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1
2012年11月29日,财政部印发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明确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对于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的重要意义,使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有了文件的支持。2013年7月19日,财政部专门召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实施动员视频会”,财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张少春进一步强调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及内在要求。
2017年3月22日,《关于开展2016年度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报告编报工作实施方案》(桂财会〔2017〕7号)表明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R县社会保险事业局,由原R县医保所、社保所、失业所、农保所、农合办合并而成,参照公务员管理事业单位,实有编制人数69人,虽然原来5所的制度比较健全,工作人员业务素质较高,有一定的相互监督作用,但受限于人员编制和经费等原因,内部控制监督环节还是较为薄弱。为了适应业务发展需要,R县社保局2016年1月1日将4所合并,2017年2月整合县农合办,内部控制制度在管理制度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
二、管理制度的构建分析
(一)梳理内设机构
责清晰的工作机制是机构正常运行,合理划分权、责、利的基石。根据相关文件精神,R县社保局内设机构11个股室,文件规范了各业务股室的职责权限,并落实了不相容岗位与职责,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工作机制。其中明确提出基金内控稽核股的职责是负责制定和实施社保基金内部控制制度和基金监督工作。
(二)完善制度
制度建设是相互监督、权力有效执行的保障。县社保局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包括:失职渎职管理制度、政务公开制度、预算管理制度、支出结算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财务监督制度、廉政勤政制度、决策机制制度。
(三)健全信息系统
社保局的合并依托于比较完善的五险征缴信息系统和基金财务信息系统,除此之外,还有预算单位的国库支付系统、国有资产管理系统、预决算系统。对内业务层面系统设置了独立账户和密码,操作权限登记,对外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则使政务更加公开透明。信息化建设为内部控制制度提供了良好的运行环境,是内部控制制度构建的载体。
三、思考与启示
(一)合并精简机构,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最大限度地发挥人力、物力、财力的作用,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提高行政运行效率,同时也为单位完善管理体制建设带来了契机。
(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成熟,为行政管理体制构建提供了基本保障。不管是对内的业务层面的信息系统还是对外政务信息公开制度,都使权利在阳光下运行,不仅在系统内起到了内部监督的作用,还接受来自系统外社会各界人士的外部监督,做到了多方面监督,内部控制效果好。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2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思考
作为会计的基本职能之一,会计监督是从本单位经济利益出发,对经济活动的有效性、合法性与真实性进行全面监督,使事业单位经营活动严格按照国家的财政政策进行,保障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的健康运行。
一、事业单位会计监督的内涵
与企业不同,事业单位是为了社会的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社会性公益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为满足人们教育、科技、文化进步而做出的社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提供社会支持的,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因此其会计监督工作尤为重要。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有两方面,一为内部监督,即指事业单位会计监督部门对本单位会计事务所进行的监督检查工作,包括对会计核算工作的监督与控制、对各类资产的管理、对会计工作的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监督、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监督检查工作等;二为外部监督,指国家财政、审计、人民银行、税务等政府相关部门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还包括外单位会计相关负责人对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的社会监督,当然也包括外单位及公众的监督。其中国家监督内容既包括对会计相关资料的监督检查,还包括对会计行为的监督检查,特别是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与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会计行为的检查。
