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考古学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考古学研究范文1
对古钱币的研究自南朝刘氏《钱志》和顾垣《钱谱》就已经开始,但是社会文化背景会制约一个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古钱币学在近代考古学传入之前,对古钱币的研究停留在最基本的描述摹绘和考据两大方面,所以直至清末对古钱币的研究还停留在传统金石学的范畴。这段时期的成果,是产生了很多古钱币的谱录和对古钱币字、形、色、质、声及出土地点的研究。
自近代考古学的方法和技术传入之后,中国钱币学界不再满足于“忽略制作,偏重文字,斤斤于色泽肉好,戚于珍常多寡,范围狭隘”的简单的经验型研究。1936年,由叶恭绰、吴稚晖、丁福保等组织成立中国古泉学会,其创办的会刊《古泉学》第一期中提到了其宗旨,“以阐明古泉学识,研究古泉制作,鉴定真赝,辨别年代,启人好善之心为宗旨”,这反映了当时古泉学研究的对象有所扩展,已经开始注意钱币的制作了。1940年,丁福保组织成立中国泉币学社,提出研究钱币须“按诸货币原理,以究其制作沿革,变迁源流,利病得失之所在,治乱兴替之所系”。(张N伯《本刊发刊词》,见《泉币》第一期)尽管民国以来考古学已经传入,对古钱币的研究的认识有所突破,但是古钱币研究仍然比较沉寂,此时期出版的书籍,如《古钱大辞典》、《历代古钱图说》等,仍然具有图谱的性质。直到1954年彭信威先生的《中国货币史》问世和1989年后中国钱币学理论体系的提出,对古钱币的研究才更加科学,中国钱币学逐渐成熟、繁荣。
从1954年至1989年之间,有一本著作不仅在考古界影响重大,被誉为有“中原汉墓编年可资借鉴的标尺”,同时在钱币学界的影响也非常重大,是考古学与古钱学结合起来的经典,那就是由蒋若是先生主编、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辑、科学出版社于1959年出版的《洛阳烧沟汉墓》。
在《洛阳烧沟汉墓》一书,以科学的考古学方法,解开了号称历史货币研究的“谜团”――五铢钱分期断代,此后的半个世纪以来,对五铢钱的断代基本都沿袭此书的方法,并且被多次证明结论的正确。那么《洛阳烧沟汉墓》何以能够解决这一个千百年来的谜团呢?这就需要仔细阅读一下此书了。
《洛阳烧沟汉墓》一书是1953年洛阳烧沟区发掘的255座汉墓的报告,报告分为序言、第壹编、第贰编、第叁编、第肆编、结论和编后记,着重研究了汉代墓葬的墓室结构和陶器、铜器、铁器、铅器、玉石器等等器物类型的发展演变及分期依据,建立起中原地区汉代墓葬的年代标型序列,给汉代物质文化史研究也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就包括对255座汉墓出土的11267枚钱币的分析、研究。
《洛阳烧沟汉墓》在第叁编第十章专门对出土的钱币进行了研究,从钱币的形制、年代、与墓型的关系三个方面展开。在这些钱币当中,从时代上看有秦、西汉、新莽及东汉的钱币,种类有半两、五铢、新莽钱及杂钱,除了一枚铁质、一枚铅质外,其余都为铜质。
书中对半两的分型比较简略,分为三型(图1),根据墓葬年代、文献记载及大小轻重关系,认为第一型为秦半两,第二型为吕后半两,第三型为文帝半两,但是在第四、五型墓葬中出土的大量半两第三型出土,即是说第三型半两是东汉晚期的。但是在书中227页的表五五中,没有分型说半两的年代,而且表中表示的半两流行时代只有武帝、昭帝、宣帝及桓帝、灵帝时期,在武帝、昭帝、宣帝时期是非正式通行期,在昭帝、宣帝时期虽非正式通行期但是流通仍很多。这样的结论是客观的,只是没有对半两的类型与时代对应起来有一点遗憾。
但是对于五铢的分型分期却是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洛阳烧沟汉墓出土的五铢钱,最早的起武帝中、晚期,下限到东汉末,数量众多、差别微小的钱币,非下一番苦功夫不能够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书中以墓葬及遗存的年代(包括墓葬结构、共存遗物及出土情况)为主要的判断依据,结合文献、类型学、图像学方法进行分析(包括对钱币的文字、形制及钱范的考证),综合考察并确定随葬五铢钱的历史年代。先对五铢钱类型的相对年代考察,再分别对五型的绝对年代进行判定,客观严谨。
将五铢分为五型(图2):第一型为武帝到昭帝时期,“五”字中间相交两笔为直笔的是武帝时期的,昭帝时期的稍弯曲,“铢”字“金”头为镞形,多不清晰,“朱”字头方折;第二型为宣帝至西汉末,“五”字两笔弯曲(越晚的越弯曲),“铢”字同前无大的变化,但字划清晰;第三型为东汉前期,字体较宽大,金字头较前为大,如三角形,“朱”字头圆折;第四型属于东汉中晚期(桓帝及以后),各种特点基本同于东汉前期的三型,只是较薄,文字轮郭更浅平,并带有阴文或阳文符号;第五型为灵帝时期,背有四道内外郭相连的四出文是其主要特征。
“前人定五铢钱年代,说多无据,惟“四出”为有据,有由据者推之,知无据者尽臆说矣。”清代戴熙若是看到蒋若是先生提出的五铢分期断代,定不再有此感叹。此外还有一些地域或时代特征的五铢钱币。(图3-1、2)
这一成果概括了各个时期五铢钱的基本特征,让行用时间长达700多年的五铢钱分期断代有了科学可靠的根据,历经半个世纪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所以说,这是一本将考古学方法应用于研究古钱币、将古钱币研究纳入考古学范畴的重要著作,在古钱学和考古学中都意义重大。
当然在五铢钱的分期断代研究上,《洛阳烧沟汉墓》也有不足。但是这是由于非钱币学专著,没有深入探讨,由于烧沟汉墓墓葬时代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洛阳烧沟汉墓》提出的分期标准不能面面俱到,它对早期五铢钱的类型认定有些不足,例如郡国五铢、赤仄五铢、上林三官五铢。
