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1
根据2012年底国家能源局印发的《生物质能发展“十二五”规划》目标,到2015年生物质能年利用量超过5000万吨标准煤。其中,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1300万千瓦;年发电量约780亿千瓦时;生物质年供气220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1000万吨;生物液体燃料500万吨。由此可见,随着全球能源危机和低碳经济的客观要求,生物质能发电已经成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生物质能发电行业本身具有可再生性、低污染性的技术优势,另一方面我国农作物秸秆、稻壳等生物物质资源丰富的基础条件,这些都为我国发展生物质能发电创造了内外部条件。近些年来,我国对生物质能发电日益重视,但是众多的企业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科学的战略发展规划,技术示范推广缺乏资金支持,相关的优惠政策不能及时到位等。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破解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企业的发展困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生物质能发展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笔者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外支持生物质能发展的成功经验,具体包括以下几点:(1)通过一定的法律支持和合理的发展规划进行规范。生物质能的发展需要通过立法的方式来确定现代生物质能发展战略,并为其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例如,美国奥巴马政府确定EPA法律条例以及BCAP条例,以实现国会制定的2022年前生产360亿加仑可再生生物燃料的长远目标。(2)尤其注重相关技术的研发与国际合作。技术障碍是现代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例如,欧盟制定生物质可持续利用的研发计划,注资5200万欧元,来自20个不同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及产业界的82家合作伙伴共同参与。(3)良好的现代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融资环境建立。例如,巴西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完善:其一:巴西政府通过补贴、统购燃料乙醇以及一些行政手段进行支持生物质发电项目;其二:企业可享受低息优惠贷款政策,以及享有国家政策性银行设立的专项基金,最高可获得90%的信贷资金;其三:企业通过政府支持,获得国际合作资金支持,如从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获取贷款,或通过全球环境基金(GEF) 及国际合作利用清洁发展机制(CDM)获取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的支持等。
二、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在国家财政和税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在产业化过程中还是存在诸多问题,具体如下:
(一)从国家政策和整体产业布局层面看
1.企业战略制定的政策依据不足:当前国家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审批程序不完善,手续繁杂,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2.企业缺乏战略意识,导致项目布局无序:通常来说,生物质能发电产业链由燃料供应、电力设备、电力生产及电网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这就要求企业在进行战略决策时,综合考虑影响战略制定的主要因素。然而事实是,由于我国大力支持发展生物质能发电产业的发展,导致很多企业盲目上项目,资源配置极度不合理。比如由于缺乏产业区域规划,导致一个地区内出现生物质电厂集聚的现象。后果往往是企业由于无法负担主要燃料的高价格而被迫停产。
(二)从企业自身的层面看
1.企业战略制定功能定位不科学,导致发电成本畸高问题。企业制定发展战略,需要进行宏观环境PEST分析。但是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我国一些生物质发电企业往往是急于“跑马圈地”,不仅疏于对国家相关环境等政策的调研,而且对自身的优劣势也缺乏SWOT分析 。其后果是运营成本的提高,一些企业在生物质能资源收集、运输、加工和贮存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困难。
2.企业的技术推广模式陈旧:一般来说,生物质能发电企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高技术企业,其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直接关系着企业生产成本的高低。准确地说,其技术的推广模式是关乎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随着我国支持生物质发电产业相关扶植政策的陆续出台,我国一些企业发展生物质发电技术的热情持续高涨,甚至忽略了自身发展的现实情况。比如,一些生物质发电领域的先进适用技术的投资风险较高,很多中小企业受制于规模和资金,不仅技术科技研发能力弱,而且还存在技术转移渠道不健全等问题。
3.企业进行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融资渠道单一,并且缺乏健全的风险投资体系。
三、完善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制定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思考
通常来讲,企业制定发展战略,需要综合考虑内外部环境、国家有关政策规定、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基础和自然资源条件等各种因素。对于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来说,基于目前企业整体的客观情况,制定战略方案需要注意如下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制定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
科学制定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战略规划是企业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关键所在:首先,要求企业能够根据国家及地方最新的电源政策和整体产业布局为根本导向,也就是保持对国家新能源产业相关导向政策的高度敏感性;其次,进行通过深入调查和评估生物质能资源情况进行项目的选择。即企业在进行生物质发电项目规划时,需要合理规划生物质发电的站址、投入规模,以此来系统规划降低企业的运营风险。再次,选择适合自身发展阶段的战略。我国生物质能技术和设备与国外还存在差距,需要我国企业目前以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为焦点,积极推进引进、消化和吸收,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同时采取专业化和集中型的发展战略,从而保证企业集中优势资源,处于一个相对有利的发展地位。
(二)加大对生物质发电技术推广的商业模式创新
我国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一方面需要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来整合现有的技术资源,推动新技术的研发和示范,不断完善相关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加快生物质发电技术和设备国产化的进程,以此提高企业在新能源发电市场上的份额;另一方面需要多渠道多方式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其一建议打造国家财政引导、企业资本市场为主体的金融环境。比如要推进企业进行生物质发电技术的推广,需要银行“绿色信贷”的支持;其二需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机构的联合行动。企业通过与他们的相互协作,比如建立生物质发电技术创新联盟,分摊技术创新的风险,合作捕捉市场机会等。
(三)不断开拓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融资渠道
目前我国生物质能发电企业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融资困难。如何破解这一瓶颈问题,需要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等共同努力。当前,企业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企业内部资金、国家财政资金、银行信贷、外资、资本市场资金和民间资本。具体的融资模式有建立生物质能项目发展基金,杠杆租赁融资、ABS融资和CDM项目融资等。就全球范围来讲,现代生物质能项目和水电项目是CDM模式运作项目的主要部分。建议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积极获取国家政府的支持,积极争取利用CDM机制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关研究结构和大学进行合作,从而为其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中长期发展资金。需要企业在进行生物质发电项目投资时,特别注意的是申请 CDM 融资时间和具体流程。此外,需要构建有利于融资的信用环境。企业要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不断提高自身的财务透明度和可信度,还要按期偿还债务,这样从长远来看,有利于提高企业进行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的市场性融资成功的可能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世界能量需求量不断增大,而石化能源不断枯竭的大背景下,生物质能被赋予了时代的使命和发展意义。为了在新一轮的产业革命中,我国生物能行业乃至生物质发电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如何制定领先的战略方案至关重要。本文从国外的经验切入,再有针对性得提出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基于战略分析的视角提出建议,这是对生物质能发电这一新兴行业的战略研究初探,希望对企业的具体时间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沈西林.影响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的因素分析[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朱润潮.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 2010(06).
