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基础培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基础培训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1

【关键词】精神科实习;症状学;临床心理学培训;调查

中图分类号:R192.3,R749.0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729(2013)005-0350-07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相应的,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也逐渐进入系统化的阶段。在实际工作中,临床心理学家常常会遇到来访者表现出精神病症状,需进行转介的情况,如何对来访者进行观察以评估是否需要精神科医生的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若没有及时建议来访者接受精神科治疗,延误了病情,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因此,临床心理学家不仅需要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还要掌握基本的精神科常识,以及积累与各类精神障碍病人接触的经验。

欧美各国在对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的培训上,均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不仅需要完成相应科目的学习,还要在医院、咨询中心等机构积累一定时长的临床实习经验。如美国心理学会(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则规定,学生必须在督导下积累1500 h以上的临床经验方可取得职业资格。学生通常是在大学的临床心理培训门诊,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APA指定的精神病医院,综合医院的心理科、精神科等机构完成这一要求的实践。澳大利亚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在对研究生的项目认证中,要求必须在课程作业期间对学生进行实习培训。硕士生要求1000 h的实习,而博士生要求1500 h。德国对于心理学的心理治疗师的培训分为理论部分、实践培训部分、临床实践部分、自我体验部分、其他理论学习及论文报告共5个部分。其中临床实践部分明确规定应包括精神病院工作600 h,占总培训时长的14.3%。

目前我国还没有明确的关于临床心理学专业人员接受精神科实习的培训规定。然而,我国精神科疾病的患病人数又是一个不能忽略的数量。一项针对我国四省63004人的抽样调查显示,1个月内任一精神障碍的患病率为17.5%(95%的置信区间为16.6—18.5),心境障碍的患病率为6.1%(5.7~6.6),焦虑障碍为5.6%(5.0~6.3)。如果临床心理专业人员对临床实践学习,尤其是对精神科疾病的实践经验缺乏,可能会导致在实践中存在不能及时甄别精神病症状或未能及时转介而延误治疗的情况。

在国外,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社会工作者与精神科医生一样,是一个国家心理健康领域的主力军。例如在德国,从事心理治疗工作的心理学背景的心理治疗师占3/4之多,他们与精神科医生共同从事对各类精神障碍、心身疾病病人的治疗工作。而我国经过良好培训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迫切需要加强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人才的培养。

从发达国家的专业人员培养情况看,我国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重点应放在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上。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与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2007)规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中应该包括心理针对临床或咨询心理学领域的实习(见注册标准2.08)等。对于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实习及接受督导的情况提出了具体规定。此外,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对注册实习机构(见注册标准4)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陈红等对22所高校本科生、研究生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培养课程及计划进行了研究,发现我国高校在此方面与国际发达国家对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存在明显差距。研究发现仅有21.4%的学校既包括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实习,也包括精神病学的实习;在实习时间方面的要求也很不一致,时间比较短或没有具体的时间要求等现象突出。在陈红等研究的学校中,许多是211重点大学,而全国众多的非重点大学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生的培养计划和方案,可能情况更为参差不齐。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参考国际发达国家的重要大学的情况,自2003年就开始制定对临床心理学专业硕士、博士的培养方案,至2009年共进行了4次修订。事实上,从1990年代开始,进入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必须经历在北京大学或其他高校、中学等心理咨询或治疗中心的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的实习过程,并由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教研室的教师提供个体或集体督导。鉴于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尚缺乏精神病学的临床经验,这一手册规定临床心理学专业的研究生需具备至少240~320 h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经验。自2002年起,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系教研室每年利用假期安排临床心理学低年级研究生赴精神科实习,此后逐渐固定到北京市安定医院进行为期6—8周的精神科临床实践和学习。

由于目前国内尚没有针对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临床实习的相关研究,本文希望通过对近四年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系研究生进行赴精神科临床实习的情况进行总结,以探讨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接受精神科实践学习的效果和影响,并为以后培训的改进提供依据,为国内相关培训提供参考。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进入精神科实习的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专业方向的研究生,均学习过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引论、心理测量等与临床心理学相关的课程。

样本1:为客观评估精神科实习效果,本研究选取2009~2012年间接受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研究生共37人作为研究对象,接受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其中男生5人,女生32人。29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除1人本科毕业后因考研耽搁1年外,其余均本科毕业后直接升入研究生阶段。在完成6~8周的临床实习后,所有受训者均参加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考试。考试题目由安定医院精神科第1年住院医师考试题库抽取,考试形式为闭卷考试。

同时选取2008年和2010年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共40人为对照组,均为临床医学本科毕业生,年龄24—28岁,平均年龄(26±1)岁,其中男生10人,女生30人。收集其在完成1年的临床实习后参加该考试的成绩作为对照组成绩。

