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的特点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新闻传播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1

学科方向设置较细,细化学科方向的课程体系较完善

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传播学系个别学科方向设置较细。如本科阶段设有医疗新闻学。医疗新闻学包括编辑(医学);特写写作(医学);适用于卫生专家的排版设计;适用于卫生专家的出版法和伦理;适用于卫生专家的专业写作;新闻的语境;医疗保健工作政治学等课程模块③。再如,硕士研究生阶段设有传播政策。该专业所包括的必修课程模块有传播政策的政治分析(必修)和学位论文专业指导;第一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传播的政治经济学;技术和传播政策;传播理论;传播学研究方法;学习技能;第二学期的选修课程模块包括全球化和媒介;政治传播;媒介受众;性别,暴力和政治;政治传播等④。

点评 :学科细化与学科的深入发展息息相关。与欧美国家相比,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传播学教育)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算久。因此,中国高校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总的来说存在学科方向设置线条粗疏的问题。当然,随着社会需求的发展和学界研究的细化,一些细化学科正逐步被列入教学方案。譬如奥运报道、健康传播等。但是,由于这些教学方向完整体系的形成还需假以时日,因此,常出现的问题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这些被细化出来的学科方向往往跟其他早已成型的学科方向难以有明显的界线,难以突出细化学科方向个性化的东西。不过可以期待的是,不管是从横向看还是从纵向来看,中国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应该并且会朝学科细化的方向发展,横向学科细化以媒体类别(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为维度;纵向的学科细化以传播内容所属领域或学科领域(如体育新闻报道、社会新闻报道、经济新闻报道、健康传播、传播政策等)为维度。

体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

英国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研究新闻和传播活动的规律,表现出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此点可由针对新闻学本科生的课程设置略见一斑。

另外,从理论课授课内容也可以看出其较强的社会科学特点,以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学硕士课程《新闻理论》为例,该学习模块涉及战争与新闻、新闻业市场结构与新闻实践、新闻从业者为谁而工作、新闻与政治、新闻业与互联网、国际新闻流与通讯社等专题。

点评:与英国相比,中国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尤其是新闻学教育表现出较强的人文学科特点。现今中国的新闻学教育最早借鉴于苏联。由于当时国际、国内特定的政治背景和社会背景,新闻学更多地“体现出政治与文学杂揉的特点”,“更具人文学科的特点”⑤。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尤其是90年代之前),这种新闻学教育视角与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要基本合拍。但是, “当新闻活动越来越表现为一种文化消费活动时,以社会科学的态度对待新闻学已是一种必然选择。”⑥。站在社会科学的视点上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规律,可以让新闻学教育更贴近现实操作。

本科生与硕士研究生教育差别较为明显

英国大学本科学制3年,硕士研究生学制1年。本科生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而是一般要经历提交申请、面试、录取等程序。一般可以同时申请6所学校。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系所提供的本科生教育包括媒介学和医疗新闻学。所提供的硕士研究生教育包括传播学、传播政策、针对国际学生的新闻学研究、媒介管理,摄影新闻学、公共关系等。

本科生阶段教育理论与实践并重(甚至更重实践)。学生一般每学期要修两门理论课,两门实践课。前者包括新闻理论、传播理论、全球化、媒介消费、传播法方面的课程。后者包括印刷、在线和广播新闻、电视制作、广播制作或公共关系等。学生入校后,即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方面的实践。譬如对电视制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实践课上学会摄影、编辑视频、制作演播室节目和制作纪录片等所需的技能。本科阶段的理论课在讲授时“多结合案例,与实践紧密相联,并不注重深入系统地介绍理论”⑦。多以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的形式组织课堂。

硕士研究生阶段主要是深化学生的理论积累和培养其做研究的能力。实践课的重要性下降。理论课多以专题形式组织,表现出一定的深度,如2006年第一学期传播理论这门课涉及大众传播与现代化、发展传播学、意识形态与霸权、传播与文化、法兰克福学派、政治经济学等专题。课堂组织形式除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外,还包括一对一与导师面谈。在与导师面谈时间内,学生可以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老师深入探讨,老师会指导学生论文写作。

