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治疗研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物理治疗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物理治疗研究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1

【关键词】激光;热作用;光化作用

激光是由人造激光器产生的一种受激辐射放大而产生的光。自1961年激光产生后就被用于治疗疾病。激光治疗使机体产生临床变化的物理学机制通常分为热作用、压强作用、光化作用、强电磁场作用及刺激作用。

1热作用

生物组织受激光照射后,吸收的光能转化为热能,温度升高的现象称为激光的热作用。可见激光和紫外激光等强激光光子能量大,照射生物组织时,生物分子吸收光子能量,电子向高能态跃迁。跃迁至激发态的电子重新向基态跃迁时将释放能量,释放的能量转化为热能使其周围分子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这一过程称为间接生热。临床上利用强激光热效应来清除疣、痣等各种皮肤赘生物,或用于凝固出血点、封闭破孔等。

红外激光等弱激光光子能量小,照射生物组织时,光子被生物组织吸收而使内部分子热运动加剧,温度升高,这一过程称为直接生热。弱激光的热效应可以促使血管扩张,血液流动加强,从而改善生物组织局部营养状态,促进伤口和溃疡愈合,或起到镇痛和缓解肌肉痉挛等作用。

激光热效应具体表现为哪种形式,一方面取决于激光的输出参数、作用时间,另一方面取决于生物组织的光学、热学特性等诸多因素。经大量实践证明生物组织受照部位的温升与激光的能量密度呈正相关比例关系,与辐射时间呈指数关系。对于生物组织来说短时、高温和长时、低温都可造成组织破坏。

如果曝光持续时间短于1秒,温度即使升高到70℃,组织依然可以耐受。若曝光持续时间超过10秒,温升至58℃,组织就会破坏,持续时间超过1分钟时,组织温度即使只有45℃,也会引起细胞蛋白质变性,造成细胞损伤。当皮肤吸收超过安全阈值的激光能量后,受照部位的皮肤将随剂量的增大而依次出现热致红斑、水泡、凝固及热致炭化、沸腾,燃烧及热致汽化。激光的热效应以及生物组织的热特性是实用激光治疗的重要条件之一。[1]

2压强作用

激光的压强作用是指激光照射生物组织后,直接或间接产生的对组织的压强作用。激光光子与生物组织作用,产生直接压强或一次压强较,小在激光治疗的应用不大。生物组织吸收强激光造成的热膨胀和相变以及冲击波、超声波、电致伸缩等引起的压强,叫二次压强。激光的二次压强较大,一般比一次压强大6-7个数量级。据戈尔德曼研究脉冲时程50毫微秒的Q开关激光产生的冲击波压力,可大于10个大气压。由激光导致的生物细胞的压强的变化可以改变生物细胞、组织的形状,使得生物细胞、组织内部或之间产生机械力,从而对生物细胞、组织产生巨大的影响。激光的压强作用已被用于在眼睛上房角处打孔,以沟通房水,降低眼压,治疗青光眼,治疗后发性白内障和玻璃体出血后形成的机化索条等,其次还应用于激光手术刀、激光近视手术等。

3强电磁场作用

激光是电磁波,而生物体作为介质具有电导和电容,在激光强电场作用下会发生一些变化,如电致伸缩效应,这种效应可使生物组织产生点致伸缩压和超声波,从而引起细胞破裂或发生水肿。另外,激光的强电场会使生物组织产生极化形成等效偶极子,而偶极子的振动会产生对生物体作用的高次谐波,如调Q激光和锁模激光与生物体作用时,会在组织内产生106-109V/cm的高强电场,使组织中产生光学谢振波、等离子体、受激布里渊散射、受激拉曼散射等,导致生物组织电系统的重新分布,使无序的生物分子发生电离、极化等,最后趋于有序。有资料表明,电磁场使细胞膜表面蛋白质分子产生电泳作用,改变膜表面的电荷分布,调节受、配体结合,激活信号传导系统最终导致细胞生命活动的改变[2]。

4光化作用

生物光化学作用就是当激光照射生物组织时,生物大分子吸收了激光光子的能量,受激跃迁到激发态。在它从激发态跃迁到基态而又不返回其原来分子能量状态的弛豫过程中,多余的能量消耗在它自身的化学键断裂或形成新键上,其发生的化学反应即为原初光化学反应。在原初光化学反应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大多数极不稳定,它们继续进行化学反应直至形成稳定的产物,这种光化反应称为继发光化反应,前后两种反应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光化反应过程,这一过程大致可分为光致分解、光致异构、光致氧化、光致聚合及光致敏化四种主要类型。[3]光致异构化作用将使核酸和蛋白质变性,使酶失去活性;光解作用的结果产生自由基等活性物质;光致敏化是指生物系统中所特有的由光引起的,在敏化剂参与下发生的化学反应,包括光动力作用和一般光敏化作用。其中敏化剂能有选择地长时间集中于体内肿瘤病变组织,并在适当波长的激光照射下发生光致敏化反应。因此,光致敏化对肿瘤癌症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激光-血卟啉光动力学治疗就是最典型的应用。

