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1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概念框架;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理论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09)014(c)-0154-01

作为心理学的范式转换,积极心理学博得了人们的好评,也取得了许多新成果。本文选择该领域的核心研究进展做简要述评。

一、积极心理学的出现

毫无疑问,积极心理学的源头起自哲学。因为哲学的终极问题是追问人的意义,而绝大多数哲学家的答案是“美好生活”(good life)。哲学的道理和通路太显深奥,并不能使人人有“悟”。作为研究人的心理问题的心理学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个重任。许多传统心理学,对人类积极经验的理解都有贡献。特别是人本心理学更是主要研究人类的积极精神。人本大师罗杰斯、马斯洛等都问过相同的问题:“什么是好生活?”“什么时候是个体最好的时间?”等。1958年,嘉合妲写了一本在当时颇具争议的书《积极心理健康的当代概念》,开启了对心理幸福感的研究。十年后,卡罗瑞福(Carol Ryff)和他的同事们发展了幸福感的心理成分。他们辨认出交互的6个点,其中大部分与嘉合妲提出的概念重合。但是他们的贡献在于方法论上,他们提出了自我报告法使后来的研究者能科学地探究这个领域。随后,越来越多的心理学研究发现,开发与培养人性的优点,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等等,成为当代心理学知识新的增长点与兴奋点,在这种思想与观念影响下,积极心理学思潮终于在新世纪伊始爆发出来。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既是对前期积极心理学发展的总结,同时又吹响了积极心理学进军的号角。从此,揭开心理学从消极心理学模式向积极心理学模式转折的历史序幕,宣告一个新的时代――积极心理学时代的来临。

二、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积极心理学体系中首当其冲的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领域的研究。主观幸福感是试图理解人们如何评价其生活状况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是人们根据内化了的社会标准对自己生活质量的肯定性的评估,并由此而产生的积极性情感占优势心理状态。主要有三个组成部分:生活满意,高水平的正性情感和低水平的负性情感。另外一个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是自我决定理论。自我决定理论涉及人的三个基本需要,能力需要,关系需要,自主需要,这些需要满足导致人们幸福感和社会发展,支持自主、能力与关系的社会能够促进个人发展。三种基本的心理需要(自主,能力和关系)的满足会促进人的发展,因此被视为人本质的生活目标。积极心理学的其他研究思路有认知方向研究。认知理论包括选择模型、保护水平,目标理论、社会比较和应对方式理论,这些均涉及主观的认知心理过程。有关的认知研究发现人们对常规和非常规的事件两者的反应导致不同的幸福感水平。因此,理解人的认知差异具有重大理论与实践意义,这种研究途径为实施积极的心理调控与干预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方向和可行的策略。

三、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态势

积极心理学与其说是一个完善的心理科学体系,倒不如说是一个有待开拓的处女地。要完善积极心理学思想,建构积极心理学体系,发展积极心理学技术,促进积极心理学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程要走。首先,拓展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第一个研究方向是以主观幸福感为核心的积极心理体验。Daniel Kahneman指出,目前体验的快乐水平是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建构基础。包括主观幸福感,适宜的体验,乐观主义,快乐等等,正如Diener (2000)所言:虽然人们已经对幸福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有了相当的了解,但幸福主题本身仍然存在众多值得研究的地方。特别在我国,幸福感研究刚刚起步,这方面更有待开拓;第二个方向是塑造积极的人格品质,这是积极心理学的基础,积极心理学要培养和造就健康人格,个体的人格优势会渗透着人的整个生活空间,产生长期的影响;第三个方向应该注意到人的体验、人的积极品质与社会背景的联系性,必须把人的素质和行为纳入整个社会生态系统考察。其次,发展积极心理学研究技术。现代积极心理学则是以科学的实证研究为基础的研究体系,它强调与崇尚人文精神与科学技术的统一。同时,它也强调对消极心理学的扬弃,而不是全盘否定。积极心理学与消极心理学有着很深的历史联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积极心理学是在消极心理学体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它有义务和责任继承和发展消极心理学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分类标准,标准化测量工具,严密的实验设计技术,以及卓有成效的心理干预技术,并服务服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同时,积极心理学在过去几十年中,也积累与创造了众多的研究工具与干预技术,为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后盾。因此,必须重视人文精神与科学实证的统一,技术继承与发展创新的统一,从而建构富有价值和效率的积极心理学体系,从而更有效地服务于人类与社会。第三,促进人类生存与发展。积极心理学的本质与目标就是寻求人类的人文关怀和终级关怀。在这里,心理学不再是一个冷冰冰的技术领域,而是一个富有激情同时又理性严谨的新型学科,所表达的是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注。积极心理学崛起,不仅仅是寻求与发展心理学的理论,而且是更加关注人类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而且也是更广泛的人类福祉,是更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发展研究的一部分。因此,积极心理学,其理念、其行动,势将会对现代心理学产生积极的影响,从而使现代心理科学更加面向社会、面向未来、面向应用,并卓有成效的开辟人类通向光明,造就幸福的阳光大道。

