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思想;教学目标

数学思想是数学学科的精华所在,通常老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只能教会学生有限的知识。但是如果老师可以在这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培养出学生的数学思想,那么学生就可以具备获取知识的能力,对学生未来更好地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所以,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要比只关注学生的数学成绩更重要。

一、数学思想简介

数学思想也可以说是一种数学思维,它主要是给学生提供学习数学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可以利用这种数学思维来思考问题。这种思维可以让学生对数学的本质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也能帮学生提高对数学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让学生把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很多数学知识看起来都是很抽象的,但是如果学生有了数学思想后,这些抽象的知识在学生的脑海里就能被理顺,学生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数学思想最常见的应用就是当学生做数学题的时候,学生可以由一道题目来想到这道题的解题思路,知道这道题应该怎样分析,用到哪些数学思想。这就是数学思想对学生解题的帮助。

数学思想从字面看起来有些抽象,不知道它具体指的是什么,但实际上数学思想是一个集合概念,它是由很多具体的分类组成。在初中数学中,最常用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种:一是函数与方程思想。列方程对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初中所学方程一般都是两个变量,学生通过思考变量之间数量的关系来列出对应的方程式,最后再解出变量的具体数值。二是数形结合思想。这种思想在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尤其是在学生学习初中几何知识的时候,应用这种思想可以给学生的解题提供关键的思路,还有很多不好解的式子也可以尝试用这种思想来解答。三是化归与转化思想。这种思想在学生遇到困难时会经常使用,它的应用可以帮助学生把复杂难解的问题简单化,让很多看起来比较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为学生解决问题指明方向。

二、初中数学教学渗透数学思想的策略分析

1.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要渗透数学思想

制订教学计划是一名初中数学教师的必修课,通常老师都会在上课之前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需要用到的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等制订出详细的计划。数学思想通常都是包含在具体教学内容中的,所以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就应该考虑到教学内容都与那些数学思想有关联,之后再针对数学思想安排详细的教学活动。比如,化归思想是初中数学的基本思想,它可以说贯穿了初中数学的整个学习过程,无论是什么类型的数学题都可以往这个数学思想上靠一下。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在给学生讲一道例题的其他解题思路之前,先用化归思想尝试一些解题。

为了能够把数学思想融入教学当中,老师在制订教学计划的时候就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数学教师应该做到对教学内容深入分析研究,把教学内容能够涉及的数学思想都分析出来。另一方面,老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数学思想的应用确定出比较详细的教学目标,这里的教学目标不应该是一个比较笼统的大目标,而是要根据不同的数学思想和不同的教学阶段把目标细化,体现出分层教学的理念。

2.数学课堂教学过程要渗透数学思想

数学虽然是一门来源于生活实际的学科,但是在初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还是会遇到很多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老师通常会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但数学思想才是学生突破数学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的有效武器,所以老师更应该引导学生用多种数学思想来主动思考教学内容。比如,对于初中生来说,函数和解方程就是数学学习的最大难点,为了帮助学生简化解方程的过程,老师可以让学生用化归的思想来简化解题难度,给学生找一些例题做练习。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想的关键时机,老师一定要把数学思想融入课堂教学中,在课堂讲解的例题尽量用多种数学思想来解答,让学生能够把用每种数学思想的解题过程都牢牢记住。

3.在课后练习中渗透数学思想

学生想要学好数学都需要通过大量的做题练习,课堂上的教学时间有限,所有学生的做题练习通常都是在课后完成。但是经常会出现有的学生做了大量的习题之后,解题能力还是提升不上来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的做题思路不够清晰,对各种数学思想的应用不够熟练。一旦遇到一个思路受阻,解答不出问题的答案之后,就不会转化思想,用其他数学思想来解题。为了让学生对每种数学思想都能熟练掌握,给学生以后的做题提供更多思路,老师可以要求学生做每道题都用不同的数学思想给出几种解题过程。这样学生做一道题就相当于对好几种数学思想进行训练。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中不仅需要学生自己有培养数学思想的意识,也需要老师加以正确的引导。

