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保护的问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动物保护的问题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1

关键词:变压器差动保护 误动 原理 影响因素 解决措施

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电力系统在能源系统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纵观整个电力系统,影响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最关键原因就是变压器故障。为了防止因为变压器产生故障而给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带来影响,对电力变压器采取了多种保护措施,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就是其中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然而,系统运行中发现,因为电流不平衡、励磁涌流等因素经常会导致差动保护发生误动现象,更为重要的是差动保护误动经常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所以,关于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1、变压器差动保护的基本原理

电力变压器差动保护是电力变压器保护的主保护,是在循环电流理论基础上建立的保护系统。一般而言,需要将电流互感器分别安装在电力变压器两端,再将电流互感器与差动继电器并联起来,一旦电力变压器正常工作或者差动保护区域外部发生故障,此时在电力变压器两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数值上是相等的,而方向上是相反的,如此差动继电器内部就不会有动作电流产生,所以,差动继电器不动作,不发生差动保护。相反,一旦电力变压器不正常工作或者差动保护区域内部发生故障,此时在电力变压器两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就会出现不平衡现象,在差动继电器内部就会有动作电流产生,差动继电器引发动作,此时就需要对电力变压器进行差动保护。

2、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影响因素

2.1 电流不平衡因素

受多种因素影响,电力变压器正常运行或者差动保护区域内部并未发生故障的情况下,电力变压器两端电流互感器的二次电流经常会出现不平衡现象,此时在差动继电器内部会有动作电流产生,引发差动继电器发生误动现象。从目前来看,造成电流不平衡的现象主要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1)由相位差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Ydll型连接组变压器在总降压变电所中最为常用。其正常运行时,在变压器两端的电流相位差是30度。此时虽然在变压器两端的电流互感器内的二次电流数值上是相等的,然而在相位上有30度差异存在,由于相位差经常造成电流不平衡现象,使得差动继电器发生误动现象。

(2)由电流互感器变比不同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电流互感器类型不同,则其变比也存在差异,根据规定标准其变比划分为多个等级。实际工作时,电流互感器的变比需要和标准变比存在差异,由于变比不同经常造成电流不平衡现象,使得差动继电器发生误动现象。

2.2励磁涌流因素

从变压器差动保护电路分析可知,在变压器内部产生的励磁涌流唯一能流入电源侧的绕组,此时的励磁电流与变压器产生内部故障时的短路电流基本相同,但正常而言,励磁涌流需要在额定电流的3%~6%以内,一旦超过这一数值就会造成差动保护误动现象。现实中,当电力变压器没有负载时,以及清除外部故障进行恢复电压的进程过程中,在变压器铁心内的磁通是不能实现突变的,这就造成了变压器一次绕组内部很可能有励磁涌流产生,而此时的励磁涌流会超过变压器额定电流许多,而且其无法在变压器二次绕组内部出现,如此这差动保护电路部分就会发生很大的电流不平衡现象,使得差动继电器发生误动现象。

3、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解决措施

3.1 对电流不平衡的解决措施

(1)由相位差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的解决措施。若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首要问题就是想办法将变压器两端电流间的相位差消除掉,也能有效预防这一现象发生。实际操作时,普遍采用改变变压器两侧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的方法来实现,具体操作过程为:对变压器与电流互感器接线方式原本是星形的一侧接线使用三角形接线方式来替换,相反的将原来是三角形的一侧接线使用星形接线方式来替换。如此接线就可以实现在电流互感器上的二次电流相位差为零,有效防止了由相位差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的发生。

(2)由电流互感器变比不同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的解决措施。若想根本解决这一问题,首要问题就是选择变比等级相同的电流互感器,最大程度地降低电流。还要充分发挥差动继电器内部平衡线圈的作用,使电流互感器不同的变比电流得以消除。还有,可以在差动继电器的一侧或两侧安排类型不同的自耦变流器(双绕组变压器时安装在一侧,三绕组变压器时安装在两侧),从而实现电流补偿功能,有效解决由电流互感器变比不同造成的电流不平衡现象。

3.2 对励磁涌流的解决措施

为防止产生励磁涌流现象,有效消除不平衡电流,首要问题就是选择具有快速饱和铁心的差动继电器,以及可以实现快速饱和的电流互感器,有效解决没有负载以及清除外部故障后恢复电压过程中的磁通突变问题,防止一次绕组中产生励磁涌流,防止电流不平衡。再有,还可在差动回路中安装中间变流器实现快速饱和的电流补偿功能,防止发生差动保护误动现象。

4、结语

总之,对于新建或设备更新改造的发电厂和变电站的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问题,需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标准、文件或者厂家说明书执行,确保每个流程都严格把关。具体实践工作中,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的影响因素有多种,因此,作为工作人员必须认真探究其中的具体原因,并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解决措施,从而有效应对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现象,确保电力系统能够安全可靠运行。

参考文献

[1]苏贵标.变压器差动保护误动分析及对策[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09,08.

[2]舜.主变差动保护躲励磁涌流判据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1,03.

[3]朱玮.一起主变差动保护动作的故障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9,19.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考古发掘现场;分析体系

中图分类号:K8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3)01-0051-05

1 前言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20世纪70年代产生于美国,主要承担中小型博物馆及发掘现场的文物测绘、保护、修复和运输工作;随后,加拿大推出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计划,推动了博物馆和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研究工作的进步;印度、墨西哥、澳大利亚等国也建立了本国的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解决了考古发掘现场测绘和文物保护等相关问题,促进了这些国家的文物保护和研究工作的发展。近年来,欧盟推动的“Eu-ARTECH”计划,通过在欧盟下属机构设置和运行各种分析调查设备,致力于改善欧洲艺术品研究和保护中的相关设备的使用。该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将尽可能多的文化遗产研究设备引导到同一个领域,使欧洲的使用者能方便地使用高性能设备,利用欧洲各国现有的先进仪器设备,为欧盟各国的文物保护项目提供技术服务。欧盟移动实验室(MOLAB)搭载的便携仪器包括中红外光纤光谱仪、μ-拉曼光谱仪、紫外-可见荧光光纤光谱仪、可见-近红外光纤光谱仪、X射线荧光光度计、EUREKA-Mouse核磁共振仪、反射式红外扫描成像光谱仪、激光μ-光栅投影三维轮廓测量系统、紫外荧光成像系统和钻孔电阻测量系统等。针对不同的调查对象,将便携设备有选择地搭载在移动实验车中,完成现场的分析和监测工作,极大地推动了欧洲文物保护技术的发展和进步[1-6]。

