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1

随着素质教育从一种思想观念变成具体的行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近10年来,大城市中的一些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并设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从心理疾病的防治和心理使康的角度来重新审视学生的各类行为问题。原来被认为是思想品德的问题,现在被认为是心理障碍。可以说,正是素质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诱发了学校心理服务的广泛开展。

学生心理健康的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迫切问题,然而,它不可能涵盖中小学整个心理服务的范围。如果我们仅仅把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服务狭隘地理解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势必会导致以偏概全,妨碍学校心理学的深入发展。本文试图结合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的建立过程和我们的自身的实践经验,探索国内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模式。

一、医学模式的先天不足

近些年,我国的学校心理学服务强调对个体心理障碍的咨询与矫正,试图通过诊断、干预和治疗等技术,解除学生的种种心理不适。教育部门在要求学校开展心理学工作时,强调要设咨询室,于是一些学校专门开辟了一间专门的心理咨询室。一张桌子,几个沙发和一台录音机,挂一个牌子,心理教师等着学生前来预约了。这间房间很容易使人想起医院中的心理门诊室,心理教师希望学生把心中的痛苦说出来。利用交谈的方式,排解学生的心灵痛苦。而在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中,许多内容都是与青春期身心健康有关。更多的内容涉及的是心理疾病,如强迫症、恐惧症等,教师所举的例子甚至是个别虐待父母的事例,这些事情毕竟是生活中偶然发生的,不具有代表性。

这是一种医学的模式,因此“有人批评前几年的学校心理辅导咨询化,咨询化模式就是没有考虑学校教育的特点,去开辟心理教育途径。”当我们从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的角度引入学校心理咨询服务时,必须有一些假定为前提: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我们知道,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比如,一个学生拿了别人的书,班主任找他谈话,通过谈话,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这位同学赔礼道歉,问题得到了解决。这种行为的偶然失误是是非观念不清的表现,并不属于心理障碍。只有自己有这样的书仍然拿人家的书的人,才是一个心理障碍者。再比如,学校中打架是经常发生的.但大多数打架行为并不是由于心理障碍,而是学生们不知道如何处理人际冲突,遇到了利益冲突不知解决的办法,这是一个情绪控制和决策不当造成的,其中虽包括心理因素,但并不是由于的人格障碍所导致的。而近年的心理智询工作所依据的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尽管如此,学校中的心理教师仍然被期望成为心理医生、在这种期待中,他们也常出现“角色混乱”,他们对掌握解决心理障碍的技术,了解心理障碍的病因,往往具有超过一切的兴趣,对自己的工作常抱以这样的信念:解除学生的心理疾病,让学生发生奇迹般的改变.上述三个先天不足,已经妨碍了学校中的心理服务的开展,如有的学校心理咨询室建立多年,但门庭冷落,几乎没有什么“患者”前来咨询,心理咨询室形同虚设。其实,这种结果是上述三个错误假定必须导致的,我们不可能指望教师摇身一变,从一个品德课的施教人成为一个心理医生。

二、从医学的模式到教育的模式

当我们的学核心理咨询陷入困境时,我们其实正在重复着发达国家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时的同样错误。

现代学校心理学产生于美国,1896年,美国的特殊教育专家魏特默在费城建立第一个心理诊所,还创办了第一个医院模式的学校,即俄勒岗学校,专门诊断和矫正智力落后、心理上有障碍的特殊儿童。他利用种种干预手段解决儿童问题,在他的影响下,学校心理服务长期以来被理解为学校中临床心理学。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终于认识到这一临床的模式不适合学校教育,它以牺牲大多数儿童的心理服务为代价。到了60年代,一学校心理学在美国正式建立时,人们已经摒弃了医学模式,接受教育的模式.如1954年美国学校心理学会成立大会上,对学校心理学的服务所作的规定为:“由有教育经验训练的心理学家,应用心理测评、学习理论、人际关系的专业知识,辅助学校工作人员,去促进所有儿童的成长,丰富他们的经验,并识别与帮助特殊儿童”。在这个模式中,没有提到心理咨询和治疗,也没有提到心理健康,而是首先以所有儿童为服务对象,然后才是特殊儿童.这是一个重要的转变,据估计,目前发达国家的学校心理学工作人员在心理咨询上的时间不到总工作时间的5%。

