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1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药污染
农业发展涉及到国计民生,关乎我国农业的发展前景。在以往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民过度依赖农药,造成了严重的自然环境污染,产生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这充分说明了农药污染治理的重要性。面对错综复杂的农药污染问题,治理部门首先要弄清农药的污染原因、污染路径,然后从污染的本质出发,降低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民环保意识,开发出低污染的农药品种。
1农药污染的危害分析
1.1对水源的污染
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如除草剂、杀虫剂等,这些农药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造成严重的水源污染。农药中含有很多有机汞、有机氯等化合物,构成形式复杂,难以被自然分解,会经过土壤渗透到地下水中,或者是经过雨水冲刷进入到湖泊、河流中,对水源产生污染。美国环保局曾经在当地开展过井水抽样调查,从1000多口井中采集水体样本,共测出127种农药残留,这些水体污染加重了用水困难,提高了当地居民的患病率。泰安地区夏季降水量较大,农药会随雨水进入土壤和地下水中,污染在所难免。农药制剂的主要类型及成分见表1。产物,空气、水源、土壤中的农药都会影响人类健康,对人类的身体危害是持续性的。
1.2对空气的危害
农药的使用大多采取喷洒的方式,这个过程会使大量农药漂浮在空气中,伴随气流进入大气层而影响生态环境。山东省泰安地区地形复杂,包含了山地、丘陵、平原、洼地、湖泊,属于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光温同步,雨热同季,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农药会经过蒸发进入空气,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较大。空气污染不但会影响生态环境,还会对自然界的生物造成不良影响,人们需要高度重视。
2治理农药污染问题的价值
2.1有利于食品质量安全
农药污染问题由来已久,大量的农药使用会给自然环境带来严重危害,影响食品安全,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农业种植过程中,很多农药的使用量超出标准范围,农产品表面的残留农药过多,化学药剂会在瓜果蔬菜的表面积聚,然后进入人体,提高了人们的患癌率。除了农作物以外,农药对水体的污染还会直接影响鱼、虾等水产品,这些水产品最终会成为人们的“盘中餐”,危害人体健康。有些农产品被用来养殖家禽家畜,其化学农药也会转移,使肉类、蛋类食品受到污染。近些年来,很多农产品生产者无节制地使用化学肥料、杀虫剂、催熟剂等,使农产品外表光鲜、色泽艳丽,这些食品对人体的危害也是最为严重的。当前农药污染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农药污染治理成为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绿色农产品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健康无污染的农产品进入市场,得到人们的一致好评,这些农作物的表面没有农药残留,有助于食品安全。
2.2有助于发展生态农业
通过农药污染治理,新型的生态农业得到快速发展,这种农业生产模式采用先进的种植技术,种植流程更加科学有效,能够对农作物生产进行全方位管理,降低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实现对传统农业种植技术的突破。农药污染治理对生态农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前我国已经初步构建了现代化农业生产体系,在生态农业试点区域形成了高效、集约的生产模式,推动了绿色农业生产。生态农业非常重视现代科技的应用,能够集合人力、物力和财力,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发展优势,将“生态”“绿色”践行到底。生态农业可以运用现代技术减少病虫害,替代大量的化肥和农药,降低农药污染。
3农药使用污染问题的原因
3.1缺乏环保意识
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个体农户缺乏环保意识,农业技术水平较低,依然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不了解农药对自然环境、人体健康、空气质量的影响。另外,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没有佩戴手套、口罩、防护衣等用品,容易吸食化学药剂,出现过敏、呼吸道感染、慢性中毒等问题。有些农民对农作物的安全不够重视,忽略了农产品对人体的影响,对自身的保护意识也比较差,将目光放在经济效益上,这也是造成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当前很多农业工作人员不了解用药操作流程,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法不够科学,比如在下雨之前喷洒农药,没有提前观看天气预报,导致农药流失,造成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并且还需要重复施药,这些都与农民的环保意识薄弱有关。
3.2农药使用量大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青壮劳动力流失的问题,农业生产活动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过高,出现了很多过量使用的现象。过量使用农药和化肥不但会增加农药污染,降低农产品的安全系数,还会使病虫害本身对农药产生抗药性,不利于病虫害防治,降低农作物产量,危害整个农业生态。病虫害防治是一个复杂化、系统化的工程,农作物种植需要融入环保理念,应科学种植、科学管理,但是很多农民由于缺乏种植技术,遇到病虫害就立即喷药,导致农药使用过于频繁,农作物生长发育受到严重阻碍。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4月山东省化学农药原药产量达2.89万t,同比增长57.07%,同年5月份产量为2.24万t,同比增长27.27%,6月份产量为1.85万t,同比增长17.83%。在山东省泰安地区,农药和化肥是非常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销量巨大,存在农药超标使用、化肥过量使用的问题,这些会进一步加剧农药污染,不利于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3用药缺乏常识
农民是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主体,针对当前农药污染过于严重的问题,很大程度上都与农民的用药常识有关,如果农民缺乏对农药种类、使用方法的了解,就会滥用化肥和农药,无法真正提高作物产量,耗费大量生产资料,污染自然环境。当前很多农民在使用农药中分不清目标作物的种类,比如除草剂的使用,就要弄清杂草的种类,按照目标作物挑选药剂,做到标本兼治。如果用错药剂,不仅无法起到清除杂草的作用,还会伤害农作物幼苗,降低农作物产量[1]。另外,农药的使用还需要掌握科学的配比,把握好农药的喷洒浓度,将不同种类、性状的农药与一定比例的水进行调和,这样才能发挥农药的作用,防止农药白白浪费。当前市场上以杀虫剂为配方的农药市场占有率达到80%、杀菌类的化学品达10%、除草药剂为5%,其中将近一半的杀虫剂采用有毒磷药,具有较高的毒性,如果这类杀虫剂使用超标,没有经过科学配比,就会严重影响生态环境[2]。很多从事农业活动的劳动力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农业知识,在农药和化肥的使用方面缺乏经验,存在农药胡乱配比、使用过量、溶液浓度过高等问题,不但无法发挥农药的价值,还会产生农药浪费和面源污染。
