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1
关键词:红色文化旅游 创意产业 SWOT
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紧跟国家文化产业振兴政策、旅游产业扶贫政策、创意产业发展政策应运而生,是以红色文化为核心内容、旅游为载体、创意为根本动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创意产业三者有机融合的新型产业形态,为贫困地区发展壮大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契机。贫困地区应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挖掘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并将其融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当中,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
一、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
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其主要表现为:一是该产业价值链长、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价值链的发展是以文化创意和知识创新为核心,其本质上是以知识分工协作为基础的功能网链,通过知识的生产、创新和共享,增加旅游产品价值,实现收益递增,通过第一二三产业的良性互动延伸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价值链。二是该产业创新力强。文化创意产业因绿色环保、高附加值等优点,被誉为朝阳产业、黄金产业,已成为多数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脱胎于传统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将创意产业发展模式根植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中,通过创意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品生产、营销等环节的高效运转,将创新机制融贯于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提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是该产业就业功能突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作为服务型产业,是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有机融合形成的新型产业,不仅能提供大量传统劳动密集型岗位,有效吸收红安县农村剩余劳动力,也能吸纳大量人才资本,优化红安县旅游产业人力资源结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四是该产业产品需求已成为国民消费的刚性需求,且需求呈现多层次、多元化特征,有助于贫困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稳健发展。
政府提供强大的制度保障。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是典型的政府推动型,其直接动力来自于红安县人民政府全方位的支持,湖北省政府、黄冈市政府在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定位、市场规制方面给予了极大地的制度支持。
(二)劣势(Weakness)
规模较小,融资难。与百色、井冈山、淮安等地区红色文化旅游品牌相比,不管是红色文化旅游市场份额,还是品牌知名度,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均有望尘莫及之势。另一方面,融资难是制约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主要体现在:一是难以引入并留住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人才,导致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人才资本存量较低,创新动力不足;二是部分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后,服务质量提高面临压力;三是整合资源力度不够,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标准化建设滞后,产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机遇(Opportunity)
宏观产业政策保障。2009年继《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实施以来,各政策不断瞄准井喷式发展的细分行业,仅就文化旅游产业而言,国家先后出台《关于促进文化与旅游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等政策,在加快文化旅游产业人才队伍培养、继续强化财税和资本支持、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培育规范的市场化行为主体等方面制定较为详细的配套政策支撑体系,这无疑为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依据。可以断言,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迅速崛起,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必将迎来发展的春天。
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与创意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影视生产、游戏动漫等为主要内容的创意产业产品引领时代消费潮流,与第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大量竞争力强的新型产业。红色文化与创意的深度融合,不仅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也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全新思路。如何借势于影视等创意产品做大做强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不仅是红安县政府和人民重点关注的问题,更是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巨大机遇。
(四)威胁(Threat)
发展规划、战略定位不明确、政策制度配套建设滞后。对于如何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红安县政府仍没有明确的发展规划,面对国家重点地区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规模发展、毗邻县市同类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如何准确定位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已是迫在眉睫。好的知识产权政策是鼓励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获取知识产权创新,促使技术和智力成果不断提高的重要激励。由于产权制度建设滞后,没有健全的产权体系作为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保障,造成了景区建设存在雷同现象,且过分追求大规模、高标准的倾向,陈列布展内容简单重复,降低红色文化旅游产品价值,也给消费者刻板效应,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失去原有动力,对整个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带来较大负面影响。此外,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宏观层面的市场监管亟待加强,产业规制政策亟待完善。