在学校心理咨询中,有四种运动起着主要的推动作用:一是心理测验运动,心理测验产生之后,许多测验被应用于学校,加智力测验、主题统觉投射测验等;第二是特殊教育运动,针对学习落后的儿童,学校要进行特殊教育,而这种特殊教育在诊断和干预上都离不开心理学的帮助。第三是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运动;第四是学习理论的发展,在行为主义的影响下,人们对学习过程和改变行为的过程都有进一步的了解,使心理学更加能够帮助学生改变自己。这四种运动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如心理测验为诊断智力落后儿童提供了工具,而特殊教育则提供了相应的干预手段和方法,此外,学习理论不断提出有效的行为改变技术,促进人们对有心理障碍儿童的干预与帮助。

由此可见,学技心理学服务是一种全方位、整体化,以评估和教育为主导的教育模式,而心理健康和治疗只能是其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在这种服务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心理教育的途径,促进学生在学习、人际关系和对环境的适应,发挥内部潜能.走向成熟与成功。近一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某种转变,一些学校开始开设心理健康课,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角色扮演和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学校心理学服务模式的建立

在目前学校心理学刚刚起步的情况下,我们认为,不宜以心理咨询和心理障碍矫正为主要任务。学校心理服务可以以心理评估和心理素质课程建设为两个基本任务,以辅导和咨询为辅助措施。我们在此提出一个学核心理服务的模式。

首先,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强调心理档案的建立。学校心理学应针对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展开服务,通过一些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的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测评一方面可发现个别落后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特殊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依据,以测评为重心,就必须考虑目前学校心理教师的水平与素质,他们大都是班主任和德育教师转过来的,没有受到心理学的正规训练、对心理学的知识和技术缺少掌握,而从测评开始,无疑有助于他们了解心理学不同于德育教育之处,强化心理学的科学概念。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另一个学校心理服务的基本任务是心理素质课的建设,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有效的教学不仅是普及心理知识的途径,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们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种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在课程中应重视心理训练的作用,让学生自己参与进来,主动思考。

这两个基本任务的实施,也是培养学校心理教师的重要手段。心理教师通过掌握心理测试,对心理学测量将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可以在实践中掌握心理学的技术。而通过上心理素质课,教师还会进一步地发现学生的反应,加深对心理学应用的理出和领悟,对于提高自身水平很有帮助。

最后,在这个模式中,我们并没有忽视心理咨询工作,而是把它放到了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认为,只有在上述两个任务实施之后,才可以极大地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在测试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心理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在上心理课之后,学生们的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

上述两个方面的工作还可以提高教师的科学研究水平,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发现本校学生现有的心理特点,用所得资料撰写论文和报告,如进行职业心理测评后,教师可以对本学校学生的职业兴趣的分布进行考察,了解学生就业动向,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2

1、个性倾向性:是人对社会环境的积极特征,是一个人精神面貌之所向。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爱好、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它制约着人的行为活动的方向,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和行为倾向,构成着人的活动的动力系统。

2、个性心理特征:是表现在个体身上的经常的、相对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二、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和意义

1、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任务

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干部、战士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心理活动过程及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尤其是干部、战士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一是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在思想政治工作中表现、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有哪些活动规律。二是个性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为做好新时期部队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三是良好心理品质形成发展的规律,研究良好的心理品质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2、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意义

(1.理论意义揭示心理现象对物质世界的依赖关系,具体论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等哲学基本命题,使人们更具体更深入地领会认识论和辩证法原理,自觉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2.实践意义思想政治工作也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心理学正是以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的知识来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服务。继承和发扬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我们党从建军的那一天起,就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基础,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思想体系教育干部、战士,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强大的优势。事实表明,部队思想政治工作的许多优良传统,完全符合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表现着心理学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一致性。学习心理学,弥补缺陷和不足,进一步总结经验,更好地继承和发扬部队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使之更加理论化、系统化。

三、部队思想政治工作与心理学结合的方法

1、实验法是有目的地严格控制或创设一定的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现象加以进行研究的方法。心理学使用实验法有两种形式,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通常是在实验室内借助各种实验仪器并严格控制外界条件情况下进行的。这种方法一般多适用于简单心理现象的研究,如感觉、知觉、记忆、注意、思维过程的脑电变化等。

