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1

关键词:手足口病;儿童家长;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编号:201412688009Y)

手足口病(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自1957年于新西兰首次报道以来,已在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过大规模流行,蔓延趋势仍在扩展,我国多个省份也出现疫情[1]。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通过粪-口途径和呼吸道传播引起,好发于学龄前儿童,发病高峰在夏秋季。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严重者可并发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炎等危及生命。由于本病的传染性较强,又缺乏有效的疫苗预防,故增加民众防范意识,早期发现、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显得尤为重要。本课题调查苏州市几所托幼机构中儿童手足口病的发生情况,并通过系列宣教活动比较家长对该病的认知度变化,为今后更为有效地开展手足口病家长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分别在苏州市相城、虎丘、沧浪三个区内选取规模较大的一家幼儿园,以该园儿童家长作为调查对象。以自愿参与为原则,最终获取有效的家长样本数为326人。

1.2方法

1.2.1测量工具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与儿童关系,儿童是否发生过手足口病,对手足口病相关知识的了解情况(如疾病病原体、临床表现、高发人群和高发季节、传播途径及传染性等),以及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等。

1.2.2调查方法 4名经培训的课题组大学生和1名心理咨询老师完成问卷调查,采用以幼儿园班级为单位测试,在知情同意情况下,儿童家长独立完成问卷填写,当场回收。有效问卷326份,有效问卷率95%。

1.2.3干预方法 在幼儿园园长的组织下,课题组成员为家长进行手足口病的宣教,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和疾病的图片展示,使家长对该病有了较为系统的了解,并通过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和发放宣传资料,对包括手足口病在内的多种儿童常见病,如腹泻、呼吸道感染、水痘、猩红热等进行健康教育。干预后一个月,再次评价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状况及此次活动的意义。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录入数据,建立数据库,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描述分析和χ2检验,P

2 结果

2.1调查样本一般情况 本次调查的家长数326人,其中父母辈占76.7%,祖辈占23%,保姆占0.3%。家中小儿曾患手足口病的有45人,占调查人数的13.5%。表明该病的发病率较高。

2.2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 家长对手足口病的认知情况见表1,结果表明家长对手足口病一般知识有所了解,但缺乏系统性和全面性。

表1 家长对手足口病知识回答正确率

2.3家长手足口病知识的来源途径 调查家长中67.8%表示曾接受过幼儿园方面的宣教,60.4%的家长曾主动查找相关资料,其中父母辈比祖父母辈主动查找资料率高,有显著统计学差异(X2=5.198,P=0.023)。

2.4干预前后家长认知度变化 通过专业儿科老师的讲座和发放宣传资料后,家长们对手足口病知识掌握情况见表2,结果表明干预前后家长认知水平显著提高。家长认为此次活动很有必要的占35.3%,有必要占60.4%,没有必要仅为3.7%。

表2 干预前后家长知识水平的变化

3 讨论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传染病,就苏州地区既往报道,仅2009年4~8月期间病例数为8158例,占全年总例数65.84%。2011~2013年苏州相城区某镇发病儿童315人[2]。而本次调查中,13.5%的家庭中有儿童曾患手足口病,表明目前该病的发病率仍较高,不容忽视。

尽管通过园方的宣传及媒体网络的报道,部分家长对手足口病已不陌生,但问卷调查表明,家长对病原体、传播途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如何有效预防仍不完全清楚,尤其祖父母辈们因获悉知识途径有限,对该病知晓情况不及父母辈。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道病毒,传染性强,儿童频繁的手-口动作增加了感染几率,而且临床对于该病毒也缺乏特异性药物和疫苗,因此针对本病主要的护理措施在于有效预防。手足口病健康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要人们提升对疾病的相关知识。围绕手足口病的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发病机理、临床症状、治疗护理方法、预防措施,开展系统全面的健康知识教育,重c教育有效阻断传播途径的方法、如何做到疾病的早期发现以及发病后的日常护理等[3]。防止疾病传播与流行仅仅在住院期间依靠护士采取消毒隔离是远远不够的。