4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的治理措施
4.1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
有关部门需要做好农业环保工作,全方位加强农民的种植技术和种植水平,提高农民在化肥和农药使用方面的专业性。首先,有关部门需要加强对农村和农业生产的引导,做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宣传工作,让农民了解科学的药品使用流程,确保宣传的广度和深度,让农药的使用控制在安全范围内。其次,完善农药用量规范标准,从农产品安全的角度出发,通过制度标准使农民控制好农药用量,杜绝农药滥用问题。最后,相关部门可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进行农药污染宣传,让农民认识到化肥和农药对自然环境和人体的危害,在农药喷洒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3]。
4.2创新病虫害防治思路
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不能过度依赖农药,可以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的方法,制衡整个农业生态系统,提高农作物自身的抗病能力。在农作物种植过程中,技术人员要从选种、催芽、育苗、除草等方面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培育优良品种,在农作物种植区域培育天敌作物,减少病虫害的发生风险。“生物育种”能够解决病虫害防治问题。据中商产业研究院的《2020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前景及投资研究报告》显示:2018年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产业总产值达1.82万亿元,这充分证明了我国在生物科技方面的实力。另外,对农作物的病虫害防治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合不同的作物品种、病虫害类型进行细致分析,选择个性化的治理手段,全方位加强农作物的养护,优化农作物的成长环境,最大程度地控制病虫害。针对区域内常见的病虫害,农业种植专家需要对试验田进行试验,测试温度、湿度变化,全方位整合试验数据,通过覆膜等方法改善农作物生长环境,提高农作物抗病能力。
4.3研发新型农药品种
农药污染的根本在于农药本身。当前很多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毒性过大,并且其中的有机物无法经过自然分解,这是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针对这种情况,技术人员需要开发新型的农药品种。一方面要提高农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还要增强农药的有效性,开发低毒性、易降解的农药,从根本上弱化农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近些年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得到快速发展,相关部门已经研制出环状类药物,这种新型的药剂针对性更强,具有低残留、高效率的特点,能够防止农药滥用。除了优化农药品种之外,相关技术人员还需要对农药使用机械进行改良,提高农药使用的机械化程度,全面控制农药的喷洒速度和喷洒量,降低农药污染[4]。
5结束语
病虫害问题是我国农业活动中的重要问题,为解决农作物病虫害、降低病虫害对农作物产量的影响,农药成为农业生产的得力助手。然而,过量使用农药可严重污染水源、人体、大气环境。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农业生产管理,发展生态农业,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降低对农药和化肥的依赖程度,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汇,刘永坤,李光伟.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6):135-136.
[2]刘才.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种子科技,2021,39(2):75-76.
[3]渠云博.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中农药使用污染问题及治理对策[J].现代园艺,2020,43(20):39-41.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2
关键词:无公害管理栽培技术;农作物;应用
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出现,不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在绿色和无公害理念的指导下,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1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现状
在农作物的生长进程中,对使用的化学物质进行控制或者替代的方式,尤其重视对肥料的使用和病虫害的防治,被称为无公害栽培技术。在农作物的栽培中,无公害栽培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不仅提高了农产品的安全性,而且提高了农业的发展水平,成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有一些必须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无公害栽培的管理中,相应的结构设施很重要,可是在设计和构建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在建造档次和设施的配套方面追求大型化,可能会制约无公害管理技术的发展。在具体的实践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理论指导,但是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一些技术的效果都没有实际发挥出来,缺乏一定的集成效益,缺乏发展的规模和优势,特别是在栽培园区的技术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值得引起注意。效益是企业追求的最终目标,效益的提升必须依赖管理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现阶段的中国无公害栽培技术处于瓶颈时期,效益比较低,在资金、生产经验和生产技术等方面均有不足,同时,无公害蔬菜生产中存在着重视数量和建设,而轻视质量和管理的问题,影响了产业效益和可持续发展[1]。无公害蔬菜栽培管理主要依靠的是农作物栽培来创造效益,但是这种方式并没有太高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农作物的加工环节。农作物的深加工、储藏和运输等方面的滞后都影响了市场的竞争力,进而影响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经营。此外,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中,基础设施投资大,但政府的补贴又非常有限,加之市场的波动又比较大,在很大程度上对栽培管理技术是一个制约因素,并会阻碍管理技术的推广和使用。
