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池塘养殖技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1
青虾学名日本沼虾,主要分布在中国和日本的淡水水域中。近几年来,我县各地纷纷掀起池塘养殖青虾热,但由于技术不够过关,因而效益不太明显。笔者经过多年试验和探索,在实践中总结出一套青虾池塘养殖技术,现介绍如下。
1池塘条件
青虾养殖池塘面积最好0.13~0.33hm2,水深1.2~1.5m左右,池塘塘埂要有一定的坡度,坡比通常为1∶2.5~3。水源要活,做到排灌方便,有水草,池塘淤泥10cm左右。每口池塘配备一台增氧机,一般0.33hm2以下配备1.5KW增氧机1台,进排水口要用密眼网或双层筛绢遮拦,防止敌害生物和野杂鱼及排出的卵进入池塘。
2放养前准备
池塘要彻底清塘消毒,清除敌害。用生石灰750~1 125 kg/hm2干塘消毒,池塘消毒后10d移栽水花生或水葫芦等水生植物,在离塘埂1m的浅水地带沿虾塘四周移栽,草带宽1m左右,移栽面积占全塘面积的1/5左右。移栽水草主要为青虾提供栖息场所,防止青虾脱壳期间敌害和同类的残杀,同时还可起到遮荫降温、增加水中溶氧、吸收塘中过多养分、净化水质、提高虾的品质和消浪护坡的作用。移栽水草切不可满塘移栽,防止水草过多影响青虾的摄食和捕捞,同时消耗池塘中过多的营养物质。移栽水草后往池塘施7.5~11.25t/hm2粪肥作基肥。
3苗种放养
待清塘消毒后7~10d进行虾苗或虾种放养。虾苗放养量为75~90万尾/hm2,规格在1.5cm左右,时间宜在6~7月份。虾种放养300~375kg/hm2,规格为1 000~1 600尾/kg,时间宜在10~12月份。虾苗放养宜在阴天或阴雨天进行,如遇晴天应一早一晚,避免阳光直射,影响成活率。苗种要求规格整齐,肢体完整,一次性放足。在虾苗放养10~15d后,混养黄白鲢600~750尾/hm2,可调节水质和增加收入。放养适量的黄鲢,通过黄鲢摄食浮游动物的食性,控制青虾过度繁殖造成虾规格大小不一影响上市,提高青虾上市规格和价格,也可放养7 500~10 500只/hm2幼蟹,可起到相同作用且年底可捕捞成蟹750kg/hm2左右。
4饲喂技术
青虾食性是杂食性偏动物性,常用豆粕、菜饼、米糠、鱼粉、野杂鱼、河蚌、螺狮等,如用全价颗粒喂养青虾,则生长速度快、规格大、成本低、水质易控制。投喂做到上、下午各1次,上午投喂1/3,下午投喂2/3,日投饵量一般控制为虾体重7%~10%,饵料要均匀地沿池塘四周投放在离塘埂边近1m处的浅水滩边。上午以动物性饵料为主,下午以青虾颗粒饲料为主。动物性饲料在青虾养殖过程中不可忽视,主要是满足青虾的营养需求、促进生长、避免青虾同类相残、降低成本。
5日常管理
要坚持每天早晚巡塘,遇闷热天气,增加半夜巡塘次数,仔细观察青虾活动。青虾对水质要求较高,要求水质清新,溶氧丰富。根据季节调节水位,7~9月高温季节,5~7d换水1次,换水量20~30cm,同时要做好虾塘增氧,做到晴天中午开机增氧,阴天清晨开,连续阴雨半夜开。如发现浮头迹象,应尽早开机,必要时再加注新水和泼洒增氧剂进行急救。
6病害防治
6.1清除敌害
虾塘经一段时间的养殖,野杂鱼较多,常与青虾抢食、争氧,增加养殖成本。因此,应定期泼洒药物将其杀灭。
6.2疾病预防
每隔15~20d,用生石灰300kg/hm2,全塘泼洒,起到杀菌补钙、调节水质作用。青虾在正常情况下不易发病,但由于饲养管理不当,也会出现疾病,常见病主要是黑鳃病和红腿病。黑鳃病症状是鳃组织受到细菌、真菌侵袭发生病变,呼吸困难,鳃部呈黑色,虾体消瘦,导致死亡。红腿病是由弧菌属的病菌引起,主要是操作不当、损伤青虾肢体导致病菌感染,病虾尾柄先变红,逐步扩大到腹部游泳足、头胸部步足及所有附肢,严重时整个腹部呈红色。该病发病急,死亡率高,发现后应及时治疗。以上两种疾病治疗方法相同:①用1~2mg/kg土霉素和1mg/kg呋喃西林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d。②用0.4mg/kg超菌净A全池泼洒,连用2d,同时用克瘟停拌饵投喂,每千克饲料拌10g,连喂5~7d。
