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生态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1
中图分类号:F299.23文献标识码:A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也进入了一个空前发展的阶段。城市建设和经济开发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展开,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一些城市的建设和发展中,也存在不少注重短期经济效益,忽视长期环境效益和城市形象的行为,盲目照搬,千城一面,缺乏远景规划。因此,如何避免将城市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污染与破坏和缺乏城市设计的基础上,减少“生态负债”,是我国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中所必须避免的。在这样的形势下,探讨城市的生态规划尤为重要。
一、城市生态规划的进展
国际上正式提出城市生态规划概念的时间并不长,但其学术思想的探讨却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16世纪英国摩尔的“乌托邦”,傅立叶的“法郎基”,欧文的“新协和村”以及20世纪30-40年代柯布西耶的“光明城”和赖特的“广亩城”等设想中都蕴含有一定的城市生态规划哲理。从以上学者的论点可以认为,生态规划的目的是:从自然要素的规律出发,分析其发展演变规律,在此基础上确定人类如何进行社会经济生产和生活,有效地开发、利用、保护这些自然资源要素,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最终使得整个区域和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容
1.高质量的环保系统:对城市的大气污染物、废水以及饮食业、大众娱乐场所等系统排出的各种废弃物,都要按照各自的特点及时处理和处置,同时加强对噪声的管理,各项环境质量指标均应达到国家先进城市的最高标准,使城市生态环境洁净、舒适。
2.高效能的运转系统:包括通畅的道路交通系统,充足的能流、物流和客流运输系统,快速有序的信息传递系统,相应配套有保障的物资供应系统(主副食品、蔬菜等)和城郊生态支持圈,完善的专业服务系统和污水废物的排放、处理系统等。
3.高水平的管理系统:包括人口控制、资源利用、医疗保险、治安防火、城市建设、环境整治等都应有高水平的管理,以保证水、土等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适度的人口规模,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
4.完善的绿地生态系统:不仅应有较高的绿地指标,如绿地覆盖率、人均绿地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而且还应合理布局,点线面有机结合,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组成完善的复层绿地系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保护组织规定,城市绿地覆盖率应达到50%,城市居民人均绿地应达60m2,我国要求本世纪末人均公共绿地达到7m2~11m2。目前我国的大多数城市离上述要求差距较大,在城市生态建设的过程中,应努力向着高标准的绿化方向发展。
5.高度的社会文明和生态环境意识:应具有较高的人口素质、优良的社会风气、井然有序的社会秩序、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高度的生态环境意识,这是城市生态建设非常重要的基础和智力条件。
三、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的经典案例
(一)国外案例
巴西库里蒂巴是南美国家巴西东南部的一个大城市,为巴西第7大城市,环境优美,在1990年被联合国命名为“巴西生态之都”、“城市生态规划样板”。该市以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受到世界的赞誉,尤其是公共交通发展受到国际公共交通联合会的推崇,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予库里蒂巴极高的评价。该市的废物回收和循环使用措施以及能源节约措施也分别得到联合国环境署和国际节约能源机构的嘉奖。
(二)国内案例
盐边县是攀西最年轻的县城,是因二滩电站建设而新建的移民城。盐边县过去是贫困县,又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移民工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不但县域经济的发展受到影响,同时城市规划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盐边县委、县政府在经历了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实践,并通过调查研究,慎重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就是以“绿色幸福盐边”为主题对盐边进行规划建设。“绿色幸福盐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充分享受物质发展的成果,还要充分享受发展带来的精神快乐。“绿色幸福盐边”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
四、城市生态规划建设的意义
(一)生态城市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已逐渐退化为物理意义上的城市,它本身不健康使得整个地球也不健康。城市在发挥着区域经济凝聚中心、驱动源泉、人类聚集作用的同时,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生态城市的提出是基于人类生态文明的觉醒和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反思。如今世界人口一半以上和中国人口的1/3以上已居住在城市,把城市建设成合乎生态要求的人类理想家园,这已是人们的不懈追求。
(二)生态城市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矛盾日渐显著。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
(三)生态城市建设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
城市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态环境的一部分,城市正处在大规模建设、改变自然与人类环境的关键时期,是发展的时期,随着人民生活的追求层次发生变化,自然、生态成为人们的一种向往,健康型生态居住环境是人们的最迫切需求。通过生态城市建设,引领人们生活方式、生存方式的潮流,引导人们按规律去生产生活生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谢华生.李红柳.孙贻超.邵晓龙.天津生态城市建设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天津经济.2011
