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板结的定义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土壤板结的定义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1

“深、窄、密”栽培技术是以矮秆品种为突破口,以气吸式播种机与通用机为载体,结合“深”即深松、深施肥与分层施肥;“窄”即窄行;“密”即增加密度综合配套技术。还需要大机械,因小机械达不到一定的技术水平,是一项以器械式播种机为载体的技术。

2 我国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的发展

我国从50年代60年代采取70公分大垄,70年代末采取“早晚窄”栽培技术。即:早熟品种,晚播,窄行。此技术显示出了窄行密植的增产作用。80年代中后期,由于三垄栽培技术的推广,解决了肥的问题,同时对品种的结荚习性产生很大影响。但是三垄栽培技术对光的利用不太好。出现了缩垄增行技术,近两三年,此技术由于按照土壤平摊成度,搞了窄行密植技术。

3 “深、窄、密”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增产理论

大豆要获得高产,主要要解决好四个字,即“种、水、肥、光”。大豆“深、窄、密”栽培技术就是依据这一理论,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技术配套的栽培模式。

“种”即品种,要具有超高产潜力的品种,也要了解品种对高产所要表达的外界条件要求。

“水”即水分对大豆的供应。在旱作条件下(没有灌溉的条件下),靠二个方面来调节水分,一是土壤条件,如深松技术,增加土壤的库容;二是大豆根系对土壤中水分的吸收,例如大豆的早播技术。白浆土下雨后容易板结,一般采用的是25公分的单条播。

“肥”即根据大豆需肥与栽培的特点,确定施肥量、施肥比例与施肥方式与时间。在花荚期最好增施两面叶面肥。

“光”即对光能的利用。据测算,绿色植物的光能利用率可达12%。大豆亩产225公斤的光能利用率仅为0.85%,如果光能利用率提高到3%,那么大豆产量可达794公斤/亩。光的利用在栽培上,反映为群体的匀度。即缩小行距,扩大株距。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2

土壤是种养殖农产品主要的环境要素,其承担着产地环境中大约90%来自各方的污染物[1]。近年来,由于产地土壤环境受到污染而造成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逐渐增多,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研究[2]。土壤污染具有多源性、隐蔽性、累积性等特性,决定了它对生长在其中的农产品危害的复杂性、长期性、潜在性和突发性[3]。因此,研究产地土壤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特点以及污染现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对有效保护我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产地土壤环境污染的定义及分类

土壤污染的定义目前不统一,主要有3种不同观点。(1)“绝对性”定义,即部分学者认为由人类向土壤添加有害物质,土壤中该有害物质含量超过了土壤背景值,土壤就受到了污染。(2)“相对性”定义,即有学者以特定的参照数据来加以判断,如以土壤背景值加2倍标准值为临界值,如果超过临界值,则认为土壤已被污染。(3)“综合性”定义,即定义为不但要看含量的增加,还要看后果,即当加入土壤的污染物超过土壤的自净能力,或污染物在土壤中累积量超过土壤基准值,而给生态系统造成危害,此时才能被称为污染。由于第3种定义更具有实际意义,而被使用的最多。土壤污染主要可分为无机物污染(重金属、化肥、盐碱类),有机物污染(主要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如多环芳烃、多氯联苯以及难降解的农药等有机物质),生物污染(带有病菌的城市垃圾、厩肥等)以及放射性污染(锶和铯等在土壤中生存期长的放射性元素)等类型,污染物可单独对土壤的污染起作用,但多数是多种污染物共存的复合污染。产地土壤环境的污染物来源复杂,但主要来自工矿企业“三废”污染和污水灌溉两个方面。据统计,我国耕地污染退化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1/10,其中工业“三废”污染的耕地近1000万hm2,使用污水灌溉的耕地已达330多万hm2[4]。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也开始成为引起土壤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主要的产地土壤环境污染物

(一)重金属类物质

目前,国际上公认影响比较大、毒性较高的重金属类物质一般有5种,即汞、镉、铅、铬、砷。20世纪50-70年代,日本富士县的“骨痛病”就是由于镉污染而导致糙米中镉超标而引起的,患者数千人,其中数百人死亡,至今还有人不断提出和索赔。随着我国工业和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由于污水灌溉和工矿企业排污引起的产地土壤环境重金属污染问题也逐渐显现。如我国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研究发现辽宁省沈阳张士灌区的土壤重金属超标严重,污染面积达2500多hm2,造成农产品无法食用[5]。雷鸣等人对湖南工矿污染区的调查也显示,株洲和湘潭等地工矿污染地区的镉、砷和铅污染面积占当地耕地总面积的90%以上[6]。在各类农产品中,水稻和叶菜类蔬菜是最易富集重金属元素的农作物[7~8],因此,当土壤被环境中的重金属污染后,稻米和叶菜类蔬菜中重金属残留问题值得关注。重金属污染普遍具有以下共同点:(1)污染面积逐渐扩大。由于重金属类物质与污染排放密不可分,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重工业的地域性转移,重金属元素威胁的范围逐渐加大。(2)污染治理耗时较长。土壤中的重金属很难靠稀释作用和自净化作用来消除,即使通过生物修复等手段,某些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也可能要100~200年时间才能够恢复。(3)累积性和不可逆性。土壤中的重金属会被农作物吸收,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和改变存在形态,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比如,汞被生物体甲基化后形成甲基汞,其具有神经毒性的环境污染物,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可造成语言和记忆能力障碍等严重问题。人体长期摄入重金属,会蓄积于内脏和骨骼中,引起多种疾病。如在人体内,镉的半衰期长达7~30年,可蓄积50年之久,能对多种器官和组织造成损害[9]。如此长的半衰期,对人体来说甚至是不可逆的,一旦进入体内就难以排出。

