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1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建设的大力开展以及对工程项目进度和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数量也急剧增加,因此,对于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的研究已成为目前项目管理及施工层面急需做好的内容之一。

二、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处置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尽可能地将工程项目中的安全生产事故造成的施工作业者和其他工作人员的伤亡降低到最大限度,把握人本原则,加强和改善应急救援工作人员的防护水平,加强自我防护教育,培养自我防护意识。2.精心准备,装备精良。切实落实风险预防理念,坚决贯彻专家指导原则,不断提高救援装备及技术水平,改善和增强救援水平,确保救援工作的严谨、及时、科学、高效。3.重视预防,专心备战。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事故的预警工作,把预防潜在风险放在首要位置。同时要重视事故前的各项准备,做到预案、人员、装备时时到位。4.反应迅速、处置高效。确保信息传递及时、真实、准确,现场及有关应急指挥人员、专家、救援力量等迅速做出反应,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三、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管理组织机构的构建

1.应急管理组织机构。2.各小组职责分工。2.1项目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1)在甲方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的指导下,结合工程项目自身特点制定项目施工安全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以及与之相对应的专项预案和事故处置方案,同时负责预案的修改完善和上级报备工作。(2)制定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总体预防措施,负责各专项应急救援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准备工作,统一指挥和调配项目实施中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3)制定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方案,并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应急救援演练,从而能在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时能够有效应对。(4)在突发由项目经理部能够处置级别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或其他条件规定必须赶赴事故现场的突发事件时,能够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设备、物资等到场进行事故抢险和应急处理,并能够根据需要实时向甲方汇报应急处置现况等相关事宜,并能够有效配合各级管理部门开展紧急情况处理和救援工作。(5)有计划地组织项目成员开展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知识宣传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各级员工的应急处置水平。2.现场应急管理处置小组的职责。(1)医疗救助组:掌握基本的医疗救护手段,能清晰判断受伤者状况,同时能够处理简单伤情和对伤者进行护理并能保证重伤者能够优先得到专业医疗机构的救护;能够协助外部专业救援机构转送伤者到相应的医疗机构。(2)安全保卫组:对安全生产事故现场进行安全保卫,适时支援其他组的工作;在事故现场设置警戒线,保护事故场地,阻止无关人员进入,维持事故现场内各项工作的有序运行;保障抢险救援通道的畅通无阻,高效引导抢险救援人员、设备的出入;保护伤亡者的个人财产不受侵害;在应急救援工作结束后,对事故现场进行完全封闭直至收到上级的解禁命令。(3)技术保障组:提出抢险抢修及避免事故扩大的临时应急方案和措施;指导抢险抢修组实施应急方案和措施;修补实施中的应急方案和措施存在的缺陷;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标明重点部位,向外部救援机构提供准确的抢险救援信息资料。(4)后勤保障组:负责事故应急救援中人、财、物的征集、调拨和调配工作;保障项目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各种物资供给的保质保量;负责救援物资和设备的日常管理和维护。(5)应急恢复组:做好伤(亡)者及其家属的安抚工作;协调落实事故受害者在医疗、护理等方面产生的相关费用;做好现场施工恢复工作;负责事故现场保护和图纸的测绘;查明事故原因,提出防范措施。

四、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管理过程的实施

1.安全生产事故预警及信息报告。在高速公路工程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项目经理部各部门应从制度建立、技术实现、业务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施工、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生产事故预防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安全防护工作和应急处置准备工作的专项督查,做到对危险的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有效保证安全生产工作的落实。1.1危险源监控。项目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并制定管理方案,对重大危险源和隐患实行实时监控,确保危险隐患始终处于受控状态。同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1)项目部应建立重大危险源和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将监控管理、整改责任落实到人。(2)应在重大危险源和短时间内无法整改的重大事故隐患部位设置必要的防护、监测监控和报警设备,并及时采集相关数据,发现异常,及时预警。(3)落实重大危险源日常检查和巡查工作,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管理台账,随时了解、通报、跟踪、更新危险源情况。对检查发现存在重大事故隐患的作业区域,应立即停止相关作业,发出相关预警。(4)保证重大危险源和事故隐患监控检测的投入,加强各类设备、设施的定期维护、检测和保养,确保状况完好。1.2预警分级。按照项目安全生产事故(风险)的紧急程度、发展态势和预计可能造成的危害状况,预警级别对应分为I级(可能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Ⅱ级(可能造成重大生产安全事故)、Ⅲ级(可能造成较大生产安全事故)和Ⅳ级(可能造成一般安全事故),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标示。1.3预警信息。项目部应探索建立项目安全生产事故预警系统,对潜在事故风险较大的工程环节进行动态监控,对自然条件、项目施工过程中可能导致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的因素进行分析和预判,推断出可能造成生产安全事故的风险程度,并以此为依据及时相应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包括可能发生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类别、可能触发的时间、可能影响区域范围、预警级别、对应警示事项以及相关处置措施等。不同层级的应急救援指挥机构要准确且及时地向多对应的上级机关、单位报告所发生的的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相关情况。1.4预警信息的与解除。项目安全生产预警信息的或解除之前应当经过充分地核实,依据相关规定、相应职权进行、调整和解除。蓝色预警应经由项目部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确认后或解除,蓝色预警级别以上由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指挥中心确认并报总指挥同意后才能或解除。预警信息与解除的形式有召开会议、下发文件通知、电话通知等。1.5信息报告。(1)项目安全生产事故报告程序图。图2事故报告与应急响应程序图。(2)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信息报告程序。第一,轻伤事故发生之后,伤者或者正在事故现场的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立即直接或者逐级将事故情况报告项目负责人;第二,重伤、死亡以及重大死亡事故发生后,项目负责人应当将事故情况立即报告施工所在地建设部门、安监部门、公安部门、人民检察院、工会等机构,同时应直接或者逐级向企业负责人进行报告。2.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响应。2.1应急响应分级。根据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波及范围、影响大小、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等情况,可将项目安全生产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级别,即:I级(特别重大)、II级(重大)、III级(较大)和IV级(一般)。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根据相应职权划分,能够处置该事故对应级别的单位应当即刻启动项目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当启动更高级别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时,低级别的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应同时启动,且当预案启动后,应立即开启具体实施方案。2.2应急响应程序。2.2.1应急指挥。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之后,项目实施单位应立即启动相关应急预案实施救援,如若当地政府部门或上级机关为此事故启动更高级别预案并及时到场后,即转为接受政府部门、上级机关的指挥,并全力配合各项救援工作的开展。当发生特别I、II、III级安全生产事故时,应对应启动I、II、III级响应,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领导下,由主管单位或者相关政府部门组织协调足量的资源和力量投入到应急救援工作中,统一实施应急救援处置。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在事故发生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并按照各自职能职责紧密合作,迅速开展事故现场的应急处置。当发生IV级安全事故后,项目建设方或项目实施方(事故单位)要能够按照安全生产事故的安全责任和相关法律规定自行处置安全生产事故,同时,应急处置的相关情况应及时上报。2.2.2应急行动。项目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项目实施单位应当在公安、消防、医疗等专业应急救援力量到达现场之前迅速启动本项目的应急救援预案,全力以赴将精力集中在事故抢险救援工作上,并采取有效措施抢救受困人员,竭力保障生命财产的安全,同时努力防止事故范围进一步扩大。如若必要应联络监理方和建设方管理处协调临近项目的应急救援力量。与此同时,项目实施方有义务协助有关部门保护事故现场,维持现场秩序的井然有序,妥善保管相关证据,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事故的调查和取证。如果由于抢救伤员、疏导现场交通等原因,涉及到必须移动现场相关物件时,一定要做好相应的标识和记录,并采取拍照或者录像等直录方式反映现场原状。2.2.3资源调拨。在安全生产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中,项目实施方应充分认识高效处置的重要性,全力调动自身的应急资源和力量储备开展有效的应急救援工作,必要时可向上级单位或邻近项目求援。2.2.4应急避险。在事故应急救援的过程中,应急指挥机构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对现场情况予以密切关注,实时监控事故现场动态,有效规避风险,保障现场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防止次生、衍生事故的发生。2.2.5应急扩展。当项目安全生产事故不能被有效控制或者态势进一步扩大时,现场指挥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立即报告上级单位、当地政府以求尽快实施更高级别的应急响应,并撤离事故现场相关人员。当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在重要路段、重点区域、重要会议、重大节日或重大社会活动期间,其应急响应等级可酌情采用高一级别。2.3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应急结束。当项目安全生产事故的危害已趋于停止或已经消除,被困人员全部脱离危险,受伤人员得到有效救治,事故现场得以完全控制,环境评价符合相关标准,次生、衍生事故隐患相继消除之后,经政府部门或事故现场最高应急指挥机构确认并批准,现场应急处置工作宣告完结,应急救援队伍撤离场地,应急救援行动即结束。当应急救援工作结束之后,应当按要求做好事故上报并向事故调查处理小组移交所需文件资料,同时撰写并提交事故情况汇报及总结。3.安全生产事故的信息。事故信息按照事故响应分级和响应程序,由事故现场指挥部总指挥及时准确地向新闻媒体等通报事故信息。其他方面的信息、传递按照“事故报告与应急响应程序图”执行。4.安全生产事故的后期处。项目应急救援方案及程序实施完结之后,应果断采取有效措施预防事故的二次发生,并指派专人负责事故现场及相关证据的保护,按照项目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领导小组的相关安排,积极安抚伤亡人员及其家属,同时尽力做好事故的善后事宜及赔偿工作,努力消除安全生产事故产生的不良影响,以免被居心不良者利用或扩散。在有关部门对事故进行勘察鉴定并同意后可以恢复生产活动。应急救援行动结束后,应急救援领导小组要深刻总结安全生产事故的原因及经验教训,并以书面的形式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修订和完善项目安全生产应急处置预案。