[2]刘哲.马俊杰.生态城市建设理论与实践研究综述.环境科学与管理.2013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市景观设计;景观生态;生态美学;景观生态产业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近几十年来,随着人类社会发展,人口增加、工业化、城市化及人类活动正以空前的速度、幅度和规模改变着自然环境,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环境污染、生态恶化及全球变化,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合理利用自然生态环境、资源,维护其再生能力,并使人类生存环境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是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生态型城市就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以自然系统的和谐为基础,以彰显个性的文化魅力为灵魂,以资源的循环、协调和高效利用为保障,以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整体效益的和谐统一为目标,建立在区域平衡协调的基础之上的城乡统一体。
1做好生态景观城市设计
生态城市规划其基本设计有城市景观设计、城市产业设计和城市住区设计三个方面。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交互作用,土地利用规划和评价一直是其主要的研究内容。景观设计要遵循自然辩证法。城市景观设计的目标是建立在由建筑、园林等为主的人文景观和各类自然生态景观构成的城市自然生态系统。建筑景观设计的重点是在平面规划的基础上做好空间天际轮廓线的规划设计,特别是沿主要街道建筑景观设计,要在做好高层超高层建筑景观设计的同时,适当布置低层的生态建筑。园林设计的重点是要做好沿江、河、湖、溪等两岸林带以及城市公园、城市广场的景观设计,融生态环境、城市背景文化、历史传统与现念及现代生活要求于一体,提高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各类自然生态景观的设计重在完善基础设施,完善生态功能,提高其生态效益景观效应和共享性。
城市产业应当是代表生态文明潮流和先进生产力发展方向的生态产业,是能够形成强大示范效应的龙头产业。要以生态化的示范产业园区为平台,建设以高科技产业为主导、以循环经济为特色的生态型工业体系同时努力发展旅游、信息等第三产业。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未来生态城市的基本轮廓应当是:(1)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能源。(2)能充分利用可持续供给的清洁材料。(3)城市经济、社会、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形成全面的协调共生网络。(4)在城市的长期发展中始终具有最佳的生态位和最强的组织力。面对中国未来巨大的城市化前景,前瞻性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而设计出了十大战略,包括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建立多样化的乡土环境系统;维护和恢复河流和海岸的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将城郊防护林体系与城市绿地系统相结合;建立无汽车绿色通道;开放专用绿地;溶解公园,使其成为城市的生命基质;溶解城市,保护和利用高产农田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乡土植物苗圃基地。通过这些景观战略,建立大地绿脉,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基础设施。
2生态景观城市设计策略
2.1设计原则
2.1.1稳定性原则
景观在自然或人为干扰下不断发生变化,不同强度的作用力产生不同的生态反应。不受干扰时,景观水平结构向同质化方向发展,景观处于动态平衡状态。适度干扰可迅速增加异质性,景观还能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严重干扰则使异质性迅速降低,景观难以再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而产生新的动态平衡。
2.1.2生态美学原则
景观作为具有明显视觉特征的地理实体,不仅具有经济、生态价值,而且具有美学价值。
2.1.3实效性原则
景观生态规划强调生态合理性,即相对符合自然规律合理规划,以达到符合人类生态的长远利益,在规划中深入分析区域及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能流与物流特征以及规划实施后的生态风险等,维护与改善景观的生态完整性,达到生态合理性。同时由于人类在景观系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也决定了景观生态规划必须追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二者之间的协调统一。
2.2城市生态植物设计
按生态学原理考虑,植物材料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比如森林每增长1m2,大致可吸收、固定350 kg的CO2,当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时,就能产生适合于人类生活的气候。同时,片林和林荫道夏季能降低气温3℃,降低路面温度7℃,降低建筑物表面温度4℃~l0℃,减少高温持续时间3h~8h。一个林地结构、树种选择、配置合理的城市,空气相对湿度可增加54%,宽30m的林带可降低噪声6dB~8dB。但是,虽然植物有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和防风阻沙的能力,但在植物材料选用上应考虑树木的生化相克、对人体产生过敏、有碍健康的问题。在群落配置时,还应考虑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各树种间和草木建群的稳定性问题等。适地适树,城市的骨干树种(基调树种)应以乡土树种为主,适当选用已驯化的外来树种。在城郊过渡区与城市近郊区,无论是公园或绿色隔离带或片林,都不应是纯林,应该营造针阔混交林,而且林下一定要配植灌木或草本。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
2.3城市总体设计
营造自然景观优美、建筑风貌时尚新颖、生态调控功能完善的城市分区,同时,要改造旧城区,保护古建筑,运用都市里的村庄、城市中的乡村民居度假村、生态公园模式改造“城中村”。发展绿色社区;完善城市商务区和各种服务系统,优化交通网络,密切城市各组团的联系,满足居民的多元交通方式需求,降低各种出行方式的“时间成本”和“环境成本”,形成具有亲和力和凝聚力的最佳人居环境。城市景观是具有大量的、规则的人工景观要素,如大楼、街道、绿化带、商业区、文教区、工业区、仓储区等,是各种人造景观的高度集合。一个城市景观生态功能的优劣,不仅要使各功能区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还要使各功能区在空间上的组合搭配合理,协调不同功能区的物流、能流的输入和输出的效率。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则应精心设计建筑群体的空间构成、注意对城市建筑物的数量、轮廓、色彩、材料等的控制,对城市人文景观加以控制,保持城市流畅的轮廓线和特色,同时,要合理布局斑块和廊道,精心营造城市绿色生态空间系统,以达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完美融合。
3对城市景观生态发展的前景展望
近些年,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景观规划已经越来越趋向成熟,逐渐体现出多样性、多元化的态势,对城市生态科学研究的加深,生态健康的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意识逐渐深入人心,使城市景观的建设有了一个更好的社会和学术背景,更多的既能顺应自然环境规律又能表达人类实用与审美精神需求的景观不断问世。
