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07-01
1.前言
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是高职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的课程。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大学生在高中时期甚至更早就已经接触到了计算机,但是由于学校的软硬件设施及各校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了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如何使基础较差的学生能够学好计算机这门基础课程,而同时使基础较好的学生保持计算机学习兴趣,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目标。
2.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
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涉及到的范围十分广泛,但从总体上来说,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就是以市场需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理论性强、操作能力强的高素质人才。具体说来,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的具体内容主要有:
2.1慎选计算机教材,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在选用教材前,首先要深入调研企业、用人单位对于各个专业人才的要求,研究如何才能使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能够更加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用符合市场需求的计算机教学教材,确保计算机课程内容符合专业需要,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形成具有专业特色的课程教学。
2.2实行层次教学,注重学生的操作能力的培养。由于大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实施分层次教学有利于提高不同层次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缩小学生之间的差距。在实际的计算机教学课堂中,层次教学实施起来难度较大,可以考虑利用网络资源对全班学生实施层次教学方案的设计和研究,便于有效开展层次教学,注重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和自学能力。
2.3完善计算机考试制度,全面反映学生的计算机水平。一般说来,计算机考试多采用纸质化考试的方式,笔试考试作为一种常见的考试制度已经沿用多年,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这种考试制度难以全面反映出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同时这一考试方式也容易造就一批理论性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弱的学生。为此,已经有一些学校开始实行上机考试,并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上机考试与笔试相结合的考核方式,既能够反映出学生的理论水平,又能够反映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行之有效的计算机考试制度。
2.4整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全面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教师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计算机教学的质量,针对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师资力量薄弱的状况,应进一步整合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提高计算机教师的整体素质。要在现有教师的基础上,招募更多的计算机专业出身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为现有计算机教学带来新鲜血液,还要对现有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进行相关培训,加强专业学习,培训教学技巧,全面提升计算机教师的教学水平,为培养高素质计算机人才奠定基础。
3.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途径探析
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必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该与时俱进,急市场之所急,想市场之所想,为社会输送社会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创新教学观念。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从教学观念的改革开始着手,高职院校领导和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重要意义,了解计算机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性,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技能部分,强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运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分专业开设不同的计算机课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应树立起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通用性和工具性意识,教学内容应与专业课程的学习联系起来,对于工程、水利、信息技术等专业可以加大程序设计课程的学习,可以开设C++,VB,网络编程语言 Java 等计算机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有利于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从事本专业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开发的能力;对于经济、会计、法律等专业的学生,则重视应用能力的教授,可开设Word,PowerPoint,Excel,网络应用等方面的实用技巧、动态网页制作、文档的上传和下载等具体的操作技能。这是学习专业课程的需要,更是用人单位对于理想化人才的要求。
3.3利用现代化手段优化课堂教学。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多媒体为首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应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高职院校作为新鲜事物的先锋,更是实现现代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阵地。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顺应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优势进一步变抽象为具体,使学生能够更加清楚的了解某一事物的来龙去脉。同时,教学论坛、校内网站、E-mail、QQ等都可以为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做贡献,比如学生可以给老师发送电子邮件,可以求教疑难问题,也可以和老师分享学习心得,还可以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等等,既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促进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形成,又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4组织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兴趣。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而学习是无限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应着眼于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因此,根据学校的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与计算机相关的课外实践活动,如程序设计、网页制作、动画制作、PPT课件制作等,甚至以竞赛的方式进行,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于计算机的兴趣,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如何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及遇到困难时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刻不容缓。但是,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为从事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的教育工作者而言,应主动肩负起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之重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小磊.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突出实用性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04)
