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 教育机智 问题行为 教学过程 教师 新课程

学生的问题行为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它的形成,有其主观和客观诸多因素,如不良的社会文化效应,较低的家庭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教育环境的不和谐及方法的不当,学校教育的失误,某种生理或性格特点等的影响。学生的问题行为一般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是指那些直接影响环境和他人的不良行为,如攻击、破坏、不服从行为等。另一类是人格方面的问题行为。本文所阐述的主要是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不仅会直接影响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且会干扰教师的正常教学活动和其他同学的学习活动,从而使自身的学习和师生关系、学生之间的交往受到很大的影响。所以,为了使教学过程能顺利发展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问题行为的控制和处理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学生是个性特点鲜明的人,每位学生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个体,他们都需要他人关心,需要他人尊重。尤其是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在态度、价值观、信念等方面可能更加特殊和复杂。因此,运用教育机智,有效地控制问题行为,净化教学环境,从而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机智是瞬间知道该怎么做,是一种与他人相处的临场智慧和才艺。教育机智是一种对突发性教育情境作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即良好的心理素质、敏锐的观察力、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及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应变能力。它是每一位教育者在具体的教育实践场景中体现出来的敏感、睿智、富有同情心、责任心和发自内心的深沉而慈爱的感情。教师的教育机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教师在学习教育理论,总结教育经验,努力参加教育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优秀合格的教师应当具有教育机智,能在错综复杂的教育情境下迅速做出反应、妥善处理好学生的问题行为,把它们引入对学习活动或对教育教学工作有益的轨道上来。针对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运用教育机智,优化教学效果这一问题,本文试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灵活多变,对症下药

教育机智并不是随心所欲“灵机一动”,对学生的深刻了解是形成教育机智的前提。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的,正如马卡连柯指出的:“在我这里没有两种情况完全相同的。”教师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有可能充分估计到学生接受教育的可能性。

教师的爱和期待是批评的出发点。学生在品行方面的问题行为较为外显,一般较容易被教师发现。如果教师不能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灵活运用教育机智,而是得意于“人赃俱在”、“当场抓获”的及时处理,这大都是没有经验的表现;或一味地采用惩罚或“一刀切”的处理措施,其效果会适得其反,达不到应有的作用。及时介入并创造性地运用教师的智慧,就显得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我有次上课时,学生刘某一直在摆弄东西,还不时地和同桌小声说话。他是一位其他老师都反映“头疼”的学生,据说是“软硬不吃”。趁着自由阅读的时间,我轻轻走到他身边,替他拉好敞开的衣服拉链,有意识地拍了拍他的后背,用信任又略带威严的目光看了他一下。虽没有语言的交流,但接下来的课他的表现明显好多了,听课也认真了。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学过程既是知识、信息传输反馈的过程,又是精神、情感交流融会的过程。教师丰富细腻的面部表情,充满爱心的教学语言,恰当、适度的评价方式,能产生师生心理上的“认同”与“共振”。

二、尊重为先,增其自信

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大都学习成绩不太理想。随着学习难度的逐步增加,有些学科可能对他们就成了“天书”。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生动有趣,对于这些“问题学生”也仍旧一个难熬的“炼狱”过程。所以,他们不认真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也就不足为为奇了。教师如果能从这些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的角度出发,把尊重学生的人格放在首位,努力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维护他们在同学们面前的自尊心,让他们知道“我也行”、“我其实不笨”、“我一定会做得更好”,从而循序渐进地克服不良行为。

我曾接手一个高一班的历史学科教学,上课没几天,就发现有一个姓董的学生几乎一上课就做好了睡觉的准备,要不就小声说话,做小动作,等等。其他学生都有点看不起他,无形中也就使他有点自卑,对历史学科的学习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对他问题行为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在一次上课前半小时,我偷偷把他叫到办公室,指出上课时将要默写的诸子百家代表人物……上课时,当我点名叫他到黑板前默写的时候,其他同学都笑了,那是一种不信任、更是一种嘲笑。但结果却令全班同学大跌眼镜,他得了满分。当全班同学用热烈的掌声欢送他回到座位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他眼睛中亮闪闪的东西。从那以后,他就像换了个人似的,课堂问题行为也逐渐减少,一步步发生着可喜的变化。

