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1
(一)重视引导作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著名的心理学家———布鲁纳,将所谓的“动机原则”当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教学核心,觉得其教学务必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其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习动机指的是能够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的内在动力,无论是什么学习都是非常必要的。学生也有着很大的学习欲望,可以很好地进行学习和努力奋斗。而学生的数学能力以及数学成绩的提升,肯定会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数学教师在平时教授的过程中,应有意识地将数学文化学习以及数学学习的价值和意义实施共同教育,使得学生知道自己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祖国的太阳,背负着国家建设和未来发展的重大责任,唯有积极主动的学习,天天向上,日后才可以充分地为国家以及社会所用,成为有用之人。教师在这个方面,必须要引导学生,使学生在生活中融入数学,使数学成为劳动以及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小伙伴,无论是什么事物都不可以脱离数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加入含有数学史的教育元素,使学生对数学的价值作用倍感重要。同时,还可以探讨关于某些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的励志故事,培育学生宏大的理想和愿望,以及永不服输的精神,使他们吸取学习动力,对数学课程学习富含热情,充满信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兴趣。
(二)紧抓日常教学,培育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培育学生形成较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可以使课堂教学质量得到保证,乃至提高,对学生日后小升初的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应在课堂教授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较为具体和明确的规定和规范。例如:在上课前应准备好学习工具等,作业时间的设定应有较为明确和合理的教导。无论是课前还是课后,教师都应该多注重让学生独自预习、复习、做作业、练习以及反思总结等。这样能使学生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可以多多让学生进行自己探索,自我学习完成后再进行探讨合作,使学生在学习中不仅会独立学习,还可以学会沟通交流、合作学习,实施研究对比。而学生掌握了这样的方法,长期持续坚持这样做,就会很容易形成习惯,拥有较好的学习习惯以及美好的学习品质。
(三)优化教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
在紧抓日常教学的基础下,教师还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对于六年级数学教学,除了要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使学生把握好较为基础的知识点外,解答数学的方式以及过程都是其课堂教学的核心。在日常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对这一核心尤其重视。每个班都会有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有着特别浓厚的兴趣,学生解题的办法和方式不尽相同,教师应给他们切实的肯定。与此同时,可以让学生对自己所做的不同方法进行比较,进而选取最佳的解题办法,这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想法,培养学生较为形象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解答数学问题时能充分体验到数学为他们所带来的愉悦,从而培育学生进行数学学习,营造美好的数学兴趣和氛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调动课堂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使学生学习较为简单容易,学得轻松愉快。教师还要充分重视学生精神上的饱满程度,培育学生动口、动手以及动脑的能力,进而提升教师教学质量。
(四)分析学习状况,注重对后进生培育
如何才能提升学生的数学成绩呢?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是教师务必要清楚明了的。数学成绩在一个班中排名较后的学生,一般会被称为后进生。在各个班级中都有后进生,但依据后进生表现种类的不同,其形成因素也具有多样性。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后进生,仔细观察,发现他们的长处,进行积极地引导。身为一名教师,务必要用博爱之心对待他们,爱护优等生的同时也要爱护后进生。除此之外,看待后进生应多投入情感,因为后进生在一般人看来都是问题学生,没有所谓的尊重,无法得到该有的理解,这样很容易造成他们的心理产生变化。因此,教育后进生需要以尊重和友爱为基础,用爱转化成坚实的后盾。例如:在课堂教授中,尽量把知识说的浅显、易懂,备课时应关注到后进生能否听得明白,课后多花点时间教育他们。同时,对后进生的教授,不仅要严格有序,而且还需要一视同仁。除此之外,对待他们要因材施教和反复教导。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摸清后进生的真实情况,实事求是,依据不同的特点,对后进生采取特制的个性化教育模式,同时需要考虑好教育的因人而异以及因材施教。另一方面,错误是需要经过一段时期才能够改正的,教师在进行教导的过程中,切勿过急,要反复对他们进行教导,用自己的耐心和爱心去教导他们,循环往复。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要一步一个脚印实现后进生的转变。
(五)健全学生知识结构,建立学生终身发展平台
六年级数学教学可以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最为困难的一个年级,因为学生在这个阶段,都会开始有知识遗忘以及较多的缺点等,特别是最后的复习阶段,而学生的知识结构更成为了一大难点。有些教师提出了复习于六年级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健全自身的知识结构,这确实也是解决难点的良好方法。这样可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提升数学教学质量,使学生得以持续发展。倘若对六年级的数学教材进行研究,就会发现无论是哪个版本还是哪个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编者都在编制新的知识中,融入了以前的知识进行反复练习。比如:在分数四则运算的这个章节中,就设计了归一应用题、常见数量关系以及平均数应用题等。倘若使学生在解答这样的问题的过程中,采用“讲一题、带一串”的办法,就能够使学生复习有关数学知识,适宜地对学生复习知识进行补救,提供较大的缓冲影响,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完善,知识结构更加健全,提高其数学水平,提升教师的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
(一)学生层面
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主要把学生划分为三个层面:第一层是能够熟练掌握知识,接受能力也比较强,学习态度良好以及成绩优秀的学生;第二层是学习水平处于中等,大概能掌握基础知识,接受能力一般和学习态度一般的学生。;第三层是基础知识掌握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学习态度差以及成绩较不好的学生。因为是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分层教学,层次划分是根据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来开展的,而分层是一个非静态的管理过程,必须要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学生,依据学生的现阶段表现实施分析,划分层次,从而使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充满热情和激情,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二)授课层面
授课层面主要指的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一样的教学。对第一层的学生,应少讲多写多练,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使用新方法解决问题。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应挑重点来讲,挑重点来练,着重对课后习题和书本例子的讲解,提高训练强度。对第三层次的学生,要求不应该太高,讲基础,多学多练,在基础上下功夫。比如:在六年级数学书中学习“分数乘法”时,第一层次的学生应掌握重点难点,适当地加入更深层次的内容进行适当地应用;第二层次的学生则精讲例题和解决好课后习题;第三层次的学生应清楚知道分数乘法的基本计算。这样,能够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数学时都富有成就感,为日后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训练层面
一般来说,训练层次指的是小学六年级教师在组织训练的过程中,利用练习作业发现学生的问题,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地辅导,纠正问题,改良自身的教学方式。而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学生在训练的过程中,要遵守“两部三层”的原则,“两部”即是把题目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三层”则指训练中的三个层面的划分,即基础训练、变式训练以及综合训练。基础训练主要指的是为全班同学同时设定的,全班都要完成的任务。变式训练是针对第二层次的学生制定的,题目难度属于中等水平,需要有一定的综合能力。综合训练指的是对第一层次的学生所制定的,需要较强的综合能力,题目难度系数偏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创新眼界。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书中关于“百分数”的知识。第三层次的学生需要掌握百分数的概念和基础知识等。第二层次的学生需要把握百分数和小数之间的转化,如何计算百分数。第一层次的学生则需要关注百分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百分数的相关计算题。
(四)考核评分层面
小学六年级数学分层的核心是为了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个也是考核评分层面的关键组成部分。依据学生的基础层次和能力划分,设定不同层面的考核评分判断标准,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学习数学时所产生的成就感,还可以提高他们对数学的热情,增加上进心,实现预期目标。在对考核评分进行分层时,有些教师会出像AB卷、探讨题以及附加题等,这些都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所进行的,也是分层考核评分的重要措施。
三、总结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2
分好组和层,只是“硬件”的建设,接下来的“软件”构建和发展更为重要,其中对“层”的正确认识和合理运用是其中的核心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如何把“学困生”(最好不要称作“差生”)与“学优生”这对“矛盾”辩证地统一起来,使其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不妨把“学困生”的层次称为“弱层”,把“学优生”的层次称为“优层”.