7适时捕捞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2
关键词: 海蜇 养殖 技巧
山东省自上世纪90年代,就对海蛰人工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进行人工养殖和放流增殖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世纪初由于海蛰自然产量下降,出口效益高,致使价格上涨迅猛,因而池塘养殖发展迅速,2002年山东省养殖面积达1万亩,2008年养殖面积近4万亩,养殖产量9000多吨。随国内外市求量的增加,目前鲜海蜇,加工的海蜇皮、海蜇头等价格逐年上涨。近年来每500克鲜海蜇售价达到6-8元。海蜇全身是宝,除海蜇皮和海蜇头外,海蜇皮内层刮下来的红皮、内脏团、性腺等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市场需求量大,药用价值很高。海蜇的内层红皮、内脏团、性腺每500克20~30元,加工干品达每500克1500元。
1 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1 池塘的选择
进排水方便,小潮能换水,附近有淡水以便调整水的盐度,面积20亩以上,养殖后期水深1.5m以上。
1.2 温、盐适应范围
水温适应范围15~32℃,最适20~24℃;盐度适应范围8~32,最适为18~26;ph值7.6~8.5。
1.3 清池肥水
冬季冻晒池塘,清除池底杂物。放苗前1个月进行整修、肥水,杀灭野杂鱼、蟹类等主要敌害。蓄水后全池均匀泼洒发酵有机肥60kg/亩~120kg/亩,也可用氮磷比为10:1的氮肥和磷肥(尿素、碳碳铵、过磷酸钙等)。7~15d后池水透明度达30cm~50cm时,接种轮虫或卤虫等。
1.4 设置网带网栏
在0.5m水深处,用海蛰苗不易通过的纱网或大眼网绕池设置网带。网带用插入池底的竹竿或木棍支撑,上端穿结塑料绳,下端埋入池底,网顶端要高出水面3cm~4cm,网带要挺立牢固。设置网带不可留有死角或网兜,以免海蛰进入使其活动受限而影响生长。为防敌害侵入,在池塘进水闸门周围用40~60目的筛绢网设置网栏。网带、网栏每月要进行清刷一次,以使水流畅通。
2 苗种
2.1 苗种的选择
选择体态较好,游姿舒展,个体活跃,大小均匀的个体。一般选择伞径1.5cm以上,活力强、色呈浅红色或金黄色的苗种。
2.2 苗种运输
苗种出池前3h停止投饵。运输根据路途的远近而定,使用塑料袋充氧和泡沫箱外包装运输较为方便和安全。短途运输充氧量占体积的50%,伞经1.5cm幼海蛰运输密度为1000头/L;长途运输充氧量占其体积的60%,密度约为800头/L。跨远距离或空运可加冰降温,一般24h成活率在95%以上。
2.3 放苗时间
山东沿海放苗时间一般为5月份,放苗水温在20℃左右。选择气象状况好的天气进行,有大风和寒流天气要暂停进苗。放苗在早晨和傍晚进行,打开袋口置于池水中,适当加池塘水适应15~20min后放入池水中。水温不超过±3℃,盐度不超过±5。有条件把苗种运到池塘中间均匀缓慢放入池内。
2.4 放苗密度
单养500~600尾/亩,混养200~300尾/亩。如果有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等生物饵料培养池并能按时供给,可适当提高投放密度。
3 饵料
