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1

记者:现在有不少家长认为,家庭条件好了,没必要让孩子劳动。于是,一些孩子劳动意识十分欠缺。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郑沪生:劳动是人类生存于世界的一种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劳动也是每个人必备的素质。我们中华民族具有热爱劳动的传统美德,是劳动创造了我们五千年的灿烂历史文化。家务劳动是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的一种实践活动,也就是说,家庭劳动教育就是通过家务劳动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生活意志、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它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健康的人格,发掘孩子聪明才智及动手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每一位为孩子的未来幸福着想的家长,都应让孩子从小学做家务劳动,而不能以任何理由放弃对孩子进行家庭劳动教育。这不仅是为了减轻父母的劳动负担,更主要的是为了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

记者:具体地说,家庭劳动教育对培养孩子的思想品质有哪些作用?

郑沪生:首先家庭劳动教育能引导孩子学会生活,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格。从小学会劳动,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好的劳动习惯,是孩子学会生活的重要保证,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有研究证明,从小做家务、热爱劳动的孩子能吃苦,有才干,对生活充满自信,人际交往能力强于不爱劳动的孩子。美国心理学家威兰特对波士顿地区490名孩子进行了20年的跟踪研究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和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长大以后的失业比例为1∶15,犯罪比例为1∶10。爱干家务的人平均收入要比不爱干家务的人高出20%左右。

其次,家庭劳动教育有利于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孩子在做家务劳动时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每一个困难、挫折都是对孩子意志、能力的磨炼;每一次磨炼都会让孩子增长克服困难的勇气,抑制自身的惰性。在家务劳动中,孩子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的不断积累,就会逐渐形成独立自主、坚毅和自信的心理品质。此外,通过劳动实践,能培养孩子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朴素、艰苦奋斗的好作风;能锻炼孩子吃苦耐劳、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能培养孩子自立、自理、自强的进取精神。

再次,家庭劳动教育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人的社会化不仅要求人们学会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和社会行为规范,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孩子们在劳动中能学会关心他人,增进与人的感情,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更为重要。孩子从小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就能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意识到自己作为家庭成员应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并且逐渐养成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明确对家庭的责任和义务。有责任感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很认真,很负责,一旦遇到困难,也会以负责任的态度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去战胜困难。相反,没有责任心的人,往往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甚至不顾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做唯利是图的事。因此,责任心是做人的重要基础,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长大后就能承担起家庭和事业的重任,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

记者:但是有的家长认为劳动太累,舍不得让孩子干活。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沪生:劳动是累点儿,但可以使孩子身体得到锻炼,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医学科学的研究表明,劳动是多种生理器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有利于改善呼吸和血液循环,促进肌肉、骨骼的发育,促进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孩子的左右脑发育,对智力发展十分有益。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学家卢梭认为,培养身心两健的人,必须在体力劳动中才能完成。在卢梭看来,劳动在“养成锻炼身体和手工劳动的习惯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还养成了他反复思考的性情”。在劳动中,孩子双手活动有益于左右脑的开发,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有助于提高学习能力。劳动还可以培养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能力和动手能力。中国自古就有“心灵手巧”的说法,手巧会促进心灵,心灵又带动手巧。

记者:当前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处于什么状况?

郑沪生:长期以来,劳动教育一直是我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但近几年,由于种种原因,特别是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社会、学校和家庭忽视劳动教育的现象十分普遍。有关青少年劳动观念、劳动能力的调查显示,由于家庭劳动教育缺失,当代青少年劳动观念日趋淡薄,劳动能力普遍较差,不善于料理自己生活,即使跨入成年人的行列,依然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

据上海某大学近几年对录取的新生所作的调查,有60%以上的人不会自己挂蚊帐,许多大学生在入学前没有亲手洗过一件衣服。我对长春市某高校一个班25名学生作过调查,有24名同学不会缝补衣服,不会钉扣子。某县妇联对该县一所重点中学初一学生家务劳动调查结果表明,从没有洗过一件衬衫的占79%,不会煮饭的占84%,不会或不敢使用电饭锅、液化气炉的占67%。据北京市家教学会对某小学一个班的调查,该班44名学生中,家长每天给他们整理书包的占39%,洗手绢的占66%,穿衣服的占59%。

记者:您认为,造成上述状况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它会带来怎样的后果?

郑沪生:主要原因是家长忽视了家庭劳动教育。比如一些家长认为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的学习,“不做家务最多变成懒虫,而分数上不去则不能成龙。”有调查结果表明:65.9%的家长为了不影响孩子学习,不让孩子做家务;60%的家长不支持孩子参加公益劳动。由于家庭忽视了劳动教育,孩子缺少劳动机会,没有劳动体验,经不起劳动的苦累,依赖性强,自立能力差;心理上承受不起挫折磨难,一遇挫折往往采取极端行为,或离家出走,或选择终结生命。

也有些孩子人格不健全,表现自私,缺少爱心,不懂谦让,有怕苦怕累、厌恶劳动、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对一些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许多孩子生活上依赖父母,花钱大手大脚,但不懂得关心父母,缺乏家庭责任感。

记者:家庭劳动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您认为当家长的应如何做?

