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农村产业策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1
乡村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乡村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即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开发的旅游产品。近年来,我国各地乡村旅游蓬勃发展。据调查,迄今已有至少1万个村、约300万人口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致富,乡村旅游已成为旅游业新的成长点,成为带动农村脱贫致富的亮点,但其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一些方面还有待完善。
从宏观环境来看,在国内很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并具特色的地方,当地政府已把兴办乡村旅游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之一,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然而,出于扶贫解困等目的,部分地区违背了旅游资源开发和市场发育规律,造成对自然旅游资源和原生传统文化的损害,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
从资源开发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多彩,但部分投资主体的市场认识狭隘,过于注重现实需求,追求短期利益,对资源只进行表层开发。有些地区急功近利,甚至放弃自己的原生态文化和民间资源,造成资源浪费和流失;有些地方为建设观光型农业科技园,盲目引进技术和资金,但效益不高;有些地区片面强调对乡村自然资源的开发,忽视对乡土文化、乡村民俗等文化内涵的开发。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各地的乡村旅游均在向集观赏、考察、学习、参与、娱乐、购物和度假于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但产品类型和内涵都有待加强,以进一步提高产品品位和延长产品生命周期。例如,部分以农事活动为依托的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产品,仅停留在游客入园摘果、采茶和赏花上,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不够;部分以民俗风情为依托的乡村文化游,仅限于住“农家屋”、吃“农家饭”、游“民俗村”,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
从经营管理来看,由于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经营者更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
总体来讲,乡村旅游具有旅游行业的一般特征,即劳动密集性高、关联带动性强、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等,这些特征使乡村旅游具备了产业化发展的条件。随着旅游者对乡村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的差异性要求的提高,乡村旅游也要因时而变,提质升级,在“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思路的引领下,乡村旅游应逐步过渡到旅、农、工、贸综合发展,走上产业化发展的道路,以持久地发挥乡村旅游振兴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作用。在具体实施产业化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乡村旅游应关注以下方面的内容:
提高产业化认识是乡村旅游产业化经营的前提。中国农村受土地分散的影响,乡村旅游项目类型多,但规模小,没能组建成大的旅游企业集团,未能形成旅游服务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一条龙的产业体系,影响了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有不少经营者忽视了乡村旅游发展的部分重要环节(农业资源基础、旅游基础设施、卫生环境等),简单认为通过开发现有农田、果园、住宅便能建成一个乡村旅游区。乡村旅游产业化是乡村旅游在农村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要实现乡村旅游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和品牌化经营,就必须提高乡村旅游地政府、企业、农民的产业化认识。
加强政府主导与科学规划是乡村旅游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为丰富乡村旅游活动、规范乡村旅游业发展、扩大乡村旅游发展规模,从资金的投入、乡村旅游地方标准的建立、基础设施的建设到人员业务培训等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各地各级政府的主导。加强政府主导,对乡村旅游进行统筹安排、科学规划,既可减少乡村旅游的投资失误,避免无序开发和重复建设,又可以实现区域城乡之间的优势互补,促进乡村的健康、稳定发展。乡村旅游规划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一是乡村旅游布局区位的选择,二是乡村旅游的产品设计,三是乡村旅游的容量确定,四是乡村旅游市场特征与需求的分析,五是乡村旅游地形象的确定。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2
【关键词】清远市;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研究“三农”问题的一个关键。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有效形式,是在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的措施,以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民利益的重要保证。近年来,清远市,虽然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一些进展,但管理水平不高,专业化和区域生产不够明显[1]。因此,如何正确认识和深入分析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研究对策,成为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面临的重大课题。
1.农业产业化概述
1.1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农业产业化在我国已成为一门正在蓬勃发展的新型学科。目前,关于农业产业化的内涵还没有规范统一的认识,在学术界存在着较为激烈的争论。现将各种论述归纳如下:
