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1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开发和建设的对象物,是一个城市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必要条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17775―1999)的界定,旅游资源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城市是旅游业发展和建设的最重要的地域单元,城市旅游是现代旅游活动的主体。现代都市以其活跃的经济活动、现代的建筑风貌、优越的购物环境、先进的娱乐设施等条件,对各层次旅游者都有着巨大的吸引力,都市旅游也随之成为现代旅游和现代都市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旅游资源是一个城市内能够对旅游者构成吸引的全部要素的总称。城市旅游资源既包括传统意义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也包括一个城市的政治经济影响、文化特色、环境状况、科技与信息的发达程度、娱乐设施保障等多种吸引要素。这些旅游吸引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
2.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及其实践意义
对旅游者构成吸引是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城市旅游资源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功能状况。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的大小不仅取决于系统要素(子系统)的自身状况,而且取决于各系统要素之间的组合状况(系统结构)和系统的物质、能量、信息等输入、输出条件(系统环境)。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在对旅游者构成吸引和为城市旅游业发展服务这个层面上,表现为特定的结构,同时需要与其开发利用的条件相协同来实现特定的功能。
统计表明,我国50个主要旅游城市基本上占据全国旅游总量的90%以上,而且旅游业总体规模越大,旅游城市体现的作用就越充分,其主体性就越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旅游的发展日新月异,并开始摆脱了以桂林、西安为代表的旅游城市和为风景名胜区提供接待服务功能的旅游中心城市这两种发展模式。城市旅游功能的发挥,更加依赖于其自然、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环境,依赖于城市旅游整体功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认知,依赖于在多种环境条件作用下的各种旅游资源要素在城市范围内的有机组合所形成的综合吸引力。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必须摆脱单一的旅游资源要素评价的弊端,深入研究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多种因素的作用,相互关系及其有效发挥其功能所必须的环境条件,优化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结构,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整体功能,实现城市旅游产业的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笔者认为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应该是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所作的分析过程。在这个分析过程中,首先要对形成城市旅游功能的全部吸引要素进行详尽地分析,把握其固有特征,以揭示其个性旅游价值;其次要对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的组合状况进行深入地研究,把握其结构特征,以揭示其整体旅游价值;最后还要对影响和制约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环境条件进行有效地分析,把握其环境特征,以揭示旅游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价值。
3.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的质量评价体系
3.1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及其个性旅游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由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要素(或称旅游城市的吸引要素)所构成。这些旅游吸引要素内容相当宽泛,它们在城市旅游功能的形成上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一方面,作为子系统的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受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及其环境特征的制约与支配;另一方面,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即旅游资源要素本身的、质的规定性。不论旅游资源要素怎样组合,也不论其所处的环境和开发条件的优劣,这种独立性都不会改变。
城市旅游资源要素的评价是对旅游资源要素自身属性和特征的认识,这种认识是在假定排除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环境影响的前提下,在满足旅游者需求这个层面上去研究各项资源的美学价值、社会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其它旅游价值。城市旅游资源的要素评价要从对其资源属性、状态、形成、演化的分析入手,根据旅游市场需求和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总体要求,确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并得出各自的旅游价值。
旅游资源的要素特征是形成城市整体旅游特征的基础,多数旅游资源要素都是在自然界的长期作用与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积累下形成的,在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中要深刻认识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质属性,注意挖掘和弥补其有用成分,依据目标市场的需要并结合对开发条件的认识,按照旅游开发的针对性原则,实现旅游功能的最大化。
3.2 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整体价值
城市内各项旅游资源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能否满足旅游者的旅游需要,在何等程度上满足旅游者的需要,不仅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本身特征和价值,而且还取决于各项旅游资源组合后所形成的综合属性和整体价值。因此,旅游资源的组合特征及其价值的评价是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质量评价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组合特征及其价值影响城市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因而对其深入研究有助于把握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向和策略。
