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建筑设计;竞争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2)23-0040-02

1 引 言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是勘察设计行业里一支重要的力量,为我国勘察设计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方面将越来越少的享受国家、地方和行业的一些优惠政策;另一方面却又背负起沉重的历史包袱,而企业体制改革又十分缓慢,导致竞争能力大大削弱。与此同时,随着建筑设计市场的不断开放,很多具有灵活经营机制的外资建筑设计企业、中外合资建筑设计企业与民营建筑设计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市场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企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的命运越来越难以把握。在此种情况下,管理者越来越深刻认识到,研究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的竞争战略,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是促使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转变的必经之路。

2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环境分析

这里使用波特的五力分析模型为工具对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进行行业竞争环境分析。迈克尔•波特认为:任何产业,无论是国内的还是国际的,无论是生产产品还是提供服务,其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都取决于五种力量模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议价能力、卖方议价能力和产业竞争对手的竞争如下图所示。

波特五力分析模型

2.1 产业竞争对手分析

(1)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国内大中型建筑设计企业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形象,技术和人才优势明显,大多拥有国家级的建筑大师或知名的设计师,这类公司的作品中不乏设计精品,包括一些大中型城市的地标性建筑和知名建筑。同时凭借其品牌优势和坚实的技术实力,为国内各大房地产开发商企业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并与他们建立了良好的共赢关系。

(2)国外建筑事务所。中外合作、合营建筑设计事务所挟带着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工具进入国内市场,大量吞食国内高端建筑市场。它们广泛地和国内各大设计机构合作竞标,并兼并了一些中小型设计机构以符合建设部门对勘察设计行业的监管。而且一些国际知名的建筑事务所将目标聚焦于最有价值的高端建筑方案设计。中国主要城市相当部分的标志性建筑,大多都出自国外建筑设计师之手。

2.2 新进入者的威胁分析

(1)国内的专业设计院。现阶段,铁路系统、公路系统、电力系统、水利系统、化工系统等都拥有系统内的专业设计院。这些设计院设计能力非常强大,资质等级也非常完善。这些企业在各自的系统中如果遇到行业萎缩、增长放慢的情况,很有可能利用某些契机实行相关多元化战略,向建筑设计领域渗透。

(2)国内新成立的设计事务所。国内一些在建筑行业知名的设计师可能利用自身的品牌和技术实力,从原有单位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自己的设计事务所。这类事务所将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并在某一特定领域发挥专长。

2.3 供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属于智力密集型服务业,对原材料和半成品的需求不明显。对外部供应商的少量需求也仅限于建筑模型和效果图的制作,投标文件的印刷和装订等,这些供应商之间在价格上竞争非常激烈,议价能力不强。

2.4 买方议价能力分析

建筑设计行业的买方主要由政府机关、工商企业和房地产开发商组成。伴随着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规范化,建筑设计市场的竞争从单纯的价格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和个性化竞争。房地产开发商逐渐意识到,设计环节是整个工程建设的关键所在。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行业竞争异常激烈,并且买方对设计质量和创新思想没有太多要求,价格是主要的衡量标准,因此这类买方群体有相当强的议价能力。

2.5 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

当前,一些房地产商出于成本的考虑自己成立了一些设计机构,还有组装房屋的出现也产生一定的替代效应,但根据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这两者都不可能大规模普及。因此,建筑设计行业不存在明显的替代品威胁。

3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竞争战略分析

波特指出,企业获得长期优良绩效的根本基础是持久性的竞争优势。任何企业都可以寻求两种基本的竞争优势:低成本或差异化。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其他优势或劣势的显著性,最终取决于企业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对相对成本和差异化有所作为。成本优势和差异化又由行业结构所左右,这些优势源于企业具有比它的对手更有效地处理五种作用力的能力。竞争优势的两种基本形式与企业的经营活动范围相结合,就可以引导出四种获得优良绩效的基本战略:总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和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选择合适的竞争战略,不但能使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弱化企业的劣势,而且能使企业更好地利用外界环境的机会,并增强抵御外部威胁的能力。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成功制定基本战略的关键在于认清机会与威胁,充分发挥优势,克服劣势,从而制定出有效可行的适合本企业的竞争战略。

31 总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建筑设计以高素质员工的智力活动为基础展开运营,人力成本在企业经营支出中占60%~70%,具有刚性,且固定成本比重较小。但每一个工程项目都有其特殊的人文、地理、文化、经济等因素,都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因此不太可能形成标准化生产。专业人员从方案设计到施工直至竣工验收的整个过程,都要大量频繁地与客户直接接触,为业主提供面对面的服务,这都限制了规模经济的可能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追求成本领先,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就势必要给予员工低于行业平均水平的薪酬,这种做法必然会导致员工的大规模流失。所以实施总成本领先战略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不可行。