海蛰在海中以小型浮游生物为食,食量大。摄食活动昼夜不断,一次饱食后4~5h被消化。以卤虫无节幼体为饵料计,个体日摄食量为伞径20mm时0.6万个,70mm为10万个,110mm为26万个,230mm为290多万个。海蛰生长异常迅速,体重3mg的蝶状体幼体,经2个月生长,可达10kg以上,增重300多万倍。其生长速度与水体中的饵料生物密度密切相关。
3.1 培养养殖水体天然生物饵料
池塘施用有机肥料,必须充分发酵分解。施入池塘后很快被浮游植物吸收利用,较快地繁殖浮游动物。养殖中视水质、透明度及生物量的多少,每半月左右,追加一次有机肥或无机肥,以提高天然生物饵料丰度。
3.2 设立生物饵料培养池
培养以轮虫或卤虫无节幼体为主的浮游动物,补充养成池内天然饵料的不足,海蛰养成池与生物饵料培养池面积为1:1~1:2。
4 养成管理
4.1 前期管理
幼蛰入池后约10d不换水,10d后每天向池塘注水,每次注水达池塘水体的10%~20%。进排水水流要缓,防止防逃网对海蛰造成伤害。
4.2 中期管理
中期进入雨季,天气、海况变化比较大,此时换水要注意外海海况,条件不好不要换水。有淡水注入的池塘,要注意雨季淡水的注入量,防止温度、盐度大幅度变化对海蛰造成伤害,尽量把盐度控制在最适范围;加强巡池,早晚海蛰易起浮时观察生长情况。每天换完水后进行投喂;水位要逐渐加深到1.5m以上,使水质保持肥、活、嫩、爽,透明度控制在30cm~40㎝左右,水色保持在茶褐色、褐绿色或黄绿色。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3
1.池塘条件。要求水质清新,溶氧较高,pH值为7~8.2,因此池塘应选在靠近水源,排灌水方便,环境安静的地方。池塘面积一般为1000~3000平方米为宜,水深1.5~2米,长方形,东西走向,池壁用砖石或水泥硬化,池底淤泥不超过10厘米,每口塘配备3千瓦叶轮增氧机一台。
2.鱼种放养。选用人工驯化培育的一冬龄鱼种,要求体质健壮,规格整齐。一般每亩放70~100克鱼种800~1200尾,搭配150~200克的白鲢250~300尾、鳙鱼75~100尾,另放5尾鳜鱼或鲈鱼控制池内野杂鱼,不能放鲤鱼、草鱼、罗非鱼等争食性鱼类。鱼种放养一般在3月初为好。在鱼种放养前10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亩化浆全池泼洒,7天后放水至要求水位。鱼种放养前,用15~20毫克/升高锰酸钾溶液或3%~5%食盐水浸洗鱼体15分钟,杀灭病原体和敌害生物。
3.饲料投喂。经过苗种阶段转食驯化后,江团以配合饲料为主,其粗蛋白含量要达到40%~45%,主要原料为进口鱼粉、鱼干、豆饼、花生饼、麦麸、酵母粉、矿物盐、维生素等,制成硬颗粒饲料,粒径为3毫米、4毫米、5毫米。开始阶段饲料粒径为3毫米,随着鱼体的增重,以后改为4毫米和5毫米。投饲要做到定点、定时、定量,在池塘一边搭建饲料台。鱼种放养后进行驯化,先在饲料台处用声音训练,使池鱼形成条件反射,然后采用手撒慢慢投饲,每天投喂2次,时间为上午8时和下午8时,上午和下午投饲量比例为4∶6,每次操作要细心,直到鱼群吃饱离去为止,日投饲量一般为鱼重的1.5%~3%。
4.水质调节。江团喜爱水质清新、溶氧较高的池水,平时应加强水质管理,坚持经常加注新水,及时开动增氧机,合理使用生物制剂调节水质。6~9月是江团生长旺季,应每隔一天冲水一次,每月排污换水一次,换水量为池水的1/4。尽量增加增氧设备,适时开动增氧机,开机时间为晴天中午开、阴天清晨开、连绵阴雨半夜开,傍晚不开、浮头早开、生长旺季天天开,运转时间为中午短、半夜长,凉爽短、闷热长,负荷大、时间长,负荷小、时间短。定期施用光合细菌,用量为10~20克/立方米。定期泼洒生石灰水,一般在养殖期间每半个月左右泼洒一次,每亩用量为5~10千克。始终保持池水溶氧不低于5毫克/升,pH值为7.2~8.2,水体透明度为30~40厘米为宜,但要根据季节和池塘水质肥度灵活掌握,水质不宜过于清瘦,应以中等肥度偏淡为好。如果水源充沛,温度适宜,也可用微流水辅以定时冲水的方法。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4