二、目前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现状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作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的重要内容与环节,会计监督工作的地位与作用也日益明显。会计监督立法工作也日趋完善,为此国家先后制定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度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与法规以规范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并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管理纪律松散,信息失真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部分事业单位对会计监督工作的基本职能认识不清,履行不到位,使会计监督工作存在重核算、轻监督等现象。个别会计工作人员按单位负责人的意图在会计核算中进行暗箱操作,造成会计数据失真、虚假,监管失效。主要表现为:
1.公款吃喝,私立小金库,尽管国家三令五申,禁止私立小金库,但仍有个别单位瞒报、不报,想尽各种方法进行暗箱操作。
2.白条入账,这种利用白条从单位套现,进行所谓感情投资,使公贿经济案例目前大有上扬趋势。
3.不配合政府机关、社会公众的监督检查,利用两套账或账外账等手段,不对外提供真实的会计资料。
会计工作的前提即为真实、可靠,如果会计工作本身不能反映其真实性与准确性,将使会计工作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二)法制观念薄弱,会计监督不力
近几年来,偶有发生复杂的经济现象和不规范的经济活动,违纪单位增多,经济犯罪的花样层出不穷,这都是由于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会计工作者法制观念的薄弱,会计监督工作的弱化的表现。其表现为:
1.为转移预算外资金,想方设计进行转移,如开办具有自收自支性质的单位,并将由本部门收取的行政事业性费用转移至新设的部门,并乱支滥用,造成国家资本浪费;
2.违反国家财政法规,虚列支出、吃空额等方面进行套现活动,并指使财务部门滥发奖金与实物,甚至有的单位以个人名义利用公款购买各种非公用产品、以停薪留职手名义虚列工资与奖金,截留停薪留职人员管理费,通过为这些人员办利社会福利等方式进行套现活动;
3.个别事业单位在改制过程中将本部门的非正常性支出转移为即将改制或正在改制的单位当中;
4.在购买物资中获得一定的回扣,损公肥私;
5.私列条目,将公房出租、外单位赞助费等进行违规操;
6.由于部分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不健全,财务账目不清晰,导致会计部门偷税、漏税、欠税现象出现;
7.有些事业单位未经相关部门批准同意,擅自处理和调用本单位资产,搞假账以逃避相关部门对预算外资金的监管等,其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会计内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其监督不力
由于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仍不完善,各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任免由本单位负责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会计人员出于自身考虑,很难跳出单位的角度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各级政府部门在维护会计工作人员的权益方面也不尽人尽,使会计监督工作往往出现不监督,或监督不力等问题。
三、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改进措施
(一)加强对相关人员的教育,强化会计监督管理意识
加强独立核算的事业法人的单位负责人进行基本财务方面的培训,严格进行考核与考试工作,可从基础的《会计法》等内容,逐步进行事业单位相关会计工作的法律法规等工作的讲解,以强化其支持会计人员监督检查工作,并自主做到自查,提高其为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与领导意识。
加强对事业单位财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培养其责任感。树立会计工作人员为民理财的思想,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不为利益所驱动。明确会计岗位的工作职责,严格按其从业资质进行选聘,每年对会计工作人员进行考核,不合格的要进行适当调整。加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通过定期的专业技能的培训等方式,提升其专业水平,另外,鼓励其通过自学等形式,提高技能,会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对其进行严格考核。
事业单位负责人应起到带头作用,在全单位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切实认识到会计责任的主体,做好单位会计监督检查的领导责任,并带动群众参与到对单位的会计监督工作中来。
(二)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依附于事业单位,使其在内部监管上出现监督不力等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消除这种单位领导与会计工作人员的利益关系,如聘任、任命事业单位财务部门负责人等方式,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单位内部人员的监督,检查事业单位相关负责人与会计工作人员是否具有利益关系等,以方其双方进行违规操作。在此,要做到监督渠道畅通无阻,完善事业单位的内部监督 工作。
(三)加强外部监督力量
加强与财政、税务等与政府利益相关的经济监督部门的合作与沟通,树立政府的整体工作形象的监督与权威。在审计监督工作中,要针对事业单位预算的建立、计划的完成与财务收支情况进行严格监督,对有预算外收入的事业单位要监控其“收支两条线”的落实情况与“票款分离”的执行情况。以会计作息质量为主,检查其准确性与完整性。重点对有创收收的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督枪械工作,财会资料是其监督的内容之一。
加强外部人员对事业单位财政收支工作的监督检查工作,畅通监督渠道,保护监督人及单位的合法权益。
(四)完善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加强法制建设
要实施强有力的措施保证会度工作人员的合法权益,解决其后顾之忧。改变传统的事后监督、会计检查的监督模式,建立事前预测、财务控制、检查分析、总结归纳的体系,加强会计法制工作,推进会计工作的规范性。
结语:
总之,要彻底转变事业单位重核算轻监督的工作思想,充分认识到会计监督工作的重要性,加强会计监督工作管理,切实发挥各部门的作用,形成有力的监督管理工作体系。
参考文献:
[1]丁云姣.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西部会.2010.(5).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3
关键词:新会计制度;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新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在改革开放战略举措的影响下,获得了飞速发展,促进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更新,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制度的改革和发展。为了推动事业单位的可持续发展,在加大对会计制度改革的同时,需尤其注重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不断创新全新的管理模式,增强事业单位的财会管理能力,并且加强对财会管理人员的监督作用,从而确保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本文针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如何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提升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进行了探讨和说明。
一、新会计制度的概述
财政部门在有效开展工作时,为了充分满足事业单位的管理理念,推动其稳定、有效发展,并且促进财政改革计划的顺利实施,从而有效管理和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制定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而且该制度2013年正式实施。新会计制度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使用情况,对财务报表的编制要求也作了详细说明,而且,该制度还进一步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并且对单位的各项事务相关工作作了明确说明,如计量、记录、报告等。该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促使事业单位在进行财政改革的同时,促进了财务规则的有效发展,从而推动其有效开展会计管理工作。新会计制度的制定,极大的创新和改革了旧会计制度相关事宜,但却没有进一步改编和充分利用旧会计制度中比较完善和科学的规定。相对于旧会计制度,新会计制度主要增添了以下几方面内容,如:一是新会计制度对于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引入了折旧和撤销的理念;二是对于单位资产,强化了入账和计价管理措施;三是增加了财政改革工作中的会计核算项目,如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等;四是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以及会计科目的使用规范;五是明确了基建数据情况,并且规定了其按期与单位会计账目合并的相关事项;六是进一步优化了财务报表的结构、完善了财务报表的体系。
二、新会计制度的主要变化
(一)改变了会计要素财务管理风险降低
事业单位在采用传统的会计制度,来进一步管理和计算内部的基建工作时,为了确保数据信息准确,大都需要另建新账目,从而导致采取这种单独的建账方式,来落实对基建工程的建账工作,数据情况无法满足大帐要求,导致会计信息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极大的降低,从而阻碍事业单位开展财会工作,并对事业单位的经济造成一定的威胁。而新会计制度极大地弥补了这一缺陷,将在建工程考虑在内,并且将基建账目和会计大帐进行汇总和合并,确保了会计数据的科学、有效。这既有效地保障了事业单位的信息完整,又促使其财务管理的风险大大降低,从而保障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
(二)更新财务报表体系
新会计制度创新和更改了财务报表形式,并且合理安排了它的结构、排列顺序、项目类型等,从而确保事业单位拥有一个更加科学和规范的财务报表体系,促进相关管理人员可以依据报表体系,来有效的管理会计工作,并且将事业单位开展财会工作的效果考虑在内,从而推动事业单位合理开展财会工作。例如,在制定资产负债表格时,对于单位的资产数目和负债情况按照流动和非流动两种方式来划分,而不再列入单位的收入和支出项目。这种方式对资产负债表进行了优化处理,并且确保它的结构更加合理,可以据此充分了解事业单位的收支状况,并且对于单位非财政补助结余情况进行有效反映,从而了解它的具体分配和形成。
(三)健全会计科目体系,促进体系的操作性更强
在传统会计制度基础上,新会计制度对于其中的会计科目进行了有效修整和删改,改进了个别的会计科目,并且删除了一些作用不大的科目类型,并且根据财会工作的具体需求,添加了一些科目,从而逐渐健全和完善了会计科目体系。此外,新会计制度也改进了旧科目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并且进一步完善了会计科目的计量标准、核算项目及科目设置等问题,从而促使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有据可依,有理可循,增强会计科目体系的有效性和操作性。
(四)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发生改变
原有的会计制度在管理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以及固定资产时,存在有较多问题,而新会计制度在管理这两项资产项目时,作了相应改进,对于固定资产引入了固定资产折旧制度,对无形资产制定了摊销制度。新会计制度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工作方面取得较大成绩,需要事业单位依据财务要求和规则,来评估该单位的资产情况,以此来确定是否要实施计提折旧制度,并且为了进一步冲减非流动性资产,可以采取摊销和计提折旧两种措施。这是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一种相对较先进的处理方式,但不会影响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情况,而且还有助于充分反映出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或者单位运营期间,消耗单位资产价值的状况,这种管理方式将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有效地结合在一切,符合事业单位对资产管理的特征和理念,从而推动事业单位顺利开展成本核算有关的工作。
