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能源市场研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1
关键词:体育资源;南昌;现状;多功能开发
1.引言
江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 “创新体育场馆运营机制。在坚持公共体育场馆公益性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场馆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营机制创新。加快建立我省体育场馆公共服务规范和运营管理综合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运营模式,激发场馆活力。鼓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实体通过品牌输出、管理输出、资本输出等形式,实现连锁化、专业化运营”. 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探讨体育场馆的布局结构、运作规律、经营管理和功能开发等,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深圳市公共体育场馆设施的现状,了解其在多功能开发方面的情况,总结其成功经验,探索其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困境,旨在为南昌市全民健身市场网络的建立,以及南昌市社会体育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我国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2.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为随机选取南昌市直属体育资源,以及所属社区和高校的体育资源。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访问发、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数理统计法和比较法等研究方法。
3.结果与讨论分析
3.1南昌市体育资源的现状
通过调查,南昌市体育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大多集中在高校内和郊区,公共体育场馆主要分布在市中心的边缘,人口相对不稠密的地区。这样的分布便于城市的整体规划和开发,不会占用市中心大量宝贵用地,然而却不便于群众参加体育锻炼和观看比赛。通过调查,南昌市公共体育场馆的数量相对来说还是较少,还不能满足人们的体育需求。
3.2体育资源多功能开发利用的研究
国内许多专家和学者对体育场馆开发体育以外的其他功能这一问题已经形成了共识,那么体育场馆应该具有哪些功能呢?综合国内各专家、学者的观点,体育场馆应具有以下九种功能,健身、文化娱乐、休闲、餐饮、购物、旅游、社会活动、体育竞赛、运动训练等。多功能体育场馆应具备健身、体育竞赛、运动训练、文化娱乐、休闲、餐饮、社会活动等功能。
3.3从硬件上对体育场馆进行多功能开发
体育场馆的硬件建设对体育场馆的多功能开发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从一个体育场馆的设计施工开始就要考虑其多功能使用的问题。通过研究得出大部分专家认为应在比赛场地、训练场地、场地环境和空间、场馆整体布局这几方面着重进行多功能开发。笔者认为观众席与比赛场地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其多功能使用问题也是值得重视的。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2
关键词:电力营销 可再生能源 市场发展
面对目前社会资源能源匮乏的环境,可再生能源作为关键的核心替代性能源,亟需开发和发展可再生能源市场,以应对全球变暖以及能源匮乏等问题,实现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可再生能源实现商业化开发和广泛应用的关键环节是科学发电的技术手段,现阶段上网电价工作系统是制约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尽快改进该系统不仅有助于提高电力企业的竞争优势,还有利于完善电力企业的市场营销模式。
一、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概况
在电力营销模式中用于发电的可再生能源主要有太阳能、风能、沼气及潮汐能等,在将其转变为电能的过程中,省去了煤石油及天然气的使用,从而也就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从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及实现城市的绿色化。我国政府对电力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也提供了大力支持,引进资金制定优惠政策,引进及补助科研技术人才,以此促进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的稳定快速发展。但是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电力企业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市场化的电力营销机制,另外制定的电力价格也不够合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再生能源再缺乏以与传统电力竞争各具优劣,难分胜负等问题都阻碍了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市场的发展。
二、阻碍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的问题
(一)电力营销市场可再生能源分布不均
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发电的过程中明显减少了有害物质的排放,这些可再生能源是环境友好型二次能源,但由于其分布不均,直接影响对其进行开发利用并直接阻碍了其市场营销。通过研究发现,我国蕴藏的可再生能源十分丰富,但分布却相当不均,尤其在经济相对不发达的例如、甘肃及内蒙古等地区蕴藏丰富,但是这些地区因市场需求小,开发能力落后再加上交通不发达等问题,致使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率低下。
(二)可再生电力能源营销价格存在劣势
目前可再生电力能源的价格与传统电力能源的价格相比相对较高,因而其在市场竞争中优势不足。同时电力市场作为一个垄断性市场,它的竞争机制并不完善,针对这一问题,国家政府虽已出台了一些优惠政策来保护可再生发电能源的市场营销,但这些政策并不能在本质上解决不完善的竞争市场问题。例如,利用太阳能发电比利用煤发电的价格高很多,但是煤电的优惠政策却更多,其执行效果也就更好,这严重阻碍了太阳能发电的开发与利用。然而在一些发达国家,对于煤电等非再生能源发电矿物需征收相应的能源生态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不可再生能源的过度使用,但我国尚未建立该项政策鼓励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市场营销起步较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只是建立了一些小规模的可再生能源的电厂,其成本较高,技术及设备也都是进口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成本费用,使得购网、上网及销售的用电价格较高,从而制约了电力营销市场的发展。
(三)政府对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市场营销的支持力度不足
