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1

[关键词] 老年病人;心理特点;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c)-041-02

我国现有老年人口1亿多人,为全世界老年人口的1/5,55岁以上的老年人占全国人口1/20,80岁以上人口达900余万,这是一个极易患病的群体。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有关调查结果显示老年人心理问题明显增多[1]。因此,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 心理特点

1.1 孤独感

老年人离退休后与以往相比,社会地位、生活节奏发生了变化,常有今不如昔的感觉,特别是身体遗留残疾、卧床等,极易产生失落感与孤独感。

1.2 焦虑

由于慢性病长期缠身,迁延难愈,给家庭成员带来不少麻烦,常易出现焦虑、内疚、自责的心理;俗语云“久病床前无孝子”,特别是患慢性病的老年人,往往因一些细小事件而怀疑家人的关心,常有被遗弃感。

1.3 自尊心强

根据Maslon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学说,每个人都有自尊的需要。老年病人特别是一些平素身体健康的老年人突然患病或一些“讳疾忌医”的老干部,不愿意承认有病,以免损坏自己平常的形象。一旦承认后,一方面要求别人的关心,而另一方面又拒绝别人的关照,认为别人的关照意味着自己的“无能”。

1.4 情绪不稳定

部分老年病人因病情重,治疗时间长,或疗效不显著,疾病的折磨导致对健康缺乏信心,对生活失去兴趣,稍有不顺就大发雷霆。

1.5 消极悲观

“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但见少年多”,一些慢性病病程长,反复发作,疗效不明显,病人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了解,往往对疾病的恢复缺乏信心,特别是一些农村老年人因经济较困难,害怕拖累儿女,放弃治疗,甚至有的产生轻生念头。

2 心理护理

2.1 正确分析和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让病人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及应抱有的态度,同时使之引起情绪改变和积极治疗的意志行动,因此细致观察了解老年人的性格、爱好、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等情况,收集病人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以便有针对性开展个体化心理护理。

2.2 建立良好的互信护患关系和正性的情感支持

大量临床实践证明,高度信任感、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心理治疗成功的保证。临床观察表明,老年病人一般都有情绪稳定性降低、暗示性增高,对自身情感、行为控制力减弱的倾向,容易出现消极的情绪反应和恐惧的心理状态,如表现为敏感、多疑。护理人员的行为、态度、语言均会对病人产生影响,俗语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因此,护士要从言谈举止各方面注意尊重老年病人,维护他们的人格和自尊,建立病人对护士的信任,对病人的粗暴无礼要予以深切的理解,用真诚的善心去抚慰他们,以便更深入地了解和科学地分析他们的身心反应,更好地采取针对性较强、行之有效的综合护理对策。

2.3 创造良好环境,努力消除不良情绪

疾病引起的一些不适甚至致残必定会造成病人心理障碍,而恶劣的心态则又可使机体调节功能减弱和抵抗能力下降,有可能成为疾病的诱发、促发和复发因素,所以,积极纠正心理障碍对促进机体的康复有重要意义。病人因离开原有环境而住院,感到一切都很陌生,加上疾病困扰,容易滋生不良情绪。舒适优雅的病房环境会给病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尽量做到轻重病人分开,危重病人住单间病房以免互相干扰,被褥整洁,随脏随换,主动与其促膝谈心,同时适时、适当安排亲属探视,以便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角色。

2.4 激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病人入院后常常把希望寄托在医护人员身上,疾病的转归及预后是他们极为关心的事,在遵守保护性原则下,向老年病人解释说明,并举证同种疾病病人恢复的情况,消除其思想顾虑,及时的治疗效果及身体恢复情况的通报可帮助他们增强信心,看到希望。稳、准、快、熟练的技术操作可增强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丰富有趣的文娱、体育活动有助于克服消极情绪的滋长,驱散病人心头的忧郁与烦闷。鼓励病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动,树立长期康复训练的信心,培养病人对生活的适应能力,让心理适应社会。

2.5 定期随访,出院后指导

老年病人出院后建立长期随访制度,充分了解其病情及心理状况,提供咨询,在生活、饮食、锻炼、社会活动中予以适当指导并及时体检,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3 小结

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正转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整体护理。与疾病作斗争的胜利和失败,不仅取决于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科学和技术进展,也依赖于调动个人、家庭和社区重视卫生方面的保障。护理事业的创始人南丁格尔曾经说过:“要使千万人达到所需要的身心状态,本身就是一项精湛的艺术。”做好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使其身心健康、精神愉快,提高其生存质量,是医务人员应尽的职责[2]。在心理护理工作中,我们要不断学习、总结、探索,在应用先进的医疗设施对病人进行临床治疗的同时,配合积极的心理护理,使老年人享受高品质的生活。

