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1

一、了解地理信息的形式和特点

地理信息是指试题中的文字材料、地理图表、地理数据、地理景观和符号等,主要有三种类型:①文字信息。这是提供地理信息最基本的方式,不仅指相对独立的文字资料,而且包括地图和表格的引文或说明,以及题干中必要的限定或提示等。②图像信息。指地图、原理示意图、统计图、联系图、景观图等图像提供的信息。地图提供的信息包括地物分布状况、符号及注记、经纬网、比例尺、图例等。③表格信息。指通过表格的形式呈现的地理数据资料信息及数字资料属性、类别和单位等信息。

高考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通常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提供的信息、设置的情景材料新颖。试题往往将教材之外的新信息和考查内容融于一定的情境之中,通过创设新的情境,增强试题的新颖性、时代性。如果所给信息涉及考生没有学过的地理概念和原理,试题会对该地理概念或原理给出相应的解释,避免考生产生解题障碍。②以图表的形式提供信息。以图表的形式提供地理信息不仅便于阅读,而且能更好地考查考生的地图阅读、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能力的特色。③信息的隐性性和渐进性。为了尽可能地减少考生因阅读而产生的影响,达到考查的目的,试题提供的地理信息往往很简练,隐含着一些信息。另外,高考试题所给地理信息还表现出渐进性的特点,即逐步给出地理信息。这样有利于考生充分利用其隐含的信息,有理有序地、一步一步地利用有效的地理信息解答对应的试题。当然这也是为了体现中学地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④提供组合信息。为了达到特定的综合能力考查目的,地理试题可能通过文字、地图、表格等不同形式相互组合提供解题所需的地理信息。

只有对试题所给信息的形式和特点有充分的了解,才能对这些信息进行概括和整合,分析这些信息的空间、时间、属性等特征,明确试题考查的内容和意图。

二、明确获取解读地理信息能力的考核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包括三个不同层次和水平的要求:①获取试题提供的信息,理解试题要求及考查意图;②提取信息的有效内容和价值,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合;③组织和应用相关学科的信息,形成综合性的信息解读。这三个要求一个比一个高,只有达到前一要求,才有可能达到后面两个水平;也只有达到最后一个要求,才可能准确调动和运用知识,正确描述和阐释事物,完整论述和科学探讨问题。

只有明确“获取和解读信息”目标的“要求”,分清能力目标的“三个层次”,才能在平时教学和训练时提高针对性,抓住问题的关键,提高“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三、掌握获取地理信息途径和解读方法

高考试题中地理信息主要蕴藏于地理试题的题干文字、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地理统计图表的文字和数字、地理试题的问题设计、地理图形的主图和附图、地理图形的组合和整合的分析中。因此,根据地理信息载体的不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途径主要有:①从文字背景材料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②从试题的设问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③从地理图形的表述语言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④从地理图形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⑤从地图和表格的组合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对于图表信息和文字信息的解读需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即解读文字材料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关键的词语,特别是对解题起提示性作用的词语最好能做上记号。解读图表信息时要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边―分析图中的步骤。

四、重视主干知识,做好必要的知识储备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只有具备牢固扎实的地理知识基础,审题时才能明确试题中的地理信息哪些是有用的?可以用于哪些方面?和哪些知识有联系,等等。因此,在平时复习时一定要重视主干知识的复习,构建地理学科知识体系,储备丰富的地理基础知识。要全面、准确、牢固地把握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在知识体系中突出主干知识,培养和形成地理基本能力,为形成综合性信息解读做好知识准备。

五、构建知识网络,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综合能力是灵活、综合地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平时储备的知识要及时、有效地迁移到新的情景中,进行知识与情景的转移,平时复习时要加强对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通过重组知识网络,构建知识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进行纵向、横向的串联、比较、发散、迁移、升华,深入理解、拓展思维,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更重要的是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要有“热点”意识,强化知识的具体应用,增强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2