2管理技术的创新应用
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是新型的农作物种植技术,受到广泛的关注,不仅能够保障食品的安全,而且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和土地污染。在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历史背景下,应该加快创新的脚步,提升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的应用和推广。根据技术管理的需求,要想做好增效工作,政府必须加大对温室和大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和支持,促进建设的设计标准化以及完善化,改善生产设施的建设,进而达到增值和增产的目的;在管理方面,促进栽培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建设,扩大生产基地和园区的规模,进而提升市场的竞争力。各地的无公害栽培技术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结合各地的具体情况,打造本地区的特色化和品牌化产品,重点开发一些生产条件较好、生产基础较好和市场前景较好的农作物产品,不仅能够打造该地区的特色产业,而且能够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打造,在管理的基础上做好生产要素的建设,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做到项目带动地区产业的发展,为打造无公害农作物的生产基地奠定基础。同时,不断加强对生产大户的教育和培训,从整体上提升他们的专业素质,利用经营大户的榜样作用,加强对其他经营户的帮扶,做好示范和带头作用。做好无公害农作物栽培新技术的开发、推广和宣传,比如积极引用一些新型的品种,在耐低温和抗病方面有种植优势的品种。在技术模式的发展方面,应该以高效、节能、安全和可持续为指导来提高农作物的发展水平。同时,应该不断加强对种植技术的培养和宣传,可以定期组织培训加强种植人员的种植技术和水平,通过对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的管理以及品种的选择等方面的培训来加强种植户的素质。在进行无公害栽培管理技术质量和技术推广的过程中,加强产业园区的升级来提升农作物的生产水平和管理质量,打造从生产到经营一条龙,在增强产业基础和地域特色的基础之上打造品牌的优势[2]。提升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带动产品的区域化发展,进而提高自身品牌的价值和知名度,为提高市场竞争力打下基础。从技术推广方面来说,如果以蔬菜为例,在育苗的过程中,加强对育苗场的建设,而且政府也应该加强对技术的支持力度,提高育苗水平,对技术和设备进行补助和补贴。此外,还应该制定相应的奖励措施,对技术过硬和规模较大的育苗场进行奖励,同时政府也应加强对育苗场的扶持和帮助,提升优质种苗的开发。在无公害栽培管理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做好事先的防范工作,尽量降低风险给市场供销带来的影响,依据气候和市场的变化对可能出现的危害进行及时的预防。另外,政府还应该加大对保险工作的投资力度,提高无公害栽培的抗风险能力。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3
关键词:微喷灌技术;大田作物;应用
中图分类号: S275.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1.032
大田作物的概念是在一大片的田地上种植,比如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等作物就是大田作物。我国幅员辽阔,地势地貌复杂多变,因环境与地理等各种因素造成大田作物在种植灌溉方面无法获得保证。而数据显示,传统灌溉技术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田作物的需求,劣势日益明显,微喷灌技术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传统方式。作为比传统灌溉技术更先进、更科学的微喷灌技术在农作物灌溉上得到广泛应用。
微喷灌技术是通过低压管道把水送到农作物附近并用专门制作的小喷头向农作物的根部以及枝叶喷洒小水滴,这种灌溉方式不仅针对性强,且节约水资源,科学合理,十分符合大田作物发展的需求。
1 大田作物微灌形式
对大田作物进行微喷灌需要专业设备组成的喷灌系统,这样才能将水资源分别输送到各个田间,再利用灌水器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而根据灌水器的出流形式不同,微灌可以被分为四大类:滴灌、渗灌、小管出流以及微喷灌。
1.1滴灌
通过事先安装在毛管上的滴头或者滴灌管利用水压将水以水滴的形式输送到土壤中,如果所需的水流量比较大的时候,灌水器的滴头会因为流量较大而形成细小水流。根据灌溉的地方不同可以将滴灌分为地下滴灌和地表滴灌两种。
1.2渗灌
渗灌就是在地下30厘米的地方设置专门特制的渗水毛管,再利用压力将水以渗流的形式输送到农作物周围的土壤中。
1.3小管出流
小管出流需要利用小塑料管与毛管来和灌水器连接,以细流的形式将作物周围局部土壤润湿,小管出流的流量基本是在每小时40~250升左右。
1.4微喷灌
微喷灌需要微喷头的支持,一般微喷头都是安装在毛管上,利用压力将水喷洒在土壤中。微喷头也有两种形式,分别是固定式和旋转式。微喷头被固定则射程范围比较小,水滴也远比后者小。旋转式喷头则喷射范围较大,水滴也比较大,因此喷头与喷头之间的间隔距离也比较大,喷头带来的流量基本在每小时20~250升左右。
通过对四种微喷灌技术种类的介绍,让我们更清楚、更了解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上的作用及应用效果,可以解决各种灌溉问题。在大田作物上使用微喷灌技术可以确保作物种植的土壤湿度达到应有的标准,作物根部也能够获得最佳水量的提供。不仅如此,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深入,微喷灌技术也获得不断完善,尤其是在节水方面,其成本低、效果显著、容易控制,因此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生产上具有十分良好的应用前景。
2微喷灌技术的优缺点
2.1优点
微喷灌技术受环境因素的影响比较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微喷灌技术在我国复杂地形上的适应性十分强,只需根据不同地形、不同地区以及田地的不同要求来选择各自适合的灌水器,即使在环境地形十分复杂的情况下也能够正常进行有效的作业。微喷灌技术不仅可以灌溉地表作物,同时还能够对地表以下的植物根系和土壤一起灌溉,这就为作物正常生长提供了良好条件,不仅水、热、气各个需求得到满足,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也能够得到满足,以确保作物质量以及数量上的提高。
2.2缺点
微喷灌技术的缺点为:一是微喷灌技术前期投资远高于传统灌溉方式;二是用于洒水的灌水器口十分容易遭到矿物质或者有机物质的堵塞,导致灌水量分布不均匀,严重时会导致整个微喷灌系统无法正常运转,甚至是直接报废;三是微喷灌所需的管道基本上都是铺设在地表,因此一定程度上对田间管理带来影响,且会提高维护成本。
3微喷灌在大田作物中的应用
对大田作物进行微喷灌洒水需要事先进行相关数据调查,主要针对作物生长的土壤环境,包括田间持水量、土壤湿润层深度以及作物种植环境的适宜性。
对田间持水量的测定基本选择室内湿润法,选取大田深度在0.4~0.6米的原状土进行多次测定,最终取平均值。而确定土壤湿润层深度则需要考虑土壤作业以及施肥厚度和土壤中可溶性盐的位置等重要因素。调查作物种植环境的适应性则需要对当地环境进行调查,大田作物种类多样化,受环境气候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十分大,事先对其调查后制定预先方案,以确保大田作物能够正常生长。将所有的调查数据进行汇总统计后,再准确计算相关参数来制定种植技术,进而开始之后的种植作业。大田作物多种多样,为了确保各种作物获得应用的水量,要根据不同的作物、不同地区以及不同土壤环境来分别制定灌溉水量。除此之外,气候条件也是考虑因素之一。