32 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分析

由于目标集聚的成本领先战略同样需要企业降低成本,同全行业总成本领先战略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一样,目标聚焦的成本领先战略也不适用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

33 差异化战略分析

实施该战略的企业,需要具备独特的资源或者在行业内形成独特的能力。对于设计企业,需要下面几种资源或能力中的一种才有可能实现全行业差异化战略:广泛的分支机构;世界范围内品牌的知名度;技术专长。

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现有技术实力还比较有限,而建筑设计业需要专业人员进行全程的服务并和客户进行大量的人际沟通,这都限制了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建设分支机构。所以,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也不能采用全行业范围内的差异化战略。

34 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分析

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以行业的某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或某一个或几个区域为目标,争取差异化的竞争优势,为客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对于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来说,应该选取省内城市和国内少数的建设热点城市作为目标集聚的细分市场,力求实现产品差异化、人员差异化、服务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

首先,有利于发挥企业的优势。建筑设计业是一个特别依赖于良好声誉和信誉的行业。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对省内的市场有很好的把握,拥有良好的品牌资源,一般拥有许多著名的设计作品。因此,可以将省内的客户聚焦在政府和机构的大楼、公共建筑、中高端商业地产和中高端住宅,提供不同于其他设计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而在省外,则将目标集聚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城市,积极参与大中型项目的竞标,以少量代表作品树立起在当地的品牌形象,将目标集聚在中端客户,并力求取得高端客户,并展开差异化竞争。

其次,也有利于利用行业的机会,因为客户越来越看重设计水平和设计质量。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在建筑设计业内因悠久的历史和多年积累的技术经验,所以更容易赢得业主的信任。该战略使企业能有效地将自身与其他的竞争者区分开,培养客户的忠诚度,使企业摆脱纯粹的价格竞争。

最后,该战略也最大程度地利用了现有的资源,并将现有资源进行了重点的投放。既避免了缺少聚焦而形成的资源不足,又使差异化有了足够大的市场得以实行。

综上所述,中小型建筑设计企业应该采用目标集聚的差异化战略。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理念;科技创新理念

建筑设计是建筑的基础与前提,其与建筑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在现今时代,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满足建筑物的基本条件还要使建筑物更加的舒适、安全、健康,这不仅要有高超的建筑技术还要有相应的建筑设计,但是传统的建筑设计是不可能满足这一要求的,因此只有将建筑设计理念进行创新,才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需求以及时展的需求。

一、建筑工程设计创新的基本条件

现代建筑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运用,是提高建筑构思创意水平的重要途径。它与解析性逻辑思维的根本区别在于创造思维是一个囊括创造主体多种因素的集合体,是决定设计作品一个多元创作的重要机制。这一点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尤为重要。作为一种创造性的劳动,也就是创作者自我意识与自我潜能的一个表现,例如创作的动机,创作的本意等都构成了设计创作工作的动力。设计者没有动力、没有激情就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来,这里面也包括兴趣、爱好、信念、独立性等多种心理因素。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与体验都是设计灵感的培养。对人文知识的理解与积累也是一种设计思维的培育。这些基础知识的积累和领悟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思想的现代建筑设计工作者的基本条件。设计者最大的创作源泉就是想象力,想象就是凭借潜在的理论知识与直觉的感召对现实的事物大胆的进行猜测与联想,提出观点,将理性思维和感性思维中的图像进行重新组合的结果。想象力的开拓有助于新的艺术形象得产生,就是产生事物本质的设计灵感的过程。

二、现代建筑设计创新的理论基础

尊重客观环境被多数建筑师们看作是创新的首要。国家一级建筑设计师杨文焱副教授认为针对各个地区的气候、地域环境,应该有一种比较适合的空间形式能够做到节能,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是很大的创新。青年建筑师钟乔则认为,设计一个建筑物时更多的是一个分析的过程而不是一个畅想的过程,只有在进行场地分析、环境分析、人文分析、气候分析等基础之上,才可以谈到建筑的创新。广州瀚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总建筑师冼剑雄先生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提出建筑创新并不容易,其创新并不是理念上的创新,必须要结合实际,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风俗特点、文化传承以及当地的地形的特点进行创新,在各地进行建筑的时候要是当地的文化以及风俗都得到体现,这样才能过设计、建筑出满足当地人们对于建筑物的需求,促进建筑行业在当地的快速发展。

三、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创新理论的运用

3.1现代建筑设计与传统设计相结合的创新

建筑艺术是社会的艺术,也是历史的艺术,他的本质在于不断的创新、发展和改革,才能符合历史发展的需要。所以,我们在学习传统建筑设计时要以积极进取的心态来吸取从古至今的建筑设计的精华,把建筑设计创新作为设计创作的的高度来衡量现代建筑设计的创作水准,从而反映新观念的设计创作。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被拽入了现代设计。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建筑风格逐渐向西方靠拢甚至可以说是在学习西方的建筑设计并将其直接运用到实际的建筑中,这样的做法使建筑失去了我国民族的特点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特色。在建筑设计进行创新应用时不仅要对设计的本身进行创新还要根据实际情况与当地的文化、环境以及风格进行融合在建筑设计上得到体现,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安全与舒适。

