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1

关键词:课程目标;教学对象;教学重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R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3-0-02

生物化学课程是一门基础医学的必修课,是偏重理论分析但又与实际密切相联的交叉学科,是联系生物学各学科的“桥梁”及现代医学发展的“催化剂”[1]。从分子水平描述解释细胞内和细胞间的全部化学反应及其与生命活动的关系,并将生化知识和规律用于了解人体生命活动、研究疾病发生机理、探索疾病防治途径及为生产生活服务。在学生已具有化学、生物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学习其他基础医药学课程和护理专业课程奠定必要的生物化学基础[2-4]。

根据高职高专教学目标,就基础知识方面,学生要掌握生物化学有关的基本概念,熟悉生物分子的组成、结构与生物学功能,理解各种物质代谢及能量代谢的基本过程和特点;熟悉有关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其生理功能,掌握生物化学知识在医学上的应用,了解基因信息遗传及其调控。但是,结合我校教学特点和生源情况,在《生物化学》教学实践中,普遍认为难教和难学,尤其是生化反应机理。为此,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欲从教学对象的分析、重点难点的处理、教学方法的设计实施、教学效果与评价等诸方面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教学对象的分析与分类

依据学院生源可将教学对象分为统招生、对口生和五年制大专三类,并从知识基础、思维能力、理解记忆能力、自我意识和教育能力、自我调控与抗挫力、学习态度与目标等几方面进行了对照分析,结果表明教学对象的个体差异,是影响生物化学的教学任务能否顺利圆满完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其中高中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意识识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高低等都会影响生物化学的理解和掌握,这就要求在教学方法、技巧上突出因材施教,针对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的处理

本课程教学重点包括蛋白质、酶、核酸的结构和功能;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的代谢过程及特点;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肝胆生化及水盐代谢等机能生物化学。而糖、脂类、氨基酸、核苷酸等涉及化学的代谢过程,基因遗传信息的传递与调控是生物化学的瓶颈;生化反应与酶反应的种类更是生物化学教学的难点,比如三羧酸循、糖酵解、氨基酸代谢等涉及到的氧化还原反应、水解反应、基团转移反应等等是学生学习中的拦路虎。因此对重点和难点的处理,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突出重点

多次重复法突出重点,反复提问法强化重点,学生对讲法掌握重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检测学生理解和掌握的程度,温故而知新,巩固旧知识才能求新,新课之前的温故与巩固是突出重点、掌握重点的最好时间。

(二)理解难点

通过刨根究底、动画制作、精制图片、实物制作、现场表演等教学手段,运用打比喻、讲故事、说来源、表比较、配图示等语言技巧,将抽象道理通俗化。

在教材中,比较复杂的生化反应历程就有11个,“循环”二字(比如TAC-三羧酸循环、CPC-柠檬酸-丙酮酸、LC/CC-乳酸循环、AMPC-嘌呤核苷酸循环、鸟氨酸-尿素生成、丙氨酸-葡萄糖循环等)在本教材出现6次。如果不能理解这些难点,那么学生将会处于混沌模糊状态,这势必影响课程教与学的效果。

为此,对“三羧酸循环”、“脂酸的氧化”等生化反应要刨根究底,追查碳原子个数的改变与官能团去向;对“葡萄糖的吸收机制”、“呼吸链的电子传递”等动态过程,制作模拟动画和三维彩图,增强视觉效果;对“蛋白质的各级结构”、“DNA的双螺旋结构”等分子水平上的微观表达,可采用实物模型和象形道具进行具体解析,让学生理解难点。

(三)分散考点

把握住难点与重点,也就把握了考点,而护士医师资格考试及期末考试内容的过分集中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精神压力和倦怠,所以即讲即练、课课有练、多角度练、单元总结、作业实验等是分散重点、考点的有效措施。

例如:关于蛋白质元素组成的特点,各种蛋白质的含氮量很接近,平均为16%,由于体内的含氮物质以蛋白质为主,因此,只要测定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以根据公式推算出蛋白质的大致含量。讲解后马上通过例题练习,以巩固基础知识,紧跟“三聚氰胺”实事案例教学增强社会责任感。再如,蛋白质的等电点是同学容易产生模糊的概念之一,所以通过不同出发点、不同思路进行多角度地题型训练,效果会更好。

(四)拆组要点

1、名词解释的掌握:我把名词分为两类:

(1)静态名词:如糖、蛋白质、酶、脂肪等把握定语即修饰限定词和中心词(见表1)。

表1 静态名词定义要点比较表

(2)动态名词:如蛋白质的变性与复性;DNA的变性与复性;糖的无氧氧化与有氧氧化;糖异生;脂肪动员;生物氧化与生物转化;氨基酸的转氨基与脱氨基作用等把握条件及条件改变的结果(见表2)。

表2 名动名词定义要点比较表

2、简答论述题:识记要点不要超过4个字或5个字、最多不过8个字。

例如,血糖来源((1)食物消化吸收;(2)肝糖分解;(3)糖异生)和去路((1)氧化分解;(2)合成糖原;(3)生成磷酸戊糖;(4)生成脂肪、氨基酸;(5)随尿排出)。

(五)列表比较法

例如,酮体的生成和胆固醇的合成既有不同点,也有相似处,糖酵解和糖异生作用之间相对应的酶,是两种反应历程的关键区别。所以列表比较可使知识清晰而不混沌,重点突出而不漏忘,同记共同点,分清区别点。

(六)临床病例分析法

针对生化知识在临床上的应用,采用临床病例分析法,首先让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例如有机磷中毒病例症状?如何救治?解释救治机制?由此引入不可逆性抑制和可逆性竞争性抑制的作用机制。这样可以较好地将单调的理论知识与丰富的临床应用紧密结合起来。

(七)章节串讲法

糖、脂肪、氨基酸等物质代谢都需要酶,三羧酸循环是糖代谢、脂肪代谢、氨基酸代谢的枢纽,维生素与辅酶更是并蒂连理,所以章节串联讲解,更会综合知识,融会贯通。

三、教法与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一)教法的设计与实施

1、教学手段多样化。生物化学的讲授必须采用多种教学媒体,比如PPT(动画、多维彩图)、录像、电影。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和说明,信息量的加大和丰富,精彩图片的穿插和应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简明扼要,以够用为度,使用大量图片、实物等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

2、教学组织形式多样化。课堂教学、实验、实习、科研、调研、撰写论文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实施,更能突出理论联系实际,实践验证理论,能力推动创新,知识追求卓越。如:调研紫杉醇治疗癌症(卵巢癌、肺癌、乳腺癌等)的机制,以挖掘学生潜力,促进学科融合。

