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1
关键词:化学教学;改进;实验方法;环境教育
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对环境的破坏也越来越严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现在世界上最受关注的问题。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将环境保护教育融入其中。目前,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学常用的方法是将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通过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结合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可以完成化学教学任务,还可以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本文将从基于改进实验方法来促进环境保护教育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高中化学课程中有关环境保护教育的内容分析
环境保护涉及方方面面,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很难达到全面实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标,只能将环境保护教育渗透到相关学科中。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高中化学课程应当从培养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出发,理解化学对人类的生活、工作、生产和环境改善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化学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让学生积极参与保护环境以及改善环境的活动。根据新课程标准改版之后的鲁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教师在授课时可将理论同实际联系起来。比如讲氮氧化物时,应当向学生介绍氧化氮对环境的危害,以及我国因为氮氧化物造成的环境污染状况。让学生了解到目前我国的环境现状,激发学生树立起环境保护的意识,达到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二、高中化学促进环境保护教育的要求
1.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
化学实验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础,通过实验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到物质的性质,对于化学学习十分有利。过去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为了使实验顺利进行,不耽误上课时间,都是按照教材中给的材料来进行实验。但是教材中提供的实验材料是给老师一个参考,不一定都是最佳的。有的实验所采用的原材料都不是最经济、最节能的,并且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会造成一定的危害,所以要求高中化学教师改进实验方法,做到绿色环保。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对于教材中的实验方法深入思考,尽量采用无毒无害的材料来做实验,同时对于实验结束后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应当再次利用,如果不能进行二次利用则应当采取恰当的方法进行处理,达到对环境造成最小污染的目的。
2.在实验教学中渗透环保意识
高中化学教材包含了许多实验,新课程标准要求在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在进行化学实验时,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树立绿色环保的理念,尽量控制污染的产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以身作则,做到节能、环保,在实验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环保的理念,增强学生环保的意识。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应当在进行实验教学之前认真思考,仔细推敲传统实验的方法。首先,在进行实验时要尽量选择毒性低、污染小的化学药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其次,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按照实验操作规范严格执行,避免因为不规范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此外,教师在进行备课时要进行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比如,在做一些较大的实验时,可以将其改成微型的化学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节约化学药品,减少浪费,而且也可以避免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造成较大的环境污染。
3.教师要打破传统,进行环保教学
长久以来教师在给学生进行实验教学时都是按照传统的实验方法来进行授课。这些传统的实验方法很多都会造成实验材料的浪费,十分不利于节省资源和能源,而且有一些实验采用的是污染严重、有毒的化学药品,这样不利于环境保护教育。因此,教师可以在实验之前,将同学分成小组,对传统的实验方法进行改进。通过学生之间小组讨论、假设、分析选出最节能环保的绿色实验方案。进行这样的小组讨论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对于知识进行巩固和提高。
