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1
关键词: 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 梁式转换; 5级人防地下室; HRB400级钢筋
Abstract: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experience in the practical work, discusses the structure of a residential engineering system characteristics, structure concept design,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and new material selection, analysis and the discussion of a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of the system design, including the conversion layers of main design and weak parts of the treatment measures.
Key words: a part of the frame shear wall structure; Beam type conversion; Level 5 civil air defence the basement; HRB400 reinforced level
中图分类号:TU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 前言
框支剪力墙结构是指底层为框架柱, 上层为剪力墙的结构。底层的框架结构可使建筑平面灵活布置, 适用于商场、餐厅、会议室、活动中心等大开间的公共建筑设计;上部的剪力墙结构整体性好, 侧向刚度大, 水平位移小, 多用于住宅、旅馆等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楼板为转
换层楼板, 需采取措施增强该层的整体性及刚性, 以减小整个结构的上下刚度差异。现代化高层建筑设计趋向功能多元化, 要求居住、办公、饮食、商业一体化, 因此这种结构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二、 工程概况
该住宅区建筑面积约28.6万m2,本工程地下2层, 地面以上6栋32层的塔楼,呈弧形分布,塔楼地面以上高99.90m。首层架空, 二层为结构转换层,以上为住宅标准层, 地下室连成一体,其中A1~A4塔楼地下二层为5级人防地下室。本工程为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A级高度的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属复杂的高层建筑。
三、 主体结构设计
3.1 结构体系特点
⑴平面不规则: 本工程整体平面布置呈圆弧形,地面以上由6 栋32 层的塔楼组成。各塔楼平面均呈“十”字型,中部圆形的钢筋混凝土筒体为主要的抗侧力体系,伸出的各翼由几种不同的单元组合而成,与筒体连接部分较窄, 向外逐渐变宽, 属于平面不规则类型, 详见图1、图2。
⑵竖向不规则: 地下室及首层为框架结构, 由混凝土柱承受竖向荷载, 以上各层为剪力墙结构, 由剪力墙承受竖向荷载, 2层平面为结构转换层, 采用梁式转换,属于竖向不规则类型。
图1 首层结构平面
图2 A6 栋标准层结构平面
⑶人防地下室: A1~A4 塔楼地下二层为5级人防地下室,其顶板( 即地下一层楼板) 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为100kPa。地下室底板则需承受地下水反压力, 根据场地的地下水位及地下室的埋深, 地下水位设防标高为- 2.50m,底板的浮力达70kPa,需采取有效的抗浮措施。
⑷超长混凝土结构: 弧形地下室整体相连, 长度超过400m,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温度应力使混凝土产生开裂。
⑸结构转换层及塔楼中筒与各翼之间的连接均为该工程的薄弱部位, 其计算分析和处理措施是设计的关键和重点。
3.2 结构概念设计
本工程框支框架的抗震等级为一级,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二级。
⑴为了加强整体结构刚度, 本工程采用部分剪力墙框支、部分剪力墙落地的形式, 形成底层大空间框架-剪力墙结构。因框支剪力墙承受的剪力大部分要通过楼板传到落地剪力墙上, 故把落地剪力墙布置在各塔楼的中部, 围成圆形的筒体, 在转换层以下筒体外墙加厚为500, 内墙为300, 混凝土强度等级提高为C60, 有效地加大底层剪力墙的刚度和承载力, 使整个结构上下刚度差别减小, 也增强了整体抗扭能力。
⑵在转换层以下的框架结构中, 塔楼部分的柱子作为上部剪力墙的支承也相应被加强, 采用C60、截面为800×3000、φ1400 等的钢筋混凝土柱, 加大底层刚度。上部的剪力墙结构, 整体性较好, 有较强的抗侧力和抗扭能力, 但为了避免墙体自重过大, 部分剪力墙向上收窄, 厚度从300 减小为250 和200, 从而减少给底层框架结构的负担, 有利于整体结构的稳定性。
⑶底板承受着较大的浮力, 厚度取500, 塔楼部分,待主体结构完成6 层后, 建筑物的自重可抵消地下水反力, 裙楼部分, 则在柱下用抗拔桩( 入岩深度≥3000) 抵抗浮力。人防地下室顶板的等效静荷载标准值达100kPa, 板厚取250, 在人防设计中, 在核爆动荷载和静荷载同时作用或核爆动荷载单独作用下, 材料取动力强度设计值, 如钢筋动力强度设计值为静荷载作用下设计值的1. 2~1. 5 倍, 混凝土为1. 4 倍。
⑷本工程结构长度较大, 故几处设置了防震缝和后浇带。6 栋住宅塔楼在二层楼面每隔2 个塔楼用防震缝分隔, 每两个形成双塔结构。地下室整体相连, 沿地下室弧线方向每隔约50m设置一条后浇带, 将地下室分为8块段施工。控制混凝土的配合比, 减少水泥用量和用水量, 掺粉煤灰和合适的外加剂, 降低混凝土水化热, 适当增加配筋率, 防止温度应力使混凝土产生开裂。
⑸塔楼中筒与各翼之间的连接是整个结构的薄弱部位之一, 各标准层均为不规则平面, 结构计算采用分块刚性楼板假定。为了克服塔楼的扭转反应, 标准层采用剪力墙结构, 适当增加剪力墙数量, 增加结构的抗扭刚度; 尽量加大中筒与各翼连接楼板的宽度, 连接部分楼板加厚到150, 并在平面适当部位设置拉梁将各翼连成整体。
⑹转换层的设计是该结构设计的重点和难点。2 层平面是本结构的转换层, 是底层大空间与上部剪力墙之间的过渡层, 采用梁式转换, 部分落地剪力墙在该处都予以加强, 使转换层、下的侧向刚度比减小而满足规范的要求。该层楼板厚度取200, 框支梁最大截面为1400×1800, 因支承上部墙体, 框支梁承受很大的剪力,需在梁支座处加腋, 并增加梁箍筋数量, 提高抗剪和抗
图3转换梁水平加腋大量
图4 转换梁节点大样
扭能力( 图3) ; 纵向钢筋也需加强, 提高承载力; 当梁宽大于框支墙柱宽度时, 在节点区域内另加竖向拉结筋勾住梁底、面筋, 增强转换梁刚度( 图4) 。对受力较复杂的转换梁, 则进行有限元分析, 并按应力进行配筋设计校核。
3.2 结构计算分析
本工程结构分别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及《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三维分析与设计软件TAT》进行计算。SATWE 采用空间杆件―墙元模型, TAT 采用空间杆件―空间薄壁杆模型, 分别按单塔和双塔楼考虑计算( 单塔计算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 双塔计算内力及配筋) 。SATWE 程序计算时, 塔楼各翼采用分块刚性楼板假定, 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取两个主轴方向和45 度方向计算地震作用。考虑平扭耦连计算。计算参数的确定:
⑴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 场地土类别为Ⅱ类, 考虑偶然偏心, 取18 个振型。
⑵基本风压值ωo=0. 60kPa, 地面粗糙度为C类, 风结构位移及内力计算结果表
载体型系数取μs=1. 4。
⑶结构周期折减系数取0.85, 阻尼比为0.05。结构稳定验算满足高规要求, 并且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上表为A5、A6 栋双塔结构的SATWE 位移及内力计算结果。
从SATWE 计算结果分析可知, 主体结构对地震作用及风荷载作用的反应是正常的, 结构自振周期、位移、地震力均控制在规范允许值范围内, 振型曲线正常, 说明本工程的结构体系是合理的, 采取的抗震措施是有效的。
四、 新材料
本工程除了沿用传统的HPB235 级和HRB335 级钢筋外, 考虑结构的复杂性、材料性能、施工技术及经济性等各种因素, 增加( 采用) 了新型钢材―HRB400 级钢筋,应用于梁柱纵筋、剪力墙主筋及地下室底板钢筋。此钢筋强度为HRB335 级钢筋的1.2倍, 减少钢筋配置数量,却可提高结构承载力, 施工方便, 既经济也实用, 现在很多复杂的高层建筑都拟用此种新型钢材。