国外可再生电力能源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并取得较好效果,与政府的大力扶植及国家倡导是分不开的,我国政府虽然也提倡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减少环境污染,但制定的优惠政策不足同时又缺乏可行性,实际操作能力不强,尚未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力可再生能源市场机制,因此未能从本质上推动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及其市场化营销。
三、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的发展动力研究
(一)合理开发与利用可再生电力能源
我国政府尤其是相关电力部门要根据可再生电力能源在各省市的具体分布,结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对可再生电力能源开发发展的工作思路,改进并规范市场营销策略,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断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使风能、太阳能及潮汐能等友好型二次能源得到科学开发、合理利用,使其社会环境及经济效益最大化。
(二)合理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
1、固价电价系统
固定电价系统应明确规定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电价格,是由政府根据相应的发电成本,而不考虑其他传统电力能源发电的价格而直接制定市场中各种发电能源的市场价格的,同时相应的电网企业应该依据既定价格支付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企业必要的费用。
2、溢价电价系统
构建溢价电价系统一方面可保障可再生能源的发电工程的基本电价,另一方面又有利于解决电力市场转型过程中的关键性问题。采用溢价电价系统的优势是既能考虑到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工程运转的实际成本,又与电力市场中的电力竞价过程相接轨,其运转的原则主要是以传统电力的销售价格为电力市场的参考系,从而制定相对科学合理的电价比例,通常会出现可再生能源的发电价格会受传统电力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种主要原则是依据不稳定且相互竞争的电价市场结合政府制定的固定电价奖励机制共同作为制定可再生能源发电价格的参考系。通过对国外的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市场营销模式及国家政策的比较分析,可发现固定电价及溢价体系的操作流程比较简单,并且效果显著,因此我国应积极借鉴并结合我国具体能源分布及市场需求完善并实施这两套发电价格定制体系,以健全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制度。
(三)完善可再生能源电力市场竞争体系
建立完善的符合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的电力市场竞争体系是电力市场营销及企业发展的优先成本战略的总核心,针对我国电力市场不完善的竞争机制,首先应制定标歧立异的发展战略,其次需电力企业内部管理层集聚力量制定发展目标战略方案。其中在发展战略上标歧立异是指旨在将电力企业所提出的电力产品或电力相关服务做到标歧立异,这样有利于确保在一定的产业区域内企业能够提出独特的电力产品;目标集聚是主攻该企业中的某个产品的顾客群体。总之这两种方式有助于满足相应产品的对应顾客群体的具体需求或者达到降低成本的市场期待,最终有助于电力市场营销机制的建立健全。
(四)完善可再生能源营销的制度与法规
目前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资源丰富但开发现状并不理想,并且对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政策机制尚不完善,基于现状,我国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可持续电力企业大力支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运用多种手段为可再生能源的发电筹集资金,并引进技术人才,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电力市场营销的长效发展。在推动其市场营销的过程中,政府必须尽到其规划协调及后期监督服务等具体职能,制定开发能源及电力发展的战略规划,优化电力产业结构,为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发展提供保障,并运用政府宏观调控职能调定可再生能源发电的价格,提高其在电力市场的比重。
四、结束语
面对我国可再生电力能源的开发状况及市场营销比例的现状,我国政府及新型电力企业积极制定市场营销机制,规划发展战略,尽快实现电力营销市场的转型,将可再生能源作为其核心力量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举措。从我国现阶段的电力能源发展来看,溢价机制和固价系统由于易于操作且效果明显,对于政府和可再生电力能源企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陶曾鲁,何芳.大型风电液力机械传动装置的理论分析[J].液压气动与密封,2011
[2]张晓宇.论电力营销可再生能源市场发展动力[J].电子测试,2015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3
关键词:能源桩;双U型埋管;温度场;分布特征
中图分类号:TU473.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4764(2016)05-0157-07
Abstract:Two double U-type buried tube energy piles in Xinyang region were investiguted. Long time TRT tests and temperature recovery-TPT test are conducted to simulate the operating state of energy piles under intermittent conditions. Sensors are prepared in the energy pile wall and soil,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field during the operation of energy piles is measured.?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energy piles in the operating process of heat transfer performs three-dimens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 soil temperature in pile end position changes lag to the middle region of the pile body. It is hence suggested that the increace of the buried pipe in pile end position could increase energy pile heat exchange efficiency.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oil around the pile is increased about 1 ℃ after temperature recovery about 25 days after the 172 h TRT, verifying the slow conduction and good heat storage of the rock and soil body. At the same time, the importance of the cold and heat imbalance of the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is also predicted.