二、推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SWOT战略
限于篇幅,仅提出以下由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构成的战略矩阵,以期为促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思路性建议。四种战略详见表1。
三、结论
通过对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SWOT分析,可以发现红安县发展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是优势大于劣势,机会多于威胁。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旅游扶贫战略、重点支持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大好形势下,红安县要充分利用自身特色,挖掘创意产业发展优势并将其融入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当中,促进红安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优化升级。事实上,贫困地区如何将红色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与扶贫开发契合、与其它产业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企业增利等多赢局面,仍需政府、学界、企业等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门户网[OL].省略/
②尚涛,陶蕴芳.创意产业的贸易方式与分工格局:国际竞争力视角[J].改革,2011(4)
③李平生.谈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及其产品认定[J].商业时代,2010(8)
④红安县人民政府门户网[OL].省略/2011-01/14/cms496907article.shtml
⑤程蕾,程鹏.创意产业价值链知识整合初探[J].图书情报工作,2010(11)
⑥王兆峰,杨琴.基于产权理论的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0(5)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环境规制;产业竞争力;“钻石模型”;环境竞争力
在“绿色经济”时代,环境与贸易问题成为普遍关注的热点。其中,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问题也成为了亟待研究的问题。关于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具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加管理费用等。第二种观点认为实施环境保护将给产业竞争力带来积极影响。其代表性的理论为“波特假说”(Porter 1991;Porter 和Van der Linder 1995)。该理论认为,实施较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政策,从短期来看确实会使企业的成本有所提高。但从长期来看,将刺激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从而有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本文以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为理论基础,对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理论基础:波特的“钻石模型”
波特认为,一国的竞争优势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与支持性产业以及企业战略结构四个关键因素决定。这四个关键因素之间的关系成棱形状,似钻石,因而被称为“钻石理论”。另外,机遇和政府力量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1]。
二、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
(一)环境规制――要素条件――产业竞争力
波特将生产要素分为初级要素和高级要素两大类。初级要素主要指自然资源、气候、非熟练劳动力等;高级要素主要包括高科技、通讯基础设施及熟练劳动力等[1]。环境规制也将通过对不同要素条件的影响,从而影响产业竞争力。
首先,环境规制对初级要素价格产生的影响。环境收费措施,将环境成本内在化,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对要素和产品的价格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有学者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对我国排污收费政策对物价和原材料价格的影响进行测算,发现总体上排污收费对产品价格具有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影响力度不大[2]。然而,随着排污收费力度的加大,这种影响将在一定程度上逐步显现。
其次,环境规制对促进环保设备、清洁技术等高级要素的发展有积极影响。产业部门要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就必须要依靠相关的环保设备和清洁技术。环境规制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形成了推动环保技术创新的驱动力。从而为产业部门实行清洁生产、削减污染、提高生产效率,进而提高产业竞争力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二)环境规制――需求条件――产业竞争力
波特理论认为国内需求状况对国际竞争优势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首先,如果一国消费者对某种产品的需求量比较大,那么这个国家在此产品市场上将占优势;其次,如果一国消费者是成熟而挑剔的话,则会促使本国企业努力改进产品质量和服务,从而获得竞争优势[1]。
环境规制政策的实施,将唤起人们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也引导消费者更多地关注绿色产品,带动了“绿色需求”。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全球绿色消费总量己达2500亿美元,未来10年,国际绿色贸易将以12%一15%的速度增长。在发达国家,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认同率相当高。以绿色食品为例,在英国,目前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大大超过了本国生产能力潜力,每年进口量占该类食品消费总量的80%,德国则高达 98%。这表明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2003年初公布的一份市场调研报告表明,大约85%的瑞典人、94%的德国人在超级市场购物时,都愿意挑选环保商品[3]。
“绿色需求”的出现,无疑给“绿色产品”与“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动力。因此,环境规制政策,有可能带动国内“绿色需求”的出现,从而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环境规制――企业――产业竞争力