3、教学方法多样化:讲授法、讨论法、启发法(设疑法)、自学指导法。

4、情感体验(换位教学)教学法。比如:上课吃东西这种现象该如何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先入情入理地问:吃的什么呀?再问:营养元素是什么?符合营养标准么?换位教学好么?让学生讲解食物的营养价值。这样既让学生学到了生化知识,又较好地制止不良现象,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5、现场情景教学法。课堂教学会出现多种不利因素,例如:学生从南教306跑到实验楼六楼上课,同学会很累、腿很酸,作为老师,我首先站在楼梯口迎接上气不接下气的同学,并亲切地问:“累吧?腿酸吧?”教学中,及时利用现场情景,启发提问:“腿为什么会酸呢?”由此引入糖酵解和乳酸循环,当同学静听讲解后,再亲切地问:“腿还酸么?”同学们更会体会到获得知识后的乐趣与满足,由此优化课堂要素结构,变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6、重点难点考点逐级分散法。即讲即练、课课有练、单元练习和课后作业是重点难点逐级分散的有利措施,从而加强教学针对性与实用性,当堂掌握基础知识,理解重点难点便于课后复习。

(二)学法的设计与实施

把握学习三环节: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及时复习,这是学好每门课的三个重要环节;独立完成作业:以进一步巩固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做好模仿实验:用理论指导实践,从动手实践中获得知识,验证理论,以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从成功中体验获得知识的快乐;并提高动手操作能力、独立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四、教学效果与评价

对教学评价应该采用综合评价,包括学校评价、社会评价、专家评价。从考核主体上可从自我考核、教师考核、学校考核、社会考核等多种渠道进行。但是评价内容必需以品德操行评价为前提与核心,进行基础知识与理论评价、实验操作技能评价、教学实习评价。各种评价最好采用量化考核。此外社会岗位就业率、发明创新专利率、专升本百分率、研究生入学率,都将会扩大学校影响力,营造专业发展潜力。

五、课程教学改革新思路

(一)设计理念与思路突破传统意识:为培养学生技术应用能力而设计教材结构和实验内容;补充化学相关知识,以多学科综合为主;以“补充材料”或“相关链接”融合精简其他学科的内容。

(二)在实验教学内容上进行大胆改革:体现理论上“必需与够用”,突出对实践能力的培养,组织编写适合我院师生使用的生物化学实验教材,并加大实验教学资源投资力度,适当增加实验学时。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多种教学媒体、多种组织形式、多维彩图、自制实物模型等。

(四)增强师生互动性:“习题讲练互动式”,“教学角色互换式”,优化课堂要素结构,因势利导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变不利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考核方案设计多元化:全面综合的设计考核方案是教学效果与评价的关键环节和必要步骤。从考核主体、考核内容、学生发展潜力等进行多方面考核与评价。

(六)现场-情景-案例三环一体教学法:依据教育学与心理学理论,开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活动;把握学生需要与动机如何教学生,尤其是把握学生素质与学生心理,如何教会学生;采用现场模拟真实情景,突出案例各个环节,师生为一体导学知识。

综上所述,从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际状况出发,结合学生的求知心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力求因材施教;利用现场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情境,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监控能力;本着教师深厚的知识素养与经验积累,突出教师的教育机智能力,善于因势利导,把握教育时机与分寸;增强情感沟通与知识交流,教师严格要求自己,具有高度的自我批评精神和谦虚谨慎的工作态度,热情欢迎老师和同学的提问和指正。

参考文献:

[1]贾弘.生物化学(第一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6-9.

[2]徐福生.生物化学(第一版)[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7,(9):1-5.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2

生物化学虽然是生命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但它却深刻影响着其他许多学科的发展和应用。由于生命的本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因此就学科本身而言,生物化学与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化学学科就有着密切的联系。例如,有机化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被用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过程的化学本质,分析生物分子(如蛋白质、核酸)的结构、性质、合成,以及酶和酶促有机反应的具体机理;如果以分析化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为基础,可以提取生物体系中的生物活性物质的组成、含量、结构、形态等方面的信息,并发展获取这些信息的方法以及复杂物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建立用于研究生命活性物质间相互作用的技术手段;而物理化学的方法则被用来研究生物分子的结构和构象,以及检测生物分子的动力学行为和分子间相互作用等。由此可见,生命科学与化学交叉所形成的众多边缘学科代表了未来化学发展的主要潮流,作为化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3]。此外,从专业培养体系上来说,生物化学也是化学类专业及学科必不可少的基础课之一。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学的化学化工院系在教学计划中均将生物化学课程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北京大学1992年就已将生物化学设为本科生必修基础课之一;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也早已将其列入《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化学教学基本内容》中[4]。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不断完善化学专业课程体系,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从而提高培养目标和教学质量。因此,在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生物化学课程势在必行。

2根据化学教育专业特点整合生物化学教学内容

由于化学教育专业中开设生物化学课程的学时有限,知识点要求又多,这就要求教师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按照不同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和调整[5]。首先,教学内容的直接体现形式就是教材,教材的选取关系到教学效果和质量的实现。我们选择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南开大学黄熙泰、于自然等主编的《现代生物化学》(第3版)作为授课教材,原因是:(1)生物化学知识体系全面完善,化学和生物学部分并重,适合和有利于化学教育专业对基础生物化学的教学要求;(2)更新内容,主要增加了生物化学相关新发现、新进展的内容,能够适应生物化学研究手段和研究成果的飞速发展。其次,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知识基础,可以通过组成、结构来分析判断化合物基本性质、反应类型,由反应机理探讨反应方向以及影响反应的因素等,因此生物化学中糖化学、脂化学、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酶的组成和结构、维生素化学、激素化学等学生有基础的部分可以简单介绍,重点讲解与生物学功能相关的生物分子结构特点等新知识。而对于化学专业学生生物学基础薄弱的特点,则要有意识地随时补充和铺垫相关的生物学基础知识,由浅入深,重点讨论生物代谢等生物化学学科的主体内容,并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此外,在教学中选择性地介绍典型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在对课程内容的调整和优化的同时仍然保持生物化学课程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教会学生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生物分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帮助学生构建符合专业特点、应用性较强的生物化学知识体系。通过对整个生物化学教学体系、内容进行科学组织、内容选择和科学安排,力求教学内容做到少而精、精而新。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也反映,这些整合后的内容增加了许多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原来化学学习中没有学习到的知识,扩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并体会到化学学科未来发展中学科交叉与交融的重要性。这对他们将来无论是从事师范教育、化学化工相关工作,还是考研深造都具有较为深远的影响。

