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1
论文摘要:文章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悄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悄梁道、营销计划等提出建议。
近年来,战略营销理论开始传入中国,个别中国企业逐渐接受战略营销理论和理念,并在实践中大胆运用。本文希望从Z公司企业实际和行业现状出发,站在企业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Z公司战略营销的总体思路,并以此为中心思想,对公司品牌建设、战略联盟、海外营销组织、海外营销渠道、营销计划等主题进行建议,希望能借此提高Z公司对海外市场战略营销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对提高Z公司全球竞争力有所帮助。
一、Z公司背景介绍
Z公司(浙江x x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抢吐建于1993年,是一家集自动化与信息技术产品的科研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及工程服务为一体的国家级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国家863计划产业化基地”之一,获得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和国家高新软件园重点骨干企业等一系列荣誉称号。
Z公司以Z大学先进控制研究所、工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业控制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机构为技术依托,利用Z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致力于工业IT技术和产品的开发。Z公司已经拥有了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主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与产品、InPlant企业整体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产品广泛应用于化工、炼油、石化、冶金、电力、造纸等流程工业企业,以及智能交通、水处理及教育领域等公共事业部门,已经为超过6000多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用户提供从工厂类自动化到非工厂类自动化的整体解决方案。
二、Z公司的技术和产品
工业自动化行业中,Z公司作为自动化硬件、软件制造商及自动化系统集成商,拥有完整的过程自动化产品体系,并已经为超过6000家来自中国及世界各地的过程行业用户提供了产品与工业自动化行业整体解决方案。
目前,Z公司已经形成三大类五个型一号的产品体系,见表1。过程自动化是Z公司的核心业务,主要产品包括WebField JX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ECS系列DCS控制系统,WebField GCS系列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技术一与产品,ESP-Suite企业增效解决方案,PIMS生产信息管理系统,以及ERP软件及系统集成等。凭借完整的产品体系及对流程工业的深刻理解,Z公司提出了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概念—InPlant(Intelligent-Plant )。据美国ARC公司调查,应用流程工业综合自动化技术可获得显著的经济效益,产品质量提高19,2%、劳动生产率提高13.5%、产量提高11.5%;,
三、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具体举措
Z公司争取在3 —5年内从通过战略营销实现从国内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发展成为全球自控行业的第一梯队,为此需要对公司的品牌建设、战略联盟、组织变革、海外市场营销渠道构建、及营销计划制定等五方面进行相应调整。
1.品牌建设。菲利普·科特勒将品牌所表达的意义分为六层:属性、利益、价值、文化、个性和使用者,其中品牌最持久的含义是它的价值、文化和个性,它们确定了品牌的基础。因此品牌已逐渐成为市场竞争的起点、要素、细胞和载体,成为企业乃至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竞争实力的象征,谁拥有为社会所公认的强势品牌,谁就拥有市场,谁就会取得竞争优势。
在高新技术市场环境下,拥有强大的品牌比在传统消费品市场中更为重要。强大的品牌是高新技术产品高质、可靠的象征和标志
根据多国调查显示,z公司品牌仅处在全国知名阶段,尚不具备全球闻名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在世界范围内品牌知名度还远远落后于业内的跨国公司。现阶段,z公司的工作重心是产品销售,销售部门是公司的核心业务部门,而负责市场开拓、广告宣传、品牌建设等活动的市场部在公司架构中地位不高且结构不完整、功能不完善,这与当前一些跨国企业纷纷以市场部为中心,其他职能部门围绕市场部开展工作的做法是相反的。z公司必须意识到建设强势品牌是赢得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企业进军全球自控市场第一梯队的必经之路,也是实施战略营销的第一步和有力保障。因此,品牌建设对于Z公司拓展海外市场具有紧迫的战略意义。
2.战略联盟。在拓展海外市场中,发达国家的竞争对手实力往往比国内对手更为强劲,竞争威胁更大。我国企业目前整体实力较弱,同时在海外市场上普遍处于开拓初期,面临各种障碍,包括目标市场中现有企业的过激反应以及贸易、资金、技术方面的壁垒,如果采用单兵作战的方式自己开拓市场或相互拆台抢夺对方市场,势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或者“共损”局面的出现。
相反,如果与同行企业结成同盟共同开拓某个海外市场,实行技术研发、市场渠道、商标与品牌等资源的共享,将会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作用,相应降低每一家企业分摊的市场开拓成本.同时面对实力强大的买方,战略联盟会使每家企业的议价能力加强。因此在全球工控市场已被国际知名公司占据大半江山的现实面前,Z公司正确的战略举措应当是树立合作的竞争观,跟国内外知名公司建立战略联盟,通过利用这些公司的国外客户和渠道优势、经营理念优势、品牌优势、成熟的管理体系和人才优势等诸多竞争优势,加速公司海外市场的拓展进程。
3.组织变革。当前,Z公司为开拓海外市场,已经设立海外部,为适应公司战略营销需要,Z公司海外部的组织形式应该进行适当变革,变革的路线将是海外部—国际事业部—全球营销中心。
海外部。Z公司现已按垂直化管理原则,设置专业职能部门—海外部。该部门由部门经理和部门员工组成,专业从事进出口业务,具体负责海外营销各种服务,随着海外市场的扩大而发展实践中,海外部是刚刚开展海外市场业务的公司必经之路,便于集中管理。
国际事业部。随着海外业务的拓展,Z公司在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国家与当地在自动化控制领域颇有声望的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构建了分销体系,对各个地区、各个商分别进行渠道管理、价格管理和销售管理的需要十分迫切,但现行的垂直化管理体系已经逐渐不适应Z公司的海外业务拓展进程,Z公司海外市场战略营销客观要求对海外部的组织形式进行变革。Z公司在海外市场的经营活动现状是:在对某一国家出口产品的同时,在另一个国家建立商制度,而在第三个国家设立办事处,又在第四个国家开办合营企业,在第五个国家设立子公司。这样Z公司需要按照事业部原则,专门设立一个国际事业部,专门处理公司的国际业务活动。国际事业部由该部的总经理领导,负责制订其目标和预算,并负责目标公司在国际市场上的业务发展。国际事业部的职能人员包括有市场营销、工程服务、财务计划、合同管理与进出口后勤服务等方面的专家,他们为下属各经营单位制订计划,并提供服务。
经营单位的设置可按下面三个原则中的一种或几种来考虑。它们可以是地理区域性的组织机构,由分别主管不同地区的业务主管对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这些地区业务主管负责管理承担地区业务的销售人员、商和经销商。经营单位也可以是按产品大类设置组织机构,每个经营单位由一名业务主管负责,主管每个大类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业务主管可以向公司职能部门的地区专家征询有关各不同地区的专门知识。最后,经营单位还可以是一些国际子公司,每个子公司由一名经理主管,各子公司经理向主管国际事业部的总经理负责。 全球营销中心。随着海外事业的发展,Z公司将成为真正的跨国公司,公司将在世界范围内进行设备生产、人才、资金等资源配置和客户关系管理,并提供后勤供给保障。此时,Z公司的全球营销职能将游离出来,依托单独设立的全球营销中心进行管理,全球营销中心是独立的公司法人。全球营销中心总裁对Z公司最高负责人和执行委员会负责,下属区域经理们受过全球经营方面的训练。经理人员可从其他国家聘任;零部件及其他原材料可以向任何价格最低的地方采购。
4.海外渠道构建未来几年内,为了加快海外市场拓展进程,根据Z公司的战略营销思路,Z公司应通过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构建海外营销网络。
间接出口间接出口是指Z公司利用本国另一商业组织,如借助利用国内各大设计院、各大成套公司、各大进出口公司的项目资源、营销网络和市场经验进入海外市场,在这种方式下,销售方式与国内市场大致相同间接出口是Z公司现阶段可用资源少、自身出口组织不健全、海外市场信息了解不充分情况下,交易成本最低、市场经营风险最小的出口贸易方式。