企业,作为产业的基础,其竞争力直接影响着产业整体的竞争力。环境规制政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首先,环境保护提高企业的生产成本。企业进行环境保护必须投入额外的人力和物力,需要部分或全部改变生产的工艺流程,或者需要更新或购置新的符合环保标准的设备。假如企业没能遵守环境政策的规定,则必须承担相应环境损失赔付(如交纳排污费),所有这些均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4],也意味着竞争力一定程度的下降。
其次,环境规制通过激励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环境保护对企业的成本带来了一定的负担,而正是这种压力,成为了一些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动力。因此,一些企业将主动地改进生产工艺流程,提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增加企业R&D投入,从而促进企业环保技术的创新,这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我国的冰箱行业就是十分成功的例子。1993年因受《蒙特利尔议定书》影响,中国冰箱年出口量由原来的40万台下降到20万台,后来经过中国冰箱行业的努力,调整了产品结构,结果随着无氟冰箱的研制和投产,1997年中国冰箱出口达到130万台,2000年出口达到180万台,我国也一举成为世界第一冰箱生产大国[5]。
同时,环境规制带动了企业的“绿色经营”理念,成为企业新的产品差异化战略。环境规制的实施,使一些企业认识到实现环境与经济双赢的重要性。在当今“绿色是金”的社会里,消费者普遍关注产品是否为“绿色产品”。也愿意为绿色产品支付更高的价格。因此,生产具有“绿色”性质的产品的企业,更容易在众多的企业中脱颖而出。因此,“绿色经营”理念,为企业提高其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力的产品差异化战略。
(四)环境规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业竞争力
环境规制对不同产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对于一些重污染产业,环境规制对其影响较大,如煤炭、石油加工、金属冶炼等。而环境规制政策对一些如纺织、服装、食品和农业等轻污染产业,则影响较小。同时,环境规制也会促进如环保产业等环境友好型产业的发展。
同时,由于产业之间关联度不同,如果某一产业的上游产业是环境敏感型产业,受到了环境规制的影响,那么其下游产业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某产业的上游产业是环保型产业,那么就可以为其下游企业提供清洁型的原料、生产设备等,为下游产业的发展带来积极影响。
(五)环境规制――机遇――产业竞争力
环境规制在促进环境保护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良好的发展机遇。
首先,环境规制为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机遇。国际市场上,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十分广阔。环境规制的实施所唤起的一种“环境保护”的意识,使人们更多关注“绿色消费”,也认为“绿色产品”和“环保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
另一方面,环境规制为遵守环境标准、主动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带来了新的市场机遇。例如,一些国家实施了“绿色标志”制度,绿色标志成为了许多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随着绿色产品逐步成为国际市场的主导产品,获得绿色标志的企业,就有可能进入绿色产品市场,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例如,青岛海尔集团生产的无氟冰箱率先获得欧盟绿色标志后,迅速占领欧美市场,在国内外享有极高声誉;山东济南小鸭集团生产的“小鸭牌”洗衣机获得欧盟“CE”认证后,年订货量由 5 万美元猛增到1650 万美元;青岛海信华彩系列绿色环保电视、绿色变频空调、绿色安全电脑等先声夺人的相继推出,获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证书后,引起了轰动性市场效应[6]。
(六)环境规制――相关政策――产业竞争力
环境政策的实施,反过来会影响到政府其他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效果。如金融信贷方面的政策:不符合环境保护规定的项目和企业,不予贷款,并收回已发贷款;限制某些行业的贷款;支持环保产业等。这些金融信贷政策的实施,无疑会带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提高环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三、提升产业环境竞争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环境规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积极或消极,而应该是一种“综合的影响”。也就是说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之间不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只要方法得当,两者是可以实现“双赢”的。要实现环境规制与产业竞争力的协调,达到“双赢”,就必须提高产业的环境竞争力。
(一)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
伴随着环境保护日益受到关注,环保产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环保产业可以同时带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因此,促进环保产业的发展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制定相关的优惠政策,优先发展环保产业。如金融信贷政策方面,可以给予环保产业信贷方面更多的优惠等。其次,企业要认识到环保产业这一广阔的市场,更多地关注绿色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积极开拓绿色产品市场。
(二)促进企业更新观念
面对环境规制,不同企业有不同的反应模式。一些企业认为环境规制增加了企业的生产成本,降低了经营绩效,从而采取了“消极的反应模式”。表现在企业采取环境管理的措施目的仅在于满足环境规制的基本要求。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规制,就不会主动采取环境保护措施。而一些企业却能够认识到:环境规制虽然会给企业经营绩效带来一定的程度的不利影响,但它也是企业借以提高经济绩效,获得竞争优势的机会。这些企业善于捕捉机会,把环境与经营目标进行最佳融合,不把环境规制看作为约束而看作为机遇。主动地将环境规制给企业形成的环境成本压力,转化为动力,生产出符合绿色消费观念的环保产品,在博得消费者青睐的同时,也树立了企业良好的形象,提高了市场份额。
(三)实现“绿色经营”战略
随着消费者环保意识的提高,实行“绿色经营”战略的企业、绿色化的企业更容易赢得消费者的认同和青睐,也更容易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首先,实现“绿色经营”战略,需要企业将环境保护的意识作为一种经营的理念,融入到企业的日常经营中去。企业的生产或经营的模式、产品的质量与类型,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其经营理念的影响。其次,“绿色经营”不仅要求生产出的产品是环保的,而且涉及到从设计、生产、销售、回收等各个环节,需要企业对这些环节进行合理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霜华.国际贸易[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2]王金南.排污收费理论学[M].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7.