五、结语

随着我国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对于工程项目管理方面的要求也也越来越高。项目生产安全作为是项目实施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整个工程项目的成功实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高速公路工程项目应急处置策略进行研究,对于突发安全生产事故的及时、有效处置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周志洁 单位:.重庆交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海鹏.基于结果导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6(13):62-65.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2

【关键词】数字化建设;油田;安全环保;管理

1.数字化在油田建设中重要性及意义

1.1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油田的建设和发展来说,进行油田数字化建设,全面实现数字化管理,能够极大地提高管理效率和生产效率,更加有效地利用油气资源,从而更好地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通过数字化建设,形成以中控室为中心的远程控制生产运行模式,实现了生产调度和监测自动化,工作人员可以在场外对现场设备实施操控。

1.3通过数字化建设,能够实时采集、监测生产设备运行数据,实现空间信息的可视化。将所有不同生产部位的诊断和预警信息进行加工组合,能够及时分析处理生产中的各种故障和隐患,及时发现问题并发出应急指令,从而科学、合理、高效地开展管理工作,确保油田生产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

1.4通过数字化建设,能够将指挥调度中心由原先单纯的监控功能转变到安全防范和业务监督等多重功能上来,实现安全环保工作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化,使安全环保工作规范化、系统化。推行数字化,是油田生产组织方式的一次革命,是油田管理方式的一次变革,是企业控制投资、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支撑。

2.数字化技术在油田建设中的应用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生产管理方式有了很大变化,逐步由自动化向智能化的管理模式迈进。目前,井站实时数据采集、电子巡井、危害预警、智能诊断油井机泵工况、生产指挥的智能专家系统等技术在油田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2.1井口数字化建设是油田数字化建设的最底层、范围最广、最关键的现场部分,实现了对现场井口、站点的数据采集和控制。基于物联网的油田数据采集和监控(SCADA)系统,已经能够覆盖油田各个节点。

2.2在实时监控方面,通过广为分布的监控设备、自动控制设备,实现了远程采集油井的示功图、电流图、功率图、三相电参数,远程控制抽油机启停、注水井配注、自动投球、电子巡井、增压点变频连续输油、输油泵自动启停,及时自动报表生成、智能预警,人员闯入井场预警。

2.3在生产管理方面,通过抽油机示功图对油井工况进行诊断分析,通过工况分析制定油井管理措施,通过电量数据掌握油井耗电情况和采取节能措施。

2.4在生产信息方面,设置数据库服务器和WEB服务器,实现油田生产信息在油田范围内的信息共享。

3.对油田安全环保管理的几点建议

油田数字化管理平台,有流程监控、功图分析、生产曲线、报表生成、操作日志和报警等功能,有信息完整、实时高效、科学决策、准确掌握系统运行状态、快速诊断系统故障状态等优势,在节约资源与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为加强安全环保管理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监控平台,拥有了实时监控环保风险源点的能力,为控制安全环保的风险创造了有利条件。为了进一步提高油田数字化建设的管理水平的目标,还要从以下几点出发来加强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工作:

3.1秉承“安全生产、绿色生产”理念,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加强安全知识培训和安全宣传教育,注重培养管理人员的主人翁精神和责任意识,促使管理人员由被动执行任务逐渐变为主动担负任务。必须明确在油田数字化管理中管理人员的安全责任,认真、仔细的落实各项安全措施,在思想上重视安全环保管理,防止在管理操作中出现失误。必须严格执行各项操作规程和标准,加强日常生产中的监控力度,积极利用数字化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发现可能发生的事故隐患,坚决采取有效措施消除隐患。

3.2为了提高调度室的调度指挥效率,特别是在事故发生时,及时、合理、动态地调配人员参与抢险,将油田的报警系统与通信平台告知系统对接,短信平台告知系统预先把人员的姓名、手机号、所在辖区、专业等信息编配好预置方案,在接到险情出现的信息后,把险情简介内容输入系统,系统自动给出的抢险预案中抢险人员资料,并按预案以手机短信方式通知各专业的抢险人员及时处理险情。系统可根据短信回复情况得知抢险人员是否获知通知,还可调配别的区域的人员加以支援。在发生安全事故时,监控中心能够通过对报警的类型与级别的判断将报警信息用短信的形式告知相关的管理与维修人员,在保证信息传递准确性和时效性的基础上,为设备故障的排除和安全事故的处理赢得尽可能多的时间,

3.3应从建立新型劳动组织架构、建立快速反应应急体系入手,进一步整合、优化、完善数字化指挥系统的各项功能,创新应急抢险运行模式,加快油田数字化建设新技术、新成果在应急指挥工作方面的转化应用,充分发挥数字化在提高管理水平、减轻劳动强度、提升工作效率等方面的革命性作用,把油田安全环保管理变被动为主动,形成“生产管理实时监控、安全隐患及时预警、事故处置数字指挥”的先进、实用的数字化应急指挥系统。

3.3.1在制定应急预案时,设定指挥流程并框图化展示,然后根据框图流程下达抢险指令,同时系统自动记录时间,最后形成综合抢险记录。这样可以加快调度速度,避免遗漏抢险环节,避免在抢险过程中出现主次颠倒的情况发生。

3.3.2在通知有关单位及个人的环节上,为避免接收信息人未及时查看手机短信,同时要进行一次自动拨号动作,提醒收信人有紧急短信。

3.3.3应急物资协调,根据应急预案提前制订不同的抢险物资预案,出险后系统根据出险类别和级别,结合数据库高级检索功能,自动向指挥人员提供应准备的抢险物资种类、数量和物资所属应急库,当所属应急库物资不足时,自动提供其它应急库位置、距离和物资清单等信息,以供调度。

3.3.4在应急处置过程中,利用事故点附近视频监控系统或者移动视频监控系统,实现对事故现场的实时视频监控,让应急指挥人员实时掌握出险现场周边的各种情况,并由数字化大平台提供现场关键设备参数实时变化情况。

3.3.5要注重与资质单位的合作,以市场化运作来开展数字化设备的检定检验工作,重视数字化设备的日常检验与管理,保障数字化设备的正常性能与正常运转,提高其检测数据的真实性。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完善管理标准基础工作,不断提高数字化条件下的油田安全环保管理水平。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3

1.1编制目的

为提高气象灾害防范、处置能力,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地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经济社会影响,制订本预案。

1.2工作原则

以人为本,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最大程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预防为主,实行工程性和非工程性措施相结合,有效提高气象灾害防御能力;统一领导,对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实施分级管理、属地负责;密切协作,依照法律法规和相关职责,强化信息沟通、资源共享,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形成应急合力;规范有序,保证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运转协调,发挥最大防灾减灾效益。

