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土壤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土土壤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土土壤特点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1

关键词:冲击碾压技术;高速公路;施工;应用

中图分类号:U412文献标识码: A

我国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与人民生活休憩与关。建设高速公路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政府和人民都应该积极配合。但是,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高速公路建设存在着布局不断调整和为拉动GDP的增长处处挖修填补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多为高速公路施工技术不过关。冲击碾压技术有效地填补了这一施工技术空白,为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提供了技术保证。

一、冲击碾压技术的应用原理及特点

(一)冲击碾压技术的应用原理

冲击碾压技术的设备为压实轮,压实轮是一种大型的非圆型重力设备,其在施工过程中主要运用压实轮的重力,通过压实轮对地面的碾压,排挤高速公路路基内的空气和水分,使路基变得厚重和严实。通常情况下,经过碾压后的路基比未经过碾压的路基部分海拔更低,相同单位内的体积进行比较,经碾压后的路基质量更重。简单来说,冲击碾压技术是一种依靠机器设备本身的重力提高高速公路路基密实度的技术。这项技术的应用,能有效地提高路基的稳定性,避免高速公路表面出现凹凸不平的现象,为人民的生命安全提供了保证。近年来,这项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应用较为广泛。

(二)冲击碾压技术的特点

冲击碾压技术是一种直接面向高速公路路面进行施工的技术,这项技术在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稳定性高

冲击碾压技术和地震波较为相似,但相较地震波而言,冲击碾压技术的稳定性更高,破坏性更小。根据压实轮的应用原理可以看出,冲击碾压技术是一种将自身的重力能与机器运行过程中的动力能相结合的技术,这两种能量的结合,能最大限度地增加路基的厚实度。冲击碾压技术应用于高速公路施工的过程中时,压实轮对地面的冲击为每秒2~3次,根据压实轮的直径大小不同,其振动周期为30cm~65cm,当压实轮重力稳定性最高时,其对高速公路路基的冲击能量最大可达到30千焦,相应的荷载量为4000千吨左右,由此可以看出冲击碾压技术的稳定性较高。虽然冲击碾压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能量巨大,但其对公路的损伤极小,或者说这种损伤是高速公路路面施工的保证。

2、质量有保证

据高速公路施工专业技术人员的测算,经过冲击碾压技术碾压后的路基其厚实度增加百分之九十六,虽然这一数据资料受到施工材料不同和当地地质地貌环境不同的影响会出现较大的偏差,但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冲击碾压技术进行高速公路的施工质量有保证。经过多年的应用,道路施工检测人员发现冲击碾压技术不仅可以提高路基的厚实度,更在施工的同时可以对施工的质量进行检测。冲击碾压技术在施工的过程中,地质较松软的地区或者水分含量较多的地区会呈现连续的下沉的状态,表现为该路段路基较其它路段路基水平层面低或者有水溢出的现象。施工人员根据这一现象对路段进行及时的检测与改进,保证路基的质量。

3、建设速率快

冲击碾压技术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以往建设施工周期长,施工强度大的特点,提高了高速公路施工的速度。其具体表现为:高速公路在压实轮的连续碾压下,受重力的压迫,厚实度增加,回弹的速度降低,其稳定性较高。稳定性较高的高速公路路基能较快速地进行下一步的施工应用。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极大地提高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速度,为我国的公路建设和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

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它既可以应用于对路基的加固与稳定,又可以应用于控制冲击碾压的质量。在具体的应用中不仅可以降低路基下沉的速率,更可以提高公路施工的速度。本部分将分为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和应用实例两个方面对这一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介绍。

(一)具体应用

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具体应用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冲击碾压技术对路基的加固与稳定。虽然各地的地质环境和土壤情况不同,但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效果大同小异。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土壤水分含量充足。针对湿陷性较高的黄土地地区的高速公路施工,可以采用施工二步曲达到加固与稳定的效果。第一步,压实轮对黄土地施工地区进行冲击。湿陷性较高的黄土土壤虽然水分含量充足,但土壤中养料缺失,土质较为坚硬且粘性较差。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用压实轮对黄土土壤进行冲击,使土壤变为得较为细致,减少土壤间的孔隙。第二步,对孔隙度较少的黄土土壤进行压实。在压实轮的循环往复中,将土壤间的空气和水分排出基体外,达到对路基的加固与稳定的效果。针对土质松软地区的高速公路施工路段,其施工过程相较湿陷性较高的黄土地地区的高速公路施工则较为简单。土质松软的地区,土壤黏度较高,在压实轮的压实过程中,土壤黏度不断增强,厚实度不断提高,路基的稳定性连续提高。