点评:国内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出现的一个问题是本科阶段教育与硕士研究生阶段教育之间并未泾渭分明。一些在本科阶段学过的内容还会出现在硕士研究生阶段。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途径也许是更准确地把握不同阶段教育的定位,拉开本科生、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距离。譬如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要教好本科生“怎样做”,可能会受到一些客观条件的制约,如硬件设备。硬件设备不仅体现在量上――量不足就不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充足的熟能生巧的机会;而且还体现在质上――媒体技术日新月异,用20世纪80年代的设备来训练21世纪的学生只能事倍功半。将本科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做”并不意味着只培养“匠人”,而是说,这是本科生教育的基本使命。将硕士研究生教育定位于“怎样对做进行思考”,亦即侧重于引导学生学会站在理论的高度上描述现实、解释现实、预测与控制现实。

博士研究生教育程序控制严格

博士研究生学制3年。拿到学位之前,一般要经过以下程序:提交研究计划――面试――注册――身份转换――提交论文――论文答辩。入学前无需经过统一考试,但要提交研究计划。如果学校认为有导师可以指导申请者将来的研究,就会组织面试,以了解其对该研究论题的把握程度及未来的研究潜力。申请者面试通过就会被录取。正式入学后就要在导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研究工作。首先要大量阅读与研究论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大学图书馆间资源共享,许多政府或社会网站上的信息完全公开,因此可供学生利用的信息资源特别丰富)。一年级第二学期初要经历注册程序,学生要准备书面材料,老师以面谈形式检查学生此前的研究成果,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二年级末要经历身份转换程序,一般需提交字数约为毕业论文1/3的报告,如果顺利通过专家小组的面试,身份就可由MPHil (Master of Philosophy ) 转为PHD候选人(PHD Candidate),如果未通过,就不能转换身份,只能修改后重新经历身份转换程序。身份转为PHD候选人后,就可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接着是提交毕业论文及论文答辩⑧。由于目标清晰可见,博士研究生从入学的那一刻起就以理论突破为目的,并且有着明确的研究论题。由于导师与学生间的双向选择机制能确保学生的研究论题尽可能落在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范围内,所以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可以很充分地得到导师的指导意见。通过环环相扣的程序,一步步地完成始定的研究论题,可谓三年磨一剑。

点评:国内博士研究生阶段新闻与传播学教育所存在的一个问题是有些学生所选定的研究论题与导师的研究领域(研究兴趣)出现错位,以致导师在指导学生做研究时不能那么游刃有余。此问题的主要责任并不在导师,而在于导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机制并未能完全顺畅地运转。

留给学生主动寻求知识的时间与空间

英国高校教育每一学年包括两个学期,每学期正式上课时间为12周。2006年第一学期始自9月18日。第二学期始自1月15日。威斯敏斯特大学新闻与传播学只要求本科学生每一学期选4门课。硕士研究生的课程量要求不一,但也不算很多。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要求学生在一年内修完3门核心课程和5门选修课程。公共关系硕士教育要求学生在一年内学完4门必修课和2门选修课。

点评:英国高校教育的工作量是每年24周,比中国少了近1/3。不仅如此,而且由于理论课上小组讨论和与导师面谈会占去相当多的时间,因此用于讲授的时间就更少了(每门理论课每学期约讲授十多个小时,当然也有的课会多些)。“老师只是给学生拉出一个知识框架,学生可以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自己去探索、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13

必修课数量不多,选修课丰富

必修课程一般为核心课程,其在学生所修的全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每学期1-2门。以传播学硕士教育为例,必修课只有3门。可供选择的选修课则包括13门。

点评:在新闻与传播学教育中,中国不少高校的必修课所占比重较大。不过此点只能作为一个客观差异来看待,并不能说明孰优孰劣。

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灵活

学生修完一门课,老师都会给出评定成绩。很多老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方式不是期末考试,而是根据学生的论文(多为理论课)、作品(多为实践课)等做出综合评价。譬如对本科阶段新闻学方向的学生来讲,老师会根据论文和设计方案来评定理论课的成绩,根据实际操作,个人和团体设计方案和分析自己工作的日记等评定实践课的成绩,没有期末考试。

点评:老师到底以何种方式评价学生学习效果,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每一种方式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是有条件的。

学生反馈全面

威斯敏斯特的学生在学期末会拿到一份学生反馈问卷,以调查每一教学模块(model)的教学效果。这份问卷设计得相对较为详细,不仅会涉及授课本身,而且还会涉及到教学设备、教材等。以2006年该校学生拿到的反馈问卷为例,整份问卷共分为9个部分,前6部分为客观题,后3部分为主观题。分别为组织;材料与设备;讲授(lecture);小组讨论和实践/设计;评价;综合评价;你的观点;背景信息;附加问题。每一客观题均包含五六个六级量表。

