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1
【关键词】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 教学体系 教学方法
近年来,随着景观(Landscape Architecture)学科的蓬勃发展,以及我国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景观设计方面的人才急需,于是各地各艺术类高校纷纷设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或相关专业。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伴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树立及其内涵建设的新需求而出现的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是城市空间视觉形象的整体设计,涉及到城市室外空间规划、室外环境设施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绿化与种植设计、色彩计划、照明计划、水体设计等诸多设计内容,应该说是艺术设计领域的新拓展。他有别于建筑和规划设计专业的教学范畴,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将建筑设计、园林设计、城市规划乃至城市设计等涉及到城市空间及城市景观的部分设计内容统一在一起,是更高层次的综合艺术创作和“新”的城市景观环境的创造活动。因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教学岗位的青年教师,针对这种状况,对于如何搞好环境艺术专业景观设计教学工作提出一些设想,以供探讨。
1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以及课程教学现状
1.1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现状
近十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人们对物质、精神生活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我国城市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性进展。人们开始逐步重视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而其本身也在当今城市发展中起着维系经济与文化、科技与生活等的重要纽带作用。但是,目前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基本上存在着设计周期短促,前期深入调查不彻底等问题。只重开发,不重保护,盲目的跟风与抄袭现象严重,不顾地域特征及原有浓郁的乡土风貌或特定的自然景观,以致破坏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事件屡屡发生,一些具有民风民俗的老街区、重点文物、人文遗迹、标志性建筑以及承载城市文化的历史文化遗存只能在图片中找寻回忆。同时,大量的城市景观设施功能定位不准确,公共空间尺度巨大、非人性化,使得许多城市的景观设计呈同质化、理性化和工具化的趋向发展,最终无法成为城市生活中“真正”和“真实”的有机组成部分,背离了其服务的对象——“人”,也就失去了其自身的价值。
1.2国外城市景观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景观设计学起源于美国,是现代景观设计之父奥姆斯雷德在1857年监督纽约中央公园时所创造的专有名词。目前,绝大多数的美国高校的景观设计专业是从农学院的园艺专业中发展出来的。20世纪,农学院继续发展,景观设计从园艺专业中逐步发展成长并分离开来,但在有些院校里,景观设计还只是建筑或规划专业下的方向。随着社会的不断演变,1900年奥姆斯德与舒克利夫在哈佛大学首开景观设计课程,1929年哈佛大学成立城市与区域规划学院,形成了建筑、景观设计、城市规划三足鼎立的格局,并发展至今,已有逾百年的发展历程。以哈佛大学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哈佛大学的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分为三大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主要课程以园林景观史、景观技术、植物配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理论为主。在景观设计教学上,一方面,哈佛大学有近30%的国际留学生,各种文化思维方式的交流必然给学习景观设计学生带来灵感和启发;另一方面,学习景观设计学生与学习建筑学、规划学生接触,知识面更为广阔,可以对其设计有所裨益。
1.3国内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现状
目前,国内的景观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范围主要在艺术、农林、建筑等高等院校中。并且其发展速度令人惊讶,从最初的几个到目前的近千个,但是与其发展速度不对称的是专业理念及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随意性大,无体系性;师资素质有待提高,结构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理论与实践脱节和教学内容陈旧等问题。因此,如何使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反映时代特点,满足城市建设对艺术的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增强所培养人才的素质,已成了急须解决的问题。
2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体系构建思考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设计教学有着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城市景观艺术设计作为一个年轻的、应用型专业方向,其教学体系的建构既要符合设计艺术教学的基本规律,又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因而他的教学内容首先是应该重基础、善应用;其次,作为一个交叉性特色浓厚的专业方向,他需要吸取建筑学、城市规划、城市设计、园林设计、社会学、心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和学科的成熟理念和方法。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城市景观艺术设计教学内容应由三大层面的知识体系组成。
2.1专业基础
基础层面的学习是指学习和掌握设计艺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等内容。主要涉及绘画、设计基础、设计表达、形式美法则、赏析、制图、创意、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关内容,是学习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重要基础。
2.2专业设计、设计理论与方法
专业设计和设计方法与理论层面的学习是指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主体,是整个教学的核心内容,设计原理、设计方法论、设计理论以及设计修养等课程涉及例如各科设计原理、设计哲学、环境生态概论以及中外建筑史等内容;专业设计包含空间设计、园林与景观艺术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这个层面的教学目的在于培养未来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专门人才,具有综合的设计能力,是专业方向的重要支撑,因此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2.3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层面的学习是指教学与市场应用相对接部分的教学内容。该部分的内容是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协调工作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主要途径。主要涉及了景观艺术设计考察调研、景观艺术设计实践课题以及到专业设计公司实践实习等内容。
总之,城市景观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组成应具有艺术性、科学性、实践性等特点,突出专业方向的基本特征,明晰培养目标,做到重应用、善实践。
3 城市景观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思考
3.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建立一支高质量、高水平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对于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和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建设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对教师的启用局限于两种情形:
(1)由学建筑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全盘套用建筑学的理论,而忽视了美术造型基础的训练,严重地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2)由一些学纯艺术专业的教师组成,在教学中只注重纯艺术的表现,而轻视对工程技术知识的传授。
