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 儿科护士 素质修养 护理影响
小儿从生命开始至长大成人,整个阶段处在不断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解剖、生理、病理、免疫、疾病诊治、心理、社会等方面均与成人不同,且各年龄段小儿之间也存在差异,在护理上有独特之处。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深入发展,儿科护理已由单纯的疾病、保健护理发展为以小儿及其家庭为中心的身心整体护理和包括小儿生长发育在内的疾病预防、保健等方面的护理[1]。因此,儿科护理要达到保障和促进小儿健康的目的,作为一名优秀的儿科护士除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高尚的职业道德以及健康的体魄。
俗话说:“三分治,七分养”,治疗效果的好坏除了与医生的正确的诊断和对症下药有关外,还与儿科护士的整体护理有着密切关系,而护理成效又与儿科护士的综合素质是密不可分的,它将直接影响到患儿的康复和身心健康以及发育成长。因此培养锻炼一支具有较强专业技能和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对良好的治疗效果将产生直接的影响。
1 学好理论,掌握技能,增强专业素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儿科护理学也在向更高层次发展,并已逐步发展成为具有独特功能的专门学科,其研究内容、范围、任务涉及影响小儿健康的生理、心理、社会等各个方面,儿科护士成为儿童保健的主要力量[2]。儿科护士也要适应新学科的发展要求,要在继续教育上下功夫,“边学习、边实践、边提高”。发展理论创新和技能创新,开拓职业领域范畴,只有这样才能使儿科护理队伍向高层次、高素质的方向发展。笔者从多年从事儿科护理工作的实践中体会到,作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练好扎实的基本功,强化“三基”训练,熟练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操作技能。这对于业务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十分关键。其次是要做到“眼勤、口勤、手勤、腿勤、脑勤”,逐步培养自己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三是要加强沟通与交流,加强同事之间、科室之间、医院之间、院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沟通与联系,通过见习、进修、深造等方式达到提高业务知识技能的目的。
2 找准角色,增强现代执业意识
随着护理学科的发展,护士的角色有了更大范围的扩展,儿科护士作为一个有专门知识的独立实践者,被赋予了多元化的角色。一方面要当好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做好护理计划,特别是对于那些生活不能自理或不能完全自理的患儿,儿科护士最重要的角色是在帮助小儿促进、保持或恢复健康的过程中,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直接的照护,根据不同患儿,制定系统、全面、切实可行的护理计划,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儿减轻痛苦,尽快治愈康复。另一方面,要做好患儿及其家庭的健康教育工作,向他们有效地解释疾病治疗和护理过程,帮助他们建立自我保健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协调好与有关人员及机构的关系,维持一个有效的沟通网,以保证小儿获得最适宜的整体性医护照顾,特别是与医生和小儿及其家长的有效沟通,让家庭共同参与小儿护理过程,以保证护理计划的贯彻执行。要注意倾听患儿及其家长的意见和要求,关心小儿及其家长在医院环境的感受,帮助他们答疑解难,要当好小儿及其家庭的代言人。同时要具备现代执业意识,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儿科护士,只有具备形象意识、服务意识、品牌意识、危机意识、信息意识、创新意识,才能保持积极的工作态度,做好工作。
3 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
做事德为先,这是工作的出发点,也决定着工作的成效。要做好一项工作,除了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对待工作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名儿科护士,首先要爱岗敬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增强服务意识,要从患儿及其家庭的角度出发,“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要有忘我的工作精神和奉献精神,要忠于职守,廉洁奉公,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其次要具有诚实的品格、较高的慎独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以理解、友善、平等的心态,为小儿及其家庭提供帮助,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当好“爱心姐姐”。三是要树立远大的理想,放眼未来。将护理事业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勤勉研修。