3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以优化教学效果

生物化学课程尽管进入了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课堂,但其对化学学科发展和化学专业学生的重要性还未得到充分的认识,再加上生物化学本身又是涉及多个领域的交叉边缘学科,是一门“教”与“学”两难的学科[6],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学习和接受起来肯定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一定要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进和创新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结合采用各种切实有效的技巧和方法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生物化学这门课程的基本内容,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3.1通过框架等建立脉络清晰的课程体系

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涉及面很广,并且有些概念相当抽象,尤其是错综复杂的代谢途径很容易让学生烦恼,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就更会觉得枯燥无味,并且难理解、难记忆。采用归纳概括,利用框架图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所学知识有一个脉络分明,层次清晰的思路。比如第一堂课讲授绪论时就要先对整个课程所讲内容进行一个全景式的介绍,将生物化学课程内容分为3部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生物分子与能量的代谢过程、遗传信息的传递及表达,这样学生很快就对这门课程的内容有了一个清晰的印象。在对每一章节的教学中,也要有一个层次分明的逻辑体系,让学生先有一个简明、清晰的框架,然后再循序渐进地掌握具体细节。这种方法在讲解物质代谢时显得尤为重要。在介绍每一种代谢途径时,都要先把所有代谢步骤图示出来,比如三羧酸循环过程(图1),可以把繁杂的代谢步骤分几个阶段,还可以把重要步骤的特点标示出来,这样记忆起来更简单,还能很快掌握重点与难点。而且,如果对每一个代谢途径都能及时地归纳小结,并将不同代谢途径之间的关系用图表示出来,就会把复杂难懂的知识简化,学生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这些重点内容。一开始是教师归纳,逐渐地启发学生自己对代谢途径和每章节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作业或讨论的形式进行交流,在这过程中,学生变过去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还掌握了一种学习方法,通过及时地归纳和小结,庞大的代谢途径网络不再复杂,学生可以跟上教师的思路,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前后呼应,期末复习也不再是一种负担。

3.2通过知识点的对比与比较快速把握知识重点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中,有些知识是相对的或是相平行的概念。如果对这些内容采用比较的方法进行教学,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7]。例如解释教材中概念相近的名词,如底物水平磷酸化与氧化磷酸化,其相同点是ATP的生成都是由ADP磷酸化得来,区别是磷酸基团的来源不同,底物水平磷酸化的磷酸基团直接来自于底物,氧化磷酸化则要依赖于线粒体呼吸链的氧化作用;在介绍生物氧化特点时,则是与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熟悉的体外氧化过程进行对比和比较,通过列举相同点和不同点(表1),让学生借助已有的知识储备迅速抓住了新的知识要点。在对相关的生化反应过程的学习过程中也少不了比较的教学方法,如糖酵解与糖异生、糖代谢与脂代谢等物质代谢的合成与分解过程,DNA的复制与RNA的转录等。经常通过对比和比较,可以将生物化学里这些相对或相平行的重点内容简单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

3.3通过形象的比喻轻松理解知识难点

比喻教学法能使所描述的事物更加生动形象,使复杂的问题更加简单。在教学中运用比喻的方法虽然已不新鲜,但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在生物化学这样一门“难学”的课程中,多使用比喻的方法是非常必要的。比喻可以使微观的问题宏观化,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比如在阐述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时,当氧与血红蛋白分子中一个亚基的血红素辅基的铁结合后,即引起该亚基构象的改变,一个亚基构象的改变又会引起其余亚基的构象相继发生改变,亚基间的次级键被破坏,结果整个分子从紧密的构象变成比较松散的构象,易于与氧结合,使血红蛋白与氧结合的速度大大加快。就这样讲,学生可能理解得不透,但如果把血红蛋白的4个亚基比喻成4张连在一起的邮票,第1张邮票撕下时要撕开2条边,费力最大,第2及第3张只撕开1条边就可以,费力小些,到第4张时已与另3张分离了,就不必费力了。再加上生动的插图就可以形象地揭示出血红蛋白氧合过程中各个亚基间的正协同性了,学生印象非常深刻。生物化学中这些较难理解或掌握的知识点,通过比喻显现于眼前,容易使学生产生实感,引起共鸣,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比喻一方面大大降低了知识的难度,提高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实现了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的融合。

3.4通过现代网络和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效率

生物化学是利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生物的一门科学,它在分子水平研究和探索生物大分子及其生命活动的规律,很多知识缺乏直观性,大多内容都表现出抽象性和微观性,对于化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显得更为复杂,难以理解和记忆。生物化学课程中存在着众多的分子结构式、化学反应式、循环途径、代谢通路等,如果还停留在“一本教材、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根本无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更别提好的教学效果了。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搜集素材,采用图像、声音、动画、色彩、文字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方式特别有必要。比如蛋白质、核酸分子的空间结构,酶的催化作用机制,细胞的信号转导机制,物质代谢、能量代谢过程和调控,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机制等,如果用图片、三维动画的方式展现出来,就会更加生动、形象和直观,不仅大大提升了教学效率,还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主动学好生物化学。此外,适当地引导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查询、讨论和解决学习中的问题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也是有好处的[7-8]。例如,将蛋白质和核酸的英文数据库网站介绍给学生,并教他们检索的方法,比如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CenterforBiotechnologyInformation,NC-BI)和联机医学文献分析和检索系统(Medline);以及Swiss-Prot蛋白序列数据库和蛋白质三维结构数据库ProteinDataBank(PDB)等。当课堂完成蛋白质、酶和核酸等内容的讲授后,以作业的形式给出几个题目,由学生分小组在网站上检索课程相关的一些酶的核酸序列、蛋白质序列以及它们的高级结构等。这种形式既帮助学生熟悉了生物化学的数据库网站,又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自主获得知识的能力。

3.5优化考核制度提高学习效果

课程考核方式是反映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教师讲授课程好坏的直接体现。为了能够让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在化学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过程中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一改传统授课为主,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考核方式。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施,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已经被调动起来,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将学生平时书面作业和课堂讨论情况以较大的比例(40%)计入总成绩,既避免了一卷定成绩的弊端,又对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综合能力有了真实的体现。考试结束后,教师要对试卷及学生成绩进行分析,写出分析报告,不断总结教学经验、考核标准和学生成绩考核经验。这2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提高学习兴趣的同时,学习能力和学习效果也有了显著提高,专业视野不断开阔,创新和实践能力也得到一定的提升。

4结语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3

摘要:主要结合化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四大方面对“糖酵解”的内容进行说课设计。旨在寻求一套适合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的教学模式,从而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水平。