(2.自然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适当控制条件结合正常业务工作而进行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把科学研究同正常业务工作结合起来,所得材料真实可靠,具有直接的实践意义。

2、心理测验。它是指通过各种量表测量被试者智力水平以及个性特征的方法。运用测验法可以测量被试者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意志、态度、性格、兴趣、动机等种种心理特征;还可以测量被试者的特殊才能。

3、它是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进行的。观察后,必须对所观察到的事实加以分析、概括,做出科学的结论。心理学的方法很多,除了上述的方法以外,还有问卷法、谈话法、活动产品分析法、个案法等等。在研究每一心理课题时都不能只用一种方法,必须综合运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或是以某种方法为主,以其它方法为辅;或是几种方法交错运用。如此,才能互相补充和取长补短,掌握心理活动的特点和规律。

四、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就是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来反映事物,切忌主观臆测,把主观体验和客观事实相混淆。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之所以强调客观性原则,就在于有效的防止主观唯心主义,真实地了解干部战士心理现象的本来面目。

2、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是指引起干部战士的心理与行为发展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变量,也有原有知识经验、心理状态、心理水平等主观变量。在部队思想政治工作心理学的研究中,既要注意对客观条件的严格控制,又要注意被试主观因素对当前心理活动的影响,揭示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条件与原因,在联系和关系中探索干部战士心理发展变化的真正规律。

3、发展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就是坚持用发展的观点对心理活动的变化进行生学的动态研究。既要看到它的现时特征,又要看到发展变化的全部过程,特别是发展前景。防止静止地、孤立地看待干部战士心理现象。

五、总结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3

程序设计兴趣学习积极性程序设计相对于学生接触过的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较为抽象和枯燥,它的思维方式和概念都是全新的,学生接受起来有一定的困难,特别是一些起点低的学生,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让学生能喜欢上程序设计,并能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用程序设计去分析身边的问题,解决问题,成为了我们关注的焦点,个人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兴趣有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之分,前者主要是感性层面的,属于外在动机,而后者是理性层面的,属于内在动机,是驱动学生学习的最根本、最重要、最稳定的因素。我们的教学不能止步于仅仅激发学生的直接兴趣,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间接兴趣。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尝到甜头”,获得成功的体验则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学生间接兴趣的方法。在程序设计教学中的第一节课,我们可以先展示一些自己编写的或是以前学生编写的有趣的程序,吸引学生,告诉他们学习了VB程序设计后,大家都能编写出这些小程序,先从感性层面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然后选择其中一个相对简单的实例,让学生看一下界面、代码及运行效果,然后让学生跟着我们操作一步步实现这个程序(主要是把事前发给学生的代码让学生复制到对应的地方),让他们初步体验VB程序设计的过程,并且获得成功的体验,从而在理性层面上激发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兴趣。在后面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一定的自,允许产生“自己的任务主题”等方法来影响学生学习的内在因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二、选择从简单实例入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Vb程序设计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而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来看,只有把理论引入到具体的简单的实例中去,让学生通过模仿,在实际操作中探究和领悟,才能让学生轻松愉快的接受新的知识,调动他们学习程序设计的积极性。

例如,书本第三节中设计了一个“猜币”程序,它首先有随机函数int(2*rnd)产生0或是1,并且根据产生的0或是1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然后根据输入的数据(0或1)和随机函数产生的数据对比,如果一样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

对于首次接触条件语句的学生来说,如果让他们通过这个实例理解条件语句的运用,那么学生看到如此复杂的程序设计思路,就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所以针对这个实例,我们可以把它分解成两个小的程序来完成,减轻学生在理解上的难度。首先,我们让学生完成一个简单的条件语句程序,让学生判断如果text1的text值大于或等于60,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恭喜你,及格了”,否则label2的caption属性值为“很遗憾,没有及格”。根据这个最简单的程序,让学生能初步理解条件判断语句的运用。

然后,把根据随机函数产生数据来显示相应的图片和文字作为另一个程序。在这个程序中只要判断随机数如果是1, 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正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正面”,否则image1控件的picture属性值导入背面图片,label1的caption属性值为“背面”。第一个程序是根据text1的输入值来判断显示,第二个是根据随机函数产生的值来判断显示,两个程序的思维方法和解决的方法类似,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着完成。

