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伦理学的作用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1
伦理学也称道德哲学,“伦理”就是处理人们相互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和规则。护患关系是指在特定条件下,护理人员通过医疗、护理等活动与病人建立起一定联系的人际关系,它包括护患双方在论治、护理等技术活动中的行为关系——技术关系和在实施医学技术过程中形成的包含道德、利益、法律、价值等多种内容的关系——非技术关系,二者紧密联系,相互统一。由此可看出,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则在指导和调整护患关系方面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病人
每个人都有得到尊重的需求,病痛中的患者显得更为强烈。尊重病人的尊严是社会主义社会人道主义的具体体现,是护患关系最基本的伦理道德。护理从本质上说就是尊重病人的生命和权利,其具体职能为:预防疾病、增进健康、减轻痛苦、恢复健康。如今责任制护理的实施,实行护士床前八小时,二十四小时负责,护士“七知”,病人不仅从护理人员那里得到最精湛的技术服务和无微不至的生活照料,而且还得到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使患者在人格、生命价值和权利三方面都得到维护。护患间的相互信任、理解和尊重,自然密切了护患关系。因此,在护理中必须首先尊重病人,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尽心尽职为病人健康服务。
2 同情病人,做病人的知心朋友
病人角色的转变和住进医院这一陌生的环境,他们需要被认知和接纳,护理人员就是他们依附的主要对象,其一言一行对他们的影响很大。例如,一无子女探视的老年女患者,其行动迟缓、步履艰难,孤孤单单躺在病床上,护理人员见状主动搀扶她下床活动,问寒问暖,端水送饭,抽空陪她拉家常。这种十分融洽的护患关系增强了她战胜疾病的信心。凯洛夫说:“感情有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所以,护理人员要带着一颗同情心去亲近病人,做病人的知心朋友。
3 维护病人的利益
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护理,是护患间的正常交往,也是护理人员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有人确实将其庸俗化,利用工作之便损害病人利益,诸如克扣病人药物、暗示病人送礼、张扬病人不愿公开的秘密等不道德行为,病人怒不敢言,采取逃避态度,护患关系必然紧张,不利于治疗和护理工作的开展。因此,在护理中一切应从病人利益出发,处处维护病人的利益。
4 提供优质、安全的服务
购物时人人都希望得到货真价实的东西,同样,病人求医过程中渴望得到优质、安全的服务。如:输液要求一针见血;注射要求一人一针一管,以免院内感染;因病情需要增加一种新药,病人要执意问清楚,唯恐发错了药。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业务上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并且强化伦理道德,加强责任心,杜绝差错事故发生,赢得病人的信赖,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5 给予恰当的健康指导
病人多半是缺乏医学专业知识与技术的外行,他们在就医过程中迫切需要从医务人员那里获得更多的有关自身疾病的医疗信息、预防保健知识。一位高血压患者,入院初便求助于护理人员帮助熟悉病区环境,然后又询问他该做些什么检查?检查中应注意些什么?会不会出现意外等疑虑;出院前又向护理人员提出许多问题:回家后饮食要注意什么?锻炼身体强度为多少?需不需要更换工作等等。这些问与答中存在着护与患的交流,在护患间搭了桥。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2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与人社会关系的影响,是国家权力运行以及国家意志的体现。从法学理论来讲法具备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两部分,其中规范作用是手段,社会作用是目的。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也具有一些特殊作用。
一、法学理论中法的规范作用
法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其必定具有规范的作用,法的规范包括法的规则和原则,所以法具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五个作用。
第一,指引作用,是指在人们的社会关系中,起到导向、引路的作用。指引对象是每一个个体,它包括确定的指引和有选择性的指引。确定的指引是指有相关法律明确规定的,这些行为是可以实行或者不可以实行的,如果一旦违反规定去实行就将会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而选择性的指引是一种授权性的规范制度,人们可以去实行这种行为,而且会带来一些肯定性的法律后果。
第二,评价作用,是指人们可以依据法律规范对他人的行为进行评价。法为我们评价他人的行为提供了一种规范的准则,这种准则是明确的、具体的。
第三,教育作用,是指在实施法律的过程中,影响人们的行为。当有人违反了法律规定,受到惩处,那么必定会影响其他人对此行为的判断,达到瘦教育的作用。
第四,预测作用,是指依据法律规定,可以预测出人们做出相应行为而会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从而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预测作用的对象是相互的,同样可以预测国家机关、社会舆论将对社会及他人产生的影响。
第五,强制作用,是指通过相关法律去制裁、约束那些违法规范的犯罪行为。法律的强制作用是其他作用的保障,如果不能发挥法的强制作用那么其他作用也将失去了意义。
二、法学理论中法的社会作用
1.维护阶级统治地位的作用