作者单位:江西师大心理学院

参考文献:

[1]Johoda M.Current Concepts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M〕.New Yok :Basis Books.1958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2

[关键词] 心理学;教育改革

一、教育改革的意义

党的十报告强调,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人是教育过程当中最基本的要素,而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推动了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

二、教育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教育心理学自诞生以来,不断汲取教育学、心理学及各个领域的最新成果,为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推动了教育改革的进行。[1]

近年来,我国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构建中国教育心理学体系、素质教育的心理学基础、学与教的理论等研究领域,教育心理学注重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提倡多元课程设置等等观点已经深入到教育教学改革中去,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指导。

具体到实践中,教育心理学主要集中在教学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教师职业素质与专业性发展的研究、青少年德育、美育心理的研究、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与开发、教学心理与课堂效率的研究等等方面。这些研究,在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改善课堂效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智力开发,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以及对于课程体系的改革等等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三、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学校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传授给学生所有的知识技能和所有问题的解决答案,只重视知识技能的教学是不符合人的发展需要的。当前,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流,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对学生的人格教育,总结人本主义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启示,有以下几点: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我们在教育活动当中,要确立人的主体性地位,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最终让学生实现自我实现。[2]

2.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要培养思想上、专业上全面发展并且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3]科学和艺术是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一方面,在教育内容上,要扩大教学领域,加强各学科间的渗透。另一方面,在教学实践中,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承认差异,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

3.重视与学生的情感交流。一方面,我们要理解、尊重、关心学生,把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体现到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另一方面,要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4]

4.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营造灵活、开放的创新教育环境。其次,教学方式要多层次、多样化,创新化。最后,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四、发展心理学对现代教育改革的实际效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学生主要的受教育时期是儿童青少年阶段,这一时期恰好也是他们身心快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怎么样让教育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相适应,需要从个体心理发展与心理适应的角度来给予研究和指导。

1.教育教学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德育工作、美育工作如何展开,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培养和开发智力,如何安排课程、如何编写教材等等问题的回答都要考虑到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心理需求。[6]

2.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当前,大中小学都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青少年的心理压力、情感困扰和社会适应等心理问题依然存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将是发展心理学、咨询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领域更加关注的问题。

3.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需要发展心理学的指导。比如关于情感发展与情感教育、校外环境中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健全人格以及生涯规划、环境变化背景下的心智进化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发展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指导。

五、讨论

除此之外,还有认知心理学关于大脑工作原理和对学习、记忆、认识功能的研究;生理心理学对视觉、听觉、运动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研究;语言心理学对语言记忆结构和语言学习模型的研究;社会心理学对学生人际关系和个体社会化的研究。随着心理学的新进展、新范式、新概念、新方法的产生,必将会对我国的现代教育改革产生进一步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大俊,胥兴春.近20年来教育心理学研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作用[J].心理科学, 2005, 28(6):1418-1420.

[2]胡敏.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平顶山学院学报, 2006, 21(3):86-87.

[3]程健康.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教育改革探索[J].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8, 26(4):6-7.

[4]张 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改革[J].河南社会科学, 2003, 11(5):208-209.

[5]程爱梅.论现代教育改革中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J].科教文汇, 2007(2):138.

[6]李雪凤.论发展心理学在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 34(3):214-216.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3

关键字:积极心理学;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 积极心理学

(一)、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

所谓积极心理学是这几年在心理学领域的一种比较新型的模式,是在传统心理学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于心理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领域就是用于治疗心理疾病,而第二个领域就是用于使所有人的生活都变得更加美好,心情变得更加愉悦,而第三个领域就是对于一些少数的天才儿童的生长过程进行识别以及不断地训练[1]。而从目前来看,心理学的视角似乎只是集中在比较消极的层面上,过分的关注人们的心理问题,使整个心理学的领域都开始陷入到了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当中。心理学对于人的积极层面缺乏比较深入的挖掘,因此就缺少了一些向上的动力。因此,当积极心理学一提出来的时候就开始在心理学界产生了非常大的反响,并得到了非常迅速的推广。从积极心理学的观点看来,心理学不仅要为人们解决心理上的疾病,更把关注点放在了人性的积极层面上,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看待人类的潜力,致力于让人类的生活更加的幸福快乐,能够对自己更加肯定,对未来充满了自信和希望。同时心理学的工作者也应该对人的潜能持更多的肯定态度,通过人的积极方面起到促进人类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作用。