点评:教学本来就是个双向传播的过程。传播效果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反馈的情况。由于学生反馈意见的根据是自己接受教育的效果,而教学效果不光会受到课堂教学的影响,而且还会受到教学设备、试验室设备、图书馆资源等诸多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将这些内容包括在学生反馈问卷中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注释:

③wmin.ac.uk/mad/page-400

④wmin.ac.uk/mad/page-269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2

【关键词】信息时代;新闻规律;科学发展

在我国社会进入新的全面转型时期,科学发展观成为国家发展宏观的总的指导战略和思想,落实、贯彻和实践这样的总观念,需要社会各个领域、各条战线从自身的客观实际出发,从自身的合理需要出发,实现理论观念与实践观念的统一。

1、科学发展,前提当然是“尊重科学”。而尊重科学,首先“表现为尊重客观事实、尊重客观实际”,也就是尊重事物自身的特点和内在规律。

具体到新闻活动领域,就是要回归新闻本位,按照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依据中国的实际和需要,革新观念、创设制度,实现新闻传播的功能作用,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改革之路。

事实上,自从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闻业走过的和正在行进的正是一条不断回归新闻本位、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道路。我们的新闻观念,从计划经济时代几乎纯粹的“宣传本位观念”,转变为改革开放初期的“宣传新闻观念”(宣传为主,新闻为辅,新闻是宣传的工具)。如今,正在向“新闻宣传观念”转变(新闻与宣传共同本位,新闻具有自己独立的功能作用)。在可预见的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专业主义观念”会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作用和影响。新闻由无地位到有地位,由有地位到回本位,越来越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和功能,按照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我国社会的良性运行服务,为人民大众的自由全面发展服务。

2、适应科学技术发展的新要求,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同样也是尊重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的根本要求。

我们知道,尽管人是生产力系统构成中的根本要素,但科学技术作为人的智力、体力、感知和反应系统等的物化延伸,直接表现为第一生产力。而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在其创造发明、更新升级过程中,不断以强大的力量,改变着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改变着人类的物质交往方式和精神交往方式,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动力。

在传播领域、新闻领域,技术的每一次革命性变革,都为人类创造出了新的媒介时代,创造出了新的传播景象和新闻图景。而新的媒介时代,又往往促成新的政治时代、经济时代、思想时代、文化时代……。每一次传收技术以及其他技术的革新和进步,都为人类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新的“脚手架”或新的“云梯”。当无线技术、卫星技术、数字技术与网络技术建构起强大的“技术丛”或技术系统时,人类真实地进入了虚拟世界,虚拟地进入了真实世界。这是前所未有的时代,有着无限可能的世界等待着人类的开掘和创造。因此,“认真研究信息化时代新闻传播特点和规律”,适应新的技术时代的要求,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任务。新闻活动,包括新闻教育、新闻研究和新闻传播实践,只有积极应对新的技术挑战,充分发挥技术的正面功能效应,防止技术的滥用和对人的异化,才能真正实现新闻规律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要求我们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在新的环境中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新结合。

新闻活动,作为人类认识把握世界、认识把握自我的一种特有活动方式,有其自身相对稳定的特点和规律。但是,这样的特点和规律,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显现的,是在人类历史的、具体的新闻活动中形成的,属于人类的主体性认识活动、实践活动规律。因此,尽管新闻传播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等特点,但它也必然会伴随历史环境的变革、社会环境的变化、各种技术特别是传播技术的更新,表现出新的特征、新的实现方式和实现机制。

如今,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融合新闻时代已经到来,多元化新闻传收模式已经形成,新闻“产消者”已经出现,整合或融合或立体化符号系统形式传播,特别是图像化传播的兴盛局面已经呈现……面对这样的景象,可以说,我们已经进入一个新的新闻业时代——“后新闻业时代”。它从传统新闻业时代走来,它的源头是“前新闻业时代”。这是一个职业新闻与非职业新闻(民间新闻)共舞的时代,是一个“民间新闻”开始狂欢的时代;这是一个新媒介张扬的时代,是一个融合传播、传播融合到来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新观念、呼唤新理论的时代,是一个追求新实践、梦想新境界的时代。显然,传统时代和后传统时代的新闻传播特点是有差异的,新闻业时代和“后新闻业时代”的新闻再现、新闻建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相对独立的单一媒介形态时代和全媒体时代、融合媒介时代的新闻活动规律也会有相当的不同。这就要求我们作为新闻学习者、研究者、教育者和新闻传收活动的实践者、参与者,要紧跟时代步伐,立在潮头观察变化,站在前沿研究问题,在新的环境条件下,在新的实践中实现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探索新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以更好地发展新闻传播业。