当这两个程序学生都能理解后,让学生进一步探索判断输入的值与随机的值如果相同就显示“猜对了”,否则显示“猜错了”,这样学生很容易就能想到只要对第一个程序稍加改动将判断的条件改成随机函数产生的值就可以完成了。这样通过简单的实例教学,再加上学生的进一步探索就能完成稍微复杂的程序,让学生在一步步的完成过程中得到越来越多的成就感,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在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两极分化会比必修中的学习更加明显,有的学生会对程序设计很感兴趣,很乐意编程,而有的学生可能会很讨厌,分析其原因之一很可能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成功体验少,久而久之会失去学习的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我们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划分若干个组,教学时,任务按照难易程度分开发给他们,每个学生必须有必须完成的基本任务,还有可选择的附加任务,对小组的评分标准是每个组的基本任务必须要完成,否则要扣分,附加任务看完成人数的多少额外附加一定的分值,这样能力好的学生在做好基本任务后就会帮助其他学生,好的学生之间会相互讨论附加的任务,在相互的帮助和讨论中,他们还可能会发现问题并主动地去探讨一些还没学到的问题。这样不仅能逐渐培养起学生的互助合作精神,而且由于组间存在竞争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他们主动去探究和学习。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喜欢我们这门课。

程序设计课既是枯燥的又是有趣的,我们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积极地进行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学生学习活动为中心,精心设计课堂,进行大胆的教学创新实践。

参考文献:

\[1\]吕品.关于程序设计教学──论中小学计算机课程设计之二.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信息技术网站论文.

\[2\]顾建军,李艺.高中技术新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商务印书馆出版.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4

(一)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

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促进和增强学习者内部的学习过程。教师不应简单地去“给出”问题、并通过各种方法施加压力使学生“被动地”为教师工作,而应努力使学生感到相应的学习活动是有趣的和有意义的,从而主动地承担起解决问题的责任。在教学中,教师不應以师长自居、居高临下,应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相处,尊重学生。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不应成为从天而降的“救世主”,而应成为一个鼓励者和启发者——通过提出适当的问题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在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充分肯定成绩并帮助建立起良好的自我意识、特别是能作出必要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在获得初步的结果后,教师又应督促学生对结果进行自我检查,并总结得与失;在存在不同意见时,教师不应成为正确与错误的“最高裁定者”,而应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思想交流和自我批评。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教学目标比学生成为独立的、自主的、高效的学习者更重要。

(二)观察、了解、分析学生,确定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我们平常的备课中,提出既备教材,又备学生。前者大多数教师做得好,而后者往往停留在理论上。备学生就是指我们应当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实的思维活动,这才是一切教学工作的实际出发点。为了了解学生真实的思维活动,我们不仅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如个别谈话、问卷调查等,也可利用现代的技术手段如录音、录像等,必须树立正确的态度。后者即是指教师应当”接受”和“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尽管这些思想可能是错误的或幼稚的。但因为这些思想具有一定的“内在的”合理性,故教师不应对此采取简单否定的态度,而应认真的理解它们的性质、产生等等,采取适当的教学措施以帮助学生作出必要的改进。

(三)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培养一个积极向上的集体

建构主义的观点认为: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新的认识活动提供了必要的基础。在学生学习新的知识前,教师应帮助学生获得必要的经验和预备知识。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受到轻视和压制。每个人都应保持思想的开放性,包括不同思想、见解进行充分交流,乐于进行批评与自我批评,善于接受各种合理的新思想等等。教师要在尊重学生、服从理性、保持思想的开放性等方面起到示范作用,才能培养一个平等、开放、团结的集体。

(四)重视对于学生错误的纠正

为了有效地帮助学生纠正错误,教师应注意如何提供适当的外部环境来促进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观念冲突”。如适当的提问和举出反例正是两个最有效的方法。由于各个学生的特殊性,因此我们不应过分强调思维活动的规范性和统一性,应提倡思想的开放性与创造性。

通过心理学理论的学习、完善及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方法、技巧的研究,使各位教师更加熟悉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更加强了教师理论的提高及教学思想的转变,总结自己过去教学的成败,找到根源,加快教学改革的进程。经过学习和研究,教师不仅重视数学应用的教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同时也重视数学中的思想、方法、情绪、态度、价值观教育等多方面的价值。通过研究,使教师大胆创新,适应新的形势发展,调整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堂负担,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心灵深处强烈的探求欲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经过学习和研究,通过心理学原理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建立一套在数学教学中正确的数学学习心理学。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5