五、 结束语
该地区住宅临江耸立, 外观豪华, 宫廷特色设计, 功能齐全, 室内布置实用美观, 处处散发着贵族气息, 是现代高尚住宅的典型。通过这个设计我深深体会到, 结构专业需配合各个建筑的设计特点, 选用最佳的结构形式, 最适合的材料, 采取最有效的措施进行设计。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2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的深化改革,水利工程市场竞争激烈,为了竞争取胜、占领市场、赢得效益,投标人必须依靠自身优势,积极参加工程投标,同时,投标施工组织设计在技术指标中占相当重要地位,是投标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因此必须重视和加强投标阶段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和使用。
一、施工组织设计投标阶段的作用
投标施工组织设计是投标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包商为了中标而根据业主的要求和施工需要编制的。它的作用不仅是用于指导工程施工,也展现投标单位的技术水平和施工经验,看其是否具备承担本工程的实力,又能反映投标单位的组织水平和管理能力,因而还有以下两个方面主要作用。(1)论证作用。在技术上、组织上和管理手段上论述满足投标书中投标报价、施工工期和施工质量三大目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2)承诺和要约作用。对招标文件提出的要求(要约)做出明确的、具体的承诺;对工程承包中需要业主提供的条件提出要求(要约)。施工组织设计在投标阶段即已形成(即投标施工组织设计),但合同签订后,承包方还需根据合同文件的要求和具体的施工条件,对其进行修改、充实、完善,形成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
二、施工组织设计对投标报价的影响
(一)施工导流标准和方式
施工导流是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组织设计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和总进度计划,在整个工程投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如我省某大型水利枢纽,导流工程投资约占整个工程静态总投资的4. 7%。导流工程中最重要的是要确定导流标准和导流方式。一要根据导流建筑物的保护对象、失事后果和工程规模,确定导流标准,导流标准过高则投资较大,标准较低则施工安全无保障。二要根据河流水文特性、地形地质条件、施工工期、能否结合永久建筑物、适应通航供水、施工各环节的衔接等条件,进行同精度的技术经济方案比选,确定选择一次拦断河床围堰或分期围堰导流,与其配合的包括明渠导流、隧洞导流、涵管导流以及施工过程的坝体底孔导流、缺口导流和不同泄水建筑物的组合导流。就围堰来说可选择土石围堰、混凝土围堰、钢板桩格型或钢管桩格型围堰等。不同导流方式、不同的导流建筑物结构型式和不同的导流组合,对工程造价影响巨大,应慎重确定。
(二)施工挖运设备的选用
开挖和运输是土方工程施工两项主要过程,承担这两个过程施工的机械是各类挖掘机械、挖运组合机械和运输机械。
水利水电工程直接费由人工费、材料费和机械使用费构成。其中机械使用费主要根据施工方法确定。因此,施工中各种开挖和运输设备对土石方单价影响较大,合理选择施工机械设备成为必然。机械设备的选择与施工方法有关,一个重要原则是要保证提高施工效率,不能采用落后、淘汰的施工方法和施工机械或甚至采用人工为主进行施工,人为提高工程单价,这些都是不合理的做法。施工中, 挖掘机械的种类较多,按工作机构可分为单斗式或多斗式两类。挖运组合机械是指由一种机械同时完成开挖、运输、卸土任务,有推土机,铲运机及装载机。运土机械主要有:无轨运输、有轨运输和皮带机运输等。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时,应根据不同的土石方开挖方法和要求,来选用合适的施工挖运设备。
(三)混凝土施工设备选择
大中型水利水电项目一般存在大量的混凝土工程,如各类砼坝、厂房、隧洞、溢洪道水闸、泵站等,此时,混凝土的单价就成为影响工程投资的重要因素。影响砼工程造价的因素包括混凝土拌制、混凝土运输、混凝土浇筑方法等,这其中最主要又是各种混凝土拌制设备、运输设备、浇筑设备和方法的选用。对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来说,一般现场拌制比采用商品混凝土便宜,自动化拌和楼拌制比小型搅拌机便宜; 对于施工强度较大的大坝砼运输,采用窄轨铁路配合门式起重机比用汽车运输合理; 对于砼用量不大的,可根据施工条件采用搅拌车运输、泵送砼也是适宜的;小型工程根据条件分别选用小型移动式搅拌机,配合汽车、拖拉机、甚至胶轮车运输也可能合适。总之,混凝土设备要根据不同的道路条件和施工场地,结合施工强度、数量、气候和砼浇筑技术要求,进行技术经济方案比选后确定。
(四)开挖料的利用问题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的开挖是大量存在的,而水利水电工程主体结构本身又可能要大量使用土石方,例如土坝、土堤的填筑、截流工程,各种混凝土砂石骨料的加工、场地平整工程等都要大量用到土方和石方,开挖料的利用对保持挖填的平衡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合理利用好开挖的土石方,不仅可以减少弃渣,减少征地和运输成本,而且可以降低造价,节省投资。当然是否能够利用开挖料,利用多少,还要看开挖料的质量能否满足设计要求,因此做好工程地质勘查工作,高度重视施工地质情况,最大限度地利用开挖料是降低工程造价的一个重要举措。造价人员要加强与主体设计、施工组织设计和地质勘查技术人员的沟通,熟悉开挖料性质和利用的比例,是降低造价,合理确定工程投资的重要保障。
(五)施工交通运输道路
施工交通运输可分为对外交通和场内交通两部分,对于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来说,施工交通工程是构成工程投资的重要部分,对外交通运输方案应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水利水电工程场内外公路工程有着运输量集中、运输荷载大、运输车体宽、运行速度慢、受工程所在地形、地质条件影响深、运行时间短等特点。因此考虑的主要因素有:能否充分利用工程所在地的交通设施、施工期运输量、大件运输需要、与国家交通网的连接、场内外交通衔接、交通工程造价等。对外交通原则上采用公路运输,有条件应考虑水运、铁路、公路联运等方式。场内交通应结合工程永久需要和施工临时需要布置,合理连接工地内各工区、当地材料产地、弃渣场、各生产生活区之间的交通联系,做到经济合理、运行方便、干扰较少、施工期短。
三、施工组织优化设计
(一)施工组织设计方案的优化
合理的施工方案是指导整个施工组织设计的核心部分,其质量直接影响着施工的组织以及施工的工期。在比选施工方案的时候,应当考虑两方面的因素。第一,应当对施工方案进行定性分析,一个施工方案的优劣,应当综合考虑工期、技术的可行性、施工的复杂程度、安全可靠性是否能够保证、人员与设备是否满足施工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还要考虑季节性的影响。第二,对于施工方案还应当进行定量分析,对施工工期指标、单位建筑面积的造价、成本指标分析、投资金额的计算等各个造价经济方面的数据进行定量分析。最终在确定施工方案的时候,还应当用比较法、排序法以及设备选用法等方案对各个施工方案进行综合比较,最终选择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与工期,还能够在经济上取得最高效益的施工方案。施工方案选择原则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竞争力、简化施工的工序与施工时间,尽量将企业的新技术应用到施工当中,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标准化、机械化的水平,对施工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点控制,并从各个方面采取措施,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施工组织设计进度计划优化
施工进度计划是施工现场各工序施工活动在时间上的具体体现,应依据施工方案和施工顺序进行编写,将各工序的施工顺序分别列出,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各项工程的具体安排。