基于国外对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研究探索,结合当前我国田野考古的需求,2006年10月,敦煌研究院联合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清华大学共同申报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文物出土现场移动保护实验室研发”,经过三年时间,研发出集成多种便携设备、实现多种功能组合、基本可以满足考古发掘现场信息提取和保护需求的车载平台,并进行了相关的现场应用研究,由此初步建立了我国首个针对考古发掘现场研究和保护的移动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以敦煌研究院为主体,联合国内高校、科研院所、文物研究机构的研究团队继续开展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的应用支撑研究,通过对我国山东、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浙江等省的10处考古发掘现场的技术支撑和示范研究,不断优化和完善移动实验室相关技术单元,建立和完善了移动实验室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模式,从技术和应用层面上实现了针对考古发掘现场的五个单元技术体系的构建,即发掘现场空间信息提取技术、发掘现场环境动态监测技术、文物出土状况和评估调查分析技术、发掘现场脆弱质文物和遗迹现场提取与保护技术、考古预探测技术。应用研究证明,基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平台构建的技术体系和应用方法,对解决我国田野考古发掘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升考古发掘工作的科技水平、文物保护研究、揭示相关考古学问题等方面有较好的技术支撑作用。

文物出土状况和病害评估技术是移动实验室整个技术体系中重要的技术单元,涉及了多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本文就该单元分析体系的构建进行详细的阐述。

2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分析体系研究的主要内容

考古发掘出土文物长期处于封闭的埋藏环境中,在一定的时期内,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文物处在一种腐蚀和劣化的过程中,腐蚀和劣化的程度因文物和埋藏环境的不同存在较大差异。在较长的时间范围内,埋藏环境逐步稳定,导致文物腐蚀和劣化的因素得到抑制,反应速度缓慢甚至停止,埋藏文物与引起腐蚀及劣化的因素处于脆弱的平衡之中。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埋藏环境的骤变打破了文物保存相对的平衡状态,由此造成许多文物不可逆转的损失。由于文物出土时的状态最接近埋藏中的状态,这一时刻也是新环境下劣化的初始阶段,时效性较强的分析调查对于文物出土状况和病害评估至关重要,移动实验室现场的实时分析体系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长期以来,出土文物的保护研究工作多数是在文物出土很长时间后在文物库房或实验室进行的,这种习惯模式忽略了最佳研究时机,造成了大量文物信息的缺失,也割裂了文物本体和埋藏环境之间的联系。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的出土文物现状和评估技术结合近年来相关的研究成果和文物保护研究的客观规律,将文物埋藏环境研究和文物本体现状、病害调查方法研究作为本技术单元的研究方向,通过两个方面的调查分析结果综合评价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病害成因[7]。

埋藏环境的现场分析包括:针对文化层土壤的分析,确定主要调查指标为土壤的含水率、酸碱度、可溶盐含量以及粒度;发掘过程中如存在水,对其酸碱度和可溶盐进行分析;空气及埋藏环境中微生物的培养和初步鉴定。埋藏环境的调查和分析不涉及文物本体,均采用现场取样、即时分析的方式进行。

针对文物本体现状和病害的调查分析涵盖了文物表面形貌、元素组成、物相以及文物本体的组成结构和探伤,采用的分析手段为显微分析、X荧光分析、各种光谱分析以及X光探伤调查。常规情况下均采用无损的分析方法,根据实际情况在发掘现场或移动实验室内开展相关调查和分析。

出土文物现状和病害评估的分析方法是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构建的,多数相关分析紧密围绕考古现场即时进行,立足于快速分析。对于一些复杂问题和特殊需求,如有机质分析、年代测定、土壤的物相分析、稀有元素分析等,在不影响文物本体、对分析的时效性要求不高、能够获得分析样品的情况下,可在专业实验室进行延伸分析和深入研究,更好地为考古发掘提供技术支撑。

3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

分析体系的构建

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的文物病害分析体系构建为两个方面,即和文物埋藏环境相关的土壤、水、微生物的取样分析,文物本体的原位无损分析。两个方面在分析手段上虽然不同,但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文物的出土状况和病害分析体系。

3.1 仪器及性能

(1)埋藏环境分析仪器

含水率测定采用日本Kett FD-720型红外水分测定仪,量程 35g;可读性 0.01%;传感器精度1mg;重复性初始样品重量≥1g时±0.2%,初始样品重量≥5g时±0.05%;红外暗场热管(金属加热器)加热源,全自动分析模式。酸碱度测定采用雷磁PHSJ-5型pH计,仪器级别为0.001级,温度补偿。可溶盐分析采用戴安ICS-2500研究型离子色谱仪,阳离子分析条件:分析柱CS12A,淋洗液20mmMSA(甲烷磺酸),淋洗液流速1.0ml/min,系统压力1320psi,抑制器电流65mA;阴离子分析条件分析柱AS14,淋洗液Na2CO3 (3.5mm)/NaHCO3(1.0mm),淋洗液流速1.2ml/min,系统压力1219psi,抑制器电流24mA。粒度分析采用微纳Winner2308A型激光粒度仪,可对小于2mm直径的土壤进行分析,可进行干湿一体全量程测量,干法测量范围为1-2000μm,湿法测量范围为0.05-2000μm,准确性/重复性小于3%,激光波长为632.8nm。微生物鉴定采用常规的实体显微镜。