直接出口直接出口的主要形式是直接接受国外公司的订货及参加国外工程投标,这要求Z公司对海外目标市场了解充分,掌握丰富的市场信息Z公司可以通过在当地建立办事处,甚至创办合资公司,深人市场调研,充分挖掘用户信息,进行直接出口。
Z公司进人海外市场,与国外用户、官方机构直接、正面接触的最简单、最直接、低风险形式是开设国外办事处、代表处,它既可以作为企业商品与服务出口的延伸服务工作,如了解、研究当地市场,办理有关出口事宜,提供售后服务;也可以作为Z公司推进海外市场进人的实质性、前瞻性步骤,使Z公司可以通过了解当地的经营环境、经营条件,积累在当地经营管理企业的经验.为Z公司进一步增加对当地市场的投入做准备。建立办事处还可以作为Z公司学习竞争者、研究竞争者、模仿竞争者、监控竞争者的有效手段。
海外商和经销商。Z公司在本国自建分销渠道,对产品定价、产品选择、营销方案、市场信息等方面有绝对的控制权和知情权,能够很好的制定和实施营销战略然而在国外自建分销渠道,不但资本需求量较大,而且要充分了解当地市场,还要配有高素质的营销人员,渠道维护成本也相当高,同时又需尽力规避由立法、惯例、政治因素造成的海外市场进人壁垒,与当地商或经销商结成战略联盟是解决前述难题的有效方法这一战略要求Z公司在海外目标市场寻求具有强大营销能力和在市场定位方面有潜力的合作伙伴作为其在当地的商或经销商,将该合作作为进人新产品市场进行扩张的手段,因此正确的选择海外商和经销商对Z公司开拓海外市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5.营销计划制定。营销计划必须与企业战略营销保持良好的协调性,应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入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将顾客置于计划的中心地位,并使企业的定位策略能够与目标市场相互协调。
Z公司较为完善的海外营销计划包括定价、促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产品开发和人力资源配置等,将所有的管理职能都融人到营销计划制定过程中,讲求系统化管理,整体配置企业所有资源,形成竞争优势;强调协调与统一,不仅仅使企业内部各环节、各部门的协调一致,而且也强调企业与外部环境协调一致,共同努力以实现营销资源整合。
四、结论分析
本文从战略营销角度,结合Z公司企业实际,提出Z公司应该充分利用各方面资源,运用战略营销进行市场开拓,保持企业长久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基本观点总结如下:
1传统营销围绕营销产品、分销、价格、推广展开,也就是著名的4P营销组合。战略营销包括这些策略变量,但在某些重要的战略方面超越了传统营销的范围。战略营销是关于营销的一种新思维和实践方式,具有目标的长期性、营销的战略性、手段的综合性、行动的计划性、结果的深远性和竞争导向性的特征。
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和WTO背景下,Z公司进人了新的发展时期,由成长期向成熟期转变,通过全球营销向海外市场发展实现市场多元化,成为Z公司的现实选择,但由于全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以及Z公司现阶段开拓海外市场工作中存在诸多不足,传统的营销理论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企业推进出口的客观需求,国际营销理论和方法上理应进行大胆创新和实践应用。理论研究表明,战略营销正是符合Z公司在WTO框架下适应全球化市场竞争要求的国际先进营销理论和方法,因此.Z公司在海外市场拓展中,借鉴和实施战略营销就具有突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2
关键词 进入模式 全球性企业战略 全球协同战略
一、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市场竞争压力,“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成为中国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选择恰当的市场进入模式是企业寻求国际市场所面临的首要问题。然而,如何选择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一个系统工程,既要考虑到企业内部因素,还应考虑到外部环境因素。Kim和Hwang(1992)针对进入模式选择提出的综合分析框架认为,有三类因素影响了跨国公司进入模式的选择:一是战略变量,即因企业对资源的战略控制需求不同,而选择不同进入模式;二是环境变量,市场的不确定性与市场风险影响到了企业资源投入的程度,企业资源投入程度的不同决定了企业进入模式的不同;三是交易变量,企业特有的know-how的价值通过影响技术扩散风险,进而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产生影响。对不同企业而言,同一时间、地点所面临的外部大环境是相同的,企业内部因素即企业的发展战略才是影响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本文单独就战略因素如何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进行深入分析。
二、战略因素影响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理论分析
当进入国际市场成为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企业在选择进入模式时就不仅仅考虑成本,而是会选择更切合企业发展战略的的市场进入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获得竞争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可以有多种模式的选择,从完全控制模式(如绿地投资或独资分支机构)到共同控制模式(如部分兼并或合资企业)。完全控制模式增强了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控制程度,以减少其机会主义风险;共同控制模式使海外公司能分享当地的辅助资产,以减少其所面临的市场不确定性。
(一)企业战略的分类
Bartlett and Ghoshal(1987)将全球化的竞争战略分为全球性企业战略、多国企业战略、国际协同战略、跨国企业战略等四大类。
1.全球性企业战略
实现效率是全球性企业战略主要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的总部设在母国,而将各个作业单位分散于其他东道国,由总公司以集中的方式管理以达到规模经济,实现高效率的竞争优势。例如,日本Honda就是将美国子公司大规模制造的汽车直接销售到美国境内的。对中国企业而言,效率与低成本是中国企业的最主要竞争优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效率的全球性企业战略,是适合于中国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
2.多国企业战略
实现对各地市场的快速回应是多国企业战略主要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通过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分别设立子公司,从而增加各个子公司对于个别地区市场的敏感度;通过授予各地子公司一定的营运自,进而达到快速回应市场特殊需求的目的。例如,Alcoa、General Foods、Honeywell等公司就是基于多国企业战略在各地建立子公司的。但是对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多数跨国公司而言,要求市场快速反应的多国战略并不适合跨国公司的发展。由于本土企业对当地文化的天然熟悉,决定本土企业具备快速市场反应的竞争优势,而跨国公司以多国战略为导向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不可取的。
3.全球协同战略
学习是全球协同战略的主要竞争优势。采用全球协同战略的企业以世界市场为竞争平台,通过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加强母公司与各地子公司之间的联系,其成功的关键在于企业能否有效地将知识转移到其他海外单位。例如,Procter&Gamble、General Elec-tric等即是积极采取全球协同战略的跨国公司。对中国企业而言,全球协同战略是中国跨国公司发展的重要路径选择,它能够克服中国企业技术能力不强的劣势,通过学习与知识转移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跨国企业战略
跨国企业战略的主要竞争优势是同时包括效率、市场回应以及学习。根据Bartlett andGhoshal(1987)的观点,企业若采取跨国战略,将每一业务单位配置在最适合的地点,就能同时兼备效率、市场回应及学习这三种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全球竞争优势。但是跨国企业战略实施的难点在于如何设计组织结构,以便同时兼备效率与知识的快速转移。Bartlett and Ghoshal认为跨国公司未来采用虚拟组织将可以解决这一难题。对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都还没有达到跨国企业战略所要求的企业实力水平,尽管跨国企业战略的优势明显,但不切合中国企业的发展现状,适用性不强。
综上可见,按照“全球性企业战略”与“全球协同战略”以“效率为重点,以技术为核心”的发展思路是既符合中国企业实际情况,又切合中国企业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因此,从“全球性企业战略”与“全球协同战略”两个方面分析战略因素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影响,是切合中国企业发展实际的。
