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艺术类学生 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 (2010) 01-160-02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三百多所独立学院在全国相继兴起,独立学院的学生也有其特点:有个性多元化、思维敏捷、动手能力强等优点;同时也有基础较差,具有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精力分散;心理不成熟等弱点。针对独立学院的艺术类学生而言,不但具有其专业特点,同时兼备独立学院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更加成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对于高校艺术类学生而言,大学英语是他们在校期间极为重要的一门必修课程。它对于提高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和以后的就业都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育在综合性大学中仍处于边缘地位,在很多高校,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育已经陷入了尴尬境地(王蕊,2007),其重要性和特殊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另外,我国研究者进行的个案研究和调查,研究对象多为普通高校的英语专业或非英语专业学生,很少有对独立学院尤其是艺术类学生英语学习的专门研究,因此笔者选取这一角度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

1研究过程

1.1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调查艺术类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帮助教师进一步认清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根据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所反映的学习观念、态度和动机,因材施教,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组织教学活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

1.2研究对象

本文进行个案研究和调查,以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2007级艺术类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年龄在19-21岁之间,现用教材为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英语》第二版,学校对于艺术类学生的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没作特别的要求。参加本次问卷调查的学生共81人,发放问卷81份,回收问卷81份。

1.3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研究方法,采用调查问卷辅以个别访谈、实际观察的形式,借鉴前人英语学习观念方面的研究成果,笔者设计了此调查问卷,问卷采用五个标准,即A(非常同意),B(同意),C(无明确答案),D(不同意),E (非常不同意)。获取相关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科学的统计与分析。

2研究结果及分析

2.1独立学院艺术类学生的英语学习心理状况

调查中发现,受试的艺术类学生有95%在英语学习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卑与惧怕心理。学生对自己的英语水平的评价普遍为:基础差,难以提高。50%的学生认为学习艺术的人根本就学不好英语。这说明,在主观上他们否定自己的英语学习能力,学习英语非常被动。有60%的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经受了一系列的失败之后,对于学英语丧失了信心和热情。这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缺乏上进心,没有强烈的求知欲望,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龚婷,2008)。

2.2艺术类学生的特殊要求

90%的受试学生认为现用教材对于他们来说,“有点难”或是“太难了”,学起来总有挫败的感觉,而且似乎学了以后也用不到,没有针对性。他们更希望学到与自己的专业有关的英语,而不是使用大学通用的教材。

2.3学习风格和学习策略有待改善

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中追求个性的发展,艺术专业课堂自由,学生会随意找借口进出教室,随意闲谈,没有遵守课堂的各种约束与限制的意识。而把这种学习风气延续到英语课堂,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精力不集中、积极性不高、课堂与教师互动性差,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艺术类学生外向活泼的性格令他们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但过于活跃的课堂气氛不利于集中精力,对学生英语课堂质量和英语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影响。

2.4艺术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

与其他专业的学生相比,艺术类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态势有其特殊性,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则相对较弱;他们富于想象力和创造性以及跳跃的思维,但条理性不够,且情绪容易波动,这对学习英语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他们特殊的思维方式与心态,艺术类学生在接受语言信息方面的能力比其他专业学生要差。调查中有64%的受试学生认为“学英语太浪费时间,得不偿失,宁愿把时间花在其他事情上”。

2.5艺术类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归因

从问卷的以下几个选择上,可以反映出学生对于英语学习不好的原因理解:

(1)学习者本人应该对自己的英语学习负主要责任(73%)。

(2)学生学不好英语主要是因为中国没有学英语的环境(92%)。

(3)与同学相比,我并不善于学习英语(46%)。

(4)要是教师水平不高,学生肯定学不好英语(52%)。

由此可见,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把英语学习的责任归咎于教师、学习环境等外界因素,给自己的主观懈怠找理由,推卸自身责任。