三、改进实验方法,促进环境教育的具体实例
在进行鲁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氮的循环”这一节有关硝酸性质的学习时,传统实验方法是向两只放有等质量铜片的试管中分别加入少量的浓硝酸和稀硝酸,让它们进行充分反应观察现象。浓硝酸和稀硝酸都可以与铜进行反应,区别是浓硝酸与铜反应更剧烈,会产生红棕色的气体;稀硝酸与铜反应较慢,产生无色气体,气体在试管口变成红棕色。两个反应生成的分别是NO2和NO,这两种气体都是具有强烈刺激性的气体,而且会对空气造成污染,同时也会危害到师生的健康。笔者在授课时发现由于NO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过快,导致许多学生无法观察到气体颜色的变化。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对于本实验方法可以进行如下改进。
改进措施:首先,可以将教材中使用的铜片换成铜丝,这样做不仅可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终止,同时也有利于节约资源。其次,将实验装置进行改进,将原有的实验中的敞口装置变为密封装置的具体方法有两种,实验装置如下图所示。通过密闭的实验装置可以防止有害气体挥发到空气中,有利于对废气的收集,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同时有利于师生的健康。
第一部分实验装置:使用橡皮塞、单孔大橡皮塞、试管、锥形瓶来组装,具体如下图。本实验装置进行操作时,首先向两个锥形瓶内加入20 mL20%的NaOH溶液,然后在一支试管内放入一块铜片,另一只试管内放入三只铜片;装有一块铜片的试管中滴入1mL的68%硝酸溶液,在另一只试管中注入2mL的20%硝酸溶液。试剂加完之后立即用小橡皮塞将试管口塞住,同时带有试管的单孔塞塞进锥形瓶扣。在反应结束后,轻轻振荡锥形瓶。
第二部分实验装置:利用带孔橡皮或者将注射针头扎入橡皮内,组装实验装备。本装置在进行实验时采用细铜丝、68%的硝酸溶液或者1∶4的硝酸溶液。在进行实验时将细铜丝放入注射期内,并且将活塞压至顶端再用该注射器吸入1~2 mL的硝酸溶液,之后再用橡皮封住针孔,达到密封的作用;将硝酸和铜反应的注射器针孔向上放置,并取下橡皮,随后抽拉活塞让少量空气进入,此时让学生认真观察气体颜色的变化情况。在实验结束之后,将注射器中剩余的溶液注入NaOH废液中。
本实验进行改进之后,操作变得简单易行,同时可以通过改变注射器的朝向来终止或者继续进行反应,非常容易控制。而且这种装置可以让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无色气体NO变为红,现象更明显。改进后的实验是在完全密闭的环境中进行的,能够非常方便地收集NO2和NO,防止发生空气污染。
环境保护是全球关注的热点,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响应了国家的号召,达到健康化学和绿色化学的教学要求,也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树立环保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通过改革创新高中化学实验方法,不仅可以更好地培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真正达到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龚文英.西北民族地区中学化学中渗透环境教育的研究[D].兰州:西北民族师范大学,2013.
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2
1.坚持预防为主原则。把近视眼防控(以下简称"防近")的重点放在预防工作上,面向全体学生实施预防措施,有效预防近视眼的发生,降低学生近视眼新发病率。
2.坚持综合防控原则。针对导致近视眼发生的多种因素,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改善教学卫生条件,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普及视力保护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用眼习惯;落实学生体育活动时间,促进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3.坚持常抓不懈原则。把"防近"工作作为学校日常工作,按照不同年龄、学段要求,将其贯穿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坚持常抓不懈,促进"防近"工作经常化、制度化。
4.坚持全员参与原则。充分发挥全体教师和家长、社区的作用,建立教师全员参与,学校、家长、社区联动的机制,形成共同做好学生"防近"工作的合力。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规章制度建设,规范管理"防近"工作。
1.将学生视力保护工作纳入学校管理、教师管理和班级管理内容,按照《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岗位职责》(见附1),落实各有关部门和人员的职责,并作为年终考核、班级评优评先的依据,以此形成学校领导、教师、学生人人重视,齐抓共管的"防近"工作机制。
2.制定科学规范的学生在校作息制度。严格按照规定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周课程和作息时间。依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按照静动结合、视近与视远交替的原则安排每天课程与活动。保证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