当代城市景观规划凸显出人性化、信息化和多元化的总体特质。人性化特征是景观发展的中心要求,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它是景观规划超越功能意义进而完善人的生命意义的体现。它呼吁设计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提供无微不至的关照。在未来的景观设计中,针对不同年龄、职业和身份的受众进行设计将不断增加景观的独特内涵和意义,另外针对老人、儿童和残疾人这些特殊人群的设计会渗透在生活的各个角落。
同传统的景观形式相比,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景观所承载的信息量越来越多,未来景观的信息化发展将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信息的高度发展为景观的表现形式的提高创造了可能,其生态功能的完备与审美价值将得到进一步提高;在景观系统中,以信息表现为主的各种标志系统和指示系统将以更加丰富、简洁便利、高效的形式出现;信息化的提高,无疑使人与景观环境的互动性增强,人的参与,景观的影响,使时空感觉产生变化。
景观发展的多元化来源与文化的多元,不同国度、不同民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差异,使文化景观呈现迥异的面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景观的发展不应是走向一种声音,而是保留地域特色的差别,我们应以演进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文化构成的脉络,地域文化传统将其中最具活力的部分与景观现实和未来相结合,从而获得持续的生命力和文化价值。
除上述城市景观未来发展的趋势外,我们在研究城市景观生态时也应把握这样的思想:景观生态系统中的地形、土壤、水体、植被等自然因素并不是静止的纵向联系,人的各种活动都渗透到其中,产生着千丝万缕的横向联系。因此在将来的景观规划时,必须多考虑人的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把景观生态系统看作是人类文化圈和自然生物圈交互作用而形成的多个生态系统,城市景观规划与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将越来越密切,也会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
4结束语
生态城市已成为国际第四代城市的发展目标。它是城市发展的一个高级阶段,是城市人类与其它生物高度协调的标志,也是城市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高度融合的象征。城市生态规划应该将生态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其目标,研究和制定为生态城市建设服务的规划理论和对策。目前对于组成生态城市的各要素的研究较多,但还没有形成一个成熟的综合的概念。生态城市规划应在分析考察城市的生态环境现状的基础上,为实现生态城市勾画蓝图。生态景观城市的构建与设计,推动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快了可持续发展进程,其理论与实际意义非常重大,必须把握设计总原则,从城市总体到植物设计出发,才能加快生态景观城市的合理构建。
[参考文献]
[1]任燕萍.浅议城市环境问题及对策[J].科技咨询导报,2007,(12):71.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3
关键词:城市生态型小区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居住区大面积开发建设的同时, 也在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从而加剧人类的生存环境危机。因而各国开始探索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模式―城市生态小区,希望通过调整人居环境的生态关系, 使小区成为具有自然生态和人类生态、 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统一的理想城市住区。城市生态住区作为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对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居住环境质量、实现城市住区的可持续发展等目标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城市生态住区规划理念
1.1 选址
首先, 住区总体的规划选址要结合具体自然地貌, 这主要表现在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 自然格局和生物物种的尊重和关照,对住区地域生物多样性的重视。发达国家在进行居住区选址时,常常会作环境影响评估(EIA),即考虑周边环境可能对地块造成的影响,以及分析本地块开发之后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样就可以为建筑和道路等人工构筑物的布置, 提供宏观的环境数据信息, 使其处于对环境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最小的位置,创造具有良好生态位的城市住区。其次,在选址时还必须考虑尽量使居住者能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国外学者已经把能否利用公共交通系统作为衡量是否是生态居住社区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在国外,一旦居民无法利用公共交通系统出行,必将迫使他们依赖于私人汽车,从而造成大量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1.2 规划布局
“生态住区”特别体现对人的关怀和对环境的尊重, 而人的健康舒适感还体现在心理上。国外的设计师在规划时注重住区的空间形态, 讲究多中高层的建筑配比, 特别是人在其中的感受。人们在其中感到空间丰富, 尺度宜人, 环境设计实用精致。在公认的一些优秀的住区中, 没有不顾朝向的围合和曲线,人们的家园在花草的掩映下,有高有底, 各具表情, 空间效果十分生动,但实际上每栋楼仍然整齐的排列,有很好的通风和日照。而国内的设计人员往往更追求气派和图案化平面形态, 大面积的广场与草坪,有意的围合和花哨的表现图。充分利用地下、 半地下空间, 可以减少建筑占用的地面面积, 使腾出的地面面积设计为公共绿地或住区广场等开放空间,从而达到节地和改善室外空间环境的目的。地下空间的利用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结合多高层建筑的基础, 开辟地下、 半地下空间, 可将地下空间与上部住宅主体统一设计施工,空间上常用作上部住宅主体功能相对应的停车建筑设备等;②利用住区集中绿地地面以下开发部分地下空间, 如建设大型停车场、 商场、 文化娱乐空间等; ③结合人工山水园林造景而设置地下、 半地下空间, 结合景观园林的造景, 采用半掩土建筑形式, 具有简化施工、 降低造价的优点。
1.3 绿化
建筑和绿化都是住区的重要组成要素。 从生态角度出发, 住区环境绿化设计的目标是对内创造舒适的住区微环境,对外架构人与自然的友好桥梁。住区绿地系统的布局应系统化、 集约化, 立体构建生态绿地系统, 强调整体布局, 充分利用基地的自然地势, 联系住区中的居住、 服务、交通、 支撑系统。
长期以来,人们偏重于从美化环境的角度出发认识绿化、 建设绿化.但如果仅仅停留于此, 则是片面的、 不够的.应该充分认识到绿色植物的生态作用, 认识到植物是改善微观小气候、 获得理想居住环境的重要保障.在绿化规划设计中, 应该摒弃以前过分注重人工构筑物、 过分重视建筑小品的传统, 减少只有观赏价值的大面积不可进人的草坪,而利用植物的蒸腾作用和林地的遮荫作用调控环境温湿度, 根据全年及夏天的主导风选择植栽的方式和植被种类,以获得夏季所需的穿堂风或阻挡冬季寒风。注重发挥绿色植物净化大气、 防风、 防尘、 防噪的作用.通过绿色植物而改善局部小环境, 为人们创造安静、 舒适、 优美的居住环境。