1.3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办法》、《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

1.4适用范围

1.4.1市行政区域气象灾害或其次生、衍生灾害事件的防范和应对工作。

1.4.2气象灾害虽未发生在市行政区域,但省、市相关

应急指挥机构、事发地市(市、区)应急处置机构需要我市提供相关协助、保障。

1.4.3本预案中的重大气象灾害,指由于台风、暴雨(雪)、寒潮、霜冻、低温、大风、沙尘暴、高温、干旱、雷电、冰雹、大雾、霾等天气气候事件的影响,造成或可能造成人员伤亡、重大财产损失和重大社会影响涉及公共安全的气象灾害。

2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

市、乡(镇、街道)、村(居)分级设立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

2.1市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

成立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主管副市长担任总指挥,市政府主管副主任、市气象局局长担任副总指挥。市气象局、市应急办、市教育局、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国土资源局、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牧局、市林业局、市卫生局、市环境保护局、市广播电视台、市人防办、市安监局、市发展改革局、市商务局、市供销总社、市食品药品监管局、市移动公司、市联通公司、市电力局、市各保险公司的有关负责同志为成员。

指挥部办公室设在市气象局,办公室主任由市气象局局长担任。

2.2市气象灾害应急组织机构职责

2.2.1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职责

指挥部在市委、市政府和市级以上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的领导下,领导、组织全市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负责建立健全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制;制订全市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方案,并监督实施;在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负责指挥、协调、督促相关职能部门做好防灾、减灾和救灾工作;决定启动和终止实施应急响应,以及其他气象灾害预警、应急处置重大事项。

2.2.2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职责

负责执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调度指令,贯彻落实指挥部工作部署;会同有关部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协调处理气象灾害应急工作中的具体问题;组织有关部门会商灾害发生发展趋势;收集、调查和评估气象灾情;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预案;管理气象应急物资和装备仪器;建设和完善气象信息监测预警体系。

2.2.3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职责

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制订、完善与本预案配套的应急处置预案;根据职责与分工组织实施本部门、本单位的气象灾害应对、防范工作。

2.3乡(镇、街道)、村(居)应急指挥机构职责

乡(镇、街道)、村(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在上级指挥部和本级政府的领导下,组织和指挥本地气象灾害防范和应对工作。指挥机构的构成、职责与分工参照本预案执行。

3预防和预警机制

3.1监测、预报与报告

3.1.1市气象局负责管理并承担市域内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信息收集、预报预警等工作。对可能发生重大气象灾害时,气象局将监测、预报信息报送市政府。

3.1.2发生较大级别以上气象灾害事件后,知情单位和个人应及时通过气象灾害报告电话等多种途径报告有关信息。报告内容主要是报告单位、联系人、联系方式、报告时间、气象灾害种类和特征、发展趋势、发生时间、地点和范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情况,已经采取的措施等。

3.1.3建立以乡(镇、街道)、村(居)为基础的气象灾害调查收集网络,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灾害普查、风险评估

和风险区划工作,编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

3.2预警预防行动

市气象局根据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报、预警信号,将可能发生的气象灾害情况报市政府和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达到预警级别的,向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并提出处置建议,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决定是否启动相应预案。对可能达到重大、特别重大预警级别的,事发地乡(镇、街道)、村(居)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应及时报告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由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并在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协调下,提出预警措施和应对方案。

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做好有关应急准备工作。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根据需要进行检查、督促、指导,及时将准备情况报市政府。

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按照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和防御指南,积极采取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气象灾害的影响。

3.3预警支持系统

3.3.1市气象局应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

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保证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顺利进行。

建立和完善以灾害性天气监测、气象预报分析处理、气象信息传输、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加工处理为主体的重大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在国家气象监测网的基础上,根据需求建设气象灾害加密监测站和应急移动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建立重大气象灾害信息综合收集、评估系统,为市政府决策

提供科学依据。加强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建设,同时将人民防空警报系统作为城区灾情警报的重要手段之一,实现重大气象灾害信息资源共享,建立权威、畅通、有效的预警信息渠道,完善我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综合体系。

3.3.2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和统一部署,建立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联动机制,建立和完善本部门气象灾害紧急处置信息系统。

3.4预警级别与

按照气象灾害可能造成的危害和紧急程度,气象灾害预警级别分为一般(IV级、蓝色)、较大(III级、黄色)、重大(II级、橙色)和特别重大(I级、红色)四级。

一般(IV级、蓝色)预警,由市气象局向社会;较大(III级、黄色)预警,由市气象台向社会;重大(II级、橙色)和特别重大(I级、红色)预警,由省气象台。

4应急响应

4.1应急响应级别

按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严重性和影响程度、范围以及气象灾害预警级别,气象灾害应急启动级别设定为IV级、III级、II级、I级四个响应等级。

4.1.1四级响应(蓝色)。当达到IV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市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向上级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发生或可能发生地的乡镇应急指挥部也要迅速启动相应应急预案,并向市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4.1.2三级响应(黄色)。当达到II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市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并向省应急指挥部报告应急处置情况。

4.1.3二级响应(橙色)。当达到I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

4.1.4一级响应(红色)。当达到I级气象灾害预警时,由省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迅速启动相应的应急预案,同时由省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向国务院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请求启动国家气象灾害应急预案。

4.2应急响应启动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对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信息进行研判,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报告。必要时,由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组织有关单位会商,及时向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通报并提出处置建议,经授权后响应、解除响应或更改响应级别的命令。

当发生气象灾害没有达到预警标准,但可能或已经造成损失和影响时,根据不同程度的损失和影响在综合评估基础上启动相应级别应急响应。

4.3应急响应行动

当启动应急响应后,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入相应应急响应状态,加强值班,密切监视灾情,按照各自职责和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和行动。

4.3.1台风、大风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台风、大风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采取措施,巡查、加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督促有关单位加固门窗、围板、棚架、临时建筑物等,必要

时可强行拆除存在安全隐患的露天广告牌等设施。

交通运输、农业等部门督促指导水库渔民加固有关设施,督促所有船舶到安全场所避风,防止船只走锚造成碰撞和搁浅;督促运营单位暂停运营、妥善安置滞留旅客。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避免在突发大风时段上学放学。

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等部门通知高空、水上等户外作业单位做好防风准备,必要时采取停止作业措施,安排人员到安全避风场所避风。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农业部门根据不同风力情况发出预警通知,指导农业生产单位、农户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防风措施,减轻灾害损失;农业、林业部门密切关注大风等高火险天气形势,会同气象部门做好森林草原火险预报预警,指导开展火灾扑救工作。

各单位加强本责任区内检查,尽量避免或停止露天集体活动;居民委员会、村镇、小区、物业等单位及时通知居民妥善安置易受大风影响的室外物品。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2暴雨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暴雨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水务部门组织开展洪水调度、堤防水库工程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国土资源部门加强与气象部门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会商,确定地质灾害等级,及时地质灾害等级预报;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安监部门组织开展尾矿库坝体巡护查险、防汛抢险及灾害救助工作;会同当地政府组织转移危险地带以及居住在危房内的居民到安全场所避险。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教育部门根据防御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公安、交通运输部门对积水地区实行交通引导或管制。

农业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在危险地带的户外作业。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水务、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3暴雪、低温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低温预报和暴雪、道路结冰等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及时

提供指定区域相关气象因子变化情况。

发展改革部门密切关注煤、电、油、气等要素供应情况,及时做好重要物资的紧急调度和运输协调工作。

教育部门根据预防措施建议,通知幼儿园、托儿所、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做好停课准备。

公安部门加强交通秩序维护,注意指挥、疏导行驶车辆;必要时,关闭易发生交通事故的结冰路段。

电力部门注意电力调配及相关措施落实,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电力故障;做好电力设施设备覆冰应急处置工作。

交通运输部门提醒道路行驶车辆采取防冻、防滑措施,提醒高速公路、高架道路行驶车辆减速慢行;会同有关部门根据积雪情况,及时组织力量或采取措施做好道路清扫和积雪融化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做好供水系统等的防冻措施。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保障医疗卫生服务正常开展,并组织做好伤员医疗救治和卫生防病工作。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加强危房检查,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动员或组织撤离可能因雪压倒塌的房屋内人员。