现场的施工进度计划一般情况下使用横道图或网络图来表示。横道图的优点是比较简便而且形象美观,画法简单,作业的工序排列比较整齐而且清楚,缺点是计划性与主观性居多,很难看出复杂的施工全部署,关键工作不够明确,也不能表示出机动时间,也比较难以进行优化设计。相比横道图,网络计划图的优点就比较明显,其时间参数的表达比横道图要丰富的多,能够通过时间参数计算出工作开始的最早时间、计划最早时间、最早结束时间等,能够找到关键的节点、找到非关键的工作进行优化,明确工作的重点,将非关键工作中的人员、资源与时间的消耗转移到关键工作中去,保证节点工作完成,保证施工的工期符合施工需要,节省资源。
(三)施工组织设计管理技术优化
施工现场的管理人员和施工队伍都应当做到少而精,在管理中要普及专业化素质,一方面提高广大技术管理人员的认识,使之转变观念,努力提高专业素质,提高专业化水平; 管理人员和工人都应当具备多种技能,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大局观,对企业的精神加以贯彻落实,做到对于施工的工期安排与进度安排熟悉,并对施工方案以及交底了如指掌,使各个工序的交接井然有序,防止时间的浪费。这样做能够降低企业的施工成本,因此做好管理技术的优化是管理与技术的结合,能够有效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施工组织设计作为项目管理的规划性文件和指导施工全过程各项活动的技术经济的综合性文件,综合了工程施工中进度控制、质量控制、安全文明控制、环境保护控制、现场管理、成本控制、人、材、机等各项生产要素管理的目标及技术组织措施,只有严格按照施工组织设计文件管理和控制现场工作,才能实现质量、成本和工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刘亚莉.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投标书的编制技巧[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4,05:273.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3
关键词:水利工程;设计;概预算;编制
中图分类号: TV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水利工程建设关系到国家的水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概预算作为水利工程项目的指导性文件,其编制状况直接影响到水利工程的投资决策、成本控制与管理。伴随着现代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完善、计价方法与计价依据的改革,现代的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已经由原来传统的指令性文件演变为指导性文件。作为工程指导性文件的概预算,其科学的编制可以有效的节约工程资金投入,降低工程造价,还能有效的控制成本,对水利工程意义重大,是水利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设计阶段概预算编制的重要性
工程概预算是指对各类价格进行编制预测以拟建工程造价。按照编制阶段、编制依据、编制目的等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概预算划分为设计概算、施工图预算、施工预算等不同类型。其中设计概算是指设计单位在投资估算控制下根据初步设计方案及说明制定的概算定额及各项收费标准,其实就是按照设计要求对工程造价进行的概略估算,它是工程项目投资的最高限额;施工图预算又叫施工图设计预算,是设计单位完成工程设计工作后进行的建筑安装工程造价编制,它应控制在设计概算确定的造价之内;施工预算是指施工单位在施工阶段,根据施工定额、单位施工组织设计、工程施工方案、工程成本技术组织措施等,对完成一个单位工程中所需的人工、材料、机械消耗量及其相应费用进行的计算与确定。
水利工程项目是保障我国水利疏通、运输及水电开发的关键工程。水利工程设计阶段的概预算编制是整个项目工程的指导性文件,对工程项目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水利工程概预算是施工技术、施工管理、财务管理等的基础。做好设计阶段的概预算编制工作是工程项目投资决策与管理的关键,概预算编制是水利工程施工单位与投资单位进行成本监督的重要依据。有效的概预算编制可以为工程项目相关的企业提供科学的成本管理,进而提高工程利润,调动企业综合管理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概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
当前概预算编制工作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工程的质量,并造成施工造价过高等问题。概预算编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概预算编制过程中,编制依据参考不严格的现象较为严重,甚至还出现了编制依据缺失的现象。概预算编制是有施工方案等作为编制依据的,施工方案等能够在制定概预算编制时提供依据,是基础性的环节,但是有些水利水电工程在概预算编制过程中却并未参考依据,严重影响了概预算的科学合理性。
诸如编制依据缺失的问题的还有编制步骤不严格,综合评估体系不到位等,这些问题都影响到了概预算作为指导性文件的全面性与科学性。其中最严重的是概预算编制时会采用的抽签定标法,这种方法的运用影响了概预算的客观性,在无形中增加了概预算制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以上的问题从本质上还是项目单位对概预算编制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
加强概预算编制的措施
水利工程概预算编制是设计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决定着工程的结构设计与管理工作。作为建设管理工程的依据,概预算编制必须在质量上严格把关。做好概预算编制质量工作需要以下几个方面的加强措施。
第一是选择正确的编制依据。概预算编制的依据是有严格规定的,否则将会影响到概预算编制的质量。选择概预算编制必须遵循国家、国家水利部门、地方主管部门制定颁布的相关法律法规。此外概预算编制参照的依据文件还包括当地政府或职能机构的补充性规定及相关文件。
第二是在熟悉工程设计图的基础上,制定准确的概预算编制。熟悉设计资料是编制人员进行编制工作的前提。编制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设计资料、设计结构及设计意图,在认真核对设计图纸与相关项目表格基础上,开始项目的概预算编制。期间概预算编制人员如果发现设计图纸中的工程细节条目与预算编制不一致时,需要对设计图纸做进一步的计算与补充,对设计文件上涉及到的施工方案进行必要的补充完善。
第三,概预算编制过程中要加强设计图纸的参考程度,概预算编制人员要依据设计图纸进行准确计算。概预算编制中不仅包括设计图纸罗列的项目预算,还要对设计图纸中未涉及到的但在实际的项目施工中可能发生的项目进行预算编制。因此概预算编制人员要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运用概预算的专业知识进行全面的概预算编制。
第四,工程施工前进行外业资料的调查,外业资料调查工作关系到概预算编制的质量。外业资料的调查需要与水利工程外业勘察同步进行,在外业资料调查时要做到全面,将调查资料覆盖到与水利工程相关的所有资料。编制人员要正确掌握水利施工设备、施工规格等各方面的知识,并了解基本的施工物件的价格,以方便预算编制时使用。此外,概预算编制人员明确有关设备材料预算价格的编制原则、构成形式和计算公式等。
第五,加强施工方案的分析,所谓施工方案就是按照科学且经济的原则确立的项目施工的施工工序与方法。施工方案中会确定相关施工机械与施工条件,研究分析施工方案可以帮助概预算人员了解施工中可能用到的工具、机械等,进而将这些在施工方案中用到的物件纳入概预算编制的范围。
第六,施工环节要伴随概预算不断调整。水利水电建设项目具有工程规模大、涉及面广、工期长、地质条件复杂、技术要求高等特点。这些特点就要求概预算编制符合有关规定的要求,并加大审查。在工程建设中针对超出概预算控制投资的部分将随时补充进概预算编制中。
结语:
水利工程具有受力条件复杂、工程量大、工程周期长的特点,这就加大了设计阶段的概预算制定的难度。当前概预算的制定工作中,在编制依据、编制步骤、评估体系方面都存在着问题,针对问题要严格概预算制定的步骤,并不断提高概预算的质量。
参考文献:
[1]鄢雪原.水利水电工程概预算编制与应用分析[J].广东建材,2011(14)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4
【关键词】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 工程施工阶段管理 意义 不足 对策
正文
1、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管理的重要意义