本课题围绕健康教育目的,通过病例示教,生动图片,深入浅出的讲解,耐心地回答疑惑,让家长较为系统了解疾病发生的每一环节,重点教育如何预防、切断传播途径,配合发放的宣传材料,使家长掌握一些常用的呼吸道、消化道疾病的预防方法,并免费赠送带有特殊标记的口罩,让儿童到人多、空气不流通处或有感冒人群中主动佩戴,减少交叉感染。干预的结果令人满意,干预前后,家长中完全了解的人数增加,仍不清楚的仅为0.3%。家长们普遍认为此次活动有意义,希望今后能经常开展。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家长认知水平,对有效降低儿童手足口病及其它常见病有一定意义。但此次干预人群有限,对降低整个地区发病率微乎其微,今后有必要在总结前期经验基础上,不断扩大宣教覆盖面,动员全社会参与共同关心儿童,保障和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王连森,毕振强,房玉英,等.2008年山东省手足口病流行学分析[J].山东医药,2009,49(19):45-47.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2

健康教育是“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口腔门诊病人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治疗,他们更渴望了解口腔疾病的防治方法与和口腔常见疾病相关的健康教育,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共同合作,有的放矢,满足病人和家属的要求。口腔疾病发生和严重程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人们的社会地位、经济状况、文化程度、居住地理环境、民族风俗等,而口腔健康教育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口腔科门诊不同职业病人对健康教育需求内容和方式的现状,我们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5~8月在我院口腔门诊进行治疗的病人265例,包括学生、工人、知识分子、农民、商人和退休人员。纳入标准:①经过门诊治疗后的病人;②年龄7~82岁。排除标准:①病人不能配合或7岁以下;②交流沟通有障碍的病人;③不愿意参加调查的病人。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口腔门诊病人健康教育需求和教育方式调查问卷,对在门诊治疗期间的入选病人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较小年龄的儿童可由家长代为填写问卷。发放问卷265例,回收265例,回率收100%。

1.3 问卷设计 本调查问卷内容包括:①病人一般资料(性别、年龄、职业等)。②健康教育需求项目,包括口腔常见病、口腔致病因素、口腔致病环境、口腔保健方法、口腔病防治方法、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以及心理辅导和帮助等方面的宣教内容。③健康教育方式,包括墙报、宣传小册子、影像资料及与医务人员交谈等宣教方式。

2 结果

2.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多选) 见表1。

表1 不同职业患者对口腔健康教育需求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1调查结果,在对健康教育内容需求方面,得出以下印象:①更多的病人对口腔疾病预防三阶段体系中的第二阶段内容关注,对第一阶段内容关注不足。这表明人们口腔健康意识中基础预防意识相对薄弱。②对“致病因素”健康教育需求方面,体现了文化程度、个人的经济状况与疾病的预防意识成正比。③对“口腔疾病对全身的影响”和“心理辅导和帮助”的健康教育需求明显少,这可能反映出我们在口腔健康宣教方面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引起应有的关注。

2.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单选) 见表2。

表2 不同职业患者选择口腔健康教育方式的调查结果(略)

根据表2调查结果,在健康教育方式的选择方面,似有职业倾向性。学生更愿意选择“影像资料”,知识分子、商人、退休人员更喜欢“与医务人员交谈”,而农民选择“影像资料”较多,工人对“宣传小册子”选择最少。这可能与人们平时获取信息途径、社交方式有关。

3 对策

3.1 加强第一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教育 根据三阶段口腔疾病预防思路,在健康教育内容上加强对第一阶段预防口腔疾病的宣教力度,强调“一病多因,一因多病”的原理,养成良好的刷牙习惯,减少龋病、牙周病的发病率。加强口腔癌、牙颌不良等疾病的预防措施宣传。如口腔癌的预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些不良习惯往往需要20年才会致病,长时间的吸烟、饮酒是重要因素,常年吃过烫和有明显刺激性食物也是致病因素之一[1]。预防牙颌畸形贯穿人体生长发育阶段,根据不同对象、不同时期进行相应的宣教,如哺乳方法、睡眠位置、吮吸和咬唇习惯、张口呼吸习惯、儿童膳食的硬度等。

