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1

1.在思想品德课上运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相对于教师只以课本理论知识作为讲解内容的课堂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大大改善了学生对于死知识不理解而导致记住了也容易忘的状况。案例教学法的一个好处就是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得学生易于接受。

2.当教师运用案例分析法进行课堂教学的时候,学生会随着案例的思路一起思考讨论,这不仅仅可以培养学生理性分析的能力、逻辑思维的能力、评价剖析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形象描述能力,更重要是的这对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极有好处的。

3.实际教学中,总是会出现学校所学知识与社会脱节的现象,而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正是一种减小教育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案例是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它可以将课堂与现实接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身临其境的思考,以此来提高教学效果。

4.如果在思想品德课上教师只是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而且很难调动起其学习的积极性。案例教学法就不同了,这种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自由探索、大胆质疑,及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好奇心。尤其是案例教学法中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往往不设标准答案,只要学生分析得有道理,即使与原方案相违背,也应该予以肯定。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对教学过程约束得过死,教师成了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教材、参考书及标准答案成了学术权威而不可怀疑;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几乎不敢也没有信心和意识对教师的讲解和教材中的问题提出质疑,就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了。有关研究表明,要想真正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业人才,在教育过程中就必须采用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而案例教学法完全可以说是一种民主、科学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如何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运用案例教学法

1.教师在思想品德课上要使用的案例要经过仔细的筛选,这些案例一定是与当堂所学的知识是相对应、相联系的较为典型案例,因为这些案例是为了教学目标而选定的。

2.教师在上课时候,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学生展示这些案例,运用正确的方式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及对于事件的关注,这样所要学的知识才可以融会贯通被学生吸收而达到教学目的。

3.当学生对案例产生兴趣后,一定会进行深层次的思索,一旦他们遇到无法理解的问题,其第一反应会是找寻相应的理论知识进行解惑。在这个时候,教师可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有条理的列给学生让他们进行接受与思考,如果还是无法理解,教师就可以进行进一步讲解。这是理论知识最好的导入时机,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不会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产生抵触情绪。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与自主学习能力。最后,再将疑问反馈给老师进行解决。

4.在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当中,教师一定要组织学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或是预习得到的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这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当讨论过程中出现状况时候教师要以正确及时的方式解决问题,使得讨论活动顺利进行。

5.在利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课堂上,最后教师一定要对所讲内容进行总结。教师对讨论活动中学生所表现出的优缺点进行分析总结,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收集,有针对性地对案例进行剖析,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师要运用广阔的视角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引导学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得知识内化。

三、结语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2

【关键词】教学模式 市场营销 创新思考

一、职业高中教学模式改革的提出

市场营销专业课程在促进企业生产、拓展市场和社会经济发展等问题上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迅速变化,我国各大城市对市场营销类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近几年各高校都纷纷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因为市场营销专业的开课年限较短以及市场经济机制的不断发展,该专业的教学具有滞后性和被动性。深入的探究和建立创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是目前营销教学中需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市场营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的教学方式偏向于泛信息化教学和单向交流教学。由于网络的普及和教育的深入,学生在获得知识的途径上也呈现多元化的现象。在当前的课堂中,往往以案例和概念的形式讲授知识,过分的强调理论概念和知识的连贯性,传统的多媒体教学缺乏生动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和思考。在考试中过分重视课本知识和记忆能力,忽略了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考察。

三、职业高中市场营销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考

第一,互动式教学。在以往的课堂中学生大多处被动位置,以接受式的机械学习为主。因此在营销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中,以带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为重点,改为发现式的互动教学,采用学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方式,共同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加以讨论。在互动式的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树立团队精神和创新意识,在讨论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吸取他人的优点和建议。对于课本上需要掌握的概念和知识,转化为书面作业的思考题,激发同学的思考能力和理解能力。

第二,启发式教学。根据教学目标,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活泼生动的方法,让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自觉的获取知识。将讲授式的课堂改为提问式,采用提问启发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启发型提问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已学过的知识巩固提问,另一种是对为讲授的新知识引发兴趣提问。第一种问题,应具备分析性、概括性和实践性;第二种问题,应当以诱导学生的求知欲为主,进行启发,让学生在无标准答案的情况下发挥创新意识。在上课时运用示范、直观图表和举例的方式,对直观的启发式教学进行辅助讲解。