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管理对加速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物质基础,发展科学文化教育事业,提高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级政府部门正抓住机遇,调整思路,大力发展经济和促进各项事业的建设。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管理也按照“公共财政”和市场经济的要求,水平大大地提高,政府投资建设稳步进行。
现今经济形势下,对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能够促使相关人员重视施工阶段的重要性,从而进行科学管理,树立工程质量意识,为国家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因此,对工程施工阶段进行科学可行的管理,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我国建设工程市场经济迈向成功的保障。
2、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管理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效果,但是,面对复杂多变的建筑市场,我们仍然不能放松警惕,要时刻把工程施工阶段管理作为重中之重来抓,大力推进工程施工阶段的科学化管理。因此,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阶段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2.1 工程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管理执行不够规范
部分工程签证单存在现场代表对施工单位上报的现场签证单仅签名,未对工程量、费用计算标准签署审核确认意见,建设单位未盖章确认;部分工程签证单,现场代表和建设单位均未签署审核意见、未签字、未盖章确认;部分建设项目的设计变更存在未按规定及时报批;部分工程存在工程完工后设计变更才补报批甚至个别工程存在工程结算报送审核时设计变更仍在补报批的现象;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现场签证不合规,手续不完整。
2.2 建设项目的主要材料价差调整执行不够规范
根据房屋建筑与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统一施工风险费用调整办法的规定,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实行当月计量、计价,并就价差补偿问题应及时签订补充合同或协议。部分建设项目其施工期与合同签订当期主要材料价差上涨或下降幅度超出了范围时,项目建设单位均未按规定与施工单位签订材料价差调整补充协议,也未与监理单位共同确认施工期间每个月可调整价差材料的实际使用数量。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材料价差调整执行不到位。
2.3 工程资料收集不完整、工程竣工结算不规范。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的现场签证及中间验收等资料均由施工单位保管,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对这些资料(尤其是涉及造价变更的签证)及时存档,工程内业资料收集不完整、管理不规范。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后一个月内未将完整的工程结算资料报送审核,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工程竣工结算不规范。
2.4 勘察、设计和监理单位履职不够到位。
勘察人应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发包人的任务委托书及技术要求进行工程勘察,按本合同规定的时间提交质量合格的勘察成果资料,并对其负责。勘察单位的履职情况最终体现在勘察报告的准确性,勘察报告的失真将引起设计变更、延长工期、增加投资或损失浪费。可项目的勘察报告与现场实际不符,使项目因地质变化进行重大变更,造成造价不断增加,勘察单位的履职不够到位。
设计人应按国家技术规范、标准、规程和发包人提出的设计要求,进行工程设计,按合同规定的进度要求提交质量合格的设计资料,并对其负责。除建设单位主动要求设计变更外,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因设计单位的错误、遗漏或功能设置不合理而引起的设计变更较多,造成了造价增加、工期延长,增加了政府的投资成本。设计单位的履职不够到位。
监理单位均未对可项目调价差材料每月实际发生数量进行确认,未对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进行审核,造成工程结算资料未及时送审。监理单位的履职不够到位。
3、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科学管理的对策
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已经日益显现,并且我们也认识到其在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管理中的意义。因此,对待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时,我们应当采取审慎态度,我们不应盲目慌乱,而应当深层剖析产生问题的症结所在,使我们对这些问题有一个全面彻底的了解,然后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
3.1 加强合同管理
加强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合同的管理,对合同条款逐条认真把关,在合同中增加对可能出现重大失误的勘察、设计、监理、施工单位进行经济责任追究的可操作性强的条款和约定,确保合同内容严谨、完善,减少投资损失浪费;建议试行勘察与设计捆绑招标制,对勘察、设计单位的违约责任一并追究,规避勘察单位、设计单位互相推诿。规范施工合同管理,在规定时间内及时签订合同,及时收取履约保证金。
3.2 加强工程造价控制管理
强化造价控制意识,尽量减少不合理的设计变更,按照总投资限额控制造价;强化设计、勘察单位的履职责任,对因勘察、设计失误造成工程造价变更,要严格追究勘察、设计单位的相应经济赔偿责任;强化监理对造价的控制责任,在合同中制定可操作的条款对监理在造价控制方面的职责和责任加以约定;建议配备或聘请工程造价专业人员对项目造价进行控制,重点对现场签证、设计变更等引起的造价增减、工程款的支付及施工单位报送的结算进行审核把关,切实控制造价,减少投资损失和浪费。
3.3 加强工程施工管理
加强对基建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的学习和贯彻落实,严格按规定抓好设计变更、现场签证、材料价差调整、工期确认、工程实际完成量认定等重点环节工作,促进建设工程管理规范化。
3.4 加强工程资料收集、工程竣工结算工作
高度重视工程资料的收集管理,指定专人负责对审批文件、合同、设计变更、现场签证及技术资料、会议纪要等完整的工程原始资料进行收集管理,确保结算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要加强工程竣工验收、竣工结算工作,及时办理工程竣工结算审核工作和竣工财务决算工作。
4、结语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实现对其的科学管理,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在工程施工阶段难免出现一些问题或不足,我们应当共同努力,正视问题,克服困难,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增强职业责任感,有针对性的做出及时的反应,积极运用得当的方法,最终实现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施工阶段的科学管理,确保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工程的稳步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家琪.政府投资项目全过程研究[D].重庆大学.2005.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5
论文摘要:提出了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审美结构及其在不同的设计阶段所具有的诠释特质。审美结构根据诠释认知的审美深度及层面不同可分为城市形态化、城市文本化和城市表现化的三级结构。这三级审美结构的实践途径分别为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