(二)“全球性企业战略”对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模式的影响
Kim和Hwang(1992)、郑邓芳(2006)认为具备“全球性企业战略”导向的企业更倾向于采取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
1.全球性企业战略的实施方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产业演变为全球性产业,市场与生产也更加集中,最终成为全球寡头垄断行业。集中化的寡头垄断行业中,虽然对手有限,但竞争的地域范围广泛,因此跨国公司必须对其在世界各国的活动实现一体化,以免一个国家子公司的战略竞争行为对其他国家的子公司产生负面影响,进而损害跨国公司的全球利益。实施“全球性企业战略”的企业可以将总部设在母国,而将其他业务单位分散于其他国家,以总部集中管理的模式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即透过规模经济实现企业在市场竞争高强度以及产业高度集中的全球产业结构中获取高效率的竞争优势。
2.全球性企业战略的影响路径
国际化经营的企业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必须融入全球化的产业结构,全球化产业结构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市场竞争的高强度与产业的高集中度上。“全球性企业战略”将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其作用可以理解为:一方
面,由于规模经济带来的高效率能够适应高强度的国际市场竞争,通过击败竞争对手而扩大市场份额,或通过抢占国外市场弥补母国市场份额的不足,最终实现企业经营绩效的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企业通过国际经营可以融入高度集中的产业集群,进而充分利用产业集群的外溢效应,并通过集群网络迅速扩大企业自身的影响力,最终成为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从而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绩效。
综上可见,为了实现集中管理的经营模式,达到规模经济,最终获得高效率的竞争优势,具有“全球性企业战略”倾向的企业必然倾向于选择完全控制的进入模式。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研究假设:
H1:“全球性企业战略”的战略动机导致企业倾向于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三)“全球协同战略”对企业跨国经营进入模式的影响
Kim和Hwang(1992)认为需要高度整合“全球协同战略”时,跨国公司必须加强对子公司的控制,企业倾向于采取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
1.全球协同战略的实施方式
战略性的协同作用通常是通过研发技术、管理技能和人力资源的共享与资源流动来实现的。跨国公司通过共享或共同使用分布在世界各地的业务单位核心要素,以实现“全球协同战略”,这些要素包括R&D、营销和制造能力等。在“全球协同战略”导向下,企业资源(如研究与开发、营销与生产)是全球配置的,全球子公司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的关系。为产生合力,实现优势互补,“全球协同战略”需要通过垂直控制或内部化才能得以发挥作用。
2.全球协同战略的影响路径
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必然以全球为竞争的基础,企业国际化经营采取“全球协同战略”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绩效。随着企业国际化经营程度的上升,企业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企业将母公司各种知识转移到海外单位的能力逐渐增强,这样就能有效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和人力资源成本。另一方面,获取新知识的海外单位也能将知识转移至母公司或其他海外单位,使得企业在实施国际化经营后的各项技能都得到快速提升,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
综上可见,具有“全球协同战略”倾向的企业,只有选择完全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才能够实现有效的组织协调和各种知识的流动。因此,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研究假设:
H2:以“全球协同战略”为战略导向的跨国公司倾向于选择较高控制程度的海外市场进入模式。
三、战略因素影响企业进入模式选择的实证分析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中国家电行业是中国开放最早、市场化程度最高、全球影响力最大、著名企业最集中的行业,中国家电行业是实践“走出去”战略的先行者,而中国家电行业中的上市公司又是中国制造业的佼佼者,以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为切入点研究战略因素对中国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影响,有很强的代表性与典型意义。
根据银河证券V6客户端数据显示,我国沪深两市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共有25家。本文依据每家企业官方网站,获得关于它们海外经营情况的相关数据。研究过程中需要涉及样本公司的财务数据,该数据来源于“国泰安信息技术公司”提供的“国泰安数字服务中心”,2010年版“中国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附注数据库”。通过对家电企业财务数据的分析,剔除未曾开拓海外市场的家电企业,总共得到家电行业19个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2003-2009年为研究年度,经过再次筛选剔除由于统计口径变化以及上市时间较短等原因造成的数据不完整样本,最终得到19个上市公司,76个信息完全的样本数据。
(二)变量的设定
1.因变量:进入模式
因变量为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在本文的实证研究中,我们所研究的进入模式包括完全控制(独资)和共同控制(合资)两种。我们采用一个虚拟变量作为模型的因变量,若虚拟变量取值为“1”,则表示企业以独资方式进行海外市场开拓,代表完全控制(绿地投资或完全收购);若虚拟变量取值为“0”,则表示企业以合资方式进行海外市场开拓,代表共同控制(契约协议、部分收购或合资企业)。
2.自变量
A.海外收入占比
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海外收入占比作为自变量,用以衡量企业实施“全球性企业战略”的倾向程度。选用海外收入占比作为自变量的原因在于:“全球性企业战略”不能直接测量,而海外收入占比能够体现“全球性企业战略”的特征,海外收入占比越高的企业,在海外实施大规模生产的意愿更强,成本更低,因此海外收入占比越大的企业越具有实施“全球性企业战略”的倾向。
B.虚拟变量:是否参与海外技术合作
我们用虚拟变量“是否参与海外技术合作”,作为衡量企业实施“全球协同战略”的倾向程度。虚拟变量取值为“1”表示参与海外技术合作、引进技术或直接建立海外研发机构等;虚拟变量取值为“0”表示企业未参与海外企业、组织机构的技术合作。选用这一虚拟变量作为自变量的原因在于:“全球协同战略”不能直接度量,而参与海外技术合作能够体现“全球协同战略”的特征,积极参与海外技术合作的企业,其根本目的就在于实现海外知识向各个业务单元之间的流动和共享,也更倾向于选择实施“全球协同战略”。
3.控制变量:企业市场价值
企业的规模可能影响企业的进入模式,规模较大的企业能够承受高控制程度进入模式的风险,往往倾向于在海外设立独资子公司,而规模较小的企业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也不具备足够资本在海外设立独资公司。因此,规模较小的公司往往倾向于通过参股方式进行跨国经营。我们以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市场价值作为企业规模的衡量指标,其中市场价值=股权市值+净债务市值。
(三)模型的设定
我们的基本假设指出: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是关于“全球性企业战略”与“全球协作效率”的函数。在加入控制变量后,我们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Entryi=β0+β1×Incoi+β2×Resei+β3Scalei+εi (1)
(1)式中,Entryi代表海外市场进入模式;Incoi代表海外收入占比;Resei代表是否参与海外技术合作;Scalei代表企业市场价
值;εi,为随机扰动项,代表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其他因素。
但由于因变量Entryi为“1”、“0”取值的虚拟变量,属于二值响应模型,不能采用传统的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需要采用逻辑(Logit)回归模型,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根据样本数据使用最大似然估计法,估计出各参数值。