3.2 针对不同群体,积极引导 制定针对不同职业人群的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宣教计划,如对学生群体着重放在龋病预防的宣教。在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的同时,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加强对致病因素的宣教,传授消除或减少致病因素的方法,将他们的注意力引导到积极预防的层面上来。加强口腔疾病会对全身乃至心理造成影响的宣教,尤其是中老年人,使他们更重视口腔健康。

3.3 以人为本,健全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不同职业特点,实行多种口腔健康教育方式,使之喜闻乐见。对于学生、农民尽可能提供影像资料,对于商人、知识分子、退休人员尽可能地通过面对面或电话交谈方式宣教。形成多种宣教方式共存的模式。

口腔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的重要部分, 其目的是使人们认识到并能终生保持口腔健康。它是以教育的手段促使人们主动采取利于口腔健康的行为,以达到建立口腔健康行为的目的。事实证明通过开展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2]。人们对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宣教方式的需求不是单一的,随着个人身体和社会状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因此,口腔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要适时实用、有效才能达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3

关键词:遵义市 学龄儿童 手卫生 现状分析 干预对策

本研究则以遵义市6~12岁学龄儿童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对手卫生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儿童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以便于为临床发展做出基础贡献。资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10月-2020年8月6~12岁学龄儿童600例,平均年龄(6.03±0.34)岁;其中男321例,女279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0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遵义市城区、所辖县及县级市小学生,年龄6~12岁;(2)儿童均知情,并同意参与本研究,监护人及学校老师积极配合;(3)无重大疾病。

排除标准:(1)不愿参与本研究与调查;(2)对测试内容不能准确理解;(3)双手肢体存在障碍。

研究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阅读,并与专家进行讨论,结合遵义市及其周围县、市等实际情况设置调查问卷,调查的内容包括遵义市学龄儿童居住环境,学龄儿童对手卫生的知晓度、依从性、正确率,监护人的学历、工作情况、卫生行为习惯,学校对手卫生的管理、文化氛围,教师的卫生习惯及对手卫生的管理控制能力等。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现场回收的方式进行调查。

干预方法:(1)对照组采用常规手卫生宣教,主要通过宣传手册的方式提高儿童对手卫生的认识,其中主要包括手卫生的内容、手卫生的必要性、手卫生的主要方法等。(2)试验组采用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宣教,社区积极开展手卫生讲座,聘请专业技术较强的专家为居民讲解手卫生的必要性、手卫生对流行病的预防作用等,并告知居民如何做好手卫生工作。同时在小区内安装宣传展板,并开展家长卫生课堂,提高学龄儿童家长对手卫生的重视程度。增设学校、教师手卫生教育,学校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烘托手卫生文化氛围,按时洗手等,加强学校手卫生管理质量。

观察指标:对各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并对健康教育实施1年后的儿童进行调查,主要对比两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和知晓情况。实施情况判定主要根据儿童的洗手频率、洗手操作正确性、洗手是否应用洗手液;手卫生知晓情况,则包括对手卫生的实施重要性、正确洗手操作步骤,洗手对流行病的影响等。满分均为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儿童的实施情况越好,知晓率越高[1]。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问卷情况:本次研究共发放600份调查问卷,有效回收600份,收回率达100.00%。

家长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不同学历的家长和不同工作层次的家长手卫生依从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家长学历和工作类型是对儿童手卫生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学历越高、工作越好儿童手卫生依从性越好。见表1。

表1 家长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

学校环境对儿童手卫生的影响:学校的手卫生管理、文化氛围、教师卫生行为习惯和教师对手卫生的管理能力均是对儿童手卫生依从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手卫生管理强度大,学生的手卫生依从性好。见表2。

表2 学校环境对儿童手卫生情况的影响

两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评分和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评分情况:试验组儿童的手卫生实施评分和手卫生知识知晓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儿童手卫生实施评分和卫生知晓率评分比较