第一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一体化。即:农业产业一体化的导向是市场,基础为广大农户,依据为加工企业,手段为科技服务,把农业在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联结起来,如产前、产中和产后环节,通过联结各个环节,使它们成为一个的产业体系,最后实现农工贸一体化地经营。
第二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农业产业系列化。即: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根据专业市场带领农业龙头企业,而农业龙头企业引领基地,最后基地联接农户的形式,对各种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制,对农业产业系列化的主要产业系列化加工、一体化经营以及社会化服务,逐步形成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种论述:农业产业化就是依靠龙头企业建设起来,或者以区域性经济组织为依托建设。它一个是综合性产业集团,三大产业相辅相成、紧密结合,形成科技和教育、农工贸一体化、企业化经营管理的经济共同体。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可以总结为在保障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稳定的前提下,结合本地区实际,围绕本地重点产品,实现该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农工贸、产供销一体化生产经营,实现管理企业化、经营市场化、产业区域化、服务社会化的目的,从而使农业走上城乡优势互补、产业相互促进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农业产业化的基本特征和作用
农业产业化在本质上是一种心得经营体制,有如下基本特征:产业一体化、生产专业化、产品商业化、布局区域化、管理企业化。产业一体化是关键,生产专业化是基础,产品商业化是前提,布局区域化是条件,服务社会化是重要特征,管理企业化是成熟标志[2]。
农业产业化的作用是增加产业,减少消耗;农业的自我积累能力提高;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1清远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成就
2.1.1壮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清远市建立完善了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双方形成利益共同体,农民按企业要求进行生产,企业实行保护价收购,确保企业有稳定优质原料来源,农民有稳定经济收入。2009年末,全市有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9个,包括国家扶贫农业龙头企业2个、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9个、省扶贫农业龙头企业8个,比2008年增加14个,其中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8个。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的76.1%。
2.1.2建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
清远市继续大力实施现代农业“两大调整”战略和“一乡一品”活动,围绕“特色+绿色”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基地,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种植、养殖和加工基地保持健康发展趋势,建成了相对稳定的产业基地。到2009年底,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组织建立各种农产品生产基地560个,比2008年增加39个,涉及种植面积58.2万亩,养畜量156万头,养禽量3362万只。
2.1.3创建前景看好的知名品牌
清远市积极鼓励和扶持企业打响品牌,创优名牌,对品牌、名牌企业给予奖励,优先安排项目扶持资金,进一步深化农业品牌创建工作。至今年6月止,累计全市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基地167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221个;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产品1个、绿色食品认证产品20个;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4个,其中国家级6个,省级28个,市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将于今年起启动;拥有广东省著名商标10件,广东省名牌产品13个。
2.1.4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清远市积极推进“一村一社”,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农户建立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等合作组织,形成合作社引领农户抱团拓展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在去年完成新增注册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237个基础上,今年上半年全市新增登记农民专业合作社90个,目前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总数达338个(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27个)。
2.1.5农村居民储蓄创历史新高
2009年是农民得到实惠最多的一年,国家增加了四项补贴,提高了粮食的最低收购价,实施了汽车、家电等下乡补贴政策,加大了农村水、电、路、气、房的建设。2009年清远市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509元,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水平(8.2%)4.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水平(7.9%)4.8个百分点,继2008年以来又一次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速。此外,近三年,农村居民储蓄余额增速创历史新高。2009年末全市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96.6亿元,增长13.7%。其中,城镇居民储蓄余额314.0亿元,增长11.7%;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2.6亿元,增长17.4%。
2.2清远市农业产业化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3