3.2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

创新建筑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整体现代建筑设计中人文精神的创新建筑创作不是孤立的,它是在人们心里认知的美的意向以及对美的转换和映照。所以建筑艺术形象应具有强大的视觉表达力和冲击力,这样才会引起人们对其美的共鸣。在现在的市政建设、建筑等这些迅速增长的新建筑中所具有的意义是异乎寻常的,因为他们联系着一种人文精神,一种公众精神,一种首创精神;这种精神都是新建筑、新城市多承载的人们认知的美的意向。是新的人文景观,是人们心里的认知与归属感的聚集点,体现着现代人文精神的追求与象征性的表现,也是市民自豪感相结合的新的美学意向,主要通过这些城市建筑所反映。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尊重环境的整体性、多样性是建筑设计整体的艺术形象,表现出现代新美学建筑观念的重要因素,更能反映出建筑设计艺术的特征,以及对城市的环境、人文精神的尊重与认同。

3.3现代建筑设计中科技的创新

现代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是理念的创新同时也是科技以及技术的创新,现今的建筑设计不仅仅是对于信息以及技术的处理,还包括存在于信息社会中的知识以及经济的技术。建筑设计的创新不仅仅是对建筑物外形设计的创新,其还包括对于建筑内部的创新,例如供暖以及墙体结构、整体布局等都需要进行创新,并且在智能化逐渐普及的情况下,智能化也将在建筑行业中应用,会逐渐在建筑设计中有所体现,将科技与建筑设计相融合这是现今社会的主流同时也是建筑行业以及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

3.4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

在进行建筑设计的创新时要尽量减少对于环境的污染,对于能源、资源进行循环利用,并且进行建筑设计的实行生态建筑、绿色建筑,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的舒适以及安全,将人与自然与经济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实现建筑行业的可持续性发展。随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现代建筑也开始趋向于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建筑方向。生态建筑是一个宏观概念,它不仅限于建筑本身,而且关系到社会的整体生态环境状况,它还涉及到了新材料的应用、新能源的开发、新技术的进步等多个领域。我们可以将生态建筑当成是一个技术集成体,它的完成需要建筑师与其他专业工程师的共同配合来完成。从技术方案的视角来看,不仅需要满足合理规划选址的要求还必须尽量降低能源消耗来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没有污染的太阳能、风能的利用是现代生态建筑减少环境污染所需采取的技术策略。所以在现代建筑设计中,注重对节能资源的使用,加大建设生态建筑已经成为一种全新的建筑理念。

结束语

建筑行业的不断进步离不开建筑设计的创新,只有创新的建筑设计才能够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建筑设计的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其是经过时间的酝酿与知识的积累才能够进行创新,建筑设计的创新的灵感大多数都是来自于生活,或者是文化、电影等。建筑设计的创新是将传统的建筑与当今时代的技术、文化、理念相融合满足人们对建筑物的需求。同时将先进的科技运用到建筑设计上,将智能运用到建筑中,这样不仅能够使人住的舒适同时还具有当今时代的特色,可以说对于建筑设计的创新只有紧跟时代的脚步才能够创新出符合时展的建筑设计。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建筑设计;节能;方法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1、概述

1.1、我国建筑能耗状况

目前我国房屋建筑总量达到400亿,其中建筑规模占世界领先位置。2011年我国建筑能耗约占全国商品能源消费总量的20%,2013年我国建筑能耗所占比例迅速上升至29%。近年来空调建筑总量迅速增加致使建筑能耗增长速度比能源生产增长速度高出许多。据2003年新闻报道资料显示,我国未来20年的建筑用能比例必定较2000年提高约10%,甚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至35~40%。1986年我国建筑节能工作正式启动,截至2013年,我国节能建筑总面积达10亿,但与我国房屋建筑总量相比,我国高能耗建筑所占比例依然相当大。总体而言,我国建筑能耗现状包括:建筑能耗所占比例越来越大、人均常规能源资源越来越少、高耗能建筑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越来越明显。若想实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推行建筑节能。

1.2、建筑节能设计的必要性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我国的基本方略,社会的快速发展一方面能够为人类带来经济、物质的享受,同时也要注意的是世界能源是有限的,浪费资源会使得人类在将来面临更多的问题和困境。基于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方法的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节能设计是生态发展的根本,也是驱动社会朝着更加文明、友好、和谐发展的原动力。所以,只有提高节能的策略和方法,才能够让人类更好地前行。