5刺激作用

生物刺激作用主要指弱激光的作用。在医学上,弱激光是指功率较小,照射生物组织后不会直接造成不可逆性损伤的激光。它和很多生物刺激作用相类似,如超声波、针刺、针灸和热的物理因子,这种生物效应是低功率激光作用的结果,无法用热作用、机械作用、光化学作用和电磁场作用解释。

目前研究发现它对生物分子、细胞、细菌和微生物都有作用。一般能量密度小时起兴奋作用,能量密度大时起抑制作用。同时刺激作用有累积效果,最总效果决定于总剂量,刺激作用强弱与刺激次数(等间隔、等剂量)的关系呈抛物线特征。

激光是一种刺激源,生物体对这种刺激的应答反应可能是兴奋,也可能是抑制。目前已知弱激光照射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其刺激作用可以促进受伤神经组织再生,引起神经功能变化;弱激光还对白细胞的噬菌作用、氨基酸、蛋白质、核酸、血红蛋白的合成、糜蛋白酶的活性、细菌生长、创伤愈合、毛发生长等等,都具有一定的促进或抑制作用。

6结束语

激光的各项作用是相互联系、不完全分割的,激光治疗经常是多项作用综合的结果。激光治疗的物理学原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从而为开发更多、更好的激光医学治疗方法提供理论及实践的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普和.激光生物学作用机制.北京:科学出版社,1989.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2

关键词:痢疾;西医;中医;比较研究

一、细菌性痢疾疾病概况

(一)细菌性痢疾疾病发病机理。痢疾杆菌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有吸附和侵袭作用,对肠粘膜上皮细胞具有侵袭力的菌株才能引起结肠典型病变,而对上皮细胞无侵袭力的菌株并不引起病变。痢疾杆菌侵入肠粘膜上皮和因有层,并在其中繁殖,引起肠粘膜的炎症反应,固有层呈现毛细血管及小静脉充血,并有细胞及血浆的渗出与浸润、甚至可致固有层小血管循环衰竭,从而引起上皮细胞变性甚至坏死,坏死的上皮细胞脱落后可形成小而浅表的溃疡,因而产生腹痛、腹泻、脓血便。直肠括约肌受刺激而有里急后重感,内毒素可致全身发热。

痢疾菌经口进入胃肠后致病,必须突破胃肠道的防御才能实现,痢疾菌容易经胃侵入肠道,在肠液碱性环境中很快繁殖是因为其有较强的耐酸能力。痢疾菌依靠自己的侵袭力直接侵入肠黏膜上皮细胞并在其内繁殖,然后进入固有层继续繁殖,并引起结肠的炎症反应,痢疾菌在固有层中被吞噬细胞吞噬,少量痢疾菌到达肠系膜淋巴结,也很快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消灭,因而痢疾杆菌败血症极为少见。临床上可以特异性血清作凝集反应加以定型。福氏菌感染易转为慢性,宋内氏菌感染则多呈不典型发作,志贺菌的毒力最强,可引起严重症状。目前以福氏和宋内氏菌占优势,某些地区仍有志贺氏菌群流行。

慢性菌痢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最常见,其次是升结肠和回肠下段,肠黏膜水肿增厚亦可形成溃疡,溃疡常迁延不愈,有时虽渐愈合,但因溃疡面积较大,可形成凹陷性瘢痕,周围有息肉形成,有时瘢痕组织收缩,可引起肠腔狭窄,有的溃疡愈合不完全,黏膜上可见肠腺黏液囊肿形成,囊肿内可不断排出痢疾杆菌,使病情反复发作。

(二)细菌性痢疾疾病发病范围。全年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为多见。儿童发病率一般较高,20~39岁青壮年次之,而老年患者较少。

菌痢多发生在夏秋季节。原因有三:一是这个季节天气炎热,气温高,痢疾杆菌适合生长与繁殖。二是夏秋季节新鲜瓜果蔬菜上市多,但是不注意清洗消毒或自恃身强力壮,不洗手拿起来就吃,导致病菌与食物一起进入自己的胃肠道中。三是夏秋季节人体维持体温衡定的方法是通过皮肤散掉更多的热,这样使皮肤血管经常处于扩张状态,而胃肠血管就相对收缩,血流相对减少,人体对胃肠道传染病的抵抗力也随之减弱。