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课堂上,教师将随着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而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相比之下,教师高水平的教学机智比刚性机制极强的书面教案显得更为重要,更具有实用价值。

三、细致观察,及时提醒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优秀的拥有教育机智的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应该始终与学生保持视线联系,并运用姿势语言表明自己时时在关心和注意着他们的活动。教师在与学生建立视线联系时,表示出对学生的了解、信任和肯定,会使学生心理上更倾向接受教师的指导,而抑制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

一次课正上得很投入时,我发现后排有两个学生神色不正常,正在低头悄悄写着什么。我没有作声,在要求全班学生注意看黑板的时候,严肃地看了他俩一下,又轻轻地摇了摇头。课堂内容仍在继续,但他们的注意已转到了教学内容上,可能出现的问题行为立即被扼杀在“摇篮”里。同样类似的还有“敲山震虎”的办法,即针对课堂上有点开小差的学生,不提醒他,而是提问他的同桌,同样可以起到抑制跑神的现象。

新课程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只是课程的执行和传递,更是课程的创生与开发;教学不是实施计划、教案,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课程内容持续生存和转化的过程,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共同发展的过程。可见,教学过程的情感化和非理智化是新课程课堂的基本走向。

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更强烈。”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犯错误是难免的。同样发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学生的问题行为也是正常的。教师要能正确分析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起因,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实事求是,把握分寸,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用师爱的宽容来唤起学生的自尊,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而不可“穷追猛打”,“得理不饶人”,把学生当成人看待,用成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要动辄请家长、罚站、写检讨等。我认为,对待学生的问题行为,宜“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是说教师不讲原则,随便应付,而是因为学生的心态、思想品德、人生观等都还不很完善,他们需要教师及社会的正确引导,从而健康发展。教师如果缺乏这种教育机智,就很可能无法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例如在一次主题班会课中,有一个比较胖的女孩正要讲述自己的理想时,一个调皮的男生大声说:“她的理想就是一觉醒来衣服都大了。”一下子其他同学都哄堂大笑,那个女生脸涨得通红,非常生气地盯着那个男生。这时,我考虑到男生的性格特点,就半开玩笑地说道:“你说得这么真切,看来你肯定有过一觉起来衣服都大了的经历,那你来和我们分享一下吧。”简单几句话,有效地控制了问题行为,很好地转移了矛盾,一场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就这样在热烈、和谐的读书中云消雾散了。只有从热爱学生和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教师的教育机智才能得到体现,也才能成为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总之,教师的智慧不仅体现在大的教学改革、教学事件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微小的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表情、甚至是沉默中;体现在能够分辨出学生身上那些积极的却最初可能是弱点的东西。教育需要有智慧的教师,课堂过程中的问题行为需要教师运用教育机智来灵活处理。只要教师真正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始终对教育工作富有热情、进取心和责任心,孜孜不倦地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力使教育工作充满生机和情趣,那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行为在教师的眼中也就不再是“问题”,唯有如此,教师在体现人生价值的教学工作中才能不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

[1]李泊黍,燕国材主编.教育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陈桂生著.教育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积极学习 英语教学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c)-0098-01

美国著名教育家加涅在其所著作的《教学设计原理》中将教学设计定义为“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有利于学习的安排。”教学设计的目的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习者特征,选择合适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导,设计出能够促进学习者学习的教学资源和过程。教学设计归根到底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