[3]方巧云.环境规制对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D].浙江工业大学,2006.
[4]赵细康.环境保护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与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丁锋,孟欣.发展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对策[J].商业经济,2004(2):98-100.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绿色食品 产业化 发展模式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起步于1990年,至今已有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绿色食品产业化是一项将传统农业农艺技术精华与现代高新技术有机组合的工程,对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进行研究对促进该省农业产业化,改善生态环境,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以及增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促进食品安全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将起着重要作用,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始于1990年,10余年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七大类绿色食品产品,其中粮油类产品48个,蔬菜类产品25个,畜禽类产品16个,饮料类产品6个,其他产品8个;绿色食品开发工作,列全国第七位;绿色食品生产覆盖了全省大部分市、县。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政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政策扶持缺乏
全省8个地级市,1个自治州中,只有长春、吉林等少数几个市制定了绿色食品产业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绝大多数州市还没把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当作一项重要工作,纳入到经济发展的议事日程上来,政策促进作用力小,措施乏力。
2.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还不完善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是绿色食品产业链条中的起始环节,是生产经营的“前车间”,但在目前的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品种选育同生产加工需要相脱节;其次,绿色食品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不完善。
3.在过程管理方面,还无法实行有效的全程绿色管理
绿色食品的质量控制不严,特别是对源头和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把关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分散,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不够。另外,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落后,在生产过程中影响了绿色食品的质量。
4.在技术支撑方面,还缺乏专门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
绿色食品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吉林省对这方面的科技研究还不深入,目前这方面的有效科技供给普遍不足,绿色食品科技含量不高。围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相对落后,造成有绿色食品无绿色产业的现象。从事绿色食品的教育科研和专职技术人员少,资金投入不够。
另外,目前农民生产重产品轻质量,对发展绿色食品缺乏应有的认识、吉林省在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培育方面相对滞后以及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等问题同样制约着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
二、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模式选择
绿色食品要在竞争中占领市场,扩大份额,必须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即拥有自己独特的发展模式。根据吉林省的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等进行分析,可以借鉴以下几种模式:
1.绿色+特色
由于特殊种类、特别产地的农产品历史久远,当地生态条件特殊,历史上形成了某种技术优势,开发绿色食品可得事半功倍之效。如通化地区是全国的人参主产区,国家批准的14个“吉林人参”原产地地域保护县(市)中,通化市有3个,通化人参具备稳定的市场和良好的经济效益,在这个基础上发展绿色食品更能显著提高其商品价值,提升产品知名度,扩大市场份额,增强竞争力,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2.绿色+优质