二、各种药物疗效比较分析

(一)西医。(1)急性菌痢治疗。(1)一般疗法和对症疗法。病人应予胃肠道隔离和卧床休息。一般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为宜,忌食多渣多油或有刺激性的食物。在身体恢复过程中可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有失水现象应口服补液盐。不能由口摄入时,则可给予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注射量视失水程度而定,以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有酸中毒者,酌情给予碱性液体。对痉挛性腹痛可给予阿托品及腹部热敷,忌用显著抑制肠蠕动的药物,以免延长病程和排菌时间,但不宜长期使用解痉剂或抑制肠蠕动的药物。能够作用和影响肠道动力的药物有阿托品、颠茄合剂、度冷丁、可待因、吗啡、樟脑酊、苯乙哌啶和盐酸氯苯哌酰胺等。(2)病原治疗。近年来痢疾杆菌的耐药菌株,尤其是多重耐药菌株渐见增多,粪便培养检得致病菌时需作药敏试验,以指导合理用药。①喹诺酮类:作用于细菌DNA促旋酶,具杀菌作用,且无毒副作用,为成人菌痢的首选药。因可影响儿童骨骼发育,学龄前儿童忌用。②磺胺类药:磺胺药对痢疾杆菌有抗菌活性,但如与甲氧苄氨嘧啶(TMP)合用,则有协同效果。③抗生素:尽量口服给药。氯霉素、四环素族等抗痢疾杆菌活性差,耐药菌株日趋增多,在某些大城市中不宜以氯霉素或四环素族作为急性菌痢首选药物,但在农村地区仍可使用。痢特灵对本病仍有效,但呕吐等副作用较大,部分人不能口服者,可改用庆大霉素或氨苄西林等抗生素。但该药不宜作为“一线药物”,以免耐药菌株增加。

(二)慢性菌痢的治疗。(1)抗生素的应用。首先要抓紧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和药敏检测,致病菌不敏感或过去曾用的无效药物暂不宜采用。大多主张联合应用两种不同类的抗菌药物,剂量充足,疗程须较长且需重复1~3疗程。可供选用药物同急性菌痢。(2)菌苗治疗。应用自身菌苗或混合菌苗,隔日皮下注射一次,剂量自每日0.25ml开始,逐渐增至2.5ml,20天为一疗程。菌苗注入后可引起全身性反应,并导致局部充血,促进局部血流,增强白细胞吞噬作用。(3)局部灌肠疗法。使较高浓度的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以增强杀菌作用,并刺激肉芽组织新生,一般作保留灌肠。(4)肠道紊乱的处理。可酌情用镇静、解痉或收敛剂。(5)肠道菌群失调的处理。限制乳类和豆制品。大肠杆菌数量减少者可给乳糖和Vitc,肠球菌减少者可给叶酸。可服乳酶生(含厌氧乳杆菌)4~6g,或枯草杆菌片剂(每片含菌50亿),或枯草杆菌溶液100~200ml(每ml含活菌3亿)灌肠,每晚1次,疗程2~3周,以促使厌氧菌生长,重新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培菲康和丽珠肠乐也可调整肠道菌群,前者成人3~5粒/次,后者2粒/次,皆每天2~3次。

慢性菌痢的治疗效果尚欠满意,如有显著症状而大便培养阳性,则需隔离治疗。此外,应追查促使转为慢性的诱因,例如是否有寄生虫病、胃炎等加杂症,对有关伴发病进行适当的治疗,鉴于慢性菌痢病程较长,其急性症状常有自然缓解倾向,因此,必须反复进行大便培养,才能判断治疗效果。

三、中毒性菌痢的治疗

本型来势迅猛,应及时针对病情采取综合性措施抢救。抗菌治疗采用庆大霉素或阿米卡星与氨苄西林静脉注射,剂量、用法同急性期,中毒症状好转后,按一般急性菌痢治疗或改用复方磺胺甲唑(SMZ-TMP)或诺氟沙星口服,总疗程7~10天。氟喹诺酮类静脉针剂和头孢哌酮也可使用。控制高热与惊厥退热可用物理降温,加1%温盐水1000ml流动灌肠,或酌加退热剂。躁动不安或反复惊厥者,采用冬眠疗法。伴有呼吸衰竭症状,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采用脱水疗法、严格控制入液量。必要时给予尼可刹米等肌注或静注。重危病例应给予呼吸监护。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3