Keywords:energy piles; double-U type tubes; temperature fiel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能源桩利用桩基(建筑桩基、基坑围护桩、CFG桩等)进行热交换,在能源桩制热时,热量向四周传播而造成岩土体温度升高,制冷时则造成周边岩土体温度降低[1-3]。周期性运行时,能源桩向岩土体释放的热量与抽取的热量应保持平衡,以保证能源桩的持续高效运行,当能源桩的冷热负荷不平衡时,在周期性运行过程中就会造成岩土体温度的升高或下降,进而降低能源桩的运行效率[4-6]。因而,通过现场试验分析能源桩周边的温度场分布特征,对研究能源桩的布置及运行效率有重要意义。目前,针对能源桩传热过程中周边岩土体温度场的研究较多,但主要为根据考虑桩径和埋管型式的不同提出了各种传热模型,进而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计算和数值模拟,并进行对比分析[6-14]。其主要缺点在于缺乏现场试验验证,难以检验计算温度场的正确性及数值模拟的合理性。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在河南省信阳地区开展了现场原位试验,选择了两根相邻的双U型埋管能源桩,通过TRT测试(172 h)-地温恢复(598 h)-TPT测试(142 h)模拟能源桩的实际运行工况,在桩周和桩壁埋设传感器监测了整个测试过程中的桩周温度,较为系统地研究了能源桩运行过程中的桩周温度场分布特征,为指导能源桩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1 试验方案及数值模拟方法
1.1 试验工点所依托项目概况
试验所依托的建筑主体为信阳宋基产业物流园信息大厦,该项目位于信阳市城区西北侧,该工程为二类高层,占地面积11 985 m2,地下建筑面积10 016 m2,地上建筑面积11 776 m2,采用地源热泵中央空调系统来满足商业部分(除地下车库)的夏季供冷与冬季供热。项目地源热泵冷热源系统的总热负荷为2 181 kW,总冷负荷为2 183 kW,选用2台高温地源热泵机组。
地埋换热器系统采用桩基埋管与钻孔埋管相结合的复合埋管方式,其中地埋管井数量为360口,地埋管换热器采用De25双U并联型埋管,竖直钻孔埋管方式,钻孔管径为130 mm,钻孔有效深度为100 m,埋管间距4 m×4 m。桩基埋管换热器数量为210口,桩基均采用钻孔灌注桩,桩径600 mm,桩基埋管型式采用De25双U并联型埋管,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水力平衡,对钻孔埋管设置两组集分水器,对桩基埋管设置一组集分水器。
1.2 试验工点基本地质条件
试验工点所在处的地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层和泥质粉砂岩层,粘土层上层为第四纪沉积,下层为第三纪沉积;泥质粉砂岩为白垩纪沉积形成,上层为强风化层,下层为中风化层。地层典型断面图如图2所示。
地下水主要为赋存于填土中的上层滞水和粘性土层中的少量孔隙水。上层滞水水量较大,地下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地表水,以蒸发及入渗形式排泄;粘性土层中的孔隙水,主要分布在粘性土层中和该层与泥质砂岩接触带中,以点状、片状分布,水量不大。
1.3 试验布置及试验过程
测试桩选择一四桩承台(其中同侧的两根桩为能源桩,分别定义为1#桩和2#桩)中的两根桩为试验对象,采用双U型并联埋管,沿钢筋笼内侧绑扎De25HDPE换热管,测试桩直径600 mm,桩长18.5 m,两桩间距1.8 m。在两根试验桩的最外侧且靠近另外一根桩部位布设一组共4个应变传感器(可同时测试温度),在两根桩的中间部位布设一组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同样布设4个,传感器距离桩顶的距离分别为3.0、8.0、13.0、18.0 m。位于桩体里的传感器通过绑扎的方式固定在钢筋笼上,然后浇筑混凝土;非桩体上的传感器均采用钻孔埋设,试验布置如图3所示。
能源桩热响应试验采用TRT法(恒热流法),冷响应试验采用TPT法(恒温法)。现场热(冷)响应测试仪采用清华大学研制的自动化岩土热响应测试仪,测试过程为首先对1#桩进行热响应测试172 h,然后间隔598 h,待地温恢复后再对双桩并联进行冷响应测试142 h。整个测试过程于4月20日―5月30日之间完成,测试管内循环液流速为0.8 m/s,TRT测试的加热功率为5 kW,TPT测试的进口水温设定为5 ℃。在试验过程中,每隔5 min自动采集进水口温度、出水口温度、流量、水泵功率、加热功率等参数,应变及温度自动采集仪每隔30 min采集数据一次。
1.4 桩壁及岩土体温度测试成果
图4为h=13 m处测试获得的桩壁温度及两桩之间土体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图中,T12、T22和T32为1#测试、2#测试桩和两桩中间(0.9 m处)岩土体在深度13 m处的温度测试结果。
1.5 数值模拟方法及验证
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EFLOW 6.0X建立了实际尺寸的数值计算模型,计算岩土体区域范围为5 m × 5 m × 20 m,根据钻孔地质条件匹配相应的热物性参数,对地埋管所在区域对网格进行加密处理,通过一维离散元模拟流体在管道中的流动[15-16],数值模型如图5所示,热物性参数取值如表1所示。