1.4 住宅户型设计
住宅还是一种耐用消费品。 随着时代的变化, 住宅的使用功能可能会有所变化,因此居住建筑的设计应该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多种可能性, 甚至应当考虑到把住宅改变成大型公寓、 小型公寓或办公室的可能性.即使是居住社区中的公共建筑也应考虑未来使用功能变化的需求, 如改变成居住建筑或零售店的可能性,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减少大拆大建的现象, 减少资源的浪费, 才能使居住社区更具适应性, 更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在住宅总体布局时, 要力争采用当地的最佳朝向, 满足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的要求, 尽量不出现西向住宅和北向住宅, 尽量使住户能通过自然通风和天然采光而形成较好的内部物理环境,减少使用空调的次数和时间, 从而降低整个社区的能源消耗,达到节能的目标.同时尽可能利用当地技术、 材料,以降低建造成本, 并运用轻易修复或替换的简便技术; 使用无污染、 易降解、 可再生的环境材料, 控制室内空气中各种化学污染物质的含量在汉诺威市按照 “植物生态建筑”建造了一个名为 “莱尔草场” 的住宅区, 即种植能维持生态平衡的大量植物, 并使其与居住空间融为一体、 互为依存。住宅区内上下两层错落有致地分布了 69 套院落式住宅。 楼房结构为砖木骨架, 四壁用木材, 朴实无华。 居室里铺设的地毯用玉米皮或麦秆纺织品编织, 沙大多为纯棉布料, 家具多用不喷油漆的原木制成。小区内修建了绿色的 “生态化公路” :道路两旁种植了高耸的林带和繁茂的花草用来防止空气污染和减少噪声;路面开有小孔, 在小孔里种上绿草以免汽车碾压。 由于绿草占到 70% , 大大减少了路面太阳光的反射。
1.5 技术
采用太阳能、地热、 风能、 生物能等自然资源,如太阳能利用,天然冷源的利用,自然的采光、 通风、 降湿等达到节能的目的。
(1)风的利用。 设计中应当考虑创造利于热压和风压通风的条件,尽量满足住区内建筑的自然通风;风能应用技术主要为小型风能电能转换技术, 风力发电是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
(2)合理开发太阳能。太阳能的充分利用是未来住宅能源的利用方式, 其应用包括两大方面: ①太阳热能应用系统, 即用太阳辐射热加热水, 以供给建筑生活热水、 采暖及制冷。②太阳能光电(PV)系统,将太阳辐射直接转换为电能,为建筑的供暖、 空调、照明等功能要求提供清洁的能源。
(3)地热资源的利用。 地热能不仅适用于单栋建筑, 而且特别适用于像居住小区、 工业区、 农场等成片的建筑。利用地热能一方面既没有污染、 对生态和环境有利; 另一方面运作费用极低, 只需进行初始投资回收的评估。
(4)节水与水循环。使用低用水量的部件或设备(如节水型的龙头、 喷头和抽水马桶), 甚至尝试使用无水型小便器和无水型马桶。在强调节水的同时, 还应注意灰水的循环利用.灰水, 也称中水, 即指来自洗浴间、 洗衣机、 洗手池等处的水.这些水经过处理之后, 可以在一定范围内作为非饮用水使用, 可以用于冲刷厕所、 洗刷车辆、 清洁道路和浇灌绿地等。将停车场、 广场、 游戏场所等处的硬质不透水铺装改为植草砖等透水或半透水铺装,以便使雨水能渗入地层而成为地下水, 保持城市的水体循环.建于日本九州市的生态型高层住宅区。 电力由风车提供, 温热水由太阳能供给。 太阳能集热器安装在大楼南侧,在晴天可使储水箱中的水加热到沸腾, 即使下雨天也能使水加热到约 55%。每户阳台上都装有垃圾处理机, 将生活垃圾进行处理变成植物的肥料, 公寓外停车场的地面砖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使雨水存流于地下, 与停车场地内的树林形成一种供水循环系统。 分隔房间的墙壁上留有通风口, 并配有通风设备,使每个住房形成良好的通风效果。在大楼前装有风车, 由风车发电为公共场所照明提供辅助能源。
2结语
总之,随着环境意识的提高,人类已经越来越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性, 生态住区既是一种小区规划新理念, 又是未来城市追求的远景目标,将成为可持续城市理想休憩乐园和未来住宅小区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关于生态住区的思考.华中建筑, 2000(3)
[2]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 2002.
[3]宋晔皓,栗德烊.整体生态建筑观,生态系统结构框架和生物气候缓冲层.建筑学报,1999,3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4
关键词 农田用地;都市农业;生态绿地;生态农林观光公园;福建泰宁
中图分类号 TU98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271-03
现代城市的发展日益重视运用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倡发展方式的转变,不单纯追求城市经济,盲目求大、千城一面的发展路子;而是追求生态和社会效益的可持续发展。重视生态文明是新世纪的哲学主流,引导人类的建设和生产活动。
2009年7月,在泰宁县发展大旅游区,完善旅游休闲设施,优化城市景观休闲资源,进一步开发城市旅游配套资源的要求下,启动了泰宁生态休闲农业园。该公园集生态休闲、生产生活为一体,是新型的城郊绿地产业公园,在该背景下正式诞生,城市各种绿地已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组成部分。
1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即在城区有一定的绿量与显著生态效果的综合性城市绿地。一方面城区生态休闲绿地作为城市中的生态区,既是城市居民休闲娱乐的地方,又是维护生态安全格局,使城市生态环境得到优化的重要措施;另一方面生态休闲绿地被赋予多样化功能,可以满足人们的休闲娱乐需求,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为城市发展带来动力[1]。宏观意义上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可以是城市与区域层面的生态型绿地,微观层面可以是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市级公园。城市生态休闲绿地概念的提出代表着城市公园从单纯的强调场所空间塑造向强调生态理念造园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重视园艺美学到综合性、多样化发展的转变,代表着城区绿地从单一公园概念到城市功能观念的转变[1]。
2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作用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保护和开发对于缔造生态安全、土地安全、水土保持、环境优美、富有城市竞争力和城市特色的空间结构等方面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作用和特征表现有:具有保持水土的自然要素和生态特点;创造广阔的公共休闲活动空间,优化城市功能;是促进城市发展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完善城市休闲产业配套的重要场所;是城市最具地标景观性的地方,影响城市发展布局和发展方向。
3 城市生态休闲绿地的历史与实践
孙筱祥先生曾经指出,全世界大城市区最早建立的自然式休闲生态园林为杭州西湖。12世纪时,以西湖为中心形成一个半天然半人工的自然式园林,面积逾4 000 hm2,成为当时南宋国都临安的城市公园,近期的西湖西进开发中,朝着更生态的方向规划,保持了农田和生态水源等设施,茶园和果园相间其中,稻香鱼水散置其间,如同世外桃源,池塘水系、生态湿地、船坞码头共同组成人间天堂。
