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1
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下面是为大家整理的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资料,提供参考欢迎你的阅读。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一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 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生物科目备考知识整理借鉴二
1、生物体由小长大,细胞的变化有:细胞的生长(体积由小长大)、分裂(一个分裂成两个,数目增多)和分化(形态功能变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
新生命的开端---受精卵
2、细胞分裂的步骤: ①细胞核一分为二②细胞质分成两份③形成新的细胞膜(植物细胞还形成新的细胞壁)。
染色体是由DNA和蛋白质两种物质组成的。
DNA是遗传物质,因此可以说染色体就是遗传物质的载体。
植物细胞:在原细胞中间形成新的细胞膜和细胞壁。
动物细胞:细胞膜逐渐内陷,便形成两个新细胞
3、细胞分裂过程染色体经历:(1)复制加倍(2)平均分配。
4、细胞分裂染色体变化的意义:
①完成了遗传物质的复制和均分
②使遗传物质能准确无误地从上一代细胞传给下一代细胞。
③保证了生物物种正常、稳定地延续。
5、癌细胞最初是由正常细胞变化而来,其特点:
①分裂速度快,
②容易转移。
②遗传物质改变。
6、起初新产生的细胞在形态、结构方面都很相似,并且都具有分裂能力。后来在发育过程中,它们在形态、结构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叫细胞分化。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在一起形成,这样的`细胞群叫组织。
7、人体的基本组织及功能:上皮组织(具有保护、分泌等功能)肌肉组织(具有收缩和舒张功能)神经组织(能够感受刺激,传导神经冲动)结缔组织(有骨、软骨、血液、脂肪等,有支持、连接、保护、营养等功能)
8、不同的组织(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结缔组织)按一定的次序结合在一起构成器官。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在一起构成系统。
9、人体内主要有运动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神经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循环系统系统
10、植物体六大器官:
(1)营养器官:根、茎、叶
(2)生殖器官:花、果实、种子
11、植物的几种主要组织:
(1)分生组织:能够不断分裂产生新细胞,再分化形成其他组织。如果掐去植物一根枝条的顶端,那么这根枝条就不能继续往上生长了,因为在枝条的顶端有分生组织。
(2)保护组织:保护内部柔嫩部分的功能
(3)输导组织: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
(4)机械组织 :分布在叶柄、花柄、果皮、种皮,功能是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5)营养组织:有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
动物和人的基本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和人体
植物结构层次(小到大):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12、单细胞生物的几个代表:眼虫、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衣藻(藻类植物)
13、单细胞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1)对人类有益方面: A.为鱼类提供天然的饵料 B. 净化污水
(2)对人类不好方面: A.侵入人和动物体内,引起疾病。B.可造成赤潮,危害渔业 。
形成赤潮的主要原因是大量的含氮、含磷的有机物排入海水中,而导致某些单细胞生物大量繁殖。
14、草履虫结构及作用:纤毛:运动、表膜:呼吸、口沟:摄食、食物泡:消化吸收、胞肛:排出残渣、伸缩泡、收集管:收集排出废物、细胞核:生殖遗传食物进入草履虫体内消化及排出的途径是:口沟 食物泡 胞肛
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病毒
病毒的种类以寄主不同分: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噬菌体)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2
关键词: 酵母菌 结构 实用价值
酵母菌,一群主要进行芽殖、低等的单细胞真菌的总称。酵母菌是人类应用比较早的,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人类第一种“家养微生物”,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利用酵母菌酿酒。对酵母菌的早期研究是出于对发酵现象的兴趣。现代人们经常利用它的发酵作用制造各种发面食品和酿酒。
1.酵母菌的分布
酵母菌分布很广,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含糖环境中。如水果、蔬菜、蜜饯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动物排泄物、牛奶、油田和炼油厂附近土层中也很易分离到能利用的酵母菌。
2.菌落特点
大多数酵母菌的菌落特征与细菌相似,但比细菌菌落大而厚,菌落表面光滑、湿润、粘稠,容易挑起,菌落质地均匀,正反面和边缘、中央部位的颜色都很均一,菌落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个别为黑色。
3.细胞的形态、大小,以及结构
3.1形态:通常有球形、卵圆形、腊肠形、椭圆形、柠檬形或藕节形等。
3.2大小:一般宽约1-5μm,可达10μm以上,长约5-20μm可达50μm,比细菌大几倍至几十倍。
3.3结构:酵母菌无鞭毛,不能游动。与高等生物相类似,属真核生物。但不存在高等动植物种普遍存在的高尔基体,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液泡、线粒体等,有的还具有微体。
4.繁殖方式
酵母菌的生殖方式分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大类。
4.1无性繁殖包括:芽殖、裂殖和芽裂殖。
4.1.1芽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繁殖方式。在良好的营养和生长条件下,酵母生长迅速,这时,可以看到所有细胞上都长有芽体,而且在芽体上还可形成新的芽体,所以经常可以见到呈簇状的细胞团。
4.1.2裂殖:是少数酵母菌借助于细胞横分裂而繁殖的方式,其过程是细胞伸长,核分裂为二,然后细胞中央出现隔膜,将细胞横分为两个相等大小的、各具有一个核的子细胞。进行裂殖的酵母菌种类很少,例如裂殖酵母属的八孢裂殖酵母等。
4.1.3芽裂殖:是上述芽殖和裂殖的中间类型。少数酵母菌在一端出芽的同时在芽基处形成隔膜,把母细胞与子细胞分开,这种方式就是芽裂殖。
4.2有性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接合子经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为4-8个单倍体核,形成子囊孢子,包含在由酵母菌细胞壁演变来的子囊中。子囊孢子又可萌发成单倍体营养细胞。