隐翅虫皮炎在南方城乡夏秋季常见,1996年3月—2010年3月,我们采用自制蜈蚣酒外用治疗隐翅虫皮炎256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情况 256例中,男205例,女51例;1岁以下4例,1-3岁以下10例;18-42岁242例。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发病时间为接触后0.5-24小时。皮损部位多在面、颈、四肢、躯干部,其次是腋下和会,损害境界清楚,暴露的颜面、四肢等皮肤出现红斑、丘疹,并迅速化脓,形成条状分布的红斑、脓疱性密集水疱,有疼痛、灼热感,水疱破损后有脓性分泌物。本组皮炎发生于头面部41例(含眼睑部15例),四肢64例,颈部61例,躯干51例,腋下25例,会15例。

1.2治疗方法

用纯净水和生理盐水清洗患者皮损表面,清除皮损处渗液及脓性分泌物。

将自制蜈蚣酒(蜈蚣5-10条浸50度以上白酒或75%以上医用酒精密封,时间3个月左右)用棉签蘸湿外搽,3-5次/日,疗程3-7天。

1.3疗效评价指标 (1)治愈:皮损处结痂、脱屑,自觉症状消失;(2)好转:皮损处渗出吸收,控制蔓延,无痒痛等不适感。

1.4结果 本组256例,3天内治愈231例,5-7天治愈25例,未见迁延不愈。总有效率100%。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4

【关键词】 无张力疝修补术 腹股沟疝 回顾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R65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8801(2014)03-0083-01

腹股沟疝主要以手术修补术进行治疗,其中巴西尼疝修补术属于最传统的一种治疗手段,手术成功率比较可观,但术后恢复时间较长,对患者的精神负担也压力比较大[1]。随着医疗水平的进步无张力疝修复术已经逐渐在临床腹股沟疝的治疗中应用开来,为了进一步研究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腹股沟疝治疗方面的临床价值和治疗特点,本研究通过无张力疝修补术和传统的巴西尼疝修复术在治疗腹股沟疝方面的临床疗效对比,总结无张力疝修补术在这方面的治疗优势,为临床研究提供进一步的实验依据和理论资料。现汇报如下。

1 研究方法和资料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外科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48例,其中观察组患者25人,包括斜疝患者22人,直疝3人;对照组患者23人,包括斜疝20人,直疝3人。两组患者均被确诊为腹股沟疝疾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发展程度、等方面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均排除腹股沟疝外的其他疾病。

1.2 手术方法

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的硬膜外麻醉,观察组接受无张力疝修补术,对照组接受巴西尼疝修复术。无张力疝修补材料: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成型聚丙烯补片。

1.2.1 观察组

完成术前准备后,手术切口一般选择腹部沟韧带中部偏上跟耻骨结节连线处,逐层剥开后,分离腹股沟盒,精索位于腹部沟管内侧,高位游离疝囊,其余部位不予大范围游离,一直持续到疝囊颈部都不进行高位结扎。对于体积较大的疝囊,于上方距顶3.5-4.0cm处做中部横断疝囊并于近端口关闭缝合,大小以容纳一个疝环填充物程度为最佳。小疝囊一般不行开口,斜疝直接采取疝环插入内环口的方式,而直疝直接推入疝三角,之后将疝囊翻入腹腔,置入网赛填充物于疝环内,网膜外瓣与相邻的腹膜筋5-8针缝合相连而固定,疝环过紧的情况下可以剪除内瓣2-3瓣,内环开口过大的情况下可以多置入1个网赛。在完成止血效果后,从腹股沟里面精索后面放入网塞(已经成型),让精索或圆韧带通过补片缺口。腹股沟韧带和联合的肌腱与平整的补片固定缝合,注意平片前置负压吸引3d,切口在电凝止血彻底后方可逐渐分层关闭。

1.2.2 对照组

按照创痛的巴西尼法进行疝修补术,手术入路参照观察组。

1.3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数据分析,剂量资料采用(x±S)表示,t检验分析;计数资料卡方检验分析。设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状况对比

两组患者的手术状况见下表1: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药物依赖性、愈后复发率的对比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见下表2:

3 讨论

3.1 腹股沟疝的病因机制

腹股沟疝主要是因为组织器官或腹横筋膜损伤造成的腔内器官和脏器向病灶孔出向外移位的一种解剖性外科疾病。腹横肌和腹内斜肌畸形或功能障碍、腹内压升高等是此病发病的主要诱因[2]。