第二方面,应用于控制冲击碾压的质量。从上文可以看出冲击碾压技术对路面的施工质量具有检测作用。针对这一检测作用,当路基经碾压后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沉或者坍塌时,要进行及时的登记与改进。即便施工过程中不存在较为明显的下沉现象,但冲击碾压完成后一至二周内,高速公路施工的监理工程师、承包人要对公路路基压实度和平整度进行检测,确保路基在冲击碾压后具备足够的密实度和平整度。

(二)应用实例

众所周知,江西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高速公路具有弯多、坡陡、桥梁隧道密集等特点。土质坚硬且水分含量充足,在进行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土壤粘性较高的特点。在进行观测点的布置时,应在公路两侧各分布4个压实度测点,每个测点相距15米左右。对测试结果进行记录,未经过碾压时,公路路面沉降值为0,经碾压十遍后,公路路面沉降值为6厘米,碾压二十遍后,公路路面沉降值为9厘米,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路基的沉降量随着碾压次数的增加而增加,碾压到达一定程度后,路基沉降率会缩小,而后出现微沉降,路基得以稳固。

三、结束语

冲击碾压技术是目前应用较广的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这一技术的应用,在较大程度上增加了路基的稳定性,提高了高速公路施工的速度,能较好的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的生命安全作出贡献,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参考文献:

[1]黄春海.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科技与经济,2009,11(4)

[2]吴俭泰.简析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4)

[3]伏腾飞.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标准化,2013,(14)

[4]丁勇.试论冲击碾压技术在高速公路施工中的应用[J].交通建设与管理,2013,(2)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2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水泥挤密桩;树根桩

一、概述

隧道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区,由于湿陷性黄土的特殊力学性质,基底的承载力通常较难满足结构的受力要求,建成后的隧道往往产生较大的基底变形, 基底变形除压缩变形外,更大的变形是湿陷变形,在隧道使用期内如不对基底加固加上周围水环境的变化,必将会使隧道基础发生较大的湿陷变形,致使衬砌结构环、纵向开裂等较为严重的病害,直接威胁到隧道的运营安全。为保证隧道结构的稳定性,积极探索出一条针对风积砂、黄土类地质条件下的隧道基底加固技术显得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总之,隧道基底的湿陷变形不是以建筑物的类型确定,而是由黄土湿陷特性所决定,为保证运营安全必须对黄土隧道洞口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段的基底进行有效处理。

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原则

根据湿陷性黄土的工程特性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地基处理的经验,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的原则:内外兼顾,先保护后加固。水是造成黄土湿陷变形的主要因素。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方案的设计,首先要考虑水对湿陷性黄土的影响,必须做好隧道工程的系统排水与防水问题;其次就是做好湿陷性黄土地基土的处理工作,增加地基承载力。对黄土而言,进行地基处理的目的是改善土的工程性质,减少土壤的渗透性,压缩性,控制湿陷性的发生。通过换土或加密等各种基底处理方法加固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或者是消除隧道基底的全部湿陷量,使处理后的基底变为不具有湿陷性;或者是消除基底的部分湿陷量,减小原有基底的总湿陷量,控制下部未处理地层的湿陷量不超过规范规定的数值。

三、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加固处理技术

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通过的地层为第四纪松散风积粉细砂和冲积黄土质粘砂土(新黄土), 垂直节理发育隧底自重湿陷性黄土层很厚,地层基本承载力低,围岩条件非常差。按《铁路隧道设计规范》规定,应用荷载——结构模型计算,底板所受的压力亦即基底应具有承载力,计算得出了隧道基底所需承载力,与原地基承载力进行比较,多数湿陷性黄土隧道在墙拱脚及仰拱区域的地基承载力不能满足隧道基底所需的承载力。得出现有地基不满足满足隧道修建要求的结论,必须对该区域隧道地基进行加固处理。