2、建筑设计节能的基本原则和出发点

2.1、与气候条件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气候适应性原则是建筑设计节能的重要出发点和原则,对于不同地区来说,气候因素往往会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也正是为什么不同地区的建筑有着不同的特色。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想能够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就要充分地利用本地现有的自然资源,例如气候要素:太阳能、风能、水等等。同时更要能够消除恶劣的气候环境影响。在“趋利避害”的基础之上,结合建筑设计的总体结构,善于使用材质较好的材料,为室内的环境营造良好的气氛,提高室内的舒适感。气候条件能够为建筑设计充分地节能,从客观的自然环境出发进行建筑设计,能够节省资源和能源,同时也能够提高建筑效率,促进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2.2、从整体出发进行规划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往往不能缺少整体规划,所谓整体规划就是要在建筑工程设计和实践的整个过程中,进行节能方面的思考和认识,进而在以后系统实现的各个步骤进行有效的节能。从整体出发进行建筑节能的规划和实践,说到底就是一种宏观层面的管理,它更加侧重对于建筑设计的规划、整体结构的设想和反思,是整个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只有在宏观层面对建筑设计进行节能方法的探索,才能够有效地促进接下来的具体工作顺利地实施下去。

2.3、综合分析,多手段配合

对建筑节能问题的探讨除了宏观层面的控制和管理,还需要对其进行系统的管理,即深入建筑设计的具体工作之中去,进行综合性地分析,不能够只是从某个环节入手,重视其中的一个环节,忽视了各个环节的衔接和系统性。建筑的选址、规划、布局、建造等环节的实践过程中,可以通过使用相关的新型材料、设备和产品进行节能,严格相关的建筑节能标准,同时更要积极地加强节能设计的管理和监督。能够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建筑节能的设计,比如整个建筑过程中的排水、照明、通风、采暖等问题,也需要进行充分地分析,让这些工作成为一个综合的系统来节能,往往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3、建筑设计的建筑节能方法的探讨

3.1、整体布局

整体布局的关键在于建筑本身与周围环境的有机平衡。以节能为出发点,就要求我们在规划设计时尽可能因地制宜,采用当地的原材料,尊重当地历史文化,同时当地的自然和气候情况也是影响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只有尊重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这种动态平衡,才可能使得建筑成为更加节能化又不失美感的地域特色。

3.2、建筑材料的选取

建筑施工材料的选取是绿色环保理念的最重要体现。如果一处建筑物拥有科学、合理的节能构造规划设计,再配以环保节能的材料选择,必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筑节能材料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按照绿色、环保、健康、高效的规则来进行。现阶段,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已经出现了许多新型节能环保材料,这些新兴节能环保材料的研制和开发也是遵循绿色、环保、健康、高效的原则来生产的。因此,选取这些新型节能的环保材料,并将其投入进建筑规划设计中,可以收到良好的节能、环保效果。诸如新型玻璃、新型保温隔热材料、防水降温墙体等等。

3.3、建筑物整体形状与外部环境的环保设计

太阳辐射与空气流动是决定城市居民住宅内气候环境和舒适性的两大主要因素。设计者可以根据太阳高度角、太阳辐射量来合理、科学地选择和规划建筑物的朝向,通过降低太阳辐射达到节能减排、自然通风的效果。因此在设计规划时要根据我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为主的气候特征,选取夏季主导风向,以便于通风,增加居民居住的舒适度。建筑物整体形状与外部环境的环保设计主要是根据建筑规划设计者立足在整体综合设计概念,要求要与环境分析家、能源分析家、结构搭配师等的紧密配合。在对建筑物实行规划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周围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的原则。此外,必须要分析建筑物所处的环境气候特征,尽量选择自然环境优良,能带动室内空气调节的地理位置。其次,建筑规划设计的环保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建筑物与外部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低碳节能环保的绿色之路。

3.4、建筑朝向设计

在进行朝向选择时,要全面考虑当地气象条件、建筑用地、地理环境等,以节约用地为宗旨,优先采用本地区最佳或接近最佳的朝向,满足冬季能争取更多的日照,从长期实践证明,我国各地区较为适宜的建筑朝向就是南向,但是在实际建筑设计时,会有很多因素制约,全都采用南向那是不可能的,因此,合理确定朝向应因地制宜,从而能够使得节能和舒适性要求得到满足。

3.5、建筑各部分构造设计

屋顶节能设计,屋顶作为建筑物与大气直接接触的构造,屋顶的节能方法主要有采用斜坡屋顶或者增加屋顶的保温,根据实际需求,可以在屋顶设置隔热层;楼板层节能设计,对楼板层的利用主要是由于楼板具有中空特性,对楼板的吊顶造型要进行设计,比如可以把循环水管穿入其中,夏季通入冷水可以降低室温,冬季通入热水,可以取暖;墙体节能设计,建筑外墙墙体采用新型节能材料的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我国建筑外墙所采用的混凝土砌块、空心砖、加气混凝土、多种利废砖等新材料的生产能耗比传统的实心砖能耗降低将近一半,因此外墙设计中采用新材料进行施工是节能建筑的必然趋势;门窗节能设计,建筑的,门窗的隔热保温能力相对较差,冷风也容易从门缝中进入室内。据统计,通过门窗流失的能量占建筑耗能的百分之四十左右。因此改善门窗的隔热保温性能对于节能建筑十分必要。