其实,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展开新闻活动,这是总书记的一贯思想。早在2002年他就讲过要“尊重舆论宣传的规律”;2008年在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更是明确要“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在2009年北京召开的世界媒体峰会上,在致辞中说,媒体(人)“要切实承担社会责任,促进新闻信息真实、准确、全面、客观传播”,“应该遵守新闻从业基本准则”。可以说,尊重新闻传播的特点,“按照新闻传播规律办事”,适应新技术时代的要求,这是科学发展观总的思想体系的有机构成部分。

在新闻传媒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在传媒、新闻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作用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广、渗透越来越深的当今时代,科学合理的传媒观念、新闻观念,对新闻业的健康发展越来越重要。因此,认真学习领会、探索研究总书记关于尊重新闻传播特点与规律等思想,对新闻实践、新闻教育和新闻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①杨保军,《“尊重科学”是“科学发展”的前提》,《理论视野》,2009(5)

②杨保军,《简论“后新闻传播时代”的开启》,《现代传播》2008(6)

③杨保军:《新闻理论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④杨保军,《简论网络语境下的民间新闻》,《新闻记者》,2008(3)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3

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和进步,新闻编辑工作的分工也越来越细,并且也在积极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新闻编辑工作者来讲,数字时代给其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实现了其工作领域的拓展,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以全新的角色去融入,以保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因此,积极分析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数字时代给予新闻编辑工作造成的影响

数字时代背景下,电子信息的所有机器语言都是用数字代表的,都是以数字媒介的形式来进行传播的,并且严重依赖于电子信息技术和网络互联技术,其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信息传输的速度快,信息传输的方式便捷,信息媒介的影响范围不断蔓延。简单来讲,数字时代的到来,使得信息传播方式得以改变,传播内容得以丰富,传播途径得以拓展,传播速度得以提升。数字化媒介时代的信息特点为:其一,新闻素材的不可预知性,也就是说在数字环境下,新闻报道素材可能来自于任何地方,以任何方式来展现,并且也难以预料事态的发展情况;其二,新闻传播速度快,没有地域限制。无论是怎样的信息资讯,都可以在短短几秒的时间内实现迅速的传播,并且无论身处何方,都可以迅速的接收到信息;其三,强调互动,由此形成强大的言论自由环境,是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某一事件开展探讨,随着即时信息之间的互动,很可能使其传播范围得以延展。而作为信息媒介体系中的一部分,新闻编辑工作者就需要:设立更多的综合评论专题;强调报道的细节性内容,以满足信息真实性需求;强调个性化语言和诙谐语言的运用;保证更多的信息互动;主导基本思想,坚守新闻编辑的职业操守。

2 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

对于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特点的探析,能够使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数字时代给新闻编辑工作造成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积极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去进行改善和调整,就显得尤为必要。具体来讲,当前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特点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从新闻传播设计和组织效能来看

从新闻传播设计和组织效能实现的角度来看,数字时代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新闻编辑需要制定编辑方针,并且由此去实现新闻媒体形象的设计。一般情况下,编辑方针主要涉及到受众对象,新闻报道内容,新闻编辑语言特色等内容,这是新闻工作的宗旨,在此基础上积极对新闻整体形象进行设计,从排版结构,外在形象,设计包装等角度去探析,以保证新闻传播设计组织效能的实现。其二,作为新闻活动各个步骤的策划者和指导者,应该树立新闻立体化发展意识,积极以多种元素和风格并用的方式,实现新闻编辑,以促进新闻活动整体效应的发挥。其三,在引导记者采访方面发挥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作用。在记者进行采访之前,可以与新闻编辑去确定新闻切入点,新闻采访注意事项,确定实际的采访任务,保证对于记者采访行为的正向引导。

2.2 从新闻传播引导和决策角度来看

从新闻传播引导和决策的角度来看,新闻编辑工作具有以下特点:首先,积极将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收集和整理,并以统一的方式去进行传播,在此过程中新闻编辑工作者决定了要以什么样的内容来展示,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表现。其次,为了使信息能够更加吸引人,并以传达某种正能量精神的方式去实现效能,这还需要新闻编辑工作者结合新闻的不同特点,进行针对性的筛选,编辑和排版。也就是说,人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份信息,更是基于信息的文化产品,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具备这样的理念。最后,新闻编辑工作中,假如存在编辑传播负能量新闻的情形,其不仅会给新闻报道平台的声誉造成不良影响,还可能因此承受一定的经济损失。为此,作为新闻传播的引导者和决策者,应该始终坚持认真负责的态度,避免在新闻报道中出现任何差错。