(二)、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

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对于主观方面体验的研究,这其中包括幸福感、成就感的快乐。重点就放在了对于幸福感的研究方面,要让人们学会满足,学会正确对待自己的过去和未来。多想到人生当中积极的层面。要学会爱,既要爱自己,也要学会珍惜身边的人。时时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这样人生才能变得更加精彩,每天才能过得更有希望。

二、 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一)、从正面以及积极的角度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作用

从之前的心理学研究方向来看,传统的心理学研究是把重点放在了消极的方面,主要是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一些研究。将心理学的研究的重心放在了检测是否患有心理疾病上。而这样的情况不仅将心理学的研究局限在了一定的范围之内,同时还将心理学的研究向消极的方面推进,忽略了心理学应该带给人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些比较积极的方面[2]。因而积极心理学的出现正好弥补了这种缺陷,积极心理学将主观产生的幸福感作为了考量人们的心理状况的一个首要标准,认为心理学的一个非常主要的功能,就是能使人们看到生活中非常积极、向上的一面。让人们能够真正感到生活当中的美好,从而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这种非常积极的态度,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并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拓宽了新的思路。心理学不再只是针对消极的一面,更重要的作用是兼顾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心理学真正意义的所在[3]。

(二)、对学生进行正向的关注,突出高职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有了积极心理学的引导,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再是局限于解决学生的困境以及处理一些心理疾病。更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培养高职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首先要让他们对待生活有一种积极的心态,这样他们才能对周围的人和事有一个正确的判断,能够客观的面对过去和未来。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培养他们美好的理想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比较强的社交能力[4]。这些对于他们以后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好处。当他们从学校走入社会到时候,能对自己有更多的自信,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他们在生活当中遇到挫折的时候,也能拥有直面困难的勇气,能够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将其化解。从积极的层面上对于高职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不仅能够帮助他们解决当下的心理问题,并且还能够帮助他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有更多的勇气,增加他们的幸福感。

(三)、以预防为主,为他们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以及辅导

对于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要以预防为主,不要等到了问题发生的时候才去想办法解决。积极心理学认为,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现象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完善做到合理的预防以及解决,而不是等到问题发生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时候才通过外界的方法进行弥补。积极心理学对于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树立学生的积极心态上面,教会他们如何积极乐观的看待事物。这样,就算他们遇到了一些困境,他们也能够通过积极的心态进行很好地调节,最终度过低潮期。这样他们就不会出现,在面对问题的时候,被随便的击垮。因为他们自身已经有了非常强大的防御体系。因此,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自信,培养他们坚强乐观的心理状态,让他们更加勇敢的面对未来。

(四)、改变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的关系

应该改变传统心理学教育当中的观点,明确的区分出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在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不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的对象都是正在成长中的平等的个体,因为他们之间的交流应该是平等的,更是心与心的交流。教育者更应该用自己积极的心态帮助高职学生树立起自信以及积极的心理,为他们营造出一个健康、轻松、愉悦的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建立起他们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马甜语:积极心理学[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4):3-4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对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9,(3):3-4

[3]傅勇.积极心理学的作用[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12-14

[4]赵玉林 朱晓海:积极心理学的探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8):11-12

姓名:王丽红

籍贯: 山东菏泽

出生年月:1968年1月

性别: 女

单位: 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02200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4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教育,创新研究

大学新生从刚踏进大学校园的那一刻起,在他们学习,沟通,生活的过程中,他们别无选择地面临着社会,学校,家庭等方面带给他们的各种压力,尤其是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毕业之后的就业问题就已经把一些高校毕业生压得踹不过气来。因此必须不断深化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教育工作中去,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更好地帮助大学生自信地走向社会,最终走向成功。

一、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1]。它是现阶段心理学界正在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这是由于它的全新模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积极心理学的特点是它可以用积极的态度来解读人生,用乐观的心态来面对挫折,直击内心并且深层解读人类的复杂心理变化,从而为幸福健康乐观的人生提供知识保障。