样本203:为考察受训研究生对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主观看法和感受,在2005—2012年间接受过安定医院精神科实习培训的人员中,选取36名受训者发放自编调查问卷,其中男生8人,女生28人,28人本科所学专业为心理学,2人为临床医学,另有6人所学专业分别为护理、新闻传播、社会工作、动物科学、公共事业管理和植物保护。受训者填写问卷时的年龄21—29岁,平均年龄(24±2)岁,参加培训时的年龄21—28岁,平均年龄(23±1)岁,至今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年限0—7年,平均工作年限为(1±2)年。

1.2实习培训内容

临床心理学研究生进行精神科实习的主要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个部分,具体方案由本文第一作者根据北京安定医院临床精神病学的教学大纲结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临床心理学研究生的实习要求而总结制定。

理论培训部分主要涉及精神科症状学诊断、常见精神科疾病的介绍等;临床实践部分包括实习研究生在医生的指导下与病人直接接触,积累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症状学的了解等。研究生要先在具备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理论学习,随后被分入不同的病区,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临床访谈和学习,参与查房和案例讨论。理论培训部分的培训内容及要求见表1。

1.3工具

1.3.1精神病学考试题目

考试题目共包含100道选择题,所有题目均抽取自安定医院第1年住院医师期末考试题库,内容包括症状学、精神疾病的分类、表现、特点以及常见精神科药物的疗效和使用等。每题计1分,满分100分。

1.3.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

共包含19个条目,其中2个为开放性条目。条目1~13均为实习培训的大纲中所涉及的内容,包括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对精神病人的访谈;条目14~17为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的应用等。调查问卷的条目的编制主要考虑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在精神病医院实习涉及3大部分内容:精神病学基础知识,精神疾病的鉴别、诊断与精神科治疗,精神疾病的心理评估、测量与心理治疗。受训者根据自己对实习的看法和感受,对每条目进行1(完全没有收获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完全没有帮助)~7(收获非常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非常大)点计分。条目18和条目19为开放性条目,要求受训者补充其他收获和提出改进建议。

1.4统计方法

本研究为单因素组间设计,描述性统计指标包括平均值和标准差计算,采用独立样本£检验比较两组被试在精神科症状学基础知识考试上的得分差别。采用软件SPSS13.0完成。

2 结果

2.1精神病学理论考试成绩

精神病学理论考试临床心理学研究生(样本1)所得分数的范围为65~90分,平均得分(81±5),40名第1年住院医师得分范围为62—96分,平均得分(77±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2.38,P

2.2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得分情况

对样本2在自编精神科实习情况调查表各条目得分情况进行统计,结果,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是:“症状学相关知识”“精神疾病的精神科治疗原则”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是“心理测量工具在精神科病人中的应用”“精神药物治疗后病程发展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方法”(表2)。’

对样本2在开放性条目上所填写内容进行整理,其中关于“其他收获”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与病人直接接触,改变对精神科病人的偏见”以及“参与专家查房、案例讨论”。而关于“改进建议”部分,报告人次在3次以上的内容有“希望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科室”和“希望得到更多专家、医生的指导并参与案例讨论”等(表2)。

3 讨论

3.1培训的现况和改进

本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参加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成绩略高于对照组,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这提示在接受了为期6—8周的精神科理论知识培训之后,临床心理学的研究生能够基本掌握精神病学基础知识,包括症状学、各主要精神障碍的症状和诊断标准等。而从主观问卷的调查结果来看,学生感到“收获最大”或“对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帮助最大”的3个条目也正是“症状学相关知识”、“了解精神疾病的症状特点”以及“精神疾病的临床表现和特征”,说明虽然培训内容偏重精神科基础知识而不是心理咨询的技巧,但是心理学系的研究生仍然感到有很大收获,其所掌握的精神科基础知识对他们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工作也有很大帮助。

以下分别从培训的日程安排、培训方式和教师选择3个方面详细讨论培训的现况和未来应考虑的改进。

首先,从培训的日程和内容设置来看,目前为期6~8周的培训基本能够实现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包括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两部分。从精神病学理论考试的结果来看,理论学习部分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另外,主观问卷的结果显示研究生在精神病学理论知识、诊断标准和方法两个方面均感到收获很大。不过,主观问卷的结果也提示培训的安排仍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学生报告对于“访谈与心理治疗的应用”这一内容感到收获较小。一项对大学、精神科(精神病医院)以及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负责人的研究发现,各机构负责人认为从事心理治疗的人员“具有扎实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知识”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职业能力非常重要。因此,在今后的培训中可以考虑加入精神科中的心理治疗应用这一方面的相关内容,具体应包括对精神科病人进行心理评估、心理测量、精神疾病的心理治疗原则和心理治疗方法等。