郑沪生:从小培养孩子劳动意识,养成爱劳动的习惯,使他们在家庭劳动的潜移默化中增长才智,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这是对家庭劳动教育的总要求。我建议家长朋友们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更新观念,走出劳动教育的认识误区。目前家长们对劳动教育主要存在“三怕”的思想误区:一怕家务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二怕孩子不会做家务,反倒添乱;三怕孩子吃苦受累。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家庭劳动教育经验,从小培养孩子独立生活能力。

第二,放手让孩子做事,从小培养劳动行为习惯。为孩子创设劳动实践机会与环境,让孩子从小体验劳动的快乐和劳动的意义,在劳动中磨炼意志品质和吃苦精神,使他们终身受用。父母不要怕孩子不会做事,也不要求全责备。孩子做家务,无论结果怎样,家长都应给予认可和赞许,鼓励并帮助他们把事情做好,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不要因孩子不会做事而指责他们或包办代替,那样就会消减孩子爱劳动的热情。

第三,创建劳动教育大环境,让孩子有更多参与劳动的机会。近些年,轻视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一些教师和家长甚至把劳动作为一种惩戒的手段,错误地把劳动教育当作“劳动改造”,使孩子鄙视、厌恶劳动。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2

然而,新一代独生子女由于受家庭几代人的宠爱,自理能力的匮乏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中学生家长陪读现象,大学生人才招聘家长陪聘现象,足以说明新一代独生子女自理能力的薄弱。即便是在农村,独生子女们的自理能力也同样的缺乏。我校的升旗手中就有不少学生一开始不会系国旗,有时候系好了又掉下来的情况也发生过几次,有的小学生不会削铅笔,有的小学生书包不会整理……至于洗衣做饭,那可真是寥寥无几了。

一、小学生应该具备的自理能力。

自理能力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生活自理能力、学习自理能力、社交自理能力。本文所讲的自理能力主要是生活自理能力,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照料自己生活的自我服务性劳动的能力。简单的说就是自我服务,自己照顾自己,它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

小学生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自理能力!《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第二条是这样写的“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第九条规定“衣着整洁,经常洗澡,勤剪指甲,勤洗头,早晚刷牙,饭前便后要洗手。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学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从《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可以看出,小学生的自理能力主要是指:自我服务性劳动,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包括:梳头,洗脸,洗脚,洗澡,穿衣、裤,系红领巾,剪指甲,整理书包,刨铅笔,包书皮,铺床单,叠被子,折衣物等;家庭生活服务性劳动主要包括:扫地,拖地,擦桌、椅、柜,洗衣,洗锅、碗、盆,择菜、切菜,削果皮,烧开水,煮面,煮小菜、汤等。

二、小学生自理能力现状。

通过对本校学生网络调查、个别调查,对其他学校小学生通过上网浏览了解,笔者认识到当前农村小学生的自理能力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

1、学生不爱劳动,怕脏、怕累。

低年级中大多数学生不能独立完成自我服务性劳动,往往是在家长的帮助下完成的;有的学生真的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有的学生上学迟到不找自己的原因,往往埋怨家长,甚至索性发脾气;经常进行家庭服务性劳动的学生不到10%。

2、祖辈对孩子宠爱变溺爱,捧在手里、含在嘴里。

现在孩子的家长大多受过初中以上教育,对孩子的教育有一定的正确认识,也有较正确的教育孩子的理念,但是祖辈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他们往往对孩子更加溺爱,对孩子护短,更别说是让孩子自己做事了。有的时候还出现家长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训斥爸爸妈妈的现象。

3、学校教育偏重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育,忽视了学生的劳动教育。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劳动教育,形成自理能力不可缺少的因素。然而,一些活动课,实践课成了自习课、语数课的情况屡有发生,学生失去了活动与实践的机会;有的老师以劳动为惩罚,致使学生对劳动产生厌恶。

三、对提高小学生自理能力的建议。

1、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学生劳动兴趣。

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都是队员们喜爱的活动形式,我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活动来训练和培养队员的自理能力。如“我是小主人”,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做一些简单的班务劳动;“我是小帮手”,在家长的指导下,练习并学会做一些简单的家务劳动;“我是小大人”,在师长的指导下,学会一些简单的自我服务内容。还可以根据低年级的队员上进心强的特点,设计一些竞赛:整理书包比赛,系鞋带比赛等。

2、加强家校联系,更新家长育儿理念。

爷爷、奶奶和父母不管怎样爱孩子,宠爱、溺爱,总之他们对孩子都很关心。这是教师、家长相同的地方,我们要从为孩子的将来为出发点,拉近家校联系,从而为家长接受老师的教育理念打下基础。学校要组织家长学校,定期做育儿理念讲座,有条件的可以请一些专家作专题讲座。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3

论文摘要:受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学校教育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地矿类艰苦专业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呈现出明显的自我性、矛盾性和多元性等特点,这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职业态度、职业定位和职业选择。地矿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办法是:把职业观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学;强化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学习重要性的认识。正确途径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观教育;在实践中深化正确职业观教育;结合日常管理开展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当前,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方面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另一方面广大基层特别是艰苦行业还存在人才匮乏的状况。如何引导和教育艰苦专业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适应就业形势,满足社会需要,以促进其及时、充分、顺利就业,对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以及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高校地矿类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特点

(一)职业价值观的自我性

在当前环境下,地矿类艰苦专业大学生由于其特殊的工作环境,其职业价值观已转向追求个体利益、自我独立、个性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一方面积极储备知识和技能,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多方面锻炼自己能力;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自由发展和不受约束的明显倾向,他们常以“自我为中心”来考虑问题,特别是职业选择上,以满足个人需求为出发点。在处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时,把现实个人理想放在首位;在道德行为选择和利益取舍方面,以物质化原则来选择职业,更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远大理想和高尚人生目标的追求。