[2]张帮评,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速读,2015(09)
[3]李梅花.浅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改革[J],学周刊・B,2014(11)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2
关键词:职业技校;计算机;教学水平;就业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深入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如何加快技校教育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成了职业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话题。然而对于职业技校的学生来说,他们计算机专业的知识和基础都比较薄弱,加上传统的技校教学模式使学生很难学好计算机,这对职校计算机教学有效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我们知道职业技校所培养的学生是面向就业市场的,这就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实际操作能力。很多技校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基础比较差,而且将学习当作一种负担,不愿意主动学习。长期下来,学生对学习计算机产生了厌倦感甚至是抵制的情绪。下面笔者就针对职业技校计算机教学实际进行探讨。
一、明确目标,立足市场
由于计算机及其应用趋于多元化、多功能化,就业市场上计算机专业的职位需求也非常大,因此技校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务必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在确保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的前提下,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具体来说,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置,首先是计算机网络,以网路操作体系为主体,重点培养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员;其次是平面图像处理方面,这主要是针对那些利用计算机进行图像处理或者是广告设计;第三是多媒体技术,关于图像、声音、动画等多媒体的制作;还有就是计算机网页设计,主要培养网页设计的人才。另外随着办公室自动化的不断提高,办公室自动化控制和管理人员的需求也是比较大的。
二、根据专业、班级,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主要是培养其上机操作能力,这就要求开设的课程要少而精;课堂教学内容最好不要涉及过于深奥的理论知识,而是教授基本的计算机操作及注意事项,所学习的计算机课程务必要与其本身专业密切相关。举个例子,如果是学习广告设计的学生,那么学习Photoshop、Flash等应用软件是非常有必要的。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要全面把握计算机教学计划和要求,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以上机操作加深学习为辅。待学生对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掌握之后,再教授学生计算机的构造与原理知识,明确计算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而且对于那些新的、常用的操作软件可以先让学生提前学习,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让学生更加顺利地进行接下来的学习。这就要求计算机老师具备一定的授课经验、扎实的教学知识以及专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灵活采用形象有趣的语言,避免生搬硬套,从而不断地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
三、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实现交互式教学
由于计算机课程的操作性非常强,比较适合视频教学和实践教学。如果在职业技校计算机教学中,老师仍然使用单一的教授方式,只会让学生更加厌恶学习计算机。因此老师应当将视频作为重要工具,将实验室作为教学“战场”,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做到从理论中来,到实践中去。计算机软件的学习是相当复杂的,如果单纯地依赖“黑板+粉笔”的方式来教学,很难将其中的内容讲清楚、说明白。因此老师应当尽量将这些计算机软件教学图形化,通过鼠标操作的方式使整个计算机的教学更加直观和便捷。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视觉与听觉交互的教学环境,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提高计算机的教学水平。
四、重视学习过程,提高综合能力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老师一定要遵循“发现问题、提出任务、自主研讨”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集体智慧的帮助下深化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来思考和回答问题。当学生对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之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当堂进行操作,进一步验证自己学习的问题和内容。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更加自主地学习,并且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懂得如何在计算机学习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中找到学习的技巧和学习规律,对所学的知识形成一种系统化、深入化的理解。另外,老师也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自由组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通过小组的讨论和任务的完成来提高综合能力,确保计算机教学的效果。
总之,职业技校计算机的教学需要老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入手,帮助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在无形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起来,为以后的社会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韦燕华.论技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模式[J].广西轻工业,2011(09):224-225.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3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环境;大学图书馆;图书管理计算;机网络环境
在给生产生活带来巨大转变的同时也给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增添了活力与生机。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者需要正视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变化,积极投入到现代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当中,使得大学图书馆可以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走上现代化的发展轨道。因此,针对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管理进行研究十分有必要。