旅游资源组合特征又可称之为旅游资源结构特征,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城市范围内全部旅游资源要素的类型组合、地域组合和级别配置关系等。类型组合是指城市内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和功能互补性。如果在一个城市内(或包含其周边地区)旅游资源要素之间关系密切并形成体系,资源在为旅游者服务的功能上相互补充,则可称之为城市旅游资源优化组合,整体功能更强。如我国最著名的深圳华侨城旅游区,锦绣中华、中华民俗村、世界之窗、欢乐谷等大型主题公园,旅游功能互补、服务内容各异、巧妙配置组合,加上华侨城优美、舒适的周边环境,形成极佳的旅游效果,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之相反,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许多地方,照抄深圳人造景观的建设经验,缺乏合理规划,大兴人造景观热,相互雷同的旅游项目和设施近距离重复建设,教训则十分惨痛。
地域组合是指城市各旅游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分布格局和配置关系。如各旅游资源要素的空间集中性、分散性和同交通联系的便捷程度等。旅游资源开发的实践表明:内容各异、相互补充、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素相对集中分布,可产生规模经济效应,形成整体优势,因此组合价值更高;而内容与形式大体雷同的旅游项目(特别是各种现代人造景观)则宜在详尽而科学的目标市场定位的前提下分散布局;同样条件下,靠近交通主干线或枢纽地带的各旅游资源要素具有相对空间配置优势。
级别配置关系是指城市各项旅游资源要素的等级结构、资源产品的消费档次结构等关系。不同等级和消费档次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在一个地域范围内有机组合,可以充分发挥其不同作用,满足不同消费者的旅游需要,提高旅游产业的综合效益。特别是高等级、高消费的旅游资源及其产品(如世界遗产项目)在一个城市内的分布,可以有效地提升城市在国内外的旅游形象,并以此带动周边乃至整个城市相关行业或部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辐射作用和综合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认为城市旅游资源要素存在一定的等级结构,各等级旅游资源要素联结成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城市整体旅游功能的发挥自然也离不开对城市旅游资源等级系统的优化。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中,应注意研究各细分市场的等级消费需要,坚持系统开发原则,挖掘旅游资源的综合优势,实现功能最大化。
3.3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条件价值
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是一个与其环境存在着物质、能量、信息等联系的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的评价,根本目的在于对其开发和利用。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功能的发挥不仅在于系统本身的状况,也在于系统所依存的环境特征。因此,城市旅游资源系统评价应该是旅游资源系统要素特征、旅游资源组合特征、旅游资源环境特征及其质量评价所构成的体系。
旅游资源的环境特征及其开发价值评价是指对存在于城市旅游资源系统以外的,制约和影响对其开发利用的全部要素的分析过程。作为整体的城市旅游资源系统,同其环境间有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等联系;作为开放系统,城市旅游资源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离不开系统环境。因此,在城市旅游资源评价中不能缺少对其开发环境影响的评价。影响城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环境条件极其复杂,这些条件主要有旅游资源的区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旅游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容量、投资与施工条件、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等。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2
>> 古镇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 名人故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遗产型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山地旅游资源特征及景区开发研究 古村落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略论 谈谈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 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民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试论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论旅游资源开发与文物保护 中国长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漳州国家地质生态公园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研究与对策 基于公共选择理论的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无锡市水体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研究综述 中国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青岩古镇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研究 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生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 兴城古城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策略研究 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Z].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1.
[3]曹凯,江南,吕恒,等.面向对象的SPOT5影像城区水体信息提取研究[J].国土资源遥感,2007,(2):27-29.
[4] 余绍华,杨世瑜.澳大利亚旅游地质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经验与启示[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6(1):1-6.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马铭嘉,张兵,赵晶晶.丘北普者黑岩溶地貌景观特征[J].四川地质学报,2010,30(3).
[7]王锡魁,王德主编.现代地貌学[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126-127.
[8]高抒,张捷.现代地貌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76-277.