1898年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理论明确提出城市生态休闲绿地、农业牧场与城市的密切联系[2],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公园改革使公园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大量休闲设施引入,注重公园的生态平衡和经营管理并日渐融入城市;20世纪末被认为是新的综合文化休闲设施,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
如今,城市休闲公园更趋多样化、专业化、宏观化。形成了以城市定位为核心的休闲绿地系统。1873年建立的纽约中央公园规划了很多的喷泉、大草地、水体、各种游步道、景点、休闲设施、运动场、美术馆、画廊、影剧院;公园具有良好的生态效应和生态容量,排洪给水河道和人工养殖景观湖相结合,植物园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为纽约城区最大的自然生态休闲绿地。澳大利亚的堪培拉中央公园将城市河湖、山体、纪念空间结合起来,通过对草原、林地、森林、湿地等以原始景观为主的休闲设施进行开发,从而实现了对场所的改进优化,使其成为城市需要的一部分。
城市绿地系统与区域生态层面的生态休闲绿地强调公园与城市系统的渗透和补充发展,荷兰的斯塔德休闲生态绿地是横跨4省(北荷兰、南荷兰、乌德勒支、佛来福兰)面积约400 km2的农业地带,保持了生态休闲绿地的开放性、生产性,集约化使用城市土地和营造紧凑的城市空间从而保证兰斯塔德地区生活休闲空间的理想模式[3]。
4 泰宁县生态农林观光公园规划实例
4.1 项目建设背景
泰宁县生态休闲公园区位于城区以东,是县旅游发展的重要工程项目。项目将与大金湖国家风景名胜区、世界地质公园、尚书府第等旅游景区形成产业互补,是构建区域大旅游圈的重要项目。公园四周环境幽雅,风景资源得天独厚,交通便捷,沿线风光秀丽,按总体规划,为生态休闲农业风情区域。
园区占地约133.3 hm2,地理条件优越,该园区依托国家风景区和世界地质公园,利用山水泰宁的资源优势,区位独特而显著。交通上,区间网络路、城区一级旅游干线、福银高速接线和向莆铁路穿境而过,交通方便。
规划区生境条件优越,山清水秀,物种繁多。该区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7 ℃,无霜期30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为1 775 mm,一年中3―6月为雨季,5―6月降雨强度大,雨量集中,平均相对湿度为84%,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 738.7 h,多年平均降雪日数为4.3 d,属福建省丰水湿润区,适合多种植物生长。
4.2 项目现状和规划策略
4.2.1 存在问题。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即将发展为新市区的土地目前为贫瘠农田,农业产量很低,地块四处杂草丛生,由于常年简单耕作,土地面临荒芜沙化,而主城区的发展受土地严重制约,城市功能无法进一步优化,城市主题得不到诠释,如何把农地与新区发展结合有待进一步研究。
4.2.2 规划对策。结合城区内的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人文自然资源。根据城区常住人口少、以休闲旅游为经济支柱的现状以及该县构建大旅游经济圈的需要,拟将该区块发展成生态休闲型城郊绿地。以高流量人口循环休闲旅游、生态农业经济为产业,建成融生态居住、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生态园区,使该地区与风景区、人文资源区形成一体,围绕核心城区,形成众星拱月的旅游生态城市格局。该区块的建设方向是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的前提下发展新城区,构建生态特区――以生态休闲农业为主导,发展相关产业,形成农林科研开发、度假、观光、旅游、教学、特色和高效生态农业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休闲园区。
4.2.3 解决途径。不改变土地基本用途,结合传统农业,进行集约化、现代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并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经营土地,发展围绕农业的生态科研、生态度假、休闲接待、农产品加工、田园型房地产业展开,使农户参与到现代化农业生产中来,形成新市民。使农地与旅游、餐饮、观光、高新产业相结合逐渐形成公园式新城区,使农地发挥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走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4.2.4 技术措施。经过工程措施和土地改良使该地块焕发出新生机。一是工程措施,疏通水道、引水养殖、挖湖养殖,解决土地干燥的问题;二是从山坳引水渠,集水于饮用水塔和湖,更新水质成饮用水,发挥生态淡水养殖的效益;三是土地改良,应用农业技术对农地进行改造,以适合各种生态产品和植物的生长需要;四是科学规划,在农地边的荒芜山体上规划低密度构筑物形成生活区,经过截污渠把生活管理区与生态产业区分离;五是限制交通工具,仅允许使用电瓶车等无碳或低碳工具,污水处理后用于灌溉,有机肥经过处理制成植物养料,让明媚阳光、清新空气、繁茂枝叶、瓜果田园环绕全园。
4.2.5 设计目标。规划使该园区成为“新天地”,解决了农村、农民、农田、城市发展、城市经济多方利益脱节问题,以及农业土地荒废和城市发展土地利用的危机。这种集约化、多元化、互补型农业避免了很多农产业风险,解决了城市土地发展瓶颈,使生态城区得以实现,解决了农民、农业、农村的转型问题,开辟了城市生态经济发展的路子,良好的生态经济必将吸引更多的新市民(原农户)参与其中,促进相关产业的跟进,达到利用先进的城市造园理念引导传统的城市发展方式。新的土地利用方式必将使城郊农业走上新的发展模式,也使现代版田园城市及生态农业科技新城得以实现。
5 规划原则
5.1 生态原则
公园规划突出生态设施、生态产品、生态技术和环境保护。一是生态设施,其是公园的重要基础,比如引水入园,不造假山水,形成水生植物、旱生植物相交的立体式植物生态环境;结合规模化生态农业生产形成生态植物群落和自然季相(四季均有较大面积的花、彩叶和观赏果)。二是生态技术,利用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自然生境、生态因子综合设计的高效生态环境模式,进行生产、生活、运行等综合的城市生态休闲绿化公园。三是环境保护,公园有着大自然生态的良好基础,必须保护性地综合规划和开发。旅游势必会带来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也会成为污染源,必须注意生态要求,如停车场的设置、垃圾分类收集站的布置等;利用生物种类和生物防治技术来减少病虫害、农药污染。在植物生产环节利用全园的废物,以消灭污染源。
5.2 综合效益原则
规划中应坚持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项目相结合的原则。加强生态旅游、休闲度假、生态产业等方面项目的有机联系,互相促进,走多元化经营,产业互补的生产模式,以获得生态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
5.3 互动性原则
规划强调旅游项目的参与性、娱乐性及知识性的结合,使城市游客参与园区生产、生活,通过亲身体验获得乐趣和相关的知识,使他们多方面地体验农产品生长、种植、采摘、加工、收获,动物的驯化、逗趣,农业高新产品的生产及农村生活的情趣,使游客享受到源于乡村生活又高于乡村生活的身心体验,享受到现代田园、花海的生态农业风光。
5.4 特色性原则