在美国坦普尔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M・希尔伯曼所著作的《积极学习―― 101种有效教学策略》中提出,“在积极学习中,学生是主体。”“积极学习是一种快步调的、有趣的和支持性的,并有个人参与的。通常,学生表现活跃,出声思考。”积极学习理论强调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自始至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姿态。如何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学习的姿态?在传统教学中,一节课的教学过程可以简单地分为:导入―― 内容学习―― 总结三大部分。积极教学理论对应以上三个步骤也有不同的策略。通过“团队建设、现场评估”等方式让学生一开始就变得积极;在内容学习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积极地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可以采用“全班学习、合作学习、同伴教学、促进提问、技能发展”等策略;课程结束时的总结是为了让学生记住所学内容,可以采取的积极学习策略有“回顾、自我评价”等。这些策略的用法和作用将在下文具体教学设计中结合实例具体阐述。

1 教学设计实例

人教版英语七年级Unit 6 Do you like bananas?教学目标是,学会有关食物的生词;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技能;教学环境及媒体是,多媒体教室、录音机、卡片、食物;教学方法是,多媒体环境下的积极学习。

教学策略设计与实施:

第一步:导入。

由当天值日学生带领全班同学朗读上一课的生词。该步骤通过“现场评估”使学生在学习一开始就积极起来,“现场评估”的作用是了解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即测试学生对之前内容掌握情况,实现通过回顾导入新课。并且使用“同伴教学”和“全班学习”,由当天值日生带领全班学习,实现全体参与,通话这些策略使学生一开始就对学习采取积极的姿态,并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为,在一项大规模的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发现,通过学生教别人的方式,学生对所教内容的平均回忆率为95%[1],而教师讲授回忆率仅为5%[1]。紧接着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精美的食物图片引入学习内容,介绍各种水果的单词,使学生对这些食物的单词有所了解。该步骤通过图片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投入学习,实现创造对学科内容的初始兴趣。

第二步:内容学习。

首先是生词学习,通过展示各食物的图片学习生词,在一个屏幕上同时展示一个和多个该食物的图片,学习该食物单词的单数和复数。通过教师领读、小组成员单独朗读、小组齐读,每个单词至少重复10次以上,达到强化记忆的目的。

句型学习、对话练习中首先教师讲解,然后请学生上讲台扮演教师角色,抽台下学生回答各问题,并讲解结题思路。该步骤使用“同伴教学”,因为很多学者做过研究认为,只有当学习者能够将一个内容教授给其他人的时候,他才是正真掌握了该知识。同伴教学在给学生机会学习好某个知识点的同时,也使他们成为同学的一项资源,另外,由于同学之间知识掌握情况比较相似,以及处于同一认知水平,他们的讲解往往更能被其他同学所接受,因此,能够达到好的学习效果。

接着设计“Guess favorite food!”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教师在课前将课程中涉及的食物放到纸箱中,并准备好卡片,在卡片上写上相应水果的名称。活动时教师将纸箱放到显眼位置,抽取一张卡片,卡片上的文字只能教师看到,不让学生看到,教师手拿卡片,由同学举手起来问教师:Do you like?说出学生猜测的纸板上的词,如果不是卡片上的内容教师就回答No,I don’t,其他同学继续起来询问教师,直到内容与卡片一致,教师回答Yes,I do.并从纸箱中拿出该真实的食物奖励猜对的学生。开始两次由教师手举卡片进行活动,后面的请学生上台抽出卡片,由一名台上学生和台下的学生们进行活动、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最后,课程结束前3~4分钟,让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食品,与前后左右的同学对话并分享食品。课程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课程通过创设情境既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实现巩固的目的,同时也能将所学应用到具体的情境中,充分通过积极学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习者获得成功体验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而通过让学生边学边用,体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是使学生获得成功体验的最好方法。这部分的设计应用到了积极学习理论中的“回顾”与“自我评估”策略。“回顾”在积极学习中占据重要作用,它能让学生牢记所学内容,大大提高所学知识的保存量,因为回顾可以让学生再度思考信息并找到方法将其存储在大脑中。

2 教学效果分析

在积极学习中,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积极主动探究知识、解决问题,并会应用所学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全身心参与,智力、情感、社交、身体等全方位投入,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支持者[1]。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积极主动性,并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在教学中大量使用了学生讨论、学生实践以及学生教别人等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