关键词:商业空间;清明上河图;行为;环境心理学

1 商业空间与人的关系

人类一直在探索自身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正是在代代相传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人类不断解释环境,解释自己,同时也不断利用和改造环境,维持和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在这一过程中,人际交往,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都直接影响着人所处的环境,也影响着人类自身。研究人的行为心理与人所处的物质空间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是环境心理学的基本任务。

人类社会自产生了商品交换,就出现了商业空间。所谓商业空间就是指提供有关设施来满足人们进行各种商业活动的场所。人类的商业活动,可追溯到远古时代,早在《周易・系辞》中就有所记载:“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古代的:“以物易物,互通有无”的交易方式就形成了商业活动的原始形态――集市。在没有城市之前,“市”的概念是人们剩余物品交换的场所。最初的集市是没有固定的时间和场所的,一般是几日一集。集市的形成与宗教、节庆、农耕繁闲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的赶集庙会可以说是定期性及流动性的商业活动。由于这种交换给人们带来极大的不方便,这样就逐步形成了固定的交换场所。因此,商业活动由非定期发展到定期,由流动式的交易变为固定的营业;商业空间由流动的时空进入到特定的时空,由最初的集市向自由市场、夜市发展;由农村的集市贸易向城市的市场发展;由摊贩进入店铺。固定的店铺聚集了不同的商业种类,同类商品聚集成街,如:“布匹街”、“杂货街”、“绸缎街”等。不同种类的店铺又连成街市。商业街的形成,使人们不仅可以购买东西,而且还可以游玩、休闲。随着社会的发展,现代商业空间除了传递商业(或商品)的信息之外,还要处处满足消费者各方面的需要。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均离不开商业活动的范畴。为了满足人们多方面的生活需求,如银行、交通、音乐厅、展览馆、邮电等,使商业环境由“线”发展到“面”,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域。从古到今,商业空间经历了一个由单个独立店的“点”到不同种类店铺连成的“线”最后形成了综合性的商业区的“面”的发展过程。

顾客的购物行为按照消费心理学的观点,是“需求”动机支配下的“求”、“需”行为的实施过程。商业经营者的获利来自源源不断的顾客。现代商业空间环境主要是通过多种手段的吸引刺激、信息传导等来使顾客对商业空间感兴趣。因此,必须使商业空间具有足够的吸引能力。

2 《清明上河图》中环境的真实性

依据《清明上河图》来研究建筑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首先会考虑到所绘建筑和城市景观的真实性。《清明上河图》作为中国现实主义绘画的典范,很多学者都论证了它的极高的现实性。比如,它描绘了很多船只。其中画有一艘19个船室的木船,立了一根高高的帆柱,前方有5个纤夫拉着船正逆流而上。帆柱的后侧固定着12根绳子,蹦得紧紧的,前方的6个绳子很松缓。如此来表现拉力的细部,是非常合理的。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杰出代表作的《清明上河图》,图中对宋代建筑的描绘可以说精确到了建筑细部。宋代的《营造法式》是著名的建造寺院,宫殿等建筑的规范书籍。此书和《清明上河图》所绘的年代相一致。将图中的建筑与《营造法式》中对建筑的规范进行对照,我们发现《清明上河图》中所反映的空间环境具有很强的真实性和资料性,可以作为研究空间环境和人的行为关系的分析资料。

3 环境心理学与《清明上河图》

3.1 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

对于人的心理感受来说,我国传统商业街道的尺度,既不感到闭塞,也不觉得空旷,因为这类商业街多形成于车马交通时代,以步行为主,所以街道空间有较好的围合感和亲切的气氛。由于地域差异,如华北、东北和西北等地区的街道比较宽,从而能够吸纳更多的阳光。在炎热多雨的地区,如华南、西南等地区的街道则较窄,甚至在某些小巷只能容一人通过,这是由于把街道的宽度压缩到最小,有助于街道处于两侧建筑的阴影之中,达到庇荫纳凉的效果。