关键词:极火虾;池塘养殖;越冬
极火虾属匙指科、米虾属,是对台湾樱花虾进行选育改良得到的一种小型淡水观赏虾。原物种分布于中国台湾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的山涧溪流中[1]。极火虾因通体红艳醒目、观赏性强、饲养简单,已成为草缸观赏水族中的新宠,是淡水观赏虾中销量最大的品种。目前关于极火虾养殖、繁育的报道多在室内小型水族缸内进行[2-4],在户外池塘养殖少有报道。本实验室经过多年的养殖与繁育实验,摸索出一套可行的户外池塘养殖技术。
1苗种繁育
1.1繁殖池要求选择直径2m,深度0.5m的玻璃纤维缸或水泥池作为人工繁殖设备,以满足户外池塘养殖苗种需要。养殖用水可以选用自来水或井水,水深30~40cm。设置内循环过滤系统,循环水经过滤棉过滤后再流经多孔菌棒处理,维持水质稳定。池内投入金鱼藻、皇冠草、浮萍等水生植物,池底放置瓦片,既净化水质,又为极火虾提供一个近似天然的附着、栖息环境。池水保持22~27℃,pH6.5~7.5,氨氮≤0.10mg/L,亚硝氮≤0.05mg/L,溶解氧≥3.0mg/L。增洒芽孢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制剂(50~100mL/m3),以便形成稳定的微生态环境。夏季繁殖设备可于室外进行,并适当遮阴防晒,防止水温过高(≤30℃),其它季节气温下降到18℃应移入室内,采用电加热棒控温。1.2亲虾选择宜挑选体色红艳有光泽,游动弹跳有力、反应敏捷的中年虾为亲虾。雌亲虾抱卵量要大且饱满,体长在2.0cm左右,处于中年阶段。老年雌虾个头较大、甲壳较厚、色泽暗红光泽不足,虽抱卵,但不宜做亲虾。雌雄亲虾比例约为1/3。雄虾比雌虾体型细小,触须长、体色不够浓厚,不抱卵。亲虾密度控制在100尾/m2(以雌虾计)。1.3亲虾饲喂宜人工和天然饲料搭配投喂。目前市场上尚未有针对极火虾人工配合饲料,可以用对虾0、1号料代替。但对虾饲料蛋白含量偏高,氮代谢废物产生量大,难于水质调控。自制饲料粗蛋白适宜含量应为30%~35%,动物和植物蛋白比例为1/3,并添加多维和磷酸二氢钙等营养成分,再添加益生菌制剂,制成直径1m以下颗粒。天然饵料可以用碎杂鱼糜、冰冻丰年虾,隔天投喂1次。每天早中晚投喂3次,每次投喂量以无剩余为宜。1.4水质管理繁殖池水质优良、栖息环境稳定、保证营养是极火虾繁育的关键要素。水温应保持稳定,日波动幅度≤5℃。每周测定氨氮、亚硝氮1次,换水1次(1/3V)。要避免频繁换水,防止水温变动过大,干扰亲虾繁殖。因投饵过量造成氨氮和亚硝酸盐浓度过高时,应加大换水量以恢复水质。1.5幼虾孵化与培育抱卵亲虾引入繁殖池,在水质优良,营养充足,环境稳定的条件下,受精卵在亲虾腹部发育、孵化,15~20d即可在繁殖池内出现淡黄色半透明幼虾。一般一个半月左右每池可繁育出5000~10000尾幼虾。极火虾受精卵在18~30℃之间均可孵化,最佳温度为23~25℃。刚孵出的幼虾不宜马上捞出,可和亲虾一起饲养一段时间。出现幼虾后应适当增投少许小球藻粉、螺旋藻粉、对虾0号料、鱼糜料、冰冻丰年虫等。种苗期间水质管理不必作出调整。
2池塘养成