3.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切实做到不拖堂。严格控制考试的科目与次数,限制课外作业量。不随意增加学科教学学时,不占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寒暑假组织学生上课。学校要统筹学生的家庭作业时间,小学一、二年级不留书面家庭作业,小学其他年级书面家庭作业控制在60分钟以内;初中各年级不超过90分钟。
4.建立健全眼保健操制度。将每天两次眼保健操时间纳入课表,组织学生认真做好眼保健操。
5.根据教室采光照明情况和学生视力变化情况,每月可调整一次学生座位。根据学生身高变化,及时调整其课桌椅高度。
6.建立视力定期监测制度。每学期对学生视力状况进行两次监测,做好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新发病率等各类指标的统计分析,对有视力下降趋势和轻度近视的学生进行分档管理,并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关"防近"措施。
7.坚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锻炼制度。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认真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户外体育活动,切实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体育活动。
(二)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1.按照《中小学学生预防近视眼基本知识与要求》(见附2),在学校师生及家长中,广泛、深入开展视力保护宣传教育。
2.每月利用广播、宣传栏等多种形式,经常性宣传科学用眼、预防近视等眼保健知识,培养学生爱眼、护眼意识,养成正确的读写姿势和用眼卫生习惯。
3.每学期开学初和学期结束放假前,通过品德与生活课或体育与健康课、主题班队会等,集中对学生进行一次保护视力教育,使之与经常性"防近"宣传教育有机结合,促使"防近"宣传教育经常化、制度化。
4.教师应将培养学生良好用眼卫生习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随时纠正学生不良读书写字姿势,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和行为。课间督促学生到室外活动或远眺。
5.通过家长会、家长信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知识和方法,指导和督促家长为学生提供有利于视力保护的学习环境、控制学生近距离用眼时间(看书、写字、看电视、用计算机时间达45分钟,应休息10-15分钟时间)、及时纠正不良的用眼卫生习惯、视力下降时要及时到正规医院就医。
6.每年6月6日的"全国爱眼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防近"宣传活动,积极争取和动员专业机构、新闻媒体的参与,扩大宣传的效果。
(三)积极改善教学条件,为学生创建良好的视觉环境。
1.保证教室内所有学生合理的用眼距离,教室前排课桌前缘与黑板应有2米以上距离,后排课桌后缘与黑板的水平距离:小学不超过8米,中学不超过8.5米。
2.按国家规定的标准要求,提供与学生身高相符合的课桌椅,每间教室内应预置1-3种不同型号的课桌椅(有条件的学校应配置2种以上型号的课桌椅),或配备可调试课桌椅。
3.教室黑板应完整无破损、无眩光,挂笔性能好,便于擦拭;黑板下缘与讲台地面的垂直距离:小学为0.8~0.9米,中学为1~1.1米;讲台桌面距教室地面的高度一般为1.2米。
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3
现在有许多年轻妈妈因为不知道如何正确教宝宝走路而万分苦恼。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年轻妈妈必备宝宝学步安全措施,欢迎大家阅读。
一、宝宝学步需经过三个阶段,妈妈如何做好保护
宝宝长到10-11个月大,就开始跃跃欲试地站起来,摇摇晃晃自发地要走路了,兴奋的妈妈往往迫不及待地就拉着他的手想让他快快走,而这样做对宝宝学步不仅没有好处,更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专家表示:宝宝学步一般要经过三个阶段,不同阶段妈妈应学会不同的保护措施。
1、摇晃期
有时候妈妈拉着宝宝学走路,宝宝却突然大哭起来,手臂也不能动了。专家说,这种现象在宝宝刚开始摇摆着走的时候很普遍,是因为牵拉的时候,手臂关节脱臼了。
专家提醒:宝宝手臂要是脱臼了千万别转,也别揉,找专科医生将关节复位,很快就好。但是,如果一直采取这种牵拉的保护方法,造成手臂习惯性脱臼,就会严重影响宝宝肘关节的发育。
正确保护:妈妈对宝宝学走时的保护和鼓励是最关键的,其实最好的保护是站在宝宝身后,扶住他的掖下随着他走,但这样半蹲着你会很辛苦,所以不妨用一块布围住宝宝的前胸,你从后面提着布来帮他找平衡,这样就省力多了。或者,在宝宝初学步的时候,让他在学步车里练习,车的四面都有保护,他想走想坐都可以,大人不但可以把自己解脱出来专心守着他,而且还不用担心他会摔倒。
2、扶物行走期
宝宝慢慢找到了走的“感觉”,两条小腿儿开始用力抬高,向前迈步而不是蹭步。
专家提醒:宝宝能这样走的时候,你可以把学步车撤掉,让宝宝练着扶着床沿或扒着小车走,大人在边上看着别让他摔了就成。
正确保护:如果你不放心让他扶着东西走,还可以把双手放在他掖下,但要让他独立走,手劲儿慢慢变虚,直到慢慢松手。
3、独立行走期
宝宝开始下意识地挣脱妈妈保护的手臂,自己独自摇晃着走了。虽然走起来有点深一脚、浅一脚,但你完全不必担心。
专家提醒:宝宝自己走需要一个心理过程,一开始有玩具逗他,他会很感兴趣,但最怕的就是摔倒。倘若只是没站稳坐在地上,那妈妈一定要鼓励他自己爬起来,这样他就会很勇敢地接着走,而且会很爱走;倘若摔得很严重,甚至受伤,他就会害怕,很长时间不敢走,这是很正常的防御反应,最好是慢慢鼓励他,缓一段时间再走。
正确保护:宝宝自己走也需要父母的保护,比如父母面对面蹲下,让宝宝在中间来回走,距离要从近到远一点点调整。或者,给他定个距离,像是从床走到沙发,父母最好跟着。一般,宝宝到2岁左右就都会独立行走了,所以妈妈们不要着急,别强迫他走,但如果2岁还走不稳或不会走,就要带他去医院检查了。
二、不学爬就学走两大影响
“宝宝真聪明,没学爬就开始学走了。”很多妈妈都把宝宝过早学走路看成是聪明健康的表现,不等经历爬的过程就直接教他走路了。