[参考文献]

[1]邵梅,姜科,银全有.老年人对社区健康服务需求的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6,3(34):123-124.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2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我国已进入老年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越来越成为重要的社会问题。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以及护理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受到关注,作为老年科的护士在面对患病的老人时,不仅要认识疾病,还要掌握病人的心理特点,及时给予心理疏导,使之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

高原地区低气压、缺氧、寒冷、干燥、大风及昼夜温差大等特殊环境条件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方面均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致使各器官功能减退, 在受到外界不良刺激时,易引起功能障碍;并且由于机体衰老、疾病的困扰以及外环境的改变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老年人逐步丧失自理能力,从而导致生活质量下降,同时由于生活渐失独立性,经济、人际关系及社会地位的改变,患者一旦知道自己患了病,心理调适不良者易出现各种情绪[1]。在十余年的护理工作中,我对高原地区老年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了观察和探讨,并提出了护理对策,现将这方面的体会报告如下:

1 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

1.1 悲观消极 老年人从忙碌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生活重心发生了根本变化,容易产生一种夕阳西下的感觉,这种脆弱的心理在患病后得到负性增强,产生悲观失望的心理,导致自卑、抑郁等不良情绪,认为自己没用了,还要给别人增加负担,有被抛弃感,所以求治的主动性不高,往往被动配合治疗。主要见于平素自尊心和独立性较强且病情较重的病人[2]。

1.2 焦虑不安 老年疾病具有年龄高、病程长、残疾率高的特点,造成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老年患者由于对自身疾病及治疗缺乏认识,对病情估计较为悲观,容易产生烦恼、焦虑、抑郁情绪,加上对治疗费用的担忧,疾病迁移不愈给家人造成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所致的内疚,对生命的恐惧,都会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3]。

1.3 孤独寂寞 主要出现在住院时间较长缺少亲人陪护的病人。这类病人多性格内向,不善交往,很少言语,其它病人亦不愿同其交往,加之很少有人前来探视,病人感到非常孤独,十分寂寞,表现为无所事是,情绪低沉,常常卧床等。

1.4 情绪不稳 多见于具有易激惹,性格急躁,爱挑剔等特点的病人,对自身疾病所致的不适及稍不如意的事情都要发泄出来,对象常常是护士或陪护人员。

1.5 恐惧紧张 主要见于病情加重或癌症病人,认为病入膏育,正向死亡靠近,与求生的本能形成强烈冲突,因此产生恐惧紧张。

1.6 疑病 在老年病人中较为多见,此类病人多具有固执、吝啬、谨慎小心和只相信自己不相信别人的性格特点。表现为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如有一点不适,就怀疑自己是否患有何种疾病。

1.7 角色强化 老年住院病人不同程度存在这一心理,但以依赖性较强和长期有人陪护的病人为明显。他们事事想让别人帮助,即使自己能做的也不想去做,完全适应了在别人的照料下生活,形成了依赖性,对康复十分有害。

2 老年病人心理护理的体会

2.1 及时调整病人的心理状态 护理人员应“视病人如亲人”,满腔热情对待病人,对思想不暴露的患者要有耐心、关心、同情心、体谅心,把患者的痛苦视为亲人甚至是自己的痛苦。病人悲观失望时,护理人员要主动、热情地鼓励病人,使之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语言是情感交流最主要的方式,通过护理人员的语言威力,诱导鼓励患者,使其提高机体对情感刺激的耐受性,以促使脏腑功能的协调,有利于早日康复[4]。

2.2 亲切与病人话聊 可以通过交心谈心的方式接近患者,这样可以详细了解病人得病的根本原因,了解对疾病的态度,有没有战胜疾病的坚强意志。这样,就能有效地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消除消极因素,建立良好的心理状态,为治疗疾病做好心理上的准备。

2.3 帮病人移情减压 移情就是注意力的转移。通过语言、行动等方式,调动病人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气血,调动人体自身的祛除病邪的能力。护理中采取诱导的方法转移注意力,转内病为外病,转心病为腿病,以不治为乃治,每每收到不药而愈的疗效[5]。在新的护理模式中,在关注病人疾病,注重对疾病的康复功能护理的同时,更关注病人心理特点,不断完善和改进护理策略。从而得到最理想的康复,提高老年病人的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 姜培元.老年患者心理护理措施研究[M].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141-142.