三、新会计制度下强化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措施
(一)提高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当今时代,为了强化对事业单位的管理,推动其长久、稳定发展,需尤其注重对人才的培养和管理,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专业素养,从而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极大提升。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综合素质的高低,对于财会工作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影响,而人才质量也确定了其会计工作的质量。事业单位在选择财会工作人员时,需尤其注重他们的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考虑人才的素养和综合素质。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确保他们掌握全面的财会知识,并且还需加强对财会工作团队的培训,确保他们熟练掌握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并且规范他们的工作内容,促使他们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促进整个财会管理队伍素质的极大提升。此外,事业单位在依据新会计制度开展培训工作时,需根据各部门各个工作人员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工作,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专业知识。
(二)建立健全的财会预算机制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以及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在新的发展时期下,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传统的财会预算机制已无法再满足工作要求。事业单位在运用传统的会计制度来管理财务工作时,对于财务预算的考虑不全面,从而极大的威胁了事业单位的安全、稳定发展。基于此,需健全事业单位的财会预算体制,完善和规范财会预算的相关内容。对于资金拨付行为,可以采用直接拨付的方式,在管理和事业单位项目相关的活动资金时,可以事先对其进行拨付和预算,并且从根源来简化资金预算流程,避免事业单位对资金进行多次分配,从而充分利用项目活动资金,来提高事业单位的社会服务质量和业绩。
(三)改善财会工作制度
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有效实施,加强了事业单位的竞争优势,切实掌控了事业单位的资金流动情况,规范了事业单位的决策和投资行为,并为其提供了有力依据,因此,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财会工作,需重视并加强运用新会计制度。此外,为了确保新会计制度的有效实施,还需设立对应的监督部门,促使其严格监管财会人员的工作情况,确保他们严格履行新会计制度,避免出现公款挪用现象。此外,为了确保事业单位内部资金的安全,监督人员需定期检查单位的财务报表,及时追踪或管理有问题的资金项目,而且,为了促使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可以相互监督,可以采用轮换的方式来实施监督工作,从而确保财会管理工作的高效实施。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会计制度的制定和提出,是一项具有重要价值和历史意义的举措,有助于健全我国当前的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机制,不断完善和发展各项工作制度,从而推动事业单位的稳定发展。此外,新会计制度的确立,也有利于为事业单位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促使事业单位合理运用新会计制度,来有效开展财会工作。为此,需加大对事业单位财会人员的管理力度,采取较高的工作标准来规范财会工作,并且促使财会人员把握机遇,完善自身能力,在新财会制度的推行下,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确保工作质量。
参考文献
[1]高惠琴.浅析新会计制度下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新方向[J].中国集体经济,2017(24).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4
广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系统的社保基金监督机构专职人员仅有50多人,全区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共有4500多人(负责基金稽核的仅有500多人)。以社保基金的征缴为例,2011年社保经办机构征缴300多亿元,广西地税系统收税500多亿元,而地税的工作人员却多达2万余人,是社保经办人员的4倍。而4500多名社保经办人员不仅负责基金的征缴,还要负责3000多万人、300多亿元的待遇发放(即社保基金的支出),任务十分艰巨。那么,要以550多基金监督人员去监督700多亿元社保基金的流水量和600多亿元历年滚存结余的社保基金,力量非常单薄。
监督的技术手段落后
社会保险事业城乡全覆盖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1998年,广西全区5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为8亿多元,支出16亿多元;2011年6项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达到400多亿元,支出300多亿元,累计结余600多亿元。13年间,基金的流水规模扩大了29倍。对这些社保基金要监督到位,光靠人力已远远不够。而且当前养老保险关系全国可接续转移、医疗保险可实行部分地区异地结算,这些都为基金监督在技术上带来极大的挑战。这种趋势会越来越明显,而目前广西在监督技术手段上准备还非常不足,技术落后,漏洞不少。且不说各项社保数据无法实现大集中、规范管理,甚至有些县还是手工收费、记账,情况堪忧。
基金的损失不断增大