在阶级对立的法制社会中,法的目的是维护对阶级统治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法社会作用的核心是维护统治阶级地位不动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当人们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时,人民群众就会与资产阶级发生冲突,最终资产阶级会作出让步,在法律上规定完善一些举措来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对于资产阶级来说,法的社会作用是缓解与解决矛盾的一种手段,从而达到维护阶级统治地位不动摇的目的。
2.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作用
在阶级对立的法制社会中,法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维护阶级统治的法,一种是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法,包括一些维护人类基本生活环境的法律,有关安全生产、推到科技法制的法律,对相关技术规范的法律以及一些关于文化事务的法律。这些法律维护的不仅仅是阶级统治的利益,更大的维护着集体的利益,整个社会的利益。但是在阶级对立的法制社会中,法律是由代表统治的一方制定的。所以对于对权利的保护更倾向于统治阶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完善着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保护。
三、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法的作用
我国是在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社会,法的作用几乎全部集结在公共事务的服务上,因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就代表了国家和党的利益。我国法的作用与社会主义建设相联系,主要表现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和保障外交活动的作用。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3
【中图分类号】I29
七世纪下半叶印度作者檀丁所著的集诗身、庄严、诗病等为一体的《诗镜》在十二世纪下半叶时首先由萨迦班智达将其有选择性地翻译到了所著的《智者入门》中,他的著作中将《诗镜》中对所提到的诗德、风格和及个别的庄严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他在书中重点介绍了味,为十三世纪进一步将《诗镜》完全翻译到藏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在八思巴执政时期藏族文人逐步认识了《诗镜》的重要性。并在尼泊尔的班智达勒金噶热的协助下最初由藏族译者雄顿多吉坚参翻译,其后由邦洛追单巴对译本作了简单的注释,并取名为《邦旨》(即:“帮”为作者姓氏,“旨”在古梵文中指注释的意思。)之后在各教派中主要以《邦旨》为教材兴起一场学习印度《诗镜》的,且由各教派的知识分子以此为基础依照自己对《诗镜》的不同理解各自作了不同的注释。1526年由仁蚌巴阿旺吉扎著的《无畏狮孔》、1647年由五世达赖著的《诗镜注妙音戏曲》、1770年由康珠旦增曲吉尼玛著的《诗镜注妙音戏海》、1909年由米旁朗杰加措著的《诗镜注妙音戏说》等著名的《诗镜注》在文学史上相继问世。在近四百余年《诗镜注》的历史上产生了以萨班为代表的“庄严派”。他们认为《诗镜》里主要讲述的是诗的庄严而由此得名。另外是以仁蚌巴为代表的“诗理派”。他们认为《诗镜》主要讲述的是诗的相关理论而由此得名。此外也有个别学者认为《诗镜》里讲述的既有庄严也有诗学理论的,但主要有两大派的代表居多。和平解放之后尤其是在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之后由于“文学”和“文学理论”、“写作”等概念被现代藏文学界的学者所接纳,并结合这些相关知识对《诗镜》作了新的注释。《诗镜》也有从前简单的“庄严派”和“诗学派”的理解上升到了“文学理论”和“写作”等不同层次上的理解。从十二世纪末至今近八百余年的藏族文学历史长河中《诗镜》以不同层次的理解一直被不同时代的学者、文人所重视和学习着。东噶洛桑赤来的《诗学明鉴》和次旦晓忡的《诗学通论》斯沧洛桑班单的《诗镜注》多识的《诗学要义通俗解说》桑达多吉的《诗学闻思智囊》等近一百多部对《诗镜》的不同解释。重点针对《诗镜》第一章进行阐述的由周毛吉的《诗学探析》和关却加的《诗学概论》洛追坚才的《诗学新光》贡嘎的《藏族文学理论注疏》等。
本文中本人对上述几个不同理解为依据主要以《诗镜》及整个古印度梵语诗学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区内外专家对《诗镜》的研究成果为参考资料,研究《诗镜》在藏族文学理论中的地位。
本文中首先以七世纪《诗镜》先后的古代印度诗学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梵语文学的系统理论总结是从戏剧学开始的,婆落多的《舞论》是印度现存最早的戏剧学著作。《舞论》重视戏剧艺术实践的具体经验,这是优点,美中不足的是,它对具体经验的总结偏重于形式主义的繁琐分析和归类,带有比较浓厚的经验注意色彩。在梵语文学理论发展史上,《舞论》的重要贡献是提出了味。后来的梵语文学批评家加以发展,运用与一切文学形式,使味论成为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梵语文学批评原则之一。同时,《舞论》中对梵语诗歌理论的初步总结,也为后来梵语诗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舞论》中,诗歌被视为戏剧的辅助因素,归在“语言表演”类中论述。脱离戏剧学而独立的第一部梵语诗学著作是七世纪婆摩诃的《诗庄严论》,庄严指诗歌修辞。可分“音庄严”和“义庄严”两类,庄严论是一种探讨诗歌形式美中的修辞手法。这是一种很不很备的诗歌理论。但它作为最早出现的梵语诗歌理论,在自觉地探索诗歌艺术魅力方面起到了先驱作用。与婆摩诃同代的檀丁,在庄严的基础上,提出了风格论。他的诗学著作《诗镜》共分三章。第一章论述文学的分类、风格和诗德,第二章论述“义庄严”,第三章论述“音庄严”和诗病。九世纪和十世纪是梵语诗学发展的鼎盛期,产生了两位杰出的梵语诗学家欢增和新护。