[3]张铁柱.我国生物质发电行业现状及前景分析[J].农村电气化,2011(06).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2
一直以来,电力行业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然而,电力生产过程会消耗大量一次性能源,并且会引起气候变化、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这使得新能源开发愈来愈受到关注。基于此,文章对生物质发电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并对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观点,以供参考。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
1生物质发电现状概述
相对于传统火力发电而言,生物质发电对环境亲和性更好,且发电效率较高,是一种十分有效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目前,生物质发电主要通过农林废弃物直接燃烧、农林废弃物气化、垃圾焚烧、垃圾填埋气、沼气等方式发电。从资源情况来看,我国生物质能源资源极为丰富,完全具备发展生物质发电产业的硬性条件。虽然相对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我国生物质发电起步较晚,但近几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一直以来,我国生物质发电主要目标为“改善农村能源”,起步于农村户用沼气,并在秸秆气化方面部署了试点。近年来,政府对生物质发电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并落实了一系列政策,为生物质发电创造了一个良性的发展环境。根据相关发展目标,未来我国将建成550万千瓦的发电装机总容量,并且到2020年实现3000万千瓦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生物质发电将在再生能源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缓解能源短缺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1]。
2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近年来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较快,但依然受到了部分因素限制,制约了其发展速度,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2]:
(1)审批流程较为复杂。
生物质发电项目审批要经过多个环节,并且需要呈交评价报告,包括地质评价、水资源评价、电力评价等。由于审批部门与资源监管部门是分离的,所以项目评价周期较长,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项目审批效率。
(2)项目规划缺乏前瞻性。
尽管我国能源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基数大,导致人均资源拥有量较低,造成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之间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生物质企业在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中,偏重于短期规划,在中长期发展规划方面存在不足,使得战略规划缺乏前瞻性,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同时,在项目决策上主要是参考预测模型做出决策,但预测模型往往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导致决策出现问题。另外,企业制定战略目标期间,未能充分结合产业链动态及市场动态情况作出有效规划,导致企业与市场及产业链产生偏离。
(3)战略成本偏高。
部分电力企业在发展生物质发电过程中,存在急于求成的情况,在制定策略时未充分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缺乏深入分析,战略计划存在盲目性[3],导致战略成本上升。国内部分生物质电厂在技术、设施方面相对较为落后,导致整体运营成本偏高。另外,国内生物质发电整体技术开发能力及产业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不够成熟。除沼气应用外,其他生物质能源利用水平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能源资源评价、技术标准、产品认证等方面也不够健全。
3生物质发电企业发展战略分析
3.1宏观环境分析
在生物质发电企业规划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宏观环境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影响因素,甚至可以说宏观环境为生物质发电企业提供了一个主体方向。从大环境来看,发展生物质发电是我国电力事业的重要趋势之一。生物质发电具有稳定、经济、清洁的特征,因此成为了我国新能源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甚至占据了新能源产业的主导地位。与此同时,国家对生物质发电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愈来愈高,并逐步加大了政策支持与法律支持力度,为生物质发电企业创造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环境[4]。在政策导向下,我国生物质发电将迎来发展高峰期。从经济角度来看,发展生物质发电是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契合的。电力工业一直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的用电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拓展新能源发电也就成为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从生态环境角度来看,生物质发电对生态环境具有较好的亲和性,可缓解电力生产对生态环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这与可持续发展观是相互吻合的。以上种种表明,生物质发电是电力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生物质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时应顺应这种趋势,从市场、技术、人员等多个方面对战略进行细致化制定,为企业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3.2效益分析
目前,生物质发电应用的主要领域为农村发电。生物质发电不仅缓解了农村用电压力,还促进了资源循环利用,使得部分废气资源“变废为宝”,创造了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生物质发电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就业岗位,为农村人口就业提供了支持。通过发展生物发电,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就业、农民增收、农业综合开发均提供了支撑,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巨大的。另外,生物质发电潜在的环境效益也不容忽视。
3.3发展战略制定分析
(1)保证发展战略与企业实际情况相契合。
生物质发电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企业自身实力及综合状况,以规划出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要求的有效战略目标。首先,企业要以国家、地区政策及整体产业分布情况作为战略规划导向,让企业战略与政策方向一致[5]。其次,在制定战略期间,需要通过深入调查与生物质能评估筛选出合适的发展项目,以此来降低企业运营风险。另外,要重视生物质发电技术战略部署,将技术作为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让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获取一席之地。
(2)加强生物质发电技术推广。
技术实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企业在战略部署中一定要加强技术创新,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促进专业人才培养,构建出一支专业化人才队伍,对现有的技术资源进行充分整合,以完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为健全技术体系提供基础。同时,生物质发电企业应创新商业模式,在政府引导下,通过资本市场完善自身的资金链,为企业技术研发提供充足动力;与行业协会及第三方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分摊技术创新风险。
(3)扩充融资渠道。
当前,很多生物质发电企业所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融资困难。为解决资金问题,相关企业应积极获取政府支持,通过CDM机制获得融资支持,并可进一步加强与国外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以不断提升自身技术实力。
4结束语
在石化能源不断枯竭的背景下,生物质能源带来了一条新的发展途径,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对于生物质发电企业而言,如何制定有效的发展战略是其所面临的一道难题。但无论如何,生物质发电企业应抓住产业革命所带来的契机,结合内外部环境,尽快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以在未来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为自身长远发展创造有力的基础条件。
作者:于其臣 单位:国能黑山生物发电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海涛.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生物质发电企业的发展战略问题探索[J].中国集体经济,2014(1):12-13.