《洛阳烧沟汉墓》得出的结论并非不准确,其结论仍然是可用的,只是有一些片面,没有能够涉及到西汉前期五铢的特征。满城汉墓的发掘,则填补了五铢钱分期断代研究的这个空白。1968年发现的满城汉墓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其妻窦绾的墓,墓主刘胜死于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其妻窦绾卒年可能稍晚,在这座规模宏大、随葬品丰富的墓葬中,出土了保存完好的五铢钱4200余枚。从墓主入葬时间断定,满城汉墓五铢钱基本或多数为上林三官铸钱之前的郡国五铢钱,其特点表现在钱文、记号、质地的多样性上,在满城汉墓中发现的就有十余个品种之多。在《满城汉墓发掘报告》中,作者对四千余枚五铢钱逐一进行了测量重量,将五铢分为三型,对“五”、“铢”两字及记号等特征又作了分析,取得了准确的资料,充实和订正了《洛阳烧沟汉墓》的成果。蒋若是先生还写了《郡国、赤仄与三官五铢之考古学验证》,以其慧眼对郡国、赤仄、三官五铢进行了系统的区分,功不可没。
考古学研究范文2
关键词:出土钱币 断代 社会现实 文化交流
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不论是考古学界还是钱币学界,对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研究都不多,尚无专文论及。出土钱币在考古学研究中的作用甚多,但笔者认为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出土钱币在考古断代中的作用
考古学断代的方法在史前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历史时期考古学断代方法,除各时期考古通用之类型学、地层学外,还特别注重文字材料,如简牍、铭文、碑志等等。在我国,钱币用于考古断代,仅适用于历史时期。历史上的钱币均有各自的时代特征,这是利用钱币进行断代的理论前提。宋代以前,有布币、刀币、半两、五铢、开元通宝等钱币,一般无年号,但各种钱币的行用均有时间范围。综上所述,出土钱币为历史时期考古断代带来了极大便利,成为考古学断代研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二、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时的注意事项
虽然利用出土钱币进行考古断代作用巨大,但在具体操作时有一些注意事项,否则可能得出错误结论。第一要注意的是晚期地层、遗迹、墓葬等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从理论上看,晚期单位(地层遗迹、墓葬等)可以包含早期遗物,而早期单位不可能包含晚期遗物。因此,在晚期单位出土早期钱币的情况是不奇怪的,也是常见的。第二要注意的是钱币的行用时间下限。一种钱币的颁行时间是其行用时间的上限,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其时代下限却难以确定,因为颁行新币后原来的钱币并没有立即退出历史舞台,而是与新币共同流通,有时流通时间还甚长,这在五铢、开元通宝等长寿钱身上体现特别明显。
三、研究社会现实
钱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是财富的象征。在中国古代“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的观念支下,不管高下贫富,人们都要往墓中放置一些钱币,这些钱币有的是流通的实用币,也有的是非流通的冥币。从随葬钱币的情况可以窥探当时社会现实,如社会盛衰、贫富分化、丧葬意识等等。钱币是社会盛衰的一面镜子,但利用出土钱币进行社会盛衰研究,需要较多地依赖历史文献、社会背景来进行研究。因此,本文不打算在这方面多作论述。
一个墓葬是否厚葬,可通过陵墓大小、随葬品多寡精粗等方面体现。钱币是非常重要的一种随葬品,也是体现是否厚葬的一面窗口。以洛阳烧沟汉墓为例。该墓地的墓葬全为中小型墓,即便如此,225座墓葬共出土钱币11265枚,平均每墓出土钱币约50枚¨。当然,这只是考古出土的,如考虑到历史上被盗和自然破坏,其数目将更大。为让读者对50枚钱有个明晰的印象,我们可以简单地看看当时人们的赋税和生活状况。西汉的人头税分算赋和口赋两种,前者课于成年人,后者是未成年人。算赋在西汉多时每人120钱,少时为40钱,口赋为23钱。东汉时继承了西汉的算赋和口赋。因此,50钱相当于算赋的41.7%-125%,相当于口赋的2倍多。这个数据应该说是比较多的。
四、研究经济文化交流
中国在历史上多数时间都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从未中断。钱币作为支付、贮藏的手段,是贸易时不可或缺之物。因此在中国境内出土了不少外国钱币,如波斯萨珊朝银币、东罗马和阿拉伯的金币以及日本钱币等等,在国外也出土过不少我国古钱币,尤其是唐宋以来的钱币。散布于世界各地的异国钱币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有力见证。出土的异国钱币是研究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一种有效手段。学术界很早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较丰硕。如夏鼐先生在上世纪50~70年表了一系列文章,收集统计了当时出土和收藏的波斯萨珊朝银币、阿拉伯金币、东罗马金币等,并对其背景进行了探讨。近年来,康柳硕先生《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拜占庭金币综述》《从中国境内出土发现的古代外国钱币看丝绸之路上东西方钱币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和罗丰先生的《中国境内发现的东罗马金币》等文章也是这方面研究的代表作。前几年出版的戴建兵、王晓岚《中外货币文化交流研究》是这方面研究的一本专著。