为了验证数值模型和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分别对制热工况和制冷工况的传热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图6)。模拟值在前期(0~10 h)与实测值的平均偏差为0.8 ℃,此后平均偏差为0.35 ℃,相对误差随时间的增加逐渐下降且误差值较小,验证了本文采用的数值模拟方法的可靠性。
2 桩周横向温度场分布特征
图7给出了在不同时刻桩周温度场的分布图(t=0 h:初始地温场;t=172 h:热响应测试结束时;t=200 h:地温恢复阶段;t=762 h:地温恢复结束时;t=904 h:冷响应测试结束时)。在t=0 h时,桩周为自然地温场,桩周温度与地温基本一致。在对1#桩制热过程中,能源桩桩壁温度逐渐升高,并向四周岩土体传递热量,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场扩散范围逐渐变大,且温度随着距离的增加呈抛物线减小。制热过程结束后的地温恢复阶段,桩壁温度下降且速率最快,同时,因制热产生的热量进一步向周边岩土体扩散,温度场影响半径逐渐变大,在t=762 h地温恢复结束时,桩周温度基本恢复一致,各监测点的温度基本相同,但地温略高于初始地温场,平均温差约1 ℃,验证了岩土体中温度的扩散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因制热产生的热量并未消散,而是积累在桩周岩土体中,造成了桩周岩土体温度整体升高。在t=904 h双桩并联冷响应测试结束时,桩壁温度达到最低值,桩周温度随着距离的增加逐渐升高,在两桩中间位置的地温最高。
测试成果显示能源桩换热过程中同时朝横向和纵向传热,受岩土体中温度梯度的影响,纵向传热主要表现在桩端部位,因而使得桩端温度相对桩体其他部位的温度存在差异,如图8所示。在制热结束时,桩顶和桩底截面的横向温度低于桩中间部位的横向温度;制冷结束时,桩顶和桩底截面的横向温度高于桩中间部位的横向温度;在地温自然恢复阶段,桩端横向地温恢复速率亦快于桩体其它部位,桩底地温基本恢复到原始地温。综上,受纵向传热的影响,桩端热扩散速率高于桩体中间部位。
通过2.4节建立的数值模型模拟了整个制热地温恢复制冷的传热过程,如图9所示。以h=13 m处为研究对象,在对1#桩制热时,桩壁温度最高,随着距离的增加温度逐渐下降,且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场影响范围逐渐扩大。在经过598 h地温恢复后进行双桩并联冷响应测试,在制冷结束时,1#桩的温度场影响范围小于2#桩,主要原因在于1#桩在冷响应之前进行了热响应测试,虽然进行了长时间的地温恢复,但其地温仍然高于2#桩桩周的地温。通过进口水温数值模拟成果显示,在制冷时1#桩的出口水温比2#桩的出口水温高0.2 ℃;根据图6的测试成果,在制冷测试结束时,1#桩的桩壁平均温度亦比2#桩的桩壁温度高0.25 ℃,这与实测值亦较为一致。
图10给出了在制热和制冷结束时,h=13 m处桩周温度场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对比图。在测试范围内的模拟值与实测值表现为较好的一致性,制热时,在桩壁和两桩中间位置的温度相对误差分别为1.7%和1.5%;制冷时,在桩壁和两桩中间位置的温度相对误差分别为3.2%和1.8%。由于测试孔之间存在一定的距离,实测数据无法精确反应测试孔之间的温度场,而数值模拟成果可以计算任意位置点的温度,可较好的弥补实测成果的这一缺陷。
以两桩中心处的温度为研究对象(0.9 m处),对h=13 m处的温度模拟值与实测值进行了对比,如图11所示。受温度传播速率的影响,测试曲线在初期较为平缓,而后随着时间的增加温度逐渐上升或下降,温度变化速率与时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实测值与模拟值表现为较好的一致性,两者的平均相对误差小于2.2%。
3 桩周纵向温度场分布特征
图12给出了整个测试过程中1#桩、2#桩及双桩中间位置(0.9 m处)的纵向温度场。在初始阶段,桩周温度沿纵向基本一致,与地温相同。在1#桩制热过程中,桩壁温度及周边岩土体的温度逐渐上升,受桩端纵向传热的影响,桩端温度上升速率小于桩体中间区域,在制热结束时,桩底与桩中间部位的温差约1.8 ℃;在桩间岩土体中亦表现有相同的规律,温差约0.9 ℃;2#测试桩受距离影响,在制热过程中,温度基本无变化。在地温恢复过程中,桩端部位的地温恢复速率亦快于桩中间区域,在恢复地温结束时,桩端温度最为接近初始地温。在制冷时,桩周纵向温度场表现与制热工况相反的规律,桩端区域的温度下降速率慢于桩中间部位;在制冷结束时,桩中间区域和桩底的温差约-1.0 ℃,两桩中间位置的温差约-0.9 ℃。综上,受能源桩运行时纵向传热的影响,桩端温度上升或下降速率慢于桩体中间部位,因而在桩周岩土体内产生了纵向的温度差。根据这一结论,在布置能源桩埋管时,在桩端部位适当加密地埋管,可以获得更好的换热效率。
图13和图14通过数值模拟分别给出了在制热和制冷结束时,桩内及桩周温度场的分布图。在桩壁部位的温度始终最高(低),而后向四周温度逐渐下降(上升);在桩体内部温度高于相同距离岩土体的温度,主要原因在于混凝土的导热系数高于岩土体且能源桩的截面十分有限;在整个热(冷)响应测试时间范围内,温度的作用半径均小于1.0 m,这与测试结果保持了一致性,也验证了岩土体传热过程的缓慢性及能源桩运行过程中岩土体冷热平衡的重要性。
4 结 论