(二)职业价值观的矛盾性

地矿类大学生价值观的矛盾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个人职业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的矛盾;二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三是道德实践与道德认识的矛盾。由于校园内外的反差和职业理想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反差,使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实践与道德认知之间产生了明显的矛盾,在贡献与索取、个人与集体等价值冲突中的困惑明显增多。他们既追求高尚的职业精神境界,又注重现实的物质利益,很多大学生在赞成“主观为自己,客观为别人”和反对“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而不择手段”的观点中徘徊。

(三)职业价值观的多元化

由于艰苦专业招生的特殊性。地矿类学生在知识水平和个体修养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进而在他们的身上表现出了价值的多元取向,又有多元的主体体检在多元的利益追求和实现过程中的分化状况。在思想上。一些学生有报效祖国、追求事业前途、实现远大抱负的一面,又有不愿到艰苦行业的一面。在学习上。大学生重视科学知识学习,努力把自己打造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但在具体问题面前,不脚踏实地、不按规律办事,投机取巧、盲目冒险的学生也大有人在。在生活上,很多学生具有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等务实的意识和观念,但贪图安逸享乐的想法在一些大学生中很有市场,特别是在择业与收到挫折时耐性不够、意志力不强。

二、地矿类大学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因素

(一)从经济发展的影响看

市场经济的利益驱动原则和竞争机制使大学生过分强调自我,过分追求个人利益,这必然导致一部分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出现价值取向的偏差,出现“一切向钱看”、“唯利是图”的拜金主义思想和产生见利忘义、只讲索取不讲奉献的利己主义价值追求,使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日趋淡薄。特别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的情况下,市场的物化倾向必然会淡化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从而使大学生职业价值取向更加功利和务实。如现在地矿类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不看社会需要,不看长远发展,而是看现在的待遇。

(二)从社会文化的影响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各种思潮的纷至沓来使中西文化的交流变得广泛而深刻,而古今文化、中外文化的冲突和斗争也改变和影响着大学生的价值观。一是传统文化中的消极落后的东西影响大学生的品质,也会对大学生产生负面影响。二是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西方文化中本身固有的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会极大影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三是理想化的职业价值观与学生的具体实际相脱节。多数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实际上是以现实要求为出发点,以个体需要作为基本价值取向,以个人利益作为价值的基本标准。他们讲实效重现实,其职业价值观具有鲜明的使用色彩,这种实用性带有突出的功利性,使学生职业价值观少了一些应有的理想和精神。

(三)从学校教育的影响看

由于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高校过于看重大学生的就业率,多用前途教育鼓励大学生。这种思想教育的功利性色彩浓重,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在大学生就业指导过程中往往也受到市场导向的影响,过分注重择业技巧、就业政策、就业信息的指导而忽略对职业价值观的教育,这必然导致大学生职业价值观与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相脱节,呈现出就业期望值过高和职业目标不切合实际等问题。

(四)从家庭环境的影响看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第一环境,家长是学生的人生启蒙老师,学生的早期社会活动,主要受到家长的教育与引导,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职业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着大学生,大学生也主动或被动的接受了家长的职业价值观,并内化为固有的思想观念。家长的职业价值观、教育方式、家庭成员所受的教育程度、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的社会地位、言行举止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对职业的评价和选择。从近年学生情况来看,可以得出比较明显结论;一是家住矿区,对矿区了解较全面的去矿区工作意愿更强;二是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不是很好的学生,到矿区工作的意愿更强。

三、科学引导地矿类大学生的职业价值观的方法与途径

(一)地矿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有效办法

当前,应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中的一些模糊认识,统一舆论导向,改变整个社会的劳动价值观念,创造良好的用人环境和媒体舆论,使各个职业中都有大学生的身影,整个社会才能得到和谐、健康、持续的发展。这项工作做得好与否,直接关系到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高校应锐意创新,多措并举且扎实稳妥地做好学生职业观培养工作。

1.把职业观教育内容列入教学计划。学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的职业观教育提出具体的要求和目标,除了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中安排专门章节讲授“职业与职业观”问题外,还需在专业教育中介入“专业与职业”的联系,毕业实习教学环节中应有“职业理解与职业道德”方面的要求。在给学生开展职业观教育的同时,还应该对各类专业教师关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进行培训和教育,形成一个全校教师人人都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责任和义务的氛围,这是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职业观的基础。

2.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课的教学。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职业生涯教育开始进入课程化时期。加强对在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一个关键问题,也是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带有根本性、长远性的一个问题。而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则是正确职业观和就业观的树立。学校应在这些方面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指导;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观和价值观以及自主选择决定将来出路的能力。

3.强化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一是强化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及专业学习重要性的认识,使学生明白,学好专业是顺利就业的必备条件,是增强职业竞争能力的手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只有从内、外部不断激发学生们对专业学习的兴趣,才有可能使学生把所从事的职业当成终身的事业,以作事业的态度对待职业,认真做好工作的每个环节,多一些创新的意识和实践,更要战胜自己个性中不和谐的东西,积极完善自我,通过工作展现自我。二是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和专业群情况的了解欲望。通过不断强化学生对本专业相关知识和职业群情况的了解,可以帮助学生强化学好本专业知识的意识,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了解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和对人才的需求,进而拓宽就业渠道。三是强化正确择业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教育学生根据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客观条件,正确对待职业选择。以地矿类艰苦专业学生最为突出,大多数艰苦专业学生感到不同程度的烦恼。因此,在强化正确择业思想教育的同时,还应该注意对选择艰苦专业学生心理的疏导,使他们能够摒弃各种错误观念和心理因素的影响。

