,人人都能参与到其中来。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动手和动脑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方法,慢慢的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例如,在上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下去准备平行四边形的实物,把平行四边形拼接成一个学过的图形,然后让同学们相互检查讨论。之后,老师可以进行提问来引导学生,例如:是不是每个平行四边形都可以剪拼成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后,它的面积大小有没有改变?通过这样的提问慢慢来教学生怎样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五、巧妙的设计数学习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练习题是教学课堂的重要环节,所以对习题的设置要特别的注意。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出了教材里的一些基本习题外,还要科学的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题,来促使学生的积极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此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对数学问题进行丰富的联想,积极主动的探索,鼓励他们去开发新的思路,创造出新的设想,提出独特的想法和见解。例如:在上到认识人民币的课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这样的问题:关于人民币,谁能把自己对它的理解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就会纷纷的给出自己的答案,这样大家相互影响、相互影响,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的帮助的。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注重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寻找到适合小学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设计疑点和难点,给予他们培养创新能力的摇篮。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就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数学教学的一个宗旨,把它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相信只要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就会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其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林春琴;;让美术课堂充满活力[J];新课程(中);2011年05期
[2]李国香;;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1年24期
[3]余灵芬;;让提问语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J];快乐阅读;2011年02期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法范文6
关键词:小学美术;创新能力;培养方法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而言,是极有好处的。它不但能让学生通过学习回顾旧的知识并掌握新的知识,同时还能将这种学习的方法运用到以后的新知识之中。不断地学习,让学习活动变得更加轻松、顺利。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1.积极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知识的兴趣
实现美术教学中学生知识兴趣的培养,首先要求教师要用心地安排上课的内容,与学生的兴趣爱好相结合,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其次要认真选择教材内容,选择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触动学生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内容。例如,对于小学人民美术出版社第二册第14课“下雨了”的课堂教学中,从孩子天生喜欢嬉水这点出发,选择下雨天来安排这一课的教学,让学生亲自感受下雨的情景。具体来讲,首先可以通过以前的录像或多媒体录音,让学生在教室里先回忆他们心中下雨时的情节,说说自己的感受。然后带孩子们到室外亲身体验下雨的感受,孩子们在看、听、说、触、玩的基础上对下雨的情景有感而发,通过亲身感受,倾听和亲近雨,来说说下雨时他们自己的感受和自己最想做什么,使学生学习和创作的热情高涨,这样一幅幅生动而有趣、富有创造性、内容又新颖的画面就在孩子们的笔下完成了。
2.学生要培养创新思维和逻辑思维
创新总是会和逻辑有关,但是逻辑并不是创新的全部,创新需要逻辑的参与,以实现一种更加理想的状态。因此,创新必须做到突破思维定式,才能够真正意义上地拓宽思维的领域。小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重要阶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对事物的整体辩证的认识,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小学美术教育中,逻辑并不单单与科学挂钩,随着社会的发展,逻辑对于美术教育的作用也在日益凸显出来,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众所周知,儿童作画开始都是凭借他们原始脑中的印象来画,常常是别人怎样画他也怎样画,缺乏独创性。这就要求要对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给予足够的重视,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将想象力与创新性思维结合,是现代美术教育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正是基于此,不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将学生看似荒诞的想象同他们的创新性发散思维相结合,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就很关键了。首先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主动参与到制作的过程之中,许多创新和想象就会在这种过程中不自觉地产生。具体就是要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独立制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其次要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将这种创新精神融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不断训练和强化这种能力,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其中的快乐,从而满足自己的需要,达到一种理想的状态。
3.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为了能适应现代教学的目标要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具有创新精神,有能力了解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各种问题,也有能力去解决所发生的各种新情况,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不自觉的环境中得到创造性的发展。其次教师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孩子的身心发展以及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和蔼可亲的态度、温和的语言、诚恳热情的指导,这些对于学生敞开心扉,宣泄释放自己的真实情感都有很重要的意义。正确对待学生作业中的优缺点,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优秀的学生,耐心地疏导和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此外,儿童作画始于自身印象的特点,使得教师领画、带画,示范作用凸显出来。教师千万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审视学生的美术作品,用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否则学生会失去创造中的自由意识,失去学习美术的兴趣。
经过多年美术教育实践经验总结,从中得出以上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的能力,不断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的良性发展,不断创作出新的艺术作品。真正使现代美术教育的发展适应学生创新性能力的发挥。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