[9]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3
关键词:旅游目的地开发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营销陕西安康
一、引言
我国对旅游资源质量等级的评价依据是《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和“旅游资源共有因子综合评价系统”。通过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等项目进行评价,根据对旅游资源单体的评价,得出了该单体旅游资源共有综合因子评价赋分值。目前学界研究的重点都是知名度高、评分赋值大的“特品”旅游资源及旅游目的地开发,对不属于传统观念中“优质”旅游资源及目的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较少。然而,一个普遍的事实是我国众多的地方政府出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等多重目的而正在积极进行旅游开发。那些相对来说旅游资源价值较低、尚未被开发或只是“浅开发”的旅游目的地开发对缓解珍稀自然、文化遗产遭受的旅游压力,丰富旅游产品品种,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服务,保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等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研究现状概述
随着对旅游目的地开发和演变规律研究的深入,旅游资源次优区研究也得到了学界的重视。国内主要研究成果是“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及其相关研究。许春晓在我国较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概念,探讨其演变规律和开发策略,指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性质、突变概念和依附式开发理论,以期指导区域旅游业开发。罗艳菊对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的影响因素、非优区的优化机制及理论依据等进行研究,提出开发的盈利模式。唐文跃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主要特征和开发的优弱势,探讨了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提出了非优区旅游发展道路。隆学文讨论了旅游非优区的概念和开发非优区旅游资源的意义,从资源区位、经济区位、客源区位、交通区位、文化区位、认知区位等角度分析了旅游非优区的区位特征。李东和以合肥市为例说明实施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是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彭华从需求驱动角度研究城市郊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旅游开发成功之道。……但现有研究成果均未涉及旅游资源次优区内人文旅游资源和自然旅游资源分布不均衡、丰欠程度不一、价值禀赋不等这些现象。
国外相关研究主要是对旅游地的生命周期现象的研究,如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研究旅游地演化过程、预测旅游地的发展和指导旅游地的市场营销、规划提供了理论框架。其中影响最深远的是巴特勒根据产品周期理论,提出旅游地演化经过6个阶段,即探索阶段、参与阶段、发展阶段、巩固阶段、停滞阶段、衰落或复苏阶段。ChrisRyan对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进行完善,指出发掘当地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目的地复兴的作用,以及在越来越多的旅游者热衷寻求“新的”、“未开发的”旅游目的地的情况下,缺乏“名气”也可成为旅游目的地的成功开发和促销亮点。
本文认为旅游开发的重要基础是拥有优质或较为优秀的旅游资源。“非”在汉语中主要是否定的意思,而“次”在汉语中则含有差于、第二的意思。参考经济学,“次优”的含义是未达最佳标准的,不最理想的,不最适宜的,不最满意的,因此本文使用“旅游资源次优区”的提法是较为合适的。
三、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概念和特征
许春晓将旅游资源非优区定义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国家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按旅游资源的成因及属性,马耀峰等将旅游资源分为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型。自然旅游资源是构成自然环境的主体要素,是地貌、气象、水体和生物中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部分,从根本上说是属于大自然的产物;而人文旅游资源是由人类活动所产生,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可能被利用来开展旅游活动的一切事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在特定地域内的分布是不均等的,存在优弱丰疏的差异。由于区位条件和历史发展轨迹的不同,存在这样一大批自然旅游资源禀赋优势比较明显而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的地区。如我国西部很多贫困地区,长期交通不便,区内工业发展缓慢,人文遗址遗迹较少,但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这是其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
根据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属性,本文将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定义为,在特定的区域内,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区位等条件所限和社会历史文化发展轨迹不同,拥有较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而人文旅游资源特征不明显、优势不突出,暂时难以形成特色旅游形象及产品的现象。
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相对性、普遍存在性和可演变性的特征。随着当地经济、旅游业的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在科学的旅游规划导引下,凭借区内自然旅游资源优势,整合、创新区域文化旅游资源,经过成功的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也可成为旅游资源优质区。