第三,案例式教学。在案例教学中几种多种类型事例,让学生从事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途径,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在传统的多媒体事迹案例教育法基础上,进行创新改革。创建课题小组,进行专题研究,引发同学的积极性,将思维带入到案例中。通过专项讨论,完善教学思路,以案例式教学的方法为以后的课题讲授打下基础。为了便于学生讨论,教师先划分出学习小组,并且将讨论主题和要求告诉学生,在课下进行小组讨论,收集代表性的观点,最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代表发言和教师点评的方式来完成营销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教师的指导下,对营销过程的案例事件展开分析和情景描述,通过学生对典型事件的分析、研究、讨论和思考,就问题作出决策和判断,用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同时与其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相结合,针对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直观性、研讨性和针对性等特点,通过以案论理、寓教于乐、直观形象、理论联系实际、积极参与等作用与优势来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该方法非常适用于市场营销知识等实践性、操作性的实践学科。作为一种创新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提高市场营销教学质量的有效方法。

第四,实践式教学。运用室外教学如实习基地或第二课堂等方式开展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进行市场调查与专题研究,培养学生发现机遇和搜集信息的能力,学会对市场信息进行必要的分析和处理。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安排到企业单位进行认识实习或业务实习开展营销教学,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专业思想。同时,学校应扩大实践性教学的规模,加强校企间的教育沟通与合作,实现校企联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毕业实习环境和机会。同时增强学生的市场意识,促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国际市场的运作规律。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生 创新意识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90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时时有创造,处处有创造,人人有创造。”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以及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改革,目前小学阶段的教育任务之一就是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孩子是花朵,是朝阳,更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激励我们教育工作者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现将我教学过程中的一些关于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与途径的体会与心得,做如下几方面的表述。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首先,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是充满创造力的时代。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创新意识与能力的竞争,我们的未来需要有创新意识的人。其次,新课标下的小学素质教育非常重视对小学生初步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的培养,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不仅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与目的。学生通过自我的不断挑战、突破与创新来实现学习的发展。再次,数学学科是一门灵活、多变的学科,具有抽象性、逻辑性和典型性,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维素材,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可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强化思维的深刻性、塑造思维的独创性,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最合适的学科之一,加上小学生年纪小,好奇心强等天性,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易于已有自己思维模式的初、高中生或大学生。由此可见,小学数学课堂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主阵地、大本营。最后,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商人没有商业意识,难以发家致富;学生没有创新意识,就好比巧妇无米,难以下锅烹饪。而学生有了创新意识,如虎添翼,事半功倍,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意义十分重大。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

(一)利用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是创新的潜在动力,世界上许多重大发明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求源的精神,乐于探索事物的奥妙,发现其中的奇异。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尤为突出,好奇就是他们的天性,他们对任何事物都喜欢寻根探究,都喜欢问“为什么”。教师首先应当做的就是,充分合理的利用这个“为什么”去激起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生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也是学习成功的关键。[3]积极的思维和良好的效率通常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之上。只有当学生拥有强烈地求知欲望、浓厚的学习兴趣与强烈地学习动机时,学生才有可能用坚强的毅力去克服求学道路上的各种困难,才有可能开拓创新。并且,一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思维意识也会相对活跃,这既有助于牢固掌握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各种创新想法。

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运用例如:摄影、电视、幻灯片等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在把抽象的知识点具体化、简单化的同时将多种感官刺激同时作用于学生,更加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这样不但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最后,如果教师能够用幽默诙谐、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知识点.辅之以简洁有趣的板书,将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想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当然,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离不开教师的肯定与表扬,诸如看似简单的“你是对的”“你做得很好”“你很聪明”等等赞赏性的话语.它往往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动力与源泉。例如,在教学“能被2、3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事先让学生带计算器到课堂上。上课伊始,我亲切地说:“孩子们,今天我们不学习,我们来做个游戏好吗?”听说我要和他们做游戏,学生都高兴极了,争先恐后地问:“老师,做什么游戏呀?”我说:“这个游戏就是,你们随便说几个数字,老师不用计算器,就能很快地判断出哪些能被2整除,哪些能被3整除,哪些能被5整除。”孩子们一听,都笑了,说我吹牛。我见孩子们的好奇心与兴趣都被激发了,就顺势说“不信,你们就试试吧,我要输了,今天不布置课外习题”。孩子们一听,积极性就更高了,相继说出很多个多位数,我一一迅速地给出了答案。孩子们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计算器,验证后,发现竟然都是准确的。惊叹之余,都急于知道我是如何快速判断的。这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启发引导学生观察那些能被2、3、5整除的数分别都有哪些共同点,从而归纳出规律,由此诱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讨论与归纳总结,不仅将知识点记得更加牢固,而且还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增强创新意识

