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1
关键词: 特殊教育学校 学校管理 管理原则
一、特殊教育学校与普通学校管理的共性
不论普通学校,还是特殊教育学校,都以教书育人为最高宗旨,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地方,就学校管理而言,两者有很多共性方面。深刻理解和把握学校管理的共性特点,对提高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质量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借鉴作用,应予以重视。
首先,在学校管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无论特殊教育学校,还是普通学校,都应反映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律,都是管理经验的科学总结和概括。一般认为,学校管理原理的构成因素有目标、原则、过程、方法等,很显然,以上因素是构成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基础理论部分。
其次,如果把学校看做一个不断适应外在环境需求的有机体,那么特殊教育学校和普通学校,在组织目标的制定与达成、组织机构的职责划分与运作、组织制度与文化的建设等方面,两者都遵循着共同的规律。
再次,从学校管理对象的构成要素看,两者都包括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学校管理就是对以上要素的合理组织、运作,实现管理效益(率)最大化、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过程。其中,“人”是学校管理活动中最具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因素,要做好学校管理工作,首先就要紧紧抓住“人”这个核心因素。学校管理重视人的因素,尊重人的需求,以人为本,调动人的积极性,最终服务于人、服务育人,使人获得发展,这是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共同的追求。
最后,从学校管理的具体工作内容看,普通学校和特殊教育学校有着基本一致的工作内容,都包括教学工作管理、德育工作管理、体育卫生工作管理、劳动技术教育管理、总务后勤工作管理等。
二、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在遵循一般意义上学校管理的原则、方法、规律等的同时,存在管理方面的特殊性。因此,有必要对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做深入思考和揭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立足于特殊教育学校的实际情况,办出特色,以尊重并满足学生的差异化需求为宗旨。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殊性主要决定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对象为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他们可能有感官障碍、身体障碍,也可能有智力障碍、情绪行为障碍。障碍类别不同,教育上的特殊需求也会不同;同一种类别的学生,因障碍程度的不同,特殊教育需要也不一样。由于特殊儿童具有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因此在感知、记忆、思维、等认知活动方面,情绪与行为问题方面,甚至包括生活自理方面,等等,他们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特殊性。正是这种特殊性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了在教师、教材、教法、课程设置、教学仪器设备、校园文化、学生评价等方面的特殊要求或特殊考虑,进而决定了特殊教育学校管理与普通学校管理在方方面面的“同”中有“异”。这些“异”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特点。
首先,特殊教育学校的管理理念,应充分彰显平等、关爱、参与、共享的理念,尊重差异、维护每个学生生命个体的价值和尊严,时刻牢记一切为了学生的管理理念,在此基础上,努力构建平等、博爱、接纳、和谐、自强、自立的校园文化。
其次,在校园无障碍环境构建方面,特殊教育学校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不仅应营造适合特殊学生成长发展的无障碍的校园物理环境,更应重视营造平等、接纳、尊重、参与等有利于特殊学生健康、自由成长的支持性心理环境。
最后,在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及对教师素质的要求等方面,特殊教育学校有特殊性。特殊教育学校根据学生的特殊需要,贯彻潜能开发与缺陷补偿辩证统一的思想,在开发学生潜能的同时,关注其缺陷的补偿,更强调因材施教、个别化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开设了许多有针对性的课程,如聋校的律动课、沟通课,盲校的定向行走课,等等,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三、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遵循的原则
(一)以人为本原则
以人为本原则,即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应一切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人人发展,发展人人。以人为本原则不仅是学校管理的最高价值取向,而且是教育的根本。以人为本原则要求特殊教育学校管理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把不断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这里的“人”,是多元的人,在学校管理中,主要指学生和教职员工。因此,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本。
以人为本,首先要以学生为本。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为各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在学校管理中,我们要贯彻以人为本原则。即在学校管理的价值观上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理念,全员共识,形成一种博爱奉献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其次,在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从教学计划、校园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评价等,都体现出个性化发展的尊重,体现出获得最大限度地发展的促进,依其原本,促其发展,助其完善。
以人为本,其次要以教职员工为本。相对而言,特殊儿童对教师的智能挑战更大,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历程更为漫长。特殊教育学校贯彻以人为本原则,首先,应尊重教师成长的规律,为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条件,提供学习进修的机会。其次,应注重团队合作,让新教师很快融入团结奉献博爱务实的教师团队中来,而不是孤立无援地面对特殊儿童。最后,应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努力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二)民主原则