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简介

积极心理学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研究思潮,他主要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提出的,主要目的是用于研究当时错综复杂的心理现象。由于该思潮的独特性,它的提出可以说是具有跨时代意义的,为之后的心理学研究提供了更大的交流平台。积极心理学主要关注的是人类的美德,品质等方面,它采用大胆积极的态度来解剖人们的内心世界,在积极的认知,感受,分享的过程中来凸显人类本身的价值。积极心理学采用鼓励的教育模式来激发人类未知的潜能,督促人类朝着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前进。

2.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

传统心理学是靠着承认人类心理疾病的感知去寻求治疗心理疾病的方法,有别于传统心理学,积极心理学的积极意义在于它换了一个角度阐述了人本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它并没有否认人类自身的心理疾病,而是采用积极鼓励的研究态度去理解心理学对于人类的重要性。为一些普通心理障碍的人提升了幸福感,新鲜感,有助于自身心理疾病的治疗。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个体都会面临变好或者是变差的选择,当你感觉自身条件不如平常人的时候,积极心理学教你积极乐观,正确认识自我,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这样的积极鼓励模式,帮助你更加健康快乐的成长。

3.积极心理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价值

大学生是心理变化最强烈的一个社会群体,由于青春期的作祟,大学生很容易受到心理疾病的困扰。如果在校期间没能正确妥善地处理好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会对其今后的自身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会成为大学生成长道路上的一块绊脚石。因此在转变教育理念的过程中,加入以乐观健康为主旋律的积极心理学元素,重点塑造学生的人文品格,培养一种能够适应社会的积极情绪,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这对大学生今后的学习发展都是有着战略性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所谓大学生心理健康就是指大学生在符合自己年龄状况,心理上能够满足该阶段应有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情绪,整体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2]。大学生心理状态研究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因此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已经离不开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只有和思想政治,专业知识相结合的教育理念才能培养出真正被社会所用的人才。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发展有着重要学术价值。

1.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飞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教育问题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关注。尤其是在2011年马加爵事件和2013年复旦大学生投毒案件曝光之后,舆论把大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推到了风口浪尖。可能这对大部分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这样的舆论压力是不公平的,但是这些事件背后隐藏着大学生心理存在严重扭曲现象的社会影响还是真实存在的。因此,高校在紧抓专业文化教育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到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努力构建一套完整的心理教育体系,切实解决当前大学生的心理难题。

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亮起红灯主要还是因为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压力。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深入,社会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而复杂的社会交际圈更使得刚毕业的大学生陷入深深的迷茫当中,从而产生的极度落差感就导致了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如果不能及时疏通这类障碍,排除解难,那就很容易造成极端事件的产生。大学生校园生活是开放的,友好的,事物总有两面性,这样独立的校园生活也很容易造成大学生不能自理的生活状况,久而久之,在生活中得不到自我肯定之后,心理问题也会愈发明显。不管是社会,还是校园还是个人,能够造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原因有很多,主要还是要依靠自己和学校的共同努力,一起去战胜心理障碍,做一名积极向上的大学生。

三、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努力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积极心理学理念致力于从积极乐观的角度去看待事情,看待一些心理现象,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构建拓宽了新的思路[3]。用积极心理学的教育模式来培养大学生积极的心理潜能来获得幸福生活的方法,因此在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时展的必经之路。

1.致力于塑造积极的学生品格

塑造学生坚毅的人生品格,让学生成为生活中的乐观者,学习上的成功者,这是每个人民教师应尽的义务。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认真加强挫折教育,塑造学生积极的人生品格才能培养出全方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大学生是正在处于青春叛逆期,这段时间内的心理疏通工作尤为关键。而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心,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从实处入手,把塑造学生良好品格作为心理健康工作的根本目标。但是良好的个人品格是在平常学习生活中锻炼而来的,并不只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加强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工作,从身边的小事抓起,从而塑造学生更适应社会的独立性格。

2.致力于改善校园坏境建设

自古就有孟母三迁,孟子母亲为了能够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坏境,费尽心思,曾两迁三地,这个故事在告诉我们母爱伟大的同时,还在暗示着一个好的文化坏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当代,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坏境是学生努力学习的基础保障,因此致力于建设优美的校园文化坏境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大学校园坏境应该着重体现“干净,整洁,温馨”等字眼,让学校以崭新的面貌面向学生,让学生在舒适的校园坏境中生活,这样的改善举措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为学生心理品格的培养提供帮助。

3.致力于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有一颗乐观向上的心,都存在积极的心理潜能。所以尊重大学生的自我心理发展史正确开展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首要条件,不干预,不阻碍是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应用中的现实依据。高校可以通过现阶段拥有的心理课程以及课外的心理辅导来进行心理教育,除此之外,要从根本上分析大学新生的心理特征,把心理课程当做学校的特色课程来做,积极拓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渠道,把大学生的心理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中去。