一、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难点
(一)农村金融体系建设不完善,存在服务空白
一些?l达国家在农村建设、农业金融支持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意见,如欧盟就以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性金融机构、商业金融机构为主,构建了完善的农村金融机构。我国政府虽然也以市场化手段加快了农村金融成分与制度创新,但是,在农村劳动生产率低下、资金盈利空间少的情况下,偏远地区金融机构运营成本较大而效益较低,所以,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纷纷从农村撤并。金融机构在农村、乡镇、县城设置的金融机构网点也日渐减少,浙江省也不例外,这也加大了农户、农业企业融资难度,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农业金融激励机制匮乏
我国农业生产带有先天弱质的特点,许多农业项目都具有规模小、风险高、见效慢等特点。针对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许多金融机构纷纷调整了经营战略,不愿将资金投放于农村企业。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政府只有增加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完善农村金融补贴机制,才能刺激农村金融产业发展。但是,我国政府在农村金融监管方面向来采取的都是非常保守的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激励不够,这也影响了农村金融对农业支持的积极性。
(三)金融服务方式落后
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浙江省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虽说相对完善,但是许多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业务和金融工具都非常单一,如农村贷款业务以联保和小额贷款为主,许多金融机构都不愿接受保险业务。在刚刚过去的2016年,浙江农信系统立足“三农”,开展了“三位一体”的普惠金融工作,针对大量缺乏有效抵质押物的农村小微企业、个体户开发了包括“联贷联保、诚贷通、租贷通”在内的金融产品,但是,由于环境不成熟,金融产品的运用和推广面较小。
二、浙江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一)重视和加强农村金融法律体系建设
以国家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浙江省应根据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点和需求,加快农业金融改革步伐,健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的法律体系,完善农村金融法律机制,以规范农村金融机构的运作,确保其在运作、经营与管理方面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进而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可靠地保障。如浙江省政府要本着服务“三农”的原则,加大农行、邮政信贷支农引导力度,要求金融机构将农村信贷、互助、抵押等结合起来,拓宽金融支农渠道。此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农业产业化专项基金,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针对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村企业暂免其企业所得税,为它们提供税收优惠和科技支持。
(二)激励金融机构农村信贷投入
要想激发农村金融机构的农业支持热情,政府必须以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激励机制为抓手,建立立体金融监管体制和市场退出机制,健全农村金融补贴机制,给予基础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以定向费用补贴和税收优惠,同时借助金融机构发起奖励和营业过程中的各种税费减免、所得税和营业税返还等,给进入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机构注入发展动力,促使其又好又快地发展。与此同时,地方政府要减轻大中型商业银行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行政压力,给予他们更多的权利,让他们自主决定是否要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此外,在经济水平较低,金融机构空白的乡镇,政府还要建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特区,给予农村经济主体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激励,以繁荣农村金融市场,解决农业产业化融资难问题。
(三)创新农村金融服务形式和服务产品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4
[关键词] 凉山 农业产业化经营 问题 对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环节和重要载体,它对于连接工农、沟通城乡、壮大区域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在支农惠农政策的深入贯彻和“工业强州”战略的大力推进下,凉山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凉山州)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初步探索并建立起“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已成为带动州内涉农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2007年,凉山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到123家,实现销售收入28152万元,利润3178万元,税收2797万元,出口创汇593万美元。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专业村达146个,专业村主导产业总收入达8.7亿元,占专业村经济总收入的73.7%,专业村农民人均收入达到4087.8元。
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凉山州区域内生物资源异常丰富,甘蔗、烟叶、马铃薯、蚕桑、中草药和各类果蔬等都具集约化、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产品附加值皆有提升潜质。但由于地理位置偏远、县际交通不便、发展起步较晚、资金投入不够等若干因素的制约,但凉山州农业产业化水平与区域内丰富的生物资源还极不匹配,发展过程中还暴露出不少问题。认真梳理和分析这些问题,对加快凉山州农业产业化发展无疑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凉山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中存在的问题