5.酵母菌的生长条件
5.1营养:酵母菌同其它活的有机体一样需要相似的营养物质,像细菌一样它有一套胞内和胞外酶系统,用以将大分子物质分解成细胞新陈代谢易利用的小分子物质,属于异养型生物。
5.2水分:像细菌一样,酵母菌必须有水才能存活,但酵母需要的水分比细菌少,某些酵母能在水分极少的环境中生长。如蜂蜜和果酱,这表明它们对渗透压有相当高的耐受性。
5.3酸度:酵母菌能在pH值为3.0-7.5的范围内生长,最适宜的pH值为4.5-5.0。
5.4温度:在低于水的冰点或者高于47℃的温度下,酵母细胞一般不能生长,最适宜的生长温度一般在20℃-30℃。
5.5氧气: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环境中都能生长。即酵母菌是兼性厌氧菌,在有氧的情况下,它把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氧存在时,酵母菌生长较快。在缺氧的情况下,酵母菌把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
6.酵母菌的实用价值
酵母菌的细胞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蛋白质中氨基酸的含量除蛋氨酸比动物蛋白低外,苏氨酸、赖氨酸、组氨酸、苯丙氨酸等含量均较高,氨基酸组成比较完全。所以也可以做成高级营养品添加到食品中,或用作饲养动物的高级饲料。因此,以人类食用和作动物饲料的不同目的可分成食用酵母和饲料酵母,食用酵母中又分成面包酵母、食品酵母和药用酵母等。
又由于它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和酶等生理活性物质,医药上将其制成酵母片如食母生片,用于治疗因不合理的饮食引起的消化不良症。
因酵母菌属于简单的单细胞真核生物,易于培养,且生长迅速,被广泛用于现代生物学研究中。如酿酒酵母作为重要的模式生物,也是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重要研究材料。
近年来,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和动植物资源的短缺,从微生物中获得蛋白质(单细胞蛋白)是解决人类蛋白质食物资源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3
知识的宽度、厚度和精度决定人的成熟度。每一个人比别人成功,只不过是多学了一点知识,多用了一点心而已。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1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掌握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三点: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食物网中的动物与植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适应、相互依存的关系,动物与动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2.认识动物与人类的生活关系
人们利用转基因羊生产含有药物的奶,这叫做乳房生物反应器。利用乳房生物反应器可以节省建设厂房和购买仪器的费用,可以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
染。模仿生物的某些特点发明创造出特殊的仪器设备,这叫做仿生,如:萤火虫与冷光,蝙蝠的回声定位与雷达,乌龟的背甲与薄壳建筑。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2细菌和真菌
一、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观察菌落
菌落的大小/菌落的形态/真菌的菌落
区别细菌和菌落的颜色
2.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配制培养基,高温灭菌
接种
恒温培养
3.归纳细菌和真菌生存的条件
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二、细菌
1.细菌的发现
17世纪后叶,列文 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细菌
19世纪中叶,巴斯德研究细菌,说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德
大小:个体微小,高倍镜或电镜下可见
形态:单细胞,有球菌、杆菌、螺旋菌
2.细菌形态和结构
结构: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构成,无成形的细胞核;鞭毛、荚膜、芽孢
营养方式:没有叶绿体,异养型,分为寄生和腐生两种方式
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遇到不良环境,可形成休眠体芽孢,速度很快。
三、真菌
多细胞个体:蘑菇:食用或者药用
1.各种各样的真菌
霉菌:青霉和曲霉的观察比较
单细胞个体:酵母菌:酿酒、做面包等
2.主要特征
细胞内有成形的细胞核;能够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的个体;体内没有叶绿素,营养方式属于异养。
3.真菌的繁殖
孢子繁殖
四、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认识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和类型
细菌的种类:球菌、杆菌、螺旋菌。
细菌:由一个细胞构成,基本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没有成形的细胞核)、荚膜、鞭毛,没有叶绿体。
生活方式:异养(寄生、腐生)。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细菌的生殖方式是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能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细菌快速繁殖和能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几乎无处不在。
真菌:细胞具有细胞核。种类:除多细胞的霉菌(青霉和曲霉)和大型真菌(如:香菇、木耳、灵芝、牛肝菌)外,大多真菌的生殖方式是孢子生殖。还有单细胞的种类,如酵母菌:生殖方式是出芽生殖。生活方式:腐生
真菌细胞与细菌细胞的最大区别是有无形成细胞核。
五、人类在不同领域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1.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主要有: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如:地衣真菌+藻类,根瘤豆科植物+根瘤菌)。
2.微生物与人类生活
(1)食品制作:酵母菌:无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酒精、二氧化碳,如酿酒时。有氧时,分解食物中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如制馒头、包子、面包等。乳酸菌:无氧条件下,将葡萄糖转化成乳酸。制酸奶、泡菜等。(酿酒:酵母菌;制醋:醋酸菌;生物固氮:根瘤菌;制酸奶和泡菜:乳酸菌。制酱和豆豉:霉菌)
食品的腐败原因
由于细菌和真菌在食品中生长、繁殖活动引起的。
防腐
脱水法、腌制法、烟熏法、真空包装、冷冻法、罐藏法、巴斯德消毒法等。
食品保鲜的原理有两条
①杀死细菌、真菌②抑制细菌、真菌的生长、繁殖。