2.1池塘准备水泥池、土池、覆膜防渗池等均可使用,要防止外水流入,杂鱼、杂虾混入,并增设防止蛙类侵入屏障。土池应平整、防渗,再垫覆5cm粗砂为好,同时注意清塘消毒,清灭杂鱼、杂虾。水泥池面积以30~50m2为宜,池深70~80cm,新池应作浸水除碱处理。覆膜防渗池塑膜应无毒无害。养殖用水可使用井水、河水、池塘水、自来水,新水引入时需用100目以上网袋过滤,池水水位保持30~40cm,池内宜栽植水草、浮萍、水葫芦等水生植物,放置瓦片、石块等物为极火虾提供隐蔽、附着、栖息场所,减轻密度过大引起的紧张不适。在户外水温达到15℃即可将引苗入池。2.2池塘放苗极火虾幼苗体长达0.5cm左右即可从繁殖池转入户外养成池,1m2放苗1000~2000尾,体长1cm以上时可调整到500~1000尾/m2。极火虾性情温和,无攻击性自残现象,种苗不足时也可分次放入。放苗时应注意水温差异,防止虾苗不适或死亡。2.3饲料管理幼虾引入养成池后,可投喂粒经0.5~1.0mm自制配合饲料投喂,饲料应营养全面,蛋白含量控制30%~35%之间,也可用对虾0、1号料投喂,日饲喂量为池虾总体重的3%~5%,可早中晚各投喂1次,3次投喂量比例为1:1:2,极火虾有夜晚活跃摄食习性,可在晚12:00加投1次。极火虾个体较小,活动范围有限,投饵时应将饵料撒开,便于所有虾苗都能得到食物。每次投喂量要根据池底或投料台上的残留饵料多少决定,以投喂前观察到无饵料剩余时再投喂,严控投喂过量,引起氨氮和亚硝酸盐水平升高,恶化水质,抑制幼虾生长发育,甚至造成虾苗偷死。秋季季节,水温随气候下降,应酌量减少投喂,水温低于13℃可停喂或少喂,准备出售和越冬。2.4水质监控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是投喂过量和缺氧。投喂过量易引起氨氮和亚硝酸盐升高,导致极火虾生长发育抑制或偷死,氨氮和亚硝酸盐应每周监测1次。养殖池每周换水1次,每次1/4~1/3体积,换水后泼洒益生菌制剂(50mL/m3)。氨氮和亚硝酸盐过高应加大换水量,可使用生物改底制剂(如光合细菌、乳酸菌)或化学改底制剂(如过硫酸氢钾),使之降低到适宜的范围。极火虾适应性强,较耐低氧,如密度放苗密度不大、池水不深可不用增氧,否则必须增氧,每10m2左右放置1个曝气头。每天巡池3次,尤其在闷热、阴雨等恶劣天气加强管理。极火虾在pH6.0~8.5的环境中均可生长,甚至长期耐受9.3的pH值,但在pH6.5~7.5之间生长发育最快。养成池pH变化受水生植物活动的影响较大,应及时捞出多余水草,夏季阳关充足时应适当遮阴,降低光合作用。2.5商品虾出售当极火虾体长达到1.8cm以上,体色红艳即可捕捞出售。一次出虾量较大使养成池密度减少,可放苗补足密度。深秋季节,极火虾不能全部售出,可在户外养殖池上搭建低温防护设施,进行越冬。
3北方越冬维护
本实验室自从台湾引进极火虾,并在山东日照地区经过数年户外养殖驯化,发现,极火虾经抗冷训练可在4℃水温中安全越冬。3.1抗冷训练抗冷训练可在养成池原位进行,池水随气温逐渐下降,极火虾在水温缓慢下降过程中逐渐激发耐受低温的生理机制,便可获得越冬机能。抗冷训练是一个渐变激发过程,尤其是从室内转入户外池塘养殖,切不可操之过急。3.2户外越冬户外越冬池应选择向阳、避风、温暖地段,池上搭建塑料薄膜温棚。在养成池上搭建薄膜温棚即可改造为越冬池。池水深度维持在40cm。经抗冷训练的极火虾转入越冬池时,水温差别5℃以内,密度2000尾/m2左右,密度再大应适当增氧。每15d换水1次,每次1/4体积。越冬最低水温应在4℃以上,防止水面结冰。
4注意事项
极火虾养殖过程中经常发生以下问题,应加以防控:极火虾养殖避免使用污染严重的河水池塘水。使用河水和池塘水应采用过滤和消毒措施。极火虾为变异品种极易被敌害生物发现、捕食,因此,户外池塘养殖应注意防止野杂鱼、两栖类等敌害生物侵入,设置必要防护屏障。极火虾对昆虫杀虫剂十分敏感,在极小剂量下可发生大面积死亡。户外养殖池如靠近蔬菜、果树种植区,应在喷洒农药时采用避护措施。防止投饵过量引起氨氮或亚硝酸盐和硫化氢水平长期偏高导致生长发育停止或偷死。避免水质环境条件不稳定,影响极火虾生长发育和苗种繁育。防止同科杂虾混入、发生杂交而导致后代群体观赏性状退化。
参考文献
[1]远航.极火虾的世界[J].水族世界,2013(4):94-97.