综上所述,艺术类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英语很多年,但是仍然具有很多错误的观念,诸如:英语学习目的不明确、积极性不高;英语学习心理“懒惰”被动,对于自身持否定态度;英语学习的责任归咎于教师、学习环境等外界因素,推卸自身责任。与此同时,也反映出在教学管理和组织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教材选用不合理,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特殊要求;教师教学方法没有做到“因材施教”,忽视了艺术类学生的独特之处等。

3建议

根据调查问卷和访谈中反映出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

3.1注重学生心理差异,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克服被动心理

艺术类学生在英语学习中具有与其他专业的学生不同的心理障碍,教师应意识到各类学生的态度差别,正视消极态度的存在,并在平时的学习中加以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加强从消极态度到积极态度的转变,(艾治琼,2007)。在英语教学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因势利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逐步树立主体意识,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宰者,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学习,促使学生把“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能够从被动转向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授人以渔”。同时教师也应把握学生自主性的“度”,有张有弛,避免过于自主而脱离了教学中心,最大限度地提高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水平。

3.2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适当选取教材

对于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来说,通用教材词汇量偏大,文章内容一般偏难,教材题材与艺术有相关的内容不多,难以吸引他们而引起共鸣。因此所选教材内容与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和兴趣,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文,适当增加、扩展一些相关内容。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适当选用艺术英语方面的教材,从而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ESP》系列教材(特殊用途英语教材)中的有关艺术方面的教材就是很好的选择(郭燕玲,2008)。

3.3充分发挥计算机与网络学习的优势,吸引学生注意力

根据艺术类学生的特点,教师可以创设和谐并充满个性化的语言学习环境,比如可以选择带有插图,色彩丰富的教材来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多媒体软件具备集声、文、图、像于一体,资料丰富,信息量大等特征。因此在讲课过程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课件,影像资料等辅助教学资料,将学生的视觉、听觉等都调动起来,把学生从生硬的单词记忆、繁琐的语法分析和死板的课文翻译中解放出来,调动他们的课堂积极性。

3.4进行赏识教育,积极评价学生,让学生充满自信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教师在课堂上要情绪饱满,对上课充满信心,带着轻松自信的情绪走进课堂,以良好的情绪影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充满信心,缩短师生间的距离,多看学生优点。要善于挖掘学生的潜力,对于他们的进步哪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不吝表扬,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努力的成果,从而更加努力。对于那些不善于表现的学生尤其要多加关注,适时地赞赏他们会让他们信心倍增。

3.5建立以情感为依托的和谐师生关系

要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亲和力”,做到爱心、耐心与责任心的统一。教师在课堂上应营造出一种轻松的课堂氛围,发扬艺术类学生活跃的上课气氛,采用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授课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此外,还有必要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设法建立一种情感型师生关系,创造机会与学生交流沟通,尊重学生的个性、观点、想法、情感,通过情感教育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以补偿课堂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个人修养,让学生不仅感受到老师的渊博的知识,更让学生领略到老师的人格魅力(刘明芳,2008)。

3.6完善评价机制,引导学生自我反思、自我评价

语言学习最注重的是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可采用多样化的评估方式综合考核学生的学习情况,比如课堂活动评定,预习,复习情况评定,听写,小测验等,使学生重视学习过程,真正做到自主学习。同时努力使学生改变只侧重学习结果的评价方式,而引导其反思、评价学习过程,使其对自身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进行一个综合而全面的评价,并积极寻求改进的方法。

4结束语

艺术类学生的英语教学过程是一项庞大细腻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门复杂的独具特色的艺术。不仅涉及到英语教师的专业素质、教学态度、策略,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足够的耐心与热情,在教学实践中,还需要教师具有创新意识,从艺术类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入手,能结合学生的特点,探索具有针对性的、灵活多样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尽力做到因材施教,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他们的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同时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应该经常就英语学习进行沟通和交流,教师应多进行反思教学,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模式与方法,及时纠正教学中出现的失误,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学。

参考文献:

[1]王蕊. 综合性大学体育艺术类学生英语教学策略初探[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36):325-327.