(2)便携式原位无损分析仪器

便携式数码显微镜为KEYENCE VHX-600K数码显微镜,配备可拆卸式镜头和长距离延长线缆,放大倍率十至五千倍。便携式X射线荧光仪为Niton XL3t型手持式荧光仪,金阳极射线管激发源,最大50kV,50μA,Peltier半导体致冷高分辨率SI-PIN X射线检测器,分辨率195eV,带高性能6滤光片系统。便携式拉曼光谱仪采用Ocean Optics QE65000科研性光谱仪,量子效率90%,具有较高的信噪比和快速的信号处理能力,附带的RIP-PA-SH型探头可以滤掉瑞利线。便携式近红外光谱仪采用LabSpec5000光谱仪,在50nm-2500nm的可见光和近红外光谱范围内对样品进行无损分析,秒扫描时间0.1秒的快速分析接近于实时监测。便携式可见光谱分析采用荷兰AvaSpec2048FT光谱仪,该仪器配置有300线/mm光栅,可测光谱范围200-1100nm,分辨率4.3nm,对称式光学平台设计,配置光电二极管阵列探测器,可以对整个光谱进行快速扫描而不必移动光栅。X光探伤采用德国K-200型便携X射线探伤及数字扫描系统,可对不同材质文物的内部结构,腐蚀及保存状况进行调查。多光谱摄影系统和OURSTEX 100FA型高性能便携式能量色散型X射线荧光分析系统[8]为研究团队搭建的系统。

3.2 分析功能的实现

基于移动实验室平台的文物出土状况和病害分析涉及多种方法和设备,将这些设备和方法应用于复杂的发掘现场面临较多问题,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应用支撑研究通过大量的方法研究、应用实践、方法调整和完善,逐步实现了各种分析方法的功能。

首先,通过前期大量的实验室工作,全面了解各种设备,确定最佳的分析条件,在此基础上开展对样品和器物的分析,积累经验,提高复杂条件下的分析能力。通过应用研究和方法归纳,编写了各种分析设备的操作手册。

其次,通过大量的应用实践,深入了解考古发掘现场对各种分析方法的需求,将多种分析方法进行集成,确定了相对合理的工作模式和分析流程(图1、图2),科学、合理地解决发掘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最后,归纳和整合分析结果和数据,全面解读各种分析方法获得的信息,揭示埋藏环境与文物保存现状和病害之间的关系,同时解释相关的考古学现象和问题。

3.3 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分析体系的构建

基于对各种分析方法、分析仪器的研究,结合不同考古发掘现场的应用实践,完成和优化了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分析工作的流程和工作模式,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文物现状和病害评估的分析体系(图3)。

4 结语

基于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平台、针对考古发掘现场埋藏环境和文物本体调查的分析方法,经过不断改进、优化和完善,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分析体系,该分析体系能够为考古发掘现场相关研究和文物保护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通过体系构建和应用支撑研究确立的移动实验室分析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1)该分析体系集成和优化了多种分析方法,并建立了合理的工作模式,能为文物病害评估和研究、埋藏环境调查、考古现象的解释及其他研究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2)文物出土现场保护移动实验室构建的分析体系是个开放的体系,应根据区域差异、发掘现场的特点、相关研究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架构;同时也要结合相关技术的发展,引进新的方法和手段,提升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的科技水平。

(3)移动实验室平台的各种技术单元体系构建和研究在我国尚属首次,分析技术的集成和分析体系的构建也是首次,相关的技术和方法还需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C. Miliani, F. Rosi, B.G. Brunetti, A. Sgamellotti. In situ noninvasive study of artworks: the MOLAB multitechnique approach, Acc. Chem. Res. 43 (2010) 728-738.

[2]C. Miliani, F. Rosi, A. Daveri, B.G. Brunetti. Reflection infrared spectroscopy for the non-invasive in situ study of artists’ pigments, App. Phys. A 106 (2012) 295-307.

[3]F.Rosi,A.Daveri,C.Miliani, G. Verri, P. Benedetti,F.Piqué,B.G.Brunetti,A.Sgamellotti.Non-invasive identification of organic materials in wall paintings by fiber optic reflectance infrared spectroscopy: a statistical multivariate approach,Anal.Bioanal.Chem.395(2007) 2097-2106.

[4]M. Vagnini, C. Miliani, L. Cartechini, P. Rocchi, B.G. Brunetti,A.Sgamellotti.FT-NIR spectroscopy for non-invasive identification of natural polymers and resins in easel paintings, Anal. Bioanal. Chem. 395 (2009) 2107-2118.

[5]A.Gianoncelli,J.Castaing,L.Ortega,E.Dooryhée, J. Salomon, P. Walter, J.L. Hodeau, P. Bordet. A portable instrument for in situ determination of the chem-ical and phase compositions of cultural heritage objects, X-Ray Spectr. (2008) 418-423.

[6]A.Romani,C.Clementi,C. Miliani, G. Favaro, Fluorescence spectroscopy: a powerful technique for the non-invasive characterization of artworks, Acc. Chem. Res. (2010) 837-846.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保护 野生动物 问题 研究

1 我国野生动物资源的现状

我国在保护野生动物方面有着丰富的成就与悠久的历史,为保护野生动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我国中科院的科学家就立志建立我国的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野生动物。我国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在1956年,即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此后一系列的保护野生动物的举措,包括找到濒危动物,再度建立自然保护区,都为我国野生动物的保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2 我国野生动物所受到的威胁

2.1 生存环境的破碎化

不仅在我国,在全球也是面临着同样的情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与日常活动范围正在不断的缩小,不断的分散,造成了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破碎化的现状。随着人类的活动范围的扩大,野生动物被迫改变生存习性,被迫迁移,不断躲避,导致了生存环境的碎片化,许多野生动物在隔绝的生存环境中生存,食物越来越少,近亲繁殖增加,不能正常迁徙,间接导致了野生动物的灭绝速度的加快。