凉山州地处我国西南的川滇结合部,属于边远的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文明虽历史悠久,但整体水平仍然偏低,在区域内某些地区甚至至今还保留有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农业基础设施、市场体系的健全、资金投入的力度、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的形成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这在一定层面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深入发展。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和根本还在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又有赖于完善的现代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和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无法支撑凉山州现代农业的发展,反过来必然影响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尽管“十五”期间,凉山州委、州政府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但受制于历史原因,州内农业生产水平较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现状并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利灌溉条件较差、乡村交通极为不便、通讯设施尚不完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州内多数地方农业生产仍未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薄弱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但给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带来了若干不确定因素,农产品加工企业在收购、储藏、保管和运输农产品的过程中也极为不便,这不仅加大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运营成本、削弱其市场竞争力,还挫伤到了农民和企业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市场体系尚不健全,限制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度。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型农村经济经营方式和产业组织形式。毫无疑问,农业产业化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量必然依赖于市场而实现,如果缺乏规范有序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这个初衷必然会大打折扣,客观上限制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深度。目前,州内大型农产品批发贸易市场较为缺乏,除花卉、烟草等建有较为完善的流转体系外,其他如洋葱、石榴、脐橙、马铃薯、中药材等优势农产品和经济作物都缺乏专业的市场集散场所和流通渠道;小型农产品交易市场虽为数不少,但由于缺乏专业性和规范性,管理相对落后、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其影响能力极为有限。 由于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尚不健全,一方面导使农产品的集约化加工受阻,大部分质地优良的优势农产品仅局限于个体商户的贩卖,农产品缺乏精加工、附加值不高,一定程度地造成农业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导致市场信息传递机制不畅,正常的供求信息不能通过农产品流通市场进行有效传递,农民组织生产带有较大盲目性,甚或农民始终游离在市场之外从事农产品生产活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深度受限不难想见。
3.融资渠道较为狭窄,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目前,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支持虽呈政策性、商业性和地方性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格局,但仍主要集中在农发行、农行和农信社等金融机构,涉农企业融资渠道较为狭窄。与其他工业企业相比,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价值大都偏低,抵押和担保额度较小。尤其是随着国家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央行不断收缩信贷规模,企业获取贷款支持尤为不易。而凉山州农业企业大都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或“公司+基地+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模式,这两种运营模式中,农户或专合组织要求企业垫付或预付部分资金在所难免。狭窄的融资渠道必然限制企业生产经营规模扩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发展规模。2007年,全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3家,而被列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的仅有8家。在实际调研中发现,多数涉农企业表示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融资。
4.各类人才较为缺乏,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具体组织方法是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和企业化管理,进而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格局。要实现这些目标,离不开农业科技、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高素质人才参与,人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发挥着不可缺少和替代的重要作用。就全国而言,目前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例仅占40%到50%,发达国家高达到90%;每价值1元的初级农产品加工值,美国为3.72元,日本2.25元,我国仅为0.38元。如此差距,主要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缺乏、研发能力薄弱。凉山州地处川滇结合部,地理位置偏远、交通条件不便,生活条件较省内盆地四周地市而言较为艰苦,人才引进困难、高层次人才尤为缺乏。以经营管理人才为例,截至2006年全州人才总量197918人,仅占同期人口总数的4.62%,经营管理人才又仅占人才总量的4.6%,而绝大多数经营管理人才又集中在冶炼等其他工业企业。加之大多农产品加工等涉农企业布局在州内各县农村地区,专业技术人才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会因生活条件、职业前景、职称评定等诸多原因难以留住。州内涉农企业人才缺乏直接影响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