总言之,现在,在建筑设计中运用节能技术已经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认可,而其所突出的环保这一特点也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重视,节能技术的发展前景具有较大的潜力。与此同时,节能技术应用在建筑设计中,也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但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建筑工程技术的不断革新和发展,同时也使建筑技术实施水平得到大幅提高。所以在以后的具体工作中一定要得到重视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己兴.基于建筑设计的建筑节能方法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19:43.

[2]芦燕.基于建筑节能概念下建筑设计的探究[J].江西建材,2014,20:22.

[3]王鸣暄.建筑设计中节能建筑设计的探讨[J].江西建材,2014,17:16.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4

    1 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着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 评价系统简介

    2.1 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 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 energy 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 Certification 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 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 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 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 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 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 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 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 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 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 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 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 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5

1前言

在可持续发展成为全世界所追求的目标时,建筑行业也在关注能源以及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在中国,建筑能耗目前占国民经济总能耗的25%左右,且呈递增趋势,因此开展建筑节能工作有巨大潜力。建筑能耗不仅仅影响国家能源供应,而且能源使用效率的高低还影响环境,例如据有关测试[1]表明:在城市内建筑四周挂满分体式空调时,将造成局部“热岛”现象,空调机的运行能效比COP显著下降,建筑周围热环境也被严重恶化。也就说,建筑节能和居住环境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问题。

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要求的快速提高,建筑能耗以更高的速度增加,例如冬季供热地区正迅速南扩,而北方地区空调器拥有量也迅速增加。建筑物寿命一般较长,建筑节能改造难度很大,因此在设计之初便考虑建筑能耗与环境影响便显得至关重要。而我国广大地区、不同气候、不同类型的建筑节能不是依靠墙体保温等措施就可以解决的[2],更需要从建筑设计到建筑细布构造处理以及环境控制设备及系统等各种技术的集成来解决。

另一方面,建筑环境特别是居住环境质量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居住区内的空气质量、办公或居室内的空气品质、噪声水平以及交通状况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注意到这一现象,相继推出了以“绿色”、“生态”为宣传点的建设项目,但真正的“绿色生态”建筑或住区不仅仅是依靠多绿化就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建筑物理环境中综合因素的影响,包括声、光、气流、热、能耗等诸多方面。

利用信息技术,以计算机模拟为主要手段,从建筑声学、光学、气流、微气候、空气品质、能耗等角度,对建筑设计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不仅有助于房地产开发商提高建设水平、增强项目市场竞争力,也有助于提高普通消费者的生态意识、节能意识和环保意识,对于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简要介绍由清华大学提出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方法、策略等,并通过实例介绍了具体的评价内容,以期为我国实施建筑“星级”评价标准进行有益的探索。

2评价系统简介

2.1国外经验

关于建筑节能的评价,国外已经有了一些已经成熟并在实施的规范,并且有相应的标准模拟软件来评价建筑的节能状况以保证规范的实施。在美国有“节能之星”标准(EnergyStar),这个标准实施已经有10年了。它比美国“标准能源法案”(ModelenergyCode)要求更加节能30%。通过这套标准的实施,在不增加初投资的前提下可以节省30~50%能源消耗,可以节省50%的建造时间。也是因为有了这套标准,可以创造出激励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节能技术和建材发明的氛围。由于这套标准针对美国某地区而专门制订的,因此在美国并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统一标准,例如Title-24标准主要在加州实施。

芬兰建立了一套叫做“能耗认证系统”的标准(EnergyCertificationSystem)。在香港也通过授予“建筑认证证书”(BuildingPass)的方式来对建筑的能耗情况进行规范。俄罗斯在莫斯科也实行了一种叫做“能耗护照”(EnergyPassport)的建筑节能规范。它包括一套新的节能标准MGSN,希望能够控制建筑设计、建造以及运行的质量,而且它可以为节能建筑提供潜在的购买者等信息,从而来促进节能建筑的良性发展。这些规范中都没有包括环境质量的评价内容,然而实际上节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环境水平,减少污染排放,从而真正做到可持续发展,所以完整的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评价标准中应将环境质量的评价纳入其中。

2.2主要内容

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评价系统是对建筑生态环境进行综合分析,从技术、经济、环境、能源及社会等角度给予研究,从而对建筑环境给出客观的评价和可行的建议。建筑生态环境的评价系统涉及内容广泛,包括小区规划评价、建筑单体评价、环境控制系统方案评价等等;牵涉到的关键技术较多,如建筑热环境模拟、计算流体力学(CFD),建筑日照分析与采光技术,噪声控制以及建筑材料技术等。这些内容的有机结合和相互交叉形成了建筑生态环境评价系统的技术核心。