[2]闫金定.我国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林产化学与工业,2014(4):151-158.
[3]朱润潮.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0(6):1-2.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3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保效益;三联供系统;热泵技术
国务院日前下发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未来5年,我国节能减排力度更大,标准更高。近年来,新技术和新能源,尤其是多元化热源、低品位能源以及绿色能源与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利用,为进一步节能减排,提高环保效益提供了有力保障。以下将探讨几种新兴技术的应用、发展前景及带来的环保效益。
一、热泵技术的应用及其环保效益
热泵技术作为一种高效、节能、环保的供热制冷技术,近年来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和推广。热泵技术利用城市地热、地下水和城市污水等蕴含低品位能量作为热源(或热汇),通过输入少量的高品位能量(如电能),利用逆卡诺循环将低品位热能向高品位热能转移。总体来说,该技术不仅利用了城市的大量余热废热,变废为宝,而且减少了燃煤,节约一次能源消耗的同时收到环保效益。
关于热泵技术的节能性和环保性,以临汾市某7680m2的政府办公楼为例,该建筑采用竖直地埋管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冷热源选用1台双螺杆式水源热泵机组。夏季制冷量为874KW,耗电量为146KW;冬季制热量为958KW,耗电量为255KW。全年运行综合能效比(COP值)为2.56。可见,热泵技术可大幅减少高品位能源的使用。与传统燃煤锅炉相比较,每年可替代268.8吨标煤或20万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气,消减约180千克氮氧化物和约15千克颗粒物的排放。
目前,热泵技术在我国推广较快,技术也日渐成熟。然而,缺乏行之有效的行政服务体系以及应用领域的局限等问题制约着热泵技术的发展。因此,创建能源管理运营模式,探寻热泵产业发展的新思路才能使其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冷热电三联供系统的应用及其环保效益
冷热电三联供系统是基于能量的梯级利用理论,将制冷、供热和发电集为一体的一种能量联产系统。该系统主要由燃气轮机、余热锅炉和吸收式制冷机三大部分组成。它首先是以天然气为主要原料带动汽轮机或内燃机发电,发电后排出的高温烟气通过余热锅炉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等设备向用户供热,供冷。
关于冷热电系统的节能性和环保性,以临汾市某20万m2的综合商业建筑为例,该建筑采用冷热电三联供系统,年发电量约为1028万kWh,能源站利用发电余热供热1.68万GJ,以燃煤低位热值22.41MJ/kg计算,余热供热可节约741t标准煤;利用发电余热供冷1.72万GJ,以电制冷能效EER=4.5计算,余热供冷可节电109万kWh。相对于燃煤锅炉与电制冷方式,该冷热电三联产系统全年减排烟尘1.92t,减排CO211650t,环保效益十分可观。
现阶段,我国推行三联供能源系统仍遭遇并网难、经济性欠优、设计和技术上尚有不足等问题,要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就必须推广我国典型项目经验,同时加强全国性统筹规划并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使三联供系统在“十二五”时期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三、生物质能源的应用及其环保效益
生物质能源是指以生物质材料为来源的各种形式的可再生能源,包括植物、动物及排泄物、有机垃圾与有机废水等。受节能减排等因素的影响,生物质能源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我国环境保护部及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
生物质能源在我国主要被用于发电,生物质发电包括直燃发电和混燃发电。直燃发电是指全部采用生物质原料进行发电,随着我国一些示范项目的陆续建成和投运,证明直燃供热发电技术在中国推广是可行的。但由于目前生物质燃料价格比化石价格高,加之项目投资和运行成本还很高,尚无法实现商业运行。生物质混燃发电是指使生物质与煤等化石燃料混合燃烧发电,该技术原料适应性强,且无需对现有设备做太大改造,有利于技术推广。
除了生物质发电,农村其他生物质能的发展开始逐步完善。近年来,临汾市通过秸秆还田、秸秆气化、秸秆饲料、生成新型板材等综合利用技术,使秸秆焚烧和还田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全市96%的小麦秸秆和90%的玉米秸秆都得到了综合利用,不但避免因焚烧秸秆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而且实现了秸秆的增值。
生物质能目前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物质的收集、运输和储存,但随着生物质成型燃料的发展,工程上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技术障碍。加之2010年国家发改委相继《国家发改委关于完善农林生物质发电价格政策的通知》和《国家发改委关于生物质发电项目管理的通知》等政策扶持以及法律法规层面的可靠保证,有效解决以上问题,生物质能源必将在我国的能源发展战略和节能减排任务当中担当愈加重要的角色。
四、太阳能光伏发电的应用及其环保效益
太阳能资源丰富、清洁无污染,在环保、节能方面显示出无与伦比的优越性。随着大型光伏电站的建成并网,不仅可以缓解电力紧张的局面,而且可以在不消耗燃料、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改善供电质量。
光伏电站的节能效益可以用节省标准煤的数量来衡量。通常,用燃煤火电机组发电,每发电1kWh需消耗标准煤340.6g。如果建设一座10MWp并网光伏电站替代同等规模的燃煤火电站,以年有效利用小时数等于1475小时计算,每年发电14750MWh,将节省标准煤5024吨。 光伏电站的环保效益则以温室气体的减排数量来衡量,用燃煤火电机组发电,每发电1MWh,将排放相当于1.069吨二氧化碳的温室气体,而用一座10MWp并网光伏电站取代燃煤火力发电站,每年减排温室气体的数量将达到15768吨(以二氧化碳计)。
