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1

一、着眼于提高综合能力,处理好课文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当前,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上,高中学生面临的普遍问题是:英语学习的知识积累不够丰厚,词汇量相对有限,运用英语进行表达和交际的能力相对较差。此外,学生在校的教学活动受到课程设置和课次安排的限制,还要受到升学的压力,这样就会使教学往往为完成教学任务、为应付考试、为升学选拔而教学,大大地限制了语言输入量和输入方式。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相辅相成的,研究性学习不但不会影响课文教学,它还能促进知识的积累、扩大词汇量、提高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因为研究性学习的核心就是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合作,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

二、选好话题,筛选资料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是以话题为中心作为编排体系的,其中有人物传记、环境保护、文史知识等十七个话题。每个话题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听、说、读、写的练习,这本身就为开展研究习性学习提供了很好的素材。但仅仅停留在这些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在帮助学生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还应把学生分成若干研究小组,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课题。例如高一学生在学了Module 2 Unit 4 Wildlife protection后,可选择“How are wildlife protected”这一课题。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列出提纲:1. the life of wildlife. 2. How to protect the wildlife?学生分组准备。这种“任务型”的社会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由学生参与,教师参与调节与控制,并推荐合适的资料,但要避免涉及专业性太强的内容与术语。

根据高一课文话题的内容,可对以下一些课题进行研究:

1. Protection of Historic Relic in the Three Gorges.

2. Beijing held Olympic Games.

3. My Favorite Singer.

4. Farming in China and in the USA.

5. Sandstorm in North China.

6. Women’s Liberation Movement in the World.

三、扩大词汇量积累

学生接受课题后,查阅相关资料,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生词。英语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也就是词汇的扩展过程。过多的生词使学生望而却步,而没有生词且品位较低的材料,则达不到提高语言水平的目的。为了让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享受到研究性学习的乐趣,教师应根据新课程标准及国际盛行的标准,把词汇量锁定在5000个。这不是随意5000个词汇。高名凯与刘正琰合编的《英语常用词汇》以及《英语高考必备词典》基本概括了英、美语言学家常用词汇的研究成果。如果学生在查阅资料过程中,遇到的生词在这些词典中能找到,应该逐步积累,这对学生一生的英语学习都具有战略意义。

一定的词汇量能衡量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而研究性学习又能促进学生的知识储备。学生在阅读资料、查阅词典的过程中,不但能了解到词的定义信息,还可了解到它的语境信息。相同的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意义。很多英语习语都是由词汇的特定搭配组成的。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在阅读资料、筛选信息过程中,多查词典,从而比较系统地掌握词的原义和转义,对获得的知识进行排列、整理和归纳。

四、运用句型,提高表达能力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2

“农业的区位选择”问题是高中《地理第二册》中的重点内容,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迅速推进,目前高中学生参与农业生产的机会很少。笔者以前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列举的教学案例几乎都是课本上罗列的,对学生而言,案例没有可选择性。教学中,笔者往往直接告诉学生有关农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和理论,学生以听、记等方式被动学习,常常听起来似懂非懂,记起来死记硬背,用起来生搬硬套,导致有知识无能力,有理论无实践,学习兴趣不浓厚,教学效果不佳。

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计划组织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对这部分内容进行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理论知识,避免学习中死记硬背,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结合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学习这部分内容,可以较好地锻炼学生的地理思维和收集、处理、分析、应用地理信息的能力;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还有利于学生了解、关心家乡农业发展,树立热爱家乡的情感。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有关农业方面的内容为:“分析农业的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该标准还提出了相应的“活动建议”,即“结合所学知识,判读本地农业地域类型,并分析其形成条件”。上述标准都强调结合区域实际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强调案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学·地理·2》(2009年第3版)第三章第一节专门介绍了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并引导学生以案例的形式分析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及其变化的区位因素。该章末尾“问题研究”部分也要求学生搜集本地气温、降水和光照的基本资料以及适宜在本地种植的农作物的名称。

笔者在教学中将教材第一节《农业的区位选择》和本章末尾的“问题研究”合并到一个课时中,教学程序为:提出问题—学生探究—学生汇报—教师点拨,即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农业生产实际,给学生提供一些有关当地农业生产的问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要求各学习小组课前进行调查研究,探究相关课题,各小组将研究的过程和结果以课件的形式在课堂上汇报,教师加以启发或点拨。本课时力求达到以下目标:

(1)通过对家乡农业生产的探究学习,了解农业区位因素对区域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影响区域农业生产的所有区位因素及其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认识区位因素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使学生掌握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2)通过各小组课余时间的自主研究学习,以报告形式介绍小组研究成果,使学生更多、更深入地探究家乡农业的基本概况及其形成的区位因素,了解家乡农业生产的历史变迁及其影响因素,并针对现阶段农业发展特点提出农业发展的可能性方向及理由;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包括搜集、梳理、甄别、解释、应用、交流、公布信息等方面的能力)。(3)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自觉应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分析地理问题。

二、教学活动实施步骤

1.组织学生探究有关农业区位的课题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的要求,让学生自由成立地理学习小组,每组5~7人。各小组自由选择学习课题。这些课题是笔者根据学校所在地区(广东省肇庆市)的农业生产实际特点拟定的,具体课题如下:

(1)肇庆市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是怎样的?影响其牛奶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什么?(2)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3)肇庆市农业生产都有哪些类型?其产值构成比重怎样?(4)肇庆市的粮食作物有哪些?影响其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主导因素是什么?(5)珠三角地区的基塘农业形成的区位条件有哪些?近年来其生产规模发生了哪些变化?其原因是什么?(6)肇庆市水产养殖的主要对象有哪些?成立于2002年的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近几年迅速成长壮大的原因有哪些?(7)对自己感兴趣的本地或外地其他农业生产现象进行分析。

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学习课题或自己确定一个与农业有关的课题后,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利用周末、自习课等时间,走访肇庆市农业局、肇庆市统计局、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等单位或企业,查阅相关报刊书籍资料,浏览相关网站,如肇庆市农业信息网(http:///gover/govera.asp)、肇庆市统计信息网(http://61.146.213.162/artYear/ac36)、肇庆鼎湖温氏乳业有限公司(http:///view/5092666.htm)、高要市振业水产有限公司(http:///introduce/)等有关网站,收集有关信息,然后将收集到的信息筛选整理并输入计算机,小组成员充分讨论,结合课本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得出相关课题的可能结论,并将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及结论制作成课件,最后面向全班汇报。

根据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学习情况,汇报课件可以采用微软办公软件Office,如Microsoft Excel,Word,Powerpoint,也可以采用网页设计软件,如FrontPage等。对于难度较大的软件,如Authorware,Director以及方正奥思、几何画板、课件大师、Flash等,往往会浪费学生太多的时间和精力,甚至可能会喧宾夺主、弱化研究课题,所以除非个别学生比较擅长,否则不提倡使用。整个课题研究及课件制作过程,除了课余时间外,笔者还安排了一节地理课,让各小组在多媒体网络化地理专用教室完成。

2.进行课题研究的汇报讨论

通过2~3周的探究学习,本部分内容的课堂教学正式开始。首先是各小组全部或3~5名学生在讲台上以课件的形式介绍小组对所选课题的研究过程、信息获取途径、信息处理过程、针对课题问题的结论。在进行课题汇报时,全体学生都可以随时提问,质疑信息的真实性、方法的科学性、结论的科学性等,被质疑小组必须及时回答。在每个小组汇报完以后,教师对他们的研究或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或肯定他们的优点,或指出研究中的不足。

我校2014届高一(3)班第四小组的研究比较成功。该小组选择了第二个课题,即“肇庆市四会砂糖橘布局的区位因素有哪些?近十年来其生产规模有何变化?为什么?”他们通过上网查询,走访果农、农艺师和生物教师,了解到砂糖橘的生理习性,得知砂糖橘在肇庆市四会广泛种植的原因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温度、降水、光照、湿度)、土壤条件(母岩性质、pH值、有机质、交换性盐基、氧化还原电位等)、地形条件(海拔低于500 m的低山缓坡、山谷冲沟)、坡向坡度条件(南坡25°以下)、灌溉水源条件等自然地理因素以及交通、劳动力、市场、生产技术及种植经验、地方政策支持等社会经济条件。同时,该小组调查得知了肇庆市2001~2011年各年度的砂糖橘总产量,从2001年的五六万吨上升至2011年的30多万吨;该小组还了解到四会砂糖橘近十年的市场变化,10年前砂糖橘主要销售地是珠三角地区,而目前已经建立了全国性的产销衔接网络,市场涵盖全国大部分省区,但出口到国际市场的份量仍较小(占总产量的5%)。