另外,在开放性条目上,许多学生报告希望能够增加实习时间,接触更多的科室和病人。故在今后的培训安排中,也可以考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适当延长实习时间。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系统的注册标准并未明确规定具体的实习时间的要求,是考虑到目前的国情。国外发达国家临床心理学学生的实习时间通常为1年,根据我国的情况,可考虑将精神科实习时间定为1~3个月;进行心理治疗或心理咨询的临床实习时间可以在3—6个月或更长时间。

其次,从培训的方式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采取理论与见习相结合的培训方式,而受训学生在精神科症状学测验中得到良好成绩和主观问卷的作答情况可以基本反映这一培训方式的适用性。通过理论的讲授可使学生形成精神疾病症状学的基本概念和思考问题的基本框架,而通过在病房中与患者的直接接触,则可以增加学生对精神疾病的感性认识。

最后,从教师的选择上来看,目前的培训选择既有精神科背景又有丰富的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来带教,本文作者认为这一点对于保障培训效果是非常重要的。在实际与患者的接触中,同时拥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也能够更好地解答同学们的困惑,分享针对精神科疾病的心理治疗经验,指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与精神科的诊断评估结合在一起,综合的理解问题。这也是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注册系统为什么规定注册实习机构中必须拥有已经注册的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督导师和心理师的原因。因此,在实习机构带教老师的选择上,应选择同时具有精神科背景和心理治疗经验的老师以保障培训的效果。

3.2培训的意义

目前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的数量与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相比,所占比例太少。而且这些心理治疗与咨询从业人员受训背景也存在较大差异,存在只学习过临床心理学相关知识而缺乏其他必要实践培训就直接从事临床或服务工作,或直接将所从事的精神健康或心理健康工作冠以临床心理的名义从事临床治疗的情况。如果按照西方发达国家的比例来推算,我国需要约86万心理治疗与咨询专业人员。而这个理想状态目前还难以实现,心理咨询治疗领域专业人员的缺口仍然很大。

我国特有的羞耻感文化往往衍生出病耻感,许多病人及其家人在羞耻的情绪影响下迟迟不肯到精神病专科医院就诊,其中一部分人则有可能转而到心理咨询门诊来寻求帮助。这就需要临床心理学专业工作者具备一定的精神科症状学常识。因此,规范而系统的精神科临床实习就显得尤为重要,有助于提高临床心理学研究生对精神科疾病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其与病人直接接触的经验,提高临床实践的胜任力。

4 未来研究方向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2

2014暑假班 桐庐县三合中学 徐Z平

年过五十的我有幸参加了2014年暑期浙大心理咨询师培训,现在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在这轮教师培训中我收获巨大,对今后的教育工作有莫大帮助,对人生旅程也有裨益。现作小结如下:

一。该培训项目的设立对于当前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支持是雪中送炭

1.中小学的心理健康课程是刚刚兴起的、非常年轻的一门课程,基础薄弱,并不像语数外、音体美这些传统课程那样成熟,所以中小学心理老师的工作是在摸索中从事着自己的业务,非常需要培训指导。

2.在各个中小学里心理老师人数稀少,往往每个一个学校只有一名专业心理老师,有的甚至还没有专业心理老师,所以研讨交流严重不足,而培训就是雪中送炭。

真心感谢浙大心理系开设了这样的培训班!

二。浙大心理系的教学实施高端大气

1. 培训的课程设置高端、全面,有利于每个受培训的学员理论素养提升与专业技能的提高。

2.培训过程的管理很严格坚持每个课时点名签到,同时又很体现人文精神,学员们提出的合理要求能够及时采纳并且调整到位。

3.师资配备实力雄厚,每门课的授课老师不断理论扎实,而且备课全面、教学认真、各具特色,得到学员们充分的认可与好评。

三。学员的学习刻苦认真

1. 学员们严格遵守培训班的各项管理规定,上课出勤率极高。

2.学员们听课认真、积极思考,利于一切时机向老师求教学习中的问题,课余时间坚持复习、完成各项作业。

3.许多学员的学习目标不但在于能够完成培训获得学分,而且报名参加国考,力争获得"国家心理咨询师"证书。

第25期 缙云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陈俊燕

首先非常感谢校领导给予我们学校18位老师这次机会参加浙江大学心理系主办的第25期心理咨询师培训。短短15天的全日制培训,高静芳、陶明、董一胜等9位专家教授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临床心理咨询经验教会了我们很多专业的心理学知识。班主任韦绮老师对我们照顾有加,不仅每课时签名点到督促我们学习,而且把我们的意见及时反馈给任课老师。我们学员也是勤奋好学,出勤率极高,专心记课堂笔记,积极与专家进行互动讨论,学员之间也及时巩固复习并相互指教。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3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 心理因素 影响