1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图书馆管理的影响
在现代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网络在高等教育领域已经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对于高校图书馆管理来说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其资源建设、服务模式、管理方式、管理队伍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影响。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图书馆资源建设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图书馆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扩大,信息资源获取方式优化,信息资源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图书馆服务模式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增加了服务点,扩大了服务范围,服务形式开始出现多元化需求;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图书馆管理方式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为转变图书馆的借阅流通模式,图书管理效率得到提升;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图书馆管理队伍方面的影响集中体现为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管理内容转变,对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变得更高。总的来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信息技术的应用给大学图书馆管理的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带来了挑战。因此,基于这一环境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必须要通过创新改革的方式来满足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读者对大学图书馆的管理需求,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提升大学图书馆的管理实效性。
2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大学图书馆管理
2.1创新大学图书馆服务管理
计算机网络环境给大学图书馆管理服务带来了重大的变化。大学图书馆管理服务的主体、对象、内容、手段等方面都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服务范围延伸至社会,服务对象拓展至虚拟世界、服务内容丰富至网络类型、服务手段更新至计算机管理、服务方式进入个性化服务阶段。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应该始终围绕读者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各种内容的服务,让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与读者开展紧密而充分的沟通交流。针对服务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以形成满足需求。适应变化的动态管理模式。同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读者对于信息化的个性需求越加的强烈,读者在网络上的个体行为也更加突出,因此大学图书馆可以在图书馆管理过程中来满足读者的各项需求。大学图书馆可以利用网络电子公告板、电子邮件、实时通讯软件等工具来进行读者服务工作。读者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实时通讯软件来向大学图书馆咨询,提出各类型问题;大学图书馆可以通过电子公告板论坛来对各类型问题进行讨论与分析。
2.2创新大学图书馆服务流程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要创新服务流程就需要改革创新原有的工作模式,实施全新的业务工作程序。利用计算机网络资源丰富、使用便捷、沟通高效等优势来实现图书馆图书管理服务流程的数字化,以提升图书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大学图书馆不单单要针对传统印刷型的书籍资源进行妥善管理,同时还需要利用数字化技术来针对大学图书馆的数字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传统模式下的大学图书馆书籍管理模式主要采用的是垂直分段式的管理结构,这一管理模式的实施会使得书籍的收集、加工、整理、传播等流程被人为强硬的切割开来。部分流程之间与读者没有任何接触,对读者阅读需求不够了解的人往往会担任书籍手机、整理等工作,而了解读者阅读需求的人往往却没有参与到这一过程,导致大学图书馆的服务流程不甚合理,严重影响了现代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的发展。而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可以对图书馆的服务流程进行改革创新,建立始终以读者伪需求,深入开发文献资源,满足读者需求的服务流程。
2.3重视大学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
计算机网络环境对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大学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十分有必要。首先,要引导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在全面考虑自身状态后作出科学的定位。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要拥有传统图书馆管理人员所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并且还需要拥有一定水平的信息素质来满足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读者的需求。信息化社会下,图书馆管理人员不单单是图书馆信息资源的组织管理者,需要对图书馆的书籍文献进行整理,更为重要的是还需要提供充足的信息资源,在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所需信息。定期将收集获取的信息至互联网中,以便让读者可以通过互联网来搜索自己所需要的书籍。其次,大学图书馆管理要明确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自身的工作任务。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主要任务包括:第一,对网络中存在的各类型信息资源进行组织、选择与加工;第二,在归类筛选的过程中建立目录、索引与数据库等方式来方便读者检索;第三,重视大学图书馆计算机管理系统安全,严格限制读者访问权限,对大学图书馆中的书籍、文献等进行保护。最后,针对当前大学图书馆管理人员的状态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工作。
2.4开展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
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虚拟馆藏建设是重要的发展方向之一。大学图书馆要重视网络信息存储与信息搜索工作,改善读者利用计算机网络开展搜索的使用体验,提升图书馆书籍的导航能力。熟练运用指引库技术。指引库技术即为在不具体存储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将网络相关主题或内容进行集中存储,根据用户检索的习惯或原则向其提供信息资源的分布状态,引导用户前往指定的地址来获取相关的信息。在运用指引库技术的同时,还可以对图书馆的书籍与信息资源进行深入加工。根据传统图书分类的规则与编目技术来对图书进行二次分类,编撰详细的文摘,以提升读者在搜索、快速选择书籍时的体验。强化数据库建设工作,从当前拥有的基本书目型数据库、索引型数据库延伸至专题数据库、多媒体数据库等,扩大数据库覆盖范围。同时,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要建立属于自己的文献信息管理数据库,其中包括电子读物数据库、期刊数据库等,尽量将传统纸质印刷文献转化成为电子资料,以便读者可以通过下载的方式来进行阅读。
3结语
总的来说,在计算机网络环境下大学图书馆管理工作需要开展新的改革与创新,从创新大学图书馆服务管理,创新大学图书馆服务流程,重视大学图书馆管理队伍建设,开展大学图书馆馆藏建设几个方面做起,以在现代化环境下推动大学图书馆朝着高效率、信息化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提升大学图书馆管理水平,从根源上改革大学图书馆管理体制。
参考文献
[1]单天宇.图书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图书管理模块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14):3713-3715.