3.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从具体案例中得出普遍性的结论

课题研究伊始,笔者向学生强调探究式学习的重点是将课题研究中的现象与课本理论相结合,即运用课本上有关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的理论解释课题中的农业生产现象。这样就避免了学生学习中的死记硬背,进而实现学以致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地理素养,真正理解并掌握课本知识。仍以上述小组为例,他们根据获取的信息,在课题汇报时对课题问题进行了解答,报告精彩之处有三:(1)以四会砂糖橘生产为例,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很多,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生产各不相同,但大致都对应于课本的农业区位因素图(课本第42页的图3.3)。(2)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四会砂糖橘的市场需求近十年来不断扩大,使其生产规模也相应扩大。(3)影响农业生产的众多区位因素中往往有一个是最关键的,即主导因素,如近十年四会砂糖橘生产的主导因素是市场。

待全部小组汇报完后,教师要特别肯定那些运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小组,并结合各小组的汇报,启发学生理解课本中农业区位因素理论。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基本能结合课本总结出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3种基本方法—综合分析法、重点分析法、动态分析法。各小组在课题研究中基本是参考教材而不是死扣教材。对于各小组汇报课件的格式笔者没有特别要求,只要有基本的课题内容、信息获取途径、相关信息汇总处理和结论即可。

三、教学活动反思

笔者利用学生身边的、学生自己选择的案例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强化了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独立思考,强调了信息技术在地理学习中的应用,侧重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本节课把信息技术与具体的地理理论、个别学习课题、先进的教育理念进行了有机整合,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基本达到了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舞台和创新思维空间的目标,使学生通过“感知—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发现并深刻掌握了地理规律。

从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来看,所有学生作为探索者参与学习,其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地理探究的能力、自主学习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课后学生反馈的信息看,绝大多数学生喜欢这种学习方式,并要求在今后的学习中多采用这种模式。从学生完成对应检测题的效果来看,选择题的正确率和综合题的解题能力较往届学生有明显提高。笔者在后来的教学中也不断运用这种方式教学,自身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也迅速提高。

当然,这种教学模式也会耗用学生较多的课余和课堂时间,但笔者认为这是值得的。另外,在学习中要处理好信息技术与地理学习之间的关系,信息技术永远是为学习服务的,而不能喧宾夺主。

参考文献

[1]宋贺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8):58.

[2]张军.PPT课件实现“交互”的技巧[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8(9):43.

[3]李瑾瑜.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转换[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4]陈澄.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

[5]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2:必修[M].3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收稿日期:2012-06-20

高一学习性研究成果范文3

无边的暗夜,阔野之上,那一闪一闪的阴森森的绿光,令人毛骨耸然。而这却成为他的一种风景,成为他追逐的方向。

星光之中,一人独行。突然,有一双爪子悄悄地搭在你的双肩,只要你回头,便被那野兽咬破喉咙。这是传说还是现实?

与狼共舞,这是我们常说的一句话。那么,人与狼能否达到这种默契?

狼,是兽中的智者?真的像人们说的那样“横草不过”吗?

当年,为了注解来自心底的迷惑,他,走上了那惊心动魄的非凡历程。他开始――

茫茫野旷,沉沉黑夜。忽然传来一阵阵令人毛骨耸然的狼嚎,许多人高喊着“狼来了”,便紧缩在某一个自认为是安全的地方。而他,却提着胆子,悄然向那声音奔去。因为,他想成为它们的朋友。于是,在许许多多那样的暗夜,就有了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就有了一个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

当这个身高1.89米的人走出蒙古包或者他的栖居的地方时,人类便走近了狼,走近了狼的生活,认识了狼的习性。

他,就是东北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惟一专门从事狼研究的专家高中信。

7月23日,当这位62岁的狼专家在其家里静静地跟笔者谈他与狼的故事的时候,他那40多年研究狼的不平凡的经历,便从他记忆中走了出来。这样,在笔者的眼前,出现了一幕幕神奇而迷人的景象。