[2]何伟亮,施振宁.极火虾的繁育及杂交试验[J].水族世界,2013(3):100-101,104,105.
[3]何伟亮,施振宁.小型观赏极火虾的繁育研究[J].2013(3):14-16.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5
摘要采取丁[鱼岁]池塘健康、生态立体养殖法,通过精心饲养,投放主养品种30~60g/尾丁鱼种1.875万尾/hm2,出池平均412.3g/尾,平均产量7 119.3kg/hm2,净增8倍,成活率92.1%;实现总产成鱼13 381.8kg/hm2,投入产出比1.00∶2.93。表明该养殖技术效益高,可以进行推广应用。
关键词丁[鱼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效益
中图分类号s965.1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3-0329-01
丁隶属于鲤科、雅罗鱼亚科,属,是我国从欧洲捷克引进来的名贵新品种,无肌间刺,含肉率及蛋白高、脂肪低,营养丰富,味道鲜美[1,2]。经饲养实践证明,丁[鱼岁]这一品种在存活、生长、饲料转化、抗病、抗寒、起捕、市场需求、经济价值等诸多方面都具有良好的养殖优势[3]。笔者开展了丁[鱼岁]池塘健康养殖技术试验,现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以供养殖户参考。
1材料与方法
1.1池塘条件
试验池地点在川中遂宁,位于明星发电引水渠南北堰闸门前池左岸边。面积6 133.33m2,池水深1.9~2.2m,池底平坦,淤泥少。年平均水温17.3℃,最佳生长水温22~28℃有150d左右。ph值7.3~7.6,溶氧5~7mg/l,氨氮、亚硝酸盐和cod含量均在渔业用水标准之内。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引用水清、新,无污染。
1.2试验鱼种
要求放养鱼种规格均匀,体表光滑,体壮活泼,鳞鳍完整,无伤、无病[4]。主养鱼种丁[鱼岁]放养规格在30~60g/尾,鲢、鳙鱼种等混养鱼种规格在110~180g/尾,于2月25日投放,共放鱼种14 260尾,其中,放丁[鱼岁]鱼种1.875万尾/hm2,放混养鲢鳙鱼种4 500尾/hm2。
1.3试验实施
1.3.1放养前准备。采用干塘清塘法,进行池塘消毒。在鱼种下池前7d,用生石灰2 250kg/hm2对浆全池泼洒;在消毒3d后,施畜粪水4 500kg/hm2;鱼种下塘前4~5d,把池塘水位关到1.3~1.5m。在鱼种下池时,用3%~5%的食盐浸泡5~10min。浸泡浓度视鱼种健康与水温状况而灵活掌握。渔用工具也要进行严格消毒。
1.3.2投饵。根据丁[鱼岁]食性,确定饲料投喂品种,以保证育成生长的需求。按照定质、定量、定位、定时的“四定”原则进行投喂。丁[鱼岁]采用粗蛋白32%~35%的硬颗粒配合饲料,每天投喂2次,即上午9~10时、下午4~5时在固定位置各投喂1次,采取“少-多-少、慢-快-慢”的投饵方法,以在1h之内80%的幼鱼吃好、吃饱为度。鲢鳙鱼采取常规养殖的方法。
1.3.3水质调控。在育成过程中,随着幼鱼不断长大,且水体负载量逐渐增加。因此,池塘水位相应增加,每10d增加水位10~15cm,当水位线达到1.8m后,采取15d左右换新水15cm左右。并保证池水有一定肥度,每月施2~3次的粪水,使池水透明度在30~35cm。在5~9月每15d用em菌15 kg/hm2来调控水质,使池水水质肥、活、嫩、爽。早晚巡塘,搞好池塘清洁卫生,做好日常工作日记。
1.3.4病害防治。鱼病防治是丁[鱼岁]与鲢鱼种套养成败的关键环节之一。因此,在养殖过程中,采取“以防为主,防治结合,对症下药”的鱼病防治原则,坚持每月用二氧化氯或溴氯海因杀菌灭毒1次;每2个月用静虫清杀虫1次;在鱼病流行季节,每15d用鱼虾康、肠炎烂鳃宁等内服鱼药做成药饵投喂1~2次。在养殖过程中未发生疾病。
2结果与分析
于11月12日出池,丁[鱼岁]出池产量4 366.5kg,平均产量7 119.3kg/hm2,尾均重412.3g;混养鲢鳙鱼出池产量3 841 kg,平均产量6 262.5kg/hm2;实现鱼平均产量13 381.8kg/hm2;平均产值373 934元/hm2,平均成本127 744元/hm2,平均利润246 190元/hm2,投入产出比为1.00∶2.93(见表1、表2)。