旅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对地理空间选择、经历和体验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形象能直接影响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和行为选择。对于正待开发或已在开发中的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更需要以真实、独特、充满感召力的旅游形象驱动目的地旅游的发展。区域文脉、地脉是区域自然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心理积淀本质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鲜明地展现了区域旅游的特色,旅游形象也会因区域文化差异而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中普遍面临的难题是区域文化旅游资源匮乏和特色不鲜明,难以塑造具有地域特色、深刻人文内涵的旅游形象和旅游产品。文化资源具有延续性、动态性、可创造性、非独占性的特点。MommaasHans从增强地点的身份、吸引力和市场地位,进行革新和创意,为文化多样性和文化民族主义探讨了文化产业集群策略,对文化旅游资源次优区旅游开发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基于工业遗址改造利用而兴起的北京798艺术区,现已成为京城令人瞩目的新旅游吸引物。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可通过对区域文化资源的整合和创新,结合当今旅游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汲取外来优秀文化元素,通过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将其融合进区域旅游形象塑造、旅游产品设计和旅游发展之中,进行卓有成效的旅游营销,并逐步向旅游资源优质区演进。
四、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发展策略——以安康市为例
1、安康旅游发展简介
安康市位于陕西省南部,在秦巴山地之间。秦巴山地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界线,山地垂直高度大、气候复杂多变,森林垂直带谱明显,汉江从西向东纵贯全市,两山夹一川的地形格局使这座山水之城独具特色。长期以来秦岭巴山阻隔造成其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目前仍为国家级贫困地区。与分别以秦汉唐历史文化遗迹著称的近邻西安、咸阳等和以楚汉文化历史遗迹见长的湖北武汉、荆州、陕西汉中等地相比,其“秦风汉韵楚文化”的自我文化定位形象相形见绌。1983年安康曾发生特大洪灾,洪水几乎摧毁安康古城,原县城内历史文化遗迹和陕南小城建筑格局饱受灾难。然而其山、水、林特色突出,有发展生态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是典型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以观光旅游产品为主,原旅游形象模糊,旅游商品开发滞后,旅游产业链短。2007年国内游客为206万人次,旅游收入7.21亿元,国际游客8000人,旅游外汇收入144万美元。在周围西安、重庆、成都、武汉、汉中等具有人文旅游资源优势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屏蔽下,亟需独特的旅游形象和产品发展。
旅游形象和旅游资源并非旅游发展的唯一保证。目的地可进入性、交通容量、空间节点分布同样重要,而旅游开发反过来也会促进目的地交通环境的改善。如与安康毗邻的汉中市,在西汉高速公路开通后获得了旅游发展的良机,2007年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733.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2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的5.9%。安康旅游面临的机遇使国家西部大开发和陕南突破发展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西康高速(包北高速川陕段)、十(十堰)天(天水)高速、襄渝、阳安铁路将相继建成和安康至湖南常德铁路专线、西康二线铁路也已进入开工建设准备阶段,这将会有力地促进安康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2、整合、创新人文旅游资源,形成旅游产业集群
文化氛围是蕴涵在一切环境与气氛中的文化现象与文化特征。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城市文化氛围是某种城市心理的形成并起作用的过程,是弥漫于城市空间的社会气候。与西安、汉中、重庆、武汉等周边城市相比,安康可供旅游开发的人文旅游资源相对贫乏。安康这所陕南小城具有浓郁而独特的茶文化、酒文化、娱乐休闲文化;多元、移民文化融合形成兼容并蓄以及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状态下安于现状、淡定悠闲的城市气质;汉江穿城而过的浪漫氛围等因素交织出安康特有的休闲旅游文化氛围;“灯红酒绿”的汉江两岸将成为最令休闲度假旅游者留恋往返的景观和旅游亮点。要力争塑造出区别于忙碌、拥挤的现代大都市的独特旅游形象——保留小城市素有的恬美、浪漫和独特魅力,承袭传统地方文化渊源,创造具有时代特征的当代文化符号。如以传统的汉剧、陕南民歌、陕南民俗、文学、书画等艺术创作、文化元素打造陕南风雅之城;修建或修缮各类博物馆、电影院、剧院、名人故居、地方传统建筑民居、画廊、特色街区等使之成为这座风雅小城的文化标志,使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元素在这座素有多元文化色彩的城市中交汇融合,通过休闲文化产业集群达到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地域旅游文化特色和竞争力。
3、旅游形象塑造
旅游形象指旅游者通过各种传播形式得到的,目的地旅游资源、服务产品与项目、管理体制与水平、设施体系、交往经历与态度的综合感知,是吸引旅游者做出前往目的地城市旅游的关键因素之一。旅游者所持有的旅游目的地形象将对他们的质量感知、游后评价、口碑宣传和重游意向都会产生深刻影响。
旅游形象策划的关键在于对目的地旅游资源、文脉、地脉的准确把握和提炼,对旅游者的需求、购买决策、消费行为等关于旅游目的地形象意境地图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收集、整理、分析,归纳目的地旅游发展现状和发展方向,提炼目的地旅游特质并从周围旅游竞争对手的同质旅游产品和形象屏蔽中脱颖而出。以语言口号、理念、行为和视觉等形象设计表达出来,由理念内涵、行为系统、传播感觉系统、风情塑造、核心区塑造等共同构成的一个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复合形象系统。通过旅游形象口号向公众传递,向旅游市场宣读自身的产品定位和独特魅力,唤起特定市场的旅游欲望进而做出旅游决定。