(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

POPs是指一类具有长期残留性、生物蓄积性、半挥发性和高毒性,能够在大气环境中长距离迁移并能沉积回地球,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质。目前,我国污染较为严重的POPs物质主要有:(1)多环芳烃(PAHs)。我国已有学者开展了对京津及附近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及东南沿海等区域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的PAHs主要来源于燃烧源(包括工业燃煤、汽车尾气排放等)。对北京郊区土壤中16种PAHs的研究表明,土壤中16种PAHs的平均浓度为1350μg/kg,其含量范围在16~3880μg/kg之间[10]。(2)有机氯农药(OCPs)。OCPs具有高效的杀虫力,1950-1970年被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但是由于OCPs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其难以被化学降解和生物降解,在土壤中半衰期可达几年甚至十几年。由于OCPs严重对环境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国家开始禁止或限制使用OCPs。据统计,我国多年来累计施用滴滴涕40多万t,六六六等OCPs19万余t,虽然OCPs目前已被禁止使用,但是由于降解缓慢,其对土壤的污染仍不容小视[11~12]。(3)二英(Dioxin)。二英是一类物质的简称,包括210多种化合物。焚烧垃圾和塑料制品,以及有机物和氯的热处理过程,都会释放二英类物质。它们通过大气干湿沉降、污水污泥农用以及废弃物堆放等多种途径进入土壤环境[13]。我国有学者对一些地区土壤中二英含量的调查显示,部分省份土壤存在二英污染问题,其中钢铁厂和垃圾焚烧厂周围土壤污染尤为明显[14~16]。(4)多氯联苯(PCBs)。PCBs不但具有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高毒、难降解的共同特点,同时还是内分泌干扰物,对人类健康和环境具有严重危害。目前,在工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已发现有较高浓度的PCBs。在不发达国家和地区、人迹罕至的海洋、大气、水、土壤中也发现了PCBs。我国从1965年开始生产PCBs,到20世纪80年代初停产,共生产上万t,多年的使用造成一些地区环境污染严重[17],已经在局部地区酿出了严重污染事件。POPs污染的主要特点:(1)高毒性。主要表现为它的“三致性”,即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它还具有遗传毒性,能造成人体内分泌系统紊乱,使生殖和免疫系统受到破坏,并诱发癌症和神经性疾病。(2)持久性。POPs类有机污染物结构稳定,在自然条件下很难被降解。研究表明,即使是很多年前使用过,在许多地方依然能够发现它们的残留物,POPs分子结构中化学键具有相对较高的键能,可以抵御光解、化学和生物降解。一旦它们释放进入环境,将有可能在环境中持久存在。(3)生物蓄积性。POPs类有机污染物分子结构中通常含有卤素原子,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征,因而能够在脂肪组织中发生生物蓄积,从而导致从周围介质迁移、富集到生物体内,并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达到中毒浓度。(4)迁移性。POPs具有半挥发性,能够从水体或土壤中以蒸汽形式进入大气环境或被大气颗粒物吸附,通过大气环流远距离迁移。在较冷或高海拔地方会重新沉降到地面上。而后在温度升高时,它们会再次挥发进入大气,进行迁移。如今在地球两极以及珠穆朗玛峰地区都已监测到POPs物质的存在。

(三)农业面源污染物质

农业面源污染主要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滥施化肥、农药和农用地膜所致。(1)化肥。自从1843年人类开始生产化肥以来,化肥的使用已有165年的历史,随着农业的发展,全球化肥施用量将不断增加。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化肥施用量逐年增长。农业部数据显示,目前使用量约稳定在5460万t(折纯量),平均施用量达500kg/hm2以上,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kg/hm2的安全上限。由于化肥主要来源于矿物,其中含有大量的重金属类物质,比如用作磷肥的矿石中通常含有一定量的镉元素,过量施用必然会造成间接污染。(2)农药。虽然有机氯等高残留农药目前已被禁止,但其他农药使用问题也非常突出。据统计,2006年我国农药年产量约130万t,使用面积约2.8亿hm2,只有约20%能被作物吸收利用,大部分进入了水体、土壤及农产品中[18~19]。除有效成分外,农药中的助剂等其他成分也会长期残留于产地土壤环境中,形成持续污染。(3)农用地膜。由于设施农业的普及,地膜污染也在加剧,近20年来,我国的地膜用量和覆盖面积已居世界首位,2010年地膜覆盖面积约为1.8×1011m2,年用量约为130万t,年均约有50万t农膜残留于土壤中,残膜率达40%。而且在全部农膜市场中,高档农膜仅占2%,中低档农膜高达98%[20]。残留土壤中的劣质地膜不但破坏土壤结构,减低土壤肥力,还会在分解过程中析出铅、锡等有毒物质,影响作物安全。面源污染的主要特点:(1)影响面积大。与重金属污染等集中于工矿企业周边不同,面源污染物质影响面积非常大[21]。据统计,我国化肥利用率不到4成,在施用过程中,大量肥料未被有效利用并流失,这在我国几乎所有耕地中都会产生。(2)直接危害小。大多数面源污染物主要影响水体环境,对产地土壤环境的直接危害较小,其危害主要表现在间接方面,即长期过量使用化肥会出现土壤孔隙堵塞、板结甚至酸化,降低微生物活性,从而降低农作物产量,同时能活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3)污染控制难。农业面源污染的污染源并不具体,同时在给定的区域内它们的排放是相互交叉的,加之不同的地理、气象、水文条件对污染物的迁移转化影响很大,因此很难具体监测单个污染源的排放并加以控制。