所谓民主,除了尊重个人的尊严及价值外,还应给予组织成员参与问题解决的机会。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民主原则,简而言之,就是尊重人权、实行民主管理。《特殊教育学校暂行规程》第五章第四十二条规定:特殊教育学校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加强对学校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由此可见,特殊教育学校的民主管理,在实践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全体教职员工必须依照符合国家法令政策的程序或制度行事。二是全体教职员工要有充分的民主参与和管理意识,不仅积极主动地做好本职工作,而且主动地对各个职能机构进行有效的监督,以主人翁的态度参与到学校管理的各项活动中。特殊教育学校实行民主管理有效的、基本的组织保障就是教职工代表会议制度。
经验表明,民主管理既是校长决策科学化的前提之一,又是全体教职工参与学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特殊教育学校在贯彻民主管理时应注意以下问题:(1)有助于学校从自我封闭管理向社会多部门参与的开放管理过渡。(2)有助于管理由少数教育行政人员独断向全员参与管理过渡。(3)有助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我管理。
(三)有效原则
所谓有效,是指管理工作要讲究实效,即以较少的投入,创造出更多的绩效。特殊教育学校管理的有效原则指学校管理者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时等资源,经科学合理的管理,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
有效是对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之所以强调这一原则,是因为某些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还没有真正重视这个问题,往往不大讲究实效,效率、效益观念不强,意识淡薄,以致管理不能落到实处,甚至无为而治。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由我国特殊教育学校发展在水平和质量方面的不均衡性决定的,另一方面是对资源的认识和使用中重硬件轻软件,重一般资源轻专业资源的误区有关。
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贯彻有效原则,首先应特别注重选拔既有爱心又有事业心、业务素质强的人担任特殊教育学校的校长,进而组建合理、高效的管理者队伍;其次,特殊教育学校要努力塑造民主、和谐、团结、互助、积极、进取的校园文化,重视师资培训,追求教学质量,切实做到对学生、家长、社会负责。
(四)合作创新原则
伴随发达地区特殊教育的深度发展,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特殊教育已不再是学校内部的事情和责任,而是需要校内外的各部门、各学科、各界人士的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合作创新原则强调满足特殊教育的需要,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特殊教育学校内部人员与部门间应相互协调、相互配合,以创新性地高效解决各种问题,特殊教育学校与家庭、社会各部门及专业人员应开展密切广泛的合作。诸多经验表明,合作已成为特殊教育学校管理走向成功与开放的基本实践途径,也是满足学生各种特殊教育需要的关键。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首先要开展和重视校内各个层面的合作,以保证政策、理念的一致性。学校内部的合作主要体现在学校领导层与教师、教师与行政人员及教师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的有效性主要取决于以下因素:学校全体人员对校内各项事务的职责充分了解,对学校正在进行的改革创新达成共识,积极参与,态度积极,从中扮演正确角色;学校建立起保障各部门有效合作、畅通交流的组织平台或制度机制,已形成能促进以上合作的组织文化,等等。
特殊教育学校贯彻合作创新原则,还应充分认识到与校外部门、人员合作的重要性。这些部门、人员主要包括教育当局、普通学校、其他特殊教育学校、社区、家长、校外专业人员、义工(或志愿者)等。办好特殊教育首先应重视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在特殊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再怎么强调家长的作用也不过分,学校应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特殊教育学校还应与社区及专业机构经常保持联络,建立良好关系,以获得一些经费、人力的支持和援助。这些合作,能够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发展提供必要且宝贵的支持性资源,进而为教育目标的实现提供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1]吴志宏等主编.新编教育管理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联合编写.教育学基础.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蒋云尔主编.特殊教育管理学.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2
民族高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优秀人才的综合性普通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的祖国观、民族观、文化观、历史观、宗教观,投身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建设,促进民族团结进步,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专业技能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的历史重任。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我国的一些边疆民族地区,由于受自然条件、历史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状况、教育环境等诸多因素影响,他们的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加之他们从小受到民族风俗习惯的熏陶和影响,保持了一些浓厚的民族风俗习惯,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文化心理,具有明显的民族性格和人格品质特征;他们从小受到宗教的浸润,严格恪守着一些民族禁忌戒律,具有明显的宗教信仰特征。因此,民族高校必须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学业、生活、语言、认知、心理和文化等方面的特殊性,因材施教。民族高校的《基本原理概论》课(以下简称《原理》课)案例教学也应如此。近年来,在民族高校承担着少数民族大学生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阵地的《原理》课积极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毫无疑问,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说服力、感染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理论的兴趣,拓宽了学生理论的视野、提升了学生运用理论的境界。