在缺乏具有鲜明特征的人文旅游资源和形象的情况下,可以选择的制胜之道是“串联”目的地不同的旅游吸引物,组合旅游产品,塑造多元化、复合型的旅游形象,提高目的地的市场认知度和美誉度。如新西兰成功塑造的“100%纯净的新西兰”(100%pureNewZealand)和“世界探险之都—皇后镇”(World’sAdventureCapital)的独特形象。安康形象塑造基础是秦巴汉水在安康境内构造了良好、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汉楚等多文化、多地域移民文化大融合的人文底蕴。由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完成的《安康旅游总体规划》,将其形象定位为“水舞秦巴自然安康”,一个宜游、宜居、自然,兼具优美山水自然风光和休闲格调的旅游胜地呼之欲出。根据这一旅游形象定位,可以将不同类别的旅游产品横向串联起来,形成纵、横交错而又相互关联的立体的旅游产品网络结构。自然真山水的安康旅游形象定位与塑造,为安康从周围历史文化资源型旅游目的地如西安、汉中等旅游形象屏蔽下突围。
4、营销策略
RyanandGu认为在旅游景区私有化发展趋势下,旅游形象已成为目的地营销者的首选产品和现代旅游业的核心竞争力。旅游目的地营销需采取卓有成效的营销战略,打造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统一的独特形象。对于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人文旅游资源次优区来说,旅游营销更应注重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营销合作,建立紧密的营销网络,统筹构建、运行,由形象塑造、产品设计、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协调、整合旅游地营销要素,培育统一和谐的形象系统,以较低的成本取得最佳营销传播影响力。
安康旅游营销可采用“旅游整体营销+核心旅游产品重点营销”模式,将目的地作为一个整体旅游产品进行整合营销传播(IntegratedMarketingCommunication,IMC)。通过广告、公关和形象推广活动、销售奖励、节庆活动、事件营销、网络营销、面向旅游市场和旅游中介商的直接营销等,针对特定目标市场,宣传真实、独特、充满魅力的亲山近水、自然健康、浪漫休闲的旅游形象,传达一致的旅游产品信息,实施对目的地的全方位推销。
(注:本文系陕西省教育厅基金资助项目“安康、汉中两市旅游产品差异化发展战略与旅游合作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8JK001。)
【参考文献】
[1]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2]许春晓:论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补偿类型与性质[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3]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依附式开发”论[J].旅游学刊,2005(1).
[4]罗艳菊: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若干理论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5(9).
[5]罗艳菊:城郊型旅游资源非优区开发探讨[J].江苏商论,2006(4).
[6]唐文跃:非优区旅游开发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4(6).
[7]隆学文:旅游非优区开发策略[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12).
[8]李东和、赵玉宗:旅游资源非优大城市旅游业空间拓展战略研究—以安徽省合肥市为例[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7).
[9]彭华:关于城市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初步思考[J].人文地理,2000,15(1).
[10]ChrisRyan、谷慧敏:旅游业对北京互通的社会影响—以环境变化为例[J].中国旅游研究,2007(6).
[11]崔晓明、ChrisRyan:安康旅游形象塑造和旅游营销策略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8(6).
[12]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与开发[M].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
[13]王晞:旅游目的地形象的提升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14]雷国雄:基于文脉、地脉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管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5.
[15]MommaasHans.CulturalClustersandthePost-industrialCity:TowardstheRemappingofUrbanCulturalPolicy,UrbanStudies[J].2004,41(3).
[16]孙根年:安康旅游业的区位开发与区域联合开发[J].商业研究,2005(18).
[17]
[18]王伟年:城市文化产业区位因素及地域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19]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J].北京社会科学,2004(1).
[20]吴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21]崔晓明、张红:安康旅游形象定位研究[J].安康学院学报,2007(1).
[22]吴必虎、宋治清:一种区域旅游形象分析的技术程序[J].经济地理,2001(4).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4
关于体育旅游的概念,国内外学者曾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但多数是从独立研究的角度出发,如柳伯力从经济和文化的角度入手,认为体育和旅游所分属两种社会现象或人类活动范畴,但两者的发展有着相同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特别是在满足人们生理和心理的高层次需要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并阐述了体育与旅游结合的机理;长积(日本)参加体育活动或参观体育活动作为目的的人们,从暂时离开日常生活范围起,到返回的这样一个活动;Stand even(英国)体育旅游是作为一种身体运动、旅行和居住经历的旅游活动。