5.农民组织程度较低,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形成。利益联结机制是企业和农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纽带,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高度重视的重要环节。推进农业产业化,说到底就是要推动农民走入市场,让农民和企业一样作为市场主体,而农民的组织化、集约化是进入市场的前提。凉山州专合组织发展较晚、带动能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尚未完全形成。一方面,专合组织虽绝对数量不少,但联系农民比例较低、规模普遍偏小。2007年,州内农民专合组织共有1287个,全州参会农民20万人,参会农民比例仅占农村经济从业人员的8.6%。其次,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基地和农户之间还停留在以产品买卖关系为基础的低层次产销合作上,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甚至部分专合组织还由农产品加工企业发起成立,以企业利益为中心,损害农民利益现象时有发生。由于州内专合组织规模较小、结构松散,与农民的联结度不高,故而难以适应农产品生产销售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二、推进凉山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传统农业组织形式的变革,是对农产品从生产到最终消费这一产业链条的重新组合和优化。根据目前凉山州的实际,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品流通体系、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引进和提高专业合作组织程度等方面入手,切实提升凉山州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硬件基础。如前述及,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进而影响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推进。今后一段时间,应该重点围绕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农业产业化硬件基础。首先,加快以水利工程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不断完善农田灌溉系统、加固河流防洪堤坝,提高州内高寒山区、二半山区等民族地区重点缺水地方的供水能力,解决好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用水,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其次,围绕产业布局、做好路网规划,加大乡村公路建设力度、加强乡村公路养护和管理,不断完善乡村公路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降低农民生产成本和企业经营成本;再次,要把电网建设和改造作为重点,围绕大、中、小型水电站的建设,在高起点、高水平、统筹规划的基础上,满足工业生产用电和农村照明用电,全面组织实施“电动农机设备进彝寨”这一支农工程,不断改善彝族聚居乡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最后,着眼于信息资源的快速获取和融通共享,加强通讯网络设施建设,把发展通讯网络和小城镇建设联系起来,进一步扩大通讯容量、提高通讯质量,为农民和企业提供优质的通讯信息服务。
2.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营造农业产业化市场环境。一方面,坚持走多种思路办市场的道路,试点推行“谁建设、谁管理、谁收益”的原则,加强专业市场建设,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以农产品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为中心,联合各市场主体,分类指导、统一管理,基本形成“产地与销地、专业与综合、批发与零售、内销与外运”相结合的市场体系,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化水平。另一方面,建立并完善多形式、多层次、多功能社会化服务体系,坚决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切实保护农民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不断完善农村和边远山区的农产品流通网络,努力形成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农产品流通体系。
3.拓宽融资渠道,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金融支持。政府作为信贷政策传导机制的重要主体,其行为目标和方式在区域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农业产业化的重要参与者农民和企业的融资需求与资金供给之间矛盾仍然十分突出,政府积极介入农民贷款和农业企业融资,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将会产生积极影响。首先,政府应该积极协调金融部门,有重点地解决部分企业资金短缺问题,对那些市场前景较好、资金运作困难的企业通过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给予适当贷款利率扶持,适时推动银企合作,进一步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金融环境。其次,针对农民组织生产和企业收购农产品时出现的季节性资金周转困难,协调各商业银行优化贷款品种,推出各类应急型短期贷款,缓解农民和企业周转资金短缺矛盾。再次,督促和监管农村信用社真正为“三农”服务,降低贷款门槛,大力推行农村小额贷款,给区域内农民进行专业化种植提供资金保障;最后,要落实财政支持政策,在利用好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的支农款项基础上,加大地方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支持补贴力度。统筹安排好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专款,转变传统救济式扶贫模式、探索建立开发式扶贫模式,有组织、有计划的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