3结论与讨论
由于采取池塘丁[鱼岁]健康、生态立体养殖法,且丁[鱼岁]与鲢、鳙鱼之间不产生争食和残杀,形成池塘中相互促进共存的良好生态环境[4]。在饲养中进行科学施肥、合理投喂配合饲料,保证了鱼种生长所必需的营养要求,因此取得了池塘丁[鱼岁]出池成活率92.1%、平均产量7 119.3kg/hm2、混养鱼平均产量6 262.5kg/hm2、实现平均总产量13 381.8kg/hm2的显著成绩。
5~9月每月定期泼洒生石灰,用量控制在225~270kg/hm2;定期加注新水和更换新水,保证池塘水位;同时灵活掌握施肥量和每15d用em菌15kg/hm2来调节水质肥度,使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5cm左右,池水始终处于肥、活、嫩、爽的状态中,并且池水溶氧保持在5mg/l以上,为鱼类生长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5]。
苗种下塘必须严格消毒,防止病菌入池;定期对水体消毒杀菌、灭虫;鱼病流行季节定期投喂药饵,发生鱼病时准确诊断,对症下药,才能有效地控制鱼病和达到“三高”效益的目的[6]。试验实现平均产值373 934元/hm2,投入产出比1.00∶2.93的经济效益,就充分显示了这一点。
试验由于放养的丁[鱼岁]规格不一致和偏小,出池规格在200~750g/尾,个体相差较大,300g以下丁[鱼岁]占出池产量的45%。故而在选择鱼种投放时一定要整齐,尾重50g以上的鱼种为佳,才能获得最佳效益。
4参考文献
[1] 韩育章.丁[鱼岁]的生物学及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渔业致富指南,2004(11):38-39.
[2] 王佳喜.丁桂鱼(丁[鱼岁])的生物学与繁养技术讲座第十六讲丁桂鱼鱼种培育的日常管理和运输[j].渔业致富指南,2007(8):52-54.
[3] 乔桂芹.丁[鱼岁]静水主养技术[j].河北渔业,2006(11):22,29.
[4] 袁泉.邓永生.鲢鱼种池塘套养丁[鱼岁] 技术试验[j].科学养鱼,2009(4):31.
池塘养殖技术范文6
关键词:泥鳅;池塘养殖技术
中图分类号:S966.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15-179-02
1池塘建造
池塘的选址:池塘建造所需的位置需要是背风向阳的位置,附近应有干净的水源便于排水与灌水,尽量使原理田地避免农药的污染,最好选址在地下岩层性质成弱磁性,表层黏土的保水性能需好的地段。池塘的面积:泥鳅养殖的池塘面积适中就好,不宜过大,这是为了方便管理泥鳅。根据资源面积以及资金的筹备等情况来定可以建设哪一种类的池塘,如单个的池塘;多个相连的池塘;甚至可以建造田地、苗池和成品池配套的设施。一般养殖户在养殖初期可以利用现有的资源例如塘、坑、洼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造与建设,这样可以减少养殖初期对池塘方面的资金投入[1]。建设与施工:泥鳅养殖池的深度在1~1.5m最为合适,池塘的样式分为3种:地下样式、地上样式、半地上样式。池塘池壁需要一定的倾斜角度,缝隙的补充需要使用到水泥或者砖石。池壁的顶端需要夯实,进行水泥光面,需要建设防逃倒槽,倒槽宽度在12~15cm。池底需要用三合土垫底,三合土上层需要一层塑料膜或者毛毡,以防渗漏,再上一层为混凝土层,厚度为5cm最佳。进水排水设施:每一个泥鳅养殖池塘都需要独立的进水装置与排水装置。进水口也需要安装防逃设施,进水口高度需要高于池水的水面。池塘底部的比降应有1%~2%,这样可以使池水可以排干净,池底需要向排水口进行倾斜,与泥面的平行处也许要设有排水口,排水口与进水口一样也需要防套设施。
2放苗前准备
放苗前15的,每667m2用生石灰75kg,池内注水10~20cm,干法清塘。培育肥水。每平方米30~50kg干鸡粪或其他有机肥150~200kg均匀撒在池内,加注新水,使水深达30~50cm。将无霉变、干燥的玉米结扎成捆,挂上重物,沉于水底,厚度30~50cm。
3鳅种投放