关键词:信息获取;高中地理

地理学科的重要特点是图文结合,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每个题组都有各种类型的图形图表。地理图表在各地地理高考试题中均占据重要比重和分值。如何从众多的文字及各类图形图表资料中快速地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从而顺利地调动所学知识,准确地解题,这是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面临的难题,也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帮助学生解决的问题。

所谓地理信息,即地理试卷中的文字资料、图表、各种数据、画面、符号等。按特点可归纳为三种类型:地理文字信息、地理图像信息和地理表格信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地理信息,找出不同的获取方法,从而综合提高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的能力。

一、文字信息的获取

不管是主观题还是客观题,文字表述都是最基本的提供地理信息的方法。教师在日常教学里,要培养学生养成仔细阅读题目的习惯,将能表示区域位置、大小、区位条件、资源状况等的关键性字眼圈画出来,解题时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

例1:下图为2001年4月6日17时某区域地面天气图,虚线范围内为图示天气系统引发的某种气象灾害实时分布图。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题目。

第(2)问: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分析其形成的天气条件。

此题是2013年安徽卷第34题。“判断该气象灾害种类”时,根据图像信息,看到图示虚线区域有冷锋天气系统,推断出可能会有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式。另外,题目中有重要的文字信息“此前图示区域大部分地区表土解冻,地表干燥”,从该文字信息中可以推出该地表土解冻后土质疏松,由于地表干燥,如果受到大风或强风的影响,可能成为沙、尘物质源。冷锋锋前暖气团干燥,难以形成降水。这一文字信息是判断该气象灾害的重要依据。再加上气旋中心气流上升。调动课本知识:沙尘暴形成条件是①大风或强风的天气形势;②沙、尘物质源基础;③不稳定的热力条件。从而判断该气象灾害是沙尘暴。

二、图像信息的获取

关于地理图像中信息的获取,地理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三看”:一看图名,二看图例、注记和注释,三看地图内容。

图名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图名中往往隐含着解题所需要的信息。看图名帮助学生了解图像反映的内容。图例、注记和注释,是图像内容的延伸,但是考试中,由于时间紧,特别容易被学生忽略,读好图例、注记和注释可以让学生了解图表中隐含的对做题很有帮助的信息。图表的内容是解题关键所在,阅读图表获取信息,提取有效信息,对图表信息进行分析、梳理和整合,联系课本所学知识,运用图表分析、判断和推理来解决问题。

例2:下图为某河流局部水系及甲地平均径流量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完成1~2题。

1.图中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是( )

A.11月至次年1月 B.2月至4月

C.5月至7月 D.8月至10月

2.甲地径流峰值显著滞后于降水峰值的主要原因是( )

A.蒸发旺盛 B.河道弯曲

C.地势起伏 D.湿地调蓄

此题组是2011年安徽卷选择题。本题组分别考查影响河流的搬运能力的因素,影响流量变化的因素,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运用地理信息的能力,理解能力及图表分析能力。

第1题:河流搬运能力与径流量大小及流速大小有关,流速快、流量大,则搬运能力强,反之则弱。甲地河流搬运能力最弱的时期可以从题目中的左侧图中获得:11月至次年1月径流量最小,河流搬运能力最弱。因而选A。

第2题:从右侧图中可以看到“沼泽“图例,该地沼泽广布,结合课本所学知识,沼泽属于湿地,湿地具有调蓄水源的作用,该流域沼泽广布,导致径流峰值滞后于降水峰值。因而选D。

例3: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

A.2个月 B.3个月 C.4个月 D.5个月

2.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

A.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此题组是2015年新课标卷选择题第四个题组的前两题,分别考查气温的变化及结冰期的长短,河流水文特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第一题:b图是该地的气温降水量分布图,据图可知,该地气温在0℃以下的时间大约从12月到次年3月,河流结冰必须在气温0℃以下,由此判断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4个月,因而选C。