专家解释说,宝宝的脑神经及骨骼、肌肉发育都需要一个过程,由坐到爬、再到走是这一过程的相应表现。之所以先让宝宝学爬是因为这时候他的骨头特别柔软,很难支撑整个身体的重量,爬可以让脊椎、骨骼和韧带逐渐受力,慢慢增强各部分的力量。如果太早就让他站起来走,身子站不直,老想弯腰,腿的负重又太大,脊椎、骨骼就跟着弯曲,脆弱的小腿骨还会变形,长大了就会变成X形或O形腿。
除了骨骼、脊椎变形,不学爬就学走还影响宝宝视力呢。几个月大的宝宝视力发育还不健全,只能看清近处的东西,都是小“近视眼”,而爬可以让他看清有限范围内的东西,慢慢调整,让视力正常发育。
但走路的时候就需要看较远的地方,宝宝看不清,只能眯着眼睛努力调整屈光度和焦距,无疑会损伤眼睛和视力,严重的还会患上先天性白内障、视神经萎缩、上眼睑下垂和近视,对眼睛造成一生的伤害。同时,宝宝都是在室内爬,可以避免强光对眼睛的刺激,而学走大都在户外,尤其是阳光强烈的夏天,紫外线和红外线会伤害视网膜,让眼睛出现刺痛、流泪等病症。
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4
关键词: 生物中考复习 基础 能力
近年来,越来越强调素质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新形势,在中考生物复习中,教师应更新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结合教学内容,应用教学媒体等手段,重视基础,培养学生生物素养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短时间内取得更好的复习效果。
八年级生物总复习是生物教学中最关键的一环,值得注意的是:复习课绝不是旧课的重复与罗列,它是在对既得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同时,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升学生的知识层次。复习课上,如何发挥学生的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复习,参与复习呢?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重视基础,构建知识网络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基本知识的积累,能力的形成如同“无源之水,无木之本”,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就不能形成综合能力。只有具备扎实的基础,才能到达能力的“殿堂”。2012年中考生物试题易、中、难的比例基本控制在3:5:2左右,考生只要抓住低、中等难度的基本内容,基本就能得到80%的分数。教师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把精力放在结合本学科特点,努力培养学生的生物素养和能力上。只有保证了双基教学的传统优势,使学生打下扎实的基本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会有牢固的基础。教师要认真学习《广东省初中毕业生生物学科学业考试大纲》,深刻领会考试的指导思想、考试方式、考试范围、考试内容和试卷结构,特别是考试内容、题型、难度和比例。通过学习,明确复习的方向,把握重点,做到胸有成竹,有的放矢,落实到位,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提高初中生物总复习的教学质量。
(一)按章节梳理基本知识。
由于时间有限,中考生物复习基本上只能进行一轮。考虑到学生对生物的重视程度不够,平时花在生物学习上的时间较少,有不少知识已经遗忘了,因此,教师主要以章节复习为主。注重抓住主干知识,详细讲解,突出重点,攻破难点,对于分布在各章节里的重点实验,也要做深入分析,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指导学生对已往所学的一些分散在各章节中的、零碎的知识进行归纳、概括、比较、归类,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真正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在此基础上,注意对相关的知识进行联系和比较,从点到线到面,尽可能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夯实基础。
如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生物的结构层次》时,可形成如下知识网络。
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动物细胞 动物的基本组织 细胞分化 形成 细胞分裂
细胞多细胞-组织(四种)器官系统()人体、动物体
植物细胞 植物的基本组织 植物的六大器官植物体
又如在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花的结构》可形成如下知识网络:
1.第一节开花和结果
花托:萼片、花瓣
2.花的结构 雄蕊:由花药和花丝组成 花的最重要的结构
雌蕊:由柱头、花柱和子房组成
3.传粉和受精
受精过程:到达穿过落到萌发
花粉 雌蕊柱头 花粉管 花柱 子房[胚珠]
称为双受精,为被子植物特有。
1个+1个卵细胞 受精卵
1个+2个极核 受精极核
4.种子、果实的形成过程
子房壁 发育 果皮,子房 珠被 种皮 果实
胚珠 2个极核 受精极核 胚乳 种子
1个卵细胞 受精卵 胚
(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二)专题复习。
一些重要的、难度大的部分,单列进行专题复习。根据内容可分为“生物结构层次”、“环境保护”、“植物的生活”、“生物技术”“探究实验”几个专题。如在复习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时,学生比较容易混淆,不妨列表比较: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场所 只有含叶绿体的细胞中 所有活细胞的线粒体中
条件 有光 有光、无光都可
物质转化 有机物+氧二氧化碳+水 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原料 ][产物] [原料] [产物]