光伏行业是一个正在发展的新兴战略产业,我国的光伏行业规模巨大,但是当下一面受欧美发达国家金融危机影响而市场萎缩,另一面受我国投运并网等种种难题的阻力。要蓬勃发展国内光伏产业,不但需要技术上的不断创新,更需要政策上的扶持和基础性工作的完善,使我国有能力对抗欧美国家的技术垄断,减少碳排放压力。以及对环境保护,增加就业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
五、结束语
随着“十二五”能源发展规划和“新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的提出,我国未来十年能源发展争取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5%左右,以及到2020年,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即“两个目标”的完成。先进核电、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这些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将配合智能电网、分布式能源、洁净煤等技术掀起能源供给的改革浪潮。发展新能源,不应一味追随外国,应努力创新,掌握关键技术,并认真研究我国能源分布特点,开展全面的可行性研究,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路。
参考文献:
[1] 李元普,马荟苓 地源热泵技术创新应用模式的探讨[J];《供热制冷》2011年第4期
[2] 冯志兵,金红光 燃气轮机冷热电联产系统及其热力分析[J];《动力工程》2005年04期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4
【关键词】 生物质发电 问题 发展对策
1 我国生物质发电的现状分析
国际能源机构的有关研究表明,秸秆是很好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平均含硫量只有千分之三点八,而煤的平均含硫量约达1%。据专家估算,我国目前每年废弃的农作物秸秆约有1亿吨,折合标准煤500万吨,预计到2020年全国每年秸秆废弃量将达2亿吨以上。因此,加快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显得迫在眉睫。
2006年12月,国能单县生物质发电厂正式投产,这是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直燃发电项目,总投资3.37亿元,总装机容量2.5万千瓦;2006年5月,我国第一个生物质热解气化发电项目在江苏兴化戴窑镇建成投产,总装机容量5.5兆瓦。生物质发电在我国已有所发展,截至2010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装机容量为550万kW。到2012 年底,我国生物质发电累计并网容量为5819MW,其中,直燃发电技术类型项目累计并网容量为3264MW,占全国累计并网容量的55%;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类型项目累计并网容量为2427MW,占全国累计并网容量的41.71%;沼气发电技术 类型项目并网容量为206MW,占全国累计并网容量的3.54%[1]。
推进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也是变废为宝,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化石能源替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具体体现。生物质发电能够大量消耗农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剩余物,发出绿色电力,燃烧后的灰分还可以以肥料的形式还田,是一个变废为宝的良性循环过程。另外,发展生物质发电是用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的有效途径之一,对于构建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具有积极的作用。
2 生物质发电面临的问题
2.1 生物质发电的投资和发电成本远高于火力发电
一是生物质电厂建设投资成本较高,相当于同等规模火电厂的两倍左右。二是生物质发电对成本的控制力不强。燃料供应不论在数量还是在成本控制上,均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固定成本加上原料成本,导致生物质发电成本远高于火电。从已投产的生物质发电企业来看,其短期偿债能力偏弱,还款压力较大。由于前期项目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母公司及银行贷款支持,负债压力相对较大,如果控制不好资金链,就会出现一定的问题。
2.2 原材料供应决定企业的成败
生物质发电燃料来源供应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产地实际可收集的量和理论计算的量之间有很大差距。秸秆等生物质散布于千家万户,季节约束性强,且秸秆体积大、密度小,不易储存。一些地方政府由于财力不足等原因,尚未出台秸秆收购的优惠政策。去掉运输储存成本和代收点等中间环节的扣除,农民收益较低,没有形成良性的产业利益链。近年来养殖业的秸秆需求量不断增加,对原材料的竞争激烈。而为保障农地种植时间,农民往往直接焚烧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料。保证持续、足量、价格稳定的燃料供应,往往是企业运营成败的关键。一些生物质电厂在建成投产后不久,就因原料短缺或亏损而停产。
2.3 电力供应主体之间的博弈制约企业发展
目前我国能源环境定价机制尚不完善,不能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供求关系与环境成本,无法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这会导致商业性资本不愿积极、主动地介入节能环保领域。目前国家积极鼓励生物质发电并网,并以0.75元/千瓦时的补贴价格支持生物质发电并网[2]。由于各方主体利益目标不同,目前生物质发电总量较小,对各利益主体触及较小。随着发电总量增加,势必会遇到一定阻力。对于地方政府来说,现阶段很难将生物质发电作为电力供应主体,甚至不愿意提升生物质发电的占比,仅仅将其作为能源补充。另外,在经济总量考核压力下,在一些资源依赖地区,生物质发电供应价格高于煤电价格,虽然有国家补贴,但是有的地方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其电力供应依然主要依赖煤电,增加生物质发电的积极性不高。
2.4 扎堆建设电厂,致使生物质电厂的盈利能力差