现今社会的竞争已经由过去的成本竞争、设备竞争、数量竞争变成了人才竞争,要想在这么一个环境中取得竞争优势,就要把握好、管理好人才。通过对企业员工心理素质、心理因素、心理意识等的研究就能够更加清楚如何为员工提供更合适的发展空间以及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激励员工等一系列的管理细节,在提升了员工的整体素质和素养的同时也提升了企业的整体形象。

一、现代企业管理中的管理心理学

(一)管理心理学的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管理心理学逐渐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在组织(企业)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管理心理学日渐为人们所重视,客观上推动了企业管理学与心理学两门科学地交叉,使得研究理论更加丰富,反过来也推动了企业管理中心理学的广泛运用。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的科学,它研究的主体是人,强调了社会管理过程中人作为一个参与体的重要性,作为一种社会科学,管理心理学注重的是其理论在相关实践活动中的应用,体现在企业管理上,管理心理学不仅可以有助于企业合理配置调配人才,而且还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调动各部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此外,也能增强领导指挥的有效性,总之,管理心理学是管理学在心理学中的反映,也是心理学在管理学中的体现,二者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很好的结合。

二、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

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是建立在对人的个性心理的把握之上的,管理者必须对企业员工的个性心理有一个客观全面公正的了解,才能在此基础之上挖掘潜力、开发动力、调动员工的积极性,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

(一)影响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心理因素

在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员工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横向因素和纵向因素。横向因素是指员工与周围的同事和环境等相互影响的因素,例如人际关系、交际能力等,而纵向因素通俗点来说就是员工个人的一些心理特征,例如教育背景、价值观、对企业的认知态度等等。在横向因素和纵向因素这两因素体系下,需要着重注意的员工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态度。态度是一种心理反应倾向,包括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意向成分,在此基础上,态度不仅影响着员工的认知和判断,还影响着员工的行为过程以及工作效率。(2)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从总体上的一个认识以及所持有的看法,影响着人的态度和行为,并且对于组织的行为也有一定的影响,这就涉及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通畅与否。(3)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能力的信心和信念。它是1977年由心理学家班都拉提出来的,自我效能感影响了一个人的行为选择,并且还直接影响着其从事的工作的坚持性和努力程度。(4)情绪智力。情绪智力是指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情绪智力促进了人们在企业管理中的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也给管理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可能的阻碍。(5)动机。动机是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激发个体维持活动并且坚持下去实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不属于行为活动,而是行为活动的原因。

(二)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目标的要求,有计划地对人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而基于心理学基础之上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是将人力资源管理学与心理学结合到了一起,它的特点就是要将企业宏观的人力资源管理通过心理学细微入至的研究方法,运用先进的管理以及心理理论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通过研究个体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规律激发潜力,提高心理素质,使得企业这个组织能够在众多优秀的个体的共同努力之下取得更好的业绩。

三、如何注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

(一)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基地

要想拥有优秀的人才,并不是单单通过招聘就能拥有的,而是要在招聘之后进行相应的员工培训,尤其是勘察设计行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技能,而且还需要特定的心理素质要求,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可以适当聘请心理咨询师来培训企业员工,要根据个体不同的心理素质和兴趣爱好等适宜地进行培训,这样,在引导他们走向自己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让他们在心理有了一种个体目标与企业目标一致的感觉,也就有了很大的工作动力。培训也不仅是在最初的几个月,而应该结合员工的实际工作情况分阶段、分对象进行培训,全面建立起随时培训随时工作的培训基地,这主要是培养企业员工端正的态度和与企业文化相切合的价值观。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的数据表明,中国企业员工现在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每天会产生5000个职业病人,而企业每天都因此遭受2000万元的损失。有调查显示,99.13%的在职白领受“压力”、“抑郁”、“职业倦怠”等职场心理因素困扰;56.56%的被调查者渴望得到心理咨询,但却从未尝试过;79.54%的职场人士意识到“职业心理健康”影响到工作,因此,在培训的时候还要注意培养员工强硬的心理素质。