虽然建筑与街道的比例不同,但是,由于形成的时代背景相近,人们生活节奏都比较缓慢,街区中的活动主要是观看、购物。因此,南北城市街道同样具有内向的亲切感。建筑与街道的比例是获得亲切感的重要因素,《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街道空间关系是马车时代的产物,沿街建筑比较低矮,多为1~2层。这种街道断面的尺度关系虽然感觉比较开阔,但是可以在不影响城市交通的前提下,进行商业活动,促进商业行为的发生。

3.2 街道空间与建筑空间的相互渗透性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讲,环境与商业具有互为推动、促进的作用,安全、舒适、美观的环境吸引人们“闲逛”的兴趣,从而给商业以更多的“潜在顾客”,提高商业的营业利润。同时,良好的环境又依靠商业的发展来维护和提高。同时,促进商业行为的情况下又会进一步促进商业街外部环境中的社会行为和交往。促进商业与交往的实质空间设计主要包括增加界面开口,增加商业机会,合理利用广告等手段吸引人流,创造供人们停留休息的边界空间,多创造人们的活动和交往最容易发生的空间如建筑物的入口、空间的放大或凹入区域等等。

《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商业建筑与道路之间,具有一种不定的模糊空间关系。图中沿街建筑大都采用挑檐、披子、骑楼等形式。店面相互毗邻,大多是开敞的,设有檐廊,或者更为简单的,门前只支出个棚子,或设个小摊。这些檐前楼下的空间,既不属于室内空间,也不属于室外空间,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过渡空间,即灰空间。灰空间是一种模糊的复合空间,柔化了由店铺空间向街道外部空间的转变过程。它把人与店铺,店铺与店铺紧密地联系起来。它既是交通空间、街道空间的一部分,又是“商业空间”,延伸了店铺内的售货空间,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扩大了店铺的有效面积。可以说《清明上河图》中建筑与街道之间是一种不定的的空间关系,没有西方的传统街道空间所具有可逆的“图底”转换关系。同时沿街建筑底层和街道空间活动联系密切,建筑的内外界面模糊,街道空间和建筑室内空间也是流通的。同时街道空间成了两侧商业空间的延伸。无论是店内交易还是沿街买卖,都会阻滞行人,影响交通。《清明上河图》中的交通主要是以步行、抬轿和马车为主。(水面上的活动很少发生商业行为),这种交通行为形式与呈现的“马路经济”是相辅相成的。

3.3 街道与商业的刺激性因素

商业空间环境是以商业功能为主,其根本目的就应该是吸引人流、刺激消费。交通也只是基于本目的下的一种实施策略。如果说消费者是商家的上帝,市民是城市真正的主人,那么出于人性化的考虑为大多数人提供服务设施也就必不可少了。

根据心理学的知觉原理,个体对感官所获的外来刺激要加以主观解释和组合才能形成知觉。因此,人对商业空间环境的知觉取决于街道和商家的刺激因素以及个体因素本身。由于从图片中我们无法将人的个体因素作为我们的调研分析对象,所以仅就商业空间和商家的刺激因素进行分析。

完形心理学认为,人们是从一系列刺激的整体而非从任何个别的刺激得出含义,即“整体大于其各部分之和”。商业空间的设计应该利用相似、接近原理尽量获取整体的和谐。

(1)相似原理,是指人们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容易将具有相似自然属性的事物组合在一起。由于商家本身各具特色,刺激较大,所以根据相似原理,不适于采用过多元素。

(2)接近原理,是指在感知各种刺激物时,彼此相互接近的刺激物比彼此相隔较远的刺激物更容易组合在一起,构成知觉的对象。对于街道狭长的空间带,可以据此原理在功能布局上使相似性质的商家组成一组,例如在《清明上河图》中一组临时的货摊集中在虹桥端头,形成强烈的群集效应。

4 小结:人的行为活动是商业空间环境设计的起点和终点

传统的建筑教育过于强调把建筑体量作为设计的基础,就会造成对形式和形态的过分强调,注重的是传授外表和供给之间的关系。公共设计过程也是同样,设计者过于强调形式和美学景观效果的环境空间,在实际使用中,并不被大多数受众所认同。

相反,空间对于行为倾向的支持和对多样活动的激发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的行为倾向是源于使用者自身,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作用只能激发人的行为活动,却不能创造,即虽然物质环境为人类行为提供了可能性,个人依然可以自由决定哪些行为应该实施或实现。商业空间环境设计并不在于要决定人类的活动或行为而应该被看作调节人类活动或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的一种方式。建筑师伦佐・皮亚诺指出,城市设计本质上是关于场所的制造,场所不仅是一处明确的空间,还应包括使其成为场所的所有活动和事件。由此可见,商业空间环境的设计过程在实质上变为一种对商业活动的激发、对人的商业行为倾向需求契合的过程。从实际效应的角度,贯彻设计中“重视人与空间互动”,直观上可以营造更积极的空间,集聚人气,提高使用率,节约更多的公共资源,也丰富了公共生活,提升城市活力,获取公共空间的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

[2]亚历山大C.建筑模式语言.知识产权出版社,2002.