2.2 资源枯竭

随着人类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的扩大,森林不断被砍伐,土地不断被开垦,各种资源都越来越枯竭,野生动物在这种环境下越来越难生存,再加上人类无节制的滥捕滥杀野生动物,更加剧了野生动物的灭绝。

2.3 环境恶劣

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人类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更污染了自然环境,给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造成了更大的影响,给野生动物造成了健康、遗传等一系列的伤害。

2.4 遗传多样性的退化

由于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的破碎化、生存资源枯竭的加快、环境的污染,已经造成了野生动物当下这一代的生存已经很困难,减少了野生动物的寿命,加速了他们的死亡。生存环境的恶劣导致了野生动物近亲繁殖增加,遗传的单一性,环境的恶劣导致了野生动物体内毒素的累积,更遗传到下一代,导致野生动物的退化,更加不能适应,逐渐导致灭绝。

3 保护野生动物的意义

3.1 经济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直都离不开野生动物,很多野生动物都能够为人类提供药材、织物、皮毛、食材等等一系列丰富的资源,保护野生动物,加强对他们的研究、培育、驯养,对人类发展有着重大的经济意义。

3.2 科研意义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有很多科研成果都是由野生动物引发的灵感。通过对野生动物的研究,人类借鉴了很多野生动物的生理构造、生存习惯,对人类的研究、发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比如,从鸟类的飞行开始研究,发明了飞机,对青蛙眼睛的研究,发明了电子蛙眼等等。另外,猴子、猩猩等灵长类动物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他们与人类有着亲缘关系,为研究人类学,灵长类动物有着不可或缺的重大意义。

3.3 对生态平衡的意义

即使在高速发展的现今社会,人们还是需要保持一个平衡的生态系统,而野生动物就是生态系统中不可代替的一部分。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生态平衡的保持是通过食物链保持着平衡,这种生态平衡不仅要保证物种的品种和数量的相对稳定,还要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如果生态系统中某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发生了变动,就会影响到整个生态系统。由此可见,保护野生动物是必须进行的,这是保持生态平衡的关键环节。

4 保护野生动物方面存在的不足

4.1 相关法律的不完善

野生动物保护法的基本法条就十分不完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就已经就保护野生动物颁布了法律,在当时这部法律为保护野生动物提供了法律基础,对当时的野生动物资源起到了很大的保护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侵害越来越严重,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也越来越恶劣,野生动物保护法对于野生动物的保护来说已经远远不够,当下的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越来越局限,指导思想也十分落后。

4.2 执法力度的不严格

野生动物对外贸易方面执法就非常松散。在野生动物对外贸易方面,应当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进行对外贸易,这就决定了野生动物对外贸易的检测应当是一个十分专业的行为,但海关贸易的工作人员大部分不具备这一能力,直接导致了执法力度的不严格。

4.3 守法意识的淡薄

由于野生动物能够带来极高的利益,但付出的代价却并没有那么高,直接导致了很多人对野生动物的滥捕滥杀。另外,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往往都是人烟稀少的偏远地区,我国对于偏远地区的执法力度又不够严格,直接导致了在强烈经济诱惑下的人们守法意识的更加淡薄。

5 加强保护野生动物的措施

5.1 完善立法制度

尽快修订《野生动物保护法》。现在执行的这部《野生动物保护法》已经过于落后,很多司法解释十分模糊,使得对野生动物不怀好意的人们钻了法律的空子,也使得有心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的人们无法可依,保护野生动物的活动展开十分困难。

5.2 加强野生动物的研究

加强对野生动物的研究,可以看到更多野生动物的价值,使得国家对于野生动物更加重视,可以加大对野生动物研究的经济投入、科研投入,形成良性循环,例如加强野外野生动物基地的建设,加强野生动物保护的专业性等等。

6 结语

野生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也就是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本文从野生动物保护的现状分析强调了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现在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存在各方面不足,最后,对如何加强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提出了一些建议,对相关人员有着一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郑杰.拍卖国际狩猎动物限额的思考[J].野生动物杂志,2007,28(1):33-35.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大学生;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2-0087-04

收稿日期:2013-06-03

作者简介:李倩(1986―),女,黑龙江绥化人,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野生动物可持续利用研究。

基金项目:2012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大学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2002年,清华大学学生用硫酸“泼熊”事件,2005年复旦大学生“虐猫”事件,2011年北京大学生“虐杀小猫”事件以及菲律宾高校学生虐待动物入罪等一系列大学生虐待动物的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为何高校虐待动物事件频发?从高校虐待动物事件反映出大学生生态德育教育的哪些问题?近年来社会热点关注的“活熊取胆”、“动物狩猎权拍卖”等关于动物保护与利用的争论,作为当代大学生是如何看待的?“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在主流媒体倡导的动物保护思想如何科学地理解?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和领导力量,他们对动物保护的态度和行为将对动物保护行动乃至整个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党的十报告提出,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那么,在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方面,尤其在我国野生动物保护这个国内外最为关切的问题上,该如何做,才能形成科学的环保意识和科学的生态意识?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自然观形成的关键阶段,那么,作为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动物保护教育则是高校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

目前我国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对动物园保护教育的研究,主要是关于游客利用园区说明牌、对动物的认知度和对观赏教育效果等方面的宣传教育[1-6];另一方面是对中小学生生物学知识普及和爱护生物的角度研究,而在大学教育中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以及如何有针对性地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研究较少。本文有针对性地选取大学生这一群体,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分析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效果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探寻,来探讨高校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必要性,为大学生树立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一、研究方法