广西社保基金每年因物价上涨率远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而损失几百万元。银行少计社保基金存款优惠利率的现象也有不少,损失难以统计。社保基金被贪污、挪用、骗取套取,无法追回的每年都在300万元至500万元之间,而且很多基金损失了是因为各种客观因素造成而无法发现。
做好广西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工作的几点探索和意见
(一)创新机制,有力运转,建立一个社保基金监督的大平台
社会保险基金量大、涉及人多、点多面广、地域跨度大、专业性强,监督难度非常大,要监督好社会保险基金光依靠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还不够,还必须要紧紧依靠各级政府、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社会各界的力量。过去十年来,自治区和各市都建立了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这个机构完全以政府为主导,成员包括了人社、财政、审计等7个政府职能部门,负责协调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的相关工作。但是这个机构没有建立工作章程和运转制度,成立后基本没发挥过作用。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省一级人民政府必须建立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社会保险基金管理、经办工作实行社会监督。广西结合实际,创新监督机制,于2011年5月将原有的自治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委员会更名为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在原有行政部门代表的基础上,既增加了5个政府职能部门,又增加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用人单位代表、参保人员代表以及工会代表、专家代表等到委员会成员中来,集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于一体,从而扩大了监督主体,增强了监督力量,提高了监督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公信力。同时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还建立健全了监委会议事协调工作机制,通过了工作章程,明确职责和任务,明确议事协调的程序和内容,促使监督委员会定期研究决定社会保险监督工作重大事项,确保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能持续有效地履行职责。2012年2月,自治区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形成决议,要在本年度清理回收历年被挤占挪用的2.35亿元的社保基金。经过监委会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截至2012年11月底,已收回1.8亿多元。而这2.35亿元的社保基金,从1998年开始,由人社、财政、审计等部门努力清理回收,历经十几年,困难重重,都无法奏效。现在终于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实践证明,创新机制,建立并运转好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这个大平台,是监督好社会保险基金的一个好办法、好途径。
(二)完善体制,整合资源,形成
强大的社保基金监督合力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针对基金监督体制不顺的问题,于2008年组建了自治区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稽查总队(临时性、内部性),从本厅各相关处室、二层机构及各市人社部门选调一些工作在一线,熟悉社会保险政策,具有财会、医疗、审计、法律或金融等知识,工作踏实、责任心强的同志作为总队队员,平时队员在各自岗位工作,有检查任务时就抽调过来进行统一检查。这个做法在整合资源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在长效性、专业性、震慑力方面明显不足。近五年来,查出不少基金违法的案件,但处理的力度稍弱,打击社保基金犯罪的作用不尽如人意。相比之下,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为了遏制医疗保险基金损失严重的现象,于2001年专门成立了一个二层机构——上海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共40多人,全部由熟悉法律、医疗、财会等业务的人员组成,负责全方位、全过程跟踪、检查、处罚医疗保险基金的违法行为,并和公安、工商、民政、卫生等部门密切合作,近五年来每年查处案件几百起,每年挽回基金损失都在5000万元以上。与这种模式相似的还有天津市医疗保险监督检查所、郑州市社会保险基金稽查大队等。也只有这种模式,才能真正完善体制,整合资源,形成基金监督的强大合力,有效查处违法行为,确保基金安全。建议广西尽快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采取这种模式,尽快减少基金损失。
(三)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
施,提高监控基金征缴、管理、支出和投资运营全过程的技术手段必须尽快加大投入,确保广西各地(特别是乡村)社会保险经办的每个节点都能用电脑输入、记录,特别是基金的征缴和支出环节都必须做到随时监控。同时要开发先进的软件,将监督系统和经办管理系统统一起来,打造一双“天眼”,随时可以将可疑的数据和问题分辨、筛选出来。如上海和天津都已开发出了监督医疗保险基金的先进软件,可以直接监控到医生开处方、做检查项目,防止开大处方、非医保处方,过度检查,而导致医保基金的损失。目前,广西正在推进社会保险基金监管软件的联网应用工作,收到了初步的效果。但是监督系统和经办管理系统的磨合与统一尚需较长的时间。因此,采用先进的科技手段进行社保基金的监督,已是迫在眉睫和大势所趋的事,广西各地要拿出规划、人力、物力保障推进此事,才是长远之计、安全之策。
(四)推行“阳光社保”,动员全社会来关心、监督社保基金的安全、规范使用
2011年10月,广西创新社保基金的监管模式,推行“阳光社保”试点工作,即通过社会保险经办工作全过程、全方位的公开透明,扩大社会各界对社会保险经办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规范社会保险经办工作,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实现基金安全有效运行的目标。主要做法:
1.打造三个平台,突出阳光服务,确保社会保险办理政策依据公开透明。一是打造政策公开平台。在社保经办机构办事大厅,通过宣传栏、电子触摸屏、LED电子显示屏等公开所有的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保险业务流程图。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公开并及时更新相关政策法规和社保经办的办事指南。二是打造形式多样的宣传平台。在电视、报纸、广播开设“阳光社保”专栏,深入基层举办社会保险宣传文艺晚会,通过社区村屯墙报、印发宣传资料、发放《社会保险咨询服务卡》等形式,广泛宣传社保政策,使社保政策辐射到每一个角落,做到家喻户晓。三是打造社保信息披露平台。社保经办机构通过手机短信、声讯查询系统等形式,定期告知参保人缴费情况、账户结余、待遇调整等个人参保信息。还定期向社会公布和披露社会保险基金数据,基金使用和支出信息,公布缴费信息、待遇标准、领取条件等老百姓密切关心的社保问题。同时还定期向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报告社保基金的运行情况,使各相关部门随时掌握社保基金管理和运行情况。
2.构建三个载体,突出阳光监督,确保社保基金运行安全高效。一是聘请“阳光社保”监督员。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聘请纪委、审计、人大、政协、工会、医院、企业、社区、新闻机构等社会各界人员担任“阳光社保”监督员,参与“阳光社保”全过程、全方位的监督。在网络、经办大厅、宣传资料、重要的公共场所等公开“阳光社保”的监督投诉电话,引导群众积极监督。二是引入风险防控机制。从组织机构控制、业务运行控制、基金财务控制、信息系统控制、内部控制的管理与监督五个方面着手,重新梳理、优化流程,明确执行标准,重点抓经办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问题的薄弱环节,及时完善内控制度,提高内控制度防御风险的能力。三是群策群力开展反社保欺诈行动。针对部分参保人员死亡后不及时报告或恶意不报告,其家属骗取基本养老金的情况,在参保人居住地及时公示符合领取养老保险待遇条件人员名单,调动群众积极监督,有效防范基金损失。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5
一、目前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安全设施及防护方面
1、基层安全防护设施标准较差,部分设施老化。如:个别营业网点柜台未安装防弹玻璃、室内外未安装监控系统、柜台无掩体,有的掩体被暖气片占用。
2、报警系统老化。“110”联网报警器老化,操作不灵。
3、押运枪支及防暴器械较为落后,难以应对一些歹徒先进的武器和作案工具。
4、防抢意识差、应变能力不强。由于长期处于安全无事故状态,基层网点思想松懈麻痹,防盗、防抢、防暴力侵害能力较差。
(二)网上支付业务的风险隐患
1、柜员岗位风险大。营业网点全面推行综合柜员制,柜员业务量大,稍有疏忽就会出现结算风险,由于监控设施未全部到位,柜台操作一旦出现风险,将无法弥补。
2、监督队伍、手段落后。现行结算事后监督主要从事传票整理、帐务核对等一般性事务劳动,不能深层次的分析存在问题的成因及纠改落实。
3、监管力度不够,责任追究制度难到位。对发现的违规、违章问题,难以真正做到按制度处罚。
(三)业务经营风险隐患
随着银行科技服务手段的不断提高,犯罪分子利用银行服务工具进行诈骗的活动也越来越隐蔽。从当前银行通报的各类案例中可以看到,犯罪分子大多从银行防护、银行卡、贷款等方面进行作案、诈骗。
一是贷款办理方面。在贷款受理办理中最易出问题的环节是贷款调查,贷款调查不实、不准、不细,不进行调查,听客户一面之词;走马观花,调查流于形式;抓不住调查要点,挂一漏万等,调查工作不到位造成的直接危害是无法根据客户的真实情况做出正确判断,误导决策,造成贷审会错误决策,形成信贷风险,危及信贷资金安全。
二是银行承兑方面。银行承兑汇票应把握的主要环节,是必须坚持以真实的商品交易关系为基础,信贷人员素质不高或思想不警惕,稍有不慎,就会弄假成真,形成票据风险。
三是票据贴现方面。票据贴现关键环节是对贴现汇票的鉴别、查实,若查实鉴别不准,易给犯罪分子以可乘之机,从中诈骗成功。
四是存款方面:存款实名制执行的不规范,个别挂失手续执行不严格,易形成存款资金风险。
五是个别出质人签章不规范、止付通知书贷款人未直接办理手续、质押物不符合规定等形成信贷风险。
六是银行卡方面:贷记卡有恶性透支现象、银行卡申请书内容填写不全、持卡人无意中泄漏密码、对持卡人在同一网点单笔或累计超过五万元的执行制度不严格等。
二、强化基层网点安全风险防范的措施
根据基层营业网点现状,笔者建议要把银行的安全防护墙筑牢,必须层层设防。
第一层防线:培养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把好人员素质关。
确立“以人为本”的基本思想,一是搞好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培训。特别是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训,对在岗人员从思想道德、法制观念、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方面进行培训,抓好普法教育和警示教育,坚持以案示法,提高队伍综合素质;如:加强对员工的法制教育,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人人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二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建立良好的用人环境和责权利监管责任制,使员工能动性得以充分发挥;
三是通过岗位技术练兵、业务技能测试、业务技术比赛、业务知识培训等形式,提高柜员的业务知识水平、业务技能和工作效率,把好第一道风险防范关。
四是通过开展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争先创优”和“评比服务明星”活动,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氛围,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
五是进一步强化员工自律管理。明确各类岗位职责、授权权限、操作要求,使员工全面了解自己的职责和义务,降低员工能力风险。
六是定期对营业单位进行防暴预案演练,提高一线临柜人员和安全保卫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
第二层防线:强化银行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把银行的对外防护网筑牢。
加大对基层网点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继续做好基础防护设施改造,对报警设施进行更新换代。对全部营业网点都要安装监控设施,形成一套严谨的会计工作流程,加强前台监控和后续监督机制。