食品保鲜办法:高温灭菌法、真空包装法、冷藏法、腌制法、罐藏法、巴氏消毒法、脱水法等。
(2)制药:抗生素和利用转基因生物生产药物
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叫做抗生素。利用转基因技术把控制合成胰岛素基因转入到大肠杆菌体内,生产出来的胰岛素能治疗糖尿病。
(3)净化环境:厌氧菌将有机物分解产生甲烷。好氧菌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3动物的行为
一、动物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1.动物行为的概念:动物所进行的一系列有利于它们存活和繁殖后代的活动
运动时,肌肉的收缩、舒张牵引着骨绕着关节运动,因此,在运动中,骨是杠杆,关节是支点,骨骼肌产生运动的动力。
3.关节的结构和功能:既牢固又灵活
关节面(关节头、关节窝):覆盖有一层软骨(减少摩擦,缓冲震动)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构成,牢固地联系相邻两骨;内外有韧带,加固连结;囊壁的内表面能分泌滑液
关节腔:内有滑液,关节软骨,减少摩擦,使运动灵活自如
4.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
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
伸肘时,肱三头肌收缩,肱二头肌舒张
运动由运动系统、神经系统(调节)、消化系统(提供能量)、呼吸系统(提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循环系统(运输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的。
动作产生的意义:动物发达的运动能力,有利于觅食和避敌,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环境。
二、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1.从动物行为的表现上,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取食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防御行为(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
2.从行为的获得途径上,动物行为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①先天性行为:凡是动物生来就有的,由身体里的遗传物质所控制的行为。是动物先天具有的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
实例:蜜蜂采蜜、蚂蚁作巢、鸟类迁徙、小鸟在池边喂金鱼等
②后天性行为(学习行为):不是动物生来就有的,而是动物在成长过程中,通过生活经验和“学习”逐渐建立起来的新的行为活动。
实例:训练蚯蚓走迷宫,大山雀喝牛奶,黑猩猩吃高处的香蕉等
3.研究一种动物的行为
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
探究动物的绕道取食
三、社会行为
1.概念:营群体生活的动物,群体内部不同成员之间分工合作,共同维持群体的生活,从而具有一系列行为。
群体内的不同动物个体之间,通过动物的活动、声音和气味等来传递信息。
2.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往往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群体中还形成等级
3.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举例
白蚁群体(无等级制度:雌蚁、雄蚁、工蚁、兵蚁))
狒狒群体(有等级制度:“首领”雄狒狒、下级雄狒狒、雌狒狒、幼狒狒)
4.群体中的信息交流
动物动作、声音和气味等都可以起传递信息的作用
探究蚂蚁的通讯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4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根据生物的特征进行分类
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
概念: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把生物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对每一类群的形态结构等特征进行科学的描述
生物分类法 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等方面的特征
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进化关系
2.从种到界
生物分类的目的和依据
生物的单位: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种
马:马种、马属、马科、奇蹄目、哺乳纲、脊索动物门、动物界
桃:桃种、梅属、蔷薇科、蔷薇目、双子叶植物纲、种子植物门、植物界
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生物多样性:生物类种多样性(我国被称为裸子植物故乡)、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三者之间的关系: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实质上就是基因的多样性。每种具有独特基因库的生物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是相联系的。生物数量的减少,将导致基因资源损失,并且必然影响它所在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发生剧烈变化。将会加速生物种类多样性和基因多样性的丧失。
三、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我国特有的部分珍惜动植物濒临灭绝的边缘
2.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的原因
生物的栖息地的破还(最终要的原因)
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人类的偷猎和捕杀野生动物)
环境污染 外来物种入侵
3.建立自然保护区的意义
是天然的基因库
天然实验室
活的自然博物管
实例:长白山自然保护区、青海湖鸟岛自然保护区
4.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将某些濒危物种迁出原地,移入新园、馆等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建立濒危物种的种质库、颁布和完善法律和法规。
人教版八年级上生物的知识5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无脊椎动物
1.腔肠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和外胚层构成,呈辐射对称,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
代表动物:水母、水螅、海葵、珊瑚等;
水螅的繁殖方式:出芽生殖(无性)和有性生殖
2.扁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有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构成,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