1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提出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或称之为解释论)是基于诠释学、现象学和接受美学等学科研究背景,以“诠释”的思维贯穿于城市设计的全过程,并将诠释学、现象学、接受美学及相关理论的知识点应用于城市设计的意义理解、文本表达及主体创作过程的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的建构。
以诠释学的视角,城市设计是基于意义理解、文化认同、文本诠释和诠释性思维构建的一门“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或称之为“城市空间的诗学”。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是基于城市设计在美学与人文科学的研究图景,是城市设计思维与方法理论与诠释学交叉研究的初步尝试。在这个研究领域中,城市空间是复杂的、多元的;城市的意义是可认知的、可诠释的;城市的形态是可审美的,是可以用语言塑造的认知客体。
2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理论基础
美学与人文科学领域是本文的研究背景。其中,现象学、诠释学与接受理论三大理论构成了本文研究的理论主体。
2.1 诠释美学
在美学领域,谈论艺术作品的理解问题是诠释学争论的焦点。伽达默尔有意将系统的审美问题转变成艺术经验问题。伽达默尔认为,在经验所及并且可以追问其合法性的一切地方,去探寻超出科学方法论控制范围的对真理的经验。这样,精神科学就与那些处于科学之外的种种经验方式接近了,即与哲学的经验、艺术的经验和历史本身的经验接近了,所有这些都是那些不能用科学方法论手段加以证实的真理借以显示自身的经验方式。因此,艺术经验的真理问题的探讨就自然成为我们深入理解精神科学的认识和真理的出发点。
意义是诠释学一个核心的概念。理解是对意义的理解,诠释文本就是诠释文本的意义。意义表征着一种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主要表现在要辩证地处理科学诠释的规范性与历史性、表达功能与指称功能,在文本意义的语形、语义和语用三个维度的辩证统一中建构科学诠释的意义结构(图1)。
2.2 现象学美学
现象学(从字面上说,关于现象的理论)是一个试图如其所显现的那样来描述事件和行动的一个哲学流派。它批评那种只把自然科学所描述的东西视为真实的倾向。胡塞尔现象学的中心概念是:“意识的意向性”[1]。胡塞尔提出的现象学方法是凭借直觉直接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现象是指呈现在人们意识中的一切东西,其中既有感觉经验,又有一般概念。现象的背后还是现象,并不存在着自在的实体,因为实体在现象学中也是意识活动的产物。所以,现象是实体和构造实体意识组成的整体。本质也是现象,只不过是更为一般和纯粹的现象。从现象中发现本质需要凭借直觉,而不能以任何预先的假定为前提。从现象中发现本质的方法实际上是一个意识活动的过程。
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包括3个步骤,这就是:①感性直观,即以出现在意识中的现象为对象,对它进行自然的描述;②本质直观,即舍弃杂多的外观因素,抓住事物不变的结构,洞察事物的本质;③先验直观,是专注于意识活动的主体本身,即把事物的存在的信息输入进去,从而达到纯粹的先验的自我表现并进而得到先验的自我。
2.3 接受美学
接受理论是以德国的姚斯(Hans Robert Jauss)、伊瑟尔(Wolfgang Iser)、瑙曼为代表的,诞生并盛行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一种文学美学思潮。20世纪60年代后期法国南部康斯坦茨大学的汉斯罗伯特姚斯和沃尔夫岗伊瑟尔等几位学者为代表提出了“接受美学”(Rezeption-Aesthetics)和“接受理论”(Rezeptionstheorie)的主张。而且,他们的主张还很快构成了一门文艺美学新学科的雏形,并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正如美国学者R C霍拉勃所指出:“从者到传统批评家,从古典学者、中世纪学者到现代专家,每一种方法论,每一个文学领域,无不响应了接受理论提出的挑战。”[2]接受理论又称接受美学或接受研究。是以现象学和诠释学为其理论基础,以读者的文学接受为旨归,研究读者对作品接受过程中的一系列因素和规律的理论体系。它把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体,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与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历史和个人的原因。
3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
3.1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形态化是人们认知城市最表层的审美结构。因为,城市的物质形态被认为是城市物质、文化、社会因素的外显形态。物质因素是相对表层、外在的,是城市最基本的空间元素的组合。此外,城市设计是一种延续性的设计,它必须考虑城市现有的结构、文化、背景等。从城市文脉的角度来分析,也就是合情合理地理解、理顺整个城市整体的上下文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对城市的审美体验往往是城市设计创作的初始阶段,审美体验也成为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基本的审美方式。
城市形态化的表层审美结构提出了人们认知城市基本的认识论问题,或者说是如何对城市审美的态度问题。审美——也是诠释者对“意谓的客体”的实践形式。在城市设计的方法体系中,如何从美学的高度,以审美的方式研究城市形态的生成、延续、嬗变,寻求城市本质、本原、本体的回归,以及对城市意义的理解、解读、诠释等这一系列问题是城市空间诠释美学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3.2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城市文本化是城市设计诠释的审美结构的第2个层面。城市文本化反映的是精神层面城市所体现的东西,它反映在城市文本之中。城市文本包括城市客体的拟文本和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两个概念,它们在城市设计的不同指称、不同阶段对城市客体产生作用,是城市的诠释主体与城市客体的中介形式。在城市文本化的过程中,城市的意义在不断的深化中被拓展,人们理解城市的途径往往是从城市文本中获取知识,城市(规划)设计文本以理解和诠释等方式形成其基本的审美形态。城市(规划)设计文本的作用在于塑造城市意义的深层形象,开拓主体对城市体验的心理空间,以实现主体通过想象和联想在头脑中唤起的一系列具体可感的城市形象所构成的艺术形式。因此,中层的审美结构主要是通过文本所呈现的感觉、联想、移情、认同、控制等形式作用于城市,是在人心理上构成一种貌似真实而实则虚幻的城市形象,所以,我们称之为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
3.3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
城市的表现化属于城市设计的深层审美结构。在美学关系上的城市设计原则只是在城市精神层面的设计体现,属于中层的审美结构。然而,城市之美决不是仅仅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城市文化和设计理念,城市更是社会生活的容器,是表现城市真实存在的“诗意的栖居”。因此,反映城市真实状态的审美形式必然是具有深层审美的表现化结构。所谓表现化是指城市设计的意蕴层面,即蕴含在形象的指向性和包容性中的历史态度和社会倾向。也就是说,在城市设计的操作阶段,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很难以一种超然审美的态度去面对城市社会的复杂问题。因此,我们需要研究更为深层的、反映空间复杂性与真实性的思维与方法。这一问题的出现也使得城市设计在相关交叉学科和政策实施层面的研究方向成为很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例如,1995年,伊利诺大学(芝加哥校区)把规划系从建筑学院分出来,和公共事务管理系组建成新的城市规划和公共事务学院。注重解决城市发展中出现的各类城市问题,如城市中心区衰败的重建对策、新的城市中心区建设等。