[2] 吴霞,辛春丽,杨文静,等.浅谈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及护理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6,13(8):1374.

[3] 昌杰.浅谈内科老年病人的护理[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3

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缺血性心脏病。老年人出现心肌梗死时症状不典型,如果能及早发现、早期诊断、早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的关键,从而提高其生存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特点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以下特点:①老年人发生心肌梗死时疼痛症状往往不典型以无痛型者多见。有相当多病人以腹痛、胸闷、憋气、眩晕以致意识障碍为主。②快速心率失常中室早、室速或室颤不罕见,但房早、房颤更多见,特别是有心房梗死时,往往出现玩固性房颤。③由于此种病人多有一定程度的窦房结纤维化和淀粉样变,因此常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或房室传导阻滞。④老年病人以无痛性反复多次小面积心肌梗死发作时,病人往往无明显症状出现,心衰或心功能不全是其主要表现。这主要是可收缩心肌减少所致。⑤老年人往往有多支冠状动脉病变,一旦一支阻塞后,因存活心肌代偿功能差,可引起排血量下降,影响未闭塞冠状动脉的灌注,使心肌梗死范围扩大,故一般病情较重。⑥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恶性肿瘤等也有老年组发病率的情况,因此,在心肌梗死时往往由于并发症多而治疗困难用药也受到限制。⑦室壁瘤发病率高。老年人反复多次心肌梗死形成疤痕或广泛心肌梗死可出现室壁瘤。⑧老年人心肌梗死与脑动脉硬化同时存在时常有各种精神症状。⑨老年人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当肺间质中水分稍有增加便进入肺泡引起肺水肿。因此当心肌梗死时较易在肺底部出现中小水泡音。⑩老年人心肌梗死突然昏迷或猝死较年轻人多见。

2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护理措施

2.1 对患给予热情接待并及时安排好病房:护士以整洁的仪表、文雅的举止取得病人的信赖,容易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对生活能力差的患者要给予细心、耐心的照顾,多进行交谈、解释和诱导,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做好生活护理:立即让病人卧床休息,绝对禁止一切活动,避免一切干扰,尽量减少噪音,保持环境安静。限制热量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患者适宜进低盐、低脂、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经常保持胃肠道通畅,便秘时可适当应用缓泻剂,以防大便时因过分用力而加重病情。

2.3 经常观察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根据老年人排泄能力差、肾功能减退的特点,严格控制药物剂量,并仔细观察其精神状况、血压、尿量、胃肠道反应。地高辛的反应对老年人表现在视力模糊,以致发生心律失常。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及时做心电图,或在心电监护下动态观察,以避免药物中毒。在利用扩张血管药物、利尿药物时可同时补钾,否则患者可出现口干,皮肤干燥弹性差,全身泛力等低钾症状。对长期服用者应注意预防性低血压。

2.4 基础护理:①及时吸氧,并根据病情调节吸氧浓度和吸氧时间。②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切勿过快,根据病情一般15―40滴/分钟。③严格记录出入量,为治疗提供准确的数据。④时刻警惕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力衰竭、重度休克和心律失常等。

3 讨论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不典型的比较常见,老年人多为因慢疾病导致身体衰竭,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不出现疼痛,心肌梗死为逐渐梗死,由于没能超过“痛阈”可不引起疼痛,无典型疼痛是老年人痛阈升高所致。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4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及医疗条件的不断改善,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世界人口发展的普遍趋势,老年人占患病人群的比例逐渐增加。由于各种因素的作用形成了老年人比较特殊的生理特点及心理状态,成为护理上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老年人的生理、心理健康面临新的挑战。患者的护理应做到腿跑勤一点,观察细一点,关心多一点,行动不便时多帮一点,做到对每一个病人心中有数。

1 生理特点

老年患者由于机体机能的减退,智力、记忆力、感觉均减退,呼吸消化功能、代谢功能、排泄循环功能均下降,免疫功能明显下降,易感染各种疾病,且病程长,康复慢,并发症多。

2 心理特点

老年人由于器官老化及疾病的原因导致身体各种功能受限以及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的变化易产生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心,且敏感多疑。有的因资历大、经验足,喜欢得到周围人的尊敬,所以对护理的要求高,一不如意就产生急躁情绪,甚至不服老,固执己见。住院以后一旦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就倍感孤独、寂寞或循环重复诉说一件事情,情绪反复无常,像常说的老小孩。