我国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所涵括的范围除了室内空间外,还包含了室外环境的景观艺术设计。因此,要求教师队伍具有不同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学科发展的要求。即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工作者宜以本专业出身的教师为基础,辅以园林、环境工程、环境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师资力量,共同构建景观艺术设计的教育队伍。同时,景观艺术设计本身又是一个不断更新不断调整的学科,许多从事景观艺术设计教学的教师受限于自身的教育背景和专业知识,知识储备不足,这对教学是很不利的。因此,应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储备,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
另外,景观艺术设计是一门注重实践设计能力培养的课程,要求专业教师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也能结合自己设计实践的专业背景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课题设计,从而真正使知识传授与实践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因此在师资的遴选方面,应大胆地跳出现有的教育模式,聘用著名公司、企业单位或其他教育机构具有特殊技能的专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甚至可以聘请资深匠师作为教学辅佐,这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教学方法。
3.2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2.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传统的教学方式局限于学校生活和课堂教学之内,影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思维发展。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社会经验和社会实践不仅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更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在教学中可以采用“研究性学习”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同时,重视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在实践中增强自主性和自信心,发展创造性的品格。例如在讲到“居住区景观艺术设计”这一章节的教学中,学生对其没什么设计概念,但是有着好奇心和新鲜感,于是我们就让学生走到生活中去,每人找一个口碑较好的楼盘进行现场调研,然后从学生拍回的照片中,从整体的规划布局、空间布局、造景手法、景观小品等方面加以分析,评判优劣。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而得到激发,大部分学生也都从各自的生活经验出发,无拘无束、畅所欲言地表达了独到的见解。又例如,通过讲述居住区中的公共设施设置,有的同学就提出不仅应该“以人为本”,还应该为居住区中宠物们建立更多的活动场地与方便设施等。尽管许多想法并不成熟,但这些都是经过学生思考得来的。因此,我都给以鼓励,并留出专门的课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取长补短。所以,只有提供给学生自由表达、自由思维、自由思考问题、自我评价的机会,才能使他们能够自由创造,开发创造性思维。
3.2.2开展双向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思维的创造性与思维的独立性是密切相关的,没有独立思考就没有创造力的形成和发展。而“注入式”教学完全抹杀了思维的独立性,学生在课堂上充当听客和看客,处于服从、接纳、受支配的地位,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因此,实施创新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唯师是从”这一专制型的师生关系的观念,建立起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平等、民主、合作的关系,这种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提高思维的表达能力。据在美国洛杉矶艺术设计中心任终生教授的王受之先生介绍:“目前几乎所有的美国艺术院校发展的特点就是突出观念和思维,轻视传统表现技法;假如你在世界上极具前卫地位的加利福尼亚艺术学院,你问该校的研究生花了这么多钱来这里到底学到了什么,他们会回答,我们学到了思维。在该校中没完没了的讨论会成为一大特色”。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经常针对某一讲授内容让学生先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如讲到“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改造设计”这一章时,专门让学生课后去采访一下当地的市民什么样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才能使他们认同或下次还会再来拜访,或市民心目中的历史街区保护与开发设计应该向哪个方向发展等问题。学生对此兴趣很浓,纷纷发表他们的调研结果和自己的见解。这样在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加强了交流,师生相互启迪,相互激励,相互修正,使创造性思维产生共鸣,并发生连锁反应,从而启发诱导出更多的新见解、新观点。并在教给学生知识点的同时,更注重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培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3注重文脉延续思想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产生、发展的过程,它经历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建设与改造,使得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历史风貌产生。从城市文化的形成来看,特定城市文化与其地理位置、气候、生产方式、经济状况乃至生活方式有着直接的关系,但如果仅从城市文化本身来说,城市文化应是城市历史积淀的具体与直接的显现。而城市的景观也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变化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宗教、民族个性、经济发展水平等都体现了城市的文化精神。正因为此城市具有这样的人文环境特点,现代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范畴也从原先的物质形态、视觉艺术扩展到行为、社会、心理、生态等多学科理论。因此,作为引导学生进行城市设计的景观艺术设计教学,也应从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出发,注重城市文脉的延续,体现城市的人文环境的个性和特点,创造城市的地域性特色。
3.4注重实践环节
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教学具有较强的专业特点,教学中应十分重视实践的过程。因此,应通过多种渠道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尽量让学生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与实践保持紧密联系。如在课题设计之前,除了介绍有关课题设计的知识和方法外,适当增加设计案例的介绍。另外可以通过参观一些相关的优秀实践作品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受设计作品的建成效应并对其进行评价总结,从而对设计课题有更深的理解和领悟。在设计课题的选取上,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如鼓励学生将公司或企业的课题带到学校里来,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或让学生参与教师接纳的工程设计项目,在设计的实践中,将课堂内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设计中,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4 结语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景观艺术设计课程是一门对自然环境及已有环境的分析、规划、设计、管理和维护的学科与艺术。因此,作为一门致力于构建人与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和谐关系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全面发展和高素质专业人才的教育与培养正适应了当前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设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景观艺术设计应形成自己的景观设计教学特色,以更好地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科建设而服务,同时为社会培养基础理论扎实,设计能力全面,实施组织能力强的新型环境艺术设计工作高级人才。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吴良镛.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的未来[J].建筑学报,1999(8):6-10.