本调研于2012年6月到10月根据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讲座对东北林业大学在校本科生及研究生所做的问卷调查,来对比在同一样本条件下,讲座前后学生对若干相同问题的不同态度。讲座共有253名学生参加,有效问卷242份,占总人数的95.65%,其中男生115人,女生127人。问卷包括背景资料和主体问卷两部分,背景资料包括:性别、来自省市、年级、专业、是否素食、是否有、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途径等方面;主体问卷以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对利用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人工养殖野生动物[7]、养熊取胆的利弊[8] 、人与野生动物冲突[9-14]、狩猎[15-16]、执法查没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17]、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态度等七个方面去陈述[18],最后加之学生对媒体舆论宣传态度的调查。其中将变量分类为消极因子、不能协调发展、积极因子、能协调发展和媒体舆论宣传这五类(见表1)。对每个陈述,学生可以选择五种可能中的一种:非常同意、比较同意、不知道、比较不同意、非常不同意,将非常同意到非常不同意分别赋值为5、4、3、2、1。消极因子、积极因子和媒体舆论宣传的值即为各自所包含项目的平均分。

表1 变量名称表

在样本分布特征分析中: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讲座前后效果的差异显著性;用相关分析,判断讲座前后的积极因子和消极因子分别对保护与利用能否协调发展的相关性。用非参数检验,分析基本信息对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媒体舆论宣传等有无显著差异。用多重响应分析找出学生获得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数据分析均由SPSS17.0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完成。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保护教育讲座前后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变化

从表2可知:从消极角度陈述的各个变量得分讲座之后均低于讲座之前,即趋向于不赞成,其中利用、养殖、养熊取胆、冲突、狩猎这五项与讲座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00

表2 保护教育讲座前后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变化(x ± s)

(二)影响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因素

调查结果显示:学生个人基本信息对其关于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影响分析发现,性别、专业、素食、宗教等四项在讲座前后对积极因子、消极因子和媒体舆论宣传均没有显著的影响。年级对积极因子(P=0.01,0.04

表3 不同基本信息的学生对各项目的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结果

图1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讲座前后对媒体舆论宣传态度

在做积极和消极两种因子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相关性分析时发现:积极因子与积极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存在差异显著性(P

表4 两种因子对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态度的关系

(三)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主要途径

电视、网络和学校是学生获得野生动物保护知识最多的三个途径,电视的响应人数为202,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84.2%,响应百分比为27.1%;网络的响应人数为154,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64.2%,响应百分比为20.7%;学校的响应人数为121,所占的个案百分比为50.4%,响应百分比为16.2%(见图2)。

图2 学生了解野生动物保护知识的途径

三、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效果与影响因素分析

虽然近年来野生动物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一直在进行,但随着社会背景的逐步变化,人们的保护观念却仍只停留在单纯的保护层面,只认识到了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要意义,却缺少对野生动物保护的策略、方式、方法等方面的认知,导致了对野生动物合理利用的误解[19]。对大学生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普及野生动物保护观念,探索影响大学生保护观念的因素,对构建野生动物保护教育体系,提高学生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很好的积极作用。基于当前野生动物保护实际情况,结合本次研究结果及相关资料,对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探讨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在问及是否关注野生动物保护时,有90.1%的学生的选择是肯定的,但综合积极和消极两个角度来看,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均值多在3分(即“不知道”)上下浮动,说明虽然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有一腔热情的关注度,却对野生动物保护理念的本质和内容理解不够充分。在讲座之后得分都向着预期结果进行转变,说明经过教育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态度的认识有些许提高(见表1)。可见,对大学生进行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是改变大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认识误区的前提条件。调查结果表明,利用野生动物、人工养殖野生动物、养熊取胆、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狩猎、执法查没的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利用等6个因子变量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能否协调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见表4)。说明学生对这6个因子变量的态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态度,而学生能辩证地看待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正是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重要内容之一。学生的年级和来自的地区是影响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见表3),不同年级的学生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态度有所不同,年级越高学生受舆论宣传的影响越小,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对舆论宣传的态度也有所不同,因此在开展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时候要对不同的人群做不同的调整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当今主流媒体正在对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获取野生动物保护信息的主要途径是电视(84.2%)、网络(64.2%)和学校(50.4%)。当前保护野生动物的宣传在激发公众保护热情的同时,客观上形成并加强了舆论对野生动物的绝对保护思想,特别是一些民间环保组织借助发达的媒体进行的“将野生动物全部放归野外”、“尊重所有动物的生命”和“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等片面引导,使得舆论对野生动物的绝对保护思想更趋于坚定。以“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为例来分析,“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作为引导国人更好地保护野生动物的公益广告语,其动人之处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通过拒绝消费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使动物免遭杀害。可是,经问卷调查显示,杜绝一切利用野生动物及产品能否实现这一问题,有26.7%的人群认为是可以实现,67%的人群认为不可以实现,6.3%的人群选择不知道,这就很明显地看出杜绝利用一切野生动物这一问题是不够现实的。如果姑且认为人们都拒绝消费,那么就能免除杀害吗?事实上动物界内部的杀戮是普遍存在的,否则,哪有生态平衡。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句似是而非的广告词改写成“没有非法买卖,就没有非法野生动物的杀害”这样的公众教育宣传也就不会引起似是而非的误导了。舆论中反映的许多野生动物保护理念已经超脱于生态安全之外,背离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我们对这些保护理念稍微作一番深入思考,便会发现,其中隐含的片面、孤立并可能制约生态安全等不科学问题。如果非科学、非理性的绝对保护理念一直占据上风,将会误导野生动物保护的方向,阻碍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的科学化进程,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面对人与野生动物的问题上我们不能过于极端,应理性地去看待野生动物保护,消除以往对于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之间关系的认识误区,以科学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推动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使野生动物野外资源消耗得到有效控制,使野生动物的生态效益显著增强,使野生动物的维护生态平衡、保障生态安全的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最终达到在加强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维护自然生态平衡的同时,兼顾人们物质与文化生活的需要,真正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的生态平衡状态。

四、加强大学生野生动物保护教育的建议

从研究结果可知,在东北林业大学如此小范围内所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在讲座前后就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说明:1.大学生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仍具有可塑性,建议在高校开设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课程。2.大学生本身所具备的野生动物保护态度不具备足够的科学性,即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性根基不稳不扎实,易受极端片面的宣传思想误导,建议在高校开展野生动物保护理念教育的同时,也应从学生接受教育的最初阶段,即中小学开展教育,打好野生动物保护的科学性根基。

参考文献:

[1]吴兆铮.现代动物园应积极践行教育保护功能[J].生命

世界,2008,(2).