[2]龚婷. 艺术类大学生英语学习动机研究[D]. 武汉理工大学,2008.5

[3]艾治琼.艺术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态度调查研究[J].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学报,2007,18 (5):48-51.

[4]郭燕玲. 艺术类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和设想[J]. 太原大学学报,2008,9(2):100-101.

[5]刘明芳. 情感因素与艺术类专业公外英语教学[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8,21(2):99-102.

[6]罗冰. 对艺术类学生在大学英语新教学模式下学习心理的实践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8(1):118-119.

[7]陈奇,刘儒德. 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7.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2

关键词:网络环境;本科院校;心理学;创新教学;心理干预

当前时代下,网络信息的“爆炸式”发展影响了高校教育的发展现状。大学生在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也呈现出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例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足,自我意识占有主体的地位,普遍缺少丰富的认知。这些问题的产生从不同程度上制约着大学生的成长,对本科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

心理教育课程的开展能够逐步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根据国家教育部门出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全国已经有260余所本科院校开办了心理学教学专业,并且将实验心理学设置成为核心课程,通过多种心理教学过程,转变本科学生对心理学教育课程的学习态度、教育观念和培养模式,从而充分利用心理教育的网络教育形式,加深对本科学生的心理干预和心理引导。

2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的发展优势

2.1人性化的心理教育推行模式

在我国很多全日制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策略的推出已经形成了一套特殊的教育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和形式也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心理教育在我国本科院校中的推广处于一个缓慢上升的发展趋势,而通过网络教学的资源融入,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更加人性化和科学化的心理干预。这种心理干预模式无疑是十分温和和适宜的,它充分尊重了大学生“自我意识较强”的发展现状,弥补了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心理空白。在实施心理学教学的过程中,避免了学生直接向他人叙说心中苦恼的尴尬,更利于学生的兴趣和喜好,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干预中获得信任之感,更好的表达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2.2广泛化的心理干预教学面积

心理干预策略所涉及到的教学范围十分广泛,它不单单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包括大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课程、拓展课程等等。借助于网络资源的融入,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能够增大教学面积,使本科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情感、教育等各项问题。促使他们敢于直面挫折,学会迎难之上,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修养和人际关系。

3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德育教育,尽管借助于网络教育资源的融入,这一思想将日常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水平,提升了教育的现代化水准,但是在当前的大学教育中,依然存在着一些常见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3.1大学生自我价值的树立较为盲目

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一种“盲目”的心理。他们对于自己的就业问题、情感喜好并不明确。看到别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没有综合考虑到自己的思想和认识。在报考证书、选择就业、考研深造、出国留学等一些重大的人生选择上,很容易出现失误。本科学生对自身价值的认识不够清楚,这也导致学生没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无法综合考虑全局,所以在心理教育上仍然较为幼稚,不够成熟。

3.2网络环境对大学生存在负面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使大学生对信息的收集格外敏感。借助于手机、平板电脑等各种便携式手持电子设备的普及,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言论、了解信息的渠道和方法。但是,网络环境的本身就是一个虚拟的多变的信息平台,所以在这样一个较为空虚的环境中,学生往往沉溺于游戏、影视等各种虚幻的场景中,导致学生和别人交流沟通能力越来越差。不仅不利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拓展,而且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就业水平。因此,在这一层面上,网络和心理教学的融合对学生的干预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

4增进网络环境下的本科院校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

4.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推广良性网络心理干预方法

对于本科大学生而言,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一个鲜明的个体。因此,教师在进行心理干预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确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心理感受。教师要在海量的网络资源中进行科学的筛选,选择出符合学生心理干预现状的网络引导方法。心理教师要促使自己在教育业务中建立一套完善的心理教育机制,从而进一步加强网络资源和教师教育的融合。推进具有实效性、渗透性和帮的心理教育策略,使学生能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出更加真实的自己,积极展现出自己的困惑,从而和教师一起,解决内心的疑虑和问题。

