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1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6、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病毒除外)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望远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摄像机、录音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要全面、细致和实事求是。

二、调查的步骤

①明确调查目的;②确定调查对象;③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④调查记录;⑤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⑥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特点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了解生物圈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的总和就叫生物圈。

一、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空间,还包括存在于它周围的各种影响因素。

环境中影响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做生态因素。生态因素可分为两类:

(1)非生物因素:光、水分、温度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2、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的例子(P.17)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和改变着环境。

二、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3、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生态系统中在一般情况下数量的应该是生产者。

4、食物链和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由于吃与被吃的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叫做食物链。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

①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②食物链的起始环节是生产者,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动物;

③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

④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有毒物质积累的越多。

5、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这说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的能力。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三、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1、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4、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P.30)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一、练习使用显微镜

1、显微镜的构造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①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

②细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很小。

转动方向和升降方向的关系:顺时针转动准焦螺旋,镜筒下降;反之则上升

2、、显微镜的使用

方法步骤:(1)取镜和安放(2)对光(3)观察(4)练习(5)收镜装箱

1、从目镜内看到的物像是倒像,观察的物像与实际图像相反。注意玻片的移动方向和视野中物象的移动方向相反。放大倍数越大,观察到的物像就越大,但观察的视野范围就越小。

2、放大倍数=物镜倍数×目镜倍数

3、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生物标本,应该薄而透明,光线能透过,才能观察清楚。因此必须制成玻片标本

4、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虎克观察软木薄片,发现了细胞。

二、植物细胞

1、常用的玻片标本:切片、涂片、装片的区别(P.42)

2、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的作用(P.45)

①细胞壁:支持、保护

②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保护

③细胞质:液态的,可以流动的。

④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⑤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

⑥液泡:在细胞质中,含有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

3、植物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

擦滴(清水)撕展盖染吸

4、液泡内的细胞液中溶解着多种物质。细胞质里叶绿体和线粒体。

三、动物细胞

1、动物细胞的结构(P.47—P.48)

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细胞核:贮存和传递遗传信息

细胞质:液态,可以流动

制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擦滴(生理盐水0.9%)刮涂盖染吸)

3、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相同点:都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植物细胞与动物细胞的不同点:植物细胞有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动物细胞没有。

德国生物学家施莱登和施旺共同创建了“细胞学说”,恩格斯将细胞学说、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

达尔文的进化论并列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

四、细胞的生活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1、细胞中的物质分为两大类:

有机物(一般含碳,可燃烧):如糖类、脂类、蛋白质、核酸,这些都是大分子

无机物(一般不含碳,不燃烧):如水、无机物、氧等,这些都是分子比较小

2、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对物质有选择性,需要的物质进入细胞,细胞生活中产生的一些不需要或

有害的物质通过细胞膜排出。

3、植物叶片细胞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的色素能够吸收光能。叶绿体可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并将化学能储存在它所制造的糖类等有机物中。线粒体可以使细胞中的一些有机物,通过复杂的变化,将其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4、细胞内的能量转换器:线粒体和叶绿体

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并产生氧。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是细胞内的“动力工厂”、“发动机”。

二者联系:都是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

二者区别:叶绿体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线粒体分解有机物,将有机物中储存的化学能释放出来供细胞利用。

5、动植物细胞都有线粒体。

6、细胞核是控制中心遗传信息库,遗传信息存在于细胞核中

1、多莉羊的例子(P.53)说明,细胞核控制着生物的发育和遗传

2、细胞核中的遗传信息的载体——DNA(脱氧核糖核酸),DNA上有指导生物发育的全部信息。

3、细胞的生活是物质、能量和信息变化的统一

第二章细胞怎样构成生物体

一、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1、生物的由小长大是由于:细胞的生长、分裂和分化分不开

2、细胞分裂的过程:(P.57)就是一个细胞分成两个细胞

①细胞核先由一个分成两个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央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分裂为两个细胞

动物细胞:细胞膜从细胞中部向内凹陷,溢裂为两个新细胞④

3、细胞中那些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称作染色体。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变化最为明显,在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其形态不同。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会进行复制。分裂后的两个新细胞染色体形态和数目相同。新细胞与原细胞的染色体形态和数目也相同。染色体数量要保持恒定,否则会有严重的遗传病。

二、动物体结构层次

动物和人体的发育都是从一个细胞受精卵开始的,通过细胞分裂产生新细胞。

在个体发育过程中,一个或一种细胞通过分裂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差异性的变化,这个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的细胞群叫做组织。

多细胞生物体都是通过细胞分裂增加细胞数目,经过细胞生长和分化形成了生物体内多种多样的细胞,这些细胞进一步形成组织。

动物和人的四种基本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作用和分布P.60)

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的行使一定功能的结构,形成器管

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系统: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9、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三、植物体结构层次

1、植物体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细胞分裂、分化,形成组织、器官,进而形成植物体。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P.63)

营养器官:根、茎、叶;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3、植物的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等

4、对植物体的结构层次,从宏观到微观可以这样描述:植物体是由六大器官组成的;每一种器官都由几种不同的组织构成;每一种组织都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

5、植物结构层次(从微观到宏观):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四、单细胞生物

1、单细胞生物:身体只有一个细胞,大多数单细胞生物生活在水域

或湿润的环境中。

1、单细胞生物:草履虫、酵母菌、衣藻、变形虫、大肠杆菌、眼虫P.66页

2、草履虫的结构(P.70图Ⅱ-24)

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益也有害

益处:①鱼类的天然饵料;②净化污水(如疟原虫、痢疾内变形虫等)

害处:①引发疾病;②形成赤潮

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

第一章生物圈中有哪些绿色植物

一、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藻类植物的主要特征:结构简单,有单细胞,也有多细胞,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没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细胞里有叶绿体,能进行光合作用。

2、藻类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可以作为鱼的饵料,放出的氧气除供鱼类呼吸外,还是大气中氧气的重要来源。海带、紫菜、海白菜等可食用,从藻类植物中提取的碘、褐藻胶、琼脂等可供工业、医药上使用

2、苔藓植物大多生活在陆地上的潮湿环境中。

苔藓植物一般都很矮小,通常具有类似茎和叶的分化,但是茎中没有导管,叶中也没有叶脉,根非常简单,称为假根。根不能吸收水分,也不能不能运输水分和无机盐,所以苔藓植物的生命活动不能离开水。

苔藓植物密集生长,植株之间的缝隙能够涵蓄水分,所以,成片的苔藓植物对林地、山野的水土保持具有一定的作用。

苔藓植物的叶只有一层细胞,二氧化硫等有毒气体可以从背腹两面侵入细胞,从而威胁它的生存。人们利用这个特点,把苔藓植物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3、蕨类植物有根、茎、叶等器官的分化,而且还具有专门运输物质的通道——输导组织。蕨类植物不结种子,它的叶片背面有孢子囊群,可产生孢子,孢子是一种生殖细胞,在温暖潮湿的地方萌发和生长。