民政部门负责受灾群众的紧急转移安置,并为受灾群众和公路、铁路等滞留人员提供基本生活救助。

农业部门组织对农作物、畜牧业、水产养殖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灾害发生后,民政、气象等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4寒潮、霜冻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寒潮、霜冻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寒潮、霜冻影响,

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民政部门采取防寒救助措施,开放避寒场所;实施应急防寒保障,特别对贫困户、流浪人员等应采取紧急防寒防冻应对措施。

住房和城乡建设、林业等部门对树木、花卉等采取防寒措施。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果农、菜农和畜牧水产养殖户采取一定的防寒和防风措施,做好牲畜、家禽和水生动物的防寒保暖工作。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加强低温寒潮相关疾病防御知识宣传教育,并组织做好医疗救治工作。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5沙尘暴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沙尘暴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沙尘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农业部门指导农牧业生产自救,采取应急措施帮助受沙尘影响的灾区恢复农牧业生产。

环境保护部门加强对沙尘暴发生时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监测,为灾害应急提供服务。

交通运输、铁路部门采取应急措施,保证沙尘暴天气状况下的运输安全。

民政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5高温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高温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高温影响,进行综合分析

和评估工作。

电力部门注意高温期间的电力调配及相关措施落实,保证居民和重要电力用户用电,依据电力部门制定的有序用电方案,必要时执行拉闸限电措施;加强电力设备巡查、养护,及时排查电力故障。

住房和城乡建设、水务等部门做好用水安排,协调上游水源,保证群众生活生产用水。

建筑、户外施工单位做好户外和高温作业人员的防暑工作,必要时调整作息时间,或采取停止作业措施。

公安部门做好交通安全管理,提醒车辆减速,防止因高温产生爆胎等事故。

卫生部门采取积极措施,应对可能出现的高温中暑事件。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紧急预防高温对农、林、畜牧、水产养殖业的影响。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3.7干旱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干旱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干旱影响,进行综合分析;适时组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减轻干旱影响。

农业、林业部门指导农牧户、林业生产单位采取管理和技术措施,减轻干旱影响;加强监控,做好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准备工作。

水务部门加强旱情、墒情监测分析,合理调度水源,组织实施抗旱减灾等方面的工作。

卫生部门采取措施,防范和应对旱灾导致的食品和饮用水卫生安全问题所引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民政部门采取应急措施,做好救灾人员和物资准备,并负责因旱缺水缺粮群众的基本生活救助。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民政、水务、气象等部门做好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本级政府应急管理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8雷电、冰雹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雷电、冰雹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灾害发生后,有关防雷技术人员及时赶赴现场,做好雷击灾情的应急处置、分析评估工作,并为其他部门处置雷电灾害提供技术指导。

安监、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提醒、督促施工单位必要时暂停户外作业。

电力部门加强电力设施检查和电网运营监控,及时排除危险、排查故障。

农业部门针对农业生产做好监测预警,落实防御措施,组织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

各单位加强责任范围内检查,停止集体露天活动;居民委员会、村镇、小区、物业等单位提醒居民尽量减少户外活动和采取适当防护措施,减少使用电器。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民政、安监、气象等部门做好灾情调查、收集、分析和评估工作,并及时向本级政府应急管理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告有关情况。

4.3.9大雾、霾

气象部门加强监测、预报,及时大雾和霾预警信号及相关防御措施建议,适时增加预报密度;了解大雾、霾的影响,进

行综合分析和评估工作。

电力部门加强电网运营监控,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发生设备污闪故障,及时消除和减轻因设备污闪造成的影响。

公安部门加强对车辆的指挥和疏导,维持道路交通秩序。

交通运输部门及时雾行安全通知,加强行车安全监管。

相关应急处置部门和抢险单位随时准备启动抢险应急方案。

4.4信息共享和处理

气象灾害的监测、预报等信息实行分级上报,由气象部门归口处理,实现共享。

气象灾害信息的报送和处理,应当快速、准确、详实。重大气象灾害应在事件发生2小时内初报灾情,6小时内上报重要灾情,24小时内上报调查的灾情。因客观原因难以准确掌握的信息,应当及时报告基本情况,随后补报详情。

4.5通信联络

进入气象灾害应急响应状态的单位应向市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和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报送应急联系人、联系方式。参与气象灾害应急的单位应当保证通信畅通,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

4.6指挥和协调

预案启动后,由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应急处置工作。必要时成立现场指挥部,具体负责指挥事发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现场的指挥与协调以灾害发生地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负责,成员单位和相关的组织、单位、个人应当按照现场指挥部的要求统一开展工作。必要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组织有关专家参加现场指挥部工作,提供相关专业咨询,供现场指挥部决策参考。

4.7紧急处置

4.7.1基本应急处置

气象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镇乡政府应组织当地有关部门和单位进行先期应急处置,并根据需要组织群众开展自救互救,全力控制事态扩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的损失。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利用信息平台,跟踪全市气象灾害发生情况,监控和接收气象信息。根据已形成或有可能形成的气象灾害情况,提出处置建议。

4.7.2应急处置措施

重大或特别重大的气象灾害发生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在省、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统一指挥下,组织协调各成员单位、专业应急队伍及现场指挥部,及时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灾害发生地乡镇政府和有关部门应迅速组织人员,设立警戒区和警戒哨,对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要物资设备进行保护。必要时,可以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向社会征用物资、交通工具和相关的设施、设备。

4.8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

参加现场应急工作的有关部门对灾害发生地现场的安全情况进行科学评估,保障现场人员的人身安全,并为其配备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具。需要群众参与时,应向群众讲解必要的安全防护知识。

4.9群众的安全防护

灾害发生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及时指导人员疏散,尽量避开灾害可能影响和波及的区域,减轻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10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

各单位要积极拓宽社会参与渠道,充分动员社会力量,组织志愿者队伍和群众参与应急处置工作。

4.11灾害调查与评估

市(县)级以上气象部门负责组织气象灾害评估。

跨市(县)级行政区域的气象灾害评估由等级气象部门负责或由其指定单位负责。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及时报市政府和上级气象部门。

气象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气象灾害救助的依据。

4.12新闻报道

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启动后,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及时将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监测预警情况,因灾伤亡人员、经济损失、救援情况等及时、准确地向社会公布。

4.13应急响应结束

灾害应急处置工作完成后,由相应级别的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提出解除应急响应状态的建议,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批准后,解除应急响应状态的命令。

5灾后处置

5.1灾情核实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会同有关部门核实气象灾害评估结果,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和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并按规定向社会公布。灾害评估结果可作为灾害救助的依据。

5.2灾后救助

气象灾害事件发生后,市政府组织民政等有关部门设立灾民安置场所和救济物资供应站,依法做好灾民安置和救灾款物的接收、发放、使用与管理工作,保障灾民的基本生活。民政部门负责接受并安排社会各界的捐赠。

有关部门应及时归还征用的物资、设施、设备或占用的房屋、

土地;不能及时归还或者造成损坏的,应按照国家规定予以补偿。

5.3保险监管

保险监管机构依法做好灾区有关保险理赔和给付的监管。

5.4调查总结

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结束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应及时对灾害应急工作进行全面的调查总结,查找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和建议,报上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及本级政府应急主管机构。

6保障措施

6.1通信与信息保障

6.1.1通信保障

以气象部门业务服务信息网络系统和国家公共通信网络为基础,建立快速、安全、稳定、可靠的气象灾害信息通信专用网络,确保监测、预报、预警和灾情报告等信息的传输。

应急救援现场应与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保持通信畅通;灾害发生地政府协助现场应急处置的通信保障。

建立气象部门与公共媒体及公共场所管理单位畅通的联络渠道,确保气象预警信息及时、准确地传递到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

6.1.2信息保障

市气象局在现有业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和完善市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系统,并与市政府应急平台及其他相关部门实现互联互通。

健全和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开展全市气象灾害调查评估,摸清全市气象灾害分布情况,建立各种气象灾害区划数据库,编制全市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气象灾害防御措施,指导气象灾害应急防御工作。

市气象局负责本行政区域气象灾害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

评估和处理,并按有关规定定期或不定期报送市政府应急办公室和应急指挥部;重要信息和已报信息的变更应当立即报送。

市气象局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公共媒体资源和公共场所预警信息资源进行调查了解,建立完整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资源库,明确和规范本市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具体办法,传播渠道和方式等。