ln[P/(1-P)]=Z=β0+β1×Incoi+β2×Resei+β3×Scalei+εi (2)
(2)式中,P为Entryi=1的概率。
(四)实证研究结果与分析
表1中列出了战略因素对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影响的实证分析显著性检验结果。模型Ⅰ是加入了控制变量后的回归结果,模型Ⅱ是没有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表2中列出了模型Ⅱ的模型解释准确度结果。
从表1与表2中我们能得到模型的经济意义:
(1)表1中,加入控制变量的模型Ⅰ,在市场价值这一控制变量中表现出统计意义上的不显著,而模型Ⅱ中,在没有控制变量的情况下,两个自变量都是显著的,表明模型Ⅱ比模型I更优,即不加入控制变量更有利于本文的研究。
(2)表2中,-2对数似然值用于检验逻辑回归的’显著性,-2对数似然值为58.354,由于其实际显著水平大于临界值,证明了模型Ⅱ的回归在整体上很显著。
(3)表2中,Cox&Snell R Square以及Nagelkerke R Square检验了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本文的Nagelkerke R Square取值为0.577,表明模型Ⅱ回归方程的拟合程度良好,“全球性企业战略”与“全球协作效率”的战略选择倾向能够解释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的选择的57.7%。
(4)表1中,“海外收入占比”这一变量是负向影响高控制程度进入模式的,且在统计上显著。这与理论假设正好相悖,表明因为海外收入占比高而具有“全球企业战略”倾向的企业将更多的采取共同控制的进入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5)表1中,“是否参与海外技术合作”这一变量是正向影响高控制程度进入模式的,且统计上很显著。这与理论假设相符,表明因为参与海外技术合作而具有“全球协作效率”战略倾向的企业将更多地采取完全控制的进入模式开拓海外市场。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发展历程表明,实施“全球性企业战略”与“全球协同战略”的跨国公司都会倾向于采取高控制程度的进入模式,也正因为这种进入模式的选择,使其获得了规模经济优势以及协同效率优势,进而促进了跨国公司的发展。但对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结果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发展经验并不吻合,“全球性企业战略”对高控制程度进入模式选择有负向影响的实证结果更是与理论预期完全相反。面对这一矛盾,我们需要从中国企业自身素质中寻找原因。中国家电行业上市公司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在于:一是国际经验尚浅,不能把握国际市场进入时机;二是企业规模偏小,缺乏国际竞争实力;三是跨国经营能力不足,缺乏对海外市场风险的掌控能力;四是科技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核心竞争力。
中国家电行业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是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排头兵。中国家电行业目前在进行跨国经营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在未来中国制造业企业跨国经营过程中也可能遇到。为此,需要大力提升企业实力,弥补自身不足,为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积累跨国经营经验
中国家电行业虽然是中国最早开放的行业之一,但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数百年的跨国经营历史还是显示出经验严重不足。因此,中国企业在面临海外市场开拓问题时,往往不能准确把握进入时机,对机遇与风险的判断失误导致海外经营失败的例子屡见不鲜。跨国经营经验的积累对成功实施“走出去”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但经营的累积只有通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才能获得。因此,引导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既是提升企业实力的必要锻炼,又是增加跨国经营经验的有效途径。
(二)做大企业规模,夯实“走出去”战略基础
通过回归模型对战略因素与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影响企业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的主要因素与企业规模没有显著关系。就本文统计数据而言,中国家电企业上市公司市场价值的平均值仅为87.4亿元,总体规模较小限制了企业规模对海外市场进入模式选择影响力度。目前中国家电企业上市公司规模较小、层次较低,企业既没有拓展海外市场的内在要求,也没有参与海外市场激烈竞争的实力。因此,“走出去”战略虽然已经提出较长时间,但实施效果并不十分明显,真正意义上成功实现“走出去”战略的公司并不多见。只有不断做大企业规模,增强企业实力,夯实产业基础,才能有效推动中国企业真正实现“走出去”战略。
(三)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实现规模经济效益
海外收入占比越高进入模式控制程度越低的现实与理论假设完全相悖,这是由于中国企业竞争力不强、跨国经营能力不足造成的,更加表明中国家电企业综合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正因为不能有效抵抗海外风险,中国企业海外收入占比越大其风险也就越大,企业为了规避市场的不确定性,不得不转向共同控制的进入模式,通过合资的方式让东道国企业分担市场风险。
海外收入占比较高的企业如果能够整合全球市场资源,通过独资方式设立海外工厂,就能快速实现规模经济,进而提升效率获得竞争优势。但是中国家电企业的现状却是海外收入占比越高,对海外业务单位的控制程度越低,这表明中国家电企业的跨国经营能力与抗风险能力亟待提升。中国企业只有通过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才能在海外业务单位不断增多、海外市场不断扩大的过程中,有效掌控海外市场的风险、娴熟驾驭子公司的经营。这样才具备获取规模经济、取得竞争优势的可能,进而把握快速融入全球产业格局的机会。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3
关键词:安徽省;汽车出口;现状;问题;对策
一、安徽省汽车出口现状
(一)整车出口与零部件出口情况
随着安徽省汽车工业的飞速发展,汽车企业积极扩展国际市场销售覆盖区域与市场份额,使汽车出口保持平稳持续增长。
1.汽车整车出口的现状
近年来,安徽汽车整车出口呈现持续增长。2010年汽车出口整车11万辆;2011年出口22.07万辆,占全国出口汽车总量的27%,居全国首位。2012年,安徽汽车累计出口整车24.07万辆,同比增长9.1%。(图1)
2.零部件出口的现状
安徽汽车零部件出口迅速增长。2006年以来,芜湖、合肥相继被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认定为国家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城市。正是由于出口基地城市的建设,安徽自主品牌汽车的快速发展和国际汽车市场的持续回暖,安徽汽车业的一些自主品牌产品越来越得如通用、大众、福特等世界汽车巨头的认可。安徽省汽车零部件产业高速增长,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出口额和出口增长率情况
1.整车出口情况
2011年,安徽汽车整车累计出口额16.4亿美元,同比增长95%;2012年,累计出口额17.89亿美元,同比增长9.10%。(表1)
2.零部件出口情况
2011年安徽汽车零部件累计出口额4亿美元,同比增长90%。2012年汽车零部件出口5.69亿美元,同比增长42.3%。(表1)
(三)主要汽车出口厂商
安徽省汽车出口企业包括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凯汽车股份公司、安徽长丰扬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安徽华菱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等。其中,江淮和奇瑞占出口的绝大部分,安凯汽车股份公司作为新兴企业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奇瑞汽车是国内最大的自主品牌汽车制造企业,也是中国最大的乘用车出口企业。2011年奇瑞汽车实现了全年出口16.02万辆;2012年出口18.24万辆,增长13.8%,占同期安徽汽车出口总量的73.3%。连续2年位居全国出口第一。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作为一家大型汽车制造企业,公司目前业务涵盖轿车、SUV、MPV、轻卡、客车底盘、重卡等。2011年,江淮汽车出口量为3.6万辆;2012年出口4.8万辆。
安凯汽车股份公司作为新兴企业,这两年来出口势头强劲,2012年出口客车1480辆,主要销往巴基斯坦、沙特、英国、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南非、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累计出口额8558万美元,同比增长51.7%。与此同时,安凯又及时抓住伦敦奥运会的有利契机,2012年累计对英国出口高端旅游观光客车19辆,出口额达247万美元。