3.2 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治疗的手术优势

通过本研究可知,无张力疝修复术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过程中,与传统的疝修复术相比,显著缩短了患者恢复自主活动的时间,减少了患者的术后恢复和住院时间,但在手术过程维持时间上并无显著延长。可见,无张力疝修复术在腹股沟疝的手术治疗上具有显著优势。

3.3 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治疗优势

通过表2统计结果可知,无张力疝修补术后,在术后并发症、药物需求量、愈后复发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无张力疝修补术以腹股沟区解剖位置为基础,把人造材料置入腹股沟管后壁的一种修补方法。这种方法从生物学上解决了疝修补术的张力问题,减少了外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从而减轻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对药物的依赖性,这对患者的预后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4 结论

无张力疝修补术对腹股沟疝的治疗优势明显,术后并发症少,术后药物需求量小,愈后复发几率也较低,是目前临床腹股沟疝手术治疗的较佳选择方式,适合在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 朱卫华,王福顺. 疝环充填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成人腹股沟疝256例[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2011,41(1):41-44.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5

【关键词】药物铺灸;膝骨关节病;护理

膝骨关节病(OA)是一种以关节软骨退变和关节周围形成骨质增生为病理特征的慢性退行性骨关节病,以膝骨性关节炎为主,其主要特征症状表现为慢性疼痛和膝关节功能障碍。据WHO的统计,OA在女性患病率中居第4位,男性患病率中居第8位,患者以中老年人居多,60岁以上人口中25%都有OA的不同程度表如疼痛,功能受限等〔1、2〕。传统治疗主要使用贴膏药、膝周阻滞、电针、关节腔注射药物、理疗及消炎镇痛等方法。我科自2012年4月采用中药铺灸配合治疗膝骨关节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护理要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110例,男45例,女65例,年龄47-70岁,平均54岁;病程3个月-15年。均不同程度出现关节疼痛,局部肿胀,膝关节变形,活动困难。

1.2 治疗方法

准备用物;将鲜生姜榨汁后姜汁与姜渣分盒放置,干燥艾绒捏置成艾柱数个,根据患者病症分型以《风湿痹痛散》方加味每日一剂制成散剂。

取穴:老年性膝骨关节病施灸的穴区多为---膝前穴区、膝外穴区。膝前穴区由内外膝眼、鹤定穴组成,膝外穴区由膝阳关、阳陵泉、梁丘穴组成。

操作方法:1患者采取屈膝位或仰位,遵循施灸的顺序上、下、后,选定施灸部位,将散剂药物用姜汁和成糊状,按患者膝度制作合适药饼铺敷于施灸部位,使隔物灸覆盖约15CM、宽6CM的区域。并将姜渣铺置于药饼之上,再在其上铺设不同规格的艾柱。2用酒精点燃艾柱进行施灸,30min,留意患者不热、过热疼痛主,随时调节艾柱燃烧点。每天1次,7天1程,共2程。

2 护理措施

2.1治疗前评估 详细询问患者的健康状况,如:活动性肺结核、高热、晚期高血压 、抽风、有出血倾向等。排除本治疗方法的禁忌症(1)施灸部位皮肤有无破溃、感染。(2)过饥、过饱、过劳、醉酒、大怒、大恐、大汗、大渴时不宜施灸。

2.2认真耐心向患者解释本病的治疗方法,配合要点,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取得患者及家属的支持,消除病人紧张心理,积极配合治疗。

2.3 中药铺灸过程中护士应注意的护理问题:

2.3.1 施灸室保持清洁、安静、空气流通,为避免艾烟过浓,安装排烟设备,室内温度保持18--22度,防止病人受风受凉。

2.3.2 施灸时根据病人的病情与体质,选用适合的灸法,做到专心致志,手眼并用,勤问病人的感觉。对初次施灸者,或体质虚弱的病人,艾柱应先小后大,壮数先少后多,逐渐增加,以防止晕灸。施灸时若发现病人有不适的现象,要立即停止施灸,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2.3.3 施灸过程中,对施灸部位周围铺设防护物品,以防艾柱脱落烧伤皮肤及被褥、衣物。灸疗完毕后,将艾灸彻底熄灭,以防止发生火灾。铺灸后如局部皮肤出现水泡,用消毒针穿刺,放出水液。轻者用0.5%碘伏外擦,数日可愈;重者用三黄膏(黄连、黄柏、大黄)外敷。以防感染。

2.3.4 施灸后一般无不适症状,注意调养,12小时内禁止洗澡,多喝温开水,保持情绪乐观,但少数病人有低热、疲倦、孔口干等不适状,逐渐会自行消失,不需要做处理。如出现口渴、便秘、尿黄等症状者,为灸疗伤阴之象,可配梨汁、藕汁服之;亦可用生地、麦冬、玄参、沙参等煎汤内服,以滋阴清热,其症自除。