今年夏天,对于高教授来说,是一个失望的夏天。因为在这个燥热的季节里,他在考察时,没有看到他的老朋友――狼。

由于他常年在野外生活,恶劣环境野兽般地撕咬着他那曾经健康的体魄,去年,他在内蒙古草原结束考察时,患了脑血栓,虽经过一年多的治疗,他的右腿走起路来仍有不便。这使他今年的考察,没有得到令其满意的效果。因为身体的原因,他在考察的过程中,只好“坐镇”在海拉尔市,靠无线通话器与在野外考察的来自东京农工大学的同行丸山直树教授联系。说到这里,高教授不无遗憾地说:“是丸山教授帮我完成今年的考察任务的。”虽然这次考察,他只带回了一堆狼粪,但他仍津津乐道。只要一提起狼,他便有了一种常人所没有的兴奋与激动。他,毕竟和他打了多年的交道,在他的生命里,有着一般人无法理解的狼的情结。

一、小时候,老人们关于狼的故事,在他童年的记忆里留下了总也抹不去的痕迹。他害怕狼,却又总想走近狼。终于有一天,他带着好奇也带着理想,接近狼群,走向他心中向往的地方。

小时候,他生活在黑龙江省巴彦县。天真活泼的他,愿意走近大自然,愿意与蛐蛐和蝈蝈对话。

他爱听故事,特别是关于狼的故事。当那些故事从老人们的口中,一点一点的像棉花团扯出的时候,他双手托腮,闪着好奇的眼神,似乎和故事里的那些动物们一起跳跃起来。

可那时,他并没有想到,在他人生的旅途中,会与狼结下不解之缘、与狼结伴而行。

12岁那年,他第一次见到狼。那天,他和他的父亲一起到野甸子里去打草。正在他低着头挥刀走镰的时候,他突然感到头皮发紧,浑身像触电一样麻木,他觉得有一种说不清的危险向他直逼过来。他回忆说:“什么叫毛骨耸然?这就是毛骨耸然。”他哆哆嗦嗦地跑到父亲的跟前说:“爸爸,我害怕。”父亲站起身来,朝四周一望,不由地将他紧紧搂住:“孩子,别怕,是狼。”原来,在离他们不远的地方,一只狼正紧盯着他们。父亲说:“孩子,没事儿,大白天的,它不敢过来,再说,我们有镰刀。”这就样,他们父子俩,直直地站着,瞅着那狼,没过多大一会儿,狼慢慢地走了。就在狼走的那一刻,他觉得这种类似于狗的动物很有意思。朦胧之中,潜意识里,他对狼便有了一种常人没有的感觉,那感觉是什么,他当时触摸不到也说不清。

1954年,高中信考入了东北师范大学生物系。他的学习成绩在全班出类拔萃,他的一位老师――鸟类研究专家付桐生教授,看到他在业余时间十分愿意看有关动物的书籍,便给予他以特殊的关怀。有一天,付教授把他叫到办公室说:“我知道你喜欢研究动物,但不能什么都搞,要有选择。”他一听便说:“老师,那搞什么最好呢?”“其实搞什么都好,但要出成绩却很难,要搞就搞一些冷门。目前,在我们国家关于狼的研究还是一个空白,如果能够从这个方面入手,或许会有所收获。”老师的一句话,突然间点燃了他久蓄于心的希望之火。他那种潜伏在意识中的朦胧的感觉终于被他抓住了。他,发现了一个目标,他找到了一个方向。

从此,他便走进了一个陌生的领域,接近了那种曾令他惊骇的动物。

这时,他从好多成语、俚语、俗语中,发现了人类对狼的仇恨:狼狈为奸、狼子野心、狼心狗肺、披着羊皮的狼以及子系中山狼,得志更猖狂……所有这一切,都在说明人对狼有着一种原始的敌视。而这一发现,更坚定了他的选择。因为,他从这些文字表述中,感受到他所立志于研究的动物是兽中的智者,而与这种动物打交道,应是惊险与精彩的。

二、风餐露宿,他跋涉于野狼出没的山谷寻找他朋友的足迹;沐雨栉风,他穿行于平原旷野搜寻着狼的影子。多少次与狼对峙,多少次与死神擦肩而过,类似于探险的观察,使他的身后,留下了狼的传说。

1958年,他大学毕业了。他带着绚丽多彩的梦,带着他内心的渴望,来到了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他一步一步地接近他的梦想。