[2]吴少伟.浅谈网络环境下图书管理工作的发展[J].办公室业务,2014(3):137.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4
1.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的意义
1.1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能够丰富教学资源。现行的职教计算机专业知识需要一定的技术平台,而这平台则是由网络信息化予以充当。在教学过程中,注意网络信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丰富他们的学习利用资源。
1.2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能够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计算机是一门操作性极强的课程,而学生的因受知识素养和学习认知规律等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进行一定辅导。网络信息化教学是最好的教学途径和方法。
1.3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能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互联网的高效便捷特点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工具。正是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以为如果能够利用网络信息化资源则有省时和丰富容量的特点,有助于提稿课堂教学有效性。
2.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
2.1运用网络信息化优化理论知识教学
计算机理论比较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学习的激情和兴趣。现行的网络教学资源中有很多的教学方法和途径,能够吸引学生的眼球和注意力。运用网络信息化进行教学,一方面便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感悟,另一方面能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更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
运用网络信息化优化理论知识教学,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1)把握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积极探寻化解教学难点的途径和方法,反复地训练教学重点内容;(2)注意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够理解感悟;(3)注意分层教学的原则,即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现有的学习基础和接受能力;(4)注意理论讲解的多元化方法,即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有效的学习,以帮助他们接受更为丰富的计算机知识和技能,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例如,在“函数的参数及返回值”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通过网络信息化进行如下的途径对该项难点予以化解:(1)要求学生在网络中找出理解“函数的参数及返回值”更为容易的方法,以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2)教师依据学生的理解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以了解函数的参数特征;(3)通过网络途径要求学生掌握函数返还值的算法。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分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能够更为轻易地接受和理解,另一方面能让学生明白在各个学习阶段应该掌握的内容,以便他们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沟通,提高学习效果。
2.2运用网络信息化优化教学内容
计算机的主要课程教学都离不开一定的教学实践操作,现行的网络信息化,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学提供丰富的知识途径,让学生有更为合理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能够为他们的学习发展提供更为丰富的知识,促进他们学习技能的形成。
利用网络信息化进行优化教学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丰富教学内容的层面,让学生有更为广阔的学习知识视野角度;(2)便于形成有效的师生互动,让学生有一定的学习新鲜感,以激活他们学习计算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能够使得计算机教学内容更具有动态化,让学生能够有所了解和接受。
例如,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文字处理”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采用上述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学生已掌握文字框的基本属性操作方法后,再把图像属性、表格属性操作的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学习体会。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够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的良好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体现了计算机学习的互动生成性,另一方面能够有助于师生之间进行更好的交流沟通。
2.3运用网络信息化评价教学过程和方法
网络信息化评价教学过程和方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评估,为获取建立准确的数字信息做好准备;(2)能够评价教师的业务技能掌握情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指导帮助;(3)具有自动生成体系,即能够根据教学双方反映的情况,通过相关的数据分析,能够准确地评估出教学的效果情况。
根据网络信息化评价的特点,我认为,这样的评价应该突出:(1)化解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方法是否有效;(2)是否有突破难点的训练方法途径;(3)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的评价无疑是对教学过程和方法的再现。
3.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感悟
3.1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应以学生的学习发展需要为根本,注重目标的合理设计。网络信息化教学应该在有效性目标的指引下,帮助学生拓宽知识视野。
3.2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注意发挥教学的评价功能。网络信息化教学能够在提供远距离教学方便时,可以进行合理的教学评价,让学生能够缓解学习的紧张感。
3.3网络信息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运用应该注意建立必要的监控平台。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处在青春期,会受一些不良网络信息影响,所以建立合理的监控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在职教计算机教学中,注重网络的信息化,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更为宽松、有效的时空下进行学习,不断地丰富自身学习计算机的资源和渠道,另一方面能够利用网络及时便利的特点,帮助学生拓宽知识学习的利用渠道,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魏江平.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J].微电子技术,2003,(4).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5
关键词:电子计算机 辅助学习 获取知识
一、电子计算机的应用是现代学习的趋势
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目的。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设高素质的基础教育,正是贯彻“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战略方针的具体体现。现代化是科学技术与生产结合的标志,而人是现代化的主体。如何使21世纪的主人更好地适应“ 地球变小了”的时代,如何适应知识经济等问题就放在教育者的面前。让他们学会自行获取知识,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将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用电子计算机来辅助学生学习是帮助学生形成主动获取知识的众多学习途径之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的水平,教育将始终处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并导致教育系统发生深刻的变化,终身教育将是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共同要求。当前,许多国家政府都把振兴教育作为面向新世纪的基本国策,这些动向预示未来教育将发生深刻的变革,我们应当及早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近十年,全球信息总量呈爆炸性增长,世界将进入新一个千年,这是一个真正的新时代,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浪潮使全球实现资源、信息的互享共用,“地球村”的概念已不是理论的存在。随着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计算机和网络知识的逐步了解,电子计算机将进入到千家万户,成为人们的日常用品。电子计算机的多方面应用带给人们一个信息量大,打破区域界限的新知识、新信息、开阔眼界的学习与交流的崭新天地。它的应用会使青少年能高效率地获取知识,运用知识,从而走向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应用电子计算机对青少年进行教学辅导、科普知识传播、思想道德文化教育是一种现代“学习”的趋势。