二、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特征及分类
(一)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所谓体育旅游是指在人类社会或大自然当中,能够对大众产生旅游的兴趣,并从中进行体育活动,为旅游文化产业的经营活动所利用,且能产生经济、文化、生态、健身效益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综合。体育旅游强调的是大众参与性,大众健身性以及个体价值,是一种对旅游产业和旅游活动的渗透和提升的体育观念。体育旅游资源的概念从资源学的角度看,旅游资源是资源的一种。从旅游学的理论角度看,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客体,是旅游业赖以存在的基础。
(二)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体育旅游通过自身的载体作用,为大众提供旅游欣赏,旅游健身,旅游感受等旅游目的,从而丰富体育旅游资源文化体验的活动。体育旅游资源具备为大众提供娱乐、观光、度假、休闲、健身、康复、疗养等特征,与其它旅游资源形式相比,其具备了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包含了丰富的知识性,开发利用的持续性,形式多样性,种类的创新性。概括来说,体育旅游资源具备旅游资源的不可再生性,旅游季节的交替性,旅游人群的精神文化需求性等特征。
(三)体育旅游资源的分类。体育旅游资源是体育旅游开发的物质基础,其类型与分布特点是体育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决定了体育旅游开发的趋向性与存在价值。体育旅游资源可分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和体育旅游人文资源两大类。体育旅游自然资源是指非人工形成的可供体育旅游活动的,是经过人为雕琢与刻画的天然存在的天然赋予,能使人产生向往与期待的自然组合;体育旅游人文资源是指非天然赋予的,而是人工开发创建起来的体育旅游资源,是古今人类社会活动、文化成就、艺术结晶、科技创造的纪录和轨迹。包括主题公园、体验赛场、滑雪和冲浪圣地、康复中心、革命历史纪念地、民族节庆活动等。
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效应及理论基础
(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内容。体育旅游开发是目前体育旅游产业的核心内容,包括发掘体育旅游资源的功能,旅游地的持续性,风景区的整体规划,体育旅游设施的配套建设,体育旅游游客的科学规划,服务人员管理培训等。从经济价值层面来看,体育旅游资源发展的过程,也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正因为如此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是一项综合性和全面性的具体工作。
(二)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在旅游业中的延伸,首先它要满足大众对高层次高追求的需要,通过合理科学的利用旅游资源,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其次它不能以破坏当地环境作为开发代价,体育旅游应该是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双赢,而不是牺牲一方而换取效益,我们在开发资源换取利益的同时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旅游资源不是只属于一代人的,而是我们子孙后代可以长久享用的自然隗宝,这不仅需要旅游开发者与当地政府的集体智慧,更需要国民通过行动来加以呵护。
(三)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效应。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具有两面性,既有正面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1.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正面效益。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经济效应是伴随着旅游业的兴起而发展的,现如今旅游企业都将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高回报旅游项目加以发展。其集中表现在能够大力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创造相关产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社会效益包括,提高该地的国内知名度,提高该地区老百姓的自豪感与主人公意识,从而间接提高国民素质;弘扬当地特色体育文化,如滑雪,攀岩,漂流,武术表演等旅游项目,增加体育旅游的精神内涵,通过体育文化吸引国内外游客,提高国际知名度,保护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体育旅游还可带动体育医疗医疗器械、体育服装、健身服务等产业的发展,提高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刺激大众消费市场,从而带动当地经济增长速度。
2. 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的负面效益。任何资源的开发都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效益的同时,也常对社会和环境造成破坏。体育旅游资源的开发会破坏体育旅游开发地的整体环境,如默写攀岩项目会破坏自然景观,人为的在岩壁上打孔钻洞,造成岩石松动脱落;滑雪与滑草项目为了制造各种斜坡,人为的翻修山坡,破坏当地植被生长;潜水项目对珊瑚礁的破坏,是原本透彻的浅滩变得浑浊;部分旅游者素质不高,乱丢垃圾,破坏古籍等人文景观等现象,都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所附带的不利影响。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5
一、神农架区域概况
(一)地理位置及概况
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湖北西部边陲,地处陕西、四川、重庆三省市交界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保护区总面积达七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生态旅游资源,2012年神农架生态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国家5A级旅游景区,现有神农顶、天燕原始生态、香溪源、玉泉河四个旅游区。