国外学者也有不少研究文章,如法国F·蒂埃里c·莫里森的《简述在中国发现的拜占庭金币及其仿制品》等。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上述外国钱币在新疆出土最多,这跟文献记载相符合。《隋书》卷24“食货志”记载:“河西诸郡,或用西域金银之钱,而官不禁”。从新疆到关中的丝绸之路沿线均有外国钱币发现,甚至在洛阳也有部分出土。据夏鼐先生统计,萨珊朝银币在中国已经出土2000枚以上,分属十几位王在位时期,时间跨度从4世纪至8世纪。在国外也有不少中国钱币出土,如日本就曾大量出土中国的五铢钱、货泉以及后代的历朝钱币。有的地方出土数量很大,如宝冢市堂坂遗址出土了10万多枚,而山口市大内遗址出土的则有250公斤。另外在越南、朝鲜等地也曾出土过中国的古钱币,散见于国内外的报道中,此不赘述。利用出土的异国钱币固然是研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但并非唯一手段。笔者认为,中外古代由于受他国影响而铸造出的钱币也是重要的研究对象。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学术热点,中国境内出土的外国钱币、国外出土的中国钱币以及能体现相互之间货币文化交流的钱币材料都是有力的历史见证,对它们的深入研究,必将推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中国古钱币研究正方兴未艾,越来越走向深入,与考古学的结合也日益紧密。
参考文献:
[1]蒋若是.秦汉钱币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1997.
考古学研究范文3
【关键词】学科互涉 美术史学 考古学 关系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信息化的时代,现代知识体系中的学科交叉和交流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美术史学和考古学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学科互涉”的性质,形成了美术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此学科兼具美术学和考古学两方面的特点,对美术史和古代文化的研究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美术史学与考古学的方法论和结构,探讨二者之间的渗透和交叉关系,对各学科的研究边界进行讨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古物学对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的影响
美术史学和考古学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大的相似性,较为明显的是,二者在发展过程中都受到了古物学的重要影响。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西方国家的发展历史上都有收藏古物的习惯,中国古代存在着“玉府”等收藏古物的专有机构;外国的皇族对于古物的喜好也成了当时古物学发展的动力。
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真正开始交叉渗透的时间是在18世纪中期,温克尔曼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其著作《古代美术史》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针对美术的发展历史。该学者在编写的过程中,从美术史的角度出发,对促进民族发展的古物和记载美术史的古物文献展开了研究。正是因为该学者将古物学和美术史学、考古学结合起来,才发现总结出美术的发展历程,促使了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的成熟,温克尔曼也因此被称为“美术史学之父”和“考古学之父”。无论是温克尔曼的称谓还是其著作的特点,都向我们反映了一个信息:美术史学与考古学之间都受到古物学的影响,二者之间具有很大的联系。
二、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的相互渗透和了解
不同学科之间跨越了边界之后就会产生互相渗透,即产生我们所认为的“学科互涉”。许多学者认为这种渗透是必然的,不同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叉主要体现在学科的认知方向和知识体系等方面;学科的指导思想、理论和研究方法;与学科相关的社会和技术问题;与其他学科产生的渗透和交叉性;学科内外的定义等。美术史和考古学学科互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的认知方向和知识体系
无论是考古学还是美术史学,在对相关的方法和对象进行论述和解释时,都涉及大量的说明和阐释,此特点表明了人文学科的鲜明特点。若根据研究对象来进行划分,美术史学属于美术学的范畴;若根据研究体系来看,美术史学又属于历史学。在美术史学的发展中,人类的审美情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感性色彩较为浓烈,理性认识的实现也需要通过感官来进行。我们可以将美术史学的研究实质归结为:通过分析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来认识美术家或者是史学家的思想感情,从而探索其中蕴含的发展规律[1]。