2.3.5 施灸后指导患者自我按摩,点揉痛点由轻至重,再从重至轻点揉约1分钟,拿捏股四头肌、以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拿捏股四头肌(即大腿前面丰厚的肌肉)约3分钟,以微微酸胀为度。擦膝部 在膝关节两侧用掌根从股四头肌至小腿中下部肌肉作直线擦动,保持一定压力,以深层组织有热感为宜,每次约3分钟。

2.4 健康宣教

使患者充分了解本病的病因、病理、发展及预后,让患者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尽量避免加重本病的诱发因素,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避免背(或提)负重物,减少上下楼梯次数,避免爬坡、反复下蹲等增加关节负荷的运动。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与蔬菜。在医生指导下积极锻炼衰弱的膝部肌肉,完全可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消除或减轻症状,进行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另外,指导病人改善生活情趣,增加社会交往能力,克服抑郁、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建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有利于疾病的康复。

3 讨论

膝关节在人体中负重大,随年龄增大膝关节囊萎缩、变性和纤维化,关节变得僵硬而不灵活,滑液分泌异常,引起软骨细胞营养不足,软骨内水分的含量下降,软骨的主要成分黏多糖也减少,关节软骨缺乏弹性,则容易受到磨损而破碎。为了适应膝关节承受力的需要,关节软骨边缘有骨质增生,即老年人的骨性关节炎的发生。早期表现为行走久了关节处酸痛不适,休息后会减轻。逐渐发展到疼痛、行走困难或跛行。传统治疗方法可以使疼痛缓解,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是药物治疗在全身药的过程中,到达关节的药量很少,且全身组织、器官均受药物的副作用影响,长期反复用药使患者较难坚持,而关节注射用药可增加关节感染的机会,给机体造成新的损害。

艾灸疗法是中国传统治疗手段之一,具有集热疗、光疗、药物刺激与特定腧穴刺激于一体的作用,中药铺灸疗法是将灸法与药物相合发挥药物与灸疗的双重疗效作用,是物理与药物作用相辅相成,现代研究认为;1艾草本身燃烧生成的挥发油可附于皮肤上,通过灸热药物由皮肤渗透入机体,起到治疗作用;2艾灸燃烧时释放大量热能,并产生光热辐射,热效应及红外共振辐射效应可促进疗效;3生姜中含有挥发油能促进血液循环,有很好的发散作用;4姜汁是一种很好的透皮剂,使药物渗透入里,增强治疗作用。再者中药铺灸以其“以点带面” 疗效面积大、覆盖广的特点,使药物经皮肤吸收与渗透较一般的外洗、外敷等法药效更为充分,对局部和整体均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且通过药物的归经和引进,增强灸疗的经络传感作用。中药铺灸是通过灸疗给药,减少了口服中药时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等付作用,并通过局部渗透,直达病所,增加局部治疗作用,使灸疗与药物的双重治疗更加明显,更有利于脏腑阴阳平衡,提高临床疗效。

中医药物铺灸配合传统治方法,确能使疗效明显提高,关节屈伸度及爬楼梯功能明显改善,其效果是因为中药铺灸治疗具有疏通经络,松解粘连,改善膝周血液循环,促进炎性介质吸收,能消除或缓解膝OA疼痛等临床症,加速损伤的良性修复。

4 体会

本组病例中,经中医药物铺灸配合传统治疗膝骨关节病的治疗及护理方法后,使患者疼痛减轻,全身及局部状况改善,从而使患者能够配合进行正确的肌肉功能锻炼,提高了肌力,改善了关节的功能,治疗效果明显。且未出现过敏及不良反应,另外,本治疗方法简便易行,疗效显著,可广泛应用。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科学的护理方式也是中药铺灸治疗膝骨关节病过程中的关键,结合临床实践提出在治疗过程中应注意:①格执行操作规程。②格把握患者病症分型,准确选穴、定穴。③时注意观察艾柱燃烧点,严防烫伤患者或热力不足影响疗效。④灸后指导患者及时自我按摩巩固疗效。

参考文献:

[1] 华西医学,2011年12期

物理治疗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弥可保; 生物反馈疗法; 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 逼尿肌无力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03.007