开发成熟的软件系统实施建筑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基础。在我国形成可实施的评价系统,最终可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一套可以广泛运用的评价建筑生态与节能效果的软件平台,并形成相应的激励、保障实施措施,从而形成体系。

2.3评价方法

一个重要的工作是研究住区生态与节能效果评价指标,以及如何从模块化软件的模拟仿真结果中提炼出能充分反映建筑生态环境、能耗特征的评价参数,从而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建筑环境评价软件平台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可采用的是模拟其运行状况的方法。这个方法有两个层次的标准,首先对于规划设计层次来说,可以通过模拟其日照、噪声、空气流场以及微气候等,对其规划和建筑设计直接进行评价。第二个层次,对于节能效果,需要对其进行全年模拟分析,而不是仅仅依靠稳态计算或者是设计计算,从而给出节能效果星级评价等级。这两个层次应该是必须同时满足的。

2.4评价策略

对于评价策略,可以分两步:一、在房屋建造之前,运用评价软件对规划和设计图纸进行模拟,给出相应审核评价(Plansreview);二、在建造完成之后,对建筑进行实地抽查考核,以确定建造是否与审核后的图纸相一致,如果是一致的,可相应授予一定的环境和节能效果星级等级。

2.5系统特点

归纳起来,这一评价系统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a、清晰明了,易于理解与实施

b、相对灵活,可允许通过不同的手段达到相同的环境和节能效果;;

c、数据丰富且准确,能给予用户和房地产开发商明确的结论和指导依据;

d、激励机制完善,可操作。

3评价实例

以下通过实例,简要介绍建筑生态环境与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主要内容。

3.1居住小区声环境

某居住小区位于北京东四环路东侧,距四环路约400m,被现状住宅区和规划的城市干道分成东、西两区。小区总面积26公顷,容积率2.0,户型以一梯两户或三户的高层、小高层单元(11~18层)组成的板楼为主,边角处辅以一梯四户或六户的点式高层(14~18层),板楼前后间距40至60m。小区的周边环境好,交通便捷,但是随着小区及周边道路、用地建设的完善,过境交通量可能会增大,小区的安静可能会受到干扰,为此业主要求进行声环境评价。

经现场实测,图中的三个主要带状噪声源可能影响到居住小区声环境,为此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

图1—居住小区声环境分析

在分析的基础上,得到居住小区内的噪声分布,可以看到,颜色愈深的建筑所处的声环境越差,在没有采取设防噪绿带等降噪措施的情况下,其临街一面的室外噪声级不能满足居住区室外白天低于55dB、夜晚低于45dB的国家标准。为此,笔者对合理降噪提出了建议。

图2—居住小区噪声分布及小区示意图

3.2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仍以前述居住小区为例,这种高层建筑、多层建筑混合存在的小区,其建筑群内部的空气流动情况对其微气候有着重要的影响,局部风速太大可能对人们的生活、行动造成不便,也有可能在某些地方形成旋涡和死角,不利于室内的自然通风。因此,业主提出在规划设计阶段预测居住小区内的空气流动状况,以对小区内微气候作出合理的评价。

图3—建筑群空气流场分析

上图给出了该居住小区在北京冬季典型工况(北风,风速5m/s)下,1m水平高度上的空气流速分布图,暖色调表示风速高。原本业主担心在建筑群中部的南北大通道上会有较强的气流,但由于建筑布局比较合理,模拟分析显示在这一大通道区域内风速基本小于1.2m/s,适于居民走动、生活。倒是在建筑群的一些其他局部发现,由于绕流等的影响会形成局部气流过强,笔者对此也提出了合理的建议。值得说明的是,此分析结果可以多媒体三维动画显示,效果更加逼真。

3.3建筑群日照分析

当现代建筑越来越密集,从钢筋水泥的丛林中穿过的一缕阳光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建筑群日照分析被越来越重视,人们不满足于冬至日一小时日射这样的要求,而更关心在周围建筑物遮挡和建筑物自身遮挡的情况下,究竟自己等实实在在接受多少阳光。下图给出某建筑群在夏季清晨的日照与遮挡状况,而利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动画效果可将分析结果表现得更加逼真。

图5—建筑群日照分析

3.4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的评价内容,主要是考察人们在室外生活时切身感受到的诸如室外温度、湿度、太阳辐射、气流组织和绿化状况等微气候参数。其中温度作为人们感受居住环境好坏的主要参数,对评价小区热环境至关重要,也是影响人们在室外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它同时综合反映了诸如小区的太阳辐射及绿化状况等其它因素的作用,也是就目前的技术手段而言相对较容易进行预测和比较的热环境参数。