4 宽容豁达,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儿科护理的病种多、工作量大。特别是进入现代生育家庭,独生子女多,小儿父母甚至几代人都在盯着一个孩子,在护理的每个环节上稍有不慎,就会遭到家长的不理解或非议,如:儿科最基本的操作之一静脉穿刺,对各种原因引起血管不明显的患儿,如果第一针失误,就可能会出现孩子哭大人叫的现象,因此,儿科护士首先应具备高超的技术,治疗时做到“轻、稳、准、快”,以娴熟的技术,准确、迅速地完成各项操作,把疼痛刺激减少到最低限度,让患儿及家长在情感上依赖我们,技术上信任我们。要注重培养好自己较强的适应能力、良好的忍耐力和自我控制力,要灵活敏捷、善于应变、心胸宽广。同时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和稳定的情绪,养成乐观、开朗的性格,举止端庄。用和蔼的语言去接近人,用和善的方式去感动人,用卓越的技能去赢得人,用健康的身体来支持自己完成好每一项工作,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参考文献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儿科一病区2012年共使用浅静脉留置针468例,其中年龄最大的为14岁,最小的为30天;浅静脉留置针留管时间最短为1天,最长为7天,大多数为5天。
1.2 穿刺方法
1.2.1 静脉留置针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Y型密闭式静脉留置针,采用U型固定。根据患者自身血管情况选择留置针的型号,在不影响抢救和治疗的前提下,尽量选择最小型号的留置针,以减少留置针对血管壁的刺激,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
1.2.2 穿刺部位和血管的选择 一般选择头皮静脉、手背静脉、足背静脉、大隐静脉等处弹性好、粗直、易于固定的血管。避免选用靠近神经、韧带、关节的静脉,患皮肤病、糖尿病及感染处禁忌穿刺留置。选择头皮静脉时需剃除静脉周围的发头,剃头时不能把头皮剃破并严格消毒以防感染。
1.2.3 操作时严格检查留置针的包装及有效期,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按云南省2012年护理技术操作规范进行常规操作,静脉穿刺成功后用透明贴膜固定,留置针与输液管连接采用输液器针头直接穿刺入留置针上的肝素帽内。
2 护 理
2.1 心理护理 首次使用浅静脉留置针的患儿及家属容易产生紧张、恐惧心理,因此护士在给患儿使用静脉留置针前要详细介绍留置针的优点和注意事项,必要时参观其他患儿(最好选择跟你配合较好的患儿)进行静脉留置的全过程,并且进行患儿间的有效沟通,相互交流体会,消除其不良心理负担,让患儿及家属积极配合置管。
2.2 用于固定的贴膜每周更换2次,更换时用0.5%复合碘由内向外消毒穿刺点周围的皮肤,消毒范围要大于贴膜直径,贴膜上注明更换时间。
2.3 在输液过程中护士要加强巡视,观察输液是否通畅,穿刺点周围有无发红、渗液,周围皮肤有无潮红、过敏等;观察贴膜,发现贴膜不黏固或卷边时,立即局部消毒更换贴膜并妥善固定,而且嘱患儿或家属在穿衣、睡眠、翻身、活动时,注意不使针头打折或牵拉而突出,同时还要倾听患儿的主诉。注意保护使用留置针的肢体不输液时,也尽量避免肢体下垂姿势,以免由于重力作用造成回血堵塞导管[2]。
2.4 封管护理 每次输液结束时抽取3-5ml的生理盐水肝素液(每毫升盐水含125u肝素,对有凝血机能差或有出血倾向的患儿用生理盐水5-10ml)注射器针头刺入肝素帽,使用边退针边推注的正压封管方法,防止针头堵塞。
2.5 拔针护理 输液结束时取无菌棉签放在穿刺点正前方,迅速拔除留置针,按压穿刺点直到不出血为止,按压时间一般大于5min,假如按压不好可引起局部淤血疼痛还可能造成血管壁的损伤,影响再次穿刺。
3 体 会
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广泛应用,可减少患儿头皮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有利于配合抢救患儿,提高抢救成功率。还解决了患儿在进行检查及运送途中常出现的输液不滴、滴速过慢、液体外渗、针头堵塞而不能及时给药的难题[3],也减轻临床护士的工作量,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患儿和家属的满意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临床应用中护士要掌握适应症,用熟练的穿刺技术,严格无菌操作,选择最佳的穿刺部位和血管,加强巡视和护理,真正做到减轻患儿的痛苦,减少患儿的医疗成本,有效地防止静脉炎等并发症的发生。总之浅静脉留置针在儿科的应用利大于弊,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艳艳.急诊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的方法探讨[J].护士进修杂志,2012(20):1895-1896.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儿童病房 护理告知 护理人员专业能力