就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而言,我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和实践经验,主要的处理方法有:碾压、换填、强夯、动力/振动挤密桩、静力挤密(预制)桩、CFG桩、注浆、高压灌浆、高压旋喷桩等。这些方法是在隧道以外的土木工程中形成,并得到广泛的应用,但尚缺乏在隧道开挖后洞内处理实施的实例。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施工场地受隧道掌子面开挖的影响和洞室的限制,断面开挖一断面稳定一基底加固一开挖面支护之间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相互影响和干扰。湿陷性黄土隧道基底处理常用的方法有水泥挤密桩和树根桩等。

水泥挤密桩是湿陷黄土隧道基底处理方法中比较常用的方法之一。湿陷性黄土由于其大孔隙性和欠压密性而具有湿陷性。水泥挤密桩就是夯击挤密消除其大孔隙进而消除湿陷性,并对地基起一定的加筋作用。桩锤夯扩成孔成桩的过程中,桩孔中原有土被强制性侧向挤出,桩周一定范围内的土被压缩、扰动和重塑。针对道湿陷性黄土地段隧道施工的特点:隧道内施工作业面小、振动对围岩的影响要求有限等,对基底加固技术中挤密桩的桩身材料、挤密桩施工机械的选择、桩间距的选择需做一定优化。通过优化,确定适合黄土隧道基底湿陷性黄土加固处理的方法、措施、施工机械、施工工艺、设计参数、检验方法和标准。

树根桩是一种小型钻孔灌注桩。它是利用钻机钻孔到设计深度,然后放入钢筋笼、碎石和注浆管,再用压力灌注水泥浆或水泥砂浆的办法制成的钢筋混凝土桩。布桩方式可采用垂直、倾斜设置,也可采用网状如树根状布置,故称为树根桩。树根桩凭借其承载力高,沉降量与扰动范围小,施工方便,经济合理等优点,在既有建筑物的修复和加层、古建筑的整修、地下铁道穿越、桥梁工程等各类地基的处理与基础加固,以及增强土坡或岩坡的稳定性等工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树根桩在隧道基底的加固中开始尝试应用,树根桩施工技术可以在狭小的施工作业空间内最大限度减少开挖对隧道洞身地层的扰动。

参考文献:

【1】贾迎泽.夯扩挤密水泥桩土的实践与探讨.山西建筑.2004,30(8)

【2】孟磊.水泥土挤密桩加固提速曲线路基基床.铁道勘察.2OO5(2)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3

关键词:路基,路基病害,养护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U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概述:

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其强度和稳定性是保证路面结构稳定路用性能良好的基本条件。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使用品质,必须对路基进行合理的养护和维修,使之经常处于良好状态,以免发生严重的病害。陕北作为中国黄土高原的中心部分,是黄土高原经过现代沟壑分割后留存下来的高原面。对于陕北以黄土沟壑(湿陷性黄土)为代表的特殊土体路基,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从而达到合理有效的养护防范。本文调查研究了铜黄高速公路现状,总结了陕北地区包含黄土路段在内的公路路基主要病害类型,分析其成因,并对陕北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养护防范措施进行探讨,提出针对性建议措施。

1路基病害主要类型及原因分析

1.1路基病害主要类型

一、填方路基病害

① 路基不均匀下沉、局部沉降或整体下沉;

② 路基纵横向开裂;

③ 路基滑动或边坡滑塌。

二、路基防护和支挡工程病害

路基防护和支挡工程在使用过程中的病害较多,具有代表性的病害主要有勾缝脱落、裂缝、表面破损及黄土陷穴、基础冲刷掏空等几种形式。

三、排水系统病害

总体看来铜黄公路沿线路基排水系统情况良好,但路基路面水会流入诸多裂缝,危害地基。部分路段边沟、排水沟堵塞,产生淤积物。个别路段排水设计本身存在不合理,不利于雨季大量水流迅速派排出。

1.2病害成因分析

① 原地基工程地质不良,地表土壤密度小、压缩变形大、地基承载能力差,当路堤填筑荷载增加时,原地基发生压缩沉降和挤压变形,导致路堤沉降或支挡结构变形、破坏。

② 由于黄土土体空隙大,降雨时山体水下渗,地下毛细水上升,导致路基土体变软、强度降低,出现变形、失稳。

③ 养护不及时或方法不得当。在路面刚出现纵向裂缝时没有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封水,雨水大量渗入路基,加速路基破坏。有的虽然及时灌缝但效果较差,灌入的材料不够饱满。