4.致力于开设具有心理元素的校园文化课程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一门优秀的,引人入胜的文化课程是每一位学生的最爱,有些学科正是因为枯燥的课本知识使得学生提不起对于该门课程的任何兴趣。在学科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开设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课程是构建健康心理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可以通过一些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寻找良好的机会来对学生进行正确有益的心理辅导,把心理教学渗透到平常的教学中去,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意志,减轻因为文化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一些影响。

高校管理工作者必须纠正之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职能由专业心理学家沟通”的错误理念模式,把积极心理学当成是一门专业文化课程去对待,在枯燥的文化课学习中加入积极心理学的元素,为大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校园氛围。我相信在积极心理学观念的影响下,我国现阶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才会有本质的改变。对学生自身而言,也只有通过自己和学校的共同努力,才能让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学校,最终热爱自己。

参考文献

[1]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心理学[J].(人大复印资料).2012(06).

[2] 陈键芷.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测评及对策研究[J].教育探索.2013(02).

[3] 任胜涛.浅析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组织环境的构建[J].论文天下.2011(08).

作者简介: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5

【关键词】雕塑;视知觉;艺术

完形心理学也就是格式塔原理,在德文中也有整体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其实,在当代美术中,我们会常常被老师说:“一定要整体,不要局部。”也就体现的是完形心理学的原理。在我国古代雕塑,尤其是秦汉雕塑就已经具有强烈的整体意识,懂得因石造像,如霍去病墓的《马踏匈奴》,作品本身很整体,但体现的意义更加整体。

一、完形心理学的规律在当代雕塑创作中的表现

在这里就不在谈完形心理学的来源和代表们了,我主要说说在现今这个社会里,视觉传达文化是主要的传播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一门学科,传播的各种方式也很多,让人直观、有效、生动的去观察对象。常人的视觉给人的信息量和听觉给人的信息量比应该是6.5∶3.5。透过视觉现象研究雕塑的视觉心理因素,能更好的表达它的艺术特征和精神层面的东西,从而推动当代雕塑艺术的发展,是当代雕塑家值得追求的一个方向。对知识的不断积累,我对完形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认为完形心理学是视知觉规律的研究方向,为当代雕塑的研究具有科学的理论依据。在学习这门课的时候,老师就给我灌输了视知觉虽然是一个简单的心理过程,可是他在我们的生活实践中占有很重要的意义。

完形心理学在德国、美国、日本等有很多专家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但好多是在做平面方面的研究,对立体的造型研究的还比较少,所以国内当代雕塑在这方面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在这里,我主要想表达的是试从完形心理学结合雕塑艺术创作的方向来谈谈我的看法,从城市雕塑到架上雕塑,去想一想它有什么共同点、有哪些值得挖掘,踏踏实实的通过完形心理学将雕塑艺术表达的更加直接,也给予当代雕塑创作一个启示,并为更多的雕塑爱好者提供参考。也希望在以后的探索中对雕塑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把艺术理解能力提升一个台阶。

二、分析受众和作者用完形心理学视知觉规律对作品内涵的理解

郑板桥在作画的时候这样说过:“江馆清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疎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这就说明了看画、想画、画画,主要的感官就是眼睛、心、手。郑板桥这说的“眼中之竹”是说用眼睛观察的影像,而“胸中之竹”是心中运粮的影像,则“手中之竹”是用手画出来的。这就说明了一个道理,只有多观察,眼睛看到了影像,你的心中才会想到这种影像,才能通过自己的总结画出更好的画。雕塑创作是建立在写生的基础之上的,只有多写生,多观察,才有可能打破常规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雕塑家通过感性的一面,运用平时的积累冷静的思考和深化,打破常规用奇特的思维,进而让生活的真实写照转化为雕塑语言。最后塑造出一件完整的作品,是客观的观察对象、想象空间和实现创作的一个递进关系,也是艺术家特有的思维表现。从古到今,艺术家都离不开观察,也说明了视觉艺术思维的意象关系。

一件好的雕塑作品是会被大众所接受的,也是将以上观点的一个延伸。创作一件作品是要经过思考、观察、运粮、创作这一系列环节,是需要不断的在实践中去反复斟酌的,从而认识会越来越全面,这样有利于雕塑创作和受众理解作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它开发人的大脑,大脑控制人的视知觉,启发人的思维。这些艺术理论就正好是对完形心理学的运用,是构绘能力的观看、想象,绘构的运用效果,雕塑家对这种设想绘构能力越强,他的体会就越深,观察的越敏锐,创作的艺术价值就越高。