代表动物:涡虫、华枝睾吸虫、血吸虫、绦虫;大多寄生生活;
涡虫的消化器官由口、咽、肠组成;
血吸虫生活史:受精卵在水中孵化,幼虫进入钉螺体内继续发育,最后进入人体发育为成虫;
猪肉绦虫生活史:受精卵在猪体内发育成幼体,感染猪肉,形成“米猪肉”,进而在人体内发育成成虫;
3.线性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细长,不分节,呈圆柱形,体表有角质层,有口有;
代表动物:蛔虫、蛲虫、钩虫、线虫等;大多寄生生活,消化结构简单,生殖能力强;
蛔虫的雌虫较大,雄虫较小,尾部向腹部弯曲;
4.环节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
蚯蚓(环节动物)的形态特点:
(1)体形:长圆柱形,两端尖细,可减少土中钻动时的阻力,适于穴居钻行生活;
(2)身体由许多体节组成;
(3)环带:是区别蚯蚓前后端的标志。
(4)刚毛:协助运动;
(5)湿润的体壁:进行气体交换,完成呼吸。
代表动物:蚯蚓、沙蚕、水蛭等;少数寄生;
作用:蚯蚓可入药,可以分解有机垃圾,提高土壤肥力;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5.软体动物
主要特征:体表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水生软体动物用鳃呼吸;运动器官是足;
代表动物:河蚌、蜗牛、乌贼等;
乌贼的壳—海螵蛸;鲍鱼的壳—石决明;
6.节肢动物
主要特征:身体和附肢分解,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
代表动物:甲壳类(虾、蟹);多足类(蜈蚣);蛛形类(蜘蛛);昆虫类(蝗虫);
昆虫的主要特征: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部有一对触角,一个口器;腹部有三对足,两对翅;腹部有气门,是呼吸器官;
二、鱼
水中生活的动物、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1.鱼的尾鳍可以控制前进方向,也可以产生前进动力;鱼的侧线可以感知水流,测定方向;
鲫鱼适于水中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色:背面深灰黑色,腹面白色,不容易被敌害发现;
②体形:梭形,游泳时减少水的阻力;
③体表:有鳞片保护身体,有黏液减少阻力,身体两侧各有一条侧线,有感知水流、测定方向的作用;
④有鳍游泳:(胸鳍、腹鳍:保持鱼体平衡;尾鳍:保持鱼体前进的方向);
⑤用鳃呼吸;水从口近,鳃盖的后缘出
⑥体内有鳔,能调节身体比重,在鳍协助下可以停留在不同水层;
⑦体外受精,水中发育。
2.鱼类的主要特征:终生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大多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用鳍游泳,心脏一心房一心室。
3.观察鳃
形 态:鳃丝呈细丝状
颜 色:红色(因为有丰富的毛细血管)
结 构:有鳃弓、鳃丝、鳃耙组成
三、哺乳动物
家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体表:被毛,有保温作用,对家兔维持体温恒定有很重要的作用;
②消化:牙齿分化为门齿(切断食物)、臼齿(磨碎食物);消化管很长,并且有特别发达的盲肠,与植食性生活相适应。
③血液循环:心脏为完整的四个腔,两条完整的循环路线,体温恒定。
④神经系统:由脑、脊髓、神经组成,大脑发达
⑤生殖:胎生(有胎盘)、哺乳,大大提高了后代的成活率。
⑥哺乳动物的主要特征;体表被毛,牙齿有门齿、犬齿、臼齿的分化,体腔内有膈,用肺呼吸,心脏四腔、体温恒定,大脑发达,胎生,哺乳。
例如:蝙蝠、鸭嘴兽、袋鼠鲸、虎、黑猩猩等
四、鸟
家鸽适行生活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
①身体被覆羽毛;具有可用翔的翼:两翼和尾部生有正羽,可以扩大两翼面积,使两翼扇动有力,尾部的正羽有控制方向的作用;
②身体呈流线型,有利于减少飞行时空气对它的阻力;
③有的骨很薄,有的愈合在一起,长骨中空,充满空气,减轻体重,胸骨发达,有龙骨突,胸肌发达,附着在龙骨突上;
④食量大,消化能力强,有喙无齿,直肠短,不储存粪便,有利于减轻体重;
⑤心肌发达,血液循环快,血液输送氧、营养物质的能力强;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4
摘 要:目的 探讨硫芥中毒动物淋巴细胞的损伤特点及中毒早期白细胞介素的浓度变化作为硫芥毒性损伤诊断的可能性. 方法 分离大鼠脾淋巴细胞培养,经10~1000μmol L-1 芥子气染毒30min,以单细胞凝胶电泳法(SCG)检测DNA损伤;同时测定硫芥中毒大鼠血液IL-2和IL-6浓度. 结果 中毒后淋巴细胞DNA迁移率和受损细胞百分率呈时间和剂量依赖关系(r=0.63,P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lymphocytes DNA damage in rats treated with sulfur mustard.METHODS Spleen lymphocytes of rats having been exposed to10~1000μmol L-1 mustard gas at37℃30min.Were isolated and DNA damages in lymphocytes at0,4,24and72h postexposure were measured with single cell gelelec-trophoresis assay(SCG).The concentrations of IL-2and IL-6were also measured after the rats were intoxicated by Mus-tard gas.RESULTS There was a time and dose-depend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mustard gas,and DNA migration and the percentage of DNA-damaged in lymphocytes,and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DNA-damage at10-3 mol L-1 and10-4 mol L-1 was observed after4h postexposure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interleukin declined release from(468±16)μg L-1 to(177±16)μg L-1 of the lymphocytes at the early stage following mustard gas challenged(r=0.63,P
0 引言
DNA对硫芥最为敏感,是细胞毒性和基因毒性的物质基础[1] .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single cell gel-electrophoresis assay;SCG;or cometassay)是一种快速、简便、形象化、敏感的测定和分析细胞DNA损伤的方法[2] .我们应用SCG检测硫芥中毒淋巴细胞DNA损伤,旨在探讨中毒后DNA损伤的规律,同时检测了硫芥中毒后淋巴细胞培养液中IL-2和IL-6浓度的变化,为进一步研究硫芥中毒细胞分子机制,提高诊断和防护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离心机,细胞培养箱,电泳仪,荧光显微镜及其照相系统,接目测微器、镜台测微器.硫芥由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提供,纯度97.5%,先用1,3-丙二醇配成10m mol L-1 母液,临用时用PRMI1640培养液稀释所需浓度;淋巴细胞分离液.