新课标指出:教学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4]质疑问难是发现问题、探求知识的出发点,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就要尊重每一名学生,因为在大人的眼里,孩子们的有些问题是幼稚甚至是可笑的,可往往就是这些幼稚可笑的问题,引发了他们探索思考的行为。因此,对学生的想法应尽量保护、肯定。譬如,学生们正确的想法要及时赞许、表扬;学生们偏颇的想法要及时引导、合理评价;学生们与众不同的想法要耐心听、认真对待。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充分爱护、尊重每一位学生的每一个想法,并且坚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力、都有创新能力。所以,当学生们提出与教学不相关的问题或回答错误的时候,千万不能打击、讽刺和嘲笑,而应该给予正确的引导与合理的评价。例如:在教授“厘米、分米、米等长度单位”时,我出了这样的题目:小明今年13岁,小明身高( )?有的学生回答:130,有的学生回答13,有的学生回答1.3,还有的学生回答没答案。我笑着说:“你们都是对的 ”。我的话刚刚说完,学生们就“炸开了锅”,“怎么会都是对的呢”?“答案只能有一个呀”!这时,我请那些回答不同的学生对自己的答案进行解释,第一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0厘米,第二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分米,第三位学生说小明身高1.3米,第四位学生说因为老师没给单位,所以没答案。就这样,学生成为了小老师,学生发现了问题,大胆提出来,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把长度单位的知识点向其他同学又强调了一次。这便是他们创新的开端和起点,是他们进行思考和认识的动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创新意识

数学教育是要学生所必需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必须开放小教室,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学习数学的大课堂。例如,在教完基础应用题之后,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推选代表阐述本小组的结论。周末班级组织大家去公园划船,每只船可坐6人,班级有58人,问班长租用10只船够用吗?生甲:够用,因为6乘以10等于60,60大于58,所以够用。生乙:够用,因为58除以10等于5.8,6大于5.8,所以够用。通过这种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培养了学生沟通交流的能力,还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学以致用,是数学学科最重要的特点,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在强化学生创新意识中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小结

综上所述,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是口号,更不是今天做,明天有的事,它必须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它需要小学数学老师的不断探索和研究,它必须坚持不懈,从小抓起。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利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方法,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增强创新能力,还有利于帮助学生以较快的速度掌握知识点、较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以及开阔视野,更有利于促使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成为有用的人。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主张:“教育的首要目的在于造就有所创新、有所发明和发现的人,而不是简单重复前人做过的事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者的最基本的任务就是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育目的,为此,我们教师首先应增强自身的创新意识,更新已有的教育观念,竭尽全力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多动脑筋、多想办法,有意识地引导、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发展创造力和表现探索欲的机会,不断发展所有学生的创造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持之以恒、潜移默化,定能让创新之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常开不败。

参考文献:

[1]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2]练炳辉.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新课程学习,2012(8).

[3]张霞.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学术研究,2012(12).

[4]陈学赛.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3).

[5]郭桥.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素质教育论坛,2012(24).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4

大多数高等院校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主要有“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在新形势下部分课程内容设置显得不够合理,部分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影响了教学效果,无法完全满足教学大纲中要求的动手能力培养,更无法有效培养同学们的创新意识。目前,作为计算机教学重要专业基础课程的“数字逻辑”,要求学生掌握组合逻辑、时序逻辑电路的分析和设计方法,研究对象主要是分立元件、通用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及基本的可编程器件等,介绍的方法也以传统方法为主,已无法适应目前应用的需要;作为专业主干课程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主要内容是讨论计算机的结构、各功能部件原理及设计方法,同时介绍当前的新技术、新方法,目的是让同学们熟悉计算机的结构,为以后应用和设计计算机系统打下基础。目前大家普遍采用的教材在部件设计中讨论的方法主要是硬布线逻辑或微程序设计方法:硬布线逻辑运行速度高,但缺乏灵活性;微程序设计方法有一定的灵活性,但资源占用多,运行速度慢。尽管这两种方法对于理解计算机组成原理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选择,但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学生学习兴趣受到影响,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更是无从谈起。“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存在类似尴尬,讨论以16位个人计算机为背景的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适合入门和了解基本原理,但与“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一样,由于缺乏实际应用背景,教学目标无法完全实现。随着电子设计自动化(EDA)、系统编程(ISP)、片上系统(SOC)等技术的发展,32位个人计算机的应用已很成熟,多核64位计算机应用也将逐步成为主流。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软硬件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加大相关新技术的比例,并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国外许多知名高校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已经作了适时调整,如麻省理工学院非常注重学生的设计能力的培养,为此专门开设了“计算机系统设计”课程,要求学生在实践环节中自主设计ALU、单指令周期CPU、多指令周期CPU乃至流水线32位MipsCPU和Cache;斯坦福大学也有相似的课程和实验环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杨百翰大学在基于可编程逻辑的超级计算机研制方面也有大量成果。当前在国内,案例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尤其是在一些法学、工商管理类高校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动态的、开放的教学方法,目标是解决学生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获得知识以提高应用能力的问题。案例教学法具有综合性、交互性、启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等多种特征,它的使用大大缩短了教学理论与实际应用之间的差距,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鉴于计算机专业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紧密的特点,教学中尤其适合案例式教学。目前在国内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案例教学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主要表现在:案例教学比例不够,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案例数量不足,质量欠缺;许多高校尽管重视案例教学的应用,但是在案例的搜集、整理与分析等方面相对滞后;案例陈旧,缺乏代表性等。