(二)地矿类学生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的正确途径

1.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入职业观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有明确的目的,将正确职业观通过特定环境的熏陶和渗透,对大学生职业观的形成将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把校园的每一处都精心设计,赋予文化内涵和教育意义,使学生时时都在正确的职业观教育和感染下。同时,校园文化中强化职业实践,培养学生正确的职业观,着力突出、彰显实现“服务社会”这一宗旨,树立学生强烈的社会使命感与责任感。通过参加技能比赛,让学生感到专业的无穷魅力,激发起专研的热情。确立专业的职业前景和职业规划,培养职业自信力。

2.在实践中深化正确职业观教育。实践是价值观形成的基本途径,正确的职业观是在职业工作中形成和培养的,一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校内的各种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勤工助学活动;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假期社会实践、文化科技“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通过调查研究和服务社会,使学生了解国情和杜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人才的要求,达到树立正确职业观的目的。

3.结合日常管理树立开展正确的职业观教育。正确的职业观的树立,不能靠顺其自然,而需要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即应当把大学生专业价值观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融合在一起,做到管理育人。如日常行为为准则、制度建设都对职业观提出明确的规定;在评优、人党、选干等环节中把学生的职业观作为首要目标,实行一票否决。学校还应把公益劳动纳入学生的日常管理和考核中。因为,把劳动教育作为每位学生顺利毕业的重要科目,不仅把劳动作为一种义务活动,而是要把劳动作为一种必修的课程,只有圆满完成劳动任务的同学才可以获得此课的学分。学生在校园清洁、招待、协助老师完成工作等方面的劳动。为他们走向艰苦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4.利用学生生产实习的机会,组织学生到企业调研。通过学生到企业调研,进一步了解行业对艰苦专业人才的需求和从事艰苦专业人员成长成才的情况,使学生切实感受到,不管从事什么工作,只要是国家需要、社会需要和企业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有作为,行行都能体现人生价值的道理。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4

一、工学结合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

1.工学结合为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入了新元素,带来了强大的活力

(1)生动的社会实践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社会实践是一个锻炼人的大熔炉。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性的物质劳动,为培养劳动观念、勤劳自立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等方面的意志品质和劳动的基本素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学生还不同程度地参与企业的组织管理、科技应用开发等活动,为提高管理和自主创新能力提供极为宝贵的条件。在社会实践的大学校里,学生可以尽情地汲取实践的养分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有利于尽早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动力。

(2)丰富的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工学结合是一个开放的体系,而企业则是最富活力的开放细胞,在技术更新、产品升级、文化发展、需求变化、要素流转、市场参与等诸多方面,企业都会极为敏感地以相应的方式作出应对。在这开放的体系中,学生可以沐浴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的熏陶,可以直接把握实践发展的脉搏,可以吸纳经济前沿的信息……丰富的社会资源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素质的全面提升提供了多元的文化生态和实践舞台。

(3)多样的教育载体促进了学生成长成才。学校教育理性色彩比较浓,教育的现实针对性、实效性和感召力差强人意。步入工学结合的轨道,原来抽象的教育在社会实践中生根开花,企业生动的生产经营活动所形成的现实的教育平台、丰富的教育题材、生动的教育素材为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2.工学结合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课题和挑战

(1)利益冲突的增加。企业的基本法则是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学生的基本法则是追求学习权益的最大化。在工学结合模式下,企业增加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学生萌生了追逐经济权益的冲动。两个主体在根本利益上完全可以趋同,但也存在矛盾,如果对工学结合过程中双方基本权益的认识不正确,利益调节方式不妥当,必然引起相互之间的冲突,甚至影响工学结合的成败。因此,科学地理顺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着力处理好主体之间的利益纠纷,及时化解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是深入推进工学结合和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2)教育难度的增加。工学结合模式下由于受教育者主体分散,致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交错、地点分散,教育的文化背景和教育方式的差异大大增强,这对原有集中统一的教育管理模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如果我们不能迅速有效地构建集中教育与分散教育、直接教育与间接教育、一般教育与个别指导有机结合的新机制,就容易产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

(3)诱导因素的增加。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与外界社会接触增多,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增多,复杂多样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行为习惯、人际关系对学生的思想、心理、行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牵引作用。在这种动态情景中,影响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不确定因素大大增加,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和思想状况,及时帮助学生排除各种错误思想和行为的诱导,加强正面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二、与时俱进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

适应工学结合新变化,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明确身份,加强利益协调。恩格斯指出:“每一个社会的经济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工学结合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当以学生在企业经济体中的最现实的、最关心的、最直接的利益诉求作为出发点。学校在依法妥善地维护学生合法权利的基础上,要着力引导学生调节好与企业在利益关系上的矛盾,正确处理学习利益与经济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等方面的关系,把实现学习权益放在经济权益之上,以主人翁的姿态在更高的利益发展起点上置身于企业活动之中,在促进企业发展中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双方利益最大化和“双赢”的局面,从利益关系上消除损害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症结。

2.完善管理机制,加强全过程教育。把教育管理重心前移,建立跟进式思想政治教育机制,是做好工学结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之举。学校要与企业达成共识,当把思想政治教育放在工学结合的十分重要地位,双方建立紧密合作的联合管理机制,明确管理责任,设立共管机构,共同搞好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对于整班建制赴企业实习的,可以将班级管理机制移植到企业中,由校企双方派人联合管理。个别分散实习的,则委托企业管理,学校可派巡视员加强巡回管理,协助企业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对于相对集中的实习情形,可以成立实习小组,建立小组长管理责任制和党团组织活动制度,加强小组管理。学校可以加强目标管理,通过建立目标责任制,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发展,增强学生实习的自律性。

鉴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时段、分散化、差异性等特点,学校、企业和学生之间应当建立健全紧密的、不间断的信息沟通机制,通过工作交流平台、网络通讯工具、任务汇报制度等手段保持信息渠道的畅通和全覆盖,以利于全面、及时地掌握学生的思想情感动向,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最大程度地消除教育盲点。