三、我国产地土壤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污染源头控制不到位

由于我国部分企业环保意识不强,污染控制技术不达标,工业“三废”和污水灌溉造成的产地土壤环境污染并未禁绝,污染事故仍时有发生。同时,由于我国环境管理体系主要建立在城市和重要点源污染防治上,对面源污染重视不够,导致农村环境治理体系的发展严重滞后。加之农业投入品使用方式粗放,缺乏科学引导,特别容易导致农业面源污染,使目前畜禽养殖业和矿物肥料大量施用造成的产地土壤环境污染问题逐步显现。

(二)污染底数不清楚

目前我国产地土壤环境污染途径多,原因复杂,由土壤污染引发的农产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群众健康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而现在已开展的污染监测工作覆盖范围较窄,对产地土壤污染的范围、程度甚至污染物种类缺乏整体的掌握,导致防治缺乏针对性。

(三)污染治理缺乏有效手段

产地土壤环境污染治理的难度较大,其主要原因在于土壤本身的结构复杂,且各地土壤背景情况各不相同,对污染物的结合情况多变,加之复合污染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快速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难以实现。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多种多样[22],包括物理方法,如客土法、热处理法等,缺点在于费用昂贵,难以用于大规模污染土壤的改良。化学方法,如化学固定或化学淋洗等,但前者只能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后者又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修复方法,其中植物修复以运行成本低,回收和处理富集重金属的植物较为容易,成为了近年来发展的热点,但该方法的主要问题在于超积累植物较难获得,同时植物对重金属一季累积的绝对量并不可观。

四、产地土壤环境污染的防治对策建议

(一)杜绝污染源头

消除工业“三废”对产地的污染排放,严格污灌管理。加大环保监管和执法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制定的污染排放标准,杜绝超标排放现象。特别注重产地环境的保护工作,设立定位监测点,健全农业环境监测网络。同时,严格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应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的重视程度,加强农业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完善农村环境管理机构。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水肥一体化等农业技术,鼓励使用农家肥或其他有机肥料,提高化肥利用率,从源头上减少化肥流失造成的面源污染。

(二)做好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治理规划和分级工作

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污染往往呈现时空变异性,同时由于污染物种类繁多,潜在的相互作用等因素,难以简单界定。因此,应积极开展农产品产地土壤环境的小比例尺详细普查数据,摸清污染原因、污染种类和范围程度,做好治理的规划计划。同时,健全产地土壤环境标准,组织开展污染等级划分工作,对未污染的土壤,要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对轻度污染的土壤,应抓紧修复治理或种植替代作物;对有毒有害物质超标严重的土壤,应坚决设立禁止生产区,或科学调整种植其他非食用农作物。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免耕;水土保持;减工增效;适用性

中图分类号:S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1(b)-0000-00

农业生产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上劳动投入多、强度大,生产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为了增产创收,农民不得不扩大复种指数,提高作业频率,并增加化肥、农药及除草剂等化工产品的施用量。频繁的耕作一方面由于生产投入增加而增加了农民的负担,另一方面土壤结构容易遭到破坏,从而降低耕田地力。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加大了由地表径流而带来的环境污染的风险,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而作物免耕可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一条较好的出路[1]。该技术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生态安全为目的,是集保护性耕作与轻简型栽培于一体的一项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能有效减少用工,降低劳动强度,提高作物综合生产能力,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对偏远山区及交通不发达地区如湖南湘西而言,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1. 免耕栽培的定义及发展概况

免耕又称零耕,是指作物播前不用犁耙整地,直接在茬地上播种,播后作物生育期内不使用农具进行土壤管理的耕作方法[2]。它由四项关键技术组成,即免耕播种技术、秸秆残茬处理技术、杂草控制技术和深松耕技术[3]。

作物免耕栽培最早起源于美国,并于20 世纪50 年代开始在我国兴起。经过不断的摸索示范,免耕技术基本趋于成熟,各地为适应农业新形势发展需求,积极在水稻、小麦、油菜等经济作物上大面积推广应用,免耕栽培技术取得蓬勃发展。经过数十年的探索实践,当前我国已形成了十多种典型的免耕栽培模式,栽培模式和种植方式的丰富程度走在世界前列[4]。

2.免耕栽培的优势及实例

多项研究表明,作物免耕技术只要运用到位,其优势明显,存在较多的应用实例,国内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水土保持

免耕土壤表面覆盖着残株,可有效降低雨水的冲刷作用,因而可以降低土粒分散、表土板结、减少地表径流。另外免耕覆盖能保持地表湿润,可以保持较高的土壤入渗能力,有效地减小土壤水分蒸发。有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方式相比,免耕栽培普遍可增加土壤水2% ~ 8%,且以2cm 厚覆盖层效果最佳[5]。但值得注意的是,只有长期实施免耕且覆盖达到一定程度时,免耕的增水效果才比较明显。

水田自然免耕能增加田间蓄水量,充分发挥土壤大水库作用;能大量储蓄利用天然降水,避免水分流失,改善和保持良好的土壤结构,最终达到抗旱减灌和水土保持的目的[6]。

2.2 稳定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地力

作物的生长发育主要依靠根部吸收水分和养分,而良好的土壤肥力是作物根系吸收和利用的前提。土壤结构的恢复和保持,有利于维持土壤孔隙的连续性,加速水、肥、气、热在土壤中的移动交换,达到提高土壤肥力的效果。研究认为,免耕发挥了土壤的自调作用,有利于提高土壤养分的组合优化度,能改善作物生长限制因子[7-9]。而且农田长期施行免耕栽培,土壤有机质基本处于稳定状态,土壤有效养分增加,但免耕土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富集,土壤容重显著高于常规耕作[10-13],有效氮、有效磷、有效钾和有机质含量均分别高于常耕土壤。