2路基预防养护措施

2.1排水设施病害预防措施与养护建议

为了保证排水设施的正常运行,除要进行合理设计,保证施工质量外,还有要在营运期间重视排水设施的养护和病害预防。陕北地区公路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质和气候条件,决定了该区公路较一般地区公路更易产生防排水病害。不仅如此,陕北地区也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虽然年降雨量不大,但降雨集中且偶尔会以暴雨出现,降雨强度大,雨中又多含泥沙,冲刷力大,破坏力强。因此,要针对该地区的地质、气候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治建议。

2.1.1预防措施

① 设计方面:在设计前要详细调查、收集公路沿线各路段的气候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农田水利规划以及自然水系、植被等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分清主次和重点,拟定排水系统的总体思路。根据各段水文地质以及公路构造物等因素,确定各段的排水类型和排水方法以及排水设施。在设计中,要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重视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的应用,应避免“墨守陈规”的“习惯性”。

② 施工方面:对路基路面的排水设施要精心施工,尤其是边沟、排水沟的浆砌片石勾缝要严格施工,不能认为是附属结构物而马虎对待。管理单位也应重视排水结构物施工期间的管理。

③ 针对位于黄土地区的高等级公路,开挖后应按规定将沟壁和沟底夯实、拍实,必要时在翻夯土中加适量白灰,以增强效果。经过简易处理后铺砌的排水沟槽稳定性增加,有少量渗水时也不会产生湿陷变形。

2.1.2养护措施

对于黄土山区的排水设施除做好一般的养护工作外,还要特别注意沟渠裂缝的修补工作。提出如下养护建议:

① 养护部门应加强养护,及时对边沟、排水沟排除堵塞,疏导水流,尤其是加盖板的边沟要及时清淤。对破损段落予以及时维修,以免雨水从破损处渗入,危害路基。

② 对于各种排水设施,在春融前,特别是汛前,应进行全面检查疏浚,对沟壁塌陷、裂缝等破损,应及时修复,确保在雨季来临之前恢复正常排水功能。雨天必须上路巡查,及时排除堵塞,疏导水流,保持水流通畅,防止水流集中冲坏路基。暴雨后应重点检查,如有冲刷、损坏,需及时修复加固,如有堵塞应及时清除。

③ 公路建设中,建议设计单位考虑减少矩形边沟用量,矩形边沟不但盖板造价较高,且养护时不便清淤。

④ 对于高速公路路面局部积水,应针对积水原因,采取及时清扫、整平路面及增设、改建排水设施等措施,予以清除。

2.2路基病害预防措施与养护建议

2.2.1预防措施

防治路基病害,在设计和施工中就应采用针对性措施,如选择合理的防护方式,保证施工质量等。

① 选用工程性质良好的土填筑路基。

②严格按规范施工,分层铺筑,充分均匀压实土基,保证达到规定的压实度。

③ 完善排水设施,正确进行地面和地下的排水设计。铜黄公路地处黄土地区,因此排水设施对于公路病害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对雨水冲刷作用较强、原设计中未设置足够拦水设施的病害部位,根据水流来源、水量大小,以“近接远送”为原则,增设必要的拦排水设施,减弱降雨对路基的侵蚀作用。对挡土墙增设泄水孔或墙后盲沟将水引出路基外,防止墙后积水,引起土压力增加或冻胀。

④ 防护结构物的在设计施工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植物防护:对于边坡种植草籽的选择,应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性质。应选择容易生长,根部发达、叶茎低矮的多年生草种为佳。植物防护在陕西省铜黄公路上已取得较好效果。

(2) 矿料防护:施工时护坡背侧应充分夯实,并设砂垫层,片石座浆要饱满,勾缝要牢固。

2.2.2养护措施

① 对挡土墙发生勾缝脱落、砌体松动剥落等病害时,应及时采取措施,尽量在发生初期或未发展严重时进行修补处理。对发展严重的病害,如裂缝、大面积破损、或己失去自身功能等,应视具体情况,采取返工重修措施,以免进一步危及公路安全。