2以ISP技术为主线改革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

计算机本科专业涉及的硬件教学课程按合理教学顺序一般为“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系统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单片机”、“嵌入式系统”等,一些课程可以在时间上重叠,如“数字逻辑”、“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由于ISP、EDA技术可以灵活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硬件产品,是目前工程实践领域和芯片设计领域运用最广泛也是最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因此在计算机硬件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把相关技术列为重要内容,即以ISP、SOC技术为主线,使相关课程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到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目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在“数字逻辑”课程中,应大幅增加可编程逻辑技术的比重,重点讨论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IP核的方法,使学生对相关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趋势有一个全面的理解,并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增加计算机设计原理和实践的内容,也可考虑再单独增加一门计算机设计课程以替代目前“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在该课程中重点讨论如何采用EDA方法,利用ISP技术、SOC技术设计计算机各部件如CPU、Cache等,通过实际应用和实践进一步加深对相关技术的理解和掌握。在“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可以考虑以16位计算机应用知识入门,以讨论32位计算机的应用为重点。相应的,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先行课程,“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也应把相应的内容整体提升到32位,考虑到学习过程的先易后难,可以先介绍16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知识作为入门,再对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相关内容展开。单片机系统本质上也是嵌入式系统,嵌入式系统是针对应用或用户定制的完整、高效的计算机系统,嵌入式系统设计需要较强的操作系统原理、应用程序设计和硬件设计方面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其别是硬件系统设计能力可以通过以上几门硬件课程的系统学习逐步培养,因此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注意衔接,同时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面向实际应用,以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创新意识为目的。针对实践教学,目前相关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实验项目及内容固定,大多为验证性实验,实验步骤程式化,许多同学按教学实验计划做完实验,仍然无法充分理解课程的主要内容,无法真正拥有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计算机技术一直处于高速发展中,高等院校的计算机教学理应不断地适应这种要求,相关的实验教学应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思路是利用ISP、SOC技术开发出一种内容可定制的硬件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由于作为控制对象的电路是相同或相近的,可以设计为通用模块,而实验平台控制部分则可以利用可编程逻辑改变,以适应不同的课程。如控制部分设计为基本CPU即可做“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相关实验;控制部分设计为单片机即可做“单片机”课程的相关实验;甚至控制部分可以设计为个人计算机CPU,配合有关的接口电路,即可做“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相关实验等。在我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相关硬件课程教学实践中,我们已作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我院“数字逻辑”教学大纲已在近年作过相应调整,EDA技术、可编程技术的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的比例从原来的20%增加到60%以上,经过多年的建设,“数字逻辑”课程在今年被评定为“湖北省精品课程”;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引入利用ISP技术设计CPU软核等教学和实践内容;“汇编语言程序设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中也增加了32位计算机相关内容的学习和讨论,新的实验设备可以进行32位的相关实验等,这些安排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明显提高了。

3采用案例教学法作为计算机专业硬件课程教学的主要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事半功倍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围绕事先精选的典型的、具有工程背景的实际案例进行讨论,可以为同学们模拟实际应用的场景,获得近似于实战的经验。为完成设计目标,同学们自然会自己主动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掌握知识,并学会应用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通过用不同的途径解决问题,培养创新意识。这样教师在授课中可以把精力集中于教学内容的总体把握上,而不需要过分在知识细节上消耗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案例教学法关键在于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首先必须有代表性和实时性,必须是实践中的典型应用实例。在实践中应用的几率高,具有普遍意义,这样的实例在教学过程中值得花费精力讨论和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同样重要的是案例需具有实际工程背景,学生可以面对具体的实际问题和特定的环境,有针对性地通过自主学习和思考进行设计,培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还应该形成相对固定的案例集,并具备一定的开放性,应定期对案例集进行评估,剔除一些过时的案例,增加一些新的典型应用实例。这样就保证了案例的典型性、实时性及工程背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把案例教学法作为主要方法,并把案例分为4类:一是问题评论型,给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案,让学生去评价;二是分析实现型,不给出解决方案,要求学生讨论分析以提出方案;三是实际模拟型,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学内容,让学生分别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行模拟性的实践活动;四是发展开放型,通过案例发现新的理论生长点,讨论相关理论的发展趋势。我院在相关课堂教学中采用的部分案例如表1所示。在“数字逻辑”、“计算机组成原理”等课程的重点章节教学中,我们通过采用上述案例法,调动学生成为积极参与者,而不是消极被动的听众,在案例学习和讨论中,鼓励学生提出更多解决问题的办法,在课堂上营造出积极发表意见和争论的气氛。这样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学生的动手能力有了显著增强。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5