2.3 从新闻传播拓展和提升角度来看

新闻编辑工作不是简单意义上的复制粘贴,而是在真实有效信息的基础上实现新闻传播的拓展和提升。首先,新闻编辑工作者凭借自身编辑能力去对新闻材料进行加工,以形成特色化文化产品为目标,除了能够对新闻事实形成客观认识之外,还应该能够站在全局角度去审视,从而挖掘更加深刻的内容,以达到新闻传播的深度;其次,规避简单信息加工修改的做法,在保证新闻材料真实性和客观性的同时,以新闻创作的心态去进行编辑,保证其符合新闻撰写的规律,这也是保证新闻传播质量的关键所在;再者,作为新闻传播的拓展者和提升者,新闻编辑应该积极融入读者群体,了解其阅读兴趣和阅读方式,积极的由此入手去改变传统的新闻材料编写方式,以创造出更大的信息文化产品;最后,针对于当前阅读需求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实现信息定制,使得阅读者可以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实现对具体信息的接受,由此实现信息的专业化和个性化发展,这也是当前新闻编辑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3 结论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4

1.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定位特点

1.1快捷性

在新媒体时代,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广播新闻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具有快捷性的特点,广播新闻传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传统的广播新闻编辑传播中,不仅传播过程中信息传播速度和范围受到限制,同时新闻编辑的定位也较为单一。而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编辑应对自身进行一个准确的定位,尤其是要根据新闻内容传播快捷性的特点,准确定位自身的传播方式,头脑灵活并在最短的时间内组织好语言,将信息传播出去,才能满足信息快捷性传播的特点,以及受众对广播新闻的需求。

1.2互动性

新媒体和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尤其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同时通过这样的便捷方式,对人们的日常生活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当今的网络时代,人与人之间足不出户就可以通过很多社交平台进行交流互动,这些社交平台也成为人们在生活中的主要交流方式,同时,在交流中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到新闻信息。那么,新闻信息也同样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网络信息成为新闻传播的重要途径。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也应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并且应结合广播新闻平台互动性特点,新闻编辑在传播中应突出编辑的互动性,积极与观众互动沟通。例如,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双向的互动,人们对于的新闻借助网络平台进行讨论交流,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大众对新闻的看法,通过交流可以使新闻传播者了解社会大众的心理需求,从而有针对性地提高新闻信息的质量。在有效地传播新闻信息的同时,还提高了新闻信息的质量,这是否符合社会大众心理需求的。

1.3整合引导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其不断地发展,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占有一席之地,通过网络平台将大量的新闻信息快速传播,使新闻信息的传播量大大增加,当然,信息量的庞大也将给新闻编辑带来极大的挑战,为保证信息传播的有效性,新闻编辑应对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同时筛选出有益于受众的信息,以及受众关注的信息等,并通过有效的引导方式,将这些信息传播给受众,充分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对信息的整合引导性。另外,新闻编辑定位的几方面特点应共同使用,才能将新闻编辑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应结合几方面特点不断提升自身综合能力,才能满足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的发展趋势。

2.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的新定位

2.1新闻稿件角色定位组织者

在新媒体环境下,广播新闻编辑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信息广泛快速的传播,大大地增加了新闻编辑的工作量,在网络时代的推进下,广播新闻节目中不缺少新闻信息,但不缺少新闻信息的量而是缺少有质的新闻。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新闻编辑,一定要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在新闻稿件角色中做好组织者,这就需要新闻编辑具有慧眼识珠的能力,在铺天盖地的新闻信息中,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对每一个新闻信息都不能掠过,要快速地阅读新闻信息,从信息的各个方面进行价值分析,抓住具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对其进行深度的挖掘,通过这样的方式,发现具有一定价值意义的新闻信息,或者是一些能够吸引大众目光的新闻,为社会大众提供有价值的新闻信息,以上是对新闻信息的筛选,选择好有价值的新闻内容以后,接下来就是对新闻稿件的编写,在编写稿件的过程中,要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对新闻进行清晰的描述,因此,对新闻信息的编辑过程是非常重要的,一条好的新闻信息,光靠丰富的内容也是不够的,还需要运用良好的语言进行表达,将新闻的核心内容和重要价值体现出来,从而更好地展现在大众面前。最后一步是对新闻信息的整合,面对海量化的新闻信息,如何有效地进行资源整合,这是非常重要的,这就要求新闻编辑具有较强的整合能力,对于大量的新闻信息,可以抓住重要内容体现出其中的价值,由此可见,广播新闻编辑不但要具备扎实的文字基础,还要具备综合能力,可以合理地整合新闻资源。在新闻编辑工作中还需要具有一定的策划能力,将新闻进行全面的多个角度的分析,策划新闻专题,使新闻资源得到全面的挖掘。