糖尿病患者可以出现各种类型的膀胱尿道功能异常,即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diabetic neurogenic bladder and urethrae dysfunction,DNBUD),发病机制主要是糖尿病外周神经病变引起,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除了神经原性病变以外,逼尿肌自身的肌原异常也是致病机制[1]。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25%~85%[2]。该病可继发泌尿系感染、肾积水、肾功能衰竭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笔者所在科于2009年1月~2011年11月对80例早期糖尿病患者伴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采用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 Therapy)治疗,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80例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患者为住院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采用1990年WHO制定的标准。神经原性膀胱病变诊断标准为排尿间隔延长,清晨尿量增多,尿流变细,排尿不尽,尿滴沥,尿失禁及下腹包块,膀胱B超示膀胱残余尿量≥50 ml以上。经尿流动力学检查,并参照Krane siroky法分类,患者均属于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中男23例,女17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48.75±17.67)岁。病程为3~9个月,平均(6.33±2.94)个月。对照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为20~65岁,平均(42.33±14.48)岁;病程为3~10个月,平均(5.59±3.58)个月。两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观察组用弥可保[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制造]1 mg/d,肌内注射,3周为1个疗程;AM1000B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仪进行治疗,协助患者插入肛内传感器,贴上腹部电极。患者取坐位,面朝计算机,帮助患者识别反馈于电脑屏幕的压力曲线,电刺激剂量为耐受量,电刺激间歇时嘱患者配合做收缩运动,每次治疗25 min,1次/d,6次/周,3周为1个疗程。训练结束后,布置并指导患者家庭训练的课程。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电针仪器选用广东省汕头市医用设备厂公司生产的805-AⅡ型电针仪。穴位取双侧三阴交、膀胱俞、次、中极、关冲。使用疏密波,15 Hz,电流强度为耐受量,留针30 min,1次/d,6次/周,3周为1个疗程。

1.3 尿流动力学测定 应用美国Laborie公司的BONITO尿动力检查仪。患者呈半卧位,按照标准方法常规行尿流率、压力-流率测定和尿道测压;同步测定尿道外括约肌肌电图,灌注速度为50 ml/min;尿道测压力2 ml/min,导管退出速度为2 mm/s。

1.4 疗效标准 显效:治疗3周后,膀胱内残余尿正常;有效:膀胱内残留尿量减少50%;无效:膀胱内残留尿量无明显减少。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以P

2 结果

经治疗,两组膀胱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控制排尿功能的中枢神经系统或周围神经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称为神经原性膀胱(neurogeni cbladder)。本组神经原性膀胱患者致病因素为糖尿病。逼尿肌的支配神经发生病理改变后,逼尿肌丧失全部或部分神经支配,排尿时逼尿肌收缩力减弱[3,4]。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减弱,尿道外括约肌收缩加强,致“外括膀胱-逼尿肌”舒缩失调。糖尿病早期即可损害膀胱收缩功能,可能是膀胱体原肌球蛋白含量降低所致[5],同时膀胱逼尿肌细胞钠钾通道活

性降低,细胞内钠离子浓度升高,逼尿肌收缩反应性也降低[6]。光镜观察显示,逼尿肌细胞代偿性肥大,间质和胶原成分增多,晚期逼尿肌细胞萎缩,减少甚至消失,仅见大量的胶原及弹性纤维成分,膀胱壁菲薄呈无张力的囊状[3]。肾上腺素能受体中,α肾上腺素能受体主要分布在膀胱底部、膀胱颈部、三角区和近段尿道。有研究表明,膀胱颈部α肾上腺素能受体兴奋性增加也是神经源性膀胱的发病原因,这一改变可以解释本病排尿困难症状[7]。治疗神经原性膀胱,在保护肾脏功能,防止肾盂肾炎、肾积水导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同时,还应改善排尿症状,以减轻患者生活上的痛苦。表中膀胱压力升高,因为本组病例观察时间为20 d,已可以观察到膀胱压力开始升高,一方面膀胱压力顺应性有先升后降的特点,另一方面,膀胱充盈压力升高,排尿情况、尿流动力学指标改善,膀胱顺应性增加,抑制了膀胱功能亢进,提高了尿流率。残余尿量减少,残余尿量被消除或减至很少(50 ml以下),可减少尿路并发症。弥可保的化学名称为甲钴胺(Mecobalamin),又称甲基维生素B12,是有活性的维生素B,为维生素B12在体内的活性代谢产物,系一种糖酶型维生素。进入体内后直接参与组织细胞核酸的合成以及氨基酸、蛋白质、脂肪的代谢。同时它又是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胺辅酶A的必要成分,后者进入三羧酸循环,产生组织细胞修复所必要的营养物质和能量,促进损伤神经的修复[8,9]。因在中央钴分子上结合了一个甲基基团,可参与物质的甲基转化反应及核酸、蛋白质和脂类代谢,促进神经细胞内核酸、蛋白质以及神经髓鞘的合成,从而修复受损伤的周围神经。DNBUD治疗最重要的是积极控制血糖,从而促使受损的神经细胞修复与再生,但神经再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弥可保是目前治疗DNBUD的常用药物[10,11],是维生素B12的衍生物,即钴宾酰胺,其甲基化的功能可参与身体中生化甲基转移作用,促进神经组织内核酸、蛋白质和脂质代谢,且直接转入神经细胞,刺激轴浆内蛋白质合成,促使神经髓鞘卵磷脂的合成,加快修复损伤的神经组织,改善神经传导速度。它通过以下方式修复受损神经纤维:高浓度地转入神经细胞器;加强神经细胞内核酸和蛋白质合成;促进轴浆转运;促进髓鞘形成;刺激轴突再生;加速轴突传递恢复。本研究发现:大剂量弥可保续贯治疗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增加弥可保剂量以及延长治疗时间均显示出更好的治疗作用。