[3]李娜,解健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6(4).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2
关键词: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45-02
随着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城市匀质化建设越来越严重,城市景观家具设计也呈现出单一化和国际标准化的状态,城市的本土文化,地域性格、民族特色的差异性逐渐减弱,文化趋同现象严重。人们开始反思千遍一律的设计现状,开始寻找逐渐消失的地域文化特征。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构成元素,景观家具能有效地向市民传达场地信息。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研究,是以地域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经济环境为基础,探索具有文化表征的景观家具的创作手法。此研究对提高我国城市风貌的可持续发展和城市文脉的延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城市景观家具的含义与文化属性
1.1 城市景观家具的含义
城市景观家具从狭义的角度来说,是指室外生活所应用的器具,它是使户外建筑物空间产生具体实用价值的必要设施;从广义的角度上,它是人们进行户外生活、工作和社会活动时不可缺少的用具,是一种以方便人们户外活动需要为目的,同时追求其视觉表现与理想的产物。城市景观家具是城市公共空间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文化性和使用性的双重价值,它在使用功能上具备公共性和交流性的特征。
1.2 城市景观家具的文化属性
城市景观家具以环境整体化、功能综合化、细部精致化为基本特征和设计基础,它的构成是一个庞杂的系统,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大到候车亭,小到标识牌、垃圾筒等。无论是最小的单个元素,还是较大场地中大量群化的集合,景观家具都具备地域性文化属性。城市家具形态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形态,它体现着城市的个性、气质,反映着地域文化的特点。我国幅员辽阔,在不同地区当地的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动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形态、鲜明的民族习俗,迥异的生活方式,这些都体现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以及不同的生活使用方式。城市家具在设计过程中,自然会潜移默化地将地域性文化、民族习俗融入到作品之中,引起人们的价值共鸣,产生文化认同感。
2 地域性设计与城市景观家具
2.1 地域主义
现代主义设计给城市带来的“千城一面”的威胁,人们从开始反思,寻找失落的城市特色。其中“本土性”成为国际建筑舆论的主流,以其鲜明的地方特色,强烈的地方感情对抗单一的“国际风格”,这就是地域主义。地域主义是在建筑创作中为对抗现代主义建筑而对地方性进行系统的理论研究而形成的流派,它主张在现代建筑中吸收当地民族民俗的传统以及自然环境特征,体现出当地特有的风格。
2.2 城市景观家具需要反映城市性格
城市性格是指一座城市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长时间形成的特点,明确地反映了城市人文特色的记忆,具有强烈的地域主义色彩。城市发展所形成的独特个性,是城市的印记,其内在结构是城市发展的依据。城市正是因为不同的地域文化,才形成了性格迥异的精神特征。城市家具作为城市文化的物质载体,体现着城市的人文精神,反映着城市的性格。反之,城市性格对景观家具的设计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决定了景观家具的价值取向。因此,在进行城市景观家具设计时,应从城市性格和精神出发,运用地域性设计语言,体现城市性格与魅力,唤起人们对城市人文特色的记忆,延伸城市的精神与性格。
2.3 城市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影响因素
城市景观家具地域性设计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环境因素、人的因素、文化因素以及技术因素。由于地域性设计表现因素众多,因而城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也是一个可变因素。地理文化的不同、民族与历史的不同、传统与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使用者的不同都是体现地域性差异的表现因素。设计者应当充分分析和利用这些因素来推动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
3 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原则及方法
3.1 地域性整体化设计
地域性是一个系统性的概念,地域文化形成的过程同样也是一个整体化的过程。景观家具的整体性设计需要以城市规划的总体思想为指导,从宏观城市结构出发,与景观设计项目紧密结合,在设计开始阶段就对道路、景观节点、水体、植物绿化、人、照明等景观设计元素进行整体编排,注重与城市的自然生态、历史文脉环境有机融合。与此同时,展开设计还需要考虑景观家具的功能、造型、数量与放置场地,它们是景观空间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必须做整体化设计,一定要避免以孤立的视角、各异的形态、杂乱的状态参与到人们的户外生活之中。其次,景观家具在选用材料时,应积极利用本土材料、低碳环保,真正体现可持续设计;在作品形式上采用地域传统建筑符号,融合城市文化,突显地域风貌和城市精神。总之,景观家具是功能性、文化性与生态性的有机统一体,能从微观视角呈现整体城市的风貌与个性。
把握好城市家具的整体性创造,需要注意以下几点具体因素:
(1)单体景观家具自身的各组成部分的关系协调。景观家具作品每个零部件构造各具特点和个性,设计手法不同,设计要素不同,所采用的材料也有区别。但在设计时,必须加以综合权衡考虑,在满足各组成部分的设计要求时,更要与家具整体外形和功能需求相协调,视觉整体感是衡量成功的设计作品的重要标准。
(2)群化景观家具的关系协调。一组城市家具的设计需要精心考虑,统一编排,如设置位置、秩序组织、占地面积、单体尺度,色彩质感、造型曲直等都需仔细推敲。每件家具功能的不同,对尺度的要求不一,但整体体量变化不易过于剧烈。家具作品在表现手法、材料选取、加工方法等方面也要兼顾好变化与统一,局部细节精致化产生对比,整体处理协调化力求统一,从多方面维护地区整体文化特征的完整。
(3)景观家具与周围场地的关系协调。首先,与道路路网结构相协调。从视觉要求出发,使城市家具的位置、尺度、造型、材料、色彩与场地道路尺度相协调,形成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景观小品,烘托城市独特风貌。其次,与周边建筑物相协调。景观家具的尺度、造型应以周边建筑物的形体为基础展开设计,尺度不宜过大,避免与建筑物的立面产生冲突;色彩与肌理也需和建筑物的色调协调,采用同类色或近似色;形态的复杂与简约,仍需从建筑物立面的繁简需求出发进行设计,小面积点缀或大面积夸张丰富建筑立面。最后,与绿化植物相协调。景观家具的设计需要与绿化设计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在多种形式的植物种植坛的边缘可以巧妙的设置景观座具,为景观家具的使用创造最佳的生态氛围。
3.2 地域性文化设计
不同城市的景观家具应承载着不同的地域文化,体现不同地区当时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面貌,具有显著的历史年代形制特征。同时,当今社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演化,景观家具也必须不断创新,积极地采用当代的先进技术和新材料进行创作,创作出具有时代感、符合当代人审美趣味的优秀作品。景观家具不论是精神文化内涵还是物质技术表达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这就要求设计者在设计时,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做出合理的权衡,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历史感的作品,使历史文化与当代文化和谐共存。
(1)保护性设计手法。
城市景观中那些具有历史意义的街道、公园、遗址等场地,给城市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形成了城市独特的个性风貌。城市家具的设计需要尊重地域性文化、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设计时需要对城市的发展史,历史演变、自然地理地貌、文化传统、民俗民风、市民行为特征及价值取向等做出详细的调研记录并分析,在此基础上融入当代人的生活功能新需求,并以此为依据确定景观家具设计的新理念。
(2)创造性设计手法。
设计者是引领时尚者,应走在时代的前列,在创造景观家具时需注重设计思想的创新,新材料、新技术的尝试。创造不是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从使用者的功能需求出发,考虑人与环境的交融性,在科学与人文的交汇点上,传统与非传统的结合点上,现代与未来的关联点上,大胆的、缜密的思考,寻求最佳的表达方式,将想法变成现实。
3.3 地域性环境设计
一切事物存在于自然环境之中,并受到自然环境的制约。各个地区因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因而具有各自独特的气候、水文、植被、矿产等资源并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制、生活方式、居住习惯以及社会制度。它们对城市地域特征的形成、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城市景观家具的地域性设计必须遵循自然环境的设计原则。
(1)人性化的地域性设计。由于地域的不同,人们形成了不同的语言、服饰、生活习俗、色彩喜好以及建筑风格。这要求在设计景观家具时,要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充分考虑地域差异性,深入到不同地区体验生活,挖掘本土文化,尊重当地风俗。从质朴的地域“原型”中提炼设计元素,有针对性地解析有用的文化因素,挖掘恰当的设计结合点,创作出真正引起当地人们共鸣的设计作品,体现人性化的关怀。
(2)生态化的地域性设计。景观家具的设计应结合当地气候特征,尊重自然环境,力求放置方式对原地形地貌的破坏最小化,并需要与乡土植物品种做合理的搭配。家具的原材料选择适宜以城市特有的有代表性材料为主,乡土材料首选,即可节约物流成本、减少建设资金投入,又可取得朴实无华,真切自然的肌理质感。
4 结语
城市公共环境中“景观家具”设计要与城市的风貌一脉相承,要与地域文化相吻合,要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建筑形式、色彩、空间尺度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因此,在进行城市家具设计时,需在地域性设计理念的指导下,从整体性环境出发,因地制宜,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历史感的景观家具作品,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延伸城市文脉和场所感,营造富有生气和活力的城市空间。
参考文献
[1]过伟敏,周方.户外家具设计探微[J].无锡轻工大学学报,2001,2(2):183-185.