4结语
多项数据表明,与传统灌溉技术或者其他新型灌溉技术相比,微喷灌技术在大田作物的应用上具有显著优势,因此新时期农业种植正确发展方向就是大力推广微喷灌技术。
参考文献
[1]钟志强.微喷灌技术在马迹岭灌区中的应用[J].黑龙江水利科技,2012,(10).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4
农机技术的推广是指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向农业生产人员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应用技术的一项社会活动,其不仅有效拓展了农业生产人员的知识层面,同时也是合理应用农业机械知识的一项重要措施。现阶段,我国在农机技术推广及应用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仍存在一定的距离。当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新型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加大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力度,可充分提高推广的效果,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
2 农业机械管理信息技术主要内容
2. 1 全球定位系统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是利用接收到的各类的电磁波信号,通过一系列复杂的数据计算以及空间坐标转换,从而将地面物体的空间位置真实地反映出来。GPS 技术具有观测时间短、测量精度高、持续工作能力强等特点,能够针对不同地形、不同环境下的地面进行采集与处理。同时 GPS 技术在成像技术方面实现了高度的智能化,能够对于采集到的信息资料进行自动成图,并且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数据进行图像的实时更新。
2. 2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
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也被称为 PLC 控制系统,这是机电一体化控制系统最常用的主控制系统,其具有控制简单、安全可靠等优点,因此在机电设备上有着较为广泛的运用。在农业机械管理方面,其主要功能是开关量控制,是实现对于机电设备的开闭控制。现代的可编程序控制器控制系统克服了传统控制中的继电器控制,能够时实现对于模拟量的控制,因此其运用范围也得到了极大地扩展。
2. 3 模块化控制系统
模块化控制系统是通过将系统按照功能或者控制流程进行模块划分,并且依托划分的模块,实现高度可配置分布式采集控制系统,这种单独式的控制可以实现不同子控制系统的独立运行。当某一个模块出现故障的时候,只需要关闭该模块的主控制系统,然后对于出现故障的模块进行处理,而不需要将整个控制系统停下来。
3 信息管理在农业机械管理中的应用分析
3.1 在作物精准种植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种植技术指的是在精量播种过程中利用计算机、导航等技术,并根据播种期土壤的墒情、生产能力等,对开沟的深度、播种量等进行调控,从而达到均匀、精量的播种目的。采用精准播种技术不但可充分节约种子,还可使作物获得最佳的田间分布,在为作物创造最佳的生长环境的同时,实现作物生产量的提高。
3.2 在精准施肥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施肥技术指利用电子地图中的土壤类型及其含有的养分情况,并参考作物的类别,从土壤采样、数据分析、建立施肥量拟合模型及信息系统,从而定位控制农田中的施肥量。此外,在开展土壤测肥的同时,对农作物所需的氮、磷、钾、微量元素及有机肥等进行科学配方,做到有目的性施肥,从而达到降低生产成本、减少因施肥造成的环境污染的目的。
3.3 在精准收获技术中的应用
精准收获是指利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并在合理时机利用精准作物收获机械,从而确保颗粒归仓。此外,农作物生产者还可根据产量分布图对下一季作物种植计划进行确定。
3.4 在农业互联网中的应用
在农田或大棚中安装具有光照、温度、湿度、土壤等采集器,并通过建立相应的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将数值的空间分布图详细绘制出来,再以设定好的报警值为依据,向管理电脑发出联动报警。例如,利用空气湿度、土壤温度等传感器以及摄像头等将大棚内的气候条件及作物的生长状况详细记录下来,并以无线信号的形式将这些信息参数上传至互联网,再利用电脑等在网上输入相对应的 IP 地址及密码,便可对作物生长情况随时随地进行查看。同时,如果要对作物进行施肥、灌溉等操作时,只需点击网络操作界面上相应的命令即可,从而实现了作物的远程管理。
3.5 农机信息交流平台的应用
为宣传农机化政策及技术等方面的信息,促进我国农业生产的农机化发展,就需加快农机化信息服务网的建立,通过搭建起相应的信息交流平台,将农机市场动态分析、相关政策及农机质量等信息及时出来,从而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与应用。农机信息交流平台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1)短信群发系统:此系统利用手机用户覆盖面广、快捷等优势,分类整理群众所需的生产信息,并将农业技术、气象、田间管理等知识编制成通俗易懂的短息,进而下发给各级领导、农业技术人员、农民等群体。
2)视频会议系统:这一系统指的是两个及以上位于不同地方的群体,利用多媒体及传输线路等设备,将文件资料、声音、视频等进行互传,从而进行即时的互动与交流。为向各区的农业技术及管理交流提供便利,可采用视频会议软件开展多节点语音、视频会议及网络培训等工作。
3)农机技术推广网络:一方面,可建立起农机技术信息系统,收集各种农机具的操作使用、维护说明书,以及底盘、发动机等的拆装教学视频等技术资料,并将其存放在农机信息中心的服务器中,为农机技术、管理人员对农机的使用、维修及教学培训提供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建立远程农机培训系统,让农机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登录相应的培训网站进行农机技术的学习。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5
“‘化肥零增长’绝不是不用化肥,而在于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研制新型高效产品、改进施用方式从而提高利用效率,以保证农业生产的可持续。”2016年11月10日,在河南省土肥站举办的“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研讨会”上,来自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的有关专家和全省土肥系统的技术人员,围绕“化肥零增长”展开热议。
成效显著
近两年,“化肥零增长”日渐成为农业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特别是作为农业大省的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依托测土配方施肥和农田节水等项目的实施,在这方面更是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悉,河南结合农业种植结构地区差异和施肥现状,将全省先划分为5个减肥增效类型区:以玉米、蔬菜减量施肥为主的豫东、豫北平原区;以果树减肥增效为主的豫西山地丘陵区;以发展绿肥,有机肥替代为主的豫南平原区;在减肥增效基础上,大力发展春花生或麦―花生、豆轮作替代麦―玉米轮作的豫西南平原区;以调整肥料品种结构为突破,实现豫东南平原区减肥增效。