欢增著有《韵光》,新护著有《韵光注》和《舞论注》。他们两人的诗学以韵论和味论为核心。与庄严论相比,欢增和新护的韵论和味论显然触及诗歌审美因素的更深层次。它们代表了梵语诗学所取得的最高理论成就。直至十六世纪古代印度诗学家对诗的各种理论加以注释和补充,整个诗学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世主的《味海》的出现,标志着梵语诗学的终结。梵语诗学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上别树一帜的文学理论体系,它有自己的一套批评概念或术语,如味、情、庄严、诗德、诗病、风格、韵等。就梵语诗学达到的最终成就而言,这个理论体系的基本结构可以说是以韵和味为核心,以庄严、风格、诗德为。它对文学本身的特殊规律作了全面细致的探讨。综归上述,我们可以得知檀丁的《诗镜》总结了七世纪前的诗学理论知识,论述了“诗德、风格”等重要的诗学理论概念,为七世纪以后的诗学理论的形成作了理论性的铺垫。
《诗镜》被介绍到藏族社会后,藏族上层社会的学者随之而学习运用,形成了作家诗中的又一流派。历代学者注释《诗镜》时所写的例诗,实际是新的诗歌创作,只是限于为原文定义服务,难免有些刻板效颦之嫌,且其内容多涉宗教。因此,思想内容和艺术技巧兼优者,为数不多。长篇巨著而出之以《诗镜》之指导这,则以五世达赖之《王臣史》和次仁旺杰的《青年达美》、《青颈鸟的故事》为最著名的代表。这种文体,注意修辞技巧的运用和词藻的雕篆,讲究形式,提倡“雅语”,鄙弃所谓的“粗俗俚语”,即群众语言,发展了唯美主义的文风,与民间创作的朴素自然,充满劳动生活气息者,形成了截然不同的风格。当然,作为理论性的著作,《诗镜》丰富了藏族的文艺理论和修辞学理论,增添了文学艺术领域中新的学科,对藏族作家文学的一个方面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当然对于早在七世纪的一部理论性著作,我们用今天的学术眼光去看的话,还会有许多缺陷与不足,任何智者想创建完整的藏族文学理论体系,必须以《诗镜》作为基础加以论述,所以说,《诗镜》是藏族文学理论中的处于基础的地位。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4
一个人的未来发展,是与他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的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紧密联系的,在这三者教育的任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当然,对于一般人的成长经历来说,在他成人之前,所接受的教育主要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的教育下的功夫是值得肯定的,而到了学校,教育的权利主要在校方,为了培养一个人才或者一个通才,校方有义务、有责任在传授书本知识的同时,将重点放在学生的德育管理方面。尤其是中学德育管理,因为中学时期的学生正是性格叛逆和转变期,学生的性格容易受到影响,在学生的这一性格敏感期接受正确的德育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所以说,中学的德育管理在学生教育中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一、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的德育管理,不仅是一个学校优秀上层机构的体现,也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对学生个人的性格发展及成熟具有重要作用。很多中学学校,在进行教育时,仅仅为了升学率,就把教育重心只停留在学生的书本知识教育方面,在这一重要的学生性格敏感期没能发现德育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学生的性格培养,素质教育等育人之要。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场所,应本着“育人为本”的理念,重视学生在成人之前所经过的每个环节,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等德育方面的教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求,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可以在校内外开展德育活动进行德育教育,比如励志主题的晚会,“道德在我心”的演讲比赛,为灾区募捐等活动,这些都有助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美好的道德素质,善良的同情心等积极向上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在进入社会之前拥有健全的人格,不屈服于社会的打击,拥有良好的自我改善能力,适应多变的社会环境,轻松地与人相处。
二、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建设优良校风的重要保证
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对学生进行思想、心理、道德等品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对学生成长和学校教育起导向作用。校风往往代表着一个学校的外在形象,也体现着上层领导、教师、学生的工作态度和学习态度。学校的德育管理是对校内人员的管理,以最大可能性调动全校人员的主动创造性,反映着学校的文化。它是学校的办学宗旨、管理理念、育人之道的外在表现,又是学校内部的规章制度、奖惩措施、道德规范的充分概括。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一旦形成,影响着学校的内外舆论和认识,学校的声誉会广泛传播,吸引更多的学子前来就读,而在校学生相互之间会产生一种约束力,以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会对学校更加尊重,对自己感到骄傲。不可忽视的是,优秀的德育管理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是经过规范的管理体制、严肃的纪律束缚而逐渐发展的,这需要结合管理者的决策,学生的配合,和长久的坚持才能形成的。