能量转化 光能化学能 化学能生命活动能量、热能
实质 合成物质、储存能量 分解物质、释放能量
联系 为呼吸作用提供有机物 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实验与科学探究”是生物科的一大特点,也是中考的一个热点。其中“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等重要实验是考查的重点。尤其是设计对照实验,更是难点,学生不容易掌握变量的控制,很难分清实验组和对照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除了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内容,理解概念外,还要把课本中所有的对照实验都找出来,列在一起进行分析对比,并精选一些典型的习题练习和讲解,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重视书本插图,指导读图作答。
从中考生物试题来看,看图作答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这些图像直接或间接来自于课本,这就提醒学生在复习时应重视课本插图的复习。在现行的初中生物新课程教材中,有大量的插图。这些插图概括性强、生动直观,是对课本内容的高度浓缩,其作用是语言、文字无法代替的。因此,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对图像的复习,指导学生读文对图、看图释文、文图活用、读图解题,图文结合,提高学生对图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重视方法,突出能力训练,培养建构解题技能
中考试题往往以“问题立意”,其试题必然源于教材,却又高于教材,源于课本生物知识,这就要求培养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考试模式强调了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因此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中考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不意味着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发明家,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渗透于平时每节课的教学中。在生物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应该有一个立足点,这个“点”可以定位在“理解”这个层次上。生物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是教材中的基本内容,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这种“理解”的要求是什么?学生怎样将这种“理解”表现出来?这是提高复习效率的关键。如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抓住所学知识的重点和关键,并且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就能真正理解,也能真正学会。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知识联系实际分析、理解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这个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如果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和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大大提高。
磨刀不误砍柴工。在复习知识中,应尽可能介绍针对性的复习方法。如:列提纲归纳知识网络,列表格比较知识难点,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些抽象的概念、特征等方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近年来的试题逐步以知识立意转化能力立意,教师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要突出重点、强化训练,要求争取做一道题会一类题,而不要实行题海战术。在练习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读图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应试能力等。更重要的是要讲出答题的思路,明确题目中包含哪些知识点,还要分析学生普遍存在错误的原因,使学生掌握解题的方法:仔细审题,看题目的题干表达了什么样的信息,找出已知的条件和隐含的条件,排除迷惑条件,问的又是什么问题,涉及哪些方面的知识,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还要注意用规范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
三、重视多媒体的运用,提高复习效率
在复习阶段,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有很多优点,能更好地将课程内容浓缩,系统化、条理化,并配以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既生动形象,又最大限度地增强复习效果。在中考复习中,多媒体的作用和优势表现在以下方面:紧扣教材内容,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尽可能多地提供大量的信息材料;帮助学生构建微观世界抽象空间,有利于表现生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知识点;为师生共同完成训练提供方便;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等。特别是遇到一些抽象的内容,如何在短短的时间内化抽象为具体,使学生顺利快速地理解这部分内容呢?例如在复习“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时可引用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掌握。在复习“血液循环”时,运用动画降低学生对血液循环知识理解的难度。在复习课上运用多媒体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复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关注生活,重视热点