(二)动、植物资源
神农架因其地理位置独特,形成了相对封闭的自然环境,是我国仅有的几大原始森林之一,保护区内动、植物资源丰富,享有"物种基因库"、"天然动物园"、"绿色宝库"等美誉。
1.动物资源:神农架自然保护区内有动物1000多种,包括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兽、鱼、鸟、昆虫等,其中金丝猴、华南虎、金钱豹、白鹳、白蛇、大鸨等73种珍稀野生动物受国家级的重点保护。
2.植物资源:现已初步查明有3700多种植物,其中蕨类植物有200余种,裸子植物有30余种,真菌、地衣共927种;其桐、光叶珙桐,连香树等76种植物受国家重点保护。
二、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对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它利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将复杂的决策系统层次化,通过逐层比较各种关联因素的重要性来为分析以及最终确定资源评价权重提供定量的依据。
层次分析法(AHP)一般有四个步骤:①确定目标和评价因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②构造判断矩阵;③层次单排序和层次总排序;④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本文结合相关国家和行业标准、前人对森林类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研究及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特殊性构建了三个层次的评价结构模型,第一层为目标层A,即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第二层为准则层B,包括:资源条件、环境质量、开发建设条件;第三层为指标层包括具体的16个指标(如表1所示)。
构造判断矩阵。构造判断矩阵是运用1-9标度法将同一层中的各个指标相对于上一层的相对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形式如下所示:
假定因素A表示目标,因素Bi表示目标的评价指标(i=1、2、3、…、n),则将B中的指标两两比较,即可构成比较判断矩阵(如表2所示):
层次排序。评价指标的权重通过主观判断法和专家打分法相结合,统计来自十堰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五位老师和在神农架工作的五位职工打分的平均值,并以此为依据对每个指标进行相对重要性评定,建立比较判断矩阵,利用方根法求出该矩阵的最大特征根的特征向量并归一化即可得到每个指标的权重值,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一:将比较判断矩阵的每一行元素相乘,所的乘积进行n次方根,得到特征向量:
(i、j=1、2、3、…、n)
步骤二:将所得向量进行归一化处理,,满足,即可得到各层次中各个指标的权重值,w=(w1,w1,w1,…,wn)T;
步骤三:计算出各个比较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值:
本文4个判断矩阵的计算结果如下:
矩阵A的最大特征值λmax=3.0658,特征向量WA={0.7325,0.0833,0.1932}
矩阵B1的最大特征值λmax=6.4607,特征向量WB1={0.4973,0.1321,0.1806,0.0485,0.0485,0.0931}
矩阵B2的最大特征值λmax=5.4018,特征向量WB2={0.4903,0.2507,0.1644,0.0620,0.0326}
矩阵B3的最大特征值λmax=5.3607,特征向量WB3={0.3633,0.1000,0.3442,0.1462,0.0463},所得的层次单排序结果见表1,利用层次单排序中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即可计算出所有指标的权重得到层次总排序(如表4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准则层中,生态旅游资源价值的权重最高,这表明对于神农架来说生态旅游资源的价值是决定其资源质量的重要因素,在指标层中,资源的奇特度、规模和知名度权重排在前三位,说明生态旅游更注重资源本身,神农架良好的生态景观和自然环境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在发展生态旅游的过程中更应该保护生态环境,这样神农架的生态旅游才能可持续发展,一致性检验。为了保证结果的科学性和说服力,需要计算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检验其一致性,并满足随机一致性比率CR
第一步:计算一般一致性指标:
其中
第二步:查表确定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如表5所示)
第三步:计算随机一致性比率:CI=CI/RI,当CR
计算得矩阵A的CI=0.0392,RI=0.58,CR=0.0567
(二)评价结果分析
根据《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确定神农架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分标准体系,并根据神农架的实际情况与调查结果对各项指标赋分,综合评价公式为(i、j=1、2、3、…、n),其中E为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Qi为第i个指标的权重;Pi为第i个指标的评分;n为评价指标的数量,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
计算结果表明:神农架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的最终得分为9.13分,说明神农架的生态旅游资源质量好,发展生态旅游的潜力大。其中,资源奇特度的得分最高,神农架既是国家自然保护区又是国家地质公园,而且拥有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唯一保持完好的亚热带森林系统,其生态旅游资源不仅是世界级的而且是垄断的,但是神农架的知名度得分却较低,这是因为神农架开发时间较晚,没有重视品牌营销,提升知名度,导致其旅游发展与资源品位不相称,神农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拓展宣传渠道,提高市场竞争力;还可以看到,神农架的交通条件和基础设施条件得分都相对较低,神农架境内的旅游线路以公路为主,但公路等级较低,路况不佳,景区没有配备观光游览车并且景区的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解说系统,这些问题都制约着神农架生态旅游的发展,今后,神农架应第一,改善交通道路状况,建立覆盖整个景区的公路网;第二,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第三,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解说服务系统和信息系统。