观察狼群成为他的第一需要。而狼毕竟是一种凶险而狡猾的动物,要想靠近它,很难也很危险。

那是一个迷人的夏天,高中信请求两位牧民为他带路去寻找狼。走了没多大一会儿,牧民告诉他,他要找的朋友不久会出现的,因为这里有羊,而狼就在离羊群不远的地方。果然,在这里他们发现了一只狼。他和牧民紧追上去,跑了几个小时,那狼全然没有要离开羊群的意思,只是在羊群的周围兜着大圈子。那狼跑着跑着,突然站在那里把头一扬,嚎叫几声,那声音惨厉而悠长。而这时,骑的马却有些反常,它躁动不安直打响鼻,不肯向前走了。高中信他们发现,在狼嚎叫之后,很快有十几只狼迅疾地聚在一起,与他们对峙。牧民害怕了,转身策马要跑,而高中信却说:“别跑,跑,狼就会追上来。”就这样,他们与狼对峙着,很久很久。而狼就那样一动不动地站在原地坚持着,冷冷地看着他们。本来,高中信想多观察一会,可是狼却越聚越多。他只好放弃了继续观察的念头。慢慢后退,而狼群却步步紧逼。他们走,狼也走,他们停,狼也停。天,渐渐地黑了下来,他们只好举起枪。听到枪声,狼群只是停顿了一下,紧接着又在尾随。高中信知道,这样下去后果不堪设想。因为狼是极有耐力的,它们与大动物对峙时,可长达17天。最后,高中信他们不得不同时举枪,连续发射。一阵激烈的枪声滚过,狼才四散奔逃。

这一次,高中信才真正领教了狼的耐力,而且发现狼的叫声是一个信号,它向同类传递着一种只有同类才感知的信息。通过这次观察,高中信发现了狼的许多秘密。从此,不管是冬天还是春天,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一只睡袋,一杆猎枪,长年伴随着他,去追寻狼的足迹。

随着高中信频繁地接触狼,逐渐对狼的习性有了更深的了解。“狼,这种动物很有意思。”他饶有兴致地跟笔者讲着――

“狼是有报复性的,它的报复不直接指向人,而是指向人所豢养的畜类。我就经历过这样一件事。那是一个春天,一个牧民把小狼崽子捉住,拿回家里整死了。第二天一早,这个牧民发现,他家的羊群死伤大半。原来,狼的嗅觉很灵,它通过气味就知道它被捉的崽子在哪个牧民家里。于是,它便开始报复,把他家的羊咬伤咬死。狼在报复的时候,不像平时饥饿时吃羊的样子。它在羊群里东咬一口西咬一口,羊群里只要有一只狼,那么,这个羊群就会死伤惨重。

“狼的组织性很强,在捕食时,分工明确。1989年,我在加拿大考察时,与美国的一位狼专家一起滑着滑雪板跟踪一群狼三天三夜。我们从雪地上发现了十四五只狼的脚印,也发现了一只驼鹿的蹄印,我们就跟了上去。从它们的脚印来看,他们跟踪这个驼鹿形成了一个半包围状态。随着时间的延长,它们的包围圈在逐渐缩小。我和那位同伴怕等我们赶上去时,那狼把驼鹿吃掉,这样就看不到狼吃鹿的场面了,我们就加快了速度,到了第四天,我们终于追上了狼群。我们绕开狼群,来到了山顶,找到一个开阔地,拿出了望远镜。这里的视线很好,我们很清楚地看到了狼吃驼鹿的精彩一幕。在这十几条狼里,有一只头狼,它们靠着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15只狼各有各的位置,在它的对手疲惫得失去防守力量的时候攻击。在攻击这只公驼鹿的时候,它们很有顺序。只见一只狼迎头堵住那只鹿,这时,群狼一齐涌,形成一个小小的包围圈。并不急于攻击,而是在找最佳时机。一只狼接受了那只头狼的指令,突然从侧面一跃而起,死死地咬住驼鹿的喉咙,同时另一只狼从后面蹿上,瞅准这公驼鹿的一口咬下去,而其它的狼很快扑到鹿的身上。也就是十几分钟,那鹿便不再动了,成为它们的一顿美餐。