(四)主要出口地区
安徽省汽车出口主要区域为拉丁美洲、亚洲、非洲,并不断拓展其他区域,开拓多元化市场。其中巴西是继中国、美国和日本之后的全球第四大汽车市场,巴西将主办2014年足球世界杯及2016年奥运会。借由这双重契机,到2015年,巴西将超过日本,成为中国、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汽车市场。巨大的巴西汽车市场将成为全球各大汽车制造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二、安徽省汽车出口存在的问题
(一)出口企业缺少竞争秩序,恶性竞争严重
目前,安徽汽车出口快速增长,汽车出口秩序混乱的情况也随之出现。主要表现为各企业的恶性竞争。由于安徽省汽车企业众多且十分分散,许多企业为了争取占领市场份额,盲目跟风,一哄而上,导致各汽车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尤其是价格竞争。出口环境混乱,低价竞争使安徽省汽车出口单价连年下降,导致了安徽自主品牌汽车销量上升却利润下降的局面。更有许多进口国认为安徽的汽车业实行倾销政策,对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征收高额反倾销税,从而构建更高的贸易壁垒,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这不仅是安徽省出口企业的损失,更对安徽汽车品牌的对外形象造成严重损伤。
(二)出口市场高度集中,投资风险较高
安徽省汽车出口地区主要集中在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如越南、伊朗、埃及、叙利亚、秘鲁等国。在出口市场中,发展中国家占出口总量的80%以上。其中有些国家面临动荡的政局形势,使安徽省的汽车出口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出口局面呈现被动的状态。正是由于这种不确定性,导致投资风险的提高。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产业只有坚持多元化投资,才能使风险得到控制。
(三)出口汽车质量有待提高,售后维修服务网络不健全
安徽省汽车产业以其价格优势进入海外市场,但要想在海外市场长期占据市场份额,仅仅以低廉的价格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重视产品质量的提升。目前,我省汽车的质量与海外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所以,安徽省的自主品牌汽车技术含量还有待提高,在国际市场上,质量竞争力还较弱。此外,汽车作为大宗的耐用消费品,企业的售后服务能力是可持续出口的有力保障。但在现阶段,安徽省汽车产业普遍重销售,轻服务,缺乏长远眼光和战略。售后服务管理模式粗放,售后服务问题日益突出。安徽省的自主品牌汽车出口之路要想走得更远,必须高度重视服务性竞争优势的提高。
(四)人民币升值,出口企业再添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作为贸易大国,我国的国际收支长期处于顺差状态,外汇贮备屡创新高,与此同时,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不断增大。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也给安徽省汽车行业带来不小的冲击。安徽汽车的低廉价格是其占领海外市场的重要优势,但在目前安徽汽车普遍采用美元作为结算方式的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在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安徽汽车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加大了汽车产品出口的压力。人民币的升值导致成本上升引起汽车产品的涨价,最终会对企业品牌、销量等产生严重影响。
(五)贸易壁垒此消彼长,出口企业面临挑战不断
汽车产业由于其自身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等特点,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巨大。国外政府为了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便通过贸易壁垒的形式使国外汽车很难进入到本国。考虑到WTO贸易自由化原则的限制,通过关税壁垒的形式来遏制别国汽车进入本国并不可行,于是,各国纷纷转向利用非关税壁垒的形式来设置关卡。在汽车出口方面,这些非关税壁垒主要包括技术认证壁垒和技术、油耗、排放标准壁垒。
三、扩大安徽省汽车出口的对策措施
(一)政府应加强对汽车企业的扶持
1.加强政策引导,进一步规范出口秩序
安徽省应该通过出口政策与产业政策积极引导汽车产业的发展。针对近年来发生的出口秩序混乱的状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汽车产品出口的宏观调控力度,进一步完善汽车出口资质管理,加强出口许可管理,对生产企业实施分类管理。同时,还应适当提高汽车出口企业准入门槛,鼓励有实力、成长性好的优质企业,限制缺乏战略性规划,盲目出口的企业,为安徽省汽车出口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加强政策调控,稳定人民币汇率
安徽省汽车产品出口正处于不断上升的阶段,人民币升值会使汽车产品的价格竞争力越来越小,并且导致合同执行过程中产生较大的汇兑损失,严重影响企业利润和汽车出口。因此建议国家有关部门要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基本稳定。
(二)企业应加强自身建设
1.抓住市场调整机遇,多元化开拓市场
发达国家的门槛相对较高,对安全、排放、节能等方面有着较高的要求。对此,企业一方面要严格把关技术,另一方面要开拓多元化的市场。近年来,中东、北非政局动荡,俄罗斯市场下滑,安徽省汽车出口可以转向南美、东南亚、东欧和南部非洲等区域的市场,拓宽市场销售面,规避市场风险,确保安徽汽车出口稳定增长。
2.坚持自主品牌为主导,推进产品优化升级
奇瑞、江淮、安凯作为自主品牌,是安徽省汽车出口的主力军,在出口方面具有灵活的营销权。这些自主品牌要努力提升自己的影响力,利用汽车综合性价比高的优势,将汽车等产品出口至中东、非洲等发展中国家甚至是发达国家。除了要继续保持自主品牌汽车在海外市场的低价策略的同时,还应该寻找新的优势,积极提升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高质量才是产品得以不断出口的重要保证。
3.积极应对技术壁垒,强化营销网络建设
对于汽车行业而言,各国的技术标准不同,针对各国设置的不同贸易壁垒,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帮助汽车企业突破国外的技术壁垒,规避风险,开拓海外市场。同时还应加强营销网络建设,首先要研究跨国公司的国际贸易营销模式,洋为中用。其次,各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做好试点、加强规划、完善措施、营造环境等措施,加强国际营销网络建设,助推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走出去”,为拓展市场、稳定增长提供支撑,为提升安徽省自主品牌汽车企业的国际竞争优势做出努力。
4.加强服务网络建设,完善售后服务体系
对于汽车出口贸易而言,海外售后服务体系尤为重要。对于这一环节,有条件的企业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自主品牌的服务区域基本覆盖重点发展的海外市场,加强建立授权销售服务网点、海外办事处、4S店等建设;同时引进优秀的管理人员,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将产品、服务、售后更好的结合。然而,对于没有能力单独建设服务网络的企业,应积极寻求海外售后服务,或与海外共同建设服务网络体系。
5.重视人才引进,加强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主体,企业应更加重视引进那些能够在海外独当一面开展设计、生产、销售、服务,且能和国内总部进行有效沟通的人才,为安徽省汽车出口提供人才资源和人才保障。企业还应加强人才培养,各高校要与企业形成联合机制,走产学结合之路。建立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高校可以加强国际合作,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服务人才。只有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安徽省汽车出口才能更好地“走出去”。
四、结束语
在安徽省目前汽车出口的兴旺形势中,也要同时关注存在的问题。安徽汽车应该积极拓展现阶段的多元化海外市场,重视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建设,规范出口秩序,严惩恶性竞争,加大人才引进等。安徽汽车出口目前处于重要的关口,只有保持清醒的认识,制定有效合理的出口策略,才能使安徽汽车出口得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革新.中国汽车出口贸易探析[J].中国商贸,2010,第22期:218-219.
[2] 胡姗,郭秀君.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及对策分析[J].商业现代化,2011,第14期:7-8.
[3] 黄玮.浅析我国汽车出口现状及制约因素[J].中国科技信息,2012,第9期:158-158.
[4] 陈婷.浅析我国汽车出口贸易现状[J].中国外资,2010,第10期:46-46.