关键词 数学思想 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0081-03

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平时教学点点滴滴的细节做起,贯穿数学教育的始终。新课程背景下数学学科教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应做何贡献呢?

一、数学思想方法概述

数学思想方法是指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之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论,是数学知识更高层次的抽象与概括,蕴涵于知识的发生、发展与应用过程中,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桥梁,是对数学事实和理论经过概括后产生的本质认识。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知识的骨架与肌肉,是数学知识结构的活力与灵魂。一般来说数学思想方法可划分为以下三个层次:

1.操作层次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配方法,反证法,构造法,参数法,判别式法,排除法,割补法等;

2.逻辑层次(或思维方法)

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比较与类比,具体与抽象等;

3.策略层次

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

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通常被称为七大数学思想方法)等。

二、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创新能力培养的作用

数学教育要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在教学设计中应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充分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指导作用,积极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提高数学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和学习进步打好基础。数学教学有两条线,一条是明线即数学知识的教学,一条是暗线即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是学生形成良好认知结构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观念和创新思维的载体,由于数学思想方法对人们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起着指导和调控作用,所以它具有良好的思维训练功能。例如,符号表述与换元的思想能够突出思维的概括性、简洁性;化归思想可以增强思维的灵活性;而分类思想则能训练思维的条理性、目的性等。数学思想方法在培养创新能力过程中起关键性作用。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对此深有体会。因发现X光的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英国物理学家伦琴,当有人向他问及“科学家需要什么样的素养?”时回答:“第一是数学,第二是数学,第三还是数学。”显然,他所说的数学修养,理应包括了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从数学创新意识开始,实质上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发展和数学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能不这样”“那样做是不是更好些”等认知观念的不断冲突和平衡。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就是要使学生对数学活动中产生新问题、新观点、新结论、新方法等表示兴趣、关注,并产生尝试创新的强烈欲望和动机,形成参与创造活动的动力,以便他们在创新活动中进一步获得或提高数学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数学创新能力的途径

1.揭示数学对象之间的异同点与联系,激发创新意识

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概念、定理、公式,教学中,老师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概念、定理、公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去探索、发现,去论证,不仅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而且可以开启学生智慧大门,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只讲概念、定理、公式而不注重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不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真正理解和掌握,使学生的知识水平永远停留在一个初级阶段,难以提高。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它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案例1.概念辨析

2.在解题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会建立问题链,培养创新能力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一个高质量的问题能激发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因此,创设积极思维的问题情境是引发创新意识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应紧密联系教学实际,实际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设计转化为问题情境,以触发学生的兴奋点,启动思维的激活状态,进而引发探求的欲望和动机。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很重要的途径之一是指学生学会提问,使他们学会建立一连串问题组成的问题链条,逐步通向原问题的答案。在指导学生学会提问的过程中,首先是教师要做出示范。这种示范必须长期的、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这种指导,应该发挥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具体的可以参考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提出的模式来进行。

通过上述层层设问,由单一的知识传授目标拓展为知识与能力并重,再进一步形成知识、能力、数学体验、创新四位一体的多维目标体系,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包括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归纳猜想证明的研究模式体现了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是数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3.通过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强化创新精神