与美术史学的不同之处在于,考古学直接强调理性在研究和发展中的作用,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的发展,通过分类描述遗留的物品来对古代社会的存在形式进行研究,并研究遗留物品之间的关系,从而确定相关的功能,此外,对遗留物品的发展和改变进行研究和分析,能够了解古代社会发展的文化特色并得到相关发展的具体意义。无论是探索背后的规律还是直接将理性思想运用于分析和调查中,考古学和美术史学的发展和研究都是将探索和研究物质世界作为主要的研究途径和方向来实现目的的。
(二)研究方法和工具产生的交叉
考古学中涉及的主要研究方法为研究地层和器物的类型。20世纪中期的考古学主要局限于单纯的研究和记录,核心的研究思想和内容就是对地层以及器物的类型进行研究和总结。直到1960年之后,丹麦的著名学者克里斯丁在对古典的器物进行研究时,融入了情境,并对器物的装饰进行了详细的研究,这不仅对考古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美术史学的发展也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之后苏秉琦也利用了美术的图案分类将美术的写实与写意等方法融入了考古学中。
在美术史学中也有考古学的渗透,例如,广泛应用于年代和类型的研究方法同样能够为美术史学的研究提供便利。在对美术的风格进行研究时,法国的夏皮罗采用了层析法进行研究,其中的第一和第二层析分别是对形式的要素和形式之间的关联进行的研究,与考古学的研究方式非常相似。在世界范围内,这种学科互涉的现象都非常普遍,外国学者温克尔曼的作品是最典型的学科互涉。在我国的古代,学科互涉的例子也有很多,常任侠和段文杰等大家都为美术史学与考古学的交叉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2]。
(三)研究对象的渗透和交叉
从研究对象来看,美术史学和考古学之间也有一定的交叉和渗透。美术史学的研究主要是针对美术的作品以及美术作品的创作者,尤其是在对古代的美术作品进行研究时,涉及的研究对象往往都属于考古学中的古代文物,也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由此可见,考古学和美术史学在研究对象和研究资料上都具有一致性,例如壁画、雕刻、神殿、石窟以及工艺品等等。对人类古代遗迹进行研究和保存是美术史学和考古学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
(四)学科结构的交叉和衍生
除了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工具等方面具有一致性之外,美术史学与考古学在自身的学科结构等方面也有相似之处。
若根据美术史学的学科性质来进行分类,可以分成历史和艺术等方面的课程,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大类:美术基础实践,主要是指对美术的基本技能进行的练习和创作等,目的是加强素描、绘画等基本的美术技能;美术史论,是指对美术的历史和评论等方面的学习,目前出现的课程分类主要包含文物的保护以及鉴定、艺术作品评论、艺术作品鉴赏、文艺理论等方面,其中的文艺理论课程和文物相关的课程都与考古学有着密切的联系。相关数据表明,美国早在20世纪中期就开设了多种美术和艺术史课程,涉及的范围也较广,初步统计已经达到了800种。这些新设立的课程中,有相当一部分课程是从考古学的角度出发并设立的,为学生学习文物的维护和修复提供了一定的美学基础[3]。
从考古学的结构出发,除了对基本的文物展开研究之外,对考古的材料分析也涉及一些美术知识。此外,考古学涉及社会、文学、美学等多个方面,所用的研究方法需要借助于多种其他学科,例如地质学、建筑史学、体质人类学、医学等,对多个学科的发展都有着相互促进的作用,其中的建筑史学就包含在美术史学中。因此,二者在结构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4]。
三、美术考古学的形成
在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背景下,学科互涉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就目前而言,考古学家在进行考古研究和分析时,已经涉及了大量的美术史学的资料和方法。同样的,美术史学家在对美术历史进行研究的同时,也使用了考古学中的大量资料,各专家的研究视角越来越广,概念也越来越宽泛。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实践,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的交叉渗透已经促使一个新的学科形成,即美术考古学。该学科是美术史学和考古学的有效融合,具有更加广泛全面的研究内容、对象以及方法论。
四、结语
随着社会的逐步发展,各个学科之间的渗透和交流会越来越频繁,信息化的发展为学科互涉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当今的学者必须利用好各种有利的条件,加深对各个学科边界的研究和理解,才能促进各学科的共同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贾玉平.从“学科互涉”看美术史学与考古学的关系[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2(06):88-95.
[2]侯妍文.浅谈美术考古与环境艺术之联姻[J].美术大观,2013(08):71.