2.3 促进作物生长,提高产质量

水田自然免耕,水稻分蘖快,根系发达,有效穗高,稻米品质好,产量高。而且,免耕还能减轻常见病虫害的发病率,提高作物品质。免耕稻田能充分发挥稻田生产潜力,增加复种指数,提高产量和产值。肖剑英[14]等的研究分析认为免耕垄作水稻的农艺性状改善明显,考种产量比水旱轮作高20%,千粒重高7%,秆重、有效穗也比水旱轮作高。而且,杂草密度免耕垄作比水旱轮作低10%,比传统平作低67%,能减少杂草生长,。

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后,水稻根系数量、白根率、根系活力比常规平作和水旱轮作高,可有效增强抗旱能力,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而且干旱越重的年份,其增产幅度越大。李杰林[15]研究指出,在只耕不翻的少耕田撒播水稻比翻耕撒播的增产5.1%~ 14.7%,比移栽稻增产4.96% ~15. 3%。

2.4 减工增效

免耕摆脱了物理和机械作用,依靠生物包括作物根系、土壤微生物、动物等的活动调节土壤的三相比,能同时满足作物对水、热、气、肥的要求[16]。稻草全程覆盖具有调节温度和湿度的作用,改善了小环境,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虫草害的发生,可有效减少农药和除草剂的施用量。既达到安全、卫生、无公害的目的,又降低了生产成本[17]。周易天[18]等通过麦茬免耕直播种稻研究表明,免耕直播稻平均单产每公顷比对照高约2.11个百分点,而用工相对减少9.11%,按当时的工价和粮价计算,免耕直播每公顷可增收1115.1元,从产量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验证了麦茬免耕直播种稻的可行性。

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只要运用到位,则增产增效的效果明显。与传统耕作栽培方式相比,免耕栽培每公顷至少节本增效750~1 500 元。免耕稻草覆盖种植马铃薯可以大大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降低劳动成本。在有些作物如稻草覆盖免耕栽培马铃薯每公顷增收可达3000~4500 元[19]。

3.免耕栽的适应性及劣势

3.1 适用条件

综上所述,作物免耕栽培具有诸多方面的优越性,但同样具有一定的适用性,与当地的气候特点、耕作方式、土壤类型、结构及其肥力有关,不可盲目滥用。研究表明,免耕特别适合风沙干旱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丘陵地带以及抢农时的多熟区,而在粘土或有机质含量低的沙土上则效果不够理想[20]。此外,免耕栽培的效果也因作物的种类、前作、地形等条件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甚至存在作物减产、品质下降的可能。因此,该技术在推广应用时需因地制宜,通盘考虑,以达到免耕减工降本、提质增效的目的。

3. 1 降低表层土壤温度

研究认为[21]认为影响土壤温度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秸秆的覆盖作用削弱太阳辐射热;另一方面秸秆覆盖后土壤水分损失少,土壤水分含量高,土壤的传热性大,因此流向下层的热量多,而用于温暖苗床的热量相对减少;三是湿土的热容量大于干土,因此同等条件下免耕栽培土壤升温幅度相对较小。影响免耕在温带地区推广,但对热带地区和夏季作物则是它的优点。为了解决免耕引起土温低的问题,在技术和措施上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早春移栽和重新分配秸秆使播种区接受更多的太阳辐射,提高土湿,以利于出苗等。

3. 2 降低土壤酸pH 值

大量研究表明,免耕3至5年导致土壤表层酸化,尤其是30cm土层内土壤pH值降低最为明显,显著低于对照,严重时甚至影响作物正常生长[22]。土壤酸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有机质分解产物有机酸的淋洗作用;二是大量生理酸性化肥的使用。并且随着免耕年份的增加,免耕土壤的pH值明显低于对照,使得土壤有效养分如交换性Ca含量下降,而交换性Ai、Mn含量增加,进而影响作物产量[23]。不过这在盐渍土地区则是免耕的优势,即适当的进行免耕栽培覆盖,可降低盐碱地区土壤pH值。

3. 3 杂草及地下害虫防治问题

免耕条件下由于除草时秸秆覆盖难于耕作,杂草就成为一大问题,是推广应用免耕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而地下害虫的增加是秸秆覆盖的又一不利因素,据彭祖厚[24]研究表明,在未采取防治措施的条件下,免耕栽培下的土壤害虫比深耕、浅耕分别高19.08和23.34个百分点,影响作物出苗率,而且地下害虫有随着免耕年限的增加而逐渐增加的趋势[25],因此如何安全高效的防治地下害虫是推广免耕亟待考量的问题。

3. 4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

由于免耕条件下增加了病虫草害的可能,这就使得生产上除草剂和农药的施用量也相应增加,从而使得土壤农残高于对照,增加了土壤污染,影响生物安全性。另一方面,由于免耕增加了土壤渗透性,土壤下渗流污染物也相应增加,特别是进入地下水的消态氮量明显高于对照,增加了地下水的污染。

4.应用瓶颈

4.1 观念难转变,知识更新慢

免耕栽培要求一整套不同于传统栽培的技术,这就使得多年来已习惯和掌握了传统翻耕技术的农民面临许多困难。同时,研究者也存在改变研究和教学内容的问题,知识体系更新相对较慢。

4.2 配套农机未成体系

免耕栽培技术虽然具有较好的经济实用性,但适用的技术需要与之相配套的设备来完成,针对当前对免耕栽培灌溉复杂、除草难的问题,现有的农机设备还无法很好的应对。如适用于一年一熟区的免耕播种机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完善,应用于解决实施保护性耕作后农牧交错区和灌溉区杂草严重等问题的机械除草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晚,取得的成果也相对较少[26],难以满足技术需求。

4.3 技术研究相对滞后

虽然当前我国免耕技术较为成熟,也得到了大面积的推广应用,但如小杂粮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免耕条件下的病虫草害防治技术研究还相对欠缺,尚待完善改进[27]。免耕下的灌溉虽然免耕可保持土壤水分,但为了作物的高产必须适时灌溉,但由于表层秸秆的覆盖,常规的灌溉方式很难应用,这一问题也是限制免耕推广的一大因素。