(二)结合心理特点制定考核和奖惩制度

员工的考核及奖惩必须与员工的心理特点相结合,关注员工的价值观、工作动机等才能对提高员工的工作绩效及企业的发展起到长期、有效的促进作用。如勘察设计行业的员工多为知识型员工,具有独立性、自主性、讲求团队合作、追求自我实现,而管理专家玛汉坦姆仆的研究表明,知识型员工的关注重点为:个体的成长占34%,工作自主性占31%,业务成长占28%,金钱及财富占7%。笔者在多年的绩效考核工作中发现,对于知识型员工,多应采用目标管理,直接考核其工作成果,同时如果考核的结果仅与金钱财富挂钩,产生的刺激、促进作用时效非常的短,而与个人成长以及教育培训方面结合往往能促使员工在较长的时期内保持极高的工作热情。而对于企业的高管人员因为需要其拥有较强的责任心,能从企业的全局从发,考核可以依据EVA(经济增加值,即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结合目标设置、业绩评估、战略评估、等多方面进行,使高管人员不但从管理者角度也从投资者角度来思考管理问题。

(三)建立完善的激励制度

激励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项,但是有些企业则不予重视。激励分为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可以从员工的荣誉感和成就感出发,而物质激励则是对员工的奖金和奖品等,通过激励可以进一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并且提升自我效能感,进而提高了团队效能感,但是建立激励制度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良性的竞争环境(即企业文化和内部环境),还要员工本身良好的素养(其对工作的态度和价值观)。

(四)建立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特有的文化形象,企业文化必须把人放在第一位,根据企业的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围绕以人为本的中心开展管理。从个体的心理角度来讲,企业文化为个体的工作提供了动力和精神支柱,同时也围绕着个体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升华,让个体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动力和激情,这才是一个企业文化所应该有的作用。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心理因素只是一种形象的东西,并不是以一种物质的形式存在,因此也就有了一定的难以捉摸性和难以把握性,但是在管理心理学的理论之下,则要尽可能把握企业个体的心理因素,让企业个体在发展自己能力和创造力的基础上,使得自己的目标与企业的大目标相适应,进而实现企业的管理目标和经济利益。

参考文献:

[1]白存友.人才流失的心理因素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学创新,2009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4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化、信息化,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企业间的竞争空前激烈,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而在传统的招聘过程中缺乏对应聘者的心理关注,考官很难克服主观感受和第一印象的偏差,无法更好的对企业人才进行选拔。而管理心理学能更为全面的了解和识别应聘者的心理及其特征,准确的对其进行判断和评价,确保招聘质量,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优越的条件。

一、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才选拔中的重要性

岗位分析是对员工进行选拔的基础,它能有效的获取该岗位的工作信息,让应聘者能更为全面的了解该岗位的环境条件、工作内容等方面的相关信息;同时还能明确该岗位任职人员应符合的相关要求,如学历、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但在传统的招聘工作中,企业往往将求职者的专业知识、技能作为任职要求的重点,不能有效的将求职者的个性特点、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纳入其中。而管理心理学通过仔细的对岗位进行分析,尽量明确各岗位所需任职者的心理特征,最大限度的为员工提高相适应的工作岗位;同时还能结合员工的心理特质,合理的对岗位进行设计,并适当的增加岗位内容,使其变的更加丰富,更具挑战性,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招聘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最基础的工作,是企业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对企业的意义重大,是决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所在。企业在甄选员工时,如果能合理的运用管理心理学将能更好的掌握应聘者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通过相对的测试手段来对应聘者的综合能力和素质进行考评,使企业能更为准确的对应聘者进行评价和判断。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合理的对其进行岗位分配,确保员工能更好的适应所分配的工作岗位,确保招聘质量和水平,为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大小良好的基础。

二、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用才中的重要性

员工的个性特点、工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及所在岗位的实际情况,是决定员工是否适应所在岗位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企业应严格的以管理心理学为指导思想,并结合员工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素质,对员工进行培训工作,并积极的与员工进行沟通,使员工的身心素质能更好的适应岗位需求,有效的提升员工对所在岗位的满意度,激发其工作的主动性,更好的为企业做出贡献。充分的发展员工才能,是企业留住员工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还应积极的创造条件,使员工能在工作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不断的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为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为员工创建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员工学习,使员工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从而有效的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同时还应鼓励员工积极创新,更好的培养和发展员工的创新能力;并能充分尊重员工的自主权,给予员工足够的信任和空间,制定出相关的员工意见沟通系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其能更好的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管理心理学在企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人才培训开发是拓展人力资源,提高企业整体效益的重要途径。但在传统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工作中,企业往往会将提高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而忽视了员工心理特质、个性特点等因素的重用性。因此在人才培训工作中,企业应改变以培训员工专业技能为主的传统培训方法,以全面面向员工为主体,更为注重员工的心理需求,并将挖掘员工的心理素质和潜在能力作为培训工作的重点,为满足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创造优越的条件。同时还应制定合理的行为管理制度来对员工的行为进行规范,并实现相关的奖惩制度,通过对相关工作进行考核,实行合理的奖励、惩罚措施,提高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员工的行为更具规范性,并能有效的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还应充分的发现员工潜在的优势,合理的将其作为企业人才培训的资源,提高企业人才整体能力和素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管理心理学在企业留才中的重要性