但是在民族高校《原理》课进行案例教学毕竟是一种全新尝试,由于教学实践经验的不足,对民族高校案例教学特殊性研究不够并存在着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在教学实践上,一些教师机械地套用其他学科案例教学的做法,致使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未能发挥出其应有的教学效果。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既与一般普通高校有共同之处,又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突出表现在案例教学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则上。本文拟就民族高校《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的原则进行探讨,以期提高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应体现的教学原则
基于民族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考虑,《原理》课实施案例教学应体现以下教学原则:
1.主导作用原则
主导作用是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发挥组织、引导和启发的作用。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案例教学就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在民族高校。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主导作用的理解存在两种片面的认识:一种是教学中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动性,套用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关系,忽视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及处理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教学中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使案例教学效果难以发挥出来。笔者认为,民族高校实施案例教学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层面的主导作用。在《原理》课案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扮演导演、教练、催化剂等角色。具体讲,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案例教学前,作为导演,教师应依据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案例教学进行整体设计,包括设计教学案例显现方式、板书、课堂讨论计划与题目、结束语等环节,尤其是课堂讨论计划,如开场白、课堂讲授、课堂讨论、小组讨论、小结以及时间分配等细节工作应周密安排。作为教练,教师应指导学生查阅、搜集与案例相关的资料,给予方向性指导;案例教学中,教师应营造一个轻松和谐、吸引学生积极参与、自由讨论的学习氛围。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还应起着催化剂的作用,通过一个又一个提问启发学生,鼓励学生去思考、争辩、做出决策和选择,把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案例讨论紧紧围绕中心问题展开,逐步达到教学目的;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归纳学生发言的基本观点,对学生讨论中提出的观点进行精彩点评,指出学生讨论中的成功与不足之处以及需要进一步深入思考的问题。
2.主体作用原则
主体作用原则是指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做学习和行动的主人。案例教学作为一种集启发式、互动式于一体的教学范式,要求学生在案例教学全过程都应发挥主体作用,成为案例学习主体,扮演着演员、运动员、合作伙伴等角色。案例教学前,作为演员,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启迪并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分析研究案例,针对问题提出对策,撰写发言提纲,为案例讨论做好充分的准备;小组或班级讨论是案例教学的核心环节。一方面,学生应珍惜难得的发言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见解,相互辩论,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决策能力等综合能力。另一方面,作为合作伙伴,学生还应善于听取他人的见解,汲取他人的新观点,完善本组的方案。案例教学后,学生应总结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学习经验与不足,根据案例分析报告的规范要求撰写案例分析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3.适度性原则
目前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中最突出问题是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之间的矛盾。一方面,新编《原理》课教材内容多、理论性强、课时少。由“05方案”与“98方案”课程体系比较表可知:与“98方案”课程体系相比,《原理》课综合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并吸收了科学社会主义相关内容,课程内容增加一倍多;《原理》课教材力求既突出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又不局限于三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阐述的最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原理》课中的每个原理都是有着厚重的历史背景、理论渊源,都是由抽象的概念、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都是从经典著作引导出来的,因而具有很深的学理性;《原理》课内容增加一倍多,理论性增强,但学时却由94个学时减少到48学时。另一方面,相对于普通高校大学生来讲,民族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文化基础较差,接受能力较弱,加之长期接受讲授教学训练,缺乏案例教学文化的熏陶和技能训练。因此,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必须坚持适度性原则。一是案例教学课时分配要适当。民族高校《原理》课应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为辅,90%的课时用于理论教学,10%的课时用于案例教学。二是教学案例数量宜精不宜多。
二、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法的案例选用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案例教学在选编案例时除遵循普通高校《原理》课案例选用的典型性、思想性、整体性、时代性等原则外,还应突出以下原则:
1.贴近性原则