1利用规范和细节提升“弱层”学生的自信
在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对规范性的把握和细节的认识是很重要的.在这两个方面的表现中,“学优生”不一定做得都好,甚至是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问题,而“学困生”不一定做得都不好,甚至在某些方面有些“学困生”做得比较好.所以,可利用这个方面的问题来提升“学困生”的自信,提高他们学习和交流的积极性.下面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在《合作探究、分层推进教学法》的实验过程中,为了能够让学生有一个更深入、更全面的交流,在作业方面,我实行了以下方法:
每次作业的批阅与点评,实行小组轮流负责制,首先是我对此小组所有成员的作业进行“面批”――与他们在“规范”与“细节”、“方法”与“对错”等方面进行互动交流;然后,由他们对其他学生的作业进行批阅,在各方面找到存在的问题,然后在下一节课的一开始进行点评总结.
其中的规范性与细节性方面的问题一般是由“弱层”学生来主持和点评,因为他们点评或总结的问题是合作交流的成果,既有代表性和针对性,又有全面性和深刻性,更何况“优层”学生在规范和细节方面也存在各方面的问题,所以全班学生都集中精力认真听取他们的分析和总结.“弱层”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明显增强.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的提高,而且表达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及组织能力也有了逐步的提升.规范和细节方面所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基本知识的表达和运用;二是数学问题解答的步骤和方法.在学习各部分数学知识和解决相关问题时,都会因为对其中的“规范性”和“细节性”认识不足或不重视而出现一些迷惑或错误,在探究和运用《合作探究、分层推进教学法》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这一点,充分挖掘各部分知识和方法在“规范性”和“细节性”方面容易出现错误的问题作为作业,由“弱层”学生来分析评述,使得各层面的学生都有很大的收获.
现在,由学生主持点评作业问题这一环节,已经成为课堂教学的一道生动而亮丽的“风景线”――各层学生都积极参与到其中,合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的积极性都很高,甚至都“抢”着主持或点评,而且都充满了自信.实际上,“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探究和交流的“过程”既提高了各层面学生学习和探究的积极性,又提升了弱层学生学习的自信和兴趣,而且还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2恰用问题和方法消除“优层”学生的自傲
“优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往往比较灵活,所以在思想方法上会做一些“选择”或进行相应的“转化”,因为大多数问题都能正确解答(也有的可能是结果正确,但过程存在问题),所以不自觉地会产生一些优越感或傲气.但在这种选择或转化中,有可能会因为认识上的问题或思维定势的问题出现错误,这样可根据这些问题,运用恰当的思想方法,自然地消除某些“优层”学生的自傲,让他们学得更加扎实和深入.
下面利用几个典型的问题案例来说明某些“优层”学生是怎样在问题的转化中出现问题或产生迷惑的,同时也运用深入浅出的问题或思想方法让问题“退”回到最本质的、最容易理解的地方,在消除某些“优层”学生的自傲、澄清所出现问题的本质的同时,也能让“弱层”学生在得到正确的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增添自信.
显然,是一开始的方法出了问题,至少说明这不是“等价转化”,也就是说动点M到F(1,0)的距离比到y轴的距离大1与动点M到F(1,0)的距离与到直线x=-1的距离相等是不等价的.由此为切入点,各层面的学生展开探究和交流,最终找到问题所在,澄清了“迷惑”,也让优层学生有了进一步思考,认识到了自身的不足,树立谦虚好学、合作交流、注重反思、善于总结、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点评出现这样的问题,实际上,这是对转化思想中的“等价”认识不到位或因对相关知识运用不合理造成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也是“好事”,可通过这个过程:出现错误或迷惑――“退”到问题“本源”探究原因――纠正对基本知识或思想方法的错误认识――类比其他易错问题巩固正确的思想认识――消除某些“优层”学生的自傲的同时,也能让“弱层”的学生得到正确的认识.重点不是只给出正确的其他解法或步骤,关键是“退”到问题的“本源”探究原因,从“根”解决问题,让各层学生都能得到收获.从而通过这个有意义的过程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不足、完善自我、互相促进、共同成长.
3活用思想和策略融合“各层”学生的智慧
面对各类数学问题,有的采用“直接”法解决会更加简洁、准确,但有的采用“直接”法可能会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而难以解决,这就需要对问题或问题的形式进行“转化”,因为“转化”需要等价转化,所以在“转化”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或困难.
当然,面对各类数学问题,可能更多的是弱层学生出现问题或迷惑.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层面的学生会有不同想法或思路,“弱层”学生的思想方法可能会“死板”一些,而“优层”学生的思想方法可能会更加“灵活”一点.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能走向“极端”.应该采取“辩证统一”的思想策略将其结合起来,通过一些典型问题,在“各层”学生的各种“表现”中,融合“各层”学生的智慧,捕捉闪光点,取长补短,发现存在的问题,追根求源,展开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澄清迷惑,探求方法,提炼思想.
有了这样的思想认识,对于数学各部分中的一些典型问题或易错问题,可让各层学生在黑板上“同做一个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各层学生对问题的各种认识和不同做法,展开交流和思维上的碰撞,使得对知识和思想方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深刻.
比如在高中数学的学习中,大家都清楚三个“二次”的关系及其重要性,因为它们的应用很广泛,有很多典型的问题都与其有关或能转化成为与其有关的问题,往往会把高中数学的三种重要的“元素”――函数、方程、不等式融汇在一起,可通过对此类问题的探究和交流,把这种做法运用在对其他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研究中.
很多关于“二次”的问题往往要转化为对于二次方程的根的讨论,比如转化为这样一个基本问题(问题不在大与小,关键是它的思维含量和体现的思想方法).
点评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引领各层面的学生展开交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思考和体会,对问题中x,y的内涵有了本质的认识:x,y不是相互独立的关系,而是由不等式组决定的相互制约关系,x取最大(小)值时,y并不能同时取得最大(小)值;y取最大(小)值时,x并不能同时取得最大(小)值.所以再由x,y的范围去推导关于x,y的关系式的范围就容易出错了.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3
【关键词】差异教学分层定位分层教学设计形成性评价
一、现状分析
我校生源日益复杂化,外地生源大幅度增加。以08年新生生源为例,新生总数为348人,外地生217人,占62%强。由于生源的复杂性,学生在接受英语教学的程度各有差异。入学时新生抽样问卷调查显示如下:
另一调查显示:部分小学在三年级开设英语课,而部分小学在四年级开课,到五年级或六年级就改作语文和数学课了;还有的小学因为英语教师缺乏,实行合班上课,人数较多,效果较差。
调查的结果表明,学生己接受的英语教育程度大相径庭。部分同学接受英语教育程度较高,有的同学参加了少年宫等英语兴趣班的学习,所掌握英语的程度己经达到初二完整学年学生应该达到的水平;而部分学生,特别是乡区来的的学生(因地处城乡结合部,本校本地生中超过二分之一属此类学生),却还没有掌握字母准确发音和书写。这就给初一的英语教师提出了新课题:
对待学习程度各异的新生,“一刀切”的集体授课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学业水平的离散性越来越大。“学困生”赶不上进度,面临淘汰;而“学优生”却吃不饱,甚至在课堂上“不守纪律”,浪费时光。如何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潜力,使学生各得其所,各成其才呢?