合理的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提高企业与员工的紧密度,确保企业人才不流失,是决定企业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因此企业应充分满足员工在生活、工作中的各种需求,并积极创造更好的福利待遇,有效的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实现雇佣关系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使企业能更好的发展和生存。同时管理者还应积极的与员工的沟通,更好的了解员工真实需求,并采取相对奖励措施,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组织凝聚力,改善员工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为提高企业整体工作效率打下良好的基础。并能根据员工的心理所需,合理的运用激励制度,有效的激发员工的成就感和责任感,更好的达到工作目标,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在实现激励制度时,管理者应严格的对企业奖励系统进行检查,确保奖励的公平性和合理性,使员工产生强大的公平感,充分的满足员工的心理需求,使奖励制度能够更好的发挥作用。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5

 

知情同意、保密、转介、价值中立等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起码的伦理规范|2,这些规范不但保护来访者的利益,同时为心理咨询师们提供了在特定情境中应该遵循的准则,在一定程度上也简化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在我国的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中,这些最基本的伦理原则在执行的时候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由于心理咨询工作的复杂性,这些基本原则也远远不能解决咨询师的所有问题和所面临的道德两难选择13。

 

国外有关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和行为规范经过了一个漫长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的过程,比如:美国心理协会(APA)1892年成立,在1938年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来处理与伦理学相关的问题;在1953年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4|;在1992年,伦理学标准委员会又通过调查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

 

而我国在这方面发展比较缓慢和薄弱,使我们心理咨询师在工作时会遇到更多的问题,为此,笔者试结合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对我国心理咨询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作一些深入的探讨。

 

1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现状

 

我国目前管理心理咨询工作的相关协会有两个: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CPA创建于1921年,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临床和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没有伦理学专业委员会。美国APA在建立46年后就专门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61年后正式制定了“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法典。而CPA在成立的85年中,只在1992年的时候,公布了《心理测验管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其中包含了9条道德准则,但没有说明违背该准则伦理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CAMH成立于1985年,现在下设14个专业委员会,其中包括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但是也没有专业伦理学委员会,没有制定注册会员应该遵守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直到2001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开始试行《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认证的时候,劳动部委托CAMH制定了《国家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该《标准》中的2.1款中包括了6条职业道德,其中涉及:歧视、知情同意、避免双重关系、转诊和保密等。但是,该标准同样没有说明有关心理咨询中的伦理学问题的受理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管理职能上的不明确和缺失,造成对心理咨询工作从业人员的管理真空和实践的困惑,导致从业人员的职业行为无从界定和约束,工作中出现纠纷后难以找到法律和职业规范依据,咨询师和来访者的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相关法律和统一的职业道德规范的缺乏也为职业资格认证、职业培训机构认证、职业监控和管理带来了巨大困难。这些问题相互钳制,对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职业化构成巨大阻碍.

 

2国外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

 

在国外,心理咨询的发展历史比较长,基本上各个地方都有开业的职业心理咨询师,尤其是欧美。在美国,对心理咨询的行业规范和管理的部门就有四个161:专业伦理学委员会、州注册机构、民事法庭(主要处理渎职的行为)以及刑事法庭。尽管这四个部门职能可能有相当的重叠,但每一个机构都有其不同执行标准,对心理咨询这一行业进行有效和严格的管理.

 

美国心理学会(APA)针对1319名会员做的随机调查中,有679名心理学家遇到过伦理学上的挑战和麻烦171。在美国各州的心理咨询的注册机构中,因为违反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而受到的惩罚案例中,与来访者发生性或非性的双重关系的就占35%;非专业、非伦理或忽视的行为占28.6%;欺骗性的治疗行为占9.5%;犯罪行为占8.6%.每年都有大量的投诉正是因为病人对心理咨询的投诉日益增多,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督促美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原则走上了规范和正规的管理.