三、优秀的中学德育管理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外力之一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5
一 心理学理论在高等院校教师中的应用
(一)“需要理论”对高等教师进行激励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七个等级,而在高校教师需要上就要依据其层次上与规律上的不同来运用不同的手段来加以满足,并且结合高校教师培养目标,从而最终实现对高校教师的培养。教师作为社会成员组成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需要上有着比较明显的职业化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基本物质需求
当前我国大部分教师对于物质普遍没有太高的需求,相应的如果教师基本物质需求没有满足,就会直接影响教师工作与研究的积极性。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与社会不断进步,对高校教师物质需要的改善以及充分满足也显得越来越迫切,这也是国内高等院校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2 稳定发展需求
高校教师在教育与培养学生之前,首先必须要不断努力提升自身专业知识水平与个人素质。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形势下,教师不断地学习新的文化知识,提升知识容量,努力进行专业科研,是当前高等院校教师最明显的职业特点。所以,为高等院校教师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环境以及研究环境是十分必要的,这也为教师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同时也是能够促进教师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
3 自尊的需求
教师在社会发展中,自身形象以及社会地位是需要人们以及高校管理者充分尊重的。如果对教师合理工作范围内过多的干涉或者对教师个人成绩给予不合理或者不公平的评价,这些行为都很容易挫伤教师的自尊,从而直接降低教师工作积极性,甚至会使得教师受到极大的心理伤害。因此,对于高校教师个人自尊的充分尊重是保障高校教师顺利开展工作以及教师群体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二)“公平理论”为高校教师创造和谐心理发展环境
“公平理论”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当斯提出并且创立的。亚当斯认为人从事某种工作的动机不仅仅是受到薪酬的影响,同时也受到薪酬价值的影响。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投入与产出是否均等,如果两者均等或者大致相等,那么人们就会感到公平;反之,则会产生不公平的感受。因此,个体在工作上是否具有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取决于社会对其的影响程度的,也就是说,人们不仅仅在乎回报,更多的是在乎对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价值有多少。公平可以使人在工作时产生一种自我激励的作用,而不公平则会降低工作积极性,阻碍个人在工作上的创造性发挥。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教学人才,尤其是专业的优秀教学人才频现人才流失问题,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分配不公平的问题,从而使得很多教师产生不公平的感受。公平理论在高校教师中的充分运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能够有效缓解或者消除教师在各方面上的不公平的感受,从而避免对教师工作积极性的伤害。除此之外,公平理论在高校教师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创设和谐的教师心理发展环境。这也就要求社会各界以及高校管理者要对教师群体以及教学做到充分的尊重,从而对教师地位以及社会发展的贡献做出充分的肯定,进而有效改变分配不公平的局面。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在教师评价以及绩效考核和激励措施制定上充分运用公平理论,都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二 心理学理论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
(一)社会心理动力机制对班级管理的应用
学生日常管理、班级管理目标以及班级管理规范等内容共同形成班级管理内在动力体系。在班级管理内在动力体系当中,学生往往会有出众表现或者服从管理表现等现象,例如遵守日常行为规范等。服从管理规范都是在集体压力下所产生的一种现象,这是个体充分融合集体或者避免被集体排斥的一种妥协,而并不是个体所自愿做出的行为与态度上的改变。所以在高校班级管理中运用社会心理动力机制不但能够充分实现这种效果,并且在运用榜样的示范手段以后,能够使得学生能够对榜样进行模仿,进而实现良好的从众效果,最终提升班级管理整体质量。所以,对自身举止的规范以及对榜样的模仿,都是能够有效促进高校学生产生认同的良好方法。对于高等院校学生来讲,模仿不仅仅是在对社会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同时也是学生对自我以及集体的正确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进而从模仿向认同转变,这包括在认知与情感上的认同,这有利于学生在个人学习、成长以及与他人和谐相处的发展与进步。因此,高等院校在学生班级管理以及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上应当注意对学生正确行为的鼓励和引导,从而使得形成正确且完整的个人品行。
(二)群体理论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