考古学研究范文4
文化性质这一遗址的器物可分三组:第一组本地因素,如折口圈足碗、平折沿釜可从本地早期的文化中找到相似。第二组商文化因素,如假腹豆、斝等。第三组结合了第一、二组文化的因素所创新的出来的,如带扉棱足鼎、高圈足假腹豆等。第一阶段主要为本地文化因素,二阶段出现不少商文化因素,三阶段,器类增多,不少是一、二两种文化因素结合下的产物,四阶段,商文化因素大大消退。在这一变化中,本地文化因素一直占主导地位,一脉相承,因此,皂市遗址的性质应该是受商文化强烈影响的本地青铜文化。
斑竹遗址,主要有澧县斑竹、保宁桥等六处。
(1)出土遗物罐:A型:长颈,分三式,颈和器身变矮。B型:粗矮颈,两式,口变小。C型:颈比B型更短,三式。D型:长弧腹,有肩,凹底,饰绳纹,Ⅰ式平折沿,Ⅱ式半圆唇。豆:A型:高柄,折腹。三式,柄变矮变细。B型:矮柄,折腹。两式,变化同A。C型:高柄,弧腹。两式,腹部变圆滑,柄变高。D型:矮柄,弧腹。两式,变化同C。盆:A型:深腹盆,四式,口沿渐窄,器腹变浅。B型:浅腹盆,四式,器腹渐浅。鼎:A型:高足,足尖外撇,。B型:矮足,两式,肩部变圆滑,足跟变尖。鬲:A型:圆锥形足。B型:联裆,饰绳纹,Ⅰ型锥形足,Ⅱ型柱形足。
(2)分期与年代第一期带有皂市遗址最后一期的文化因素,相当于殷墟三、四期。第二期十字镂空纹和高足鼎消失,相当于西周初年。第三期不见鬲,相当于西周早期。第四期发生了很多变化,不见鼎,鬲的粗绳纹装饰与后一期接近,相当于西周中期。第五期变化更大,多饰粗绳纹,具有典型的楚文化特征,相当于春秋早期。
考古学研究范文5
关键词 质量评估体系 成人学历教育 考试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01.012
On Adult Education Examin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LIN Mei, LI Rongjun
(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 Xiangtan, Hu'nan 411104)
Abstract Adul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in China, which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building a learning society in the referendum. Examination as a direct means ofeducation teaching achievement test education, but this test assessment models used at this stage do not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modern society, so to protecteducation sustained and healthy development, it is necessary to build a row the effective examination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 Construction ofeducation examination assessment system should be rational, relevant, scientific, normative principles, to develop a wide range of evaluation objectives, evaluation of the main evaluation contents multifaceted, diverse evaluation methods, popular, in order to achieve student learning outcomes comprehensive, multi-angle evaluation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full feedback, and ultimately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quality assessment system;education; examination
0 前言
近年来,在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下,社会对劳动者知识及技能水平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成人学历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近年来参与成人学历教育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其在提升全民文化素养,培养集文化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方面具有重大意义。①考试是当前成人学历教育考核学生学习成果最主要的手段,但从现阶段来看,以考试为唯一手段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并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再加上我国的成人学历教育起步较晚,目前还未构建出一套规范的、系统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成人学历教育的对象为成人,其本身就与全日制学生有着较大差异,所以在构建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符合成教学生特点的考试质量评估体系。
1 构建成人学历考试质量评估体系的基本原则
1.1 针对性原则
人类的流质智力到成年以后会逐渐衰退,同时晶质质量会逐渐增加,所以成人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反应慢、记忆力不佳等问题。②对他们进行量与时间限制的题海战术,往往会导致其产生厌学情绪,反之,成人学生的归纳及综合分析能力却相对较强。为此,在建立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充分考虑到成人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尽可能地减少卷面形式的考核,而多运用观察、谈论、面谈、实地操作、口头报告等评价方式,评价方式要具有针对性,侧重于归纳比较、综合分析能力的检验,同时还要尽可能地将考核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做到学以致用。
1.2 合理性原则
在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考核中,考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而不应当简单地看重得分的高低。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应当充分重视平时考核,教师在平时可运用作业、问答、观察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了解其学习情况。所以,在成人学历教育的学习质量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到所选择评价方式的合理性,可多运用形成性评价以及过程性评价(如实践教学、作业、课堂表现、上课出勤、课外教学活动评价等),以全面考查学生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等综合素质水平。③
1.3 科学性