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明确提出:医务人员有履行告知的义务。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也应当将与护理措施相关的风险告知患者本人或其家属,以求得到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的理解和配合,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儿科患儿都年幼未成年,对事物不具完全辨认能力,在生活自理,配合医院的诊断、治疗和护理方面存在障碍,所以在日常的护理工作中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和配合,是我们护理人员要面临和解决的主要问题。护理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要做到告知内容的科学性、告知方式的合理性、告知行为的有效性,这就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能力。
1 学习能力
1.1法律知识的学习能力 作为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主动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有关法律、法规,明确自身的责任和义务,明确告知的义务。在儿科病房,患儿因自理能力差,需家属陪护,然而有的患儿陪伴家属轮换频繁,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履行告知义务时,要对不同时期来病房陪伴患儿的家属都要尽到主动告知的义务,以充分维护其知情同意权,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护患纠纷。
1.2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 护理人员在医学院校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是其进行临床实践的理论来源,临床实习是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环节,临床工作更是其将这一环节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善就是要求我们护理人员要不断学习,不断进步,用丰富的专业知识与娴熟的技能武装自己,更好地为患者服务。护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着的学科,在临床工作中也会面临很多新的理论和新的技能,因而我们的理论知识与技能不能仅仅局限于我们在学校的学习,更多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要在临床工作中完成的。只有具备了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能力,在自身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的前提下,才能有能力做好对护理对象的告知工作。护理人员只有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护理手段,才能为护理告知的有效实施提供理论基础与技术支持。
2 风险评估能力
2.1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醒家属注意 患儿单独在床上休息、玩耍时,应及时将床档拉起,防止患儿坠床;患儿睡觉时,禁止用棉被蒙头睡觉,以免因为捂闷过度引起缺氧、高热、大汗、脱水等;不要将会引起患儿误吸吞咽的玩具、食物给患儿玩耍,以免引起患儿误吸;不要让患儿单独进开水房,以防患儿烫伤;在患儿睡觉过程中要防止患儿被挤压,以免发生损伤、窒息;病房卫生间及病区走廊等地面潮湿时应注意保护患儿,防止患儿滑倒;还要指导家属正确的喂养知识,防止患儿出现误吸、呛奶等。
2.2在对患儿实施护理操作时注意 在输液时患儿往往因为害怕而比较躁动、不配合治疗,容易发生渗漏,应对患儿家属详细告知观察义务;在输入成分特殊的药物时,加药前应向患儿家属详细告知,及时消除家属的顾虑,以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要交代患儿家属严格掌握雾化的时间;用烤灯进行物理治疗时,应交代患儿家属注意保护患儿眼睛和会,注意观察照射部位的皮肤情况,防灼伤;体温测量是住院患儿每天都要进行的基础护理操作,测量时要想患儿家属交代影响体温测量的因素,防止体温计折断,刺破患儿皮肤等。
总之,护理人员只有通过主动地与患儿家属沟通和交流患儿住院期间在生活中或护理中的相关风险,才能有效减少护患纠纷的发生,为患儿的安全提供保障。
3 观察能力与临床应变能力