蕨类植物的经济意义在于:①有些可食用;②有些可供药用;③有些可供观赏;④有些可作为优良的绿肥和饲料;⑤古代的蕨类植物的遗体经过漫长的年代,变成了煤。

二、种子植物

1、种子的结构

菜豆种子:种皮、胚{胚芽、胚轴、胚根、子叶(2片)}

玉米种子:果皮和种皮、胚、子叶(1片)、胚乳

种皮可以保护里面幼嫩的胚。胚是新植物体的幼体,

由胚芽、胚轴、胚根和子叶组成。有的种子还有胚乳。

子叶和胚乳里有营养物质,供给胚发育成幼苗。

种子植物比苔藓、蕨类更适应陆地的生活,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产生种子。

种子植物包括两大类群: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

种子是裸露着的称为裸子植物;

种子外面有果皮包被着的植物称为被子植物(绿色开花植物)。

记住常见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P.84页)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被子植物的一生,要经历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发育、繁殖、

衰老和死亡的过程。

一、种子的萌发

1、种子的萌发环境条件: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已度过休眠期。

3、种子萌发的过程

吸收水分—营养物质转运—胚根发育成根,胚轴伸长,胚芽发育成芽,芽进一步发育成茎和叶。

(注意:首先突破种皮的是胚根,食用豆芽的白胖部分是由胚轴发育来的)

3、测定种子的发芽率(会计算)和抽样检测(P.93.94页)

抽样检测:是指从检测对象中抽取少量个体作为样本进行检测。

二、植株的生长

1、从根的顶端到生有根毛的一小段,叫做根尖。根尖是幼根生长最快的部位。

2、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

4、幼根的生长

根生长最快的部位是:根尖的伸长区。成熟区的表皮上有根毛,根毛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幼根的生长一方面靠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增加细胞的数量,一方面要靠伸长区细胞体积的增大。

5、枝条是由芽发育成的。幼叶发育成叶,芽轴发育成茎,芽原基发育成芽。植株的芽按照着生位置可分为顶芽和侧芽。芽中有分生组织,芽在发育时,分生组织的细胞分裂和分化,形成新的枝条。枝条是由幼嫩的茎、叶、芽组成的。

年轮反映了茎加粗生长的过程,加粗生长是茎的形成层细胞不断分裂和分化的结果。

6、根向下生长,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茎向上生长,并长出绿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肥料的作用主要是给植物的生长提供无机盐。植株生长需要的营养物质:水、无机盐、有机物

植物生长需要做多的无机盐是:氮、磷、钾(缺乏症P.99页)。

缺硼的无机盐,油菜只开花不结果。

7、植物在不同时期需水量不同,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有很大差异

三、开花和结果

1、花的结构:(P.104页)

2、一朵花由花托、萼片、花瓣、雌蕊和雄蕊等组成

3、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雄蕊花药

里面有花粉,雌蕊下部的子房里有胚珠。

4、传粉和受精(P.104105页)

传粉:发育、花粉从花药中散放而落到雌蕊柱头

上的过程,叫做传粉

植物传粉的类型: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

胚珠里面的卵细胞与来自花粉管中的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称为受精。

5、一朵花的花粉,从花药散放出后,落到同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现象,叫做自花传粉。如小麦水稻

花粉依靠外力落到另一朵花的柱头上的传粉方式,叫做异花传粉。传粉的媒介主要是风和昆虫。

6、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子房发育成果实子房壁发育成果皮胚珠发育成种子受精卵发育成胚

7、人工辅助授粉当传粉不足的时候可以人工辅助受粉。

第三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一、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运输

1、根吸水的部位主要是根尖的成熟区,成熟区有大量的根毛。(意义:成熟区大量的根毛,使得根尖具有巨大的吸收面积,因而具有较强的吸水能力)

2、在根、茎、叶脉中有导管,它属于输导组织。所有的导管相互连接在一起,形成了水分运输的管网,根吸收的水和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通过这个管网被送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3、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以水蒸气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

过程,叫做蒸腾作用。植物体内的水分是通过蒸腾作用

散失的。蒸腾作用主要是通过叶片进行的。

4、叶片的结构:表皮(上表皮和下表皮)、叶肉、叶脉组成。

表皮是由一层细胞组成的,在表皮上分布有气孔。气孔是植物

蒸腾作用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它是由一对半月形

细胞——保卫细胞围成的空腔。保卫细胞吸水膨胀,气孔张开;

保卫细胞失水收缩,气孔关闭。白天气孔张开,晚上气孔闭合。

5、蒸腾作用的意义:

①可降低植物的温度,使植物不至于被灼伤;

②拉动水分和无机盐在体内运输,保证各器官对水和无机盐的需要;

③提高大气湿度,增加降水,促进生物圈水循环。

第四章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1、天竺葵的实验

暗处理: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夜

(目的:让天竺葵在黑暗中把叶片中的淀粉全部转运和消耗。)

对照实验:将一片叶子的一半的上下面用黑纸片遮盖

(目的:做对照实验,看看照光的部位和不照光的部位是不是都产生淀粉。)

脱色:几个小时后把叶片放进水中隔水加热

(目的:脱色,溶解叶片中叶绿素便于观察。)

染色:用碘液染色。

结论:淀粉遇碘变蓝,可见光部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凡是植物的绿色部分,只要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就都能制造有机物。叶片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的主要器官

3、光合作用概念:绿色植物通过叶绿素捕获太阳光,利用光提供的能量,在叶绿体中合成淀粉等有机物,并且把光能转变成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这个过程叫光合作用。

4、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将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5、植物运输物质的途径:导管:从下往上输送水分和无机盐

筛管:从上往下输送叶片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到植物体各处的细胞,为细胞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6、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细胞膜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和脂质;细胞核中的DNA也是有机物。

7、光合作用意义: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生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而且为生物圈中其他生物提供了基本的食物来源。

第五章绿色植物与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一、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时,从外界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出氧气。

2、了解英国科学家普利斯特利得经典实验(P.122页)

4、光合作用实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如淀粉),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光合作用示意图是重点P.124页)

5、光合作用与生产生活关系:

①要保证农作物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种条件,尤其是光。

②合理密植,使作物的叶片充分地接受光照。

二、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1、有机物在彻底分解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还产生水。二氧化碳具有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的特性来检验种子萌发时是否放出了二氧化碳。

2、、呼吸作用的概念:细胞利用氧,将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并且将储存在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给生命活动的需要,这个过程叫呼吸作用。

(原料)(场所)(产物)

3、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内进行,其实质就是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

4、呼吸作用意义:呼吸作用释放出来的能量,一部分是植物进行各项生命活动(如:细胞分裂、吸收无机盐、运输有机物等)不可缺少的动力,一部分转变成热量散发出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能不断消耗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有将产生的氧气排放到大气中,对维持生物圈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对平衡(简称碳-氧平衡)起到了重要作用。

2、呼吸作用与生产生活的关系:

①适时松土、及时排涝都是为了使空气流通,以利于植物根部进行呼吸作用;

②植物的呼吸作用要分解有机物,因此在储存植物的种子或其他器官时,要设法降低呼吸作用的强度,保持干燥和低温、减少含水量、降低氧气浓度、增大二氧化碳浓度等都可抑制呼吸作用。

4、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部位叶绿体线粒体

条件光有光、无光均可

原料二氧化碳、水有机物、氧气

产物有机物、氧气二氧化碳、水

能量变化储存能量释放能量

第六章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一个地区内生长的所有植物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1、我国主要的植被类型:草原、荒漠、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2、我国植被面临的主要问题:

①植被覆盖率低;②对森林资源利用不够合理,伐优留劣,乱砍滥伐;③过度放牧使草场退化、沙化。

3、我国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0.145公顷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2

神奇的新大陆

15世纪,欧洲的大航海拉开了地理大发现的序幕,航海家和随船的博物学家们到达了一个又一个地方,在那里,他们发现了与欧亚非大陆相当不同的世界。

在北美,人们见到了高达近百米、体态宏伟的巨杉,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生物,比蓝鲸还要巨大;在南美,他们见到了体态和行为都很怪异的大食蚁兽、犰狳;在澳洲,他们见到了大量的有袋类动物以及会下蛋的哺乳动物,比如鸭嘴兽――当严肃的科学家第一次看到寄来的鸭嘴兽绘图时,他们以为这是哪位哥们在搞笑……这些新大陆上生活着大量与旧大陆完全不同的生物。

事实上,这是海洋的地理隔离造成的效果――自古生代开始,地球上的联合古陆开始解体,飘向不同的方位,每一块大陆都成了一个生态孤岛,各自独立演化了至少数千万年,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生态系统,也呈现了一个个生物演化史的缩影。由于现在的欧亚非大陆面积最大,生物之间的交互、竞争最激烈,经过了更多的洗礼,旧大陆的生物往往对新大陆的生物具有优势,那些跟随着船员们偷渡到新大陆的生物迅速站稳了脚跟,成为了无往不利的入侵物种。这种危害在海岛中更加明显,后者是一个个独立演化的更小的小世界。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现了十多种地雀,这些地雀在群岛不同的岛屿上演化出了各自独立的行为和特征,这一演化系统后来成为了进化论重要的基石。海岛上演化出的生物受到岛屿面积的限制,数量较少,而且往往为了适应岛屿环境而自我,比如一些昆虫和鸟类放弃飞行能力。它们往往具有一两项独特的本领,但在其他方面就相当孱弱,即使随船来几只猫,都有可能让它们濒临灭绝。

当把世界放大

17世纪,列文虎克(Antoni Van Leeuwenhoek)造出了成像清晰的显微镜,他观察了水,并在里面发现了很多小动物,他兴奋地写道:“我发现了自然界最惊奇的一面”。一个丰富的微观世界从此被展示在了世人眼前。

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着大量的单细胞生物――细菌、真菌、色藻、蓝藻、原生动物等等。它们中的一些看起来非常死板,只是会长大,然后分裂;有些则相当活跃,就像小虫一样,知道捕食也会逃避,它们几乎一刻不停,很快就能游出显微镜的视野。微生物无处不在,分布几乎超出我们的想象,形成了一个个我们过去不曾了解的微观生态系统。

它们就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身体里只有10%的细胞属于我们自己,另外的90%则属于微生物,多达上万种。我们身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体内的菌群失衡,或者外界的微生物入侵造成的。但因为作为微生物主体的细菌细胞的体积要比人体细胞小得多、轻得多,它们庞大的数量也只占到了你体重的 1%~3%,得益于此,我们才能有个“人模人样儿”……

微生物学的出现,使得我们在医药卫生方面取得了里程碑式的突破,加深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也颠覆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以往我们认为动物和植物之间是有着严格界限的,但是在这里我们往往找不到这种界限。比如眼虫,这类形状有点像眯眯眼的单细胞生物,它具有鞭毛,能够游动,也具有可以感光的眼点,可以从环境中摄取有机物,似乎是个动物;但是,它又具有叶绿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还在合成淀粉,这又是十足的植物特征……

后来,我们又发现了古菌,它们与细菌在外观上看起来有几分相似,但是成分又有所不同,繁殖速度较慢。古菌在与细菌的生存竞争中落了下风,现在主要生存在一些别的微生物很少占领的地方,比如高温、缺氧等极端环境,被认为是最古老的细胞类型之一。

在黑暗中游荡

白天,地球的表面沐浴在阳光下,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支撑起了地表的生态系统,我们生活在这个环境里,并且熟悉这个环境。然而,还有那些不曾有过阳光的黑暗之地,在那里,我们发现了与众不同的生态体系。

首先是被探险家发现的岩洞深处的生物,包括熔岩流过后形成的深邃管道,也包括水流溶解岩石形成的溶洞。在这里,视力和体色成为了摆设,因为没有光,很多动物都抛弃了这些特征,同样因为没有光,这里没有植物。溶洞的营养来自水流的携带,而熔岩洞则来自上层植物穿透进来的根系。贫乏的有机质使得这里动物的数量稀少,它们不仅生长缓慢,而且都练就了忍饥挨饿的超级本事,比如洞螈 (Proteus anguinus)能一口气饿上10年……它们有的会具有与我们完全不同的生物节律――比如安氏坑鱼(Phreatichthys andruzzii)47小时当一天过,反正也没有阳光,日子就随便算啦。而一些在别处灭绝的生物,也能在这样的环境下苟延残喘下来,比如奥氏洞迷虾(Speleonectes ondinae)是数亿年前动物的孑遗。

深海,则是另一处没有阳光的地方,在那里也没有植物,强大的压力可以把多数潜水设备压瘪,世界上只有少数深潜器能够到达,这是最近几十年我们才开始详细了解的世界。在这里,所有的营养都来自大洋表层的掉落物。为了接住来之不易的食物,很多动物都长了一张大嘴巴和大胃口,比如深海安康鱼(Melanocetus johnsonii)能一口吃下自己体型两倍大的食物。而地广鱼稀的深海,找到异性也非常不容易,雄鱼进化的体型极小,只有小指头大小,一旦遇到雌鱼,它将用牙齿终生吸附在雌鱼身体上。雌雄鱼的血管合二为一,雄鱼的消化系统随之退化,依靠雌鱼的营养生存。这样,深海安康鱼可在任何合适的时间为卵受精,而不用担心雌鱼到了排卵期却找不到后代的父亲……

当然,落下去的最大块的肉是鲸鱼的尸体,没有动物能一口吃得下,这些重达8~160吨的巨大尸体最终会落到大洋底部,形成鲸落(Whale-fall)。之后,吃肉的鱼来了,刮骨的贝类来了,即使是骨架也会被覆盖上白白的菌席,硫氧化细菌或古菌会成为这个生态系统新的生产者――它们将骨架上散逸出来的硫化物氧化,获得化学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产生新的营养。长相怪异的管虫会和这些微生物共生,帮助它们获取硫化物和氧,并分享它们合成的有机物。整个生态系统可以维持数十到上百年。在海底,鲸落可能像岛屿般星罗棋布,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生物传播和转移网络。这些生物传播网络可能和海底火山口、渗液口周围聚集的那些生物联网,因为在那里,同样有硫氧化细菌和管虫。如果真是如此,在全球范围的那些底部,就形成了一个和地表完全不同的生态系统,那里的生物利用化学物质的氧化获取能量和营养,是一个深部生物圈。而它的范围,也许更大,能够延伸到岩层之中。

宇宙会有惊喜?