3.利用实习资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社会实践是最好的老师,是大学生社会化的根本途径。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资源,积极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要引导学生充分认识社会实践的意义,使其真正懂得在为企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就是锻炼自身并且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过程,使其乐于实践、勤于实践。要引导学生善于把握实践教育的着力点,企业劳动的艰辛、制度的制约、经营的成败、合作与竞争、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企业的利益与责任、实践对认知的检验与推动等都是极好的教育素材和教育切入点。要让学生学会利用生产劳动,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检验已有知识,不断修正已往的错误,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要让学生学会利用企业的文化环境,积极开展生产劳动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诚信教育、法纪教育、安全教育、节约教育、环保教育、自主创新教育、创造教育、成功教育、挫折教育、责任教育、市场经济理念教育、竞争教育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自觉地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构建起实现理想和人生价值的现实平台。

4.物质手段与精神手段并用,加强激励教育。必要的物质手段有助于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学校应当与企业协商研究,科学设置物质激励机制。例如利用奖学金、劳动津贴等手段,建立实训的奖惩制度,通过合理的物质刺激,加强对学生的约束、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利用岗位分工和技术含量的差异,建立择优聘用机制,通过岗位的流动,鼓励学生积极进取。同时,校企双方可以利用先进事迹报道、成功典型示范、成果展览、领导慰问、劳模报告、座谈会、慰问信等方式进行精神鼓励教育,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5

【关键词】高职院校;大学生;就业;原因;教育

0 引言

由于目前社会劳动力的过快增长,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供需关系已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毕业生就业由过去的供不应求变为就业难。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高等院校毕业生的分配就业制度由国家统一分配转向不包分配、学生自主择业。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教委于1997年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指出高等学校的主要职责之一,就是“开展毕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形势下,如何认识就业难的原因,开展就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已是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对此我们谈点认识,以期抛砖引玉。

1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

1.1 社会原因

首先,社会当前存在着突出的就业压力。目前,社会上劳动人口增长过快,相对于经济和吸收就业手段说来严重过剩。据劳动部门预计,今后10年我国每年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此外,今后农村剩余劳动力有1.2亿要向城市转移,而城镇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者又近9000万人,下岗职工失业突出,每年有数百万职工下岗。其次,高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毕业生就业率下降。依照国家发展高等教育的有关政策精神,高校扩招会虽然延续至2010年已告一段落,但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将会持续增大。其直接后果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下降。据有关部门统计,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699万,创历史新高,而用人单位招聘岗位下降10%至15%,北京、上海毕业生签约率一度不足三成,不少人惊呼大学毕业生面临“史上最难就业年”。再次,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理解和要求的偏差。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往往过于考虑所招聘的人才能否给单位带来经济效益,在招聘考核人才时,既注重人才的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又注重大学生的文凭程度,对国内外名牌大学的毕业生,往往抢着要,而对没有什么名气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则兴趣不大。最后,毕业生的就业制度改革尚不配套,供需信息还不畅,不正之风干扰仍较为严重。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仍受着人事、劳动、户籍等制度的制约,限制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制约了毕业生主动选择就业地、就业单位的自由;供需信息服务还较为落后,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还缺乏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在“双向选择”中,还存在着“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未能得到完整的体现。

1.2 学校原因

首先,学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需求存在脱节。学校往往不能顾全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表现在一些专业符合社会国家利益的需要,但需求量很少,而个别专业又非常抢手,供不应求。这样不可避免地造成教育与社会,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其次,专业设置的滞后性。在专业设置上,缺少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主动性,跟不上社会需求的变化。总是跟着市场走,缺乏超前思考和详细的论证,盲目上所谓热门专业,致使某些专业泛滥,形成供过于求。再次,目前学校尚未注重培养一专多能、受社会欢迎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其一,受学校教育机制的制约,大学生进入学校后,很难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专业的再选择或进行多专业的学习;其二,高职院校教育的改革步伐跟不上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目前,世界教育已向创业教育的方向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创业能力,但我国在这方面还处于探索起步阶段。再次,目前高职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高职院校是为社会输送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中高级技术人才,但目前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在实践能力上并不比普通高校的学生强,甚至由于强调知识、技能等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不注重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加上生源素质本来就较差,导致一些毕业生存在心理素质差、思想道德素质低、社会适应能力不强、吃苦精神不够等问题,丧失了高职院校学生应有的良好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他们的就业困难。最后,不重视就业教育,不注重教给学生必要的求职技巧和提供咨询和指导,使之缺乏必要的就业知识和技巧。

1.3 学生原因

首先,受不正确的就业观的影响。目前,受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的不良影响,学生在就业观上出现偏差,盲目追求自我实现。在择业时,不愿到基层、艰苦地区就业,注重现实利益,一味地追求体面的职业,置国家的需要与事业于不顾。这种脱离实际,期望值过高的就业观,势必使一部分毕业生“高不成,低不就”,影响其顺利就业。其次,受不正确的心理影响。主要表现在:其一,从众心理,不从自身的能力、特点出发,而是采取不切合实际的从众行为。其二,依赖心理,在择业时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甚至依赖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其三,挫折心理,由于对社会认知少而肤浅,在求职时一遇到挫折就感到脸上无光,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其四,犹豫心理,在面对两种或更多的就业机会时,陷入犹豫不决的心理冲突中,举棋不定。其五,怯懦心理,有的大学生在读书时不注重人际交往,存在公关、竞争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就业市场中畏畏缩缩,不敢也不会推销自己。其他还有焦虑、自负、自卑、保守等不良心理,不一一而论。再次,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由于我国高职院校尚未普遍开展创业教育及创业人才的培养,致使学生缺乏独立创业、自我就业的能力。最后,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求职过程需要学生从知识、能力、心理等方面做好准备,综合运用掌握的理论知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才能把握就业机会。而大学生往往没有受过较为系统的就业教育,缺乏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