儿童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波动,变化多端,他们通常不能主动反映或述说病情,如果处理不及时病情容易恶化甚至危及生命,因而决定了儿科护理工作观察任务重的特点。作为儿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住院期间家属是24小时陪伴在患儿身边的,所以我们除了加强对患儿的巡视外,还要加强对陪床家属的告知,强化其配合职能,充分告知、交待陪床家属的陪护职责和对患儿的病情观察,发现患儿情况及时通知医务人员。小儿患病时起病急,来势猛,但如果有了及时有效的诊治及合理恰当的护理,患儿的病情好转恢复也快,这就要求儿科护理人员具备较强的临床应变能力,一旦发现患儿急性发病,首先应保持镇静,做到忙而不乱,及时通知医生并配合医生做好处理。
患儿在住院期间的临时状况多,只有具备了敏锐的观察能力及临床应变能力,才能保证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及护理,保证患儿的安全,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增加患儿家属对护理人员的信任。
4 沟通能力
4.1病人初到病区对病区环境感到陌生,对医院规章制度页很不了解,护理人员首先应从各方面将帮助患者尽快适应医院的生活,尽快熟悉医院觉得环境,了解医院的规章制度,及时有效的交流沟通不可或缺。对儿科患者来说,陌生的环境,有限的活动空间与时间,都会对其心理产生影响。护理人员针对患儿这一特点,首先要让患儿尽快适应病区环境,加强与患儿家属的沟通交流,取得家属的配合,同时我们在接待患儿时要尽可能的让患儿受到亲切与关怀,取得患儿的信任,减少这些因素对患儿的影响。
4.2住院期间,给患儿进行操作时,护理人员要对操作的目的、意义、实施过程进行有效地护理告知,以保证患儿家属在充分理解每个医疗活动的情况下进行各项操作,避免患儿家属在不知情时的各种担心,减轻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同时也可取得患儿家属的支持与配合,保障法工作顺利进行。
4.3患儿病情发生变化时,家属一般表现为焦虑、急躁,我们在保证及时有效地救治的同时也应该做好患儿家属的抚慰工作,同时针对患儿病情发展过程易反复、变化多端的特点,我们对患儿家属应预见性的履行告知义务,同家长进行预见性的交流,取得患儿家属的理解与配合,保证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
4.4住院期间费用问题是每一个患者密切相关的问题,如何做好费用告知并在病人欠费时做好病人的沟通工作,及时补缴,是我们在工作中要面临的问题之一。只有掌握了良好的沟通技能才能达到崔费的目的,又让患者易于接受,以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
4.5出院时应该针对患儿疾病特点,有针对性的想患儿家属告知出院后患儿在饮食、活动、休息、用药、复诊五个方面的注意事项,以保证护患关系的圆满结束。
5 小结
法律知识的学习能促进护理人员形成主动地告知意识;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能保障护理告知的科学性,以及告知行为的有效性;风险评估能将患儿可能存在的风险有预见性告知给患儿家属并与之共同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保障患儿在住院期间的安全;敏锐的观察与临床应变能力是患儿得到及时有效的诊治护理,从而有利于病情的好转及恢复,取得患儿家属的信任;良好的沟通则能很好的告知与疾病相关的知识,操作中的注意事项,住院期间相关的风险,及时观察到的患儿的病情变化,增进患者对护理人员及护理工作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保障医疗活动的顺利进行。所以,作为患儿护理人员,为保障护理告知的有效实施,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风险评估能力、观察能力与临床应变能力以及沟通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参 考 文 献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四肢骨折患儿;手术室护理;中医护理
小儿因年龄小,缺乏自我意识和认知,在四肢骨折后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其对手术认知低,配合度低,容易出现恐惧和哭闹等现象,增加了手术室护理工作的难度,导致手术和麻醉无法正常进行,容易出现精神紧张,增加手术并发症和疼痛敏感度[1]。传统手术室护理效果欠佳,本研究就四肢骨折患儿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4月四肢骨折患儿12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中医护理组。所有患儿无语言、智力障碍,无合并严重器官疾病。家长均知情同意。