关键词:化学专业;生物化学;糖酵解;说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9-0250-02

“说课”是教师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或专家领导,在规定的时间里,针对某一具体课题,口头表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然后由同行专家评议,达到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的一种教研活动[1,2]。

《生物化学》是用化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生命现象的一门学科,由于其内容涉及到许多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内容抽象,分子结构庞大、复杂[2,3],对于化学专业学生来说,是一门较难的专业课程。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以“糖酵解”为例阐述《生物化学》课程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结合化学专业实际,我们主要选择由古练权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3]因为这本教材主要是根据化学专业学生的需要和知识基础,更多的应用化学的观点和理论来探讨生命现象的问题。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内容是《生物化学》第七章《生物代谢》的第二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及动态生物化学第一节的知识《生物代谢的特点及规律》,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内容起到了铺垫作用。糖酵解是糖的分解代谢中很重要的一种代谢途径,并且其中的糖的酵解途径还是后面学习《糖的有氧氧化》、《磷酸戊糖途径》等知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本节内容在《糖代谢》这一节,《生物代谢》这一章,甚至整个《生物化学》课程中都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并且在整个教材中也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2]。

2.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结合化学专业的特点,制定了本节教学内容为:糖酵解的定义及发生部位、糖酵解的反应历程、丙酮酸的去路、糖酵解的生理意义五大部分[2]。依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及教学内容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目标。掌握糖酵解的定义、反应部位、主要反应过程;掌握糖酵解的特点和生理意义以及丙酮酸的去向问题;了解肌肉细胞的糖酵解和发酵基础知识。

技能目标。能运用《生物化学》的知识分析、解决生物化学实际问题,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归纳总结,使知识系统化,培养自学能力。

情感目标。掌握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观念,树立知识创造价值,知识为人类服务的信念。

3.教学重点与难点。根据本门课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并且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糖酵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糖酵解主要代谢过程(即关键步骤、产能步骤);丙酮酸的去路;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糖酵解的代谢过程及其代谢步骤之间的逻辑关系。

二、学情分析

1.认知状况分析。《生物化学》是大学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课,授课对象是三年级化学专业学生,学生已经掌握了《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等课程的知识,也学习了静态生物化学的知识,对糖的结构、功能、消化、吸收等知识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能力羁龇治觥R丫弑噶艘欢ǚ治鑫侍狻⒔饩鑫侍獾哪芰Γ但是科学的思维方法、创造能力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启蒙阶段。

3.心理状况分析。《生物化学》在我院作为一门专业任选课开设,大多数学生的重视不够,缺乏学习兴趣,并且生物知识薄弱,所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来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中心放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上[2]。

三、教法策略

根据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教学策略从教与学两方面入手,采用“从生活走进课堂,从课堂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将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综合地、灵活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课程内容化难为易、化繁为简,在不降低教学水平情况下使之以学生喜欢的面目出现、发展和深入下去。同时加强对学生的全程引导和监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体能动性[4],构建有效课堂。在教学方法方面,主要有归纳总结、形象记忆、比较分析、编制口诀、实例分析、讨论互动等;在学法方面,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且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安排90分钟,教学程序由回顾要点,导入新课、联系实际,讲授新课、延伸拓展,归纳小结、布置作业,能力迁移4个部分组成。

1.回顾要点,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和学生以边问边答或提示关键字眼的形式回顾上一节课教学内容的要点:一是回顾糖的概念、分类、消化及吸收;二是温习糖的生理功能;三是温习糖代谢概况。从知识回顾中提出问题“糖类物质是如何为机体供能的?有哪些途径?”并结合日常生活状态体验,在不同的运动、营养和呼吸等状态下,是否会有不同的情况?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糖的分解代谢途径之一“糖的无氧酵解”。

2.联系实际,讲授新课(70分钟)。讲授新课环节的过程按以下思路进行。首先,联系生活实际,激烈运动后的生理体验,提出问题,“为什么激烈运动后会感觉肌肉酸痛?”进而分析讲解糖酵解的概念:“当机体处于相对缺氧(如剧烈运动)时,葡萄糖或糖原分解产生乳酸并产生少量能量的过程”。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式提问:“在此过程中,乳酸是如何产生的呢?”然后逐步展开糖酵解途径:糖酵解反应过程直至生成乳酸,其中重点讲解乳酸生成的关键反应机制和能量生成,使同学们理解其与激烈运动后肌肉酸痛的关系[5]。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请学生讨论:“短跑冠军百米速度是否可无限制提高?为什么?”这样将理论联系实际,层层设疑,引出本节课的难点:糖酵解的调控机制,关键的调节步骤和调节酶。

最后给同学们讲授糖酵解的生理意义,在讲到第一个生理意义“是机体在缺氧情况下获取能量的有效方式”时,提出问题:“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哪些情况下,机体处于缺氧状态?”引导学生思考回答“在病理情况下,当呼吸或循环功能障碍(严重贫血,大失血,呼吸障碍,肺、心血管疾病等)时,都可引起机体缺氧,导致机体糖酵解加强。”然后,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机体糖酵解加强会产生什么后果呢?让学生简单了解乳酸代谢及乳酸中毒的知识。在讲到第二个生理意义“是某些细胞在氧供应正常情况下的重要供能途径。如:红细胞”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为什么?然后教师讲授:因为红细胞无线粒体,不能进行有氧氧化获取能量。这时继续提问:“还有哪些细胞和红细胞一样,不能进行有氧氧化呢?”引出《糖酵解与肿瘤》,让学生了解抑制糖酵解具有抑制增殖和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色,从实际到理论再到应用,环环紧扣,步步深入,在激发兴趣、⒌纤伎贾薪内容枯燥、理解困难的代谢理论转变成有趣、有用的知识储备、能力训练和素质养成,每节课的熏陶和养成就是大学生潜移默化、逐步成长的最好媒介[3]。

3.延伸拓展,归纳小结(10分钟)。教师需要用简短的时间对本节课所授知识:糖酵解的反应部位、反应过程、关键步骤、调节机制、能量生成方式和数量进行教学重点小结。此过程主要起到强调重点、加强记忆的作用[5]。

4.布置作业,能力迁移(5分钟)。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作业先让学生试做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根据做题情况再进行讲解。课后作业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种类型,学生从自身实际情况或兴趣出发,选择完成全部或一部分。作业成绩=必做题得分+选作题得分。

整个教学从课堂学习到课堂检验,再到课后训练和拓展,重视全程学习和过程评价,既有基本要求又有提高空间,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充分体现个性特征和人文关怀[5]。

参考文献:

[1]齐海波.提高教学质量的教研教改方法――说课[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5):127-128.