1.2 方法 大鼠脾淋巴细胞分离培养,取Wistar大鼠无菌剖腹取脾剪碎,加适量RPMI1640培养液,100目尼龙网过滤,等量培养液洗3次,1000r min-1 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适量培养液制成脾细胞悬液,后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2000r min-1 离心20min,吸取中层云雾状液面层,适量培养液洗3次.用台盼蓝测细胞活性>95%,调整细胞计数109 个 L-1 .50mL L-1 CO2 ,37℃孵箱培养24h备用.分别将所需硫芥浓度加入培养瓶中(20mL培养液)各3mL,室温染毒30min后,离心换液,继续培养至所需时间,分别于0,4,24和72h中毒模型取样作SCG检测,参照文献[3]方法略加改进.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低毒组(0.5LD50 =1.60mg kg-1 )和高毒组(0.8LD 50 =2.70mg kg-1 )各组动物分别于中毒后4,24,72和120h不同时相点活杀分离培养淋巴细胞.用放免试剂盒方法测定培养液中IL-2,IL-6浓度.
统计学处理:统计学分析以SPLM程序.选用方差齐性分析及t检验.
2 结果
2.1 受损淋巴细胞百分率 硫芥中毒4h,受损细胞百分率在1m mol L-1 (A),0.1m mol L-1 (B)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显明显增高,差异显著(P
图1 略
2.2 淋巴细胞DNA迁移度 中毒4h,DNA迁移度在10m mol L-1 (A),0.1m mol L-1 (B)剂量组分别与对照组相比均已增高,差异显著(P
图2 略
3 讨论
在内外因素致核DNA断裂时,会在核外形成一个DNA晕轮,DNA断裂将引起超螺旋松解,电泳时DNA断片向阳极伸展,形成特征性彗星现象.DNA受损伤越严重,含片断越多,彗星中彗尾就越长.因此尾中DNA百分含量和尾长就成了DNA断裂的重要定量参数.彗星长度(代表DNA迁移率)与受试物引起的DNA断裂程度呈正相关.测量DNA迁移距离可定量反映DNA损伤的程度.未受损细胞表现为圆形荧光核心,无尾.在高pH的碱性条件下电泳,使得DNA中碱不稳定部位和单链断裂更易展现,提高了该法的敏感度,使SCG法或为检测单个细胞DNA单链断裂和碱不稳定损伤的一种快速简便、灵敏的技术.研究显示,硫芥作用浓度与DNA单链断裂有量效关系[4] .淋巴细胞对硫芥极为敏感,中毒4h,高、中剂量组淋巴细胞DNA损伤有明显改变.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L-2,IL-6在硫芥中毒后的含量变化趋势与细胞数量变化一致.本结果表明硫芥中毒后由于淋巴细胞分泌IL-2,IL-6下降,反映了机体免疫功能的抑制[5] .硫芥对DNA损伤实际上是一个损伤和修复的过程[6] .在早期中毒可能修复对抗了损伤,虽DNA有损伤而细胞却无死亡,或者是DNA损伤的程度未达到引起细胞死亡的程度.低剂量组在中毒4h,DNA损伤无明显改变的原因也可能是修复对抗了损伤.正因为该方法检测硫芥中毒DNA损伤敏感,而且其损伤呈良好的时间、剂量依赖性,所以作为评价其细胞毒的指标,在早期诊断中也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Sun J,Wang YX,Sun MJ.Ultrastructure changes in apoptosis and necrosis induced by sulfur mustard in Hela cells [J].Zhong-guo Yaolixue Yu Dulixue Zazhi(Chin J Pharmacol Toxicol),1999;13(1):77-78.
[2]Tice RR,Agurell E,Anderson D,Burlinson B,Hartmann A,Kobayashi H,Miyamae Y,Rojas E,Ryu JC,Sasaki YF.Single cell gel/comet assay:Guidelines for in vitro and in vivo genetic toxicology testing [J].Environ Mol Mutagen,2000;35(3):206-221.
[3]Sasaki YF,Fujikawa K,Ishida K,Kawamura N,Nishikawa Y,Ohta S,Satoh M,Madarame H,Ueno S,Susa N,MatsusakaN,Tsuda S.The alkaline 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 assay with mouse multiple organs [J ].Mutat Res,1999;440(1):1-18.