既然学情存在差异,我们就应尊重学生,顺应他们的需求,以学生发展的不同能力为前提,进行合理的、必要的、有意义的教育教学改革活动。
二、理论依据
1.差异教学理论:中西方历代教育家都提出了差异教学的理论。中国自古提倡“因材施教”,认为学生本身存在差异,教育当“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弃人也”;西方学者卡根、邓恩等人从学生的学习风格、掌握知识的速度等方面分析,论证了学习者间存在的差异性,并进行了系列分层课程模式的探索,论证了根据学习变量进行差异教学的必要性。
2.社会建构主义理论(Socialconstructivisttheory)六要素:自律、自我、自信、自主、自择和互动。阐述:学生个人的发展是教学的核心。学生应有自由按自己的节奏,通过自己的经历,可自我调控的发展过程去发展。教师必须理解学习者个人,了解他们的个人特征和个人需求,为学生创造适宜的英语学习心理环境,促进学生形成控制自己行为意识、信心和能力,给学生创造出具有挑战性的课堂环境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三、实践操作
以"班内分组"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实施形成性评价方法,淡化考试分数,重视学习过程,制定不同层次的评价标准;从"备课-实施-反思-总结-设计补救措施”五个环节着手,注重学生反馈和动向,及学生自信心的膨胀和主动积极内因配合的程度。
(一)根据学生具体学情定位分层
在本班范围内,经过对学生当前学习现状,包括笔试、口试成绩及综合知识运用能力测试进行统计和分析,依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接受能力、学生潜能及个人意向调查把学生分为A、B、C三层。学生可根据自己稳定上升或下降的实际学习情况或在教师的建议下申请变更,激励学生双向流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了便于课堂教学和管理,全班34人,在教室内座位分布如下:
这种方式,纵向可实现分层教学时不同任务的分配;横向则可形成综合组,在小组合作时,互补讨论,给B、C组的同学更多向A组学习的机会。
(二)教学目标分层
1.终端目标:
A层为发展目标,在落实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强调文化背景的输入,知识面应较为广博,掌握语言并能综合灵活运用,具备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
B层为中层目标,主要任务为夯实基础,激发兴趣,培养上进心和主动性。在中考时英语不偏科,达到学科平衡要求;
C层达至基础知识目标,培养习惯,增强信心,能顺利完成英语毕业会考。
2.近期目标:
根据英语学科的特点,按内容将既定目标分为三大类:词汇、课文、作业目标(口头和笔头),各层学生根据学情区别要求,具体以案例展示如下。
Unit3(Goforit(八年级上))分层目标
(三)、在同一课堂内实现教学分层的设计方案
要在同一课堂内实现教学分层,如果没有很好的教学设计方案,势必导致课堂的混乱。
设计基本策略:
活动的设计必须充分考虑到实用于各层学生的需求,A组同学应做到“生先于师”,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传授,在扩展知识的同时,发挥领导作用,成为老师课堂的好帮手;对B组同学要做到“生随师动”,掌握知识重点,同时发挥他们的积极参与性;对C的同学,要求他们在课堂内掌握基础知识,识记单词和重点句子。这样就有利于各层学生的参与和协作。活动应体现"教师启动、师生互动、学生主动"的原则,为学生创造生动、逼真的语言环境,有效提高课堂效率,并能使学生切实达到预定目标。
【案例】Unit3Period2SectionA2a,2b&2c(Goforit八(下))
针对各层学生的分层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分层目标两大类
基础目标:
1.听懂故事表述的先后顺序;能区分when和while的基本用法。
2.基础词汇:bought,land,got,takeoff,while,experience,imagine,strange,follow,amazing
3.基础句型:TheboywaswalkingdownthestreetwhentheUFOlanded.
Whiletheboywaswalkingdownthestreet,theUFOlanded.
分层目标:
A层同学:掌握基础知识,能用when,while造句;能用自己的语言复述2a&2b听力部分的故事情节;并能自己发挥想象,续讲故事“WhatwerepeopledoingwhentheUFOtookoff?”不少于10句,并书面表达为作文。
B层同学:掌握基础知识,能用when,while造句;能根据2a&2b的听力内容进行模仿对话练习;能对给出的图片(P19,2c)用when和while准确表述“WhatwerepeopledoingwhentheUFOtookoff?”,并写下至少6个单句。
C层同学:掌握基础知识,熟记基础词汇,能默写出P19GrammarFocus中的基本句型。
教学过程
1.导入对班级同学做一个调查:“Whatwereyourfamiliesdoingwhenyouwentbackhomeyesterday?”从A层到B层同学开始回答,到C层时给予辅助。
呈现刚才同学们表述的句子,用while改写一遍。
2.生词的介入UFO片段播放。介绍片中人物alien,并利用场景片段讲授生词:bought,land,got,takeoff,strange,follow,amazing,imagine,etc.
3.听力基础训练
阅读并理解2a中的句子,播放录音,按故事情节给句子排序。请B组同学报答案;
阅读并理解2b中的句子,播放录音,用when或while填空。因任务很简单,请C组的同学来核对答案。
4.5分钟分层教学
A组:熟悉2a和2b内容,运用自己的语言概述故事情节。
B组:根据2a和2b内容,4人一组角色扮演。
C组:跟读录音,熟读2a和2b中的基础句子。
5.分层练习Practice(P192c)让学生发挥想象,但UFO起飞时,人们都在做什么:“CanyouimaginewhatpeopleweredoingwhentheUFOtookoff?”