为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高中数学教材增设了“研究性课题”。研究性课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要以自己的自主性和探索性为基础,经历一个“设疑―释疑―质疑”的过程,这种方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利于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勇于探索、善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创造的快乐,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基础。让学生花费一定时间展开主动的探索活动,不但可以在提高学习能力、掌握思想方法、激发对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等方面获得很大的收获和补偿,而且可以使他们学到怎样学习,怎样发展自己,以及怎样在离开学校后继续提高,即获得一种能持续发展的能力,这正是素质教育所应追求的目标。在数学教学活动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呈现自己思考问题的正确或错误过程,以自己特有的思维方式,解读或推导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数学。同时,教师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让学生思考或反思数学知识和内在的思想方法,总结和交流自己的想法;布置给学生可以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使其从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和获得活动经验,最终形成“发展自己数学”的个性化思维模式。数学创新意识的形成,离不开基础知识的积累、思维模式的训练和数学活动经验的感悟,更离不开具有数学特征的数学抽象、数学推理和数学模型化等训练,离不开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自由想象和数学美的欣赏,更离不开宽松和谐民主的文化环境的营造。所有这些,需要学生自己强化训练,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安排。

案例3.关注创新题型的考查

对于这种 “阅读理解型”的创新题目,多数同学难过审题关。在解题过程中,对信息的检索很重要,体现归纳思想,从特殊到一般。数学创造对思维的品质要求较高,首先要求思维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说能洞察所研究的每一事实的实质及这些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能从所研究的材料揭示被掩盖的某些个别特殊的情况;能组合各种具体模式等。其次是思维要有一定的广度,即思路宽广、善于多方探求,能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思维。再次,还要求思维有灵活性和独创性。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及时地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寻找新的解决问题的途径,即能及时摆脱心理定势。爱因斯坦把思维的灵活性看成是创造的典型特点。思维的独创性指的是思维活动的创新程度,它表现为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新颖、独特、别出心裁。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引申问题是思维创造性的表现之一。

总之,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教材的每一章节乃至每一道题目,都体现着数学基础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有机结合。所以“解决问题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数学知识和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仅提示了思路,提高成效和水平,同时也促进了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而且随着数学思想方法掌握和应用水平的提高,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水平也将随之而提高。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方法、规律的一种本质认识;数学方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策略和程序,是数学思想的具体反映;数学知识是数学思想方法的载体,数学思想相对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数学方法又处于更高层次,它来源于数学基础知识及常用的数学方法,在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及方法处理数学问题时,具有指导性的地位。对于学习者来说,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感性认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当这种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飞跃,从而上升为数学思想,一旦数学思想形成之后,便对数学方法起着指导作用。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方法 ,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 ;才能在学习和应用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点燃思维的火花、疏通思维的渠道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地培养和开发 ,才能使学生在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愉悦中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 。因此 ,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创新能力的基础和源泉 ,数学创新能力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积累和发展的必然产物 ,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积蓄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只是一句空话。

参考文献:

[1]朱正权.一道高考题引发的探究性学习[J].数学通报2008,(5).

创新意识典型案例范文6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实践场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育的灵魂和目标,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措施之一。现代教学应是一种发展性教学,发展性的教学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在自身发展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能力、胆识与意志,创造性地进行学习。案例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要自己去思考“应该怎么办”。案例教学内含着学生和教师的许多创造性因素。为寻求管理会计教学在内容和方法上的重大突破,以促进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目标的实现,我们在2005年实施了《管理会计案例》选修课的教学实践。让学生通过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事件去分析:“为什么是这样的?应该是怎样的?”使学生置身于工作之前,达到丰富和充实所学理论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的。

一、实施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意义――“身临其境”的实践场

案例教学是具有启发性和实践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的情景式教学方法,也是我国高等院校改革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是体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丰富信息量、拓展学习内容、激发和树立创新性思维的主要平台。

(一)把企业搬到课堂,让课堂成为实践“管理”的舞台。由于管理会计具有会计与管理直接结合的特点,使得其预测、决策、计划、控制等诸功能的实践活动很难在会计模拟实验室里进行。而管理会计案例源于工商企业实践,其丰富的内容及信息量之大,在传统课程的教学内容中也不易涉及。开设《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解剖和总结,提出自己的观点,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相当于完成了管理会计课程的实习、实践环节。更主要的是吸引了学生感知企业“会计管理实际”的兴趣。通过案例,把一个个抽象信息具体化、实践化,是构成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环节。例如,在学习“海信财务管理模式”案例的基础上,有同学主动到网上查找相关案例,不但圆满完成了老师提出的问题,还利用课堂发言阐述自己的独到见解、吸纳同学的不同意见。学生们感叹:案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使我们从中“捕捉”自己的创新意识。分析案例使我们理解了“资本运营”等专业知识的确切含义,我们的看法也得到了展示,我们有参与企业管理的感觉。