[2]李静.“糖代谢”说课设计[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2):71-72.

[3]张鸭关.化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J].学园,2014,(14):104.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4

1.1生物化学教育的内涵

生物化学是一门组合性质的边缘类学科,课程的开设目的在于运用化学检验和分析的方法解释生物体内部或者外部的一些生理和生化表现,从而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和手段了解致病原因并寻找相关解决方法。因而在中等卫生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对于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学生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门学科结合了化学、生物理论和实验实践两个方面,提高了卫校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最为重要的是训练了学生自身分析病因、合理处理突发状况的能力。因此提高生物化学学科的创新性教育水平,转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对于整个中等卫生学校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1.2创新教育概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发展的不竭动力”,这句话的提出和实施是有其内在原因的,其关键在于如果一个国家特别是这个国家的教育事业的任务只是将公式和定理在每一代学生脑海中简单进行灌输和复述,那么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技术和方法的落后以及进步源泉的枯竭。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们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着重研究与解决在基础教育领域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

2我国目前中等卫生学校化学生物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停滞渐进性

目前我国中等卫生学校的生物化学教育出现了萎缩甚至停滞的现象,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国家近几年固然加大了职业教育发展力度,但长期忽视职业教育的结果尚未得以真正改善,学校相关设备设施落后;另一方面是按所谓“实用型”教育模式,学校大幅削减基础学科课时,有的专业甚至不开课,目前只有检验、药剂等专业还保留有生化课程;还有就是国内的卫生学校之间缺乏相关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议,从而使得各个学校的生物化学教育处于一个较为封闭的发展状态,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得这种落后的状态日益加重。

2.2缺乏实践

职业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得学习者快速稳固掌握一门服务于社会的技能,从而能够在从业过程中不断锻炼和发展,以达到实现自我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目标。从教育的本质上来看,无论是高等教育还是职业教育,两者的目的都是要求和希望学习者能够首先掌握自己领域内的专业知识,并且通过日后的实践和锻炼最终创造价值。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中,实践和理论教学的脱钩现象是普遍存在的,尤其是基础学科,理论多,实践少,缺少实践的教育方式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学生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习的理论知识。

2.3教育考核的机械性

应试教育的影响不仅波及高等教育,而且正在影响职业教育的培养模式。职业教育的定位是培养符合社会职业需要的合格从业者,而并非是像高等教育那样是培养具有研发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研究人员,从而在中等卫生学校教育中应采用偏向于实践的考核方式,考核学生应用所学的生物化学知识解决实际中问题的能力而非单纯考核学生对于生物化学知识的背诵和理解能力,彻底摒弃传统教育影响下的机械性的考核方式。

2.4学生基础知识普遍低下

任何学科的创新不仅要求人们要有新思路和新想法,同时也要求受教育者对于本学科的基础知识有着扎实的基础。但是在目前我国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学校即使加大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最终也不会起到应有的效果。所以这也是学校应该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实践课程的必要所在。

3生物化学创新教育在中等卫生学校教育发展中的作用

3.1有利于学科教育自身的发展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结合性边缘类学科,其自身就有发展的局限性。首先是因为这门学科的发展历史较为短暂,技术和理论的成熟度不够,在两个学科的结合点方面仍然存在一些融合问题。其次是因为国家在中等卫生学校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本投入不足,从而使得生物化学的创新型教育发展存在客观方面的限制因素。因此在中等卫生学校开展生物化学创新教育,加大政府和教育部门对于这门学科和该行业的重视程度,对于中等卫生学校教育的持续发展,将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2有利于学校综合学科的联动发展

生物化学作为一门中等卫生学校的核心基础理论课程,在现实中应用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首先是因为在护理学和病理学中,应用生物化学的分析方法将有助于医疗服务人员从微观的分子原子结构方面了解疾病背后的本质原因。其次这门学科也是连接诊断与救治两个环节的关键性纽带,传统中医中的望闻问切方法固然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现代生物化学技术却更能从致病机理和病理学角度分析、判断病发原因、病征指标与发展的趋势。此外,多学科融合是现代技术发展的必然,各个学科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促进和制约的关系,因此拓宽中等卫生学校中的生物化学创新教育思路将有利于整个学科教育体系的改善和发展。

3.3有利于我国卫生职业教育与世界接轨

创新与实践的教育模式是当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趋势,非常重视学生的能力培养和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经济时代,学生更应该具备自我提高和自我学习的能力,这两种能力同时也是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前提和要素,从而我国卫生职业教育要想充分利用国际化平台来得到充分的发展和提高,就应该首先适应教育创新的这种国际大环境,不断提升职业教育中创新型人才的教育和培养,以江苏省南京市卫生学校、宿迁卫生中等专业学校为例,当地政府在支持对外交流的基础之上,给予该校一定的财政支持,从而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个区域的办学理念有了较大的提高。

3.4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共同发展

目前创新教育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创新教育更倾向于以研讨会和头脑风暴的方式进行交流和互动,这种交流方式首先需要学生在课堂外做足准备,获取相关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在活动中形成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想法,在无形中会提高学生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能力。此外,这种教育模式的转型改变了以往老师单一通道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和老师能够进行双向互动,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能力。总之这是一种双向的教学方式改进,将大大有利于职业教育的繁荣和就业水平的提高。

3.5适合每一个受教育者的发展,促进教育行业

美国教育界有一句名言,那就是:“孩子就像一颗颗种子,是大树就让他成为国家的栋梁,是小草就让他装点绿色的大地”这句话充分反映了美国教育的创新性和自由性。尤其是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中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这种思想的主导作用,在生物化学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应该创新性地提出建立每个学生的发展意愿档案,使得在教育过程中贴合每个学生的教育意愿进行生化教学的课程教授。

4中等卫生学校生物化学创新教育的改革思路

4.1学生转变态度、教师增强自身素质

中等卫生学校的生物化学创新教育首先要求受教育者转变以往的被动学习的状态,通过合理增加实验课时,尽可能引导学生从实践经验中获得对于知识的新感悟和新体会,对一些生化过程的机理通过多媒体或者动画直观演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掌握知识要点。此外作为教育者的教师队伍,应不断提高自身对于生物化学学科的补充学习和不断学习,因为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更需要老师对于知识的灵活掌握和整个框架的了然于心,所以创新教育的发展思路最终还是要落实到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方面。