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相应的措施,从根本上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

2 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

2.1 提高社会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

首先,社会要确立合理经济发展战略,增强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我国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推进技术进步和兼顾扩大就业的战略,在保证技术进步条件下尽可能扩大吸纳劳动就业能力,这应是总体战略的基本立足点。此外,要深化企业改革,实施再就业工程。针对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的职工下岗和失业问题比较突出问题,需下大力量整顿。一是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二是实施再就业工程,三是建立可靠的失业保障。其次,各级政府要加强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加大改革力度,逐步实现招生―培养―就业改革的协调配套。各级政府要从本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出发,在政策制定时注意积极吸引和接收高校毕业生。政府要为学校的分配、用人单位的选拔人才创造一切条件,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杜绝“人情”、“关系”等不正常因素的干扰,真正体现“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此外,社会要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等现代化的工具,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之间有效的供需信息网络,使各方及时了解有关信息,保证需求者平等享用。

2.2 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工作

首先,针对目前存在的培养与需求相脱节的实际情况,既要充分发挥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晴雨表”作用,又要结合社会的发展,对社会未来人才需求进行分析和定位,将社会需求情况反馈给计划招生部门和学校,真正做到按需求调整专业结构。同时改进教学内容,调整课程体系,实行学科交叉,文理渗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乃至创业型人才,从根本上促进和改善毕业生就业工作。

其次,成立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就业指导队伍。学校要成立专门的机构――就业指导中心,建立一支精干的专兼职相结合的队伍来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使学生的就业指导机构化和专业化。要让那些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有强烈的事业心,熟悉职业选择的理论、方法和技巧,有较强的社会工作能力,熟悉国家现行学生就业政策和规定的教师指导学生的就业,使就业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再次,高职院校在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教育原则基础上,要确立以创业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观。要使高职院校的毕业生,不仅是求职者,而且是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职院校必须把创业技能和创业精神作为其教育的基本目标。对此,高职院校必须开设创业学课程,在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以及教育评价制度中渗透创业教育。同时强化创业实践活动,尤其要注重与社会企业开展联合,创建创业园区和创业实践基地,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

第四,组织相关活动,开展就业指导。由就业指导队伍举办各种讲座,介绍我国国情、就业现状、就业政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开展就业心理指导,针对学生的一系列不良心理,进行分析,帮助毕他们做好就业心理准备,调整好择业心态。同时,重视个别咨询工作,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确定正确的择业意向;鼓励学生增强自信心和竞争意识;对学生进行较为系统的上岗、就业方面知识的讲解,应聘、竞聘等技巧方法的传授;举行一些应聘、招工模拟实验,带领学生到人才交流市场参观、体验等活动。

最后,高职院校必须加强劳动教育和品德人格教育。通过劳动实践,增强学生的劳动观念,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劳俭朴、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通过强化道德教育,促进学生的知识技能、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素质、心理素质、法律素质等综合素质的协调统一与全面发展,使之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创新能力和开拓意识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2.3 毕业生要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毕业生在校学习期间要加强理论学习,掌握必要的求职知识和手段,要考取外语、计算机、上岗证等证件;要注重自我修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要积极进行各类文章的写作与发表,参加科技制作和科研课题的研究;要担任社会工作,参加社会实践,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增强竞争实力,力争达到一专多能,全面发展,以提高自身的就业和创业能力。此外,毕业生要准备好求职资料,明确求职资料是毕业生综合实力、综合素质最具说服力的证明,要准备好自荐信函、个人简历表、学校推荐表和各种证书复印件,以便在竟聘中更好地推销自我。

由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往往牵涉面广,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力以赴做好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参考文献】

[1]康敬群.大力加强社会实践 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2]刘远柱.大学生就业中政府责任的定位、缺失及对策[J].理论月刊,2011(04).

[3]刘璞.大学生就业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J].继续教育研究,2010(12).

当前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认识范文6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教育;文献计量学;评价体系

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了“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会上首次提出“事业心和开拓教育”(Enterprise Education)的概念,后被译为“创业教育”。1995年,该组织在《关于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的政策性文件》中全面阐述了完整的创业教育概念,即创业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求职和创造新岗位。1998年又进一步指出了“高等教育应主要关心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

在我国,提出创业教育的理念开始于1999年1月公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其中提到要“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同年,由团中央牵头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2002年初,教育部高教司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了创业教育试点工作。经过短短几年时间,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笔者基于清华同方全文数据库检索系统,对关于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进展与趋势进行了描述与分析,从中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拟据此提出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论文统计分析

发文的数量分布2006年12月5日,利用清华同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以“大学生”和“创业教育”为检索词进行篇名路径检索,从得到的统计结果中可以看出,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在2001~2006年期间,收录了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共计144篇(剔除一稿多投、文摘,由于系统的时效性,2006年的论文统计可能不够全面),论文数量的年代分布呈现出递增趋势和阶段特征:(1)2001年为研究的初始阶段,国内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初露端倪,发文仅3篇,占2.08%,说明虽然国内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早在上世纪末就已经开始,但对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2)2000~2003年为快速增长阶段,此阶段研究论文以年均7.5篇的速度增长,说明国内开始重视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3)激增阶段(2004~2006年),相关研究论文数量激增,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12篇,2005和2006年分别比2003年增加了18篇、28篇。三年的论文数量占总发文数的77.77%,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逐渐向高层次发展。