[4]Michaelson S.DNA fragmentation pattern induced in thymo-cytes by sulphur mustard [J].Chem Biol Interact,2000;125(1):1-15.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5
取决于遭遇地点和方式
这些外星生命的模样取决于人类遇到它们的地点和方式。除了外星飞船,还有两个可能性:一是通过造访地球附近的行星和卫星,与我们的邻居亲密接触;二是给居住在更为遥远的行星上的生物打“星际电话”。上述两个不同的选择也会使我们在那里发现的外星人相貌上存在差异。如果人类与外星人的首次接触发生在太阳系内,至少我们还对外星人的居住地有所了解。
太阳系中有多个星球可能适于类地生命的存在,这种生命基于碳生物化学特性,将水作为生存要素。例如,火星地下土可能很温暖,足以支持像地球细菌一样的微生物,而在太阳系的一些外层卫星的海洋中,可能有更大的猛兽存在,特别是木星的卫星木卫二。木卫二的冰层下面甚至有可能存在深海。并延伸至这颗卫星的岩质核心,在那里,火山口不断往外喷射富含营养物的热水。
据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天体生物学家德克・舒尔策・马库奇估计,火山口提供的能量可以养活大批微生物,而这些微生物反过来又能支持无数的食肉动物。木卫二上最高级的食肉动物(相当于地球上的大白鲨)可能是体重只有1克的可怕生物。他说:“木卫二可能支持虾一般大小的生物体。”当然,虾一般大小的生物体并不意味着它们具有虾一般的外形。
舒尔策・马库奇说:“很难对它们的外形特征做出估计。”我们知道,即便在地球上,动物也能进化为各种各样的惊人外形,尽管如此,舒尔策・马库奇仍对外星生物做出大胆猜测。他说:“我猜测它们应该像蠕虫一样。这是地球上一种非常成功的生物体。”有科学家认为,木卫二上可能有冰虫在冰冷海水中游动,甚至还有一些天体生物学家发挥更大的想象空间,提出不以水为生的生命的可能性。
脉络由玻璃构成
美国佛罗里达州应用分子进化基金会的史蒂文・本纳表示,太阳系多数地方不是太热就是太冷,不适于液态水存在,不过还有其他几种液体可以支持某种生物化学进程。例如,金星的云团就拥有颗粒状硫酸,数十亿年前,金星表面可能还有满是硫酸的池子。虽然这对像地球海洋一样的水体极具破坏性,但可能却是那些具有合适生物化学特性的生物的“美味佳肴”。
这些以硫酸为生的生物必须由抗化学性的物质形成。本纳说:“生活在金星的液态硫酸海洋里的多细胞生物或许拥有南玻璃构成的脉络。”他还凭空想象出透明“玻璃生物”从金星岩石上翻滚的画面。本纳指出:“有些柔韧性很强的聚合物根本不怕酸,比如特氟纶、聚乙烯和硅酮。”
在太阳系中其他天体的表面至今仍存在湖海,尽管里面已经没了水。比如土星的卫星土卫六,它的湖海是由碳氢化合物(乙烷和甲烷)构成。舒尔策-马库奇对土卫六可能存在的生命形式做出了猜测,他的最终结论是:“生命形式可能更大。水有很高的表面张力,限制了单细胞的大小。这是地球上的细菌如此小的原因。”
甲烷与乙烷混合物的表面张力更小,所以,单细胞可能会很大,舒尔策・马库奇说:“我想象着,如巨石一般大小的微生物在表面活动,大量消耗碳氢化合物。这当然是科幻小说,但现实世界或许真的存在这种可能性。”
聪明的食肉动物
在我们的眼中,土卫六看上去相当友好。这颗卫星的海水温度在93K左右,非常寒冷,使得化学反应极为缓慢。舒尔策・马库奇说:“生物体活动和生长的速度非常慢。这种生物体的寿命可能长达1万年,甚至是100万年。”
同遭遇这些“猛兽”一样令人吃惊和不可思议的事情是,它们很可能与我们没有共同语言。要想找到智力水平与人类不相上下、甚至远远超过人类的外星人,我们肯定需要摆脱太阳系的限制。为了寻找地外智能,一些天文学家不断改进地球无线电设备,试图截获外星生命传播的声音信息。SETI计划研究人员现在正讨论人类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开始发出善意信息。如果我们确实建立了接触,哪种生物将会出现在世界的另一端?
即便不知道外星生命的化学特征和栖息地细节,但也不妨做出大胆的猜测。首先,它们可能对肉情有独钟。位于加利福尼亚州的NASA埃姆斯研究中心进化生物学家林恩・罗斯柴尔德说:“食肉动物往往更聪明。它们必须具备更多活动能力,才能比竞争对手更聪明。如果单纯是争抢一片叶子,你不必很聪明就能搞定这件事。如果这一点适用于外星生态系统,我们可以期待与食肉动物对话,至少是像人类一样的杂食动物。”或具备社交能力
事实上,要想与我们取得联系,外星人必须具备发送和接收无线电波或激光束的能力,或者可以使用其他一些手段穿越以光年计的区域。所以,它们要么是体形庞大的生物,经过进化拥有了进行交谈和倾听的无线电波器官,要么_已经掌握了高科技。鉴于此,仅仅拥有智能还是不够的。
舒尔策・马库奇说:“推动我们作为一个物种不断进步的因素是,人类懂得社交,只是个体并不十分聪明――我是哑巴,所以不能造出无线电。只有精诚合作,我们才登上月球。”所以,传递信息的外星人可能具备某种形式的社交能力,但不一定是像人类社会一样的圈子。他还说:“蜜蜂和白蚁的柄息地存在‘后智能’特征。我能想象如白蚁窝或蚂蚁窝的群体真正变聪明的场景。”
但是,我们并不能从中得知,外星人是否长有毛发,是否有鳞片,或者是否有黏液。即便在地球上,很多动物也具有聪明的大脑:海豚和灵长类动物,鹦鹉和乌鸦、海獭、蜜獾等。也许,我们能够从趋同进化原则中得到启示。生物学家杰克・科恩说:“有些东西已在地球上进化了很多次,如心脏、眼睛、连在一起的肢体以及‘四F’――飞行、毛皮、光合作用和性。它们独立发生在生命树的不同分支。”
“如果让地球重新开始进化一次,我们可能会再次得到这些结果。”科恩曾帮助许多科幻小说作家在其作品中设计外星人的外形特征。所以,如果外星人来自一个拥有众多栖息地的行星,而这些柄息地又与地球的柄息地存在诸多相同之处,它们可能也具有上述一些特征。一个像地球一样完善的世界可能会进化出有眼睛的生物,由此具有一张我们可以识别的面孔。
无法逾越的障碍
外星人可能需要一些运转良好的器官,以处理它们所开发技术的基本特点。它们可能有手,但为何不是可以卷曲的尾巴或鼻子呢?罗斯柴尔德说:“可能是天线,也可能是触手。或许,一条章鱼看着我们,心里想:‘这个生物体为何竟然开发出具有两个笨重前肢的技术呢?’”