高等院校是学生学习高级文化知识以及形成自我价值观的重要场所。高等院校学生中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之间区别在于非正式学生群体具有自发产生,且都是以感情为基础,并且有着较强的群体意识和信息传递途径,并且还有很强的排他性。
加强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教育与管理是当前高等院校面临的一项重要问题,这对高校和社会来说都是十分有利的,而且还能够使得高校在推行素质教育以及学生全面健康发展上都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群体理论应用上,国内多个知名高等院校合理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在学生服务上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对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类型以及其中心任务和管理上进行改革和指导,从而使得非正式学生群体能够对正式学生群体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促进和融合作用。
(三)应用激励理论在高等院校学生中的应用
个体需求通常具有不同的层次,需求越高,其产生的动机也就相对越强烈。需求根据来源可以分为主观需求与客观需求两方面。主观需求是产生动机的主要因素;客观需求则是促进动机形成的外部因素。主观需求主要是在学生的较低层次需求上,主要表现在学生单纯为了一纸文凭而学习,学习上采取消极态度等。目标作为刺激的一个类型,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诱因。适当的目标能够有效地激发个体产生一定的动机,进而确定行为实施的方向,这体现出目标是具有一定激励效果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在学习知识水平与个人素质和思想道德品质上的全面健康发展,这些内容的实现主要就体现在学校课程规划以及教学内容制定上。
对学生学习上的监督管理以及错误行为的适当指导是实现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目标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教学主体的原则,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多加关心,从而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学生放在高校教育的中心位置,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心理发展,从而在学生学习能力与个人成长上给予有效的指导与正确的引导,进而适当的对学生进行激励与帮助,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四)在高等院校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上的应用
在当前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当中,高等院校学生面临着多个现实性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与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是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全面发展需求的。高等院校还应当从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出发,通过运用多种手段来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强烈成功动机、适当调整自身情绪以及适应环境的各项能力,从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心理良好素质的实现。心理学理论在当前心理素质培养上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1 改善高等院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方法。一是改善新生入学的一次性的心理健康问卷调查,组织开展定期的对新生的心理素质的调查与咨询活动;二是改善被动接受大学生心理问题咨询,经常性的开展和主动地关怀高等院校学生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培养课程。
2 改善高等院校教育教学中单纯追求提升学生学习成绩与学习能力的情况,同时还应当加强对学生生活质量的改善,加强对大学生的生活教育,从而促进学生对生活意义有正确的认知和追求。所以,对于当前高等院校来讲,倡导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提升学生的生活追求与质量,并且定期组织开展对大学生的生活教育活动,从而有机的将大学生活与大学教育进行统一结合。
3 应当加强对心理学理论在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中的运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水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当代社会需要的是创新型人才,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就是对创新心理以及创新方法的培养,学生能否对所学知识与接收的信息进行理解和重新梳理,变成自身所需要的知识的能力,是当前判断大学生是否具有创造能力的重要衡量标准。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就要充分运用心理学理论,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从而实现学生的健康发展。
三 结语