各成员单位和相关应急责任单位应及时将与气象灾害有关的信息报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

6.2应急支援与保障

6.2.1现场救援和工程抢险保障

各单位要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救援和减灾等方面的专用物料、器材、工具、医疗器械、药品的储备,建立相应的物资数据库,并对其购置、库存、使用和销毁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

市气象局要加强装备、弹药的日常管理,确保一旦接到指令,能够适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

6.2.2应急队伍保障

武警、公安消防部队等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应按照各级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的指令,开展气象灾害现场应急救援工作。

市和各乡镇(街道)应当组织引导预备役部队、民兵、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等社会资源组建各类群众性的气象应急救援队伍。

6.2.3交通运输保障

公安部门对气象灾害现场实行道路交通管制,维护道路运输秩序;市政部门及时做好城市道路的清障工作;交通运输、铁路部门应迅速组织专业队伍对受损公路、铁路设施进行抢修;必要时,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可紧急动员和征用社会交通设施和装备。

6.2.4治安保障

灾害发生地政府和社区组织应积极发动群众,开展治安联防,协助公安部门做好治安保卫工作。

6.2.5经费保障

市、乡镇政府根据气象灾害应急工作的需要安排专项资金,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提供经费保障。财政、审计部门应当加强对气象灾害应急专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6.2.6社会动员保障

各乡镇政府建立气象灾害防御的社会动员机制。

6.2.7紧急避难场所保障

按照平战结合的原则,建设适用于气象灾害避险的城市和乡村紧急避难场所,并完善各类指示标志。紧急避难场所建设可与公园、广场、体育馆、人防工程、学校等建筑相结合。

6.3技术储备与保障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建立气象灾害应急专家咨询机制,成立专家委员会,为气象灾害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依托相应的气象科研机构,建立相关的气象灾害应急技术支持系统。组织相关机构和单位开展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应急处置和综合防灾减灾的技术研究,做好气象灾害应急技术储备。

6.4宣传、培训和演习

市、乡镇政府及广播电视、新闻出版、文化、气象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各种媒体,向社会公众宣传普及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及防御指南的有关知识,提高群众防灾自救能力。

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各成员单位应对本部门本单位应急工作人员进行技术、服务、管理等方面的培训,并定期组织本部门本单位人员开展气象灾害预警、救援应急演习。

7附则

7.1名词术语

(1)气象灾害预警:是指各级气象部门所属气象台站监测或判定出某一区域即将发生或正在发生某种气象灾害,为避免其影响,气象部门利用广播、电视、短信、网络等各种手段和途径发出气象灾害警报,提醒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采取对应防御措施的过程。

(2)气象灾害预警信号:是指通过媒体传播给社会公众防御气象灾害的符号、语言、文字。通常由符号、颜色和对应的防御指南组成,符号表示气象灾害种类,颜色表示气象灾害的强度级别,对应的防御指南明确了有关部门、单位和公众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3)干旱等级:

极旱:指基本无土壤蒸发,地表植物干枯、死亡。

重旱:指土壤出现较厚的干土层,地表植物萎蔫、叶片干枯,果实脱落。

中旱:指土壤表面干燥,地表植物叶片白天有萎蔫现象。

(4)地质灾害等级:

2级:可能性较小,预报预警时间内对重要地质灾害隐患加强监测。

3级:可能性较大,预报预警时间内对地质灾害隐患24小时监测,启动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人员撤离。

4级:可能性大,启动市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迅速撤离。

5级:可能性很大,启动省地质灾害应急预案,组织受地质灾害威胁人员立即撤离。

(5)森林火险等级:

二级:轻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可能燃烧,森林火灾可能发生。

三级:中度危险,林内可燃物较易燃烧,森林火灾较易发生。

四级:高度危险,林内可燃物容易燃烧,森林火灾容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快。

五级:极度危险,林内可燃物极易燃烧,森林火灾极易发生,火势蔓延速度极快。

7.2预案管理与更新

市气象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预案的日常管理,并根据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修改和完善情况及时修订。本预案由市政府办公室负责解释。

各乡镇、街道应根据本预案,制定本地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并报市政府应急管理办公室备案。

7.3奖励与责任

7.3.1奖励

对在气象防灾、减灾、救灾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

7.3.2责任

有关部门工作人员由于,严重影响气象灾害应急处置工作的,依据有关规定追究相应的责任。

重大气象灾害发生后,对于谎报灾情或知情不报,或拒不履行本预案规定的应急处置职责,或拒不配合、阻碍、干扰灾情收集和救助工作,致使国家利益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单位,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由本级政府或上级政府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负有

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4

1组织沟通的必要性

在我国,为保障人民的生命安全与国家财产安全,2002年11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它在法律范畴定义了安全生产工作的内容,降低了群众生活与工作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任重道远。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加剧了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此时,医院不断加快的基础建设、不断提高的业务服务能力,与医院不能主动与职工沟通,不能及时带领职工开展安全工作形成了鲜明的差异,结果造成全院职工只注重“抓业务、提服务、创效益”的错误观点。同时,医院部分领导安生生产观念薄弱,缺乏主动沟通意识,员工缺乏安全技能交流、安全部门又疏于监管,防范措施不足,隐患一触即发。

2组织沟通遇到的问题、产生原因、影响

2.1决策上的问题

加强与员工的沟通,不仅能收集防范建议,也能使职工乐于接受上级指示,积极参与到安全生产落实工作中。但是通常情况下,医院往往将工作重心偏向于医疗服务、科研教学等,后勤保障工作只是一味强调执行上级指示、贯彻上级精神,或是制订流于形式的安全方案、安全措施,容易引起职工反感。二是安全生产上忽视与职工的交流,忽视职工的想法与建议,忽视职工理解能力、文化水平、工作态度上的差异,简单地将安全工作视为部门工作、科室工作、个人工作,打消了部分职工精益求精、积极主动的心理。三是医院监管部门混乱,职责不明确,容易引起安全部门员工责任心不强,不愿意刨根追底找原因,不积极落实整改措施。比如2014年8月2日,江苏省一家企业发生铝粉尘爆炸事故,爆炸事故共计造成上百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3.51亿元,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混乱,安全责任落实不明确,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

2.2意识上的问题

我院是一家三级乙等医院,2014年年门急诊量超过2300000人,出院患者超过55000人,业务收入超过1200000000元,这在县级医院中排名是领先的,同时也反映出我院医务工作者一直处于高压状态。除需要进行临床治疗工作以外,医务人员还经常身兼数职,忙碌于工作、教学、科研等方面,疲劳常常让医务人员忽视安全工作的存在,安全意识淡薄,又没得到上级部门的沟通和监管,安全工作开展就会半途而废。二是很多医务人员认为医院有自己的后勤保障部门,自己又不精通这方面工作,就没有必要去花更多的时间搞安全生产,对上敷衍,对下不管不问,“我告诉他了,所以,我已经和他沟通了”、“我告诉过他们,但他们没有搞清楚我的意思”,其结果是相互扯皮。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形式主义,很多工作没有经过探讨,相关责任没有明确,整体制度与实际生产相脱节,由于管理过程较为松懈,致使安全隐患长期存在。

2.3互动上的问题

医院在做安全普及时,大多数采用课堂模式,枯燥乏味,而员工希望亲身使用一下防护器材,体会一下真实的感觉,而这恰恰不能调动职工的好奇心理;二是对医院安全管理部门来讲,不是每个人都具备专业知识与安全防护技能,他们也希望医院能提供更多的机会去学习或是交流;三是监管部门缺乏对消防知识、建筑材料、设备使用的熟悉度,比如2015年5月25日,河南省一家养老院发生火灾事故,造成38人死亡、6人受伤,事故主要原因虽然是监管责任不落实、监管措施不到位,但使用不符合规定的建筑材料、用火用电管理不规范,隐患排查治理不及时,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直接造成了该起事故的发生。员工还希望医院能针对科室情况制订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掌握灾害面前逃生与救援的方法,而医院组织应急演练,通常只是完成年初预订的计划,对许多科室需求的应急方案不能“量身订制”,缺乏组织针对性演练;二是医院每月都有一次安全生产巡查工作,每次都会发现对应急预案措施不清楚或对应急预案有作调整的要求,但相关的安全部门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和更正,或是不能到一线科室实地考察,办事拖沓、缺乏实干精神;三是演练难度不高,细节要求不严,在应急演练中,如何正确使用氧气呼吸器,如何正确使用消防器材,以及如何准确判断事故性质和严重程度,如何采用其他急救措施等,并且不能做到在安全演练时人人过关。