② 对于已发生沉陷的路段采用粉喷桩处理。在施工前要认真做好粉喷桩的设计,施工时要严格按粉喷桩施工规范施工,抓好质量控制。

③ 防治水毁。环境的破坏是造成公路水毁的直接原因。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脆弱,加之西部黄土山区本身植被稀少,公路的修建使沿线的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该地区夏季暴雨集中,加之植被稀少,土地保水能力较差,容易造成水毁。因此,要注意恢复、保护公路沿线的生态环境。对于公路修建形成的高大边坡采用种植根系发达、传播快的树木,以及增加植被等措施实施生态保土,增加水土涵养,减少地面径流对坡面的冲刷。保护好公路沿线原有植被,禁止在公路边坡开荒和放牧,增强山坡地的水土保持能力。

3结束语

公路路基病害直接影响公路的使用寿命,同时给车辆的正常行驶和公路的维修带来诸多不便。本文分析了陕北地区路基病害的主要类型以成因,总结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预防养护方法措施,以提高公路建设质量与路用性能,延长公路使用寿命。亦可作为实践工程参考。

参考文献:

高晋彪. 浅谈公路工程不良路基的防治措施[ J ]. 山西建筑,2008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

刘卫东.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M].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4

在工程开工前,必须要充分了解施工区域地基基础的状况以及地质条件,再结合施工区域的地质勘察报告选择合理、科学的的施工方案。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施工方案时,要对地质特性、水源、空气等各方面因素综合考虑。如果在山体附近则应对其地形、岩层等地质条件进行综合考虑,以免由于可能性的滑坡引起安全事故。同时,在进行具体施工时要加强监管,对定位、标高、基槽等进行二次放线测量及校验,并做好详细记录,再次核对施工技术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果在此过程中出现问题,要及时解决,确保施工质量,要意识到这不仅关系到企业利益,更关系到民计民生。在施工中,还要根据设计要求对施工点的环境进行整理,并合理设计排水坡度、排水设施等,如果无特殊要求,排水坡度应小于或等于3%;若开挖基础地基准点在地下周围水位基槽之下,则应结合准备工作中的地质勘察资料,采取相应措施以降低周围地下水位,一般,只有开挖的基础基准点高于地下水位0.5m以上,才能继续后续施工。

二、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不良地基的有效处理方法

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不良地基的处理非常重要,其直接关系到上部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为此,必须针对不同类型的不良地基采取相应的处理方法。

2.1处理不良地基的技术

我国地域广阔、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故在水利水电工程的选址中,必然不能保证地基的选址都处于地质条件良好的区域。在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中,由于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时常会遇到不良地基,很难保证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稳定性。根据成因及特点来划分,主要有以下三种不良地基:(1)湿陷性黄土。该类土质的亲水性较强,且其本身自重应力比其他土质大,故该类黄土的含水率极高、易沉降,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黄土高原地区。(2)杂填土。主要是由建筑垃圾土、工业生产垃圾土及生活垃圾土堆积而成,通常会在我国的一些传统民居及矿区出现。(3)软弱黏性土,也称软土。组成部分是淤泥及具有高压缩性的淤泥质土。由于该类土质的压缩层以黏性沉降物为主,故其承载力较低,主要在一些江河冲刷地区出现。

2.2透水层防渗技术的相关分析

在水库工程建设中,地下透水层是否得到合理控制,将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效益能否发挥,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中,该环节是一个关键环节。例如:在湿陷性黄土土层的施工中,因为该类土质的亲水性及自重应力较强,故极易出现透水层大量吸取水分的现象,甚至出现渗透型管涌的情况,对地基的称重能力造成重大的影响,严重时会使建筑物发生安全事故。目前,在解决该类土质的透水层问题时,常用采用高压旋喷灌浆等处理措施。

2.3土层板块移动预防技术的相关分析

由于杂填土的土层黏性较弱,故在大陆板块的作用下,土层极易失去其稳定性并使地基下沉,而一旦土质压缩层的空隙变大,则会使其抗弯强度大大削弱,给整体工程的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根据土层板块具有移动性的特点,为了避免其继续移动影响到更大的范围,可使用混凝土封实四周的墙体,接着应用灰土挤密桩法使土质密实。