[5] 贾亚东.扩大我国汽车出口对策浅析[J].中国科技纵横,2011,第2期:216-217.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4
[关键词]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中兴;华为
[中图分类号]F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8-0148-03
[作者简介]邹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系讲师,美国Colorado State University MBA,经济师,研究方向为工商企业管理。(广东 深圳 518055)
一、中兴、华为国际化发展历程
中兴通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5年,中兴通讯A股于1997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2004年12月成功在香港上市。凭借有线产品、无线产品、业务产品、终端产品等四大产品领域的卓越实力,为全球客户提供创新性、客户化的产品和服务。1995年,中兴就启动了国际化战略,是中国高科技领域最早并最为成功实践“走出去”战略的标杆企业。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专门从事通信网络技术与产品的研究、开发、生产与销售,致力于为电信运营商提供固定网、移动网、数据通信网和增值业务领域的网络解决方案,是全球电信市场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于1996年正式开始国际化经营。
(一)播种阶段。在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初期,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迅速打开国际市场,一般选择国际跨国公司尚未涉足的国家和地区,有意避开发达国家市场,凭借低价格战略,重点选择发展中国家市场,特别是发展中的大国作为目标市场。1997年华为将国际市场开拓目标锁定俄罗斯和南美地区,经过艰苦的努力,终于获得突破。1999年开始大规模进入东南亚、中东、非洲等区域。而中兴于1997年参与了孟加拉电信公司的投标项目,获得150万美元金额合同。1998年与巴基斯坦电信公司正式签约。自2000年,中兴开始进入俄罗斯和印度市场。到2005年,中兴陆续打开了南非、尼日利亚、埃及、刚果、埃塞俄比亚、马里、阿尔及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市场。
(二)扎根阶段。在逐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之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将更多的精力转向开拓发达国家市场,购建完善的从低端到高端的国际市场营销体系。华为于2004年与荷兰Telfort公司签订了超过2亿欧元的WCDMA合同,2005年获得全球前20强的电信运营商西班牙电信认证,并选择华为作为其3G和宽带领域进行业务创新的战略合作伙伴。欧洲市场的突破使得华为国际市场销售收入实现突破性增长。而中兴亦以高性价比的产品打开了欧洲市场。2003年,中兴与希腊电信签署了雅典奥运会项目合同。2005年中兴在上海与跨国运营商葡萄牙电信集团签署了备忘录,双方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和中兴的营销及服务网络已遍及全球,产品和解决方案已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服务全球超过10亿用户。
(三)深入阶段。为了更加完善国际化经营策略,中国电信制造企业采用收购、合资、境外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打造全球同步的多元化国际生产研发体系。截至2008年底,华为在美国的达拉斯和硅谷、印度的班加罗尔、瑞典的斯德哥尔摩、俄罗斯的莫斯科以及中国的北京、上海、西安、成都和南京等地设立了12个生产和研发中心。通过跨地域、跨文化的团队协助,全力进行核心技术的研发与产品生产。到2008年,华为合同销售额约233亿美元,同时国际市场销售收入比例达到75%。与此同时,中兴的全球生产研发中心分布于中国、美国、瑞典、法国、印度等全球16个国家和地区,每天都在源源不断地创造新专利、应用新技术,生产供应全球用户的产品。2008年中兴营业收入达到442.93亿元,其中境外收入占中兴总收入的比重达60.6%。
二、中国电信制造业国际化经营SWOT分析
(一)优势
1.政府为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建立良好平台。国际知名通信设备企业发展历程都与国家战略息息相关,美国经济的发展,造就了微软、思科、高通、摩托罗拉、朗讯等国际巨头,日本的崛起成就了NEC和索尼的辉煌,欧盟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阿尔卡特、诺基亚、爱立信等在全球通信市场的领先地位。中国政府不断通过完善企业对外投资法规,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鼓励、支持和帮助中国通信设备企业走国际化道路。在政府出口推进政策、政策性的买方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促进下,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获得全面突破,走向国际市场。
2.企业瞄准前沿技术,拥有优异的高科技自主研发能力。通信业是高科技行业,其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为技术的竞争能力。近年来,中兴与华为每年的研发投入都保持在年收入的10%以上。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展,研发的投入规模也迅速扩展,2007年华为研发投入达到12.6亿美元,企业的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总数的40%以上。并且,中兴与华为在海外建立十几个研发机构,这些研发机构的建立和发展无疑也是企业研发能力提高的一个重要标志。由于坚持自主研发和拥有众多专利技术,中国通信制造业能够更加灵活地按照客户需求提供量身定制的产品和全面解决方案,同时也可以加强对产品质量和成本的控制能力,使产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3.国内人力成本优势,价格竞争成为焦点。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内的人力成本优势,向全球电信市场提供更具性价比的电信解决方案,挑战成本的极限。中兴、华为的成本优势主要体现在研发成本、产品生产成本、管理人员成本、工程安装、测试、网络优化、营销费用以及售后服务成本等环节上,从成本构成的差异上看,成本的主要优势在于人力成本、劳动密集型设备以及日常运营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从西门子公司内部统计分析的数据来看,欧洲企业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只有1300~1400小时,而华为研发人员的年均工作时间却达到了2750小时;欧洲企业研发的人均费用大约为20-30万美元/年,而中兴研发的人均费用为2.5万美元/年,华为3.5万美元/年。因此,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利用国内较低的人力成本另辟蹊径,不断研发新产品,简化功能和配置,最大程度降低成本,满足客户需求。
4.服务优和快速响应客户需求赢得竞争优势。随着全球通信业步入更充分的竞争时代,运营商投资建网、采购设备,不仅会考虑单次交易的有关因素,而且会考虑网络长期运行可能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如质量、稳定性、售后服务、设备可维护性等,其中最关键的就是供应商的持续服务能力。在国际市场上,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只有产品具有高质量、先进的技术、合理的价格、到位的服务和快速满足客户需求,才会得到运营商的青睐。高性价比的产品,加上快速响应客户的需求是我国通信制
造企业屡屡获得海外运营商订单的一个主要原因。
(二)机遇
1.行业巨头发展放缓,为中国电信制造企业带来发展机遇。在新一轮电信设备的调整过程中,由于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价格竞争策略已从新兴市场发展到了发达市场的全面争夺,导致欧美跨国企业盈利能力下滑、增速放缓。同时,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电信运营商面临收入增速减缓、融资成本上升、投资回报下降的多重压力,电信运营商更倾向于选择能够提供融资条件且具有价格优势的设备供应商。从融资环境看,本轮金融危机对欧美国际银行影响巨大而对国内银行甚微,中国企业更多选择国内政策性银行或商业银行,具有一定的融资优势;另外,在设备价格方面中国企业较欧美厂商具有明显优势,这无疑加大中国通信制造企业在海外市场发展机会。
2.中国电信重组强化电信制造业国际竞争优势。在中国国内3G项目启动,对于中兴、华为等国内通信设备制造商,面临的机会不仅仅是市场增大带来的潜在机会,更重要的是,3G竞争格局的历史性转变。中兴在TD领域处于第一阵列,CDMA2000设备供应商优势日益明显;华为在WCDMA领域频频突破欧美市场,也处于该领域的第一阵列,同时在CDMA2000领域也处于领先地位。电信重组后,预计未来3年中兴、华为在国内市场每年将新增无线系统订单超过100亿元,新增3G手机订单30亿元,新增净利润近15亿元,这为中兴、华为在海外市场大幅拓展提供了收益保障和现金流来源,将进一步强化中兴、华为在海外的竞争优势。
(三)劣势与挑战
1.面临行业巨头与其所在国家市场封锁。在国际化进程中,以中兴、华为为代表的中国电信制造企业为了实现市场结构的优化,不断加大在发达市场的投入力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通信设备企业进行全面竞争,这种竞争影响到海外跨国电信公司的战略布局,影响到这些公司所在国家的国家战略安排,中国企业正面临这些跨国巨头和其所在国家的市场封锁。2007年华为在北美销售收入不足1亿美金,这除了因为当初华为与思科知识产权纠纷阴影影响外,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受政治影响,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面对的是美国市场的全面封锁。而在欧洲,中国电信制造企业的发展策略是以高端挑战高端,尽管中兴、华为在固网设备和手机领域在欧洲发达市场已有所斩获,但在移动通信领域,中兴、华为面临被运营商和政府封杀的现状。如今全球金融危机来临,各国更注重增加内需、刺激需求、保护本土厂商的利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加剧。