单细胞动物的特征范文6
在某些情况下,动物组织温度虽然在冰点以下,但不发生冻结,此即过冷现象(Supercooling)’但在致冷因素持续作用下降至某温度时过冷状态瓦解迅速发生冻结,该温度即组织的过冷点。水对生命极为重要,脱水、盐化、冻结均可对生命造成不利影响。在高寒地区冻结的影响较为普遍。在有些情况下,由于发生过冷现象抑制冰晶的形成,从而避免了冻结损伤。
1 单细胞的过冷与冻结损伤
人类很早就认识到,生物材料能在低温情况下长期保存而不致死亡。但是真正实现生物材料的深低温保存,始于本世纪五十年代。1949年英国剑桥大学的青年学者C*Polge将甘油作为低温保护剂,添加在的稀释液中,实现了的深低温保存,给生物材料的深低温保存的发展拉开帏幕[1]。此后,生物材料深低温保存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譬如,血细胞的保存和成分输血、造血干细胞的保存和骨髓移植、的保存和人工授精、受精卵的保存和胚胎移植,以及角膜、皮肤、骨、细胞株、菌种等的深低温保存均得到广泛的应用。
生物材料虽然能深低温保存,但有时存活率偏低。要提高存活率将涉及许多问题,如冷却与解冻速率,合理的使用低温保护剂及其添加程序等。
实验表明,冷却速率十分重要。不同的生物材料有不同的最佳冷却速度,此速率附近存活率较高,否则存活率下降(图1)。为了解释这种现象,美国学者P*Mazur提出一个理论,认为导致细胞在冷冻过程中死亡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个是细胞膜处于高浓度介质中的时间过长,这在慢速冷却时起主导作用;另一个是细胞内结冰,这在快速冷却时起主导作用。
在现今的低温生物箱中,细胞是置于某种液体介质中冷却。在冷却过程中存在着温度梯度,细胞内液的温度高于细胞外液体介质的温度。当温度降至某一程度时,胞外溶液中一部分水会结晶出来形成纯水的水晶,而剩余的未结冻的液体中溶质浓度将会越来越浓。此时细胞内、外原来的化学平衡被打破,胞内的水分子透过细胞膜向外渗透。在慢速冷却情况下,有足够的时间让水分子从胞内渗透到胞外。如冷却过慢,胞内水分渗出过多造成细胞皱缩,细胞内容质浓度也不断增高,最终细胞内液与胞外介质均变为高浓度溶液。由于电解质可使蛋白质变性,在高浓度溶液作用下细胞膜和细胞器发生损伤,称此种损伤为溶质性损伤。对于溶质性损伤,冷却速率越慢越严重,存活率越低,这是造成细胞死亡的第一个原因。
由于细胞膜对水的渗透率是有限值,在快速冷却时,胞内的水来不及渗 出膜外,细胞外液已经结冰。此时,细胞内液处于过冷状态。过冷状态是一种亚稳定状态,可由于某种条件的变化,使过冷状瓦解,骤然结冰。而冷却速率越快,越容易使细胞内的过冷状态瓦解和发生结冰,这是造成细胞死亡的另一个原因。对于细胞内结冰造成的损伤,冷却速率越慢存活率越高。上述两个因素共同作用使存活率曲线近似抛物线形。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对问题有了定性的认识。若定量的研究这个问题就必须研究水分子透过细胞膜的动力学,建立细胞冻结过程水分子转移的动力学方程。美国学者P.Mazur对此做出贡献并推导出下述方程[2]:
式中V:胞内水体积;T:胞内温度;K:细胞膜对水的通透系数;A:细胞膜有效渗透面积;B:冷却速率;Vw:纯水摩尔体积;P0:细胞外液的水蒸气压;Pi:细胞内液的水蒸气压。
该方程是建立在物理化学模型基础上。这里一个重要的假设条件是在冷却过程中细胞内液处于冷状态而不结冰,细胞外介质是在水、冰、溶质共存情况下该方程才能成立。
一般情况,单细胞是在液氮中保存,其温度为-196 ℃。笔者实验发现[3],红细胞、鱼受精卵等生物材料,在添加DMSO、甘油等低温保护剂后以不同降温程序降至-196 ℃时,绝大部分细胞内液发生冻结。虽有少数细胞内液未发生冻结,但在复温解冻时,其过冷的平衡条件遭到破坏,引起细胞内液的重结晶现象。综上所述,细胞深低温保存和解冻过程细胞内液结冰是不可避免的。笔者认为,添加低温保护剂的作用是增加细胞外介质的质点数,降低细胞外介质的冰点和过冷点,尽可能使细胞外介质和细胞内液同时结冰,以避免在冻结过程中过多地引起细胞内失水而发生的溶质性损伤。因此,对细胞冻结损伤的理论应该进一步探讨。
2 温血动物肢体的过冷现象及其耐寒特征