4.注重人才培养和开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参与者是农民与农业企业,农民的农产品种植经营技能和农业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直接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效益。注重人才培养与开发,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智力支持就必须从农民和企业两方面入手。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建设一支懂技术、懂管理的新型农民队伍。根据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重点满足烟草、蚕桑、花卉、荞麦、蔬菜等十大特色优势产业的人才需求,建立起以涉农部门为技术支撑、专业协会为培养主体、示范基地为培养载体的农村人才培养新机制,通过加强教育培训基地建设,认真组织落实《凉山州“十一五”人才规划》中关于“到2010年获得绿色证书的人才占到农村人才的10%以上”这一农村实用型人才培养工作。另一方面,就农业企业而言,全面实施企业发展人才战略,打破传统人才流动机制。针对农业企业在人才引进和开发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在工资待遇、社会福利、职称评定等方面给予适当照顾和倾斜,为人才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增强农业企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农业企业市场竞争力。
5.提高农民组织程度,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组织保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完善“企业―协会―基地―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顺利推进的重要组织保障。首先,要变农户自发性组建专业协会为政府引导并帮助农户组建专业协会,改变过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过多过滥、管理松散、服务不力、恶意竞争的局面,围绕特色主导产业,有针对性地培育管理规范、竞争有序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次,继续推行“市场牵企业、企业连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倡农业企业采取建立风险基金、最低收购价格、订单种植补贴等形式,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最后,以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为平台,鼓励农村供销社、乡镇农技站等经济技术部门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工程,最大限度地整合农村经济资源。
参考文献:
[1]张晓军:政府在农业产业化企业融资中的作用[N].《粮油市场报》,2005.09.30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5
2010年在广播电影电视局领导的关怀和指导下。自觉遵守《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时刻保持良好的政治头脑和道德风尚,始终坚持“服从领导、团结同志、认真学习、踏实工作”理念。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中心工作,牢牢把握正确的思想理论和舆论导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把握先进文化宣传基调,唱响主旋律,追求独家视角、独家观点、独家报道。为我县解“八难”脱贫致富奔小康”构建和谐鹤峰,推动各项工作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全年共采播《周末聚焦》节目13期,拍摄县人大《心与民情共乐忧》口碑》专题片两部,播发外宣新闻20条,参与现场实录节目3场,参与执导拍摄“鹤峰地方电视剧”两部。超额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下岗职工再就业.从各级领导到广大群众,一个沉甸甸的社会话题.对此无不十分关注。对于这样的敏感问题.周末聚焦》栏目不容回避,必须通过正面的报道,予以科学的解答,实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目的.重点策划摄制了游茫茫商海履社会责任》李协庭与他金倡”炉具》
常规宣传报道中。特别是对新农村建设需产业支撑进行了深入挖掘,确实做到全方位、多视角、大容量的反映新农村建设、农业特色产业等情况;营造宣传氛围。策划拍摄了杨章玉独辟蹊径养野猪》七旬老农稻田种出软黄金》走马农民承包荒山养野鸡》王家琪书写“点石成金”传奇》等。启迪人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统揽全局、着眼长远的战略举措,涉及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取得长远成效,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坚实的产业支撑。产业发展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以打造文化大县为载体。提升民族文化底蕴。摄制的鹤峰山歌:掀起你红盖头》歌舞展开铁炉新画卷》等节目较深层次地关注分布在乡镇村落里钟情于民族文化,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挖掘民族历史,保护并传承优秀民族艺术的一批有志之士,通过反映他深厚的民族感情来感动人、鼓舞人。
策划、编导的屏山村歌《屏山之歌》已入围中国合作经济学会(隶属农业部)中国大众音乐协会(隶属文化部)主办的让世界听到中国幸福乡村的声音·第二届全国村歌评选”
农村产业策划范文6
近年来,云南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壮大,正成为如火如荼进行中的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助推力。乡村旅游不仅改善了乡村环境,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而且使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是云南旅游推动城乡统筹发展的新亮点。那么,在“旅游+”的命题下,应该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呢?本文给出了明确具体的答案。