[3]刘先觉现代建筑理论.

[4]扬・盖尔著、何人可译.交往与空间.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0

[5]徐兵.环境艺术设计(商业环境).中国美术出版社,2001.

[6]石峰.度尺构形――对街道空间尺度的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谭刚毅.宋画中的民居与商业建筑研究.

[8]吴卉.天津市和平路步行街环境心理学分析.建筑论坛与建筑设计.

[9]田树军.地下商业空间中的环境设计.硕士论文.

心理学的基本任务范文6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6年第22期(第七讲),我们分享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与目标,指出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大方向是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终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如何沿着幸福的方向,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终极目标?这就要进一步弄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笔者在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相对比的基础上,再进一步探讨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在任务与功能上的发展、提升和完善。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般认为,任务是要做的工作,担负的职责、责任,也就是要做什么。功能指事物或方法所发挥的有利作用,也就是效能。

(一)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有多种说法,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二任务说

面向全体的任务:在全体受教育者当中,尤其是青少年学生当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具体讲,就是通过专题讲座、团体咨询、个别咨询、学科教学、主题班会等多种形式,满足教育对象的心理需求,比如安全感、得到他人的承认和接纳、受人尊重等,为他们的身心发展提供指导。

面向少数的任务: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个体,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发展自我的能力。具体讲,就是及时发现教育对象的心理与行为问题,防患于未然,比如:对他们成长过程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要在其尚未出现或刚出现时给予指导、积极干预,让他们有所了解、有所准备;对那些已出现的一些消极心理或行为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

2.三任务说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面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3.四任务说

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多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及时提供学生心理健康信息,供学校相关决策、改革时参考。

对有情绪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或团体咨询,提高其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矫正心理偏差,培养健全人格。

及时发现和鉴别中、重度心理障碍学生,及时转介到高一级咨询、治疗机构。

4.六任务说

心理预防:即预防学生在学习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心理行为问题。

心理咨询:主要指对有心理问题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和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和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

诊断性评价:指根据一定的理论和标准,以使用心理学的方法和工具为主,对学生的心理状态,行为异常或障碍,以及学生的成长环境进行描述分析、归类、鉴别、评估的过程。

行为矫正:指对个别的学生在语言、认知、行为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心理学干预,包括帮助道德越轨、学习困难、情绪挫折和社会性发展不适的学生获得正常的发展。

学习指导:指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的各种活动。包括学习内容的安排、学习方法的辅导,学习成绩的评估及其反馈等,特别是比较细致地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策略和选择学习方法,使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按照良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程序进行学习,以便获得系统的知识,形成一定的能力。

职业指导:即对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职业加以指导。可通过心理测量等手段,对学生个人的能力、性格、体力、家庭、经历等进行考察,通过调查和统计获得各种职业对能力和特长的要求,并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职业。

上述这些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一般任务、具体任务都是毋庸置疑的,但要作为根本任务,显然远未达到应有的高度。

(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

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一般有三项,即发展、预防和补救:

1.发展。是指心理健康教育要促进受教育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提高他们的心理成熟度,增强他们全面、主动地适应学习、生活和社会的能力,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的功能。

2.预防。由于个体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生活经验和一些必要的心理准备,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问题,如果得不到适当的帮助,往往会产生各种心理与行为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防患于未然,使受教育者掌握应付心理危机的方法,帮助他们顺利地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困难,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挫折和考验,以免由于他们的脆弱和无知,产生不必要的心理问题或导致悲剧的产生。

3.补救。由于环境或自身的原因,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有个别人产生一些心理与行为问题。这些心理与行为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矫治,往往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健康成长,而及时通过某种方式帮助他们进行调整和改变,可以解决问题或者避免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功能就是针对已经产生的现实问题,提供具体的个别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求助者排除心理困扰,使他们重新自信地面对生活。