4.2加强学校生化学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国家的经济发展要依靠财政部门的投资和公共物品的投入,此外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也是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同样的,在教育领域要想实现中等卫生学校生物化学创新教育的转型问题,就得不断提高学校内部生化实验室和配套设备的更新和建设,不仅要在理论创新方面与国际接轨,实验器材、试验的方法都要尽可能向国际先进方法靠拢。及时更新引进先进的生物化学配套设施,这是因为这门课程仅仅只有理论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先进理论要结合配套的设施才能够完整地发挥其创新的作用。

4.3定期举行各区域交流项目

创新不仅是对于原有知识的提高和改善,其前提条件是能够了解到最有效率的信息和专家的想法。所以我国不同区域的中等专科卫生学校可以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定期派遣学校老师和学生到医疗卫生较为发达的城市中的卫生专科学校进行交流和学生之间的联合培养项目,使得较为发达的医学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在不同地域之间流动,最终实现区域间创新教育的联动发展。

4.4鼓励学生动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5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生物化学是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和物质变化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生命科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1],是生物科学、食品科学、生态学等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也是当代生命科学的前沿学科。其基本原理是后续课程如遗传学、基因工程、细胞生物学等的根基[2]。生物化学课程的知识点密集、内容抽象枯燥、代谢途径复杂难记、重点、难点和疑点较多且学好该课程还需要较好的化学基础,这使其成为生物专业课程中较难掌握的课程之一。学过该课程的学生都深有感触,生化难,不好学。近两年,生物化学作为全国考研的主要统考课程之一,也越来越受到学生的重视,我院生物专业部分学生研究生入学考试没能通过也是因为生物化学成绩不合格。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已成为影响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喀什大学是一所以少数民族学生为主的、地处少数民族聚居区的高等院校,肩负着为南疆乃至新疆培养各民族高级专门人才的重任[3]。为了进一步提高生物化学课程教学质量,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调查了喀什大学生物化学课程教学现状,发放问卷208份,回收有效问卷191份。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分析了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策略,以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

1影响少数民族地区生物化学课程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1.1课程难度大,学生基础薄弱

生物化学的教材内容的特点是抽象、深奥、枯燥、信息量大、重难点多。课程中专业名词、化学结构式、反应式、代谢途径多,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学生学习时普遍感到课程难度大,需要记忆、理解的内容很多,学习负担重。我校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学生高考录取成绩不高,基础不是很好,加之约70的生源是少数民族同学,在汉语理解方面,尤其是专业术语的理解存在语言障碍。由于师资不足,学校目前多采取合班式教学,尤其是民、汉合班教学,使生物化学的教学难度显著增加。一些学生化学基础差,教学时不得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如讲氨基酸分类时,很多同学对物质的极性认识模糊,不能区分极性和非极性基团。讲蛋白质结构时,不知道构型和构象这两个概念的区别等。生物化学课程本来就内容多,课时紧张,课堂上再补习有机化学的知识,增加了课程的授课难度。

1.2课程内容多,学时少

生物化学课程涉及内容繁杂,信息量很大,而且这门学科发展很快,新技术、新方法、新应用不断报道,出现了有限的教学时间与丰富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本学院生物专业主要是培养中小学生物教师,因此,我们采用的教材是《生物化学简明教程》,仅介绍课程最核心的基础知识,为学期课,本科54学时,专科68学时。而许多综合类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是学年课,分两学期开设,采用的教材是王镜岩主编的《生物化学》(第4版),理论体系全面、翔实,大部分高校考研指定用书是这个版本。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只能讲授课程最核心基础的知识,一些相对次要、难度略低的内容要求学生自学。教材外的一些知识点及课程的许多新进展没有时间补充进课堂。对于自学内容,一些不爱学习的学生就不学了,还有一些学生,自学时感到很困难,就放弃了,这样就使自学内容的教学落空了。如何监督和帮助学生自学,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如何科学地修订大纲,更为合理地安排学生课堂学习内容和自主学习内容?如何满足不同学生的知识需求?这些都成为教师们面临的难题。

1.3合班授课,学生汉语水平差异大

民、汉合班授课时,学生间汉语水平的差异较大,对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学生,课堂授课内容多了,学生消化不了,影响后续内容的学习,学生包袱越背越重,觉得越学越难,失去了信心。他们最希望老师课上少讲点内容,仅讲授课程的核心基础,针对一个问题,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精讲、细讲,帮助他们理解,他们对教材很依赖,一旦脱离书本,没有文字材料辅助,他们会觉得很吃力。因此,他们不希望老师补充教材外的知识,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而对于汉语水平高的学生,课本上的有些知识他们可以看懂,不懂的内容老师讲一遍也就理解了。他们希望老师能够多补充一些教材上没有的知识,把课程的最新进展、前沿动态介绍给大家。课堂授课内容太少,反复强化,这些学生会觉得上课没意思。如何兼顾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是老师们不得不深思的问题。

1.4课程内容枯燥,学生不感兴趣

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庞杂,许多学生觉得枯燥乏味,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不像植物学、动物学那样,他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生动具体;也不像生理学,与学生们的身体状况及健康联系紧密,贴近生活。而且这门课程的学习需要具备一定的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基础差的学生更是望而生畏,甚至丧失学习信心。另外,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对于这门课来说,大多数学生只为应付期末考试,拿到学分。因为他们对待生物化学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因此经常混淆生物化学中一些概念、机理。如不能区分核酸和蛋白质的变性,核酸的变性是由于双螺旋区配对碱基间的氢键被破坏,空间结构破坏,而形成了单链无规线团状。蛋白质的变性实质是维系空间结构的次级键遭到破坏,是有规则立体结构变成无规则状态。由于原理不清楚,只是死记硬背,导致作业答案错误百出。

1.5教学手段不够丰富

我院生化教研组教师授课任务繁重,且多数为年轻教师,教学经验不够丰富,教学研究较少。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授课对象灵活采用教学方法的能力有所欠缺。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的水平有限,制作教学动画的水平较低。另外,受到硬件设备的制约,我院生物化学课程还不能实现每节课都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程内容多,而学时数少,为了完成教学内容的讲授,老师们还是多采用传统注入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较为被动,未能很好地体现出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改革措施