参考文献:

[1]邓悦.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思想方法[J].考试周刊,2013(74).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2

【关键词】数学 衔接 教学

一、学好高中数学的建议

(一)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学习感到有序而轻松。高中数学的良好习惯应是:多质疑、勤思考、好动手、重归纳、注意应用。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要把教师所传授的知识翻译成为自己的特殊语言,并永久记忆在自己的脑海中。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包括制订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和课外学习几个方面。

(二)循序渐进,防止急躁

由于学生年龄较小,阅历有限,为数不少的学生容易急躁,贪多求快,囫囵吞枣。有的学生想靠几天“冲刺”一蹴而就,有的取得一点成绩便洋洋自得,遇到挫折又一蹶不振。教师要让学生们知道,学习是一个长期的巩固旧知、发现新知的积累过程,绝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

(三)注意研究学科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高中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

(四)及时了解、掌握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学好高中数学,需要学生从数学思想与方法高度来掌握它。中学数学学习要重点掌握的数学思想有以下几个:集合与对应思想、分类讨论思想、数形结合思想、运动思想、转化思想、变换思想。有了数学思想以后,还要掌握具体的方法,在具体的方法中,常用的有:观察与实验、联想与类比、比较与分类、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一般与特殊、有限与无限、抽象与概括等。解数学题时,也要注意解题思维策略问题,经常要思考:选择什么角度来进入,应遵循什么原则性的东西。高中数学中经常用到的数学思维策略有:以简驭繁、数形结合、进退互用、化生为熟、正难则反、倒顺相还、动静转换、分合相辅等。教师应当把这些思想、方法告诉学生,以便他们更好地去掌握。

二、“衔接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建议

初中学生思维主要是形象思维或者是较低级的经验型抽象思维;而高中属于理论型抽象思维,并向辩证思维过渡。所以在高中要教学生通过观察、类比、归纳、分析、综合来建立严密的数学概念,掌握数学知识。

(一)利用旧知识,衔接新知识

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在他们的头脑中还都是初中的知识结构,无法一下子适应高中数学的知识体系。因此高中教师要熟悉初中数学教材,做到心中有数,在教授高中新课引入新知识、新概念时,注意复习初中旧知识,从学生已熟悉的知识铺垫和引入新内容。如讲“集合”时可以复习初中学习的“点的轨迹”;讲“任意角三角函数”时,要先复习“锐角三角函数”的概念;讲“一元二次不等式”时,可以联系“反比例函数与一次函数图像的关系”等等。

(二)教给学生基本方法

高中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只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也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采用问题讨论法、自学指导法、类比推理法、假设法、实验辅助法、预习——听课——复习(练习)——总结归纳等学习方法,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

(三)重视知识归纳,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掌握好各章节基础知识,还要让学生学会归纳、整理,真正做到“由薄到厚”又“由厚到薄”。在章节复习中,要找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清晰的知识结构图表,以便理清概念,使其系统化,便于记忆及掌握运用。分类总结所学的思维方法和解题方法,找出其共性与个性、区别与联系,形成学生的解题思考方法,有助于思维由单维向多维发展。

(四)走近学生,了解学生

高中教师不能一味地将知识和方法灌输给学生,由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不具备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老师布置的作业除了必须写在作业本上的,其他都认为不是作业,可以不用写。因此高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一个特性,为他们制订“自我监控表”,要求学生每天都要按照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来填写“自我监控表”,这样老师和学生自己就能真正了解到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方法,还有哪些做的不到位,需要如何改进和完善。

(五)适时鼓励学生

高中学生虽然不再像初中学生那样单纯幼稚,但是他们毕竟也是孩子,也需要老师和家长的表扬,所以适时的表扬对学生来说是种鼓励,是种肯定,是种动力。我们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必须会这会那,其实每个人都需要鼓励,所以当学生有一点小小的进步时,老师就应当给予奖赏,哪怕只是几句表扬的话语,对学生来说也是非常必要的,他们觉得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自己得到了认可,这样在以后的学习中就会更加努力的去学习,形成良性循环。