3 护理措施

3.1 基础护理

3.1.1 生活护理

是各项护理的基础,病室内温湿度适宜,空气新鲜,房间清洁安静,使患者心情舒适,保证充足睡眠。

3.1.2 护理操作

操作前耐心细致做好解释,操作时尽量做到轻柔,准确熟练,最大限度减少病人的痛苦。

3.1.3 饮食护理

老人牙齿脱落,嚼而无味,消化能力减弱,食欲缺乏,因此饮食要适量,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少食多餐,营养丰富,多食蔬菜、水果等含纤维素多的饮食,增进食欲帮助消化。

3.1.4 安全护理

患者身体不适时,如头晕、头痛时应卧床,避免走动防止跌倒受伤,并发其他疾病,需有人陪护,交代改变动作宜慢,防止性低血压而摔倒。

3.1.5 用药护理

老年人随年龄的增加机体各器官和组织发生衰老,肝肾功能降低,药物清除缓慢,血药浓度增高,易蓄积致毒性作用。因此,必须特别慎重合理用药,用药剂量间隔时间根据肝肾功能作相应调整,用药前严格查对,正确给药,尽量让老人熟悉用法,用药时密切观察,避免不良反应,提高药物疗效。

3.1.6 锻炼指导

根据不同的病情选择合适的锻炼方法,适当进行活动以老年人能耐受为原则。

3.2 心理护理

3.2.1 加强舒适护理

老年人就诊最大的希望就是要求得到最舒适的医疗护理服务,因此应将舒适护理贯穿于护理程序的始终,使他们在生理、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降低因疾病带来的不愉快程度。

3.2.2 理解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始终以和蔼可亲的面容,热情中添几分平静的表情来接待他们,介绍医院的环境、主管医生、护士,消除紧张陌生感;尊重患者,让患者信任,需经常与其交谈,了解其思想情况,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问题,全面沟通,使病人感受到温暖、诚恳以及自己被尊重[1]。

3.2.3 鼓励患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有些老年患者对疾病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护理人员要鼓励病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正确面对及认识疾病,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由于不服老心理,患者对自己机体功能产生恐惧失望,对周围人的言语举止非常敏感,因此护理人员在对其病情密切观察的同时,要做到给予病人积极的暗示,根据患者不同的性格给予指导,解除精神上的压力积极配合治疗,达到治疗的目的。

3.2.4 有针对性地提供护理服务

确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从老年患者的需求出发,让护士有足够时间贴近患者,使护理观察被动变为主动。

3.2.5 关心老年患者

关心老年患者需给予其精神支持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顾。老年患者因病住院,可因原有生活方式改变而倍感不方便,但又不肯经常求助他人,因此老年患者的住院生活更需要得到护士的细心关照。护理老年患者除勤快、细心、耐心、周到、不怕麻烦外,还要充分考虑其特点和习惯,如把物品放在老年患者的易取之处,考虑老人的饮食特点的同时尽量满足老人的口味,不勉强老人接受不喜欢的食物,安排好老人的休息、睡眠。此外,病室设备和布置也需考虑老年人人性化的需要,如病室放有轮椅,走廊和清洁室设有扶手,地面干燥不滑等。对老年患者的生理心理护理,既要遵循医学护理原则,又要用个人心理特点和规律来指导工作,要因人而异、因病而异。做好老年人的心理护理,能起到药物所起不到的作用,使老年慢性病的患病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2]。

【参考文献】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5

作者单位:241000芜湖市安徽省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老年病房

陆静:女,本科,主管护师

当前,中国正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老年人(≥60岁)达总人口的14.3%[1],预计到2025年60岁以上人口将上升到20%,2050年将达到25.5%,这意味着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2]。快速的老龄化使老年患者的护理需求急剧上升,对于护理专业化要求更加突出。一方面,老年患者伴随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变化,产生很多不良的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已成为影响老年患者康复的重要因素[3]。另一方面,现代护理理念已经由单纯的生理护理向包括心理护理在内的全方位的身心护理转变,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对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心理的影响,为患者的康复树立信心,帮助患者保持最佳的身心状态;为运用新的理论指导护理实践,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提升老年患者的护理质量。现将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综述如下。

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与心理需求

1.1老年患者的心理问题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因家庭、社会环境、个人素质、文化修养和自身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同而存在个体差异,但是大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以下心理问题:

1.1.1焦虑心理焦虑的心理在各个年龄层的患者中普遍存在,老年患者的表现尤为明显。老年患者焦虑心理的内心体验是提心吊胆,忐忑不安,甚至是极端的惊恐,而外在行为常常表现为情绪不高、食欲减退、悲观失望等,也有的表现为坐立不安,来回走动等[4]。据统计[5],50%~80%的老年患者的不适与其情感调节障碍有关,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及治疗,普遍存在焦虑心理,少数患者在多重不良因素作用下,负性情绪逐渐衍变为心理疾病。此外,某些疾病也可能导致或加剧老年患者的焦虑心理,如抑郁症、痴呆、甲状腺功能亢进、低血糖等;某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或加剧焦虑心理,如抗胆碱能药物、咖啡因、β-阻滞剂、皮质类固醇、麻黄素等[6]。

1.1.2抑郁心理抑郁是一种闷闷不乐、忧愁压抑的消极心理,轻度的抑郁往往表现为心境不佳,忧伤、悲观、绝望,在日常生活中对任何事物都丧失兴趣;或者表现为精力丧失、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睡眠障碍等。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抑郁症的发病率是5.7%,而在英国是12%[7]。老年患者抑郁症的发生多是由于病情的不可逆性而引起,通常老年患者的病情复杂、病程长,治疗难度大,导致患者对康复失去信心,甚至绝望,在这种负性情绪的长久作用下极易导致抑郁。其次,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也是抑郁症发生的重要因素。老年人心肌纤维组织增多,心肌细胞增大,心肌硬化,顺应性降低,脑细胞减少,脑室扩大外周神经传导速度减低,使感觉减退、触觉和温觉阈值下降甚至消失;老年人的内分泌腺体对刺激的反应程度低,反应时间慢,使机体的应激能力明显减弱,这些身体功能的减退,往往成为抑郁心理产生的重要诱因。此外,老年抑郁症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继发于各种躯体疾病,如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各种癌症,等等。

1.1.3孤独心理心理活动与心理发展同年龄之间存在着内在联系,每个年龄段均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孤独是老年患者最常见的心理特点,它是老年人一种被疏远、被抛弃和不被他人接纳的情绪体验。老年患者很多受丧偶、独居、离退休、人际交往减少等外部因素影响,导致社会支持系统缺失,客观上使老年患者容易滋生孤独寂寞的情绪。而老年患者身体各个器官都处在衰退和功能下降阶段,感知能力、交流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减弱,这些内在因素的变化进一步加剧孤独寂寞的心理。这种心理严重时甚至会导致躯体化的慢性精神疾病的出现,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躯体不适,患者常以躯体症状来获取注意和照料[8]。

1.2心理需求因老年患者存在以上诸多的心理问题,为准确地掌握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进而为开展心理护理提供科学依据,国内外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开展了广泛研究。刘垠良研究发现[9],老年住院患者心理需求是多方面、多维的,不同老年患者在需求内容和需求程度上存在着明显的个体差异。近年来,随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加强,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躯体、情感、精神等方面的需求已有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在涉及老年患者多数需求项目的需求程度上,护理人员和老年患者的观点存在差异,护理人员对老年患者的心理需求缺乏足够的认识。

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治疗效果观察

如上所述,大多数老年患者都存在心理问题,表现为治疗依从性差、抗药行为等,因此,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通过给予老年患者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孤独的心理,能改善老年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康复效果明显。

2.1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心理反应的影响国内的相关研究证明[10],对老年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是在临床护理过程中最有效的护理方式之一,可以减轻老年患者的心理负担,最大限度地避免患者出现负面情绪。李荣认为[11],老年病残患者均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心理障碍,给予个性化心理护理后观察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惧、精神病性等心理症状的改善较显著。与刘一琴的研究结果一致,即实施心理护理后1个月,老年患者的抑郁症状和焦虑症状与治疗前相比较,具有较明显的改善,心理护理对控制老年患者的负面情绪效果良好,对病情的缓解有重要作用[12]。愉快和积极的心态能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进机体早日康复。

2.2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健康信念的影响老年患者往往病情复杂、病程较长,有的合并多种疾病,因自身健康状况差,导致老年患者健康信念薄弱。研究显示[11],实施心理护理后,老年患者健康信念明显加强,主要体现在他们对医护的信任度、对疾病的重视度、对按时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均大幅提高。对老年人采取个体化的健康教育,使其在学习中增强信心,逐渐地改变错误认知,在健康教育中获得更多的信息支持。心理护理就是运用心理学知识,改善老年患者的认知功能,帮助树立健康的信念,维护老年患者最佳的心理状态。