三、思考一下我在雕塑创作中对完形心理学理论的运用

罗丹这样提到:“艺术家所见到的自然,不同于眼中的自然。”这就说明了自然生活是我们的老师,是让我们去发现美的,需要艺术家去提炼加工的,摒弃那些繁琐的细节,使它简洁大方表现在人们面前,使它要高于生活。像布朗库西、毕加索、亨利摩尔的作品,是生活的一种提炼,远远超过了所要刻画的类容。他们的作品也影响了当代的一大批雕塑家,他们不再追求形似,而是更加注重保持第一视觉经验的完整和直觉的纯真,追求造型的极度单纯化以达到接近事物的本质。

在雕塑的创作过程中,追求形式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要只执着于形式,没有对大自然的感受,没有对生活的体验,没有真实的思想,那么作品就失去了追求形式的意义。一件作品没有生活而只表现形式是空泛的,简单概念化的塑造是不能打动受众的心理,是虚假的创作语言,他缺乏代表性。

完形心理学有这样一句话,“意象是创造性思维的首要推动者。”俄文艺理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也说过:“Arts are come from life and higher than life.”意思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这也说明了雕塑是要多观察对象,而不是只抓住一般特性的细节,但一件好的作品是需要有开放性的思维,它的特点是打破常规的思维方法,要具有多视角、广视野的变化性思维,从而拓展你的思维空间。雕塑的创作思路要求多元化,首先要站在一个艺术的高度上去要求作品,摒弃那些局限的模式,将思维打开,创作一件有思想和有独特个性的作品。

四、结论

总之,有美好的大自然,如果你善于发现美,加上你对完形心理学的认识,就会给当代雕塑创作提供理论依据,你的思路也会更加的清晰。完形心理学的视觉原理,它使艺术富有感染力和冲击力。

参考文献:

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向范文6

【关键词】超个人心理学; 意识论;发展理论;意识训练

超个人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末,由心理学家马斯洛、苏蒂奇、等人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基础之上中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学派。它关注个人及其潜能的充分实现,关注超越个人的经验和精神生活,试图将世界精神传统的智慧整合到现代心理学的知识体系之中。[1]它把西方的心理学和东方宗教文化成功地结合了起来,经过三、四十年的发展,在意识、意识训练、治疗等领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突破,回答了一些以往的心理学所无法回答的问题,推动了整个心理学的发展,引起了越来越多的注。

1 超个人心理学产生

任何一种心理学思想、学说、和学派,既非从天而降,也不是从头脑中臆造出来的,而是有其特定历史原因的,促使超个人心理学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人本主义心理学无力解决当时的很多社会矛盾。战后,西方国家随着科技的突飞猛进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空前富裕,但精神生活却陷入了极大的困境,价值瓦解、理想泯灭、人性裂变、泛滥等社会问题严重。同时,人本主义过分强调自我实现的弊端,导致了极端个人主义,形成了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自恋狂似文化。就像维兹说的一样:“(人本主义心理学)已经变为宗教……基本上是自我朝拜。”[2]这迫切要求一种超越自我中心的文化来改变这种现状。马斯洛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在他著名的需要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之上增添了超越性的需要。

其次,东方文化的传入。这些东方文化包括中国的儒家、道家、禅宗,印度哲学和印度佛教,伊斯兰的宗教与哲学思想,以及日本的神道和禅宗。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注重灵性的修持和个人意识的超越,强调以静制动、天人合一。这恰是西方心理学所缺乏的,对他们来讲是一种全新的思路,引起了西方心理学家的极大兴趣。超个人心理学就是把这种东方心理学思想传统与现代西方心理学相结合的产物。

2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

2.1 意识理论:意识状态的转变和意识发展的模式是超个人心理学的两个主要内容。意识状态的转变其核心是意识论,它是超个人心理学的基础,在超个人心理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超个人心理学的意识理论是一种包含意识和潜意识在内的、分层次的、有高低级之分的意识理论。概括地说,人的意识可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和转换的意识状态。前者是低层次的、分化的意识状态,而后者则是高级的、超越自我的意识状态。塔尔特将其定义为“个体明显地感觉到其心理功能的模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就是说,它感觉到的不只是一种量的转换,而且其心理活的质已有所不同”。[3]闭克瑞普纳则具体划分了20种不同的意识状态,有19种是转换的意识状态。