2.4软土地基施工技术的相关分析

软土地基主要指由软弱黏性土构成的地基,因为该类地基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淤泥与高压缩性的淤泥质土,而黏性沉淀物是其压缩层的主要部分,故使其具有空隙大、抗剪强度低及透水性强等特点,结果导致其承载能力较低。在地基的施工中,为了使其承载力得到提高,需对软土地基进行相应处理,常用的施工技术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加筋法,即于软土地基中加入一些抗剪能力较强的物质,使土壤韧性及强度有所提高;②硅化加固法,即在土中加入Na2SiO3溶液与CaCl2溶液,经过化学作用生成胶凝物质,让土质变得更牢固;③强夯法,即重量为几十吨的重锤起吊至高处,接着让其做自由落体运动,多次对地面夯实,该法可将地基承载力提高5倍以上。除上述方法外,还可使用旋喷法、排水固结法、桩基法及振动水冲法等方法来处理软土地基。

2.5提高施工的质量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5

【关键词】河道堤防;软土地基;处理技术

我国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乡化率也越来越高,各地域都加强了郊区、重要区域和城区河道治理工作。对于堤防工程建设,地基处理好坏是软土地基效果的关键,其影响工程工期、造价和质量。

1 堤防软土地基特征

软土和粉沙是软土地基主要成分。由于软土地基承载能力较低、土质软、可塑性强。堤防工程地基建设是软土,无疑增强了施工难度。软土有很高的含水量、空隙大、流变性、可塑性强、高压缩性等,会使软土失去大量水分,土壤失去水分后,土质会变得非常疏松,需要较高的施工技术保证土壤质量。软土土体有淤泥质土、淤泥、高压缩性土体三种类型。一般测定方式是天然孔隙比,区分常见淤泥质土和淤泥。其中,淤泥天然孔隙比是1.5以上,淤泥质土天然孔隙比是在1.0~1.5范围内变动。堤防软土地基特点具体分析如下,其可对水利工程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因素:

1.1 透水性较差

软土含水量大,渗透参数取值低于标准土质结构,一般是1.0 mm/d内,不能和大含水量进行特性融合。如果河道堤防的地基是软土土质,载荷压缩力会影响土体,出现打孔袭压水,影响建筑结构稳固性。

1.2 含水量大、空隙大

软土土体天然孔隙比一般在1.0~2.0之间进行取值,其高于标准土体天然空隙比值。并且,软土土体含水量大,比液限标准大很多,一般是50%~70%,甚至更高。

1.3 高压缩性

通过检测数据得知,软土地基压缩性系数取值一般在0.5Mpa以上,高压缩数值如果覆盖于软土地基地表上,会给建筑工程施工带来很大风险。如果建筑有不均匀沉陷行为,会影响建筑结构稳定性和质量。

1.4 弱抗剪强度

软土状态是软塑性和流塑性,外部荷载作用力会影响软土,使得软土地基表现出无侧弱抗剪强度,并有很突出的流变性。

2 河道堤防软土地基处理措施

在对河道堤防软土地基采取处理措施前,需要全面了解软土地基特性,其主要由淤泥质土和淤泥等具有抗载荷能力材料组成,属于一种高压缩性的结果地基。因此,软土地基最大承受能力是50千米/平方米,离工程标准施工相差甚远。

2.1排水凝固处理技术

河道堤防软土地基施工过程中,可以使用排水凝固处理法解决水利工程稳定性与沉降问题。加压与排水是排水凝固措施的核心内容,常见排水装置有沙井排水和塑料排水管式排水,充分体现出排水系统透水性的特质。

2.2换土处理法

河道工程对地基承载力限制很多,工程施工如果有较薄软土层地址,可以将灰土、水泥、沙土替换掉软土层,符合工程需求。想要节约工程成本最优选择是严密性较高的泥土,避免使用沙土,因为沙土成本高、渗透性低。因此两种材料经常被替换,并且需要在填土后对土体夯实处理,提高地质承载力,并且多次反复此项操作,从而避免地基变形或者工程不稳定问题。

2.3强夯处理法

强夯处理法是将80千牛夯锤被上升到6~30米高度,并且使夯锤处于自由落体形态,利用夯锤设备的自身重量夯实软土。但是需要强调的是强夯处理法一般处理的是黄土和沙土成分。