城市的表现化反映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阶段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城市不仅仅是物质的、精神的,更是社会的。社会性的城市总是充满欲望、功利和实用的追求,如果完全没有这些,那么城市也就无需存在了。对城市设计来说,关键问题在于如何通过设计使得城市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就是将城市这种狂野的甚至是疯狂的欲望、功利跟实用需求相结合,使浮躁的城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沉静下来。
4 城市设计诠释审美结构的类型指称
根据城市设计的诠释特性和城市设计学科特点的相关研究,笔者认为城市设计的类型可划分为:概念型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3种,分别指涉城市设计注重形态概念、注重表意过程、注重创作实践在城市设计各个阶段不同的思维特性。概念型城市设计可称之为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导控型城市设计(管束性城市设计)和实施型城市设计(开发性城市设计)可称之为操作层面的城市设计。在城市设计的诠释过程中,它们分别表现为城市设计在类型和阶段层面划分上的不同诠释途径,如在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在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在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图2)。
“意义”是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理念层面城市设计的研究过程其实就是城市意义的诠释过程;在城市设计的表意过程中,城市设计师通过文本性成果指导、控制城市设计的实施,并通过文本控制体现城市文本化的中层审美结构;在城市设计的具体设计阶段(即操作层面的开发型城市设计阶段),城市设计师的创作实践活动(具体城市物质空间的设计)突出体现了主体创作活动的审美经验及主体诠释的自我表现等内在性问题。创作实践活动的城市设计诠释是在理念层面对城市意义的研究的指导下及表意过程的文本控制的框架内,充分发挥主体创作特性的诠释形式,其诠释结果是创作出了具象化的城市设计作品,其诠释内涵反映了创作主体对城市存在的真实把握。
5城市设计诠释的实践途径
5.1 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
“表意”是指创造意义的过程[3]。文化表意层面的城市设计主要表现在理念层面的城市设计对意义传达方面的追求,也可称之为对城市文本的研究。因为,诸如城市空间、城市环境、城市景观的意义都是被诠释和生产出来的,这些非语言的意义同样产生于社会和文化传统,但对其意义的诠释却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同时,城市建成环境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价值观的发展而变化,以适应社会的经济组织模式和生活方式。因此,意义伴随着社会的改变而改变,也可以说,城市空间的价值就在于人们如何认知、评价城市以及如何从中抽取意义和赋予其意义。
在意义的研究中,我们对城市系统(城市文本)的整体概念进行诠释理论视角的解构,从其深层结构、显性形态、描述物、表现物等多侧面进行城市文本研究,这些概念分别对应城市结构、城市形态、城市空间的实体与内空等几方面展开城市设计文化表意层面的意义诠释(城市文本分析)。可以说,这是从城市最基本的概念理解入手,深入探求城市文本意义生成的美学途径问题。
5.2 城市设计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
“文本”也称之为“本文”。城市设计研究的“文本”概念包括两重含义:其一是指城市自身的书写形式,称之城市文本,我们要通过“阅读”来认知城市,城市不同时期的形态被看成是一部文学著作的不同版本;其二是相对于城市客体研究所形成的规划设计文本,或称之为城市设计文本。如果突破纯技术层面的视角,城市设计文本则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方面。狭义上的城市设计文本包括:其一,是对于不同层次的形态环境的设计编制,包括总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这些都是以形态为研究对象的设计表达;其二,是以城市设计的编制成果为纲要,侧重研究公共政策,制定城市建设管理和社会干预能力的内容,即转化为实施工具为城市设计的实施运作提供依据。[4]广义的城市设计文本可用“替代物”的形式研究城市客体。所谓“替代物”是源于人们认知客体的两类途径,一是以“实在空间”为认知客体的“直接认知”,二是以其“替代物”为认知客体的“间接认知”。“替代物”包括“描述物”和“表现物”两种文本形式[5]。
我们可以归纳出如图3所示的文本诠释框架模型。这是一个统括性的概念模型,从文本描述物到文本表现物的空间表现要素在这个模型框架中清晰可见。从描述物到表现物的文本“替代物”指涉了从表象到抽象的所有介质类型。其中,描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具体空间、图像介质、文字介质等,即从空间形态到空间实践的诠释过程;表现物的文本介质包括雕塑、影像……文学等,即从空间化到社会化的文本认知过程。如果我们注意到这些文本介质的表现的内在机制,就会发现我们在参与、解读、实践空间的过程中是“有意无意”的通过对这些“文本介质”的“中介的”诠释而激发创作情感的(图3)。
5.3 城市设计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
城市设计的诠释主体从诠释的初始立场走向了城市表现化的深层审美结构。如果说作者创造了城市的文本,那么读者则参与了重构文本中的城市。在作者与读者的共同视域中,城市设计师用自身的知识经验对城市进行了积极有效的创作活动。如同文本一样,城市也能拥有多角度的诠释。因为城市本身就像一个开放的文本(open text)。在文本的想象空间里,不同的读者因为自身的经验不同而得出因人而异的城市景观和经验。“当一个文本的演绎者越来越多时,人们的视野将得到不断的扩展和补充,在反省、诠释城市生活的同时也能界定自己的位置,进一步塑造城市的现状和个性。”因此,在对城市文本和城市设计文本进行分析之后,我们更有必要深入研究城市文本创造者的创作活动。
城市设计的主体诠释主要是指城市设计主体在创作过程中,在其理解结构、心理结构和批评结构等影响下所具有的特殊的“诠释”思维特质。城市设计的诠释方法是在诠释理论特定的规则系统中,应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对城市设计的城市客体(城市文本)进行有效分析和合理说明。这些分析方法将直接影响城市设计的实践过程中的思维表达与设计手法。本文涉及到的城市设计诠释方法包括:语境分析、修辞分析、隐喻分析、意向分析和复杂性分析方法等。此外,城市设计主体诠释的创作表现也是在主体诠释的方法体系内研究的重要内容。
结语
城市设计诠释理论的建构是一种创新的尝试,是在城市设计诠释美学的审美特质与城市设计的学科特性双重影响下的城市设计基础理论研究。城市设计诠释理论注重对文本理论的研究,包括对城市文本的阅读和城市设计文本的创作过程及其创作实践主体性的探讨。文章提出的城市设计理念层面的意义诠释、表意过程的文本诠释和创作实践的主体诠释等三个实践途径,为科学研究诠释理论在城市设计的应用建立了总体的框架。
参考文献
1[德]埃德蒙德胡塞尔著.[德]克劳斯黑尔德编.现象学的方法.倪梁康,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7.
2汉斯罗伯特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周宁,金元浦,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282.
3[英]Matthew Carmona,Tim Heath,Taner Oc,Steven Tiesdell.城市设计的维度.冯江等,译.南京:百通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88.
对城市设计的理解范文6
ABSTRACT: The reflection of the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are the present need and a newly work field be opened as well as a base of the breakthrough of urban design theoretically and practically. Beautification only in urban design is very single consideration that should get rid of in operation. The paper expresses the links between localization , integration , standardization and legitimation in urban design.