与此同时,河南结合当地实际,不断创新方式,充分利用科研院所、企业和种粮大户等规模化经营主体等社会现有资源,构建了合力推进的长效机制,推进各项工作措施落地,极大保障了2016年度化肥使用量阶段性目标任务的实现。
截至目前,河南共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9340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7.8%;受益农户1638万户,技术入户率达79.4%,总减不合理施肥量约11.58万吨。共落实肥料定位减量试验57个,已制定、施肥配方831个,构建和完善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269个,举办现场会805场次,发放施肥建h卡1097万份、技术资料446万余份,培训技术骨干2.9万余人,培训农民44万余人,落实主要农作物试验561个。
特别是全省13个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已经初步构建了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的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模式,建立了标准化示范样板,示范引导减量增效施肥技术普及推广。
同时,河南积极开展宣传、培训,营造“减量增效施肥”的社会氛围。2016年,13个化肥减量增效试点县共举办培训班200余期、现场观摩会80余场次,培训人员达4.7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43.7万份,落实化肥减量增效田间试验39个,秸秆还田推广面积1033.6万亩。
“七字”方针
把握好“精、调、改、替、提、集、带”是实现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关键所在。
围绕“精”字,河南根据不同区域土壤条件、作物产量潜力和养分综合管理要求,制定了省、市、县三级施肥配方、作物单位面积施肥限量标准,依托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和施肥明白纸等,减少了盲目施肥行为,提高了施肥精度。
为破解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技术难点,河南组织安排了三类基础试验:典型种植制度减量施肥定位试验研究,在全省不同土壤类型上安排开展了小麦―玉米轮作周期减量施肥定位试验30多个;开展新肥料新技术试验研究,围绕小麦开展了缓释肥料、增值肥料、稳定性肥料和水溶性肥料等新型肥料品种试验20多个;加强经济作物施肥研究,在蔬菜、果树种植集中的地区开展了当地主栽的特色作物施肥研究,初步建立了特色作物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在全省开展了主要农作物及种植制度的施肥量、施肥方式、施肥品种、施肥运筹等内容的施肥调查,摸清农业施肥中存在的问题和农民的施肥现状,提升了施肥精准度,提高了施肥效益和肥料利用率,对“化肥零增长”行动起到了助推作用。
围绕“调”,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引领,重点调整玉米结构的种植,即在干旱地区和土地贫瘠地区进行玉米种植,改种耐旱耐瘠薄的杂粮杂豆和青贮玉米;在玉米主产区,改高秆大穗品种为矮秆密植适宜机收、经济系数高的品种;在大豆种植优势区,改粮豆轮作。
在作物种植结构调整的基础上,河南及时调整区域化肥施用结构,优化氮、磷、钾配比,促进大量元素与中微量元素配合,以此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同时,引导肥料产品优化升级,优化肥料结构,大力推广缓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高效新型肥料,并合理利用土肥水资源,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化肥使用量。
在“改”方面,河南着力于施肥新理念,注重水肥耦合,不断改进施肥方式。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测墒灌溉、物联网等技术成果,针对不同经营主体,创新建立了水肥一体化物联网和移动式水肥一体机两种技术模式。同时,还注重加强与科研教学单位合作,结合实际,研究集成了适合粮食作物的测土配方施肥、测墒灌溉和农业物联网技术体系。
“替”主要体现在施用有机肥和种植绿肥等,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河南大力推广水稻、小麦、玉米秸秆直接还田、秸秆堆沤还田和腐熟剂处理的秸秆还田等技术模式;大力宣传、推广有机无机相结合的施肥模式;重点在信阳地区推广水稻―绿肥种植还田模式。
“提”主要指提升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和耕地地力水平。河南2016年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2394场次,共培训技术骨干2.9万余人,大大提升了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水平;河南要求各地将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与高标准粮田建设等相结合,选择规模较大、集中连片的百亩方、千亩方和万亩方地块作为试点,做出亮点,树立标杆。在示范区域内实行“四统一”管理,即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叶面喷肥和统一机械深耕等,不断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切实做到化肥减量增效、农业节本增效和耕地地力提升。同时,通过秸秆粉碎还田、快速腐熟还田和过腹还田等技术,合理利用有机养分资源,用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实现有机无机相结合,提升耕地基础地力,减少化肥养分投入。
“带”主要指新型经营主体示范带动和试点示范带动。河南始终支持和鼓励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有效带动周边农户应用新的施肥技术和新型肥料,同时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开展代耕代种代收、肥料统配统施、病虫统防统治等服务,在更大范围带动科学施肥,并及时引导和支持耕地质量建设,防止对土地的掠夺式经营。2016年,为打造农业资源利用新格局,河南以生产投入减量化、生产技术集成化、资源利用高效化为重点,依托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金,在全省优选了13个减肥增效试点县,积极探索并创新了不同作物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深入打造“化肥零增长”亮点,示范带动、引领全省“化肥零增长”工作。
迎难发力
“化肥零增长”的提出和有效实施,在河南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因为人们对其认识的不足和相关配套的不完全,让人们心存担忧和疑虑。
首先,农民群众对化肥减量认识不足。河南是传统农业大省、种粮大省,农民群众对粮食丰产高度重视。由于生产规模小、栽培密度大、复种指数高,再加上农户之间的产量攀比心理,投资成本被普遍忽略。虽然配方肥已被广泛接受,但施用量超过经济最佳推荐量。
其次,果树、蔬菜基础性研究不足。近年来,果树、蔬菜等经济园艺作物面积增长较快,为追求高产,过量施肥现象日益突出,与此同时,果树、蔬菜肥料试验难度较大,起步较晚。目前,指导果树、蔬菜施肥的指标体系尚不完善,影响了“化肥零增长”行动在相关作物上的推进。