2.2新闻事件角色定位评论者

随着网络时代的飞速发展,在互联网时代中,由于新闻信息的广泛性、海量化和其快速的传播特点,在大量的新闻信息中,部分社会大众对于一些爆炸性新闻信息,很难进行真伪判断,严重时甚至會导致部分社会大众在没有搞清楚状况的时候就将新闻传播出去,使更多的人受到误导,这将会大大影响到新闻的真实性,因此,在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编辑要有使命感,对新闻信息的真实性

进行有效判断,对于一些受到误导的社会大众,应该及时地给予评论,通过这样有力的评论,可以正确地引导社会大众,使社会大众可以真正地了解真实的新闻信息,使新闻信息得到更好的传播,给社会大众带来积极的引导作用。

2.3社会舆论角色定位引导者

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广播新闻编辑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要求广播新闻编辑具有综合的职业素养,在社会舆论中起到引导作用,这就需要从新闻产生的源头开始进行引导,在新闻产品产生过程中,引导者首先需要从传播渠道到大众的阅读角度对信息进行把关筛选,控制新闻信息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编辑的位置对于整个新闻而言是十分重要的,在一定程度上,他直接影响着新闻的传播,在这样情况下,广播新闻编辑就需要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首先,引导者应重视新闻信息的发展特征,由于新闻信息的海量化,如果不能及时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和引导,势必会影响到新闻信息传播效果,甚至会影响到新闻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因此,广播新闻编辑第一步就是要对新闻信息进行有效筛选和引导。其次,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具有互动性的传播特点,因此,新闻编辑就要利用好这一特点,对社会舆论进行合理的干预,保障社会舆论的正面性,在社会舆论中充分地发挥其引导作用,尤其在互动评论中,对社会大众进行引导,使正面舆论占主要地位,引导社会主流舆论。

2.4历史事件角色定位整合者

在新闻信息中还包括一个重要部分,即新闻信息的历史性,信息不仅记录时效性新闻,更需要对各项信息进行整合归类,这时新闻编辑应充分发挥出其整合者的角色,对历史性信息进行有效整合。例如,在一些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件中,新闻事件需要结合事件进展程度连续进行播报,如,在一些大规模的自然灾害中,对于事件的进展情况,需要对其进行跟踪报道,使社会大众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的进展情况,在报道的同时还需要对一些相关的历史信息进行一定的了解,这时应找到与其新闻相关的信息,则需要找到信息的类别,方便快速查找相关信息,满足社会大众对历史事件信息的了解。由此可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不断发展,对于广播新闻编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广播新闻编辑在不断加强职业素养的同时,还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各个方面的知识都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为社会大众提供有质量的新闻信息,增强新闻信息对社会大众的影响力。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5

 

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经济越来越受到的人们的关注,随着移动网络的兴起,有了市场的不断发展竞争,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人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设备,为移动互联网经济发展模式奠定了物质基础,同时,新型经济发展的出现,传统行业结合互联网的企业越来越多,人们的出行和生活方式越来越受到移动互联网的影响。最为传播速度快,传播便捷的特点,移动互联网用户较多,在移动平台即时传播新闻,让用户随时随地的能在最短时间内看到最新的新闻和观点,不经可以观看,同时也形成了平台传播功能。

 

1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分析

 

1.1 移动新闻传播具有广泛的社交功能

 

所谓社交功能是将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通过平台建立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社会发展越来越受到平台影响。移动互联网通过设备将某群体聚合在一个平台,平台用户可以对传播的新闻进行评价,点赞、转播的行为,这种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互动的作用,通过平台,用户可以看到新闻价值及观点和看法,同时,用户之间可以通过对某新闻传播产生共鸣,从而形成社交,满足自己的价值需求

 

1.2 移动新闻传播具有本地性功能

 