2.4医疗工作中的问题

医患沟通,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医患关系紧张的起因是医患之间的不信任,而引起信任危机的主要原因是医务人员缺乏沟通意识,缺乏必要的沟通技巧。我院2010年9月—2014年9月期间书面记录的医疗投诉件共计555起,2010年医疗投诉45起,2011年医疗投诉57起,2012年医疗投诉89起,2013年医疗投诉150起,2014年医疗投诉214起。医务人员与患者的交流过程中不注意自己的用词、语气、语调等,引起患者误解,或者让患者觉得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有部分医务人员的告知意识不强,在诊疗过程中未充分重视患者的知情权,引发患者不满,从而导致投诉。另一方面,2009年以来,多起伤医虐医案件,已经颠覆了医生行业的受人尊敬的地位,社会上各种“看病贵”“看病难”的责怨与骂名,让医生成了众矢之的。医院每天都要接收大量的患者,其中包括不少的危重患者,因此,发生医患冲突在所难免。此前面对安全事故问题,要么把责任归咎到具体操作者身上,要么竭力推脱责任而缺乏一个明确的解释。这些做法不利于查找引发问题的真正原因,对于预防问题的再次发生也是没有益处的[1],这些都极大地引起医生对这份工作的焦虑或厌倦。比如南京官员涉嫌打护士、潮洲“押医游行”事件、齐齐哈尔医生出诊遭患者报复割颈、浙江温岭男子持刀杀死一名医生、天津医生行医时被砍致死等。中国伤医虐医事件已经引起世界各地同仁们的关注。

2.5信息传达上的问题

一般来讲,医院内部形成的沟通有三种方式:上下间的沟通、平行间的沟通、交叉间的沟通,医院内部机构复杂、繁多,信息无论采取哪一种方式传达,都要经过几个部门的中转,很容易产生信息的失真。同样的道理,在贯彻安全生产举措中,也会因为传达对象的不同从而影响信息传递的效率,失去对工作精确性的把握。往往上级部门很重视的一件安全生产事件,也许通过传达者们层层“筛选”,最后会变得无足轻重,无关紧要。比如发生大型灾难事件时,需要提供准确的信息,便于医院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抢救,超出救治能力时医院会及时联系上级医院或是兄弟医院协助救援,如果此时出现信息错误或是数据偏差很大,就会给救援带来非常大的不便。

3沟通的组织关系

为便于沟通各部门间的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监管,确保安全生产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医院专门成立安全生产领导小组,院长担任组长,后勤分管院长、业务分管院长担任副组长,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组员,各临床科室主任、护士长协助安全生产领导小组成员开展工作。为明确各责任人的职责,医院还制订了《医院领导班子成员安全生产工作一岗双责实施细则》,使每一名领导班子均应在履行本职岗位职责的同时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责任,主要负责人承担本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分管其他工作的责任人对其分管领域内的安全生产工作承担具体责任。各科室负责人签订安全承诺书,协助分管领导做好科室安全工作,并对科室安全工作负主要责任。

4组织沟通的步骤

4.1短期计划

坚持“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管生产经营必须管安全”,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加快完善上下层、平行层、交叉层的沟通方式,组织开展全院职工参与的“安全生产月”活动、“百日医疗安全”活动,通过短期内的动员和鼓舞,让全院职工增强安全意识,提高医院安全生产。

4.1.1活动内容

①深入临床一线,定期组织院领导联系点安全生产巡查。每月组织由院领导和职能科室成员组成的巡查组,以明察和暗访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巡查,内容涵盖环境管理、控烟情况、用电安全、设施设备安全、消防安全、保卫安全;收集一线工作人员对安全工作的建议,现场提出整改;帮助临床科室出谋划策,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困难。②增加沟通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安全生产宣传教育。定期组织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安全措施的培训,组织员工关于安全方面工作的巡讲;加强安全生产宣传,在医院内网设置安全生产宣传专栏、安全生产专栏留言板;普及安全生产政策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在醒目位置悬挂安全生产横幅、张贴标语、派发宣传单等方法,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安全生产责任意识。③畅通沟通渠道,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机制和报告制度。定期组织安全演练,完善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完善应急处置流程。明确在发生事故时医院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相关科室负责人应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开展救援工作。

4.1.2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共分三个步骤

第1阶段:自查阶段。各部门查找和分析与其他部门的沟通方式,提出改善沟通工作的建议。第2阶段:整改阶段。各部门持续深化组织沟通的内容,建立联系点制度、院领导联系点制度,对收到的整改意见进行归类并落实整改。第3阶段:验收阶段。医院将组织工作督导组对安全隐患进行整改验收,对于屡教不改没有严格落实联系点制度或是未及时进行沟通工作部门或责任人,在全院进行通报,限期整改,并追究相关责任。

4.2长期计划

为确保医院安全生产中的沟通工作行之有效,确保安全管理部门履行职责,医院必须明确相关责任,落实安全措施,制订安全保障制度。①深化院领导联系点安全生产巡查制度,继续确保院领导深入基层一线,传达安全生产工作精神,继续倾听一线工作人员的呼声。②深化领导班子安全生产一岗双责实施细则,继续确保责任落实制度,让院领导、联系点工作人员随时保持沟通。③深化职能科室联系点制度,让职能部门实实在在为临床科室服务,解决实际问题,让联系点制度成为一座联接临床科室与医院管理层的桥梁。④制订医院安全风险管理清单,21项安全风险管理清单,让员工明白医院风险情况,让医院的安全生产工作接受职工监督,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⑤开展“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活动,改善群众就医感受,提高社会满意度,缓解医患关系。⑥为保障医患双方合法权益得到保护,为保障医疗纠纷能在公正透明的机制下得到处置,成立医院医患沟通中心。⑦加强沟通意识,强化安全理念,组织多种形式的安全宣传活动,形成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和良好安全工作氛围[2]。⑧以人为本,加强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充分调动工作人员参与安全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持双方观念上的交流,因人而异、因“科”而异组织安全知识培训,努力培养出合格的优秀人员。⑨建立健全应急管理制度,完善应急救援预案体系,开展经常性的预案演练,做好应急救援工作,落实隐患排查治理责任与监控措施[3]。

作者:陈雨冰 李翀 单位:昆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参考文献:

[1]罗红玉.思想政治工作对医院安全生产的影响[J].管理学家,2013,17(19):380.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5

一、指导思想

**有限公司始终坚持“安全第,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狠抓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在企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l作取得长足进步的基础卜成立**有限公司安全生产委员会:设立专职安全监察员负责安全生产日常事务:实行“公司一车间一班组”三级安个管理体系。

二、制定预案的目的

制定消防应急预案,是为了在公司面临突发火灾事故时,能够统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火势实施有组织的控制和扑救,避免火灾现场的慌乱无序,防止贻误战机和漏管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三、制定预案的依据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江苏省的消防法规、本公司消防安全制度为依据,严格依法实施。

四、组织机构及职责

公司成立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负责公司火灾现场指挥。消防安全应急指挥部由公司总经理和公司副总经理及有关部门相关成员组成。

总指挥:由公司总经理担任。

副总指挥:由公司生产经理担任。

成员:

消防应急抬挥部职责:指挥协调各工作小组和义务消防队开展工作,迅速引导人员疏散,及时控制和扑救初起火灾:协调配合公安消防队开展灭火救援行动。

下设六个专门上作组

(一)义务消防队(灭火行动组)