[2]余锦平.保护教育――现代动物园的核心使命[J].生命

世界,2008,(2).

[3]田秀华等.中国动物园保护教育现状分析[J].野生动

物,2007,(6).

[4]Clayton S,Fraser J,Saunders C D.Zoo Experiences:

Connections and Concern for Animals[J].Zoo Bio-

logy,2009,(5).

[5]Mony P R S,Heimlich J E.Talking to Visitors

about Conservation:Exploring Message Communica-

tion through Docent-Visitor Interactions at zoos

[J].Visitor Studies,2008,(2).

[6]Hutchins M.Zoo and Aquarium Animal Management

and Conservation:Current Trends and Future

Challenges[J].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

2003,(1).

[7]潘紫辰,张伟,周学红.发展野生动物产业的必要性[J].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2001,(5).

[8]高耀亭.从猎熊取胆到养熊引流胆汁[J].动物学杂志,

1992,(2).

[9]周长庆,齐海山.野生动物伤害人畜谁来买单[J].记者

观察,2002,(12).

[10]张慧珍.宝鸡市野生动物伤害人畜和毁坏财产的现状

与对策[J].野生动物,2004,(6).

[11]翟尚文.汉中市野生动物保护现状与对策浅析[J].野

生动物,2004,(3).

[12]程伯仕,曹晓凡,苏倪.野生动物致损害之经济补偿机

制的构建[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13]吴兆录.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成效评价

[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40.

[14]韩联宪.理智对待野生动物[J].大自然探索,2004,

(11).

[15]Sun L,Kooten G C.Demand for Wildlife Hunting

in British Columbia Canadian[J].Journal of Ag-

ricultural Economics,2005,(1).

[16]William E.Hammitt.Wildlife Management:Managing

the Hunt versus the Hunting Experience[J].Env-

ironmental Management,2005,(4).

[17]周学红,张伟.查没野生动物产品的妥善处理[J].东北

林业大学学报,2005,(6).

[18]孙长虹,汪青雄.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关系的思考[J].

野生动物杂志,2007,(6).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和谐发展观;再议动物福利;中国农产品贸易

中图分类号:F72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3-0168-03

一、动物福利的起源与动物福利法

动物福利(Animal Welfare)是1976年休斯(Hughes)提出的,它是指饲养农场中的动物与其环境协调一致的精神和生理完全健康的状态。现在其含义扩展为人类在考虑动物感受痛苦能力的基础上,尽量减少或者避免对其造成伤害,反对和防止对动物的虐待。但实际上早在1789年,英国人边沁(J.Benthan)就提出了“保护动物权利”的理念。他在其所著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提出“动物具有免遭无端折磨的权利”,并要求结束对动物的残酷行为。在此后的100年中,动物保护运动在西方不断壮大。19世纪20年代,动物保护运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经过动物保护运动者的不懈努力,1822年由爱尔兰政治家马丁说服英国议会通过了人类历史上首部以保护动物权利为目的的《禁止虐待家畜法案》,即《马丁法案》。根据该法案,在全国范围内残酷对待动物的行为都将被视为犯罪行为而受到惩罚。“马丁法案”虽然只适用于大型家畜,但这是在动物保护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步。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动物保护运动浪潮在西方全面兴起,并波及到世界其他地区,有关思想已深入人心,其保护的内容也不断丰富[1]。①

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动物福利法都有类似的主旨:尊重动物权利,保护生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合理保护利用动物资源,发展经济。动物福利的提出是基于保护动物的尊严及其内在价值的考虑,笔者认为,这种内在价值首先表现为自然界和谐发展意义上与人同等重要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分子,而且对动物福利的关注即是维护人类自身的道德观念,体现了人类的情感,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动物福利的关注本身就体现了和谐这一思想;同时,它也是基于人类健康的考虑。②当然,在国际贸易中也明显体现出基于本国贸易利益的考虑。

所以,自马丁法案后,欧美大部分国家陆续基本完成了防止虐待动物法的立法,③而且这些国家对动物福利的立法随时代的变化也在不断的补充和改进中,并逐渐被世界大多数国家所认可,于是还出现了一些国际性动物保护公约,要求各国的法规必须与国际公约相匹配。国际上各种动物保护协会也十分活跃。这些组织通过扶持世界各地的本土成员组织在世界范围内改善动物福利的状况,并且在世界范围内制定动物福利的统一标准[2]。④

总之,笔者认为,“动物福利”理念的起源,是建立在环境和谐才能造就人类可持续发展前提下,对动物本身也具有的情感与行为的一种关注。国外动物福利的发展也越来越表现出法制化、高标准化、贸易的壁垒趋势等特点。从国家发达程度以及立法的角度审视和关注动物福利的起源和发展,对理解和谐社会的内涵应该大有帮助。

二、动物福利对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影响

随着乌拉圭回合谈判后关税的大幅削减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如配额、进口许可证的逐渐拆除,用关税和传统的非关税壁垒来限制进口的余地已经很小,于是各种新的贸易壁垒应运而生。西方国家认为以动物福利为理由来限制国际贸易的时机已经成熟,因此他们不断向国际社会施加影响,要求把动物福利问题纳入到现行的国际贸易体制中。他们在进体动物时,利用已有的动物福利的优势,将动物福利作为进口标准的一个重要内容,以此判断是否准予进口。他们不但在动物饲养、运输和屠宰过程中,要求执行动物福利标准,而且对于进口的动物产品也要求符合动物福利法规方面的技术指标。欧盟在这方面表现尤为活跃。①