这几年农村劳动力缺乏以及成本上升,致使燃料的加工、储运、管理环节人工成本不断上升。而电价却是微小浮动或者不动。虽然国家给予了一定的建设补贴,但是目前大部分电厂尤其是一代电厂盈利水平较差,或者处于亏损状态。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13年上半年,生物质发电板块毛利率为12.32%,但是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35%,并且一代电厂的毛利率下降幅度较大。有些地方政府出于招商引资的考虑,忽略了对行业发展进行客观、整体规划和引导,造成地区项目布局不合理。扎堆建厂必然导致争相哄抢原料,引发恶性竞争。同时,采用不同锅炉的生物质电厂,其发电量、年利用小时数差异巨大,有些项目的设备年发电量甚至不到平均水平的50%。
3 生物质发电发展对策
3.1 合理布局
目前生物质秸秆发电产业出现局部过热的迹象,部分地区没有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秸秆发电项目,已经造成秸秆市场抢购的混乱局面。这种状况必将改变,2008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见》指出,有序发展以秸秆为原料的生物质能,合理安排利用秸秆发电项目。生物质发电产业发展将从三个层面完善发展规划布局。一是国家层面的统一发展规划,统一评价全国农林生物资源的分布情况,统筹全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进度和区域布局分布;二是地方政府层面的区域发展规划,对当地农林生物质资源分布情况和气候条件进行评价,对生物质发电项目布局进行规划;三是发电企业特别是国有发电企业之间积极沟通,加强合作和交流,平衡利益,避免在地区争抢秸秆资源。
3.2 加强原料管理
设立专门的原料收购加工点、运输机构、以及专业的原料收购、运输经营者,形成一条专门的原料采购、运输、收集、储存产业链。此外,还要加强原料质量检查,制定相关原料收购质量检查标准并严格执行,对农民有个良好的约束机制,来保证收购原料的质量。
3.3 充分地展开国际合作和交流
应通过多种途径,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有目的、有选择地引进先进的技术工艺和主要设备,在高起点上发展生物质发电技术同时,开展国际合作也是拓宽生物质发电项目融资渠道的有效方式。要加强与国际风险投资等相关机构的联系与合作,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模式,为吸收国际机构和社会团体、企业家和个人来我国投资,独资或合资建设生物质发电项目创造条件,从而促进我国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市场化发展进程。我们要积极引进新技术、降低成本。目前我国的生物质能发电的相关技术还不成熟,我们应借鉴国外的一些技术,做到引进吸收以提高自己的急速水平。
3.4 制定并补充可再生能源相关配套法规
(1)完善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加大对生物质发电产业的支持力度.我国生物质发电要尽快实现产业化,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目前国家虽然出台了一系列补贴政策和管理办法,但仍需要进一步细化。(2)完善价格政策。需要抓紧制定生物质发电的相关补贴措施,建议参照某些地区对城市垃圾发电的补贴政策,根据农林剩余物处理吨数给予适当补贴。(3)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生物质发电属于利用农林废弃物发电产业,符合国家可替代能源发展战略,因此,可考虑比照城市生活垃圾发电,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的政策。(4)支持低息贷款政策.低息贷款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低息贷款可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融资机构以及国际金融组织或许政府等提供。随着生物质发电技术的逐渐成熟及国家扶持力度的加大,商业银行也应逐渐加大对生物质发电技术的低息贷款支持。
4 结语
生物质发电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能源领域,是我国未来能源产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生物质发电项目对于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和缓解能源供应压力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国要针对目前生物质发电面临的问题积极采取对策,促进对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发展。
参考文献: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5
[关键词]绿色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28-0147-03
1 引 言
从国家电网统计的我国2002―2009年电源结构的变化情况可以看出,火电占比始终高于74%,最高时达77.82%(2006年),水电占比为20%~25%,其他能源占比始终低于3%,相较于其他发达国家而言,火电所占比重偏大。我国火电行业的主要电源是煤炭,但是我国煤炭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而且2008年我国煤炭的储采比仅为41年,比世界平均水平还少一年。燃煤发电将会导致严重的环境问题,排放物会造成建筑物腐蚀、人体健康损害,最为严重的是导致全球气温升高。据测算,每燃烧一吨标准煤,将会向大气中排放2.6吨CO2、8.5千克SO2、7.4千克NO。
我国作为当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我们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应该承担减缓全球变暖的责任。目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能源的消费总量也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因此,我国的减排形势非常严峻。2009年9月,主席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上提出,到2020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要达到15%。总理在哥本哈根会议上表示,到2020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CO2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40%~50%。我国的电力行业是用煤最多的行业,应首当其冲的承担减排责任。