特色是休闲产业发展的生命力,也是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关键,因而规划设计要根据园区的现状,明确现有资源,使园区以特色建园。规划中应该突出的内容包括:一是人工生态景观,特别是大面积水面及周围景观;二是生态技术生产,利用生态技术进行水自然循环、净化、水产品的养殖、动植物能耗互补;三是滨水景观,凸显山水与农业、山珍、渔业的特点;四是水产农业,水生植物和动植物景观的运用;五是野生鸟类观赏设计,特别是珍稀鸟、白鹭引进。通过突出特色,使该园区成为区外游客向往的世外桃源。
5.5 总体规划和分期开发原则
公园的开发采用整体规划、分期开发的形式,以适合生态城区建设的特点,为整个园区进入良性循环做好充分准备。从项目开发顺序上,首期是生态基础设施,如道路交通、通水通电、文化娱乐、信息网络、生态建筑物、休闲设施等;二期是技术示范,如特种水产、花卉、果树、果蔬、反季节植物,逐步达到全面开发生态产业的目的;三期以完善对外农业合作示范和生态交流,高新农业技术,现代生态农林业科研试验为主,使其成为园区的亮点。
6 总体规划布局
以现状条件和规划原则结合生态休闲为特点,从宏观上把整个园区划分为生活和生产两大部分,形成4个大的区域,构成园区的主体框架。
6.1 新城防护绿带
位于园区北侧,国道205线沿线,起到分割空间的作用,使公园与周围环境隔离,同时南侧又与周围大自然景观有机衔接和过渡,防护绿带休闲设施以景观水池、木桥、绿岛、花海观赏项目为主。防护绿带主功能是该公园与外环境过渡地带。
6.2 核心区
规划为环境幽雅、生态自然的生活区和行政区,前期潺潺的溪水从北到南贯穿至核心区,川流不息,加之大面积的人工湖,清澈壮观的水面,白鹭任意翱翔。有中心广场、停车场、生态居住、行政管理、科研教育、休闲娱乐、市场营销等设施,进行精细打造、有机组合,形成一个和谐的生态核心体。
6.3 滨水休闲区
以核心大面积的人工湖为主体,连接从北到南贯穿全园的河流以及多个大小浇灌水塘,形成独具特色的水系,根据水系的不同位置,因地制宜地种植水生植物,湖周边散落些休闲建筑和别墅,并进行水产养殖。在人工湖宽阔的水面划分出不同的功能区,如休闲垂钓区、水上游乐园、观赏喂养区、生产养殖区,野生鸟类筑巢养护区。
6.4 生产加工区
该部分是公园中心部分,在总体规划下相互协调,相互衬托。注重基础设施的建设,该区既有生产加工的功能,又有生态休闲度假的功能,产业布局有花卉公园、果实公园、野生养殖动物园、植物园、加工厂,设施布局按南北式布置。融休闲、高端农产品展示、生产为一体,逐步成为独具风格特点的农业大观园,让游客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7 建筑配置
建筑物的格调与该园的主格调协调一致,全园以生态建筑为设计和建造标准。建筑材料主要以土、木、竹、石为主的生态材料。建筑基地布置原则为山脚、水岸滩涂、贫瘠土地之间。建筑风格定位为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8 产业分区规划
8.1 一期生活区
一期生活区包括停车场、会所娱乐、滨水居住带、生态别墅带、休闲生态农业区、生态会馆、游客活动中心、旅游接待中心、逗趣园、水上游乐场园、野生禽类吸引区、生态农业高新品种展示、夏令营与大中小学生生产实习基地。
8.2 二期生产区
二期生产区包括生态示范区、生态科技区、对台农业市场、苗木花卉盆景生产与销售区、生态农业教、科、产、学、研及创业实践基地。
9 产业特点
9.1 生态旅游,城区休闲
生态观光(生态小旅馆、生态健康保健、生态疗养)、生态农业餐饮(绿色食品、瓜果摘、鱼虾捕捞);科普教育(生态知识、生物科学、自然保护、花卉景观)、娱乐逗趣(动物驯化、水上娱乐、农业实践)等成为该生态公园最主要的特征。
9.2 高新生态农业示范和产业化
运用生态系统、持续经营、物质循环、食物链、立体种养等技术,形成各种生态物种的实现模式。同时,引导新市民进行规模化生产,并进行收购、深加工和销售等生态产业的经营生产活动。
9.3 生态产品生产
包括园林花卉、高档切花、特色果蔬、特色禽畜和水产等绿色产品的生产。生态产品生产分2类:一是结合生态农业示范,形成该公园的规模化外销特色产业;二是结合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餐饮,形成该园的自消产业。
9.4 对外农业合作
生态园优美的环境,适宜发展国际农业合作区,对外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发展现代新兴农业,通过农业种植、农业延伸产品、对外农业交流,从而逐步发展成对外开放的生态特区。
10 结语
在城市化过程中对农业用地的保护规划,在实践上和理论中还极少见,笔者把都市休闲农业的概念转换为生态休闲绿地来研究,以便与绿地系统的概念相整合。由于休闲农业的发展也是生态旅游经济的发展,加之城市居民对休闲农业日益向往,田园风光和无污染的农业产品日益吸引着城市的居民,给都市农业规划实践带来了契机。未来的绿色生态区,应该有生态功能(生态休闲与度假)、生产功能(输送能源与动力)、整合功能(与城市区其他功能相联系),为文章实例中所要求的与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文物古迹形成互补弥合,优化城市结构。文化休闲功能――市民游、赏、玩、吃、住的好去处,成为自然与农耕人文展示区[1]。迎合了绿地多样化、公共化、生态化、休闲化、特色化的特点以及保护与利用生态资源的大潮流。此外近年的生态城市主义实践在国内外不断演进,比如:城市森林理论,城市湿地规划和实践理论,景观生态学[4]中对城市斑块和廊道、国土生态安全的研究,都基于传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之上。如何在城市发展中引进农业这个传统的生态绿色产业项目值得探究。都市农业理论,为此次规划实践打开了极其广阔的思路,该项目的规划实践为泰宁县都市生态休闲绿色经济的发展和新城发展开了先河,也是“反规划”[5]、失落的桃花源[6]等生态城市主义理论的实践。
11 参考文献
[1] 李颖怡,何.自然与人文共演城市“绿心”[J].中国园林,2010(10):13.
[2] 爱比尼泽・霍华德.明日的田园城市[M].金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3] 王晓俊,王建国.兰斯塔德与“绿心”:荷兰西部城市群开放空间的保护与利用[J].规划师,2006(3):90-93.
[4] 肖笃宁,李秀珍,高峻,等.景观生态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5
[关键词]现代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具体措施
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306-1499-(2014)11-0036-01
前言: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必要的物质条件,离开了适当的生态环境,人们将无法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城市发展是社会发展进步的象征,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产生、积累和传播的重要基地,同时也是人口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化进程中随之而来的是生态遭到破坏,生活环境质量下降,人与自然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随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目标的提出,生态城市发展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生态建设与规划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地方必然选择。城市建设与规划应最大限度保护城市环境和可利用资源,着力实现城市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城市与区域发展的协调,城市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性发展[1]。为此,有必要对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相关内容进行深入、具体地分析。