4.2改革心理干预教学方法,塑造一个快乐的心理教学环境

随着网络信息条件的发展,心理教学的表现形式更加的多样化。教师要通过网络资源的融合,通过游戏娱乐、影视作品欣赏等方面健全心理教育的表达形式。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享受到心理教学的最佳成果。因此,教师可以尝试结合当前的发展潮流,建立一些符合学生学习兴趣的教育模式,例如CBE(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合作心理教学、体验式心理教学等教育手法,从而帮助学生从内心真正接受心理教育,构建一个和谐的心理学教育环境。

4.3创新学生心理教育关系,设置适宜发展心理咨询机构

为了帮助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空间,教师要立足学校实际情况,设置符合学生需求的心理咨询机构。使学生在大学期间不但能够获得专业技术、职业技能,而且能够在人格、品行等方面得到栽培和成长,解决他们在学习、生活、情感中的各项问题。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立“大学生校内心理咨询平台”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在自己所熟悉的网络环境中找到可以沟通交流的对象。同时学校要将具有心理疏导资质的专业教师纳入教学机制中,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学生之间形成“亦师亦友”的和谐教学关系,建立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机构,从而加强校内学生的心理疏导。

5结语

综上所述,在本科教育教学中,对学生学习思维和心理个性的引导占有重要的地位。本科大学生接触网络信息的渠道逐渐增加,其中所产生的潜在问题也逐渐突出。为此,广大心理教育工作者要保持开拓进取的精神,帮助大学生对心理教学有全新的认识,从而规范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为人处世的交际能力。

作者:刘亮 单位:广东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祝晓强.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7).

[2]赵佩君,李南.网络环境下高职心理学教学与心理干预策略创新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08(04).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3

一、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

心理学认为,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十分重大,如果学习者处于一个和谐、平等、友好等深受学生喜欢的环境之中,那么这个环境便会引起学生的智力觉醒,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他们也更加乐于表现自己;反之,则会引起学习者的排斥、反感、抗拒等,这也直接导致他们在学习中出现走神、迟钝等状况,缺乏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的欲望。根据这个心理研究,教师就必须要在数学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积极的环境导向中学习数学,也在环境中找到学数学的乐趣。一般情况下,在每堂数学课开始之前,我都会与学生有一个朋友般的问候,与他们进行平等的交谈,这可以使学生受到教师饱满、积极的情绪感染。我对学生的态度也十分亲近,希望能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二、尊重学生的个人想法

心理学对儿童喜欢的事物展开了调查,发现一些直观、形象的东西更加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他们在看到这些事物之后会自觉展开求知活动。而数学本身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相悖,但是却也存在许多趣味性的知识,只要教师善加引导,尊重小学生的个人想法,多用直观的教具,让学生们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便可以大大提高小学生的参与度。在《铺一铺》一课中,为了让小学生们真正了解圆形、正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这几种几何图形,哪一种能够实现密铺,哪一种不能,我在上课之前便让学生们准备了充足的几何图形,让他们利用教室地面、课桌等多种平台,亲自动手铺一铺,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了解这些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发现数学的魅力。小学生们对这个活动的兴趣都很大,他们都十分积极地展开了实验,还有很多同学自觉用组合途径展开了密铺活动。后来,学生们还积极地将自己所喜欢的图形进行了拼组,主动介绍了他们的设计思路,如此一来,这个活动不仅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激发出他们的创造能力。