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动物福利已经影响着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发展。2003年2月,WTO农业委员会提出的《农业谈判关于未来承诺模式的草案》,已吸收了某些国家的意见,将“动物福利支付”列入“绿箱政策”之中,在一定程度上已承认动物福利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作为WTO成员,这必将对我国农产品贸易产生重大影响。受动物疫病“技术壁垒”及部分国家对我国动物源性食品和禽类产品禁运的影响,“十五”期间我国畜产品出口整体不如市场预期,出口增速低于园艺产品和水产品增长。畜产品占农产品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0年的16.5%下降到2005年的13.1%,下降3.4个百分点。尽管在贸易壁垒有增无减、检测标准越发苛刻的情况下,国家对促进农产品出口推出了相关政策措施使得农产品进出口总额在2005年达到55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8.57%,但畜产品贸易逆差却从2000年的6 814万美元增加到了2005年的62 555万美元。②

究其原因,在当今的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明显看出不同国家之间因动物福利引发的矛盾呈现上升趋势。中国企业也毫无例外。2002年,某欧盟国家的一家进口贸易商准备从我国一个饲养5 000万只肉鸡的公司购买大量的活体肉鸡,但是由于进口商认为鸡舍“不够宽敞舒适”,未达到欧盟规定的一些动物福利标准而取消了交易。欧盟是我国传统的禽肉产品出口市场,由于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对我国禽肉产品进入欧盟市场已经封关多年。近几年来,为了使我国禽肉产品重返欧盟市场,我国曾多次邀请欧盟来我国进行检查。每次检查都对肉鸡屠宰、运输的动物福利问题提出了具体要求。

1997年7月欧盟曾禁止进口我国养殖扇贝(当时我国产量占世界产量80%);我国鳗鱼因恶喹酸事件遭日本进口商拒绝;2001年9月,欧盟因氯霉素残留问题将我国的冻虾产品纳入快速预警机制;2002年1月,欧盟正式通过决议,全面暂停从我国进口水产品(包括动物源性产品);由于我国水产品的氯霉素含量超标,2003年,在食人鲳事件中,国际动物福利组织发表了一份言辞激烈的声明:如不尽可能退运食人鲳,就应对食人鲳进行安乐死,否则将呼吁各国抵制中国的水产品贸易;2005年,来自国际上的一系列有关于“中国虐杀动物取皮”、“中国没有动物福利”的指责,以及“封杀中国皮衣”的呼声,正在将这个行业卷入一场风暴中心[3]。

动物福利问题频频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影响到我国动物和动物产品出口,日益明显地成为动物源性食品国际贸易的一个新的壁垒。我国是农产品贸易大国,动物源性产品出口一旦受阻,不但损失会十分巨大,其他与动物密切相关的产业,如医药业、服装业、食品加工业等等也很难置身度外,其带来的损失将无法估计。而且更应值得关注的是,这种影响涉及在发达国家看来都值得补贴的农业,在开放经济和贸易主体日益多元化条件下,它也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过程中农民利益的获取。

三、未来我国应对动物福利问题的对策

如何从实际情况出发,在顺应国际社会重视动物福利问题大趋势的前提下,减少和避免动物福利问题影响我国禽肉产品出口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自然和谐发展的角度看,我国无论从国内外,还是从经济、社会角度都应积极应对国际社会呼声日强的动物福利问题。

首先,立法是和谐之根本。作为农业或者农民利益的维护在对外贸易中更需要立法保护。要加快和完善立法与执法工作,并通过立法改变国际社会对我国动物福利重视程度不真实和片面的认识,从而创造动物福利客观的和谐环境,有计划地使我国相关的动物产业逐渐与国际标准接轨会对我国的农产品贸易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立法的方式来保护和提高动物福利,其核心与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它体现着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的状况和水平。

目前,即使像《野生动物保护法》等单行法也只是重在保护“珍贵、濒危的陆生、水生野生动物和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价值的野生动物”,受保护的动物要么是珍稀种类,要么对人有用,普通的野生动物并不在保护之列,其他更只是散见于《森林法》、《渔业法》、《海洋环境保护法》等若干零散条文中,并无一部专门的、完整的动物保护的总括性法律,动物保护的法律体系存在着明显缺陷[4]。立法是一方面,让法律真正发挥作用却更加重要。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值得欣慰的是,动物福利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法律界的重视,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004年5月,我国对《实验动物管理条例》(修订稿)进行了修改,新增了“福利”一章,明确规定了实验动物所应享有的福利。这是我国首次将动物福利列入法律条文中。另外,《野生动物保护法》也正在修改,部分条款将体现动物福利的理念。

第二,要加强我国的质量控制体系建设。近年来,在我国出口的动物产品中遭国外退货或销毁的事件也时有发生,其中的原因之一就与我国在执行动物福利标准不足方面有关,如随便在饲料中添加违禁药物、饲养管理条件差,动物在饲养、运输、屠宰的过程中,不能按照动物福利的标准执行,导致动物产品质量下降,达不到出口标准。为了改变农产品生产中片面追求数量不求质量的做法和执行动物福利标准不足,建立产品加工质量控制体系。我们可以借鉴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实施的“从农场到餐桌”战略――食品加工业在管理上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族标准体系[5]。

第三,要加大动物保护和动物福利的宣传力度,要从和谐发展观提高社会各阶层提高动物福利和动物保护的意识。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动物福利意识和动物福利工作比较落后,特别是食用畜禽动物主要饲养在经济尚不发达的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仍占主导地位,动物福利问题十分突出。因此,从动物福利角度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发展的意识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这可以在农村从大力推广绿色畜产品生产技术,改革传统的宰杀方式入手,并建立农村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向他们传达最新农业政策和动态,让他们及时了解国外对进口家禽和禽类产品的动物福利要求,逐步改变不符合动物福利要求的做法。要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以及企业的共同作用,采取不同渠道、不同方式做好宣传工作,通过直接交流、实证说明、现场考察等方式来改变企业的认识。