今天,我们的眼睛已经不只盯着地球,我们探索宇宙的序幕已经拉开。那在宇宙中,我们会不会找到其他的生命?

至少,相当多的科学家相信,地球不是宇宙中的唯一。截至2013年,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科学家对15万颗恒星的卫星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22%的恒星都存在一颗体积与地球相似的行星,且这颗行星正处在可能有液态水的距离上。若是如此,光银河系就应该有90亿颗行星符合要求,地球应该有不少相似的朋友……那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系,比邻星会不会有个地球?答案果然是肯定的。就在前不久,在那找到了宜居星球的踪迹,科学家管它叫比邻星b(Proxima b),质量是地球的1.3倍,可能有水存在,也许会有生命吧?

也许,生命比我们想象得还要顽强,即使没有光,它们完全可以像地球深部生物圈的生命一样利用化学物质反应所产生的能量生存。这种可能性很大。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3

一天,他穿过一片浓密的灌木丛,在空旷的草地上看见一只奇怪的白色“小蛋”。起初,他以为那是鸟蛋或蜥蜴产的卵,用手一摸,发现它软绵绵的,还有点弹性。克鲁普感到很奇怪,正想拿起来看个究竟,突然发现这个“蛋”不断膨胀,而且“蛋壳”上很快出现了细微的裂缝,接着又绽裂成两半,从里面跳出一个橙黄色的小伞。细看之下,克鲁普发现它竟然是一只蘑菇。

这只蘑菇的生长速度着实惊人,仅仅两个小时,就长了50厘米。被深深震惊了的克鲁普完全忘记了时间。黄昏时分,快速生长的蘑菇又发生了令人吃惊的变化:它那黄澄澄的伞盖下,突然抖落出一道雪白透明的网格“薄纱”,一直拖到地面,好像欧洲贵妇穿的长裙。紧接着,这只美丽而又奇异的蘑菇散发出难闻的恶臭。此时,森林中已是夜幕低垂,一道绿光从伞盖下射出,映照着网格“薄纱”,光彩夺目。臭味和光亮吸引来无数小虫,绕着它飞舞。克鲁普回国后询问植物学家才知道,这种奇异的蘑菇属于竹荪类真菌植物,是一种营养价值很高、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关于真菌的故事还有很多,其实它离我们并不遥远。

是植物,还是动物

我们每天都在和真菌打交道,如做面包或馒头用的酵母菌、酿酒用的“酒曲”、用来提取青霉素的青霉菌、剩菜剩饭的长毛霉变以及我们吃的木耳、香菇、平菇等各种蘑菇,它们都是真菌。那么,真菌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呢?真菌究竟是植物还是动物呢?大家或许在一些比较旧的教材或科普读物中看到,真菌属于植物;但现在一些较新的教材或科普读物则把它们与植物分开了,认为真菌不属于植物。不少人对此感到十分困惑。

要了解这个问题,还必须从200多年前说起。一般认为,最早把真菌归入到植物中的是瑞典博物学家林奈。他在1735年所著的一本重要著作《自然系统》中,把整个地球上的生物划分成两个界,即植物界和动物界。植物界的生物含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食物(光合自养),不能运动,细胞具有细胞壁。动物则不含叶绿素,自己不能制造食物,依靠摄食或捕获现成的有机物或其他生物为食。动物绝大多数都能运动,细胞没有细胞壁等。真菌和上述所讲的植物和动物均有所不同,如没有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它们都具有细胞壁,而且绝大多数不能运动。相对而言,真菌和植物更接近一些,所以林奈把真菌列入植物界。同时,由于真菌不产生种子,仅以孢子进行繁殖,因此,过去人们也把真菌和另外一些不产生种子、以孢子进行繁殖的藻类、苔藓及蕨类植物一起总称为孢子植物。长期以来,人们都是根据林奈的两界系统把真菌视为植物的,在植物学教材和自然教科书以及一些科普读物中,也都是把真菌作为植物来界定的。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物的认识也在不断提高,对于真菌的认识,亦是如此。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人们就对于把真菌列入植物界提出了很多质疑,并对真菌的地位提出了许多新的意见,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生物学家魏泰克,他在1959年和1969年先后提出将生物分成四界和五界的意见,其中包括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单独成立一个真菌界。他的最主要依据就是,真菌的营养方式与植物和动物完全不同,主要是腐生或寄生。以魏泰克为代表的意见得到了国内外广大生物学家的赞同,肯定了把真菌从植物界中分出、单独成立真菌界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因此,现在国内外一些较新的教材中,均把真菌从植物界分出,单独按照真菌界进行论述。

真菌什么样

真菌究竟是一类什么样的生物?概括地说,真菌是一大群不含叶绿素,具有细胞壁,营养吸收方式为异养的真核生物。它们在形态结构、繁殖、营养方式上的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真菌的有机体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也就是说,它们的细胞为非常纤细的丝状结构,如大家在夏天最常见到的引起食物霉变的根霉菌,它们在食物上首先长出大量疏松的白色“绵毛”,这就是它的有机体。由于菌丝很细,只能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这些白色的“绵毛”不久之后就变黑了。这是因为,它们很快产生了大量的黑褐色孢子,白色疏松的菌丝体随之老化崩解。再如我们吃的侧耳、木耳和香菇等蘑菇,它们的有机体在营养生长旺盛时期也长出大量的白色疏松菌丝,但随后它们的菌丝体发生分化,并形成伞状、耳状或其他不同形状的子实体,在子实体上又产生大量的孢子进行繁殖。如果我们取其子实体任何部位的一点组织在显微镜下观察,同样可以看见,它们也是由很多菌丝组成的。真菌的菌丝都具有细胞壁,构成细胞壁的成分大多数为几丁质,菌丝细胞中都有细胞核,即具有繁殖功能。

其次,真菌的繁殖方式多种多样,繁殖能力很强,但它们都不产生种子,而是通过无性或有性生殖过程产生大量的孢子来繁衍后代。不同的真菌所产生的孢子在类型、大小、形状和颜色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为真菌的孢子都很小,也必须在显微镜下才能看清它们的模样。此外,真菌的菌丝在适宜的条件下同样可以进行分裂、生长和繁殖。

真菌在繁殖时所产生的孢 子数量令人吃惊,如1个紫芝每天可以产生2.5亿个孢子,磷多孔菌大约产生36亿个孢子,而扁平层孔菌可产生300亿个孢子。直径达0.5米的大马勃所产生的孢子数量更为惊人。一位从南美洲考察回来的人曾在回忆录中生动地描述了与马勃遭遇的情景:“这一天,我在森林中独自行走,前面有个被枯枝落叶遮没的树坑,没留神,我一脚踩上,摔了个嘴啃泥。当我从坑中拔出脚来,正暗自庆幸没有受伤时,右脚下却发出了‘叭’的一声,一个东西被踩破了。顿时,我的眼前黑烟弥漫,一片漆黑,鼻子受到了黑烟的强烈刺激,感到一阵阵酸溜溜的,大量的眼泪从眼眶中涌出,还连连打着喷嚏……过了好一阵子,身边的黑烟终于散去。这时,我才看到脚下有一个类似南瓜的白色大菌,破裂处还有少量的黑烟袅袅散出。原来,这就是号称‘植物催泪弹’的马勃。”