[2]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3]沈瑜.城市家具人性化设计浅析[J].浙江建筑,2005,(8):9-11.
[4]林海,文剑钢.论城市景观的公共家具设计原则[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05,18(4):77-80.
[5]邹德慈.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6]牟跃.家具与环境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
[7]贾海洪.现代地域性建筑的材料设计表现[D].郑州:郑州大学,2005.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3
关键词:景观设计;互动性;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 P9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景观设计是人类通过一定构思设计出美丽的景色,景观设计时需要考虑到互动性和地域性,希望各位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考虑到这两点,设计出更具审美意义的景观。
一、景观互动性设计
(一)、什么是互动性设计
互动,指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景观设计中,互动性设计就是充分调动设计者与景物之间的情感共鸣,根据景物的实际特点,设计出符合现代人情感的景观。
(二)、互动式景观的作用
互动式景观可以更好地使人融于环境中,使用者可以通过互动式景观了解设计者想要表达的情感。例如: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可以加入声音元素,声音元素的应用,可以使景观的使用者更好地通过声音了解设计者的情感,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
互动式景观设计的形式有很多种,除了对环境、声音和意境的设计外,只要是可以通过景观来引起使用者共鸣的,都属于互动式景观设计。
(三)、互动性设计的手法
1、景观设计创新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在景观设计上进行创新。比如,设计师在小区景观设计时,可以将景观设计成一个农田,让城市的小朋友可以自己动手种植水果和蔬菜,让城市小朋友也可以感悟到劳作的辛苦,更加珍惜粮食,养成节约的好习惯。除此之外,亲手种植农田也可以丰富城市小朋友的业余生活,体会劳作所带来的快乐,增长一些对植物的认识。
2、游戏性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时,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设计出带有游戏功能的景观。带有游戏功能的景观在给我们提供欣赏价值的同时,还以缓解我们的压力,使我们的精神得到放松,可谓一举两得。
3、教育性景观的设计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还应该赋予景观教育意义。在古代,人们就很重视环境对人的教育意义,例如在苏州园林中,有很多对联,假山、松竹泉石等景观也无处不在,文化氛围浓厚。置身于这种环境中,自然而然就接受了古代的传统文化。
4、运动景观的设计
在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根本没有时间锻炼,严重影响人们的健康状况。即使人们有心锻炼,小区也没有提供足够的运动区域,小区里的运动器材也只是为老年人设计的,并且寥寥无几。出于人性化考虑,在景观设计时,应该加入运动景观的设计。例如,设计者这可以在小区的适当部位设计一个可供攀岩的景观,年轻人在闲暇之余,就可以步行到小区内进行攀岩,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二、景观地域性设计
(一)、什么是地域性设计
地域,指一个空间范围。受到气候、人文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不同区域就会呈现出不同的区域特征。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充分借鉴各个地域的景观特点,设计出与当地环境相融合的景观。
(二)、当前景观在地域性上设计的欠缺
我国是一个地域跨度很大的国家,因此,我国东西南北的环境、地理等因素差异很大,这就导致了不同的居住习惯,以及园林设计上的差异,所以在景观设计时,设计师在应该考虑这些因素后进行设计。
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加剧,我国各城市的景观设计大体相同,景观设计基本都是同一个模式,换汤不换药,设计者完全忽略了地域性因素。我认为设计师忽略地域性因素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可能:
(1)、景观设计中存在抄袭国外设计的情况,设计者盲目套用国外景观设计模式,抄袭国外设计方案,完全忽视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条件以及人们的需求。
(2)、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过多引用中国文化元素,掩盖了当地的文化特色。
(3)、在决定景观最终设计方案时,常常不是由专业人士来确定,决策者根本就不知道景观设计需要考虑地域性,最终导致景观设计时,地域性常常被忽略。
(三)、景观设计中地域性的实现
想要实现景观设计中的地域性,设计者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
在景观设计中,我们应该将地理环境的考虑因素放在首要位置。例如,我们将苏州园林建造在大西北,常年受风沙侵袭,苏州园林还会是一道美丽的风景吗?答案显而易见,不是。由此可见,地理因素的考虑对景观设计而言十分重要。
2、气候植被
在景观设计中,设计者应该秉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尽可能地对原有植物进行设计,不仅可以保护生态平衡,还可以降低设计成本。
3、用户需求
在我国不同区域,由于气温、文化等因素的差异,造就人物不同的审美观,设计者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当地居民的审美需求。除此之外,设计师在设计时还应该考虑当地居民的外在特征,比如身高,北方人往往比南方人在身高上更占优势,在设计时,设计师就需要根据当地人身高,设计建筑物的尺寸。
总结:
总结全文,可以得出景观互动性设计是一种以人文本,使人充分融于环境,了解设计者情感的设计方法,符合未来景观设计的方向。景观地域性设计,是根据当地区域特征,设计出满足人们需求的景观,是一种合理的景观设计方法。希望各位景观设计师在景观设计时可以充分地考虑到这两点,设计出更具审美意义的景观。
参考文献:
[1]李砚祖.作为社会文化的工艺美术[J].工艺美术概论,2002(09).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4
关键词:城市景观;公共艺术;场所精神
在当今社会里,城市环境景观不仅仅有空间展示的作用,更需要为人们提供一个舒适的实用环境,同时景观空间作为艺术信息的传递载体,具有现代构成感的审美价值。城市的景观环境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人们的日常生活多半在公共空间的环境中进行,城市中的不同景观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整体景观。而公共艺术则恰恰有助于塑造一个凝结着现代审美认知、体验、经验和评价的情感信息的城市景观环境,使城市人在体验空间的同时与其交流、沟通。本文对主题的阐述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公共艺术定义的简述,其次是公共艺术在景观空间中的表现与作用,最后是城市公共艺术创作中的基本原则。