中考注重考查联系社会、生活、科技发展、生产生活实际的问题。这类问题的显著特点是“起点高,落点”,换句话说,“题在书外,理在书内”,解答的基础仍是熟练掌握教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在复习过程中,要关注一些与现实生活有关的热点问题。如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人口问题、洪涝灾害问题、发酵技术、克隆技术、疾病(癌症)的诊断和治疗等生物前沿技术。例如:2008南方发生了百年一遇的冰灾霜冻天气,2010年统考题就考了这样一题:
2008年初我市遭受了罕见的冰冻灾害,造成不少地区的植物大面积死亡,这种现象说明( )
A.生物能适应环境 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影响环境 D.生物能生长、发育和繁殖
在复习过程中,教师要注意收集电视新闻和报纸杂志上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新闻,特别是与广东,韶关有关的。在复习过程中,要经常搜集与生物学知识有关的生活与生产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利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和原理解答实际问题。
近年来,中小学生近视的人数不断攀升,那么如何预防近视呢?2010年考了这样一题:下列关于眼睛使用和保护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可以在摇晃的车船上阅读书籍
B.近视眼可以佩戴凹透镜进行矫正
C.连续用眼1小时后,远眺几分钟
D.坚持做眼保健操,有利于预防近视
总之,要提高初中生物总复习的效率,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教师要勤于钻研,打开思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做到精讲精练,注重回扣课文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尚雯玉.广东教育.2008(5).
[2]姚建卿.生物学教学.2009(2).
近视眼保护的方法范文5
《国务院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规定“教育部门要将优秀文化遗产内容和保护知识纳入教学计划,编入教材”。对于这个问题,陕西省高校进行了积极的尝试,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自2000年开始,陕西部分高校已经自发地将安塞腰鼓引入校园,并进行课堂教学。自2009年开始,红拳传习所在多所高校设立,2011年,西安市部分中小学校开展了“红拳”进校园的活动。“红拳”进校园也成为陕西高校非物质体育文化在校园传承的典范,通过“红拳”进校园的经验和实践活动,将为我国非遗体育文化进高校积累理论和实践经验。
1 “红拳”在高校传承的方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自2012年将“红拳”引入教学,红拳在校园中的传承与学习过程也经过了不断的尝试与方法的改进。由最初的只是部分体育教师将其作为武术教学的一部分,在学习本门武术基本技术与技能之余,作为介绍性或拓展性内容传授给学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教学内容。在此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兴趣愈加的浓厚,求知欲望更加的强烈。这样的教学效果加强了体育教师对“红拳“在校园中传授及将”红拳“作为新的体育项目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是将“红拳”理论知识作为理论课教学对学生进行讲解,通过讲授“红拳”的发展,特征,意义等让学生在思想上了解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遗产,熟悉红拳的技法特点,加深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红拳”的技术和技能教学做好准备。另外加强“红拳”的宣传工作,由体育教师和学生会共同承办,成立“红拳”协会,积极吸纳学员,宣传“红拳”,使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红拳”,推进“红拳”在校园中的普及。其次:进行红拳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分成两大部分。一是进行课堂教学,作为体育选项课的内容传授技法技能给在校的大学生,通过一学年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红拳”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红拳”十三式和十二式的基本动作和技能,并将其在为学期末的考核和考试内容。二是通过晨练的方式传授“红拳”技法和技能。由专门教授“红拳”的教师,在早晨晨练当中进行传授,推进“红拳”的在校园中的推进和发展。
2 “红拳”对校园文化的推进作用