“狼是很聪明的动物,换一句话来说是狡猾,善于伪装。它在捕食与它实力相当的动物时,它会装出一副可怜相来麻痹对手。等对手觉得它不危险时,它便凶相毕露,进行偷袭。我在观察狼的时候,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儿。一次,狼在袭击一只狍子的时候,它一看这头狍子很大,它就装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瘸狼。它出现时,这只狍子还很警惕,但看到它的这个样子,也就少了戒心。就在这时,它突然蹿上去,要是这只狍子力量挺大,脱身跑了。狼一看对手很强大,并没有去追,而是潜伏在水边,因为这只狍子在它袭击的时候正往水边走的,很显然,它是要喝水。那狼就觉得它还会回来喝水,就躲在了这里。果然,没过多久,那狍子一看狼没了,就径直来到了水边。这时,狼先把肚皮紧贴地面向前爬行,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人在匍匐前进一样。可能它觉得这样前行速度不够快,便站了起来,但不直接奔向狍子,怕惊动狍子,而是从这棵树后,跑到那棵树后,把树当成了掩体逐渐接近狍子。可想而知,面对这样一个狡猾的对手,那只狍子的命运会是怎样了。 “狼很警觉,感观发达,比一般动物判别危险的能力强。在它走过去的路上,你只要稍做些变化,它回来时就会绕着走。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横草不过’,在我们下套套狼时,在下夹子打狼时,只要有一点破绽,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绳头露在外面,狼就会停止前行,这样,捕狼就会失败。我曾观察过狼吃猪的过程,这使我对它的警觉有了一些认识。那年,我听说一个村子里的猪总被狼吃掉。我就找了两户农家,请求他们帮助我完成观察狼吃猪的过程,告诉他们一切损失我全部包赔。这样,我才有了‘眼福’。说句实在话,咱也不知道那狼哪天来吃这两家的猪,来不来还说不定呢。我让这两户人家把狗关在屋里,把拴猪圈的绳子解开,我白天睡觉,晚上在其中一家的屋子里观察。等了好几天,那狼真的来了。它来的头一天晚上,只是在猪圈的附近转悠。就像小偷在踩点,这两家的猪圈它都去了。可没有吃猪,却走了。第二天,我让其中一家把头一天没有拴的猪圈的绳子拴上,而让另一家仍然保持昨天的样子。半夜,狼又来了,当它看到其中一家的猪圈的绳子有变化的时候,就来到了另一家。这回,它不犹豫了,从墙上跳过去,就听那猪死命地叫唤,然后就没声了。不一会,那狼又蹿了出来跑了。我打开灯走到猪圈一看,那狼把猪吃了一部分。之后的几天,那狼也一直在这个猪圈旁边转,可始终没有再走近这个猪圈一步。你说它该多狡猾。

“狼在自然界的食物充足时,是不主动攻击人的,但它有时却跟踪人。有人说晚上遇到它,它会在你的背后爬上你的肩,等你回头,咬住你的喉咙。这一点,没有什么根据,因为狼也害怕人,不到万不得已,它不伤害人。再者说,狼没有攻击人的经验,它不知道人的要害部位,所以,狼咬人的喉咙一说是不可信的。

“狼对气味很敏感,只要你身上带着枪,你就很难遇到狼。我们在考察时,带的枪要擦了又擦,惟恐枪的气味把狼吓跑。”

从高教授的讲述中,我们知道了许多以前所不知道的关于狼的故事,比如狼奉行一夫一妻制,狼的分布种类等等。然而,所有这些都是他经过艰难的考察才得到的第一手材料。在大森林,他曾迷路,被困几天几夜,他向人体的极限挑战,终于走出了死亡的山谷;在一次考察中,他突遇黑熊,他与他对峙了很长的时间,最后,扭头而走的是黑熊,他挣脱死神的威逼……类似的危险,他在长达二十几年的考察中经常遇到,而他却神奇般地躲过了一次次灾难。

在高教授的家里,书架上摆放的书里的内容是狼,写字台上堆的照片是狼,录音机里播放那凄厉的嚎叫是狼……使人一进屋便感受到一种特别的气息,仿佛那令人害怕的东西就在你的身边,这也更让人真切地感到,高教授与狼有着深刻的不解之缘。的确,高教授思想的河流,已流入那奇特的苍茫大地,在狼的世界里,他追寻着那一个个谜一样的脚印,并用常人无法理解的坚韧注解着、破译着。当他把他的研究成果公布于世的时候,世界各国的狼专家们眼睛为之一亮。