第三,良种良法资金需求量大。推广应用有机肥料、释肥料和水肥一体化等能培肥地力、提高化肥利用效率和提高粮食质量、产量,但前期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资金需量求较大,真正在农户中推广应用起来较难。
第四,良种良法配套不完全。随着社会的进步,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涌现,但无论是从产品还是从技术层面来讲,研究方向相对单一,更无综合配套的技术模式。如轻简化施肥早已被农民采用,但肥料品种、施肥深度、施肥位置、施肥机械等仍需进一步配套融合。
面对诸多问题,河南继续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化肥机械深施等技术,加快种肥同播、缓释肥料、水溶肥料等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全力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并制定了努力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的目标。
进一步强化技术支撑。加强与科研院所和行业协会的合作,进行农作物化肥减量增效与新型肥料施肥技术研究,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提供技术支撑;完善肥料使用调查统计制度,及时、准确掌握肥料使用和效应评价数据。根据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变化,及时掌握土壤养分变化趋势,研究不同肥料品种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组装配套轻简化高效施肥技术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土壤肥力、化肥利用率等全面提升。同时,各地成立了相应的专家团队,围绕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开展技术推广、政策宣传、技术培训、服务指导等方面的工作。
抓好增施有机肥、提高肥料利用率技术的宣传,加强商品有机肥质量监督。从源头入手,完善秸秆养分还田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绿肥种植技术,培育地力,确保耕地质量稳步提升。
加大对新型农业主体的支持力度。以农业三项综合补贴改革为契机,加大对种粮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服务,促进土地流转。根据种粮大户土壤肥力、作物需肥要求等,定制和施用配方肥,切实做到化肥减量增效。
新型农作物种植技术范文6
【关键词】中卫市;现代农业;现状;问题;发展措施;建议
1 现代农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中卫市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自治区关于支农惠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积极推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全市城乡统筹力度不断加大,农业发展活力明显增强,现代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目前,全市共有农业人口88.83万人,耕地面积225707hm2,农作物播种面积304000hm2,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二三产业稳步推进。今年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43亿元,同比增长2.1%;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8.59亿元,同比增长2.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81.1元,同比增长13.3%。
2 采取的主要措施
2.1 优化产业结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新亮点
坚持生态、节水、高效的原则,立足区位优势、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农民加大种植结构调整力度,建设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的特色农业结构体系。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经济作物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面积、扩大节水作物面积,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农作物种植结构,粮食作物夏秋比由2005年的42∶58调整为现在的14∶86,节水种植、地膜覆盖种植、有机肥施用面积分别达到65333hm2、74933hm2和84000hm2,分别占全市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1.5%、24.7%和27.6%,呈现出粮经并重、粮食作物与高效经济作物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开展了特色农业提质增效和效益倍增计划,加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特色农产品品牌保护工程建设,特色产业的区域优势和品牌品质优势逐步提升。目前,全市粮食、枸杞、硒砂瓜、设施蔬菜、马铃薯、外销蔬菜及农作物制种面积分别达到173333hm2、21333hm2、61960hm2、17933hm2、67667hm2、1927hm2和1553hm2;建成千亩以上的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9个,涉及全市37个乡镇、165个行政村、3.77万户农民;创建全国绿色枸杞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6933hm2,有机枸杞出口原料生产基地2000hm2,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基地13333hm2,沙漠有机蔬菜产品示范基地133hm2,马铃薯原种繁育生产基地80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667hm2。着力推进禽蛋、生猪、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协调发展,鸡、猪、肉牛、肉羊饲养量和奶牛存栏分别达到557万只、91.8万头、24.4万头、196万只和3.7万头,建成各类养殖专业示范村88个、养殖小区308个,其中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园区达到8个,规模以上养殖户达到3340个以上,规模场户在畜禽养殖业中所占比重以每年10%的速度增加。