二、电子计算机符合小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技是关键,教育是基础。在即将到来的21世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越来越取决于教育的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教育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应当超前发展。现在是信息时代,知识更新急速,人们根本没有可能掌握全部的科学知识,作为小学生主要的学习方法是观察。观察是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增长科学知识的重要途径。观察是一种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搜集科学事实、获取感性经验的基本途径,是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小学生年龄小,基本上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并开始向抽象思维发展。要使他们认识大量的科学事物和科学现象,应从具体形象的感觉开始,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是思维的基础,能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科学概念。通过观察容易使学生感知事物和现象,在这基础上进行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就比较顺利。观察是培养学生认识能力的良好途径,它提供许多机会,使学生见多识广,逐步养成善于精细、全面、深入、有次序地观察事物,提高观察能力,养成勤于观察的习惯,形成一种自行获取知识的学习方法。电子计算机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媒体,它与教科书、投影仪、电视机和录像机等一样,具有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果、扩大教学范围和延伸教师功能的作用,电子计算机集合了模型、挂图、幻灯、录像等多种教具于一身,呈现知识的系统化、全局化,是一种可观察性极强的应用工具。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善于观察的习惯,有利于辅助学生自行获取知识。通过电子计算机的树形结构更有利于学生了解知识之间的纵横关系。
三、电子计算机具有解“暗箱”的作用
计算机学习途径范文6
关键词:高等院校;教学改革;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弊端;解决方案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9-0058-02
一、引言
由于生源地及学生兴趣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新生信息技术水平差异日渐增大,分级教学成为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必然方向。[1][2]分级教学因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而更有利于学生各取所需,为全面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但教学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笔者以所在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为案例,对分级教学出现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二、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出现的问题
1.分级无标准可循
高等院校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计算机教育分级的依据主要有三种:一是以入学后的计算机知识摸底考试成绩为依据;二是以专业为分级依据;三是让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目前我校采用第三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摸底考试的试题质量,且考试过程也存在偶然因素。部分发挥失常的学生只能参加较低等级课程学习;部分生源地因素导致计算机水平较低的同学,突然由优等生“沦落”至较低等级,易在心理上产生受“歧视”的感觉。这两种情况均会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第二种途径忽视学生原有信息技术水平,“一刀切”,无法达到分级教学目的。第三种途径的科学性依赖于学生对自身评价的合理与否。有些同学因无法接受自己参加低等级课程学习,而选择较高等级,导致课程难度过大,无法保障学习效果;也有部分高水平同学,因更易获得同等学分而加入低等级学习,浪费教学资源。
2.分级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我校本科分为四年制、五年制、七年制三种学制,涉及医、药、理、文、工、管等学科门类22个专业。非计算机专业新生据自己的计算机水平,自主选择学习等级,课程设置如表1所示。虽已考虑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但限于计算机类课程总时数,可选范围较小。特别对于选择等级1的同学,难以体现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基本特征。
3.教学管理难以满足要求
实施分级教学不同等级的教学目标不一致,学习难度或强度也必然不同,但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主要基于同校、同专业培养目标一致原则。故大部分高校虽实施了计算机分级教学,但学分仍取决于课时数,学习强度或难度无从体现,导致学习公平性缺失,这也是部分高水平同学选择低等级的主因。因此,学校教学管理体制也应随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而作相应变革。
三、分级教学问题解决方案
1.科学分级,注重引导
三种常见分级依据,其科学性都存在局限性,单独使用不尽合理,可将其有机结合。第一步,按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第二步,先借助标准“计算机文化基础”试题进行摸底,成绩高于一定分数比如80,建议参加第2等级;成绩介于60~80的同学可自由选择参加等级1或等级2;低于60的建议选择等级1。对有意跨级学习的同学,可通过讲座等方式让学生清楚分级教学的原因和目的,尽量让每位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等级,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2.合理调整分级课程设置
分级只是手段,让学生获得更佳学习效果才是目的,这需要合理的分级课程设置做保障。就我校来说,调整后课程设置如表2。与调整前的区别有二:第一,适当考虑专业需求的不同,等级2尤为明显;第二,据近年的教学反馈,将热门课程选修时间放宽,使学生限选课选择范围更大。同时对等级1的学生通过适当延伸课程内容,使其既能达到本课程要求,又尽量缩小与等级2学生的差距;对等级2的同学加强创新能力培养,以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3.加强针对分级教学的教学管理
教学管理是分级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达到分级教学的目的,政策上应对分级教学给予鼓励,比如,对于直接进入等级2学习者,首次参加省计算机初级考试成绩达到一定分数如120分以上,可获得适当学分奖励;也可考虑相同学时数的高等级课程比低等级课程学分适当加大。
四、结论
近年来,随着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分级教学的实施,在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就业、深造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在分级依据、课程设置及教学管理等方面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以本校的计算机教学改革为例,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有部分方案已经实施,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任务,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为社会培养出更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昊雅琴,张艳等.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的实践和探索[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2005.
[3]刘建东,田野等. 新形势下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C].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