1 公共艺术的定义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现代化城市不断崛起,其中,城市现代化更是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对生活空间的改造能力取得了更大的进步和自由。城镇市民阶层的扩大,市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急速增加,要求艺术作品应适当地走出美术馆、走出工作室,从高端私人空间走进大众公共空间。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国家率先出现了一些与传统城市雕塑和景观艺术在观念上有所区别的作品,它们的基本含义皆为:在城市公共空间环境中,以表达公众意志、体现公众价值、呈现公众和城市文化为目的的这类艺术作品,被称之为“公共艺术”。
如今,公共艺术作品作为构成空间景观的一部分,通过对空间物质形象进行的视觉化综合的艺术设计,营造出具体城市景观的独特气质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实践中的进行与积累,公共艺术的定义与内涵也在不断变化发展中,公共艺术的概念范围将越发广泛。并且,在具体的国家区域中延伸出更符合当地具体人文政治背景的概念内涵。但毋庸置疑的是,公共艺术必须永远围绕“公众”“公共”“艺术”三大关键词。
2 公共艺术在城市景观中的作用及类别
公共艺术是由艺术家以公众为主体,以公共资源为媒介,在公共环境中完成的由公众参与的艺术作品,它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文化最直观、最显著的载体。公共艺术应当与景观和谐共存、融为一体并产生共鸣,使民众流连忘返,能够满足委托方、民众和艺术家的共同愿望。优秀的公共艺术可以连接城市的历史与未来,增加城市的记忆,讲述城市的故事,满足城市人群的行为需求,创造新的城市文化传统,展示城市的友善。
根据空间环境与作品间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其分为三个主要类别:
第一种,对环境进行点缀的公共艺术。即选择独立性的艺术作品,这时应考虑其尺度、色彩、质感、体量等视觉因素是否呼应于实地环境,对其并存的环境起到点缀作用。
第二种,具有特定文化性的公共艺术。公共艺术景观的设计根据当地的生活习俗、文脉联系和历史特性等来塑造作品,以反射、和谐的方式与实地的文化背景相对应。
第三种,与环境共生的公共艺术。与环境的依存、整合关系,通过实地的观察和考量,以材质的默契、造型的呼应、比例尺度与节奏的把握,使公共艺术更好地营造出景观的环境气氛。
3 公共艺术在塑造城市景观中的创作原则
在阐述城市景观中公共艺术的创作原则前,必须强调“场域精神”,公共艺术的设计与创作必须保持核心原则。挪威建筑理论家舒尔茨提出的“场域精神”理论,可以简单理解为“场所”是人类生产生活的有限特定空间,是具有意义的具体空间。这个理论说明场域的特殊性,是由特定的地理和自然条件因素以及特定的人造环境构成的,这种特殊性在体现人类的生活方式和存在状况的同时被赋予了一种独特的总体气氛和性格。这里的“场所”有别于物理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可以使人们产生精神上的归属感,激发人们潜在记忆的“情感之家”。
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公共艺术的设计不仅仅考虑在公共艺术品体量进行的空间表现及艺术处理,更重要的是须根据公共艺术品所放置的具体环境空间各种因素关系进行设计。一个优秀的公共艺术应与它所处的环境形成一个有序的整体空间,来表达一种在特定环境中不同价值的空间意识及各种文化内涵,在具体的景观空间中起到维系作用。因此,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区域中,公共艺术应该根据不同空间的特殊性,在环境景观中营造维系出特定的场域气氛。
通过公共艺术与周围城市景观相关的空间结构,来营造具有鲜明印象、富有吸引力和生命力的环境气氛。它不是对场所精神的再创造,而是对城市定场所精神与文化性格的凝结及维系,是对特定场所的文脉关照。在保持“场所精神”的核心下,公共艺术的创作过程应当把握以下四个原则:
3.1 以人为本原则
一个人来到空间中就必须寻找人的足迹,人成了社会空间中内容价值的精华。正是有了公众的需求,城市才被要求具有更有品质的城市公共环境景观。
3.2 公众参与原则
从艺术家与公众的关系而言,公共艺术不是艺术家的特有物,而是属于普通市民的。公共艺术营造景观环境,就是为了让艺术融入公众空间中,让每一个人享受艺术,激发人们对空间的情感和思考。
3.3 情景交融原则
公共艺术在景观中可以是永久性的,也可以是临时的;外部的或内部的;整体的或自由的散落放置;庄重的纪念碑式或平易近人的人性化诉求;大规模或小型化的;创意设计的或装饰性的。无论是何种结果,它们都具备连贯一致的品质,那就是它是特别针对景观而创作的,并与景观的背景和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3.4 延续与创新原则
公共艺术的创作与展开的过程,就是揭开现实生活中错误的假象、混乱的概念及扭曲的事实的过程。公共艺术要具有创新的精神,成功的公共艺术景观有助于城市的复兴和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市民生活的激情与创造力。
4 结语
如今是一个社会经济条件和政治意识日趋成熟的年代,人们对生活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城市也被要求需要更具品质,更有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环境的塑造以及城市的景观是体现城市品质的重要载体,必须兼具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上的东西。人们越来越呼吁城市规划、城市景观、古迹维护、复原历史风貌,这使建筑师、空间设计师和艺术家们受到了更多的挑战。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个从新世纪的高度来思考的共识,探究社会与环境与艺术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找最契合中国环境艺术的创作理念和生活空间中公共艺术创作的道路,通过公共艺术对城市景观环境的营造,艺术化城市空间,激活城市空间,激发公众对城市区域的情感思考,不断为城市营造出与时俱进的,符合社会、公众需求的现代化城市景观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斌,杨北帆.城市设计与环境艺术[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2] 靳埭强.集・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 王中.公共艺术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 赵和生.城市景观的视觉评价[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5] 姜竹青.欧洲公共环境艺术[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1998.