1.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内涵及主要内容
1.1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内涵
所谓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主要是通过合理的规划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日照和交通等条件,减少城市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干扰和破坏,并积极开发利用再生资源,减少资源消耗对环境的污染,确保社会、经济、环境协调发展[2]。当今城市越来越朝着多元化、多介质化及多层次化方向发展,各个系统、层次及各个生态因素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联系。因而,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环境容量度、生态适宜度和生态资源承载能力为基础,充分发挥生态环境系统的潜能,寻求最优城市生态位,保证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同时,为践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要求,应加大对可再生资源循环利用的研发力度,采用如风能、水能、太阳能、地热能和生物能等新型自然清洁能源,并通过生态技术实现“三废”无害化、资源化和循环再利用。
1.2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主要内容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土地生态建设与规划。土地是人类活动的主要载体,是联结城市经济、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等各种要求的核心,其内容主要包括城市土地生态总体规划、城市土地专项规划及城市土地生态设计三个方面。通过对城市土地利用进行生态适宜度的分析,从而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产业布局的适当调整,协调好系统内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之间的生态效能和经济功能,最终实现维持城市生态平衡和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2)城市人口适宜容量规划。城市化最为显著的标志是城市人口规模的大幅度增长,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等各方面发展面临巨大压力,对城市可持续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主要通过一些列措施和手段,将城市人口控制在资源、环境、生态等的可承载范围内,以促进优化资源配置的实现,保证城市和谐、健康发展。(3)资源开发利用与绿化规划。城市生态系统构成要素主要有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交通系统及生态绿地系统等。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过程中,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对城市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通过环境污染防治、公园及绿化用地规划等,全面提升城市自然环境,打造现代化宜居城市,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
2.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所坚持的原则
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中,需要坚持的原则主要包括:(1)自然生态原则。须充分掌握城市建设发展各项活动对城市气候、生物的影响,并全面分析自然生态要求的自净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制定出发展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保证城市自然环境基本要素的再能能力。(2)经济生态原则。城市经济发展为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因而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可持续发展性,而不是抑制生产。(3)社会生态原则。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应遵循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以人们对生态的需求为出发点,将以人为本贯穿于生态建设与规划全过程,使其符合公众的利益诉求,满足人们生产和发展的需要。(4)复合生态原则。城市生态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应将城市生态系统和区域生态系统当成一个有机整体,对城市内各小系统进行全面分析,综合考虑,从而形成相互协同、共同发展的良好发展态势。
3.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的具体措施
3.1土地规划方面
城市土地生态建设与规划,应与城市整体规划发展方向保持一致,不断繁荣土地市场,形成公平、公正、公开的土地出让制度。同时,还要在综合考虑土地供需关系的基础上,将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土地市场调节的政策杠杆,强化城市规划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导向性[3]。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市场对城市土地生态建设与规划的破坏,形成高效的流通系统,促进物流、能流、信息流、价值流和人口流的合理流动,保证物质转换的高效性、科学性、可持续性。
3.2城市绿化系统方面
通过生态园林、城市绿地等的积极建设,充分利用城市空间结构、营养结构及时间结构,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生活环境,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环境状况。这需要对城市生产和生活中造成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及固体废弃物污染等进行有效防治和及时处理,严格控制好环境指标。同时,还要通过绿化工程、生态工程等,对城市环境进行调节,确保生态平衡,在净化环境、减少污染的同时,美化城市,提高游览观赏价值,提高社会公益效益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品质。只有这样,才能打造出更具发展前景的现代化城市,从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环境促经济,经济带动环境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3.3人文环境方面