对于没有传统名牌农产品的地区,可以利用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以质取胜。如白城地区具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光照充足,土壤类型多,其所产的杂粮、杂豆品质优良、口感好,都是消费者喜爱的产品。这些优质农产品如经过一段时间的宣传推广,会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成为人们心中的名牌产品。
3.绿色+低成本、高效益
在对生产资料的控制成本较低的生产环境内,如果将绿色与降低成本结合起来也是是一条行之有效的出路。?如四平地区的伊通满族自治县,是国家秸杆养牛示范县,发展畜牧业具有明显优势,近年来深入实施兴牛、兴鹿、兴禽工程和粮变肉工程,提高伊通畜产品在国内外的知名度,通过实施基地带动战略,以规模化、标准化、安全化为发展方向,加强牧业基地、牧业小区专业大户建设,以规模养殖带动群体发展,实现大规模、低成本、高效益的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4.绿色+著名品牌
实施名牌战略是吉林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大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加快吉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吉林省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2005年,吉林省政府决定授予55户企业生产的59个绿色农产品为2005年度“吉林名牌农产品”。这些品牌产品科技含量高、质量信得过、拉动作用大,在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吉林省的经济结构,引导了城乡居民的消费。正由于此,在2007年8月,国务院《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提出“建设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积极培育和开发名牌产品”,将绿色产品与著名品牌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提到了一个战略高度。
三、结语
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化发展模式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较多,本文试图作探讨性的研究,其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提供的一些建议还有待于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志军:加入WTO 对中国农业影响及对策.[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1.8 ~9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4
【关键词】绿色贸易壁垒;水产品出口;质量安全
在当前世界水产品消费市场需求持续增长的态势下,绿色贸易壁垒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增长缺少有效力,造成很大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2009年海关分析报告称,继鳗鱼、大闸蟹和多宝鱼事件后,又爆发香港发现桂花鱼含孔雀石绿事件,广东深圳、顺德等地方也相继在淡水鱼类中查出孔雀石绿,一系列药残事件使国际水产品贸易商对中国产品的不信任感加强,药物残留超标已经成为我国水产品出口的严重障碍。2009年广东对美国出口的水产品下降27.5%,对日本出口则大幅下降49.4%。
一、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影响
(一)绿色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正面影响
绿色贸易壁垒作为一种环境管制措施,它本身就是多种技术进步的综合产物,它给企业所带来产品出口压力的同时,也有助于迫使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改进生产技术,使用更经济更实惠的成本原料,从而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而生产效率的提高,成本降低,又能促进企业利润的上涨,从而一定程度上平衡企业在环境方面的投入。同时通过不断的提高环境环保意识,法律法规要求和技术标准,特别是采取国际技术标准和合格认证体系也都更有利于促进我国企业的技术进步,加大其生产效率,鼓励其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可以达到较高标准的企业发展,淘汰掉低环保标准和伪劣产品,从而达到优胜劣汰,达到我国企业结构的全面调整和优化。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
1.导致我国水产品的出口量下降
我们水产品出口每年增加迅速,但随着绿色贸易壁垒的扩大和加强,严重的影响了水产品的出口量,尤其是遭遇的来自美国、日本和欧盟三方面的绿色壁垒,导致我们水产品出口严重受阻。
2008年中国水产品出口额首次突破100亿美元大关。2009年因绿色贸易壁垒政策的席卷影响到水产贸易,春节过后水产品出口订单锐减,前两个月水产品出口额同比下降11.9%,出口额之少和降幅之大均为历史罕见。2009年中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67.9万吨,总额159.6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2.4%和0.13%。其中出口量294.2万吨,同比下降0.6%。
2009年日本、美国、欧盟和韩国仍是我国水产品主要出口市场,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69.8%,但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比下降了2.5%,其中日本市场降幅最为明显,对日出口量和出口额同比分别下降10.8%和3.2%;而韩国的市场降幅也比较大,单广东出口韩国水产品的出口额同比就下降39.97%。