三、多使用正面导向的教学语言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4

关键词:小学数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环境;主动性;生活体验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教育信息化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利用数学学科和自身的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创设愉悦的教学环境,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创设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心理状态。一个教师只有将自己的良好教学风格、做人精神、人格魅力、知识能力和最佳生命状态传递给学生,才能产生生生不息的教化功能。我们只有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真正做到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例如,教学“表内乘法解决问题”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使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我创设了一个带学生秋游的情景,接着遇到了问题:全班30名学生和2名教师,要租一辆大巴车是否坐得下?并出示大巴车的座位示意图。为了便于学生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我给每个学生下发了一张座位图纸,让学生把自己的不同思路圈出来,并要求学生在圈完之后把自己计算座位的不同方法说出来。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打开了,大家争先恐后地回答,各种解决方法也随之展示出来。我一直在静静地倾听,对于计算繁琐甚至是一个一个地数出座位的学生,我并没有直接给予评判,而是提示他们认真倾听其他学生的解答方法,自己领悟选择最佳方案。整节课学生都在宽松愉悦的环境下学习,学生的学习热情很高,收获自然远远超过掌握这道题的解决方法。

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要充分体现教育的主体性,而主体的心理健康主要依靠自主训练。从学生终身发展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学会自觉地学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我们应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实现由学生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使学生真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来。例如,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一课,多数教师认为这部分知识没什么好讲的,学生接受起来应该不成问题。然而我用常规的思路完成教学之后,第一感觉是没有力度,学生不是很兴奋,第二是课后作业问题很多。后来我调整了教学思路,把练习当中的一道题作为课始的一道题目。情境是这样的:出示一张跳远成绩记录单,很遗憾,有些残缺。三名选手的成绩分别是:小明是2.26米,小丽是2.3米,小雷是3.02米,之后便引出小雷是第几名的讨论。学生兴趣很浓,在热烈的讨论中,不知不觉地把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清楚地梳理出来了,课后学生的练习正确率也很高。整节课学生主动性很强,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把握也很透彻,如此这般,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另外,教学中,教师及时、精彩的评价和点拨,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以更多数学思想和方法上的引领。如在课堂上我经常会说“:你刚才用了一个小小的举例,这个思考的方法不错。“”自己迅速纠正过来,一时的口误不要紧。”“打点磕绊没关系,别着急,我听清你的意思了。”这些话提高了学生课堂表现的自信心和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体验着数学学习的乐趣。

三、增加学生活动体验,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特别重视情景体验和活动参与,特别是数学学科的学习,教师要努力创设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理解抽象的概念、公式原理等。在丰富学生的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建立数感,提高分析、综合、推理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方法去建构学生自觉认知数学的规律和体系,最终形成学生的数学头脑和数学世界。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让他们在活动体验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增强学习的自信心,使之不断进步。另外,活动的设计应兼顾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教学设计应该是弹性的、可选择性的和活泼的,教师应为每个学生提供开展活动、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整个学习过程完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特点,提出自己喜欢的方案,解决自己设计的问题,他们始终能够感到学习就是做自己的事情,是在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教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我让学生大胆猜想如何计算圆锥的面积?学生有的说:底面积×高;有的说:可能是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还有的说:是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我适时追问“:到底有没有像这位学生说的他们之间存在着三分之一的关系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请同学们小组商量商量。”学生讨论后反馈。我继续说:“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种或两种方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验证。”这样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运用不同的学习策略,去解决不同层次的问题,从而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健康成长。总之,积极心理健康教育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行动,需要教师通过经常的教育行为去实施,并不断总结提高,这样,才可以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持续向上。

参考文献:

[1]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研究,2002(7).

[2]林丰勋,孟庆茂.培养人事智能,增强心理免疫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根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3).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5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是一种以合作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作为一种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在小组讨论学习中逐步学会合作,提高合作能力;可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体现个性的良好时机。那么,合作学习是依据什么心理学理论呢?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又该采用何种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策略呢?下面,我们就这样两个问题进行讨论和分析。

一、合作学习的心理学依据

合作学习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等理论为基础,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一种主流的教学理论和策略。

(一)现代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集体动力理论

该理论认为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性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其次,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从集体动力的角度来看,合作学习理论的核心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当所有的人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的时候,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