三、小结

衔接好初高中数学教学,要将思考与创新精神贯穿于具体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指导学生学习数学,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高中数学。

【参考文献】

[1]马伟. 科学衔接初高中数学教学[J]. 山西教育,2011(10):3.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3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难点;处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9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172-01

所谓数学教学难点是指学生不易接受的知识。对数学教学难点的有效突破,正是对学生数学思维进行积极训练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有利契机。顺利解决数学教学难点,对于坚定学生学习信心,增强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人结合多年的初中数学教学经验,谈谈初中数学教学难点的处理策略。

1.分散性策略

"分散难点"一直是难点教学的传统策略,这种策略就是将解决难点的过程分成若干个小阶梯,让学生经过努力逐步跨越这些阶梯,有步骤、分层次地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最后使困难得到解决。

案例: 某服装店在某一时间以每件60元的价格卖出两件衣服,其中一件盈利25﹪,另一件亏损25﹪,卖这两件衣服总的是盈利还是亏损,或是不盈不亏?

我在讲这个问题之前,考虑到找出相等关系列方程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了分散难点,在出示本问题之前,首先设计了"说一说"活动,选取了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最简单的数学问题,抽象出了进价、利润、售价三者之间的关系(进价+利润=售价),然后又设计了"想一想"活动,选取了利用进价和利润率表示利润的特殊事例和一般事例,先特殊后一般,学生很容易掌握。这就为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一元一次方程)铺平了道路。当学生设出未知数列方程时,似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活动1)说一说

师:一只签字笔的进价为0.8元,要想获得0.2元的利润,售价应定为多少元?

生(齐):1元

师:你能说说进价、利润、售价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生1:进价+利润=售价

(活动2)想一想

师:一件进价为40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盈利20℅,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2:8元

师:怎么算?

生2:40×20℅=8

师:一件进价为X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盈利25℅,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3:25℅X元

师:一件进价为Y元的商品,如果售出后亏损25℅,那么商品利润为多少元?

生4:-25℅Y元

师:你能说说利用进价和利润率求商品利润的方法吗?

生5:利润=进价×利润率

(活动3)例题演示:(多媒体演示)

(活动4)分析解答:

师: 两件衣服共卖了120元,到底是盈是亏就要看这家商店买进这两件衣服时花了多少钱,即两件衣服的进价是多少元。如果进价大于售价就亏损,反之就盈利.

生:听讲领会

师生互动(教师演示问题串,学生填空)

解:设盈利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x元,那么它的利润就是25℅X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列得方程x+25℅X=60解得x=48元

设亏损25%的那件衣服的进价为y元,那么它的利润就是-25℅Y元,根据进价与利润的和等于售价,列得方程y-25℅Y=60,解得X=80元

解得两件衣服的进价是x+y=128元,而两件的售价是 60+60=120元,进价大于售价,由此可知卖这两件衣服总的盈亏情况是亏损8元。

2.数形结合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是通过不断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掌握知识,达到培养各种能力的目的。但作为掌握知识的主体――学生,对传授的知识是否愿意接受,对提出的问题能否热情参与研究,则缘于教师如何创设良好的发问情境。有句标语写得好:“不要把年轻人当成等你灌充的空瓶,把他看成等你点燃的蜡烛”。也就是告诉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的,必须在问题的引发上下功夫,以便唤起学生心理上的学习动机,形成学习数学的心理指向。

特别是新课程标准中的理念要求“教学应该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学生必须成为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应用已有的知识,更要经历新知识和日渐增加的困难情境的挑战。教学方法应该让学生关注学习过程,而不仅是接受传授给他们现成的知识。”这更要求我们要注意提高提问的技巧。

然而课堂上提出的问题,随着学生的需求和思考在不断的变化着,怎样的提问才“合理恰当”效果最好呢?下面我们就常规教学中的提问谈一点体会:

1 课前的复习提问(要标新立异)

这种提问一是为了督促学生及时复习巩固知识,二是为学习新知识打基础,也是调动课堂气氛的关键的环节。在这种提问中,对于同一个问题,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提出,切入的角度不同,效果往往就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提问者对提出的问题要新颖、有创意。

如在检查数学定义、定理的掌握提问中,“什么叫平行四边形?“他的判定定理是什么?”这种提问仅采用了一般化、概念化的套路,很难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引起兴趣。若采用这样的方式我感觉效果较好:“有一个四边形,他的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你能说出它叫什么四边形吗?若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呢?一组对边平行而另一组对边相等呢?你还可以根据这个四边形的什么条件说它是平行四边形?”这种提问不仅要对概念判定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要学会灵活运用,同时也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能积极动脑思考并会分析解决问题。

2 新课的引入提问(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思维特点)

这种提问主要是为引入新概念、新定理而设计的提问。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对那些缺乏独创精神的学生可刺激他们进行创造性地进行思考。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及老师的引导,学生在脑海中迅速地检索与问题有关的知识,对这些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新的结论,有利于能力的培养。在这种提问中,我们提出的问题切记:

一要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要从简单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既能化难为易,又使学生倍感亲切;既能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又能使学生投入到探求新知识的活动中;使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不断体验解决问题的愉悦。否则会事倍功半,适得其反。

如讲正比例函数的概念时,我们都知道函数的概念对初中学生来说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概念,它又与生活有很大的联系。

[案例]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需要大家帮助解决,(为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有一辆汽车以每小时40千米的速度行驶,你能根据表格中所给的时间“小时),完成表格吗?即:求出相应的路程s(千米)(出示表格,生完成)。师:简单吗?生:(略)。师:就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反映了一个概念一函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看上面的问题中哪些量在变化哪些量没有变?变的量有几个?s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这里的t能随便取值吗?当t在允许取值的范围内的每一个值,s有几个值和它对应?这时s就叫t的函数,t就叫自变量。下面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函数的概念,并让学生举例说明。在继续研究得出正比例函数的概念(让学生感到一个简单的生活问题蕴含着那么多学问)我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成功。

二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初中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大多都比较好动,思维比较活跃,因此你引出问题时最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善于“诱”。从而点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特别是在几何定理的引入上,如果只以习题的形式引入,对有些学生来说,很难找到解题思路。若以诱导的方式提出会起到化难为易的效果,并能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在讲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定理时,我先复习了平行四边形定义,然后提出问题:利用平行四边形定义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两个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动手操作后得出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理由呢?(由学生阐述,略)师导:也就是说给你一个四边形,你把它分割成两个三角形,再根据给的条件能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就可以说明它是平行四边形了。好,下面我给一个问题你们试试看:在四边形ABCD中,AB=CD,AB∥CD,求证: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

这样问题的难度就降低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引起了好奇心,他也想给一些条件试试,借此你就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讨论从而得到其他的几个判定定理。这样做不仅把新旧知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而且促使学生以一个创造者,发明者的身份去探求知识,无疑在心理上产生了极大的满足和喜悦,从而提高了四十五分钟的教学效果。

3 对新知识的理解提问(要善于激疑)

这类提问一般用于某个概念或原理的讲解之后,是对新知识与技能的检查,了解学生是否理解了教学内容。而在教学中常有一些内容,学生似乎一看就懂了,自觉无疑,而实质上有疑,教师在浅处设问,于无疑处设疑,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可以收到较好的效果。