讨论从实际情况来看,当前学龄儿童的手卫生情况较差,儿童对手卫生的依从性较低,洗手错误率较高,而且儿童的洗手知晓率较低。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学龄儿童的手卫生尤为重要。手是人体的重要器官,人体的手每天要接触大量细菌、真菌和病毒,手卫生是流行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加强人们对手卫生的认识是减少儿童患病率的主要措施[2]。本研究结果显示,对学龄儿童手卫生习惯和依从性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为家长的学历、行为,学校的环境氛围和教师的卫生习惯等,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儿童的手卫生,促进其养成良好习惯,还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进行联合宣教,从而提高学龄儿童对手卫生的认识,积极参与手卫生实施,养成良好习惯[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将健康教育课程与学校的网络、广播等多种教育形式进行结合,提高儿童的认知,转变态度,使儿童的自我保健意识加强,建立健康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主题班会、现场体验、绘制黑板报、海报制作等方式对手卫生知识进行普及,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到教育活动中,产生认知、态度、行为的变化。教师和家长要以身作则,定期洗手,并将正确的洗手方式教给学生。家长则需要创建良好的手卫生环境,每日儿童回家,需要叮嘱儿童先洗手,在玩过玩具或写完作业后,也需要叮嘱儿童洗手,并同样严格要求父亲,在家中设立相关标准,父亲需要积极配合母亲,从而为儿童养成良好习惯[4]。社区则需要加强手卫生宣传活动,在小区的宣传栏处张贴手卫生海报,并定期组织亲子活动,促进儿童与父母积极参与,围绕手卫生展开竞赛,从而保证提高儿童的手卫生认知,养成良好习惯[5]。本研究将家庭-学校-社区联合宣教后,结果显示儿童手卫生实施情况评分和手卫生知晓率评分均显著高于采用常规宣教方式的对照组,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学龄儿童手卫生中将家庭-学校-社会联合宣教方法进行应用,其效果显著,可将儿童的手卫生知晓率进行提高,保证儿童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临床意义显著,可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符霞.深圳市幼儿园儿童手部卫生干预效果评价[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7.

[2]周琦,刘承芳,张林秀,等.贵州贫困农村学校小学生洗手卫生行为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4):485-487.

[3]高宁,倪莲芳,黄丽,等.深圳市儿童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现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J].全科护理,2019,17(29):3705-3707.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4

关键词:预防接种 安全护理 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3-0173-02

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6900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2005年1月至2008年1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6900例,男8590例,女8310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在第一次进行预防接种时就按照国家和云南的体检程序,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并进行专人专管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提高相应知识的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对计划免疫程序的重视。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的告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为家长安排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安排,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耐心解答家长提出的问题。让家长及时了解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接种疫苗前、中、后做好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宣传栏发放宣传资料以便家长了解各类疫苗,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工作中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5

【关键词】 优质服务;满意度;预防保健科;婴儿母亲

【中国分类号】 R94.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549-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人们不仅关注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同时也关注服务水平的进步。近年来,卫生部尤其注重"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护理在临床中的具体体现,因此,目前优质服务已普及到各级医院的临床。2009年至2011年我院预防保健科把优质服务的具体措施贯穿在婴儿首次来科室预防接种的全程中,提高了满意度。

1一般资料

本组对象308例均为首次到预防保健科进行预防接种(乙肝疫苗第二针)的母乳喂养的婴儿。孕周37~40周,出生体重3700~3900 g,Apgar评分8~10分。母亲均为初为人母,平均年龄29±1.6 岁,文化水平:初中及以下15例,高中42例,中专44例,大专以上207例。

2优质服务措施

2.1电子呼叫系统 避免就诊时的拥挤及母亲站立等候的疲劳,利于母亲的休息。

2.2喂养指导 向母亲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保证4-6个月充足的母乳喂养,6个月后及时添加辅食,避免营养性疾病的发生。预防新生儿喂奶发生溢奶措施(新生儿竖着抱起,并用手在新生儿背部拍两下,将吞入胃里的空气排出)。