4.4 作物减产

高产、优质、高效是农业生产的不懈追求,而作物实行免耕后,增加了由于土壤表层地温低、草害严重等问题带来减产的可能,从而抑制免耕栽培广泛推广的进程。

5.结论及讨论

综上可知,作物免耕栽培具有保持水土、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减工降本及增产增收等优势,但其负面效应也不容忽视。因此,在实际生产中要积极宣传引导,并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耕地、耕作时间及建立与之相关的免耕栽培配套体系。一是加强政府扶持力度,加大投入,同时加强宣传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二是确立作物免耕栽培的时间,避免免耕降低土温带来的不利影响,并通过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措施来解决覆盖灌溉难的问题;三是确定适宜的土壤类型,应当选取土壤质地疏松、结构及土壤通气状况良好的壤砂土和砂壤土,防止作物根系的生长受抑制而减产;四是测定土壤肥力,通过测土配方的形式,选取土壤肥力较协调且pH偏高的田土实行免耕操作,减少土壤进一步酸化的可能;五是确立最佳的连续免耕年份,虽然长期免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质增效,但由于长期免耕而导致作物减产的报道也较多,因而需确定适应的免耕年份,保障作物持续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 王法宏,冯波,王旭清.国内外免耕技术应用概况[J].山东农业科学,2003,6(11):49-53.

[2] 陈军胜,范丽娟,呼格・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J].中国农学通报,2005,5,21(5):184-189.

[3] 王延好,张肇鲲.保护性耕作在加拿大[J].农机市场,2005,19(3):32-33.

[4] 刘芳,雷海霞,王英,等.我国免耕技术的发展及应用[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557-2562.

[5] 彭文英.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土壤通报,2007,38(2):379-383.

[6] 骆文光.免耕垄作覆盖技术的水土保持及经济效益分析[J].水土保持通报,1994,14(3):35- 38.

[7] 高明,张磊,魏朝富,等.稻田长期垄作免耕对水稻产量及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J].植物影响与肥料学报,2004,10(4):343-348.

[8] 陈冬林,屠乃美,关广晟,等.水稻免耕栽培技术的研究及应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0,32(5):567-573.

[9] 吴建富,潘晓华,石庆华.免耕抛栽对水稻产量及其库源特性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9,35(1):162-172.

[10] 黄丽芬,等.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与土壤肥力的影响[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 11:48-52.

[11] 张树梅,薛宗让.旱地玉米免耕系统土壤养分研究) 土壤有机质、酶及氮变化[J]. 华北农学报,1998,13(2):42-47.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4

摘要:目前南宁市园林绿色垃圾的回收处理利用率较低,不能满足建设生态南宁的要求。简要介绍南宁市园林绿色垃圾的处理现状,综述园林废弃物利用的形式与优势,结合实际找出适合南宁市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的思路,实现园林经济建设走节约化道路。

关键词: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

园林绿化养护过程中,都会产生园林废弃物,园林绿色废弃物主要是指园林植物自然凋落或人工修剪所产生的植物残体,主要包括树叶、草屑、乔灌木剪枝等。其主要成分为木质纤维素,可以用作植物覆盖、绿化堆肥、景观营造等[1]。随着南宁市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园林绿色废弃物的产量日益增长,如果处理不当,势必造成城市大气、水体和土壤的污染,严重影响城市的景观,造成人居环境质量的下降和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难度。

但至今,笔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发现,南宁市的绿色废弃物回收利用率较低,大多采取填埋、堆放、焚烧等传统处理方式,无法实现对其的回收再生再利用。作者通过对南宁市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现状进行分析,综述园林废弃物利用的形式与优势,以期使城市的园林建设走节约化道路。

一、南宁市园林废弃物处理现状

南宁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首府,地理位置优越,处于中国华南、西南和东南亚经济圈的结合部,是环北部湾沿岸重要经济中心,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中国绿城”是南宁的又一张名片,素来被形容为“半城绿树半城楼”,其绿荫如盖、繁花似锦,是一个非常适合人居住的城市。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南宁市建成区绿地总面积达到了7105公顷。随着绿化面积的扩大,植物自然凋落的枝叶和绿化养护过程中产生的剪枝、间伐材、草屑等园林有机废物的数量也相应增加。目前,南宁市的园林绿色废弃物主要被集中堆放在垃圾场,并进行集中填埋,部分采用焚烧的方式处理,占用了大量的土地空间和污染了大气环境。只有少数几个公园用以堆肥,但规模较小。

目前,国内外对园林绿色废弃物处理主要有四种形式,即堆肥处理、生物质能源化利用、食用菌培养基生产和木塑利用等。

二、园林绿色废弃物的处理形式

1、堆肥处理

所谓堆肥,是指在人工控制下,在一定的水分、C/N比和通风条件下通过微生物有氧发酵作用,将废弃有机物转变为肥料的过程。通过堆肥化过程,有机物由不稳定状态转变为稳定的腐殖质物质,堆肥产品可以安全处理和保存,是一种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和有机肥料[2]。

传统有机废弃物堆肥历史悠久,而现代的堆肥技术发展于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称为印多尔法(Indore)堆肥法[3],以在堆肥方法上出现了堆体、翻堆和发酵有效控制为标志。90年代后,各国堆肥处理呈上升的发展趋势,堆肥的发酵工艺、技术和设备日趋完善,机械化程度提高,进入了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阶段,逐渐成为可降解有机物的再生利用、垃圾减量和垃圾资源化的最佳途径。经过堆肥技术处理生成的产品包括育苗基质、生物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等,可以广泛用于园林植物种植、养护、屋顶绿化、育苗等方面。绿化废弃物堆肥,就是指将绿地中产生的树枝、落叶、草末等废弃物经过一定的处理和混合配比,在适合的条件下经过有氧发酵,形成有机肥料和土壤改良剂的过程,达到无害化(无杂草、寄生虫等)、减量化、资源利用的目的。