在信阳地区选择了两根能源桩,进行了较长时间的TRT测试地温恢复TPT测试模拟能源桩的实际运行状态测试,获得了桩周岩土体的温度场分布特征。
1)能源桩在制热(冷)时,以能源桩桩壁为起点,桩周温度场远离桩壁呈抛物线下降(上升),桩周任意点的温度随时间近似呈线性变化。
2)能源桩实际运行时,在桩周岩土体中表现为三维传热特性,桩周温度场在纵向方向上存在差异。在制热工况时,表现为桩体中间区域岩土体的温度高且基本一致,而靠近桩端一定范围内的岩土体温度相对较低,且越靠近桩端,温度越低;在制冷时,桩周温度场具有相反的规律。综上,建议能源桩设计时在桩端区域适当增加埋管量以提高换热效率。
3)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岩土体温度扩散的缓慢性及其具有良好的热储性,在制热结束并进行长时间的地温恢复后,桩周岩土体温度升高了约1 ℃,因制热产生的热量并未消散,而是积累在桩周岩土体中,造成了岩土体温度的升高,预示了地源热泵运行过程中存在冷热失衡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 BRANDL H. Energy foundations and other thermo-active ground structures [J]. Géotechnique, 2006, 56(2): 81-122.
[2] BRANDL H. Thermo-active ground-source structure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J]. Procedia Engineering, 2013(2): 9-18.
[3] SARBU L, SEBARCHIEVICI C. General review of ground-source heat pump systems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of buildings[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14, 70: 441-454.
[4] MORINO K, OKA T. Study on heat exchanged in soil by circulating water in a steel pile[J]. Energy and Buildings, 1994, 21(1): 65-78.
[5] 方肇洪,刁乃仁. 地埋管地源热泵技术(精)[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FANG Z H, DIAO L R. Application research on buried ground-source heat pump technolog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6.(in Chinese)
[6] BOSE J E. Design and installations standards[J]. International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Association, Stillwater, 1991,(3):22-25.
[7] 桂树强,程晓辉,张志鹏. 地源热泵桩基与钻孔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比较[J]. 土木建筑与环境工程, 2013(3): 151-156.
GUI S Q, CHEN X H, ZHANG Z P.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of energy piles and borehole heat exchangers in GSHP system[J]. Journal of Civil,Architectural & Envirommental Engineering, 2013,35(3): 151-156.(in Chinese)
[8] 曾和义, 方肇洪. 双U型埋管地热换热器的传热模型[J]. 山东建筑工程学院学报, 2003(1): 11-17.
ZENG H Y, FANG Z H. A heat transfer model for double U-tube geothermal heat exchangers[J]. Journal of Shangdong Institute of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2003(1): 11-17.(in Chinese)
[9] 方肇洪, 刁乃仁, 曾和义. 地热换热器的传热分析[J]. 工程热物理学报, 2004, 25(4): 685-687.
FANG Z H, DIAO L R, ZENG H Y. Heat transfer analysis of ground heat exchangers[J]. Journal of Engineering Thermophysics, 2004, 25(4): 685-687.(in Chinese)
[10] LALOUI L. Advances in energy piles analyses[J]. Mitteilungen der Geotechnik Schweiz Publication de la Geothechnique Suisse, 2010: 23.