第三层防线: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把内部防范安全网布牢。
1、加强基础管理,划分岗位,明确职责,使操作人员在岗位工作上优质优良的完成工作;全面落实坐班主任制度,积极推行坐班主任派出制和轮换制,充分做好前沿阵地的安全布防;
2、规范业务操作,严格一线业务操作人员的管理。如:定期储蓄取款人一定是存单本人、挂失申请书处理意见填写的内容必须齐全,取款人必须签章;一定要实行大额提现审批和登记备案制度;
贷款操作中:出质人必须在贷款人的监督下签章,贷款人必须到存单行亲自办理止付和质押物,严格贷后管理;
承兑汇票方面:要严格按照银行承兑条件办理,坚持“四个严禁”,坚持严格审查合同的真实性,采取当面查询、联行查询、电报查询、传真查询等多种方式进行鉴别,减少工作中的失误,确保贴现票据的真实,把住承兑汇票的签发关和承兑关;要不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范利用银行承兑汇票套取银行信贷资金,消除信贷风险。
银行卡方面:一是银行卡申请书内容必须真实、齐全,以便掌握持卡人的第一手资料。二是发现贷记卡有恶性透支的应及时追回。三是对申请办理借记卡人实行提醒制度,提醒在卡的背面签名,提醒对自身密码保密等等,告诫持卡人密码是借计卡交易的唯一安全保障,不得向他人泄漏,并经常更换密码。四是对持卡人在同一网点单笔或累计超过五万元的,必须要持卡人提供有关资料,提前一天到受理网点或通过电话等方式向银行预约,受理网点通过查询持卡人账户或通过本行授权中心查证认可后,方可办理。五是各营业网点要对每日通存通兑交易清单进行检查,对同一卡号连续多次取现,发现可疑应及时查询其账户或向上级行报告。
3、结合市场营销,加强产品风险管理。对个人生产经营贷款、个人消费贷款、准贷记卡等金融产品,要坚持先锁定客户再营销的业务发展策略,建立严格的客户准入机制,做到产品营销与风险防范两手抓、两手硬,推动产品营销的快速健康发展。
4、以贷后管理为重点,防范信贷风险。注意搞好业务前台和后台的业务协调和监督,把好信贷管理关。首先要把好客户部门的前台关口。作为贷款营销的前台部门和落实贷后管理制度的实施部门,要坚持市场拓展与风险管理并重的原则,既严格按照信贷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贷前调查,精心组织信贷资料,完善信贷手续,又要对客户经营风险和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分析和监管;其次要发挥信贷管理部门的职能监督作用。作为落实贷后管理制度的再监督部门,要做好贷后管理制度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信贷电子化管理应用系统维护,将维护管理责任具体落实到部门、岗位和个人,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通过信贷管理系统,对客户实施在线监测和风险分析。
5、加强计算机安全管理。随着银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银行业务对网络信息技术和资源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计算机安全管理的任务日益紧迫。因此,要把有关计算机安全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落到实处,对于前台操作,要严格划分权限,明确使用者、管理者、维护者三者的权利与责任,严禁超级与越权操作;建立密码严格的管理制度,严禁密码各自独立控制,禁止相互混用。要经常组织多种形式的计算机安全检查。落实计算机安全事件上报制度和应急措施,提高计算机联网业务的安全运行和技术防范水平,切实防范与化解计算机安全风险,保障数据安全和客户利益。
6、严格安全制度,防止案件事故。要全面落实安全保卫工作责任制,抓好安全教育,以“三防一保”为重点,加大安全防范设施建设力度,预防各类案件的发生。
第四层防线:建立新的监督制约机制,构筑风险监督网。
在一线临柜人员中设立双人、双职、双责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的第一道监控防线;在部门、岗位之间设立相互制约、监督的第二道防线,每个部门的工作必须有另一部门监控;设立内部监督部门对业务经营实施监督反馈的第三道防线,加大内审力度,把风险控制在萌芽之中。同时要在三道防线中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识别、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体系。
1、建立“三位一体”的财会监管体系,强化监管岗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加强财会监管队伍建设,确保监管时间、监管范围和监管措施三到位;抓好监督中心制度建设,对营业网点的会计业务进行全面、序时地非现场集中监督,保证监督效果,使事后监督工作不仅要有一般性监督,而且要有合规合法性监督,有效控制风险,防止案件的发生,真正发挥防范化解风险防线的作用。
2、建立信贷风险防范和监督制约机制,建立信贷风险预警机制。利用信贷管理系统的风险预警功能,对客户和贷款实施在线监控,及时预警和化解潜在风险。要严肃追究发生在贷后管理过程中的“不作为”责任,加大处罚力度,强化责任制度约束,切实提高全行的风险控制化解水平。
3、建立内控制度监督制约机制,切实防范经营风险。一是切实抓好专业自律管理。去年,总行制定下发了涵盖14个专业的自律管理办法,对加强内控管理进行了全面部署。职能部室要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健全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内控管理的整体合力。二是强化安全检查督导机制。三是加大执法监察力度,构筑有效的监督防线。通过抓重点部位、重点环节、重点机构和人员、重点区域和时段,改进和加强案件预防工作,为全行业务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
财会监督工作机制范文6
关键词:集中核算 内涵 难题 完善
传统的会计核算模式,各个单位和部门相对独立,即有属于本部的专门核算工作机制,存在较多的可舞弊性,且在做单位财务统计时,须先由部门计算上报之后再进行统计分析,过程复杂且存在较多核对、计量、分析困难。而经济发展推动下,行业竞争和社会生产发生变化,最终促使企业规模增加,各项财务活动增多,会计集中核算的工作压力增大,如何进一步增强财务管理的效能,通过普遍性问题分析制定应对策略,成为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内涵