值得指出的是,即便是同一个地区的气候情况也并不是处处相同的。“城市热岛”现象就是其中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城市化对气温影响的最突出特征,显著反映了由于城市化的结果使得城市气温与郊区或其它地区气温的不同,并将给城市居民的工作生活带来深刻影响。一般说来,认为某个区域的实际气温是由基础气温、太阳辐射、长波辐射的线性叠加得到的。区域地貌、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绿地率等因素决定了区域温度。即:M(I,t,x)=C(I,t,x)+L(I,t,x)+E(I,t,x)

其中M是区域气温,C是基础气温,L是局地地貌,E是城市化程度,I是天气状况,t是时间,x是地点。具体来说,在建筑群集地区,小区不同地方的温度环境在受相邻位置的建筑的材料结构和布局、小区的下垫面(如沙土或水泥路面)、绿化情况(包括水景布置)、以及交通和家电等人为排热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使得局地气温出现热岛或冷岛、以及滞后或提前等现象。

结合建筑群空气流动分析,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笔者预测居住小区不同位置小范围内的逐时气温,同时进行比较并给出评价;所得结果既可供居民选择适合个人习惯的工作生活环境提出参考意见,同时也能为改善居住小区热环境指明方向。

下图是某居住小区中不同位置的“热岛强度”变化情况。从中可以看出,居住小区内热岛强度小,温度适宜,利于人们的室外活动以及室内持续进行自然通风,温度环境令人满意。其中的原因在于居住小区建筑布局合理,建筑间距选择合适(天空视角系数较高而利于长波辐射冷却);且集中绿地多,绿化好,并或多或少地采用了人工水景布置(使得其与空气的热湿交换加强,有效地降低了空气的温度)。值得一提的是,环境最好的区域均为小区居民日常生活、起居、休憩、娱乐等活动的主要场所,该区域内的健康适宜的温度环境将极大地利于居民的室内外的生活质量的提高。

图6—居住小区微气候与热环境分析评价

4小结

目前,该项目以被列为建设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并逐步开展整合软件系统、实际检验使用情况的工作,从对建筑生态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的项目入手,在实践中完善这一评价系统,并通过将建筑环境和节能效果综合评价理念的应用,明晰建筑生态环境的真正内涵,推广建筑节能概念,并为我国可持续发展做一定的探索。

参考文献

[1].T.T.Chow,Z.Lin,ThermalProblemsofSplit-typeAir-conditioningUnitsInstalledatHigh-riseBuildingsofHongkong,ProceedingsofInternationalConferenceofAirConditioninginHighRiseBuildings’97,pp108-113.

建筑设计行业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建筑;自然通风设计;思考

建筑通风节能设计具有多方面的优势,既能满足现代建筑施工的需要,也能减少能量消耗,以实现更大的经济效益。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节能降耗得到了各方面的高度关注。为了保证项目施工的有序进行,设计人员必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以指导节能设计工作。在建筑通风节能设计中,首先应分析传统的通风系统存在的不足,了解节能设计的各类优点,然后再根据建筑物的内部结构情况详细设计自然通风系统,以保证最终方案的科学性。

1、应用自然通风需考虑的因素

1.1室内得热量

应用自然通风的前提是室外空气温度比室内低,通过室内空气的通风换气,将室外风引入室内,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对于完全依靠自然通风系统进行降温的建筑,其使用效果则取决于很多因素,建筑的得热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得热量越大,通过降温达到室内舒适要求的可能性越小。

1.2 室内空气湿度

应用自然通风对降低室内空气温度效果明显,但对调节或控制室内空气的湿度,效果甚微。因此,自然通风措施一般不能在非常潮湿的地区使用。但对于室外环境中空气温、湿度比较温和适宜的地区(如英国),该技术被广泛应用而且非常成熟。

1.3 环境噪音和空气污染物

根据目前的一些标准要求,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其建筑外的噪音不应该超过70dB。同时,自然通风进风口的室外空气质量应该满足有关卫生要求。可是如今在一些大中型城市,自然通风环境噪音水平和空气污染物浓度是目前城市环境治理中的难点,从而成为自然通风技术在城市建筑中应用的主要障碍。

2、设计方法

2.1总体规划中的通风设计

间距与通风的关系如下:为使建筑群每一幢房屋都能较好地获得自然通风,建筑物宜与主导风向呈30b-45b角,并采用前后错列、斜列、前低后高、前疏后密等布局措施,使整个建筑群都受益。建筑物的间距、屋顶坡度都对风向和漩涡风的产生及正负风压值的大小有着直接的影响。建筑物越长、越高,进深越小,其背风面产生的涡流区越大,流场越紊乱,对减少风速、风压有利。建筑的迎风面产生正压,侧面产生负压,背面产生涡流,有气压差存在就会产生空气流动,根据地区的主导风向设计合理的间距,为建筑组织良好的自然通风提供了可行性。