马勃散出的黑烟就是它数以亿计的孢子。这些四散纷飞的孢子,飘落到地面上后,就能长出小马勃。由于马勃的“黑烟”对人具有很强的刺激性,南美洲的印第安人曾把它作为一种特殊的武器抵抗敌人。欧洲殖民者就吃过它不少苦头,他们为了掠夺南美洲的橡胶资源,曾派大量军队侵入南美洲。当地的印第安人为了抵抗殖民者,经常把敌人引到马勃丛生的密林中去,自己则隐藏起来,等敌人踏上马勃,被“黑烟”熏得狼狈不堪时,再跳出来反击。

最后,真菌获取营养的方式为异养类型,即它们自身不能制造食物,而是依靠分解利用现成的有机物(腐生)或从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来获取营养(寄生),还有部分种类与其他生物共生。所谓腐生,就是靠分解死亡的动植物残骸及各种有机物获取营养的方式。这些真菌生活在土壤、枯枝落叶、草堆、水果及各种食物上,它们对于一些小分子的糖类或氨基酸可以直接吸收利用,而对于一些大分子的有机物,如纤维素、木质素、脂肪、淀粉、蛋白质等,真菌是靠分泌大量的胞外酶,把它们分解成小分子物质,使之成为溶液状态,然后再以高的渗透压将营养物质吸收到体内。寄生,则是指真菌寄生在活的动物、植物及人体上,直接吸收寄主的营养物质。此外,还有一些真菌与其他生物(植物、藻类及动物)共生,它们相互依靠,一方面为共生的生物提供好处,另一方面也从与其共生的生物那里获取营养。

上述特征都表明,真菌和植物及动物的差异很大,它们既不是植物,又不是动物,而是一类独立的生物类群。

真菌不是细菌

那么,真菌和细菌是不是同一类生物呢?客观来说,真菌和细菌既有类似的地方,又有很大不同。

二者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它们都有细胞壁,营养方式都是异养,即腐生或寄生。

但真菌和细菌的差异也是很大的,如细菌的细胞壁成分主要是肽聚糖,真菌则大多为几丁质;真菌的营养方式全部为异养(腐生或寄生),大多数细菌和真菌一样营腐生生活或寄生生活,腐生细菌依靠分解各种有机物来获取营养,寄生细菌则直接从活的植物、动物或人体等各种寄主吸取营养。

细菌和真菌的不同之处还在于,有些细菌为自养类型,包括光合自养和化能自养两类。光合自养类型的细菌含有细菌叶绿素,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营养物质,如光合细菌。但它们和植物的光合过程也不完全相同,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气。化能自养细菌是利用氧化无机物时所释放出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如硫细菌将硫化氢氧化成硫,再将硫氧化成硫酸而获取能量。

真菌和细菌的最大区别在于,细菌的细胞中只具有核物质,没有核膜和核仁,我们称为原核。细胞中也没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而真菌的细胞中具有真核,即有核膜和核仁。细胞中具有线粒体、高尔基体、内质网等细胞器。

此外,细菌和真菌的有机体在结构上也差异甚大,细菌的菌体形态有球形、杆状和螺旋形等几大类,而且都非常小,真菌除很少种类为单细胞类型外,绝大多数都是由菌丝构成的,有机体也比细菌大得多,高等真菌的有机体还有一定程度的组织分化,结构也比较复杂。所以,真菌和细菌不同,真菌中不包括细菌。此外,真菌也不包括放线菌,虽然放线菌的菌体为丝状体;但它们和细菌一样属于原核生物。

真菌从何而来

关于真菌的起源还存在诸多谜团。首先,真菌究竟是在哪个地质历史时期出现的,目前还很难确定;其次,对于真菌起源于哪类生物也没有确切的答案。

研究推测,地球上生命起源的年代大约在距今37亿年前到距今35亿年前,原核生物(蓝藻、细菌类)出现于距今35亿到距今32亿年前,真核生物是由原核生物演化而来的。据推测,真核生物大约是在距今15亿年前到距今14亿年前产生的。真菌是真核生物,因此,最原始的真菌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不可能早于这个时期。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4

近3年涉及本专题的试题统计如下表:

考点年份 细胞分化细胞全能性细胞衰老和凋亡细胞癌变

2010广东理综(3)

2011大纲全国卷(1)、北京理综卷(1)、安徽理综卷(2)山东理综卷(2)山东理综卷(3)

江苏卷(5)

2012上海卷(16)安徽理综卷(3)、山东理综卷(3)新课标全国卷(2)、江苏卷(20)、四川理综卷(26)

[考题特点]

高考试题对本部分内容的考查以选择题的形式为主,能力要求以识记、理解为主。但随着新成果的不断出现及人们对健康的高度关注,可能会出现以衰老、凋亡机理和癌症原因为命题素材的简答题。

[考点解读]

一、细胞分化

1.概念: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2.特点:(1)普遍性: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2)持久性:贯穿于生物体整个生命过程中,但在胚胎时期达到最大。(3)不可逆性:一般情况下,分化的细胞不会再演变为原始的细胞。(4)遗传信息稳定性:分化过程中遗传物质不改变,只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3.意义:(1)增加了细胞种类,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是生物个体发育的基础。(2)使多细胞生物体中的细胞趋向专门化,有利于提高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4.注意:细胞分化是多细胞生物才有的,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不是细胞分化;细胞分化过程中必须有基因表达,植物细胞吸水导致形态改变不是分化。

二、细胞的全能性

1.概念: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2.原因: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中都包含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套基因。

3.结果:产生新的生物个体。

4.注意:植物根茎叶的组织培养说明体细胞具有全能性;花粉离体培养、蜜蜂的卵发育成为雄蜂说明生殖细胞具有全能性;克隆羊的成功说明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三、细胞衰老和凋亡

1.细胞衰老。

(1)个体衰老与细胞衰老的关系。

对于单细胞生物来说,细胞的衰老或死亡就是个体的衰老或死亡。对于多细胞生物来说,体内细胞总是在不断更新,细胞衰老与个体衰老不完全同步。但从整体上看,个体衰老的过程也是组成个体的细胞普遍衰老的过程。

(2)细胞衰老的特征。

细胞衰老是细胞内发生的生理生化过程,衰老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都发生明显的变化。

①形态上的变化:由于细胞内水分减少,使细胞萎缩,体积缩小。

②结构上的变化:细胞核体积增大,染色体固缩;溶酶体数目增加且体积增大;内质网排列无序。

③功能上的变化:由于线粒体数目减少,使呼吸速度减慢。一些酶的活性降低,蛋白质合成速率降低。如人的头发变白是由于人的头发基部的黑色素细胞衰老,细胞中的酪氨酸酶活性降低,使黑色素合成受阻造成的。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物质运输功能降低。如老年斑是由于细胞代谢产生的脂褐质色素不能运出。

(3)细胞衰老与健康。

细胞的正常衰老对于实现有机体的自我更新非常有利,如红细胞的快速更新,使血液中始终有足够量的新生红细胞来运输氧气。细胞异常衰老会给人类带来健康上的威胁,如儿童早衰症就是细胞过早衰老产生的一种疾病。对人类来说,合理的饮食结构、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宜的体育锻炼和乐观的人生态度等都有益于延缓衰老。