2.4旋喷处理法

旋喷处理法可提高河道堤防地基承载力,通过旋喷机械设备产生旋喷柱,加强地基稳定性。旋喷处理法可以按照不同目标进行定向喷射,可以形成连续桩和连续墙,完成地基防漏设计。如果进行高压喷射出水泥固化浆液,将混凝土混入其中,再进行硬化凝固,可以形成标准旋喷桩。提升软土地基深度,并使用速度式注浆管,采用喷射旋转方式,可以对地基进行打桩。和固土层进行比较,旋喷处理法形成地基桩,由于其强度高、低压缩性,被广泛应用在软粘土与沙土混合软土地基中,实现加固目的,但是如果软土地基土层存在有机成分,并且有机成分含量高,则土层不可使用这种方法。

2.5振动水冲处理法

振动水冲处理法的主要工具就是振动器。振动器装有下喷水孔和上喷水孔,与插入混凝土振捣器原理相似,可以对地基打孔,并将砂石和泥土注入喷水孔中,利用分层原理将喷水孔材料夯实,实现加强地基牢固性的目的。如果使用这种方式处理河道堤防软土地基,需要强调的是在初始使用排水抗剪强度比20千帕大,不能低于这数值。

2.6加筋加固处理法

将土工合成工程材料铺设咋软土地基上,使得建筑重量更加平均分散,从而实现软土地基加固目的。如果铺设河道堤防工程材料在软土地基上,出现损坏和滑动现象,可以减小或者是阻止建筑工程损坏程度。并且,软土地基和工程材料产生巨大摩擦力,可以避免地基侧向变形,增强工程地基稳定性。其次,软土地基经常出现土质颗粒移位,一些耐拉性较强工程材料被掩埋在河道堤防地基中。二者之间产生摩擦力涂层,并与工程材料混合成一体。提高地基稳定性的同时减轻了工程地基变形度。或者是在地基基础上放置沙子,并铺设工程材料,使地基沙子受力均匀,可减少地基下沉发生概率,提高地基稳定性。

2.7灌浆处理法

使用较易凝固液体,利用泵将液体灌入到软土地基土层或者是建筑物缝隙结合位置。这种液体一般是水泥浆、粘土浆液、硅酸盐、聚氨酯酸等化学工程材料。这种处理法被用于砂质、淤泥软土层中。

2.8水泥搅拌桩处理法

砼预制方桩处理软土地基,是一种以水泥为搅拌物的补救性措施。水泥搅拌桩是水泥固化剂主剂,按照搅拌桩机充分搅拌水泥到软基土体中,使得水泥和软基土充分产生化学物理反应,提高地基强度的同时增强软土硬度。水泥搅拌桩施工进度快、经济、工艺简单、挤土效应存在不足危害、施工震动等优势、经常被用到正常固结淤泥质土、淤泥、粘土、粉土和无流动形态的地下水饱和松散的砂土。河道堤防经过软土地基处理,使得效果更加显著,并可以快速投入工程建设中。工程搅拌桩的处理深度一般是12~15 m范围内,最大限度不适宜超过20米。

3 结束语

由于软土地基特性,导致抗剪强度和透水性优势不够。如果在软土地基上进行河道堤防建设,会受到承载力因素影响,以至于在工程建设过程中,甚至是工程运行后无法保障其质量,出现安全隐患或者是结构失稳问题。因此,河道堤防工程建设的首要问题是软土地基处理,这不但是工程建设的重点,也是安全保障的重要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于权.关于水利堤防工程软土地基处理的探讨[J].科技资讯,2013(23).

黄土土壤特点范文6

关键词:公路路基 病害 防治

        0 引言

        路基是道路的基础,更是保证路面质量的关键。然而,在现实中,由于需要反复承受各种荷载和自然因素的作用,会导致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发生改变,严重影响了路面的质量和稳定性。由于所处地区的差异,产生的路基病害也是多种多样的,最常见有边坡崩塌、滑塌,路基变形等,产生的原因涉及土质、人为的破坏、养护和管理等因素。彻底的控制路基病害的产生是不现实的,因此,只能找出其产生的原因并做好防范,采取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将其产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程度。

        1 不同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

        不同的地区,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会造成多种公路路基病害,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1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黄土土壤中粉粒含量大,且无层理,具有湿陷性和易溶蚀等特征,因而容易产生路基病害。主要类型有:路基边坡面的剥落、冲蚀和整体失稳;填方路基不均匀沉陷;浸水地基承载力不足;沥青面层的裂缝等。这些普遍存在的路基病害,严重影响着公路建设的发展。