[11] LIU X, LU S, HUGHES P,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tatus of GSHP applic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J]. Renew Sust Energy Review, 2015, 48: 558-570.
[12] OOKA R, SEKINE K, MUTSUMI,et al. Development of a ground source heat pump system with ground heat exchanger utilizing the cast-in place concrete pile foundations of a building [J]. EcoStock, 2007(8):165-170.
[13] YASUHIRO H, HISASHI S, AKOTO N, et al.Field performance of an energy pile system for space heating[J].Energy and Buildings, 2007,39(5):517-524.
[14] GO G H, LEE S R, YOON S, et al. Design of spiral coil PHC energy pile considering effective borehole [J]. Appl Energy, 2014, 125: 165-78.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4
[关键词]能源市场;SJC Copula;相依关系
[中图分类号]F7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5)09-0018-03
[作者简介]杨坤(1994-),男,四川射洪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张清朵(1990-),女,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工程与在险价值;何晓龙(1992-),男,四川德阳人,本科生,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
能源是保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目前,我国对能源的需求巨大,能源市场的对外依存度较高,国内能源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紧密,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影响我国能源市场,进而影响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同时,由于能源产品之间的替代效应,存在一定的风险传导关系,单个能源市场的价格波动通常会影响其他能源市场,而不同国际能源市场间的风险传播会加大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国际能源市场相依关系进行研究,有利于为我国制定能源政策提供依据,降低投资风险,促进国民经济的平稳健康发展。
一、文献综述
国内外学者就能源市场相依关系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Jots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研究了不同能源市场间的相互关系,发现能源市场只有在极端熊市等时期时才存在因果关系;Serra等结合VEC(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与MVGARCH模型,指出在巴西存在原油市场到燃料乙醇市场,再到蔗糖市场的单向波动溢出链路;刘红等基于VAR(向量自回归模型)对国内燃油期货与国际原油期货的价格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国内外原油市场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并且国际原油市场对国内市场具有深远影响。
通过对上述研究现状分析可知,国内外学者在选择能源市场进行研究时,多选取传统能源市场而忽略了新能源市场。但近年来,新能源由于其清洁性以及可再生性,受到了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将新能源市场纳入研究范围对于促进新能源市场发展以及完善能源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研究方法的选择上,现有研究多采用VAR、VEC以及GARCH族模型,但这些方法并不能测量相依度的大小。基于以上考虑,在能源市场剧烈波动的背景下,本文选取原油、煤炭以及燃料乙醇市场代表国际能源市场,利用AR(1)-GJR(1,1)-t模型建立边缘分布,并且通过比较静态与时变SJC Copula的拟合状况,选择拟合较好的模型分析国际能源市场间的相依关系。
二、模型构建与研究方法
根据Sklar提出的Copula理论,一个N维联合分布可以被分解为N个边缘分布以及一个Copula函数。其中,Copula函数能够将联合分布与各变量的边缘分布链接起来,因而又被称为连接函数。由于Copula函数能够克服Pearson’s ρ线性相关方法在描绘非线性相关上的弱点,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本文将采用二元SJC Copula模型对国际能源市场的相依关系进行研究。
Joe-Clayton Copula模型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即当时间序列尾部相关性相等时,该模型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非对称性,所以Patton对Joe-Clayton copula模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Joe-Clayton copula(SJC Copula)不仅能够捕捉变量的非对称及尾部相依关系,还能预防尾部相关性一致时的非对称性,能够更为准确地刻画变量间的相依关系,具体公式如下:
三、实证分析