队长:保安队长

副队长:保安队副队长

成员:车间义务消防员,保安队队员

义务消防队职责:现场火火、抢救被困人员。

义务消防队可进一步细分为灭火器灭火小组、水枪灭火小组、物资疏散小组等。

(二)疏散组

组长:安全管理员

副组长:车间维安

成员:各部门主管

疏散引导组职责:引导人员流散自救,确保人员安全快速疏散。在安全出口以及容易走错的地点安排专人值守,其余人员分片搜索未及时疏散的人员,并将其疏散至安全区域。

(三)安全防护救护组

组长:仓库主任。

副组长:车间助理

成员:所有仓库人员,车间助理人员

安全防护救护组职责:对受伤人员进行紧急救护,并视情转送医疗机构。

(四)火灾现场警戒组

组长:总务主管

成员:总务人员

火灾现场警戒组职责:控制各出口,无关人员只许出不许进,火灾扑灭后,保护现场。

(五)后勤保障组

组长:工程部主管

副组长:前台主管

成员:工程部各水电工、前台

后勤保障组职责:负责通信联络、车辆调配、道路畅通、供电控制、水源保障。

(六)机动组

组长:人事部主管

副组长:跟单部主管

成员:人事部各成员,跟单部各成员

机动组职责:受指挥部的指挥,负责增援行动。

四、火灾、爆炸应急措施

4.1项目消防预案

一旦发现火情,项目全体职工和消防队员,应有条不紊地按照预先制定的扑火方案进行实施。必须迅速及时地将火扑灭,把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为此制定消防工作预备方案,其具体分工如下:

(1)最先发现火情的人要大声呼叫,某某地点或某某部位失火,并迅速按火警铃,并报告义务消防队负责人。向内部报警时,报警人员应叙述:出事地点、情况、报警人姓名;向外部报警时,报警人应详细准确报告:出事地点、单位、电话、事态现状及报告人姓名、单位、地址、电话;报警完毕报警员应到路口迎接消防车及急救人员的到来。

(2)消防总指挥负责现场总指挥。由紧急事件联络员打电话通知119报告失火地点,火势以及联系人和联系电话,同时通知项目管理部主管领导和报警员,车辆引导员。

(3)组织义务消防队按应急方案立即进行自救,打开消火栓井盖后接上水龙带水源,用水龙带灭火。义务消防队队员用灭火器灭火:用消防捅提水,使用消防钩,用铁锹铲土等力争在火灾初起阶段,将火扑灭。若事态严重,难以控制和处理,应在自救的同时向专业救援队求助。

(4)由义务消防队副队长和巾上负责切断电源,可燃气体(液体)及物品的输送,防止事态扩大。

(5)在组织扑救的同时,组织人员清理、疏散现场人员和易燃易爆、可燃材料。如有物资仓库起火,应首先抢救化工危险及其它有毒、易燃物品,防止人员伤害和污染环境。

(6)疏通事故发生现场的道路,保持消防通道的畅通,保证消防车辆通行及救援工作顺利进行。消防车由消防机构统一指挥,火场根据需要调动义务消防队及其他人员。

(7)在急救过程中,遇有威胁人身安全情况时,应首先确保人身安全,迅速疏散人群至安全地带,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设立警戒线,禁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组织脱离危险区域场所后,再采取紧急措施:对因火灾事故造成的人身伤害要及时抢救。密切配合专业救援队伍进行急救工作。

(8)值班车做好备勤工作,把受伤人员及时送医院治疗。

(9)项目应为消防队及救火人员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保障消防队灭火作战顺利进行。

(10)保护火灾现场,指派专人看守。

(11)现场发生火灾事故后的注意及急救要领。

现场出现火险或火灾时要立即组织现场人员进行扑救,救火方法要得当。油料起火不宜用水扑救,可用泡沫灭火器或采用隔离压灭火源。电气设备在起火时,应尽快切断电源。

用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千万不要盲目向电器设备上泼水,这样容易造成触电、短路爆炸等并发性事故。

4.2电气火灾灭火的安全技术要求。

(1)灭火前的安全组织措施

①用电单位发生电器火灾,应立即组织人员和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补救。

②立即向公安消防部门报警。

③通知供电局用电监察部门,有用电监察人员到现场指导监护扑救工作。

(2)灭火前的电源处理

电器火灾发生后,为保证人身安全,防止人身触电,应尽可能立即切断电源,其目的是把电气火灾转化成般火灾扑救,切断电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烟熏火烤,火场内的电器设备绝缘可能降低或破坏,停电时,应先做好安全技术措施,戴绝缘手套、穿绝缘鞋,使用电压等级合格的绝缘工具。

②停电时,应安照倒闸操作顺序进行,先停断路器(自动开关),后停隔离开关(或刀开关),严禁带负荷拉合,负荷拉合隔离开关(或刀开关)以免造成弧光短路。

③切断电源的地点要适当,以免影响灭火工作。

④切断带电线路时,切断点应选择在电源侧支持物附近,以防到县断落后触及人身或造成短路。

⑤切断电源时,不同相线应不在同一位置切断,并分相切断,以免造成短路。

⑥夜间发生电气火灾,切断电源要解决临时照明,以利扑救。

⑦需要供电局切断电源时,应迅速用电话联系,说明情况。

(3)带电灭火的安全技术要求:

带电灭火的关键是在带电灭火的同时,防止扑救人员发生触电事故。带电灭火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应使用允许带电灭火的灭火器。

②扑救人员所使用的消防器材与带电部位应保持足够的安全跟离,1OKv电源不小于0.4米,35Kv电源不小于0.5米。

③对架空线路等高空设备火火时,人体与带电体之间的仰角不应大于45度,并站在线路外侧,以防导线断落造成触电。

④压电气设备及线路发生接地短路时,在室内扑救人员不得进入距离故障点4米以内,在室外扑救人员不得进入距离故障点8米以内范围。儿是进入上述范围内的扑救人员,必须穿绝缘靴。接触电气设备外壳及架构时,应戴绝缘手套。

⑤使用喷雾水枪灭火时,应穿绝缘靴、戴绝缘手套。

⑥穿靴的扑救人员,要防止因地面水渍导电而触电。

⑦现场出现火险时,应急指挥部判断要准确,当即不能救的要及时报警,请消防部门协助灭火。

⑧在消防队到现场后,仁长要及时而准确地向消防人员提供电器、易燃、易爆物的情况。

⑨火灾区内女口有人时,妻尽快组织力量,设法先将人救出,然后再全面组织灭火。

⑩灭火以后,要保护火灾现场,并设专人巡视,以防死灰复燃。保护火灾现场又是查找火灾原因的重要措施。

五、善后工作

火灾扑灭后,由保卫部协助公安消防部门:

(一)保护火灾现场:

(二)查明火灾原因;

(三)调查火灾损失。

六、责任追究

对发生火灾事故、损失严重的单位(部门)负责人、直接责任人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公司规章制度给予严肃处理。

七、附则

安全生产综合应急方案预案范文6

热控保护装置是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提高电厂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热控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热工自动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DCS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热控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等故障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时提高其运行稳定性的重中之重,及时的检修和维护,可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于电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热控保护装置的稳定运行是确保整个热控保护系统安全的关键,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时保证电厂运行稳定性的基础。检修人员要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要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今后的检修工作提供依据。

1 热控保护装置运行中常见的故障分析

1.1 热控保护装置检修现状

目前,DCS控制系统是热控保护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目前电厂技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热控保护系统的作用是在主辅机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进行停机检修,降低故障的影响,缓解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热控保护系统还可以确保检修人员的安全,降低人员伤亡的发生几率,是保证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我国电厂目前在管理上仍然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比较落后,热控保护装置故障率较高,导致DCS控制系统难以发挥保护的作用。热控保护装置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发电系统的稳定。热控保护系统中的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还有制约关系。因此,对于电厂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是确保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

1.2 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

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厂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DCS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控,确保故障的发生率和造成的影响。引起热控保护装置故障的因素较多,原因相对复杂,其检修工作量巨大。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电缆出现故障、测量设备故障、DCS硬件出现故障等,内部故障主要是热控保护装置的自身出现问题,其发生率相对较高。以往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方法比较落后,无法完成智能化。而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检修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检修人员难以及时、准确的发现设备的故障点,严重影响设备检修的效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检修方法单一、检修人员整体素质低都阻碍了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质量。传统的检修方法只是定期检修,无法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实时监测,难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电力企业对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认识不足,在设备采购时缺乏对设备可能出现隐患的评估,导致没有在根源上降低热控保护装置可能出现故障的几率。