民族高校《原理》课教学案例选择应从三个方面体现贴近性原则:一是要贴近民族学生实际、贴近民族学生生活、贴近民族学生思想。二是要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成功案例。三是要挖掘民族高校丰富的校史资源。民族高校大都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新生入校时校方都会将介绍本校的发展历史作为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校史上的杰出校友、学者名流和重大事例都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并为学生所熟知。如能用这样的案例来阐释相关的原理,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共鸣,更有利于对民族大学生加强民族观、宗教观、历史观、文化观和祖国观教育,让他们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思想,自觉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3
关键词:公关语言 合作原则 礼貌原则 言语交际
中图分类号:H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10-094-02
一、引言
公关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公关实务中语言运用规律的科学,具有语言学与公共关系学交叉的特点。语言的基本功能是存储信息和处理信息,获得对人类世界的认知,而其功能的主要表象是语言用于交际,所谓言语交际是指“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感情、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一种行为。”要保证言语交际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必须遵守共同的语言规则和语用规则。言语交际通常通过违反合作原则,遵守礼貌原则来产生会话含义。合作原则是会话含义的重要原则,会话含义是附加意义或超越字面意义的隐含意义,是话语的真正含义,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Grice)提出来的。格赖斯把合作原则分成四条准则,即量的准则、质的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本文从公关语言违反合作原则,遵循礼貌原则的角度来研究公关语言中的会话含义。
二、合作原则及其准则
在言语交际中,人们的交谈不是由一串不连贯、无条理的话语组成的。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交谈的参与者都在某种程度上意识到一个或一组共同的目的,或者至少有一个彼此都接受的方向。交谈过程中,不适合谈话目的或方向的话语被删除,使交谈得以顺利进行。这样,就提出了一个要求交谈参与者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即在参与交谈时,要使你说的话符合你所参与的交谈的公认目的或方向。具体包括四条准则:
1.量的准则(Quantity Maxim)。(1)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2)所说的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的准则(Quality Maxim)。(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系准则(Relation Maxim):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 maxim)(说话要清楚明白)。(1)避免晦涩。(2)避免歧义。(3)说话要简明扼要(避免啰嗦)。(4)说话要有条有理。
然而,人们在实际言语交际中,并非总是遵守“合作原则”,出于需要,人们会故意违反合作原则。格赖斯把这种通过表面上故意违反“合作原则”而产生的言外之意称为“会话含义”。“会话含义”解释了听话人是如何透过说话人话语的表面含义而理解其言外之意的,由此来表达另外一种意思。违反合作原则原因是因为遵循礼貌原则。礼貌原则完善了会话含义学说,互为益补的关系。合作原则通过调节说话人的说话内容使人们在合作的前提下进行交际,而礼貌原则则通过维护交际双方的友好关系使交际正常、有效地进行。可拯救合作原则:礼貌原则可以用来合理地解释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为什么要故意违反合作原则。在公关言语交际中,通过故意违反合作原则,遵守礼貌原则而达到公关交际的目的。
三、礼貌原则及其准则
礼貌强调的是他人,即听话人和第三者,而非说话人自己。礼貌就是说话人讲话时往往都尽量“使自身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使自身受损最大,使他人受损最小”礼貌原则也有一些具体范畴,英国著名学者Leech(利奇)提出礼貌原则范畴是:
1.得体准则,又叫圆通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于他人的观点。主要用于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中。(1)尽量少让别人受损。(2)尽量多使别人受益。
例如:
a.I want you to hand me the book.
b.Will you hand me the book·
c.Hand me the book.
d.Would you hand me the book·
e.Could you possibly hand me the book·
a明显的指令性消除了话语的可商讨性,因此听话人受益最少,受损最多。e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与可商讨性,赋予听话人更多的选择自由,因此听话人受益最多,受损最少。因而是礼貌话语。
2.慷慨准则,又叫大方准则:减少表达利己的观点,体现于指令性和承诺性言语行为中。(1)尽量少使自己受益。(2)尽量多让自己受损。例如:a.I can lend you my car. b.You can lend me your car. c.You must have dinner with me. d.I must have dinner with you.
a和c就比b和d更具礼貌性,说话人受益少,受损多,而听话人受益多,受损少。
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用于表述性和断言中。(1)尽量少贬损别人。(2)尽量多赞誉别人。例如:
a.What a marvelous performance! b.Her performance was marvelous, wasn’t it! c.Her performance is not as good as it might have been. d.Her performance needed to be improved.
a和b说话人做到了尽量赞誉别人,遵守第二条次准则。c和d违反了第一条次准则,不太礼貌。
4.谦逊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用于表述性和断言性言语行为中。(1)尽量少赞誉自己。(2)尽量多贬低自己。例如: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4
[关键词] 开源软件;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体系结构; Moodle; Sakai; Claroline; Dokeos; Ilias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 A
[作者简介]王咸伟(1965—),男,海南澄迈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学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信息技术教育、认知神经科学与媒体学习等研究。E-mail:。