(一)数据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分别选取纽约商业交易所的原油期货代表原油市场、伦敦石油交易所的荷兰鹿特丹煤炭期货代表煤炭市场以及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乙醇期货代表燃料乙醇市场。为了具体考察能源市场在剧烈波动背景下的相依状态,样本数据选择2014年6月1日到2015年3月31日的每日收盘价,记为Pt,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其日度收益率:
表1为指数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表1可知,国际能源市场表现出了一定的尖峰、有偏特征,并且根据J-B检验结果,收益率序列均拒绝服从正态分布的原假设。
(二)边缘分布建模
根据以上分析,国际能源市场呈现出了尖峰、有偏、非正态等特征,不能直接建立边缘分布。因此本文选择AR(1)-GJR(1,1)-t作为边缘分布模型,通过AR(1)捕捉收益率的自回归性,GJR(1,1)捕捉波动集聚性以及杠杆效应,该模型为:
本文先利用AR(1)-GJR(1,1)-t对数据进行拟合,求得各收益率序列的标准残差序列;然后对残差序列进行相应概率积分的转换;最后运用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验序列的分布。表2为边缘分布模型的拟合结果,根据K-S检验,转换后的序列服从[0,1]上的均匀分布,因此AR(1)-GJR(1,1)-t模型能够很好地过滤收益率序列的自回归性、波动集聚以及杠杆效应。
(三)SJC Copula函数的参数估计
为了研究国际能源市场相依关系,并且明确相关关系的动态变化状态,本文先后利用静态SJC Copula模型与时变SJC Copula模型对数据进行拟合,拟合结果见表3与表4。
通过对比表3与表4中的AIC值可知,静态SJC Copula模型的AIC值均小于相应时变SJC Copula模型的AIC值,静态SJC Copula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更高,这说明不同国际能源市场的动态相依特征并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能源市场兼具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特征,其相关关系相较于单纯的金融市场更为稳定,因而时变性并不显著。因此,本文将对静态SJC Copula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能源市场间的下尾相关系数均大于其上尾相关系数。这说明在国际油价暴跌后,由于能源市场的相互影响,利空消息对于相关性的影响大于利好消息的影响,其出现同时下跌的可能性大于同时上行的可能性。
第二,原油和煤炭市场间的下尾相关性更强,两市场间出现同时下跌的可能性最大。作为最重要的两种能源,当国际油价暴跌后,由于替代效应的存在,煤炭市场也出现了持续的下跌。
四、结论
本文选取原油、煤炭以及燃料乙醇市场代表国际能源市场,运用AR(1)-GJR(1,1)-t模型对数据进行过滤并建立边缘分布,比较静态SJC Copula与时变SJC Copula的拟合状况,选择拟合程度相对较高的静态SJC Copula,对其参数估计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国际能源市场呈现出了一定的尖峰、有偏以及非正态的特征,而通过AR(1)-GJR(1,1)-t模型能够有效地捕捉收益率的自回归性、波动集聚以及杠杆效应;2.静态SJC Copula对于数据的拟合程度更高,不同国际能源市场间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动态相依关系;3.国际能源市场受到利空消息的影响,同时下跌的可能性大于上行的可能性。风险管理部门应当密切关注能源市场的风险相依关系,减小价格波动对经济所产生的不利影响;4.在不同能源市场间,原油市场与煤炭市场同时下跌的可能性最大,生产者应当注意防范二者价格同向变动而可能引起的经营风险。
[参考文献]
[1]Jots M,Mignon V.On the link between Forward Energy Prices: A Nonlinear Panel Cointegrationapproach[J].Energy Economics,2011(33):1170C1175.
[2]Jots M.Energy Price Transmissions during Extreme Movements[J].Economic Modelling,2014(40):392-399.
[3]Serra T,Zilberman D,Gil J M,et al.Nonlinearities in the U.S.Corn-Ethanol-Oil-Gasoline Price System[J].Agricultural Economics,2011,42(1):35-45.
[4]刘红,王小娇.我国燃油期货与国际原油期货的价格关系研究[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4(1):103-105.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5
本文以我国上证50指数在2005年~2011年调样的样本数据为样本,运用事件分析法分析了指数调样对标的股票流动性及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上证50指数存在着指数调样效应,但指数调样对股票流动性的影响要显著强于对股东财富效应的影响;并且调进指数上市公司的流动性要强于调出指数的上市公司。同时公司规模、偿债能力、盈利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因素对股票流动性及股东财富的短期效应影响并不大,但成长能力强的公司在调样作用下其股票的流动性也得到加强。
关键词:指数调样; 股票流动性;股东财富效应;上证50指数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09JD001);江苏省社科联项目(10-C-15);中国矿业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JGJ110758);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优秀开题专项资金。
作者简介:朱卫(1987-),男,江苏盐城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金融市场研究;何凌云(1982-),女,甘肃陇西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能源金融、金融市场研究;陈甜甜(1988-),女,安徽宿州人,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证券市场研究;史国庆(1980-),男,山东邹城人,现在中国人民银行办公厅工作,博士,主要从事中央银行治理、金融市场研究。