在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试卷的设计是一项重要内容,其所涉及学科知识的广度、深度、知识与能力的比例分配、试题难易程度比例分配、主客观题比重等等,所以在对试卷内容进行选择时,应当在全面考核学生能力与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评价方式的实用性与科学性。另外,还要认真进行试题分析,选择科学、合理的表达形式与量化指标,提高定性分析内容的规范性,科学分析试题的有效性及目标实现效度,从而为提高试题评价效度创造有利条件。
1.4 规范性
对评价制度加以完善,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通过提高评价标准的可操作性、规范性、制度性,能够有效降低教学考核的盲目性。由专业评价机构制定完善的评价制度,能够有效确保评价结果的真实性,故而在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制度,以保障试卷设计的科学性、考试过程的规范性。
2 成人学历考试质量评估体系的构建策略
2.1 确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
成人学历教育对象为成人学生,而这些学生多已走上工作岗位,且具有多重身份角色,可能同时扮演着家长、领导、学生等多重角色。正因为成人学生具有多重社会角色和多元社会生活经验,所以对其的教育教学不仅是为了传递知识、熏陶情感,也是为了培养其行为及意图。④鉴于此,要通过成人学历教育来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理论知识的获取,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个知情意行全面发展的人才,就必须制定出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全面评估成人学生的各方面能力,并使其在评价中体验成就感。
2.2 设定多层面的评估内容
克尔派翠克的阶层评价模式认为,学习成效的评价应当从多个层面来诠释,这与成人学历教育学生的学习特点不谋而合。鉴于此,在成人学历教育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中,评估内容应当涵盖行为、学习、成果、反应等多层面内容,用以检验学生各个层面的学习效果。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除了要了解其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了解其对实践技能的掌握,除了要了解其学习能力的培养情况,还要了解其思想素质的培养状况,除了要检验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还要了解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情况。总而言之,对成人学历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应当是知识与技能、情感与价值、过程与方法的动静结合的综合性评价,才能促使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2.3 积极引入多种评估模式
成人学历教育学习效果的评估,应结合教学目标、学生学习特点进行针对性的、多样化的评估。以前所采用的闭卷笔试评价方式虽然是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直接途径,能够直观、迅速地反映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但这种评估模式并不适合具有显著个体差异的成人学生。另一方面,闭卷考试作为一种终结性评价模式,无法检验出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过程,也难以检验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水平。
纵观成人学历教育学习质量的评估体系发展历程,既往的以传统卷面考试为主的评估方式已难以适应现代成人教育的需要。要建立起一套符合成人学生要求、现代社会发展的成人学历教育学习质量评估体系,就必须打破传统的考试评价模式,以生为本,积极引入各种评价形式,建立起多元化的学习质量评估模式。具体来说,对学生基础知识、基础概念、基础理论掌握水平的检验,仍可沿用卷面笔试形式,但是对学生理论知识实际运用水平的检验,则应采用行动报告、动手实践等评估方式,具体到语言学习,应综合运用笔试与听力测试、口试相结合的评估形式。通过笔试、实践、口试等考核形式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将演讲、辩论、论文、课程设计、竞赛、舞台表演等形式作为补充,就能够让学习质量评估既具有灵活性又具有精确性。⑤唯有如此,才能克服单一卷面考试的弊端,提高检验的灵活性,最终实现学习成果的多方面检验,让学习质量评估的可信度与质量大为提高,同时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4 评估主体要多方参与
在成人学历教育学习质量评估中,实施评估者应当包括管理者、教师、学生多方面人员,只有通过多个评价主体,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多角度的评价。在学习质量评估主体中,管理者发挥着重要的主导作用,其是平体系的统筹规划者,教师是质量评估的践行者,也是参与度最高的评价主体,学生是参与学习的主体,由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也是学生主动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评价体系中应当对学生主动参与评价的过程引起高度重视。⑥上述三方共同参与教学质量评估,能够有效建立起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从而更加真实、全面地反映学生平时情况、综合素质及应用能力,有效克服单一评价主体造成的评价结果主观性强的问题。⑦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成人学历教育考试质量评估体系是评估教师教学成果、学生学习成效的有效手段,要建立起一个科学、合理的质量评估体系涉及到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确保评价目标具有针对性,又要考虑到评价类型的合理性、评价模式的科学性和评价制度的规范性。因此,必须要制定多元化的评价目标,多层面的评估内容,并运用多样化评估模式和多元化的评估主体,以确保评估的全面、真实、客观,也才能让评估体系的教学反馈与指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基金项目:(1)本文是2014年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XJK014OCR003)
(2)本文是2014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湘教通[2014]247号文件422号课题
注释
① 汪富泉.普通高校成人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辩证关系探讨[J].南方论刊,2015,(2):109-110,108.
② 邵晓枫.我国西部农村社区成人教育质量问题研究[J].职教论坛,2014(22):51-55.
③ 方园.全球成人教育质量评价与保证――基于《成人学习与教育全球报告》[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6):8-10.
④ 周姣,蒋求生.浅谈如何提高成人教育的管理质量[J].科技信息,2011(18):216.
⑤ 周玉国,夏惠芸.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质量保障措施――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4(3):19-20.