(二)学生必须参与案例教学的整个过程,把自己视同企业的一员。学生的参与度对案例教学的有效性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我们要求学生:必须要参与到案例教学中去,勇于发言,认真、广泛阅读、搜集相关资料,积极思考问题,视同自己就是企业管理的一员,否则学习该课程的收获不会很大。我们以首次开班学生(2002级学生在2005年上半年开课)积极踊跃选修该课(选修率95%),强烈的主动参与意识为“学习案例”,使后续班级的同学清楚应该怎样学好案例课程,打消了一些学生“畏惧、懒惰”的心理,“预防”效果还是不错的。同时,要求老师要尽力让学生清楚: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每一个人都是重要的参与者,都是受到尊重和关注的。

学生们经过剖析教学案例――自找案例或搜集资料――探究分析――提出个人观点――课堂发言的过程,大大激发了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学生在对案例的分析、类比中发现难点、疑点,易于激发其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才能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决心的体现。案例教学对培养学生洞察发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非常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几年的案例教学证明,大多数同学能做到积极思考、主动发言,有些同学参与热情非常高。在每一学期、每一教学班的案例教学中都有不少“独到见解、勇于发言”的学生出现。

二、案例教学实施效果

(一)学生反馈:理论与实践结合,知识与技能并重。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的感觉它。感觉只是解决现象问题,理解才是解决本质问题。《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开设,一方面是应学生们的呼声;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借此了解学生掌握管理会计理论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提高理解和分析问题能力的措施。课程开设的效果如何,唯有倾听学生们的心声。于是我们在2005年6月召开了首次开班《管理会计案例课程》学生的研讨会(至今已开类似反馈会议有3次),广泛征求学生们的意见。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对我们这门课程的建设和提高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学们普遍反映案例课程的开设对于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拓展和提高独立思考问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是很有好处的,使自己增加了知识量,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生们认为:

1、案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前期课程的相关知识变得“活起来”了,有助于理解相关课程的系统性。(1)由于这门课程是在学习了财务会计、成本管理会计课程和相关学科课程的基础上开设的,可以使我们所掌握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分析中,进而巩固、完善、补充我们的知识体系。在对问题的分析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新问题,这就引导我们去思考、解决新问题,从而使我们有理论在分析中得到验证和论证的感觉;(2)企业管理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生存状况,而管理会计又是企业管理的重要构成内容,作为以会计为主修专业的我们,通过案例课学习可以对企业管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理解,为毕业后更快地融入到工作中打下基础。

2、增强实践能力,丰富、充实所学知识。我们平时学到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理论与实践是有一定差距的。通过案例课的学习,可以使我们运用所学知识来分析实际案例,能接触到一些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丰富了知识,开拓了眼界,使我们这些平时不太可能接触到企业管理的学生也有了实践练兵的机会。

3、案例教学具有发散性。案例教学的发散性特点是一个问题可能有多个答案,这就培养了我们的创新意识,对走向社会也有好处。形式活泼,不同于课上那些一成不变的“东西”,在不知不觉中提高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理解了管理会计“实务”的含义和“管理”的内涵;而且课堂上大家畅所欲言,开拓了思路,让我们学会了从不同角度解答、解决问题。

4、使我们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由于老师采取课堂讲解、同时激励同学发言,课下小组讨论、同学们准备书面发言材料,课上小组代表反馈讨论情况等授课方式,既锻炼了同学们的语言表述能力,又增强了文字表达能力,还使一些平时不敢上台发言的同学有了上台发言的勇气,培养了“讲演”的勇气和技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利于发现自己、找到自己、成就自己,大大增强了自信心;老师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这无形之中就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同时老师能随时补充一些新鲜案例,使同学们能够了解到一些前沿知识。

5、不足、意见和建议。虽然老师尽量激发同学发言,但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并不是每个想发言的同学都有机会发言;同时,有些同学对于课堂发言的意识还不太强,发言不够踊跃。对于期末考试:我们的兴趣不在期末考试,而是在平时,应加大平时成绩的比例,我们认为5∶5比较合适,且应开卷考试(原闭卷考试是在规定时间内对老师所出题目任选写论文的方式);由于相关知识的缺乏,对课后一些思考题有时不太理解,希望老师讲的多一些,实际的东西多讲一些。

(二)改正措施。于2007年开始,我们在一些班级进行了开卷考试的试验,效果不错。在2009年下半年,所有上《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班级都实行了开卷考试:给出多个案例,由学生任选其二,写出自己的认识和观点,可查阅日常积累的资料。这次考试结果,每个班都涌现出了不少积极地答卷,他们的共性是:独立思维问题能力强,平时发言积极踊跃,日常阅读、涉猎文献广泛。开卷考试给老师的感觉是:学生不是“被考试”,而是“去考试”,心态是主动的、积极的。