A组:自己发挥想象,续讲故事“WhatwerepeopledoingwhentheUFOtookoff?”不少于10句,并书面表达为作文。A组同学间相互批改后交给老师。
B组:对给出的图片(P19,2c)用when和while准确表述“WhatwerepeopledoingwhentheUFOtookoff?”,并写下至少6个单句。B组同学可以向A组同学请教疑问,若仍有疑问可请教老师。
C组:在老师的提示下,根据分解动作图片,用when和while描述简单句。
从该案例从各层同学的不同学情出发,清晰地分清了各层学生的不同任务,并使各层分层教学的同时进行成为可能。
(四)、分层评价体系的设立
前提:激励为主,强调过程。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FormativeEvaluation)和终结性评价(DeterminativeEvaluation)结合的方式,不过分强调分数的作用,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和综合能力的评估。具体操作:
1.英语期末综合评价成绩单例:
A组某同学英语期末综合成绩单
B组某同学英语期末综合成绩单
C组某同学英语期末综合成绩单
2.在单元测试的分层具体操作:
基本策略:分层评价,同分不同值。
方法一:在平时测试时,初期采用三套难易程度不同的试卷,分别测试A、B、C层同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尽力拿到自己想要的分数,便他们不断获得自信。
A层同学以加强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因此可适当增加完形填空、阅读理解、选词填空及写作的难度;
B层同学与A层同学题型相同,但在后四道题上的难度减弱,贴近课本,以基础检测为主;
对C层的同学,适当加大对单词、课文的检测,甚至可以用课文内容作为阅读性考试题目,作文以短课文为范文,仿写为主。对于学困生,可采用"助考"的方式,允许看书来完成考试。
然后,逐渐加大B卷难度,到后期则使用两套不同的试卷,A、B层学生同卷,以中考考卷难度为标准;C组另卷,以毕业会考难度为标准。
方法二:同卷,但不同加分法。按层加大平时成绩积分比例,A层平时成绩占20%,B层40%,C层60-80%,每次考试记分时,考卷上的分数与平时成绩叠加则为当次考试的成绩。这样,使得C层,特别是学困生的自尊心得以满足,自信心得以加强,这样能有效遏止厌学弃学的现象,使得平时学习行为得到有效改善。
四、经验总结
(一)针对性强,效率高
"分层教学模式"克服了自然班状态下授课时部分学生"吃不饱",另一部分学生无法消化的两极分化弊端,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教学效率,有效提高了当年的毕业成绩和中考成绩。以所任两班(共69人)初二期末与初三毕业末第三次模拟考试成绩(因部分人未参加中考,故不用中考成绩做比较)不同分数段人数对比如下:
图表表明:相对于初二期末,成绩己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多数同学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尽到了最大的努力,成绩明显提高。虽然C层学生有10人在三模中未能及格,但在区毕业抽测考试中只有3人不合格,可见就基础卷而言,大部分同学已经达标了。
(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性和上进心
“分层”给了学生选择的最大空间和学习的自,A、B、C层同学间的座位流动,刺激了学生“向上跃层”的亢奋情绪,激发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和积极性,并转化为其持久的学习动力。
(三)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应变能力
“分层”,使教师在授课时更加尊重学生个体,同时不得不进行着眼于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情不断出现变化,使得教师不得不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从而使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术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在教学中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和亮点。
五、关于“班内分层”教学不足之处的思考
(一)学生的分层学习成果反馈较难在课堂上以口语方式体现。ABC三层同学在完成各自的分层任务时,由于彼此没有借鉴学习的意义,故很难当堂呈现,只能以书面或课后抽测的方式来检测。
(二)在运用“形成性评价”方式对B、C层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评估时,如何杜绝个别学生"动手不动脑"的消极学习现象,将是另一个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三)在分层教学时,A、B层同学常常处于半控制或无控制状态,需要高度的自觉性,个别同学的不良学习行为有时直接导致了教学秩序的短时间混乱。
(四)由于要设计针对三个不同层次学生的教案,同时要批改三种不同的作业,教师的负担非常重。如果同年级联班操作,统一排课,也许能实现"分层走班"的分层教学法。不同教师分担不同层次的教学任务,则可为教师减轻很大的工作负担。
(五)分层教学同时也对学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如何能让学生正确心理定位,加强学生正确面对逆境挫折,也是应当同时进行的心理辅导教育。
参考文献
[1]罗少酋.英语教学中的行为表现评价一理论与实践[M]2001
[2]LindaCampbell.多元智能教与学的策略[M]2001.9
[3]李金初.分层教学初探[M]文津出版社2002
[4]杜祖胎.杜威论教育与民主主义[M]2003.1.1
[5]秦晓惠.分层教学因人施教[M]2007.8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四边形;不等式;比例关系
在四边形问题的处理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其中,反思能力在数学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发现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时候老师只是一味强调思维能力,而没有强调反思能力. 不等式反思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初中数学与小学数学相比更加强调思维性,很多时候学生不可能一次性地直接把握数学活动的本质,这时反思就起到了关键作用.学生通过回顾完成的解答, 重新检查和思考自己的解题思路,可以巩固学到的知识, 强化他们的解题能力,并及时的发现、解决问题. 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学会主动学习,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
一、四边形的性质
判定平行四边形的几种方法,决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而应在木条钉做的四边形教具的帮助下,让学生通过观察去发现在何种条件下才能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 通过图形直观感受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推理意识和能力. 教材对几何推理的淡化,并非是放弃,而是因为对这种能力的培养是呈螺旋上升的. 在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教师要抓住时机对一些结果加以必要的推理论证. 如通过菱形的性质和它的判别方法(性质: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判别方法: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四条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的对比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1)引导学生根据图,叙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引出课题.
(2)注意它与四边形的特殊与一般的关系:平行四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因此它具有四边形的一切性质(共性).同时还具有一般四边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个性).
(3)强调定义既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判定方法,同时又是平行四边形的一个性质.
(4)介绍平行四边形的符号表示及定义的使用方法:
① 平行四边形ABCD, AD∥BC,AB∥CD(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② AD∥BC,AB∥CD,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定义).
二、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性质1:如果a > b,b > c,那么a > c(不等式的传递性).
性质2:如果a > b,那么a + c > b + c(不等式的可加性).
性质3:如果a > b,c > 0,那么ac > bc;如果a > b,c < 0,那么ac < bc.
性质4:如果a > b,c > d,那么a + c > b + d.
性质5:如果a > b > 0,c > d > 0,那么ac > bd.
性质6:如果a > b > 0,n∈N,n > 1,那么an > bn,
三、关于四边形的一个不等式
定理 设凸四边形ABCD的边长和面积分别为a,b,c,d和,则有(a2 + b2)(c2 + d2)(b2 + c2)(d2 + a2) ≥ 164. (1)
证明 设四边形ABCD的对角线AC,BD的长分别为m,n,AC,BD交于O,夹角为θ,则ac + bd ≥ mn.
= 12OC·OB sin θ + 12OC·ODsin(180° - θ) + 12OD·OA sin θ + 12OA. OB sin θ = 12AC·BD sin θ ≤ 12mn,
mn ≥ 2. ac + bd ≥ 2. (2)
由柯西不等式有:
(a2 + b2)(c2 + d2) ≥ (ac + bd)2,
(b2 + c2)(d2 + a2) ≥ (ac + bd)2.
两式相乘,应用(2)即得(1).该定理延伸至平行四边形:
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有如下的结论:
AB2 + BC2 + CD2 + DA2 = AC2 + BD2.
在一般四边形ABCD中,有如下不等式:
AB2 + BC2 + CD2 + DA2 ≤ AC2 + BD2
当且仅当ABCD为平行四边形时,不等式取等号. 本文建立了涉及四边形的一个新的更加广泛的不等式:
定理 在四边形ABCD中,用S表示面积,则AB2·SCOD + BC2·SDOA + CD2·SAOB+DA2·SBOC ≤ (AC2 + BD2)·SABCD4,当且仅当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时,不等式取等号.
四、课堂反思对四边形不等式的学习
初中阶段注意对学生的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大大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把孩子们从题海战中解放出来,使学习变得相对轻松起来. 学生的数学反思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老师、学生的多方努力逐渐培养起来的. 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进行反思能力训练的方法.