(2)动机理论

合作学习的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道奇曾界定了三种目标结构:合作性结构,竞争性结构,个体性结构。合作性结构中个体指向目标的努力有利于他人的目标达成;竞争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会阻碍他人的目标达成;个体性结构中个人指向目标的努力对他人没有任何影响。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二)教育社会心理学理论

(1) 选择理论

选择理论的创造者哥拉斯认为,青少年学生有4种需要值得认真关注,这就是归属(友谊)、影响别人的力量(自尊)、自由和娱乐。并指出,虽然今天的学校教育过于压抑,不够愉快,但这不是问题的焦点。他相信,学校的失败不在学术成绩方面,而在培育温暖、建设性的关系方面,这些关系对于成功是绝对必要的。选择理论是一种需要满足理论,学校则是满足学生需要的场所。依照这一理论,不爱学习的学生,绝大多数不是“脑子笨”(硬件问题),而是他们“不愿意学”(软件问题)。只有创造条件满足学生对归属和自尊的需要,他们才会感到学习是有意义的,才会愿意学习,才有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2)课堂教学工学

课堂教学工学认为,影响课堂学习质量及社会心理气氛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任务结构、奖励结构、权威结构。斯莱文认为:“课堂教学工学可以描述为三个要素任务结构、奖励结构和权威结构的统一体。仅就奖励结构而言,它一方面是指运用何种方式来强化学习行为的结果,它涉及:(1)奖励类型(2)奖励频率(3)奖励的可接受性(4)奖励的对象。另一方面,奖励的结构是指人际间奖励的互赖性。合作学习的奖励结构中,一个学生的成功同时帮助别人成功,学生们之间存在着一种正性的互赖关系。合作学习主要是利用了正性的奖励结构来激发和维持学习活动的。

(三)认知心理学理论

(1)发展理论(developmental)

发展理论的基本假定是:儿童围绕适宜的任务所进行的相互作用能促进她们对重要概念的掌握。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的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可能在彼此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更高级的行为。

(2)精制理论(elaboration)

认知心理学家研究证明,如果要使信息保持在记忆中,并与记忆中已有的信息相联系,学习者必需对材料进行某种形势的认识重组或精制。精制的最有效方式之一即是向他人解释材料。长期以来关于同伴互教活动的研究发现,在学业成绩方面,教者与被教者均能从中受益。

二、合作学习的教学策略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学业成绩,而且也是顺应教育社会化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技能并根据合作学习本身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策略来最大限度的体现合作学习的优点和让学生确实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学会合作。

(一)教师要平等、积极的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新教学观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合作者。教师只有以平等的身份,亲切、和蔼的态度参与到学生合作学习之中,才能更好地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及时地了解合作学习情况,不断地调整合作学习的方式,组织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教育心理学教学策略范文6

关键词:小学教学;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的初级阶段,对每个学生都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可以说,小学教育质量将直接影响学生以后的发展。同时,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各方面的能力尚未形成,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文化教育一样,都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前的小学教学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问题,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匮乏,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当前大多数小学都将教育的重点集中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一切教学活动也都以提高学生的应试成绩为主要目的,并未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引起足够重视。另外,绝大多数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解程度不够,也未在教学过程中渗透相应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小学生严重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即使有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大多数也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授课老师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储备,一味进行“灌输式”教学,缺少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教学效果难以达到相应的要求。

(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单一,无法适应学生的身心发展

在当前的小学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多数都采用非常传统的教学方式,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和学习文化知识一样,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另外,老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所以教学内容完全按照大纲要求原文照搬,根本没有考虑小学生的成长特点。众所周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学生的心理成长特点相适应,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但遗憾的是,当前的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老师并未考虑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教学内容基本都不符合小学生的成长规律,并且由于单一枯燥的教学形式,很容易使小学生产生厌倦心理,不仅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而会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对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具有随意性