考古学研究范文6
关键词: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 考核评估机制 改进对策
近几年,随着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这项有利于改善城乡中小学教师资源配置现状的活动得到了国家各级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在开展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过程中,已有的考核评估机制仍需不断完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们参与教师交流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扩大支教规模,提高支教效率,最终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质量提供有效保障。我们通过对桂林市临桂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到该县具体分析其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为其他地方的城乡中小学教师考核评估机制的完善提供有力支持和宝贵经验。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相关内容
广西桂林市临桂县自2002年实行“以县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后,在规范学校岗位设置和人员安排,压缩中小学非教学人员、实行编制限额统一管理等方面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近几年,临桂县城和乡镇所在地部分学校超编现象严重,而那些富余人员却不能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白白浪费了宝贵的教师资源。相比较而言,贫困和边远乡镇的农村学校师资缺乏。为解决这一突出矛盾,临桂县教育各部门上下联动,建立起长期坚持的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临桂县从2006年开始连续五年共派出超过250名的城镇优秀教师到12个乡镇的农村或薄弱中小学进行支教活动。这对该县的师资队伍管理形成良性循环,对农村或薄弱学校教育又好又快发展是有力的促进。[1]
(一)交流目的与任务。
实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主要是通过交流教师的带领作用推动和促进受授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交流的目的与任务,一是承担受授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将新的教学教学理念带到学校,推动受援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与创新,保证执教班级的教育教学质量有较大提高;二是通过上示范课、听课、教研室讨论、课题论文研究等多种形式,亲身参与受援学校的教研活动,给受援学校教师提供教学与科研等方面指导和帮助;三是以身作则,通过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争取成为受援学校教师们学习的目标和榜样。
(二)交流要求。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始终坚持积极稳妥、派其所需、注重实效、互相帮助的原则,每年秋季学期开学前,各城区中小学、城镇中心校根据教育局所分配的学科交流教师名额拟定交流人员名单,经学校领导班子讨论确定后上报教育局支教办,由支教办根据各乡镇中小学村完小,或者教学单位实际需要,统一行文,将其派往指定受授学校开展教师交流。交流教师必须制订好该学年的教育教学计划,准备好教案,上好每一节课,积极开展听课、说课、评课活动并做好记录,写好工作总结和教学体会。这些材料必须收集整理好,它们是考核评估交流教师表现情况的重要参考。此外,交流教师应该与受援学校教师们开展几次经验总结会,将宝贵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经验传授给他们。
(三)交流条件
1.年龄和教龄
临桂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相关政策中明确规定了支教教师的年龄和教龄,凡在城区中小学、乡镇中心校工作满三年,当年8月31日前未满50周岁的男教师和未满45周岁的女教师(含以工代教人员)均属派出交流对象;学校中层以上领导原则上不派出支教;孕妇及哺乳期女教师暂缓安排支教。从而,保证这些交流教师们具有合理的年龄结构、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素质水平,有助于加快农村教育发展进程,确保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2.交流年限
合理的交流年限是保证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原则上,教师交流时限为每次一学年,最长不超过两学年。交流满一年后,由受授学校对交流教师的工作情况进行评定,并存档上报临桂县支教办,由局支教工作领导小组决定是否抽回轮教教师的任务。未能履行轮教职责、工作无起色的,第二年继续留在原受授学校支教。
3.交流的人事管理
交流期间,派出交流教师不办理调动手续,其人事关系和工资待遇留在派出学校,享受派出学校同等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但是,党员和团员需要办理临时组织关系,将组织关系暂转移至受授学校,有利于他们按时参加受授学校党、团组织生活。交流期满,经考核合格者仍回原单位工作;考核不合格者或学年末考试所任教学班成绩在倒数10%者,则由县教育局另行安排工作。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制度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考核评估标准。
交流教师的考核评估结果由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的教学任务完成情况、教研活动开展、教育教学互动、学科教研组建设、教学手段创新与改革等方面综合评估得来。然后,县教育局支教办根据受援学校的评价对交流教师做出最终评定,给予“合格“或“优秀”的成绩评定。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评估标准如下。
1.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为“优秀”的条件
(1)遵守纪律,服从分配,能认真积极地完成领导分配的各项工作;(2)以身作则,吃苦耐劳,能主动地与所教学生在心灵上沟通,能主动地利用学生的特长积极地启发,沟通思想,把后进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调动起来;(3)为人谦虚,戒骄戒躁,主动地搞好业务学习,钻研教学问题,能主动地与领导、同事相互沟通,共同把教育工作做好;(4)在学年度支教工作中,责任到位,成绩突出。
2.交流教师学年度考核为“合格”的条件
(1)遵守纪律,服从分配,教育教学工作踏实。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为人心胸坦诚;(2)能较好地完成一学年的支教工作;(3)能主动搞好业务学习、钻研教学问题,主动地帮助他人。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奖励办法
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不仅工作条件艰苦,而且工作任务繁重,为了全面推动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各项工作胜利开展,充分调动广大交流教师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同时,鼓励交流教师在受援学校积极参与集中学习、自主学习和各种科研活动,临桂县教育局提出了给予交流教师“继续教育学分”加分奖励。具体做法是,对于交流满一年并且受援学校评定为“合格”者,自学分加5分,集中培训分加5分;评定为“优秀”者,自学分为10分,集中培训分加5分。