其次,超个人心理学另一个重要内容是意识发展模式,这种模式较西方传统心理学的意识发展模式更具整合力。传统心理学一贯主张主客二分,即把主体与客体作为两个独立的、不相连的部分进行分别研究,也就是说把身与心、我与非我、心灵与宇宙人为地分隔开来。而超个人心理学力图突破这一惯用的心理发展模式,主张主客整合与统一,使心灵的虚幻分化转变为本体意识的统一,使人的童年期、成年期和精神发展阶段结合成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为此,威尔伯提出了关于人的心理发展模式的“意识谱”理论。该理论把人的意识分为由大到小的四个层次,即心灵层、存在层、自我层和阴影层,每一层代表着对个人本位的不同理解。[4]

2.2 发展理论:传统的发展心理学家一般认为理性的个人阶段为发展的最高层面, 即“非理性-理性”的发展观。而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个体发展至理性阶段后,还有继续发展的空间,即超理性阶段,其发展的脉络为“非理性—理性—超理性”。[5]非理性阶段一般为个体的儿童期,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没有发展出成熟的自我,他们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受情绪影响较大,充满着混乱与盲目。理性阶段一般为个体的成年期,此一阶段的个体已发展出成熟的自我,并能以理性的思维与态度来主导其认知与行为。超理性阶段的个体是静穆与神的,他们更加相信直觉,更加敏感,更易陷入审美、创造的迷狂,他们的生活方式是集智慧、真理和忠诚为一体的,是爱、团结和广博的,是致力于完美、服务与公正的。

2.3 意识训练:超个人心理学家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摆脱日常虚幻的分化意识状态,进入高级的意识状态或最高本题认同的意识状态。当前,超个人心理学所采用的改变意识状态,达到自我超越境界的途径和方法就是超觉静坐,也叫做沉思。它是参照印度瑜伽功并适合西方人非宗教需要的一种意识训练形式,这种形式很受西方人的欢迎。据调查,至90年代初仅在美国就有600多万人尝试过沉思的治疗或训练。实验研究表明,沉思训练对人体的确有很多好处,它能够减少紧张、提高敏感性和自控力、缓解症状、改善睡眠状况、增强自信。[6]

2.4 超个人心理治疗理论:30年来,超个人心理学家努力把超个人心理学的理论应用于治疗实践中去,在不断地总结摸索中形成了很多理论模型。这些模型贴近经验具有很高的治疗价值,并且每一种模型都得到了实际应用。这些模型包括格罗夫的全回归模型、沃西本的新荣格理论、阿里的砖石理论;还有三种被一些治疗家超个人化了的理论,包括精神分析的超个人理论、存在主义的超个人理论和身体中心理论。

3 超个人心理学的主要贡献

3.1 内容上,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超个人心理学所关注的是那些被主流心理学所抛弃的神秘而暂时还难以用科学的实证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个人的发展又至关重要的信念系统和价值观。这些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例如在梦境、入定、催眠、超觉静坐、沉思、药物及酒精等的作用下都曾发生过。它提出了一种最具包容性的人性模式,扩展了心理学的研究范围。超个人心理学提出不仅要有心理分析还要有心理综合,不仅要有深度心理学还要有高度心理学,把意识区分为前个人、个人和超个人三种发展水平,将人视为身、心、魂、灵的统一体,并提出生物-心理-社会-精神统一的整合四个局面的宽广医学模式,将意识看为连续的谱系。这是一种最具有包容性的人性模式,体现了一种整体的研究取向,拓宽了心理学对人性的理解。

3.2 方法上,它坚持以对象为中心的新的方法论模式。人类文明所积累起来的知识可分为三类:对自然界、对社会、对人的思维活动的认识。不同方面的知识特点不同,研究方法也不同。心理学所研究的范围涉及到所有的方面,因此,采取固定单一的方法来研究心理学显然不行,哪种研究方法合适,是由研究对象的特点决定的。十九世纪以来,心理学秉承自然科学的典范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强调观察与实验,一切以经验实证为准绳,凡是不能通过实验证实的都是虚假的和没有意义的。这种研究思路与方法虽然给心理学带来了进步,但应看到,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多元化的和动态的人,同时又具有系统性和整合性,因此,从自然科学研究中借鉴而来的极端客观主义的定量研究显然不能适应具有丰富社会性的研究对象。超个人心理学主张方法论的多元化,持对象中心立场,方法为对象服务,只要有助于解决超个人视野的问题,无论定量的研究或定性的研究,“客观的”测量数据或“主观的”自我报告,都可以采用。Taylor认为超个人心理学是定性研究为中心的,并将定性研究视为超个人心理学的一大优点。[7]