一、引 言
开源软件(Open Source Software,简称OSS)的兴起是计算机软件领域中极具历史意义的事件。与闭源软件相比,开源软件所具有的零许可证费、开放和自由、公开透明、可修改源码、灵活和可定制等特点,打破了一些由于著作权和资金问题造成的壁垒,给软件开发和使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性、开放性、共享性和民主性。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作为开源软件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青睐,在教育领域中越来越展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目前许多教育机构和个人都希望了解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体系结构、功能、发展程度、优劣和应用现状等,并按自身需求选择一款合适的系统,为课程设计、教学活动组织、E-learning项目实施提供低成本的解决方案和支撑平台。鉴于正在进行中或已达到产品化阶段的开源网络教学管理软件项目已有超过50种,其功能、质量良莠不齐,本着系统性能稳定、社会化程度高和技术可行性好等原则,筛选目前国际上常见的Moodle(http://)、Sakai(http://.)、Claroline(http://)、Dokeos(http://)和Ilias(http://ilias.de/docu)等五款开源系统来进行研究。
二、系统的体系结构与功能
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是实施网络教学的技术基础和载体,是体现网络教育优势的关键,在我国有着多种称谓,如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课程管理系统(CMS)、学习管理系统(LMS)、数字化教学系统、在线教学平台和E-Learning平台等。它是面向教师、学生和教务管理者,紧密结合教学实际需要而构建的基于互联网的教学管理和服务综合教学支撑平台。
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一般基于B/S 结构模式,遵循 “浏览器+Web 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三层体系结构。就常见的开源系统来说,大都是基于四层模型的设计架构,[1][2]如图1所示。
表现层:位于系统最外层——客户端,包含系统的显示逻辑,提供浏览器端的可视化界面、交互操作界面及渲染效果,主要负责显示数据和接收用户输入数据等。
应用层:包含系统的事务处理逻辑,提供课程的教学、管理和开发及各种子功能。它通常与表现层结合在一起为用户提供可视化服务。
业务逻辑层:提供系统底层代码的功能实现,实现系统具体业务逻辑的封装,响应应用层中各功能模块,并完成与数据访问层间的数据交互。
数据库层:提供底层一些数据信息和数据处理逻辑,实现物理数据存储和组织、数据库分布式管理、数据库备份和同步以及数据维护。其主要工作是面向设计和创建课程用户库、课程库、知识库、答疑库、习题库、作业库、实践资料库和教学资源库等。
从图1可看出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各功能模块和扩展接口在整个系统的体系结构中的定位。由此,我们可归纳出该类系统具有以下主要功能:
· 课程设计与开发。该功能可以方便教师设计与开发网上课程,简化教师开发网络课件及备课的过程,降低课件开发对教师计算机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多媒体集成工具、课程内容结构图和课程设计模板等。
· 课程管理。课程管理功能对调配教学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总结教学等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教务管理、资源管理和系统管理等功能。
· 课程教学。以网络软件为核心,在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支持下,合理有效地利用学科教学资源,为实施全方位的现代远程教学提供服务,并将网络软件与学校的远程教学服务乃至与数字化校园有机地集成,通常包括课程中心、交流协作和辅助工具等三部分内容。
与闭源系统相比,开源系统的一大优势就是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二次开发,通过开发主题包、功能模块以及插件等来扩展系统的功能。
三、系统的比较
根据我们的项目研究与应用实践,[3]并结合国际上著名的网络教学管理系统评估网站Edutools(http://edutools.info)及其相关研究,[4]从超过50款开源系统中筛选出五款(Moodle 2.1、Sakai 2.8.0、Claroline 1.10.4、Dokeos 2.0和ILIAS Release 4.1.6)较为成熟、质量较高、版本较新的系统作为研究样本,拟从基本属性、技术特征、学习支持、内容开发、学习管理、学习评价及应用现状等七个维度进行分析与比较,旨在进一步深入了解各自的主要指标和功能的差异,帮助我们对系统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评价,并选择和应用较为成熟、功能较为完善的开源系统。
(一)基本属性
从基本属性看(见表1),[5]Sakai属于半开源软件,底层代码是封闭的,后期开发与维护成本较高;Dokeos有免费、专业和医疗等三个版本;Sakai遵循Apache License等许可证,它允许将开源产品融入到自己的产品中再重新(Combine with Proprietary);其余的则遵循GPL协议许可证,均支持英文、中文和德文等多种语言,其中Moodle对中文的支持是最好的;均支持中、小型应用,而Moodle、Sakai和Dokeos还支持大型应用。
(二)技术特征
从技术特征看(见表2)。五款都支持Web2.0、Scorm等规范、跨系统运行、MySQL开源数据库、主流浏览器、二次开发和周期性更新,其中尤以Ilias、Sakai支持的标准更为广泛,且Sakai一直致力于支持Scorm 2004,比Moodle等更重视对现有E-learning标准的支持。除了Sakai(支持Java、JSP、J2EE/Java EE)外,其他四款都支持PHP、LAMP构架、底层代码完全公开,提供很好的开发语言PHP,它比Java易上手,但Java中一些功能强大的JavaBean组件能增强系统功能和软件重用性, 重用性是未来软件开发的趋势。 从这点上看,Java的前景比PHP更为广阔。从开发架构分析,Sakai是面向服务的组件式微内核架构, 从技术角度讲, 它比其他四款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可重用性和安全性都更强。五款都对二次开发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支持,更新速度以Moodle最快、Ilias次之、Sakai则较慢,更新周期较长。
(三)学习支持工具
系统的学习支持工具包括交流工具、效能工具、学生参与工具和辅助工具等四种。[8]从交流工具来看,五款都支持讨论区及其管理、文件交换、电子邮件、实时聊天等功能,但功能强弱有别;Sakai、Dokoes和Ilias要比Moodle和Claroline更优异,Moodle和Claroline不支持在线日记(笔记);除了Claroline外,其他四款均可通过插件支持白板;Sakai具有博客和播客功能,Dokeos、Ilias可用于创建播客,其余两款尚未具有Blog(播客)功能。从效能工具来看,五款均具有日历/进度回顾和明确的导航(帮助)等功能;仅Ilias具有书签功能;除了Dokeos外,其他四款均具有课程搜索功能;同步、离线工作以Sakai表现最好,Ilias次之,其他三款有所欠缺。从学生参与工具来看,五款均具有小组合作、社会网络功能,但表现有强有弱,其中以Sakai较强,既具有学习小组激励机制,又支持学习与知识协作,Moodle则次之;仅Sakai支持电子档案袋,更重视E-portfolio这个教育技术界的前沿技术,且更能接受“混合学习”模式。从辅助支持工具来看,Moodle、Sakai和Dokeos均支持网页设计或个人站点构建;Moodle和Dokeos均支持在线概念图、幻灯片演示,Dokeos还支持Flash视频会议、集成两种免费虚拟教室方案;Ilias则支持虚拟课室和Google地图。此外,Sakai与Ilias所提供的个人设置比Moodle、Claroline和Dokoes更具人性化;Ilias的导航细节设计显然要比其他的更出色;Moodle支持基于自定义规则建立学习小组、Sakai提供学习小组激励机制、Dokeos支持基于情境测验以及Ilias可自定义测试类型题等功能,均体现了自身的特色。