2 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对策

2.1 DCS系统的故障解决方案

热控保护系统的核心技术是DCS系统,其运行稳定性决定了电厂运行的可靠性。电力企业在DCS系统的采购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设备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家,因此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出现的故障多种多样,给检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设备检修人员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整理和分类,才能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出现的紧急故障,检修人员要做好及时应对的准备。由于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设备厂家关于故障的处理措施缺乏必要的预案。这就要求设备生产厂家要从产品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设备运行时可能产生的故障,做好故障应急预案。检修人员要定期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检修,平时要做好应急方案演练,以免出现问题时无处下手,延误处理故障的时间。检修人员平时要做好应急预案,分析DCS系统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故障处理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提高检修的整体水平。

2.2 对热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分类

热控保护装置的分类较多,在性能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检修人员要对热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相应的分类,制定科学的检验计划,确定不同设备的检验方法等。以保证热保护装置运行可靠性能够满足电厂的需求,检修人员要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或运行不稳定的设备,为设备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检验周期的科学性。传统的检修方法难以满足检修精确度的要求,检修缺乏智能化手段,严重影响了检修人员对热控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的判断,因此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在检修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目前,电厂热保护装置检修与维护,国家提出了全新的规范,电力企业根据规范进行了相关的管理方式改革。零点核对以及运行点核对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检修手段。只有实现热控保护装置检修的智能化,对设备实现实时监控,才能确保检修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3 对辅机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

热控保护装置与辅机的控制逻辑共同作用,是确保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因此在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过程中,要对辅机的控制逻辑不断进行优化。辅机具有不同的特点,检修人员要明确辅机的控制逻辑,以降低热控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

我国电厂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对辅机的控制逻辑模糊,人为因素引发的故障依然存在。检修人员对故障缺乏足够的认识,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主动故障的检修上,而被动故障往往被忽视,热控保护装置一旦发生被动故障,将严重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对相关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才能提高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效率,降低控制逻辑的失效情况。

摘 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用电量正在逐年上升。因此,发电机组的本身容量越来越大,其参数越来越复杂。热控保护装置是确保发电机组稳定运行的关键,其是电厂自动化系统中的主要部分。热控保护装置运行的可靠性,直接决定了电厂生产的稳定性。热控保护装置的设计、选材以及检修等方面都会对热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产生影响,因此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可以降低事故的出现频率,提高发电机组的安全性。文章分析了热控保护装置的常见故障,提出了具体的检修和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TM62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6)17-0083-02

热控保护装置是电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可以提高电厂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热控保护装置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将直接影响发电机组的正常工作,将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热工自动化的发展程度越来越高,DCS控制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在电厂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热控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等故障仍然时有发生,严重影响系统的稳定性。因此,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时提高其运行稳定性的重中之重,及时的检修和维护,可以降低事故的发生率,对于电厂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热控保护装置的稳定运行是确保整个热控保护系统安全的关键,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时保证电厂运行稳定性的基础。检修人员要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全方位的监控,一旦出现故障要及时处理,并做好相应的记录,为今后的检修工作提供依据。

1 热控保护装置运行中常见的故障分析

1.1 热控保护装置检修现状

目前,DCS控制系统是热控保护装置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技术,其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是目前电厂技术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厂热控保护系统的作用是在主辅机设备出现故障时,可以进行停机检修,降低故障的影响,缓解故障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热控保护系统还可以确保检修人员的安全,降低人员伤亡的发生几率,是保证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我国电厂目前在管理上仍然比较落后,安全生产意识淡薄,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比较落后,热控保护装置故障率较高,导致DCS控制系统难以发挥保护的作用。热控保护装置的稳定直接关系到整个发电系统的稳定。热控保护系统中的设备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甚至还有制约关系。因此,对于电厂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是确保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

1.2 热控保护装置的故障分析

随着用电量的不断增加,电厂发电机的单机容量不断增加,DCS控制系统可以自动对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控,确保故障的发生率和造成的影响。引起热控保护装置故障的因素较多,原因相对复杂,其检修工作量巨大。外部因素主要包括电缆出现故障、测量设备故障、DCS硬件出现故障等,内部故障主要是热控保护装置的自身出现问题,其发生率相对较高。以往对于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方法比较落后,无法完成智能化。而设备结构越来越复杂,检修工作的难度不断增加,检修人员难以及时、准确的发现设备的故障点,严重影响设备检修的效率。维修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检修方法单一、检修人员整体素质低都阻碍了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质量。传统的检修方法只是定期检修,无法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实时监测,难以及时发现设备的故障。电力企业对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认识不足,在设备采购时缺乏对设备可能出现隐患的评估,导致没有在根源上降低热控保护装置可能出现故障的几率。

2 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对策

2.1 DCS系统的故障解决方案

热控保护系统的核心技术是DCS系统,其运行稳定性决定了电厂运行的可靠性。电力企业在DCS系统的采购时,没有统一的标准,设备来自不同的生产厂家,因此在质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导致出现的故障多种多样,给检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难度。设备检修人员要对出现的故障进行整理和分类,才能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尤其是对于出现的紧急故障,检修人员要做好及时应对的准备。由于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设备厂家关于故障的处理措施缺乏必要的预案。这就要求设备生产厂家要从产品的实际出发,综合分析设备运行时可能产生的故障,做好故障应急预案。检修人员要定期对热控保护装置进行检修,平时要做好应急方案演练,以免出现问题时无处下手,延误处理故障的时间。检修人员平时要做好应急预案,分析DCS系统运行时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制定故障处理对策,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进而提高检修的整体水平。

2.2 对热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分类

热控保护装置的分类较多,在性能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检修人员要对热控保护装置的可靠性进行相应的分类,制定科学的检验计划,确定不同设备的检验方法等。以保证热保护装置运行可靠性能够满足电厂的需求,检修人员要及时更换存在安全隐患或运行不稳定的设备,为设备的运行提供依据,确保检验周期的科学性。传统的检修方法难以满足检修精确度的要求,检修缺乏智能化手段,严重影响了检修人员对热控保护装置的运行状态的判断,因此设备的故障率较高,在检修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目前,电厂热保护装置检修与维护,国家提出了全新的规范,电力企业根据规范进行了相关的管理方式改革。零点核对以及运行点核对是目前使用率较高的检修手段。只有实现热控保护装置检修的智能化,对设备实现实时监控,才能确保检修工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2.3 对辅机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

热控保护装置与辅机的控制逻辑共同作用,是确保电厂稳定运行的关键。因此在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过程中,要对辅机的控制逻辑不断进行优化。辅机具有不同的特点,检修人员要明确辅机的控制逻辑,以降低热控保护装置的误动、拒动。

我国电厂在不断的改革过程中,设备的性能和安全性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但是管理人员的安全意识薄弱,对辅机的控制逻辑模糊,人为因素引发的故障依然存在。检修人员对故障缺乏足够的认识,将主要的精力都投入到主动故障的检修上,而被动故障往往被忽视,热控保护装置一旦发生被动故障,将严重影响设备的运行效率,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只有对相关的控制逻辑进行优化,才能提高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效率,降低控制逻辑的失效情况。

2.4 强化检修管理工作

检修人员是确保设备稳定运行的关键,其整体素质决定了检修工作的效率。管理人员要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从整体上对检修人员进行优化,进而提升检修工作的质量。检修管理要在保证热控保护装置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实施科学的、全面的管理措施。

热控保护装置在电厂运行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检修人员除了做好日常的检测与维护之外,要对相应的故障详细记录,对于经常出现问题或风险较高的部位重点监控。热控保护装置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电厂的运行状态就会出现异常情况,电厂无法稳定运行。因此,强化日常检修与维护管理对于电厂的稳定运行具有积极意义。

检修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将先进的检修手段和技术应用到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与维护中,以适应设备技术的不断发展,进而提升检修的效率。DCS系统是电厂自动化系统的重要内容,其自我优化和诊断能力的提升,将直接提高设备检修的效果。检修人员要对DCS系统的软件和硬件进行优化,以降低设备的故障发生率。检修管理是降低热控保护装置故障的关键,其工作量大,所承担的责任大,要求检修人员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同时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专业技术,以适应检修管理工作。电厂也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科学的管理措施。检修人员要清楚检修工作的相关流程,并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检修管理要实施至上而下的制度,管理人员依据工作准则,有目的性的培养检修人员的技能。检修人员要积极投入实践,不断总结经验,为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和维护提供科学的方案,进而提升热控保护装置的检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