“教师轮岗程序要公开,保证轮岗公正合理。要实现教师定期轮岗制,不仅要有制度和流动程序可依,而且要有一个有效的内在激励。即要有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3]所以,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及教育局号召参加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成绩表现突出者,还能够获得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交流教师每学期的下乡车费(4趟来回/月)由教育局支教办按实际票价核定后同意造表于每学期期末一次性报销,同时教育局,于每学期期末一次性给支教队员发放50元/月的交通补助,为交流教师们解决一部分交通费。在评奖、评优、评先、评模、提拔任用等方面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参与过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的教师。凡未在农村或薄弱学校有过一年以上任教经历者,不得申报评聘教师职务,获取相关等级职称。
三、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与奖励办法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不够全面。
由上面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来看,只根据受援学校仅仅依据几条简单的评估标准对交流教师的表现情况进行评定,是不够全面和客观的。在关于普通教师对考核评估机制了解情况调查中,认为正在实施的考核机制完善的占16.67%,而认为不完善的高达50.6%,对考核机制不清楚的占32.53%,而在支教教师中对现行的考核机制比较满意的占24.1%,认为一般的占60.84%,不满意的占10.24%。从上面的数据可见,大部分人认为现行的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是不够完善的,应当建立健全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做到明确评估标准,规范考核程序,让考核评估工作在阳光下进行。
(二)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的奖励机制不够完善。
在交流教师对现行奖励机制满意度调查中发现有53.01%的教师对现行的奖励很不满意,有19.27%的教师对现行的奖励机制不太满意。由此可见,大部分的交流教师对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奖励机制不够满意,认为在许多方面还有待完善。结束任期后,评定为“合格”或者“优秀”的交流教师也都只是获得继续教育加分而已。这些加分获得的途径非常广泛,不单单限定参与教师交流活动才能获得,因而对交流教师的激励作用实在有限。每月50元的交通补助,对于交流教师来说也只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当前多数交流教师们存在的普遍问题。他们都有自己的家庭,需要照顾老人和孩子,履行家庭义务和责任。被安排到农村学校开展为期一学年的教师交流活动,这就意味着不能经常回家,否则往返车旅费将是一大笔开支。所以,这种奖励措施保障作用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仅仅起到象征性作用,无法帮助交流教师解决实际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此外,在评奖评优中优先考虑交流教师必须在相关制度中体现,并且将其科学化和规范化,才能有效保障交流教师的合法利益。
四、改进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考核评估机制的对策
(一)建立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评估机制。
现行的支教教师考核评估机制只有受援学校评定一项,是比较单一的。为了使考核机制更为客观和科学,应该建立一个多样化和综合化的考核评估机制,不仅是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进行评定,还应该加入交流教师的自评和受援学校学生对交流教师的评定。教师自评主要是对自身的教学计划、每节课教案的准备、听课和评课的记录、课堂教学的创新和教学教育质量是否明显提高等几方面进行自评;学生对支教教师的评估主要是教师的上课气氛、态度、课前准备情况、教学手段、课后的作业批改情况、班级管理情况等对交流教师进行评估。将受援学校对交流教师的考核评定、教师自评和受援学校学生的评定这三者综合考核评估,最终确定科学评定交流教师完成任务情况是“合格”还是“优秀”,评估结果也能更具说服力。
(二)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奖励机制。
“教育经费的投入直接决定教育水平,低水平的投入,获得的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教师的收入很低,加大教育投入会极大调动教师交流的积极性”。[4]补助金必须按月按时发放,使交流教师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通过调查了解到,福利待遇差、交通不便利,是很多教师不愿意参与教师交流的主要原因。县教育局对教师交流的相关补助和奖励措施少,受援学校由于本身的资金条件也没有能力向支教的教师发放额外补贴,资金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着教师交流的效果。政府不仅要依靠精神奖励,而且必须加大物质奖励,从两方面入手,保障交流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能顺利开展。针对这样的状况,政府应该加大财政性投入,发放到县级教育局,由教育局统一规划、统一发放,以学生的人数为基数,制定统一的拨款标准,实现支教经费的均衡配置。还可以建立教师交流基金,向社会、企业和个人募集资金,多渠道多方面集合资金、人力和物力,使交流的硬件和软件条件能够得到改善,从而提高教师参与的积极性。
(三)加大考核监督力度,确保教师交流公平、公正地展开。
为了使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工作能够顺利展开,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既要制定合理的支教制度和轮岗支教的流动程序,又要加大对支教工作的考核监督力度,用政策保证教师交流和考核评估能够有序透明地进行。首先,主管部门要经常下到基层了解交流情况,及时解决受援学校、交流教师,以及交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其次,为了保证考核评估结果公平、公正、客观、透明,要求各受援学校必须严格按照“考核标准”实事求是地对交流教师们这一年来的交流情况进行公正评定,并将评估结果在校内公示栏和相关网站上进行公示,接受全体师生的监督。最后,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城乡中小学教师交流活动,监督受援学校对支教教师的考核过程和结果,保证考核评估公平、公正、顺利地展开。
参考文献:
[1]关于城镇教师定期到农村或薄弱学校支教的指示.临政教字[2006]24文件.
[2]关于印发临桂县第三期支教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临政教字[2008]56号文件.
[3]屈光涛,陈光春.教师交流制度实施的障碍与对策[J].大家参考・教育管理,2007,12,(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