3 结语

目前,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了“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如何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成积极的、主动的学习,特别是在英语教学中听、说、读、写等各教学目标只有学生积极参与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积极学习理论提倡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各感官,全身心参与,通过各种活动调动参与积极性的理念非常符合英语教学特点和要求,又由于这个理论提倡的在活动中学习与中学生的学习心理非常符合,因此,该理论为中学英语教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劳动与技术;手工制作;教学方法;创新

常言道“创新是进步之源”,没有创新,世界将止步不前,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更需要具备创新思维,从实践中进行创新,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收获另一番成绩。初中阶段的劳动与技术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以及基本技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渗入体会“动手、动脑”的学习乐趣,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关键性的引导作用,创新现阶段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到每堂课的教学中去,通过“情景模拟、合作设计、亲手制作、评比奖励”等环节,让学生爱上劳动的同时掌握手工制作的基本技能,从而实现该项教学任务的最终目标,对此,本文将重点探讨教学方式的创新技巧。

一、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现状

1.重视程度低

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素质教育实行的难度加大,传统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与家长一贯坚持“题海战术、严师出高徒”等教学方法,由于劳动与技术课程并未纳入考试成绩,作为增强学生动手制作能力的一门课程,受到的重视程度降低,存在文化课占用其课堂时间的情况,以浙江省宁波市为例,初三的学生在面对繁重学业的时候,会在劳动与技术课堂上做其他科目的作业,这种现象在其他省份并不罕见,教师对此行为的严惩力度不够,导致劳动与技术教学效率十分低下。

2.课堂活动单一

教师在备课时,并未充分了解学生的真正需求,仅结合教材内容设计简单的手工制作活动,这导致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低;例如,初一上学期的教材内容涉及剪纸、动物纸雕、彩球以及宫灯的制作,很多教师为方便起见,仅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剪纸活动,并未对其进行延伸,如组织剪纸比赛等,既考查学生所学的手工制作技能,又调动其参与热情,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二、创新劳动与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科技的进步,学生的娱乐方式正发生着改变,如网上游戏、网上购物等,这使得学生对传统工艺(包括雕刻、剪纸等)的重视程度下降,因此,改变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自主探究、创新学习的能力,已经成为时代的迫切要求。

1.巧用创新方法引导学生手工制作

例如初三劳动与技术课程设置为“电工与电子技术”,其旨在通过一定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电子技术,从而掌握安装简易收音机的技能,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应现场拆卸收音机,让学生了解其构成部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何为电阻、电压、电流等关键因素,然后让学生现场将拆卸后的收音机进行组装,一旦在重新组装的过程中遇到各类问题,教师便进行详细的讲解,以达到教学的最终目标。

2.营造新型教学情境,充分发挥学生潜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教学内容能吸引学生,学生才会全身心投入其中,这要求教师必须为课堂教学营造新型的教学氛围。例如,初一劳动与技术课程为“制作与探究”,主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制作与创新探究的能力,在讲解雕刻技术这一内容时,教师应利用课余时间事先雕刻一些精美别致的木制品

3.重视实践探究,引导自主性学习

学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有所收获,只有当学生全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因此,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点到为止,尽可能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空间,让其进行自主探究学习。例如,在讲解风筝的制作技术时,教师不应提前将风筝制作的具体流程加以阐述,应当让学生自主发挥,多数学生都有童年时期放风筝的记忆,因此,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制作,有利于发挥其潜能。(1)了解学生对风筝的认识,这为之后的教学计划提供了充足的信息,同时,将上一级同学制作好的风筝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自主制作风筝的热情;(2)组织学生集体进行“放风筝”的户外运动,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深切体会风筝的价值以及放风筝的乐趣,促使其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3)教师依据前两个环节学生的表现以及教学计划,将制作风筝的具体步骤与关键技巧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准备做风筝的素材,教师则负责最终质量的把关工作;(4)学习经验分享,在这一环节,主要交流学生在制作风筝这一过程中的体会以及其所制作风筝的独特之处、寓意何在等,让学生了解到劳动与技术这门课程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为生活提供新的便利。通过这四个环节,让学生重视实践探究的作用,提升自主学习的能力。