2.导致我国水产品的出口成本上升
绿色贸易壁垒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出口成本,如我们出口水产品的企业为了获得国外认可的绿色标志,不仅要支付大量的设备费用,还要支付认证、申请和标志使用等直接费用,从而到这水产品成本上升。我国水产品一向以物美价廉而著称,如果成本费用上涨的话,无疑会丧失价格竞争力优势。
价格平稳、小幅上涨。因绿色贸易壁垒的作用影响下据调查水产品价格数据(每公斤/元,一下类同)为25.23元,相比之前的24.48元,同比上涨0.34%。
常规鱼和名特优水产品价格有明显上涨,常规鱼9.73,相比之前的9.49,同比上涨2.48%,名特优水产品价格为36.97元,相比之前35.47元,同比上涨4.25%。
市场活跃地区名特优品种上涨幅度明显。出口南美虾、鳖、河蟹分别上涨9.4%、4.5%、7.34%、12.4%。
二、改善我国水产品出口状况的对策
一个切实的战略的制定与标准文本的采用并不代表战略的真正实施,关键在于企业,绿色贸易壁垒对我国水产品出口企业来讲固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也更应该看到日益增强的绿色环保意识的需求将会给我国水产企业带来新的增长点,关键在于是否能及时的调整企业发展方向,根据具体国情做出比较理性的选择和与之适应。
(一)企业应对措施
原本我国企业经营只注重数量上的扩张,竞争投资、竞争项目、追求最大化利润和行政建设升级,结果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收益。实施绿色化战略,必须实施标准化战略,从根本上转变企业的经营方式,这就强迫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侧重技术投入和强化技术创新,改进产品形态、品牌设计、生产技术和生产制造过程,以达到减少消耗,增加成品附加值,加强合作,适应国际标准,提高产品绿色环保质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政府应对措施
根据国外形势和我国的基本国情,我国突破绿色壁垒的主要思想是:以提高我国水产品贸易出口效益为目标,以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为导向,以加大绿色竞争实力为核心,积极扩展较为宽松的国际市场环境,通过竞争能力的构建,尽快使我国水产品出口突破绿色壁垒的能力有所增强。
约束我国水产品出口发展的因素可主要概括为两个方面:
一是水产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生态环境污染,破坏所引起的水产品质量安全患;
二是我国水产品生产与加工过程中标准化水平落后所造成的水产品标准与进口国家标准要求之间的差距;
显然,如要消除此两个因素的负面影响,必须借助推进绿色化进程,提高标准化水平,用以改变过去单纯追求数量扩张的粗放经营方式,努力改善整个水产业发展质量,实现水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应当是我国外向型水产业发展战略调整的重点所在。
基于这点认识,我国水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在突破绿色贸易壁垒的同时,提高水产业的经济利益。增加水产品生产人员的收入以及不断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绿色化战略”与“标准化战略”缺一不可的双重战略。
【参考文献】
[1] 周星,范燕平.我国出口水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测算与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01).
[2] 万任来,杨燕红,王产平.中国省际贸易壁垒的地区差异与时序变化——来自中国28个省(市)1985-208年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09(01).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5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方法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台湾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1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 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 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 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政策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3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1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3.2 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 生命周期评价 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绿色产品产业分析范文6
关键词:产业销售起飞;绿色农业产业;起飞阈值法
Abstract:
The theory of the industry sales take-off has becoming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themes in the field of industry organization and marketing. There are two basic directions. One is Bass mode based on the product diffusion ,which can not fully explore the regularity. The other is raised by Golder who developed the take-off concept and made a great moving by the survival analysis. Therefore,This paper adopts Golders survival to evaluate sals take-off of the green agriculutural industry.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引出
产业成长一般会经历从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四个阶段,而每个阶段有其独特的发展机理。为此,Foster(1986)和Utterback(1994)在他们的技术管理文献中提到类似起飞概念和作用描述,认为新产品导入借助于技术创新通路,提高产品性价比,激发出需求,造成新产品销售增长的惊险一跳,由此进入成长阶段。后来研究者却转而采用关键事件法来划分阶段,其中Golder(1997)就把产业销售“起飞”界定为从产业导入期和产业成长期为分界点的关键事件。 Bass 模型在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因其建立在多个假设前提之上,所以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应用价值。近年来, 研究者们努力在更广泛的领域(如营销组合变量、竞争、随机性、多阶段决策、重购等) 探索新产品市场扩散模型问题。这些模型中有的试图放宽Bass 模型的假设, 以扩展其应用范围; 有的则侧重于个体角度(如从消费者购买心理和行为角度先研究个体消费者的采用模型, 继而整合成一个总体扩散模型)
[1]。总之,扩散研究并没有明确地提出新产品销售起飞概念(Mahajan,1990);产品扩散模型没有把产品的信用特性(credenceattribute,如绿色食品的内在质量并不能通过广告或重复使用而被消费者所把握)纳入到它的研究视野,也是不完全的,不适合研究绿色农业产业;而且研究人员经常利用的是起飞后的数据。因此,也就不能清晰地用模型描述起飞事件。 研究产业销售“起飞”问题,主要涉及到三个关联主题:(1)何时逼近“起飞”时机?(2)“起飞”有何系统性内在规律和模式?(3)“起飞”是否可以预测?正因如此,产业销售“起飞”成为产业组织和市场营销近年的研究热点之一。笔者主要研究产业销售起飞时机问题,即绿色农业产业何时起飞。
实践表明,许多新产业首次大规模销售产值“起飞”时机是较为清晰的。产业研究者常用“曲棍球杆”销售成长来描述新技术产品销售情况(Moore,1991)。但有些在低销售额处长久徘徊。因此,了解销售“起飞”原因和时间表,对于产业分析师和管理人员来说很重要的,因为这影响到他们所作的重大长短期资源配置计划,如用于研发、产品改进、市场开拓和生产制造等方面的。而此时的产品尚须改善,价格颇高,产业市场急需培育扩大,厂商处于资本净投入阶段。如果得不到产业中成员共同体协同努力和推广,市场发展将变得更加前途未卜,稍有不慎,新产业可能夭折或僵化。
二、起飞时机衡量方法
测量起飞时间有多种方法,常用的一般有两种方法:“起飞阈值”法(threshold rule),逻辑斯蒂曲线法(logistic curve)。
(一)逻辑斯蒂曲线法
逻辑斯蒂方程通常被用来描述单产业系统的演化,即认为系统状态的特征变量(企业数量、产量和产业销售值等等)增长符合S形曲线[2]。设X是系统状态的特征变量,则
其中,参数N代表的是产业系统征变量增长的饱和值,代表着一个产业的最大可能发展的空间容量,它取决于产业收入弹性的高低、产品价格变化、产业政策、资源等因素。参数α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它代表该产业生产率的高低。方程右边随时间增长的因子X称为动态因子,N-X称为减速因子,它的量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少,说明产业系统的演化机制是非线性的,存在正负反馈机制。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 先用四点法估计参数N,然后利用线性化方法求出其余两个参数,在此基础上,利用非线形回归(如麦夸法)可以最大程度提高拟合精度[3]。逻辑斯蒂曲线是通过拟合销售时间序列数据,找到曲线的第一个拐点作为起飞时刻。但是正如方法本身所要求的数据需要包括起飞时刻数据,因此,它是一种事后测量法。另外逻辑斯蒂曲线是连续变量,与起飞的离散事件之间有矛盾。
(二)“起飞阈值”法
Golder(1997)提出“起飞阈值”法(threshold for takeoff)来测量耐用消费品的起飞时间。当销售基数很小时,有时会出现销售产值相当大幅度的增加情况,但这并不意味着起飞到来;反之,如果销售基数很大,那么一个并不十分明显的销售产值增长幅度却宣告进入起飞时段。因此,以销售产值为横坐标,年度销售增长率为纵坐标作图,然后定义“起飞”年份就是首次达到“起飞阈值”的时刻。
三、绿色农业产业起飞时机实证
我国绿色农业产业发展萌芽可以追溯至20世纪60年代,人类面临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 对表1数据,利用起飞阈值法,可得到图2结果,与Golder研究结果基本类似。从图2中可得到以下重要结论:
(1)绿色农业产业起飞时机
图2中黑线为Golder曲线,在2002年开始出现一个转折平台,根据起飞阈值法,2002年就是销售起飞时刻。回顾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情况,当年农业
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提出关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部署。绿色食品认证(互认)进入规范化阶段,极大地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起飞也在情理之中。
(2)起飞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