2.企业规模较小,国际化管理薄弱,自身经营性风险加大。中国通信制造企业规模较小,国际竞争力较弱。思科、爱立信和阿尔卡特朗讯2008年销售收入分别为395亿美元、252亿美元和215.7亿美元,而华为、中兴2008年的销售额仅为233亿美元、63亿美元,企业规模小,在国际化经营过程中将承担较大的风险。中兴海外市场经营风险来自于:全球供应链管理风险。库存占销售成本比例过高,供应链管理落后。2007年中兴库存占销售成本的比例高达62.21%,而爱立信、阿朗、华为2007年库存占比分别为19.71%、20.58%和31.61%,与全球电信设备的库存水平相比,中兴库存管理水平急需改善。而华为海外市场的最大经营风险来自于:较高的应收账款比例。从各区域应收账款占总收入比例看,非洲、亚太(除中国外)、欧洲、美洲分别为6.33%、7.6%、3.38%和1.69%,目前全球经济大幅下滑,缺少资源或能源的新兴市场如中非、西非和南亚等地区的应收账款将面临坏账比例增加风险。
3.国际市场竞争逐步从多头转向寡头垄断,中国电信制造企业规模差距拉大。2008年,阿尔卡特朗讯、诺基亚西门子和摩托罗拉持续亏损,爱立信和思科同样出现收入增速趋缓、利润下滑迹象。受全球金融危机和运营商投资结构转型的双重影响,客观上将促进优势设备制造商通过兼并收购方式实现业务转型,导致全球电信设备业将进一步突出核心业务,规模化兼并重组,市场结构进一步集中,逐步从多头竞争向寡头垄断演变。预计,未来1-2年内全球设备业将面临兼并重组热潮,2011年后,市场结构将呈现高度集中态势,预计前三位收入占比超过60%,并将垄断行业80%以上的利润份额,两极分化会更加明显,中兴、华为等国内电信制造企业面临规模差距进一步被拉大的风险。
4.全球经济下滑,世界电信运营商必将面临缩减资本开支的压力。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兴市场经济增速下滑,居民可支配收入下降,居民消费购买力受到影响。金融危机将抑制发达市场的运营商对网络升级与新业务投资冲动。一方面运营商面临业绩下滑的压力不得不缩减对新业务补贴或推广的力度,这将导致用户选择新业务的兴趣下降。另一方面居民可支配收入的下降也将抑制需求的释放。
三、加快我国通信制造企业国际化发展建议
(一)建立全球研发网络,提高企业国际竞争力。现代通信技术发展很快,企业如果在技术上不能与全球同步,被市场淘汰就是必然。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紧跟国际发展步伐的同时,如果能掌握具有颠覆性的技术,那么其发展将出现质的飞跃。多数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在技术上处于劣势,优势主要在于成本。但企业要持续增长,就必须在技术上在全球有一定发言权,掌握一定核心技术,否则成本优势很快会被技术的劣势所覆盖,最后只能县花一现。研发是通信制造企业的生命线。通过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可以充分利用海外人力资源和最新技术成果,也更能了解当地的需求变化并做出调整,为大规模进入东道国市场做好准备。
(二)积极引进国际化公司管理机制,减少拓展国际市场的进入成本。职业化管理和国际化的人才,是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必要条件。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总结中兴、华为多年在国内技术、服务、招投标规范等方面积累的经验,按照国际公司标准,建立以全球IT体系为标志的程序化规范条例。在质量体系上,与国际质量认证机构合作,执行国际规范的质量认证标准;在财务管理上,建立国际标准的财务评估与管理体系;在人力资源上,超前储备和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
(三)国际品牌的建立。对于当前正处于国际化进军中的中国企业而言,能否成功地实施品牌战略,成功打造一个国际知名品牌,既是企业国际化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一环,也是一个企业国际化是否成功的标志。与国外企业建立战略联盟,提高市场进入能力和弥补品牌劣势,在国际市场上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虽然要与强大的跨国设备商进行竞争,但也存在合作。因为跨国设备商有不同阵营,技术专长也不一样。良好的合作,可以使相互间实现产品、技术和品牌上的互补,增加在竞争中胜出的机会。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起码在品牌和对国际市场规则认识上有一定劣势,如果能与其他跨国厂商进行战略合作,就可以减弱这两方面的劣势,对切入国际市场和提升品牌都有重要意义。
(四)国内运营商和制造商携手开拓海外市场。国内运营商也在进行国际化探索,如果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企业能与国内电信运营商联手开拓海外市场,这将是对双方都有利的合作。国内设备商可以向国内运营商提供国际化的运作经验,有助于其降低成本和风险,同时合作上也易于沟通,而国内运营商开拓海外市场,又能给国内设备商更多在海外销售设备的机会。
参考文献:
[1] Low, Brian. Huawei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fromlocal dominance to global challenge? [J] . Journal of Business &Industrial Marketing. 2007. Vol. 22 Issue 2.
[2]安筱鹏,乔标.我国通信制造企业的国际化经营阶段的进程分析――以华为公司为例[J].经济前沿,2008,(8).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5
1.1巩固和发展自身竞争优势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一般已都从规模取胜走上了技术,特别是高端技术取胜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服务和产品竞争优势,拥有特色、高端技术或产品,并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实施垄断,获取油公司订单能力强,高毛利率服务业务占比高,盈利能力强,新项目多且拥有服务价格话语权。
1.2一体化能力突出
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已从单纯的陆地钻井承办商向陆海兼备、技术服务配套的油气井承包商方向发展。综合性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从油田技术服务到物探,从软件到工具装备,从陆地到海上,业务覆盖整个上游领域,独特的技术和产品服务已经成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支柱。
1.3经营方式灵活
灵活的经营方式是整合资源的重要手段。国际领先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多为上市公司,可以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灵活运用各种资本经营手段,如合资、并购、参股等方式,以尽可能短的时间获取尽可能多的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各种资源,快速实现资本积累和自我发展目标。近年来,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公司为了进一步巩固垄断地位,通过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兼并重组等方式继续保持垄断利益。以上这些特点,我们在研究制定海外工程技术服务业务发展战略时必须充分加以考虑。
2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分析
本文所谓海外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分析,实际上分析的并非海外的国际公司,而是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工程技术服务板块中的工程技术服务子公司在海外的市场竞争能力。在分析研究时,选取了包括公司规模实力、盈利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发展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在内的五大类11个指标,构建公司海外竞争力指标评价体系;选取同一集团公司在海外的5家工程技术服务公司(D1—D5)的数据为样本,保证了所选样本的可比性;数据的选择经过了严格筛选,选用一组3年连续的统计数据,采用综合评价和层次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进行具体计算。分析评价这5家的市场竞争力,目的在于为其选择突破口、找准发展方向、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供依据。
2.1模型指标体系的内容框架
企业业绩评价体系是企业竞争力评价体系中的一种方法,能充分体现影响企业战略经营的重要因素。一个有效的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能够反映企业所在行业的独特特征,全面、系统、科学地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竞争力作出评价。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是采用指标权重评价体系,遵循可接受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一系列综合衡量指标。本次研究根据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理论的指导思路,结合工程技术服务的共性和特性,构建工程技术服务市场竞争力评价模型体系,其中一级指标包括“规模实力、盈利能力、经营能力、发展能力”和特性指标“一体化服务能力”5个因素,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设计了11个二级指标,其中:规模实力用收入规模和投资规模来表示,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盈利能力指标反映盈利能力高低,分别采用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和销售净利润率;经营能力选取资产负债率和资产创收能力作为衡量的指标,反映财务杠杆的利用及企业资产利用效率;发展能力选取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营业利润增长率两项指标,反映公司未来发展潜力和能力;一体化服务能力用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来衡量,技术能力涉及工程技术服务所有专业的能力,包括钻井技术、固井技术、测井技术等,管理能力包括工程程序设计、商业运作。由于一体化服务能力所包括的指标众多,用定量指标计算比较困难,所以在此次建模过程中只把一体化服务能力作为一个维度,模型演算时不进行综合计算。根据竞争力模型体系的层次结构图,形成竞争力评估模型体系的内容框架图。以同一集团公司的样本来测度技术服务公司在海外的竞争力特征,揭示最具竞争优势的技术服务公司的内在因素,符合行业特征。根据海外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分析5个一级指标要素和11个二级指标要素指标数值的顺序排名,找出各个技术服务公司之间的差异,明确各技术服务公司在竞争中所处的位置,以便制定积极的战略决策。