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占据了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高等院校作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基地,对于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对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知识的讲授也是当前我国在大学生教育以及创新能力上的重点内容,有效的组织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个人成长规划等方面的合理运用心理学理论作为我国高等院校管理者、教育实施者以及心理学研究者面临的重要使命。总之,心理学在高等院校教师与学生中的运用不但可以全面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实力,而且创新力作为心理学研究领域中重要的研究对象,对于推动我国其他领域发展以及民族整体的创新能力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琳.融入心理学知识促进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创新
[J].中国国情国力,2010(01).
[2]张燕.积极心理学: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拓展新视
角[J].学习月刊,2010(02).
[3]董鹏中.浅谈教育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
[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06).
[4]张艳,李晓虹.浅析心理学方法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
运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1).
伦理学的作用范文6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习兴趣 思想教育
一、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讲《》时,我运用了当年的一幅著名的挽联“千古,中华民国万岁”,学生们在赏析的过程中,发现此对联对的不公整,“千古”对“万岁”可以,但“”对“中华民国”则明显不对仗,这是为什么呢?我先让同学们思考,然后跟同学们解释,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寓意是对不住中华民国,这样一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为作者的高明之处叫好,学习激情被迅速点燃。讲《三国鼎立》时,我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个谜语,谜面为“月照西窗”,请同学们猜测这是三国里的哪一个人物,最后我把谜底告诉他们,谜底就是诸葛亮(逐格亮),然后借机导入本课,这样同学们学习本课的积极性就提高了。讲时,我引用了章太炎1904年为慈禧太后七十大寿所作的讽联,“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庆歌有;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此讽联将慈禧太后40年的血腥罪恶史,一联以概之,同学们不但认清了这个人物,学习兴趣也空前高涨。
二、能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
历史课本的文字叙述非常简要,要想使它变得生动,往往需要借助文学。如讲到“诗仙”李白的浪漫主义诗歌特点的时候,我让学生齐声朗诵《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学生在感受“唐诗”魅力的同时,也让历史课堂更加生动,更加富有情趣。当讲授唐玄宗的时候,我借用杜甫的《忆昔》:“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禀俱丰实。”以及《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通过“诗圣”这些爱国、忧民的诗歌描绘,我们可以深切感受到唐玄宗统治前、后期社会面貌的巨大反差,也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还有“春霄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把唐玄宗统治后期宠爱杨贵妃,不理朝政的情景,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了,使学生认清了酿成“安史之乱”的根源。在讲汉朝建立时,我引用《史记》中关于陈胜、项羽、刘邦的描写,陈胜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项羽的“彼可取而代之也”,刘邦的“大丈夫当如是也”,短短的三句话,就把这三个人不同的身份、思想和性格很形象地刻画出来,使人印象深刻。讲改革开放的影响时,我引用了两段花鼓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于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迈出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如此对比强烈的花鼓词真实而生动的展现了改革开放前后安徽凤阳的巨大变化。“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把南宋统治者腐败无能,醉生梦死,得过且过,不图恢复北方失地和中原故都的丑恶面目刻画得入木三分。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十个字就道出了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带来的灾难。历史课堂中恰当地运用这些文学作品必将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能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