常规护理组四肢骨折患儿38例,男、女各有20例、18例,年龄4~13岁,年龄平均值(8.73±0.28)岁。骨折时间1~11 d,平均(6.17±1.32) d。中医护理组四肢骨折患儿共38例,男、女各有22例、16例,年龄4~12岁,年龄平均值(8.76±0.24)岁。骨折时间1~11 d,平均(6.21±1.30) d。两组患儿资料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常规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中医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①术前护理:术前应用情志疏导缓解患儿不良情绪,并给予鼓励、表扬和安慰等,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可跟患儿玩游戏,播放动画片等,并给予小玩具作为奖品,分散其注意力,继发其积极情绪,帮助患儿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提高其手术配合度。年龄较大的可加强健康教育,举例成功案例,提高患儿主观能动性。②术后护理:术后根据骨折分期进行饮食指导。术后1~2 w以活血止痛为原则给予活血类药材和食物;术后3~4 w需给予脾胃调和,注意接骨续筋,并在饮食中增加相应功效的药材或食材;术后5 w以健脾益胃和补益肝肾为主要饮食原则。对于术后便秘者可用番泻叶泡水饮用。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手术过程患儿依从性评分、术后遵医评分、疼痛评分、切口平均愈合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患儿依从性评分、术后遵医评分总分100,分数越高,依从性越高。疼痛评分0~10分,分数越高,疼痛越严重。满意率发放问卷并回收,分非常满意、比较满意、不满意,满意率=(非常满意+比较满意)/总例数×100%[2]。
1.4数据处理 采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x±s表示)。P
2 结果
2.1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比较 中医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护理组高,其中,常规护理组非常满意13例、比较满意36例,不满意11例,满意度为81.67%,中医护理组非常满意40例、比较满意18例,不满意2例,满意度为96.67%,P
2.2 手术过程患儿依从性评分、术后遵医评分、疼痛评分、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比较 中医护理组手术过程患儿依从性评分、术后遵医评分、疼痛评分、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显著比常规护理组好,P
2.3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中医护理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护理组低,其中,常规护理组切口感染有3例,切口渗血有2例,便秘有2例,发生率11.67%,中医护理组仅有1例患儿出现切口感染,发生率1.67%,P
3 讨论
小儿因好动,且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因此容易发生骨折。四肢骨折是儿童最常见的骨折类型,在骨折后若保守治疗无效或愈合不理想,多采取手术方法治疗。
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家长对儿童健康的重视程度也随之提高。手术可对患儿带来生理和心理双重创伤和应激,因此家长对手术室护理要求普遍较高[3-4]。中医护理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应用可有效弥补传统西医护理的缺陷,其可在术前访视中加入情志护理,并在术后护理中加强中医膳食指导和调理,有助于缓解患儿不良情绪,调节其脏腑和经络平衡,使其在更好的身心钐下进行手术。术后膳食指导遵循早期活血化瘀,中期止痛和晚期补肝益肾的原则,有助于加速切口愈合,促进功能恢复[5-6]。
本研究中,常规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中医护理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常规护理和中医护理。结果显示,中医护理组患儿家长对护理服务质量满意度显著比常规护理组高,手术过程患儿依从性评分、术后遵医评分、疼痛评分、切口平均愈合时间显著比常规护理组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比常规护理组低,说明四肢骨折患儿的手术室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的临床效果确切,可提高患儿依从性,减少并发症,减轻疼痛,加速切口愈合,提升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唐雪勤.手术室中医护理在小儿四肢骨折中的应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5,34(8):166-167.
[2]刘秀芬.手术室中医护理在小儿四肢骨折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4):222-223.
[3]周环玉,黄昕亮,周宇等.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四肢骨折55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23):52-53.