        1.2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其危害。①氯盐渍土。其易溶解,当含盐量多时,会造成湿陷、坍陷等病害。②硫酸盐渍土。其危害主要有:土壤盐分体积的变化会使路基表面疏松,边坡呈蜂窝状;会导致路肩疏松,且盐土粉末容易被除风吹蚀;土壤中硫酸盐含量过高时会造成路面鼓包、破裂。③碳酸盐渍土。塑性和黏附性较大,遇水后会导致路面泥泞不堪。

        1.3 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①坍塌。出现坍塌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开挖路堑边坡较徒,导致边坡的支持力减弱,使土壤的抗剪强度降低,导致边坡的稳定性变差。由于坍塌发生时具有冲击力,经常会引起路基的变形,阻碍交通,给养护工作带来了不少麻烦。②滑坡。滑坡是堆积层在重力作用下沿着滑动面整体向下滑动的一种地质现象。滑动的形成条件很多,从地质条件上讲,滑坡多发生在土质松软或软弱岩层上。从地质构造上讲,岩层构造对山坡的稳定性影响较大。从水文条件上讲,由于地下水的作用,会破坏土体的稳定。发生滑坡现象往往会导致行车中断,给运输安全带来严重危害。③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往往是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催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和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④崩塌。大多数的崩塌是发生在雨季或暴雨之后,由于水的渗入,对岩石产生软化和作用,降低了岩体强度和摩擦力,造成崩塌;由风化的岩层组成的又高又陡的斜坡,稳定性差,易造成崩塌;其他的因素如地震、爆破及列车震动等,也都可能诱发崩塌。

        1.4 泥沼、软土地带公路路基病害的类型及其危害。泥沼、软土地带的公路路基,因其地面低洼、地下水位高、降水充足,土壤含水饱和、透水性强和、抗剪强度低等特点,当受到巨大荷载作用时,容易出现基底向两侧挤压挤出淤泥以及沉降、沉陷、滑动等病害。

        2 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

        2.1 黄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增加排水设施。可避免由于排水不良而导致的病害的产生,适用场合如路堑和站场。对于雨水冲刷作用较强,但未设置足够排水设施的病害部位,需根据水量大小,增设排水设施,以消除或减小地表水或地下水对路基的侵蚀作用。②及时查修,采取措施,尽量在初期或未到严重时进行修补,如更换破损材料等,以避免病害的发生。③植物防护。是指在公路的边坡上种草或树,利用植物根系能固着土壤的作用,以减轻雨水对边坡的冲刷,减缓水流速度,从而达到保护边坡的目的。

   2.2 盐渍土地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①保持排水良好。因为盐渍土受到雨水、冰雪融水的淋溶严重,其含水量较大,极易导致坍塌、路基发软、强度减弱而降低承载力。因此,保持排水良好显得尤为重要。排水沟的设计要保持有0.5%~1%的纵坡。在低矮平坦且排水因难的地段,应加宽加深排水沟。②加固边坡。对于硫酸盐渍土路基,宜采用卵石、黏土或废砖头平铺在路堤边坡上,以起到保护边坡的作用,防止边坡被风蚀或人畜踩踏而破坏。③合理设计路基高度、宽度及边坡坡度。设计时应按照一定的要求,合理选择路基边缘高出地面的最小高度以及高出地下水位的最小高度。④加固路肩。对土质中含盐量大于8%的地区的公路,应采用渗水材料掺在土壤内以封闭路肩表层。⑤加强路基养护。特别是在秋冬季或春融时节,路肩易出现膨胀隆起,甚至翻浆。这类情况多是由于地面水造成的,因此,应当及时的将隆起的部分铲去,使地面水及时的排出。⑥种植耐盐性的植物。为防止边坡上发生水土流失的现象,应根据边坡的土质和植物生长情况,种植适合的耐盐性树木或草本植物。

        2.3 山区公路路基病害的防治措施。山区公路容易产生的路基病害较多,所以,针对不同的病害应采取不同的防治措施。

        2.3.1 坍塌和崩塌的防治措施:采取措施截断地下水流,使塌方体干燥并排出地下水;设置挡土墙,增加边坡的支撑力,以防止土体塌落,增强坡体的稳定性;当塌方规模较大且难以根治时,可考虑改道绕线;采用种植植物或铺砌石块的方法,加固边坡,以增强其受冲刷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