初中阶段是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的目的则是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劳动与基本技能知识,以初步适应激烈的竞争社会,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简单的制作,将劳动与技术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制作步骤,掌握雕刻、风筝制作、剪纸、制作花灯等学习内容,在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可以学习的现象,与教学计划紧密结合,完善现阶段初中劳动与技术教学内容,传统教学方式单一的现状,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制作能力,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劳动技能。

参考文献: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高职高专;中医基础理论课;混合式学习

一、混合式学习的概述

“混合式学习”是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现代学习方式(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混合式学习(B-learning)是在“适当的”时间,通过应用“适当的”学习技术与“适当的”学习风格相契合,对“适当的”学习者传递“适当的”能力,从而取得最优化的学习效果的学习方式。所谓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国际教育技术界的共识是,只有将这传统学习与网络化学习结合起来,使二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中医基础理论课》要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只有将传统学习方式和现代化学习结合起来,才是最佳的教学模式。

二、职业教育中医类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中医类高职院校应适应医疗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对学生进行批量生产,采取“理论知识+技能”的简单叠加的方法,侧重于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实践教学和效果评价往往流于形式,造成了医药卫生类高职高专的教学质量逐年下降。学生的职业能力、就业质量、用人单位满意度普遍较低,严重制约着高职高专医学院校的发展,不能适应新时代下卫生职业教育的目的。“混合式学习”的教育理念是新时代的需求,为高职高专中医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指明了方向。“混合式学习”是学习理念的一种提升,这种提升使学生的认知方式以及教师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和角色都发生了改变,其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的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具体到教学就是采用不同的媒体和信息传递方式解决问题,而且这种解决方式的目的就是要付出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

三、混合式学习在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的教学模式

(1)完善网络系统。研制中医基础理论课网站,网站有教案、讲稿、教学大纲、教学课件、试题库、微课、优质课视频、校讲课比赛视频。业余时间,学生可以通过中医基础理论网站,查询相关知识及获取需要的资料, 学生也可以做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其中包括网络教学平台、网络题库、多媒体教学设施、电子邮件、校园论坛等网络系统,教室、图书馆、宿舍等校园实现免费3G无线网络,实现数字化的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正在智慧家园网络建设之中。在网络学习的基础之上,课下通过WiFi或智能手机在课堂内外随时随地学习, 将实时交互功能有机的融入,学生、老师建立“QQ学习群”、“微博群”、“微信群”等,学生学习中如果有疑问,“QQ学习群、微信群”进行课后实时互动。中医基础理论是一门基础课,进行课后实时互动,可以弥补学时的不足。这种模式简便易行。

(2)重点是改进教学方法。首先是要确定学习任务。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活动探究。学习任务的完成。课堂外临床诊治教学方法:教学直接转化为临床,中医实训室临床诊治,学生正常的课程不耽误,遵守纪律在教室上课。学生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到中医实训室。老师为校内的任课专业老师,老师主要传授内容专业理论知识,并结合临床实践知识,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然后将学生带至教学医院,选择合适的病例,老师演示接诊病人的流程,学生在旁边观看,听讲和记录。使其熟悉各级各类人员岗位职责,了解看病的过程和掌握一定的技巧。比如胃痛中医分为几个证型:寒邪犯胃、饮食积滞、肝气郁结、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如何区分证型,辨证要点记住。