对于小学生来讲,心理健康教育和知识文化教育一样,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由于小学教师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学过程中也非常随意,起不到相应的教学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心理健康老师没有进行有效的教学规划设计和课前准备工作,课堂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热荩并且缺乏对小学生的了解,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学内容根本不适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提升小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

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和老师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不断探索和运用有效的教育方式,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也应该重点围绕这两方面展开。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内容形式单一,很难起到相应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应该有意识地丰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针对小学生的身心成长特点,对课程进行二次开发,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针对性。另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传统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尽量让小学生能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及时发现和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从而使教学质量得到提升。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自身的特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是一个抽象和无形的概念,但是对于小学生成长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心智尚未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心理教育基本就是一个模糊的词汇,对于心理教育,小学生也没有明确的认知。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对小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使小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对于成长的重要意义,明确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从而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有针对性地培养良好心态。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该首先让小学生学会自我控制的意识,比如说,小学生在参加一个比较重要的考试时,可能就会因为过度紧张而出现大脑空白、手脚发抖等情况,这将严重制约小学生正常水平的发挥,从而影响考试成绩。当出现这样的情况时,老师就应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且在辅导过程中让小学生掌握平复紧张情绪的技巧,掌握控制紧张情绪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过程,小学生就会逐渐学会并掌握情绪控制的方法,这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

(二)提高心理健康老师的整体素质,革新教育理念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老师的教学素质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教学效果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要想提高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质量,应该重点提升教师的素质。老师应该首先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引起足够重视,把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贯彻到日常教学中,同时,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下,老师应该革新传统教育理念,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模式,从而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注重心理健康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实现教育效果最大化。

为了提升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学校应该对教师的教育素质引起足够重视,可以对小学老师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培训,让所有小学教师都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老师的任务,而是所有小学教育工作者都重点关注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教育的全过程中,从而在各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都能对小学生进行教育。对于有条件的学校,还应该加大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投入,用优厚的条件吸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从而增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使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三)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

在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除了进行专门的教育以外,还应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可以适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体来说,老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如果文章内容涉及爱国主x的相关知识,老师就可以带学生深入分析文章,了解文章大意之后,对学生进行文章背景知识的介绍,让小学生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从而把握文章的写作环境,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再比如,老师还可以利用一些表现励志、积极向上精神的文章,引发小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小学生在了解文章主旨的情况下,适当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将文章中的伟大科学家、经典的励志人物等作为学习的榜样,因为这些先进人物的事迹和励志故事就是最好的教材,从而培养小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另外,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渗透也将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老师在音乐课堂上,可以以音乐为教育载体,对小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小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具体来说,在小学生学习或者欣赏具有爱国情怀的歌曲时,老师就可以适时对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习青春励志歌曲时,老师就可以以音乐为切入点,使小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态,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小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四)引导小学生及时摆脱消极的心理状态

小学生正处于成长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心智还未完全成熟,所以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差,各种情绪很容易从外部表现出来。因此,老师在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充分重视小学生情绪的变化,及时帮助小学生摆脱消极的情绪,形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的情绪相对来讲很不稳定,遇到高兴的事情就会喜形于色,手舞足蹈,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就会垂头丧气,一蹶不振,所以老师很容易从小学生的外在表现及时了解小学生的心理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当老师发现学生的心理状态不好时,就应该及时向小学生了解情况,弄清楚小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进而对小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小学生及时摆脱不良情绪。

除此之外,老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该引导小学生将自己的心事倾诉出来,倾诉的对象可以是自己的老师、家长以及同学,只要将心事说出来,消极的情绪就会有所缓解,倾诉对象也可以及时对小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小学生树立良好的心态。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文化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所以,老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并运用科学有效的教育方式,针对小学生的成长特点进行心理课程的优化设计,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袁传文.浅议心理健康教育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渗透策略和方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5.

[2]林维晨,童正花.将阳光洒向童年: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

[3]姚叶红.金色童年从健康的心理开始:品德与生活课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策略的研究[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