针对我院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以下4个方面尝试教学改革。

2.1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是每门学科的教学纲要,是进行课堂教学的指挥棒[4]。依据生物化学课程体系,结合我院学生实际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内容,合理安排重点讲授、选学及自学内容。课堂授课时不必面面俱到,紧紧围绕课程的核心和重点,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再配套以习题训练,保证重、难点的授课质量,而一些比较浅显的内容可安排学生自学,仅需了解和参考的内容可作为选学内容。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有较长的时间去理解记忆课程核心知识点,使学生们在课堂内就可以掌握大部分内容,同学们的学习压力减轻了,畏难情绪少了,学习效果就好了。同时,要适当补充课本外的内容,兼顾教学体系的完整和课程前沿动态信息的传递。通过修订新的教学大纲,努力做到使所有的学生掌握好本课程的核心内容,也了解一些课程发展的前沿动态,培养基础知识扎实、能跟上课程发展步伐的合格中学生物师资。

2.2构建课程网络资源平台

网络辅助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的重要方式[5-9]。本文认为网络辅助教学尤其适合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一些像生物化学一样难度较大的课程。教师通过构建生物化学课程网络资源平台,完善配套教学课件,完善各章配套习题,整理教材课后题答案,收集教学动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补充和优化课堂教学。这样做可以解决生物化学课程教学面临的以下3个方面的突出问题。1)课时少,课堂上没有时间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以及教材外知识的补充。教师可以在下课时布置网络平台上的作业,要求他们课后完成,不会做的可以通过交流园地的QQ群、邮箱等相互交流或向老师提问,这样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节约了宝贵的课堂教学时间。考研的学生也可以利用教学平台获取更多的知识及复习资料。2)一些布置的自学和选学内容,学生自觉性差,偷懒不学。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自学和选学的资料并完成相关配套练习或思考题,督促他们学习。3)民族学生汉语基础差,授课信息量大,来不及记笔记,课后复习困难。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在网络平台上浏览老师的课件、教案、教学动画,完成相关习题,既可以帮助他们及时复习,还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建立以课堂讲授为主,教学平台讨论交流为辅的新型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更好地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提高教学质量。

2.3改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

与学生交流时,不少学生认为生物化学课程内容抽象,与生活联系不够紧密,课程难度又大,不感兴趣,也不愿意学。只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要拿学分,不得不学。借鉴其他高校优秀教师做法,生化教研组的老师们一致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授课时尽量多的贴近生活。如讲蛋白质结构时介绍烫发的原理,讲到蛋白质变性时,说明为什么食物煮熟后更易消化。讲到酶的适宜温度时,介绍高温对身体的危害。讲到脂肪酸时,让同学们查阅资料后讨论为什么反式脂肪酸是人类健康的杀手。讲到维生素时,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煮小米粥时不能加碱。思考后,学生会得出小米中丰富的维B1和碱一起加热会被破坏。讲完糖脂代谢时,让学生思考如果以减肥为目的,清晨运动和傍晚运动,哪个效果更好。通过分析,学生会知道清晨运动比傍晚好,因为经过一整夜的消耗,清晨运动身体会调用更多的脂肪而不是糖原来供能。这样,学生会认为这门课很有用,产生学习兴趣。2)利用趣味口诀帮助记忆。一些较难记忆的知识点可以利用一些口诀辅助学生记忆。如记忆8种必需氨基酸“异甲缬亮色苯苏赖”,可按照谐音记为“一家写两三本书来”或“一笨蛋来宿舍歇凉”[10];新疆大学苟萍教授讲DNA双螺旋模型结构要点时采用了一个趣味口诀“双链逆行螺旋绕,磷糖为架碱内包;碱面双垂糖与轴,碱基堆积配对牢;十碱成圈高三四,外径二十要记好;嘌嘧相对距离严,内径大致为一一”,在教学时采用这个口诀,效果很好。3)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丰富,表达简捷、灵活。抽象的教学内容采用大量生动的图片、妙趣横生的动画演示,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生动、形象、有趣,可增强学生的记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化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4)积极开展启发式教学,增加互动环节。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运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有效地启发、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比喻、联想、分析、对比、归纳、总结及综合记忆的教学方法[11],是对“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一现代教学观的最好诠释[12]。在生物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以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找寻答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生的主体。如讲脂肪分解代谢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冬眠动物会储存大量的脂类物质;为什么左旋肉碱能减肥;讲完糖、脂、蛋白质代谢后,让学生分析风靡一时的哥本哈根减肥食谱的减肥原理及危害。学生带着问题学习,通过自己的思考,既掌握了相关的知识,同时培养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对课程的兴趣。5)利用科学史中人物形象激励学生勇攀科学高峰。如讲维生素时,讲维生素的发现过程。讲遗传密码时,讲美国科学家霍利、科拉纳和尼伦伯格合成核酸、破译遗传密码的故事。通过讲述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学习科学家探寻真理的科学精神,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4完善课程配套教学辅导资料

少数民族同学由于汉语水平限制,对于一些专业名词理解很困难。课堂上听到这些名词反应不过来,就不继续听课了,产生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编写辅导资料,将课程中的专业术语及名词以学生母语翻译。要求学生预习,每节课前提问本节课所涉及的1~3个名词。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专业术语,又能督促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提高他们上课的听课效率。

3结束语

生物化学基本要点范文6

论文关键词:医学生物化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模式

医学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分子结构与功能、物质代谢与调节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在医学院校中,医学生物化学是一门主要的医学基础课,与生理学、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后续医学基础课程的关系十分密切,也是这些课程的前导知识源泉。如果医学生物化学知识不足,学生不能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则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则更不会顺利,久而久之,学生会失去学习兴趣。

1医学生物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普遍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1课时不足

课时不足似乎是国内许多大专院校课程存在的普遍现象。一些院校医学生物化学教学周课时甚至仅为3小节,但随着新知识的不断增加,各学科的教学课时普遍不足。所以,从增加生物化学教学课时数的角度解决问题是不可取的。那么,只有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课后复习和自学提供条件才是一个积极的措施。

1.2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反思

目前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和教改,几乎都是在基于客观主义和行为主义理论下的传统教学模式的改进。因为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以满堂灌输的方式传授书本知识,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能力和情操的培养,只把学生看做是外部环境刺激的被动反应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所以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生物化学知识的特点是:①学得不完整,知识点空泛,知识面脆弱;②惰性学习,无法在需要知识之时运用;③学法不灵活,无法在新的或类似的情境中迁移应用知识。

因此,改变医学生物化学传统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其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提高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成绩,是当前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一个十分有意义的课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当今欧美国家非常流行的一种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认识是在认知主体(学习者)与客观环境(社会文化情境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认识的发展是通过对认知结构不断进行意义建构中获得的。因此,学习者要真正获得知识,主要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情境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与其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协商、交流、合作和学习者本人进行意义建构方式获得的。与该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即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医学生物化学教学模式设计