(三)教师职责转换和角色定位,有利于学生能力点的训练。传统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点、操作点的传授,缺乏对学生能力点的训练。而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对每一案例都要进行深入分析解剖,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学生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课堂上的引领、分析点评;课下的答疑解惑,对老师都极富挑战性。我们要求任课老师要加强对案例分析深度和广度的把握,利用教研室活动时间及时切磋和沟通。当然,教师在案例课教学过程中也升华了自己的专业素养。正确认识案例教学的教师职责和角色定位,是决定案例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案例教学考量着老师作为集组织者和领导者于一身的“导演”能力,而“导演”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专业判断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教师应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控制能力。控制好案例教学的方方面面。教师应把案例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制度规范在对案例内容的简解和分析中作为重点,并作为学生课下阅读的内容。教师对问题分析的画龙点睛、讨论时间的把握、对学生点评的恰到好处等等,都考量着教师的控制能力。

2、引导、协助。教师通过对案例所涉及内容之间内在联系的分析,给学生一个明朗、简要的框架,引导学生进入案例事件的情景之中,对案例分析提出切中要害和关键性的问题,以利于学生理清思路。教师对学生的关键性观点和涉及的相关议题要在课堂及时归纳总结,引导出与案例讨论题相关的论题,把讨论引导到案例讨论目标上来,帮助学生将自己的观点建立在更加扎实的基础上。如,对“你如何理解利润会流失在每个管理环节”这一思考题,要求学生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及已有的实习经历举例说明。

3、担当顾问。教师要善于组织和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经验,增加他们欠缺、尚不完整而又必要的感性认识。对案例涉及内容给予恰当地补充,对难点、要点及时提醒关注,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归纳分类,帮助学生更清晰地认识案例中的疑难问题。如通过“美国次贷危机”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危机产生的原因,使同学们加深对“产生背景”这一问题根源的认识。

4、做好“旁观”。教师将自身置于讨论的配角,尽可能让学生去发言、去做出决定。教师的分析与总结,应基于对本质进行抽象和概括,使学生在对实际案例分析的基础上又有对理论认识的提高。

我们把教师应发挥的以上作用同时作为讲授《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基本规范,且在任课教师团队的广泛交流与沟通中达成以下共识: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互动式教学”的精髓完整地体现在案例教学中;任课团队成员应遵守:严格按《管理会计案例》教学大纲执行教学计划,补充的案例应该鲜活,具有时代感,并满足案例教学与实践、理论的密切结合;分析点评深刻、到位,使学生借助老师对案例的分析点评,得到举一反三的训练和收获。

三、注重案例教材的建设与完善

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企业组织的变化,企业组织的变化又会引起管理会计实务发生变化。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管理会计学科新领域的研究动向,《管理会计案例》课程也应与时俱进。为保证自编案例教材的质量,我们要求案例选择尽量体现真实性、完整性、时空性、典型性、相关性特征,以清晰地案例资料让学生深入地理解实际。针对管理会计理论和实践的动态特性,我们坚持案例选题的建设和完善。在实施案例教学的六年期间,对2004年编写的管理会计案例教材于2006年、2009年进行了两次修订,现在的案例教学和教材建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规范教学大纲。教材规定了教学内容,是教师授课取材之源,也是学生求知复习之本。我们对老师案例整理、撰写的基本要求是:问题明确、逻辑清楚、体例规范。每一案例由案例资料、分析点评、问题思考三个要素内容构成。要求老师对思考问题的设计注重引导性和启发性。教学大纲规定了教学目的与要求、案例内容、问题思考三大内容,并列示了必讲案例和辅助案例(因课时所限),同时注明老师可以根据自己讲授案例课的进度和需要增添2~3个新案例或简讲原教材案例,但学生就教材的每一案例所提出的问题老师必须无条件的给予答复。

(二)教学内容推陈出新,增添代表案例。任何事物都是在动态中发展的,《管理会计案例》课程的教学内容也需要我们与时俱进,必须不断地进行建设。我们对第一版的23个案例增加到了28个,其中更新了13个案例。案例内容涉及公司治理、内部控制、全面预算、日常经营管理决策、投资决策、资本运营、企业会计信息化、作业成本计算及金融危机案例等。丰富、更新了海信集团、企业并购等案例;新增了世界金融风暴――美国金融危机、格力空调等案例。案例内容的不断丰富,使学生的实践内容又有了新的提升,使学生们进一步加深了对实际工作中现代管理会计的理性和感性认识。同学们感到学习案例课程绝不是对先修课程《管理会计》某些技术方法的简单操作,而是如同亲临实践的“尝试身手”,感受着自己置身于案例之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