在做策划的这十几年时间里,笔者接触过很多亟待发展的乡村,也考察了很多较为成熟的乡村旅游。近来笔者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在“旅游+”的命题下,如何构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从基层去看,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从人口上看,中国也是一个农业人口占比巨大的国家,尽管城镇化的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改变着中国,但仍无损中国文化根在农村的事实。
乡村旅游,是中国旅游发展新热点,是最具潜力与活力的旅游板块之一。在刚刚过去不久的国庆小长假旅游期间,乡村旅游也未让人失望,取得了斐然的成绩。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测算,2016年国庆长假期间全国出游超过十公里且超过六小时(不含工作等非旅游动机)的游客总计约1.86亿人次 ,其中乡村旅游人次约为1.29亿人次,约占同期旅游人次的69%。
乡村旅游在中国风靡的势头早在二十世纪就已初见端倪,各式各样的农家乐、民宿遍地开花。二十一世纪以来,小布尔乔亚们从城市涌向农村,开启了新一轮“上山下乡”运动,乡村休闲氛围逐渐形成。厌倦了城市快节奏生活的人们,憧憬着“诗和远方”,深入乡村发现新生活,这也是如今乡村旅游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的今天,城市面积日益膨胀、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土地资源被流转、老龄化和空心化等问题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不可避免地呈现出萧条的景象,农村失守,最终走向衰落。作为城乡统筹发展的一剂良药,乡村旅游对上述城乡发展衍生的矛盾和问题有极大的正面作用。国家也看到乡村旅游对广大农村的积极作用,不断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推动乡村旅游发展。2016年以来,国家多项政策扶植乡村旅游经济。
2015年“旅游+”概念的提出,给乡村旅游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旅游+”,是多方位、多层次的,“+”的对象、内容、方式都可以不断拓展丰富、多种多样。2016年又出台《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要求以“旅游+”为引领,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构建复合型、集约化的多业态农业经济体系,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探索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重要途径。
乡村旅游在很多人看来就是“农家乐”或者“农家乐+民宿”。但是我认为这样的理解过于片面。笔者对乡村旅游下的定义是这样的:“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依托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建筑和文化等资源,在传统农村休闲游和农业体验游的基础上,拓展开发观光农业、民俗文化体验、会务、乡愁度假、休闲娱乐、乡村养生养老等项目的新兴旅游方式。”
不能否认现在已经有一批发展不俗的乡村旅游在领跑,但毕竟凤毛麟角。中国的乡村旅游仍旧存在很多问题,归结原因:一是产业化水平低,二是旅游的概念尚未深入人心。
依托“旅游+”的大机遇,在新的经济形态、新的生活形态、新的社会组织形态、新的先进生产力的带动下,乡村产业融合机制加大,努力挣脱过去的阻力,配合乡村旅游突飞猛进的势头,三产结合、三产互助、三产联动,形成全产业链。
笔者认为比较行之有效的做法是通过“一产做环境,带动二产、服务三产;二产与三产嫁接;三产增加一产、二产附加值”来实现“第一产业+第二a业+第三产业”的融合发展,营造乡村旅游大环境。
首要问题是做好第一产业。乡村旅游的基础是农业,农业是乡村旅游最大的景观来源、也是体验式旅游的内容和消费主体。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根据不同的气候、土壤条件和饮食习惯,以大地艺术手法种植观赏价值和经济价值较高的四季花卉或经济作物,改善乡村整体环境风貌的同时,实现精准扶贫。这就是“一产做环境”。
其次是带动第二产业。工业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通过第一产业的规模化种植,带动一系列产业链、经济作物等农副产品以及绿色农作物深加工业的发展;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辅以当地特色手工艺或其他加工业。这不但有利于促进农业、旅游业、加工业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带动庞大产业链的发展,同时有效缓解大量农村人口就业问题,解决农村人口外流、老龄化、留守儿童、空心化等问题的同时,打响地方品牌,推进城镇化。
再次是服务三产。第三产业的范围很广泛,剔除农业和工业,几乎都可以囊括到三产的“门下”。旅游也不例外,在“旅游+”的大背景下,“旅游+大健康”“旅游+农业”“旅游+文化”“旅游+城乡建设”“旅游+互联网”等产业融合并举,形成产业联动发展格局。旅游和其他产业联动更加紧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嫁接,开发工业旅游、科普旅游、“寓教于乐”体验游等产品;通过第三产业的发展拉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业链条,完善和打响盈江旅游商品知名度;再以“农旅融合、工旅融合、服旅融合”三大工程为抓手,撬动各产业融合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以旅游为引导的产业升级模式,突出全域旅游发展的战略。
通过上述方式,形成“一产、二产为三产服务,三产带动一产、二产跨越式发展”的联动格局,实现“旅游业+农业+加工业”融合发展,构建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其实产业融合发展的理念,笔者在很多年以前就曾提出,在过去多个策划中,笔者也曾多次运用这样的方式,带动一个片区的整体发展。
2012年,大理海西片区旅游产品开发策划:昆明艺嘉旅游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曾大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以花为媒,构建百万亩花海(下关-古城-喜洲-洱源),营造休闲度假氛围,为旅游业发展营造环境,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包装打造一批特色旅游村落;在凤仪工业园区建设花卉深加工基地,研发花卉精油、花卉食品、花卉饮料等附加值产品,做足二产空间,带动工业旅游体验;依托花海营造的优越环境,构建休闲度假为主导的旅游产品体系,带动当地百姓参与旅游经营,打造全景式乡村旅游目的地。
2015年,昭通市旅游产品开发运营策划:合理利用国家扶持休闲农业、家庭农场及集体用地等政策,在乡村旅游区内构建大批庄园(或农场)项目,打造成为云南庄园生活方式典范(超过3000亩的观光农业园可形成景区,获取相应的门票收入);同时引导范围内的村落百姓开展“农业+旅游”,以农家乐、民宿、乡宿及乡土美食、果蔬等实现经济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