2.细胞凋亡。

(1)概念: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

(2)意义:①对于多细胞生物体完成正常发育非常重要。在胚胎发育至某阶段,特定区域的细胞(群)就发生自然凋亡。如人的肢体发育中,早期的手和足形似浆板,只有当某些多余细胞凋亡后,才能形成正常的指或趾。又如蝌蚪变成青蛙时,尾的细胞凋亡保证了正常的变态发育。

②对于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以及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起着关键的作用。细胞凋亡可以清除已完成正常使命的衰老细胞,如人的红细胞分化成熟后是无核有功能的细胞,可存活120d,然后自然死亡。细胞凋亡还可以清除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3)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

尽管结果一样,但其产生机理是完全不同的。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的因素(如病菌感染、细胞缺氧等)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的代谢活动受阻或中断从而导致细胞损伤和死亡。细胞坏死时,细胞内容物释放到细胞外,对周围细胞产生伤害,引发炎症反应。细胞凋亡是受严格的程序性调控,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凋亡的细胞内容物没有逸散到胞外环境中,不会导致炎症反应。

四、细胞癌变

1.癌细胞的特点:①适宜条件下,无限增殖。②形态结构发生显著变化。③易扩散转移,是由于细胞膜上糖蛋白等物质减少,细胞间的黏着性降低。

2.原因:环境中的致癌因子使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发生突变。

(1)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

(2)机理:

物理致癌因子化学致癌因子病毒致癌因子作用正常细胞原癌基因、抑癌基因突变细胞癌变

3.防治:(1)预防:尽量避免接触各种致癌因子,加强锻炼,增强体质。(2)治疗:抑制DNA复制或有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阻止癌细胞的增殖。

[典例赏析]

例1.取同种生物的不同类型细胞,检测其基因表达,结果如下图。请回答:

(1)基因1~8中有一个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则该基因最有可能是基因。

(2)图所示细胞中功能最为近似的是细胞。

A.1与6 B.2与5

C.2与3D.4与5

解析:考查细胞分化的知识,同时考查观察图的能力和分析能力。

核糖体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每个细胞中必须有核糖体才能生存。图中显示基因2在7种细胞中都表达,所以它最可能是控制核糖体蛋白质合成的基因。细胞的功能与基因的表达产物有关,细胞1和6表达的相同基因最多,所以功能最为近似。

答案:(1)2 (2)A

例2.以下不能说明细胞全能性的实验是( )

A.胡萝卜韧皮部细胞培育出植株

B.紫色糯性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

C.转入抗虫基因的棉花细胞培育出植株

D.番茄与马铃薯体细胞杂交后培育出植株

解析:考查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同时考查理解能力。

选项中的胡萝卜韧皮部细胞、棉花细胞、番茄与马铃薯的体细胞都属于已经分化的细胞,由它们培育出植株都是细胞全能性的体现。而玉米种子培育出植株实际上是胚发育形成植物,属于植物个体发育的一个阶段。

答案:B

例3.下列关于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都是细胞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

B.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的组织器官,细胞衰老发生在组织器官形成之后

C.细胞分化的实质是基因选择性表达,细胞凋亡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无关

D.细胞分化过程受细胞内外信号的调控,与细胞分裂和细胞凋亡相伴进行

解析:综合考查细胞的分裂、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知识,同时考查理解能力。

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凋亡都是细胞必须经历的生命历程,但细胞癌变不是。细胞衰老在组织器官形成之前也存在。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与基因选择性表达有关。细胞分化是在细胞分裂的基础上进行的,分化后的细胞可以补充因凋亡而缺少的细胞。

答案:D

例4.在个体发育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不能正常的完成分化而转变为恶性增殖的癌细胞。请回答问题:

(1)人体正常体细胞转化为癌细胞后,细胞膜上发生改变,这些癌细胞便可以成为,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健康的机体可以通过免疫消灭它们。

(2)药物可以抑制癌细胞的分裂。如果用药物抑制DNA复制,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期;如果用药物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则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将阻断在期。

(3)将人体癌细胞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经过一次分裂后,子细胞中将有条染色体被标记,原因是DNA分子进行复制。将癌组织切片放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所有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相同、不同)。

解析:考查癌细胞的特征、免疫类型、癌症的治疗和细胞增殖,同时考查理解能力和分析能力。

(1)细胞癌变后,细胞膜上出现异常蛋白成为抗原。癌细胞出现后,通过细胞免疫形成的效应T细胞与它们接触,使它们裂解死亡。(2)DNA复制发生在分裂间期,纺锤体的形成发生在分裂期。(3)由于DNA分子是半保留复制,所以癌细胞放在含有3H-胸腺嘧啶的培养液中培养,复制后每条染色体上的2条染色单体均被标记。又因为人的细胞中含有46条染色体,所以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92条染色体均含有标记。因此分裂后产生的子细胞中将有46条染色体被标记。由于切片中所有癌细胞不处于同一时期,故所有癌细胞中染色体数目不同。

答案:(1)糖蛋白 抗原 细胞 (2)分裂间 分裂 (3)46 半保留 不同

[专题训练]

1.有人把已分化的细胞中表达的基因形象地分为“管家基因”和“奢侈基因”。“管家基因”在所有细胞中表达,是维持细胞基本生命活动所必需的;而“奢侈基因”只在特定组织细胞中表达。下列属于“奢侈基因”表达产物的是( )

A.ATP水解酶B.RNA聚合酶

C.DNA聚合酶D.血红蛋白

2.珍珠是河蚌产生的一种有机物,它既是一种有机宝石,又可作为护肤品的主要原料,因为它在抑制细胞脂褐素的增加上有重要作用,这表明珍珠在保健上可用于( )

A.抑制细胞癌变B.延缓细胞衰老

C.促进细胞分裂D.诱导细胞分化

3.下列不属于细胞凋亡实例的是( )

A.与效应T细胞紧密接触的靶细胞裂解

B.被HIV侵染的T淋巴细胞裂解死亡

C.发育到第5周的人体胚胎中,位于指(趾)间的蹼消失

D.女性月经期子宫内膜脱落

4.《参考消息》报道,台湾科学家发现致癌蛋白质KLHL20,KLHL20蛋白是HIF-1(低氧诱导因子-1)在缺氧状态下诱导生成的一种促进肿瘤细胞生长的蛋白。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KLHL20蛋白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一种糖蛋白

B.KLHL20蛋白的产生一定与核糖体和线粒体都有关

C.消除KLHL20蛋白在对付侵犯性癌症方面也许有效

D.HIF-1可被视为癌症治疗中药物干涉的目标

5.矿工中有一种常见的职业病――硅肺,其发病原因是肺部吸入硅尘(SiO2)后,硅尘可以被吞噬细胞吞噬,吞噬细胞中的溶酶体缺乏分解硅尘的酶,而硅尘可以破坏溶酶体膜,导致肺部细胞死亡,进而肺功能受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硅肺的细胞死亡属于细胞坏死

B.硅肺的发生可以说明酶具有专一性

C.吞噬细胞吞噬硅尘,是人体的第一道防线发挥作用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5

    一、“细胞分化”概念内涵及层级

    1.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细胞的这种特化不仅是正常发育所必需的,而且还能提高细胞各种生理功能的效率。