检测建设好的养殖池塘是否安全,需等药性消失池水转肥后,pH值经检测到达7以下才可以进行泥鳅的投放。一开始需要投放少量的泥鳅进行试养殖,实验阶段需要同时观察池塘内是否存在水蚤等有害的影响因素,1~2d过后试养殖的泥鳅可以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即可开始放羊鳅苗。每平方米投放10cm以上鳅苗5kg,规格尽量保持一致[2]。野生鳅苗及人工培育的鳅苗都是可以进行养殖的,鳅苗的选购也是很重要的一项。投放的鳅苗需要无病、无伤、较为活泼。在鳅苗投放时有两点需要注意:1)鳅苗投放之前要先对池塘进行杀菌消毒以避免细菌的滋生以及后期的细菌传播,杀菌的方法有:池内装满水,然后投放入比例为3%~5%的食盐溶液,浸泡10min左右排净;2)养殖的规格之间要保持相对的一致性,投放规格不能相差过于大,不然会导致后期大吃小的现象发生。
4饲料投喂
泥鳅食性杂,除水生浮游生物、小型蚊虫、藻类外,各种屠宰下脚料、米糠、蚕蛹、麦麸、豆饼、豆渣等都能食用,可根据气温分别投喂。15~20℃时以植物性饲料为主,20~25℃时对半投喂,25~30℃时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前期以肥水培育天然饲料为主,配合投喂屠宰下脚料。一般每天投喂2次,09:00-10:00一次,17:00-18:00一次。水温30℃以上时,少喂或不喂。日投饵量占泥鳅总体质量的3%~5%,以次日早晨不剩或略有剩余为准。
5日常管理
水体的透明度要保持在50cm左右,这就需要养殖户要给池塘进行定期的换水以及追肥,以保证池塘水质的良好状况。pH需要在7左右,氧含量需要维持在3mg/L以上。水的颜色是水质变化的一个很明显的信号,池塘水的颜色加深或者过浓时就要及时的进行换水与清理工作了。要做到定期的巡塘,及时观察泥鳅的进食情况与活动现状,定期检查池顶、进水口、排水口的防泥鳅逃逸装置[3]。定期施肥,需要使用有机肥料。池塘内应种植少量的植物,这样可以便利泥鳅的生活,夏季需要注意池塘的除杂草工作,适当的投放一些藻类生物,可以是有效改善水质。
6越冬管理
越冬前1个月,施有机肥1次(全池均施),以增厚淤泥,为泥鳅提供抗寒温床。挑选体格健壮、无病无伤的泥鳅作为留种亲鳅。水深不少于50cm,池底溶氧充足,水质清新。
7病害防治
泥鳅抗病能力较强,一般很少得病。夏季主要有以下几种病。7.1水霉病鳅体发病部位有白色毛状物出现,此病多发生于气温较低时期,一般由于擦伤引起,可用4%的食盐水浸洗病锹5~10min,或用0.1~1.5mg/L的孔雀石绿全池泼洒。7.2赤鳍病背鳍附近部分表皮脱落,呈灰白色,肌肉腐烂,严重时鳍条脱落,不摄食而死亡,发病时可用1g/m3白粉全池遍洒,或用0.1g/m3的呋喃唑酮全池洒,或用30~50mg/L的土霉素溶液浸洗10~15min,每天洗1次,连洗7d。7.3打印病病灶浮肿并有红斑,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发病时用1mg/L的漂白粉或3~4mg/L的五倍子进行全池泼洒,对种鳅可用2%的漂白粉直接涂抹患处[4]。7.4寄生虫病病鳅身体瘦弱,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有时在水面打转,体表液增多,食欲减退。多由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所致。可用0.71g/m3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5∶2)全池遍洒,可防治车轮虫病,用0.5g/m3的晶体敌百虫全池遍洒,可防治三代虫病。
参考文献
[1]苏敏.黑脊倒刺鲃胚胎、幼鱼的发育及原生殖细胞的起源、迁移和分化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3.
[2]孙云飞.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混养系统氮磷收支和池塘水质与底质的比较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3.
[3]宋颀.草鱼(Ctenopharyngodonidellus)池塘集约化养殖生态系统结构优化和能量收支的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