2、生物质能源化利用

发展生物质能源,主要是通过工业化利用途径,将富含油脂、木质纤维及非食物类果实淀粉的林木生物质材料转化为多种形式的能源产品和生物基产品,包括液体生物柴油和燃料乙醇、固体成型燃料、气体燃料、直燃发电以及生物塑料等[4]。生物质能源发展是目前世界各国关注的热点,其中包括生物质固体、液体气体等燃料技术的研发和利用。在生物质液体燃料方面以巴西发展最具代表性。在我国利用农林剩余物等进行生物质燃料方面的应用也逐渐兴起,在河南、北京等地都已经有相关的企业进行此方面产品的开发和推广。

3、食用菌培养基生产利用

食用菌培养基生产起初是以硬杂木大块废木为基础,加以养料等进行食用菌培养。随着对林木资源管理的加强和利用的集约化,此种方式已经逐渐退出,取而代之的是以园林绿化废弃物(木屑、杂草等)以及农业剩余物(棉籽壳等)为主料的食用菌培养基。随着食用菌市场需求的增加,食用菌培养基生产是一种具有较高附加值的废弃物利用方式,尤其是对于农民来讲,低成本,容易学习其技术操作要求,是农业生产之余另外一种增加收入的方式。而且食用菌培养基使用全部出菌后的废料含有大量的营养元素可以用做堆肥的原料,是生产花木有机肥、育苗基质以及屋顶绿化植物养料的重要原料,利用价值很高。

4、木塑利用技术

木塑复合材料,简称木塑(Wood-plastic composites,WPC),在美国材料试验协会标准(ASTM)中给出的定义是“一种主要以木材或者纤维素为基础材料与塑料(也可以是多种塑料)制成的复合材料”。

木塑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好,能够克服木材耐用性差、易潮、易腐、易蛀等缺点,又避免了单纯塑料材质的不足之处,是一种适应性较强的复合材料。木塑复合材料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凡是以木材或木质材料为主材料的应用领域都可用木塑复合材料来取代,包括回廊板、窗户和门板、建筑用混凝土水泥模板、园林建筑、汽车制造等。由于该产品具有产品可塑化、原料资源化、成本经济化及回收再生化的特点,因此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但是当前木塑材料的防火性能研究还存欠缺,有待加强并规范化[5]。

园林绿色废弃物的这四种处理方式各有优点,而从园林经济建设角度考虑,笔者倾向于采取堆肥处理的措施,反哺于园林绿化建设。

三、园林绿色废弃物堆肥处理的可行性与优势

1、土壤改良的要求

作为广西的首府,南宁的绿化发展速度较快,但与国内外景致优美的城市绿化相比还是有差距。主要表现在植物品种较少,植物长势差,特别是道路绿化隔离带的植物长势较弱,一些观叶植物存在着偏色等问题,这既与生态设计的理念有关,也与当地土壤条件有关。

市区绿化用地,土壤普遍存在pH偏高、板结、通透性差、土壤湿度过低等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一些不合格的化学污染土、建筑垃圾土或没有活性的深层土被用于绿地。且受经济的约束,土壤改良的不到位,也进一步造成了土壤质地的恶化。其次受养护水平的制约。这是由于养护经费的限制和养护单位为经济利益所趋,不愿对绿化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而作为垃圾被运走,这样固然保持了清洁,但破坏了园林种植土壤的生态循环,使其养分收支不平衡,土壤肥力逐年下降,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园林绿色有机废弃物具有丰富的养分,它在土壤中的循环利用能提高土壤的质量。在这个领域,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做出了很好的典范。美国等园艺发达国家,城市绿化已经走出了利用自然土壤的传统年代,转而利用枯枝落叶等绿色废弃物生产的堆肥(compost)、基质(media)来替代自然土壤,这些废弃物改善了自然土壤存在的板结、有机质含量低、通气性差和透水性不良的缺点,更为关键的是这些废弃物的利用改善了土壤的植物生长、污染物净化和雨水渗透能力等生态功能[6]。多年的试验证明,城市园林绿色有机废弃物能有效地改善城市绿地的土壤质量,提升城市绿地的景观效果。

2、苗木生产的需求

目前花卉、苗木的集约化程度越来越高,使用基质的量也越来越大,所用的基质主要是泥炭。泥炭作为一种不可再生自然资源,有很强的稀缺性,而可供商业化开发利用的部分则更为稀缺。泥炭开发必然造成泥炭地环境的破坏,过度开发将导致自然资源的迅速耗损。正确的途径只有选择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做法,合理开发泥炭地和研究泥炭替代品。对园林有机废弃物进行堆肥处理,使其在园林生态系统内得到合理和重复的利用,可以取代泥炭成为良好的绿化基质,把园林绿化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并且南宁市周边现在存在大量的苗圃,苗木生产过程中对堆肥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

3、处理方便

南宁市绿化工程管理处分片区管辖南宁市绝大部分道路绿化养护,每一个养护管理所都有自己的运输车辆,并且该单位在快速环道旁建立了一座了绿色废弃物处理厂;而各个公园都有自己的场地,对绿色废弃物的运输处理更是方便。所生产的土壤改良剂、高效营养基质、生物有机肥不仅能满足自己的园林养护需求,还可以销往各个苗木生产基地。

四、结语

随着南宁市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可堆放绿色废弃物的空地逐年减少,绿化废弃物堆肥是减少城市固体废弃物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园林废弃物堆肥处理仍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缺乏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的支撑,堆肥处理尚未享受在法规、政策上的优惠和补贴,科研经费缺乏;其次堆肥处理尚未建立相关的行业标准,产品的质量有待加强;此外堆肥处理的相关技术尚未成熟,有的环节有保密性,不能达到技术共享。因而极大制约了堆肥技术在南宁市的推广使用。