第二题:由a图内容及图例可知,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之间有水电站,说明此处河段落差大,水流急,不易结冰。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地势较高,气温较低,易结冰;蒙特利尔以下河段纬度较高,易结冰,因而选B。

三、地理表格信息的获取

地理表格一般以多行多列形式,展示地理事物的类别和数量关系。读地理表格时,要做到三看――看图名、看图边、看图中,即先要注意看表格名称,了解该表格表示的主体内容;其次要看表格的内部构成,要注意表格的表头分别表示什么事物;最后看表格中的具体数据,要注意根据题目设问比较同一行或者同一列的数据,一般需要找出该类别数据中的最大值或最小值,再结合课本对相关知识的描述,调用知识储备,依次判定类别。

知识是能力的基础,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无论哪一种地理信息的获取都是建立在知识储备基础上的。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想要学生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课前备课充分;上课时让学生逐渐完成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同时多引导学生阅读课本图形信息,掌握信息获取的方法,举一反三,提高课堂效率;课下,再选取典型题目让学生精练,学以致用,加强地理迁移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王均海.培养学生地理信息获取和解读能力的策略――从学生典型错例分析引起的思考.中学地理教学参考.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3

【关键词】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

一、熟记和运用地理空间定位能力

1.根据经纬网进行空间定位

地球上任何一个地理事物的区域位置都可以通过一组具体的经度和纬度来确定。利用经纬网进行定位要求学生熟悉重要地理事物的经纬度位置,不仅要脑中有图,而且要胸中有网(经纬网),特别要注意掌握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经线:0°、30°E、60°E、90°E、120°E、60°W、90°W、120°W;纬线:0°、23°26′N、66°34′N、23°26′S、66°34′S)。

2.根据海陆位置进行空间定位

(1)掌握大致位置: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内部,有的地理事物位于大陆东部或西部(临海),有的被海洋包围(如岛屿),利用这一特性可以确定地理事物的大致位置。

(2)掌握固定位置:每个区域周围的海陆分布是固定的,可以利用这种海陆位置的固定性进行区域定位。

(3)熟悉海陆分布状况:利用海陆位置定位,必须熟悉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状况。如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与大西洋不直接相临。太平洋被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北美洲、亚洲包围等。

根据以上方法即可对某一区域进行空间定位,如某大陆西部为太平洋、东部为大西洋、且位于北半球,则可确定该大陆为北美大陆。

二、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

1.从文字表述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考题文字表述承载着解答题目的重要信息,审题时特别要注意从题干和设问中获取和解读有用的地理信息,要明确题干中提供的关键信息并对信息加以整合归纳。设问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指向性”即问的问题是什么,为解答问题提供具有限制性的词语,如时间、地点、过程、原因等限制性要求,这是设问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切不可掉以轻心。如“读1908~2006年塔里木河下游地区人口、耕地变化图”(图略),回答问题。

第(1)题,读图分析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可能出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第(2)题,分析1986年以后,人口、耕地变化特征。

第(1)题设问中的“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即为问题设置了区域限制;第(2)题中的“1986年以后”,为设问提出了时间的限制。

2.从图示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

解答从图示获取信息的题目必须过好地图关,遵循各种地图的解读方法和技巧,一般来说解读图表信息时可以按照:明确“图名”――关注“图例”――分析“图中”的步骤。

如等温线图判读一般分四步:根据数字排列方向定半球(确定南、北半球);根据疏密定温差;根据弯曲定因素;根据变化定应用。

3.从试题答案或选项中获取解读信息

地理信息的获取是多种多样的,在组合型选择题或综合题中,前一题的答案有可能为下一题的解答提供答案。选择题的四个选项也往往能为我们的正确选择提供信息。如选择题四个选项中ABC三个选项描述的是北半球冬季的现象,另一个选项D是描述北半球夏季的现象,对于单项选择题来说,D选项一般就是正确选项。