1. 养成记录的习惯
学习时充分留意老师所讲的每一个细节,重要的地方要记录下来. 每节课结束后及时归纳总结自己不会、不懂的地方,并及时请教同学和老师. 养成给自己定学习计划的习惯,每天的、每周的、每月的学习目标都详细的记录下来. 定期检查自己的学习计划是否完成并及时作出调整. 根据自己所做的记录总结出习题的每种解法,对于自己不太懂的习题总结出最优解法,标出易错点. 养成记录的习惯可以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从而帮助今后的复习.
2. 学会解题反思
学生在数学解题时需要反思的方面很多.首先,要反思自己审题时是否读透了题目,是否正确地理解了题意,是否抓住了题干. 其次,要反思自己在解题过程中是否采取了最优解题方法,是否产生计算错误,是否还有其他的解题方法. 另外,在解题后要反思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那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会发生变化,解题过程中还有哪些是自己需要课后强化的地方.
3. 作业反思,小结反思
利用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反思本节课的知识点、相关注意事项、解题步骤、解题技巧、思想方法、有关结论, 从而起到复习巩固的作用. 小节反思也是很好的一种反思方法,每天留出一点时间,让同学针对自己课上的疑问相互交流,进行查漏补缺,既提高了自己也帮助了别人.
学习是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过程. 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真正达到素质教育.
五、不等式问题的例题
1. 什么叫不等式?说出不等式的三条基本性质.
2. 当x取下列数值时,不等式1 - 5x < 16是否成立?
3,-4,-3,4,2.5,0,-1.
3. 用不等式表示下列数量关系:
(1)x的3倍大于x的2倍与5的差;
(2)y 与x的差小于2;
(3)y的一半与4的和是负数;
(4)5与a的4倍的差不是正数.
以上问题都是针对不等式的一些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求解可以提升学生的解不等式能力. 在学生回答完上述问题的基础上,教师指出:本节课我们将通过学习例题和练习,进一步巩固并熟练掌握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尤其是不等式基本性质.
六、不等式的求解要点
1. 在初等代数中,与四边形联系的不等式,占有不小的篇幅.由于不等式就其概念、解法、解集与方程有许多相似之处,在中学代数中,常常将不等式与方程平行安排,以便将它们进行比较.这不仅使学生对不等式整体结构有所掌握,而且对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点也有深刻印象.
2. 对不等式的研究过程与方程类似,包括不等式的同解理论、不等式的解法、列不等式解应用题等.初等代数对同解不等式讨论较少,而列不等式解应用题,虽然它的教育作用和方程一样是很大的,但由于需要列不等式解决的应用题较难,学生接受有困难,所以初等代数不作高要求,只是限于某些数学问题,如求函数定义域,讨论满足某种条件的、含参数m的二次方程中m的取值范围等问题的初步应用.所以,解各类不等式成为初等代数中不等式部分的教学重点.
3. 如前面所述,不等式与方程在概念、性质、解法等方面都有类似之处,但又有差别.相同的方面:不等式与方程有关概念下定义的方式类同;等式与不等式均具有传递性;解一元一次方程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一致.不同的是:方程与不等式解的结构不同,前者的解一般是有限集,而后者的解一般是无限集;等式与不等式的性质不同,前者有反身性,后者却没有,但后者具有对逆性.由于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步骤与解方程相同,学生不会感到困难. 但两边同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时,常不自觉地与解方程作相同处理,因而出现错误.为此应提醒学生注意不等式与方程的不同点.这是学好不等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顾宏萍.面对中考的数学总复习[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
[2]王金伟.高考化学总复习之我见[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五——现代教育新论[C].2002.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5
【关键词】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3)04―0044―06
一 背景与方法
教育技术学在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学科,近年来发展迅猛。2010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近224所高等院校有教育技术学本科专业点,约83个教育技术学硕士点,有9所高校可以授予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尽管开设了近30年,但是其课程设置还不够成熟,各校的课程内容差异大,开设层次不一,并且专业课程设置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课程内容陈旧,不能及时反映社会需求的变化;实践课程少,方式单一;课程设置缺乏灵活性;各门课程内容之间重叠等。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作为世界一流大学,在教育技术领域,经过长期的发展历程逐步探索形成了独特的、不断发展的课程体系。深入分析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硕士课程设置特点,将对我国教育技术学专业的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借鉴。
秉持这一理念,笔者采用调查法,从培养理念、培养目标、培养层次与课程设置、课程实施与评价和学生就业五个方面对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硕士生的课程设置情况进行了深入剖析。
二 研究发现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并不是一个独立的专业。在该校的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数学、科学和技术系中有两个与教育技术学专业相关的方向;(1)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2)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Technology Specialist K-12 Initial Certification(TETS-INIT)。其中,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有两个培养层次:硕士(文科硕士,教育学硕士)和博士(教育学博士),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设有文科硕士。如图1所示。
通过网站调研和专家访谈,本文主要研究上述两个方向的硕士层次的课程设置特点。
1 培养理念
开设这样两个专业培养相关人才的培养理念主要是:包括学校在内的教育领域将会随着信息和新兴通信技术的运用而发生深刻的改变,社会对高技能的教育人员的需求将会增加,这对教师的教学技术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因此培养具备教育技术与媒体能力的人才以及在学校教育中能够使用新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人才至关重要。
以上两个专业的最终培养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应对目前和将来新技术在教育中的运用,并且要让创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改革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
2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人才培养理念的具体化,是选择和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教学技术和媒体方向、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主要关注新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方面,从历史和文化的角度提出新技术在教育和生活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有目的地选择新技术,并在各层次和各学科的教育实践中运用这些新技术。
(1)教学技术和媒体方向硕士的培养目标
该专业方向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学生掌握教育技术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了解并掌握新技术,使学生能够在教育中灵活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该专业的应用领域广泛,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运用技术改进教育教学质量,为学生、教师以及从事培训的企业职工服务。可以看出,教学技术和媒体方向注重培养理论和实践并重的人才,使学生在相关知识和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教育或企业培训中灵活使用新技术。
该专业方向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什么样的新兴技术将来更有可能通过教育事业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设计者应该把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包含在教材(包括基于多媒体的教学材料和反映在游戏中的材料)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教育者应该怎样配置、管理和评价信息和通信技术在教室中的运用?教育者应该将什么样的设计和实践原理整合到分布式教育课程和项目中?