中图分类号:F830.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1096(2013)02-0155-06收稿日期:2012-09-20
一、文献回顾
目前,国外大量学者对以S&P 500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指数调样效应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根据既有文献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假说:(1)价格压力说。最早提出该假说的Harris等(1986)认为指数基金投资者对新纳入(剔除)指数的上市公司股票在短时间内大量购进(抛出)进而以降低对指数的跟踪误差,导致这些公司股票价格的涨跌以及成交量的异常,并且认为这些股票的涨跌具有临时性,长期看来,这些股票价格趋势将会发生反转,但成交量的上涨(下降)将是长期趋势。(2)不完全替代假说。该假说认为指数调样发生时,指数基金投资对股票需求的变化使得需求曲线发生平移。股票被纳入指数使得需求增加,故需求曲线向右平移,股价上涨。因为新的股价反映了当前市场的均衡状况,并且股票价格不会发生反转,所以短期和长期的需求曲线都是向下倾斜的(Scholes,1972)。(3)信息假说。该假说认为证券交易所(指数管理公司)利用未公开的信息或原因对成份指数进行调样,而广大指数基金投资者将上市公司的调进视为正面消息(调出为负面消息),在宣告之后调入(调出)的股票价格表现出了长期的上涨(下跌)(Jain,1987)。(4)流动性假说。Amihud等(1986)、Brennan等(1996)认为投资者往往要求溢价来弥补较高的交易成本以及较少的信息量,当上市公司被纳入指数之后,市场上对该公司的研究将会增加,投资者对该公司的了解会更多,使得该公司股票流动性变得更好,交易成本减小,最终使得股票价格上涨。
与国外相比,国内对指数调样效应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宋逢明等(2005)、张建刚等(2007)先后对我国上证180指数调样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调样股票存在“公告日效应”,同时认为四种理论假说在我国具有一定的说服力。此外,刘芳(2011)针对指数调样效应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文献述评,并从其理论成因、作用对象、影响因素等方面对国外文献进行了梳理。基于此,本文尝试对我国的指数调样效应进行分析。显然,在我国资本市场的特殊制度背景下将指数调样中标的股票流动性和股东财富效应结合起来研究,可以进一步丰富我国资本市场有效性领域的研究成果。
二、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我国2005年~2011年的指数调样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根据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公告,期间我国上证50指数共进行过10次例行调样和多次临时调样,共计143例。根据研究需要,本研究进行了以下的筛选:
1.剔除在研究区间停牌次数超过2次或者停牌1次但公告内容包括资产重组、分红等能够使得股价发生异常波动的重要信息的样本,共剔除25家。
2.剔除公告信息不全的样本,共剔除1家。
3.剔除清洁期少于100天的样本,共剔除10家①。
经过筛选以后,得到符合实证要求的样本上市公司共107家,其中56家被调进指数,51家被调出指数,本文的调样样本信息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来源于色诺芬经济金融数据库和新浪财经。
(二)研究方法和变量定义
1.短期事件研究法
能源市场研究范文6
逾2亿资金突击5家上市公司
市场翘首以盼的第二轮页岩气招标盛宴即将开启,昨日页岩气概念股集体飙升,航民股份和天科股份均以涨停报收,宝莫股份、海默科技和山东墨龙等3只页岩气概念股大涨5%以上。
对此,市场人士认为,由于页岩气探矿权第二次招标向民企敞开了大门,面对页岩气这块大蛋糕,诸多民企都跃跃欲试想从中分得一杯羹,并吸引场外资金重新开始涌入两市。此轮页岩气开标会将于10月25日举行,开标较难超预期,页岩气的事件驱动将弱化,无业绩支撑的公司有回调压力,但页岩气长期发展前景看好。
据《证券日报》市场研究中心数据统计显示,昨日页岩气概念板块表现强势,行业上涨3.56%,在所有概念板块涨幅榜中排名第一,资金净流入2.52亿元。
具体到个股,页岩气概念19只个股中,昨日有17只上涨,占比89.47%。其中,涨幅超过2%的个股有11只,分别为航民股份、天科股份、宝莫股份、海默科技、山东墨龙、恒泰艾普、东华能源、辽宁成大、神开股份、江钻股份和吉电股份。
昨日,12只个股呈资金净流入状态,占比63.16%。值得一提的是,超过1000万元的资金净流入的个股有宝莫股份、辽宁成大、山东墨龙、天科股份和航民股份,这5只个股累计资金净流入高达2.17亿元,成为主力资金重点关注的个股。
据了解,目前已有上百家公司参与页岩气探矿权第二轮招标的角逐,几乎囊括了所有能源央企和部分大型地方国有能源企业,以及部分实力雄厚的民营企业。相比之下,首轮页岩气招标仅涉及中石油、中石化等6家公司,最后中标的只有中石化和河南煤层气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将于2014年7月份完成两个区块4237平方公里的勘探任务。
在“第二届亚洲页岩气峰会(上海)2012”上,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经济与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姜鑫民表示,我国页岩气发展带来了非常大的投资需求,预计到2020年仅气井钻探带来的资金需求就超过4000亿元。目前我国已钻完的页岩气气井只有63口,不到美国的0.07%,且多数属于实验性质。
申银万国日前页岩气贵州区块调研报告,建议投资者关注页岩气交易性机会,此轮页岩气开标会将于10月25日举行,开标较难超预期,页岩气的事件驱动将弱化,无业绩支撑的公司有回调压力,但页岩气长期发展前景看好,建议长期关注龙头企业杰瑞股份、富瑞特装和开山股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