“红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种,其在校园中的推广对校园文化有着极大的推进作用。同时“红拳”在校园中的推广也将极大的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3]。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其思想核心是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中国哲学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与人之间更应互助合作。强调群体牺牲精神,强调以义生利,勤劳敬业。因此产生的中国传统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人的和谐。义利观构成了儒家经济论理在生产行为方面的价值取向。与以义生利相衬托的是人们的工作态度,早在源点时代一勤劳敬业精神就是令人赞赏的美德,并衍生化为社会共识,所谓“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儒家文化在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中[4],提倡庄重自制,重视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会责任感,勤奋工作,很少强调私利,这就形成了追求群体的和谐和有效率的发展,表现出比个人主义文化的更大的优势。
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和平思想与西方体育文化是一脉相承的。民族体育文化承袭了中国文化中的“以民为本”的思想,并受它的影响形成了贵和持中、和谐统一的体育精神。这一点和奥林匹克所倡导的宗旨――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建立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以及奥林匹克的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促进相互了解,是完全契合的。“祛病健体”是中国民族体育的根本出发点,其注重“在宁静、冥想中悟道”,动作上多模仿动物,以球形、环形、向心形为主,强调小肌肉群、小关节参与动作的完成。这不能不说与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心欲宁,志欲逸,气欲平,体欲安,貌欲泰,言欲讷”有关[5]。中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一般没有严格规则的限制,而是过多讲求套路、功法、注重休闲、养生,和其他社会文化缺乏必要的、内在的联系,没有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体育理论体系。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体育在价值上表现出“中庸”、“中和”的价值原则。在整个体育过程中,强调“养生化”的价值主线和“意念”、“境界”对生命的价值。而不刻意追求外在的负荷与强度和肌肉的收缩方式。力求通过养生,使人体与自然相互交融,汲取日月精华,天地灵气,而五脏通达,六腑协调[6]。追求“澄心如镜”、“静悟天机”的至高境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专注于人内心的道德良知的发掘,专注于人的道德修养。中国儒家文化开创了这样一条道路:由内向外去驰求,通过修齐治平,通过内圣外王,通过成己成物,从内在发掘这个世界,所以是一个从内往外的过程。这就形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或者基本精神,是一种伦理精神。这些带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的观念和精神在新世纪中国高校的传播和学习,将会更加的完善当代大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奉献,大公无私,热爱生活,热按自然,积极进取的唯物主义人生观,对大学生人格的形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7-8]。另外通过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学习,也会是新一代接班人更加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文化的底蕴基础,激起大学生的爱国精神。
3 “红拳”对学生体质的影响
2002年7月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组织研制,《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正式颁布实施。至此大学生体质评价标准形成,要求每年对在校大学生进行体质测试。测试内容包括,身体形态指标:身高/体重,身体机能:肺活量体重指数;耐力项目的:800米(女)/1000米(女),台阶试验;柔韧项目:坐位体前屈;力量项目:掷实心球,仰卧起坐(女),引体向上(男),握力体重指数(人选一项);速度、灵巧项目:50米跑,立定跳远,跳绳,篮球运球,足球运球,排球垫球等(任选)。2007年4月教育部,体卫司启动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运动的开展,提高学生体质,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然而纵观近十年来大学生的体质状况我们发现,在国家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下,学生的体质虽然有很大改观但近视眼,小胖墩人数依然增加,学生的耐力项目、速度项目等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2014年教育部通过各级学校的体质测试报告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做了修改,并将学生体质测试成绩纳入学生毕业成绩的一部分,足以证明国家对学生体质的重视,也反映出了我国学生体质现状的问题。因此,提高学生体质亦成为体育教师的工作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