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园林绿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问题,需要各级部门高度重视和关注,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系列标准,有必要制定具体和详尽的政策,同时建立有效的实施主体。同时提供专项资金和场地建立堆肥厂,减少城市园林绿化废弃物的产生,促使其循环再利用。另外鼓励和资助各科研单位对城市有机废弃物堆肥处理方法、处理技术和处理设备的研究、创新与推广应用,增加科技投入,通过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科研、设计、产品开发等方面的结合,培育并逐步形成技术产品市场,推动城市有机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的深入发展。那么南宁市绿化废弃物堆肥处理将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这也是创建节约型园林的一个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余洪文. 杭州市下沙城市园林废弃物的利用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1年 第2期

[2]周肖红. 绿化废弃物堆肥处理模式和技术环节的探讨[J]《中国园林》2004年 第4期

[3]席北斗,魏自民,刘鸿亮等.《有机固体废弃物管理与资源化技术》[M]国防工业出版社

[4]韩璞,李大中,刘晓伟.生物质气化发电燃气焦油脱除方法的探讨.可再生能源,2008,26(l):41.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5

[关键字] 城市环境 地球 化学研究 现状 问题

[中图分类号] P59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2-184-1

现代化的发展,生产力在不断的进步,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进程也是与时俱进,一天比一天发展迅猛,人类对这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加强,人类过度的利用与改造自然界,对于生态环境方面来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失衡,更是一种生态结构的紊乱,让能量转化以及物质循环的相关功能被一定程度上的破坏以及改变,虽然扩大了人类生活的空间,也改善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可是,这样却在环境身上重创伤痕,城市化就是收到人类这种种活动的普遍影响,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城市地球化学问题,针对现状之中的问题,我们应该进行具体情况的具体分析。

1 城市化环境地球化学的相关链接

(1)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这一层面,首先要了解它具体指的是什么,它和什么又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对于城市化环境化学来说,其实就是指环境地球化学之中比较重要次级的学科,关于这方面可以借鉴于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相关定义,可以把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学进行初步的定义,也就是一个宏观的定义,城市环境之中的化学作用、化学组成、化学演化和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系的转换的学科,在学科方面的相关特点来看,城市环境的地球化学其实是应用了地球化学的原理以及方法研究城市在生态方面的问题,主要研究了城市之中的沉积物、地下水、土壤、生物、尘埃、地表水以及空气等一系列介质之中的化学元素,以及他们同位素上的演化、分布和环境作用,又或者是健康等一系列效应,重点就是为了解决城市环境化学之中的相关问题,以及因为环境质量上的不利带来的生态失衡问题和人类健康等效应。

(2)对于城市环境化学来说,它所研究的对象主要都是传统的工业城市或者是典型的矿业城市,亦或者是国际化这种大都市,而且它重点研究的城市是不同功能区和道路两侧的相关污染等差异性特点,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研究介质这一层面上,一般有城市的土壤、城市的水、城市的空气、城市的生物以及城市的尘埃等等,城市环境地球化学在侧重点方面更加偏向于污染物方面的来源问题,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为的,以及这些污染物在转移、来源、再分布等地球化学方面的条件,或者是地球化学上的条件以及机理和示踪等,城市在环境之中污染物上,和循环规律方面的化学性质,城市污染在环境这之中又有着地质学之中的相关背景,城市地球这种化学系统在调控和生态环境方面的具体筹划等等。

2 关于城市环境地球化学之中热点研究的话题

(1)城市环境的系统,具有高度上的复杂性,对于当前在环境这个研究领域,一切都没有完全控制的前提下,进行相关的城市生态环境这个作用之中的一系列过程,环境地球的环境系统之中,化学物质在分布、各个化学要素、行为等相关问题,以及信息方面的互相转化,对于不同尺度环境上的问题,环境地球的化学这一重要性以及高质量这种环境地球化学图方面的急需性等,都引起了人们强烈的注视,关于微量元素以及动植物病发概率上的关系,这种种的一切都是它相关的基础,在土地资源方面的一系列管理同样需要哪些潜在的有害化学物质,比如说放射性的和元素在分布上的信息,或者是自然环境在化学之中的一系列组织信息等;

关于城市在污染方面与城市化学环境的研究之中,人为的这种污染一般是工业或者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人类在生理活动方面的释放,化学之中的相关元素,有来自人类的,一种是人类在活动引起环境上的改变,最后导致了元素释放深入到环境之中,在人类农业生产过程之中,施用农药化肥等,不仅破坏环境,也造成了土壤的板结,改变了土壤之中物理化学的状态,最后在土壤之中有害元素增强,让土壤有害元素同样被释放到了环境之中,另一种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的废弃物排放上,当进入了环境之中,比如说工业之中的三废,以及生活用水和生活垃圾等,这些城市之中的有毒金属在管理上是主要针对的要点。

(2)对于城市化地球和环境在污染方面的研究,也应该着重认清现状中的问题,那些有害的污染物,在污染源方面,具有一系列化学元素,都是有害的,这些是必须要深层次处理的,关注这些对象,结合元素的周期表,进行适当合理的借鉴,进而找出这之中的不足和弊端,元素周期表之中的生物必须以及它有毒的一系列化学元素。