[6] 翁剑青.城市公共艺术[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4.
[7] 吴家骅.环境设计史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2.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5
[关键词]风景园林;地方性;教育;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49-0215-03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1年3月8日正式在《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目录(2011年)》中公布,风景园林与城市规划、建筑学同列为我国110个一级学科之列。由此,我国著名建筑教育家吴良镛先生提出的以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三位一体,大容量、多层次、多学科综合的人居环境科学体系得到确立。其中,风景园林学科地位的提升,突出反映了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的生态文明建设方针进一步得到落实。学科的发展反映了社会发展的矛盾和需求,解决和满足这些矛盾和需求,首先需要通过学科教育才能实现。2009年,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在原有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基础上申报开设了5年制工科景观学(Landscape Architecture)专业,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如何依托并整合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办出具有地方性特色的风景园林教育,无疑是当前地方风景园林教育需要深入的问题。本文以昆明理工大学景观学人才培养模式为例,探讨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思路和具体方法。
1 依托并整合地方景观学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1.1 充分依托并整合现有资源条件
风景园林是一个综合性、交叉性学科,需要多学科的融合和支撑,其教育资源的需求是复合型的。长期以来国内大学专业分工过细,造成教育资源分散,利用效率低下,重复建设现象严重以及学科专业沟通融合不够。相对于中东部发达地区而言,西部地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相对落后。风景园林教育需要在有限的条件下,向内依托和整合现有的资源条件,向外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促进分散的教育资源重新优化组合,拓宽高校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空间,以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促成学科融合已成为实现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
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把景观学专业开设在具有较长办学历史的建筑学系下,原有相对独立、设施较好的教学楼和各种教学、办公、实验用房、教学实验设备实现资源共享,大幅度节约了办学成本,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避免重复建设。另外,初步构建起城市规划、建筑学和景观学三位一体的人居环境大科学的整体框架,实现学科交叉和融合。
1.2 积极搭建对外交流平台
云南独特的地域特点和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以及面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为景观学专业教育对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通过国际合作进行科研与教学,与国外著名的建筑院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拓展了师生的学术视野。近年来,先后与美国密歇根大学建筑城规学院、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德国乌德堡大学、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等进行了学术交流,并聘请外国专家教授直接对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还与欧盟和东盟专家共同进行了历史城市研究。近期与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德国亚琛应用技术大学建筑城规学院进行了联合教学与研究,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同时,重视与省内设计机构和企业的合作办学,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理论水平的建筑师、规划师为客座教授,参与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指导毕业设计并参与毕业设计评阅答辩;选择省内有影响的设计机构,建立稳定的实训实践教学基地,安排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提供参观场地和实习条件;设立企业专项奖学金,奖励专业学习出色的学生。
2 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的教学思路
1990年12月31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的文章,指出要创造一个促使科学技术成为第一生产力的环境,避免高浪费、低效益的状态,最重要的是要从整体上考虑问题,并建议用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观点,用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来研究整体性问题。1993年8月,在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组织的学部委员报告会上,吴良镛、周干峙、林志群通过对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关系的论述,针对20世纪80年代我国经历了规模空前和速度空前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带来的空前矛盾和问题,提出了“人居环境学”这一新的学术观念和学术系统,即建立和发展以环境和人的生产与生活活动为基点,研究从建筑到城镇的人工与自然环境“保护与发展”的学科群,强调从单一学科走向广义的、综合的学科,其方法论的核心是整体论方法论。
就整体而言,风景园林、建筑学、城市规划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主导专业,风景园林的教育实践需要立足于这个整体来考虑。云南省高校中的风景园林专业和与之相近的专业主要集中在农林、城市规划和艺术设计的背景下进行办学,目前还没有一所高校在建筑学及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创办景观学专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建筑学系与云南省内其他创办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相比,具有人居环境科学主导专业的整体基础,立足原有较为完善的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体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框架,构建景观学教育体系是其教育特色之一。
2.1 构建整体互动的专业教学体系
教学计划强调以设计课为核心,建构整体、有机的教学体系。参照建筑学专业,景观学专业将学生五年的学习分为“2+2+1”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基础训练”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基本相同,夯实建筑学学科的基础);第二阶段为“深化拓展”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分化,强调景观学的专业性);第三阶段为“综合提高”阶段(此阶段与建筑学、城市规划专业又有联合,构筑景观学学科的整体性)。每一个阶段都努力在各课程的纵向和横向上建立有机的关系。