    2.一般说来,体内各种细胞均含有物种的全部基因,但基因的表达具有时空性。细胞之所以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是因为组织特异性基因选择表达成了组织特异性蛋白的缘故。从理论上讲,已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的潜能。

    3.细胞分化是渐进性的,其方向的限定早于形态差异的出现,且分化细胞的表型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可逆转。

    之所以采用完整的陈述句的形式来表述概念,是因为这种表述方式更易于确认需要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内容及意义,也更易于建立概念之间的联系。

    二、“细胞分化”概念教学的组织

    在分析“细胞分化”的概念内涵及层级之后,教学设计应该紧紧围绕着相应的概念条款展开,通过列举事实、分析讨论,或者基于资料的探究等活动,帮助学生深层理解这些概念内涵,并基于概念理解而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见图1)。

    1.列举事实,尝试定义。呈现人的受精卵发育至胎儿的图片:列举学生熟知的根尖分生区细胞分化成伸长区、成熟区的事实,然后,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细胞分化是指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会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这是广大教师一贯坚持的做法,值得肯定。因为事实是用来帮助学生建立和理解概念的,事实当然要围绕着概念的结构来排布。但是,定义常常不等同于概念。“定义”通常用“是……”来表述,说得十分肯定。“概念”描述一类事物的本质,有时并不用“是”来描述。在引导学生下定义之后,教师还应该设置下列问题,吸引学生深入思考细胞分化的结果和生物学意义。①在人的个体发育过程中,假若没有细胞分化,受精卵能发育成胎儿吗?为什么?②细胞在形态、结构上出现特化,对于细胞完成其生理功能有何意义?③从遗传的角度分析,受精卵为什么能够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问题3的设置实际上是指向“细胞全能性”这一核心概念的丰富内涵,之所以在此设置问题3,一方面是因为不仅已分化的细胞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未分化的受精卵在自然条件下更容易发育成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说,“细胞全能性”这一概念是随着教学进程不断建构起来的;另一方面,其用意还在于探讨细胞分化的原因,起到承上启下的教学功效。

    2.探究发现,明晰原因。美国地平线研究组(Horizon Research Team)主席维斯(Weiss)及高级研究助理帕斯利(Pasley)经过了18个月的观察,对364节课详细分析,发现优质课堂主要有几个特征,其中包括:①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善用多种策略,为某个科学概念提供清晰的阐释;②吸引学生从事动脑筋的活动;③帮助学生理解学科的核心概念等。因此,可以引入相关科学史对细胞分化原因进行探讨。

    资料1:最早试图对细胞分化机制作出解释的学者是Weismann(1883),他根据当时对马蛔虫的研究结果,提出了“体细胞分化是由于遗传物质丢失造成的,每一种组织只保留了其特有的遗传物质”的见解。在马蛔虫这一特例中,在卵裂过程中体细胞的染色体确实发生丢失现象。因此,Weismann这一观点在当时看来既符合逻辑,又有实际例证,因而被学术界所普遍接受。你同意上述观点吗?根据是什么?

    资料2:1958年Steward等利用胡萝卜根的韧皮部组织培养出了完整的新植株;1970年Steward用悬浮培养的胡萝卜单个细胞培养成了可育的植株。

    资料3:1969年Nitch将烟草的单个单倍体孢子培养成了完整的单倍体植株。

    分析资料2和资料3,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基于对上述3则资料的分析探究,学生就容易得出以下结论:①高度分化的植物体细胞,遗传物质并没有丢失,仍含有发育成一个完整个体所需的全套基因,具有发育的全能性;②在二倍体染色体组中,只要有一套单倍体的基因组,就含有该物种的全部遗传信息,因此,植物的生殖细胞也具有发育的全能性。至此,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内涵已昭然若揭,师生共同归纳(见图2)。学生仍然会有2个疑问:①既然已分化细胞中含有相同的遗传信息,为什么细胞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会出现稳定性差异?②已分化的动物细胞是否也像植物细胞那样具有发育的全能性?针对疑问1,教师可以列举事实,循循善诱,问题指向要明确,最终让学生领悟“细胞分化是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的结果”。例如:通过分子杂交实验表明,在任何时间一种细胞的基因组只有一少部分基因在活动。在幼红细胞中,糖酵解酶系的编码基因、核糖体蛋白基因是否均能表达?血红蛋白基因、胰岛素基因是否都能表达?细胞的形态、结构与生理功能主要由哪种化学物质直接体现?幼红细胞最终分化成红细胞的主要原因是什么?针对疑问2,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到目前为止,人们还没有成功地将单个已分化的动物体细胞培养成新个体,这是因为动物细胞的发育潜能随着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渐变窄。但这种分化潜能的变化是对细胞整体而言的,对细胞核来说是否还保持着全能性呢?进而引导学生分析细胞核移植实验。

    3.因果分析,把握特征。学生一旦理解了细胞分化的因果关系,就容易从中把握细胞分化的特征:①渐变性——细胞在发生形态差异之前的一定时间,细胞分化命运即已确定,基因活动模式已发生改变,从基因到蛋白质再到细胞形态、结构、功能特化是一个渐变过程。②不可逆性——分化细胞的表型保持相对稳定,以执行特

    定的功能。然而,在某些条件下,分化细胞的基因活动模式可发生可逆的变化,又回到未分化状态。

单细胞生物具有的生命特征范文6

文件编号: 1003 - 7586(2016)06 - 0024 - 03

动画电影是指那些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制作的、以儿童为主要观影对象的电影。这类作品的故事性、画面感、科学性等,较一般意义上的儿童影视作品更为突出。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生物教学资源,动画电影具有独特的教学功能。它不仅能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儿童展示生物知识、介绍生物原理、涵育生物素养,其教育功能全面而生动。

《冰河世纪》系列电影最早由福克斯电影公司于2002年推出,首部影片构划了一个充满乐趣、温情和探险的生物世界,塑造了长毛象曼尼、巨型树獭席德、以及剑齿虎迭亚哥等动物角色,它们为了护送一个人类弃婴进行了一次超越生死、感人至深的旅程。该影片曾获第75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随后福克斯又持续推出第二、三、四部续集。下面通过剖析电影制作方将生物元素巧妙地融入到影片之中的方法,为动画电影进入具体的生物教育活动提供参考。这也应当成为当前生物教育中关注的新命题。

1 在栩栩如生的细节设计中展示生物知识

张艺谋说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没有多少人能记住整部电影详细的过程,但却能记住某个闪亮的细节。”这足以表明,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可能具有某种特殊的价值。正如一个精彩的教学细节,往往会影响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1.1 精美画面直接呈现生物知识