2.3健康宣教 通过墙报、宣传册及工作人员的一对一方式进行:① 预防接种:按时完成基础疫苗的意义、暂时不宜接种疫苗情况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②早期发育:让家长多拥抱和抚摸及通过语言、唱歌、音乐与婴儿交流,以促进其智力发育及与父母的情感联系;④婴儿常见病的预防知识:强调家长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服和更换衣服,预防呼吸道感染,早期发现病情变化(气管炎、肺炎)的要点。⑤预防小儿意外伤害;强调喂奶或喂药可能引起窒息潜在危险及简单的急救处理方法。⑥综合指导:孩子的哭闹原因分析,避免到公共场所或人多聚集的地方,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饮食以及大小便习惯。

2.4提供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 哺乳便于母亲及时的抚慰婴儿;初为人母的母亲通过互相的交流提高育儿的经验,医务人员参与其中,以便更能提供科学的综合指导。

2.5协助照顾小孩、缴费 使母亲真正感到医院人性化服务的温暖,从而增加对医务人员的信任感和安全感。

2.6热线咨询电话 将咨询联系方式告知家长,以便随时咨询。

3满意度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调查表,在婴儿母亲结束来医院目的后,护士直接与母亲交谈,母亲对问卷理解后逐项填写,当场收回。凋查表内容见表1,答案设计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有效问卷308例,有效率100%。

4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婴儿母亲对护士态度及其健康宣教和便民措施满意度均为100%,对所提供的其他优质服务措施未出现不满意现象,见表1。

表1 308份有效满意度调查问卷结果

5讨论

5.1预防保健对儿童的影响 预防保健科是对健康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提供防范疾病及健康成长所需知识的场所,它需要护理人员扮演不同的角色,以满足儿童及家属对儿童保健知识的需求,因此,预防保健科的医务人员可以称得上是初为父母照顾宝宝的"老师"。

5.2优质服务的意义 随着社会进步带来的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健康观念的改变及医学服务理念的更新,使人们对儿童保健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服务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各医院预防保健科充分以健康专栏、标语、图片、咨询等多种方式向家长宣传集科学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婴儿保健知识,以达到家长主动配合医务工作者和增强家长为婴幼儿定期到医院保健的意识[1]的目的。另外,保健科设立的咨询电话,方便家长对育儿知识的咨询,缩短家长与医务人员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好的为家长服务。

而为小孩及家属提供"情感"、"亲情服务"的服务[2-3]可达到宝宝父母与医务人员建立伙伴关系及提高满意度的目的。我院预防保健科通过热情温馨的健康宣教、发放健康处方、电话咨询、人性化的便民措施(哺乳及母亲间交流环境)、亲情式的协助照顾小孩等优质服务措施,使初为人母的宝宝母亲减轻了心理负担,尽早进入母亲角色,从而提高了母亲对医务人员的满意度。

6小结

总之,健康宣教、电话咨询、便民措施等人性化的优质服务能提高家属的满意度,利于医院对社会的影响及增加医院的社会效益。由于家属照顾宝宝、工作忙、睡眠不足等多种因素导致家长身心疲惫,各种负性情绪应运而生,因此多种形式(电话、信息、网络课堂)的健康宣教延伸到家庭(预防针温馨提醒、体检)及共同抚养健康宝宝、提高家庭生活质量是我们预防保健科日后发展的主要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 韩菊兰.健康教育在婴幼儿保健门诊中的应用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6, 12(1):69.

[2] 刘静秋.如何建立新型护患关系[J].中国护理杂志,2006,3(11):173-174.