第四,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动物福利研究。动物福利的改善是有条件的,不论是改善所需的投入,改善过程本身,还是改善带来的经济社会效益,它都需要大量的研究成果作为先决条件。国外动物福利条款、标准的制定是建立在科学的实验、研究结果的基础上的。在资金与设备允许的条件下,我国应当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参与动物福利方面的科学研究,形成我国自己的标准体系。一方面,作为具有国家顶尖科研实力的高校、科研机构应当对动物福利这类新兴课题具有高度的敏感度,及早地加入到对该课题的研究中,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另一方面,国家应当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鼓励,推动我国在动物福利问题上形成自主的科学认识。

第五,要积极同他国进行谈判,争取有利的贸易条款。由于历史、文化、经济上的原因,各国对动物是否存在权利以及享有什么样的权利仍存在争议。发达国家没有权利单方面将动物福利标准强加于他国。而我国短期之内也难以改变现有的生产模式与消费理念。对于不合理的道德壁垒我国有必要据理力争。为了给国内企业创造一定的适应期,也为了争取合理的利益,我国在双边或多边贸易协定中应积极加强与他国的谈判,争取对我国有利的条款。

总之,动物福利是一个复杂、多方面的公共政策问题。虽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社会发展程度各不相同,但它们的动物福利法都有类似的主旨。当动物福利的贸易壁垒作用已见端倪,说明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为应对利用“动物福利”名义设置贸易壁垒,我国在很多方面做了努力,但仍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值得肯定的一点是,动物福利问题的提出、重视与解决,将十分有力地推动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从而推动农产品贸易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赵书华,张瑞东.动物福利壁垒,离我们还有多远[J].经济问题探索, 2005,(4):50-53.

[2] 李克杰.动物福利全球大会及应采取的对策[J].世界农业, 2005,(1):11-14.

[3] 王玉芬,刘碧云.动物福利――国际贸易壁垒新动向[J].对外经贸实务, 2004,(11):41-42.

[4] 仇永胜,叶利华.野生动物保护的制度思考[J].生态经济,2005,(2):36-42.

[5] 崔卫东,王忠贤.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制体系的探讨[J].农业经济问题,2005,(1):59-60.

Review on Animal Welfare and Trade of China’s Agricultural Products from

Harmonious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SUN Ding-dong

( School of Business,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China)

动物保护的问题范文6

一、工作完成情况

(一)法律宣传

大力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增强全民野生动植物保护法制意识。开展法律、法规宣传,向全社会普及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知识,是做好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020年依托法律宣传周活动开展期间,我局在全民健身广场设立宣传点,发放各类野生动物保护宣传资料100余份,同时我局也通过多种形式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法律法规,结合日常管理向广大种植户、养殖户、经营单位上门宣传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发放保护野生动植物宣传单50余份,通过这些宣传,使广大群众对野生动植物的保护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自觉性也进一步得到了提高,群众参与野生动物保护明显增多,形成了保护好野生动植物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平衡,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已的这样一个共识。

(二)人工养殖野生动物办证及管理

2020年我区新增1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利用的单位,主要经营利用中华大蟾蜍,我局通过实地勘察后符合办证条件,已经办理驯养繁殖许可证,我们对已办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证的养殖户没有放松监督管理。而是更进一步地加强了规范管理。对已经办理了野生动物驯养繁殖许可证的区西北雪地松鼠松鼠养殖厂进行了执法检查,指导养殖单位依法规范养殖,注意饲养和饲料引进过程中的检验、预防和消毒工作,确保养殖人员和野生动物安全。

(三)野生动物肇事财产损失补偿

2020年我区共受理野生动物(狼)袭击村民羊群事件2起,造成武川乡2户村民11只羊死亡。根据市场调查评估情况,财产损失达11040元,该2户村民提出了财产补偿申请。根据《省陆生野生保护动物造成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失补偿办法》第八条第四款之规定:“申请财产损失补偿的,应当申请财产损失认定。财产损失认定由县级林业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民政部门确定。”经与区民政局共同确定,财产损失补偿按每只羊当地市场价格进行认定,根据第十一条第七款之规定:“野生动物伤害家畜的,对伤害家畜的补偿金额最高按此家畜当地市场价格的20%给予补偿;对死亡家畜的补偿金额按此家畜当地市场价格的80%给予补偿。”最终确定应该给予该2户村民财产损失补偿金额为11040元。市林业局已进行了审核批复。完成2018年野生动物(狼)造成武川乡4户村民羊只死亡补偿款支付工作,补偿资金31440元,在省市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局野生动物(狼)造成群众财产损失工作均能顺利进行。

(四)其他方面工作

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查处违法经营活动,随着人们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意识不断增强,各种养殖经营活动逐步规范,为了震慑少数违法经营利用、破坏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现象发生,我们在人员少、执法力量薄弱的实际情况下,采取综合执法检查等多种形式,检查违法、违规经营利用野生动植物活动,今年共进行了各类执法检查2次,一是对批准的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经营场所进行检查,检查有无违法养殖、经营行为;二是对农贸市场、热闹集市、餐饮场所(农家乐)、各大药店、公路交通干线等地进行全面检查和清理,检查有无偷捕盗猎、非法经营、运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违法行为;三是检查市区内、乡镇街道的各类广告、招牌,有无非法设立野生动物产品的广告、招牌。从综合执法检查情况看,我区市民总体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较高,自觉性较强,没有发现各类违法猎铺、出售、运输野生动物的行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局工作人员较少,专业技术人员稀缺,没有野外常备交通工具,缺少疫源疫情的监测、防控技术培训。

三、2021年工作要点

1.继续大力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全社会保护森林资源和野生动物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