三、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又称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该能力培养的关键在于能否将知识与题目建立起正确的联系,并应用相关知识认识和回答问题。为此要做到以下两点:

(1)将所学知识与试题的形式(呈现方式)和内容(考核重点)建立正确的联系。例如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考查,呈现方式有数据表格、地形图等,考核重点是自然带的名称及分异规律。只要把握三大地域分异规律的特征,就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并能将试题形式与所学知识快速地联系起来。

(2)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认识和回答问题。如设问中有 “是什么”“为什么”等问题,“是什么”主要是考查对基本知识、原理和技能的掌握,而“为什么”则强调如何运用知识,所以在认识和说明问题时应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和有关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回答。

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能力是考查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描述一般是指描写和叙述地理事象的形态特征、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等,而阐释一般是指对地理事象形态、分布和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

1.基础性设问要善于回归教材

基础性设问考查的内容多为一般的概念、分类或基础知识,这类问题的回答多与教材基础知识有密切联系,再认再现教材知识并准确表达非常关键。因此在平时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

2.特征性设问描述要把握整体、兼顾微观

在描述地理事象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特征时,要弄清分布大势,变化趋势,要从宏观上整体把握,同时要兼顾微观变化。如“1962~2007年安徽省平均气温变化图”(图略)气温曲线的整体趋势是上升,微观变化是有的年份也会下降,故气温变化趋势是波动上升,而不能简单答成上升。

3.综合性阐释设问要善于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

综合性设问是针对某一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所设计的问题。要突破该问题必须做好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在复习时要注意对规律和原理的掌握,并会迁移应用到具体的试题案例中来。第二,掌握该类问题的构题特点,这类问题的关键词常有“分析……” “比较……”“评价……”等,如“分析我国西南地区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指出图示区域沙尘暴季节分布特点,并分析其自然原因”等。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4

关键词:能力测试;能力培养;高考地理

一、新课标下高考地理试题命题特点

1.注重对主干知识的考查,关注学科发展

主干知识是学科最基础、最重要、最常用的知识,如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事实、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主干知识是支撑学科的脉络,是思维和方法的基础。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涵盖了23个主干知识考点。随着社会经济和地理学科的发展,一些学科前沿知识,新的地理方法、地理手段、地理技术也将引入高考。

2.突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考试题常以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为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地理知识、技能等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一方面是为了降低试题与教材的关联度,另一方面是为了凸显地理学科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单项选择题17、18两题,聚集秸秆利用方式及带来的影响,秸秆可以用来制沼气,提供生活能源,沼渣、沼液作为土壤的肥料,既能保护环境又能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学生通过解题可以提高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注重能力考核,回归学科本质

2012年江苏高考地理试题以能力考核为主,回归学科本质,更注重“理”的考查,从答题思维过程分析2012年地理试题涵盖了“文综四项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阐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要求,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与所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地分析解决问题。①有地理最基本的地理成因分析能力题,如选择题1~2题雪线高度影响因素分析。②有原理联系的分析能力题,如选择题17~18题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关系及其特点。

4.注重以图文、图表为载体,突出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高考特别注重对地理图表的考查,呈现的图表形式越来越多样、新颖,试题通过图表和文字材料提供相关信息,全面检测学生获取并解读地理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①地理变式图像的判读,主要考查学生对空间换位的想象力。江苏高考卷选择题9~10题要求学生根据某一地区的地形图和该区域内不同地形中的地形剖面图判断不同的地形,要求学生具备能将地理事物进行平面和空间适当转换的能力。②统计图表的判读,包括柱形图、条形图、折线图、饼状图等等。如选择题15~16题给出2006年~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