儿童疾病健康宣教范文6

【关键词】预防接种;护理;干预

小儿计划免疫是一种投资少、效果好、保证小儿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法律赋予每个儿童的权利,国家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制度[1]。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可以保证儿童健康地成长。我科从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对来门诊进行预防接种的1690例儿童进行护理干预,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来我科进行预防接种的儿童共1690例,男859例,女831例,年龄1个月-13岁。

1.2 方法

1.2.1 建立儿童健康档案 对我门诊辖区内每个新出生的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检查,掌握每个儿童的健康状况并进行科学喂养及预防接种知识宣教。家长对“应用某种疫苗的必要性,是否有不良反应,甚至危险等“极为关注”。针对这一心态,做好各相应知识宣教和解释工作,提高家长重视小儿计划免疫的自觉性至关重要。

1.2.2 每次接种疫苗前宣教工作 做好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及注意事项的通知工作,并在每次接种后,认真交代家长下次何时来进行何种疫苗的接种,必要时打电话提醒家长,并设立咨询电话,耐心解答家长的问题。让家长了解疫苗的适应证、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提高家长对疫苗的认识,取得家长配合。合理安排孩子的饮食,避免饥饿,不要吃刺激性较强或容易导致身体过敏的食物,以免孩子接种后出现不良反应。每次接种疫苗前做好健康教育工作,是促进计划免疫工作的重要手段,在计划免疫接种门诊开展健康教育非常必要和重要[2]。

1.2.3 接种疫苗时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环境 接种门诊配置有候诊室和接种室,应保证候诊室清洁明亮、空气流通、温度适宜、温馨舒适,墙壁四周应涂成粉红色或天蓝色,张贴儿童喜爱的卡通画报,挂上色彩鲜艳的气球,并备有儿童喜欢的玩具及图书等,使儿童候诊或休息时有在家的感觉,减轻孩子、家长的心理压力。消除儿童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微笑面对儿童,并亲切地与儿童交流,对于月龄较小的儿童,应用手亲自抚摸儿童,消除其陌生感与恐惧感,以取得儿童对接种人员的信任,保证预防接种的安全注射。

1.2.4 作好接种时药物检查 严格查对制度,并根据注射部位选择合适的注射器械,仔细询问婴幼儿近期的身体状况。对患有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中枢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者不能注射。免疫缺陷或正在使用免疫制剂的不能接种,用了免疫球蛋白者应按规定的间隔时间接种;接种疫苗后针头拔出时应马上用无菌棉签(球)在皮肤上稍压一下,防止疫苗流出来或出血。个别孩子注射时可能发生虚脱症状,这时护理人员要镇静、严密观察,让其仰卧,将头部放低,给予口服适量糖水,短时间即可恢复。

1.2.5 接种后的健康指导 注射完毕后让儿童静坐休息,观察15 min~20 min,出现反应及时处理,观察无反应再让其离开,同时做好离院指导,应让家长了解如下内容:短时间内让孩子适当休息,不要做剧烈的活动;保持皮肤、衣物的清洁、干燥。注射部位瘙痒时,告诉孩子不要用手抓以免诱发感染,并防止感冒;大多数婴幼儿注射疫苗后局部和全身反应较轻微、短暂,不用做特殊处理。极少数孩子会有头疼、头晕、发热、乏力和全身不适等症状。个别孩子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这些反应一般在1~2 d内自然消失,很少持续3 d以上。局部反应多数1~2 d,少数3~5 d自然消失。孩子接种后出现轻度发热和局部反应,可不用去医院。如果体温过高并有其他急性反应,家长应及时去医院就诊。有些疫苗需长时间方能产生持久性免疫抗体,应让家长了解每次注射的间隔时间,必须按规定次数和时间进行注射,以达到预防注射的目的和效果。

2 讨论

2.1 预防接种的重要性 通过接种的护理干预,我科接种门诊辖区内儿童家长对预防接种及疫苗都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带儿童参加预防接种,保障了儿童的权利,有效地控制了相应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2.2 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 通过护理干预,儿童、家长有良好的心态配合预防接种,可避免断针、晕针和心因性反应,并筛选出了有疫苗禁忌证和需延后接种的儿童,有些先天性缺陷的患儿需经临床安全性评估后再进行预防接种,这样就大大提高了预防接种的安全性,减少和杜绝了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