(2)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文科硕士的培养目标
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文科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使该方向的学生能够学会利用技术帮助教师有效工作,使他们学会使用技术并有效地设计教学,最终实现课程与技术的最佳整合。
可以看出,初始认证方向主要紧紧围绕学校对技术的需要和应用,为学校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和设计类人员,为学校教育发展和改革服务。
3 培养层次与课程设置
(1)培养层次
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有两个培养层次:硕士(文科硕士,教育学硕士)和教育学博士。其中,文科硕士Master of Arts至少要修32学分、教育学硕士Master of Education至少要修60学分,教育学博士Doctor of Education完成学位至少要修90学分。
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只有文科硕士Master ofArts(M.A.)一个层次,最少要修满38个学分的师范学院课程,其中包括一百小时的实地调查和40天的教学实习。关于两个方向的培养层次及所要求的学分数,如表1所示:
(2)课程设置
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它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以及课程的结构与类型。课程内容的合理程度,制约着教育目标和课程目标的实施,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
①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
根据不同的培养目标,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文科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设定了不同的课程。文科硕士和教育学硕士的必修学分相同,都要修17个必修学分,总学分差别主要体现在选修课上。另外,学生还要满足6学分的硕士生课程广度要求,即所有的学生(包括文科硕士、教育学硕士等)除了学习本系的课程外,还必须至少选修师范学院其他系的三门课程,每门课程至少2学分。学生先前修的、非师范学院的课程所获得的学分,经过评价后可以转移累加在本学位所要求的学分上。比如教育学硕士最多可以累加30个学分。这里对可累加的课程有要求,只有那些与本专业相关且成绩达到“B”或者以上的课程才能转移累加。在满足硕士生课程广度要求的前提下,学生还要修一定数量的选修学分,选修课没有专业限制,但是在选修技术类的课程时有总学分限制,即选修的技术课程的总学分不能超过限制,文科硕士不超过3学分,教育学硕士不超过6学分。关于文科硕士和教育学硕士课程学分的比较见表2。
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强调技术、媒体与教育的融合。开设的课程包括:面向对象的理论和程序设计Ⅰ;理论和程序设计;交互式媒体Ⅰ;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技术和学校改革:文化、媒体和教育等。从网站调研发现,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的文科硕士和教育学硕士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完全相同,只有选修课不同。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必修课程具体如表3所示。
通过表3我们可以看出,在17个学分的必修课程里,关于程序设计的课程有占的比例较大(7~8个学分),如面向对象的理论和程序设计I、理论和程序设计:交互式媒体I(Theory andProgramming:Interactive Media I)。这说明该方向及时关注一些当前流行的媒体和技术,如:Java、C++编程语言和交互式媒体的使用,注重培养学生一定的技术开发的能力。
有3学分的教学设计课程,如教育技术中的教学设计(Instructional Design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课程内容包括教学技术的性质,进行科学规划、管理和评价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系统方法,其重点是培养学生的教学设计能力。在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下开发技术并应用技术。
在必修课程中,还要求从“认知问题和技术”、“社会问题和技术”、“文化问题和技术”以及“教育实践和设计”四类课程中任选三类,且要求所选课程必须来自三个不同的类别,累积学分为分。让学生充分认识技术设计与开发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并通晓技术应用中将会受到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核心研讨课和综合项目也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核心研讨课有1个学分,而综合项目没有学分要求。文科硕士的综合项目可以是一个单独的课题,也可以是几位学生共同做的大课题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教育学硕士的综合项目一般是一个研究或者是开发项目,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学生也可以修一门3学分的课程来代替。和文科硕士一样,学生所选的综合项目一般和自己的职业目标相关,并且能够真正体现他们的能力和优势,展示出他们的专业技能。
与文科硕士相比,教育学硕士有更多的选修课程,以至总学分比文科硕士多了近30个学分。Budin Howie说“教育学硕士更多会继续攻读教育学博士学位”。较多的选修课程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了解更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发现自己的研究兴趣,为以后做准备。
②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
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文科硕士课程方向要求至少38学分的课程,包括1分的必修课程,3~4学分的选修课程,且不能选修技术类课程。这个学位是为获得纽约州基础教育(K-12)技术专家教师资格证书做准备的。要想获得纽约州基础教育(K-12)技术专家的教师资格证书,除了获得该学位外,还要进行纽约州教师资格考试(New YorkState Teacher Certification Exams)。表4列出了基础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文科硕士的必修课程。
通过表4我们发现,该方向有六门必修核心课程。包括技术和学校改革,公平、伦理和社会问题,教育技术资源管理,面向对象的理论和程序设计Ⅰ,计算机,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和一百个小时的学校实地调查。这些课程包括调查实践、技术的操作、社会和伦理问题、教学与学习、资源管理等方面,大多是基础的实践类课程,属于技术专家认证基础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基础教育(K-12)技术专家的专业需求而设置的。
除了本专业的核心课程以外,还包括其他专业的课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认知和学习是人类发展学系的课程,还有一些政策及管理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都与基础教学实践密切相关,涉及教育教学中的方方面面,如特殊教育中的问题、儿童教育中的问题等。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注重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学生还有一百个小时的学校实地调查和6学分的教学实践课程。实地调查先于教学实习进行。调查任务根据某些核心课程的要求而定,一般包括:观察学生利用技术学习的过程,在班级里和单个学生或者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研究和检查软件等。教学实习主要在中小学进行,共40天。实践课程的设计紧紧围绕“让学生学会利用技术和使用教学设计,最终实现课程和技术的整合”这一目标,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学习,更具有针对性和教育性。
研究能力的培养不是该方向的重点,其侧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最终服务于实践。该方向没有论文研讨课程,也不需要做论文。只需做一个综合项目。关于综合项目有四个要求:①综合项目必须建立在对该专业进行广泛的阅读和研究的基础上,②必须建立在对专业经验(关于学生学习技术和利用技术学习的经验)进行深刻反思的基础上,③项目必须集中在未来规划的某方面,能够通过改进技术在学校中的应用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④项目必须关注技术使用中的问题,以促进技术公平合理地运用,最终能够促进所有孩子的学习。综合项目将根据以上四个标准进行评估(事实上不进行等级A、B、C和D评分,仅给予学生反馈)。综合项目的要求体现了该方向课程“通过技术的合理使用,来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最终目标。
可见,相对于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更针对学校的实际问题和需要,更具实用性和实践性,其中教育实习和社会实践占很大一部分的学习时间。
4 课程实施和评价