发文的主要内容分布以篇名为路径检索到的144篇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中,有42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内容的,占总数的29.17%;有24篇是探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模式的,占总数的16.67%;有24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占总数的16.67%;另有18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与就业的关系的,17篇是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的,分别占总数的12.50%、11.81%。其他研究涉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内涵、评价体系等内容。

发文的期刊种类与期刊分布以篇名途径检索到的144篇有关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论文,主要发表在7类期刊上,其中64篇发表于大学学报,占44.44%,位列第一;38篇发表于教育学期刊,占26.39%,位列第二;16篇发表于科技类期刊,占11.11%,位列第三。关于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文期刊分布较分散,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为《科技创业月刊》,共发文8篇;《中国高教研究》和《中国大学生就业》各发表6篇,并列第二;《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江苏高教》、《当代教育论坛》各发文3篇,名列第三;发文2篇及其以上的期刊共18种,具体见下表。

发文作者机构分布通过对144篇论文作者机构类型的统计分析,发现论文作者大部分集中在高校,其中在高校教学部门的作者共97位,占全部作者的67.36%,位列第一;在高校管理部门的作者共39位,占全部作者的27.08%,位列第二;其他作者共5位,占全部作者的3.47%,位列第三。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概况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能力培养、课程体系、教学方式等方面,具体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创业能力、创业意识、利用时机能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与心理素质的培养等方面。

参考文献[1]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具体思路与现实意义,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创业意识、创业心理素质、专业职业能力、经营能力、综合能力、创业知识结构五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参考文献[2]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缺乏系统的时机能力的培养,提出时机能力培养是关键,并概括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利用时机能力培养的主要内容,即时机意识、认识时机能力、抓住时机能力与寻找制造时机能力四个组成要素,并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利用时机的能力应该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强化时机意识;二是认识时机意识,具体包括认识时机的本质、激发学生成功欲、把握时代特点能力等三方面;三是抓住时机能力;四是寻找与制造时机能力的培养,主要应培养大学生主动开放的心态、冒险与进取的精神。

参考文献[3]研究了国内外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与进展情况,剖析了当前经济全球化和知识资本化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面临的严峻形势,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一是教育思想改革,应把大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培养作为高校教育的根本目标;二是教育内容与课程体系设置改革,应设置理想理念教育、劳动教育、挫折教育等课程;三是教学过程、环节、方式、组织、手段的改革。在教学过程与环节上,应让学生主动参与,亲自动手,既有模拟也有实战;在方式上,应实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

参考文献[4]剖析了心理素质教育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性,指出心理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创业的主观因素,也是制约大学生创业成败的关键因素。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应从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心理调适能力两方面着手,具体地说:一是心理健康教育,包括认知能力、愉悦乐观的情绪和情感、坚定顽强的意志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及果断、勇敢、敏捷的行动等几个方面;二是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包括多种能力、敏捷的气质、乐观的性格的培养、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崇高的理想、高层次的精神需要、强烈的成就动机与高雅的兴趣爱好培养等方面,最后还指出了大学生创业心理素质教育的具体途径。

参考文献[5]概括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并借鉴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经验,提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开设专门的学科课程,如“创造学”、“科技发明学”等课程,应编写涵盖创业风险、创业心理、创业技巧、创业能力、创业理论、创业指导、创业法制常识等不同内容的教材,并应以创业需要为切入点,结合创业教育介绍一些相关且必须掌握的市场经营与生产管理方面的知识、政策与法律法规。

(二)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与模式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途径与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实现途径、教育模式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6]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与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实意义,并分析了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从提出到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逐渐完善的过程。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还要营造积极的氛围,建立适应当代大学的培养管理机制,全方位、多角度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具体内容包括:(1)转变与时代要求不适应的、不适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传统观念,树立科学的创业教育理念;(2)打造具有浓厚的创新意识,适于开展创业教育的校园环境;(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变人才培养的教育模式;(4)创新有利于大学生自身潜能挖掘的大学生管理体制;(5)创造创业实践的有效环境,给大学生提供创新实践的机会。

参考文献[7]分析了知识经济背景下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对促进就业的重要性,通过探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出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三种主要模式:一是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代表的“以学生整体能力、素质提高为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业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之中,强调创业教育“重在培养学生创业意识,构建创业所需知识结构,完善学生综合素质”,将课内教学与模拟实践相结合开展创业教育;二是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代表的“以提高学生的创业知识、创业技能为侧重点的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商业化运作,设置专门机构,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园,教给学生如何创业,并为学生创业提供资金资助与咨询服务;三是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式创业教育”,其特点是将创新教育作为创业教育的基础,在专业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注重学生基本素质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创业(创办公司)所需资金和必要的技术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8]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在我国高校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到位、定位局限于创业实务层面、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明确的教育目标与学科内容、实施规程不完善、师资队伍不健全,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最后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提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一要树立全面的创业教育观念,将创业教育纳入到整体育人体系中;二要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构建合理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三要推进教育方式与方法的创新,将创业精神融入到学生的人格中去;四要加强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演习场所;五要建立科学的创业教育认证制度,完善学生自主创业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六要定期举办创业计划与设计大赛,积极营造创业教育的良好氛围。

(三)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学生本身对创业的认识、高校的认识、师资缺乏、课程设置体系、支持系统等几个方面。