3.1组织合作学习小组

以班为单位,以自愿为原则,5或6个学生为一个合作学习小组。对小组进行培训,让学生了解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了解合作学习对他们学习的意义,相信开展合作学习对他们的学习有帮助,激发合作学习兴趣,形成合作学习动力。并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如讨论技能、学习安排方法、讨论的记录、合作学习成果的汇报等。同时培养学生会说、会听、多思等基本合作学习技能。

3.2制订并对学生公开生物化学课的考核方案

生物化学课程的考核评价包括理论考试(50%)、实验考核(25%)、对学生的评价(25%)等3项。理论考试包括卷面理论考试即期末考试的卷面成绩和问题小论文;实验考核包括实验报告、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态度;对学生的评价,包括小组对个人的评价、学生本人的自我评价、班级对学生个人的评价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等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协作精神、学习表现、学习态度及在协作学习中的贡献。考核方案对全体学生公开,这就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动机、主动和创新精神,并能加深应试者对基本理论和概念的理解;问题小论文没有统一答案,使考生充分发挥创造力,运用发散性思维来解决问题。

3.3教学目标分析和情境创设

教师对生物化学课程及各章节进行教学目标分析,以确定当前所学知识的“主题”,创设与主题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如“糖代谢”这一章内容的主题是:糖的消化吸收及其在体内的代谢与机体对其的调节。我们就设下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病房里1个糖尿病人,他频率很高地吃东西、喝水及上厕所,但他仍然长得很瘦,1个小孩从他身边走过时,就告诉妈妈说“叔叔都不吃他的苹果,烂了好可惜!”那么请问糖尿病的病因如何?糖尿病人为什么会多饮、多食、多尿而致消瘦?如何治疗?小孩为什么会有此疑问?

3.4设计信息资源

教师确定学习某主题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会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如对于诸如“脂溶性维生素A、维生素D、维生素E、维生素K及水溶性的维生素C、B族维生素在哪些食物里含有?含量如何?什么方式是更好的食用方法?它们在医学和美容上有什么作用?”这样的问题情境,我们就告诉学生可以到食堂、菜市场去看有哪些食物,可以到网上和图书馆去查它们的含量、食用方法及相应的作用,去药店看一下维生素的说明书和去超市看一下适于孕妇及幼儿食用的奶粉的说明书,都可知道各种维生素的作用、用量及一些其他有用的信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到医院去看看医生针对不同患者特别是对小孩和老人的门诊情况等。

3.5自主学习

小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学生要选一个人做记录员,负责记录拟解决的过程,包括问题中的事实信息、学生们的想法和假设以及所确定的学习要点和解决计划,并分配任务下去收集信息。学生在“讨论一提出方案一收集信息”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及独立性,学会应用各种学习工具及资源,开拓他们的学习视野,进而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由于课时不足,自主学习可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同样也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6协作学习

小组成员再次集合,沟通讨论他们所学的东西,根据他们所学习的知识生成新的解决问题的假设。在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时,很重要的一点是学生们评价自己的信息以及他人的信息,看信息是怎样得来的,来源是否可靠等,这是促进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沟通讨论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能力,同时通过协作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培养了他们的团结精神。由于课时不足,协作学习在课后完成。课后完成有利于发挥他们的自觉性。

3.7课堂汇报并提交小论文

各小组利用各种不同形式来报告自己小组的结论及得出结论的过程,如数学分析、图表、口头报告、多媒体演示等,并以小论文的形式交给老师。通过活动汇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通过小论文的撰写,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3.8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讲解章节知识

在学生课后的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课堂上的活动汇报及撰写小论文之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这个时候我们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掌握进而构建所学的新知识。

3.9效果评价和问题后的反思

公示各小组和个人在这一章节学习的评价结果,根据评价结果,学生们有意地反思问题解决的过程。要考虑这个问题与以前所遇到的问题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帮助他们概括和理解新知识的应用情景。评价结果的公布,也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情境,能激发他们的动机和主动性。

总之,实施和建构这样的教学环境和效果,必须做到的是:第一步,教师在课程学习前先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第二步,在每一章节的学习中,教师预先确定好章节知识的主题和创设好情境及确定好所需的信息资源,课堂上教师先把包含主题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且告诉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资源,教学生应从何处获取,如何去获取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第三步,课后学生针对问题情境进行自主和协作学习;第四步,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和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教师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章节知识。最终,章节的内容完成后,及时完成并公示在这一章节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评价结果。

如在药学06—2班,“胆红素代谢”这一章节的学习是这样进行的:首先,在医学生物化学课程学习前任课教师已把合作学习小组组建好,即药学06—2班有60人,每6人组,共组建lO个小组;接着,任课教师再确定好“胆红素”这一章节的主题为“胆红素的来源、运输、转化、排泄”,并确定相应的问题情境:一位5O岁的建筑工人,在一小时前大量吐血,急诊入院,主诉其早上在建筑工地搬运水泥袋时,突然呕血,心悸昏眩,无力。患者有十多年的酗酒史,皮肤和巩膜有黄染。曾因食欲不振、乏力、肝区疼痛去医院就诊,被诊断为酒精性肝硬化。实验室检查结果为:尿标本呈深茶色,尿胆红素++,尿胆原++++。那么请问:患者胆红素代谢出现了哪些异常?黄疸有那些类型?而患者出现的黄疸症状属什么类型呢?患者的血液、尿液和大便中,胆红素及其代谢产物可能会出现什么变化?

在介绍完上一章节内容“胆汁酸代谢”后,还剩下lOmin,任课教师把设定好的有关“胆红素代谢”的问题情境展示给学生,并告他们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可以在课余到图书馆和上网去查相关资料,有条件的可以到附近医院学习或找专家讨论;再接着,各小组课后进行讨论,自主设计方案和分工查资料,进而再讨论总结并撰写小论文;再接着,也就是下一次课,小组汇报自主和协作学习的过程及所得出的结论并提交所撰写的小论文,每小组仅有4mi的时间,有的小组采用口头表述,有的小组以PPT形式作汇报,有的小组将结果制成图表,有的小组派代表发言,有的小组则集体发言,等等,台上的同学热情高昂侃侃而谈,台下的同学兴致勃勃、聚精会神地听。同学们汇报用去了一小节课时间,接下来的两小节课,我们结合学生的汇报来讲解与胆红素代谢的相关知识,这时由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构建,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动机也已经充分激发,我们发现同学们都非常认真地听,而且下课后,争先恐后地和我们老师交流,这种现象是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时从未有过的。最终,学习完“胆红素代谢”的内容后,在下一次课之前,我们即把在“胆红素代谢”的学习中对各小组和个人的综合评价结果予以公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