2.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紧紧抓住国家把基础设施建设转向农村的重大机遇,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基本农田改造和农村“一池三改”沼气等项目建设,全面实施世行贷款工程,农田排水沟综合治理工程、沙坡头南北干渠节水改造工程和南山台泵站更新改造工程,截至2012年,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92933hm2,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32800hm2。大力实施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砌护各级渠道254.3km,整修干支斗沟4796.6km,改良中低产田3933hm2,改善灌溉面积35200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2200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38.3km2。落实农机补贴政策,积极争取农机购置补贴资金,极大地提高了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截至今年上半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140.4万千瓦,机耕面积达到100533hm2,农机化综合水平达到67.4%。
2.3 积极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农业产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
按照“扶龙头、带基地、拓市场、创品牌”的思路,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特色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加快优质化、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进程,推进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积极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补助、贴息、贷款、税收等扶持政策,重点扶持宁夏红、夏华、恒兴果汁等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国家级和自治区级龙头企业。着重培育壮大以枸杞干红、葡萄酒为主的酿酒业,以玉米淀粉、小麦面粉、马铃薯颗粒全粉为主的粮食加工业,以马铃薯、蔬菜、花卉、玉米种为主的制种业,以清真牛羊肉为特色的草畜产业,以设施瓜菜和压砂地生产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以枸杞、苹果、香水梨、红枣为主的林果业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进一步完善企业、农户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发展订单农业,加快推进特色农作物品种的更新换代,使区域比较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到目前为止,我市先后培育出了“香山硒砂瓜”、“沙坡头”蔬菜、“中宁枸杞”、“穆和春”清真牛羊肉等农副产品知名品牌,全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03家,农产品加工企业689家。
2.4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抓好产地认定、产品认证和市场准入,加强农产品产加销全过程的质量监控。大力实施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品质品牌保护基地建设,引导农民按照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组织生产,实现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批量上市。加快农产品品牌的培育、申报和认定,切实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使我市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形成群体优势。依法保护农产品注册商标、地理标志和知名品牌。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目前,全市85%以上的耕地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认证有机食品11个、绿色食品57个、无公害农产品223个、地理标志农产品9个。
2.5 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特色农产品市场占有率逐年提升
全市建成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628家,带动农民40万人,开展基地面积124000hm2,并呈现出由小到大、由以经营为主向产供销一体化、由单领域向多领域、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本区域向跨区域发展的良好趋势。已发展农产品流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387个,年流通额达到23.8亿元,建成农副产品大型批发市场2个、专业批发市场4个、集贸市场63个。不断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全市各类农作物订单面积规模达到27333hm2,占到播种面积的8.9%,涉及农作物制种、设施拱棚瓜菜、外销蔬菜、硒砂瓜、枸杞、马铃薯、小茴香等十多个品种。
2.6 加强科技支撑力度,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紧紧围绕科技兴农发展战略,不断加大农业科技资源整合力度,增加农业科技和成果转化资金的投入比重。加强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保护和疫病防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农产品质量监测、良种繁育及农村沼气服务等体系建设,引导农业科技人员进入生产第一线,坚持走科技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的新路子,大力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培育新农民。“金农”、“三电合一”、农村信息化示范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全面推进,健全了农业信息收集和制度,相继开通了“农业信息网”、“农业110”、“12316三农”服务热线等灵活多样的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多层次、多领域、多形式地满足了农民群众的信息技术需求。大力推进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重点建设了沙漠有机果蔬、舟塔有机枸杞、西安马铃薯良种繁育中心、夏华清真牛羊肉和正通生态环保养殖等20个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2012年,全市粮食、畜禽、水产良种化概率分别达到95%、86%、94%,农业机械化率达到77.4%,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8.6%。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农业产业结构布局分散、规模小
我市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在结构布局上呈现出“一县多业”的状况,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优势、品牌优势和品质优势不明显。
3.2 农业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辐射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产业链条不长,农户生产与市场联结不够紧密。