近年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城市建设水平不断提高, 城市景观、环境品质日益受到重视, 城市设计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城市规划管理中。但由于缺乏全面的认识, 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效能。因此, 正确认识城市设计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准确把握城市设计的定位与发展趋势, 确立当前城市设计工作的思路和重点, 对当前城市建设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 当前城市设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认识上尚未达成共识
现代城市设计从开始产生到现在, 经过长期的研究和摸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中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然而, 由于城市设计在我国开展的时间较短, 在城市设计缺乏主流理论的情况下, 人们对城市设计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还比较模糊, 在认识论上和方法论上尚未达成一定的共识, 特别是城市设计在现有城市规划体系中的地位与关系不明确。对于城市设计是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存在、还是依附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而存在, 对于城市设计在何种层面上或何种程度上与现有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结合等问题没有明确, 导致管理人员和设计人员在工作中的认识错位。
1.2 宏观上缺乏整体性
目前, 国内城市设计的开展缺乏宏观层次上的研究和系统指导。城市设计不是在城市的整体范围内、在统一策略的指导下有重点、分层次、全面性地开展,而是盲目地投入于城市局部地块、街道的景观环境设计, 在很多情况下, 只顾及于为城市重点形象工程服务, 甚至与景观整治、环境改造联系在一起, 成为城市中掩丑遮弊、装点修饰的重要手段, 沦为城市美化设计。这种状况, 是与城市建设水平的发展不相适应的, 严重影响了城市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导致城市品质的参差不齐, 使城市设计的宗旨大打折扣。
1.3 实际运作中缺乏法制依据
目前, 我国还缺乏成熟的城市设计法规, 完整的城市设计法规体系更是没有。这种情况, 一方面导致管理部门的工作缺乏章法, 主观性、随意性因素比较大, 例如, 城市设计的编制就是五花八门, 管理部门面对多种多样的设计成果, 缺乏明确的评判指标, 在审批过程中难于决择;同时, 没有明确的审批程序, 导致城市设计成果的管理和落实实施缺乏明确的步骤安排。另一方面,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工作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也不能满足城市设计工作的稳定性和持续性的要求, 使城市设计的实施目前只停留在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性很强的项目上。在许多主要由业主开发行为聚合而成的地段建设中, 城市设计往往只具有技术的引导性, 不具有法令的强制性和行政的实效性, 严重影响了城市设计的实施效率。
2 城市设计的地方化
2.1 是当前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当前, 对城市设计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城市设计的基础理论; (2) 城市设计的具体手法。
基础理论的研究, 无疑是不断提高城市设计水平的根本, 同时也是它更好地服务于城市建设的依托。然而, 由于研究角度的不同, 对各种概念的界定不同,对城市设计的外延与内涵的理解不同, 城市设计在理论上还存在着很多纷争, 主流理论尚未确立, 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的检验和总结。固执地停留在基础理论的争论上, 不仅会降低城市设计的实效性, 同时也延缓了城市设计在实际建设中发挥作用。
具体手法的不断摸索和创新, 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和想象力的领域, 对于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提升, 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然而, 孤立的手法营造,可能会使城市建设出现点睛之笔, 但也会丧失对大规模的空间景观环境的关照, 同时使自身失去现实的实效。
从地方化的思路出发, 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质, 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使理论研究与现实实践结合在一起, 从而使理论手法运用与城市特色相融合。因此, 地方化是城市设计研究的切入点, 使其在理论上和手法上都获得支撑。
2.2 是城市建设发展的要求
任何一个地区或城市, 必须根据自身城市化的特点, 审时度势, 及时开展城市设计活动, 以确保城市空间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态环境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 能够协调、均衡地发展, 促进城市生活质量的实质性提高,顺应并一定程度上引导地区城市化的进程。日本横滨从1960 年代中开始意识到城市设计问题,于1970 年代初成立了日本历史上第一个城市设计小组, 结合横滨在空间环境方面的缺点和特质, 展开了切合实际同时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工作, 为城市空间品质的提高和改善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努力, 使横滨走上了一条“创造性和实验性的城市”道路。1980 年, 发表《城市设计宣言》, 1989 年发表《城市设计交流宣言》, 1992 年举办《横滨城市设计论坛》, 横滨成为现代城市设计的焦点城市。
2.3 是体现城市特色的要求
没有特色的城市是不会得到人们认可的, 城市的发展不能以某种既定模式为基准, 而要结合特定的地区和城市特点形成自己的特色。城市设计活动中, 确立一种合情合理的价值准则和理性标准, 以引导城市建设形成特色和独有的魅力, 避免与其他城市的雷同, 有现实意义, 也是城市设计的终极目标之一。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在工作中, 根据横滨城市自身特色确立了工作的重点, 如: (1) 保护步行者的权利; (2) 尊重地形和绿化的地域自然特点; (3) 保护和延续历史的城市创造; (4) 丰富绿化和开敞空间; (5) 尊重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 (6) 增加人们相互交流和接触的公共场所; (7) 既要有形式的美, 又要有内容的善。围绕这些课题, 横滨经过近30 年的建设, 形成了由水、绿化、开敞空间交织相衬的城市特色, 成为颇富特色的日本现代城市。
3 城市设计的整体化
3.1 是对城市设计的全面理解
城市设计的目的不是仅仅限于城市中局部地块的环境改造和景观整治, 这样还只是把城市设计局限在局部“美化城市”的层面上。城市设计以人的精神感知和行为活动的品质作为目标价值取向, 其所涉及的控制要素跨越了从人文到自然各个层面, 构成一个以有形要素为载体的环境系统。因此, 城市设计不是狭隘的景观环境设计, 更不是局部地块的形象工程设计, 景观环境设计只是整体的系统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 是不能脱离整体而独立完成的。同时, 充分贯彻“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和人人平等的民主原则, 城市设计的终极目的就应当促进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全面提升, 因此应当涉及整个地区或整个城市等大规模环境。
3.2 是形成城市特色的保证
目前, 国内许多城市在城市建设中不考虑自身的人文和自然景观特征, 不顾城市实力, 把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投入到形象工程的建设中。这种做法, 造成了许多城市的雷同, 事实证明,简单依靠几个地块、几个街区的景观环境表现, 不会形成城市的整体特色, 甚至会造成城市的分块割裂, 给人华而不实的印象。
横滨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围绕着地形和绿化、步行空间、沿河和滨海开敞空间这些特色要素, 长期经营, 塑造了独特的城市风貌。由此看到, 整体化正是形成城市特色的基础。城市特色的形成, 需要整个城市范围内的环境品质的互动协调, 需要特色景观环境要素在一定程度上的均质分布。通过对全市域范围内的城市景观环境要素的整体研究,确立特色纲领, 树立全局观念,提炼具有特色的控制要素, 在整体范围内统一协调, 合理分布,有利于城市特色的整体凸显。
3.3 是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基础
城市的形态特征存在着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次序, 正确的整体化思路是确保城市设计工作统一在一个完整的构架之下, 在保证城市景观、空间、环境平均品质的基础上, 确立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体系, 并从中确立重点。
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划分,首先需要从宏观的层面确立城市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及要素构成与分布, 并划定重点地区, 在此基础上, 针对重点地区展开详细的景观空间环境设计, 构筑城市精华。每一层次都取决于上一层次设计的限定, 尽管每一层次之间的限定可适当松弛, 但整体的、方向性的限定仍是基本的,局部与整体之间始终存在引导与反馈的关系。
4 城市设计的规范化、法制化
4.1 是城市设计发挥实效的必要条件
历史表明, 城市设计的理论、实践与立法是相互促进的,现实的生活环境问题促进了设计理论的探索和实践, 而在引起各种影响因素共同关注的时候, 其规范化、法制化又成为必须。