2.3心理护理对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13],经过心理护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有所认识,心理应激达到良好状态,血压、心率平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与早期研究单纯关注心理护理对于血压、心率的影响相比,近年来的研究更加注重心理护理对于老年患者生活质量、生活方式的全方位影响。在实施心理护理后,许多老年患者头昏、头痛、乏力、恶心、便秘、失眠等症状明显好转。通过采用COPD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调查,经过心理护理1个月后,老年肺病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社会活动能力方面均有明显提高[14],心理护理对于改善生活质量的效果良好。

总之,老年患者的心理状况与治疗效果之间存在极大关系[15],心理状况会严重影响病情,患者因躯体受病症影响产生较多负面情绪,这些情绪在病情本身恶化的基础上会造成进一步的影响,通过提高心理护理水平使患者的依从性和痊愈率明显提高。因此,针对老年患者,需要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确保治疗效果。

3老年患者心理评估、心理诊断与心理护理措施

要做好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前提是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科学评估,在此基础上作出准确的诊断,针对患者的个体差异和在疾病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不同心理,遵循心理护理程序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

3.1心理评估细致观察了解患者的性格、习惯、病情变化和家庭环境情况,收集患者的心理信息,掌握其心理活动[16]。为全面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综合采用观察法、访谈法,认知功能评价及心理测量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以确定老年患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及心理失衡的原因。鉴于老年患者的语言表达能力减弱的情况,除了要与患者交谈,更要注重和患者亲人交谈,了解患者心理变化的轨迹。

3.2心理诊断在科学评估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心理学知识,分析患者心理,提出心理护理诊断。需要指出的是,老年患者的心理具有高度的不稳定性,会随着病情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因此心理诊断也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结合老年患者心理变化的情况不断修订完善。

3.3心理护理措施

3.3.1观察细致,态度和蔼,充分尊重老年患者老年患者除了要求医师技术水平高外,特别希望被重视、受尊敬。护士应充分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与患者密切接触的护士,要尊重、关心、爱护他们,讲话礼貌,态度和蔼,热情周到。耐心听取他们的主诉,对老人的健忘和啰嗦给予谅解,对老人的要求尽量满足[17]。

3.3.2建立护士主导,多方参与的新型护理机制运用患者及家属共同参与的方式,以患者为中心,护士、家属、医师共同分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帮助患者获得可能的社会支持,鼓励其与家属联系、相处,参与社会活动,使患者获得更多的倾诉、求助渠道,更多的情感和经济支持[18]。听取家属的见解、希望和要求,鼓励患者与家属尽可能多地进行非医疗活动的接触,使患者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尊重,更好地自我调节,进而使患者超越情绪的影响,变得更加理智达观,提高患者的心理承受能力。

3.3.3加强沟通,密切护患关系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语言沟通方式,能和老年患者交流感情,消解孤独的心理,进一步密切护患关系。护士应特别关注诚挚的沟通在以下重要时点的作用:初入院时,通过介绍环境和规章制度,征求患者意见,消除患者恐惧、焦虑的心理,为住院后的心理护理做好准备;配合医师制定的医疗计划与老年患者进行交谈,充分满足患者知情权,通过耐心细致的解释争取患者的配合,坚定信心;在老年患者病情出现变化或者产生情绪波动时,通过交谈稳定其情绪,防止负性情绪和不良的心理感受加重病情,导致病情复杂化。

3.3.4健康宣教健康宣教是常规护理的一部分,同样也是心理护理的重要内容。通过健康宣教,能有效改善老年患者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通过健康宣教,使得老人们自觉主动地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和习惯,注意保健,防治疾病发生,知道“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才是科学的生活方式[19]。健康、积极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乐观向上的心理感受,心理和行为呈现良性循环。通过健康宣教,鼓励老年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参加文体活动,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通过长期参加声乐、舞蹈、摄影等文艺活动使各感觉通道更为积极地接受外界刺激,有助于减缓感知觉的退行性变化[20]。健康宣教在心理护理中依然具有重要地位,是心理护理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4老年患者心理护理队伍建设