5.强化区域研究方法的考查,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2012年高考试题注重挖掘地理学科的本质特征(区域性和综合性),强化地理学科基本研究方法(综合法和比较法)与思维方式的考查,其主要考查方式有两个方面:①区域综合分析(区域+问题)以区域为载体进行扫描式考查,注重自然、人文、区域的整合,关注区域间的相互依赖及综合性地看问题。如综合题28题选定加拿大这一区域,然后对这一区域能够提出的,适合中学生的地理现象或地理事物进行设问,考查了加拿大矿产资源的特点,世界渔场的分布及成因,石油工业的区位因素,加拿大人口分布特点及原因。②区域差异比较差异性是区域最本质的属性,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中比较法也很重要。如江苏卷29题我国的南水北调和美国的北水南调,先比较了两地的气候特点。

二、高考地理复习策略

1.加强主干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高考命题具有“知识抽样,能力覆盖”的特点,为此,一轮复习一方面要立足于主干知识的全面覆盖,地理学科中基本的地理知识必须记住,要在理解―联系的基础上记忆知识,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教材以外的情境中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强化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运用,提升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2.关注热点,立足生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和热点为背景,挖掘现实、热点问题中的地理元素,通过设问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规律和思维方法,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倡导学以致用。如我国的人口发展问题、能源开发利用与我国能源安全、“天宫一号”“神舟八号”太空交会对接、我国第28次南极科考。平时老师要注意带领学生搜集社会热点知识,以案例的形式呈现出来,看看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哪些原理和规律来解释,作为课本案例的补充,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以图形转化法为载体,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地图是地理的第二语言,2012年江苏高考试题共涉及地图21幅。由此可见,对各种统计图表和地理专题地图的掌握是学生必备的地理素养。图形转换法是将文字转换为图形的形式,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例如,在分析“我国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时,可以将我国多年三大产业产值的有关数据转化为统计图表,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

参考文献:

[1]江原.新课标理念下高考地理试题的价值取向[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2(10):14-15.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5

下面以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第36题为例,浅谈高考地理图文资料题的解题技巧。

例.(2013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I)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居住在成都的小明和小亮在“寻找最佳避寒地”的课外研究中发现,有“百里钢城”之称的攀枝花1月平均气温达13.6℃(昆明为7.7℃,成都为5.5℃),是长江流域冬季的“温暖之都”。图7a示意攀枝花在我国西南地区的位置,图7b示意攀枝花周边地形。

(1)分析攀枝花1月份平均气温较高的原因。

(2)推测攀枝花1月份的天气特征。

(3)小明建议把攀枝花打造成“避寒之都”,吸引人们冬季来此度假。小亮则从空气质量的角度提出质疑。试为小亮的质疑提供论据。

【思路点拨】

本题以攀枝花位置分布图和等高线为载体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天气特征、环境质量问题等相关知识,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

第(1)题,根据图7a和图7b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北部的山地冬季能够阻挡北方冷空气;由于地处谷地,盛行下沉气流,气流下沉的过程中气温升高,所以攀枝花1月份气温较高。

第(2)题,天气特征一般要从阴晴、风雨、冷热等方面考虑,由攀枝花地处谷地,受冷空气影响小,盛行下沉气流,可推出1月份攀枝花多晴朗天气,风力较小,气温较高、变化小、较稳定。

第(3)题,应该从当地工业、地形等方面来回答环境质量方面的问题。攀枝花是典型的以钢铁工业为主的工矿城市,工业及城市交通排放的废气较多;又由于攀枝花地处谷地,地形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使得空气中的污染物不易扩散,所以该市虽然冬季气温较高,但空气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宜被打造成“避寒之都”。

【参考答案】

(1)因地形阻挡,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寒潮)影响较小;位于河流谷地,山高谷深,盛行下沉气流,气流在下沉过程中增温。

(2)多晴天、少云雨,风力弱,气温较高、较稳定(波动小)。

(3)论据:钢铁工业以及其他工业、城市交通等排放大量废气;地形相对封闭,盛行下沉气流,易形成逆温,不利于空气中污染物的扩散。

【规律总结】

图文资料题的答题技巧如下:

1.从图文资料中找答案。

有的试题的图文资料中已经明确提供了相关信息,只要从图文资料中找到相关信息写出来就行。

2.从图文资料中提炼答案。

有的试题的答案往往隐含在材料或图形中,甚至隐含在题干中,只要细心观察和分析,就完全可以准确回答。例如,上述例题中第(1)题,由图可知攀枝花位于河流谷地,冬季北方冷空气南下时攀枝花位于冬季风的背风坡。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范文6

在第一轮复习中,我们在老师的带领下,以课本为中心,对初中、高中阶段所有的教材作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夯实了基础,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分析和推导能力。在第二轮复习中,我们要整体“保温”,时常牢记书本中的主干知识,隔一段时间要重新回顾一下第一轮复习的内容,避免因时间过长而遗忘。要建立和完善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达到熟练地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有些同学在第二轮复习中对第一轮复习的成果没有及时地巩固,没有形成知识网络,就容易导致主干知识生疏、基本地理概念模糊,这种“摘瓜丢桃”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注重知识体系网络的构建,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框架,紧扣教材,查漏补缺,达到温故知新。

二、专题整合,注重提升能力

对教材基础知识熟悉了,还不能满足地理高考的要求,因为高考注重对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这就需要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一些专题复习来整合第一轮复习的知识。专题复习时要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和延伸,如我们学过的等值线有等高线图、等深线图、等温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压线图、等太阳辐射量线图等。我们可以通过等值线图的专题复习,总结出各种等值线图判读的一般方法,了解其共性。如等值线图的数值变化有如下规律:①等值线向大数值方向弯曲的地方则数值小,向小数值方向弯曲的地方则数值大,即“凸低为高,凸高为低”。②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闭合线,若其值与低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低值低;若其值与高值相同,则线内数值比高值高,即“大于大值,小于小值”。在纵向延伸上,除了我们书本中所学的等值线外,我们还要搜集一些书本上没有出现过的等值线如等潜水位线、火山灰厚度等值线、无霜期等值线、海水的等盐度线、银杏花开等日期线、等酸雨pH值线等,如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新课程卷第36题出现了新的等值线名称即“等多年平均降雪量线”和“等雪期线”。只要我们掌握了等值线的普遍规律,了解了等值线的内涵,解答该题时就会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在区域地理的学习中,我们更要注重知识的整合,要抓住区域中自然地理、人文地理要素进行区域特征的比较分析,要善于整合每一个区域地理的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特征。此外,还要把握好地理区域各要素的相互联系。地理区域由诸多地理要素组成,如地形、气候、河流等,这些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对于重要的地理区域,其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整体把握好。如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所以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充足,水系分布发达,支流众多,其气候为热带雨林,植被覆盖率高等。在第二轮复习中通过一些专题复习,加强对知识的整合,能达到融汇贯通,提升驾驭知识的能力。

三、研究考纲,理解命题思路

作为高考的纲领性指导性文件的“普通高考(地理科)考试说明”,对考试内容、试卷结构、能力考查方向以及考试内容所包含知识把握的尺度等都作了具体要求。在考试说明的指导下备战高考,是决胜高考的重要环节。所以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静下心来,深入研究2012年文综考试说明的地理部分,并有针对性地梳理主干知识,这样就不会在复习中迷失方向。每年颁布的地理考试说明,除了内容上略有增减之外,考核目标与要求基本不变,2012年地理考查方向依然是四个方面: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考生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好命题趋势:①能够从题目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②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表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③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④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⑤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四、静悟真题,掌握应试技巧

研究高考试题,是提升应试能力的重要环节。高考真题是命题专家们在认真研究大纲、教材和教学实际的基础上,反复推敲而成的,其严谨性是不容置疑的。认真研究往届高考试题,能增强考生对高考试题考查方式、能力要求、考点覆盖、难易程度等方面规律性和方向性的认识,同时通过分析各题的答案和评分标准,能很好地揣测命题人的命题意图,总结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