3.3 农业大项目的储备和投资后劲不足
从我市农业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情况看,投资增长趋势比较稳定,基本建设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对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整体带动作用,但项目引领效果还不够理想,投资后劲不足。
3.4 农业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农民素质偏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普及较慢
随着“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的深入实施和特色优势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的加深,我市以节水增收和科技装备生产为主的产业规模将会进一步扩大,但在这类农业技术的指导和技术服务上相对滞后,一些增产效果明显、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仍存在示范范围小和推广速度慢的现象。
4 下步工作建议
4.1 以适应市场需求和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审视我市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现状,按照自治区产业发展导向和“三带三区一地”发展规划,在发展重点、工作重心上进行战略性调整。在产业发展上,南部山区稳步发展马铃薯产业,重点发展清真牛羊肉产业和牧草产业,形成清真肉食品功能板块;在卫宁灌区稳定发展粮食产业和园艺产业,加快发展生猪产业和奶产业,形成生态农业板块;在中部干旱地带重点发展硒砂瓜产业及其后续产业,形成优质高钙瓜果板块,为产业集群发展创造条件。在工作重心上,由注重规模向注重提质增效方向转变,由重视规模效应向注重品牌效益转变,认真研究区内外市场和港澳、中亚、俄罗斯市场,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品种、调整茬口,以市场需求指导生产,使所产出的产品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为农民带来较高的效益。
4.2 以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为目标,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在认真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百万农民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等服务农民的同时,重点研究并实践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在设施瓜菜产业方面,突出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加大设施改造力度,优化种植品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合理调剂上市时间,推广利用增施有机肥、深翻改土和施用麦苇、生物秸秆反应堆等提质增效技术,扶持和整合本地蔬菜流通合作社及育苗中心,推进订单生产,建立形成“育苗中心+农户+流通合作社+市场”的产销机制;在硒砂瓜产业中,突出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建设,严格落实绿色标准化生产技术,切实引导瓜农错茬、有序、标准化种植,实现硒砂瓜品牌效益和品质效益的双提升;对于马铃薯产业,突出种薯繁育基地建设,加快脱毒种薯繁育进程,大力推广旱作节水覆膜保墒和高垄管灌马铃薯种植技术,扩大马铃薯种薯示范基地规模;在清真牛羊肉产业上,突出改造提升养殖专业示范村,以万头肉牛、万头奶牛示范基地为重点,全面推广牛羊矿物质舔砖、复合酶、预混合饲料、“三贮一化”、高档肉牛生产、全混合日粮和奶牛DHR测定等高效养殖技术,提高养殖水平,降低饲养成本,增加养殖效益;对于奶产业,突出提高综合生产性能和效益,健全企农利益联结机制,在建设中宁天宁、澳亚集团和宁夏康绿特公司3个万头奶牛基地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奶牛繁育基地。
4.3 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落实购置补贴资金,积极创建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示范园区,把粮食高产示范园、高效节水农业示范园区、硒砂瓜品质品牌保护核心区和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建设与生产全程机械化结合起来,提高特色优势产业的综合效益。二是加强标准化基本农田建设。今年秋冬及明春计划投资8.36亿元实施52项重点水利工程,重点治理29个片区。砌护防渗各级渠道10336条,共计3942km;清挖沟道6412条,共计3221km,清淤渠道16096条,共计7910km;整修道路5009条,共计2534建设;新增灌溉面积3040hm2,改善灌溉面积35020hm2,新增旱作基本农田2893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660hm2,建设高标准农田7926hm2,为农业增产增收夯实发展基础。三是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以南部南华山百万亩水源涵养林、中部百万亩经果林、北部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防护林 “三个百万亩”工程为重点,加快建立完善的农业生态体系,加快生态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步伐和沙坡头区香山、兴仁地区老化压砂地后续产业发展。在蒿川移民迁出区种植柠条1333hm2,栽植枸杞133hm2。同时,对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的荒山荒沟,采取封山育林的措施,通过自然修复恢复林草植被,为我市农业发展建立一道绿色的生态防护屏障。
4.4 以发展节约型、循环型、生态型农业为目标,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为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租赁土地、合作经营等形式,把主导产业做大。一是内联外引,多措并举,每年培育市级龙头企业3家以上,重点引进或培育奶牛、清真牛羊肉、蔬菜、枸杞、马铃薯生产加工企业及有机肥加工项目等,加快建设澳门德祥洋行60万头生猪屠宰加工项目、80万吨复合有机肥生产项目,提高产业关联度,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营造从畜禽粪便和沼液的收集、加工、运输到生物质有机肥的生产、销售再到农作物利用的“有机”产业链,形成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高度集聚、多功能有机融合、循环清洁生产、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农业发展体系。二是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建立专业化生产基地,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生产原料,完善产业链条,努力形成每一个特色产业都有1~2个龙头带动的发展格局,实现特色产业“产群集中、技术集成、集约高效、产销一体”4个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