 

成立于1892年的APA,于1938年首次成立了科学及专业伦理学委员会,主要处理心理咨询当中的投诉问题,但因为没有正式而明确的伦理学标准,只能以舆论和劝说为主要处理方式。APA认识到了伦理学标准制定的重要性,于1947年决定制订一个正式的伦理学法典,并随即成立了一个制订伦理学标准的委员会,1948年成立了一个专门负责经验研宄及起草法典的部门,发给APA的7500名成员每人一封信,请他们回答:通过对具体情况的描写反映出解决伦理学问题的经验,以便确定伦理学的主题委员会陆续收到了1000多份评论性事件报告。在认真分析、归类、总结的基础上,根据这些事件与附加评论于第2年制订了法典草稿,并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1951)上,此标准归纳为6个主要方面141:(1)心理咨询伦理学标准与公共责任;(2)心理咨询职业关系的伦理学标准;(3)心理咨询中咨询师与来访者关系的伦理学标准;(4)心理咨询科学研宄的伦理学标准;5)心理咨询专业写作与出版的伦理学标准;(6)心理咨询教学的伦理学标准。经过广泛而深入的讨论并几经修改,最后在1953年正式定稿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标准美国心理协会结束了60年没有正式的伦理学标准的历史。

 

1990年APA依照上述方法,再次进行了调查研宄,然后把伦理学标准修改为“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EthicalPrinciplesofPsychologistsandCodeofConduct)(1992APA),发表在AmericanPsychologist杂志上,它包括介绍、前言、6个总的原则以及具体的伦理标准171。协会通过它的伦理学委员会,要求和约束其成员遵守该法典中规定的伦理学原则。如果有来访者投诉咨询师的伦理问题,那么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会予以受理处理,认定情况违反了伦理学规范,将会被处以除名、取消注册资格、判处渎职和刑事等处罚。在1996年伦理学专业委员会公开处理的案例当中,因为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性行为而被‘注销资格”的占63%;其次不适当的专业行为,涉及儿童的监护权,违反保密原则,测验的滥用,保险费用问题,不胜任职业;还包括不适当的研宄、教学、管理问题,不恰当的公开发表、错误、虚假或误导的言论等,也是咨询师被处理的主要原因|8)。2002年美国心理协会又一次对其进行了修订。

 

英国咨询与治疗协会(BACP)也在2002年对旧的伦理和执业法规进行了修订,颁布新的《关于咨询和治疗的伦理规范和执业完善框架〉,新框架较之旧法规在各方面都更趋于完善。伦理学原则包括:诚信(fidelity)、自决(autonomy)、有益(beneficence)、无伤害(non—maleficence)、公正(justice)、自尊(self—respect)等条款|91。同时制定了相应的投诉程序,对于心理咨询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3我国心理咨询的伦理学思考

 

笔者依据我国心理咨询工作中的伦理学现状,结合欧美国家心理咨询伦理规范的发展历程,提出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首先,应该尽快成立心理学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心理学会(CPA)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CAMH)应联合成立伦理学专业委员会,专门负责探索、制定、修订“中国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为规范”,同时受理各类心理咨询相关的伦理学问题的投诉和处理。让心理咨询师和来访者有相应的管理部门和投诉渠道。

 

其次应该起草中国本土的心理学伦理学规范。到现在为止,我国还没有针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行业规范和伦理学原则,而完全照搬欧美等国相应正式的心理学伦理规范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仅仅只能起借鉴作用。美国心理学家Hobbs说1101:产生于真正本土心理学的伦理学法典才有生命力。所以,中国心理学会应该尽快着手制定‘中国本土的心理学工作者的伦理学原则和行业规范’,强化心理咨询行业的规范和管理。该规范的制定方法可以借鉴欧美国家做法,以经验研宄为基础,向中国本土实践的心理学家发放调查问卷,然后进行分析、综合和整理,在反复讨论的基础上予以试行,然后再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再次,应该加强心理咨询师的注册和认证工作。心理咨询的伦理规范到最后是由心理咨询师来进行实施和遵守的,要想减少咨询当中伦理学问题,就必须对所有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咨询师进行有效的管理。咨询师必须在中国心理协会或者注册部门进行注册登记,同时予以公开,来访者可以在网上查询,予以吊销执照的也能在网上进行查询,这样,就增加了透明度和公信力。同样,可以避免非专业的人员来从事这一项专业的、神圣的工作。在我国现阶段,心理咨询师鱼龙混杂,很多非专业人员未经任何正规的培训,就上岗咨询,而来访者又无从识辨,这样影响了心理咨询的信誉和健康发展。

心理学基础培训范文6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明确规定: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这一决定大大促进了我国高职院校中双证书教育模式的发展。所谓双证书是指,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过程中,不但能够获得学业证书(包括学历证书和学位证书),还能通过接受实践教育与技能培训而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我国的《劳动法》和《职业教育法》规定:对从事技术复杂、涉及到国家财产与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与工种,实行职业准入制度,只有在取得职业资格证书之后才能持证上岗。近两年来,由于简政放权的需要,我国行政管理部门逐渐废止了一些制约创新与创业的职业准入许可与资格认定证书。但是,对于教师、心理咨询师、人力资源管理师等涉及到重要公共利益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依然得以保留。而这些职业资格证书与应用心理学专业毕业生都有直接联系。这种背景为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双证书制教学模式提供了客观条件与基础。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实施双证书制的可行性