集中核算又称之为一级核算,是指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派,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管理、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一是决策与执行分离。会计核算及相关工作不再受部门约束,独立运作杜绝人员和部门隶属关系,使决策与执行环节成为两个相对平行的工作流程。二是审批与监督分离。核算中心行驶监督权,保障监督力度,而部门领导行驶审批权,不影响部门运行。三是凭证管理与取得分离。由核算中心管理和保存凭证,受多部门监督,而原始凭证的取得在于其他部门,两者之间互存信息,减少作弊可能。四是集中核算中心采取“集中管理,统一开户,分户核算”的办法,将财务工作变得更加系统化,标准化。
二、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问题
(一)工作量问题
由于将原本企业的财务管理业务“外划”,由集中核算中心完成,这就造成了原本由企业财会部门完成的任务发生转移。一方面,企业原有的会计人员工作量降低,甚至于出现工作空挡,成为“盈余”劳动力。而原本“出纳”“会计”等岗位取消,设立新的“报账员”,导致原本会计人员工作性质发生转变,即可以不依靠充分的专业能力参加工作,因而导致报账工作质量难以获得保障。另一方面,核算中心承接大量的财务核算、监督工作,单以核算论,因涉及多个部门单位,需要进行“分户核算”,并进行统计、分类、分析等处理,导致核算中心任务量急剧上升,又因为企业、单位的业务和收支项存在一定的可变性,难以进行普遍性量化处理,工作效率存在难题。此外,财务监督需要和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联系,以作原始比对,也就是需要大量进行外访和跟进监督,提升了工作难度。
(二)信息真实问题
一是在大量信息积累情况下,各种原始凭证区分归类、归档、核算等综合事务过多,在有效的人力资源前提下,出现工作中的纰漏,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在,且工作时间持续越长、工作量越大则出现纰漏几率越大,因此容易造成核算和管理过程中对应企业名下财务数据登记出现差错,导致核算结果和监督结果存在过失。二是由于取消了单位原有的一些会计岗位和职权,降低了原本企业会计的工作要求,因此“报账员”所需要担负则责任也相对发生变化,不能完全保障有关凭证的真实可靠性,要集中核算中心一一负责核对凭证,显然有些力不从心。③企业财务收支情况始终发生在日常运营管理中,而将隶属于企业的部分监管权限区分开来,可能造成监督与实践的脱节,虽然此种模式下监督环节独立不受影响,也存在一定的盲区和滞后性。
(三)企业自身管控问题
财务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而企业自身对财务情况的掌握,有助于企业内部分析自身信息,从而制定相应的运营决策调整。而通过会计集中核算模式,削减了原本企业的预算控制能力,预算编制在设置之后最终核算却是由核算中心完成,这导致企业难以及时通过核算来判断预算成效,因而不能及时地进行下一步工作的制定。企业在制定预算编制后,便进入到实际运行阶段,对于各个环节下财务量化分析与经济状态把握需求较高,而集中核算模式并不能及时提供相应的数据信息,因而导致企业难以对瞬时财务情况进行有效判断,无论是在风险规避还是经济活动的调整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构建与完善
(一)不能绝对分划职权
此前提及的会计集中核算模式是一种分离和独立企业财务核算职权的功能性模式,核算中心承载了过多的任务,造成自身业务臃肿,而企业本身又需要相应的功能职权为自身日常运营活动提供可靠信息。因此可以考虑将核算中心的功能向“监督”方向定位,并未企业提供“行使财务职权”(出纳、会计)的服务。也就是说,办公场所仍旧设置在企业现场,而办公人员则至少有一部分是核算中心委派的,且委派人员需是流动委派。如此一来,既能够及时核实凭证真实性,也能参考企业实际情况进行财务分析,并保证企业第一时间获取自身决策所需信息。针对企业规模不同,则需要选择不同的应对办法,例如小型企业财务项目相对较少,直接采用会计集中核算模式,而中大型企业则采用“委派模式”。
(二)重塑核算模式
坚持以开放、透明、规范为基准,根据工作权限的划分梳理工作责任,并建立新的监督和执行制度。对“报账员”进行全新的规定,考虑报账员搜集和递交原始凭据的特殊性,需加强其待遇和责任,即明确规定报账员有义务对凭据进行初步审核,并要求报账员应当具有相关的专业知识,最好是持证上岗。作为核算中心,并非是高于企业而存在的,应当定位为一种公众服务性质的单位,需要同时对企业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在完成企业财务核算和监督工作中,应注重对企业的切身利益进行保护,通过人员培训、设备技术更新、简化业务流程等办法提高工作效率。
在集中核算模式下,会计人员并非独立行使其核算权力,除对所在单位负责之外,还应当接受核算单位的监督。所涉及的经济账务,包括借贷账务、收支明细等基本的货币化数据,应当进行“分别统计,综合上报”的办法进行处理,且在采集凭证后先经复核审查无误后再进行报表制作,减少误差。单位负责人和管理人员与会计人员对接,接受会计人员核查账务名目、数额、用途等详细情况,同时参与到部门和单位名下财务核算工作中,负责核实一些专款专项和核算结果的真实性,以提高工作效率。
(三)完善工作内容
除了要完成企业资金运作监管的相关工作之外,还应当建立企业的固定资产账务,对企业固定资产进行登记整理,并且定期进行实物对账,及时掌握企业固定资产的产值、产权即变化情况。由于核算中心从某种程度分离了企业的职权,因此需要对应承担该部分职权下的义务,包括为企业相关负责人和部门提供财务信息查询服务、财务情况通报服务、经济活动的指导性建议等。
对于大量产生的核算工作量,采用集中处理的办法减少中间环节,即财务规范化和集约化管理改良。其中需要注意如下几点:一是数据统一集中处理。拟定普遍性的会计科目,要求凭证、数据登记、核算必须按照既定的一套规则进行处理,建立内部网络通讯通道,实现数据的即时传输与数字化管理。二是审计方式方法需要进行调整,单位财务报账、账册和各类凭据必然是审计的主要物品,但为保障核算和审计的真实性,须进行跟踪调查,核对专项账目支出与审核,查验单位与市场之间的交易地位和关系,检查是否存在造假、虚报情况。
四、结束语
财务工作是企业单位的核心,做好会计核算工作,对于提高单位运行效率、减少部门腐败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会计集中核算模式的构建与运行,是企业根据时展,调整自身内部管理优化工作权限分配的直观表现,尤其是将财务决策、执行、监督进行相对细化的区分,对于部门内部控制与约束起到了良好效果。然而随着企业规模、内部编制、财务项目等内在元素的变化,唯有坚持动态原则,随时做好基层调研才能不断完善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翔.试谈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体系的构建[J].经营管理者.20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