画面是电影语言的基本单位,一方面准确地再现摄录像工具所提供的客观现象;另一方面又是经过摄影者的选择,安排和组合的形象,它必然载负着创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冰河世纪(一)》中,长毛象、树獭和剑齿虎为了追赶上人类而选择了一条捷径,进入了一个由冰川冻结而成的地下洞穴,一些动物被冰封其中,成为活生生地标本。但是很少有人会留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树獭所观察到的标本是按照生物进化的一般过程出现的,即单细胞生物――爬行生物――复杂(哺乳)生物。这一细节折射出了导演的良苦用意,即尽可能真实地呈现各个地壳变动时代的地貌特征以及物种在不同时代出现的顺序。如果说这种线索尚属于“明”的话,那么在《冰河世纪(四)》中,科学性则被夸张性地“隐”于其中,由于地心内部的变化,陆地被分割成数块,一群长颈鹿沿着裂痕站立成两队,而它们的头部仍然尽力地向对面的陆地伸展。多么生动有趣的刻画!这与科学家证明大陆漂移说的做法几无二致,即通过考察相邻大陆边缘生物的相似性,以推断真实的地壳运动。由此可见,要向儿童展示生物知识,精美的画面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1.2 趣味台词真实表达生物知识

画面再生动、形象,没有语言来阐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儿童有可能看不懂影片呈现的内容,读不懂制作者想传达的丰富信息。此时就需要通过台词,尽可能地补充画面传达的生物知识,从而使儿童受到启发和教育。《冰河世纪(三)》中,追踪恐龙足迹的主人公们在中途遇上了一只怪物,它凶狠地睁着一双发光的巨眼,表情狰狞,貌似要将众人吞噬一般,每个人的身体都有些颤抖,甚至语音都有些走调。这时独眼鼠大声地喊道:“嘿,离开我的草坪,快滚!”话音刚落,这只怪物就听话似地转了身,拍打着巨大的翅膀慢慢飞翔着离开。“从它还是只毛毛虫起,我就认识它了!”独眼鼠接下来的话让众人如释重负,原来这是一只利用斑澜色彩作恐吓色的巨大的蝴蝶。假如你错过了这段台词,可能真看不懂几秒钟前发生的一幕。就这短短的两句话,将蝴蝶的生长发育特点和动物如何保护自己的科学知识置于其中,可谓精炼而丰富。

1.3 反常情境巧妙隐藏生物知识

杜威提出,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其目的就在于通过教育让人克服现实生活的种种弊端,从而达到一种理想的生活。动画片中那些超乎日常经验的画面,无疑能够给儿童幼小的心灵带来震憾,引领他们用全新的目光来认识这个现实世界。如:在孩子们的经验中,万物皆有生命。不同的是,动物的生命力主要体现为躯体的运动状态和多种感觉器官的协同配合,而植物则不具备这种“杰出能力”,冰河系列电影则完全颠覆了这种认识。影片曾用大量的镜头刻画了捕蝇草和食人花两种植物。遍布在丛林四围的紫色捕蝇草,充当了窥视者的角色,它们悄悄地弹出隐藏在体筒内的绿色小眼睛,留意着周围发出的丝毫动静。当长毛象去采摘果实时,则不可避免地陷入了食人花布置的陷阱之中。捕蝇草甚至能够察觉出对手的快速移动发射坚韧的藤蔓。当独眼鼠持刀冒险进入了它的体内营救长毛象时,一个巨大的心脏加上两根红绿的血管出现了,瞬时,营救活动变成了人类世界的拆弹行动,谁说草木无情呢?这完全颠覆了儿童对植物的认识。

2 在充满乐趣的故事情节中介绍生物原理

以儿童为主要观影对象的动画电影,必然要采用讲故事的形式。而在构想电影情节的时候,除了遵循简单、易懂的基本要求之外,还要尽可能地引起儿童的兴趣。一部好的儿童动画电影要将故事的趣味性、可看性与广博的知识性巧妙地融合,这样才能迎合儿童的观赏口味,增强儿童的观影体验,让科学得以向儿童传播。

2.1 通过婴孩的重归人群,重新诠释生物的生存法则

生物的生存之道是什么?对此有很多种不同的回答。可以是你死我活、弱肉强食;也可以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还可以是万物平等,各有绝招。整个《冰河世纪》系列影片中对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法则进行了详细的描绘。尤其值得称颂的是,影片重新思考了动物(包括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物竞天择进行反思,以寓言和象征的方式重新诠释了万物平等的观念。《冰河世纪(一)》中动物们帮助拯救孩子的情节便具有这样的意义。在护送婴儿回家的路上,猛犸象、剑齿虎和树獭组成了一支临时护送队,但它们各怀心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得不走到一起。然而共同的追求却让本来相互为敌的动物逐渐放弃对立,进而成为同盟。通过这一故事情节向儿童证明,所有的动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和平共处。这也印证了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与基础》中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平等的,正如各种动物,在生理因素还没有导致其中一些动物发生我们能看到的种种变化之前,它们也是平等的。”

2.2 借助角色的亲身经历,深刻暗喻生物的灭绝原因

生物灭绝的原因有很多种,除了生物链的破坏、气候的影响、突发性的地理灾害等,还有容易被忽略的人类活动。电影制作方认为人类过度地狩猎比起气候或其他环境因素的失衡,更容易引发大规模的灭绝事件。在《冰河世纪(一)》的护婴行动中,长毛象因为人类的捕杀而失去了家庭,它总觉得自己是这个地球上的最后一只猛马象,内心的恐惧时时刺激着它脆弱的神经,这其实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向人类控诉追捕动物所带来的种种恶果,也揭示出人类实质上已经成为生物自然进化甚至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因素。更为可怕的是,人类的文明仍在继续向前发展。大量的微生物、植物、真菌和动物群落原本聚集在茂密的森林华盖之下,现在它们一点点让位于大规模种植的大豆和玉米、牛羊马等动物也有相同的遭遇。与此同时,精良武器的制造使得狩猎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甚至于最后狩猎成了一种运动……这对自然界的物种来说无疑就是一种灾难。

2.3 在倡导和谐的精神指引下,涵育生物素养

电影艺术向来就是现实的反映,它总是根植于现实的土壤中。虽然它们讲述的都是发生在虚幻年代的虚构故事,但在提供视觉冲击的同时,它们也往往提出一些关于生物世界当中的道德伦理问题:生物如何面对自然灾难?人类应该如何处理与其它生物的关系?未来的世界将走向何方等。对这些问题的解答能够体现出一个人所具有的生物素养。《冰河世纪》用电影的方式给出了自己的解答,让儿童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

(1) 提出对环境保护问题的高度预警。

很多人之所以喜欢冰河系列电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被片中利用电脑技术所模拟出的冰山崩裂、滔天巨浪、断壁悬崖、岩浆间歇井喷等自然奇观所吸引。冰河系列电影物场景与其说是虚构,倒不如说是对未来现实的某种预警。时至今日,几百万年过去了,这对于地球历史而言不过是沧海一瞬,但地球的面貌却已发生了彻底变化,全世界超过50%的森林已经消失,而其中又有超过一半是在上个世纪内发生的。若以目前的速度发展,在几十年内地球上的热带雨林将全部消失。森林就像是地球的肺,它可以代偿大量生物所消耗的氧气和产生的二氧化碳,以及日渐增加的由于燃烧煤炭石油和木材所引发的相似效应。森林的减少意味着将来氧气的消耗量将大于生产量,二氧化碳的生产量则将超过消耗量,这一改变会经由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温的显著转暖。若果真如此,或许《冰河世纪》中的场景将出现在现实生活中。

(2) 引发对人类命运问题的终极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