参考文献[9]通过对比中美两国的创业教育与大学生的创业实践,得出我国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活动尚处在较低水平和初级阶段,总结了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1)认识方面的问题,高校师生存在认识不统一、不到位的现象;(2)师资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理论知识、具有一定创业实践经验的师资缺乏;(3)课程方面的问题,目前尚无统一、科学的创业教育教材,尚无明确的教育目的和教学内容,创业教育课程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创业教育课程内部的逻辑关系问题都有待进一步完善;(4)教育模式方面的问题,创业教育模式封闭,内容陈旧,方法、途径单一,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0]通过对高校大学生创业的“热”与“冷”(火爆的创业报告与冷清的创业教学,热闹的创业竞赛与尴尬的创业实践)两个方面的对比,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起步晚、缺乏利益、教师没有动力、缺乏资金支持与实践场地等问题。

参考文献[11]从高校教育主体分析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1)高等教育中创业教育的学科基础薄弱,高校缺乏创业教育的系列课程;(2)对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认识不够,创业教育意识淡薄;(3)缺乏创业思维与创新精神的教育。

参考文献[12]通过对零陵学院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历程、现状、取得的成果进行介绍分析,指出零陵学院开展的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思想认识不到位、创业教育意识淡薄、创业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单一、创业实践活动与学生的要求相差较远、措施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特色不突出、教育模式改革滞后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对零陵学院深入开展创业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建议。

(四)大学生创业与就业的关系

参考文献[13]分析了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的压力和困难,阐述了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对大学生就业的导向作用:一是有利于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通过创业教育可使大学生转变“就业靠国家、靠父母、靠关系”的旧观念,树立就业靠自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自主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的创业观念;二是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三是有利于拓宽大学生的就业途径。

参考文献[14]分析了当前导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高校、学生自身方面的因素,指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培养创新型大学生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

(五)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涵

参考文献[15]分析了创业教育的历史背景,主要从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界定创业教育的内涵,指出“创业教育”是一个统称,涉及多种课程,可以界定为:进行从事事业、企业、商业等规划活动过程的教育;进行事业心、进取心、探险精神、冒险精神等精神与心理素质的教育。在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就是以开发与提高大学生的创业基本素质为目标,培养大学生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能力与心理素质。

(六)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16]认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实现应通过构建完整的评价体系加以检验,应主要从评价方式的选择、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操作系统的设计等几个方面构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评估体系。

参考文献[17]提出了基于模糊综合评判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方法,设计了质量控制系统结构,主要由模糊多级综合评判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与质量控制系统组成。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特点

集中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发文作者机构分布的集中,94.44%的作者来自高校的教学与管理部门;二是发文期刊类别的集中,97.22%的文章发表在大学学报、教育与科技类期刊上;三是发文的年代集中,77.77%的文章发表于2004~2006年;四是发文的内容集中,75.01%的论文内容集中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实现途径、模式与存在的问题等四个方面。

广泛性主要体现在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内容分布不仅包括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实现途径、教育模式、影响因素、存在的主要问题、评价体系,而且还涉及政府、高校、大学生自身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作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

专业性主要体现在各类学者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角度与侧重点不完全相同,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对就业的促进作用研究创业教育,并探析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方式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高校教学部门的论文作者注重从创业教育内容、课程设置体系等角度着手研究;统计学领域的论文作者则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评价体系研究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质量评价。虽然各类学者的研究各有侧重点,但也存在交叉,体现出各自的部门职责与专业特色。

多样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采用了多种方法,主要有系统分析、综合、比较、推理、调查实证分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等方法。

发展性主要体现在论文作者们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紧贴时代,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已经不局限于一般的理论探讨与定性分析,而是更注重采用实证与定量的分析方法,结合当前大学生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当前的时代背景等具体情况进行研究。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内容较窄目前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内容、课程设置、实现途径等方面的研究,而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服务系统、支持系统、政策、成本收益等问题则很少有人研究。

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过于笼统目前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具体教育模式的构建上,而对运行机制、实现方式等方面的研究较少。

大学生创业教育成本收益的研究很少目前还很少有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成本投入与预期收益问题进行研究。

(二)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对策

针对目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研究的深入。

一是必须拓展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研究领域。应对社会上关于创业研究的最新成果加以借鉴,重点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心理素质、投资收益、资金获取、服务系统以及对就业的促进等方面的研究。

二是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实现途径的研究。尤其要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予以关注,大学生创业教育模式的具体方式与保障机制是培养创新创业型大学生的关键。

三是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的研究。应积极探讨国外大学生创业教育的资金筹集模式,并结合我国的现实状况,探索适合我国大学生创业的资金筹集方式、融资渠道,探索为我国大学生创业提供有效资金保障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高庆.大学生创业教育初探[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04,(2).

[2]于源溟,明辉.试论创业教育中大学生利用时机能力的培养[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3]黄挚雄,罗安,杨勇.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3,(1).

[4]陈灿军.略论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心理索质教育[J].求索,2004,(1).

[5]杨爱杰.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现途径探讨[J].科技创业,2006,(1).

[6]刘彩生,李国峰.大学生创业教育体系探析[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

[7]戴育滨,张光辉,张日新.浅论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教育[J].科技创业,2006,(6).

[8]罗美萍.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06,(2).

[9]王贤国.浅析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问题[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4).

[10]袁先海.大学生创业教育现状透视[J].大众科技,2005,(10).

[11]陈丽影.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3).

[12]古月明.零陵学院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零陵学院学报,2003,(5).

[13]施菊华.大学生创业教育引导就业教育的探讨[J].当代教育论坛,2005,(7月上).

[14]袁美学.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教育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本途径[J].商场现代化,2005,(9月下).

[15]韩力争.试论大学生创业教育[J].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