减少煤炭使用的方式有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与发展替代能源两种。为应对发电行业的电荒、引发的环境问题,我国应承担的国际责任,国家不断出台政策整治发电企业,要求发电企业不断提高能效。但是,虽然能源效率的提高能够缓解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压力,但能源效率提高的程度和速度是有限的,因此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讲,我国实现可持续电源的唯一之道便是,促使能源结构从以常规能源为主体转向以可再生能源等新型绿色能源为主体。
2 我国应大力推广的三种绿色能源类型
绿色能源也称清洁能源,它包括“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新能源是指排除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传统化石能源后,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太阳或地球内部所产生热能的各种能源形式。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把新能源分为三大类:大中型水电、传统生物质能、新可再生能源。其中,新可再生能源包括小水电、太阳能、风能、现代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我国幅员辽阔,各种资源蕴藏丰富,新能源资源也非常充裕,但是我们应该面对我国的现实条件,优先着重发展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三类。我国在风电、生物质能发电以及太阳能发电等三类发电方式中具有特有的优势。
3 我国发展三类绿色能源的优势
虽然我国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方面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的差距,但是我们已具备将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进行商业化的技术,并且我国拥有非常丰厚的资源优势。还有,清洁发展机制使我国成为发达国家能源减排领域的投资对象,有利于我国引进吸收国外先进的绿能发电技术。再就是,我国不断出台政策推进绿色能源发电产业的发展。从资源优势与国家支持方面看我国三类绿能电源的存在明显的优势。
(1)风电
我国风能资源十分丰富,占世界第三位。10米高度层的风能资源总储量为32.26亿千瓦,其中实际可开发利用的风能资源储量为2.53亿千瓦。我国风能可开发的区域占国土面积的76%。我国风力发电技术现已较为成熟,已经掌握高级别兆瓦级风电机组的技术。并且,国家规划在未来我国的风电新增装机中要以1.5兆瓦和2.5兆瓦为主。高校也积极参与风电技术的研发,比如,江苏河海大学建立“河海大学风电产学研基地”,为企业提供最新的研发技术、帮助企业测试新风机的性能、为企业培养风电人才。
(2)太阳能发电
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储藏量理论值高达每年17000亿吨标准煤,相当于数万个三峡电站年发电量的总和。我国国土面积2/3以上的地区,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并且,在用于制造太阳能电池的原料硅方面,我国也是资源丰富,据统计,2008年,我国的太阳能电池产量为2600MWp,是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因此,发展太阳能发电我国有很好的资源优势。我国在光―电转换方面技术也已成熟,并在上海崇明岛建立国内最大兆瓦级太阳能光伏电站,装机容量达1046千瓦。上海交通大学也积极应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闵行校区实施太阳能屋顶光伏发电系统工程,为学生宿舍的公共照明实施供电。
(3)生物质能发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各种农作物每年产生的秸秆达6亿多吨,其中可作为能源使用的大约4亿吨;全国林木总量约190亿吨,每年可获得量约9亿吨,可作为能源使用的约为3亿吨,约合2亿吨的标准煤。如果能对这部分生物质资源有效利用,用来发电的开发潜力将是十分巨大的。
4 我国四类新能源开发利用中面临的问题
(1)意识问题
绿色能源是一种新型的分布式能源,其分布范围广、不集中,它是分散供能、单机功率很小,发电效率偏低,而且机组售价高,初期投入资本大,发电过程中具有间歇性的缺点,还有现在的储能技术还不成熟,整体来说绿能发电成本较火电相比偏高。因此,国家电网都把风电等列为劣质能源。
(2)技术问题
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核心部件及核心技术方面,我国还存在较多问题。首先,在新能源发电设备的一些关键部件上,我国尚无自主知识产权,比如在兆瓦级变速恒频风电机组的主要部件中控制器和变流器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在太阳能电池制造中,硅材料切片技术、电池新结构设计、太阳电池相关工艺及配套设备的技术等都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3)政策体系问题
虽然我国已经颁布了《可再生能源法》,但是政策措施与制度建设不配套,还不能完全适应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要求。比如在可再生能源项目的审批方面便存在明显漏洞,国家规定装机容量超过5万千瓦的风电项目应报国家发改委批,未到5万千瓦的项目报发改委备案,地方政府有审批权,因此,一些风电企业报批4.95万千瓦风电项目,这就形成了内蒙的“4.95万千瓦”现象。但是,国家还规定,不经国家统一审批的项目一般不被纳入风电并网规划,电网不能保证全额收购。这便造成装机容量与实际并网装机容量不相符。
(4)市场问题
目前,我国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发电事业,因此,大量闲置资金便涌入绿能发电行业。但是,由于不同的新能源发电技术成熟度并不完全相同,因此,造成一些技术较为成熟的绿能发电行业资金大量涌入,形成投资过热,而那些技术还不成熟,急需大量资金解决研发问题的行业面临资金不足、得不到应用的发展。风电产业便存在盲目上马新项目的现象。
(5)能源间的协调与绿能外送问题
有些地方风电、火电、太阳能发电并存,到了季节转换时,因为综合考虑,会大量使用火电,而将风电等关停,造成能源的浪费。比如,在内蒙古,到了冬天为了冬季供暖的需要,供热期需用煤电换下风电,以便于在发电的同时可以保证供暖。金融危机后,内蒙古区内电力负荷锐减,此后不断升级的对高耗能产业的调控,使得内蒙古的电力出现整体性、大范围的窝电。风电机组将被闲置,得不到应有的应用。而与此同时,南方很多城市确实出现供电紧张,不得不拉闸限电。但现在,内蒙古绿色电力向外省输送的渠道尚未打通,不能将绿电送出,形成窝电。