在没有患者就诊的闲暇时间,练习病史采集,学生先把所叙述的病史读懂,把该病的病名搞明白(一般显而易见),然后根据该病的具体表现看该问些什么东西,一般的内容各病都要问,特殊的病要着重问些特殊内容。其实各病采集病史仅有一个固定的模式,按照这个提纲回答。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临床操作和实际技能,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3)完善考核系统。实行“6、3、1”考核系统,打破以往的期末成绩“一次定终身”。成绩有多部分组成。其中“6、3、1”理论课考试占60%,实训课占30%,加强了学生的实训动手能力。平时成绩占10%,学生也注重自己的平时表现,平时的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提问、作业、模拟考试。实训课练习临床操作技术:“中医实训室”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按照中医执业医师的操作考试来进行模拟练习,穴位操作、推拿操作、针灸操作、拔罐操作,推拿操作。中医实训室1为穴位操作,有模型人或者电子发光仿真模型人,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2为拔罐刮痧操作,有玻璃罐、抽气罐、竹罐,老师带领学生操作练习。中医实训室3为推拿操作,学生两两结合,老师演示完后,学生互相结合操作。中医实训室4为辨证操作,病例可以是生病的学生教师。让他们早见习、早临床、早就业。这种模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理论知识更加扎实。

四、结语

目前,高职高专医学院校承担着基础医药卫生机构培养专门人才的任务。医学专业不同于一般的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基础医药卫生机构的医务人员。高职高专医学专业教育更应该建立高效的教学模式,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中如果能够运用混合学习多种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学习中得到最大限度发挥,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提升普通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中医课堂的教学品质,建立高效的中医课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基本操作得到提高,成为优秀的医务人员。

参考文献:

[1]麻尔光.混合学习在中等卫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 (9):217-218.

[2]彭艳妮,刘清堂,李世强,等.混合式学习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4:57-60.

[3]刘焕兰.内经网络课程建没及教学改革试验之研究[J].中医教育,2005,24(1): 32- 34.

[4]孙立.中医诊断学互动式混合学习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3(11):103--104.

作者简介:

杨金枝(1980~),女,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药学教育。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说课;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1英语说课的含义与特点

1.1英语说课的含义。英语说课是英语教师在钻研教材、课程标准和充分备课的基础上,在规定时间内,面对同行、教研人员等,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系统地说出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及其理论依据的一种教研活动。

1.2英语说课的特点。①英语说课是一个开放性活动,它源于备课又高于备课,是备课的深化和提高。说课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说“教什么”,“怎样教”,更要说“为什么这样教”。即教师要将其备课的理论依据展现给听众,将教学设计的思维活动过程显性化。同时,说课教师的知识、能力和修养等状况也随之直接显露出来。②英语说课为上课提供理论依据。说课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活动,它能促使课堂教学趋于科学化、理性化。说课活动把“说”、“评”和“研”结合起来,使说课教师从备课的静态个体行为转化为动态学术讨论,形成一种研究氛围,大家相互交流,集思广益。在这个基础上,说课者再将有价值的反馈信息作用于自己的备课之中,并矫正、充实原先的教学设计,使得课堂教学更趋于科学化、理性化,从而发挥说课对课堂教学每一环节的指导作用。

2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

英语教学有自身的理论基础和发展规律,它所涉及的教育学、心理学和语言学基础知识等是从事英语教学必备的条件性知识。新课程改革强调要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他们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标准要求英语教师不仅要熟练掌握语言知识、语言技能而且要特别关注学生情感态度的养成和文化意识的培养。所有这些都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对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英语教师开始意识到自己“除了具有学科能力,如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即所谓本体性知识)外,还必须具有专业能力,即较深的教育理论修养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通过对教学实践活动较系统的研究,积极主动地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3说课是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说课是一种非常简练的、省时的教学表达方式,但是这种方式对说课教师的要求却是全方位的,是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既要介绍一堂课的教学行为,又要说出所涉及的教育教学理论,能使听者既了解一堂课上师生活动的全貌,又能体会到各个教学环节的理论依据。因此,说课既要求教师立足于教学实践,又要求教师从事教育理论学习,提高理论素养。英语新课改中必然要面对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有效地促进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当然,实现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有多种,例如脱产进修、在职培训等。但是立足于教学实践第一线的说课,可以真实地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状态和有效地检验教师的真实教学水平。从这个角度来说,说课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渠道和培养途径难以取代的。