城市设计规范化、法制化,包括设计管理、实施维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条例, 是为整个设计过程服务的一个行动框架和对社会经济背景的一种响应。同时它又是保证城市设计从图纸文本向现实转化的法制保障, 城市设计的内容作为土地使用的外在条件(规划设计要点是土地使用的本质条件, 具有法律效力) , 从统一有序的城市空间总体上指导和控制具体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 同时又为个体设计和环境设计留下充分的创作余地, 成为城市整体与个体之间的纽带。从管理层面上看, 城市设计是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 有必要通过规范化、法制化的手段, 加大管理力度, 提高它在规划管理中的实效性。
4.2 地方化为城市设计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法令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值得深思, 在城市设计发展和应用比较早的美国、日本等国, 都没有覆盖全国的城市设计法规。目前, 国内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建设水平有比较大的差异, 所面临的城市设计问题也不同, 被动地等待普遍性的城市设计法规和操作规范是不可取的, 将会严重滞缓城市品质的提升。因此, 地方化的思路为城市设计法规的法制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不同城市, 可以适时地根据自身城市化的进程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因地制宜的拟定城市设计的相关法规法令, 维护城市设计工作的客观性和稳定性,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持续、规范地开展。
4.3 是城市设计整体化的保障
各阶段的城市规划、各种层面、各种范围内的城市设计, 都是城市设计实施的依据, 就整体性而言, 仅仅依靠这些是不够的, 要实现在城市整体范围内品质的均质提升, 解决大规模环境的特色和质量问题, 需要从政策层面上来进行积极的引导和规范管理, 制定更深入细致的政策和标准。
美国旧金山针对城市自身的特点, 编制了覆盖全市的《城市设计准则》, 作为城市中环境建设的管理依据, 对城市整体范围内的空间景观环境进行引导。尤其是对那些非中心、非重点的地区, 对那些没有专门编制城市设计方案的地区, 标准与准则极大地发挥了作用, 使这些地区的空间景观环境纳入城市整体的水平控制之中, 避免建设品质的参差不齐。因此, 通过各种政策、标准和设计审查来管理较大地区范围的环境特色和质量的作法应当成为城市设计的重要内容, 上述政策和标准的制定也正成为城市设计师的重要工作。
5 规范化、法制化的三个层面
5.1 规范机构组织形式, 促进城市设计工作的有序开展。
目前, 我国大多数城市的城市设计都是由分散的各职能机构负责, 各机构分别处理各自管辖范围内的专项设计问题。这种形式有不少弊端, 尤其是在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 各机构履行的职责常常混淆, 导致城市设计目标不确定, 缺乏整体策略指导及相互间的协调。
事实上, 城市设计往往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及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因素的影响, 城市设计必须寻求一种能够统一和均衡这些因素的机构组织。
日本横滨在城市设计实施的开始, 即成立了城市设计小组,主要通过一些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建筑的建设, 步行商业街区和绿化开放空间的复兴, 向市民们传播普及城市设计的信息, 同时, 设想发展出一套能促进各行政机构之间和政府与民间合作的工作体制。随着形势的发展, 横滨城市设计小组升格为城市设计室, 职能也有所转变, 管理、引导和协调成了工作的重点。与外其他设计者相互合作逐渐增多, 城市设计的实施面也不断加大, 甚至扩展到横滨市郊区。鉴于城市设计活动性质和范围的扩大横滨城市设计室又增加了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新成员。从而保证了这一机构能更有效地工作。同时也与外聘专家,如照明工程师、雕塑家、历史学家、行政官员及城市管理者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这在一方面, 适应了城市设计活动数量增长的需求, 另一方面又促进了城市设计组织和相关体制的改革和完善, 工作亦更具规范。到了1990 年代, 全日本的城市设计活动在横滨的带动下, 取得了显著成绩, 社会各界及市民们亦对城市设计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支持。而城市设计室这样的机构自身也得到了很大发展, 有关城市设计的各种活动和实践亦更易于为广大公众所接受。
因此, 严密高效、统一稳定的机构组织, 会使城市设计工作卓有成效。有效的城市设计机构组织应该包括城市设计实施管理机构和城市设计技术机构。实施管理机构具有行政管理权, 是城市设计实施的协调、审查和批准部门。城市设计技术机构是实施管理机构的技术支持部门, 为实施管理机构提供技术咨询, 包括城市设计的总体策略研究、城市设计的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法规的制定等。
5.2 明确城市设计体系, 促进操作程序的规范化、法制化。
在我国, 城市规划体系是具有法定地位的完整体系, 是当前城市规划管理的主干。而城市设计无论是整体的或局部的阶段都不具备独立的法定性和完整性,在以法制为核心的管理体制中更不能独立运作。因此, 当前的城市规划体系作为完整的、法定的体系, 是城市设计落实与实施的基础和依托。各阶段城市设计的纲要性内容都应该在各层次的城市规划中得到落实, 从而保证城市设计的核心内容在法制管理中获得落实。
按照地方化与整体化的思路, 将城市设计划分为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和各阶段城市规划中的城市设计, 单独编制的城市设计又分为整体城市设计和局部城市设计, 与城市规划各阶段相互配合、紧密协调, 构筑完善的城市设计体系。
整体城市设计主要是针对对城市整体空间景观环境具有结构性影响的范围所展开的城市设计, 通过研究自然环境、历史文脉和物质空间等宏观层次控制因素, 从整体上确立设计范围内的城市结构、景观环境特征及其构成, 建立长远的、有特色的城市形态与人文活动的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 在此之下, 确立实现这一目标体系和结构体系的要素构成与控制原则, 划分重点地区和一般地区, 为局部城市设计的展开提供依据。
局部城市设计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的原则, 对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重点地区和广场、灯光等城市构成要素展开专项城市设计。对于以政府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如政府行为深度参与的公共程度较高的公共环境设计等, 可以由局部城市设计直接指导具体的方案设计并进入实施管理; 对于以业主开发行为为主的重点地区, 需要将局部城市设计转换为具体地块的城市设计指引, 由城市设计管理部门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 对个体建筑设计和环境设施的设计进行指导、审查和批准, 使城市设计得以实施。
对于一般地区, 其空间、景观、环境方面的设计和控制, 主要根据整体城市设计所确立的基本要求与控制原则, 通过在各阶段城市规划中城市设计的逐步落实, 并最终提出一般控制要点来进行实施管理。而在此过程中所确定的需要重点控制和细化的地区, 则进一步开展城市设计, 并据此提出城市设计指引。
5.3 健全法规体系, 促进城市设计的依法运作与管理。
健全的法规体系不仅是城市设计工作自身必须遵守的共同准则, 同时也是城市设计在城市建设实施中的法规保障。
健全法规体系, 首先应该明确对一个城市应该从哪些控制要素上重点开展城市设计工作。当前, 对各种控制要素的内涵与外延界定不清, 随意性比较大, 有的以景观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环境作为控制要素, 有的以空间作为控制要素, 也有的则是混合交叉在一起。针对这一问题, 通过对各种城市设计理论进行理性和切合实际的梳理, 根据不同城市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 并结合城市设计工作的实际状况, 对各种控制要素进行界定, 建立科学、合理的要素分类, 确定城市设计控制要素体系, 作为编制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以及管理实施的重要技术支撑文件, 对于一个城市的具体的城市设计工作的展开是可行而必要的。
健全法规体系, 需要在明确控制要素体系的基础上, 制定全市性的城市设计策略和规则, 为各种城市设计成果与控制文件提供普适性的标准或准则, 从宏观上指导城市设计在城市整体范围内的实施, 保证城市空间景观环境品质的整体水平与持续提升。在美国, 除了在“土地利用区划管理规则” (Zoning Control) 以及“土地细分规则” (Land Sub2pision) 中包括的城市设计内容以外, 还制定有“全市性城市设计规则”和“全市性的城市设计导则”, 或通过“城市设计白皮书”之类的政策。
为避免城市设计成果的形式各异, 促进各种成果的有机衔接和体系化, 需要制定关于城市设计编制的各项技术规定, 从成果的构成上对城市设计的编制进行限定, 使城市设计编制工作规范化、系统化。
为了使城市设计成果实施,需要将方案有效地转换成具体地块的管理文件, 因此还需要制定关于编制城市设计指引的相关技术规定, 对如何编制城市设计指引进行了系统规定, 实现从城市设计的各项控制导则到每块用地的具体指引的有效转化, 提高城市设计实施的效率和可操作性。
6 结语
城市设计的定位和发展趋势, 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课题。城市设计的地方化、整体化与规范化、法制化还只是对城市设计的一个阶段性的理解, 避免了城市设计在“城市美化”层面上和单一设计项目范畴上的局限性。其立足点, 是紧密结合城市自身的空间景观环境特征和城市设计工作的具体状况, 这一点,正是当前城市设计最具实效、最有开拓性的工作领域, 也是城市设计在理论上和手法上获得突破并得到验证的基础。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深圳市规划国土局. 深圳市城市设计体系背景研究. 2000.
2 段进, 著. 城市空间发展论[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