心理护理的实施依赖于护理人员,他们的护理技能、心理知识的掌握情况直接影响到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效果。目前,大多数护理人员较年轻,他们在对事物和现象的判断、思维、反应能力等方面都与老年患者存在较大差异,对老年人心理特征的把握不够准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护理的效果。相关研究表明[21],护士对老年护理知识的整体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对老年人生理特点和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护理知识掌握情况相对优于老年人心理特点的掌握情况。因此,一方面要加强继续教育工作,关注在职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并支持护士通过在职自修、函授或进修的方式学习老年心理护理知识和沟通技能,选派优秀护士脱产学习老年人心理护理,有计划地举办老年人心理护理讲座;另一方面要重视老年护理人才队伍建设。德国专门开设了老年护理教育,课程设置包括人文政治、社会-心理、医药及护理、工作方法及管理4个方面。日本也强调护理人员的专业性,各类老年护理人员均需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并取得相应资格[22]。为了让更多的老年患者能接受优质、全方位的护理,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水平和老年护理专长,能独立解决老年专科护理中疑难问题的老年专科护士迫在眉睫。

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现代护理观念也充分认识到心理护理能消除老年患者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帮助患者树立愉悦、积极的心态,增强老年患者机体的抗病能力,对于老年患者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老龄化的背景下,要运用最新的护理手段和措施来解决老年患者遇到的身心健康问题,充分发挥心理护理在老年患者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优质服务,造福广大老年患者。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2013.

[2]关锐,张磊,范艳艳,等.我国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质量研究必要性分析[J].护理学报,2009,16(3B):7-9.

[3]Tsai SJ,Yeh HL,Hong CJ,et al.Association of CHRNA4 polymor-phism with depression and loneliness in elderly males[J].GenesBrain Behav,2012,11(2):230-234.

[4]张文艳.老年人心理分析及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0):322-324.

[5]鞠法红.老年人常见问题的护理干预[J].中国民康医学,2012,24(3):364-365.

[6]Jacobsú,De Castro MS,Fuchs FD,et al.The influence of cognition,anxiety and psychiatric disorders over treatment adherence in uncontrolled hypertensive patients[J].PLoS One,2011,6(8):e22925.

[7]Cooper C,Katona C,Lyketsos K,et al.A systematic review of treatments for refractory depression in older people[J].Am J Psychiatry,2011,168(7):681-688.

[8]张乐溪.老年病人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J].中外医疗,2011,30(18):149.

[9]刘垠良.老年住院患者的心理需求调查[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500-501.

[10]李宝侠,李芳侠,张红梅,等.老年病人的心理行为特点及护理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9,8(11):141-142.

[11]李荣.46例老年病残患者实施个性化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8(2):190-191,194.

[12]刘一琴.76例老年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0,162.

[13]屈瑶哲,翟昌林.心理护理对居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干预[J].求医问药,2011,9(1):10-11.

[14]蒋艳芳.改善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生活质量的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8):161-162.

[15]李淑贞,李莉,李爱香.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及其创新性研究[J].护理研究,2011,18(25):102-103.

[16]李秀芳,赵凤春,崔丽平.老年病人的心理护理[J].全科护理,2010,8(1):153.

[17]李秀莲.医护心理学[M].太原:山西科学出版社,2009:153-154.

[18]Osvath P,Fekete S.Suicidal behavior in the elderly.Review of results at the Pecs Center of the WHO/EURO Multicenter Study on Suicide[J].Orv-Hetil,2001,142(22):1161-1164.

[19]张菊敏,牛陵俊,张晋华.护理干预对老年人成功老龄化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2,26(2):535-536.

[20]刘沛妤,郭毅飞,刘军静.中老年人学习活动对身心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19(2):194-196.

[21]周晓艳,周云辉,文安笑.临床护士老年护理知识认知情况分析及对策[J].护理学报,2010,17(10B):27-28.

[22]张蓉.国内外老年护理的研究及进展[J].当代护士,2010,10(中旬刊):11-13.

老年人心理特点及心理护理范文6

【关键词】脑血管;老年人;心理状况;心理干预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2012年1月至6月期间共收治老年患者991人,男510例,女481例,平均年龄72岁;入院诊断脑血栓700 例,缺血性脑血管病500例,脑梗塞病200例;生活完全自理者500例,部分自理者 120例,不能自理者80例;城市患者450例,农村患者50 例。

2 心理状态分析

2.1 孤独心理: 老年人住院后,由于条件限制,只能独自一人住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失去了与亲人的交往,与社会的沟通,家属来探视只是“蜻蜓点水”,由于中国的医疗体系使得医护人员也不能时时刻刻陪同在患者身边,老年人就更现孤独。

2.2 焦虑心理: 这是所有患病者特别是老年人的最常见的心理问题,患者往往对自己疾病不够了解,对愈后的担心,对各种疾病产生的疼痛以及面临死亡的恐惧心理,对各种治疗检查缺乏认知,对医疗费用支出的担心等一系列问题,都会使患者产生极度焦虑的心理。