2.2 强化以设计基本素质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能力训练
教学融入大量的“形态创造”训练和对美学观念的培养,又强调对景观学基本问题的认识与分析训练,在低年级设计课中强调徒手表现与模型制作等;在一至五年级均设置了相关的调研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人居环境的认知与分析。
2.3 以地域研究为导向构筑特色课程模块
构建具有地域文化特点的课程体系以增加学生今后服务西部、服务云南的适应性,比如:古建筑测绘实习与云南地区建筑环境的结合,在中国建筑史课程教学中增加“云南民族建筑与环境”的内容,并开设“云南乡土建筑概论”、“云南乡土景观概论”、“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云南自然与人文概论”、“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等课程,注意在主干设计课及毕业设计选题方向中结合云南的地理、社会、经济、文化背景进行设计命题和指导,如:三年级上学期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山地建筑设计”和“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山地景观设计”和“乡土景观设计”的课程设计;三年级下学期结合城市规划专业的“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研究”进行“城市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研究”;四年级结合建筑学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设计进行“城市景观设计”,强化学生对地区城市人居环境的分析研究能力训练。
2.4 强化理论教学与社会认知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环节
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和工程训练,如根据景观学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安排“城市景观认知调查”、“景观专题调查”等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通过实际调研促使学生将特定理念、创意与实践方法、手段紧密结合,在提高动手能力时,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巧妙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城市规划专业特点在二年级、三年级的短学期中分别安排了“城市认知调查”和“城市专题调查”以加强对课程教学全过程方法上的引导,在短学期安排中强化实习的各个环节。
2.5 动态适应学科发展趋势,优化更新教学内容
根据学科前沿的发展动态及时地补充和完善教学内容。如将对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建筑学学科前沿与研究方法》必修课开设成为面向全系本科生的“开放课”,内容涉及哲学、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环境、节能技术、历史文脉延续等与城市、建筑、景观相关的热点问题,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和自由选择空间,进一步拓宽了学科的涵盖面,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2.6 关注学科之间的相关知识支撑,增加选修课涵盖面
如建筑学专业在2001年评估之后的两次较大的教学计划调整修编中,增加了城市设计、景观理论、概念设计、建筑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社区开发建设、城市社会学、历史城镇保护与开发、城市研究专题、城市发展史等多门选修课等内容,使学生有更多的自由选择空间,也使专业课程在纵向与横向街接及相互联系上更加有机,促成了景观学和建筑学的相互依托和融合。
3 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
云南省景观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多样且底蕴深厚;但城镇化进程与城乡人居环境发展较之于沿海和内地地区相对缓慢,其人居环境发展显现出的相关问题与内地和沿海地区有极大的不同,如:城乡差别问题、生态保护问题、文化传承问题、乡土景观现代化问题等。在有限的资源及办学环境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突出云南地域特色,紧密结合西部地区与云南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积极探索科学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突出小城镇景观、乡土景观及旅游区景观研究特色,有效弥补西部教育资源不足的劣势,强化本土地域多元建筑文化的科学研究,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办学模式,逐步形成较为鲜明的“坚持地方特色、强调学科交叉,融教师科研成果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办学特色。
目前昆明理工大学在景观学专业的教学、科研特色方向有以下几类(见下表),这些特色方向也可结合建筑学、城市规划的课程来共同进行。
4 结 论
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具体的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事物独有的。地方风景园林教育特色的构建是建立在时展的总体背景和地方社会现实条件下的,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特色的形成,需要依托和整合好地方教育的现有资源条件,立足人居环境科学的整体,面向地方社会发展建设的现实问题和需求,其中,把握好时代性和地方性是其特色建设的重心。
参考文献:
[1]钱学森.要从整体上考虑并解决问题[N].人民日报,1990-08-14.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城市景观设计概论范文6
首先,因为景观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涉及范围广泛,接触知识面多,所以我们应当努力了解每个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点,以人为本,帮助其个体确定好以后的专业发展方向,以便于在学习中集中精力、有的放矢,获得快速进步,最后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同时,景观设计更是一个创意型的行业。在1998年出台的《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该文件对创意行业有了明确的定义:“所谓创意产业,就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中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所以根据其行业特点,我们应当特别关注那些思维开阔、意识活跃、追求创新的学生。在表现上他们一般会对周边社会生活环境比较关注,乐于了解新生事物,情感细腻,善于研究与发现问题,思维跳跃,这样的学生经过学院的系统训练后,都将具有优秀的设计思维及理念。除此之外,我们还特别应当重点培养他们的美感以及创造一个鼓励创新、包容个性的宽松的学习环境,来对他们的个人创造力提供推进作用。因为景观设计在当今社会中发展迅速,不管是在材料上、理论上、形态上都是日新月异,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如果没有很强的创新能力作为后盾,是不可能在这个行业中获得成就的。著名的美国华裔设计师季裕棠曾说过:“设计师是一项非常有挑战性的工作,是一个需要经由时间与经验而逐渐成熟的过程。”而这就恰恰要求设计师具备独特的审美理念与深厚的文化素养作为思想基础。一位优秀的设计师,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就能训练出来的,他需要在学校中就开始不断的积累与沉淀,通过合理的教育方法来汲取知识,才能逐步成长为一名优秀的设计师。