2.2模型体系中权重系数的确定
根据指标体系属于多指标系统评价的特点,本文应用层次分析法、隶属度和专家打分方法来评定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权重,依据专家的意见确定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并对指标打分,将打分结果进行综合求得权重,重要性越大得分越高,权数越大。从评定的各层指标权重关系表来看,规模实力比重下降,盈利能力指标在评价中的重要性提高。
2.3指标标准化处理及模型量化求解
由于各评价指标量纲不同,本文采用归一化处理方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对选取的9个二级指标3年经营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出二级指标的单因素评价矩阵。将二级指标的权重系数与单因素评价矩阵做乘法,得出二级指标的综合评判集。
2.4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从上述评价结果来看,本次竞争力评价中,盈利能力指标对评价结果影响大。评价结果诠释了风险与收益并存的经济规律,显示国际化经营能力亟待提高。
(1)技服公司D1: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3964,该公司各项指标表现非常好。
海外市场工作量饱满,作业所在国政治稳定,收入、利润稳定增长。从二级指标的表现来看,收入增速高于投资增速,受益于内部市场增储上产和市场规模开发,工作量增长带动收入快速增长,同时,公司充分利用原有设备,平均投资增量最低, 摆脱了投资拉动规模的经营方式;利润快速增长,在评价模型中表现为总资产收益率、销售净利润率指标排名第一,净资产收益率指标排名第二;资产创收系数指标排名第一,资产整合能力强,海外市场形成一定规模并带来规模经济效益;从发展能力来看,收入增长率和利润增长率相对高。但市场比较集中,抗风险能力较弱,一旦作业所在国发生政治动荡,收入、利润将急剧下降,没有其他市场收入来弥补。
(2)技服公司D2: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2632,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三。
在样本中,该公司海外市场规模最小,平均收入和平均投资增量均小,资产创收系数高但利润指标表现不强。受限于海外地域市场划分,导致在技术研发、资源共享等方面无法形成合力,造成营业利润率低,进而影响了销售净利润率、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指标的排名。
(3)技服公司D3: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3368,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二。
外部市场比例所占份额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一,海外市场布局点多面广,处于完全市场竞争环境下,竞争激烈,面临很高的政治、市场和经营风险。为提高抗风险能力,公司通过开拓新兴市场,新增收入弥补了原有市场收入的下降,进而保证了收入增长率逐年增长,但是收入增速小于投资增速;盈利能力降低,一方面,海外钻井模式逐步从日费制向大包制转变,利润空间在降低,另一方面,受局部市场战争和动乱的影响,运营成本增加,压缩了利润;资源整合及经营管理能力不强,国际化经营能力低,主要表现在资产创收系数偏低,原因是近两年向海外投放的测井、测试设备较多,但相应的生产能力没有充分发挥,创收创利能力下降。利润增长逐年下降,导致模型中利润增长率指标为负数,公司发展能力不强。
(4)技服公司D4: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0879,在该企业集团中排名第四。
在样本中收入规模较大,公司为完善工程技术服务产业链,培养提供一体化综合服务的能力,从海外市场业务链完整性看,相比其他技服公司,技服公司D4多了物探、地面建设和勘察设计3项业务,业务链更完整,有利于全产业链一体化服务的开展。经营能力和资产整合能力强,资产创收能力表现好,目前项目建设期需要大量投资,拉低了盈利能力指标。
(5)技服公司D5:综合竞争力评价模型计算结果为-0.0382,在5家公司中排名最后。
主要原因是海外市场盈利能力逐年下降,投资规模下降,发展乏力。
3启示与建议
3.1坚持国际化发展方向,提升国际化经营管理能力
完善公司统一协调机制,在公司统一协调下,争取内部市场,同时加强技术服务公司与油公司之间合作。当前油价地位运行,国外油公司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要求日益迫切,为适应油公司的要求,转变经营策略,采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形式降低合作双方的风险和成本,实现利益双赢。
3.2加强特色技术研发和推广,培育核心技术
核心技术和可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是工程技术服务企业争取更高端市场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行业面临困难的环境下,拥有核心技术能力的公司能够先于竞争对手赢得主动,技术创新是提高经济效益、获取合同订单、增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积极开拓海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公司之间在信息、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形成信息资源共享,实现技术服务专业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3发展一体化产业链,提升一体化服务能力
对于技术服务公司来讲,一体化服务能力实际是资源整合能力,我们的技术服务公司和国际领先技术服务公司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为提高综合服务能力,需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提高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技术储备;培养复合型人才,引进渠道多元化;以战略发展为目标,提高全球服务保障能力等。
3.4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加强合资合作,降低所在国作业的运营风险
开拓海外市场的建议范文6
广东省国税局的数据显示,广东企业“走出去”呈现空前活跃状态。截至目前,广东共有“走出去”企业1457户,2014年以来新增“走出去”企业648户,其中45%选择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投资。同时,商务、海关等部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欧美等许多发达国家对广东的投资势头强劲,投资额快速增长。
上千家企业漂洋过海
在数千公里之遥的埃塞俄比亚,一个投资达3亿美元的埃塞华坚工业城正在崛起。数百名员工被送往广东东莞进行培训,为工业城培养一支管理、经营、技术精英团队。
广东东莞华坚集团董事长张华荣说:“如今华坚在埃塞俄比亚有6000名工人,到2028年有望解决10万人就业。”
近年来,广东省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众多企业涌向一带一路。公_数据显示,2016年广东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际投资超过40亿美元,同比增长65.3%。
加快全球布局。“今年销售额预计达2000亿元,其中国外市场占比将达50%。”美的集团董事长方洪波说,美的坚持“全球经营”理念,以国际化运营增强全球资源整合能力。
近年来,美的接连收购日本东芝家电业务、意大利中央空调企业Clivet、德国库卡公司、以色列自动化高新企业高创,大体完成全球布局。现在的美的,成为一家横跨消费电器、暖通空调、机器人及自动化系统的全球化科技集团。
深化国际合作。广州中海达卫星导航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测绘地理信息装备制造、服务及解决方案提供的民营企业,产品应用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做精国内市场,拓展海外市场。”该公司总经理告诉记者,2015年,该公司在瑞典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收购本土公司,以拓展中东、欧美业务;最近还选定英国本地公司进行投资,以获得更多研发资源。
积极抱团出海。迄今为止,位于佛山的知名陶瓷企业蒙娜丽莎已在海外80多个国家建立近300个销售网点。为开拓一带一路市场,该企业既与碧桂园、万科等房地产企业巨头合作,也与本地企业如联塑合作,一起开拓海外市场。
投资增多侨商回流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如今,在大批国内企业“走出去”的同时,国外先进企业纷至沓来。
第121届广交会日前闭幕,到会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采购商近9万人,接近总人数一半,显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成为我国外贸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年前,中德城市代表共同倡议发起“中德工业城市联盟”,谋求通过联盟城市间的优势互补、抱团发展,共同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如今,联盟成员队伍由成立之初的18座城市发展至目前的25座城市。
“中德、中欧产业合作不断升级,中国已是德国在亚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进口来源国。”中德工业服务区管委会主任刘怡说,随着关系日益紧密,一大批德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落户佛山。如世界两大光源制造商之一欧司朗在佛山设立亚太总部,德国库卡机器人、德国最大的环保企业瑞曼迪斯、欧洲最大的保险公司德国安联集团等一批企业也入驻中德工业服务区。
另一个有意思的趋势是,随着一带一路日益深入,近年来“回流”创业的侨商数量不断上升。
几年前,泰国华侨吕锦盛回到广东珠海,收购珠海龙华石油化工有限公司。如今,龙华石油年销售收入14亿元,拥有总库容达到40多万立方米的码头库区及遍布珠海市区的零售门店,为中国和泰国之间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吕锦盛建议,广东要充分发挥华侨数量多的优势,使华侨成为一带一路催化剂和先行者,共同推动文化、人才、技术等要素的交流与共享。
对接融汇重要支撑区域
一带一路如今已成为共享机遇、共同繁荣的世界大舞台。在积极支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的同时,广东当前正以粤港澳大湾区为契机,全力创新一个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