所谓移动新闻的本地性主要是指新闻的传播以位置为基础,通过位置的传播,建立信息之间的关系,传播具有针对性,移动新闻容易形成关系,并将这种关系本地化,因为移动平台庞大的数据用户群,可以形成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连接,新闻传播正是将这种传播通过本地化的方式传播到最近人的关系群,这样就实现了价值,对于了需求和被需求的,达到了新闻传播的效率。

 

1.3 移动新闻传播具有即时性功能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化发展,我国经济发展方式发生了彻底变革,有原来传统发展向线上发展,线上有原来的PC端向移动端发展,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传播的主要工具,已经成为人们认识世界和了解世界的主要工具,因为移动互联网具有即时性特点。新闻传播首先要求准确,其次要求即使,移动互联网正是解决了新闻传播即时的问题,传播速度快,传播效率高。如:某一事件在某特定的空间中触发,激发了周边移动人群,在场景中的人群就会对事件产生传播行为,达到了随时、随地和即兴作用。但同时我们也发展移动新闻传播也存在负效应作用和夸大新闻传播的效应。

 

2 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趋势分析

 

2.1 便捷即时化

 

伴随着即时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用户可以利用手机终端可以便捷地浏览和搜索信息、可以随时通过社会化网络工具与朋友互动、在线娱乐、购买商品或者支付等等。随着我国基础建设的不断发展,通信技术高速化发展,移动3G 和4G 网络逐渐普及,人们适应移动设备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各种移动互联网软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如果使用移动设备进行新闻传播,正是符合了新闻传播的特点,具有广传播性,传播分享信息便捷即时。

 

2.2 垂直碎片化

 

互联网平台的出现已经将移动互联网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主要方式,移动互联网人数的增加决定了新闻传播由原来的单一渠道转变为多元化渠道发展,而且传播效率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移动互联网人数翻倍增长,可见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手机平台,人们通过手机平台阅读新闻的时间不是定期的,而是出现了间断阅读,就是所谓的碎片化阅读,如:出行中获取新闻,休闲时间获取新闻,用餐时获取新闻;其次,移动互联网为人们拓宽了获取新闻的渠道,主流渠道有微博、微信等应用平台,通过传播,新闻效度增强,有可能成为热点话题,从而极大的促进了获取新闻的效率。最后,出现的新闻类APP,如今日头条,极大的提高了人们对移动新闻的依赖,获取阅读的方式变得简单,提高了阅读频率。

 

2.3 云传播与云媒体

 

云计算(cloud computing)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超级计算模式,它的应用思想是把分布于各地的成千上万台电脑和庞大的服务器集群计算能力连接成一张大网到一个远程的数据中心,形似一片电脑云。云媒体就是是在云端通过新型传播方式将需求信息通过云端,接收端在第一时间就会收到媒体新闻信息,改变了原来计算器通过流程、业务归口、频率分割等诸多限制。云端的出现引领了时展,在大数据情况下新闻媒体传播更多元化,更便捷,更有效率,能够承载复杂的内容及大批量的信息,新闻媒体呈现方式发生的改变,这一新兴云端的出现,将新闻传播在云计算的基础上更贴合了新闻所需的特点。

 

总之,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给社会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变化,尤其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终端对新闻传播带来了新的革命。移动上网成为人们获得新闻资讯的最重要渠道,并且让信息扩散速度更快。移动互联网的新闻传播呈现了与传统新闻传播不同的新的特点。

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6

公交移动电视新闻资讯传播的特点及缺陷

公交移动电视在传播新闻资讯类节目时显现了不同于传统电视媒体的传播特点,主要表现在:

1、传播终端的移动性。公交移动电视在某种程度上秉承了广播媒体移动传播的特点,一改只能在固定场所收看的传统接收形式,使受众相对自由的选择性接收成为可能。同时,终端的非固定性为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提供了保障,只要传播技术和传播内容跟进,重大新闻信息的实时传播和即时接收将成为可能。

2、传播对象的相对大众化。公交移动电视在公交车厢内传递信息,面对的是相对细分化的受众群体――公交乘客,就此而言,公交移动电视是“小众传播媒体”。然而,在这一群相对独立的受众群中,包含了各个社会阶层、各种文化水平、各年龄层次等较为宽泛的数目庞杂的个体,因此总体而言,公交移动电视的目标受众是相对大众化的。传播对象的特殊性,为具有普适性和大众化特征的新闻节目提供了良好的传播环境,但对于内容具有针对性和专门化特征的新闻节目来说,较难把握目标受众。