[案例]在讲等弧的概念中,有的老师只让学生背下来“能够完全重合的两段弧叫等弧”,而没有及时设疑“什么样的两段弧能够完全重合?”导致学生没能理解概念,因此,在应用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圆心角、弧、弦、弦心距四组量中,有一组量相等其余各组量也相等”来判断命题“若两段弧相等,则它所对的圆心角也相等”真假时,学生说是假命题,问他为什么?说没有在同圆或等圆这个条件。(有些教辅书上也是这样的答案。因为我说答错了,学生不服,把教辅书的答案给我看了)其实两弧相等已隐含了“在同圆或等圆中”这个条件。因为只有在同圆或等圆中才有完全重合的弧。因此教师在进行这一环节提问时,要深挖教材,善于激疑,同时还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从而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为将来灵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4 小结的提问(要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善于诱导启发)

这种提问经常应用于一节课的结尾。是对这节课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进行及时的系统化、巩固和运用,使新知识有效地纳入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在进行这方面提问时,必须要有一定指向性,不要太片面或太过笼统地提问,太片面了,不利于把知识系统化,太过笼统,学生又不知从何说起。

如我们在听课时,很多老师为了体现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往往这样小结:下面请同学们思考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习了那些知识?没有一定的指向性,新旧知识那么多,你说从何说起?有的学生被叫起后虽然说了,但又与你想要的答案有很大的差距,浪费时间(小结时往往剩的时间很少)。若带有一定的指向性并及时予以诱导,效果就不一样了。

如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这一节课小结时,首先提出通过这一节的学习谁能总结一下,知道哪些条件可判断一个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答略)然后诱导他们思考对定理的证明过程,从而得出:在研究四边形的问题中往往通过作辅助线把它转化成三角形来研究,即把复杂问题转化成几个简单问题来研究。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而且也输灌了数学思想方法。

总之,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每一环节都涉及到提问这个问题,因此,我们教师要仔细斟酌提问的层次,运用各种不同的提问策略,激发学生高层次的思维过程,使我们的教学往更利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发展。查尔斯・狄嘉默说:“提问是最能够表现教学精致艺术的方法。通过提问可以使想法更清晰生动、迅速激发想象、刺激思维、诱发行动。”愿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互相探讨、互相总结经验,使我们的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周良顺,韩杰,课堂提问要“精、巧、活、深”,山东教育,2000(28).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5

关键词: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

数学是初中生学习的重要科目之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十分重要。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指以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分析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目标。但是就目前而言,在初中数学课堂上,探究式教学的成效并不明显。可见,深入研究如何开展探究式教学对于提高数学课堂的教育质量非常重要。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

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基础是设置探究式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课堂学习。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设置高效、专项的探究式问题,引领整节数学课堂的学习。

例如,在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一节时,教师可以用“比萨斜塔”的例子引入直角三角形知识的学习。“意大利的比萨斜塔在1350年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2.1 m。1972年比萨地区发生地震,这座高54.5 m的斜塔在大幅度摇摆后仍然屹立,但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增至5.2 m,而且还以每年增加1 cm的速度继续倾斜,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为此,意大利当局从1990年起对斜塔进行维修纠偏,2001年竣工,使塔顶中心点偏离垂直中心线的距离比纠偏前减少了43.8 cm。”然后设置问题:“如果要你根据上述信息,用‘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所成的角θ’来描述比萨斜塔的倾斜度,你能完成吗?”这样能够借助生活实际问题,使数学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同时,为了保证学生探究式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教师可以再设置两个问题:(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2)知道五个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他元素?接下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际问题和未知性问题进行探究,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课堂学习气氛。总的来说,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情境,为开展探究式学习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探究式教学质量

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很多数学教师仍是习惯沿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加之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难免会使W生失去学习兴趣。而探究式教学模式是一种符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模式。为此,教师要重视创新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探究式教学的质量,真正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反比例函数的学习中,在课堂的开始可以先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我们已经知道一次函数的图象是一条直线,那么反比例函数(k为常数,k≠0)的图象是什么呢?猜猜看,应该怎么画呢?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回忆画函数图象的一般方法与步骤,类比一次函数的图象进行猜想。然后让学生动手探究、解决问题:画出反比例函数的图象,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亲自动脑、动手实践去科学地验证自己的猜想,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与精神。之后再让学生相互交流,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行思考、总结: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有什么特征?这样通过一系列的教学,就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由此可见,初中数学教师应当重视不断创新教学模式,促使学生主动深入到教学中,从而真正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