[4]苏海雄.中医接骨法治疗儿童前臂骨折的疗效分析[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4):569.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5
关键词:鼻十二指肠营养管 护理
中图分类号:47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729-2190(2007)12-0049-02
胃癌是来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占恶性肿瘤的95%,多在40~60岁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胃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或仅有轻微症状,如上腹不适、轻微腹痛、食欲减退、厌食、消化不良等,与胃炎或溃疡病症状几无差别;故多数患者不能引起足够警惕。随着肿瘤的发展,影响到胃的功能,并侵袭邻近脏器或组织,甚至发生梗阻时,才出现明显的胃癌症状。由于肿瘤与宿主争夺营养,肿瘤生长消耗大量能量,术前胃肠功能低下,营养摄入不足,已有不同程度的贫血或低蛋白血症和维生素缺乏;这样需要长期住院给病人增加了经济负担,围手术期的护理对于病情恢复也有很大的影响。我市处于经济相对落后的农业地区,整体上经济发展水平较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不很富裕。所以,缩短住院时间和降低医疗费用对于胃癌患者的康复显得更有意义。
1 胃癌手术后营养护理
胃癌手术后肠麻痹是自然的、短暂的生理过程。不同手术方式并不影响肠恢复。Sagar研究表明[2],术后麻痹仅限于胃和结肠,小肠蠕动和吸收一直存在,且几小时后可恢复正常,胃麻痹在1~2天后恢复,结肠麻痹在3~5天后恢复,排气是肠功能恢复的标准。临床研究认为肠外营养增加感染并发症的机会,只要胃肠道解剖与功能允许安全使用,应积极采用肠内营养支持[2]。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费用及安全性都要明显优于肠外营养[3]。
1.1 鼻饲方案的选择
病人肠功能恢复后,可经鼻十二指肠管,鼻空肠管对病人进行营养液管饲。方案有分次投给、间歇输注、持续输注3种。分次投给指将少于200ml的营养液通过饲管缓慢注入。间歇输注入每次将250~500ml的营养液通过重力或泵滴注,持续30~60min,根据营养液总量分4~6次/d。持续输注指通过鼻饲泵持续鼻饲8~24h(部分国内外文献及临床实践以12~24h更常见)。近年的国内外文献通过临床研究认为,持续鼻饲在减少反流、腹泻、胃储留等并发症方面较间歇鼻饲优越[4~9]。持续鼻饲能降低腹泻的发生率且在某些患者中预防了倾倒综合症的发生,但是持续鼻饲会导致胃液PH值增高,而有利于细菌的繁殖,输注6h以上时应暂停鼻饲,待胃液PH值下降。
1.2 鼻十二指肠(鼻空肠)鼻饲安全性评估及护理
营养制剂应根据患者的营养需求来选择。大多数营养制剂热卡密度为1Kcal/ml,更高能量的达到1.5Kcal/ml。营养制剂通常营养比较齐全,但还应征求营养师的建议。营养制剂应温度适中,30~35°左右,可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的流质饮食,如牛奶、果汁、鸡汤、鱼汤、排骨汤,但要注意汤类要用三层纱布过滤,防止堵塞营养管。营养液由少到多,逐渐增加。操作过程中要注意营养液的任何部分务必防止接触手、衣服、皮肤或其他未经消毒的物体表面。营养液浓度应由稀到浓,使用动力泵控制速度,输注速度逐渐递增,在喂管末端放置加温器。这些方法有助于增加患者对肠内营养的耐受性[9]。
1.3 鼻十二指肠营养管堵塞常因冲洗管道不彻底,营养夜黏度大,经营养管给予不适当的食物等原因引起
处理方法:每次输注后后持续输注时每隔4h用25ml以上温开水冲洗管道。若发生堵塞,用温水冲洗不成功,可试用含胰酶的碱性溶液冲洗。患者在接受肠内营养时若病情允许,应采取半卧位,最好达到30~40°卧位,并在鼻饲后半小时内仍保持半卧位。
2 临床资料
选择2004年~2006年在我院手术的胃癌患者40例(排除术前合并糖尿病、心血管病的病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2~85岁,平均年龄(58.7±12.6岁),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所有入选的胃癌病人均给予全面的护理,术前进行全面的护理评估,做好心理护理、血糖控制、心血管合并症的护理及饮食护理;术后注意生命体征、血糖监测和控制,加强胃肠减压管护理,提供合理的营养支持,注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实验组采用鼻十二指肠营养管进行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采用传统留置胃管的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观察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营养状况、疾病分期、肿物直径等经均衡性实验有较好的可比性。实验结果见下表:
3 讨论
实践表明,鼻十二指肠管饲方法应用于胃癌患者支持是普遍有效和相对安全的,我们在操作过程中应根据患者个体差异仔细选择营养液种类,并根据患者应达到的营养支持水平,采取适当可行性方案,尽可能减少并发症。本研究结果表明此种鼻饲方法使胃癌术后及时补充了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素饮食,促进了病人全身情况的恢复和手术切口的愈合;而且明显缩短了住院天数,大大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对于胃癌患者的康复有积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Heyland DK,Dhaliwal R,Drover Jw,et al .Canadia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nutrition support in mechanically ventilated,critically illpatients [J].JPEN,2003,27:355~373.
[2] Sagar.PM,kruegenerG, MacfieJ.Nasogastric intubation and elective abdominal Surgery[J].Br J surg .1992,79:1127~1131.
[3] Braunschweing CL,Levy P,sheen PM,et al.Enteral Compared with parenteral nutrition:Ameta-aalysis[J]. Am J Clin Nutr.2001,74:534~542.
[4] 汤莉.20例机械通气病人肠内营养的护理[J],现代护理.2005,11(7):538~539.
[5] 王雪梅,彭显英.鼻饲方法对危重病人应激性溃疡的影响[J].护理研究.2005,19(8):1448~1449.
[6] 王方,张君莉.鼻饲工具改良的可行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5,19(10):2146.
[7] 李东华,马劲光,徐洁萍.管饲方法与患者营养和并发症的关系[J].中华护理杂志.2007,3(3):268~270.
婴儿的护理知识范文6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儿科病房2015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前)和2016年收治的100例患儿(实施后)为研究对象,实施前病例中男58例,女42例,平均年龄(5.21±1.27)岁,实施后病例中男55例,女45例,平均年龄(4.98±1.18)岁。实施前后患儿基线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可比性。
1.2方法
建立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组长:副主任护师1名,小组成员:主管护师3名,护师7名,护士2名),确定不良事件报告范围,制定、监督和完善上报度。护理人员护理过程中发现护理不良事件后应及时报告不良事件专项管理小组,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表,上报内容包括患儿资料,事件发生地点、经过,护理不良事件类别、事件发生原因、相应对症处理、患儿后续病情进展及相应改进措施等。完善奖惩制度,对于及时主动上报护理不良事件,且未造成患者损伤的护士可免于责罚,造成患者严重后果者从轻处罚,鼓励其积极主动上报自身及他人的护理不良事件。对于上报他人护理不良事件者给予适当口头或物资奖励,上报内容不符合护理不良事件的不予奖励,定期进行患者满意度调查,对隐瞒不报者通报批评,并根据不良事件给患者造成的不良后果酌情加重处罚。每月开展1次讨论会,集中探讨儿科护理过程中的安全隐患,并制定改进措施,分享护理经验,避免类似不良事件再次产生。
1.3观察指标
①记录激励上报制度管理实施前后科室不良事件上报率,不良事件上报率=上报例数/总不良事件发生例数×100%。②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科室护理质量,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质量越好。③使用自制问卷调查统计患儿家属护理满意度,总分100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19.0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x±s表示,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