3、传播内容的快餐制。特殊的传播环境决定了公交移动电视的新闻资讯必须具备简洁明了的特质,突出信息的清晰明确。从内容构成来看,一般不出现深度挖掘性质的节目样式,简明、实用、非深度化信息通报的节目样式是主打,如滚动播出的天气预报和路况播报等。此类新闻资讯节目所传递的信息都是无需受众深度思维加工便能接受,且较易复制和批量化生产的快餐新闻产品。

4、传播方式的欠互动性。目前,公交移动电视的大部分节目只是一味的传输信息,并没有唤起受众的参与热情,完全置受众于自控的无序状态之中,无视信息的到达和反馈情况。有人指出移动电视的出现是“影院观赏强迫性”的回归,利用人群被动空间集结特点,收回了传统电视的遥控权利,其“强制伴随性”削弱了受众的主动性。①这里的“被动”和“强迫”直指移动电视缺乏互动的致命弱点。当前,公交移动电视也不能逃脱于此。

以上所述特点中,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优势及劣势均有显现,然而它并没有扬长避短,导致新闻资讯类节目传播存有缺陷。

1.垄断性的单向传播带来了目标盲点。作为传播者,垄断性传播滋生了盲目传输心理。一方面,没有明确的受众分层考察,不能完全掌握所面对受众的实在需求及心理状态,大而化之地播出一些新闻节目,忽视到达率和致效性,造成信息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重复播出内容雷同的新闻信息,不仅不符合新闻报道时效性的要求,负面的影响更是消耗了受众对移动电视的期待和热情。就传受双方关系的协调而言,公交移动电视目前仍停留在单向传播的初级阶段。长久的单向传播形成大批目标盲点,造成受众资源的流失,难以唤起受众的关注和忠诚,同时也使传播者失去了调整传播策略的参考。

2、新闻资讯类节目在整个内容生产中比例明显不足,造成公交移动电视长期良性发展的隐患。创办公交移动电视的初衷是建立户外广告的新兴投放媒体,这一功能定位一直延续至今。有研究表明,公交电视的节目内容主要是新闻短讯、娱乐和广告,而广告播放的时间、频次有的甚至占了节目播出总量的1/2,公交电视商业赢利的意图表现明显。②然而作为一个信息载体依靠广告独挡一面,这种极不平衡的内容构成,不仅有损媒体信息传播功能完全和健康地发挥,从长远来看,还将会招致媒体品格的下降,最终遭受众遗弃。这一点在低俗和虚假广告充斥版面的报纸媒体已得到验证。

打造新闻信息的“移动”传播实体

改变公交移动电视新闻资讯类节目的传播弱势现状,充分发挥其新闻信息传播的渠道优势,需要一种意识、一个行动,即在受众意识的指导下创办自制节目,把移动电视建成新闻信息传播的“移动”实体。伴随自制节目始终的受众意识则是提升移动传播实力的关键。结合公交移动电视的传播特点,受众意识具体体现为:

1、突出新闻资讯类节目的服务性和公益性。节目的服务性和公益性当是立身之本。具体到新闻资讯类节目中,应加大服务信息比例,贴近出行人群的特殊需求,做到信息的实用和有效,体现接近性的新闻价值。传统电视接受的文化基点是接收者的家庭休闲心态,由此而产生的电视的文化功能在于在客厅享受“文化”的信息服务,从而在休闲化的心态中,引发电视崇拜和文化想象。③移动电视的收视方式是对传统的一种变更和颠覆,因此,在公交电视仍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过渡时期,其新闻资讯类节目应以公益性姿态示人,表现出对受众的关爱,让乘客在休闲娱乐的收视体验中心甘情愿地接受信息。

2、紧扣新闻信息的时效性。接收终端的可移动性和贴身性,创造了信息接收的随机性和及时性,一旦重大新闻事件发生,移动的媒体传播跟进,便能为受众提供及时的接收载体,在一定程度上缩短了新闻事件发生与公之于众之间的时间差距。即便客观原因造成即时画面和音效的空缺,简单的字幕通告方式也能让信息在第一时间得到传播。

3、增强新闻资讯类节目的吸引力。吸引力的提升来自两方面,一是结合电视媒体的传播特色,从内容和形式上加强视觉冲击感和美感;另外则要提升移动电视新闻节目的内在吸引力,突出移动特色,强化与受众的即时沟通和交流,争取受众的长久关注,创造车厢之外的注意力资源。

注释:

①③蔡贻象:《移动电视的文化忧虑》,《电影艺术》,2005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