景观设计的行为基础教育
在企业中,一个成功的设计师除了应具有完善的理论知识、丰富的实际经验,强大的创新能力外,还应具备优秀的项目管理才能、良好的沟通技巧等等。而在教学中,我们就应当结合工作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行为基础。
(一)分享、合作能力:景观设计发展到现代,已经由传统的园林绘画或匠人技艺,发展为一项具有科学流程的合作性质的工作。因此,在学校中就应该开始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善于发现周围资源、合理组织协调,完成设计工作。当然由于中国社会环境特殊,现在大部分的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对合作基本上没有什么概念,更何谈分享,一个课题下来,说是分组完成,但基本上都是各做各的,或者就是互不信任、推诿责任,效果很不理想,这个现象与国外学生比起来尤为突出。所以我们应当从他们刚进大学初次接触设计课程的时候,就开始在课程中培养他们的合作与分享意识。以一年级的立体构成课程为例,传统的课程设置流程是:讲解内容——布置课题——学生单独思考与制作——完成课题与点评,其完成课题过程中学生间基本上没有交流,最大的收获来自于课程结束时老师的点评。但如果把这个流程换一换,改为:讲解内容——布置课题——学生单独思考后上台讲解自己的构思——讨论与点评——制作——完成课题与点评。这样的话,学生就会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合作与分享的意义,明白一加一大于二的可能性,从而形成这种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开发、创造能力:开发是指对新资源、新领域的开拓和利用;创造是指将两个以上概念或事物按一定方式联系起来,以达到某种目的行为或想出新的方法,创建新的理论,创出新的成绩和东西。近段时间,由于网络上对诺贝尔奖的讨论兴起,人们更加认识到了开发与创造的重要性,而这两项也是作为现代景观设计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学生刚进入大学之时,由于经历了长达十几年的应试教育,其思维模式严重僵化,面对课题,只知去做,而不知为什么做,更不知创新的去做。这就要求学校在可行的范围内,尽量为学生创造一种积极、活跃、开放的空间气氛,允许学生在学习中犯错,敢于向“惯性定律”去挑战,多思考,多提问,多摸索,使被动的去学转化为主动的去研究,来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此要特别提出美国著名的IDEA设计公司经常使用的“头脑风暴”创新训练方法:一群人围绕一个特定的兴趣领域产生新观点的时候,这种情境就叫做头脑风暴。由于会议使用了没有拘束的规则,人们就能够更自由地思考,进入思想的新区域,从而产生很多的新观点和问题解决方法。当参加者有了新观点和想法时,他们就大声说出来,然后在他人提出的观点之上建立新观点。所有的观点被记录下来,但不进行现场批评,只有头脑风暴会议结束的时候,才对这些观点和想法进行评估。头脑风暴的特点是让参会者敞开思想使各种设想在相互碰撞中激起脑海的创造性风暴,其可分为直接头脑风暴和质疑头脑风暴法,前者是在专家群体决策基础上尽可能激发创造性,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的方法,后者则是对前者提出的设想,方案逐一质疑,发行其现实可行性的方法,这是一种集体开发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在现代设计教学中,这种训练方式正在逐步被学生与教育工作者接收,且收效颇多。人类区别于动物很大程度上也都依赖于开发与创造,正是有了发明的文字、语言,才逐步形成了人类的文化。景观设计教育同样如此,我们应该让学生进校第一天起就明白一个道理——没有创新的设计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空洞而无用。
(三)展开、归纳能力:现代社会处于高速运行的网络时代,到处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这对于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可能今天在欧洲的某个小镇上,一个景观设计作品得到当地人的肯定,明天我们就会在网页上看见对该设计师的专访。大量的信息固然有利于知识量的增长,但过多了又会影响学生的记忆与判断;课题完成过程中,通常会在开始部分要求学生场地调研、对设计项目的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分析,并得出结论,但往往这个时候,就有一部分学生由于接触的信息过多,出现了无所适从的情况。这就表明了对问题的解析能力、判断能力、调整能力的缺乏,而教师就应当在这个果断的时候切入,和他们一起进行整理信息,去其糟粕、存其精华,引导并教会他们把设计课题往正确的方向逐步推进。经过长期这样的训练,学生再面对设计课题的时候,自己就会形成一套科学正确的流程来解决问题。
(四)表达能力:这里的表达能力主要分为两方面,图面表达与语言表达能力。其中图面表达包括平面表现与立体表现能力,比如各种手绘技法及模型制作方式,并且还能够运用计算机软件等科技手段来完善设计;而吐词清晰、逻辑性强的口头语言以及以姿态端庄、优美的肢体语言表达能力则会为设计师的作品锦上添花。而对这些综合素质培养,我们都可以在课程中多创造机会让学生来展现自己,给予鼓励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以使他们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教育
根据景观设计课程设置,其理论知识大致分为以下几项:近现代景观史、景观学概论、景观设计初步、景观资源学、综合自然与人文地理学、景观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原理、景观规划设计(场地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景观建筑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旅游规划、自然保护规划、公园规划设计)、景观工程与技术、种植设计。从上面可以看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合理、知识结构完善,如果能严格按照该设置,每一门课程都按质按量完成,相信大部分的毕业生都能够是一名基本合格的景观设计师,但随着大学的扩招,使原有的教学模式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教师与学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师资不足,任务过重、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二是扩招后,学生的专业素质逐年降低、参差不齐,再加上教师的精力不足、使得大量不合格的毕业生流入社会、企业,严重影响景观设计对与社会的正确导向。所以教学质量的保证,最根本的就是教学软硬件的合理配备、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及师生比例分配合理。
(一)从教师自身来说,要不断提高文化素养。教师的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个体进步与专业发展,作为大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由于设计行业的特殊性,相关信息及知识更新频率快,这就更加要求了对教师对新信息的收集与将学习行为变为常态,以此来做到精通本专业,更好的完成授业解惑。
(二)要根据学生个体特点对他们进行授课,例如对于艺术设计类院校中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由于学生基本来源于美术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来说,美术生性格感性、文化知识薄弱、思维方式活跃,所以他们面对枯燥的文字理论,特别是传统的书本理论授课方式不能适应,故我们要因材施教,区别对待教学方法。
(三)此外特别还应该注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尽量做到布置课题后,只需给予正确的方向目标,剩余的时间充分给予学生,让他们在一个自由思想的空间思考、讨论,以他们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只起适当的引导作用,待课题之时,教师再根据综合评价标准,选出合理的设计方案;这种授课方式即可以锻炼学生开放性的创新思维方式,又可以让他们知道如何在约束中展开想象,学会了在规范中最大限度地打开思路,科学的寻找设计好作品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