(3)在城市之中还存有一种城市炸弹,那就是工业发展的同时,因为人口急剧增加,增加的同时,人类的活动也就像自然界之中排放了许多的化学物质,加之不断进行自然界以及环境方面的破坏,自然环境在化学方面的一系列平衡全部被打乱,这对于环境机制方面更是加剧了它的恶化,比如说土壤方面的沉积,以及垃圾物再分解方面的速率等,知识很多天然存在的一系列化学物质都被释放到了这个环境生态之中,而储存于环境之中的那些介质,因为环境条件正在逐渐的改变着,最后又引发了一系列的灾害效应,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化学定时炸弹之说,城市,是人们居住以及发展的地区,潜在于环境之中的灾害不同程度上的都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对于人类的发展方面更是难以预见的问题,这样的现状应该足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很多时候的不在意就加重了环境中的负担,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生活垃圾,也有海洋污染,很多工厂污染,等等一系列污染,不一不恶化着城市环境地球化学这一领域,为了以后更好的发展,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现状,加紧研究才可以。

3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极为重要,环境问题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全球的性质,城市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问题应该引起所有人的关注在进行关注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加强每个人这方面的素质修养,不要认为这是政府的事情,应该懂得人人尽力,人人有责,关于城市化学和环境方面的一系列污染以及生态之中存在的风险,足够我们引起环境的警铃,对于城市化环境化学进行头筹规划,合理布局,是每一个国家应该做的,更是每一个人应该实施的,为了以后能顾有一个更加和谐的生活,唯有加强这方面的管理力度以及提高人们的素质,才能更好的落实它的相关措施,针对问题与现状之中的不足,在优化缓解的同时,要懂得治标不治本,也要知道杯水车薪不如釜底抽薪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朱立新; 马生明; 王之峰;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新进展[J].物探与化探, 2004年02期.

[2] 滕彦国; 倪师军; 林学钰; 王金生; 城市环境地球化学研究综述[J].地质论评, 2005年01期.

[3] 王焰新;环境地球化学研究进展评述--第四届国际环境地球化学学术讨论会简要回顾[J].地质科技情报, 1997年04期.

土壤板结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新课程;自主;合作;探究;盐类水解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32-143-0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盐类水解的实质,学会分析盐溶液的酸碱性,准确书写盐类水解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对对盐类水解实质的探究分析过程,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辨证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理念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目前教学活动更应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理念,因此本堂课我采取活动探究与理论探究结合的形式,使学生体验知识的生成过程。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中去,实现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三、教学流程设计

1、课堂引入设计

问题引入:(1)大家知道酸溶液一定呈酸性,碱溶液一定呈碱性,那盐溶液呢?

(2)Na2CO3属于盐,为什么俗名叫做纯碱?

(3)为什么铵态氮肥的使用会导致土壤的酸化板结?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已有知识以及日常生活入手着手,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达到以情激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2、探究活动设计一:盐溶液都显中性吗

利用《化学反应原理》54页“活动探究”栏目,各合作学习小组用pH试纸分别测定醋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碳酸氢钠溶液、氯化钠溶液、氯化铵溶液、硫酸铵溶液和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并做好实验记录。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

结论:盐溶液不一定都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

3、探究活动设计二:将以上7种溶液分类,让学生试图找出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实验结论】盐的组成(分类)与盐溶液的酸碱性关系:强碱弱酸盐溶液呈碱性,强酸弱碱盐溶液呈酸性,强酸强碱盐溶液呈中性。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实验探究的结果,启发学生寻找盐溶液呈酸性或碱性或中性的规律。)

4、课堂检测

学生利用自己寻找的规律,判断一些简单溶液的酸碱性。

如:氯化铝溶液、硝酸铵溶液、硫化钠溶液、氯化铁溶液、硫酸钠溶液的酸碱性。

(设计意图:当堂检测学生探究出的规律的正确性,从而让学生收获到探究成功后的喜悦,提高学习兴趣)

5、探究活动设计三:理论探究(为什么不同的盐溶液会呈现出不同的酸碱性呢?)

让学生以氯化钠、醋酸钠、氯化铵为例探究讨论。提示:可从以下角度去分析

1、溶液中存在哪些电离?

2、有没有离子可以相互结合?

3、对水的电离平衡有无影响?如何影响?

给学生5min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组内交流后回答。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原来盐溶液并不都是呈中性,有的显酸性,有的显碱性。“这是为什么呢?”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再给学生一些思路提示,让学生思考的时候有一定的方向,降低理论探究的难度。简化处理的原因是使学生体验成功感,感受学习的乐趣)

6、理论学习:盐类的水解

上面探究过的就是盐类的水解反应,以合作小组为单位总结归纳,用自己的语言给盐类的水解反应下一个定义。并且提炼出盐类水解的条件、实质、结果、规律。

(设计意图: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使学生的认知水平达到更高的层次。)

在学生自行归纳出盐类水解反应的定义、条件、实质、规律后,选择几道合适题目进行当堂检测,检测出学生实际掌握的效果怎么样?

7、课堂小结:以合作小组为单位,讨论后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清本节课所学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使学生在学完这节课后,能像认识盐溶液的酸碱性一样,学会辨证的来分析,认识问题。)

8、板书设计

(1)盐类的水解

①定义:在溶液中盐电离出来的离子跟水所电离出来的H+或OH_结合生成弱电解质的反应,叫做盐类的水解。

②水解条件:盐能电离出弱酸根阴离子或弱碱阳离子

③水解的实质:破坏了水的电离平衡, 促进了水的电离。

④水解的结果:生成弱电解质,使溶液不一定呈中性

⑤水解的规律

有弱才水解,无弱不水解,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

(2)水解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非常适合与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这节课的设计思路就是充分利用了教学内容的这个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始终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活动的主角。从而使学生不但经历了知识的生成过程,体会到了“发现”知识的乐趣,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也得到了提高和培养。并且本堂课在学习的过程中,结合了大量的课堂检测,让学生不是停留在表面上的热闹上,而是能真正落实考点,使学习的新知识能够得到及时巩固和强化。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54-60.

[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教师教学用书.选修4[M](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开发中心)共同编著.66-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