“教育技术与媒体”方向的课程一般都会采用面对面授课的形式。小组协作、基于问题的教学都是课程上常用的教学形式。学校高度重视实地调查和实习等实践类课程的实施,非常支持学生的自主创新项目。学校、计算机公司、企业和其他机构是创新项目的常见合作伙伴,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环境、资源、人员等方面的支持。另外,哥伦比亚大学的学习技术中心、技术与学校改革中心和哥伦比亚新媒体教学与学习中心等为学生提供了很多实习机会,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
“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针对性很强,可以采用灵活的远程学习方式。例如,“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的学校实地调查中的一些课程可以在线学习。有很多不同的在线学习平台,如Sakai,Moodle,Blackboard等,不同的教师根据需要采用不同的平台,有时也会有在线会议。学校对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进行不做比较评价,而是认为两者是相同的。所有的在线课程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教师只是严格监督。
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评价主要是过程性评价,根据教师的不同,评价策略也不同。常见的是个人评价、小组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硕士毕业时,学生会有一个毕业考试,只有通过毕业考试、修完学分并且完成综合项目的学生才能毕业。
5 学生就业
获得“教学技术和媒体”方向学位的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广泛。硕士毕业生一般从事技术教师或者技术协调员工作。越来越多的学生作为专家在多种行业中工作,如教育服务、产品咨询和出版社等。也有一些人自己创立多媒体项目,成了研究者、设计者和制作人。教务管理秘书Matos Chaney说:
“我们的学生在教育部门、政府部门及企业都有任职。一些学生继续在正式的教育中工作,如当教师、研究员或者在中小学或者大学中从事行政工作。也有一些人在企业或政府机构的培训和发展部门从事工作。”
“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主要培养学校中的技术协调员,取得该学位的人有资格申请纽约州基础教育(K-12)技术专家教师资格证书。
三 讨论
综合分析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两个方向(教学技术与媒体方向和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的硕士课程设置,我们发现该校该专业在课程设置方面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1 偏重培养学生新技术的教育应用
这个特点是由该校该专业培养目标“专注于新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以期让新的媒体成为教学和学习的强大工具,培养学生在教育中灵活使用技术的能力”决定的。硕士层次主要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主要培养的是技术的设计、利用和管理人员,课程设置更注重把课程与未来的职业相结合,强调把技术和教学结合起来,重视应用而不是学术研究。
2 强调技术应用并不是技术开发
课程设置中有一些计算机编程的课程,但是在选修课别限制了技术类课程的学分,这是为了让学生更集中到了解技术并应用技术解决问题方面,而不是培养专门的技术开发人员。
3 课程内容与学生职业目标相匹配,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把证书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相结合。而且根据不同的职业目标,侧重点不同,从而使教育技术学的培养形成多层次、多样化的结构。“K-12教育技术专家初始认证”方向主要培养学校中的技术协调员,是获取教师资格证书的前提,因此其课程包括教学与学习(认知和学习等)、资源管理等方面,大多是面向学校的基础课程。而其硕士层次的就业领域相对证书层次更加广泛,所以课程设计中包括了编程开发类课程、教学设计类以及其他相关领域,满足教育技术设计、开发及管理等领域的人才需求。
4 强调考虑教学设计和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
从课程设置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特别强调要从“认知问题和技术”、“社会问题和技术”、“文化问题和技术”以及“教育实践和设计”四类课程选三类课程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技术设计与开发的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理论基础,并通晓技术应用中将会受到文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他们把技术的开发和应用置于教学设计的整体规划之内,为了解决学校和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进行技术开发和应用,而不是为了使用技术而使用技术:同时,将技术置于社会与文化等系统当中,而不是孤立起来考虑,这样更能促进发挥技术的应有作用。
5 强调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以便更好地应用技术解决问题
选修课中强调学生选择其他的院系课程,开设认知心理等,以便让学生了解更多其他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时也体现出教育技术所需宽广的知识背景。
6 课程设计重视学生实践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专业的课程要求中,除了完成实地调研、教育实习等课程外,硕士毕业还要求必须完成一个综合实践项目,让他们应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校鼓励学生到公司或学校实习,经常为学生提供一些实习信息。
7 课程实施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
在研究生入学后选题方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更强调让学生与导师讨论选题,而不是导师选题,导师会给出几个题目供学生选择。有时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选题,只要条件允许,导师也会同意。学生在有了新的实验结果或者实验现象时才找导师讨论,而不是有了问题去找导师,更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8 课程评价强调竞争精神
在哥伦比亚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每个学生都会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进步的说明。特别是在硕博衔接上更加严格,学校只会向学生提供一个建议性的计划和时间表。如果学生不能保持令人满意的进步,将没有资格攻读博士学位。在学习环境里,市场经济体制依然适用,强调竞争意识。
关于数学分层次教学的总结反思范文6
关键词:数学学习;小组合作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5-0244-02
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故事:某位爱鹦鹉成疯的人,常常花费巨额金钱,购买昂贵的健康食品,来喂养,他听人说进口的蛋黄饲料能帮它们补充蛋白质,于是每天一大早,他就扒开它的嘴巴,然后对准喉咙灌进去。有一天鹦鹉挣脱了主人的手,饲料满地都是。这个人生气之余,惊喜地发现,自己的鹦鹉正在地上吃饲料,此时,他猛然醒悟:原来它抗拒的不是蛋黄饲料,而是他的喂饲料的方式。
这则生动的例子,与我们教师教育学生颇有相似之处,我们以为自己对学生是一片爱心,教给他们知识,一切都是为他们考虑,可是万万没有想到有的学生竟然那么抗拒,甚至拼死不从。所以,我们觉得很受伤,觉得学生不懂事,觉得我们的爱付之东流,可是我们有没有考虑过学生的心理感受呢?学生为什么会抗拒?是抗拒我们的爱心吗?是抗拒我们给他的东西吗?也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一种更能为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
正在反思之时,全国很多地方进行了教学新一轮课改,为走出高耗低效的应试泥淖,放大课堂的育人功能,学校以学生综合能力提高为核心,对课堂教学进行革命性变革,创建了独具特色的“理想课堂新范式”,并以此为突破口走出了一条崭新的素质教育之路。我们在学校课改理念的影响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通过两年多的实践,发现本人任教的两个班911,912班,在七年级时,在学校中是较落后的班级,911(即711班)数学全校最差,912(即712班)中等,后来每一个学期期末考试,都一次比一次好,到九年级开学初考试,已经比其他班级好许多,912的优秀率已经达到一半以上。回首走过的路,发现采用了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同伴互助共同成长的功能是最大的原因。小组合作学习的管理模式像是隐形的翅膀,让这两个班的学生展翅飞翔。下面是关于小组合作学习管理模式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1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涵义