三、发散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能够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也正是因为这种优势,探究式教学才受到教师的重视。鉴于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探究式教学时,也要充分引导学生积极发散思维,从多个方面研究问题,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

例如,在三角形内角一节的学习中,为了给予学生思维的空间,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可以以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为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并重视引导学生从对平行四边形、五边形等多边形内角和的证明出发证明论题。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形成从整体推广到局部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应重视从发散学生思维角度,提高探究式教学的质量,从而达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不仅要重视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还应重视结合创设问题情境、创新教学模式、发散学生思维三种方式,真正提高探究式教学的效率。尤其是在新课改深入推行的背景下,教师更应深入教学,研究探究式教学,以提高数学课堂的质量,促进学生学习。

参考文献:

[1]赵诚慧.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实践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5.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的策略范文6

一、了解学生、师生和谐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

新课程教学理念认为:课堂教学的本质是由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有效学习的活动过程。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学生无论在知识储备还是个人能力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进步,自主意识更为强烈。教师角色也从传授者向引导者转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就变得更为微妙。因此互相的理解与尊重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语言亲切、面带微笑的教师肯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学生接受你,关系和谐了,你的要求学生执行起来就更到位了,课堂效率自然就高了。

二、理解教材、精心备课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性的关键

教师既是教材的使用者,也是开发者. 因此教师在处理教材时,应树立新的教材观,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为宗旨,打破固有的授课思路,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勇于创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能根据本地区本校本班级学情和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大胆对教材进行删繁就简的“再加工”,使教材更加切合学生的学习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课堂教学目标. 拟定的教学目标应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应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如果目标过高或过低,都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三、激发兴趣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常用手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实现教学目的关键。与其他学科比较,初中数学是一门较抽象、深奥、枯燥难学的学科,多数学生不喜欢学习数学,觉得难,没有兴趣。对于这一情况,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取一些措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尝到学习数学的甜头和乐趣。变枯燥为有趣,要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精心钻研教材,联系学生实际,尽量将所授内容设计成生动有趣的问题。如:幽默的语言、充沛的激情.诱人的问题、情境等等,诱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确保学生兴趣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四、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是重要环节

教学中绝对的、万能的、最好的教学方法是没有的,但不管采用何种方法,都应落脚于是否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否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否则任何方法都是失败的。

1、适宜于内容的方法。计算、概念、几何、应用题等不同的教学内容具有不同的特点,教师选用的教学方法必须适宜于内容的不同特点,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如教学《打折销售》,就可以用创设问题情境法,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收集的商场打折销售情景,让学生谈参加市场调查所了解的打折销售活动,接着提问:打折销售后,商家一定会专本吗?每件商品所赚的钱怎样计算?引导学生得到:利润=卖价-成本价。

2、适宜于学生的方法。教师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把学生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年龄特征、学习基础、个性差异都是教师要考虑的因素。如同一年级的不同班级由于学习基础不在同一水平上,教学方法也不能一样;自学能力强的班级可以采用自学法、尝试法;基础相对较低的班级则可以采用实际操作、设疑法等。并且同一人班级中针对不同个性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方法。如好动、爱说的学生适宜用讨论法:不善于表达,喜静的学生就适宜用发现法、自学法。只有关注学生,“备”学生,才能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的效率。

五、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

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在学生理解并能正确应用公式、法则等进行计算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用计算器完成较为繁难的计算,引导学生用计算器进行探索规律等活动。

有条件的地区,教学中要尽可能地使用函数计算器、计算机以及有关软件,这些现代教育手段和技术能有效地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益。如利用计算机展示函数图象、几何图形及变换过程并研究其性质;从数据库上获得数据并绘制表示同一组数据的不同图表,使学生能选择适当的图表描述数据;计算机还可以产生足够的模拟结果,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事件发生概率的意义。

六、及时进行教学反思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