3.3 它扩展了心理学的应用领域。超个人心理学具有很强的应用价值,它提出的“生物-心理-精神”的医学模型已经超越了治疗康复以及潜能开发的范围,而是促使人们参与到最高的精神生活追求之中,这在心理治疗方面是开创性的。超个人心理学的应用不只限于治疗领域,在管理和教育领域,超个人心理学也有广泛的应用,马斯洛的Z理论就是将超个人心理学应用于管理的著名例证。

3.4 它融合理了西方心理学与东方传统文化。东方文化强调 “天人合一”,强调身心的内部和谐和人与环境的外部和谐。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将这种东方文化中的神秘主义思想和许多启发灵性、放松身心、调整情绪、锻炼意志和提升意识状态、导向高峰体验的方法,融入到超个人心理学的研究中。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使东方心理学思想在心理学的作用大放异彩。可以说,超个人心理学是西方科学与东方智慧的文化结合的产物,为现代心理学思想提供了新的思路。超个人心理学使我们看到东西方文化整合的可能性,也使我们看到心理学的整合的必要性和必然性。

3.5 它重新定位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

近代哲学思潮和实验生理学的发展是现代心理学诞生和发展的两个重要的历史渊源,哲学的思辨和实验心理学的科学主义实验方法共同铸就了现代心理学的宏伟大厦。因此,现代心理学兼具了自然科学的科学性又具有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文性。而现在的主流心理学派却一直把心理学定位于科学的领域,只关注那些能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处理的客观经验,而不关注日常生活中的主观现象和人的精神领域,甚至把那些无法用科学方法研究的内容排除在心理学的大门之外。超个人心理学主张彻底放弃将心理学视为科学的立场,而将心理学定位于关于人性的知识的研究,包括科学的研究,但不仅仅是科学的研究。正如Giorgi所言:心理学所想摆脱的最大的绊脚石,便是它想成为自然科学的野心,心理学最大的福祉便是由这种束缚中解脱出来,重新探讨它所能贡献的知识。[8]唯有彻底地改变研究方向,才能结束心理学缺乏自己的范式的阶段。[9]

4 超个人心理学的不足与展望

4.1 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神秘主义是一种宗教唯心主义的世界观。主张人和神或超自然力量之间的直接交往,并借此领会到宇宙的奥秘。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中的意识观和意识训练中也保留有这种神秘主义色彩。尽管超个人心理学是崇尚自然、反对宗教迷信的。但由于超个人心理学的一些概念和意识训练方法来源于这些东方哲学和宗教,有时甚至用类似神学的语言来表达和解释超个人或超自我的精神境界,因此给人以神秘的感觉。同时,超个人心理学所研究的一些晦涩费解的课题,例如宇宙知觉、内在协同、精神通道、生死体认、超越感知、最高人际知觉、宇宙自我幽默和嬉戏等更加重了超个人心理显得神秘感。此外,一些自诩为超个人心理学家也在书刊上大谈特谈所谓的超个人经验。这给人一种感觉是超个人心理学不是一门科学,而更像宗教迷信。

4.2 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关注不够:任何事物都是具有两面性的,人性当然也是不例外的。超个人心理学关注人性中最健康和最高级的层面,但对人性的消极方面,如痛苦、焦虑、冲突、敌意、仇恨、贪婪、破坏性等却没有给与特别的关注。这很容易使人误以为超个人心理学不重视体察现实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也不强调对人性的消极方面的抗争。

超个人心理学从诞生至今只有短短30多年的时间,但它对整个心理学发展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但同时它所面临的挑战也是无法回避的。超个人心理学还处于幼年时期,它需要通过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来回应这些挑战,这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参考文献

[1] 郭永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新进展-超个人心理学. 载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3:127

[2] Vitz, P. C. Psychology as religion: The cult of self-worship. Grand Rapid, MI:Willian, 1977:37

[3] Tageson, C. w. Humanistic psychology: A synthesis. Homewood, IL. : Dorsey, 1982:198

[4] Wilber, K. Psychologial perennis: the spectrum of consciousness. In R. Walsh,Vaughan(eds.), paths beyond ego: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New York: Jeremy P. Tarcher, 1993:21-25

[5] 李敏荣. 超个人心理学的发展观述评[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4):88-91

[6] 杨韶刚. 走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J]. 心理学探新,1999(19): 19-24

[7] Taylor, E. Transpersonal psychology: Its several virtues. The HumanisticPsychologist, 1992 (20):28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