关于本科院校是否需要向实用技能教育转型的争论,从当前综合教育改革来看已经有了较为明确的结论。2014年以来,教育部开始引导并支持有条件、有意愿的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型转变,体现了国家对职业技能教育与应用技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即使是学术型高等院校也可以有一部分专业转向应用技术型专业。作为一级学科的心理学科通常分为三个专业方向: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及应用心理学。其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是一门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相关理论与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各种心理问题的应用性学科。解决问题、面向实践是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的基本特征,但是,在当前高校的应用心理学专业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培养单位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与基础心理学专业的培养方案差别不大,对于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也是只注重心理学理论知识的传授,把相关科研实践与专业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导致大部分应用心理学学生只能被动地学习专业知识,对自身专业提不起兴趣,又或是专业实践能力薄弱导致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毕业后的职业竞争力弱、就业率偏低、专业不对口等。

国务院提出要保障国家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要把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双证书制度为专业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这为解决应用心理学专业所面临的学生培养问题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即使是在学术研究型高等院校,其应用心理学专业培养实践也可以借鉴并实施双证书制培养模式,让本专业学生在获得本科学历与学位的同时,掌握能够解决现实问题的专业技能(如心理咨询、人力资源管理、教师教育技能、广告策划、市场营销等),进而提升其职业竞争能力,使毕业生减少专业不对口的抱怨。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通过四年本科阶段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演练,往往能够初步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但由于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实习情境和工作机会,所以一旦面临现实生活的真实问题情境,通常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加以熟悉应用和发挥,难以有效地解决社会现实中的真实问题。此外,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所从事专业方面的职业道德素质上往往有待提高,职业道德不仅包括对职业角色规范的认知,更重要的是职业角色行为的实践,毕业生在前者往往不存在认知问题,但具体行为经常未能很好地遵循规范。在我国高等院校中,应用心理学专业普遍存在实践能力薄弱的问题。应用心理学专业实验室、图书室等资源匮乏是导致学生缺乏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学生无法从仅有的枯燥理论中培养出对学科知识的渴望以及对本专业就业前景的期待。本专业学生可以在学校对双证书制度政策执行过程中获取更多资源储备与实践机会,进而获取职业资格证书这块敲门砖,使自身实践能力真正得到提升。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尽管已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无法做到游刃有余。在实行双证书制后,学生严格按照国家执业资格评定标准和各相关工种的资格评定标准,结合已掌握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实地操作动手练习,从而真正达到融会贯通。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踏入实际工作岗位后,就能减少与新工作的实际磨合期限,进而更快地适应工作岗位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三、传统应用心理学专业实践教学方法概述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工程技术人员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提高学生素质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应用心理学专业作为实践应用型学科,其传统实践教学方法有待进一步改进和提高。

(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特点

对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很多方面具有改进提升空间。教学内容泛化与专业贴合度不高致使学生难以形成统一的知识脉络体系。学生对学科重点知识的把握出现偏差甚至导致学习避重就轻的现象出现。教学方法与理念单一落后导致学生缺乏课堂积极性并降低学生对课堂知识掌握的期待,教师也会针对学生的课堂反馈出现倦怠授课等情绪,最终形成恶性循环的低质量教学效果。学生对教学效果评价失衡而造成教学真实性和公平性缺失。学生在填写课程教学效果调查表过程中的虚拟填写,导致学校无法获取真实的教学效果反馈意见,致使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科改进工作举步维艰。

(二)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内容

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不仅要经过四年本科理论知识的学习研究,同时也要完成相应实践教学课程。应用心理学专业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以下几方面:

1.心理学试验。是通过运用心理学测量仪器,对某些特定的心理学变量进行操控,从而得出某些心理学现象及其行为变化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心理学实验是以实验室为载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使学生真正达到符合专业技能实践标准的一项科学实验。

2.心理学实训。即心理学职业技能实际训练,学生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并在可控范围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学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实践活动。学校主要通过心理学实训增强学生基本应用服务与数据分析能力。

3.科研活动。学生根据自身实际需求选择性地参加各类科学研究活动。通过参加科研活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方法和途径手段,并达到提高实践能力、增强科学意识的目的。

4.专业见习和实习。学生按照学校统一安排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并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参观或从事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活动。专业见习和实习阶段是真正把所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核心环节,使学生达到专业应用技术知识与实际操作技能二者的融会贯通。

(三)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传统实践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