系统发达的城市文化,应具有发达的、完善的教育体系和较高的人口素质,人们能够通过较高的公共道德标准和生态环境艺术,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良好的生态人文环境。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功能的发挥直接决定着城市的品味和内在价值,同时也是增强城市凝聚性、向心力、竞争力和吸引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4]。城市人文环境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城市特色资源,使之与城市发展相结合,形成一种内涵丰富、极具特色魅力的城市文化。如洛阳、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在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设计中,要充分保护原有的文物、古迹等,同时又要融入现代元素,创造出兼具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相统一的现代化城市。
4.小结
总而言之,城市生态建设与规划应遵循生态学规律,在满足城市发展与人们生活需求的同时,真正实现自然资源环境的持续永久利用,确保城市与自然和谐相处,保障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斯斯.把脉城市生态建设――专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潘家华[J].中国投资,2013,(01):100-102.
[2]吕贤军,李铌,李志学.城市群地区城乡生态空间保护与利用研究――以长株潭生态绿心地区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3,(12):82-87.
城市生态规划范文6
一、城市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规划的内涵
城市生态系统是以城市为中心,自然生态系统为基础,人的需要为目标的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相交织的经济生态系统;同时又是以人为主体的生命子系统、社会子系统和环境子系统共同构成的有机生态巨系统,它是城市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各种活动都受到生态环境的制约,相反,强度过大的城市活动反过来也会对生态系统造成持续破坏,从而危及整个生态系统和人类自身。因此,城市生态规划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联合国人与生物圈计划(MAB,1984)报告指出:"生态城(乡)规划就是要从自然生态和社会心理两方面去创造一种能充分融合技术和自然人类活动的最佳环境,诱发人创造精神和生产力,提供高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具体来讲,城市生态规划就是对一定时期内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目标和措施所作的规划,其目的在于提高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它遵循生态学与城市规划学有关。
二、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及措施
1、城市生态环境规划概况。城市建设不能再重复单靠增加资源投入来推动发展的老路,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2、城市生态环境规划的措施。城市是人类在几千年的演变过程中改变赖以生存的环境,创造着高度的物质文明的集中地,是一个以人为中心的城市生命有机体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制约和依赖构成的统一体,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它包括社会结构、人工结构、资源结构、生态环境结构四个方面的内容。要实现这一多元、多介质、多层次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要做好城市规划就要做到如下几点:
(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要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城市节水和水污染治理的各项政策,运用市场规则,利用价格杠杆促进水资源的节约和优化配置,完善城市各类用水的区别水价和超额累进加价收费制度,调整污水处理费征收标准。要加大节水技术和设施的普及推广力度。以污水资源化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强中水回用技术与设备的开发应用,处理好设施布局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注重污水处理的安全性和生态效应,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城市。
(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是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市绿化建设的通知》,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城市绿化水平。要制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严格划定绿化用地面积,科学安排绿化布局,加强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形成乔、灌、花、草相结合,点、线、面、环相衔接的绿地系统。推进城市绿化建设,必须尊重客观规律,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宜树则树,宜草则草。城市绿化要鼓励采用节水技术和废水利用,尽可能减少绿地养护的水消耗。要结合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和旧城有机更新,增加城市中心区的绿地面积。要建立并严格实行城市绿化"绿线"管制制度,坚决查处各种挤占城市绿地的行为。要鼓励农民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发展城郊绿化,引导社会资金用于城市绿化建设,增加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和资金投入,尽快把城市绿化建设提高到新水平。
(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旧体制下形成的福利供热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住房分配货币化新体制的需要,也是造成采暖能源浪费严重的重要经济根源。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变暗补为明补,逐步停止由房屋产权单位或职工所在单位统包的传统用热制度,改为由居民家庭(用热户)直接向供热企业缴费采暖,实行采暖用热商品化,采暖补贴货币化。采暖地区的城镇新建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凡使用集中供热设施的,都必须设计安装具有分户计量及室温调控功能的采暖系统。现有公共建筑和居民住宅也要按照分户计量、室温可控的要求逐步进行改造。积极推行按用热量分户计量收费办法,逐步取消按面积计收热费,更好地保证消费者的权益,提高采暖舒适度和热能利用效率。城镇供热体制改革关系广大城镇居民的切身利益,既要积极,又要稳妥。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做好低收入居民家庭的冬季取暖保障工作,维护社会稳定,保证改革的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