(四)内容开发工具比较
从内容开发工具看(见表3),五款均支持内容分享与重用、用户界面定制、教学设计;Dokeos不支持内容更新提示;Claroline不支持存储兼容,且与Dokeos一样不支持课程模板。
(五)管理工具比较
从管理工具来看(见表4),五款都支持验证、注册集成、系统管理和主机服务,但各自的功能强弱有所差异,如Moodle和Sakai均具有组件管理功能以方便系统功能扩展,总体表现较优;Dokoes缺少课程授权。
(六)学习评价工具比较
从学习评价工具来看(见表5),五款均支持多种测试类型、自动测试管理、自动测试支持、课程管理和学习追踪,但各自相应的功能强弱有所差异;Claroline不支持在线标记,Ilias则不支持在线成绩簿。
(七)应用现状
表6列出五款系统的应用情况,[39]可见Moodle和Sakai的社区活跃,普及率高,用户众多,且主要集中在高校等大机构;Claroline和Dokeos拥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具有国际协作性,主要面向中小学;Sakai对研究和协作的关注度显然要高于其他四款。
四、系统的选择
综上比较并参考相关研究,[40]我们给出以下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的选择原则。
1. 社会化程度。包括全球的普及程度、应用现状,国际国内拥有的用户群体,特别是开源社区的支持力度,拥有积极健康发展的论坛,用户采用此产品的程度,如Moodle和Sakai的网络社区活跃、社会化程度明显较高。而Claroline则具有强大的开发团队后盾,具有国际协作性。
2. 经济可行性。开源网络教学管理系统具有零许可证费,用户可自由地获得一个软件的复制并进行完整的评估。但这并不意味着系统的所有源代码都可以免费使用,如Sakai的底层代码、Dokeos的专业版和医疗版是要收费的。
3. 技术可行性。即用户文档丰富,技术门槛低,易学易用。教师只需短期自学,完全能快速掌握。系统还应具有友好用户界面,编辑效果能“可视化”和“所见即所得”。如Moodle、Claroline对于教师来说都较易入门,而Sakai是采用J2EE/Java EE体系架构,架构复杂,开发入门门槛和成本高,后期维护难度大,但对于开发人员来说,它可用于打造创新性商品化网络教学管理应用平台。
4. 管理可行性。应提供完善的管理工具,具有完备的用户注册管理机制,访问者在成为用户后才能访问系统,管理员和教师可指定课程的访问性和开放程度。
5. 本土化程度。系统应本土化(汉化)程度高,符合我国国情。如Moodle的本土化程度较高,而Claroline开发思维和使用方式与国人的思维方式基本一致,设计思路符合中小学教师的习惯,适合于做教育培训。
6. 对技术理念与规范的支持和整合。支持信息化的国际标准,保证资源的可重用性和互操作性。由于以IMS、ADL Scorm、OKI和AICC等为代表的E-learning规范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开源的学习系统支持的标准,因此系统应能兼容Scorm。如Moodle和Sakai等对技术理念与规范的支持程度都较高,并可部分替代商品化网络教学管理系统。
7. 工具多样化,支持不同学习模式。应在学习支持、管理、学习评价、内容开发等方面提供多样化的工具。除了E-mail、实时聊天、BBS等基本的互动学习工具外,可以引入博客、播客、微博、同步桌面工具以及社会网络(SNS)工具等;全面支持Office文档格式,并能在系统中动态链接;应能提供丰富的内容集成开发工具,特别是课程模板,并可以添加在线概念图工具等;支持幻灯片播放并支持移动应用等。系统工具应能支持不同学习模式,包括问题解决学习、探究性学习、自主发现学习、协作学习等,并引入学习激励机制。
8. 良好的扩展和二次开发功能。即系统应能支持二次开发以便拓展用户所需的定制功能。
9.可持续性升级并融合、应用新技术与社会软件。在开源社区支持下,系统应可持续性升级;可升级程序要适合完整和简洁安装,并解决用户、内容和功能模块的增加问题;系统应能融合智能技术、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点对点技术,甚至是云计算等新技术,以及Blog、Wiki、实时通信、SNS等社会软件,能够通过电子邮件跟踪内容变化、RSS订阅论坛内容、支持个性化教学、对学习路径实现智能记录、智能检索等,如Moodle可部分支持移动应用。
通过上述多方位的分析与比较可看出,虽然各系统同质化程度较高,但是各有所长。从其主要指标和应用现状的分析与比较结果来看,前四款系统在国内外的知名度较大,国内的应用案例较多,共享资源尤为丰富,且功能较为齐全,可满足一般网络教学管理要求,尤其是Moodle和Sakai,其基本属性较好、技术特征明显、学习、开发、管理和评价工具丰富、功能较强、应用现状良好、优势明显。因此,我们认为用户可根据自身具体需求来选择开源系统。就多数用户来说,我们首推Moodle,其次是Sakai,再次是Dokeos、Claroline和Ilias。对于中小学用户,可以选择Claroline和Moodle;对于高校,可以使用以课程为中心的Moodle;而Sakai与Ilias 则更适合建设大型的学习社区。这里要着重提到的是Moodle。它引入我国后,在高校、中小学校均得到广泛的应用。笔者曾选用它开发了“华南师范大学综合实验班网络教学管理平台” 等教学应用系统,[41][42]均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5
【关键词】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汉语教学原则
1 当代建构主义概述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建构主义作为一种新的认识论和学习理论在教育研究领域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建构主义认为,人对事物的理解不是简单由事物本身决定的,人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建构自己对现实世界的解释和理解。不同的人由于原有经验的不同,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而这一认知建构过程常常是通过参与共同的社会互动而完成的。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2.1 知识观
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被“革命”掉,并随之出现新的假设。
2.2 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学习者在日常生活和先天的学习中,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因此教学时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3 学习观
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主动建构性、社会互动性和情境性三个方面。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主动地信息建构者——学习者综合、重组、转换、改造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解释新信息、新事物、新现象或者解决新问题,最终生成个人的意义。
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掌握有关的工具的过程,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来完成。