3.1说课能促使英语教师从从业者变成研究者。大部分英语教师在职前教育中已经获得了大量的英语语言知识,并具备了基本的教学技能,但是当问及“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等问题时,却无法给出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回答。而在说课过程中,教师不再局限于语言知识问题,他们更多的是要关注“这样教”的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等问题。例如,在谈到英语教学目的时,老师们都要认识到:教学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会学”;说到“教法”时,要注意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方法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特点,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不仅仅是教育研究成果的消费者,而变成了教育研究的参与者。

3.2说课有利于提升英语教师的实践智慧。许多学者指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内容是提升教师的实践智慧,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知识基础,而教师实践智慧的提升和实践性知识的升华,只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进行研究才能得以实现。通过“备课-说课-授课-评课”这样一个完整的教学流程,使得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形成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催生教师的实践智慧。

教育教学理论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 信息素质教育;计算机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就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等现代技术为手段,通过互动式网络教学的方式来培育和提高用户的信息意识、信息技术利用能力、信息资源知识、信息检索技能、信息评价能力的一种新教育模式,为了紧跟信息时展的需要,我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注重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质。计算机素质教育需要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师资建设等方面去进行教学。

一、在计算机教学中,课程设置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要体现出各阶段的侧重点,要注意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课程进行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其内容既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 ,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也包括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智力技能)的发展。例如:利用学到的计算机知识,把语文课上的一首古诗,把它进行word排版,设计自己喜欢的样板,既加深学生对所学的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又发挥了他们自主创造性的劳动。

二、教学内容应以实用为主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要以实用为主,做到从实际出发,注重效益,有计划、有重点、分层次地发展和普及计算机教育。

三、抓住学生特点,精心运用教学方法

信息技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基础、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等情况,合理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教学和组织学生上机实践操作。信息技术课程既具有很高的理论性,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把所学理论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并在操作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学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点来实施:

1.以“任务驱动”贯穿教学过程。“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信息技术课中体现“任务驱动”教学法,就是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信息处理“任务”的驱动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明白今天学习了什么,我学会了什么,并知道它可用来干些什么。

2.推行协作学习法。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策略。信息技术课本身是技术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创设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开放、互助、协作式的学习环境,既解决了教师难以面面俱到的问题,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也就提高的教学质量。

四、优化过程教学

传统的教材,缺乏灵活有趣的情节模式,信息技术课教学是更忌照本宣科。教师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培养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优化导语设计。作为信息技术课的教师更应该高度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的学习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能够引发学生好奇和产生兴趣的导语导入新课,来缩短学生同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导语真正成为一堂课成功的铺垫。

2.开展竞赛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开展一些有目的性的竞赛活动会更加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促使学生主动进入课堂,主动地去接受知识。增加自己的威信和自尊的获得,对知识的掌握也会变的更加自信,由此,更能树立学生“我是课堂主人”的观念。

3.改过去“我讲你听”的教学模式为“我们共同来操作”。为了让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边讲授边操作,呈现和传递相应教学信息,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教学的CAI课件开展“讲授+演示”的信息技术教学,(俗称演示型多媒体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的表现手段,做到理论学习和演示操作有机结合,能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4.采取“两策略”开展学习。所谓“两策略”即:精讲多练的策略和合作学习的策略。精讲多练的策略,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在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中具有导向功能,但如果教师不注意讲解的精练性,就会因讲解费时较多而缩短了学生上机练习的时间,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合作学习是由若干学生共同努力而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其最大优势是小组成员之间的良性互动效应。

正是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下,学生参与学习、启发式教学,这样,教育再也不是教师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的结果,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探究知识的过程,让学生去发现和掌握知识的过程,经验表明,这样得来的结果比耳提面命的讲授深刻得多、鲜明得多,更能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

五、教师素质的整体提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