5 对我国推广绿色能源的建议
我们应该从意识、人才、科研、资金、电网、政策、市场七方面着手,加大对绿色能源发电的支持力度。
(1)意识转变
在电力建设投资方面,我们应该转变原有的投资成本为主意识,虽然相较火电每千瓦造价的3500元较高,但是风电(9000元/千瓦)、水电(18000元/千瓦)具有节能减排的优势。相对于燃煤发电来说,每千瓦时水能、风能、太阳能的碳减排量分别为265.2克、236.3克、235.3克。并且,我们应该向人们宣传新能源发电所带来的环境好处,使人们更坚定地支持绿色能源发电事业。
(2)人才培养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新能源产业的科研和管理方面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应结合国家人才发展计划,设立绿色能源产业的首要任务――建设绿能产业的复合型人才队伍,着力培养有战略眼光和战略思维的决策型科技人才和专门的科研人才。我们还应该在大学中设立绿能专业学科,为科研机构和企业培养人才。
(3)科研支出
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根据巴特尔纪念研究所的估计,2011年,我国科研经费将达1537亿美元。我们应该从每年的科研支出中按一定比例划出专款专门用于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绿能发电技术、创立国有的绿能品牌,并对致力于绿色能源发电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攻关的高等院校和国内企业给予重点支持。
(4)资金支持
虽然,我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中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设立费用分摊制度,但是所提供的资金还是无法保证绿能研发的巨大投入。为保证绿能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建立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的专项扶持基金,并建立健全对该基金的管理制度。另外,我们应该明确界定中央可再生能源发展基金所支持的重点,即重点支持应用技术成熟并可大大改进的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
(5)电网支持
首先,我们要对输电通道和绿色能源项目入网线路加快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对已建成新能源项目的接入线路建设,解决绿色能源设备的闲置问题,特别是内蒙古的风电设备。其次,我们要在中心城市推进配电网的智能化和互动化建设。
(6)政策支持
首先,我国应该加大对绿能发电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引导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到绿能事业中。其次,我们应该成立专门的银行来办理绿色能源产业的贷款业务。再次,我们应该从政府开始,带头采购绿色电力。
(7)市场培育
因市场导向有一定的盲目性,因此我们应该发挥“看得见的手”的调控作用。我国应该制定合理有序的市场准入政策,加强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使投资主体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不盲目生产,理性投资,良性循环,为新能源发展创造持续稳定的消费市场。
6 结 论
发展绿色替代电源,实现传统火电与绿色电源之间的替代是解决我国电源供需瓶颈、供需结构性矛盾以及减轻环境压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可持续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但是在绿色能源发电技术商业化、绿色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会面临许多问题和障碍,我们应该在绿能产业发展中不断用发展辩证的眼光来调整我国的电源结构。
参考文献:
[1]周东.绿色能源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2]钱伯章.新能源――后石油时代的必然选择[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3]张辉.绿色能源[M].北京:少年儿童出版社,2009.
[4]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战略研究组.中国至2050年能源科技发展路线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5]郭青.从经济危机看煤炭企业“走出去”战略[J].煤炭经济研究,2009(5).
[6]李江涛.我国能源危机管理的三大误区[N].中国经济时报,2011-3-23.
[7]王军生,吕瑞贤,徐磊.新能源:全球危机下的机遇.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8]陆宇.优化能源结构不能只讲装机比例[N].中国能源报,2010-7-19.
[9]冯士良.中国新能源发展现状与开发前景[D].中国石油和化工经济分析,理事会年会报告,2007.
[10]李慧、黄涛、王泽明.构建低碳清洁多元化电源体系.2010中国能源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
生物质发电行业研究范文6
丹麦的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领先欧盟目标十年,丹麦承诺于2035年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实现所有行业均使用可再生能源,彻底告别化石燃料
人口仅560万的北欧小国丹麦在可再生能源发展方面正在践行重大承诺。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丹麦国内92%的能源依赖进口石油。今天,丹麦电网中超过40%的电力由可再生能源供应。丹麦承诺:2035年实现电力100%来自可再生能源,2050年实现所有行业使用可再生能源。此外,丹麦还计划在不使用碳排放配额的情况下,将2020年国内温室气体排放比1990年水平降低40%,这比欧盟设定的目标提前了十年。 风力发电先驱
丹麦拥有丰富的风力发电资源:平均风速7.6米/秒(加州Altamont Pass风电场的风速为5.3米-7.1米/秒,且电力输出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丹麦的目标是到2020年风力发电占全国用电总量的50%,现在正朝着这一目标顺利推进。2015年,丹麦风力发电已经供应全国用电总量的42%。