建构主义还提出了情境性认知的观点,强调学习的情境性,认为知识是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地存在的,学习应该与情境化的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3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的体现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世界各国留学生纷纷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关于对外汉语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的研究也就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对外汉语教学原则的制定其实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
3.1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一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其基本要求是整个教学工作应立足学生、满足学生;全部教学活动应调动学生、依托学生。教学活动开始前,应明确教学对象的特点,包括国别、性格、学习目的、起点等。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对象往往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只有充分分析教学对象,才能做到教学有针对性,才能因材施教。在教学方法上,启发式教学法的适用和学生平等参与的成分越来越突出,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而教师则主要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激励和控制教学活动。
3.2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知识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这是建构主义的核心概念之一。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二就是“以交际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其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应该将汉语当作工具来教,而不应作为一种知识系统来教。随着语言教学对象对课程要求的提高,在教学中倡导让学生体验、实践、参与以及互相合作与交流显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成为语言教学工作者的共识。教师应该根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作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吸引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
3.3 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
对外汉语的教学原则之三就是“结构——情境——功能相结合的原则”。情境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图片、录音、电视、投影、实物以及其它教学用具把教学内容以生动、直观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眼前, 通过词汇、句型语言表达,把枯燥乏味的知识, 变为生动的活的语言, 使学生对教学内容理解得更快捷, 更透彻。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情境教学分为两种:模拟情境和想象情境。模拟情境主要指在课堂上准备一些道具,布置一个模拟环境,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的情景。想象情境主要指由教师规定情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参照条件进行单句练习或自己编对话的操练过程。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学做了许多新的诠释,对当今的教育理论与实践有广泛的影响。它强调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主动性和建构性;强调学习与教学的中心是学习者而非指导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以及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些见解丰富和深化了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建构主义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总的来看,建构主义理论对进一步推动学习与教学理论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指导教育实践也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2]徐子亮 吴仁甫.实用对外汉语教学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3]周小兵.对外汉语教学入门【M】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
[4]卢家楣.心理学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11
教育管理的原则范文6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意义
(一)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是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对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来说,全面落实依法治国要求,就是要大力推动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以法治思维和方式开展各项教育管理工作,这是我国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结果
依法治校本质上是正确处理高校师生之间法律关系的动态过程,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是依法治校的重要支点,是依法治国和依法治校的延伸,它构建于高校法治建设的框架之中,是对依法治校理念在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实践和推演,是推进依法治校的必然结果。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伴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学生教育管理过程中涉诉案件的数量和复杂程度日益提高,既有目前关于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制定水平不高、操作性不强等因素;也有大学生教育管理行为不注重程序规范,法治思维缺乏,未能做到全过程法治化等方面的原因。大学生教育管理理念、程序、权威以及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水平等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高校必须通过“法治”来解决实践中出现的情况和问题,这是大学生教育管理改革的方向。