三、结语
旅游资源的特征范文6
土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独特,至今仍保持着其特有原生态,由于土族族源的多元性,使得多种文化汇聚于土族文化中,呈现出异彩纷呈的局面。主要表现在三个土族文化生态圈的存在,即互助、民和、黄南同仁土族文化节庆文化艺术。互助土族文化艺术一方面保存着本民族的传统节庆文化活动,如安昭舞、轮子秋、服饰、婚礼等,另一方面不同程度地受汉、藏文化影响,如民和土族受汉族影响,还保留着萨满教、道教一些遗风,黄南同仁土族,受藏族文化影响较深,在保存了一些萨满教遗痕和土族固有的文化艺术特征的基础上,已普遍信仰藏传佛教,从服饰、语言、绘画、祭祀仪式等处处都可以看到藏文化的影响与痕迹。土族在保留自身节庆文化艺术特征的同时,兼收了汉、藏、蒙等民族文化,因此,其文化旅游资源呈现出多元性、原始性、独特性、宗教性、融合性和地域性等特点。
二、对两地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评价及比较
(一)关于两地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1.指标体系及赋分
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是物质、制度精神及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旅游资源,具有明显的双重属性(物质属性和非物质属性),作为旅游资源的一部分,它具有时空分布特征和动态分布特征,作为旅游活动的客体,又使它具有文化和经济特征。本文在对影响互助和民和的民族节庆文化旅游资源的因素进行层次分析与对比的基础上,给旅游资源赋分,见表2。
2.对互助、民和节庆文化资源的分析
本文采用资源层次分析法对互助与民和的节庆文化资源进行评价,主要指标有三个方面(“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附加值”),并利用八个评价指标对旅游资源进行评分,根据对旅游资源要素评价划分,确定评价指标因子的比重,从而确定旅游资源评价赋分标准,得到各要素比重值,对互助、民和的节庆文化旅游资源进行评价,通过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互助与民和两地的旅游资源价值比较高,互助比民和更加浓郁,符合青海民族文化的特征;资源要素价值(观赏游憩使用价值、规模丰度与几率)、资源影响力(知名度和影响力、适游期或使用范围)都体现了两地土族节庆文化旅游综合价值,而民和的资源要素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完整性)与环境保护和环境安全方面都高于互助的资源要素价值,两地的珍稀奇特程度相同。
(二)互助县与民和县主要节庆文化旅游的比较
两地土族文化因地域之不同,形成了各自鲜明的特征,因所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以及受周边民族文化影响,形成了同一民族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文化现象,互助、民和土族聚居区的土族文化不仅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且独具特色。
1.互助县节庆文化特色
互助土族节庆文化旅游主要表现在“安昭”、“轮子秋”、“花儿”、“羌姆”、“婚礼歌舞”上,都是流传久远的土族民间歌舞。土族“安昭舞”是土族世代相传的群众舞蹈形式。“轮子秋”是传统娱乐项目,其艺术形式均反映出土族先民的生活生产形态。土族民间音乐起源于土族人民的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土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土族音乐更多地体现出人类早期艺术中诗、歌、舞三位一体的情况。土族民间音乐是土族社会生活的艺术浓缩,是民族情感的真实记录,其浓郁的民族气息、鲜明的艺术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不仅令人称奇,更使人在震撼之余领悟到其深刻的文化蕴含和审美价值。具有土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土族花儿,在艺术内涵和形式构成上具有独特的风格。
2.民和县节庆文化特色
民和三川土族“纳顿”会,展现了土族风土民情与生活习俗,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的动物图腾崇拜,山神、龙神以及二郎神崇拜,其中祭祀仪典中“跳法拉”、“杀虎将”保存着萨满教的遗风,跳“法拉”(即巫师)为人与神之间的媒介,在祭祀中要举行法拉请神、娱神、酬神以及替神宣誓、传达神谕等一系列活动,土族“跳法拉”是属于古代巫术的遗风,实际上是北方萨满教的遗存。土族先民曾长期信仰和依赖萨满的庇护。这充分反映了土族先民部落的生活及对动物图腾的崇拜信仰。“纳顿”经历诸多世纪的衍变和发展,形成为具有多种及其多元文化复合的民俗活动,成为青海土族社会生活容量大、思想内涵丰富、规模宏大的文化载体。巫术活动中的舞蹈、歌唱等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些原始的艺术活动并未淹没或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恰恰相反,土族的先民沿袭并继承下来,世代传承,成为土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三、互助、民和土族节庆文化旅游联动开发模式
(一)区域合作,联动开发,建设民俗文化大旅游
由于互助与民和在地域、文化、宗教、艺术、民俗等自然、社会、历史方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上也要遵循这一规律,联动开发。两个县地处青海省东部,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尤其以旅游资源的多样性、原始性、神秘性而著称。民和作为兰西线的桥头堡和东大门,依据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在互助、民和两县的旅游开发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两县要珍惜民和———大通河———互助开通旅游线路的机遇,加强区域合作,发挥互补优势,避免重复开发,形成青海民俗大旅游。此外,互助与民和不仅山水相连,气候相似,而且生活习俗相近,语言相近,互助与民和的土族文化相异而又相通,搞好旅游合作具有较好的文化基础,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促进产品的升级,把互助与民和的旅游线路串联起来,能吸引国内其他省市里和省内的游客,形成资源共赏、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土族民俗风情大旅游格局。
(二)地域节庆期的联动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