1991年,丹麦在距离海岸线2公里的海面上建起了5MW装机总量的风电场,成为全球第一个修建大型海上风电场的国家。自此以后,丹麦又先后建起了另外四个海上风电场,海上风电装机总量达1271MW。同时,丹麦还拥有300台陆地风力发电机。截至2016年1月1日,整个国家的风电总装机量达到了5070MW。为了实现2020年风力发电达用电量50%的目标,丹麦还计划新增1000MW海上风电装机和500MW近岸风电装机,并用更大单机功率的风力发电机组替代陆上老旧机组。
为了避免地方居民反对修建陆上风电场,丹麦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来确保公众的支持。
比如,如果因修建风电场而造成当地居民的物业贬值,他们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偿,当地社区还可以分享部分风力发电售电收入,此外,允许当地居民参股至少20%的风电场股权。
能源效率领先
在展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脱钩方面,丹麦同样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过去30年来,该国的能源消费保持相对稳定,但GDP却翻了一番。丹麦电力和天然气输送系统运营商Energinet首席经济学家Henning Parbo表示:“我们在节能方面的不断努力极大降低了电力需求,而且丹麦的发展并不依赖于能源密集型产业。”
事实上,丹麦是欧盟和经合组织能效最高的国家之一。这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丹麦企业优化了它们的工业生产过程、生产设施与装备。丹麦的目标是在2020年将全国能耗比2010年水平降低7%。包括石油、电力、天然气和地区供热在内的丹麦每一个能源部门都根据该行业市场份额分配相应的节能目标。这些部门的行业协会再根据每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将节能责任细分到每一家会员企业。从1977年至今,丹麦新建建筑热效率已提高了4倍,并且自2013年起就开始禁止在新建建筑中安装燃油或燃气供热系统。 分布式发电比例最高
在热电联产领域(CHP),丹麦同样全球领先。丹麦全国发电量的12%都来自于生物质和有机垃圾热电联产设施,且该国80%的区域集中供暖来自于热电联产。今天,丹麦有670家分散在全国各地的热电联产设施。
丹麦当前使用的大部分生物质燃料都来自于秸秆和可生物降解垃圾,其中30%是进口自东欧国家和加拿大的木质颗粒和木屑。生物质发电的支持者们认为燃烧木质颗粒是一种碳中和的能源形式,因为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吸收的二氧化碳量和燃烧时释放的二氧化碳量是相等的。但也有很多人认为收集木材作为生物质燃料根本不是碳中和行为,而且会损害到全球各地生物的多样性。
丹麦气候、能源与建筑部于2014年12月宣布,今后只允许购买以可持续发展方式生产的生物质。该协议对整个生物质供应链都有严格要求,规定为供应生物质能源而被砍伐的树木必须重新种植。但这仍未能完全平息争议,一些人认为重新种植的树木未必能够健康成长,他们还主张地下生物质资源也必须得到保护,包括其总量与生物多样性。而且虽然生物质可以持续生产,但其数量却可能持续减少。
丹麦大力发展的热电联产设施和风力发电装机使其成为了全球分布式发电比例最高的国家之一。丹麦在1990年时拥有15座集中式发电厂。现在,这里有20座集中式电厂(装机量4200MW)、45台电热锅炉(装机量550MW)、5300台风力发电机(装机量5070MW)以及9.4万块太阳能光伏发电板(装机量785MW)和670座热电联产电厂(装机量2300MW)。 稳定的可再生能源电网
尽管市场质疑风力发电不够稳定,但丹麦的一个优势是它有很多邻国可以出口过剩风电。当丹麦的风电过剩时,如去年7月,当时该国风力发电量达到了电力需求量的1.4倍,它将多余的电力出口到了瑞典、挪威和德国。瑞典和挪威进口电力是为了节约其水力资源,并在风力不足时转用水电。德国使用本国的风电来节约煤炭。由于其法律(及经济调度)要求优先使用本地再生能源,加之德国自身的可再生能源开发规模非常发达,使其吸纳丹麦风电的能力变得有限。除此以外,丹麦也在计划与相隔更远的国家建立电网连接,如荷兰和英格兰。
丹麦计划建立智能电网系统,并在2005年开始着手实践一个完整规模的智能电网试点项目,以单元式结构重构其电网。名为单元控制试点项目(CCPP)持续了七年的时间,在一个1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内使用先进的计算机系统协同控制其中的风力发电机、热电联产电厂和其他分布式发电资源,将所有这些资源整合成一个整体的虚拟电厂,根据风力状况和电力消耗智能地调节各资源装机的发电量。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郊外的风电场。
这不仅能够提高电网的稳定性,同时还能提供辅助服务,如电力平衡、电力的输出和输入、电压控制等。Energinet的一项研究表明,运用智能电网能够提供的社会经济总体效益高达12亿美元。
最重要的是,15年前丹麦电网运营商认为可再生能源电力供应60%的电网不可思议,而今天这已经成为了现实。在整合多样化、分布式且常常不稳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资源方面,丹麦已经成为世界上技术最强的国家之一。因此,丹麦的电力供应是欧洲最稳定的,甚至稍超德国,其稳定系数比美国水平高10倍。 告别化石燃料
想要在2050年完全摆脱化石燃料,交通运输业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然而丹麦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了阻止汽油消费,丹麦对新购置汽车征收180%的税,而对电动汽车则免征税;对重达2吨以上的汽车征收95%的附加税;并每年对能效不合格的车辆征收年税。丹麦所有的城市都设有电动汽车的免费停车位。在整个丹麦,估计有超过400万辆自行车和1万公里以上的自行车专用车道。全国各地三分之一的上班族和学生选择骑自行车上班或上学。
丹麦能源局在其2014年的报告中讨论了如何在2050年实现零化石燃料的四种情景:
风电情景:主要以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电联产发电为主,包括供热和交通部门的高度电气化;
生物质情景:以热电联产的形式满足供电和区域供热;
“生物质+”情景:用生物能替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风电维持2020年的水平(总电量的50%);
氢燃料情景:在任何情境下最大量开发风力资源,并同时发展氢燃料制造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