2.2 开口的设计

自然通风通过建筑物的开口流入或者流出,则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形式和开启方式,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a.开口的大小存在一个优化组合的问题。房间开口尺寸的大小,直接影响着风速和进气量,开口大,则气流场较大。缩小开口面积,流速虽然相对增加,但气流场缩小。根据测定,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开口面积为地板面积的15%-20%时,通风效率最佳。b.开口的开启方式应灵活。在气流穿过一个空间时要提供尽可能多的灵活性,特别要确保热空气在房间顶部时可以放出去,又能把新鲜空气从底部引进来,这样就会因该空间内的热量的分层作用给室内空气流动提供动力。气流的方向可以通过对中悬窗、竖转窗及平开窗窗扇角度的改变来调节。c.开口的相对位置也会直接影响气流路线。建议将进风口设置于地面上方1 m~2 m处,可以确保气流经过使用者头部区域。还可以通过固定在墙体上的构件或窗户上的百叶来控制气流的强度和流场分布。

3、建筑设计与自然通风

3.1建筑的布局考量

建筑师在考虑利用自然通风进行设计时,首先应判读当地的风玫瑰,以了解常年的风力分布,并据此在总图上进行适宜的布置。其基本原则是尽量使建筑的朝向与夏季主导风互成垂直的关系,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情况下布置的建筑,其背风面会形成较大的漩涡区,对处于靠后建筑的通风会有不利影响。所以,在总图设计中,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建筑单体的面宽,高度,间距等指标进行分析,以合适的布局和体量获得最佳的整体自然通风效果。其次是对项目用地的环境分析,如地势是否有高差,其高差是处于迎风面还是背风面,地表是否有显著的障碍物等因素都是需要纳入考虑的范畴。对环境分析的结果是建筑设计的基本依据,建筑师可通过采取竖向设计,景观设计以及单体设计等方面,减弱不利因素,为实现自然通风改善条件。

3.2 建筑外墙的开口

建筑结构的开口可直接影响和控制自然通风的效果,其开口的位置,尺寸及朝向可通过具体分析进行优化。根据相关实验表明,当出风口面积大于进风口面积 10% 左右时,室内风速可达到最佳的状态。不同方位的开口位置决定着室内空气流动的路线,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的高差,可改变气流在室内流动的方向,在风力较弱时也可促进室内通风。另一方面,开口的形式也是影响通风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大量的公共建筑如办公楼,酒店等,均采用玻璃幕墙系统作为外部围护结构,出于安全及防雨的考虑,玻璃幕墙的开窗往往采用只能开启一定角度的下悬窗。但这种开窗方式极大的影响了自然通风效果,使外部风力难以进入室内,从而进一步的增加了建筑对机械通风的依赖。相比之下,平开窗一般可较好的引入风力,而通风百叶在引入风力的同时,还可对风力引入的角度进行控制,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3.3 建筑内部空间的布置

消费者在选购住宅时,多倾向于选择南北通透的板式建筑,其优势正是因为板式建筑进深较小,利于采光和通风。而且如果与之对应的平面布局规整、通透,建筑内部空气流动的阻力就越小,通风也就越流畅,易形成所谓的“穿堂风”。反之,虽然同为板式建筑,内廊式的公寓或酒店,因其平面的隔断,通风效果就明显不如住宅。而对于进深较大,利用风压通风有困难的建筑,可通过设置采光中庭等开放式竖向空间,利用热压通风的原理,促进室内空气循环。此外,还可通过拔风井和无动力排气风帽,借助外部风力对风帽作用时产生的吸力,从室内抽取空气向外排风。

3.4 新技术手段的运用

随着节能环保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发展,一些利用自然通风的新技术手段也逐渐被建筑师所采用。其中,双层玻璃幕墙是近年来低能耗建筑所广泛采用的新兴技术。双层幕墙与传统幕墙相比,其最大特点是,两层玻璃幕之间留有一定宽度的通风换气层,该换气层上下贯通,并在底部和顶部设有通风百叶。在夏季,当换气层内的空气被加热时,热空气向上流动,从顶部的百叶排出。同时,外界温度较低的空气从底部的百叶被吸入,形成换气层内的自然通风,以达到自然冷却的效果。而在冬季,上下两端的百叶通过调节进风量,保持换气层内的热量,从而降低室内热量损耗。除此之外,诸如设置太阳能风塔,利用烟囱效应进行自然通风的手段也不失为对传统拔风井的创新。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能源短缺已不容忽视,节约能源已受到世界性的普遍关注,在我国亦不例外,因此,必须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出发,使建筑尽可能少地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并为使用者提供健康、舒适、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及生活空间。通风系统是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建筑通风系统的节能设计,是设计人员需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王鹏,谭刚.生态建筑中的自然通风[J].世界建筑,2012,(04).

[2] 陈衍庆,王玉容.建筑新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