2.3 猜忌心理: 老年人往往只相信自己或亲近的人,特别是对医护人员有一种抵触心理,且过分关心自己的健康,稍有不适即怀疑自己患病,对旁人的意见和建议不能正确接受。

2.4 自卑心理: 老年入丧失了劳动、自理能力,减少或无收入,社会及家庭地位下降,自觉不受人重视和尊敬,感觉自己成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而产生失落感和自卑心理。

2.5 消极心理: 因为丧偶、离异,子女外出工作,组建自己的小家庭,老年人会对生活无望,对任何事都没有兴趣,有“生不如死”的念头,往往会不配合治疗护理,怀有一种消极悲观的灰色心理。

2.6 病急乱投医心理: 现今社会有部分老年群体,退休后领取丰厚的养老金,甚至一些经济不宽裕的老年人,为了自身的健康,往往听信虚假广告,不惜“一掷千金”,给自己和家人造成了经济,生理,心理的创伤。

3 心理护理

3.1 基础护理 仔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注意病情变化。从生活护理开始,完善各项基础护理,尽量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培养患者发挥出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3.2 心理护理

3.2.1主动倾听:解除患者对护理人员的心理排斥感。对那些焦虑的患者,我们采取主动介绍医院环境,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征求患者的需求,帮助患者联系各项检查,使患者焦虑情绪放松,安心住院。对于产生抑郁症的患者,应根据患者的接受能力与之探讨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等,使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的知识。

3.2.2充满爱心:多与患者主动交流,尽量诱导患者倾诉出其内心的真实想法。对于那些因经济原因产生心理压力的患者,要跟他们讲明治疗的必要性,同时与其家属配合鼓励其积极治疗。总之,在心理护理方面,护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与患者建立融洽的医患关系,取得其信任,给予患者精神上的安慰,打消其焦虑心理,使其更好地配合医生的治疗。

3.2.3尊重患者:护理人员必须学会顺应老年病人的心理特点,尊重他们。对他们的称呼要有尊敬之意,谈话不要嫌麻烦,听他们说话时要专心,回答询问时要慢而清楚,语调平稳。在工作中不能用强行的管理制度去限制病人,而是尽量要与病人沟通,在病人自律的基础上进行适当限制。

3.3 对症护理

3.3.1对孤独心理的患者: 通过与老年人家属的沟通,建议他们尽力多抽出时间来陪同老年人,同时,护士要加强对老年人的巡视、观察、照顾,多与老年人聊天,唠唠家常,潜移默化的使老年人了解自己的病情,还可建议老年人多多与病友交流,同龄人,同病相连的人会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以排除自身的孤独。

3.3.2对焦虑心理的患者: 要用科学的知识,通俗的语言向老年人解释其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在进行各项检查及治疗前,要做好充分的解释说明工作。住院费用透明公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用药,避免患者产生“一病回到解放前”的忧虑。鼓励患者产生战胜疾病的信心。

3.3.3对猜忌心理的患者: 日常工作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态度和蔼可亲,言语温柔大方,对待患者以礼相待,一视同仁。把老年人当作自家的长辈亲人。关键是要精通业务,使老年人对我们放心、安心。努力缩短和他们之间的距离。

3.3.4对自卑心理的患者: 要关心老人、支持老人、鼓励老人,联合老人家属多关心照顾老人,不使老人产生被抛弃的心理。尊重重视老人,凡事都与老人商量,使老人参与其中,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3.3.5对消极心理的患者: 多鼓励老人与人沟通,接触社会,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组建新的家庭。多做宣教,使老人能够正确的面对死亡,使其了解死亡是人生的必经之路,无须畏惧,积极过好每一天。

3.3.6对病急乱投医心理的患者: 可以给老人通过读书看报、看新闻、真人真事讲解等方法,使老人多多了解骗局,防止他们上当受骗,要让他们树立正确的、科学的、客观的治疗观念。同时要对各种虚假广告给予坚决的打击。

综上所述,对待老年病人我们护理人员要付出更加多的耐心、细心、关心和爱心。随着护理模式从生理护理到心理护理的转变,要求我们积极转变思想,适应新时代的护理大潮。应以患者为中心,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加强患者生理和心理方面的护理。只有正确了解神经内科脑血管患者的生理及心理特点,熟练掌握护理技巧,才能更好地给患者提供合理、有效的护理,也才能更好地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参考文献:

[1] 浅谈现代老年人心理问题及护理 刘欣 南京市职业病防治院,江苏南京21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