三、人类不能缺少狼,虽然它并不能成为友善的朋友,但是生物链中不能缺少这并不十分关键但又不能没有的一环。历经艰难坎坷,他写出了大量的论文。于是,世界从他文字里“发现”了中国狼。

狼,这类300多万年就出现在地球上的物种,它的繁衍、生存以及如今存活的数量……所有这一切都成为高教授注目的中心。经过多年的研究,他搞清了中国狼的分布、分类以及它在自然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他在国际上发表的《中国狼的分布》、《中国狼的食性》、《狼在中国的起源》等都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其中,他的“中国狼是世界上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狼”一说,在国际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1991年,他在日本东京和狼专家丸山直树相识了,共同的爱好使他们很快成为朋友。今年,丸山教授准备引进几只中国狼。现在,他们两人正在积极地运作,而且有望在今年完成这一计划。

或许是因为狼与人类几乎同时出现在地球上的缘故,人与狼有着天然的仇恨情结。于是,狼成为人类的捕杀对象。然而,终有那么一天,人类会突然发现,狼没了,人类自己也面临着危胁。日本人之所以要引进狼,是因为狼在本世纪初,在日本列岛灭绝了。当日本人欢呼“狼没有了”的声音还没有完完全全消失的时候,他们又面临着新的威胁―…在北海道,日本羚羊正泛滥,森林面临着灭顶之灾。束手无策的日本人,只好引进狼来保护他们的家园了。

目前,黑龙江和安徽等地已把狼列为保护动物了,但人对狼的恐惧并不因此而减轻。高中信并不同意“与狼共舞”的观点,他说:数百年来,狼在人们的思维中早形成了固定的定势,人与狼的敌视并不因为狼的减少而发生多大的变化。再一个,狼是兽中的智者,更是人类所豢养的家畜的天敌,这便决定了狼与人很难和平相处。

人对狼的仇恨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高教授等一些狼专家们却对狼有着特殊的感觉。他们每每在那狼的嚎叫声中感觉到生灵的呼唤,他们每每在狼的“聪明”与“机警”中找到动物的智慧。这种巨大的诱惑,注定了他们的研究永无止境。

高教授清楚地记得他在美国开研讨会时,来自各国的狼专家们在野外学狼叫时的情景。那是一个没有星星的夜晚,他们来到野外,走到狼经常出没的地方,这时,他们每个人都学几声狼叫。那声音忽高忽低、时长时短,不久,狼群就有了呼应,那声音的节奏和他们发出的信号毫无二致。那时,狼们一定奇怪,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危险的信号,又发出平安的信号;怎么在同一时刻,同伴既发出饥饿的信号,又发出欢愉的信号。其实,这是人类向狼发出的带有一种特殊的意义的信息。这信息是在告诉狼,人类试图宽容它,人类也需要它,人类更关注它。如果狼真是智慧的,那么它们应该兴奋;,因为它们与人类有了一种沟通。这一天,是它们的节日。

在与高教授谈话中,高教授隐隐地闪露着一种深深的遗憾。他的意思是,他在野外没有与狼达到一种更高一层的默契。有一次,狼在几十米以外的地方看着它,这是他在野外与狼最近的时候了。他将一只野兔放在狼的附近,那狼却不去吃,只是定定地瞅着,是狼觉得这是自己亲近的人在考验它,还是狼觉得这是人类给它下的圈套,至今高教授还是不得其解。只是在动物园里,高教授和狼缩短了距离。那时,狼趴在他的肘上,脸上虽没有什么明确的意向,态度说不清是亲近还是其它的什么。但是,高教授却感到,这是狼在对他的某种接受,这使他兴奋不已。可是他最终仍然承认他害怕狼,这是因为他更了解他这个特殊的朋友习性,还是来自小时候的惊吓给他留下的后遗症,笔者不得而知。

目前,高教授是国际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TUCN)濒危物种委员会委员、狼专家组惟一的中国委员。他是把中国狼介绍给世界第一人,也是全国关于狼的学术问题的学科带头人,是享受国务院特贴的专家。现在,他正设想着在中国设一个狼园,建立一个野外生态站,以便对狼有一个更加科学系统的观察。与此同时,他正准备与日本的丸山教授筹备亚洲狼专家研讨会,会址选在了哈尔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