由上可见,这些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姑且称之为内部功能,但遗憾的是并没有说明心理健康在个体内部整体发展中究竟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什么作用,尤其是并没有专门提到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即对其外部功能缺乏应有的认识,这导致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在应试教育阴影下常常被边缘化或成为应付检查的摆设。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与功能

(一)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确立其根本任务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提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育人先育德,育德先育魂。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曾经说过:“没有一个善良的灵魂,就没有美德可言。”

我们通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也就是说,教育是塑造雕刻灵魂的事业。而灵魂是什么?灵魂是思想是精神,是能对某人或某个群体起关键和主导作用的心理方面的核心因素。立德树人既然是教育的根本任务,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为立德树人铸魂。

那么,如何为立德树人铸魂?我们提出“具身德育”( Embodied Moral Education)新理念。“具身德育”是指基于具身认知的德育。具身认知是植根于人的身体(包括大脑在内)及其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认知。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认识和看待世界,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它不是一个运行在“身体硬件”之上并可以指挥身体的“心理程序软件”。可见,传统德育过多地将道德作为知识,传授甚至于灌输给学生,这种基于“离身”认知观的传统德育脱离了身体力行,于是知行成了两张皮。“具身德育”主张德之根在心,人之本在劳,二者合起来即立德树人的根本。其精髓为“正心立德”、“劳动树人”。

儒家经典提出“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是幸福的源泉。劳动可细分为脑力与体力劳动,学校教育相应地主要对接了脑力劳动。尽管教育方针有时在德智体美后面也带上“劳”,而教育中通常主要依靠运动和活动来弥补体力劳动之不足。因此,“具身德育”强调正心和劳动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将心理、体力、脑力、以及产生心理的客观现实、体力脑力劳动的情景等有机结合起来,将道德融入身体、心灵深处,成为身、心的有机成分,不仅实现了知行统一,更符合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实现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和谐发展。

首先,我们来看“正心”对立德的中坚作用。《礼记・大学》明确指出:古代那些想要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识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得以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由上可见,“正心”在德性和德行修养的连续体里发挥着承前启后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

那么,如何“正心”?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主张培养积极心理品质。在积极心理品质的立体结构里(图1),有认知、情感、意志、律己、乐群和超越六大维度,积极心理品质的划分是,小学生13项,中学生17项,大学生20项,教师和成人21项。这在后面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一讲里将详细展开。

其次,我们来看劳动树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劳动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造福人,因此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马克思在自己的著作中一再谈到劳动在人类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恩格斯在1876年所写的《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中,明确提出并全面论证了劳动创造人的原理。他指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致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08页)。因为劳动促进了人的形体结构的形成,使人从爬行变成了直立行走,使手得到解放,完成了手脚分工;引起了身体结构和脑髓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发展,以及最初的语言和思维,最后终于具有了高于其他一切动物的智慧,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分家;给人主动性和创造性,劳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自觉活动,人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活动的结果事先已在人的观念中存在,人通过劳动来支配自然界,并在自然界打下自己意志的印记,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是人类劳动必然的、普遍的要素;而制造工具则是人类不同于动物本能活动的根本标志。劳动造福于人,给人创造财富积累财富,促进文明进步。总之,在从古猿进化到人类以及人类发展过程中,劳动不仅创造人、发展人、成就人,也造福人。

马克思说:“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可见,劳动是我们之所以为人的立足之本,而我们在成为人尤其是高级人之后,却把这个根本抛弃了,以至于现代人出现了好逸恶劳现象。如今出现的一切为人、做人的问题归根结底都是劳之根基出了问题。

由上可见,“正心立德,劳动树人”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赋予立德树人的活灵魂。

(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是为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提供杠杆

如上所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三大功能停留在针对个体内部发展层面,缺乏在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整体系统中的功能认识。

积极心理学发起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赛利格曼提出了一个幸福的公式:总幸福指数=先天的遗传素质+后天的环境+你能主动控制的心理力量(H=S+C+V)。这个总体幸福取决于三个因素:一是一个人先天的遗传素质,二是环境事件,三是你能控制的心理力量。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把第三个因素作为撬起教育发展和人类幸福的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