生物反馈疗法是应用电子仪器,将人们意识不到的身体功能变化,转变为可以被人感觉到的信号,再让患者根据这些信号学会控制自身不随意功能,从而治疗疾病,适用于治疗较深的神经、肌肉、关节和内脏器官疾病。训练的目的是排泄期间学会有意地控制括约肌。电刺激量强度为耐受量,机体易适应,人体组织深处内生的脉冲电刺激可引起肌肉收缩,产生明显的震颤感,促进血液循环作用[12,13],通过掩盖或效应兴奋粗纤维,达到治疗目的。生物反馈疗法是建立在人类学习理论基础上的一种自我调整训练技术,生物反馈并不是一套完整的治疗方法,而是一系列训练技术,包括能使人们更容易的控制盆底肌肉或更容易掌握其他自我调控技巧的行为训练。人们经历并且能意识到自我行为的结果,从而通过自我调节的手段达到改变生理功能的目的。

尿流动力学检查可以明确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膀胱充盈压;同步膀胱压力-容积、尿流率、肌电图及排尿膀胱尿道造影检查,可以明确逼尿肌和尿道括约肌的协调性。对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尿动力学检查,可为损伤部位进行尿动力学分类,并对临床治疗提供依据。糖尿病早期由于Na+-K+-ATP酶活性被抑制,导致代谢障碍,支配膀胱的有髓鞘传入神经进行性脱髓鞘改变,使神经冲动的传导速度减慢[3]。此方法早期介入疗效较好,可以对躯体深部神经进行刺激,调节内脏器官的功能,简便、易于推广。生物反馈疗法的电刺激对副交感神经的兴奋作用,对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和相互间耦联作用调节的原理,治疗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的作用机理,对骶髓排尿中枢的作用和各中枢复杂单位放电变化关系和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 考 文 献

[1] Levin Rm,Wein AI,Buttyan R,et al.Update on bladder smooth mascle Physiology[J].World Urology,1994,12(5):226-232.

[2] Menedez V,Cofan F,Talbot-wright R,et al.Urodynamic evalvation in sinnalaneous insulirr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nd end stage renal disease[J].Clin UROL,1996(155):2001-2004.

[3] 薛松.糖尿病性膀胱病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1-72.

[4] Elcbadawi A.Funtional Pathology of urinary bladder muscularis the:new frontier in diagnostic uropathocogy[J].Sem Viagn Pathol,1993(10):314-354.

[5] Mumtaz FH,Shukla N,Sullivan ME,et al.Inhibition of diabetic bladder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by endothelial receptor antagonists[J].Uroc Res,2000,28(4):254-259.

[6] Gupta S,Yang S,Coben RA,et al.Altered contractility of urinary bladder in diabetic rabbits:relations-hip to reduced Na+ compactivity[J].Am J physiol,1996(271):2045-2052.

[7] 双卫兵,王东文.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病因学研究[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4,8(4):421-423.

[8] 钟晓卫,付徐泉,李莎.糖尿病性膀胱病的诊治进展[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0,23(2):144-145.

[9] 闫立枫,王宏英,姜晓东,等.弥可保对早期糖尿病神经原性膀胱尿流动力学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1,8(8):29-30.

[10] 黄莉.弥可保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56例疗效观察[J].新疆医学,2011,41(7):96-98.

[11] 郭文霞,许刚.参芎注射液联合弥可保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4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1,18(4):338.

[12] 范小艳,张盘德,陈惠琼.干扰电治疗神经原性膀胱逼尿肌无力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7,24(3):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