温血动物(包括哺乳动物和乌类)能够调节自己的体温,以抵抗环境温度的巨大变化。在高寒地区,譬如黑龙江省北部,冬季野外气温可达-50 ℃,而那里温血动物的体温(Core Temperature)却相当恒定,一般维持在37 ℃附近,冬夏和日夜的变化不超过0.5 ℃。但是,这些动物肢体的组织温度却不是 ,它经常受环境温度的影响,有时很低,甚至在冰点以下处于过冷状态。
1983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召开的第二十届国际低温生物学年会上张诚提出[4],哺乳动物肢体组织的过冷现象是动物为适应寒冷环境而形成的抗寒能力,是进化的产物,是逐渐发展和完善的。这一概念为以后研究动物肢体的抗寒能力冻结损伤开辟了新的途径。笔者实验发现[5-7],凡是能够长时间维持过冷亚稳定状态的肢体一般不出现冻结损伤。但是对于有些肢体,过冷状态一经瓦解随即发生冻结,不论冻结程度深浅复温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损伤。所以,组织中冰晶的形成是引起冻结损伤的关键环节。
动物肢体组织的过冷特性与其物理化学性质有关。理论证明[8],过冷点(Tscp)和表面张力(σ)、摩尔质量(M)、冰点(Ti)、密度(ρ)、摩尔潜热(H)及冰胚临界半径(rk)有关,关系式为:Tscp=2σMTi/ρHrk;脂肪的M较大,Ti较低、ρ较小,因此 Tscp较低。所以富含脂肪的组织不仅可阻碍热量散失而且在低温下不易冻结。动物肢体的过冷点还受外环境的影响。笔者实验发现[9],大白鼠尾的过冷点随季节变化,四季中冬至时节过冷点最低,春分最高,夏至与秋分居中。适度的冷习服可增强大鼠的抗寒能力[10],冬季在12 ℃环境温度饲养40天的大鼠,血清中 T3、T4含量升高,鼠尾过冷点降低。但是,在超强寒冷环境-10 ℃饲养大鼠40天后,血清中 T3、T3含量降低,鼠尾过冷点升高。所以,动物在难以耐受的寒冷环境中生活,反而机体的抗寒能力下降。
笔者实验发现[8,9],兔耳与大白鼠尾的过冷特性与冷却速率有关。冷却速率越慢,过冷点越低,过冷状态越容易发生。空气的密度、比热和热传导系数均较小,因此在寒冷空气中动物肢体容易保持过冷亚稳定状态,不象在液体冷媒中那样容易发生冻结。所以,在高寒地区动物肢体一般不发生冻伤。组织的过冷特性受自身和环境等多因素影响,机理十分复杂,它和冻结损伤有密切关系。
3 动物冬眠与机体整体的过冷现象
冬眠(Hibernation)一词的通常含义是在麻痹或昏睡的状态下越冬[11]。冷血动物的冬眠,哺乳动物和乌类的冬眠,虽然都叫冬眠,但又各不相同。冬季来临,许多地区的气温降至0 ℃以下,大地开始封冻。冷血动物(包括爬行、两栖、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不能调节自己的体温,体温随着环境温度下降,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如果不藏起来冬眠,就有被冻死的可能。许多陆生的冷血动物钻入地下冬眠,因为地下比地上温度高,通常在0℃以上,它就不会发生冻结。即使在高寒地区,洞穴温度有时在冰点以下,冷血动物冬眠时也只是浅部组织发生冻结,深部组织和脏器是处于过冷状态[12,13]。由于冬眠时体温很低,能量消耗很少,所以可以完全不吃不喝地度过冬季。如果从地下把它挖出来,就象死的一样,没有明显的感觉表现。当然它没有死,只要把它放在温暖的地方,随着体温的升高会慢慢苏醒过来。但是除非从外界提高冷血动物的体温,它的体温是不会自动提高的。所以,冷血动物的冬眠与苏醒具有被动的特征。
哺乳类和鸟类的很多目中也有冬眠物种。哺乳类冬眠动物在夏季能维持相当恒定的体温。譬如刺猥(Erinaceus)体温约36 ℃,达乌尔黄鼠(Citellus Dauricus)体温约37 ℃,一般变动范围不超过2 ℃。但在冬季冬眠时则情况大不相同,它们进入凝死的沉睡状态,体温略高于洞穴的温度,华北地区刺猥在冬眠时体温约为2~4 ℃。而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北极圈附近冻土带的冬季气候非常恶劣,难以寻觅0 ℃以上的冬眠环境,那里的冬眠哺乳动物经常是全身组织处于过冷状态下冬眠。譬如,北极地鼠(Arctic Ground Squirrel)可在环境温度-20 ℃情况下冬眠,体温(Core Temperature)约为-6 ℃,低于血液冰点温度,即在过冷状态下冬眠[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