(四)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是对教育管理队伍提出的客观要求
“法治化”将成为今后大学生教育管理新常态。高校教育管理队伍是大学生教育管理最前沿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法治化是对这支队伍提出的严峻挑战和要求。因此,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在加强法治理论学习、提升自身法律素养的前提下,摈弃过去教育管理的习惯做法,树立法治思维,用法治理念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是时代对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原则
(一)以生为本原则
以生为本原则是指: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要把学生视为教育管理的主体,要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作为教育管理的基本内涵及要求,要以服务和促进学生发展作为教育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权益救济原则
权益救济原则是指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特别是违纪违规进行处罚之时,高校应该赋予学生足够的申诉权利并履行恰当的申诉程序,让学生主动通过申诉制度来维护自身权利。
(三)法律优位原则
法律优位原则是指:在一切程序中法律处于优先地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高校应该在相关的法律法规授权的范围内,制定相关的规章制度,不得超越其权限。另一方面当规章制度与法律规定相抵触时应该以上位法律规定为准。
(四)正当程序原则
正当程序原则是指: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时应该保证程序的合法化,这是法治得以实施的基础,也是法治的基本要求。一方面它能够制约教育管理者对学生教育管理权的滥用,增强教育管理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它能够使学生教育管理更加灵活,即在保障学生权益的同时又能够不断规范学生事务的教育管理,增强教育管理的权威。
(五)平衡利益原则
平衡利益原则是指:在对学生进行处罚时应该为学生的长远利益考虑,即在做出处罚决定时应该尽量将其带来的损害降低至最低。一方面要使处罚达到预期目标,另一方面要最大程度地维护学生利益,在道德和法律之间寻找到平衡点。
(六)兼顾教育原则
兼顾教育原则是指:在严格依照法规对违规学生进行处罚时,应该兼顾批评教育。一味地处罚学生不是学生教育管理的出发点,而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思想和行为,通过警示教育使学生得以健康发展,这才是学生教育管理的预期目标。
三、大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途径
(一)提高大学生教育管理者的法治意识
传统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注重的是教育管理权的实施,不重视大学生应有的权益,是一种地位不对等的关系。随着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随着缴费上大学和学分制的改革,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成为一种平等的民事法律关系。在这种关系下,双方都要承担各自的责任,时都享有各自的权利。这就要求高校管理者在行使学生教育管理权时,要牢固树立法治意识,要对学生的各项权利予以足够重视,要把大学生作为教育管理的主体,切实保障高校和学生双方的权益。
(二)健全大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
好的法律、规章和制度是实现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治化的保证,这就需要在实际的教育管理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制度体系。首先,在国家层面,要进一步完善立法工作,努力形成一套内容上互为补充,形式上严整统一,层次上排列有序,能充分反映立法规律和时代要求的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法规体系,使高校学生教育管理中各个主要方面和主要教育管理行为都有法可依。其次,在高校层面,高校要依据高等教育有关法律法规,制定出一套科学系统的学生教育管理与服务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高校的规章制度要满足以下要求:一是要保证学校规章制度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自恰性”,不能与上位法相抵触。二是高校的大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必须符合高校的自身实际情况,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不仅能解决当前问题,还能解决未来一段时间的问题。三是规章制度要有切实的可操作性,适合在一定范围内实施,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教育管理中出现的相关问题。
(三)建立规范化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程序
现代法治精神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程序公正、过程公开。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要有严格并且科学的程序,程序的科学性表现在能够保证工作的高效开展的同时,又能够保护双方权益。二是实施过程要公开,要在阳光下运行,接受群众的监督。因此,在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要保证教育管理权行使的公平公正性,就需制定出完善、严格、规范化的教育管理程序,并在实际工作中积极贯彻落实,尤其是一些对学生的切身权益具有重大影响的教育管理行为,必须在告知学生本人,在充分了解学生意见之后实施。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保证具有正当的程序,要引入行政听证制度,这对维护学生权益,提升大学生教育管理决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完善的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权利救济机制没有救济的权利是无保障的权利,没有救济也就没有权利。因此,学生的权利救济属于正当程序的组成部分,应当在国家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加以规定,在学校的校规中得以体现。在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权行使的过程中,为切实保障学生的权益,对其实施有效的监督,就需要在工作中建立起完善的学生权利救助机制,即从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实际特点出发,建立以学生申诉和诉讼为主要途径的二元救济机制。当前,要重点建立完善申诉机制,要借鉴行政诉讼相关程序和内容,细化学生申诉程序,完善具体实施细节,真正实现对学生权益的有效保护。
四、结语