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是指:在班级中,对学生进行”同质分层,异质分组”, 在组内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组与组之间进行同层、同质的竞争,从而使每一个学生始终处于受激励的状态,不断体验成功,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中的成功和失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2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实施和效果
2.1 小组形成――实
1)人员确定
选定组长:组长是小组的核心人物,因此组长的选定要求比较严,必须具备以下条件才能当选:①管理能力强;②服务意识强;③学习成绩优;④组织纪律严;⑤同学关系好;⑥创意点子多。由全班同学通过民意测评选出符合上述条件的组长。
确定组员:组员确定有三方面的指标:①以“异质分组”为原则:组间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基础,而分组后形成的小组实力相近,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②以“自主选择”为方式:组长可以自主选择组员,组员也可以自主选择组长,这样做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组成的团队更有凝聚力,合作质量也就更高了。③以“适当调整”为辅助:这一过程由教师和组长商量来完成,主要是针对男女比例、实力差距等问题进行调整,这样能保证组间同质。以学业成绩为主,兼顾各种能力特长,把班级同学分三批,记为A、B、C。分好后的每个小组中一般是2个A,2个B,2个C,即6人一组。
2)组建“组中组”
为落实班级同学的“一帮一”,一个也不落下。我们在6人组内再组建3人一起的小小组。落实了每一位同学都有师傅,考核时师徒结对,小组捆绑。小组内有A1,B1,C1;A2,B2,C2 6位同学,我们把前3人定为一小组,后3人一小组。有时候有些活动的开展就由3人组合的小小组为单位。特别在课堂学习中,有时6人一起小组合作,有时3人一起小小组合作,视具体活动需要灵活调整。
3)座位调整
这样的座位安排,落实了小小组内A1负责帮助和监督B1,B1负责帮助和监督C1,另一小小组同理。而A1与A2是一定是班级中各方面都较优秀的学生,他们互相帮助,互相监督。
然而一段时间的围坐后发现一些缺陷,主要是初中学生的自制力有限,面对面很容易受对面同学的干扰,特别是在自习等时间段常有同组内同学聊天,纪律难以管理;一般作业必须独立思考才有效,围坐很容易互相询问,使学生丧失很多独立思考的机会,更有偷懒着,“坐享其成”;教室内的黑板和多媒体投影屏幕在一面,围坐总会使一部分同学长时间背对和侧对黑板或屏幕。经过事实证明,我们发现如图的“蝴蝶形”座位较合理。课堂中需要小组合作时,每组的前排3位同学向后转,这样6人(或小小组的3人)的空间距离更近,其他时间统一面朝讲台坐。
4)适时变动
为唤醒学生潜能,我们规定期中考试后,按照考核情况,对A、B、C进行重分,组长及成员都会发生变动,对晋级的人员和优秀组长进行表彰,以此激发班级每一位同学的上进心。这样也可避免班级同学之间因组间竞争而带来的隔阂。
2.2小组建设――强
1)小组领导的培养
集中培训和个别指导相结合。小组组建的前两周多次不定期的集中培训,教他们一些管理能力,也常常让他们在一起谈谈各组的工作开展情况,相互评论各组工作的优缺点,有好的管理方法互相学习。个别指导,主要是针对具体小组的个性问题进行指导。
2)小组任务的分工
每一小组根据个人各项、特长等对每一位组员进行角色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抢答人(任务完成时举手示意的人)、记录员、发言人、时控员、噪音控制员、纪律监督员。人人有责,使小组中的每个人感受到一种归属感,才会不断增强小组的凝聚力,使小组能够更好的去完成更多的任务。
3)小组文化的建设
设组名。写组训。定组规。做组牌。创建小组吉祥物。拍合家欢。组内成员一起选景于校园中某处,做出可爱的动作拍合家照。然后把照片张贴在教室内的墙壁上。
2.3小组合作――广
老师要多创设小组合作的机会,保证小组合作的时间和空间,小组就一定会越合作越和谐。
1)课堂学习时的小组合作
教学新范式的实施使课堂发生了改变,自主学习由小组组织、在小组发生的。小组的组织作用、氛围作用、激励作用、帮扶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我们的课堂中,小组讨论、小组合作实验或游戏、小组合作的练习训练是最常见的学习方式。
比如上八下数学5.2平行四边形时的学生活动如下:
a.先自主纠错(分析错因,自纠学案,标记疑难,以备讨论)
b.组内讨论(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及性质,特别是定义的应用;讨论要明确每个题目考查的知识点及背后承载的能力,总结题目的规律、方法和易错点, 注重一题多解。)
目标:人人参与,热烈讨论,积极表达自己的思想。组长控制好讨论节奏。 讨论时,手不离笔、随时记录,未解决的问题,组长做好记录。
c.高效展示
目标:展示同学要语言简练准确,声音洪亮 ,面朝同学,自然大方,注意和台下同学的互动,让下面同学能跟上自己的思路。点出思路(步骤、易错点),突出重难点的讲解,总结规律方法用彩笔。下面的同学注意倾听、积极思考,关键内容做 好笔记,有不明白或有补充的要大胆提出,勇于质疑。
d.整理落实(要求:整理巩固错题,总结解题方法与规律;收导学案:各组的C同学的试卷,下课后迅速将修改后的导学案上交。)
2)作业订正检查的小组合作
作业订正是学生提高成绩的增长点,落实人人作业订正可谓是“轻负高质”的举措。检查时各小小组内A检查B,B检查C。然后同组内2个A互查,在检查的同时,A帮助B,B又帮助C,而两个A相对学习能力较强,互查互帮。真正落实一帮一,效果很好。
3)课外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
现在的孩子在家里年龄相近的同伴很少,渴望同伴交流互助。特别在假期间,显得尤为孤独。班级小组可以在假期内开展自主学习的小组合作,聚集在同学家里进行各项学习任务的落实,一起讨论,相互督促,相互帮助。
2.4小组评价――巧
没有评价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评价对小组之间的合作或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激励和导向的作用。巧妙的评价使学生常常有机会享受成功的感觉,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1)课堂每个阶段进行评价
合作学习基本模式,具体操作:合作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时是不是所有成员参与,每1人没参与扣1分,合作学习时注意力是否集中,有开小差做小动作的,每人每次扣1分;合作学习时噪声控制情况,声音太响,影响其他人学习每次扣1分;在其他组展示或质疑点评或老师讲解时是否学会倾听,是否学会尊重别人等,倾听不认真者或不尊重者每人每次扣1分。展示是指针对老师布置的某一学习任务自主学完后的成果展示,可能是解答某一问题,也可能分析思路,由老师的预设任务而定。这一过程中我规定每组上来展示的学生层次不同,得分不同。如果是C层学生来展示得3分,B层学生来展示得2分,A层学生来展示得1分。这样的目的是激励小组合作学习时优秀学生教会基础较差的学生,可以为小组多获得分数。
质疑或点评是指其他同学倾听后对展示的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或相关的进一步的问题,这一步骤中每提一次有效问题加1分。如果提出有效问题展示组的同学无法解决,其他组的同学就有机会来回答,同样按A/B/C分别加3/2/1计分。特别有价值的问题还可额外再加分,由老师和每组一位的评委同学共同打分而定。每节课前三名的小组每个人在班级日考核中各+1,有值日班长记录。
2)巧用班级考核制度
班级考核制度的建立和修订都是学生自己参与的,所有的班级成员都认可。所以在班级考核制度中多设与小组有关的考核,同学们会更用心的经营他们的小组。例如在我们的班规中有这条:“作业5分加好,该次作业加一分;单元测试确定优 (下转第250页)
(上接第245页)
秀分,以班级前三分之一的同学的分数为优秀分的线,上优秀分的同学小组考核为本组加5分;每位同学的分数相加即为该小组总分,小组总分名列前三名的该组加6分”。大大促进同组同学间的互相帮助。
3)巧用多元评价
学生希望受到别人的重视,他们很在乎别人的评价。自评、同伴评、教师评、家长评。上课、作业、课外问问题,学习进步,帮助同伴等各方各面都要进行评价。重视个人评价与小组集体评价相结合;重视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
4)巧用奖励和表彰
个人奖励:勤奋之星、展示之星、进步之星、助人模范……每2周一次,颁发对应的奖状。小组奖励: “明星小组”、“最佳合作组”等,每月一次,按小组考核总分及合作得分来确定。每次发奖状并张贴在教室的墙上。
2.5 实施成效――好
经过两年的实践,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很大的进步,特别是后三分之一的学生数明显减少。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锻炼,两年的实践,学生当上主人,学生学业幸福了。 “我学会了梳理,学会了沟通,学会了合作,收获了友谊;我脸上的笑容多了,阳光多了;我发现,新的课堂给我提供了更快、更全面的成长平台,比起一个人冲刺,和同学们一起跑,可以跑得更快!”我们班的同学张从语说。
3 实践后的反思
通过两年的实践,我看到了学生的可喜变化,但是也有几点困惑还有待解决。1)6人一组,班级分成7个组,在课堂教学活动中,7个组的成果难以一一展示,会扼杀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而且由于组多往往课堂内容不太能完成,如果少几组展示,考核又不公平,比较困难。2)小组考核中,有的同学为了让自己组多得到表扬,出现互相包庇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发展。虽然也有监督机制,但总是不怎么有效。
参考文献:
[1] 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4(8),30-36.
[2] 加里・D・鲍里奇著,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91.
[3] 唐小杰等编著,课堂教学与学习成效评价[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3.
[4] 张殿宙,过伯祥著,数学方法论稿[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